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教案

社会心理学教案
社会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总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第一章总论、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动向)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主要内容)

二、社会心理学的特点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重点、难点: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主要内容)

二、社会心理学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社会心理学对于大家来说,在理论上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但实际上社会心理活动随时都伴随我们。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无时无刻地处于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因此也就无时无刻地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心理活动或现象。

所以“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而且广泛的学科,它适用于各行各业。例如,电视媒体企业常以借助各人明星打广告做宣传来吸引观众推销产品实际上就是运用了社心中的舆论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电视舆论效应的作用,青少年崇拜偶像亦如此。

再如“社会心理学”中有对人认知的第一现象理论即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形成的印象。这种第一印象在对人认识中发生一定的作用他往往决定以后的交往。

你掌握了这一理论后就可以把他运用于自己以后的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

中。比如我们找工作参加面试的时,就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仪态仪表行为举止等,首先给主考官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以便于继续交往,便能有更多的机会进一步展示自己以获得成功。

有同学会说这些我都知道了用不着学习。的确“社会心理学”涉及的都是我们直接经历过和观察到的题材,许多内容听起来熟悉,有的会和你自身的经验相一致,但是个人的经历和经验毕竟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接触所有的人,经历所有的事,因此,往往一个人的经验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

而“社会心理学”就是通过科学而系统的研究,为我们的行为提供正确的指导。

例如:“男性比女性聪明”这是人们一般的认识,但“社会心理学”通过系统的研究证明:男女性别在智力上并无明显的差异,两性在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不同是某些社会因素,如传统的观念下造成的,了解了这一点后,女性在面临与男性竞争时就应当抛却自卑感而充满自信。

具体而言“社会心理学”就是通过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情景中会产生何种心理活动或现象,这种心理活动即人的行为的发生、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和调控,从而指导人们正确调控这些因素,并进而影响和调控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最终达到某种目的。

例如“合群”行为的原因,如不确定性、恐惧,而合群的目的是减小空间,在情感上与他人更接近,(发现自己的情感是否适应正常)。影响合群的因素,有排行、恐惧导致增大的合群倾向,而忧虑则使人回避群集。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学好“社会心理学”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社会心理现象:

①“男性比女性聪明”传统观念的根源在于社会对于两性的“刻板印象”使女性较男性成功更难。

男性男主外养家湖口

女性女主内相夫教子

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明确思想,改变这种刻板印象,清除女性成功的社会障碍

②“罗森塔尔”效应,即期待效应

③男女恋爱,每个人都渴望找到称心的异性朋友,那么你就要了解异性心理要求。如:女大学生找男朋友的普通要求是:成熟,稳重,可靠,可X,有事业心,有责任感,有爱心,对爱坚贞不渝,概括来着认为,的是心灵X,修养好,气质好,其容貌不好也无所谓。

女大学生最喜欢的男性类型,第一是开拓型,第二是豁达大度型,第三是奋斗型,第四是深沉型,第五是活泼幽默型。

男孩了解了女孩的心理,就可以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塑造自己的形象。

第一章总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心理学”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学科。

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一方面受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对社会发生作用,“社会心理学”既研究个体心理活动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受其他人或团体。

如:一个婴儿长成社会人的过程,就是家庭学校代表社会教育影响,个体的过程,

父母老师对孩子所提出的行为规范与要求,反映了他做为国家民族的要求与标准,如:要求孩子热爱祖国爱劳动,遵纪守法,诚实等,正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要求的道德品质。

同时,个体也通过自己生活,学习,工作等社会实践活动时社会发生反作用。会教育影响个体的过程:

(二)“社心”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个体的相互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媒介物,语言。

人们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心理现象,就是“社心”研究的对象,如第一印象。

2、情境----个体与外在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社心”最关注的是个体处于

的社会环境特别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如同样的刺激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会发生不同的反应,以孩子摔跤为列。

