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膏的制作

普洱茶膏的制作
普洱茶膏的制作

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

普洱茶膏自清朝结束后,随之失传。我们现在除了从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能看到那个被静静放置一角的普洱茶膏外,其他的则很少了解。我们只知道它大体的年代,却不知道它详细的“出生”过程。我们从史料中及逃出宫中的太监口中获得一点它的信息,但也是很零散的,只是片言只语。

在这中间也有令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如果说宫廷普洱茶膏伴随清朝解体而失传的话,那么云南“大锅熬膏法”制作的普洱茶膏不应中断,应继续在民间流传。但是,它也失传了。

我们只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下达的任务,要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等几个企业赶制一批茶膏,供给援藏干部,但这几个企业仅生产了一部分后,就停产了。很多人认为停产的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我们不知道,这次给援藏干部熬制的茶膏是严格按照云南“大锅熬膏法”的规程,还是当时中茶公司的独创?

但不管怎么样,茶膏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

2004年,媒体突然爆料鲁迅的儿子周海婴要将自己收藏的几十克普洱茶膏捐献给国家博物馆,并拿出一小块(约3克重)在广州拍卖。一个富商花了12000元拍得,并当众冲泡品尝。受邀的专家在品尝后给出了一个结论:此块茶膏为清朝宫廷流传下来的茶膏。自此,新的一轮“普洱茶膏热”旋即出现。与历史上不同的是,此次的“普洱茶膏热”融进了更多的现代技术。2005年,中国第一个专门研发与生产普洱茶膏的企业——蒙顿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在昆明落户,结束了普洱茶膏有产品名称而没有生产企业的历史。随后,又在2006年1月6日向云南省博物馆捐赠了普洱茶膏最顶级产品(也是非卖品)——普洱茶母,成为云南省博物馆2006年第一号收藏品。

普洱茶母

至此,现代普洱茶膏时代的大幕正式拉启。

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打破了过去单一模式,可谓集各路英豪于一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虽然很多的制造商都在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向传统靠拢,向清朝皇宫靠拢。但纵观各企业的产品,基本没有脱离三种生产模式。

一、大锅熬膏——云南传统工艺的延续

“大锅熬膏”是目前云南普洱茶市场中仍然保留的一种加工方式。

由于这种加工方式操作简单,对加工器具与场地要求不严,基本以手工制作为主,特别适合个人或小作坊的生产。所以集聚了庞大的生产人群。

我们之所以称他们为“生产人群”,而不是企业,是因为这些产品几乎都具备“三无”特征:无厂房、无设备、无检测手段。在淘宝网上搜索,会发现很多类似这种产品。虽然它制作的人群最多,但市场份额却最少。在现代普洱茶膏的市场中基本处于弱势,不是主流。

其实,在这些人群中,很多人是抱着玩茶的心态,尝试着制作一些茶膏,主要目的是用于朋友间交流,而不是将它视为商品。

皇印茶膏之表章经史之宝

我们之所以说它不代表现代普洱茶膏的生产主流,其主要原因是这种生产工艺落后所致。因为我们无法想象在21世纪的今天,茶膏的生产会依靠“大锅”,而不是通过一组先进设备就能创造出的入口(饮用)产品。况且,这种生产方式始终没有规范的标准,更没有检测的标准。因此,当我们向这些仍然坚持用“大锅熬制”方法的人索要他们产品的质量检测报告时,很多人竞是一脸的茫然。甚至都不知道到哪儿检

测,应当检测什么?因为他们只知道“熬制”,至于熬制出的茶膏是什么?保留有哪些茶的特征?有哪些营养成分?都一无所知。

因此,我们说,这种方法“玩茶”可以,但作为商品却差距太远。不具备保留的价值。另外,虽然“大锅熬膏”方法简单,人人都可操作,但毕竟加工手段落后,生产量也是极低的。这种加工方式只适合个人和小作坊,不适合企业规模化生产。有关这种方法的叙述,本书在前面章节已涉及过,这里不再赘述。

二、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对大锅熬膏的改进

如果说,“大锅熬制”是一种落后工艺,只适应个人或小作坊生产的话,那么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则是对“大锅熬制”的一次改进与提升。

其实,目前中国大陆绝大多数生产普洱茶膏的企业,都是委托中药制药企业代加工,即我们通常说的委托加工。采用的就是中药制膏的手段。在这些企业中,虽然个别企业仍然打着“大锅熬制”的旗号,但工艺的路线基本参照中药制膏的途径。他们之所以坚守“大锅熬制”的说法,是误认为中国古代清朝皇宫的普洱茶膏也是这种制作方法。另一方面,也是有意规避中药制膏的工艺,毕竟这种方法透明度太高,容易模仿,缺少神秘性。但是,不管怎么说,采用中药制膏的方法相对“大锅熬制”而言,应当是一种进步。其隐蔽的说法只能视为一种说辞或者文字游戏。仅就“提取”而言,“大锅熬制”所使用的“锅”与中药“提取”所使用的“提取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大锅”是厨房的一种工具,而中药“提取缶”是一种制药设备。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是目前中国大陆加工中药制剂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很多关键技术及设备也是借鉴了国外的发明和成熟的经验。在普洱茶深加工中,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生产出品质好于“大锅熬制”的普洱茶膏,还可生产出高品质的速溶茶粉。

这种工艺的制备方法是:

茶叶(普洱熟茶)—提取(水提)—过滤(过滤网)—浓缩(三效浓缩或膜浓缩)—喷雾干燥—回水压型—阴干—包装

具体工艺详尽说明:

①备料:普洱熟茶。原料为特级或一级。

②提取:中药提取罐,为水提。茶与水比例为1:10。一次投料可反复提取4 ~ 6次。提取温度为90℃以上,每次提取为60分钟。

③过滤:100 ~ 200目过滤网。将过滤完的茶汁泵入储液罐。

④浓缩:浓缩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中药三效浓缩蒸发器,也可二效浓缩,达到波美度(溶液浓度)1.12 ~ 1.14即可。二是采用膜浓缩,最好采用超滤+反渗透(UF+RO),效果较为理想。

⑤喷雾干燥:高速离心干燥机,可将浸膏去水制成粉状。

⑥回水压型:将茶粉按一定比例加水,一般为1:0.25 ~ 0.30。使茶粉复原为稠膏状,加压制成型或切割小块。

⑦将压制成型或切割的小块放置阴凉处风干。

⑧包装。

至此,采用中药提取与喷雾干燥工艺加工的普洱茶膏就算完成。

这种制作方法有三大好处:

①加工技术简便可行,没有技术壁垒。无须投入研发费用。

②几乎所有中药制药企业都可加工。节省建厂投资与设备成本。

③成本低廉,收膏率较高。目前中药加工企业对每千克干茶收取的加工费最多不会超过15元,而每千克干茶的得膏率为30%。以100千克干茶为例,如果茶叶价格每千克30元,付给中药企业的加工费为每千克15元。共计4500元,按收膏率30%计算,共出30千克茶膏,其每千克茶膏的成本为150元,每克茶膏的成本仅为0.15元(不含包装费);是目前茶膏类产品中制作成本最低的,在市场运作中,有价格上竞争优势。

这种制作方法也有三大缺陷:

①持续的高温,从提取到浓缩,再到喷雾干燥,使普洱茶中最为宝贵的“酶”失活。因为茶叶中的“酶”在温度超过60℃以上就失去活性。这就势必造成茶膏没有后续转化的“动能”。因为“酶”是茶膏后发酵的“催化剂”,有了“酶”,茶膏依然是“活”的物质,没有“酶”,茶膏便变成了“死物”。必然造成保质期缩短和品质的下降;同时,这种持续的高温也损伤了茶叶很多营养物质。

②这种加工方式属于“混提”模式。造成所有的产品趋向一种品质,甚至一种口感,缺少差异性。所不同的,只有产品包装与名称的不同,内部的产品都一样。稍好一点的,有“生膏”与“熟膏”区别,但这种区别是原料的原因造成,与加工手段无关。同时,这种“混提”的模式造成产品黏性很大,因为多糖的物质占据很大比重,很难压制成尺寸一致的块状茶膏,更不要说在那上面再压制精美的图案。

③茶膏冲泡后,水气味较重,缺少茶味。这是高温制膏的必然。因为茶叶中芳香类物质较轻,随着高温的蒸煮,大量芳香类物质随蒸气挥发。这是工艺的原因,与制膏技术无关。因此,面对这种方法制作的茶膏,无味倒是正常的。如果是有味,倒要引起我们的怀疑,有可能是添加了某种香精所致。

因此,这种方法也不是现代普洱茶膏的主流。

普洱茶膏“三绝”之一——红运当头,是独一无二的“上投茶”

但是,这种方法却可以加工出高品质的速溶茶粉。也可以这样说,茶粉相对中药制膏手段制成的普洱茶膏而言,是一种进步或提升。

怎么理解呢?

