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体

古代文体
古代文体

【古代文体】

★★【古代文体演变脉络】

(1)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从萌芽到初步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学观念。最早的文体是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歌谣。另一重要类型是神话,现存的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等著作中。中国最早的书面记载——甲骨卜辞,可视为中国散文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有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战国末期,在南方产生《楚辞》。

(2)秦朝在文学上出色的只有《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

(3)汉代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的时代。出现了汉赋这一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

(4)文体的区分到南朝时更加精细。《文心雕龙》、《文选》都曾论及文体分类。“文”和“笔”两大分类使文学和非文学的分野渐趋明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中诗歌最为重要。晋宋之际,七言诗开始广泛流行,是诗歌形式的又一次重大变化。之后出现以谢灵运、谢朓为代表的“山水诗派”、以沈约等人为代表的“永明体”诗歌和以宫廷文人创作为主的“宫体诗”。北朝诗人庾信和乐府民歌取得了较高成就。“志怪”、“志人”小说也初具规模。

(5)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传奇和变文也取得了较高成就。词是产生于唐代的一种新的文体。唐初韩愈、柳宗元掀起了革新文风的“古文运动”。

(6)宋诗平易自然、细腻流畅,成就颇高。词在宋代达到鼎盛,出现大批著名词人。欧阳修、王安石等人继续“古文运动”。白话小说在宋代得到较大发展,出现“话本”这一体式。宋代也是戏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7)元代杂剧异军突起,标志中国戏剧的成熟,以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为代表。散曲也饶有意味,与杂剧合称“元曲”。白话小说继续发展,还出现了文人创作的文言小说。

(8)明代长篇小说《西游记》、《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戏剧如汤显祖的《牡丹亭》等在各领域达到了新的成就。晚明的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9)清代,词出现复兴势头,以词名世的文人很多。戏剧和小说也有突破性发展,出现中国小说史上两部伟大

作品——《儒林外史》和《红楼梦》。

★【诗歌】文学的一大样式。要求集中概括、反映社会生活,包含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富于音乐性,一般分行排列。它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出现最早。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汉乐府以及历代诗人的作品。

★★【古代诗歌的发展】

诗歌是产生最早的文学门类之一。

(1)起源于原始歌谣。《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之后在南方楚地又兴起一种新的诗体——楚辞,

它是在楚地的民间歌谣基础上逐步演变发展起来的,屈原和宋玉是楚辞的代表作家。《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并称“风”“ 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分别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2)汉代兴起乐府民歌,产生了《陌上桑》、《艳歌罗敷行》、《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中的瑰宝。东汉末年,文人开始向乐府民歌学习,创作了不少五言诗,其中《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诗歌的最高成就。

(3)建安时期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之一,涌现了以曹氏父子、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掀起了中国古代诗歌第一次文人创作的高潮。

(4)西晋以后,诗歌开始向重技巧、轻内容的方向发展。西晋末年到东晋,玄言诗盛行于诗坛。阮籍和伟大诗人陶渊明的诗歌给诗坛带来了新内容、新气象。晋宋之际,七言诗开始流行,是诗歌形式的又一次重大变化。此时空泛的玄言诗逐渐被山水诗代替,谢灵运、谢朓等人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5)齐代追求技巧、讲究声律,形成了“永明体”诗歌,这种诗体是由古体诗向近体诗的过渡。梁代产生艳丽绮靡的“宫体诗”北朝乐府民歌刚健质朴,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朝庾信融合南北诗风,取得了较高的成就。(6)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顶峰,这一时期,诗人辈出,人才济济,诗坛流派繁多,异彩纷呈,大诗人数以百计,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诗人。盛唐诗歌的发展已达到完全成熟的面貌。晚唐李商隐、温庭筠等人诗风渐趋纤巧。

(7)宋诗是唐诗的继续和发展。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成为当时突出的特色。在艺术表现上,出现散文化倾向,形成一种平易、深刻、细腻的风格。

(8)明初诗坛被台阁体控制,多阿谀奉承之作。后相继出现了茶陵诗派、前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提出了各种诗歌创作的理论主张,但其诗歌没有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在技巧上也多模仿古人,成就不高。

(9)清代诗歌成就超过元明两代。清中叶出现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以及袁枚的性灵说。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汉魏以来盛行的一种诗歌。最初流行于民间,汉朝乐府机构把它们搜集起来,

加以润色,成为最早的五言诗。这种诗体,形式比较自由,句数、字数及平仄声调都没有严格限制。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几言,有四言诗如《硕鼠》,五言诗也称五古如《石壕吏》,七言诗也称七古如《琵琶行》,杂言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律诗和绝句的通常,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分律诗、绝句、排律三种。【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格,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每首八句,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

颈联要求对仗。声韵严格,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绝句】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来源于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歌谣。灵活轻便,适宜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

【乐府】“乐府”是古代封建王朝设立的专门执掌音乐的官署,具体任务是制定乐谱,培训乐工,搜集歌词,整理民歌俗曲。“乐府诗”指这个机构为配制乐曲而由文人创作或从民间采集的诗歌。魏晋时期开始把“乐府诗”简称为“乐府”,于是“乐府”由机构名称演变为一种诗体名称。唐代白居易曾发起新乐府运动,创造新题目,写当代的事物。唐、宋、元以后出现的新诗体,如词、曲之类,因为是配乐演唱,也称“乐府”,如苏轼的《东坡乐府》。

【赋】文体名。注重铺陈,多用华美辞藻,讲究声韵美。结合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句子长短错落,韵脚灵活多变,多排比、对偶等修饰手法,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叙事,又能保持一定的诗意。最早见于诸子散文中,后产生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骚体”,称“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由袁枚的《七发》为开端,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杨雄、班固等,一般都是长篇巨制,气象壮阔,文辞富丽,肃穆凝重,多采用问难对答的形式,被视为赋的正宗;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全篇均由四言、六言的对仗组成,句式整齐,宏阔绮丽,但内容意义相对削弱了;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为考试专用,对字数和韵式作了严格限制;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文赋”,代表作有《阿房宫赋》、《赤壁赋》等。

