生物化学重点解答题汇总(3)

97.试比较生物氧化与体外物质氧化的异同?
答:生物氧化与体外氧化的相同点:物质在体内外氧化时所消耗的氧量、 最终产物和释放的能量是相同的。生物氧化与体外氧化的不同点:生物氧化是在细胞内温和的环境中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逐步进行的,能量逐步释放并伴有ATP的生成, 将部分能量储存于ATP分子中,可通过加水脱氢反应间接获得氧并增加脱氢机会,二氧化碳是通过有机酸的脱羧产生的。生物氧化有加氧、脱氢、脱电子三种方式,体外氧化常是较剧烈的过程,其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是由物质的碳和氢直接与氧结合生成的,能量是突然释放的。
98.描述NADH氧化呼吸链和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的组成、 排列顺序及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
答:NADH氧化呼吸链组成及排列顺序:NADH+H+→复合体Ⅰ(FMN、Fe-S)→CoQ→复合体Ⅲ(Cytb562、b566、Fe-S、c1)→Cytc→复合体Ⅳ(Cytaa3)→O2 。其有3个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分别是NADH+H+→CoQ,CoQ→Cytc,Cytaa3→O2 。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组成及排列顺序:琥珀酸→复合体Ⅱ(FAD、Fe-S、Cytb560)→CoQ→复合体Ⅲ→Cytc→复合体Ⅳ→O2。其只有两个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分别是CoQ→Cytc,Cytaa3→O2 。
99.试计算NADH氧化呼吸链和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的能量利用率?
答:NADH氧化呼吸链:NAD+/NADH+H+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是-0.32V,1/2 O2/H2O 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0.82V,据自由能变化与电位变化的关系:ΔG0'= -nFΔE0', 1 摩尔氢对经NADH 氧化呼吸链传递与氧结合为1摩尔水,其释放的自由能为220.02KJ,NADH氧化呼吸链有三个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可产生3 摩尔ATP , 每摩尔ATP生成需30.5KJ,能量利用率=3×30.5/220.02×100%=42% 。琥珀酸呼吸链:计算过程与以上相似,其能量利用率=36%。
100.试述影响氧化磷酸化的诸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答: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及机制:(1)呼吸链抑制剂:鱼藤酮、粉蝶霉素A、异戊巴比妥与复合体Ⅰ中的铁硫蛋白结合,抑制电子传递;抗霉素A、 二巯基丙醇抑制复合体Ⅲ;一氧化碳、氰化物、硫化氢抑制复合体Ⅳ。(2) 解偶联剂:二硝基苯酚和存在于棕色脂肪组织、骨骼肌等组织线粒体内膜上的解偶联蛋白可使氧化磷酸化解偶联。(3)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寡霉素可与寡霉素敏感蛋白结合, 阻止质子从F0质子通道回流,抑制磷酸化并间接抑制电子呼吸链传递。(4)ADP的调节作用: ADP浓度升高,氧化磷酸化速度加快,反之,氧化磷酸化速度减慢。(5) 甲状腺素:诱导细胞膜Na+-K+-ATP酶生成,加速ATP分解为ADP,促进氧化磷酸化;增加解偶联蛋白的基因表达导致耗氧产能均增加。(6)线粒体DNA突变:呼吸链中的部分蛋