很多人会立即提出一种质疑:茶粉怎么能与茶膏划为一类?

实际上,这是因为茶膏特殊性造成的。虽然中国有生产与品饮茶膏上千年的历史。但到今天,茶膏的生产与检验都没有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这就使国家权威部门依据茶膏生产的特点与品饮的特性,将茶膏纳入“固态速溶茶”的范围。

很多人提出“茶膏是18世纪的速溶茶”也是这个道理。

其实,速溶茶粉还不是中国人发明的。

速溶茶粉的出现源于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即喷雾干燥技术。这项技术问世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1865年出现了对蛋液的喷雾处理方法。

1872年美国人赛谬尔·珀西(Samluel Percy)申请了关于喷雾干燥技术的专利。

1885年英国J.W.Browm申请第一项浓缩茶提取物的专利。

1888年喷雾干燥首次商业化应用于奶粉、葡萄糖的干燥。

由于喷雾干燥具有“瞬时干燥”、“干燥产品质量好”、“干燥过程简单”等特点,并迅速在多领域扩展。如医药、食品、工业品等。

1943年第一个用喷雾干燥技术生产的速溶茶在国外诞生。

速溶茶是一种干粉状茶产品,它100%溶于热水或冷水,它最大的优点是方便,每千克速溶茶可冲泡2000~3000杯,而传统茶叶只可冲泡350~500杯,它的出现还丰富了饮茶方式,如美国的冰茶,欧美国家的药茶和保健茶,也由此增加了茶叶的世界消费。

在2005年之前,几乎所有的茶类都有自己的速溶茶,只有普洱茶是个例外。

但在2006年,这一情况得到改变。云南龙润茶叶公司向市场推出了一款普洱速溶茶。这家企业的母公司曾推出过“排毒养颜胶囊”的知名产品。

这款产品给我们的冲击不在于它的品质如何受推崇,而是它的诚信。更准确地讲是企业的诚信。

为什么这么说呢?

凡是搞过速溶茶生产与技术的人都知道,茶叶在中药提取及后续的喷雾干燥中,使茶叶中的香气化合物在加工过程中大量逸散,这就造成用速溶茶泡制的茶汤其香气远不如用茶叶直接泡制的茶汤。也可以这样说,几乎所有采用喷雾干燥方法加工速

溶茶的企业都面临这个问题,或者说谁也逃避不了的问题。企业要想制作出具有茶味且具备茶叶同等营养物的产品,就必须向产品添加一定比例的辅料、营养物等物质。我们不排斥这种做法,其主要的原因,是当这种工艺无法避免对茶叶营养物造成损耗时,与其死板地恪守不添加任何营养剂的原则,向消费者提供一款色、香、味及营养成分都欠缺的产品,倒不如采用科学的调配方法,向市场提供既具有茶的特色,又能满足消费者营养需求的产品。

这实际上是对企业的考验。对企业考验什么?

一是科学的工艺流程及配料的规范性。这种规范不仅体现企业的技术水平与企业责任,实际是企业质量标准的规范。只有标准才能确定对消费者负责。

二是真实标注产品的配料。这是对企业诚信最大的考验。有的企业这样做了,如龙润。但有的企业则不敢公示,甚至是公开的造假。我们不知道这些企业到底向速溶茶粉中添加了什么,添加了多大的剂量?

让我们将中药制膏法制作的普洱茶膏与速溶茶粉做个比较。

前者给人一种新的体检,让人们知道茶叶还有这样一种外观形态(也可称作物理形态),启发人们去考虑如何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的分离,创造一种更便捷、更具有营养价值的茶品。因此,这种制作模式更多的是赋予人们视觉上的冲击,是一种尝试。但不是一个成熟的产品。

茶粉相对先进了许多,属于食品工业的范畴,具有极强的普及性和推广性。虽然它也有持续的高温过程,但又通过添加辅料和营养剂等,弥补了部分营养物的逸失。况且,它又能够调配出多种口感的茶饮品,属于充满了时尚,又普及性极高的产品。它注重的是即饮性和饮用的便捷性,产品的关键点是满足时尚、营养、品饮的要求。

从另一个角度讨论,速溶茶粉这种加工方式本身就来自国外。如果不是国家把普洱茶膏纳入“固态速溶茶”的范畴,我们很难将这两种茶品归为一类。因为无论从技术设备与工艺手段而言,“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都可视为现代工业的杰作。我们看到很多国外知名品牌如立顿等,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当国人对立顿这样的企业还心存

猜疑,甚至是一种抵触时,这个植根在连一棵茶树都没有的英国的企业,竟悄悄地将速溶茶粉推向世界产茶第一大国——中国。并在短时间内占据速溶茶粉市场的半壁江山。

什么原因呢?是现代食品工业先进的技术与理念的使然。

因此,我们说,凡是采用高温提取与高温干燥方法的,一定要有更高的调配技术相匹配。这不仅是工艺的要求,也是制造好的产品质量的需求。否则,如同这种工艺生产的普洱茶膏一样,滋味欠乏,香气没有,更缺少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

也许,有些人会提出异议,认为只要是添加除茶叶以外物质的都不是好产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食品添加剂如同我们炒菜所放的盐、酱油等调味品一样,只要是适量或达到最佳值,不仅是安全的,可能还会对人体有益。这几年,我们对添加剂“谈虎色变”,甚至有一种惧怕心理,是因为社会上有一些企业将违禁的工业用途添加剂当做食品添加剂使用。

因此,不仅中国,包括世界各国对食品企业使用添加剂都采取申报制度,并要求在产品说明书及配料栏中注明,让消费者有知情权。

由此,我们说,采用中药提取和喷雾干燥的方式加工的茶粉,面临最大的问题,除了技术与工艺外,更重要的是添加了什么?添加了多少量?

我们曾经看到一些企业生产的普洱速溶茶粉,其产品配料栏中只标注原料为普洱茶,其他的则什么也没标示。意味该产品为纯茶制品。但此款产品的香气非常浓郁,有较明显的沉香味(也叫陈香,普洱茶特殊的香型)。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怀疑。因为仅就喷雾干燥过程而言,其进风口可达285℃,出风口为80℃,势必造成茶叶中大量营养物质与芳香类物质的逸散。怎么可能将普洱茶这一典型的芳香类物质保留呢?当然相关的疑问还有很多。

这实际都与企业的诚信有关。

我们在百度专利搜索中,曾看到一项龙润专利申请。我们把它转载下来,共同体会企业遵循规范与诚信的细节。我们想,这些细节就是我们经常倡导的,企业应当遵守的科学精神。

一种速溶普洱茶颗粒的制备及其应用

申请号/专利号:200610163855

本发明是一种速溶普洱茶颗粒的制备及其应用。速溶普洱茶颗粒的制备方法是:将普洱茶熟茶和/或普洱茶生茶置于组合提取浓缩罐,加入茶叶重量0.1%~10%的β-环糊精,用10倍于茶叶重量的90℃以上的热水循环浸提1~6小时,提取液常压或减压浓缩得到密度为1.1~1.4克/毫升的浸膏,加入浸膏重量1~10倍的麦芽糊精,制粒,再过40 ~ 100目筛得到普洱茶颗粒。其应用是:可以直接作为固体饮料冲饮;另外,用速溶普洱茶颗粒(重量比)0.1~5,左旋肉碱和/或其衍生物0.01~3,木糖醇0.5~10,低聚果糖和/或其他双歧因子0.1~10,将它们混合均匀得到速溶保健普洱茶固体饮料。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制得的速溶普洱茶饮料能量低,且有解渴、通便、减肥等保健功效,并且能制成橙味、蓝莓味等各种口感。

那么,这种加工方式的好处是什么?

