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作业答案

土地经济学作业答案
土地经济学作业答案

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

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一)

第一章导论

名词解释

1、土地: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

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且由于人类投入了大量劳动,现实的土地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国土: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

区域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

填空题

1、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2、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和(功能永久性)。

3、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自然特性)为基础的。

4、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

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5、土地自然差异性是(土地级差生产力)的基础。

6、(土地供给的稀缺性)是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土地经营垄断的基本前提。

7、土地的基本功能有(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源功能)。

8、“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一定意义上比喻了土地对于人类的(承载)功能。

9、(土地供给的稀缺性)要求人们集约地利用土地。

10、按照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11、按照土壤质地,可以分为(黏土)、(壤土)、(沙土)。

12、按照生茶能力,可以分为(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

13、按照土地权属性质,可以分为(国有的)、(集体所有的)、(私人所有的)。

14、按照土地的实际用途,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15、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以国土发[2001年255号文]印发了新的《土地分类(试

行)》标准。一级(3个)、二级(15个)、三级(71个)。

16、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

17、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

地资产流转)。

18、从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来看,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

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19、土地经济学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有(抽象思维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

定量分析方法)、(静态分析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微观分析于公关分析相结合的

方法)

20、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20年代)。

21、17世纪莫,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弟)首次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

多项选择题

1.土地的概念中包括以下哪几部分( ABCDE )。

A、岩石

B、矿藏

C、土壤

D、水分

E、空气2.土地的基本特性包括( AD )。

A、自然特性

B、稀缺特性

C、使用特性

D、经济特性

E、历史特性

3.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 ABCD )。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

E、供给稀缺性

4.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 ABCDE )。

A、供给的稀性性

B、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C、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D、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E、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5.土地的基本功能包括( ADE )。

A、承载功能

B、利用功能

C、生育功能

D、资源功能

E、非生物功能

6.按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分为( ABCDE )。

A、山地

B、高原

C、丘陵

D、盆地

E、平原7.按土地质地可以把土地划分为( ACD )。

A、粘土

B、黑土

C、壤土

D、沙土

E、红土8.按土地所有权形式可以把土地分为( ABE )。

A、私有的

B、国有的

C、外商独资的

D、公共所有的

E、集体所有的

9.按现实经济用途和可能经济用途,土地资源可分为( ABD )。

A、农用土地

B、非农业生产用地

C、城乡居民点用地

D、水域

E、特殊用地

10.农用土地包括( ABCD )。

A、耕地

B、园地

C、林地

D、草地

E、水域11.非农业生产用地包括( ABCDE )。

A、建筑用地

B、厂矿用地

C、交通用地

D、商业用地

E、军事用地

12.水域具体包括( ABCD )。

A、河流

B、湖泊

C、水库

D、沟渠

E、堤坝13.土地中的特殊用地包括( BC )。

A、休息用地

B、自然保护区

C、军事用地

D、未开发利用土地

E、建筑用地

14.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ACD )。

A、土地利用经济

B、土地制度

C、土地权属转移

D、土地收益分配

E、土地规划

15.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BCDE )。

A、抽象思维法

B、系统分析法

C、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D、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E、微观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

简答题

1、土地分类的标准有多种,不用的分类标准满足不同的分类需要,请阐述有哪几类,分别

是什么?

1)按照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2)按照土壤质地,可以分为黏土、壤土、沙土。

3)按照生茶能力,可以分为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

4)按照土地权属性质,可以分为国有的、集体所有的、私人所有的。

5)按照土地的实际用途,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2、土地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注意,其特点有哪几点?

1)国度和低于的差异性。

2)发展阶段的差异性。

3)土地经济学术研究日益深化和细化。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

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2、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

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填空题

1、土地利用内涵丰富,主要有(技术问题)、(经济问题)和(动态问题)。

2、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期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社会目

标)。

3、从土地所提供的“产品”来划分(取得物质产品)和(取得服务)。

4、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5、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自然因素)是影响土地利用的第一因素。

6、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产出类指标有(产品的实物量);(总收入);(净收入);

(利润)。

7、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投入类的指标有(土地面积);(劳动力);(资金);(成本)。

8、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

9、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的动态分析法中有(贴现系数法);(复利系数法)

多选选择题

1、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包括( ABC )。

A、经济效益评价

B、生态效益评价

C、社会效益评价

D、环境效益评价

简答题

1、请简述土地利用最基本的内容?

(一)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2)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3)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三)土地利用规划

(四)土地开发

(五)土地保护

2、请简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包括?

①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粮、棉、油和名、优、特、新农产品生产基地;

②高产、稳产田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以及经过治理、改造和正在实施改造计划的中低产田;

③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基地;

④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⑤国务院规定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他耕地。

3、请简述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

2)土地供不应求与土地浪费兼有;

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

4)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制定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规;

5)制定土地利用规划;

6)改革土地利用制度;

7)政府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

8)土地税收。

4、请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1)先调查、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

2)以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

3)在农业优先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用地比例。

4)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

名词解释

1、土地集约利用: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2、土地集约利用度: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3、土地肥力: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的客观属性。

4、报酬:凡是一切在付出物质或精神的东西之后,所得到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回报或享受统

称为报酬。

5、转动力: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土地对人类给予的各种投入的承受能力和产出能力。填空题

1、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集约型)。

2、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劳动集约型)。

3、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到底应采用那种集约利用形式,是由投入要素的(比较成本)来决

定的。

4、土地肥力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工肥力)的变化。

5、报酬的三种形态:(实物形态的报酬)、(价值形态的报酬)、 (价格形态的报酬)。

6、集约利用形式:(劳动集约型)和(资本集约型)。

7、土地集约利用的特点是(时代性)和(地域性)。

8、(实物性指标)和(价值型指标),二者的共同点是力争获取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最大经

济效益。

9、反映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指标有(人口密度)、(投资强度)、(容积率)。

简答题

1、土地集约利用几点启示?

