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之比较
德国古典美学

德国古典美学德国古典美学(转)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美学在德国得到蓬勃发展,从康德开始,经过歌德、席勒、费希特、谢林,直到黑格尔,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唯心主义的美学流派,美学史上一般称之为德国古典美学。
;康德的美学思想康德(Immanud Kant , 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也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
大学汀爬蛣M科学,哲学和神学;1770年起正式成为哥尼斯堡大学教授,主讲形而上学、逻辑学和数学,康德对待美学的态度有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起初,他受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主要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考察有关美学的问题。
但是康德哲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使他重新评价了美学的地位和作用,转到了承认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必要性。
康德对美的分析是从分析鉴赏判断(Geschmachsureil)即审美的判断入手的。
康德认为,判断力是把特殊包涵在普遍之中来思维的能力。
有两种判断,一种是先有普遍,再找特殊,这就是规定判断或科学判断,另一种是先有特殊,再找普遍,这才是审美判断或反思判断。
从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对审美判断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审美判断四契机学说。
(1)审美判断的第一契机:康德说,我们判别某一对象美或不美,并不是对某个对象作出逻辑判断,而是藉助想象力作出情感上的判断,看它是否引起主体的快感或不快感。
康德对审美判断的第一契机做出如下总结:”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
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2)审美判断的第二契机康德认为,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断是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的。
关于审美判断的第二契机,康德下结论说:”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
(3)审美判断的第三契机从关系上看,审美判断没有目的又有合目的性。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就无客观的也无主观的目的”。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1012537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姓名:刘蕙质学号:1012553德国古典美学-----歌德、席勒的美学思想中文摘要:通过对歌德思想和席勒美学思想的阐述及对比,折射出德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地位,及对现实美学的影响以至对西方美学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德国古典美学的解释又衬托出歌德、席勒的经典美学,必然的内在联系成为美学上的一篇美丽的旋律。
关键词:歌德,席勒,美学思想,德国古典美学,西方美学英文摘要:Goethe and Schiller by ideological and aesthetic ideas expounded co ntrast, reflect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aesthe tics and aesthetic impact as well as the reality of Western aesthetic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ae sthetics and bring out the Goethe, Schiller…s classic aesthetic,the aesthetic is bound to become the inherent beauty of a melody. 关键词:Goethe,Schiller,aesthetic,German classical aesthetic,the Western aestheti c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系统的过程。
德国古典美学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由康德为始,到黑格尔之间形成的一股强大的唯心主义美学。
它全面地总结以往的美学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以前规模最大、最有严谨科学形态的美学思想体系。
将辩证法和历史观全面引引用到实践中。
当时的德国政经落后,但社会上依然是上升的资产阶级和没落的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