一是茶粉具有饮用方便,携带便捷的特性;打破了现有品茶繁琐的用具及过程,符合城市快节奏一族的生活习惯;

二是可实现大规模生产,且生产成本不高,售价也不高;同时可实现包装规范,杜绝手工包装,实现了茶料与手不接触,完全是机械化加电脑控制的流程,避免产品的二次染菌,其安全性极高。

三是可调配出多种时尚口味的茶品。如菊普、普洱枸杞茶、普洱姜茶等,满足不同人群对口感和特殊营养物的需求。

三、低温萃取制膏——运用现代生物科技对清代宫廷茶膏的模拟

从历史的角度看,茶膏的研发始终是两种思路:

一是高温提取、高温干燥的模式。云南的“大锅熬膏”与现代的“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都属于这种思路。只不过是“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相比“大锅熬膏”更先进一些,饮用安全性更强一些,调配的口味更灵活一些。

二是低温(或常温)榨取、低温(或常温)干燥的模式。中国清朝皇宫创造的“压榨制膏法”就是这种模式,也是中国古代的代表。

就这两种思路而言,显然后者优于前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道理非常简单:它没有持续的高温过程,充分保护了茶叶中的营养物质与必备的生物“酶”。同普洱茶一样,按照这种模式加工出的普洱茶膏,同样具有“持续转化”的功能,其品质的曲线是逐年向上的。

但是,它的最大一个弱点,或者说至今也令我们头痛的依然是产量偏低,成本太高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也就是清朝时期,因为科技落后而造成的这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在客观上又赋予了茶膏的神秘性与贵重性。至于成本,这本身就不是清朝宫廷关心的问题,因为普洱茶膏在皇宫本身就不是商品。

那么在现在,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产量偏低与成本太高同样是普洱茶膏发展的“瓶颈”。

我们之所以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真正代表普洱茶膏主流的工艺“路线”就是清朝皇宫的这种思路。而现代普洱茶膏的发展,同样不能脱离这种思路。

怎么理解呢?

①这种思路是中国人的独创。是经历了上千年、若干人实践达成的共识。这种思路体现最先进的科学思考,已被当今世界普遍接受。如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在研究

一种高效的“冷冻喷雾干燥”设备,其出发点就是避免持续的高温对“物料”营养物的伤害,与清朝皇宫的普洱茶膏制作思路如出一辙。

②这种思路可创建一种“超级速溶茶”。所谓“超级”是具备三方面要素:

一是打破目前高温状态下生产茶膏的局限,创造一种低温状态下生产的“纯茶饮品”。将茶叶原有营养物质做到最大的保留。

二是突破现有固态速溶茶保质期较短的问题(一般为24个月),可将保质期延长十年甚至几十年。且产品的品质与普洱茶一样,越陈越香。

三是具备极高的营养成分与保健因子。

这三方面要素实际构建了现代普洱茶膏的主体。只有具备这三个要素,才能称得起“超级速溶茶”。而实现这一工艺思路的途径,只能是低温萃取和低温干燥。

那么,这种工艺的基本要件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始终受困于产量低,成本高呢?换句话说,它加工的难度到底在哪里?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它的工艺流程。

①茶叶的预处理。包括淋洗,去杂物。进发酵缶二次发酵。

②粉碎与破壁(指茶叶表面的叶面膜)。

③冷等静压。

④二次粉碎,收集更细的颗粒。

⑤磨浆,将颗粒再破碎,使其体积变得更小。

⑥压榨。将茶汁及茶叶纤维物中的营养物一次性挤出。

⑦过滤。

⑧冷冻干燥。

⑨压制成形或散块。

这中间,有的工序可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设备(注:不是通用的标准设备,必须是定制,有特殊工艺要求的设备),通过萃取的方法替代。

这种制备方法的出品率是最低的,大约在10%~ 15%之间。而且,加工成本比较高,是目前所有普洱茶膏加工中成本最高的。

实际上,这种工艺最核心的技术是发酵工艺。因为发酵质量达不到要求,即使设备再先进,同样出不来高品质的普洱茶膏。

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在设备运行稳定的前提下,不同品级的普洱茶出现的普洱茶膏质量也不同。因为这套工艺的最大特点是维持了原有茶叶的品质。除发酵工序而外,其他的几乎是物理的过程,不像高温状态的制膏法,是化学的过程。

所以,高温状态的制膏法对普洱茶原料要求不高。而低温萃取法第一位的要求就是原料的品质。因此,企业将进厂的原料进行二次发酵显得尤为重要。

谈到发酵,就与微生物菌群有关,同普洱茶一样,普洱茶膏也属于生物技术范畴,所不同的是,清朝宫廷的普洱茶膏具备了最原始生物技术的雏形,而现代普洱茶膏则体现的是现代生物工程的特征。

在这方面,蒙顿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是现代普洱茶膏第一个拓荒者。也是目前生产茶膏类产品唯一采用低温状态制作普洱茶膏的企业。它是第一个创建与制定普洱茶膏质量标准的企业。也是第一个获得固态速溶茶类中茶膏制品的QS(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我们从目前互联网搜索中,有关茶膏方面的推介与说明,几乎都是该企业说明书及相关文章的翻版。

2005年,他们成功地采集到云南临沧茶产区的微生物混合菌群,破译与复原了清朝皇宫的普洱茶膏的工艺。

2006年,他们又成功采集到普洱地区(原思茅)的一种特殊的微生物发酵菌种,制成了“玉龙胜雪”这一特殊茶膏(别名:茶石,即雪覆青石的意思)。

普洱茶膏“三绝”之一——玉龙胜雪

2007年,他们将研发的“红运当头”——迄今为止第一款正宗的“上投茶”推向市场。

2008年,他们制作的“二龙戏珠”与“吉祥凤凰”与“吉祥孔雀”(都为整块带精美图案的茶膏),被称为当年的“茶膏三杰”,成为很多普洱茶发烧友的珍藏之物。

2009年,他们又向市场推出了“皇印系列”、“普洱黑金”等茶膏新品。

这些产品,都为蒙顿企业的技术独有,目前还没有模仿性与复制性。同时,蒙顿茶膏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一款产品都有自己特殊的发酵工艺,都有自己特殊的口感与感官形态。可谓款款不同,各具特色。

由此,通过这三种加工模式,我们可以给普洱茶膏做以下定义:

普洱茶膏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

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有大锅熬制、中药提取、低温萃取三种方法。

普洱茶熟茶的制作工艺

普洱茶熟茶的制作工艺 晒青毛茶经过发酵陈化,就演变成普洱熟茶。人工发酵普洱茶的第一道工序是渥堆,首先将茶叶匀堆,再泼水使茶叶受潮,然后把茶叶堆成一定厚度,盖麻袋或塑料袋保湿,让其发酵。发酵期间的温度控制很重要,温度低,发不起来,温度高,烧堆。必须视温度变化及时翻堆调节温度。经过一段时间堆积发酵,茶叶色泽变为褐红色。渥堆达到适度后,扒堆晾茶,解散团块,散发水分,自然风干。待茶叶干燥,再进行筛分分档,制成普洱散茶。人工发酵普洱茶陈化期比生茶陈化期短的多。 具体的说,普洱熟茶制作工艺要经过原料的采购、毛茶的付制、发酵、翻堆、干燥、分筛、拣剔、拼配,和压制、包装与贮运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极强的技术因素: 1、原料采购: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陈香的一类茶。因此,晒青毛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普洱茶的品质。 2、毛茶付制:毛茶入厂以后,按级归堆、付制,要求老嫩基本一致,在进入下一道工序以前,要进行分筛,这样能起到“捞头”、“割脚”的作用,有利于增进发酵的匀度。 3、发酵:普洱茶的发酵,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环节,处理不好,将会严重影响普洱茶的品质,发酵时,毛茶一般含水量在9%-12%之间,也就是说必须增加茶叶的含水量才能进行发酵,而茶叶的含水量又必须根据茶叶的老嫩、气温、空气湿度、季节、发酵场地等不同情况来适时调整。因为发酵是微生物和植物酶类缓慢综合发酵的过程,在工厂化的生产中,一般采用大堆发酵,潮水后堆高1.0-1.5米,每堆不低于10吨。潮水堆成堆后,盖上湿麻布袋,这样可以起到增湿保温的作用,有利于发酵的进行。 4、翻堆:普洱茶在发酵过程中,必须掌握好发酵温度、堆温,密切注意环境的变化,适时翻堆。发酵室内要求安装温、湿度计,茶堆四周要插温度计,由专人负责记录温湿度的变化。新发酵堆成堆后第二天必须进行翻堆,俗称“翻水”,再成发酵堆,以便水分分布均匀。如第一天加水不足,第二天翻堆时须补水,然后再拌匀成堆。一般来说,完成发酵需翻堆5-8次。当然,可根据毛茶的嫩度、发酵场堆温、湿度及发酵程度灵活掌握翻推的次数。翻堆时要求茶叶无团块,而且得掌握好温度。温度低于40°C,难以达到理想的发酵效果,而高于65°C,则会出现烧心茶叶,造成叶底不展开,味淡,汤色暗。因此,掌握好温度、湿度是生产普洱茶的关键。经过几次翻堆后,当茶叶显现褐红色,茶汤滑口,无强烈苦涩味,汤色红浓具陈香时,即可开沟进行摊凉。 5、干燥:发酵和翻堆工序结束后,为避免发酵过度,必须进行干燥,有机普洱茶干燥宜用室内发酵堆开沟进行通风干燥,当茶叶水分含量14-20%,每隔3-5天开一次沟,初期按顺序开沟,顺序开沟结束以后,按反方向进行交叉开沟,如此循环往复至茶叶含水量低于14%,即可起堆进行分筛。普洱茶的干燥切忌烘干、炒干、和晒干,否则将会影响到普洱茶的品质。 6、分筛:分筛可以使茶叶达到外形条索粗壮肥大、完整的要求,并依次确定茶叶的号头。一般圆筛、抖筛以及风选联机使用筛孔的配置,按茶叶的老嫩而定,即我们常说的“看茶做茶”。根据筛网的配置,把普洱茶分筛为正茶、头茶和脚茶,正茶送拣剔场待拣,头子经洒水回潮后解散团块,脚茶经再分筛处理后制成碎茶和末茶。各级别对样评定,进行分别堆码。 7、拣剔:根据样茶和客户的不同要求,对各级各号头茶进行拣剔,剔除非茶类物质,拣净茶果、茶梗和其它夹杂物,拣剔验收合格后,分别堆码等待拼配。 8、拼配:根据茶叶各花色等级的质量要求,将不同级别、不同筛号、品质相近的茶叶按比例进行拼和,使不同筛号的茶叶相互取长补短、调剂品质、提高质量,保证产品合格及全年产品质量的相对稳定。 9、包装和贮运:普洱茶的包装和贮运要符合牢固、整洁、防潮、美观的要求,必须用