1)土地报酬与土地肥力不是同一概念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命题没有准确表达该规律的本质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不是针对历史过程,而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一季作物

的生产过程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属于与生产关系无关的生产力范畴

5)土地单产的提高重要的一条是品种,而品种不在“报酬递减”研究之列

2、请简述土地集约利用途径?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历史必然性

(二)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用形式

(三)正确地认识土地投入

(四)正确掌握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五)非农业用土地也要实行集约利用。

3、请简述农业用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1)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全年光能利用率

(2)增加单产,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

(3)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潜在生产力

(4)多层次利用光能空间,进行立体开发,提高单位面积的光能利用率

4、怎样确定合理的农业土地利用集约度?

1)要看当时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和投入的能力。

2)要看土地本身的费力,包括土壤化学结构、有机质含量、土地位置、交通条件等。第四章土地分区利用

名词解释

1、区位地租:经营不同区位的土地所获得的是以差额。

填空题

1、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和农业地理学家(杜能)出版了著作《独立国》。

2、1909年,(韦伯)的《论工业的区位》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

3、20世纪3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4、在城市区位论中,(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中独立的经济因素。

5、土地区位效益的实质是(位置级差地租)。

单项选择题

1、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B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2、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3、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4、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5、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 C )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6、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 )。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简答题

1、从杜能区位理论中能分析出什么问题?

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是呈圈层变化的。围绕城市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被后人称作“杜能圈”,其相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如下:(1)第一圈距市场最近,种植园艺作物,饲养奶牛,以及种植饲料、土豆、甜菜等;(2)第二圈发展林业,因为它的产品量大、运费高;(3)第三圈以非常集约的方式种植农作物,并实行六区轮作制;(4)第四圈种植牧草及粮食,不实行集约生产;(5)第五圈实行粗放的三圃制;(6)第六

圈放牧等。

2、区位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区位理论从单个经济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

2)从抽象的纯理论的模型推导,转为力求接近实际的区域分析和建立在实践中应用的

模型,为实际的决策提供依据。

3)区位决策的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以外,还加进了范围更加广泛的第三产业。

4)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对传统的区位论提出挑战。现代交通

工具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区位论的研究条件和范围,为区位论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5)数学模型的广泛建立、计算机技术的大量使用、遥感技术的应用等,为区位理论提

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提高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土地合理配置原则?

1)地域分异原则

2)区位利用原则

3)生态系统平衡原则

4)系统综合原则

4、请解释中国农业的地域差异规律和农业地区专业化?

1)东部与西部的差异

2)南北之间的差异

3)高中山地区的垂直差异

要从宏观上因地制宜地确定一个国家或较大地区的农业生产布局,就必须建立合理的地区农业分工体系,从宏观上确定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专业化方向。从宏观上确定农业地区专业方向所依据的是比较利益原则。

5、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

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特殊重要性

2)利用途径的多样性

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

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为显著

5)改变土地用途,要付出巨大代价

6、土地利用在城市建设中的经济地位和作用?

1.土地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的运行空间

2.城市是工业、商业、科教文化事业等的中心

3.城市土地是居民生活的基本空间

4.城市承接及转运功能的发挥,是其土地利用具体功能的体现

5.土地是城市生态经济的基础

7、写出五种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设想?

(一)圈层布局设想

(二)三维布局设想

(三)扇形布局设想

(四)多核心布局设想

(五)多中心布局设想

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二)

第五章土地规模利用

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经营)规模:是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所占

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2、规模报酬:由纯粹规模变动二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

3、集聚经济: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所得到的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4、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由于土地经营规模不同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差别。

5、外部规模经济: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行业内单个生产经营单位得到

的经济利益。

6、外部规模不经济: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行业内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

本增加。

7、内部规模经济:指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8、内部规模不经济:指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时自身内部原因而导致的收益下降。

9、外部性:指一项经济活动不仅决定着自己的经济效益,还给活动以外的第三者或者社会

带来影响。

填空题

1、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特性包括(地区性)、(动态性)、(层次性)、(适应性)。

2、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经营形式主要有(家庭经营型)、(集体经营型)、(企业经营型)、(规模服务型)。

3、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的评价方法有(生产函数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

(家庭农场)和(农户联合经营)。

4、家庭经营型农业土地规模经济组织包括(种植业专业户)、

5、集体经营型农业土地规模经济组织包括(村办集体农场)、(厂办农业车间)和(社区型土地股份合作经营)。

6、城市化的经济动力是(集体经济)。

7、以(商品率)指标放映农业商品生产发展状况。

8、以(劳动年产量指标)或(劳均年纯收入指标)放映劳动生产率状况。

多项选择题

1、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特性包括(ABCD )。

A、地区性

B、动态性

C、层次性

D、适应性

E、经济性

2、在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评价指标中产出评价指标包括(ABC)。

A、产量

B、产值

C、净产值

D、纯收入

E、销售额

3、在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评价指标中属于商品生产评价指标的有( B )。

A、商品量

B、商品率

C、销售额

D、产量

E、产值

4、在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评价指标中属于土地生产率评价指标的有(AE )。

A、单位面积产量

B、单位面积产值

C、商品量

D、销售额

E、单位面积纯收益

5、在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评价指标中属于劳动生产率评价指标的有(AD )。

A、劳均年产量

B、劳均年产值

C、劳均年净产值

D、劳均年纯收入

E、活劳动利润率

6、在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评价指标中属于资金产出率评价指标的有(BE )。

A、资金产值率

B、资金利润率

C、成本产值率

D、成本利润率

E、单位产品成本

7、在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评价指标中属于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的有(CD )。

A、产量

B、产值

C、土地肥力

D、自然资源利用效率

E、单位面积产值

8、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评价方法有(BD )。

A、直观评估法

B、分组比较法

C、综合评价法

D、生产函数分析法

E、以上都是

9、在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评价方法中属于生产函数分析法的有(BC)。

A、综合评价法

B、直接生产函数分析法

C、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分

析法

D、直观评估法

E、分组比较法

10、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经营形式主要有(ABCD )。

A、种植业专业户

B、家庭农场

C、联户农场

D、集体农场

E、合作农场

简答题

1、请简述集聚经济产生的主要原因?

1)规模扩大中大数规则的作用

2)劳动力供给的互补性和生产的互补性

3)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

4)消费的多样性

5)公共产品的存在

2、简述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

1)非农产业发达;

2)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

4)经营者素质的提高

3、简述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动因?