第六讲 歌德美学思想

• 所谓“为一般而找特殊“就是从一般概念 出发,诗人心里先有一种待表现的普遍性 的概念,然后找个别具体形象来作为它的 例证和说明;至于”在特殊中显出一般“ 则是从特殊事例出发,诗人先抓住现实中 生动的个别具体形象,由于表现真实而完 整,其中必然要显出一般或普遍的真理。
• 歌德还把这种分别看作“寓意”和“象征 ”的分别:
• 寓意把现象转化为一个概念,把概念转化 为一个形象,但是结果是这样:概念总是局 限在形象里,完全拘守在形象里,凭形象 就可以表现出来。
• 象征把现象转化为一个观念(感性的形象 ),把观念转化为一个形象,结果是这样: 观念在形象里总是永无止境地发挥作用而 又不可捉摸
• 民族文学: • 一个古典性的民族作家是在什么时候和什么
地方成长起来的呢?是在这种情况下: • 他在他的民族历史中碰上了伟大事件及其后
果的幸运的有意义的统一;他在他的同胞们的 思想中抓住了伟大处,在他们的情感中抓住 了深刻处,在他们的行动中抓住了坚强和融 贯一致处;
• 他自己被民族精神完全渗透了,由于内在 的天才、自觉对过去和现在都能共鸣;他
• 在歌德以前,人们往往从形式的角度看整体 概念,但歌德所强调的整体是与内容联为一 体的。
• “如果形式特别是天才的事,它就须是经过 认识和思考的;这就要求灵心妙运,使形式 、材料和意蕴互相适合,互相结合,互相渗 透。”
• 综上所述
• 歌德的“显出特征的整体”说,着重从客观 现实和具体事物出发,要求理性与感性的统 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 统一,艺术与自然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 一,以及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统一,所以 他的文艺思想含有辩证的因素。
• 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他既是自然 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隶 ,因为他必须用人世的材料来工作,才能使 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 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 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艺术要通过一种完 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 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息的心智的果实, 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 的结果。
卢梭、康德、席勒、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综述

卢梭、康德、席勒、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综述一、卢梭的思想浅析1、卢梭的教育思想产生背景文化背景:自然法学派作为西方国家学说的一个重要流派,对近现代欧美许多国家的政治、法律、经济的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自然法学的产生很早,但它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想被广泛地传播并且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派,却只有到了启蒙运动时才实现。
资产阶级思想家在此情况下,举起了天赋人权的旗帜,他们系统论述了人的自然权利,近代自然法学派兴起。
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初期有一个自然状态,人们的权利是与生俱来的。
一派以格老秀斯和霍布斯为代表,他们坚持君主专制论,另一派则以洛克为首,他坚持民主共和说。
这两派都对打破中世纪神学独霸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也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
社会背景:十八世纪法国的封建制度日益腐朽, 资产阶级、广大人民和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者相互配合, 实行严酷的思想钳制, 对人民灌输宗教迷信思想, 以维护其封建统治。
在教育领域, 则极力压制儿童的天性和自然成长, 鼓吹“原罪”谬论, 教育成为束缚儿童自然、自由成长的枷锁。
2、卢梭审美教育思想3个要点(1)审美感受:感性的理解卢梭认为人的理解有两种,即“感性的理解”和“理性的理解”,或者说是“孩子的理解”和“成人的理解”。
“感性的理解”将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组合起来,形成“知觉”或简单的观念,卢梭称这种组合的能力为“第六感觉”,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中,“能通过事物的种种外形的综合而使我们知道事物的性质”;“理性的理解”则建立在感性的理解之上,它“把几个简单的观念组合成复杂的观念”。
感性的理解并不局限于感性。
卢梭指出,在简单的感觉以及复合的感觉(即知觉)中包含着判断:简单的感觉所产生的判断要感受具体的事物,是被动的;而从知觉(即复合的感觉)或观念中产生的判断要确定事。
(2)审美兴趣:游戏与学习的统一审美包含着现实功利但又具有超越性,卢梭的美育思想深刻地触及了这一内容。
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比较