茶的种类、功能、鉴别及适宜人群

茶的种类、功能、鉴别及适宜人群 茶的历史悠久,晋代时期就已经形成饮茶的风俗。饮茶可以怯病延年,“久饮茶可以轻身换骨”。茶的种类繁多,可分为绿,红,花,黑,白,黄,青。每种茶有不同的口味和药物作用。 一,绿茶是一种没有经过任何发酵处理的,最清新自然的茶叶品种。是人们夏季饮茶首选,绿茶口味清新自然,饮用后不仅能够消暑解渴,还有排毒怯火的药物作用。虽然现在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饮料,但是绿茶凭借独特味道和原始自然的特性性,仍然在人们的饮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绿茶品种最著名的有:龙井,碧螺春,毛尖。 1,龙井茶可以说是绿茶中的极品,它产自杭州西湖山区的龙井梅家坞等地主要特点是叶质细小,柔软,叶片成利剑状,冲泡后茶色清新翠绿,饮用时先苦后甜。 2,碧螺春产地主要来自江苏苏州的洞庭山风景区,这里山水环绕,风景秀美,有悠久的种植茶叶的历史,所以碧螺春也称洞庭碧螺春。特点是茶叶卷曲,叶质柔嫩,叶片顶端有白色的毫尖,入水冲泡后,茶汤翠绿透澈,味道清香并伴有水果般的香气。 3,毛尖也是茶中极品产于河南省信阳的大别山地区,故称信阳毛尖,信阳由于盛产毛尖,因此成为我国八大茶叶产区之一。特点是,叶片细长,有白色毛尖,茶汤颜色嫩绿,味道馨香醇厚,还伴有熟板栗的香味,并且经过多次冲泡仍能保持香味。 绿茶保健功能主要有:清热解毒,抵抗癌细胞,降低人体的脂肪及胆固醇,美容减肥,防辐射,健齿等绿茶性寒味甘,经常饮用能够清热去火,安神明目,清理肠胃,绿茶中所含的茶叶素能够促进胆固醇的分解,减少人体内胆固醇的堆积,有效防止高血压的发作,对一些病症引起头昏目眩有很好的疗效。另外,绿茶中的茶多酚还能够防治癌症。绿茶中的脂多糖和维生素C还是防辐射和美容保健的重要物质。绿茶中的氟元素还有防蛀牙的功效。 二,红茶的制作方法与绿茶截然相反,它完全是经过发酵而制成的。所以红茶没有叶绿素及维生素C等物质,但是它的茶碱和咖啡因含量很低,所以红茶是所有茶中最没有刺激性的一种。红茶种类很多,按制作方式可以分为三种: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前两种原产于我国,最后一种是印度人发明创立的一种全新的红茶加工法。目前红茶是全世界饮用人群最广泛的茶叶制品,世界上比较著名的红茶有祁门红茶、锡兰乌巴茶、大吉岭红茶、伯爵红茶、肯亚红茶、阿萨蜜红茶,川红功夫茶、立顿红茶等。 1 大吉岭红茶原产于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麓的大吉岭一带,所以这种红茶因此而得名。因为产地昼夜温差大,气候滋润,变孕育出大吉岭红茶独特的气味。茶叶青绿色或金黄色,茶汤色泽橙黄,并有葡萄的香气。故有“红茶中香醇”的美誉。 2 祁门红茶原产于安微祁门县,从唐代起这里就盛产红茶。茶色乌泽秀丽,茶汤色泽红润,味道浓郁,并伴有持久的果糖和蜜糖香味,是调制奶品的首选。 3 锡兰乌巴茶产于斯里兰卡的山脉地带。茶叶细碎,呈红褐色,茶汤橙红,并带有金色的光圈,味道醇厚,带有铃兰和薄荷的味道,味道苦涩,可搭配柠檬和鲜奶来遮盖涩味。 4 阿萨蜜红茶品质非常独特,因为其味道浓厚,茶汤白浊,所以通常配以其

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的区别方法实用

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的区别方法实用 一、普洱茶生茶和熟茶外观的对比 生茶也称青饼,茶饼中茶叶以青绿,墨绿色为主,有部分转为黄红色,白色为芽头。 熟茶也称熟饼,茶饼中茶叶颜色为黑或红褐色,有些芽茶则是暗金黄色,有浓浓的渥堆味,类似于霉味,发酵轻者有类似龙眼的味道,发酵重者有闷湿的草席味。 二、普洱茶生茶和熟茶制作工艺的对比 普洱茶生茶的制作工艺:鲜叶采摘后经杀青→揉捻→晒干,即生散茶,或叫晒青毛茶。把晒青毛茶又高温蒸,放入固定模具定型,又晒干后成为紧压茶品,也就成了生饼。 普洱茶熟茶的制作工艺:鲜叶采摘后经杀青→揉捻→晒干,即为生散茶,或晒青毛茶, 晒青毛茶经人工快速后熟发酵,洒水渥堆工序,即为熟散茶,渥堆技术是73年由昆明茶厂 实验成功,也就是说,73年以前的熟茶都是假的,73年以前根本没有熟茶。熟散茶再经过蒸,定型,成为熟茶紧压茶。 三、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的汤色对比 生茶的汤色:青黄色或金黄色,较透亮. 熟的汤色:栗红色或暗红色,微透亮。 四、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的叶底对比 生茶的叶底:新制茶品以黄绿色,暗绿色为主,活性高,较柔韧,有弹性。无杂色,有条 有形,展开仍保持整叶状的为好茶当然不是主要依据,根据茶叶产地、种类不同而定。 熟茶的叶底:渥堆发酵度轻者叶底是红棕色但不柔韧,重发酵者叶底多呈深褐色或黑色,硬而易碎。五、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的功效对比 普洱茶生茶的主要功效:生普普茶气比较浓郁,茶多酚的含量很高,是防癌的好饮品。白天喝生普很醒脑,有一种荡涤身心的清澈感,对血管的疏理也比较明显。 普洱茶熟茶的主要功效:具有显著的减肥效果。熟普经过轻度发酵,具有大量有益人 体的菌种,并且茶性温和,暧胃,养胃。用中医理论来说,熟普基本是偏温性的,是最适 合女性饮用的茶叶了。 保健

普洱茶保健功效概述

普洱茶保健功效概述 赖兆祥黄国资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普洱茶原厂地主要在云南的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自治州,随着大叶种的推广,四川、广东、广西也成为普洱茶生产的省份,其中广东不仅普洱茶生产量大,而且是我国普洱茶批发销售集散地中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普洱茶因其滋味醇厚回甘,陈香独特的优良品质和其对人体的特殊保健功效,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产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普洱茶产销量大増,出现历史上最好的势头。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大体上有三种心理,即“求新、求质、求健”,茶叶作为饮料,求“健”是主要的,本文拟对普洱茶保健历史记载和目前普洱茶保健功效研究结果作简单介绍。 1 普洱茶功效的历史记载 普洱茶性温和,耐贮藏,适于烹用或泡饮。我国古代不少史籍有很多有关普洱茶功效的记载。 公元1765年,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木部》中又云,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燥,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 公元1768年,清王昶撰《滇行目录》云:“普洱茶味沉刻,可疗疾。” 公元1897年陈宗海撰《思茅厅采访》记载:“普洱茶,帮助消化,驱散寒冷,有解毒作用。” 清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云:“普洱产者,味重力竣,善吐风痰,消肉食,凡暑秽痧气腹痛,霍乱痢疾等症初起,饮之辄愈”。 由此可见,前人对普洱茶保健经验认为,普洱茶具有消食除毒,理气去胀,消热化痰,驱风醒酒,治痢抑菌等功效。 2普洱茶保健作用的现代研究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到目前为止,有关普洱茶在降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抗癌和健齿护牙等方面已开展了较广泛深入生理、药理功效研究,普洱茶对人体免疫功能综合效果不断得到现代医学的验证。