这不同的社会心理反应是受当时社会情景所制约的,所以说,人们的思想感情以及行动往往受社会上他人的思想,感情与行动的影响;同时人们也对社会的其他人发生影响。

“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社会生活中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的。这种相互作用,有时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有时是无意识地潜移默化地进行的。

3、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

在相同的情境下,由于人们的内在心理因素不同,对同样的刺激必然会发生不同的反应。

个人内在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指个性的各种心理特征,如:性格,气质,能力等,这些心理特征都能对其心理活动发生一定影响。

而对一个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发生最深刻影响,是个性的倾向性---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因此,同为大学生,有人有着将顶信念,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他们则能积极,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奋发向上,而有的则毫无目的理想,成天不知道干什么,混日子,混文凭,消极对待学习和生活。

二、社会心理学的特点

(一)“社心”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

“社心”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从传统观点看心理学是包罗万象的,由它发生的各个分支,如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社会心理学也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二)“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支柱。

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因此心理学一方面必须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研究大脑活动的生理机制,这是生理学的任务。

另一方面,心理学还要从社会的角度来研究个体的心理活动,即研究个体的心理如何在社会影响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又如何时社会团体及其他人发生影响

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任务。

可见,作为心理学两大支柱:生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具体对象是不同的。

“生理心理学”重视个体心理活动的生理结构方面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则是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尤其是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社会心理学有两种发展趋势

1、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即用心理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附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2、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属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由心理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由社会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3、区别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影响人的行为,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则首先要分析心理变化与过程,找出影响个人行为的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为的动机与自我概念等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如:对“合群”这一心理现象的解释。

社会学的“社心”则要影响“合群”的社会条件。如:政治、立场、观点一致与否,经济状况职业等等。如:原始社会人民群居共同劳动是水平低下,个体难以生存。而心理学的“社心”分析则“合群”则是人们为了满足安全的生存需求,逃避恐惧。

而心理学“社心”则着重揭示影响“合群”的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体的动机等。

如:个体合群的动机之一是为了减少恐惧,长子,女和独生子女在恐惧害怕时比独生子女长子女更有合群倾向,这是因为第一个孩子X独子女比后来的孩子要受到父母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因此,他比其他孩子更知道在恐惧害怕时依赖别人作为舒适安定的来源,这种原因也会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如:长子女比其他人更倾向与寻求精神疗法(需要他人)而非长子女则更对寻求一种非人格的解决方式(酗酒)因此酒徒大多非长子女。

(四)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和社会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社会心理学“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社会学家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实验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2.“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在理论与方法论方面,有许多内在的相通之处。

3.在研究对象方面,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也有相同之处,只是双方的侧重点不同,在分析某些社会条件的原因和情况方面有不同角度与出发点,且社会学比“社心”研究得更加概括。

4、究方法方面“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也有相同之处,即都采用了问卷法,谈论法等方法。

总之,“社会心理学”是建筑社会学与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的基础上而产生的按其起源来说,也是社会学与心理学两门学额的相互接近而形成的。但现代“社心”已经从社会学,普通心理学两门学科的孕育中脱影而出,成为一门具有独特及体系的独学科,而且在社会生活中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㈠实践室实验法

这是“社会心理学”最早采用的研究方法。

1、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控制一切估计会干扰实验结果的其他因素,有的是:有组织的操纵因素,查明被实验者心理效果和影响

如:“合群”研究中“与谁合群”的问题,被试等待“重电击“的恐惧过程,他选择与谁合群

2、要求

①被实验者应随即取样,以使实验结果减少特殊性与偶然性,加强可靠性。

②必须设立对照组

3、优点:控制条件严格,可以避免许多其他因素的干扰所以实验结果的说服力较强。

4、缺点:实验是关在实验室进行,脱离了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增添了人为因素,故其有实验较差,因此,对其结果不能迷信。