席勒关于 “美是现象中的自由”的定义是黑格尔的论断 “美 是 理 念 的 感 性 显 现 ”的 雏 形 。
雷的画像》( 以下简称《画像》) 最具代表性。《画像》的内容极为 广泛, 寓意也深奥多变。本文试图从文学与艺术的角度, 对其 中所蕴涵的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的意象进行解读, 试图剖 析其中的唯美主义观点。
席 勒 的 美 学 思 想 则 很 系 统 。他 认 为 美 是 “现 象 中 的 自 由 ”。 第一, 它是纯粹意志的形式对感性世界的要求。纯粹意志的本 质是自由, 而感性世界则无所谓自由, 它只是在纯粹意志的作 用下, 显得是自由的, 所以是一种现象中的自由, 或者说是现 象世界的感性形式上的自由。第二, 它是事物的“自我它是一个由 于自身而存在的东西, 而不是由于物质的原因或外在目的而 存在的东西。这说明美是一种超越物质功利和理性目的的东 西。第三, 规定美的本质的“自由”是既符合法则而又摆脱法则 的。所谓法则是指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第四, 与美的本质相 关的自由是显示在直观中的自由。第五, 与美相关的自由, 又 是纯形式的自由。席勒认为, 美是感性的, 是在直观中显示出 来的自由; 美是超功利的, 与认识活动和道德目的无关; 美是 纯形式的, 与内容和材质无关。
浪漫主义背景下歌德美学思想探蠡

浪漫主义背景下歌德美学思想探蠡作者:郑美鑫孙紫依丁紫薇闫梦晓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07期摘要:歌德作为德国古典艺术的领军者,其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为德国文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立足于歌德身处的语境,对其美学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展开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歌德;席勒;现实主义;艺术与自然歌德处在浪漫主义转向古典主义的时期,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歌德所处时代的基本精神是浪漫主义所提倡的一种精神,但是歌德的许多言论却表现出一种反对浪漫主义的倾向。
浪漫主义发生过有积极转向消极乃至反动的转变,消极的浪漫主义与歌德所主张的“诗要从客观现实出发”的主张背道而驰,因此,歌德认为消极的浪漫主义对德国文艺的发展不利,所以,歌德并非反对一切浪漫主义,他只是反对那些具有消积影响的浪漫主义。
除此之外,歌德主张浪漫主义要与古典主义相结合,像莎士比亚所做到的那样。
在这一点上,歌德和席勒的主张是一致的。
歌德把古典艺术与浪漫艺术的分别看作是表现理想与表现现实之分,这一点与席勒也是一致的。
歌德与席勒可以被看作是当时文艺创作上的两位美学先锋,二者的美学思想有一致的地方,但总的来说二者的分歧更为突出。
歌德与席勒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诗是要客观现实出发还是要从创作主体的主观出发。
即歌德本人所说的“诗人究竟是为了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现一般”,而这一问题也正好是歌德美学思想的中心所在。
首先来看为“一般而找特殊”的创作理念。
所谓的“为一般而找特殊”就是从一般的概念出发,先有一个普遍的概念,然后在找到个别的形象来说明它,相反,“在特殊中显现一般”则是从具体的事例出发,先有一个具体的形象,通过有限的形象从中显现出普遍的道理与一般的真理。
前者是“用完全主观的方式写作”,而后者是从客观世界出发,前者是“寓意”的而后者是“象征”的。
歌德主张“在特殊中显现一般”,从有限见到无限,寓无限于有限之中,也就是中国美学中所提倡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奇幻世界歌德与席勒的创作探索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奇幻世界歌德与席勒的创作探索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奇幻世界:歌德与席勒的创作探索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文学运动之一,它以强调感情、个人情感和自然之美为特征。
在这个文学时期,歌德和席勒作为两位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
本文将探讨歌德与席勒的创作思想和作品,揭示浪漫主义文学中奇幻世界的魅力。
一、歌德:浪漫的多面手歌德是德国文学史上的巨擘,他既是一位作家、剧作家和诗人,又是一位科学家、学者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涉及各个方面,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浮士德》。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被誉为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通过描绘浮士德的奇幻世界,展现了人类欲望与罪恶的较量。
歌德刻画了浮士德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又通过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费勒之间的对话,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与魔鬼诱惑的力量。