白质肽链由线粒体DNA编码,线粒体DNA因缺乏蛋白质保护和损伤修复系统易发生突变,影响氧化磷酸化。
101.试述体内的能量生成、贮存和利用?
答:糖、脂、蛋白质等各种能源物质经生物氧化释放大量能量,其中约40% 的能量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于一些高能化合物中,主要是ATP。ATP的生成主要有氧化磷酸化和底物水平磷酸化两种方式。ATP是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直接供应者, 每日要生成和消耗大量的ATP。在骨骼肌和心肌还可将ATP的高能磷酸键转移给肌酸生成磷酸肌酸,作为机体高能磷酸键的储存形式,当机体消耗ATP过多时磷酸肌酸可与ADP反应生成ATP,供生命活动之用。
1、简述蛋白质α-螺旋结构的基本要点。
答:α-螺旋每隔3.6个氨基酸残基,螺旋上升一圈,螺距为0.54nm,氨基酸残基侧链伸向外侧,相邻的螺圈之间形成链内氢键。α-螺旋体为3.613螺旋,天然蛋白质绝大多数都是右手螺旋。
2、一个多肽链含有150个氨基酸残基,其中60%呈α-螺旋,其余为β-折叠结构,此多肽链总长度最长是多少?
答: 150×0.6×0.15+150×(1-60%)×0.35 = 34.5(nm)
3、为什么说蛋白质的水溶液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亲水胶体?
答:这是因为蛋白质颗粒表面带有很多极性基团,如-NH3+ 、-COO--、-OH、-SH、-CONH2等和水有高度亲和性。当蛋白质和水相遇时,在其表面形成一层水膜。水膜的存在使蛋白质颗粒相互隔开。颗粒之间不会碰撞而聚集成大颗粒。另外,在非等电点状态时,同一蛋白质的不同分子带同种电荷因同性相斥,总要保持一定距离,不致互相凝集沉淀。
4、简述Watson-Crick双螺旋结构的要点。
答: ①DNA分子由两条链组成,相互平行,方向相反,呈右手双螺旋结构
② 磷酸和核糖交替排列于双螺旋外侧,形成DNA分子的骨架与螺旋的纵轴平行。碱基位于内侧A-T、G-C配对,碱基对平面与纵轴垂直。
③ 双螺旋的平均直径为2nm;每一圈螺旋的螺距为3。4nm,包括10对碱基
④ 双螺旋表面有1条大沟和1个小沟。
5、简述三叶草型二级结构的基本特征。
答:三叶草型结构的主要特征有:
l、分子中由A-U、G-C碱基对构成的双螺旋区称为臂,不能配对的部分称为环,tRNA一般由四环四臂组成。
2、5’端1-7位与近3’端的67-72位形成7bp的反平行双链称氨基酸臂,3’端有共同的-CCA-OH结构,其羟基可与该tRNA所能携带的氨基酸形成共价键。
3、第10-25位形成3-4bp的臂和8-14b的环,由于环上有二氢尿嘧啶(D),故称为D环,相应的臂称为D臂。
4、第27-43位有5bp的反密码子臂和7b的反密码子环,其中34-36位是与mRNA相互作用的反密码子。
5、第44-48位为可变环,80%的tRNA由4-5b组成,20%的tRNA由13-2lb组

成。
6、第49-65位为5bp的TψC臂,和7b的TψC环,因环中有TψC序列而得名。
7、tRNA分子中含有多少不等的修饰碱基,某些位置上的核苷酸在不同的tRNA分子中很少变化,称不变核苷酸。
6、某双链DNA的一条链中,(A+G)/(T+C)=0.7 (均为摩尔比),则在其互补链中, (A+G)/(T+C)是多少?在整个分子中(A+G)/(T+C)又是多少?
答:在其互补链中, (A+G)/(T+C)=1/0.7
在整个分子中(A+G)/(T+C)=1
7、某双链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T)/(G+C)=0.6 (均为摩尔比,下同),在其互补链中(A+T)/(G+C)的值为多少? 在整个DNA分子中(A+T)/(G+C)比值是多少?
答:互补链中(A+T)/(C+G)=0.6,整个双链DNA分子中(A+T)/(C+G)=0.6,因为A=T配对,G≡C配对。
8、简述各种生物新陈代谢的共同特点。
答: ①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代谢反应是在温和的条件下,由酶催化进行的;
②生物体内反应与步骤虽然繁多,但相互配合,有条不紊。彼此协调,而且有严格的顺序性;
③生物体对内外环境条件有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敏的自动调节。
④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方面。
9、简述化学渗透学说的主要论点。
答:化学渗透学说是英国F.Miichell经过大量实验后于1961年首先提出的,其主要论点是认为呼吸链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之上,当氧化进行时,呼吸链起质子泵作用,质子被泵出线粒体内膜之外侧,造成了膜内外两侧间跨膜的化学电位差,后者被膜上ATP合成酶所利用,使ADP与Pi合成ATP。
10、简述生物氧化的特点及发生部位。
答:①在细胞内进行条件温和,有水的环境中进行
②有酶、辅酶等参与,反应分多步完成
③能量逐步释放,既不伤害机体也得于利用
④释放出的能量先转化成ATP,需要能量时由ATP水解
11、举例说明生物氧化中CO2的生成方式。
答:生物氧化中CO2的生成是由于糖、脂类、蛋白质等有机物转变成含羧基的化合物进行脱羧反应所致。
脱羧反应有直接脱羧和氧化脱羧两种类型
由于脱羧基的位置不同,又有α-脱羧和β-脱羧之分。
13、呼吸链由哪些组分组成,它们各有什么主要功能?
答:
组成成分 主要功能
烟酰胺脱氢酶类 传氢
黄素脱氢酶类 传氢
铁硫蛋白类 传电子
CoQ类 传氢
细胞色素类 传电子