★【词】文体名。形成于唐,成熟于宋,是诗的演进与发展。词有词牌,词牌一定,就有固定的字数、句数和平仄用韵。根据字数多少可划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每种词牌的内容也大体固定,抒发什么感情也有讲究。因其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结构上分阕,只有一阕的称“单调”,两阕的称“双调”,三阕、四阕的称

“三叠”、“四叠”。(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以及抒发的强烈感情)

★★【词的发展脉络】产生于唐,极盛于送,衰微于元明,复兴于清。词的来源一个是歌曲的歌词,另一个是文人创作的诗歌。中唐时期,文人填词逐渐增多,词正式成为一体。晚唐温庭筠的词色彩艳丽、辞藻华丽、手法细腻,形成一种香软、细密的艺术风格。五代十国时期,西蜀和南唐成为词人汇集的两大基地,西蜀词人的词多收集在《花间词》中,其中,韦庄成就最高;南唐词人则以冯延巳、李煜最为出色。到宋代,词发展到鼎盛状态,成为一种完全独立并于诗体相抗衡的文学形式。北宋词的主流刻意求精,使词的语言更加精炼、意境更加委婉、风格更加细腻,音律更加精美合乐。另外还有一些诗人,如苏轼、柳永等,从词风词境入手,着意词体的变革。苏轼第一次使词与音乐初步分离,使词首先成为一种文学体裁,而不仅仅是音乐的附庸,从而使词在文学史上有了独立存在的地位。南宋词人代表人物有李清照、辛弃疾、姜夔等,形成了宋词的有一个繁荣时期。词经历元、明的衰落,到清代又重现繁荣,有“浙西词派”、“常州词派”等。

(北宋范仲淹《渔家傲》和王安石《桂枝香》,大笔淋漓,墨浓意酣,词调慷慨苍凉,境界开阔悲壮,感情抑郁深沉,揭开了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作的序幕。)(词的元、明衰落、清代繁荣于时代风气的变化密切相关。词和散曲较之于诗,都较为轻,贴近生活和感情;而词和散曲相比,散曲更为活泼,语言浅俗、尖新,接近口语,而词则更为雅致一些。元明词衰,实际是散曲取代了词的结果。而清代文人则性情收敛、爱好风雅趣味;同时清代重学问和理智化的风气,造成了诗在抒情功能上的缺陷,从而需要从其他文体中得到补偿。)

【散曲】曲的一种体式。无宾白科介,便于清唱。分为散套、小令两种。在语言方面,既需要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押韵比较灵活;在艺术表现方面,采用铺陈、叙述。

【杂剧】曲的一种体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其体裁是一本四折,之外还可以加一两个“楔子”。一般说来,一本为一剧,但也有一些超出一本,如《西厢记》有五本。分三个部分:宾白、唱词、科介。三者交相配合,推动剧情的发展,可获人物性格。角色分三大类:末、旦、净。

★★【古代戏曲的发展脉络】我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可追溯到原始歌舞,远古敬神时,常歌舞并奏,是戏剧的滥觞,但此时歌舞并不相应。到唐代歌舞才开始有所相应。北宋赵德麟《商调鼓子词》开始有内容。到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演唱、说白、弹奏统归一人,但并无表演。到元剧,演出者边唱边舞,动作与唱词全归一人,于是真正的戏曲终于产生。

★★【诸宫调】宋、金、元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歌唱部分是用多种宫调的若干曲调组成,故称为“诸宫

调”。多用琵琶等乐器伴奏,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用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迄今唯一保存完整的诸宫调。到元末,趋于衰落。清代时著名作品有《桃花扇》、《长生殿》、《清忠谱》等。★★【散文】文学的一大样式。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雅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均称为“散文”。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等记事、抒情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特点是通过对某些生活事件的片段式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古代散文的发展脉络】

(1)先秦散文:殷代的甲骨文是记事散文的源头。《尚书》标志中国古代散文的形成。之后出现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个方向。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如《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2)两汉散文:汉初有著名政论文作家贾谊和晁错。后有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高峰。

(3)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盛行极大地影响了文风,多议论,重骈偶,但也有庾信、郦道元等人的文章朴素真实。(4)唐代文章由骈入偶,出现崇儒复古、谋求革新的李华、元结、萧颖士等散文作家。唐中期以后,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使古文达到全盛。

(5)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三苏”等人继续古文运动,使宋代散文有了空前发展。

(6)元代散文衰微,由于和程朱理学纠缠在一起,思想贫乏,缺少情致。

(7) 明初歌功颂德的台阁体流行文坛。茶陵诗派、前七子的散文成就虽不高,但对变革台阁体文风方面有积极作用。之后,唐宋派散文直抒胸臆,文从字顺,有较高成就,代表人物有归有光等。明后期,李贽强调童心说,题材多样,形式活泼。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的“公安派”,提倡“性灵说”,流露自然个性,语言不事雕琢。另外还有张岱,是小品散文作者中较有成就的一位,其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

(8)清代散文有较大发展,佳作甚多,流派分明,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有重要地位。清初分为“学人散文”和“文人散文”,前者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强调文、道、学的统一,境界开阔,风骨高尚,有大家气度;后者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称“清初三大家”,讲究规矩法度,作品凌厉雄健。清中叶出现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姚鼐、刘大櫆,其文章结构严谨,语言雅洁,重阴柔之美。“阳湖派”散文合骈、散两体的长处,气格健茂。此外还有笔法通达的章学诚,行文恣肆酣畅、机趣横生的袁枚等人。

★★【古代小说发展脉络】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上古到先秦两汉,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酝酿和萌生时期。主要是先秦的“神话”、“寓言”。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

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统称为笔记小说。这一时期,小说初具规模。其作品主要有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

(3)唐代出现了唐传奇。唐传奇的出现,标志古典小说的成熟。著名传奇有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等。