如:被试因知道是实验,故有少能会产生迎合心理。

(二)现场研究法

是结合和生活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的方法,具体有以下三种方式。

1、现场实验

这是利用现存的团体,企图验证某项措施或检验某项改革管理办法所产生的效果采用方法。

特点:主要在自然情况下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更接近于生活的真实情况,故实验结果就是易于推广。

2、现场调查

这是结合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方法。

内容:调查者而已针对人们的情绪,动机,需要等心理状态,运用问卷,谈话等方式,进行广泛的调查,以收集材料并加以分析归纳。

如,通过大量问卷进行民意测验,以测定人们对于物价的看法,对于住房制度的意见等。

特点:简便而且实际可行,调查所得情况可提交有关部门参考。

要求:

①问卷必须精心设计调查表,可以采用无记名方式。

②面谈必须在融合的气氛中,使人们的心理状态,能真实的反映出来。

3、现场观察研究

这是围绕着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

优点:对于所研究的团体既没有实施任何外来的影响,又能掌握研究它对象的许多生活活泼的实际材料,所以它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资料的可靠性较强。

缺点:任何团体都有特殊性,研究成果难于推广。

要求:

①进行连续观察对同一对象的同一问题作多次观察,以观察到稳定的心理活动。

②进行轮换性观察,对同一课题变换几次对象进行重点观察,以验证同一类研究对象的心理活动是否有同样的变化。

③进行隐蔽性观察,即观察活动力求不便研究者觉察到这样才能使被研究者的心理活动自然流露真实的变化,否则容易出现假象——迎合心理或逆反心理。

4.模拟研究

是研究设计的一种认为情境,是对真实社会情境,是对X探求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变化。

例如:长沙某电视台,策划“寻找雷锋”节目人障碍物,观察过行人的表现,看多久会有人把话筒挂上或障碍物搬开。

5.历史档分析法

是收集历史上所记载的某个团体或个人的心理活动的资料分析从中寻找社会心理活动的规律。

每种方法个有利弊,运用适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要求有选择的采用,综合运用最好。

四.“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种,至今会因一百多年的历史,而“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只有七八十年的历史。

“社会心理学”家对于社会心理现象的解释与探讨经历了两个阶段。

早期阶段的单一支配理论。企图把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用一个简单的基本原则加以解释。后期随着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兴起,“社心”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应用价值的新兴科学。

㈠单一支配理论

如快乐说,权利说,同情说等都是哲学家门的主观思辩,虽然缺乏饿观事实的根据,但至20实际20年代,单一支配理论,任有一定的影响 P22-28 ㈡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兴起

“社心”从理论上的阐述,发展到用实验的方法尽心研究,积累资料,提出观点建立理论体育,这是现代社会心理学发展必然规律。

1、实验社会新学建立与发展的客观条件。

①近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对于人脑和感官的研究。

②心理实验室的建立,许多心理学家将社会心理学有关的各个因素带进实验室,逐渐发展了实验社会心理学,它对社会心理现象比作权感性的思辩或纯理论的探讨与分析,而且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推论。

实验“社心”的特点是把人们的社会心理现象当作客观的自然现象一样加以观察并作定量化分析并且根据研究所得材料来解释,控制与调节人们的行为。

2、社会政治、经济的学要。

A.“社会心理学”具有一种科学技术的“工具”价值,他可用于诊断与预测某些社会事件的产生。

例:舆论测验与舆论控制,为社会、个人提供社会心理咨询服务等。

B.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自杀犯罪,交通事故,环境污染,城市住宅布局等,这些问题极需社会心理学家协助解决,以实现对于人们行为的调节与控制,帮助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并巩固其统治地位。

2、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时间:19实际末到20实际20、30年代。

主要内容:团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具体研究:

①最早的是特里布莱特,研究人们骑自行车的速度。

结论:团体工作效率远比个人工作效率高,但未分析其心理原因,忽视了人们行为的情绪,因素与动机因素。

②梅耶在学校教育领域内进行了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学校内团体作业对学生记忆诗歌、作文,、数学等学科的学习,远比在家里单独作业有效。

