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与人类未来

生态学与人类未来
生态学与人类未来

1.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说明生态系统服务的内容和价值包括哪些方面?

答: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它不仅给人类体统生存必须的食物、医药及工农业生产的原料,而且维持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归根结底都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不仅可以为我们的生存直接提供各种原料或产品,而且在大尺度上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污染、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轻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进而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有共享的所有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统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为直接价值、间接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遗产价值。直接价值又分为显著实物性直接价值和非显著型直接价值。间接价值表示环境服务价值。存在价值是指人们为确保魔种资源继续存在而资源支付的费用。选择价值表示个人和社会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潜在用途的将来利用,这种利用包括直接利用,间接利用、选择利用和潜在利用。遗产价值则是指当代人为将来某种资源保留给子孙后代而自愿支付的费用。生态资源的使用价值不是单个或部分要素对人类社会的有用性,而是各组成要素综合成生态系统之后,表现出来的有用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的方法包括市场价值法、潜在市场价值法和假想市场价值法。

森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群落与其环境在功能流的作用下形成一定结构、功能和自调控的自然综合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大、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森林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和都中林副业产品,而且在维持生物圈的稳定、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主要包括森林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游憩等方面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

面临全球环境问题严重威胁,自然资源有价论的呼声越来越高,所以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显得尤其重要。

2.为什么珍惜大型动物易遭灭绝的厄运?而很多害虫常会反复大量繁殖,不易消灭?答:首先,害虫虽处于食物链的最低端,但食物丰富,同时越低端的动物数量庞大,繁殖力极强,一个月或几天就可成熟,一生就有百万至几亿,且由于生命周期短,变异丰富,故各种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抗药性,抗自然性抗气候性越强,而大型的食物单一,一旦生存环境破坏,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和食物,而数量又少,繁殖力极低,一年只生几个甚至一两个,生命周期长,种群数量少,娈异少,很难以变异适应变化,因此很易灭绝。

其次,大型珍稀动物处于食物链的顶端,而有毒物质能沿着食物链传递,故大型珍稀动物所摄取的食物当中有更多的有毒物质,危害起生命健康。大型动物的繁殖周期一般较长,害虫和大型动物一般就是K和R。k对策的灭绝点是由于它的繁殖策略使它的种数量有限,大多维持在K值附近。然而当过度死亡后,当数量低于某个值时,就缺乏达到波动平衡的能力了,此时出生率下降,极有可能造成灭绝。而R对策者,繁殖周期短,没有灭绝点。大型动物对于环境的整体要求高,适应新环境能力弱,所以环境的变化容易引起数量波动;大型动物繁殖周期长,繁殖数量少,遇到生存压力不易恢复种群;大型动物通常具有较高的

经济价值,容易招致捕杀等情况;大型动物目标大,容易引起关注,而很多昆虫即使也遇到灭绝危机,不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

3.例举一项你认为人类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有何解决途径?答:我认为人类所面临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水资源问题.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1、发达国家的污染环境的企业,大量搬迁到发展中国家。我们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大量引进这类企业,还给予各种优惠政策。2、国内一些中小企业,不重视保护环境。甚至净化污染物的设备只是摆设,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设置的,平时随意排污。3、政府有关部门只追求经济指标,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凡是出现的重大污染事件,都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渎职有关。4、对于造成污染的企业,处理不力。发生了大的污染事故,只是象征性的罚款,起不了警示作用,当地政府甚至于包庇纵容。5、对于洋垃圾走私的处理不力,以至于有的地方、有的人敢于从国外搞了洋垃圾来赚钱,却污染了自己的环境。6、城市的盲目扩大、发展,忽视公共交通,不切实际地发展私家车,造成交通堵塞,机动车尾气排放严重污染大气环境。7、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8、城市垃圾没有好好处理,没有分类收集,造成垃圾污染。

解决途径:1政府加大处罚力度,加强对水质的监测。整顿的整顿,停产的停产,罚款的罚款。2 工业用水要限量,加强循环水的使用,禁止未经处理的水排放。3 农业上要求适量使用化肥,养殖场,畜牧站的排水要合乎要求,禁止剧毒农药生产,限制使用有毒的农药,提倡使用生物制剂。4 城市垃圾不可忽视,政府投资兴建垃圾处理厂,或用垃圾制沼气,城市废水尽可能的分流,能下乡归田最好。5 生活用水尽可能一水多用。6 植树造林,搞好绿化。