14、简述化学渗透学说的主要论点。
答:化学渗透学说认为:呼吸链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当氧化进行时,呼吸链起质子泵作用,质子被泵出线粒体内膜之外侧,造成了膜内外两侧间跨膜化学电位差,后者被膜上ATP合成酶所利用,使ADP与Pi合成ATP。
15、生物体内糖分解代谢有哪些途径?这些途径分别发生在细胞内的什么细胞器中?
答: 生物体内糖分解代谢的途径和发生部位列于下表



分解代谢的途径 发生部位
EMP 胞浆
有氧氧化 胞浆+线粒体
生醇发酵 胞浆
HMP 胞浆
乙醛酸循环 乙醛酸循环体

16、何谓糖酵解?糖异生与糖酵解代谢途径有哪些差异?
答:(1)糖酵解指无氧条件下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为乳酸过程.
(2)糖酵解与糖异生的差别在于糖酵解的三个关键酶被糖异生的四个关键酶代替催化反应,作用部位:糖异生在胞液和线粒体,糖酵解则全部在胞液中进行.
17、计算1摩尔16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完全氧化为H2O和C02时可产生多少摩尔ATP?
答:1摩尔16C原子饱和脂肪酶可经七次β-氧化生成8摩尔乙酰CoA,每一次β-氧化可生成1个FADH2和1个NADH+H+,每一摩尔乙酰CoA进入TCA可生成10molATP,因此共产生ATPmol数为:
10×8+4×7=108;除去脂肪酸活化消耗的2molATP则净生成为106mol
18、在磷酸戊糖途径中生成的NADPH,如果不去参加合成代谢,那么它将如何进一步氧化?
答:磷酸戊糖途径是在胞液中进行的,生成的NADPH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作为合成代谢的供氢体,如果不去参加合成代谢,那么它将参加线粒体的呼吸链进行氧化,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但是线粒体内膜不允许NADPH和NADH通过,胞液中NADPH所携带的氢是通过下面过程进行线粒体的:
① NADPH+ NAD+ NADP+ + NADH
② NADH所携带的氢通过两种穿梭作用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
α-磷酸甘油穿梭作用;进入线粒体后生成FADH2;苹果酸穿梭作用;进入线粒体后生成NADH
20、一分子丙酮酸最终被氧化成CO2、H2O时可生成多少分子ATP?(列出能量生成过程)
答:假设NADH的P/O以2.5计
过程 底物水平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
丙酮酸→乙酰辅酶A 2.5
异柠檬酸→草酰琥珀酸 2.5
α-酮戊二酸→琥珀酰辅酶A 2.5
琥珀酰辅酶A→琥珀酸 1
琥珀酸→延胡索酸 1.5
草果酸→草酰乙酸 2.5
合 计 12.5

21、什么叫遗传密码?遗传密码的什么特点?
答:遗传密码是指mRNA中的核苷酸排列顺序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的关系,遗传密码的特点有:①简单性和变偶性;②密码无逗号 ;③ 密码不重叠 ;④密码的统一性。
22、三种主要类型的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各起什么作用?
答:三种主要类型的RNA是:mRNA、tRNA、r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分别是:
①mRNA是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模板;
②tRNA 在蛋白质合成中过程中作为氨基酸的载体,起转移氨基酸的作用;
③rRNA参与构成核糖体,而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23、蛋白质生物合成发生在细胞内的何部位?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大致分为哪些阶段?
答:蛋白质生物合成发生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过程分为五个阶段:①氨基酸的激活;②肽

