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武刘氏家谱

东武刘氏家谱
东武刘氏家谱

东武刘氏家谱

诸城刘氏族家谱序

禹贡曰:海岱惟有青州诸城在,汉为琅琊郡,今属青州府。故乾隆丙子年,宰相刘文清公,方以翰林视学。安徽赐诗有云:海岱高门第也。嘉庆十九年,诸城刘氏兴修族谱成。以前明弘治由砀山迁诸城之祖为始祖,迨今三百二十余年。传十四代,列表者八百二十三人。志其祠墓,记其迁徒,井然,秩然!何其慎也。

刘氏之二十有五,汉唐以来,将相名人不可胜数。今诸城谱为砀山,以上不可嵇,不能推世系,又何慎也。唐书宰相世系表,以宰相著其姓。今诸城文正文清两公,非徒为宰相,且为贤宰相,天下仰之。族谱不因宰相而修,而贤相更足立族谱之望。呜呼!此圣翰所特许,为海岱高门第也。乌有!

先帝已惟高门第而犹不舍老家族谱,序意亢宗睦族,奠系分房者乎!是谱之修非止世之桑耳。且裨因史之表诚,不可绂于今日矣。元为文正公门下之士,文清公亦为馆师,今大司农又同榜进士也。大司农以谱属元太子少保光禄大夫,江西巡抚兼提督,扬州阮元顿首拜序。

安徽砀山县刘庄始祖

始祖:福。自明弘治年间,由江南(安徽省)砀山县大刘庄,迁于山东省青州府诸城县北乡之逄戈庄。葬于逄戈庄南茔。子:恒。

二世:恒。娶鹿氏,葬于逄戈庄南茔。子:玳、瑁。

三世:玳。(三世瑁早亡)娶范氏,葬于逄戈庄南茔。子:思智。

四世:思智。字:鉴宇。邑庠生,享年八十四岁。娶田氏,崇祝乡人子二:通、远。

五世:通。号:泰路。邑庠生,遭甲申土寇之变,为贼死。以子必显贵赠文林郎,行人司行人。又一孙启(下加木)贵赠通议大夫,江西按察使。又一孙统勋,贵赠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享年三十九岁。忌七月十三日。娶崇祀乡王氏,累赠一品夫人。享年六十九岁,忌二月十四日,葬于逄戈庄南茔。子三:必显、必前、必大。

五世:远。迁外,因被招养老女婿,不入族谱。现居离逄戈庄五里的前方市和龙池子两村,人口很多。

六世1:必显。字:徽之。号:西水。前明天启甲子举人。顺治壬辰进

1

士,初任行人司,封文林郎,升授户部河南司主事,监督通州中南仓榷关芜湖,再授广西司员外郎。一子启(下加木),贵赠通议大夫,江西按察使。一孙统勋,贵赠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享年七十三岁,忌八月二十日。娶郑氏、孙氏、杨氏、徐氏、解氏。赠一品夫人,葬逄戈庄北茔。子四,祯、果、启(下加木)、非(下加木)。女二人。

六世2:必前。字:取之。娶纪氏,早卒,无后嗣。葬于逄戈庄东茔。六世3:必大。字:则之。举人,内阁中书。享年八十七岁,忌二月十六。娶潘氏,忌二月二十六日。继安氏忌七月十三日。一子,香。

七世1:桢。字:世卿。号:石斋。禀生,贡生,考授六品。享年六十一岁,忌七月初四日。娶陈氏,侧室于氏,葬古城南茔。子二,绍辉、绅杰。(出嗣果后)女四人。

七世2:果。字:毅。号:术斋。顺治甲午举人,戊戍进士。初任山西太原府推官,改授直隶河间县知县。钦取升授刑部江南司主事,再授四川员外郎,再授江南提学道,诰授通奉大夫。享年七十三岁忌八月初五日。娶王氏、厉氏,俱封宜人。侧室孙氏、赵氏。葬逄戈庄北茔。子二,纶炳、延(左加交丝)景(左加交丝)。嗣子:绅杰。

七世3:启。(下加木)字:子。号:青岭。康熙乙卯举人,乙丑进士。初授湖南长沙县知县,敕授文林郎。湖广丙子科乡试同考,官升授陕西宁羌州知州。累升陕西宁夏中路同知,山西平阳府知府,直隶天津道。蒙恩赐御书扁额“清爱堂”升江西按察使,诰授通议大夫,四川布政使。享年六十二岁,忌五月十二日。娶李氏、郭氏,恩赠一品夫人。侧室李氏、曾氏,赠孺人。葬逄戈庄南茔。子十人:缙召(左加火)、宏(左加交丝)熙、绶良(左加火)、延(左加交丝)湿(去水改加火)、统勋、组焕、维单(左加火)、纯炜、绂昆(左加火)、经焘。女四人。

七世4:非。(下加木)字:非木。号:念西。附贡生。一孙:序(左加土)贵赠中宪大夫,湖南粮储道。一孙:增,贵赠通奉大夫,江宁布政使。享年四十七岁,忌九月初三日。娶李氏,赠夫人。侧室柳氏。葬逄戈庄南茔。子三,继仑(左加火)、绪宣(左加火。出嗣香后)、钻煌。女一人。

八世1:(桢祖后)绍辉。字:几先。号:赤霞。康熙丁己举人,内阁中书。享年七十岁,忌七月二十日。娶王氏、李氏、侧室孙氏。葬昌城东茔。子三,塾、殿(下加土)、坤(上双方下加土)、养子:坐。女二人。居诸城县城。系七世长支桢公后。

八世2:(果后出嗣)绅杰。字:敬书。号:勉庭。附贡生,考授同知。享年七十岁,忌正月二十三日。娶李氏、继李氏、侧室李氏。子九人,既(下加土)、坛、爽(左加土)、在、孰(下加土)、塍、均、玉、炎(左加土)。女五人。七世二支果公后。

2

八世3:纶炳。字:德因。号:逊庭。禀膳生,年三十八岁。忌六月十二日。娶王氏,侧室王氏。葬昌城庄东茔,子三,采(左加土)、垦、台。女四人。

八世4:延(左加绞丝)景(左加火部)。字:衡四。监生,一孙,其(左加金部)庆,贵赠奉直大夫,布政司理问。享年六十七岁,忌四月二十八日。娶王氏,葬逄戈庄西北茔。子三:遂(左加土)、基(左加王)、珏。八世5:缙召(左加火)字:书思,号:愚庵。康熙辛卯贡生,癸己举人,河南固始县知县。享年四十九岁,忌九月十三。娶夏氏,葬逄戈庄南茔。子四:坊、坦、素(左加土)、罔(左加土)。

八世6:宏(左加绞丝)熙。字:尔厚,号:怡园。康熙癸己顺天举人。一子时(左加土)贵赠文林郎,福建漳州府诏安场盐课大使,享年五十六岁,忌四月十六日。娶李氏封孺人,葬槎河庄东茔。子七:培、垣、坪、育(左加土)、炯(改火为土)、时(左加土)、享(左加土)。女二人。

八世7:绶良(左加绞丝)。字:尔重。号:引岚。康熙癸己举人,直隶唐县知县。敕封文林郎。年五十六岁,忌八月初二日。娶薛氏,侧室张氏,封孺人。葬魏家沟北茔。子二:奎、眉(左加土)。女一人。

八世8:延(左加绞丝)煜。字:尔振。号:岫洲。康熙丁酉举人。历任山西兴县、风台县知县,享年五十九岁。忌十月二十日。娶孔氏、单氏,葬逄戈庄南茔。子:匀(左加田)。女一人。

八世9:统勋。字:尔钝。号:延清。康熙丁酉举人,雍正甲辰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奉正大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刑部左侍郎,资政大夫,工部尚书,太子大傅,刑部尚书。诰授光禄大夫,翰林院学院学士,陕甘总督,河道总督,军机大臣,吏部尚书,太子太保。赐“赞元介景”扁额,东阁大学士,兼管礼部、吏部、兵部、刑部事务。晋赠大傅。赐谥文正。享年七十五岁。忌十一月十六日。娶王氏,一品夫人。继颜氏,封一品夫人。恩赐“令寿延祺”扁额。恩赐“萱晖颐祉”扁额。葬白家庄南茔。侧室吴氏、秦氏。子二:墉、堪。女一人。

八世10:组焕。字:尔立。号:桐园。荫生,初授行人司行人,敕授微士郎,诰授奉直大夫,朝议大夫,户部福建司主事。享年六十八岁。忌五月二十三日。娶丘氏赠恭人,侧室杨氏。葬白家庄南茔。子四:臻、峻(左去山改田)、界、至(右加上人下子)。女二人。

八世11:维焯。字:尔痴。号:见三。雍正己酉庚戌联捷进士。任礼部额外主事,工部营缢司主事。敕赠文林郎,浙江临县知县。享年七十一岁,忌九月十八日。娶郭氏、金氏。赠孺人。葬逄戈庄南茔,侧室张氏。子三:田、晓、于(左加土)。女四人。

八世12:纯炜。字:仰仲。号:斋(上加雨)庵。雍正丙午举人,

3

乾隆己未进士。历任江西分宜县、浙江海宁县知县。敕授文林郎、杭州知府、浙江布政使、内用太傅司正卿、诰授通议大夫、顺天府尹光禄寺卿。享年七十一岁,忌五月初八日。娶赵氏,赠淑人。葬于东注沟西南茔。子五:诗、书、礼、麟、易。女四人。

八世13:绂昆(左加火)字:慎来。号:善溪。雍正己午举人,莱阳县学教,兖州府学教授。享年五十八岁,忌二月初七日。娶郭氏、宋氏、黄氏。侧室傅氏。子八:随、慈、埠、坡、垓、登(左加土)、皆(左加土)、堤。女六人。

八世14:(七世四支非(下加木)公后)经焘。字:常庵。监生,享年六十岁。忌十二月初四日。娶张氏、,葬逄戈庄西茔。子一:锷(左金改土),女一人。八世15:(七世四支非(下加木)公后)继纶。字:尔耻。号同庄。康熙甲午举人。一子增,贵赠通奉大夫,江宁布政使。年三十五岁,忌二月十日。娶李氏赠夫人。葬逄戈庄北茔。子四:增、埴、垲、尊(左加土)。女二人。

八世16:(七世四支非(下加木)公后)缵煌。字:尔恂。号:戴武。雍正甲辰举人。一子序(左加土),贵赠通奉大夫,中宪大夫,湖南粮储道。享年三十岁,忌八月二十三日。娶单氏,赠恭人。葬东大宋北茔。子二:序(左加土)、致。女二人。

八世17:(七世四支非(下加木)公后。出嗣六世必大之子七世香)绪煊。字:尔康。号:振远。东溪雍正壬子举人。赠中宪大夫,安徽宁池太广兵备道。享年七十岁,忌七月初四日。娶丁氏,赠恭人。葬逄戈庄东茔。子二:严(左加土)、壤。