1)缩小农业和非农业生产之间的收入差距

2)市场竞争的要求

3)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促使农业生产中不可分割的生产要素的大量

投入

4、根据经营主体的不同,我国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主要可以划分为哪几类,都包含哪些方面?

1)家庭经营型

(1)种植业专业户

(2)家庭农场

(3)农户联合农场

2)集体经营型

(1)村办集体农场

(2)厂办农业车间

(3)社区型土地股份合作经营

3)企业经营型

工商资本、外国和港澳台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农业。

4)规模服务型

(1)公司+农户

(2)合作社+农户

论述题

1、中国农村实行土地公有制,请谈谈如何在土地家庭承包制的框架内实现农用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使用权“三权分离”?

中国农业实行土地公有制,所以我们不能采用土地所有权买卖的方法集中土地。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重点是在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通过农户之间的土地转包,实现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和集中。

通过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和集中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时,可以把土地的家庭承包制看作是一个所有权、承包权和使用权“三权分离”的过程。农民拥有的土地承包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租赁权,而是充分体现了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即只有社区集体内的农民才能拥有这种长期不变的全力。从这一意义上讲,土地承包权不仅仅是土地使用权,还包括一部分土地所有者的分割。在实际生活中,即使承包者事实上已转向非农产业而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只要他不愿意放弃土地承包权,作为土地所有者的集体就不能剥夺或随意收回他的土地承包权利。如果承包户自己经营土地,则承包权和使用权合一,从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体现的是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两权分离”。

当土地承包者将土地使用权再次转让时,就出现了土地“三权分离”,即土地所有权归

集体所有,承包权归社区集体成员的农民所有,使用权归是基督经营者所欲哦。因此,土地的转移和集中,完全可以在土地家庭承包制的框架内实现。

第六章土地计划利用

名词解释

1、土地计划利用:按照事先确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规定的用途和条件对土地

加以利用。

2、土地利用计划: 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

做出的统筹安排。

3、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

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

发展和协调土地供需平衡的要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5、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

展和协调土地供需平衡的要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的具体的近期的安排。

6、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是指通过一定的管理程序和方法,制定并实施科学的土地利用计划,

达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根本目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及服务。

填空题

1、按照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级)。

2、土地利用计划是由(长期)、(中期)、(年度)计划过程的完整体系。

3、中国现行土地利用计划决策权基本形成了三个层次:(中央统一)的决策权、(部门和

地方及计划单列城市)的决策权和(用地单位)的决策权。

4、空间规划系类中的最高层次是(国土规划)。

5、(长期土地利用计划)是中期土地利用计划的目标,(年度计划)是根据中期计划的目

标。

6、土地利用计划是(指令性指标)与(指导性指标)相结合的体系。

7、中国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土地利用计划)和年度土地

利用计划的(编制)、(审批)、(执行)和(监督检查)等。

8、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划定基本农田,并对其实行严格的保护,基本农田要占耕地面

积的(80%)以上。

单项选择题

1、土地的( 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2、土地经济供给的( B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多项选择题

1、决定土地必须实行计划利用的因素有(ADE )。

A、位置固定性

B、经济性

C、历史性

D、有限性

E、质量差异性

2、土地供给的稀缺性的产生基础是(ACD )。

A、位置固定性

B、可再生性

C、质量差异性

D、报酬递减规律

E、历史性

简答题

1、请阐述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失灵的表现?

1)企业不能处理好宏观层次的土地配置

2)土地利用中存在外部性问题

3)市场调节的滞后性

4)公共部门的存在

5)土地具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功能

2、请简述中国土地利用计划体系的特点?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重要组成部分。

2、由长期、中期和年度计划构成的体系。

3、土地利用计划实行分级管理。

4、指令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计划体系

3、请简述土地利用计划的监督检查的作用?

1)保证计划的科学性;

2)促进计划的贯彻实施;

3)正确评价计划管理的质量;

4)对违反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的行为,依法予以纠正和查处

4、请简述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1)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基础薄弱;

2)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内容有待扩展;

3)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手段尚不够完善有力

4)理论研究比较滞后

5、请简述土地市场配置局限性?

1)在土地利用的市场配置中,无数个分散的微观经济单位—企业和土地使用者是决策

主体,不能很好地处理宏观层次的配置问题。

2)土地利用中存在很多外部性问题

3)市场调节的滞后性

4)对于一些不能按市场机制运作的部门,市场配置也无能为力

5)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由于市场只讲等价交换与效率,不讲社会公平,所以,对于社

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问题,市场机制难有作为

论述题

1、请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计划的区别与联系?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和协调土地供需平衡的要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辖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做出的长期全面安排,重点在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

2)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和协调土地供需平衡的要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的具体的近期的安排。

3)区别与联系:

①空间布局与数量结构:总体规划是规划区域土地资源的空间布局和统筹安排,而年度计划是具体年份规划区域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结构。

②中长期与近期: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的中长期规划,是对与土地利用有关的重要经济与社会长期变动趋势做出的预测。

③依据与实现:总体规划对与土地利用有关的重要经济与社会长期变动趋势做出的预测,据此制定长远的土地利用规划,拟定战略性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为编制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2、请论述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

1)土地的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①土地面积的有限性、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②各类土地利用之间联系密切

2)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又要全国一盘棋,统筹安排,

以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竞争。

②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③减少或避免因土地用途改变造成的损失

3)国家法律规定必须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3、请论述土地计划与市场配置这两种经济体制下计划调节的区别?