二、席勒: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席勒是歌德的好友和同事,他的作品着重探索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他的剧作《威廉·退尔》成为浪漫主义文学中标志性的作品之一。
《威廉·退尔》讲述了一个“二重人格”的故事,主人公威廉是一个天才,但他在传统社会中受到各种限制与压迫。
席勒通过威廉的内心独白,展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对立,以及一个英雄如何被社会消磨的悲剧。
三、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奇幻世界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奇幻世界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作家们通过超自然的元素,打破了现实与理性的框架,创造出一个新的文学空间。
首先,奇幻世界给予了作家表达情感和想象力的自由。
在浪漫主义文学中,感情被视为人类最高尚的力量,而奇幻世界则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媒介来表达这些情感。
通过描绘幻想的景象和人物,作家能够传达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其次,奇幻世界为作家提供了对社会和现实的批判。
浪漫主义作家对社会秩序和权威有着独特的观察和理解,他们通过奇幻世界中的形象和情节,探讨社会不平等、人性的黑暗面以及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之比较

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之比较作为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歌德和席勒在美学领域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们对美的理解和表现方式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点。
下面将从美学方法、审美观点、美学意义三个方面来比较歌德和席勒的美学思想。
一、美学方法歌德和席勒的美学方法各有不同。
歌德强调对事物的观察、描绘和记录,认为艺术家应该主动参与到自然界中,并以绘画、诗歌、戏剧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界的理解。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具有严谨的思考能力和审美品味,才能准确地将外部世界转化为艺术作品。
歌德的美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他的《法斯图》和《挑战》两部作品中。
席勒则主张直接参与到艺术作品中,通过情感和想象来体验艺术的美。
他的美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他的《诗论》中,认为艺术作品应该是情感和意志的表达,而不是客观描述和记录。
二、审美观点歌德和席勒对待艺术的审美观点也有所不同。
歌德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对大自然的再现和表现,在自然界中寻找美的表现方式。
他强调艺术作品应该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艺术作品的最高价值在于它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再现。
而席勒则主张艺术应该是具有情感和想象力的表达,追求独创性和主观性,超越现实的界限,去创造一个美的理想境界。
三、美学意义歌德和席勒的美学意义也存在差异。
歌德认为艺术应该是与生活相连的,要求艺术家要从生活和自然中获取灵感和素材,倡导以生活为内容、以艺术为形式的文化精神,追求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而席勒则将艺术抽离于现实生活之外,认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来自于想象和感性的表达,艺术家可以创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美学世界,追求精神性的美学意义。
综上所述,歌德和席勒在美学思想上的异同之处主要在于美学方法、审美观点和美学意义这三方面。
虽然他们对于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都为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之比较
在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狂飚突进”运动中一大批青年文学家在德国涌现,文学进入繁荣时期。
歌德与席勒正是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所产生的杰出的领袖,他们将德国民族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共同奠定了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他们“各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
黑格尔评价他们说,“席勒和歌德都不仅是他们时代的歌手,而且是范围更广泛、意义更深刻的诗人。
”朱光潜也说,“由于两人合作,有意识地走古典主义的道路,不但把各自的文艺创作推进到高度的成熟,而且也替德国建立了一种辉煌的民族文学。