九世1:(以下七世长支桢族后)塾。字:学一。号:雍来。庠生,赠承德郎,任大通府通判。年三十一岁。娶李氏,赠安人。葬夫淇河西茔。嗣子:文馆。九世2:殿。(下加土)字:崇一。贡生,四十岁。忌七月二日。娶王氏,侧室赵氏。葬城南三里庄。子二:膺鉴、之镛。女五人。

九世3:坤(上双方下加土)。字:自方。号:石村。乾隆丙辰举人,帮承德郎,山西大同府通判,享年六十八岁。忌十二月二十日。娶孙氏,封安人。葬姚家村。子三:之铭、之官(左加金)、之宏(左加金)。女三人。九世4:(以下七世二支果族后)既。(下加土)字:茨庵。享年七十二岁。娶马氏。葬逄戈庄西茔。子三:志英(左加金)、志镒、志镔。女三人。

九世5:坛。字:子封。娶郑氏,葬逄戈庄西茔。子:志钦、志镒。

九世6:爽。(左加土)字:秋圃。监生,享年七十岁,娶任氏,葬逄戈庄西茔。子五:志魁、志心(左加金)、志含(左加金)、志钢、志享(左加金)。女四人。

4

九世7:在。字:斯睿(左加王)。监生,娶綦氏,葬逄戈庄北茔。嗣子:志享(左加金)。

九世8:塾。字:斯望。监生,享年八十六岁。忌十月二十四日,娶王氏,葬逄戈庄西茔。子五:志奇(左加金)、志铠、志享(左加金)、志式(左加金)、志镐。女一人。

九世9:塍。字:界野。享年五十三岁,娶葛氏、张氏,葬逄戈庄西茔。子三:志广(左加金)、志罔(左加金)、志绢(左改金),女一人。

九世10:均。字:和庵。监生。娶杨氏,葬逄戈庄西茔。子四:公磷(左改金)、公钺、公衔、公鉴。女一人。

九世11:玉。字:荆山。享年五十岁,娶张氏。葬逄戈庄西茔。子三:公录(左加金)、公铸、公官(左加金)。女一人。

九世12:锬(左该金)。字:熙臣。年四十七岁,娶惠氏、王氏,葬逄戈庄北茔。子五:公锡,公锦,公钜,公钲,公丙(左加金)。女二人。

九世13:采(左加土)。字:斯爱。监生。一孙汝贵赠文林郎云南呈贡县知县。年四十九岁,娶李氏,继丁氏。赠安人。葬重兴庄南茔。子六:钧仁、钧义、钧礼、钧恕、钧信、钧德。女四人

九世14:垦。字:义圃。监生。享年五十八岁,忌十二月二十七日。娶陆氏,继任氏、臧氏、陈氏。葬重兴庄西茔。子钧陶。女一人。

九世15:薹(去草头)。字:斯超。监生。享年五十岁,忌四月初三日。娶张氏,继臧氏,重兴庄东茔。子三:钧济、钧和、钧用。女四人。

九世16:遂(左加土)。字:承曾。一子其(左加金)庆,贵诰封奉直大夫,布政司理问。享年八十四岁,忌十二月十七日。娶王氏,诰封宜人。葬重兴庄西茔。子二:子其(左加金)庆、其(左加金)懋。

九世17:基(左加王)。字:贯五。号:梅溪。直隶候补州吏,享年五十九岁,忌二月初十。娶臧氏,葬西大宋新茔,子三:铸和、铸安、铸文。女七人。

九世18:珏。字:佩斯。监生,享年六十四岁。娶郝氏,葬逄戈庄西北茔。子:其(左加金)忠。女:四人。

九世19:坊。字:元凯。监生,年二十二岁,忌二月十七日。娶张氏,葬逄戈庄南茔。子:秉铎、秉钧。

九世20:(七世三支启(下加木)后)坦。字:砥如。号:澄斋。雍正乙卯举人,享年六十一岁,娶王氏、任氏,葬于高家庄西茔。子四:秉乾、秉撰(左去提手)、秉谦、秉壮。女一人。

九世21:素(左加土)。字:淡明。号:廉园。雍正壬子举人,享年四十岁,娶王氏,葬逄戈庄东茔。子:秉鉴、秉锡、秉式(左加金)。女二

5

人。

九世22:罔(左加土)。字:殿高。号:嘉南。乾隆丙辰举人。娶单氏,葬逄戈庄南茔。子:秉戈(左加金)。

九世23:培。字:因伯。监生,年六十岁,娶王氏继徐氏,葬杨家沟北茔。子:秉铨、秉镇、女四人。

九世24:垣。字:仲三。雍正己午举人,广东湖州府盐课司大使,享年五十二岁,娶单氏,继宋氏,侧室王氏,葬于槎河庄南茔。子五:秉黄(左加金)、秉钺、秉镐、秉仑(左加金)、秉童(左加金)。女三人。

九世25:坪。字:敬叔。号:懋亭。年七十四岁,娶徐氏,葬柴埠营西北茔。子五:秉录(左加金)、秉锟、秉钊、秉钦、秉分(左加金)。女一人。

九世26:育(左加土)。字:长庵。号:南浦。乾隆辛酉举人,栋选知县,享年五十四岁,娶邱氏,继张氏,葬日照县黄坡沟凤凰墩茔。子二:秉銮、秉镁。女二人。

九世27:炯(左改土)。字:仰晦。号:君修。乾隆辛酉举人,任广东永安县、湖南慈利县、湖北松滋县知县,享年八十四岁,娶李氏,继臧氏,葬槎河庄南茔。子二:秉钲、秉钰。女六人。

九世28:埘。字:敬庵。号:西严(上加山)。乾隆乙卯举人,任甘肃省成县知县,享年五十六岁,娶李氏,葬塔寺茔。子:秉其(左加金)。女二人。

九世29:享(左改土)。字:正甫。庠生,享年六十岁,娶陈氏,继牟氏,葬魏家沟北茔。子四:秉珍(左去王加金)、秉桥(左去木加金)、秉益(左加金)、秉禾(左加金)。女四人。

九世30:奎。字:文甫。号:松峰。监生,享年八十四岁,娶李氏,葬东槎河庄南茔。子四:秉釜、秉淦、秉磷(左改金)、秉喘(左改金)。女二人。

九世31:眉(左加土)。号:诚园。监生,年十八岁,葬槎河北茔。嗣子:秉釜。

九世32:均(左改田)。字:原隰。号:信南。南云县县丞,义州州判,享年六十八岁,娶李氏,继单氏。子:鼎铭。

九世33:墉。字:崇如。号:石庵。乾隆辛酉举人;辛末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敕授儒林郎;诰授奉直大夫;太原知府;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湖南巡抚;晋赠太子太保;赐谥文清。享年八十五岁,忌十二月二十日,娶单氏,赠一品夫人。侧室黄氏、柳氏,葬白家庄北茔。嗣子:锡朋。

九世34:堪。字:广如。监生,一子缳之(左改金),贵赠中宪大夫。

6

年二十一岁,娶赵氏,累封一品夫人,恩赐“贞寿延祺”扁额。葬逄戈庄西茔。子:缳(左改金)之。女一人。

九世35:臻。字:凝之。号:筠谷。乾隆甲子举人,授江南砀山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年六十六岁,娶王氏,敕封孺人,葬白家茔南庄,侧室马氏郑氏,嗣子锺峋。女五人。

九世36:峻(左改田)。字:子喜。号:默庵。监生,年三十八岁,娶邱氏,继郭氏,葬逄戈庄西茔。子二:锺嶙。锺峋出嗣臻后。

九世37:界。字:子仁。号:云严(上加山)候补府,经历借补直隶祁州吏,享年五十一岁,娶丁氏,继单氏,葬逄戈庄西茔。子:南金。

九世38:存(左加至)。字:进之。号:良(上加竹)溪。直隶候补,从九品,娶单氏。子:瑞金、南金。女一人。

九世39:田。字:孟畲。号:芳洲。乾隆庚寅举人,浙江临县知县,敕授文林郎,享年六十一岁,娶李氏,赠孺人,葬逄戈庄南茔。子二:锺和。锺顺出嗣于(左加土)后。

九世40:晓。字:仲旭。号:邑(左加提手)清。庠生,浙江候补吏目。娶于氏,继王氏,年五十九岁,葬白家庄北茔。子:锺彝。女三人。

九世41:于(左加土)。字:叔升。号:谯村。庠生,年二十九岁,娶郭氏,葬白家庄南茔。嗣子:锺顺。

九世42:诗。字:孟官(左加牙)。号:学三。乾隆戊子举人,戊戍进士,历任晋江县、彰化县知县,年四十二岁,娶傅氏葬逄戈庄南茔。子三:锺祥、鉴平出嗣礼后、锺华。

九世43:书。字:仲雅。号:云樵。山西大同府通判,娶黄氏。子六:如锡、用锡、嘉锡、庭锡、崇锡、畴锡。女四人。

九世44:礼。字:叔雅。乾隆戊子举人,山西浮山县知县,年四十九岁,娶李氏,继颜氏,葬逄戈庄西茔。嗣子:鉴平。女三人。

九世45:麟。字:季雅。监生,年四十三岁,娶宋氏,嗣子:锺武。女一人。

九世46:易。字:赞文。号:宜园。监生,年五十二岁,娶汪氏,葬东注沟西南茔。子三:锺文、锺武、、锺秀。女一人。

九世47:随。字:从正。号:浮嘉。庠生,年六十岁,娶郭氏,继曹氏。子:锺岱。

九世48:慈。无后。

九世49:埠。号:惺斋。安徽候补,从九品,娶赵氏,继赵氏。子:锡恩。女三人。

7

九世50:坡。字:东文。号:叶因。监生,娶马氏。子:锡名。女一人。

九世51:亥(左加土)。字:远甫。固安县、河公县县丞,通州州判,娶王氏。女一人。

九世52:澄(左改土)。字:高文。号:月岩。监生,娶王氏,年三十五岁。子三:锡龄、锡朋(出嗣墉)、锡段(左加土)。

九世53:楷(左改土)。字:升文。号:慕善。监生,娶赵氏。子四:锡寿、锡宁、锡禧、锡仁。女二人。

九世54:堤。字:川支。号:柳村。监生,年二十六岁,娶孙氏,葬东注沟东茔。嗣子:锡段(左加土)。女一人。

九世55:锷(左改土)。字:峻若。号:蟾(左改三点水)园。监生,年六十岁,娶邱氏,葬逄戈庄西茔。子四:锺颖、锺慧、锺如、锺敏。女四人。

九世56:(七世四支非(下加木)公后)增。字:益其。号:墉庵。监生,年六十三岁,忌四月初八,娶王氏,继王氏、陈氏,葬张戈庄南茔。子三:钜璇、钜玑、钜瑞。女五人。

九世57:埴。字:工陶。号:梧川。乾隆戊午举人,历任上饶县、弋阳县、定远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年六十八岁,娶单氏、臧氏、赵氏,具封孺人,侧室孙氏,葬张戈庄南茔。子:钜璐。女一人。

九世58:垲。字:仲堂。号:容庵。贡生,鄣(右改页)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年七十三岁,忌五月初九,娶王氏,继孙氏,封孺人,葬西大宋北茔。子五:钜堋、钜光(左加王)、钜琨、钜珂、钜璜。女一人。