明确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的关系,及其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调节的差别,才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产配置的国家宏观调控的确切内涵,才能正确实施土地的计划利用。

1)调节的范围不同:

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调节主要在宏观经济领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调节范围在宏观经济领域和微观经济领域;

2)方式与手段不同:

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调节遵循市场规律,通过各种手段对市场运行加以引导,实施间接调控,限制其消极作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调节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进行。3)调节的层次不同: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覆盖了全部的土地利用活动,政府调节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调节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

第七章土地可持续利用

名词解释

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土地可持续利用:满足当代人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

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也不损害当代人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它利益。

3、土地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投入水平条件下,用于农业生产

的全部土地的生产潜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4、农业生态区: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坏的那个的一个

区域。

填空题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2、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资源稀缺论)、(效率利用论)、(极限增长论)、(可持续发展的

能力建设论)、(绿色发展论)。

3、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特点是(时间的动态性)、(系统的开放性)、(多维复合性)、

(空间尺度性)。

4、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它们之间互相关联、

不可分割。

5、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可以用(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来概括。

6、(贫困)是可持续发展站绿要根除的首要目标。

7、资源需却论分为(绝对稀缺)论、(相对稀缺)论、(静态经济理)论和(自然和谐)论。

8、(穆勒)是第一个将自然环境纳入经济学分析的学者。

9、《人口原理》是(马尔萨斯)著作的。

10、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能力建设论)、(容量与发展论)

和(财富持衡等理论)。

11、土地人口承载力最常用的方法有:(农业生态区法)、(德尔菲法)、(趋势推导法)、(多

元回归分析法)、(线性规划法)。

12、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由(土地的特性)所决定的。

13、(保护耕地)是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重点。

14、按照中国国情,中国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为(7亿)人左右,最大人口数量为(16亿)人左

右。

15、增加粮食总产量的途径有两个:一是(提高耕地质量),二是(扩大耕地面积)。

16、就粮食产量来说,我国有三分之二的耕地是(中低产田),有提高单产的潜力。

简答题

1、请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点?

1)以经济增长为前提。

2)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3)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2、请简述土地可持续利用基本政策目标的平衡的内容包括?

1)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人口地食物的支持供需平衡为目标

2)耕地总量平衡应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规划基本农田)

3)耕地总量平衡要有长远性

4)耕地总量平衡要考虑环境的适宜性

5)耕地总量平衡要追求质量的平衡

3、请简述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与措施?

1)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引导可持续的消费观

2)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可持续的资源利用观

3)进一步完善土地的法制建设,加强土地利用管理

4)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5)高效与集约用地,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

9、具体地讲,土地可持续利用包括哪几方面内容?

(1)在土地资源数量配置上与土地资源的总量稀缺性高度一直。

(2)在土地资源的质量组合上与资源相结合。

(3)在土地资源的时间安排上与资源的时序性完全相当。

(4)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各地区差异。

第八章土地财产制度概论

名词解释

1、制度: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习惯和规则。

2、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

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

3、土地经济制度: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经济关系的总和。

4、土地法权制度:人们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经济关系的法律体现。

5、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规定。

6、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占有、使用并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权利。

7、土地权属管理:国家确认和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及调整土地所有权和使用

权关系的一种管理。

8、土地国家管理制度:指国家政权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全国(或某一地区)的土地,

在宏观上进行管理、监督和调控的制度、机构和手段等形成完整体系。

9、土地利用管理:国家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采用行政的、经济的和规划计划等

手段,确定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方式,以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一种管理。

10、土地产权: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是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

11、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的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12、土地租赁权:指土地所有权人或土地使用权人通过契约将土地占有权、狭义的土地使

用权和部分收益权转让给他人。

13、永佃权:有永佃权人想土地所有者支付租金,为耕作和放牧的需要长期或永久使用土

地,并获得相应收益的权利。

14、土地占有权:土地权利人对于土地在事实上的支配权和实际控制权,它是土地所有人

使用其土地的前提。

15、土地收益权:指依据法律和契约从土地上获得收益的权利。

16、土地处分权: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土地进行处置的权利,包括对土地的出租、出

卖、赠送、抵押等等。

17、地上权:指以支付租金为代价,在他人土地上设定建筑房屋、种植竹木等项权利。

18、土地抵押权:土地受押人对于土地抵押人不转移占有并继续使用收益而提供担保的土

地,在债务不能履行时可将土地的拍卖价款作为受清偿的担保物权。

19、地役权:指为了使用、经营自己土地的方便而使用他人土地的权利。

20、土地的相邻权:指相互毗邻的土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为满足其生产、生活需要而使

用他方土地的权利。

21、土地发展权:指改变土地现状、用途和强度等方面的利用方式,进行非农建设开发过

程中产生的一种动态的权利归属与利益分配,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耕地与环境保护政策的基础性产权与制度设计。

填空题

1、完整的土地财产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国家管理制度)。

2、土地所有权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

3、产权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租赁权)、(抵押权)、(继承权)、(地役权)等。

4、(土地所有制)是整个土地财产制度的核心。

5、(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

6、不同的土地所有制,最终是由(生产力)的状况所决定。

7、土地所有制,单就其形式来说可以分为(土地公有制)、(土地私有制)。

8、土地所有权的(让渡)和(流转),是土地所有者处分权能的体现。C

9、按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互关系的不同,土地使用之可以分为(“两权”合一)和(“两

权”分离)。

10、就“两权”分离的土地使用制来说,又可以分为(有偿使用制)和(无偿使用制)。

11、依法维护(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正当权益是维护土地制度的关键。

12、纵观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土地管理机构的模式,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类分

级管理模式),另一类是(垂直统一管理模式)。

13、土地所有权的派生权利有土地(使用权)、(抵押权)、(地役权)。

单项选择题

1、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4、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C )。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

5、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叫做( C )。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

6、土地所有制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是由( A )决定的。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7、迄今,人类社会已经经历的社会生产方式有( C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8、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B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B、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9、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B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B、原始社会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10、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B )。

A、土地所有权

B、土地使用权

C、土地占有权

D、土地处置权

11、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使用制是由( C )决定的。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占有制度

12、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的( D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3、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是( D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4、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和手段是( D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5、在封建社会,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C )。

A、农民

B、手工业者

C、地主

D、商人

16、就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互关系而言,“两权”合一的是( C )。

A、地主

B、佃农

C、自耕农

D、农奴

多项选择题

1、完整的土地制度包括(ACD )。

A、土地所有制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使用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E、以上均是

2、土地所有权可分为(ABCD )。

A、占有权

B、使用权

C、收益权

D、处分权

E、管理权

3、人类社会已经经历的社会生产方式有(ABCDE )。

A、原始社会土地所有制

B、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C、封建主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E、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

4、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AE )。

A、原始社会土地所有制

B、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C、封建主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E、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

5、下列属于私有土地所有制的是(BCD )。C

A、原始社会土地所有制

B、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C、封建主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E、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

6、能体现土地所有者处分权能的是土地所有权的(AB )。

A、让渡

B、分配

C、所有

D、管理

E、转移

7、属于土地使用制中“两权”合一的是(AB )。

A、自耕农

B、经营地主

C、佃农

D、农奴

简答题

1、请简述土地财产制度的特点?