(4)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代表作有《三国志平话》。

(5)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的体制、形式进行创作的小说。如《杜十娘怒深百宝箱》等。此外通俗小说也获得了较大发展,出现了“三言”和“二拍”,代表古代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

(6)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古代小说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一批不朽的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我国古代小说的四大主潮:历史演绎:《三国志》;英雄传奇:《水浒传》;神魔小说:西游记》;世情小说:《金瓶梅》。清代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

【文笔】中国古代对文笔有两种理解:一是泛指文章、文辞,后也指称文章的写作技巧;二是六朝人把文体区分为文、笔,有韵的文章称为笔,无韵的作品称为“文”。

【韵文】:泛指用韵的文体,同散文相对。如诗、词、曲、歌谣、辞赋等。

【骈体文】文体名。是汉以后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南北朝时最为兴盛。语言方面,讲究骈偶和“四六”,即用四字句和六字句;语音方面平仄相对;多藻饰和用典。一般重形式美,而内容往往较平凡和贫乏。

【语录体】文体名。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偏重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彩,不讲究篇章结构。《论语》及《二程遗书》,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笔记】文体名,泛指随笔记录、不拘体例的作品,包括史料笔记、考据笔记和笔记小说。题材十分广泛,涉及政

治、经济、历史、自然等许多领域。

★★【小品文】散文品类之一。“小品”一词始于晋代,称佛经译本中的简本为“小品”,详本为“大品”,后以“小品”统称那些书写自由、篇幅简短的杂记随笔文字。晚明小品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篇幅短小、结构松散、文笔轻松且有情趣,在代散文向现代散文的转变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20 世纪30 年,小品文盛极一时。

古今文体常识表

古今文体常识表 (一)古代文体常识 风--诗经:四言为主 古体诗骚--楚辞:六言为主 乐府--汉乐府:五、七言,杂言;歌、行、引、吟、曲 诗五言律诗 律诗七言律诗 近体诗(格律诗)排律对仗、平仄、押韵 绝句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小令(58字以内) 词中调(59-90字)词调、词牌(格式固定)、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长调(91字以上) 韵文小令(一支曲子) 散曲曲调(宫调)、曲牌(格式固定)、 曲套数(多支曲子) 一般结构:一本四折一楔 杂剧科介:人物动作、舞台说明 宾白:人物对话、独白 剧本构成角色: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外(外末,老 年男子)、丑(丑角) 唱词:套曲(十一宫调--五宫六调、曲牌若干) 赋介于诗和散文之间,句子大致整齐、押韵,"骈文"(四六文)。 史传文: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二十四史)、纪事本末体(以重要历史事件为题,按年月顺序记事始末,独立成篇) 论说文:论(《过秦论》)、说(《师说》)、原(《原君》)、订(《订鬼》) 台阁名胜记(《岳阳楼记》) 杂记文山水游记(《石钟山记》) 散文书画杂物记(《核舟记》) 人、事杂记(《梅花岭记》) 表:又称表文,向皇上表志陈情、诉说心曲(《出师表》)

奏疏类策:对策、策论,回答皇帝或出谋划策的文章(《教战守策》) 疏:分条向皇帝陈说事情的文章(《论积贮疏》) 应用文碑志类:记功碑、宫室庙宇备、墓碑,(《墓志铭》) 祭文:哀悼死者或祝祷天地山川神灵的文章(《祭妹文》) 赠序:写文章表示惜别、祝贺、劝慰或勉励(《送东阳马生序》) (二)现代文体 1.文章体裁 (1)记叙文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 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线索:时间、空间、感情、一言、一事、一物等 详略:重点突出、细节得当、点面结合 (2)说明文 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实→虚简→繁表→里主→次一般→特殊具体→抽象)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作比较、分类别、引资料 (3)议论文 类型:立论文、驳论文 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层次:引论(提出论点:是什么)、本论(分析问题:为什么)、结论(总结问题:怎么样) 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方法:例证、引证、对比、喻证、因果论证、引申论证、类比论证 (4)应用文 类型:书信、启事、通知、新闻、电报稿、广播稿、申请书、说明书 格式:各种类型的格式要求 行文:符合各种体裁语言习惯 2.文学体裁 要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典型情节 刻画方法:①直接表现法:A.叙述人介绍法B.人物介绍法:

文言文常见的文体及其特点

文言文常见的文体及其特点 文体,指文章的体裁、类别。文体划分的标准主要是从文章的语言形式、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应用范围等三方面考虑的。就语言形式而言,古代文体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三个大类。 押韵的:韵文,如《诗经》《楚辞》各各代诗歌 古代文体骈文(四六文):讲平仄、对仗,句式一般四六对仗《朱元思书》 不押韵:广义的:可分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 散文 狭义的:指文学体裁的一种 韵文和骈文、散文的区别在于押韵不押韵,韵文是押韵的,如《诗经》、《楚辞》以及各个时代的诗歌。另外,用于规戒的箴铭一类文章也押韵,属韵文,如刘禹锡的《陋室铭》。骈文和散文是不押韵的,两者的区分是前者讲求平仄、对仗,在句式上一般都是四六对仗(所以骈文也叫“四六”文),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骈文,散文没有这些规定。散文这个概念很广泛,凡韵文、骈文以外的文章,都可以称之为散文。唐宋人把骈文叫做“时文”,把散文叫做“古文”。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从文体而言,就是反对骈文而提倡散文。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是指一般非韵文的作品,狭义的散文是指文学体裁的一种。我们讲古代散文用的是广义散文这一概念。古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四类。下面分别介绍这四类散文的特点。 一史传文 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 按内容跨度分:通史、断代史 按编写体例分:主要有三种。 (一)编年体 这种体裁的历史散文的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相关的历史事件。编年体历史散文以《左传》(《春秋》第一部,《左传》第一部词详备)和《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影响最大。我们学过的《殽之战》《赤壁之战》就是这种文体,但对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历史事件,难详其原委。(二)纪传体 这种体裁的历史散文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的创始人是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以本纪、世家、列传为主要内容的。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都是这种体裁。《汉书》120卷,80万字。我们学过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海瑞传》都是这种体裁。上面说的二十四史是官修的国史,还有私人写的人物传纪也属于这种体裁,例如我们学过的《左忠毅公逸事》。但同一事件,散在数篇,阅读困难。 纪传体史传文对小说、故事等文学形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如六朝的志怪小说、唐宋传奇以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深受《史记》的影响。我们学过的《柳毅传》《促织》就是这种文学作品。 (三)纪事本末体 这种体裁首创于南宋时期的袁枢。弥补不足,类章回小说,更易流行。袁枢根据《资治通鉴》所提供的材料(喜读《资》,“苦其浩博”,将其1360余年事,按历史年代顺序编为239个专题),写了一部《通鉴纪事本末》,把1300多年的历史,归纳为230多个专题。它的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三家分晋”、“秦并六国”、“高帝灭楚”、“匈奴和亲”等。 (四)国别休:《国语》《战国策》按国记述。 二论说文 论说文是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它要求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有严密的论证。政论、文论、史论、学术论文等都属于论说文。 春秋战国时期,论说文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阶段。所谓“诸子百家”都属于论说文的范围。当时的论说散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语录,如《论语》、《孟子》主要是记录孔子、孟子平常的言论。这种论说文基本上没有完整的篇章结构,每篇的题目并不等于论题,与文章的内容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如《论语》第一篇“学而”即取第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中的“学而”两个字,与全篇内容无关。另一种是论文集,如《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我们学过这些集子里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有正式的题目,每一篇文章有明确的主题,文章的结构、层次、开头结尾都很讲究。

古代文体知识

中国古代文体常识 文体,文章的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各具特色。 对文体的研究: 曹丕的《典论·论文》和陆机的《文赋》,是研究问题的发轫之作。 曹丕—— 将当时流行的文体分为四类: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并概括其特征分别为:“雅”、“理”、“实”、“丽”。曹丕的论述,开创了对文体进行分类研究的先河,在文体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陆机—— 把文体扩大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对各类文体的特点和写作要求作了较为细致的探索,如:“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可以说,魏晋时期,已经开始对文体的类型和特点进行研究。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现存最早地系统地论述文体的著作。书中作为篇名标示的文体有三十三类: 诗、乐府、赋、颂、赞、祝、盟、诔、碑、哀、弔、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啟、议、对、书、记。 《文心雕龙》,形成了周详的体例,为后世的文体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它具体地探讨了各种文体的源流,解释了名称的含义,阐述了个体的特点,是研究文体的重要文献。 清代姚鼐: 编纂《古文辞类纂》选取从战国到清代文章,同时把历史上流传的诸多文体合并为十三类: 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 这样的分类比较符合古代文体的实际,因而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直到今天,仍以其分类法为主要依据。 按照语言形式标准分类,可以把古代文体分为三大类: (一)散文: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叫做散文。其语言形式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要求,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随意写作。经、传、史书,都属于散文。 (二)韵文:押韵的文体叫做韵文,诗、词、曲、辞、赋、以及颂、赞、箴铭等,都属于韵文。因文体不同,其用韵的严、宽也不相同。 (三)骈体文:讲究骈偶的文章,是在辞赋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它像散文,却讲究平仄和对仗;像诗歌,却不押韵。自成一类。 古代的散文 按照内容和功用标准分类,可以把散文分成四大类:论说文(说理文)、传状文、杂记文、应用文。 论说文: 或称“说理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辨明是非正误为主要目的的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追于无形,钻坚求通,沟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刘勰《文心雕龙》) 一、论说文的发展:

古代主要文体

古代主要文体 我国古代主要文体按照押韵与否可分为散文和韵文两大类,其中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可统称为散文;韵文指的则是有韵的文体。它讲究格律,且大多数要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子结尾,以求押韵。两个大类下又包括一些具体的文体。 一、散文 1.说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如韩愈《师说》,周敦颐《爱莲说》等。 2.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这类文章大多属于游记,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也有一部分是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 3.铭 铭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纪行的文字,有时也用于警戒勉励,如扬雄的《鼎铭》、刘禹锡的《陋室铭》等;一类是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也就是所谓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等。 4.表 表,就是“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表虽是古代的一种公文,但有些表文,内容充实,语言简洁明畅,特别是表文与其他一般上书奏状不同,常含有表志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因此,某些写得好的表文,就成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如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等。

5.书 “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等。古人的信函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较有名的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等。 6.志 “志”,指记事的书或文章。志与记一般都用来记事,但志倾向于记载事情的发生、演变、过程,比较客观地记载事情的整体,如《三国志》,各地的方志等。 7.序 序,即“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如《兰亭集序》。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如著名的《毛诗序》。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新传史第一章(一)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其他国家没有的特殊媒介是 C A旗鼓B烽烟C木铎D结绳 2、商周时的金器多用于 D A、纪事 B、占卜和祭祀 C、歌功和颂德 D记录帝王诏书和国家常法 3、汉代邮驿制度中中央政府部门所设主官是 A A大鸿胪B郡邸长丞C、御史D、公车司马令 4、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影响较小的是 C A造纸术B、印刷术C、重农抑商政策 D、封建专制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5、《中国报学史》的作者是 A A戈公振B孙樵C焦中栋D周麟之 6、下列哪一个不是唐代官报发行机构的曾用名 D A上都留后院B上都邸务留后院C上都知进奏院D京塘 7、唐代的士人传播活动有 D A书信、邮驿B著述和烽烟C赋诗和说唱D 题壁和著述 8、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以后负责“邸报”的发报工作的是