链合成的起动;③肽链的延长;④肽链合成的终止和释放;⑤肽链的折叠和加工处理。
24、基因对酶合成的调节中,调节基因、起动基因和操纵基因各起什么作用?
答:按操纵子学说,调节基因的作用是负责指导阻遏蛋白的合成。起动基因是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 而操纵基因是阻遏蛋白或阻遏蛋白与共抑物的复合体的结合部位。当操纵子基因与其结合时,便关闭,如未结合时,操纵基因便“开”了。
25、简述化学修饰调节的特点。
答:①被修饰的酶有两种形式存在,两都之间的转化由不同酶来分别催化。
②引起酶分子共价键的变化。
③磷酸化时,消耗能量。
④有级联放大效应,因此调节效率高。
3、有人给肥胖者提出下列减肥方案,该方案包括两点:①严格限制饮食中脂肪的摄入,脂肪的摄入量是越少越好;②不必限制饮食中蛋白质和糖的量。试用所学生物化学知识分析,该方案是否可行,并写下你的推理过程。(不必考虑病理状态和遗传因素)
答:此方案不可行。这是因为:
①严格限制饮食中脂肪的摄入是对的,脂肪的摄入但并非越少越好,人体需要的必需脂肪酸必须靠食物中的脂肪提供。许多脂溶性维生素也溶解在油脂中, 食用一定量的脂肪也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②物质代放谢是相互联系的,通过限制脂肪的摄入,而不限制饮食中的蛋白质和糖的量,是永远达不到目的,减肥,意欲减少体内脂肪,如果不限制蛋白质和糖的摄入,糖和脂肪在体内很容易转变为脂肪,不但不能减肥,可能还会增加体重。
③减肥应通过脂肪动员来实现,而脂肪动员的条件是供能不足,只有在食物总热量低于人体所需的总热量时才能进行脂肪动员。限制饮食总热量时得提供足够的蛋白质,以保持体内的氮平衡。热量低于人体所需的总热量时才能进行脂肪动员。限制饮食总热量时得提供足够的蛋白质,以保持体内的氮平衡。
4、一位农家小女孩,尽管有着正常的平衡膳食,但也患有偶然的轻度酮症。你作为一名学过生化的学生,当发现她的奇数脂肪酸的代谢不及偶数脂肪酸的代谢好,并得知她每天早上偷偷地摸到鸡舍去拿生鸡蛋吃,你打算下结论说,她患有某种先天性的糖代谢的酶缺陷?试就她的病症提出另一种合理的解释。
答: 该女孩并未患某种先天性的糖代谢的酶缺陷。这是因为:①如果患有某种先天性的糖代谢缺陷。那么小孩在正常平衡膳食时不会是偶然的轻度酮症;②该小女孩常去拿生鸡蛋吃,因为生鸡蛋清中有一种抗生物素蛋白,它与生物素结合后影响了生物素的吸收,导致她出现生物素的缺乏,而生物素是

所有需ATP 的羧化酶催化的反应所必需。下列酶的活性受到影响:
①丙酮酸羧化酶活力下降,此酶是糖生成TCA 循环中间物所必需的,该酶活力下降时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的速率下降, 肝脏中酮体生成加速,出现轻度酮症是不难解释的。
②乙酰CoA羧化酶活性下降,此酶活力下降时, 体内脂肪酸的从头合成受阻,乙酰CoA的去路之一不畅,乙酰CoaA的含量升高,结果同样是引起酮症。
③丙酰CoA羧化酶活力受影响, 该酶是奇数碳链脂肪酸的末端三碳片段代谢所必需。当该酶活力受到影响,必将影响到奇数碳链脂肪酸的代谢。
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小女孩患有轻度的生物素缺乏病,致病原因是常吃生鸡蛋所致。治疗及护理方法是:去掉不良生活习惯,并补充适量的生物素,症状会慢慢消失。
5、下列两栏中,左栏是遗传代谢缺陷,涉及单个分解代谢酶的丢失,右栏为这种缺陷所引起的可能后果,请把每种酶缺陷与右栏中最可能的后果(只有一个)进行搭配,并对你的选择作出简要的解释。
缺陷 后果
① 缺乏吡哆醛激酶(催化吡哆醛转释为磷酸吡哆醛)
② 缺乏丙酰CoA羧化酶
③ 缺乏异柠檬酸脱氢酶
④ 缺乏草酰乙酸脱羧酶
⑤ 缺乏丙酮酸脱氢酶(又称丙酮酸脱羧酶) ① 损害奇数碳短链脂肪酸中获取能量的能力,但从蛋白质中获取能量的影响即使有也不大。
② 损害从所有脂肪酸中获取能量的能力。
③ 损害从蛋白质中获取能量的能力,但对从糖中获取能量的影响并不大。
④ 失去合成或降解几乎所有氨基酸的能力。
⑤ 损害从蛋白质中获取能量的能力,并失去从糖中获取能量的能力。
⑥ 损害排泄氨基酸氮的能力。
⑦ 致死,妨碍所有能源分子的完全氧化。