③莫德的团体实验结果,人们的认识受团体影响不大,而情绪,动作意志受团体影响很大。

3、30年代以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1)20世纪30年代以后“社心”的研究进一步涉及社会问题,那时世界经济的萧条和社会的动荡不安,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家对领导作风,舆论,谣言,种族关系和价值的冲突问题的研究。

代表人物:美国的谢里夫和德国勒温。

例:勒温控制了三种形式的领导作风---专制的、民主的的放任的,形成了三种团体气氛,观察不同的团体气质对工作效应与生产质量的关系。

2)40年代,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社心”研究的课题都倾向与信仰,

偏见,劝导和宣传问题。

例:研究为什么纳粹分子会把一个先进的现代的德国变成了黑暗的地狱,为什么知识宗教与种族的原因就使几百万犹太人遭到屠杀。

3)50年代“社心”研究范围扩展到人们社会交际的形式以及各种人格特征时行为的影响。

最早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的菲斯订格。创立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的认知因素之间之后就会使人不安,因此就要设法使失调变态度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后来的“社心”研究的重要课题。

4)60年代以后“社心”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呼涉及到人们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和众多的分支学科,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且,终于在学术界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章作业: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社会心理学有哪些特点?

3、什么是现场研究法?它有哪几种形式?

第二章社会化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社会化,了解个体是如何适应社会的,即自然的人如何变成社会的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为什么会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掌握并学会运用角色理论。

主要教学内容:

一、社会化的概念

二、社会化的特点

三、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四、社会角色的获得

教学重点、难点:

一、社会化的概念

二、社会角色的获得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问答、讨论为辅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过程:

第二章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叫社会化。

人格:是个体所固有的特质。是以素质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过程,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

内化:外部要求→个体的内在需求。

个人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取决与他的周围环境对他的印象以及他本人对周围环境反作用的行为方式。

有的人在逆境中发奋图强成就一番事业,但有的人在逆境中,对待困难与挫折选择了消沉,逃避。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淤泥而不染”“同流合污”等。

前两句主要指环境对认得影响:后句则指对环境反作用的方式。

(二)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必然的过程。

1.个体的社会化体现了社会的也点与时代的风貌,所以不同

的社会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标准,对人们的要求也不同。

2.个人的社会化有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的,有时是无

意识,潜移默化地进行的。

个人对社会要求的认识与掌握可能是自觉的积极的与主动的,也可能是不自

觉的,消极的与被动的。社会化新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不管个人喜欢还是不喜欢,总是会在他身上实现的。

二.社会化的特点

(一)个人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的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人类的遗传素质,乃是一种自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的特殊素质,这种素质对个人来说,已经不仅是有生物学意义,而是通过人类长期社会时间而不断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并为适应人的活动而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功能。

如:四肢的分工发展,大脑的发展与完善,语言功能的形成与发展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因此,这种素质本身就包含了人类时间活动的社会因素,并且以物体内的物化形成遗传信息,大脑中根系统的结构,功能等,遗传给后代,从而为人的社会化,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例:“狼孩”回到人类社会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恢复人的行为,就是因为如此。

(二)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

社会化过程随着各人所具备的条件(遗传的特性胜利需要和状态)而有选择性的形成的,即使生长在同样的环境里,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意识也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个人遗传的特点和某个意瞬间的胜利需要和状态不同的缘故。

也就是说,由于个人的(也点性别,年龄,智力,性格,体制等)而使社会化过的过程与内容不完全一样即具有个性特点。

①不同的人,社会对其要求不一样。

例:即使是同卵双胞胎,由于出生顺序而决定他们不同的社会角色或为姐妹或为兄弟,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则有差别,从而使孪生兄弟或姐妹的社会化有所不同。

②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一方面要按照社会规范而行动,另一方面,

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解决自己所面临的任务,以实现其发展。

例:小学一年级学生在与同学老师顺利交往可能会有一些障碍,有的可能是由于生理原因,口吃阻碍,与其同学的顺利交往有的可能因为长期在家庭中受宠而养成的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态度个性品质阻碍了其与他人的交往。因此,要实现

