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注意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不仅是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伟大号召,也是向全世界、全人类的庄严宣示。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呢?这对于世界的和平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具有什么重大意义?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软实力,小康社会,精神家园,思想文化,综合国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文化强国。
文化是政治。文化反映政治,服务政治。对文化的态度,就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态度,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态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态度。抓不抓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实现和满足。
文化是形象。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地方一心一意打造文化名片、文化品牌,塑造和传播本地形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潍坊的风筝节、哈尔滨的冰雕、昆明的世博园、海南的国际椰子节等等。从历史上看,没有文化就是野蛮和蒙昧,没有文化的人是自然人而不是社会人,没有文化的地区是没有开化的地区。所以,衡量是不是落后,经济是一个指标,文化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文化是环境。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环境,是子孙后代的成长环境,也是人才和资本的吸引环境,是投资环境、旅游环境等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村庄、工厂、社区、城市,文化氛围浓厚,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高,人们就会如沐春风、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党和政府的工作也是如鱼得水。
文化是生活。文化本来就是人的生活。人除了要满足吃、喝、住这些自然需要外,还必须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唱歌、绘画、书法、摄影、娱乐等文化活动,不仅是文化的创造和学习行为,也是人的生活内容。人类生活从低级到高级、从蒙昧到文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生活中文化的含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文化是经济。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文化能推动经济发展。文化能使人们提高素质,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所以,我们不能就经济抓经济,而是要通过发展文化来促进经济发展。二是文化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可以说,文化就是经济,我们可以而且理应把文化列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对文化是经济的最好诠释。
■全面提升国家竞争能力的高远谋划
人类社会是在

不断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文明进步的。历史上大国的崛起可以依靠战争侵略、资本扩张、殖民劫掠,但今天大国的崛起所能凭借更多的是优势文化。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力量的集中反映,作为物质力量的一种折射和体现,其战略地位已随着国际竞争重点的变化而进一步凸显,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和竞争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文化日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基础内容。一个国家拥有优势文化就能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有效地组织起先进的生产关系,有效地推动技术和制度创新,能够更好地应对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可以说,文化的优劣往往决定了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基本态势,谁占领了文化的制高点,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一个国家要崛起,其背后必然是文化的崛起、精神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将加强本国文化作为谋求国家发展利益和安全利益的一项战略性工作。
■在准确把握新要求、新趋势、新期待中深化改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所以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历史性的重要决定,是因为在当前,我们要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深化改革,是为了努力把我国从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建设成文化强国
今天,我们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在中国和平崛起于世界的大背景之下作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也就是说,我们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好,讲文化体制改革也好,讲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也好,都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国内的文化建设问题,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在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把我国从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现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对我国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冷静审视和反思,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大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新能力,使我国文化始终保持

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承担的根本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七届六中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一盘散沙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国际地位的,一个没有文化凝聚力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文化软实力的,也不会被人尊敬的。这种文化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总之,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要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
参考文献:[1] 毛小刚,文化强国是中国发展的重大国策[N],北京日报,2011-10-18
[2] 郭建宁,中国文化强国战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十八大报告 2012
[4] 张国祚,如何建设文化强国[N],人民日报,2012-01-04
[5] 任天佑,文化强国—国家战略新境界[N],解放军报,2012-0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