A A进奏院和进奏管B中枢部门C枢密院D中书 门下 9、宋代“邸报”的读者不包括 D A少数藩镇长官B京朝官C广大士大夫知识分子 D普通民众 10、宋代“邸报”内容与明代不同的是 D A皇帝起居和诏旨B官吏任免C军事情报D社会新闻和刑罚 二、填空题 1、中国开始有“逐日调报朝廷事”的官报时间(早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2、现存唐官报是(1900)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僖宗)年间( 进奏院状)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3、宋“邸报”发行机构(都进奏院)由(门下省给事中)领导,职责是(收受和传递官文书) 4、宋代的驿递分(步递、马递、急脚递、水运递)等 5、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是(“小报”)始见于(宋代) 6、明“邸报"的别称有(邸钞、朝报、京报、除目) 7、明《天变邸钞》里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 8、清民间报名的大量出现和盛行,很可能是(乾隆中叶)以后的事 9、清民间报房最早的是(公慎堂)

古代文学文体常识

古代文学文体常识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古代文学文体常识 文学常识 (一)诗歌 一条线索,两大传统: 线索: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六朝五言诗——唐诗——宋词——元曲 传统: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以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传统 诗经: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公元前 11 世纪)到春秋(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 篇,故又称“诗三百”“诗”。按体例编为风雅颂三部分,多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人们把风雅颂赋比兴称为诗经“六义”。诗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复唱的形式,是我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国风。代表作《关雎》《伐檀》《硕鼠》。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辑,共收入屈原及后人仿制的作品 25 篇。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也是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诗体,被称为楚辞。这种诗体以六言为主,多用“兮”字,便于抒情。他的代表作是《离骚》,这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政治抒情诗。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后人“风骚并称”,用以代指诗经楚辞,甚至代指文学方面的事情。我们学过的《涉江》,是他的作品《九章》中的一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名句。

汉赋:汉代以赋闻世。赋是一种介乎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它讲究字句的整齐,韵律的和谐,语言上多用四六句,多用对偶、排比等手法,辞采华丽,富于音乐美;但往往过于追求形式,缺乏实际内容。代表作家、作品: 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 枚乘:《七发》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扬雄:《长扬赋》《羽猎赋》 班固:《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 高中学过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 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置的一个官署的名字,掌管音乐,负责从民间搜集民歌,供宫廷演唱。这些民歌的歌词保留下来,被称为乐府诗。后世诗人仿照乐府古题所写的诗歌也叫乐府。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出现了不少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人民性的好作品。诗歌以五、七言为主,间以杂言。诗题有“歌、行、引、曲、吟”。同时,有诗就有歌,在当时都有曲谱可以传唱。一直到唐代,诗与歌才算真正分开,撇开音乐注重社会内容,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变乐府为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称词、曲为乐府。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木兰诗》选自宋·郭茂倩主编的《乐府诗集》,这两首诗被人们称为“乐府双璧”。大家熟悉的《敕勒歌》《陌上桑》等也都是乐府名篇。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 1新闻事业:一种有规模的、有系统的社会活动。由专业人士通过新闻机构与媒介,运用新闻手段(如报刊、图片、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及时、真实、公开地反映自然和社会的变动。 2新闻事业史,就是新闻事业基于社会需要,历史演变的事实。 3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是指从中国古代报刊出现到近代报刊产生之前的新闻事业。 4中国古代报纸通称邸报,也有“邸钞”、“朝报”、“阁钞”、“杂报”、“条报”、“除目”、“状”、“报状”、“京报”等别称。 第一节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古代早期传播方式 口头传播;符号传播;烽烟和旗鼓;木铎;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以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是殷墟甲骨卜辞;情报信和“悬书” 二、古代早期传播载体 竹子劈成片称为简,简以绳相穿,称为策;帛即绢绸;露布 1、先秦时依赖口头形式 2、汉代开始以书面形式传播新闻(汉武帝晋封萧庆是中国历史上以诏书形式向 民众发布官方新闻的最早记录。) 3、汉代没有专用于新闻传播的媒介 第二节我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 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于初唐“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新闻多说战争功) 2、唐人的著作中,至今还没有发现“邸报”字样。“邸报”是宋人对当时的“进 奏院状报”等古代报纸的称呼。 3、唐代报纸的特点: 不具备中央统一官报的性质;唐代报纸一开始就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传播工具;唐代报纸均为手抄形式 4、我国早期报纸的形态 内容:皇帝的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等等朝廷的政事活动。发行:这些报状是不定期地由首都向地方传发的,它的主要读者是各地的藩镇长官。 版式:这些报状无报头、无固定名称,有的称为“进奏院状”,有的称为“邸吏状”,有的称为“报状”或“状报”等等。不分栏,只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纪录。新闻来源: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不少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的则是他们所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一、宋代邸报的改革 (一)加强中央集权 1、加强对官报的控制 2、取消各路、州、郡在京设的进奏院,设立钤辖诸道都进奏院。(由中书、门下、尚书中的门下省领导) 3、加强编审,凡朝廷需要向全国发布的消息和文件,均由门下省给事中负责编审。 4、中央政府中枢部门统一发报。