与同学的交往,他们所面临的任务则不一样。

总之,社会什么目标是将每一个社会成员培养成为适合所属社会需要的人。而这种社会化了的个人,是精神健康的成人,不仅获得了能够适应外界情境各种行为方式有统一的人格。必须能积极地支配环境,即使有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一方面能灵活适应社会生活,同时还有积极的需要及活生生的人格。

因此,社会化不是把人变成一摸一样的人的过程,而是个性化的过程,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社会化富于个性化之中。(日本社会心理学家板本一郎)。(三)个体的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

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化,既具有了个性,同时也具有共性。

如,同一个国家,同一民族,其成员一般都有一些共同的心理倾向。因此,国籍不同国民行则不同。如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较重,注重亲情,而美国人则不然,家庭观念比较淡薄等等。

(四)社会化是通过人的整个一生完成的。

社会化是没有止境的,个体从一出生就进行化身终老,可以说人的整个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而国外有研究证明,学前期是接受社会化的最快时期,但以后的各个时期都在继续完成社会化。

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与类别

一、社会化的主因素

社会化是通过个人和与之有关的其他个人和团体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社会化因素就是影响个体的全部社会环境。

例如,家庭的影响(父母条件及其教育方式)社会地位影响(政治,经济,风格,传统等)学校的影响(教师,团体教材等)居住条件的影响(城市,农村,街道等),上述多种影响,即社会文化学校与家庭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文化的影响

社会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国家的宣传体系(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宗教,团体,风俗习惯传统以及生产力水平等。

在同一文化圈内生活着的人们,往往具有共同的人格特点,即所谓典型人格。(二)学校的影响

学校的作用主要是把社会规范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历代所积累下来的知识技能传授给下一代,学校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学生方面加教育影响。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就是逐步引导,促进学生更好地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学校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影响的具体途径:教材,教师人格,教育方式,考试与考核,学生的各种组织——学生会各种文体专业团队(合唱队,乐队,篮球队等等)各种兴趣小组等。

其中一教材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基础课教材。

例:(教材是科学知识的基础知识体系统。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以及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基本原理)

(三)家庭父母的影响

1、家庭环境的影响大于其它方面的影响

对于少儿来说,家庭生活,幼儿园,以及学校生活对他的社会化都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家庭环境的影响意义更大。

因为少儿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更长,约占起全部生活时间的2/3。他们首先受到家庭的影响,然后才是幼儿园及学校的影响。

国外已有研究表明学前期是接受社会化的最快时期。这就足以证明家庭影响对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性。

2、父母对子女社会化的影响大于其他人(包括教师)的影响。

因为父母的行为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对孩子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庭父母的教师方式与教养态度对子女人格的影响尤其重大。

鲍尔特温的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分为四种类型:

①专制型:父母不了解孩子的需要,常用命令和职责来强迫孩子服从。

②溺爱型:父母用过分的感情来满足子女的要求,对子女百依百顺。

③放任型:父母去强迫命令的同时,常常会讨厌孩子而放任小管。

④民主型:父母能充分理解孩子的兴趣与要求,并引导孩子自己向他们提供足够的信息,并引导孩子自己作业,选择与决定,父母对孩子表现为冷静与爱护。

拉特克研究了父母教养态度,家庭气氛和孩子人格形成的关系得出如下结

果:

①家庭限制很少的孩子和家庭束缚很多的孩子相比竞争小少,但很重视朋友之间的友谊。

②家庭中很宽恕的孩子和家庭严厉管教的孩子相比更能体贴别人,并对其他人的批评很敏感。

③在对孩子教养方面,父母平均分担责任的孩子,往往适合当领导工作。

④兄弟关系和谐协调的孩子其情绪比较稳定。

⑤民主家庭的孩子比专制家庭的孩子更有同情心,人际关系协调,情绪安定。

父母的教育教养的方式态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但它必然反映着大拿故事社会的价值观与传统的行为方式,即父母的态度和行为都可以当地的文化传统为知道的。例如,美国的父母都为民主,开放,而中国的父母则较传统保守。