”由于受德国现实阶级关系、社会政治状况以及哲学观点等方面的影响,歌德与席勒的创作和理论上则是既有联系又相区别。
歌德(1749—1832)深受德国启蒙主义者赫尔德的影响,他积极参加狂飚突进运动,并培养起对民间文学、荷马史诗和莎比亚作品的强烈兴趣。
由于具有资产阶级的革命与妥协双重矛盾,歌德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脱离了狂飚运动,走向了追求古典文化、宁静和谐的道路。
在文艺美学思想上,他接受了狄德罗、莱辛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他们的唯物主义、现实主义观点。
从总的方面来说,歌德的思想倾向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并表现在他的许多文艺理论主张上。
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歌德认为艺术既服从自然,又超越自然。
艺术家“应该遵循自然,研究自然,摹仿自然,并且应该创造出一种毕肖自然的作品。
”但是,“摹仿自然”并不同于完全的再现自然,而
应有所超越,对自然进行艺术加工、改造,发挥作家的主动性。
所以,他提出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可见,歌德在处理文艺与现实关系的问题上,是持辩证的、现实主义的态度。
关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古典主义”实际上指的是现实主义。
对于歌德本人的创作实践来说,很难讲是现实主义的,还是浪漫主义的。
在创作上,他从浪漫主义到古典主义,追求的是二者的结合,但他的主要思想倾向还是现实主义的。
在《歌德谈话录》中,他谈到古典和浪漫的问题,并明确说明“我主张诗应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只有这种创作方法才可取。
”歌德认为如果过分迷恋浪漫,会使这种文学坚强、壮实、精干的那一面被误解或受到损害。
因此,他大力提倡古典主义,反对病态感伤的浪漫主义。
在文艺理想方面,歌德崇尚“显出特征的整体”,在创作方法上主张从特殊到一般。
歌德把显出特征作为衡量艺术美的重要尺度。
“显出特征的艺术才是唯一真实的艺术。
只要它是从内在的、专注的、注重个性的、独立的感情出发,来对周围事物起作用,对不相干的东西毫不关心,甚至意识不到,那么,不管它是出于粗犷的野蛮人之手也好,还是出于有修养的敏感的人之手也好,它都是完整的,有生命的。
”恩格斯认识到他“时常发出一些浪漫的怨言”但是,“歌德过于博学,天性过于活跃,过于富有血肉,因此不能像席勒那样逃向康德的理想来摆脱鄙俗气;他过于敏锐,因此不能不看到这种逃跑归根到底不过是以夸张的庸俗气来代替平凡的鄙俗气。
他的气质、他的经历、他的全部精神意向都把他推行实际生活。
”恩格斯比较了席勒的重理想和歌德
的重现实,说明歌德的主要倾向是现实主义的。
席勒(1759—1805)青年时期也受法国启蒙主义的影响,向往自由和平等。
他常读莎士比亚、莱辛、狄德罗的作品。
对于希腊文艺精神的认识,他全盘接受了温克尔曼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思想,把它看作德国民族文学所应追求的理想。
1791年以后,席勒开始研究康德哲学,这使他的作品带有哲理化、抽象化色彩。
虽然席勒在后期走向了古典主义,但作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他的许多作品仍表现出理想化色彩,显现出他渴望实现美好人性、自由平等的愿望。
席勒重视人的价值,重视审美教育,将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这是一种进步,使美从康德的理性王国、神秘王国中摆脱出来。
但是,他又常常深陷于“完美人性”、“善良意志”中不能自拔,沉湎于根本不能实现的浪漫理想中。
在作方法上,虽然他对客观性也有所认识,但他仍提倡从主观、抽象的一般出发的路线,这和歌德的观点恰恰是相反的。
和歌德一样,席勒为建立新的德国民族文化而不断努力着,这使他将古代与近代相互比较,为新的文学寻求道路。
席勒根据古代和近代人性的差异,从历史的角度将诗分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从质的规定性上说,所谓“素朴的诗”就是指“古典主义”即现实主义的作品;而“感伤的诗”就是近代的浪漫主义的作品。
不过,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都既有素朴的诗,也有感伤的诗,还有交融着素朴与感伤的诗。
他
说:“现实总是落后于理想,凡是存在的东西总足有界限的,只有思想才是没有界限的。
素朴诗人要遭受一切感性东西所必须受到的限制,
相反地,观念的自由力量必然要帮助感伤诗人。
诚然,素朴诗人可以彻底完成他的任务,但是这个任务是有限的,感伤诗人固然不能彻底完成他的任务,但是他的任务却是无限的。
”可见,浪漫主义在席勒那里占了很大的成分。
歌德与席勒创作的具体道路是不同的。
基本区别在于歌德偏重于客观性、具体性,而席勒偏重于主观性、抽象性。
不过,由于歌德和席勒两人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接触密切,思想上也往往受到对方的影响。
比如,席勒对希腊古典文化的追求,使歌德也向往这种古典的美;席勒对美学理论的研究,使歌德也认识到理论的重要。
同时,歌德对现实的重视,也使席勒逐渐从主观走向客观,注重客观自然的美,并试将主观与客观结合起来。
总之,歌德与席勒都是在德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做出过最大贡献的人,他们堪称德国民族文学的两大旗帜,是他们时代的伟大歌手。
他们的文艺美学理论和文艺创作实践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