7 多做宣传,让人们养成节水,爱水的好风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自身做好瑞霞绩点:1、要有惜水意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知道爱惜,有的甚至将水白白浪费。应当知道我国水资源人均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且年际差别很大,年内也变化莫测,再加上污染,使水资源紧缺,自来水更加来之不易。爱惜水是节水的基础,只有意识到“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才能时时处处注意节水。2、养成好习惯,据分析,家庭只要注意改掉不良的习惯,就能节水70%左右。与浪费水有关的习惯很多,比如:用抽水马桶冲掉烟头和碎细废物;为了接一杯热水,而白白放掉许多冷水;先洗土豆、胡萝卜后削皮,或冲洗之后再择蔬菜;用水时的间断(开门接客人,接电话,改变电视机频道时),未关水龙头;停水期间,忘记关水龙头;洗手、洗脸、刷牙时,让水一直流着;睡觉之前、出门之前,不检查水龙头;设备漏水,不及时修好。3、使用节水器具,家庭节水除了注意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以外,采用节水器具很重要,也最有效。为了省钱,很多人宁可放任自流,也不肯更换节水器具,其实,交这么多水费长期下来是更不合算的。使用节水器具,既省钱,还能保护环境,岂不是一举两得?节水器具种类繁多,有节水型水箱、节水龙头、节水马桶等。随便用上几个就为节水做出了不少贡献啊!4、查漏塞流,在家中“滴水成河”并非开玩笑。要经常检查家中自来水管路。防微杜渐,不要忽视水龙头和水管节头的漏水。发现漏水,要及时请人或自己动手修理,堵塞流水。一时修不了的漏水,干

脆用总开关暂时控制水流也好。管好水龙头,把水龙头的水门拧小一半,漏水流量自然也小了,同样的时间里流失水量也减少一半。就生产而言,特别对一些高消耗水的行业,我们要围绕如何优化水系统的运行,如何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如何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等作为节水工作的重点,积极组织技术攻关,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制度,对产品水消耗实行定额管理,并作为一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考核,减少浪费现象。长期以来,大多数人有节约用水的理念,但缺少具体的行动,大手大脚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人认为家大业大,再加上身处长江边,总认为这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缺少节水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如果真正到了“水比油贵”之时,我们再抓节水工作就悔之晚矣.

4.什么是生态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社会生态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活状态。而生态社会则是将社会生态处理的得当的社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由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但要做好其本身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从而形成五大建设,又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观点、方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人类学概论》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解析

第三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第一节自然、结构与符号 新进化论、结构主义、象征人类学 一、新进化论 (0柴尔徳的文化进化史观 1936年,《人创造了自己》,提出了考古学上的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以及与之相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化的三段说。 提出了“新石器时代革命”、“城市革命”等术语:来描述人类社会变迁的历史; 使进化论得以从“蒙昧”、“野蛮”等民族中心主义色彩浓厚的描绘中解脱出来 试图树立起唯物主义的文化进化史观。 (二)怀特的文化进化标准 认为人类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进步,而且世界各种文化都必定经历几个相同的阶段; 1959年发表了《文化的进化》,该书是进化思想的总结; 怀特认为文化尽管是一种超有机体,但也可以通过能量测算来计算其发展过程。以能源的获取作为标准。这是构成怀特与摩尔根的不同之处。 (摩尔根,以食物和生产工具作为进化的标志和衡量的尺度) 文化的进步意味着每人每年利用能量总量的增长或利用能量的技术效率的提高。 文化发展的公式:C= E ? T

C代表文化(culture), E代表人均年利用能量(energy), T代表能源开发的工具与技(technology)的效率; 怀特认为文化是由技术、社会、意识形态三大体系构成的,其中技术体系决定另两个体系。 (三)文化史解释一一观点(斯图尔徳) (1)单线进化论,主张所有的社会都要经历类似的发展阶段,只存在阶段的差别。 (2)文化相对论,与单线进化论完全相反,强调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对性和独特性,否认各种文化必须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每个阶段。(3)多线进化论,即他本人的立场,既主张进化,但又考虑到文化相对性。 (四)斯图尔徳的文化牛态学 斯图尔德认为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不可分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世界上存在的多种生态环境也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多种文化形态和进化途径斯图尔德提出文化三要素观:即资源、技术、劳力。资源和技术是基础,借着人类的劳力使它们得以结合。在人类试图在环境压迫下求得生存的努力中,劳力是常备的工具,而且几乎所有的社会都必须面对内地的社会压力和外地的环境限制。 怀特和柴尔德与古典进化论者一样关注的是全人类社会的整体进化,