1、地位的基础性

2、国度的差异性

3、构成的复杂性

2、请简述土地所有制与土地使用制的关系?

1、土地所有制是土地使用制的前提。

2、土地使用制是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也是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和

手段。

3、土地所有制也为土地使用制服务。

4、土地使用制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

3、请简述土地国家管理的具体任务?

1)维护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

2)调整土地关系

3)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必要限制

4)保证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

5)实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4、请写出土地管理的手段?

1、立法手段

2、经济手段

3、行政手段

4、政策手段

5、计划规划手段

6、司法手段

7、技术手段

8、教育手段

5、请举出土地产权四点特点有哪些?

(1)具有排他性

(2)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

(3)合法性

(4)土地产权的相对性

6、请说出土地所有权的属性?

(1)土地所有权的完全性

(2)土地所有权的排他性

(3)土地所有权的恒久性

(4)土地所有权的归一性

(5)土地所有权的社会性

第九章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

填空题

1、土地征收的前提有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必须予

以(公正补偿)。

2、土地征收的补偿费用有(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青苗补

偿费)。

3、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届中央委员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在全国范围

内开展土地改革的决议。

4、就目前农村的时间状况来讲,应当实现土地的(国家)、(集体)、(个人)三者所有,及

三元所有者。

5、(1954)年9月20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新中

国第一部《宪法》。

6、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

7、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集体所有)。

简答题

1、请说出土地征收和土地征用的联系与区别?

征收和征用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项法律制度,其共同点在于强制性。

依法实施的征收和征用,均仅依政府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征收命令、征用命令)而发生效力,无须征得被征收、被征用的公民和法人的同意,被征收、被征用的公民和法人必须服从,不得抗拒。

土地征收和征用的不同点是:征收的实质是强制收买——主要是土地所有权的改变,不存在返还的问题;征用的实质是强制使用——只是使用权的改变,被征用的土地使用完毕,应当及时返还被征用人,这是一种临时使用土地的行为。

2、1998年12月27日国务院第256号令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

二条进一步明确了国有土地的范围有哪些?

(1)城市市区的土地

(2)农村和城市小区中已经依法没收、征收、征购为国有土地

(3)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

(4)依法不属于集体所有离地、草地、荒地、滩涂及其他土地

(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

(6)因国家组织移民、自然灾害等原因,农民成建制地集体迁移后不再使用的原属于迁

移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3、请说出农村现行土地所有制应该考虑的问题?

(1)要考虑制度的稳定性和规范性

(2)要考虑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3)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现有的思想觉悟程度

(4)要全面考虑变革土地所有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5)要考虑国家对土地资源的宏观管理与控制能力

4、请说出完善现行土地公有制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1)城乡土地权属具体化

土地经济学答案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 C )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 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D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C )。A、所有权形式B、经济用途C、质地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 C )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7.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 )。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8.土地的( 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9.土地经济供给的( D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0.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1.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2.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1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14.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C )。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15.迄今,人类社会已经经历的社会生产方式有( C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16.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B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B、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17.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B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B、原始社会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18.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B )。 A、土地所有权 B、土地使用权 C、土地占有权 D、土地处置权 19.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使用制是由( C )决定的。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占有制度 20.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的( D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1.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是( D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2.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和手段是( A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3.在封建社会,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C )。 A、农民 B、手工业者 C、地主 D、商人24.就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互关系而言,“两权”合一的是( C )。 A、地主 B、佃农 C、自耕农 D、农奴25.土地租赁权人为取得土地租赁权就必须向出租方缴纳( C )。 A、管理费 B、使用费 C、地租 D、以上都是 26.现实的土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且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成果的( C )。 A、自然——历史综合体 B、自然——地理综合体 C、自然——经济综合体 D、自然——政治综合体 27.可以作为土地自然属性反映的是( A )。 A、自然特性 B、经济特性 C、历史特性 D、地理特性 28.人类在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中产生了( B )。 A、自然特性 B、经济特性 C、历史特性 D、地理特性 29.在奴隶社会中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B )。 A、奴隶 B、奴隶主 C、农奴 D、商人30.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地利用土资源的是( B )。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西南大学秋《土地经济学原理》在线作业题目参考资料

9107 1、适用于城市及郊区土地市场发育较好的地区而不适用于农村和农用土地价格评价的方法是() 土地批租法 市场比较法 预期价值法 剩余法或假设开发法 参考答案:市场比较法; 2、真正被称为现代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创始人的是() 威廉配第 杜尔阁 李嘉图 马尔萨斯 参考答案:杜尔阁; 3、国家对集体土地的征用,从土地经济关系的实质来看,是一种特殊的()的有偿转移。 使用权 土地所有权 占有权 处分权 参考答案:土地所有权; 4、考虑本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程度,根据耕地面积及农业劳动力数量或农户数量,确定适度经营规模称为() 必要规模 内部可能规模 外部可能规模 5、当土地规模扩大幅度大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为() 固定规模报酬 递增规模报酬 递减规模报酬 6、当在面积为100亩的土地上,投入的劳动力的工资费用为10000元,资本的消耗为40000元,经营资本所需支付的利息为2000元,则该土地的集约经营度为() 450元/亩 520元/亩 630元/亩 710元/亩 7、当取得总产量的最大时() 边际产量递减 边际产量最大 边际产量为零 边际产量递增 8、按照“屠能圈”的理论围绕城市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第五圈应发展() 种植园艺作物 发展林业 种植农作物