普洱茶的100个热点问题解答,看完终于明白了!(三)

普洱茶的100个热点问题解答,看完终于明白了!(三) 70.如何品出新鲜普洱茶的新鲜?答:1、从香气辨别 普洱熟茶因为是经过渥堆,所以会产生一股熟味。一般只有10年陈期以内的干仓熟茶(依传统说法,未曾霉变过的茶品为干仓茶),可以从型茶表面闻出一股熟茶味。约在10年至20年左右,那股表面熟茶味已经消失,则可从茶汤中感觉出熟味香。沉香是由熟味,经过长期干仓陈化而转变过来的最好的熟茶茶香。熟味和沉香是最直接而有效分辨生茶和熟茶的方法之一。 2、从汤色辨别 干仓的普洱生茶茶汤是栗红色,接近重火乌龙茶汤色,即使是陈年的生茶,比如已经有八九十年历史的龙马牌同庆老号普洱茶,它的茶汤颜色只略比五十年的红印普洱圆茶的茶汤深一些。而熟茶的茶汤颜色是暗栗色,甚至接近黑色。所以在现代的茶种分类中,将普洱茶列为黑茶类,是与普洱熟茶的汤色有关的。 3、从叶底辨别 干仓的普洱生茶叶底呈栗色至深栗色,叶条质地饱满柔软,充满新鲜感。普洱熟茶的叶底多半呈现暗栗或黑色,叶条质地干瘦老硬。有些熟茶若渥堆时间不长,发酵程度不重,叶底也会非常接近生茶叶底。反之,也有些生茶在制作程序中,

譬如茶菁揉捻后,无法立即干燥,延误了较长时间,叶底也会呈现深褐色,汤色也会比较浓而暗,跟只是轻度发酵渥堆过的熟茶是一样的。 71.湿仓普洱茶有哪些特点?答:将新加工的普洱茶放入相对湿度在80%以下的仓库里,让其缓慢自然陈化,产生“陈香”品质,这种茶叶习惯称之为“干仓普洱茶”。“湿仓普洱茶”是将干的紧压青茶成品放入潮湿环境(在仓库内采取加水的方法使其相对湿度大于80%),有的也将人工发酵的普洱茶放进湿仓处理,让其快速转化。或将晒青毛茶通过“湿仓”处理后再行压制。通过湿仓处理,有较明显的“湿仓味”,茶色显旧像,有部分茶叶外包装还作了和过去相象的仿真印刷。过分加湿,就会出现茶叶严重霉变,有的甚至滋味变淡,失去了茶叶原始的香活浓厚。“湿仓茶”与人们品茗、健康、保健、生态、有机的追求和要求都是背道而驰的。72.如何鉴别“湿仓茶”?答:干仓陈年普洱茶以汤亮、醇和、温润、香高、甘甜、纯正称奇。而“湿仓”普洱茶除汤色变深外,茶汤滋味粗杂不醇,有强烈的漂浮感,缺乏沉着感。严重霉变的“湿仓”普洱茶大多气味霉浊,失去茶叶应有的光泽,给人以欠纯正、不自然的感觉。霉变过的“湿仓”茶的香气与干仓普洱茶差异较大,难以混同。对于欲鉴别“湿仓”普洱茶品质的人来说,只需按照科学冲泡的基本原则:选择较多的投茶量、较高的水温、较长的浸泡时间,采用重复冲泡审评法,观其色、闻

OTC和保健品的区别

1,简述健康食品药品和食品的区别看外包装的“批准文号”——“国药准字”号的说明是药品;“国食健字”号是保健品;某地食字号是食品。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种特殊类型; 药品是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的特殊商品;保健食品是介于食品与药品之间的一种食品类别保健食品是食品,食品是没有毒副作用的,不能给人体带来任何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危害;而药品可以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然而“是药三分毒”,药品可以有毒副作用。 保健食品还安全性,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要求,而药品则允许有一定程度的毒副作用存在。 保健食品无需医生处方,药品一般要医生处方,剂量也受到限制。2,俗话说有饮酒伤身,但为什么说红葡萄酒会有益于健康,饮酒伤身:1)饮酒伤肝;2)饮酒伤胃;3)饮酒伤脑;4)酒精对心脏也同样是有害;2)红葡萄酒的作用:红葡萄酒是以葡萄为原料酿制的饮料酒, 红葡萄酒中富含多糖、有机酸、氨基酸、多酚、无机盐、微量元素、含氮物质及多种氨基酸类, 各种维生素类。①延缓衰老;②预防心脑血管病;③预防癌症;④美容养颜作用3,水分子电中性的 为什么又是极性化合物分子电中性是组成分子的原子的正负电荷数相等,对外显电中性。分子极性是由正负电荷分布的中心点是否重合决定的。重合的话就是非极性,不重合的话就是极性。这是跟分子的空间结构有关的。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核一个氧原子组成。每个氧原子核带六个正电荷,核外有六个电子;每个氢原子核带一个正电荷,核外有一个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负电荷。因此,整个分子所带正负电荷数相等,即呈电中性。氧原子核外的电子两两配成两对,剩余两个电子分别与两个氢原子的核外的电子“配对”成共用电子对。由于氧原子核所带电荷量更大,共用电子对均更靠近氧原子核,而组成水分子的三个原子排成折线形,就像“<”。氧原子在中间,氢原子在两边,因此,整个分子氧原子那边略显负电,氢原子那边略显正电。也就是极性化合物分子(其实是否是极性化合物分子很好判断,分子构型既是轴对称又是中对称图形的分子是非极性的,不满足该条件的就是极性分子)4,讲述茶叶的分类和特征(一)绿茶:不发酵的茶发酵度为零,如紫阳毛尖茶、六安瓜片、龙井茶、碧螺春、蒙洱茶等。绿茶是指采摘茶树新叶,未经发酵,经杀青、揉拧、干燥等典型工艺,其制成品的色泽,冲泡后茶汤较多的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主调。(二)黄茶:微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20m),如霍山黄芽、蒙洱银针。在炒青绿茶过程中,由于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茶叶颜色即变黄而产生的新品类。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这种黄色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三)青茶:又称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一种茶类。 它既有绿茶的鲜浓,又有红茶的甜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四)红茶:全发酵的茶(发酵度为80~90m)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是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红茶主要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大类。(五)黑茶:后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0m)依据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名黑茶。如普洱茶,六堡茶,湖南黑茶。制茶工艺一般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六)白茶:是指一种采摘后,只经过杀青,不揉捻,再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比较出名的出自福建北部和宁波的白毫银针,还有白牡丹。5,自然界的物质应该是不灭的,但为什么人们还需要节约用水自然界中水一共分三种形式:冰水、海水、和淡水,其中只有淡水可以供人类饮用。水是生命之 源,没有了水就不可能存在生命。地球上虽有约71%的区域被水覆盖,但能供人类使用的可用淡水却只占水总量的2.53%,能直接供人类使用的却只占淡水总量的0.3%,而常供我们饮用的是地表水,如河流,水库,湖泊,水污染使得可饮用的水变成不可饮用的

普洱生茶好还是熟茶好呢

普洱生茶好还是熟茶好呢 如今普洱茶作为一种茶类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茶叶本身寒凉的本性已经消失。其所具有的养生保健也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知晓,因此饮用普洱茶的人群也越来越加的广泛。由于在发酵工艺方面存在差别,使得制作出来的普洱茶也被分为了生茶和熟茶这两种。那么,普洱生茶好还是熟茶好呢? 普洱茶在制作过程中有一道工序叫渥堆,这是形成普洱茶品质特征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普洱茶会产生很多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比如黑曲酶。。。这些微生物使得普洱茶在口感上甘滑,醇厚。从自然分类上把未经渥堆发酵加工的晒青毛茶制成品俗称为普洱生茶。采用人工发酵加工制成的普洱茶,俗称为普洱熟茶。 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的功效对比 在功效方面两种茶都有许多保健功效。生茶主要可以清理肠道,有降脂,提神,降压和减肥功效,适合年轻人群,不过生茶的活性成份较多,因此易失眠者、感冒发热者、胃溃疡患者、孕妇不宜饮用。。熟茶可以降脂,降压,防治动脉硬化,预防便秘,利尿,养胃,较适合中老年人群及胃寒等人群。 普洱茶生茶好还是熟茶好 有人认为普洱生茶茶气强,耐久放,保有普洱茶最原始的韵味在里面,所以要比普洱熟茶好。可事实并不是这样,因为普洱茶的“越陈越香”的品质特点是否达到的关键是在其初制的过程

