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电化学综述

光谱电化学综述
光谱电化学综述

光谱电化学

化学反应过程都伴随着参加反应物的价态变化, 即价电子的转移过程, 一般不称为电化学过程。人们习惯上把在外加电势的情况下发生的化学过程称为电化学过程, 如电冶金、电解、电镀、电合成有机物等, 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电能也是电化学过程,如化学电源等。当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已经与电化学密不可分。电化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电化学的发展和各类电极材料和体系的不断创新,实现了电化学方法与其它技术的联用,如光谱电化学额、色谱电化学、毛细管电泳、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

对于光谱电化学,顾名思义就是将电化学分析方法与光谱分析方法相结合的联用技术。

1 光谱电化学的创建与发展

传统的电化学研究方法是以电信号为激励和检测手段,得到的是电化学体系的各种微观信息的总和,难以直观、准确地反映出电极/溶液界面的各种反应过程、反应中间物种的浓度、形态的变化对于正确反应机理带来很大的问题【1,2】。

60年代初期美国著名电化学家R.N.Adams教授在指导研究生T.kuwana进行邻苯二胺衍生物电化学氧化时,观察到电极反应同时伴随有颜色变化,于是他提出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能“看穿”的电极用光谱学的方法来识别所有形成的有色物质呐?这一新的设想在1964年由T.kuwana实现了,他第一次使用的光透电极(OTE)是在玻璃片上镀了很薄的一层掺杂Sb的SnO2,这种具有导电性的玻璃,被称为Nesa玻璃,它作为一个电极的同时还可以测量电解池液层中电活性物质的浓度对光的吸收,从而创建了光谱电化学。

8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实验室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光谱波普电化学方面的研究,相继一些综合性大学如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等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无论从文献报道,还是从学术会议来看,光谱电化学将是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发展的最热门研究领域之一。

光谱电化学发展经历的一个主要过程是将研究对象从稳定的电化学界面结构和表面吸附扩展至反应的动态过程和表面吸附,既可以配合电化学暂态技术(如电位阶跃或快速循环伏安法)开展时间分辨为ms或μs级的研究,以揭示分子水平上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规律;又可以采用超短脉冲激光技术研究在固定电位下的界面结构和表面物种的亚稳态等现象,即从分子或原子水平上研究电化学界面动力学【1,2】。

40多年来,光谱电化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电化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新的分支学科。目前,它已在有机、无机及电化学研究等各方面得到了公认。

2 光谱电化学的分类

光谱电化学技术按测试方式分为非现场和现场两种。非现场是在电化学反应发生之前和之后对反应物和产物的结构信息和界面信息进行探测,由于一些电化学产物和中间体存在不稳定性,在终止电化学反应后或电极从电解池取出的状态

下,其结构和界面性质等都可能发生变化,因此非现场的测试方法不利于对电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现场光谱电化学的优点是能够在电极反应进行的同时,采用光谱技术研究电化学反应,这种方法能够获得分子水平的实时信息,从而得到快速和正确的结果【6】。

按光入射电极的方式可分为光透射法和光反射法及平衡入射法。

按其光谱检测手段的不同,具体可分为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红外光谱电化学、激光拉曼光谱电化学、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电化学、核磁共振电化学等【2】。

1)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

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普遍用来检测电极反应的最终产物和中间产物。

原位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技术是把紫外-可见和电化学方法结合起来同时进行测量的方法。紫外-可见光谱法是基于分子内电子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进行分析,其吸收与电子结构紧密相关,研究对象大多是具有共轭双键结构的分子。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好、选择性佳、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应用广泛等特点。将它与电化学方法联用,在进行电化学研究的同时,可以获得反应物、中间体以及产物的大量信息,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电化学研究在分子水平上的发展【1,3】。