九世59:尊(左加土)。字:录山。号:松庵,又慎斋。乾隆戊午贡生,癸酉举人,庚辰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吏部嵇勋司主事,兼文选司主事,两广副考官,授吏部文选司员外郎,礼部精膳司布江宁布政使,鸿胪寺正乡,诰授通奉大夫。享年八十五岁,忌三月十日。娶臧氏,诰赠夫人,葬孙家巴山东茔。子二:钜玢、钜琛。女一人。

九世60:(八世缵煌公后)序(左加土)。字:赤仲。号:松釜。贡生,历任云南大理司昭通府同知,桂林松江府知府,湖广粮储道,诰授中宪大夫,年五十四岁,忌九月初六日。娶孙氏,诰赠恭人,继杨氏,诰赠恭人,侧室常氏,葬东大宋北岭西茔。子七:铨理、铨珍、铨成(左加王)、铨玮、铨常(左加王)、铨录(左加王)铨琪。女六人。

九世61:致。局大行寺字:一斋。号:竹湄。监生,一侄贵诰赠奉直大夫,直隶保山州知府,享年七十三岁,忌六月三十日。娶丁氏,继单氏,封宜人,侧室徐氏。葬东大宋北岭西茔。子九:铨瑛、铨玺、铨壁、铨琴、铨鉴、铨琳、铨瑶、铨钜、铨璋。女十人。

8

九世62:(八世绪煊公后)严(左加土)。字:汉声。号:柳塘。贡生,安徽虹县知县。一子录(左加金)政,贵赠登仕郎。享年六十岁,忌九月初五日。娶单氏,敕赠孺人,葬逄戈庄东茔。子四:录(左加金)政、录(左加金)斌、录(左加金)敞、录(左加金)敬。女一人。

九世63:壤。字:仲嚷(左去口)。号:南墅。监生,享年五十三岁,忌四月十五日。娶丁氏,继张氏,葬西沟庄东茔。子二:录(左加金)敦、录(左加金)效。

十世1:塾孤之官(左加金)。字:键宗。号:挹清。大同府通判,湘潭县知县,敕授承德郎。享年四十七岁,忌五月十五日日。娶孙氏,继童氏,封安人,葬夫(左加三点水)淇河西茔。嗣子:(繁体只字左加三点水上加草头)。女三人。

十世2:膺鉴。年十九岁,娶惠氏,葬李家园南茔。嗣子:渤。女一人。十世3:之镛。字:众声。监生,年五十岁,娶王氏,葬展村北园子。子二:韦(左加三点水)、渤(出嗣膺鉴)。女三人。

十世4:坤孤之钰。字:其相。号:禺山。庠生,年六十五岁。娶张氏,葬昌城东茔。子:澍。女一人。

十世5:之官(左加金)。出嗣塾后。

十世6:之宏(左加金)。字:心远。号:允淑。廪生,年六十岁,娶李氏,葬寿塔寺北茔。子三:云(左加三点水)、蔼(左去言加三点水)、(繁体只字左加三点水上加草头)。女四人。

十世7:既(下加土)孤志瑛。年八十二岁,娶张氏,葬贾戈庄东茔。子三:泌(上加宝盖)、临(左改三点水)、革(左加三点水)。

十世8:志镒。年六十四岁,娶王氏,葬西旺庄西茔。子三:滋、皆(左加三点水)、湄。女二人。

十世9:志镔。年二十五岁,娶李氏,葬西旺庄西茔。子一:沦。女:二人。十世10:坛孤志钦。字:庭仪。年七十岁,娶管氏,葬逄戈庄西茔。子二:准、渠,出嗣鉴后。女:五人。

十世11:志鉴。字:月亭。年六十岁,娶杨氏,葬逄戈庄西茔。嗣子:渠。女一人。

十世12:爽孤(左加土)志魁。字:光斗。庠生,年八十四岁,娶王氏,葬逄戈庄西茔。子二:永吉、永祥。女二人。

十世13:志心(左加金)。年七十岁,娶王氏,子二:汉、渚。

十世14:志铭。娶台氏,继王氏,无后。

十世15:志钢。娶邱氏,子:池。

9

十世16:志光(左加金)。娶张氏。

十世17:在孤志享(左加金)。字:警庵。监生,年六十岁,娶丁氏,继李氏。子二:汝文、汉文。

十世18:塾孤志奇(左加金)。字:惠亭。列授侍郎,年八十六岁,娶王氏。子四:睿(左加水)、源、淦、洙。

十世19:金铠。字:最文。年六十七岁,娶郑氏。嗣子:宗(左加水)。女三人,

十世20:志享(左加金)。出嗣在下。

十世21:志式(左加金)。字:西亭。年六十八岁,娶王氏。子三:泰、海、注。女一人。

十世22:志镐。字:赤亭。年三十九岁,娶张氏,继王氏,子二:湘、宗(左加金)出嗣。女三人。

十世23:塍孤志广(左加金)年六十五岁,娶丁氏,子二:与(左加水)、漳。女二人。

十世24:志铜。字:昆吾。年六十六岁,娶邱氏,继鹿氏。子四:诸(左加水)、鸿、渭、洲。女五人。

十世25:志捐(左改金)。年六十岁,娶邱氏,侧室杨氏。子四:深、潭、交(左加水)、淞。女二人。

十世26:均孤公嶙(左改金)。字:健行。年七十岁,娶邱氏,继傅氏。子二:云(左加水)、澄。女二人。

十世27:公钺。字:西堂。娶王氏。子:汶。女六人。

十世28:公衔。字:槐村。娶邱氏。子:灏。女一人。

十世29:公鉴。娶衣氏,子:泊。女一人。

十世30:玉孤公录(左加金)。年七十四岁,娶葛氏。子:潍。女一人。十世31:公铸。年五十三岁,娶孙氏,继乔氏。子:藻。女二人。

十世32:公容(左加金)年四十岁,娶王氏。子三:湄、温、河。

十世33:琰孤公锡。年七十岁,娶王氏。子二:光(坐加水)、测。女三人。

十世34:公锦。年四十三岁,娶王氏。子二:浮、泾。

十世35:公钜。年五十岁。

十世36:公钲。年二十四岁,娶王氏。

十世37:公丙(左加金)。年二十二岁,娶王氏。

十世38:采(左加土)孤钧仁。字:公博。年六十七岁,娶王氏。子:淇。

10

女一人。

十世39:钧义。字:和酉。年五十七岁,娶王氏。子:隆(左加水)。女一人。

十世40:钧礼。字:芦庵。年七十二岁,娶王氏。子三:涛、睿(左加水)、出嗣钧德,涧。

十世41:钧信。字:中。年四十一岁,娶张氏。子三:隆(左加水)、出嗣钧义,潍、汾。女二人。

十世42:钧德。字:道充。年十九岁,娶丁氏,嗣子:睿(左加水)。十世43:垦孤钧陶。字:建唐。年三十八岁,娶任氏。子四:沧、浩、汇、半(左加水)。

十世44:台孤钧济。字:悦舟。监生,五十六岁,娶张氏。子二:汉、潜。女三人。

十世45:钧和。字:介石。年六十九岁,娶丁氏。子三:渡、汶、衍。女三人。

十世46:钧用。年四十五岁,娶丁氏。子:浴。女三人。

十世47:遂(左加土)孤其(左加金)庆。字:以地。候选布司理事,年六十三岁,娶孙氏,继吴氏。嗣子:宗海。

十世48:基(左加金)孤铸和。字:禹公。号:歌亭。监生,娶臧氏,继王氏。子:溉园。女四人。

十世49:铸安。字:易序。号:静庵。监生,娶臧氏。子二:昆源、仑园。

十世50:铸文。字:彬如。号:章园。娶邱氏。子二:三洹五沅。女一人。

十世51:珏孤其(左加金)忠。字:心傅。监生,娶史氏。子三:泾、津、浔。

十世52:坊孤秉铎。字:仪封。年二十二岁,子二:永、淳。女一人。十世53讳宏(左加金)熙后:屏钧。号:中实。年六十岁,庠生,娶臧氏。子二:溥、涵出嗣秉钱后。女四人。

十世54:坦孤秉乾。年十六岁,早亡。

十世55:秉巽。字:保干。年五十二岁,娶范氏。子二:瀚、灌。女三人。

十世56:秉谦。字:吉人。年五十二岁,娶张氏。子二:藩、晃(左加水)。女二人。

十世57:秉壮。字:大复(左加车)号:健斋。监生,年五十岁,

11

娶王氏。子三:擀(左改水)、注、涿。女二人。

十世58:系(左加土)孤秉鉴。字:玉水。唐山县典史,年四十岁娶孙氏,继王氏。子二:美(左加水)、宗(左加水)。女一人。

十世59:秉锡。字:纯虾。年五十岁,娶王氏。子:润。女二人。

十世60:秉式(左加金)。年六十二岁,娶丁氏。子二:行(左加水)、吾(左加水)。女一人。

十世61:网(左加土)孤秉弋(左加金)。字:元调。年十四岁。嗣子:涵。

十世62:培孤秉铨。字:玉理。庠生,年七十岁,娶王氏。子五:瀛、渡、进、嗣镇后,江、沂。女一人。

十世63:秉镇。字:岳方增生。娶徐氏,继张氏。嗣子:进。女:一人。十世64:垣孤秉黄(左加金)。字:忠让。年五十岁,娶高氏。子二:澳、汾。

十世65:秉钺。号:芳麓。年六十六岁,娶李氏。子三:隆(左加水)、潜、路(左加水)。

十世66:秉镐。号:和轩。廪生,年二十六岁,娶李氏。子:温。

十世67:秉轮(左改金)。字:金圃。庠生,娶安氏,继王氏。子四:学海、(出嗣)孟洵、文汇、大海。女二人。

十世68:秉钟。字:省庵。年二十三岁,娶王氏。嗣子:学。

十世69:坪孤秉录(左加金)。字:伯实。号:德园。年六十二岁,娶徐氏。子:雯。

十世70:秉锟。字:仲疑(去右边加奂)。号:治园。庠生,年六十八岁,娶边氏。子二:潍南、渠东。女四人。

十世71:秉钊。字:叔勉。号:景斋。年五十岁,娶邱氏,继臧氏,无后,女一人。

十世72:秉钦。字:季明。号:心斋。庠生,年五十四岁,娶秦氏。子:观海。

十世73:秉分(左加金)。字:季方。号:玉斋。付贡生,年四十六岁,娶李氏。子:云。

十世74:育(左加土)孤秉銮。字:临轩。庠生,年七十岁,娶邱氏。子四:津、涛、泷、沛。

十世75:秉英(左加金)。字:仲鍪。娶杨氏。子二:源、汲。

十世76绶良(左加火)公后:炯(左改土)孤秉钰。号:村初。监生,娶邱氏。子二:观澜、擀(左改水),嗣秉其(左加金)。女三人。

12

十世77:埘孤秉其(左加金)。字:守斋。监生,年六十岁,娶臧氏。子二:擀(左改水),嗣子。澧,养子。女二人。

十世78:淳孤秉珍(左改金)。字:诚斋。娶牟氏。子二:玉润、玉清。

十世79:秉乔(左加金)。字:饪亭。娶李氏。子:玉澎。

十世80:秉益(左加金)。子:玉川、玉沼、玉泣。

十世81:秉禾(左加金)。字:玉藻。

十世82:奎孤秉釜。出嗣眉(左加土)后。

十世83:秉淦。子三:水,出嗣秉喘(左改金)、涣、让(左改水)。

十世84:秉磷(左改金)子三:春龄、彭龄、鹤龄。

十世85:秉喘(左改金)子二:水、泗。

十世86:眉(左加土)孤秉釜。子三:注、泰、泗,出嗣喘(左改金)。十世87:廷(左加交丝)煜公后,匀(左加田)孤鼎铭。字:禹功。号:澄园。娶王氏。女二人。

十世88:统勋公后墉孤锡朋。字:书士。号:峨中。思荫员外郎,娶管氏。子二:光海、耀海。

十世89:统勋公后堪孤环之。字:佩循。号:信芳。乾隆乙亥钦赐举人,乙丙进士,诰授直奉大夫,资政大夫,内阁学士,太子少保,刑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户部尚书。娶王氏,封一品夫人。侧室,周氏。年四十岁,忌正月十一日,葬白家庄南茔。子二喜海、华海。