实行粗放的三年轮作制 9、土地区位理论作为一种学说产生于19世纪,其标志是()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论工业的区位理论》 《德国南部的中心区》 《区位经济学》 10、已知年利率r为5%,则现在的8000元相当于10年后的() 13021元 12500元 84000元 11425元 11、衡量农业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是() 建筑密度 水面利用率 容积率 土地利用系数 12、设市场的供求函数为:S:P=40+2Q,D:P=100-Q,则均衡价格为( 80元 95元 100元 105元 13、就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下降,商品的需求量() E.下降 F.增加 无法判断 14、广义的土地是指() A.土壤 B.陆地及其陆上水域 C.纯陆地部分 D.地球的表面 15、什么是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 16、什么是生态系统 17、什么是生物群落 18、简述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具体标志 19、简述预期价值法 20、土地管理的任务是什么 21、简述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22、土地管理的手段有哪些 23、土地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24、简述改革以后的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基本内容 25、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 26、简述报酬变化的第一阶段 27、简述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 28、简述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分组比较评价方法

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级土地市场 二级土地市场 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土地——地球陆地一定高度、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 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P3 2.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 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区位利用、土地规模利用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P15 3.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 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P16 4.土地资产流转——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而产生的土地收益 分配问题,具体包括土地市场的建立及其供求关系、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土地作为商品买卖而形成的价格、土地作为标的担保物形成的债务抵押关系以及国家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土地税收等。P16 第二章 5.土地利用——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 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P26 6.土地利用程度——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以及土地受人影响的变化 程度。P27 7.土地利用结构——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 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P27 8.土地开发——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较低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 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P28 9.土地保护——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持续效益, 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的需要。P29 10.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 较。P37 11.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人类对土地的利用过程和结果符合生态平衡规律。 P39 12.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土地利用后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 的政治和社会影响。P43 第三章 13.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 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P44 14.土地利用集约度——在生产过程中,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数量。 15.土地肥力——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的客观属性。P46

智慧树知 到《土地经济学(黑龙江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土地经济学(黑龙江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土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 A:对 B:错 答案:对 2、土地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人们认识的深入而变化。() A:对 B:错 答案:对 3、土地资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 A:对 B:错 答案:对 4、土地经济学的三大研究领域包括土地报酬递减、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A:对 B:错 答案:对 5、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供给稀缺性

D:质量差异普遍性 答案: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普遍性 6、土地的功能包括()。 A:生产(养育)功能 B:仓储功能 C:承载功能 D:景观功能 答案:生产(养育)功能,仓储功能,承载功能,景观功能 7、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答案:自然特性 8、土地的概念中包括以下哪几部分()。 A:岩石 B:矿藏 C:土壤 D:水分 答案:岩石,矿藏,土壤,水分 第一章 1、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来划分,土地利用的目标是()。

A:经济目标 B:生态目标 C:社会目标 D:物质产品 答案:经济目标,生态目标 2、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包括农田的生态效益分析、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分析、农业生态效益分析、非农建设项目的环境效益评价。() A:对 B:错 答案:对 3、()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A:土地开发 B:土地利用 C:土地复垦 D:土地整理 答案:土地利用 4、土地利用中的问题包括() A:经济问题 B:社会问题 C:生态问题 D:技术问题 答案: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技术问题

土地经济学题库

《土地经济学》章节作业、思考题(按章节先后排列) 一、单项选择题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 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 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3.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14.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15.土地的()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土地经济学试卷(附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土地经济:是指土地制度、土地利用、土地收益分配等方面的经济关系及经济理论问题。 2、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3、土地估价: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根据土地的权利状况和经济、自然属性,按土地在经济活动中的一般收益能力,综合评定出在某一时点某宗土地或某一等级土地在某一权利状态下的价格。 4、土地制度:是指由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构成的土地财产制度。 5、土地市场:是指从事土地这一特定商品买卖的场所或接触点,本质上是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l、水田、望天田都是用于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水田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设施,望天田没有。(对) 2、土地供给决定土地的价格,土地价格影响土地需求关系。(错) 3、土地供给量增大,土地价格必定下降。(错) 4、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价格决定的。(错) 5、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面积保持不变时,资本或劳动每一投 入单位的边际产品通常随着该种投入数量的增加而下降。(错)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规定,参加拍卖活动的竟买人一经应 价,不得撤回,当其它应价人有更高应价时,其应价即丧失约束力。(对)

7、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县级人民政府有优先购买权。(对) 8、当某类用地的地价上升或下降时,会引起该类用地经济供给量的增加或减少。(对) 9、由于在物理形态上房屋不能离开土地而存在,因此房屋产权和土地产权是不可分的。(错) 10、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错) 三、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5分) 1.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 2.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4.土地级差地租产生的基础是( D )。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 5.对于土地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弹性的是( B )。 A、土地的经济供给 B、土地的自然供给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土地经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土地经济学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土地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 A、功能的永久性 B、供给的稀缺性 C、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D、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属于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法律手段的是:() A、土地储备制度 B、土地交易许可制度 C、土地登记制度 D、土地计划利用制度 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的是:() A、气候条件 B、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C、交通条件 D、社会需求 4、耕地的供求的变化 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A、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B、人均粮食占有量

(0708)《土地经济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708)《土地经济学》网上作业题及答 案 1:第一批 2:第二批 3:第三批 4:第四批 5:第五批 6:第六批 1:[论述题] 1.土地的经济特性有那些?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有哪些表现? 2.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利用三种评价方法得到的适度土地经营规模往往是不同的,这时如何进行选择? 参考答案: 土地的经济特性有那些?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有哪些表现 答:土地的经济特性有:(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的表现有:(1)其位置固定不变;(2)自然供给不变;(3)经济供给弹性也是有限的;(4)买卖双方不能自行决定土地的位置和用途;(5)土地价格受当时社会和政治局势稳定的影响;(6)土地价格受经济的繁荣与衰退的影响极大。 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利用三种评价方法得到的适度土地经营规模往往是不同的,这时如何进行选择? 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进行综合权衡:(1)当必要规模小于可能规模时,必要规模即为适度经营规模;(2)当必要规模大于可能规模时,则可能规模中的较小者即为土地适度经营规模;(3)当外部可能规模最小时,说明农村非农产业不够发达、农业劳动力转移不出去,这一点成为土地经营规模的主要制约;(4)当内部可能规模最小时,则说明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和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瓶颈。 1:[论述题] 简述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并完成下表1和表2。 表1级差地租I的形成及地租量

表2级差地组Ⅱ的形成及地租量 参考答案: 答: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自然力,即优越的自然条件。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级差地租因为形成条件的差异分为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 表1级差地租I的形成及地租量 表2级差地组Ⅱ的形成及地租量 1:[论述题] 1.什么是土地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二者有何区别? 2.土地金融有哪些特点?