中国古代文学文体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文体常识 文学常识 (一)诗歌 一条线索,两大传统: 线索: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六朝五言诗——唐诗——宋词——元曲 传统: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以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传统 诗经: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公元前11 世纪)到春秋(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 篇,故又称“诗三百”“诗”。按体例编为风雅颂三部分,多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人们把风雅颂赋比兴称为诗经“六义”。诗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复唱的形式,是我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国风。代表作《关雎》《伐檀》《硕鼠》。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辑,共收入屈原及后人仿制的作品25 篇。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也是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诗体,被称为楚辞。这种诗体以六言为主,多用“兮”字,便于抒情。他的代表作是《离骚》,这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政治抒情诗。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后人“风骚并称”,用以代指诗经楚辞,甚至代指文学方面的事情。我们学过的《涉江》,是他的作品《九章》中的一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名句。 汉赋:汉代以赋闻世。赋是一种介乎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它讲究字句的整齐,韵律的和谐,语言上多用四六句,多用对偶、排比等手法,辞采华丽,富于音乐美;但往往过于追求形式,缺乏实际内容。代表作家、作品: 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 枚乘:《七发》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扬雄:《长扬赋》《羽猎赋》 班固:《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 高中学过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 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置的一个官署的名字,掌管音乐,负责从民间搜集民歌,供宫廷演唱。这些民歌的歌词保留下来,被称为乐府诗。后世诗人仿照乐府古题所写的诗歌也叫乐府。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出现了不少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人民性的好作品。诗歌以五、七言为主,间以杂言。诗题有“歌、行、引、曲、吟”。同时,有诗就有歌,在当时都有曲谱可以传唱。一直到唐代,诗与歌才算真正分开,撇开音乐注重社会内容,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变乐府为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称词、曲为乐府。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木兰诗》选自宋·郭茂倩主编的《乐府诗集》,这两首诗被人们称为“乐府双璧”。大家熟悉的《敕勒歌》《陌上桑》等也都是乐府名篇。 汉魏六朝诗:这一时代诗歌以曹氏父子为代表。名篇有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乐府歌词,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白马篇》等。曹操,字孟德,是三国时期著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张利梅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通过语文和历史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历史知识。这对中国画的欣赏、体悟非常有利。另一方面,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在新课改后,小组协作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喜爱的学习方式。这为本课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教材分析:这一课内容宽、知识面广,涉及到了高中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语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性不仅学生感兴趣,我也喜欢研究,一节课讲完学生绘画知识了解得有点肤浅,于是我从中国古代绘画分类把本科整理成3节,深入浅出的从多角度给学生展示中国画的魅力。 教学目标:了解代表性作品,探究各种山水画画风格特点,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山水作品的时代特色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难点:山水作品时代特色的归纳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大家仔细地、反复地品读作品。通过比较、分析,共同探究不同时代作品的特色,并联系历史、语文知识,来加深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转变的角度来发现这些艺术特色的深层原因,使大家获得较为深刻的审美体验,同时,

还可以欣赏体会诗、画等传统文化贯通交融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激发起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产生民族自豪感。另外,引导大家通过探究,看到文化的变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鼓励大家养成尝试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去探索和研究艺术、了解作品,获得较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古代绘画原大挂图若干宣纸毛笔墨汁盘子笔洗。 生:美术书纸笔 教学过程:导入(周围作品)——两宋作品品鉴对比(学生活动)——诗词与两宋绘画风格之对比(学生活动)——山水画特点——老师示范课堂练习——课堂小结 导入: 师:中国古代绘画的三大画科分别是人物、花鸟和山水。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瑰宝。这些附着中国人敏感心灵和微妙哲学的千古佳沉默不语却光华万丈,荡涤心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们的魅力。 出示课题:中国古典绘画赏析 (通过幻灯片欣赏北宋作品《溪山行旅图》)

中国古代美术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美术》课程简介 一、课程号:04122580 二、课程名称:《中国古代美术》(Ancient Arts of China ) 三、周学时:3-0 学分: 预修课程:素描、博物馆学 课程主要内容: 从博物馆学与艺术学的角度,学习中国古代美术品和实用美术品的发生、发展、演变流程。掌握古代美术的重要文献纪载,古代各类美术作品的源起及传承和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历史地位。熟悉古代美术家和工艺美术家及理论。了解宋元以后文人绘画的传播。比较古代美术品和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 六、推荐材料: 《中国美术史》王伯敏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书画》杨仁恺主编,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美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美术(Ancient Arts of China) 一、课程号:04122580 二、周学时:3-0 学分:3 三、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教学目的:从研究博物馆学与艺术学专业的角度,学习中国古代美术的发生、发展。 2.基本要求: (1)掌握工艺器皿、雕塑、建筑、墓室、石窟等装饰绘画艺术发展演变流程。 (2)掌握有关于美术作品的古代文献记载。 (3)掌握古代各朝代绘画艺术各种画种、画派的源起和传承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历史地位。 (4)熟悉中国古代著名美术家以及绘画理论。 (5)了解宋代以后文人绘画的传播。 (6)比较古代美术品与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以便于懂得全面欣赏中国古代艺术作品。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每周3学时,共17周 主要内容: 第一章史前及先秦美术(5学时) 第一节史前美术(3学时) 一、旧石器时期晚期的装饰品 二、石器时期陶文化产生的奥秘 三、从陶塑、陶绘上看新石器时期的雕塑艺术与绘画艺术 四、装饰的形成 第二节先秦美术(2学时) 一、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