十世90:组焕公后臻孤锺峋。字:秀峰。号:楷园。年二十七岁,娶曹氏。子:文树(上加雨)。女一人。

十世91:峻(左改田)孤后锺嶙。字:汝惠。号:在岚。监生,年三十四岁,娶王氏。子:文霈。女一人。

十世92:锺峋。出嗣臻后。

十世93:界孤南金。字:贡甫。娶宋氏。

十世94:存(左加至)孤瑞金。字:艺三。娶乔氏。

十世95:田孤锺和。字:思美。号:怡轩。监生,年四十七岁,娶王氏。子四:深、澜、衍、尹(左加水)。女二人。

十世96:纯炜公后于(左加土)孤锺顺。字:斯承。号:循(左改水)轩。监生,出嗣圬后。子:源。女:二人。

十世97:晓孤锺彝。字:守原。号:山甫。后选九品。娶丁氏。女一人。

13

刘氏家谱

安成水部刘氏丛桂支湖北干一、二河分派传递世系如下:1刘邦(汉高祖,汉室刘氏始祖)→2刘恒(汉文帝)→3刘启(汉景帝)→4刘发(长沙定王,长沙刘氏祖)→5刘苍(安成思侯,安成刘氏祖)→6刘自当(安成今侯)→7刘寿光(安成节侯)→8刘乔(字谙谷)→9刘巳(字正中)→10刘鼎(字宏大)→11刘信(字贵实)→12刘英(字志俊)→13刘睦(字必和)→14刘荣(字毓华)→15刘逸(字仲安)→16刘端(字开先)→17刘奇(字邦祥)→18刘允(字大信)→19刘歆(字子敬)→20刘宽(字文博)→21刘贞(字志正)→22刘淑(字从善)→23刘敬(字学恭)→24刘素(字慎素)→25刘聪(字懋明)→26刘昭(字成美)→27刘嵩(字中正)→28刘槐(字槐阴)→29刘效(字诚学)→30刘侃(字子刚)→31刘道(字明理)→32刘完(字守成)→33刘辟(字与开)→34刘锜(字宣器)→35刘删(字宜定)→36刘敏高→37刘微(字伯武)→38刘麒(字仲麒)→39刘仁(字学爱)→40刘顺(字承坤)→41刘正(字无佞)→42刘渔(字学渔)→43刘濂(字中清)→44刘聪(字叔明)→45刘止(字有德)→46刘游(字思游)→47良(字汝良)→48荆(字牧荆)→49得(字袭得)→50治(字文理)→51刘槐(字廷槐)→52刘闻→53刘登→54刘德言(字韶闻,894-974,水部刘氏祖)→55(1)刘税(字君彻,905(927?)—991,水部刘氏丛桂支1世祖)→56(2)刘承亮(字希明)→57(3)刘常(字景定,976年-1042年,山塘祖)→58(4)刘朝佐(字五峰)→59(5)刘武光(字则天)→60(6)刘淑仁→61(7)刘凌云(字太冲)→62(8)刘艮(字如山)→63(9)刘从善(字初迪)→64(10)刘守信→65(11)刘牧雍→66(12)刘正己→67(13)刘仲盛→68(14)刘文楚→69(15)刘止安→70(16)刘凤标→71(17)刘循节→72(18)刘合符→73(19)刘齐→74(20)刘斯太→75(21)刘秉辞→76(22)刘新鼎→77(23)刘玲→78(24)刘斌俊→79(25)刘授一→80(26)云字辈→81(27)冠字辈→82(28)冕字辈→83(29)辉字辈→84(30)先字辈→85(31)德字辈→86(32)采字辈→87(33)凤字辈→88(34)文字辈→89(35)章字辈→90(36)训字辈 炳嗣从之立诚希永世昌克培元自庆毓兆寿多康 体继尧传远天延汉绪长大龄宜作相鸿化保成章 魁锡维宗敬君兴以国光梦麟得玉树启彦建龙堂 锦殿怀绍冠华林淑正方学修先际佩志尚在观祥 汝萃钟奇俊家繁好善扬轩书同效伯廷献秉朝纲 陕西安康河南乡刘家湾的字辈是: 永继世友,怀后一单,祥云瑞日,启志承先. 光前裕后,繁衍万千,荣宗耀祖,续代相传.树德立业,举才选贤,恩泽久存,文明昌远 陕西刘氏的字辈是:福寿集广兆京宗世大昌文章增千古行义在庭扬作善承先德永延泽久 长观光辉上国积厚有馀芳 跟"世正"搭边的只有一个 重庆市开县刘氏:"万应文仲志,永福廷世正.继国泰启邦,荣华显宗裔.先积泽丕振,祖贵克武纯.立之本代德,秉章焕经馨." 、辽宁北镇满族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汝、应、学、养,名、显、文、登,清、时、懋、树,维、国、兴、宗。……

天下刘姓家谱介绍

天下刘姓家谱介绍 先秦时期,刘姓是个小姓,特别是源出自尧帝后裔的汉家刘氏,在先秦时期更是默默无闻的家族。这个家族在当时有无族谱,就不得而知了。但作为刘姓大家族成员之一的姬姓刘氏,因为建立了刘子国,被封为公爵,是当时的王侯贵族之一,因而当时必定有由刘子国自己的史官或周王朝的史官编修的刘氏世系谱。因此,我们认为,刘姓的谱牒,最晚在周代就有了。公元前3世纪末,刘邦建立汉朝后,源出尧帝后裔的祁姓刘氏一跃而成为中华国姓。公元前200年,也就汉高祖刘邦七年,汉朝廷开始设立九卿一级的机构“宗正府”。宗正府的首脑“宗正”一官,必须由刘姓皇族成员担任,与其他外姓无缘。宗正的职责,就是专门负责皇族事务,包括记录皇室世系、编修皇家玉牒、每年修一次《诸王世谱》。祁姓刘氏家族的谱牒正式开始编纂,是现在可知的祁姓汉家刘氏的最早修谱历史了。终两汉时期四百多年,刘姓的谱牒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谱牒。凡是皇族成员,都统一由国家登记在册,其传递世系,昭穆亲疏,自然都一目了然。东汉末年,天下易帜。刘姓的谱牒大都毁于战火,藏于宫中的玉牒不知去向,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刘姓开始私家修谱时期。由于当时的风气重视门第和出身,因而像当时的各大士族一样,当年的刘氏世家大姓,往往都修有自己的族谱。见

诸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刘姓族谱,是河南南阳《刘氏谱》, 当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也曾引用。现存最早的刘姓谱牒文献,是相传撰写于南朝大梁普通三年(520年)的一 编《刘氏族谱序》。隋唐时期,是中国谱学大发展的时期, 也是刘姓私家修谱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唐代的刘姓谱牒,见于文献记载的有5种:刘知几的《刘氏家乘》(一作《刘氏家史》)15卷、《刘氏谱考》3卷、《刘晏家谱》1卷、《刘沆家谱》、《刘舆家谱》1卷,都见载于《新唐书·艺文志》。而实 际上,当时的刘姓族谱,要远比这多得多。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刘氏九大房的世系,就是在参考了唐代刘氏族谱的基础上编成的。宋元时期,刘姓修谱的现象更加普遍,源出匈奴的河南刘氏刘温叟家族,就有完整的族谱,记述了该家族自隋代到宋初五百多年的家族历史和世系传递。宋代著名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翠所在的福建五忠刘氏家族,就曾派人前往发源地京兆访寻旧谱,编修新的《麻沙刘氏族谱》。但是,见于记载的宋元时期刘姓族谱仅刘复礼的《刘 氏大宗血脉谱》1卷。传世的宋元刘姓族谱则在国内暂时还没有发现,但宋元时人为刘姓族谱所作的谱序,则传世的很多。明清时期是中国刘姓修谱的高潮时期。现在存世的最早族谱,就是明朝时的刻本,但数量不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知的明本刘姓族谱仅有8部,其中最早的是明正德年间的《山阴刘氏宗谱》,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原

刘氏族谱

刘氏族谱 刘氏族谱序 盖闻水源木本,物理斯彰,尊祖敬宗,人生所重。则稽谱碟序,本支此事曷可稍缓哉!无如世远年湮,渺无考据;族繁户衆,猝难详明。有志族谱者,往往不无遗憾耳。愚姻兄毓炳、毓祥,久有收族序谱之志,日夜图维,苦於无徵;焦心劳虑,盖亦有年。因闻愚之族谱遭兵燹遗失者,曾求当庄土地神,藉乩笔以续之。故命其姪景莹与孙怀棕、怀麟相继问字之馀,特邀以襄阙事夫二公,既欲昭来兹以绳其祖武。愚亦乐讲敦睦而永言孝思。遂乃设檀敬祷,推原自枣强远来者为始祖,凡十余世,历五百余载。近居者详之,远出者註之。條分缕晰,脉络分明。其有旧碣可考者,颇略相符合,虽源远而流长,亦支分而节解。於是辑为谱书,户藏一帙。当春露秋霜一披览,而高曾之矩矱,粲若列眉;支流之亲疏,瞭如指掌。不啻宗庙之有昭穆,国家之有史乘焉。庶乎,椒衍瓜棉,绳绳继继,伦次不紊,相乘勿僣。刘氏後生之孝子贤孙,悠然思修谱之苦衷、睦婣之雅谊也夫。 岁贡生侯选训导愚妹丈程登桂谨序 光绪二十九年岁次癸卯十月十九世孙怀麟谨书 又序 自来家谱之修,由来尚矣。何者族衆支繁之家有谱可稽者,虽千百世而支流不紊;无谱可寻者,即十余世而胍络难分?所以有心者体水源木本之意,切敬宗收族之情,汲汲于修谱之事,其関系岂浅鲜哉。余刘氏祖相传明洪武二年始祖兄弟四位自枣强迁于东坡、涝峪、黄家庄、桃科、柳埠等庄,不数传而谱书遗失。祖茔在东坡庄之西隅,历年祭祀,迄今族繁人衆,支流不明。欲修谱书以垂后世,惜始祖之墓无谱碑可考。而且自迁居以来,至今五百余载,年深日久,难以追序。于是考各处之碑碣,尽搜族间之记载,相质一堂,而支流尤不堪分明。自愧才疏识浅,无计可筹,余心怠矣。偶与妹丈程公闲叙,言及彼之族谱遭兵燹遗失,曾求当庄土地神追序明白。是以复萌前志,与衆尚议,诚心设坛,请土地神追序十余世,而详明可据。由是编帙成谱,分给合族。庶几使族衆覩斯谱者,披阅一過,明如指掌。知高曾所从出,顿起报本追远之意;知同宗为一本,共切敦宗睦族之情。不致叹世系之无考,同晓然于秩序之不紊也矣。后有见此志者而重修不怠焉,则幸甚。 十七世孙毓炳序 凡例 一义子冒姓不录。 一郑重世谱,如有亵渎毁坏,禀族长重责罚,令祭祖不恕。 一谱中同名者,俱以改正;至或有二字音同字不同者,惟二名不偏讳是遵。 一无嗣者直书,未免神伤,故于名下不书子以示異。 一出继之人即承祧一支,不准再继。 一出继之人仍于本支註名,但于名下书岀嗣,以表明之;继父名下书某名,以承嗣註之。 一或有迁居外庄郡县者,但于名下书迁居某地处以志之。