中的,晒青或者烘青对这一品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决定着它是否能够越放越值钱。而这个初制过程是生熟普洱都要经过的,它们所不同的就在于是否经过“渥堆”:所以我们不能以这样的说辞来定论哪一个更好。而关于是自然陈放还是经过握堆工艺发酵哪个好也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这还涉及到存放条件、时间、渥堆的好坏等等,是不能不具体对待就断定生普好或者熟普好的。 生茶和熟茶哪个减肥效果好? 普洱茶不论是生茶、熟茶,都有减肥功效,但是熟茶的效果要更好。 生茶富含茶多酚,性属清凉,有清热、消暑、解毒、止渴生津、消食、通便等功效;熟茶经发酵后,在酶的作用下,又产生了不少新的营养物质,因此在普通茶的基础上,又有了更多功效,如:降脂、减肥、降血压、抗动脉硬化、防癌、抗癌、养胃护胃、健牙护齿、消炎、杀菌、抗衰老等。不过夏天的话还是喝生茶好,熟茶容易上火。 以上就是对普洱生茶好还是熟茶好呢的简单介绍,大家现在应该都有所了解了吧。我们不难看出生茶和熟茶都具有自己特殊的功效,我们不能单方面的就判定哪方面比较好,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哦。普洱茶选生茶还是熟茶要根据个人体质来说,对于贫血的人来说,饮用生普则不适合。原因是生晒出来的新茶,苦涩,喝起来比较“霸道”,身体消瘦贫血的人不适合饮用。而熟普则是直接摘取茶叶经过发酵,去除了生普的苦涩味后,这种茶保健、养生、养胃、降血压降血脂等,适合大部分人饮用。

普洱茶的神奇分析

普洱茶的神奇—你所不了解的秘密 首先在于普洱茶茶性温和,养胃,护胃,暖胃.这点对熟普洱茶尤为明显.一般轻发酵茶对爱茶人来说,确有"不可承受之轻"的顾忌,尤其是我们这些整日喝茶又饮食不正常的现代人,在咖啡因、单宁酸的长期浸渍下,常有搜肠刮胃之苦,相信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 其二,普洱茶可以降血脂.许多医学实验证明,持续以恒的喝普洱茶能降低血脂达30%(视个体而不同),在克雷泰伊的莫道尔医院给20位血脂过多的病人,一天喝3碗云南沱茶,一个月后,发现病人血液中的脂肪几乎减少了1/4,而饮同样数量其它茶的病人血液脂肪则无明显变化.[贝纳尔贾克托教授,巴黎亨利伦多医院].由此,可以看出普洱茶在降血脂方面的特别功效. 其三,血脂降了,自然也就能带来减肥的功效了.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有人提起普洱茶减肥的功效并不明显,而又有人说功效显著.这种矛盾来自个体的差异以及对肥胖程度认识的不同.如果本来血脂就不高,喝普洱茶是不会再降血脂的. 麦普认为,普洱茶以上三点功效是比较明显的.其实,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刮肠通泄"的记载,其中就提到了普洱茶解油腻减肥的功效. 熟普洱茶(生茶自然发酵也同)主要的活性作用成分是红茶素(TR)、黄茶素(TF)、茶褐素(TB)、没食子酸和维生素C等。发酵熟制的普洱茶由于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大分子多糖类物质的转化形成了大量新的可溶性单糖和

寡糖,发酵中,维生素C也成倍增加,这些物质对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此外,中医还认为普洱茶同时具有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止咳生津、益气、延年益寿等功效.这些说法姑妄听之,毕竟把茶当药还是需要一些加工过程的. 现代医学对普洱茶功效的研究得出的结 论则更为夸张,即普洱茶有暖胃、减肥、降脂、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压、抗衰老、抗癌、降血糖、抑菌消炎、减轻烟毒、减轻重金属毒、抗辐射、防龋齿、明目、助消化、抗毒、预防便秘、解酒等20多项功效,而其中暖胃、减肥、降脂、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压、抗衰老、抗癌、降血糖的功效尤为突出. 1、降脂、减肥、降压、抗动脉硬化.法国巴黎圣安东尼医学院临床教学主任艾米尔·卡罗比医生用云南普洱沱茶临床试验证明:"云南普洱茶对减少类脂化合物、胆固醇含量有良好效果".中国昆明医学院也对云南普洱沱茶治疗高脂血病作了55例临床试验,并与降脂效果较好的药物安妥明治疗的31例对比,普洱茶的疗效高于安妥明.长期饮用普洱茶能使胆固醇及甘油脂减少,所以长期饮用普洱茶有治疗肥胖症的功用.饮用普洱茶能引起人的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和脑部血流量减少等生理效应,所以对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患者有良好治疗作用. 2、防癌、抗癌.梁明达、胡美英教授用细胞培养及电子工业显微镜方法,对普洱茶的抗癌作用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发现普洱茶杀癌细胞的作用最为强烈,甚至常人喝茶百分之一的浓度即有明显作用.饮普洱茶能防癌.

83中国名茶总复习

第一章中国名茶概述 一、名词解释: 1. 名茶(Famous Tea):是指被消费者公认、能产生较高经济效益、形质兼优、风格独特的商品茶。 2. 茶道:通过“品茶”或“茶艺”活动来品味人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由茶入人生,达到精神和人格的升华,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二、填空题: 1. 名茶应具备以下3个条件:①外形独特美观,品质优异;②被社会公认、消费者接受;③有一定的商品数量。 2. 名茶的形成,往往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或一定的人文地理条件,名山、名寺出名茶,名种、名树生名茶,名人、名家创名茶,名水、名泉衬名茶,名师、名技评名茶。很多名茶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3. 在茶叶分类中,按鲜叶发酵程度分:依制法和内质主要变化系统性以及茶类发展,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六大基础茶类;近现代按茶叶深加工技术发展形成花茶、速溶茶、茶饮料以及茶膏和茶叶提取物精片等再加工茶类等七大茶类。 4. 中国名茶是众多茶类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琳琅满目、千姿百态。以绿茶为最多,其次是青茶和白茶,再次为黄茶,黑茶最少。 5. 根据名茶的演化,我国现代名茶分为:历史名茶、恢复历史名茶、创新名茶。 6. 名茶资源主要指:名茶生态、名茶品种、名茶栽制(栽培、采摘、制茶)。 7. 创制名茶,采摘是关键。按标准采摘是现代名茶加工的基础。不同品类名茶,其采摘技术、标准不同。一般高级名茶采摘标准多为细嫩采,如单芽、1芽1叶初展或1芽2叶初展,并要求芽长于叶或芽叶等长,如雀舌、莲心、银针、特级毛峰、特级龙井等。还有以采嫩叶为对象的,如六安瓜片;以采有一定成熟度嫩梢为对象的开面采,如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等;黑茶和砖茶等特种茶则成熟采。 8. 名茶对茶树品种的要求:(1)早生,(2)内质好,(3)芽叶纤细少毛,淡绿或黄绿色,(4)芽叶多茸毛,持嫩性强,(5)抗寒性强。 9. 茶树叶片按发育和展叶顺序分为:鳞片、鱼叶和真叶,其中鳞片和鱼叶是发育不完全的叶片,到一定新梢生长阶段就会脱落,真叶寿命较长,一般为1年。 10. 茶的历史渊源颇古,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唐代陆羽在最负盛名的《茶经》中就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由此推断茶的发现距今也有4000多年历史。 11. 茶的艺术涵蕴主要表现在那些流传千古的茶诗、茶联、茶画和茶歌上。 12. 茶,虽与柴、米、油、盐、酱、醋并列“开门七件事”之常品,却自有脱俗之处。生活中,我们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雅心,以茶修禅,以茶祭祀,以茶为媒,以茶礼佛……茶可以说是深入到了生活的每一个层面。 13. 中国茶道在唐朝形成与佛教中的禅宗在唐朝的发展密切相关。儒家思想是茶道主体,它在为茶道注入中庸仁礼思想的同时,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清新、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构成了儒家茶道精神的欢快格调。同时,道家学说讲究对生命的热爱、对永恒的追求,其崇尚朴素、自然、真美的理念为中国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赋予了中国茶道灵魂。 14. 茶人修养的最高境界:精、行、俭、德;中国茶道到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和、静、怡、真;日本茶道四谛是指:和——和谐和悦;敬——心佛平等;清——物我合一;寂——本来无一物。 三、简答题: 1. 名茶命名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以茶叶品质特点为背景,根据名茶色、香、味、形等品质因素来命名。如以于茶色泽命名的蒙顶黄芽,以香气命名的天山真香,以滋殊命名的蒙山甘露,以外形命名的六安瓜片、碧螺春。 (2)以茶树品种命名的。如佛手、凤凰单丛、铁观音、黄金桂、福鼎白毫等。 (3)以名山名湖名水命名的。如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西湖龙井、洞庭春、