中国新闻史人物篇

1.中国新闻史人物篇 第一章报业开端 马礼逊 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807年由伦敦布道会派出。他先在广州、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但中国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印书,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两人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米怜建议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马六甲。 马礼逊接受了米怜的意见,于是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第二章戊戌时期 王韬 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 1874 年创办《循环日报》。 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康有为 谭嗣同 梁启超 著名的维新派政治思想家、政论家;先后创办10多种报刊,如:《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从事报刊宣传活动27年;创造了“时务文体”,一生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人们称之为“舆论界的骄子”,有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为资产阶级办报提供了基础。 唐才常P95 戊戌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杰出的报人,与谭嗣同合称“浏阳二杰”。 1897年到长沙,成为南学会的骨干,并主编《湘学新报》,发表大量文章,宣传“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资产阶级民权思想,鼓吹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 戊戌政变后亡命日本,后在武汉组织自立军武装勤王起义,事前暴露,被张之洞逮捕并立即杀害。 严复 不仅是报刊活动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 幼年受到严格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曾在英国海军大学留学,回国后受聘于天津水师学堂任教,后升至改校总办。 甲午海战失败后,他痛心疾首,连续发表文章猛烈抨击列强的侵略行径,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在思想界有较大反响。 后在维新派办报热潮下,创办《国闻报》,大力鼓吹变法维新。提出报纸的功能在于“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而后者尤为重要。 后来思想渐趋保守,潜心于翻译工作。他反对辛亥革命,拥护复辟帝制,也反对五四新文化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主要标准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主要标准 【摘要】古代文体种类远远多于现代,虽然很多已经消失,但其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百家齐放的局面却彰显了文体理论的发展生命力和发展历程。尽管各家自持一己观念,分类标准多样,但梳理之下可以概括出三个主要的标准,这些标准对我们现代文体分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古代文体分类标准文心雕龙 古人很重视文体分类工作,历代文论家、文选家、目录学家等都对此进行过各种研究。其中,既有零星的片段性言论,如蔡邕“二类八体”、王充“五文说”、曹丕“四科八体”、陆机“文体十科”,也有成体系的专门言论,如东晋李充《翰林论》;既有理论分类专著,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也有文选分类专著,如南朝《昭明文选》、南宋真德秀《文章正宗》、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辩》、清代姚鼐《古文词类撰》。 纵观这些文体种类,分类标准各一,系统研究之下,我们可以梳理出三个主要的分类标准,如下。 一、按照有韵与否分文和笔,有韵为文,无韵为笔 文笔之词最早见于东汉王充,其在《论衡·超奇》中谈及“乃其中文笔不足类也”,这里的“文笔”指的是文章,两者还没有区分开来。最开始对文和笔区分的是在南朝时期,如颜延之,《南史·颜延之传》记载:“宋文帝尝问以诸子才能。延之曰:‘竣得臣笔,测得臣文。’” 这是涉及文笔之分的最早言论,但是颜延之并没有谈及两者的区别,对这两组概念作了明确区分的是南朝梁刘勰。其《文心雕龙·总述》言及: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至此,从音韵角度对文体做出分类算是正式浮出水面,这都归功于刘勰。在提出区别之后,刘勰又分别归类了文和笔的各自所属:文包括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16种,笔包括史传、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17种。纵观《文心雕龙》50篇中,有21篇是在“论文叙笔,囿别区分”(《文心雕龙·序言》),可见刘勰对文体分类的重视。 另外还有南朝梁元帝萧绎,也做过区分,他在《金楼子·立言》言曰: 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公正靡曼,唇吻道会,情灵摇荡。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除了刘勰所说的有韵与否外,他还加上了情感和内容方面的区分:侧重情感的为文,侧重实用的为笔,这也就是清代章炳麟所说的“文即诗赋,笔即公文,乃当时恒语”。 以上只是从理论上做的区分,而真正的践行者则是在宋、齐、梁连续担任秘书职务的任昉,他因自己的写作实践而成为文笔之分的见证人。任昉写作才能超群,在当时名气很大,王公表奏没有不请他写的,就连萧衍代齐建梁时的禅让文告都是任昉的手笔,与当时的大文学家沈约齐名,有“沈诗任笔”之说。 按照我们今天观点看,文和笔的区别可以近似等同于文学作品和应用文的区别,它是当时人们面对对日益纷繁的文章制作,为了便于称引、学习、品评而采用的一种分类方法,曾是六朝讨论激烈的话题之一。但是在我们今天看来,按照音韵与否分类其实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二、按照语言风格分类 古代诗赋作品通常采用此特点分类,多按节奏、韵律分,如赋中的古赋、骈赋、律赋、文赋。 最早有意识以语言风格作为分类标准的当属曹丕,其《典论》曰: “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在这里曹丕概括的不是当时所有的文体,而是在评价建安七子之文得失时的举例性质的说明,对文体特征分析的也不很准确,但是他根语言风格归类却首开文体分类先河。 其后西晋陆机直承曹丕,《文赋》分文体为十类,而且对每一种文体特征的分析做了更深入研究: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而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陆机和曹丕的不同在于,一个侧重同中寻异,如诗重在“缘情”而赋重在“体物”;另一个侧重异中求同,如“诗赋欲丽”。 这种分类,刘勰也涉及过,《文心雕龙·定势》篇言:

古代文体问题

古代文体问题 一、什么是文体 (一)文体与风格 在古代汉语中,文体这个词有两种不同的意思:一种意思指文章的风格流派。另一种意思是指文章的体裁、类别。体裁和风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是有联系的。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曾经把文章的体裁分为四大类,同时又讲了每一类的风格特点。他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奏议、书论、铭诔、诗赋这是体裁;雅是典雅,理是讲道理,实是摆事实,丽是有文采。雅、理、实、丽是风格问题。这段话反映出古人力图以不同的风格特征作为文体分类标准,将诸多文体归纳成若干种风格类别。《文心雕龙·定势》中,刘勰也从文体风格着眼,将诸多文体归纳为六大部类:“是以囊括杂体,功在铨别,宫商朱紫,随势各配。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弘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此循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功者也。虽复契会相参,节文互杂,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刘勰认为,相似的文体风格是各部类文体的“本采”(亦即本色),它足以铨别不同部类的文体,使之“宫商朱紫,随势各配”。用描述性的语词指称时代风格、文体风格、作家风格、作品风格、语言风格。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体裁也可以有不同的风格。如宋词有婉约派和豪放派,就是因为其风格不同。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体裁、类别问题。 (二)文体之源及文体分类 中国古代对各种文体进行分类,肇始于西汉末年刘歆的目录学著作《七略》。在《七略》中,《诗赋略》与《六艺略》、《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等相并列,著录的最纯粹的文学作品——诗与赋。据《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将所收著作分为五类,即:屈原赋类、陆贾赋类、荀卿赋类、杂赋类、歌诗类。在这里,既有赋与诗两种文体的区别,又有赋体中四种类型作品的类分。这种两级分类的文体分类方法,不仅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提供了基本的操作范型,也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姚振宗说:诗赋略,旧目凡五,一、二、三皆曰赋,盖以体分,四曰杂赋,五曰歌诗。其中颇有类乎总集,亦有似乎别集。章炳麟也从表现方式着眼,对杂赋以外的三类赋的特征做了更为简要的归纳:《七略》次赋为四家:一曰屈原赋,二曰陆贾赋,三曰孙卿赋,四曰杂赋。屈原言情,孙卿效物,陆贾赋不可见,其属有朱建、严助、朱买臣诸家,盖纵横之变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辨析文体,已经逐渐蔚为时代风气,出现了一大批相关的论著。如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虞挚《文章流别论》、李充《翰林论》、任昉《文章始》(一名《文章缘起》)、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颜之推(531-590后)《颜氏家训·文章》等,便是其中的荦荦大者。根据这些论著,可以概括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一些基本特征。 刘勰在《文心雕龙·杂文》:“智术之子,博雅之人,藻溢于辞,辞盈乎气。苑囿文情,故日新殊致。”中国古人对众多文体的归纳类从,主要从文体的本源与文体的特征两方面着眼。就文体的本源而言,古人认为所有文体均可溯源于五经,或者说正是五经生成了众多的文体。因此以五经为纲,众多文体便可以同类相聚,形成不同的文类序列。如刘勰《文心雕龙·宗经》说:“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文章者,原出五经:诏、命、策、檄,生于《书》者也;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歌、咏、赋、颂,生于《诗》者也;祭、祀、哀、诔,生于《礼》者也;