2017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docx

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 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一) 第一章导论 名词解释 1、土地: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 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且由于人类投入了大量劳动,现实的土地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一一经济综合体。 2、国土: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鴉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 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 填空题 1、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2、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和(功能永久性)。 3、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自然特性)为基础的。 4、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 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5、土地自然差异性是(土地级差生产力)的基础。 6、(土地供给的稀缺性)是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土地经营垄断的基本前提。 7、土地的基本功能有(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源功能)。 8、“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一定意义上比喻了土地对于人类的(承载)功能。 9、(土地供给的稀缺性)要求人们集约地利用土地。 10、按照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11、按照土壤质地,可以分为(黏土)、(壤土)、(沙土)。 12、按照生茶能力,可以分为(高产出)、(中产出)、(低产出)。 13、按照土地权属性质,可以分为(国有的)、(集体所有的)、(私人所有的)。 14、按照土地的实际用途,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15、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以国土发[2001年255号文]印发了新的《土地分类(试 行)》标准。一级(3个)、二级(15个)、三级(71个)。 16、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 17、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 资产流转)。 18、从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来看,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 (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19、土地经济学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有(抽象思维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

最新土地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六、简述题 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 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3、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5、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6、如何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7、简述城市集聚经济及其表现。 8、农业区位理论对我国农业布局的借鉴意义。 9、土地产权的权能结构是怎样的?

土地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 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 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 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 2、生产功能 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土地利用规划 4、土地开发 5、土地保护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内容:1、土地利用程度 2、土地利用结构 3、土地利用效率

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 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 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 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2、取得服务(效用),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 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 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9、土地开发:一般来讲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10、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内容:1、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分析 2、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3、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4、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5、土地利用问题分析 意义:明确规划区域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找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确定规划目标和选择规划目标的途径、措施提供依据。(网上搜)

土地经济学教案

4-3 《土地经济学》教案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土地的基本特性、分类及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掌握土地利用的基本理论,并用于对我国土地利用实践的分析;了解土地制度的内涵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及如何完善我国的土地制度;掌握地租、地价和土地市场的基本原理,了解土地资产流转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并对我国的现状进行评价,提出改革的方向。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28学时,教学实践4学时,共32学时。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土地的概念与特性 一、土地的概念 从横的角度看,有四种观点:土地即土壤;土地即陆地及水面;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水面;土地即地球表面。 从纵的角度看:“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个方面所赠与的物质和能量”——马歇尔 “经济学家所使用的土地这个词,指的是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经济学上的土地是侧重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东西”——伊利 综上所述: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且由于人类投入了大量劳动,现实的土地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二、国土的概念 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 三、土地的特性 1、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2、经济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第二节土地的功能与分类 一、土地的功能 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非生物)功能 派生:资产功能;景观功能 二、土地的分类 (一)按经济用途分 1、农用土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 2、非农业生产用地:厂矿用地;交通用地 3、城乡居民点用地 4、水域:河流;湖泊;水库;其他 5、特殊用地:休息用地;自然保护区;军事用地;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划分 共分8个一级类型,46个二级类型。 8个一级类型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交通用地、未利用地 (三)新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一级(3个):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二级(15个):A.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 B. 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特殊用地、交通用地、水利建设用地; C. 未利用土地、其他土地 三级(71个):略 (四)国外分为10个类型: 住宅用地、工商业用地、耕地、林地、牧场和放牧地、矿业用地、娱乐用地、交通用地、服务性用地、裸露和荒芜的土地 第三节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包括四个方面:市场;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分配;土地利用经济;土地制度二、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和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

毕宝德 土地经济学简述题

土地经济学简答题 第一章 简述土地的自然特性及其对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P4 一、位置固定性,决定了人类只能就地利用土地。 二、面积有限性,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地利用土地。 三、质量差异性,要求人们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各类土地资源,确定土地利用的合理结构 与布局,以取得土地利用的最佳综合效益。 四、功能永久性,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提出了客观要求与可能。 1.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及其对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P5 一、供给的稀缺性。土地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导致一系列土地问题的产生,譬如地租、地价猛涨和土地投机泛滥。 二、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要求人们在确定土地利用方向时一定要进行详细勘察,做出长期周密的土地规划,决不能朝令夕改,随意变更。 三、报酬递减的可能性,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增加投入时,必须寻找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投资的适合度,确定适当的投资强度,并不断改进技术以便提高利用效益,防止报酬递减现象的出现。 四、利用后果的社会性,要求任何国家都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全国土地利用进行宏观的规划管理、监督和调控。 第二章 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措施。P31 一、制定土地法、土地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使制定的规划有法律保障。 二、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全国各类土地的利用方向、结构和改良措施,使之既能满足 农业需要,又能提供非农业场所。 三、改革完善土地使用制,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建立规范的土地使用权市场。 四、由政府直接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防止耕地流失。 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P34 一、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即首先要要保证粮食等农业生产的用地。) 二、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坚持资本集约与劳动集约型相结合,又 必须保有一定面积的耕地,努力扩大耕地。) 三、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要求因地制宜、集中连片,便于管理和分工。除种植 最适宜的作物之外,同时要尽可能的各类农作物;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土地,又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肥力,增加经济效益。) 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五、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协调人地关系,改善生态环境) 第三章 简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其阶段分析。P46-55 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人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 阶段分析: 在第一阶段,平均报酬处于递增状态,从而增加劳动投入能带来总报酬更大比例的增长,因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有答案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有答案)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5分;填空,20分;单项选择,30分;问答35分; 一、名词解释: 1、级差地租:所谓级差地租就是那些利用较好生产条件的土地(主要指质量,位置等)产生的农业超额利润。 2、土地所有权:国家或农民集体依法对归其所有的土地所享有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 3、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土地供给量随着土地某种用途利益的提高而增加的现象。 4、土地受容力:在一定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下,投入土地的劳动与资金达到最有利的比例(最佳适合度)时,土地吸收劳动、资金的数量。 5、基准地价:对不同地域或不同级别的土地,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最高年限期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 6、土地金融:以土地作为获得信用的担保,来获得资金融通,并主要用于同土地开发利用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7、集约边际:集约度的最高限度。 8、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由于区位条件的差异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9、土地制度: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制约人们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而设定的行为规范。 10、土地资源: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在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11、土地市场:进行土地交易活动的场所,或指各种土地交换关系的总和。 12、耕地占用税: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建设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13、资本化原理:把那些源源而来的收入之流转变为一个价值资金的过程就叫做资本化。 14、土地增值税:对转让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与附着物时所产生的增值额征收的税种。 二、填空: 1、在分析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时,关键要掌握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生产条件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 劣等地可以获得平均利润。