普洱茶术语名词解释

普洱茶术语名词解释 普洱茶:是指用滇西、滇西南生长的大叶种茶叶经过日凋(晒青)制成的。其中又分为生茶、熟茶。 生茶:滇西、滇西南生长的大叶种茶叶经过日凋(晒青)直接压成饼、沱、砖,称为生饼、生沱、生砖。不压制的就叫毛茶。 熟茶:滇西、滇西南生长的大叶种茶叶经过日凋(晒青)再经过发水渥堆最后压制成型,称为熟饼、熟沱、熟砖。发水渥堆过程中的结晶块叫茶头。 发水渥堆:1973年由昆明茶厂研制成功,1976年下关茶厂试制。简单说就是通过人为控制湿度、温度使茶叶进行发酵,达到快速成化的目的。据说是100公斤的茶加入40公斤的水渥堆,在适当的温度下,经过3至7天的发酵。 日凋:也称日光萎凋,俗称晒青,即茶叶刚采摘下来,在阳光下晒干到一定程度。近代也有用热风萎凋的。但据说日光萎凋的茶的品质要比热风萎凋的好。 干仓茶:普洱茶是后发酵茶,放在正常环境中(不高温、高湿、不人为)由茶叶自然发酵的茶,也叫无菌发酵。 湿仓茶:普洱茶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存放,产生曲菌发酵,也叫有菌发酵(曲菌发酵严重点就和发霉差不多)。 螃蟹角:是一种寄生在树龄较高的乔木茶树上的寄生物。它的颜色是绿色(但采摘晒干后变成棕黄色),形状像螃蟹的脚。有股浓浓的梅子香,它含有多种有机物,营养价值很高,可做药用,用于消炎、治疗胃病、糖尿病效果较好。 唛号:1976年,为出口需要,云南省茶叶公司规范普洱茶唛号,饼茶为4位,头两位为该茶创制年份,第三位为茶料等级,第四位为茶厂编号(昆明“1”、勐海“2”、下关“3”、普洱“4”)。散茶用5位,第三、四位为茶料等级,其他同上。 内飞:压在茶饼正面内的那张小纸。一般印有生产厂家及生产厂家徽记。 内票:包在绵纸内的大一点的那张。一般印有该茶的介绍、生产厂家。

普洱茶生茶和熟茶有什么区别

普洱茶生茶和熟茶有什么区别茶是很多人比较喜爱的选择,茶拥有独特的香气,而且茶也是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品尝成为当下时代很流行的一件事情,茶的种类比较多,不同的茶在香气、口感、泡发上,都是这样很大区别,所以在对茶选择的时候,需要先对茶进行了解,那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的区别都有什么呢? 很多人对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的区别并是不很了解,在选择这两种茶的时候,需要注意不能随意的乱泡,这样会品尝不出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独特口感,这点也是要注意的。 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的区别: 普洱茶大体分为生茶和熟茶两种,所谓生茶,是指普洱茶新鲜茶叶不经过发酵工艺,经过杀青后直接制作成普洱茶的成品茶。生茶茶性十足,汤色黄亮,需要经过至少3年的陈放才更适合饮用。普洱茶的生茶具备“越陈越香”的特性,收藏、存储都有一定的特殊性。所谓熟茶,是指普洱茶新鲜茶叶在经过杀青、高温烘烤等发酵工艺后,形成的成品茶。普洱茶利用人工发酵的工序让生茶迅速完成自然条件下需要5到10年才能发生的改变,买来后马上可以饮用。但熟茶不适合长期存放,不建议购买和饮用超过30年的普洱熟茶。 普洱茶的日常保健功效 生茶:可以清理肠道,有降脂,提神,降压和减肥功效,适合年轻人群,不过生茶的活性成份较多,因此易失眠者、感冒发热者、

胃溃疡患者、孕妇不宜饮用。. 熟茶可以降脂,降压,防治动脉硬化,预防便秘,利尿,养胃,较适合中老年人群及胃寒等人群。 以上就是对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的区别详细介绍,在选择这两种茶的是,都是要注意不同随意的乱喝,最好选择熟茶,这样茶对人体各方面都是有着很好的帮助,而且对老年人来讲,这样的茶在喝的时候,对身体也不会有危害。

喝普洱茶的好处

喝普洱茶的好处 千百年来,普洱茶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皆因茶质优良及其功效,今天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喝普洱茶的好处。 普洱茶的独特风味,还与其有个自然转化的过程有关,转熟后的普洱茶,经过特殊的加工程序,压裂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茶团,置于干燥处自然阴干。 了解喝普洱茶的好处可以从两面入手,第一就是历史对普洱茶功效的著述,详细介绍如下: 1、清,方以智稿,其子中通、中履等篇《物理小识》云:“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 2、清,张泓《滇南新语》云:“滇茶,味近苦,性又极寒,可祛热疾。” 3、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云:“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普鱼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呢不管化物。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利肠通泻。”在其卷六《未部》中又云:“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 4、清,王昶《滇行目录》云:“普洱茶味沉刻,可疗疾。” 5、清,吴大勋《滇南闻见录》云:“团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 6、清,阮福《普洱茶记》云:“消食散寒解毒。“ 7、清,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云:“茶微苦微甘而凉,清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肃肺胃,明目解渴。

8、《思茅厅采访》云:“帮助消化,驱散寒冷,有解毒作用。 9、《百草镜》云:“闷者有三:一风闭;二食闭;三火闭。唯风闭最险。凡不拘何闭,用茄梗伏月采,风干,房中焚之,内用普洱茶三钱煎服,少倾尽出。费容斋子患此,以黑暗不治,得此方试效。 第二方面就是从现代的研究了解: 喝普洱茶的好处首先在于普洱茶茶性温和,暖胃不伤胃。这点对熟普洱茶尤为明显。一般轻发酵茶对爱茶人来说,确有“不可承受之轻”的顾忌,尤其是我们这些整日喝茶又饮食不正常的现代人,在咖啡因、单宁酸的长期浸渍下,常有搜肠刮胃之苦,相信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所以普洱茶特别适合应酬多多的朋友。多数饮酒过度的朋友都有胃寒的毛病,普洱茶独有的暖胃功效,让家人每天饮用特别好,也可以让他感受到一份贴心关怀。 喝普洱茶的好处的这么多,人人都可以饮用吗?其不然,孕妇、哺乳期、生理周期、更年期的女性都是不宜饮用普洱茶的,你们可以记住哦!

普洱茶最常见的问题大全

普洱茶最常见的问题大全 1、什么是普洱茶? “普洱茶云南省地方标准”是这样定义的: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 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生产历史悠久,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记载,西藩用普茶已自唐朝。清代普洱府即现代普洱县周围所产茶叶运至普洱府集中加工再运销,普洱成为集散地,蒙、康、藏各地普洱茶因此得名。 普洱茶的产区,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湿度较大,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茶树分为乔木或乔木形态的高大茶树,芽叶极其肥壮而茸毫茂密,具有良好的持嫩性,芽叶品质优异。 普洱茶有散茶与型茶两种。运销港、澳地区及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 2、普洱茶分为几种?特点有些什么? 普洱茶的“生”“熟”之分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是中国茶叶中极具特色的茶类,在目前市场上的普洱茶商品分类上,按产品的特性,有自然分类和学科分类。自然分类即把未经渥堆发酵加工的晒青毛茶制成品俗称为普洱生茶。学科分类普洱茶是工艺茶,即采用人工发酵加工制成的普洱茶,俗称为普洱熟茶。保持传统风格的自然醇化的普洱茶产品、其品质的好坏,关键是选料和贮放的条件陈化时间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人工发酵的普洱茶,其品质形成与原料选择、加工工艺、贮放条件等相关,缺一不可。其中加工工艺尤为复杂,除了控制好水分(湿度)、温度、光线、空气(氧气)等条件外,控制有益微生物是这类普洱茶良好品质形成的关键措施,能否控制这些因素是发酵普洱茶品质稳定与否的重要环节。 无论是经过长时间自然醇化或人工发酵工艺的普洱茶品,目的是让晒青毛茶的苦涩浓烈性味得到收敛,杂味散失,转化为茶汤明亮、醇厚甘滑、温润香纯的优良普洱茶品。 3、普洱茶如何存放? 大家都知道普洱茶陈放越久越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存放过程,这种的云南大叶种茶叶采制的普洱茶是在不断变化。要让这个变化越来越好,而且尽量的快,不必等个十年、