人类学复习资料

人类学作为一门反思性的学科,它的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通过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审视,达到对把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当做全人类一般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反思与批评;2,通过揭示我们对各种文化世界、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进行分析的努力中所固有的弱点,来打破既有观点的稳固地位,达到对知识获得一般性规律的反思与批评;3,通过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重新定位,达到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 古典进化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概述:古典进化论一般又叫做文化进化论,它是人类学的第一个理论(或流派)。古典进化论以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为目标,注重人类文化一致性的研究,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时期的乐观主义的表现,表达出强烈的欧洲文化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 思想渊源:1、18世纪欧洲社会思想家有关学说的影响 2、人类学本身思想脉络的影响。 3、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泰勒及其思想 泰勒是英国第一位人类学教授。他的著作有:《人类早期历史和文明的发展研究》(1965)、《原始文化》(1871)和《人类学》(1881),代表作:《原始文化》。他给“文化”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他主要运用文化遗留分析法和比较法。 文化遗存分析法:现实生活中的儿童游戏,民间俗语,荒谬的习惯,他认为可能跟古代文化的某一阶段有关系,它们是原始野蛮人的遗留物。泰勒的研究逻辑是:由于古代社会的文化遗留在现实的文化当中,所以对遗留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历史发展的进程。因此,文化遗留可以视为“文明进步全过程的路标”。 摩尔根及其思想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是古典进化论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研究人类社会进化问题。主要著作有《易洛魁联盟》(1851)、《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1871年),《古代社会》(1877)等,代表作为《古代社会》。 摩尔根用了哪些观点来支撑他的人类社会经历了“蒙昧——野蛮——文明”的思想的? 泰勒而言,摩尔根对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文明”三阶段进行了更为系统的论证,这种系统性表现在他用四根重要的支柱支撑了社会进化论大夏。第一根支柱是生产技术发展阶段论。摩尔根以生产技术发展水平来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第二根支柱是家庭(家族)发展阶段论。摩尔根首创了亲属制度的研究,他从亲属称谓的角度来分析和推论家族制度的早期类型与历史发展。第三根支柱是氏族理论。

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 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 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当今科学界、各国政府及公众广泛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 3.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 成危害的发展。 二、简答题 1.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1)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系统理论成为生态学的方法论基础。 2)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制和定量研究。自计电子仪,同位素示踪等 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研究。 3)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宏观发展到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 学和全球生态学,微观发展到分子生态学、化学生态学。 4)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生态学不再是一门解释自然的 科学,而是改造自然的工具。生态学与其他学科有诸多结合,出现了新 的概念。 5)人类生态学的兴起和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人类科学技术的发 展,生物圈进化发展进入了智能圈,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越发突出,由 此要求生态学的研究从其他生物到人类为主体,出现了人类生态学、可 持续发展的概念。 2.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生态学任务) 1)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 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当今科学界、各国政府及公众广泛关注 的全球环境变化。 2)主要问题: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的破坏、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态安全问题。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P28思考题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P16) 答: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5、举例说明你所熟悉的某个环境问题,并从生态学的视野阐述其危害作用过程、基本特征及你所思考的解决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 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生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解决对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考虑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维持平衡 4、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①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照强度与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关系密切;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②光照强度和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③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谱照射下进行的,同时,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 可见光对动植物生殖、体色变化、迁移、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①植物分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②日照长短和变化是许多动物进行迁移、生殖、换毛等生命活动最可靠的信号系统。 7、盐土和碱土有何区别?耐盐植物有哪几种适应盐土壤的方式? 盐土和碱土是所含可溶性盐的种类、pH以及土壤结构均不相同的两类土壤。 方式:①聚盐性植物细胞液浓度特别高,能吸收高浓度土壤中的水分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 刘晓青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 课程前言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耕地、牧场、森林、海洋、生物等都遭到的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资源面临着日益枯竭,空气和水质在不断地恶化。对此,党和政府在不断地创新执政理念和管理能力。继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之后,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五位一体”的高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将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予以阐述,明确了今后生态工作的一个重心和重点。 让我们举一个小例子,现在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是空气问题,这一问题在北京是尤为突出的,我这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图片,是一个人在连续225天监测北京天气的一个图片,这个图片是一个拼图式的,他把每一天的北京同一个地方的基本的天气状况进行一个拍照,结果拼成一个225个小图组成了一个大图,这个大图的颜色基本上以灰色状为主,这灰色状基本上就说明了北京天气的一个糟糕的情况。那其中点缀着部分蓝色的点状,这些蓝色的点状就说明空气质量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期。这个蓝色只是整幅图当中的一个点缀,从这个图片当中我们可以很好地进行一个说明。 网上还有一个段子,是在描述北京的天气的。我们伟大的革命者以及我们的主席毛泽东同志写过《沁园春·雪》这样一首词,现在有的人在网上出来一首叫《沁园春·霾》的,它把北京的天气状况形象地进行了一个改写。它说,帝都风光,千里朦胧,万里缭绕;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市民戴口罩,惜雾都伦敦,稍逊风骚。一代天骄,央视裤衩,只识基座不见腰。说明空气的情况已经到了一个非常恶劣的状态。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是要描写一个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风光,展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壮丽山河,现在网友根据我们的天气状况进行了一个形象的改写。 在面对这样恶劣的天气情况下,那么,人们开始挖空心思寻找对策,不断地回溯历史,反省现实,从中寻找新的解决路径。回溯历史的过程当中,中国古代哲学当中就蕴含了丰富的具有启发性的生态智慧或它蕴含了解决这些矛盾和解决这些问题一个基本思想原