土地经济学-答案

《土地经济学》 [单选题] 1:狭义的土地是指参考答案:C A:土壤B:陆地及其陆地上水域C:纯陆地部分D:地球表面 2:提出工业区位理论的是参考答案:B A:屠能B:韦伯C:克里斯塔勒D:勒施 3:对生产活动来说,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最佳选择的范围应在报酬变化的()阶段之内 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参考答案:C 4:适用于城市及郊区土地市场发育较好的地区而不适用于农村和农用土地价格评价的方法是 A:土地批租法B:市场比较法C:预期价值法D:剩余法或假设开发法参考答案:B 5:广义的土地是指参考答案:B A:土壤B:陆地及其陆上水域C:纯陆地部分D:地球的表面 6:衡量农业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是参考答案:B A:建筑密度B:水面利用率C:容积率D:土地利用系数 7:在实际中人们应该节约使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由于土地参考答案:B A:位置固定性B:面积有限性C:质量差异性D:功能永久性 8:耕地占用税属于参考答案:C A:所得税类B:财产税类C:行为税类D:流转税类 9:设市场的供求函数为:S:P=40+2Q,D:P=100-Q,则均衡价格为参考答案:A A:80元B:95元C:40元D:100元 10:[单选题]设市场的供求函数为:S:P=40+2Q,D:P=100-Q,则均衡价格为参考答案:A A:80元B:95元C:40元D:100元 [论述题] 1.什么是土地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二者有何区别? 答: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土地天生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它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土地经济学考点总结

★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 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自然特性:位置的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领域):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名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研究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 度,研究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资产流转(土 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研究的是土 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另一个侧面) 研究方法:抽象思维、系统分析、微观与宏观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 ★土地利用: 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内容:⑴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⑵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⑶编制土地利用规划;⑷土地开发 (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⑸土地保护 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影响因素:(土地能否被利用及利用效率高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行政因素\社会因素,各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表现出的作用不同生产力水平较低 时,自然因素是第一因素,提高后,人类具备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较高 能力,就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土地利用的方向与方式 ★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 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工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运输费用和劳动成本:原 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小于1,设在产品中心消费 区;大于1,设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等于1,之间的任何一点劳动系数=劳 动成本/地域重量 ★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问题与对策: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土地利用:A城市规模大,人流物流剧增,公共设施不堪重负、工业布局、土地区位利用不合理、交通堵塞B从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调整开始, 借鉴城市布局原理,优化城市空间各项用地,特别是各功能区的组合关系。 遵循土地分区原理调整城市不同类型土地利用 中小城市:1.以土地利用的区位原理为基础,在分析土地利用区位效益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安排好各业用地;在分析研究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从 宏观角度规划好功能区的空间组合。2.充分研究各个中心城市的形成过程特 点与城市定位,并据此确定预期相适应的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3. 注重市场机子的调节作用。

(9097)《土地经济学原理》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以下哪一个权利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宗教信仰自由权 C:批评建议权 D:经济权 参考答案:B 2:[单选题] 代理人乙在被代理人甲的授权下,与丙所作的民事行为,其法律后果由_______ 承担。( ) A:乙 B:甲 C:丙 D:甲和丙共同 参考答案:B 3:[单选题] 甲到乙家串门,见乙不在,动手欲强奸乙妻,乙妻极力抗拒。乙之弟在屋外闻声赶进屋内,拿起一把扁担把甲打倒在地,甲跪地求饶。此时乙回到家中,见状大怒,抓起一把砍刀向甲连砍数刀,甲当即毙命。乙的行为属于:() A:正当防卫 B:防卫过当 C:故意杀人 D:过失杀人 参考答案:C 4:[单选题] 效力最高的遗嘱形式是:()

B:自书遗嘱 C:代书遗嘱 D:录音遗嘱 E:口头遗嘱 参考答案:A 5:[单选题] 家具加工厂甲与乙签订了价值50万元的建材购买合同。合同约定买方甲先缴合同价值的10%的为定金后合同生效;在合同生效后一个月内乙方供货。合同还约定在乙方发货并在甲方验货后一周内甲方交齐全部尾款。甲方按合同约定缴了定金。而乙方通过各方面了解,发现甲方欠债很多且有证据证明,因此要求甲方提供担保。甲方认为乙方是故意找岔不想按时供货,因此坚持不提供担保。后乙方向甲方发了书面通知,要求中止该合同。乙方的行为属于以下法律规定的是:() A:同时履行抗辩权 B:后履行抗辨权 C:不安履行抗辨权 D:撤销权 参考答案:C 6:[单选题] 法律关系是由主体、内容和所构成。() A:客体 B:对象 C:事由 D:原因 参考答案:A 7:[单选题] 在下列各项中,属于一切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的是:( )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5、级差地租:指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7、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8、地价: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9、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0、土地集约利用: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1、土地的规模利用:指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12、土地的利用规模: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3、土地利用计划: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做出统筹安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14、土地计划利用: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15、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危害。 16、土地可持续利用:既指满足当代人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同时也不损害当代人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它利益。 17、土地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投入水平下,用于农业生产的全部土地的生产潜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18、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即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对土地的占有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 19、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产权: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地役权 21、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 22、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