普洱茶的制作过程

普洱茶的制作过程 普洱茶是中国的传统名茶,由于其独特的内质风格、文化内涵及神奇的功效而闻名于国内外。现在云南普洱不管是其口感还是药理已经全国闻名,还有很多国外爱品茶者都慕名而来。云南普洱以景迈紫娟茶园的最为有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条件的变化,虽然现在的普洱茶与过去相比,制作工序上有所改变,产品也有所不同,但其风格和品质依然是那么纯朴自然。下面就让“梦寻茶马古道,香恋茶马世家”的普洱世家给大家介绍普洱精湛的制茶工艺。 茶叶的采收,不仅关系到茶叶的产量和质量,而且直接影响茶树的生长发育。科学而严格的采摘标准,是“普洱茶”采收的前提。 茶”的采收,一般分春、夏、秋、冬四季。2-4月采收春茶,以清明节后15天内采收的春茶为上品,多采一芽一叶,芽蕊细而白;夏茶于5-7月采收,称雨水茶,如制作得当,茶质近似春茶;秋茶于8-10月采收,称花茶,茶质次于春、夏茶;冬茶很少采收,仅茶农适量采收自己饮用。 “普洱茶”采收的特点是:一次种植,多年采摘,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树龄分类采收。实行“集中采、集中留,春茶大采、夏茶中采、秋茶少采或蓬养;分批采、分批留,分批多次留叶采”的采收制度。对幼龄茶园的采收,以养为主、采养结合,注意培养宽阔浓密的丰产树冠,为高产优质奠定基础。成年茶园的采收,以采为主,采养结合,切实执行各个季节采收的留叶标准。 制作 在将茶叶进行人工或机械制作之前,还有一项重要的程序,就是对采收的鲜叶进行评级分类,根据不同茶类的严格要求分类制作。 在历史的长河中,普洱各族人民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制茶经验,形成了“普洱茶”精湛的制艺和独特的品质。“普洱茶”在制作上,分为普洱散茶和普洱紧茶两大类。普洱散茶,传统品类为毛尖、粗叶,今已发展为普洱绿茶、普洱青茶、普洱红茶、普洱黑茶、普洱黄茶、普洱白茶6个品类,其制作方法详见下文。普洱紧茶,传统品类为芽茶、女儿茶制成的团茶、饼茶、茶砖,今发展为由6类散茶制成的普洱沱茶(含大、小沱茶)、普洱饼茶(含青饼、熟饼、方饼、圆饼、异型饼)、普洱茶砖3个品类;其制作方法,就是将散茶经过蒸(炒)后,装入各种品类模具并经特定工艺压制成型。普洱紧茶,按照后发酵方法,有“生普洱”(即制成晒青并进而制成紧压茶后令其在自然存放中缓慢发酵陈化者,如“青饼”)和“熟普洱”(即将晒青以高温、高湿加速发酵者,如“熟饼”)之分,其品味以“生普洱”为佳。此外,“普洱茶”按照其制作阶段的不同,分为初制茶和精制茶两种;按其制作工艺不同,又分功夫茶和机制茶两种。 其实普洱茶的制茶工艺与其他茶一样,只是多了一道发酵的工艺,也正因为其有生熟之分,才给普洱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生普洱制好了是“越陈越香“,而熟普洱才是后发酵型茶。两种茶的颜色和味道都不一样。 如今,由于普洱茶的名声享誉国内外,除了其加工工艺以外,也因为普洱茶被认为是一种具有保健功效的饮料,现经国内外有关专家的临床试验证明,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减肥、抑菌等多种功效。因此,普洱茶在日本、法国、德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有“美容茶”、“减肥茶”、“益寿茶”之美称。 然而应引起注意的是,目前整个普洱茶市场假冒年限、假冒品牌等问题比较严重。在一些茶叶原产地,大厂、大公司的生产通常比较规范,生产日期、茶叶品质等都能够正确标注,而一些小厂甚至手工小作坊的卫生状况不理想;有的茶饼压制不成形,一碰就碎;有的茶饼中

普洱茶审评

普洱茶(学名:Camellia assamica (Mast.) Chang),大乔木,高达16米,嫩枝有微毛,顶芽有白柔毛。叶薄革质,椭圆形,上面干后褐绿色,略有光泽,下面浅绿色,中肋上有柔毛,其余被短柔毛,老叶变秃;侧脉8-9对,在上面明显。花腋生,被柔毛。苞片2,早落。萼片5,近圆形,外面无毛。花瓣6-7片,倒卵形,无毛。雄蕊长8-10毫米,离生,无毛。子房3室,被茸毛;花柱长8毫米,先端3裂。蒴果扁三角球形。种子每室1个,近圆形,直径1厘米。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从茶文化历史的认知,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 按照依制法,普洱茶可分为:生茶和熟茶。生茶:采摘后以自然方式发酵,渥堆处理,生茶性较刺激,放多年后茶性会转温和,好的老普洱通常是以此种制法,茶越存越醇香。熟茶:以科学加上人为发酵法使茶性温和,让茶水达到软水好喝,以1973年后为分界点。生茶所冲泡出来的水是青绿色,而熟茶冲泡出来是金红汤色。 常和身边的朋友们谈起,我们接触到的茶商是多么的专业,他们泡茶过程中手法如何的熟练且华丽,冲泡出来的茶汤有多么好喝等等。今天,我把自己的泡茶经验分享给大家。 品茶的时候要温喝,茶汤温度稍烫嘴,更不是一杯接一杯的品饮。当你喝茶的时候,需要让茶汤完整的浸泡你的口腔内每一个部分,浸泡过程中,感受茶汤对口腔内各个部位的刺激点和刺激强度。当这杯茶喝下后之后,需要等待的时间,并用舌头轻轻摩擦上颚,体会涩感的最佳办法。涩的强度、存留持久度会在这次尝试中非常明显的表达出来。涩的强度、涩的点位和持久度,可以直接定义茶品血统上的正否和制作工艺上的优劣。当我们喝下一口茶之后,在后面的几分钟内,请做另外两个动作:用口呼吸数次并吞咽口水——这是检验茶品仓储问题或茶质强弱最好的办法。大家谨记一点,茶质强的新茶和湿仓茶都会对口腔粘膜产生收敛性,这是口腔粘膜抵御刺激的一种保护。但两种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我常常在思考,怎样把熟茶泡得更好喝?熟茶是一种相对难于冲泡的茶。一不留神就会滋味弱,汤感薄,还可能有不悦的气味。更有甚者,明明仓储良好的茶,泡出了让人咽喉干、燥、紧的茶汤。实在令人困惑。 为了把熟茶泡得好喝,我针对器皿、水、冲泡手法等一系列问题做了些试验。略有心得有体会。在此与诸位茶人探讨。 我的审评思路主要是按照一下步骤: 一、分析茶性。 气味方面。新熟茶有渥堆味,但好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花蜜香甚至陈香。老熟茶有仓储味、枯叶味、但好的老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很好的陈香甚至药香。 滋味方面。新熟茶滋味已经不太有刺激性、收敛性。但其汤感较佳。冲泡得当,会呈现小豆汤一样粘而沙的口感。老熟茶汤转清,滋味更淡,但能有很高的滑口、油润感。冲泡得当甚至能臻“化”境。 总体而言,熟茶内容不够丰富,一般都不太耐泡。 二、根据茶性确立目标。 前几泡:抑制气味(堆、仓之粗杂),提升黏,稠、油的汤感,使香——水的平衡向后者倾斜。争取泡一杯气味不浓,但柔软粘滑的好汤。同时,尽量控制最初几泡的浓度,以求保护最后几泡的表现,提升整体耐泡程度。 中间几泡:当发现气味已经开始转“醇”,适当激发茶的香。追求香气.醇——汤的均

茶膏范文

茶膏范文 1g茶膏中的茶多酚含量为60%,其中儿茶素16%,咖啡碱9%,游离氨基酸14%,其他物质(有益酶、茶多糖、茶黄素、水分等)。 茶膏始于唐朝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这期间,茶膏沿着民贡(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 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 茶膏成于宋代 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

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茶膏做为独立产品的存在。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相比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茶膏兴于清代 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将"蒸"改"煮",初创大锅熬制制膏工艺。而且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并迅速被*上层人物所接受。 由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质问题,皇室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们现在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纳入其中。这是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这里指的"普洱茶膏"就是指清朝皇宫御茶房制作出的茶膏,而非民间大锅熬制茶膏)。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嗄尔尼馈赠,并就此流入海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