总之,个人的社会化受到社会文化,学校教育,家庭父母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就是社会花的媒介物。由于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社会化媒介不同,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受到的影响不同。

(四)社会化障碍现象

所谓社会化障碍现象是指有些人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将社会预期需求正常地内化,从而阻碍了个体的社会化。

原因:①生理的智力发育不全与精神疾病等。②主要是由于社会化过程的缺陷。如: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模糊认识,以致形成不符合要求的缺陷行为。

二、社会化的类别

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态度的形成”以及“社会角色的获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以分为,政治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等。不论怎样划分,都表现了社会化的具体的不同的方面。

1、政治社会化:就是自然人变成政治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个人总是会对一种政治制度持赞成或犯罪的态度,因此,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培养自己国家的公民,使他们呢忠于自己的社会制度,这样,任何国家的社会制度才得以维持,协调并发展。

2、民族社会化:就是使自然人成为具有民族意识的人的过程。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固有的风格,习惯与传统民族社会化的结果就致使每个人都能尊重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与传统必而是有民族自豪感。

3、法律社会化

就是使人们能够按照法律制度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法律社会化的结果就是使人们能知法格法一方面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又能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

4、性别角色社会化

就是按照社会上规定的男女性别角色的国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因为男女的生理结构不同,担任的社会角色不同因而有不同的角色要求。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就是使男女能按各自不同的要求行为做人

如:女性要求国温柔,细腻,对男性则要求勇敢果断,充满阳刚之气。

5、道德社会化

就是使人们按照道德标准来支配的行为。在社会中为了维护人们的共同利益,协调很多的关系,便产生了调节人们行为不道德行为准则。个人若能遵守些标道德标准,就会受到舆论的赞许并感到心安理得,否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并感到内疚。

而个人的行为能够根据社会道德标准来进行,那就是实现道德社会化。

第三节社会角色的获得

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就是成为一个社会角色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角色:是某个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占有适当的位臵,以及被该社会和团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这里所谓位臵是每时个人在社会和团体中所占的地位从社会价值观来看就是社会地位受伤

例如:父亲这一角色就意味着一家地位,以及对家庭负责的一系列的行为模式如努力工作,养家糊口,教育孩子等。

又如:一个大学生角色,则应当刻苦学习努力掌握技能技巧,提高自己的素养,为承担建设社会祖国的重任做好准备。这种以角色作为理解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一段称之为角色理论,其中包括角色的学习角色的理解,角色的认知角色冲突等。

二、社会角色的学习

(一)社会角色学习的内容

1、角色的责任与特权(义务与权利)

2、角色的态度与情感

例如:一个想要成为教师的人首先就要了解教的职责教师的荣耀,同时学习具备教师职业,素养,即对教育事为对学生等的态度,情感。在学习教师角色的过程中,他通过不断地体验他人的心理反应,积极以消极的从而巩固,被肯定的行为方式与态度,改变极否的行为方式与态度,使自己更符合教师这一角色。

(二)社会角色学习的特点

1、社会角色的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因为角色本身就是根据它所占的地位而由各式各样的行为方式中综合起来的一个整体。

2、社会角色的学习是在相互作用着的人与人的社会北系中进行的

因为社会角色与角色之间是相互联系着的。如父亲这一角色就是与母亲儿妇等角色在一起的。教师——学生

3、社会角色的学习是经常随角色的改变而进行的角色的学习,是无止境的。因为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地位很容易发生变动,即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很容易变动。