最新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三)环境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人类学-是自然史的分支,是研究人类和人类种族的学问"。更简明地说,人类学可以称为"人的科学"。它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自然人,第二部分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换句话来说,是研究社会人的科学。 人类学可以划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人类学的观点一般以英、美两国和其他英语国家的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其研究领域应包括人类的体质、心理、文化、社会、语言、民族、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庞杂。在他们那里,传统上习惯于将人类学划分为两大部分,即研究人类自身体质特征的体质人类学和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特征的文化人类学。狭义人类学是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和俄国,人类学一词传统上却仅指体质人类学,日本的一些人类学研究机构也仅限于研究人类的体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他们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学"这一概念,认为人类学是专门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同时也包括对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的研究。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死于公元前322年。他不仅是用"人类学"这个名词的第一个权威,而且在上古时期,对于人的研究在亚里斯多德那里达到了顶点。他奠定了动物学的基础,创立了"生物阶梯"的思想。按照他的这一思想,一系列生物体的地位逐渐升高,呈阶梯状排列。亚里斯多德是绝对没有进化论思想的,但是他提出的生物以阶梯形式排列的原则对于后来18世纪进化论学说的发展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亚里斯多德在确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问题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的著作中存在着许多涉及人与动物之间形态特征差异方面的论点。但是在对人手作用的评价上,他认为人之所以有手是由于智慧所致,从而明显地表现出其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3、"地方性的知识"-这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兹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写了一本叫做《地方性知识》的书。这种"地方性知识",以区别于其它知识形态,特别是实证论者假定的"普遍性"知识形态。在格尔兹看来,知识的性质是地方性的、多元的,因为人们生活所凭借的符号系统是特定的、地方化的、分殊性的,借助这些符号系统的作用,意义结构才得以形成、沟通、设定、共享、修正和再生。这个系统的作用,是甄别日常行为的意义和类别,地方性知识力图维持这些特定的意义系统,并根据它去组织行动。 4、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体质变化的一门科学,包括研究过去和现代人体的一切发展和变异 5、赫胥黎-达尔文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是一位杰出的英国博物学家,他在动物学、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的许多领域都具有很深的造诣。他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达尔文关于类人猿接近于人类的正确判断,并且重点探讨了人类在动物界中的位置问题,在实践中发展了达尔文主义。赫胥黎在人类起源认识史上首次提出了"人猿同祖论"的观点,向宗教神学提出勇敢的挑战。 6、新达尔文主义学派-以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和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等人为代表的学派。该学派的学者提出了种质选择论,强调对遗传变异的选择作用,因而是对达尔文选择原理的一个重要的说明。达尔文主张生物的渐变进化,而新达尔文主义者在广泛的实验中发现了自然界中的另一种进化方式---骤变进化。这一概念的引入,对达尔文进化论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另外,该学派还创立了基因论,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生物遗传变异的机制,使进化论研究有可能深入到细胞实验的层次。但是,由于新达尔文主义是在个体水平上研究生物进化的,而实际上进化是群体范畴的问题,因此,该学派在解释生物进化时,在总体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考古人类学复习资料讲解

考古学研究 选择、填空、判断: 1.19世纪末日本学者从中国古代吕大临《考古图》的书名得到启发,译名考古学 2.英国考古学家皮戈特将考古学定义为一门研究垃圾的科学 3.总体而言,考古学可以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段 4.我国的历史考古学始于秦汉 5.中国考古学之父是李济 6.当代科学考古学的目标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研究文化历史、重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阐 明社会演变的规律 7.认识人类古老性的三个阶段:神学或神话解释阶段、哲学解释阶段和科学解释阶段 8.均变论的代表人物:赫顿、赖尔,而赖尔的著作《地质学原理》是均变论与灾变论的斗 争转折点 9.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为人类古老性的确立扫除了最后的障碍 10.1784年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对其庄园内土墩的发掘是考古学史上的第一次科学发掘 11.金石学到宋代达到鼎盛期 12.金石学的基本功能:考订、文章、艺术 13.创造出一种不求助文字记载的年代学方法是考古学区别于古物学的主要标志之一 14.丹麦哥本哈根国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的著作《北方考古指南》确立了三期论,汤姆森的 三期论核心定义立足于切割工具与武器,并从墓葬和窖藏这些封闭状态出土器物的共生关系来建立相对的年代早晚 15.沃尔塞于1849年出版的《丹麦远古古物》为三期论提供了考古学实物证据 16.石器时代被英国史前学家卢伯克爵士分为新、旧石器时代 17.类型学代表人物:汤姆森、皮特?里弗斯、约翰?伊文思、蒙特柳斯、弗林德斯?皮特里 爵士,其中英国埃及学家弗林德斯?皮特里爵士创立了序列断代法,英国考古学家惠勒爵士发明了著名的布方系统,称为惠勒的方格 18.原生堆积:未受重大扰动的堆积,次生堆积:堆积的地层受到水流的搬运的堆积 19.埃及的重大考古发现:罗塞达碑、书吏坐像、图坦卡蒙陵墓,罗塞达碑的文字解读最 后由法国学者商博良完成,英国埃及学家皮特里为埃及考古学带来科学方法论变革,赖斯纳对赫特普赫若斯陵墓以及卡特对图坦卡蒙陵墓的发掘标志埃及考古学最后的成熟20.对玛雅遗址的科学研究始于1883年英国学者艾尔弗雷德?莫兹利