答: 搭配结果如下:
缺陷 ① →→ 后果 ④
缺陷 ② →→ 后果 ①
缺陷 ③ →→ 后果 ⑦
缺陷 ④ →→ 后果 ③
缺陷 ⑤ →→ 后果 ⑤
解释如下:
缺乏吡哆醛激酶时,VB6难以转变成磷酸吡哆醛,后者对氨基酸代谢至关重要,包括合成和分解。故选④
缺乏丙酰CoA羧化酶,丙酰CoA难以转化成琥珀酰CoA,而前者是奇数碳链脂肪酸分解的产物之一,故选①
缺乏异柠檬酸脱氢酶,TCA物质循环受阻,所有含碳有机物有氧代谢受阻。选⑦
缺乏OAA脱羧酶,OAA→丙酮酸反应受阻,蛋白质分解产生的部分氨基酸进一步分解受阻,故损害从蛋白质中获得能量的能力。但此反应与糖代谢关系不大。故选③
缺乏丙酮酸脱氢酶,丙酮酸→乙酰CoA的反应受阻,由于反应是糖有氧氧化的必经反应,蛋白质分解产生的生糖氨基酸也需经

过此步反应。故选⑤
6、为什么说脂肪酸的从头合成并不是β-氧化的简单逆转?请将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一一比较。
答:脂肪酸的从头合成并不是β-氧化简单的逆转两者之差异列表于下:

比较项目 β-氧化 从头合成
反应部位 线粒体内 胞浆中
酰基载体 CoASH ACPSH
中间代谢体 乙酰CoA 丙二酸单酰CoA
电子供体(或受体) FAD,NAD+ NADPH+H+
酶系 四种酶呈分散状态 7种酶或蛋白质组成复合体
对HCO3- 和柠檬酸的需要 不需要 需要
β-羟脂酰基中β碳的立体构型 L-型 D-型
长链脂酰CoA的抑制作用 无 有
利于反应的能量水平 [ADP]高时 [ATP]高时
引起反应最高活性的原因 禁食或饥饿 高糖膳食
终产物 乙酰CoA 软脂酰CoA
一个轮转后碳的变化 减少两碳 增加两碳

8、结合DNA半不连续复制图,描述复制的基本步骤。
答:DNA半不连续复制分以下七个步骤:
① 拓扑异构酶引进活节
② DNA解链酶解开双链
③ SSB与单链结合稳定单链区
④ 引物酶催化合成RNA引物
⑤ DNA聚合酶Ⅲ催化DNA的合成,前导链上是连续合成的,后随链上是不连续合成的,合成方向5′→3′。
⑥ DNA聚合酶Ⅰ除去引物,修补缺口
⑦ 连接酶将冈崎片段连接起来,以完成后随链的合成。
9、试叙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及DNA复制的基本过程。
答:DNA双螺旋模型:
① DNA分子由两条链组成,相互平行,方向相反,呈右手双螺旋结构
② 磷酸和核糖交替排列于双螺旋外侧,形成DNA分子的骨架与螺旋的纵轴平行。碱基位于内侧A-T、G-C配对,碱基对平面与纵轴垂直。
③ 双螺旋的平均直径为2nm;每一圈螺旋的螺距为3.4nm,包括10对碱基
④ 双螺旋表面有一条大沟和一个小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