古代文体“表”简介

古代文体“表”简介 在中国古代文体中,有一种名为“表”的文章。表,就是“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古代给君王的上书,有各种名称,不同的名称与上书内容有关。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意思说,“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当然,关于这些上书的名称和功用,随着不同的时代也有变化。单以“表”来说,是秦汉时代开始有的,秦汉以至唐宋以后,虽皆沿用,但它的功用和使用范围,却有所变化。如唐、宋以后,表文不仅多用四六文体,而且诸如谢恩、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事项,一般皆用“表”。表,虽是古代的一种公文,但有些表文,内容充实,语言简洁明畅,特别是表文与其他一般上书奏状不同,常含有表志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因此,某些写得好的表文,就成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唐、宋以后用骈体写的表文,有的由于用典精切,词藻清丽,也成为骈体文学中的代表作。 用散体写的表文,三国时诸葛亮的《出师表》、晋李密的《陈情表》,都是名著。《出师表》是蜀相诸葛亮准备出师北伐时上给后主刘禅的,表中反复劝勉刘禅要奋发有为,励精图治,并充满了诸葛亮个人对先帝刘备的“受恩感激”之情。《陈情表》是李密辞不应征,上给晋武帝的表。文中陈诉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不能远离,所以不能应召;陈说他辞命不就并不是有意矜尚名节,留恋旧朝。两者的内容虽不同,但都意在表白心迹和恳切陈情,可知“陈情”确是表文的特点。如《出师表》是这样结尾的: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指刘备)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郭攸之),祎(费祎)、允(董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采访征询)善道,察纳雅言(正直之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表现出一片拳拳之心、恳切之情。李密的《陈情表》,更是一篇意在倾诉衷情之作,如其中一段写道: 今臣亡国贱俘(李密曾仕蜀,蜀亡,故称),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

(小学美术教案)中国古代绘画欣赏

中国古代绘画欣赏 小学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感受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绘画的概况,提高对古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铺垫 1、美术的分类。(美术大致分:绘画和工艺美术) 2、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古今中外的绘画的一些特点。 二、新授 1、中国古代绘画从题材上分: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 2、你了解中国古代哪位或哪几位画家?他们是哪个朝代的?有什么代表作?(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回答。)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纠正边补充。 4、教师把中国古代绘画的内容再疏理一遍: 曹不兴(东吴)是第一位有记载的有影响的画家

顾恺之(东晋)代表作有《洛神赋图》 魏晋和南北朝是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萌芽时期。 隋代历时不长,但绘画创作已出现向新的高峰发展的迹象。 唐代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时期,尤其是人物画获得了重大的发展。唐初有阎立本,盛唐时期有画圣”吴道子,在仕女题材画方面有周肪(专门表现贵族阶层生活)。 五代两宋是唐代之后中国绘画史上又一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五代南唐有顾闳中画的《韩熙载夜宴图》。 宋代画风流派多样化,最具代表的是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写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荣景象。宋代山水继五代之后继续变得更为成熟,代表作有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元代出现了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明代后期有徐渭,多才艺,《黄甲图》便是代表作。 清代初期清初四僧”之一朱耷,别号八大山人”明皇室后裔,笔墨功夫很有艺术魅力。 5、学生讲述自己对书本范图的理解及艺术魅力。 6、学生自习〈〈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7、师生共同分析〈韩熙载夜宴图〉 第一段:听琵琶演奏 第二段:观舞 第三段:宴毕休息 第四段:听笛子合奏 第五段:送客 作品在用笔设色等方面达到了很高水平,人物造型线条准确流畅,色彩变化丰富,色调绚丽雅致。

中国古代文体简介

中国古代文体介绍 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赠序: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

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迹,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情节离奇曲折,富于趣味性,对自然景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心理、情趣,激发人们的想象,便于他们接受和转化。选入教材的童话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叶圣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 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辩。“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

古代文体简介

古代文体简介 TAG文体文言文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析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赠序】: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 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骈文】:又称“四六文”,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讲求词藻华丽,注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内容较空,远离社会生活,其价值就不大了。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较有名的有吴筠写的《与朱元思书》。 【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写词又叫倚声填词。词产生于唐,成熟繁盛于宋,是诗的演进与发展。词与诗比较,更集中于抒情,极少叙事的内容,也很少揭示哲理。其格律限制比诗更严格。词有词牌,例如;《西江月》、《破阵子》、《沁园春》等,词牌一定了,每首词就有固定的字数、固定的句数、固定的平仄用韵。一种词牌有一种词牌的“三固定”,它是丝毫不可随意的。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 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部分都分为片,”片” 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不分段。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可分段,称上、下阕或上、下片。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可分三叠、四叠 词除了上面形式上有严格要求外,每种词牌的内容大体上也固定,要抒发什么感情也是有讲究的,这些都要注意。 【曲】: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是配乐的长短句。它由词演化出来,兴起于金元时代,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的使用口语。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元杂剧,包括散曲和杂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