生态学概论

生态学概论 第3版曹凑贵展茗主编 第一至四章核心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生态学的产生及发展 (1)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发展简史: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866年)、创立及发展时期(1866年-19世纪末)、巩固及学派分化期(20世纪初-30年代)、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60年代)、人类生态学时期(20世纪70年代-)。 (3)现在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 A、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 B、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制和定量研究; C、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 D、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 E、人类生态学的兴起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 1.2生态学的科学体系 (1)生态学研究对象:生态学作为宏观生物学主要以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等级的生命体系为研究对象。 (2)生物系统:是由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 (3)生态系的研究内容: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A、野外与现场调查; B、实验室分析; C、模拟实验; D、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 E、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5)生态学观察方法:层次观、整体观、系统观、综合观、进化观。 1.3生态学的任务 (1)人类生态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 (2)世界生态危机: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3)十大环境问题:人口、粮食、酸雨、污染、荒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能源短缺、资源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 (4)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5)可持续发展内容: A 、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B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稳定的社会结构; C生态:恰当的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污染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D经济:持续的资源利用和能源供给,使资源的开发不大于资源的再生速度,达到资源的再生利用; (6)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A 可持续、共同性、公正性原则; B 共同性: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地球的完整性和人类相互依存表现了人类根本利益的共同性; C公正性:代内、代际公正,和环境公正。 第二章:生态系统 2.1 系统与生态系统 系统的定义:系统(system)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Bertalanffy,钱学森 (1)系统的三要素:A 两个以上的组分、B各组分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结构、C具有独立的、特定的功能。 (2)系统的基本性质:A系统组分的整体性、B系统结构的有序性、C.系统功能的整合特性、D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控性。 (3)系统分析:是在明确研究目的和系统边界的基础上,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层次结构及各组分间相互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对系统结构优化,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作用的研究过程。 (4)系统研究方法:A黑箱法、B白箱法、C灰箱法 (5)生态系统含义: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2.2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生态系统的4个基本组成成分: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功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生产者:是指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物(Autotrophs),主要是

人类学10大理论

杜尔克姆 尔干 杜尔凯姆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 ●第一节古典进化论 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 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 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 2、殖民贸易的促进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 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建立社会进化理论的是斯宾塞。在一切进化理论中,斯宾塞最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 1、生平与著述 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 泰勒是第一个从科学意义上给文化下定义的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2、泰勒的进化论观点 所有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论各有特点,但在以下三个问题 上基本持相同看法,这就是: 第一,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 第二,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 第三,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泰勒主张,一方面,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整个自然

东财《社会学B》在线作业三(随机)1答案

东财《社会学》在线作业三(随机)-0019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60 分) 1.根据社会学对文化类型的区分,制度、规范和观念等属于()。 A.主文化 B.亚文化 C.物质文化 D.非物质文化 正确答案:D 2.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于____。 A.19世纪中叶 B.1911年 C.1949年 D.1979年 正确答案:A 3.拟剧论的倡导者是()。 A.赫伯特·H·海曼 B.乔治·霍曼斯 C.埃里森 D.欧文·戈夫曼 正确答案:D 4.“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初级群体的()特点。 A.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B.成员之间难以替代 C.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 D.整合程度较高 正确答案:D 5.下列哪一个不是影响组织目标的因素()。 A.自然环境 B.社会文化环境 C.组织内部不同层次的目标 D.组织目标的参与者 正确答案:A 6.在社会学中,文化能够世代相传是指文化能够____。

A.纵向传递 B.横向传递 C.交互传递 D.逆向传递 正确答案:A 7.“近水楼台”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必要性。 A.活动空间接近 B.群体成员间的接触时间长 C.群体成员间的相互交往比较自由 D.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较小 正确答案:A 8.按流动主体的特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大批进城农民工,这些农民工属于____。 A.代际流动 B.群体流动 C.个人流动 D.水平流动 正确答案:B 9.社区发展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在其著作《社区发展:将小城镇建设成更加适宜生活和经营的地方》中提出并使用的。 A.F·法林顿 B.J·斯坦纳 C.桑德斯 D.波尔斯 正确答案:A 10.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可把群体划分()。 A.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B.内群体和外群体 C.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D.血缘群体、地缘群体和业缘群体 正确答案:D 11.个体的社会化以____为基础。 A.社会环境 B.社会制度