2)红外光谱电化学

用于电化学研究的红外光谱技术大多是调制红外光谱技术。这是因为红外光谱信号很微弱,必须提高信噪比才能应用。色散法就是提高信噪比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用红外光照射抛光的电极,同时用频率为10Hz的正弦波或方波调制电极电位,使其在E1和E2之间变化,如下图,检测到的反射光就包含调制信号,此信号与电极表层能带结构的变化有关。电极电位的调制可以提高电极表面的清洁度和重现性,这种技术成为电化学调制红外光谱方法。调制光谱电化学技术主要用于检测溶液中和电极表面吸附的产物。

3)拉曼光谱电化学

拉曼光谱对检测溶液中扩散层分子结构有独特的效果,可用来研究修饰电极膜的电子转移机理和膜分子取向,也可用来研究卤化物溶液中Pt电极的阳极反应。目前各种拉曼光谱主要用来确定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中间物和最终产物的结构。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近年来应用较多,用来研究吸附在银电极上的吡咯环振频率的振动、聚噻吩的电还原、以及硝基苯、对苯二酚和乙烯的吸附及电还原。表面增强共振拉曼光谱也是目前应用较多的拉曼光谱,已用来研究由硅烷作耦合剂共价耦合到锡氧化物电极的电化学性质。

所有拉曼光谱电化学技术的难点仍在于信号太弱,干扰太多。低浓度与高分辨的研究,必须有灵敏的光学检测系统和暂态实验中缓慢扫描的时间设备。此外,样品的荧光性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基底干扰。目前拉曼光谱电化学仪器通过加入多元光学检测器以及和计算机联用等精度有很大提高【3,4】。

4)其它光谱方法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如电子自旋共振光谱电化学、核磁共振电化学等。

光谱检测与电化学反应的结合,使得对吸光物质的检测有很好的选择性。由于光谱对充电电流、电极表面电磁感应、感应过程等不敏感,光谱电化学可以克服电位感应和非电位感应过程造成的干扰,当然也就不能监测电磁感应过程。由于光谱电化学的灵敏度取决于受扩散厚度限制的过程长度,这个一般小于0.1mm,吸光度小于0.01,因此灵敏度和检测限比电流分析法低几个数量级。提高光谱电化学灵敏度的方法大体有三种,一是增加光程长度,二是充分利用薄层电化学电池的优点,三是进行电化学调制和采用偏振光等有效方法。通过研究和实践,光谱电化学的灵敏度有很大提高【3,6】。

3文献阅读

1)Combining Scanning Electrochemical Microscopy with Infrared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Spectroscopy for in Situ Studies of Electrochemically Induced Processes 【7】

将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与扫面电化学相结合,利用电化学微电极引发SNS 这种单体的聚合,利用红外光谱原位检测不同时间的聚合程度。

2)Single-Molecule Spectroelectrochemistry (SMS-EC) 【8】基于单分子光谱电化学从理论上和动力学上测定电子的转移。这些电子转移反应在太阳能电池、平板显示和化学传感器中受到关注。有机/无机界面的极端异相是对这类设施在发展定量及分子水平的理解的最主要的障碍。在这篇文章中介绍了一种新的来研究高度异相的界面上的电子转移的技术。单分子光谱电化学测量单分子的电化学行为,首次提供了电化学行为的性质如半波电位等。研究了铟锡氧化物电极上的有机共轭聚合物F8BT的氧化,这种F8BT是应用在太阳能电池和OLED中的。

实验中的电极系统为透明的ITO电极为工作电极,金线做对电极,银线做准参比电极。首先将F8BT充分的分散在聚苯乙烯中,阻止F8BT的聚集。F8BT 的单分子足够的大可以使其同时雨ITO电极和电解质溶液接触。通过改变工作电极上的电压将F8BT分子氧化。而氧化态的F8BT分子没有荧光,而未氧化的F8BT分子具有强荧光,所以通过在电极上施加扫描电压,得到F8BT分子的氧化还原的变化,监测荧光强度的变化,从而研究单分子的电子转移。半波电位的得到是以荧光强度熄灭50%时所需要的电压。而通过实验中的图示可以发现,F8BT分子并不是完全可逆的,在施加的四圈循环电压下,监测其荧光强度的变化,发现荧光强度只是部分的回到最初的荧光强度,这是由于F8BT被氧化后,