刘氏族谱

【题名】刘氏族谱 【责任者】[作者不详] 【版本】民国32年(1943), 木活字本 【居地】湖南,岳阳,巴陵 【堂号】彭城堂 【先祖/名人】始迁祖:[宋]刘唐; 始迁祖:[宋]刘受 【摘要】始迁祖唐、受,南宋时自巴陵南冲古柏树坡迁居邑之公田。寻以金牛之变,唐於咸淳二年再徙居窑岭,而受仍居公田,遂衍为二派。存卷为墓图、图契、公田志仲公世系。 【索取号】5939/D 【题名】刘氏族谱 【责任者】[作者不详] 【版本】民国36年(1947), 木活字本 【居地】湖南,岳阳 【堂号】彭城堂 【先祖/名人】始祖:刘仲二; 先祖:刘福四; 先祖:[清]刘辛三; 先祖:[清]刘辛八; 先祖:[清]刘辛九 【摘要】始祖行名仲二,讳字、时代、居地均失记。子福四,生辛三、辛八、辛九,明清之际,三兄弟後裔陆续迁巴陵之高桥、大屋、塘觵、墩上、仙安桥、双港嘴等处。谱存序、契据、世系等。 【索取号】5872

《刘氏族谱》与刘备 李君鉴 刘备墓“成都说”、“奉节说”之争引出《刘氏族谱》现世。 自1986年《四川工人日报》刊登《刘备真墓可能在奉节》后,又经《文摘周报》转摘,一两年内,笔者收集到16种《刘氏族谱》。后从山西族谱研究中心及上海谱牒研究中心获悉:山西族谱研究中心收藏刘氏族谱几百册;上海谱牒研究中心收藏刘氏族谱几百部。 刘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大姓之一,位列李、王、张后,居第四位。刘姓能够成为一个大姓,主要因为刘氏起源早,历史上作为一个“国姓”时间长,望族多,分布广,赐姓、改姓、少数民族从附姓多的缘故。 根据《左传》、《汉书》、《唐书》、《通志》等史书记载,刘姓起源主要有五个支系: 一、以国为氏,即祁姓之刘。源出帝尧陶唐氏,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国(今河北省唐县),因以为氏。 二、以邑为氏,即姬姓之刘。西周时,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旧有地曰刘亭), 其子孙遂以邑为氏。 三、匈奴族从母姓刘。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对少数民族采取和亲政策,以宗室女嫁给强盛的匈奴部族单于冒顿为妻,匈奴习俗,贵族皆从母姓。史载东郡、河南、雕阴三族刘氏俱出匈奴。“五胡”时汉国 的建立者刘渊就是匈奴的贵族。 四、赐娄氏为刘姓。汉初,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西都关中之策,高祖赐姓刘,遂改名刘敬,子孙 以刘为氏。 五、赐项氏为刘姓。刘它,原项氏,汉初赐姓刘,子孙因之。 《宛委余编》曰:“大约得姓之贵,无过于刘。汉四百余年,至昭烈父子,二十二帝。其间真王代传以千计,列候以万计。南宋九帝,五代汉二帝,北汉三帝,刘渊、刘曜无论也。故非他姓可拟。”又说:“刘二十五望,彭城为贵”。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和政权中,以刘姓为最多,历时也最久,先后有西汉、东汉、蜀汉,“五胡”十六国时的汉、越、南朝宋、五代后汉、南汉、北汉、南宋建炎四年金册封的大齐等,共历时六百五十年。这是刘姓能够成为大姓的重要条件和主要原因,也是所传《刘氏族谱》中为什么彭城堂刘氏族谱占多数的原因。笔者所搜集到的16种族谱即全出于彭城刘氏。 16种《刘氏族谱》简介 16种刘氏族谱指重庆市奉节高雅手写本《刘氏族谱》;四川自贡手写本《刘氏总大族谱》;四川江津石印本《刘氏考订族谱》;奉节兴隆庙湾刻本《彭城堂刘氏族谱》;奉节甲高杨坪、吐祥青龙手写新本《彭城堂刘氏族谱》;四川沐川手抄本《彭城宗谱》;四川犍为石印本《刘氏纂刻族谱》;四川资中手抄本《刘氏族谱》;四川三台县《刘氏圣宗谱》;四川壁山旧本《刘氏族谱》;壁山新本《刘氏族谱》;四川内江《刘氏族谱》;重庆城口绢写《刘氏族谱》;重庆江北石印本《刘氏族谱》;湖北嘉鱼《刘氏宗谱》;成都武侯祠台湾华侨刘天注捐赠《刘氏大宗族谱》。其中城口、重庆江北、湖北嘉鱼、成都武侯祠4种刘氏族谱只略知一点线索。笔者曾对其余12种族谱作过初步研究,现将笔者了解的情况介绍如下。 一、12种刘氏族谱均记载该刘氏后裔系祁姓之刘,以国为氏。发枝彭城,是中山靖王刘胜后代。 奉节兴隆庙湾《彭城堂刘氏族谱》,清同治十二年(1873)安定堂刻本,仅存第一册,线装。长44厘米,宽23厘米,共24页。其中最后两页系后人毛笔字补写。书皮为较硬的同色纸,上有书签。扉页为黄裱纸。“彭城堂”三字横排,下竖写“刘氏族谱”,左侧写“大清同治十二年续修族谱世系公立”。版面设计:有外粗内细文武边栏,天头、地脚为双龙,龙头朝向版心。版心有双鱼尾,上部分题写“刘氏族谱”,中间题写卷次内容,页数。下部分题写“彭城堂”。奉刘备为一世祖。第一册有祖莹形图,刘氏宗祠、祠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刘氏字辈

四、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刘氏字辈 1、泰和县刘氏字辈派文:思逝文汉作,廷锦永镇朝。我们刘家是来自江西太和(泰和),祖先叫刘忠华(刘华忠),先到了贵州绥阳,后其子孙刘文英于清嘉庆年间从贵州绥阳郎里三甲阿蛇自讷村到了云南文山,到我辈是第六代了,望了解情况的同志,刘氏家亲能告知,派文资料联系人:云南刘永国 2、江西泰和刘氏字辈派文:思逝文汉作,廷锦永镇朝。提供者:刘永国。39、安福郡马刘氏智仁圣义,中和孝友,睦姻任卹,礼乐射御,书数。(自21世起) 3、泰和县上模乡北溪案山村刘氏新字派计编二十一世起派行,重以文应若,思惟望自隆,盛世鸣凤起,志钦日兴徙,秀达恢先祖,经书永建中,抡元昭示品,清定奏嘉功。 提供者:刘鸣杨liumingyang67@https://www.360docs.net/doc/a015428262.html, QQ:407136547 4、泰和江夹洲刘氏:形成于南宋,来自西昌(即泰和),以刘曰修为开基始祖。谱载,本支刘氏在刘姓中属于彭城刘氏大宗中的汉武帝一派,出自汉宣帝最小的儿子楚孝王刘嚣。本支刘氏族人主要聚居在江西省泰和县万合乡江夹洲村堂号为"崇庆堂"。江夹洲刘氏开基始祖刘曰修,是西昌刘氏始祖刘立礼的第12代孙。当宋朝末年,刘曰修的3个儿由西昌枣树玉泉迁居江畔,淘金江夹洲。他们后裔世代居此,因此尊父亲刘曰修为本支始祖。族谱所记自刘立礼到刘日修的传递世系如下: 1刘立礼→2刘嗣宗→3刘居焱→4刘宣→5刘震→6刘揆→7刘

景→8刘敏才→9刘升→10刘叔周→11刘子亨→12刘曰修。江夹刘氏自始祖"曰"字派刘曰修开始,订立了如下字派:"曰明和震可淑济均友存永福叔广崇京瑞应祯祥德愈昌修齐道貌岸然学建明良安仁"。 5、泰和樟塘龙陂刘氏:属于长沙刘氏大宗中的南派,出自西汉长沙定王之子安成思侯刘苍,以刘苍的第50代孙刘子富为开基始祖。族谱所记自刘苍到刘子正的传递世系如下:1刘苍→……30刘义→31刘惇→32刘宏→33刘况→34刘耑→35刘逊→36刘*(王+区)→37刘谅→38刘利济→39刘宗海→40刘轸→41刘南立→42刘洋→43刘世显→44刘仕贵→45刘伯宝→46刘叔周→47刘绍宗→48刘惟文→49刘德成→50刘子富。泰和樟塘龙陂刘氏以"衍庆堂"为堂号。自开基始祖刘子富开始,该族使用如下字派:"子叔资朴荣常举一士慰甲显承光荣德"。 6、泰和冠朝大溪刘氏:泰和冠朝大溪刘氏形成于宋代,属于长沙刘氏大宗中的南派,出自西汉长沙定王之子安成思侯刘苍,以刘苍的第45代孙刘珊甫为开基始祖。族谱所记自刘苍到刘珊甫的传递世系如下:1刘苍→……30刘义→31刘惇→32刘宏→33刘况→34刘耑→35刘逊→36刘*(王+区)→37刘谅→38刘利济→39刘好先→40刘*(鬲+甫)→41刘刘仲武→42刘节→43刘端仁→44刘胜汉→45 刘珊。泰和冠朝乡大溪村刘氏以"彞伦堂"为堂号。 7、泰和下坊刘氏:本支刘氏在刘姓中属于长沙刘氏大宗南派,出自长沙定王刘发的儿子安成侯刘苍,以刘苍的第55代孙刘元鉴为开基始祖。谱称,安成侯刘苍的第30代孙刘义的长子刘惇生2子:

刘氏族谱 总谱

刘氏族谱总谱 劉雄輝劉主 編彭 城氏堂第 滿一公冊 祠第族堂一編滿祠譜丁譜源流總譜彭城堂滿公祠堂劉氏族譜 主編劉雄輝副主編劉金良責編劉雄輝錄入周昌盈校對劉雄輝資料 劉海明劉齊華劉齊輝劉國兵劉雄輝劉遂文劉美文劉興偉劉小良劉乘勝劉有良劉新奇劉春華劉志農書名題字張並湘藜閣西元二零零七年南沖祖祠大同新派忠厚貽謨美,修齊衍慶長。崇文明禮讓,敷教植綱常。序正班聯定,源清昭穆詳。根深枝必茂,奕葉毓奇芳。——民國辛未歲(1931年)仲夏日。穀旦。“接續新派”又名“南沖祖祠大同新派”,全族正式統編字派時間是民國乙亥年(西元1935年)秋七月上瀚穀旦。本祠轉述者是十八世孫齊嵩岳靈少龍氏。即坡關廷佐門的齊嵩。齊嵩,字嶽靈,號少龍。又接續新派,(另名“新增宗派”)裕後思先澤,光前仰古唐。庭階培玉樹,

祿閣校華章。孝友傳家學,軍民衛國康。顯存峙漢鼎,世代永隆昌。(注:“新增宗派”的作者和寫作時間沒有載明,)彭脊面城堂滿公祠堂劉氏族譜藜閣二零零七年彭城堂滿公祠堂劉氏族譜“五修重版”凡例1、五修重版是一項創新性的工作,相關要點在此說明。2、本次重版,將譜牒分為丁譜和文譜兩種,丁譜排前,文譜排後。丁譜有兩篇六冊,第一篇為總譜,專管源流,從遠祖堯帝敘至本門始祖,共計一冊,排為第一冊;第二篇為分譜,專管各門丁口,共計五冊,排為第二至第六冊。3、丁譜按滿公祠堂各關劃分,坡關為第二冊,包括毛田門、廷佐門、楊家邊三門;墓關為第三冊,包括平頭林、銅盆沖二門;榨關為第四冊,包括榨老屋、郎仲屋、璧選屋、榨細屋四門;喬關為第五冊,包括喬林堂、張得祥二門;君用關為第六冊,包括月湖、湯夫、君用門三門。4、文譜有六篇,分為四冊,第七冊包括三篇,即“譜牒概說”、“滿祠大事記”、“家訓”;第八冊一篇,即“家傳”;第九冊一篇,即“藝文著述”;第十冊一篇,即“圖像”。5、本次重版,根據現代閱讀習慣,將豎排改為橫排,繁體改為簡體,不標點改為標點。標點是一項艱難的工作,須有深厚的古漢語基礎才能所為,宥於水準,難免有錯。6、本次重版,對舊版中的皇歲紀年作了一些修改,一是更正了一些明顯的錯誤,如皇歲與甲子紀年矛盾,則以甲子紀年為標準更正皇

刘氏家谱之郭氏家规家训

刘氏家规家训

刘氏家规家训 一孝父母 人非甚不肖,未有显然不孝父母者,然或阳修承顺之文,中鲜爱敬之实,此愈于不孝有几。吾所谓孝,内尽其诚,外竭其力,父母在,则委曲养志,父母殁,则哀慕终身;既以自责,兼以望族人尔。 一友兄弟 父母者,身之本也。兄弟者,同气连枝人也。兄弟讲友恭,则一家和。一家和,则父母顺。和顺之气满庭帏,家道有不日昌者乎。 一亲宗族 九曲之水,发于昆仑,千寻之木,始于拱把。故本支百世,分有亲疏,谊原一体。凡我子孙,休戚相关。不但萃处一方者,岁时婚娶丧葬诸事,礼数宜周,即远在他府者有便亦必时通音问。至于张公艺之九世同居,范文正公之文置义田,又在族人自勉之耳。 一训子孙 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卒不谨,从来匪类多属失教之人,。幸生旧族,产下子孙,无论为士为商,五六岁后即须使之读书,讲明立身大节,将来始不至玷辱祖宗。不然一时姑息,贻患无穷,可不戒哉,可不戒哉。 一慎婚姻 男女匹配,人道伊始。凡我族中为男择妇,为女择婿,务期良善人家,父母素有教训者,方与之结姻。切不可误信匪人,致贻羞辱,亦得妄攀豪贵,反受欺凌。

一严承嗣 礼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明嗣续之,重也。不幸无嗣即当继嗣。但继嗣之法,亦应知亲疏,序分必亲。亲分不愿承继,方许另立疏房之贤者。切勿苟于一时,致贻争论于日后。 一勤职业 国有四民,各专一业,业之不勤,与无业等。凡我子孙,务宜随分尽力,黾勉厥事,慎勿嬉浪荡,流为匪民。至于失身胥役,发肤不保,辱族玷宗,尤宜永禁。 一敦节俭 创者多俭德,守者多奢华。祖宗苦俭约,不知几经积累,家道始克。裕及子孙,承其基业,任意耗费,曾不旋踵。货财立尽,虽曰家运,岂非人事使然。吾见此等人,既深恨之亦怜之,更愿与族人共戒之。

[专题]界江八修 《刘氏族谱》

[专题]界江八修《刘氏族谱》 界江八修《刘氏族谱》 序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地方有志也。国史、地志、族谱同为中华民族三大文献系珍贵的人文资料。 家谱赖以载世系序昭穆、志祖功述祖德、叙亲情记聚散、录徙踪~ 彰孝行示族训……溯其源至当代成一书~衍其支而为百世,木本水源~ 惟家乘不紊~虽百世之遥如同一日~万人之众似同一家~涉四海感同亲邻。虽难以遂愿~但一旦告成~当为家之大幸。且可补正史不具专史不详。 “刘”古时兵器名~“斧钺”之意。 帝尧为我界江刘氏血缘圣祖,尧15岁即被推为族中酋长。尧之九子源明封于刘~始居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今临汾市洪洞县)。时族人擅制陶~封于唐(今河北省唐县)~称“陶唐氏”。《左传》载:“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累夏朝孔甲时为相~善养龙~封“御龙氏”~此为经传~正史中所载刘氏第一人。 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刘氏贡献卓越~优者甚众~累五十七世孙刘邦剪秦创汉~首尊儒术~随即汉人、汉字、汉语、汉族形成~铸就了大汉文化~推进了疆域扩张~成就了大汉伟业~为推进中华文明进程之典范。 邦四世孙彭祖即景帝之子~初封广川王(今河北衡水一带)。后封赵敬肃王,其子苍于元朔二年六月封广平阴城侯(今河北肥乡、鸡泽、邯郸、广平一带)~为广平世系始祖。苍三世孙寿光~寿光生锡~锡生 廷琛~八世孙藻于汉章帝建初间征匈奴有功封为司马。二十九世孙时辙涉广西。

苍三十三世孙刘像~字攸震~唐肃宗年间封安成令(今江西安福)任内有善政~尊为“福主菩萨”供奉至今。后擢升御吐蕃~居功进爵益国公~封昭武英烈王~葬安福蜜湖白马峰。(注:刘像墓现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像生哲~哲生子二:沔、洟。 洟八世孙刘偁~字汉臣~天赐奇缘,于太和六年自川宦安福。为守先祖之墓尽孝道~定居蜜湖~为蜜湖始祖~葬刘像墓左侧。安福刘氏十八派基祖均出于偁公之后。(蜜湖位于今江西安福县枫田镇新屋场村刘家组) 生岱、岳、密、旵四子~我族为岱之传人。岱八世孙仁政~封袁州刺史~生子一:克都。克都字子敏~山东学政升平度州节度使。宋建隆年间~自蜜湖涉南溪(偁公派衍基祖之一~今江西莲花县琴亭镇杨枧村)为南溪始祖。克都生文祖、昌祖、泰祖三子。昌祖配谢氏~克都公六世孙汶~字伯寿~良辅长子~宋绍兴年间举官迪功郎~升龙南县尉~聚贺氏~子三:机、椿、枢。 机十四世孙、明德三子:世华~迁攸县蓝村~聚周氏~子一、韶 善。为我族迁攸基祖。世华五世孙廷完、廷宠公继徙攸县蓝村~时在元末明初。后廷宠留居蓝村。廷完公生子二:辰可、法可。辰可~字占位~元朝谏议大夫。法可~字占禄~元朝豸史台谏~正值元末明初改朝换代之际~先朝命官离京~于明洪武十一年并辔来攸定居界江。 辰可公生子思文~思文公生、达真、达星、达念、达聪~据此派分四房,分别居界江、南水、江口冲、湘邑鹅公岭~醴陵苏家冲等地。 法可公生华文~华文生达晖~旧修谱牒并入辰可公四房之后为第五房。其后亦分三房,居界江、琴陂、太子园、藻田、幽居、石龙寨诸地。 嘉靖十六年春~八世孙正晖前往蜜湖省墓。事毕~遍寻祖源~意在成谱。其时已距辰法二可迁攸已是第一百五十七个年头,正晖公投剌于我族姻亲安福籍进士、

后刘庄刘氏家谱

后刘庄刘氏家谱 始祖明末清初,来自沛邑江南徐州乃故籍。相传来者兄弟三人长讳伯××现居中牟.次讳××居祥符。本支始祖讳全居文正为宋沂国王文正之故里,迁坟与村西约一里。历三世祖分为七门。五世祖讳孟奇邹平县尹嗣后奉贡生员。七世祖讳礼移居后刘庄。子孙枝繁叶茂代代相传。 第一世(全)第二世(致)第三世(拾) 第四世(铎)第五世(云)第六世 (杨) 第七世(经)第八世(霞)第九世(桢) 第十世(曰)第十一世(橋)第十二世(托) 第十三世(齐)端方移居油坊庄第十四世(圣) 第十五世(广)第十六世(渊)第十七世(明)子清山(药铺)第十八世(允)清山;长子;本源。次子;本立。三子;本荣。 四子;金荣。五子;金相。六子;相成。七子;根成。 第一十九世(笃)本源;妻;史氏,陈氏。子;孟栓。 第二十世(诚)孟栓;妻;张氏。长子;银堂。次子;玉堂。 第二十一世(忠)银堂;妻;常爱梅。长子;桂发。次子;桂兴。 三子;桂中。长女;秀英。次女;随英。 三女;秀荣四女秀峰。 二十二世(肃)桂发;妻;李群梅。子;兵。长女;艳红。 次女;艳敏