人类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类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类生态学 / Ecology of Humanity 课程编码:12024020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适用范围:05地理信息系统 学时数:36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课外学时: 学分数: 2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生态学 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制定日期:2005年审核者:夏丽华 执笔者:千怀遂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任务是寻找人与自然发展的最优途径,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问题,该学科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人类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之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和环境成本有更深入的认识,树立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以及节约型社会和循环经济的思想意识。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人类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了解目前世界上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能初步运用人类生态学原理来解释一些环境危机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课堂讲授部分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 (四)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生态学。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周鸿编著,人类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教学参考书: 任文伟、郑师章主编,人类生态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陈静生、蔡运龙、王学军著,人类-环境系统及其可持续发展,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一版。 黄鼎成、王毅、康晓光著,人与自然关系导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刘培哲等著,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气象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内容 第1章绪论 1.1生态学与人类生态学 1.2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3人类生态学的发展 1.4人类生态学的研究特点

人类学理论流派复习资料整理

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确立的历史条件和背景 新大陆的发现,殖民统治扩张开阔了西方的民族志视野。2)启蒙运动,自然法、社会契约论讨论赋予了“野蛮人”新的认知价值:人类社会、文化的进化;人类的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高尚的野蛮人——早期的民族学作品大都出自一些法理学家之手,通过想象他者来确立变革的合理性。3)生物进化论:人类文化的差异被理解成文化进化的差异,人类的多样性被赋予时间意义,具有了新的学术价值,通过想象他者来确立自己的优越性,解释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为什么有不同的境遇。4)知识生产的制度化:学会、刊物、大学职业化。 进化论学派 基本论点:代表人物:巴斯蒂安、泰勒、摩尔根。1、主要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地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而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是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2、人类心智的一致性决定了文化进化的普同性,能把文化推向相似的发展阶段。3、文化的异同所反映的不过是文化所处的进化阶段的的差异,进化速率上的差异。4、文化的异同被赋予了时间意义,人类的差异被理解成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差异。 缺点和局限:首先,他们在解释人类文化现象的时候,只考虑文化现象发展的顺序,不考虑文化现象的其他联系和规律。其次,进化论派大多数把欧洲文化当作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高阶段,而把其他民族的文化都冠以蒙昧、野蛮、落后的帽子,因而不免有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最后,进化论者把文化的相似性的根源看做是人类心理的一致性,显然忽视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地理与生态环境等客观因素的作用。 泰勒:1、英国人类学之父,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主要代表,第一个在近代科学意义为文化下了一个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2、在《原始文化》中,泰勒主要研究的是原始民族精神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神话和传说的产生于发展。在此书中,泰勒透彻和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基本思想,即全人类的思想是基本相同的。泰勒提出了两大原则,他认为这两条原则是普遍适用的原理,第一,“在文明中有如此广泛的共同性,使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拿一些相同的原因解释相同的现象。”世界各地文化的一致性,主要是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人和本性的普遍相似性,另一个是生活环境的普遍相似性。第二,文化的各种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和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他把各阶段的文化依次顺序连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系列,认为所有的社会都要经过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的三个基本阶段。3、泰勒的宗教理论:首先,他明确了什么是宗教,泰勒认为最好“把神灵信仰判定为宗教的基本定义”,这个定义是文化人类学史上关于宗教的第一个定义。其次,泰勒探讨了宗教的起源与产生,提出了万物有灵论,认为宗教起源于梦、死亡的思考和解释,它是一个心理的、认知的解释。4、泰勒的婚姻家庭理论:首先,泰勒研究了“回避”习俗,认为居住模式与回避习俗两者之间存在着粘附,即妻子家庭对丈夫的回避是与同妻居联系在一起,反之,丈夫家庭对妻子的回避也是与同夫居想联系的。其次,泰勒讨论了父系继嗣、母系继嗣、双系继嗣问题,这些继嗣包括家族名称、财产、地位与权力的继承。在此,泰勒又一次提出了人类社会是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发展转变的。第三,泰勒对还“产翁“习俗进行了研究,称这种行为为滑稽的行为,同意人类学家巴霍芬的观点,认为”产翁“习俗产生于亲子关系纽带出现转折的社会中。第四,泰勒还研究了抢婚习俗和外婚制,认为外婚制与亲属分类制度相联系。5、泰勒的人类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比较法、残余法和统计法。