例:一个人从儿子—父亲—祖父,学生—教师打工者—老板等。

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对社会角色提出新的要求下不断学习。

因为一个人住住同时提出不同的社会角色,在需要不断学习

例:一个人可能同时是儿子,女儿,家庭又是学生干部(学校)顾客等

三、社会角色的期待

(一)什么是角色期待

是指他人对自己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也必须领会他人对自己希望。一个人为了完成一个角色必须知道自己所充当角色有一套什么样的行为模

式,而这促认识是根据周围的人们的期待而来的。

从家长父母,老师及社会媒体的宣传中,大学生们知道了。

例:社会希望大学生认真学好知识,掌握好技能努力培养各种能力,提高素养成为时代所需用的优秀人才。

(二)角色期待的意义

期待意味着一种关心,信任。角色其待是使个人实现角色的有效手段。

例证:1、心理学研究表明家长期待子女上大学成为大学生角色与其子女入学率成正相关,而不被家长其待上大学的子女入大学的少

2、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了教师对学生期待的效果,证明教师对学生的预期能促使学生期着教师预期方向发展,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皮克马利翁效应(59页解释皮克马利翁效应)

四、社会角色的认知

(一)什么是社会角色的认知

是根据他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包括言语,表情,姿态等)来认识对方的地位。

(二)如何进行角色的认知

对角色的信知是在角色的相互关系中进行的

因为一个角色的行为总是以对应的另一个角色的行为基础的

例:母与子,师与生的关系等,都是在对方相互关系中明确双方的地位的。

五、社会角色的冲突

(一)什么是角色冲突

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时,往往会发生内在的必要的冲突与矛盾.这就称为角色冲突.

(二)角色冲突的几种情形

1、同一社会角色内心的冲突

当社会上人们对某个角色的期待要求不一致时.该角色内心会产生矛盾.尤其是当某一角色处两个团体时,由于标准不同,更会引起角色冲突。如`“朋友”“中学生”分处家庭、学校。

①当角色改变时.新旧角色之间会发生矛盾与冲突。例:“中学生”---“大学生`”;

离休老干部

(三)一个人身兼几个角色时的内心冲突

一个人身兼几个角色.各个方面对他提出不同的期待.而当他感到无法满足各方面要求就会产生内心矛盾。例:一个公司“经理”同时又是“儿子”“父亲”“丈夫”等.他经常回感叹分身乏术.顾此失彼,精力不够。要解决这种矛盾需要靠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平阴力.

(四)角色规定的人格与其真实人格之间的矛盾

每个社会角色总是被规定了一套待人处事的行为方式与相应的人格特征.这种角色的人格特征与个人原有的人格特征不相一致时,就会引起冲突,如“医生”

一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善言辩的人担任“销售员”“公关生”性格演员与本色演员。

一个优秀的性格员非常善于解决这种矛盾而扮演好各种角色而本色演员只能扮演与自己性格相似的角色

本章作业:

1、什么是社会化?

2、社会化的这样因素有哪些?哪个因素影响最大?

3、什么是社会化障碍现象?

4、什么是社会角色?角色学习的内容有哪些?

5、什么是角色期待?角色期待有何意义?

6、什么是社会角色的冲突?它有哪几种情形?分别举例说明。

第三章自我意识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自我意识的内涵极其作用;把握并学会在对人关系中如何恰当地表现自我,毕正确地评价自己。

主要教学内容: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二、自我意识的作用

三、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形成

四、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

五、自我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二、自我意识的作用

三、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

四、自我评价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自学、问答、讨论相结合为辅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三章自我意识

某个人认为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较高,衣着打扮言谈举止方面大方得体,人际关系较好,由此,就会有很强的自信心,从而会勇于面对挑战,喜欢接触工

作,新人、新事等;反之,觉得自己这方面不行,那方面也不行,就会产生自卑感,从而不敢面对挑战机遇。

这种对自己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信力自卑等情绪、态度,就叫自我意识。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概念与特点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

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

与他人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臵和作用等。

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力的觉察。

例如,同学参加学生会竞选时,自我意识到自己正在演讲,感觉自己很满意,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