二十二世(肃)桂中;妻;阮二妮。子;东辉。女;艳芳 二十一世(忠)玉堂;妻;刘改梅。子;青海长女;桂英次女;桂针 三女秀玲 第一十九世(笃)本立妻韩氏。长子鐟离次子铁栓。三子运升第二十世(诚)鐟离妻李氏子聚财。 第二十一世(忠)财聚妻张氏子发银女丑云。 第二十二世(肃)发银妻高氏长子玉山次子成林长女玉凤 次女冬枝三女小恩四女玉恩 第二十三世(恭)玉山妻侯秀香长子永治次子永亮长女慧珍 次女慧萍 第二十四世(懿)永治妻王明霞长子超次子润超 第二十三世(恭)成林妻吴书梅长子会永次子永贵女慧菊 第二十世(诚)铁栓妻史氏王氏长子辰酉次子福勋 三子广勋四子连勋五子双勋 长女社妞次女玉珍 第二十一世(忠)辰酉妻孟氏子升妞女丑妞 第二十二世(肃)升妞妻周桂花长子灿周次子灿军长女娟妞 次女喜兰 第二十一世(忠)福勋妻王清梅长子申彦次子申林三子杨林第二十二世(肃)申彦妻陈喜梅子中伟长女金霞次女金莉 第二十二世(肃)申林妻孙祥针长子金伟次子现伟 第二十二世(肃)杨林妻马小俊子宁女芳 第二十世(诚)润升妻张氏时氏长女坡妞次女秀群 第一十九世(笃)本荣妻孙氏孙世长子国桢次子宝庆女百玲第二十世(诚)国桢妻李氏长女停妞次女莹妞 第二十世(诚)宝庆妻张氏长子建勋次子建功长女随福 次女福兰 第二十一世(忠)建勋妻张氏孙氏李氏长子振华次子振杰 三子华杰四子俊杰女松琴 第二十二世(肃)振华妻吴桂枝长子志敏次子志芳三子志强 长女芳兰次女淑芳三女淑敏 第二十三世(恭)志敏妻盛铁荣子浩女婷婷

全国刘氏字辈资料 (1)

刘氏出自伊祁姓,帝唐尧之后。尧之子监明,生子有纹,二字在其左手,曰刘累公,陶唐封刘姓,因以为名,能扰龙,侍夏孔甲,封御龙氏。在商封为诼韦氏,在周封为杜伯氏,亦称唐杜氏,至文宣王灭其国,其子刘显叔,奔晋为士师,生士唯,唯生伯缺,缺生士会适秦,归晋为司空氏,隋氏,有子刘秦,自为刘氏。生刘明,明生远,远生阳,阳生十世孙,战国时获于魏。为魏大夫,秦灭魏,徒居大梁,都于丰,生清公,刘定公之后,数世而生丰,徒居丰沛二县,生太上皇名瑞,字执加,生有四子:伯、仲、邦、交,邦为汉高祖。自唐尧至高祖二千四百余年。 高祖名邦字季,国号隆汉,布衣起兵,已未入关,已亥灭秦,除秦乱,灭项羽为汉帝,封同母四弟交于彭城为楚元王,是族分支之祖也。高祖皇后三、高、吕、戚氏,立位于西汉陕西咸阳县,在位十二年;生惠帝盈在位十年;吕后在位八年;文帝名恒在位十六年:武帝名辙在位八年;景帝名启在位五十四年;中山靖王明帝名佛在位三十二年;宣帝名询在位二十三年;元帝名爽在位二十三年;成帝名赘在位二十六年;哀帝名欣在位六年;平帝名衡在位五年;孺帝名缨在位三年。承继之绪,固皆世之英主也。(注:东西两汉各帝在位年限,以“二十四帝”为准) 哀平孺帝间,不幸遭王莽之乱,奈天未弃刘氏,于冥冥之中,使我光武皇帝名秀复继同绪,大振中兴之业,立位于东汉河南省洛阳,在位二十二年;生明帝名庄在位十八年;生章帝名烜在为十二年;和帝名肇在位十九年;殇帝名隆在位一年;安帝佑在位九年;顺帝保在位十九年;冲帝名炳在位七年;质帝名缵在位一年;桓帝名志在位二十六年;灵帝名宏在位二十六年;献汉帝名协在位三十二年。继之天下亦安。 奈何灵献汉帝临卸之日,复遭奸臣曹操之厄,而汉室江山遂微矣。惟中山靖王之后裔名备字玄德号昭烈,立位于西蜀三载,皇后甘氏糜氏生子乳名阿斗号刘禅,在位四十三年。皇后张氏生七子,本支第五子刘谌封汉北地王,夫人

[Word]刘氏家谱

[Word]刘氏家谱 刘氏家谱 (河南偃师郭坟) 前言 家谱----心灵的故乡,又称族谱、祖谱、宗谱、家志等。它是一种特殊的文献,是最具平民特色的历史记载。 盛世修谱、续谱,是华夏后裔、炎黄子孙文明之成例也。国有史、族有谱,家谱也可以补充国史的不足。郭坟刘氏本次修谱、续谱的宗旨是:扬刘氏文化,明家族渊源,承先祖风范,晓兴衰之道。 今逢盛世,国威大振,百业具兴,家盛业旺,重修家谱乃本族之共鸣。续好家谱, 以祖宗之积德累仁,感召后世。 一、郭坟史记 郭坟村位于洛阳盆地东部,洛河流淌于南,邙岭,邙山,横亘于北,偃师、洛阳、 孟津三县交界于斯,邙山狮子峰屹立村北,汉魏洛阳故城布于村西南,首阳山位于村东北,山水环绕,古迹密布,是一块风水宝地。 郭坟村原名“鹿峰村”。相传,周灵王太子晋出城狩猎,驻马邙山脚下,在苍翠 的松柏林中,突然跃出一只梅花鹿,紧追过去,梅花鹿又忽然不见,消失处一山峰挺立,遂以“鹿峰”命名。山间林中的小村即为鹿峰村(即现在的郭坟村)。 清代乾隆《偃师县誌》载,明朝吏科掌印郎士中,官名,郭如星为吏部监察官,言正力行,不畏强暴。万历年间,多次上书揭露得宠宦官陈奉之罪行,曾被明神宗贬为杂官,郭如星故后,墓葬于邙山狮子峰下,郭姓后人为先祖守墓而聚居此地,遂更名“郭坟”,延续至今。 二、刘姓起源

刘姓起源有五,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支出自祁姓,是尧的后裔。唐代济南人林宝所著《元和姓纂》记载,帝尧(注1)陶唐之后受封于 刘,裔孙为刘累,注2,。夏朝孔甲,注3,时期,刘累为夏王驯养龙,有功而受封于刘国。后来,刘累因故迁于河南鲁山,刘累为目前公认的刘姓始祖。他是中国最早的刘姓。二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子孙。东周时,周顷王封其季子于故刘累封地---刘城,史称刘康公,其后以刘为氏,称姬姓刘氏。故封地在今河南偃师市南之缑氏镇。另两支形成于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娄敬,屡献奇谋,高祖赐其族姓刘,此为赐姓之刘,汉朝初年,奉行和亲之策,以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其子随母姓皆姓刘,此随母姓之刘。第五支是北魏孝文帝自大同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姓。 三、刘姓变迁 刘姓是中国第四大姓,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姓氏之一,刘姓人群大约有6700万人,占中国当代人口的5.34%。 公元前300多年,刘姓开始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的河南、陕西、河北、江苏等地传播。公元前207年,刘邦----这位来自祁姓刘氏的伟大人物,在世界东方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中华帝国---汉朝。从而开创了刘姓的汉家天下。从西汉到东汉,刘姓统治中国424年。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刘姓又统治中国650多年。从汉高祖开始,刘氏称王、称帝者有66人,先后建立了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建立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其中大多以“汉”为国号,汉朝是刘姓兴盛的起点,刘姓历代帝王在推动刘氏家族日益繁盛的同时,也促成了汉民族的最终形成。汉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也传承至今。仍焕发着无穷的活力。这正是刘姓人的光荣和骄傲, 四、刘姓的荣耀

刘氏家谱,族规,家训(汇总整编)

刘氏家谱族规 总则 盖闻国有典,乡有约,家有训。从来尚矣今。 圣天子雅敷文教,圣谕六条,推广为一十六条。可见作人化远,虽山陬海澨,一道同风,莫不共仰。圣治曷敢乱我王章者乎。吾刘氏之谱,原有家规增减,附入谱牒者,欲其用垂永远。大约先德行而后文艺,崇正道革、浮磨靡训、家之龟鉴,而保族之良法也。后之人观,咸而振兴焉!自是相渐成俗,习以性成。家诗书、户礼义,庶几哉族称,仁厚之里,人为三代之遗,启后承先,端有赖于斯乎。 一曰建祠宇 古者建立祠庙,所以妥先灵,崇祀典垂诸。世使世世子孙敦木本水源之思,兴春霜秋露之感,无忘亲,好故先后祖灵。非是不集各支子姓,非是不齐族中尝罚,非是不行佥议,非是不妥。况吾族祠宇,在先辈素有建立之志,或阻于时势之维艰,或溃于人心之不一,故有志而未逮也。今裔孙洪元、世模、世熹、世瑞、世城、世晟等,痛先灵之无归,愤美业之罔建,因纠同志,竭立经营,成此创举,以慰先人之愿,以贻子孙规祈。我后裔守此成业,整修维勤,毋致颓庶,不负我辈仁孝之心矣。 一曰谨祭祀 古之仁人孝子,粢盛必洁,祭服必备,诚有见于祭祀之当谨也。不然则列神主,具幤帛、陈牲体齐,戒沐浴百拜,祭奠者皆虚文耳。

大家世族,行之不替。愿我子孙勿忘根本,兴岁时、伏腊之思、修禴祠、尝之典。主祭者如质神明,助祭者毋恣玩,庶乎宗庙其飨之矣。 一曰孝父母 经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故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诚、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所以为尽子职也。昔文王事王季以孝,武王事文王亦孝,孝父母者子亦孝之。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然,则孝也者贵乎修身,谨行不辱其亲,又非独三牲、五鼎徒口腹而已。鸣呼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可不省乎! 一曰和兄弟 应氏曰:棠棣之诗先以死丧孔怀欲其兄弟之相恤也继之以急难御侮欲其兄弟之相救也。盖谓兄弟者,一本所分,亲爱之情,根于天性。奈何以小言而伤和气,竞财产而致操戈哉。柳氏家训曰:人家兄弟无不义者,多因娶妇人入门,异姓相聚,争长较短,偏爱私藏,以至背戾。分门别户,遂若仇,仇其然乎。愿为男子者,勿为妻所惑,残此同气之恩也。 一曰睦宗族 宗族盛大者,为人所忌妒。而家贵福泽,故宜互相保全之法,要视为一体,毋论亲疏,必有、无相济,患难相恤,忧乐与共,过失相规,然后情爱日加,和气致福,而族类永保矣。如有以强欺弱,以富辖贫,以智弄愚,以众暴寡,以搬斗启争竞之,路以教唆开设狱之门,遂致家设篱藩,庭分吴越,内变生外,侮作是自,为败宗之门也。鸣