人类生态学

家乡人口结构调查 摘要: 随着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的公布,中国在新世纪的十年内人口结构发生了一些新的改变: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男女比例的失调有所下降,但形势仍然很严重; 家庭人口数都稳定在3到4人左右······全国是这样的一种情况,而我村的情况 是:男女出生比例失调;老龄化问题还没有到来,但即将到来。 关键词: 人口结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前言: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是通过抽样全国部分的地区得到的,如果要针对每个地区是不现实的,为了能够很好的了解家乡的人口结构而进行了此次调查。 由于家乡所在的村比较的大,此次调查中数据的获得是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先按村里原有的组分成了八组,然后对每组随机二十户人家进行调查,最后汇总数 据。 本次调查动员了十一假期回家的同村三个同学,是他们一起帮我完成。调查的过程有快乐,也有艰辛,但最后的结果还是比较让人满意的。我们通过这次的调查 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学会了如何更好的与人去沟通,如何去处理问题。收获 很多。 正文: 为了是本次调研顺利有效的完成,在前期的时候制定了一些表格。表格分为了两大类:基本表和汇总表。基本表是用直接用作调查用的,方便调查时数据的记录; 汇总表是最后统计用的,将基本表中的数据汇总统计到汇总表中。 下面是一张已经填写的基本表用作范本,其他的基本表也都是按这样的格式填写的。里面主要包括家庭成员,性别,年龄,成员简单信息等四项。 基本表:

通过基本表可以统计出下面的汇总表。汇总表分为表一和表二,表一用于统计年龄分布,表二用于统计性别分布。下面列出了本次调研汇总表。 将上面的汇总表一中的数据转化成图形,生成男女不同年龄段所占比例的柱形

人类发展生态学及其与学前教育的相关研究综述-4页精选文档

人类发展生态学及其与学前教育的相关研究综述1对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创始人是尤瑞?布朗芬布伦纳,1979年,他在《人类发展生态学》中提出了生态系统的理论。这一理论强调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认为要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下研究人的发展,而不是将两者割离开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组成元素如家庭、社区、学校、社会对人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人也是在这样一个相互交织与联系的网络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他提出,生态即是一个人经历着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对人的发展起着影响(直接、间接)的环境。生态系统即这些环境要素的总和,它是一个整体,是将儿童放置于中心而又四处扩散的辐射网。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体统包含了纵向的时间系统,横向相互渗透和交织的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宏观系统这五大系统。下面将对五个系统进行简要阐述。布氏所谓的小系统是指“发展着的人在具有特定物理和物质特征的情景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样式。”中间系统则是指家庭、工作的单位还有各种社会生活的关系。外系统对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但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人并未直接参与到其中。如社区、其它工作单位对人的影响等等。最后是宏观系统,它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文化,文化对人的价值观的影响。 2人类发展生态学与学前教育的相关研究 2.1人类发展生态学与学前教育两者的系统研究 人类发展生态学的应用性较强,国内许多专家学者都将其纳入研究的领域,但两者的结合研究不是很多。朱家雄教授对两者的结合有过全面的

介绍,并运用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来对学前教育进行分析,涉及多方面内容。 国外的关于人类发展生态学与学前教育相关研究主要是集中于以幼 儿作为生态圈圆心模式的研究。如Huitt,W.(1999)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以儿童为圆心来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微观系统产生的影响对幼儿来说是最直接的。幼儿出生后,接触最早的是家庭,尤其以父母与儿童的关系最为亲密,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家庭是否和睦、家人的性格、家人的教育观念对儿童的影响十分紧密,甚至某种程度上对儿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中间系统主要指的是幼儿园、社区等要素。外系统主要是指政府、社会(文化)对儿童的影响。时间系统主要是指随着时间的变化,儿童以及各个系统都会发生变化。 《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薛烨,朱家雄,2007)中朱家雄认为布朗芬布伦纳的研究是人的发展理论的一大进步。虽然在实际的运用层面还有待研究和探索,但是它在理论层面上系统地说明了人是在环境中得到发展的,而且这种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整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首先认识到什么是生态环境,之后深入探析环境,进而自己参与环境,改变环境。这些思想都为人类发展的研究添砖加瓦,充实人类发展与学前教育两领域相结合的学说和理论。 2.2人类发展生态学与学前教育某一具体内容相结合的研究 许多学者都从生态学的视角下来分析学前教育领域中某一类具体内容。《生态学视野下的乡镇中心园发展研究》(刘芳芳,2014)则是将乡镇中心园置于圆心,将乡镇中心幼儿园作为一类代表来看待,分析生态圈中