云南曲靖市富源县刘氏家谱

泰祖入滇分支迁徙图 ① 一世祖 刘胜殷居四川成都府华阳县三块石簸箕街小鼓山脚下。 ② 二世祖 刘泰明初自西蜀宦南,初授湖广衡州同知,继升古滇太守,洪武十四年(1381年)随大军入滇,留镇曲阳,居采莲村,为入滇始祖。泰生三世祖进,居采莲村。进生五子:鉴、祥、罗、 瑞、玺。 ③四世祖 鉴居石宝山(今曲靖三宝镇);祥居采莲村(今曲靖潇湘街道);罗迁寻甸县;瑞住大坡头(今曲靖越州镇),后部分迁往罗平;玺迁亦佐县(今富源县),葬于迤东田。 ④玺生一子(失名),失名祖居沙底河,生子钧;六世祖刘钧迁居乍勒, 董氏生三子愿、愍、恩。七世祖刘愿居乍勒、刘愍的一支迁鹅毛寨;八世祖德浦迁折溪村,直至十二世祖刘深仁、刘怀仁、刘向仁于1775年后迁居偏坡。(乍勒、折溪均位于今竹园茂兰一带) 四川成都府华阳县 寻甸⊙ 昆 明 市 贵 州 省 广 西 红 河 州 ⊙沾益 ◎曲靖 富源⊙ 马龙⊙ 陆良⊙ 师宗⊙ ⊙罗平 ● 采莲村 ●三宝 ●越州 ● 茂 兰 ●迤东田 偏坡 ● 鹅毛寨 ● 泰 祖 (1381年) 罗祖 玺 祖 瑞 祖 祥祖 鉴祖 宣 威

四、自蜀入滇前十二代 一世祖 胜殷蜀贯始祖,居於四川成都府华阳县三块石簸箕街小鼓山脚下人氏。庠生刘化龙(胜殷祖)至其地见公墓对 云:四顾清山,派衍刘宗第一;三巴福地,看来此处 无双。 胜殷祖生三子荣、华、泰。 二世祖 刘荣明洪武时官居吏部。子孙世居华阳。 刘华迁陕西宁夏,任总兵。 刘泰明初自西蜀宦南,初授湖广衡州同知,继升古滇太守,后解组将归。适值滇夷作叛,复奉简命,留镇曲阳。洪 武十四年(1381年),大军入滇,宣谕越州土官龙海归 附,开道投诚纳贡,保全合境人民。蒙钦赐协同管理、 世袭冠带。为入滇始祖,永乐二十一年卒(1423年)。 泰生子进。 三世祖 刘进袭父职,仍引海氏纳贡。生五男二女,女皆适杨,长曰大杨,次曰小杨。天顺五年卒(1461年)。 进生五子:鉴、祥、罗、瑞、玺。 四世祖 鉴居石宝山(今曲靖三宝镇) 祥居采莲村(今曲靖潇湘街道) 罗迁寻旬县 瑞住大坡头(今曲靖越州镇) 玺迁亦佐县(今富源县)。 五世祖 鉴生五子汉(袭职)、潮、润、堂、宥(孟和)。 祥生一子昂。

日照刘氏支派

日照刘氏支派 1、日照五莲管帅刘谱载元末明初始祖刘才胜自海东郭家村迁莒州东北乡管帅西邱家沟,始祖兄弟3人,一迁安丘安泰,一迁沂州府府南界首,本祖迁潍水以北珠山西(谱中记载,族人相传家族来自东海郭家村或来自马司刘,恰好乾隆八年修谱时根据马司刘一位刘姓族人叙说,说马司刘也是从东海郭家村而来,因此家族确定是从东海迁民而来),相传东海王刘强之后,字辈派语:…九、治、光、玉、加、升、振、守、泰…(根据“一迁安丘安泰,一迁沂州府府南界首”的记载,其迁徙分播路线和日照城壕刘有相似之处,特别是从迁沂州府府南界首村的记载来看,其应和莒南洙边刘同宗)。 2、日照草涧刘民国初年,刘铭籍抄录明万历四十八年五世祖存仁所修族谱序言,记载先人莒县小沂水庄人,莒城阳王刘章之后,元末迁安徽砀山大刘村,红巾乱起,逃居东海荡芦村(当路村),洪武三年迁日照黄墩喜鹊窝,后该村失火,谱牒失却,成化年间刘思源兄弟五人往外分迁,刘思源迁黄墩草涧村,生子八人,后八人再次往外分迁,其中长子刘福因避匪携子桓迁诸城逄戈庄,形成诸城刘氏--刘墉家族。目前该家族广泛分布于日照(东港、岚山、莒县)、潍坊(诸城、高密、安丘景芝)、连云港赣榆、临沂(沂水、沂南、

莒南)、安徽(五河县、无为县)等,字辈派语:….玉铭汉相为在钦源树烈基振清荣焕报金法植勋樨 3、日照城壕刘,道光谱载,洪武初年从东海(海州)大村刘家井迁海曲五里村(现日照街道五里村),始祖刘清,二世刘振兄弟四人,后散居日照五里、七里、河山城壕、秦楼乔家墩、后滩西、石臼刘家村、奎山季家村等,“刘氏原籍东海大村刘家井人,因避红巾,兄弟三人涉及照邑,二公居安太,三公居沂水,惟我祖居照邑,生子振、政、鸾、凤四人......。”字辈派语:…太一兆(照)立加乃运祥次要传永增(瑞)…。 4、日照海曲刘(丝山杨家庄老谱失传,有族人曾亲眼所见,谱中有自安徽砀山迁宿迁、东海、三河等字样)民国合修谱记,原籍宿迁人,洪武十七年,为防寇,始祖刘九原弟兄三人跟随信国公汤和从东海北上日照,筹建驻扎安东卫、石臼所,分别担任指挥使、千户等重要军职,三人分三大支,现各分布丝山东南的杨家庄、石臼、岚山\涛雒等,字辈派语:长支(杨家庄):…克敦庆谱诏序馨铭;二支(石臼):…立士克曾书(光乃宗淑)谱昭穆统铭;三支(岚山,1933年海曲刘合谱前的东湖老谱只记载,始祖明初从东海移民,从事捕鱼等):…思重远(振)克昌从谱肇和宗铭。现族人广泛分布于山东的日照`胶州烟台`寿光`日照地区主要分布在石臼`岚山`安东卫`东湖`秦楼`潘庄`大河坞`蔡家墩`高兴`南大洼`杏

刘氏家族起源

刘氏家族起源 刘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成员之一,刘姓目前已是中国第四大姓。刘氏据1987年中国社科院遗传研究所杜若普通过计算机系统分析,刘氏为全国十大姓氏之一,排在第4位。刘姓发源于河北唐县,两汉时期,经长安和洛阳向全国各地辐射。 刘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 公元前300多年前,刘姓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有个叫会的晋大夫,他有子孙留居秦国,称刘氏。至战国后期,秦国灭了魏国,刘氏宗族随秦军进入魏国都城大梁,即今河南开封。他的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 汉朝是刘姓的鼎盛和发展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氏。西汉初累计皇子封王30余人,封侯者达400余人。汉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结果使刘姓贵族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各据一方,很快成为各地有权有势的大家族。总之刘姓以皇族为主脉,经历大汉400多年的繁衍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姓。但刘姓人口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地区,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区。此外,湖北荆襄地区、湖南长沙地区、江西九江地区也有刘姓望族。 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战乱,中原刘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向南方、东南和西南迁移,部分迁往日本和朝鲜半岛。从东晋到唐朝,中原地区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从未间断,移民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远。 唐宋时期,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遍地刘”已初步形成。刘氏开始迁往两广,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这也包括刘姓人群。南宋宁宗嘉定年间,河南宣抚使刘龙第七子刘开七,在广东潮州任官,子孙遂居于兴邑,人丁兴旺,支派益繁,后又自兴宁分散至许多地方;北宋时的《广韵》列刘氏郡望有25个。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刘姓大约有3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7%,为宋朝第四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北、山东,这三省刘姓大约占刘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湖南、河南、浙江、福建和四川,这五省的刘姓又集中了31%。江西为刘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刘姓总人口的17%,刘姓占江西省总人口的7.6%。全国形成了赣浙闽、冀豫鲁、川湘三大块刘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刘姓大约有4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4%,为明朝第五大姓。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一样,经历宋、元、明600年,刘姓人口增长同样地缓慢,刘姓人口纯增加率仅仅10%,净增加了40万。在全国的分布仍主要集中于江西、山东、河北。这三省刘姓大约占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湖南、陕西、江苏和湖北,这六省的刘姓又集中了32%。江西省的刘姓人口约占全国刘姓总人口的23%,仍为刘姓第一大省,占江西省总人口的6.7%。全国形成了赣浙苏、鲁冀晋陕、湘鄂三大块刘姓人口聚集区。宋、元、明期间,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但其人口的流动主要围绕着这三大块地区进行,东南地区主要向北和西扩散,华北地区主要向南移动同时向西和东漂移,而四川地区人口主要向两湖地区迁移。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刘姓人口由近400万激增到6456万之多,整整16倍,明朝的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江西、山东、河北五省,人口约占刘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湖南、辽宁、湖北、黑龙江和安徽,这五省的刘姓又集中了26%。四川和河南均居住了刘姓总人口的10%,为刘姓并列第一大省,分别占省总人

刘氏族谱_30940(1)78455

刘氏家谱序 古者因生赐姓胙土命氏,至于官有世功则有官族,太史迁称汉之盛时,居官者以为姓号,蓋氏族之兴,职官古未当不同条共贯也,自后诸史职官表志详哉,言之而氏族或各唐人重门望,于是有氏族志姓氏谱之作,厥体分矣,夫职官系天下得失,非居其位持其权者不敢议,一介之士修行于家,皆足张大其氏族,其分也,固宜虽然通其道而致之于用亦存乎其人耳,刘生惠菴予典试戊戌春闱所得,士榜下,分吏部掌铨衡,可谓居其位持其权,足矣议职官之得失也,其尊甫应卜先生修族谱成,属乞余,言之并其首,夫士君子不得位则修其道,得位则修其官,刘生父子庶几克副斯言矣,而余更为刘生进也,夫议职官之得失者,必于其人之邪正贤否,长短优绌洞鉴底裹,判若方圆黑白之不可混焉,而后除授无误,故虽善恶太明不为过也,至于宗族之间所兴者,父兄子弟耳,是故祖祢兴子孙一体也,巳身兴昆弟一气也,近支与远派一家也,期间邪正贤否之不齐实有不忍异视者,非若职官之可以明目指陈而无讳也,昔司马温公记谏院题名日,后人指其名而议之日,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欲使人之所惧苏明,允族谱亭记亦云吾乡风俗之坏,自某人始,因条列其蹟(ji)以为戒,二公所记不同而其言竟如出一辙,今试取族谱观之,孝悌敦睦之中,其为法戒,隐而显,微而彰,指陈无讳,何必职官哉,抑又思之吏部人才之萃也,才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世之弃长用短敢于摧折天下之才,而不甚爱惜者,皆隔膜相视耳,若易其父兄子弟为之必不若,是今刘生既尽心于宗族,使移其心而用之铨衡,其所全者大矣,吾故日姓氏之谱与职官之志同条共贯也,而丰以体例异哉,若夫敬宗收族之文,承先启后之义,刘生即知之矣,余可以无言。 峕(shi) 道光二十二年岁次壬寅春三月 赐进士及第 诰授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工部尚书武英殿总裁加三级侯官廖鸿荃顿首拜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