从生态学的观点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生态学的观点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栖息之地,是人永远离不开的母体。无论人类文明有多发达,人类总怀着对大自然的向往,总有难以割舍的绿色情结。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升,同时人类的生产活动、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引发了事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即生态危机问题。当代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必将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经济无从发展,人民喝不上干净的水,呼吸不上清洁的空气,吃不上放心的食物,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自然规律办事,科学地利用自然,使之长久地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二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把人、自然、社会作为人类生存的生态整体来看待,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分裂,从而克服和纠正了传统自然观的缺点和偏颇。 首先,生态自然观强调“人—自然—社会”和谐一致的整体性。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直接生活资料,而且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家园,人类虽然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但是仍然离不开生态系统和其他生命的支撑,人与自然界的其他存在物一样都是整体存在链上的环节,“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乃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因素” 。 其次,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具有自己独立的“内在价值” ,反对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并提出“尊重自然、关爱自然”的思想。它打破传统的自然观,认为人类不应该成为自然的主宰,自然也不应该成为人类任意宰割和处置的对象,人类应把自身放在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关系中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从“爱护”“尊重”和“亲和”的立场上去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再次,生态自然观吸取了生态自然学、生态哲学、生态社会学、生态美学等领域的一系列最新成果作为自己的理论营养,从更为广阔的时空观来关注人与自然的整体前途和命运,打破了传统自然观的封闭鼓励状态,极大的丰富了自身内涵,从而使理论更具整体性、综合性和开放性。从内涵上来看,生态自然观不仅将现代生态学的一系列原则借鉴吸收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而且兼收并蓄了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等领域的合理的要素和最新成果。从空间上看生态自然观同全球观和宇宙观相联系,从全球视野来看,环境问题没有国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独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三基于生态自然观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随着人类进入到信息社会,地球已成为愈来愈复杂的人类生态系统或人工生态系统。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到了反思的交叉路口,是继续把自然界作为物质财富掠夺的对象,还是调整好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与其和谐相处,在协调中维持其动态的生态平衡,在改造中建设新的生态平衡,这已成为决定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当今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危机,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也为了后几代人也能享用到充足的资源和环境,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方法和措施来应对这些危机,从而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是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我国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自然生态的恶化,这源于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偏差。由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主导地位的形成,把人类看成为超自然的存在体,傲然凌驾于自然之上,将人与自然之间视“对立、对手、对抗”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人类完全以自己的需要为轴心去对待自然,任意地,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对自然的极大破坏,导致了生态危机。今天,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反思,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起新的生态自然观: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一个生物种,具有一定的生物属性,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他

(已)著名生态学家介绍

一、国外著名生态学家介绍 一、E.P.Odum Eugene Pleasants Odum(哥哥)(1913~2002),1913 年 9月17日生于美国新罕布什尔。1934年获美国北 卡罗来纳大学学士学位;1939年获伊利诺伊大学博士 学位。1937~1939年在北卡罗来纳大学任助教; 1939~1940年在纽约州埃德蒙·奈尔斯爱斯基摩人 保护区任生物学研究员。1940~1957年在佐治亚大学 先后任助教授、教授;并于1957年任该大学阿鲁尼 基金会动物学教授;1961年任该大学生态学研究所所 长。他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生态学,他与其弟H. T. Odum 最早认识到把能流作为生态学原理的重要性,并使生态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发展了人类生态学。此外,他在鸟类生态、脊椎动物种群以及河口、湿地生态学等方面,也有不少的研究。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发展协会会员。1964~1965年被选为美国生态学会主席。1953 出版了经典著作《Fundamentals of Ecology 》(国内翻译为《生态学基础》),开创了“生态系统”研究的热潮,并一直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演替、生态系统服务等生态学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生物“冗余”概念,引起世界范围的反响(见动植物板块的“生物的冗余“一帖)。1977 获得泰勒奖(Tyler Award ),1988获得瑞典科学院颁发的克拉夫奖(Craafort Prize。生态学的诺贝尔奖)。 二、H.T.Odum Howard Thomas Odum(弟弟)(1924, Chapel Hill, North Carolina–2002 Gainesville, Florida) 由 Howard Thomas Odum创立的能值理论与方法,在中国 的传播始于1990年Howard Thomas Odum的第二次访 华。在此期间,即1990年8月1日至1990年8月21 日他访问了台北、广州、北京和沈阳,并作了多个学 术报告,如"自组织与系统生态学"和"能值分析与环境 评价"等。从此以后,我国的广州、北京、南京和沈阳、 佛山等多座城市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先后开展了10多 年的能值研究,能值理论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国家、 省、市、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评估、农 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环境与资源、废水处理、 生态工程和工业的能值评价。用中文或英文发表关于 能值的学术论文60多篇,由霍华德.汤姆.奥德姆所著 的3本关于能值的书被翻译为中文,能值概念、理论和方法被10多部中文书刊引用,2本关于能值的中文专著已发表。能值分析的研究工作已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中有些课题已结题,有些课题正在进行中。能值理论与方法已被许多中国生态学家所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