其氧化产物还会进一步转变为其他产物

其可逆性主要取决于K R和K S的大小,即F8BT氧化分子的转变速率。

3)Clay Nanoparticle-Supported Single-Molecule Fluorescence Spectroelectrochemistry 【9】

粘土纳米粒子修饰透明电极,同时在纳米粘土薄层上吸附荧光染料分子,随

后观察单分子的荧光光谱。通过探测单个固定的染料分子的荧光强度的变化追踪

当分子荧光光谱,通过循环伏安扫描的方法得到氧化还原态,从而得到染料分子

荧光强度的变化。这个工作对于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界面电子的转移机制开辟了新方法。

界面电子转移过程在许多化学和生物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对现场环境的高度的依赖性使得界面电子转移过程很复杂。单分子光谱显示复杂反应的动力学,包括光诱导、激发态分子内和分子间的电子转移。在这篇文章中发展了粘土纳米粒子支撑的单分子荧光光谱电化学来研究界面电子转移动力学。在粘土修饰的透明电极上,追踪单个固定的还原态分子的荧光光谱,通过探测单个染料分子在循环伏安扫描时氧化还原态电子改变引起的染料分子荧光强度的变化获得荧光光谱。

蒙脱石具有固有的无机纳米结构,化学稳定性高,纳米表面积大,对许多物质具有特殊的吸附性质。蒙脱石纳米粒子可以在透明的ITO或者是玻璃盖玻片上形成透明的薄层。粘土修饰的纳米ITO做工作电极,不仅可以吸附染料分子,而且可以提供透明的电化学电池,与荧光共焦显微镜联用,来研究可能的单分子荧光荧光光谱化学。

阳离子染料已经被广泛用来研究酶氧化还原反应和生物传感器中的电子转移。甲酚紫染料分子具有较强的荧光性质,甲酚紫分子吸附在半导体表面。甲酚紫在溶液中的单分子荧光光谱电化学利用循环伏安与单分子荧光光谱电化学联用的方法已经研究过。在那部分工作中。循环伏安扫描的方法证明甲酚紫的氧化态有荧光而还原态的甲酚紫没有荧光。在这里,为说明复杂动力学过程中界面电子转移的不均匀率,利用CV-SMFS联用的方法利用纳米修饰的ITO玻璃电极做工作电极来研究单分子界面电子转移动力学。

实验中利用AFM和SEM对粘土纳米粒子修饰的盖玻片进行表征,并且在不同浓度的甲酚紫溶液中浸泡电极,使甲酚紫染料分子吸附在蒙脱石粘土纳米粒子上,然后利用循环伏安扫描的方法研究甲酚紫染料的循环伏安曲线,得到甲酚紫的氧化还原峰。但是对于在不同浓度的甲酚紫溶液中浸泡过的电极来说,其氧化还原峰的大小不同。即在低浓度的甲酚紫染料吸附的电极上观察到的甲酚紫的氧化还原峰观察不到,即观察不到电流的变化,但是虽然浓度很小,吸附的甲酚紫染料分子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所表现出的电流太小,表现不出来,但是因为在循环伏安扫描过程中染料分子发生了氧化还原,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银光强度的变化。即由于甲酚紫氧化态和还原态荧光有明显的变化,所以即使在低浓度时也能观察到荧光光谱的变化。

实验中利用甲酚紫染料分子氧化态和还原态的不同的荧光性质,使粘土粒子修饰的电极吸附上极低浓度的甲酚紫分子,形成单分子的甲酚紫吸附,利用循环伏安扫描的方法研究甲酚紫分子在氧化还原过程中的荧光光谱的变化。通过分子荧光开关的时间,测量吸附在电极表面上的甲酚紫单分子的氧化还原电子转移速率。在这里提出的新方法可以开辟研究化学或生物氧化还原反应的界面电子转移机制。

4)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two analytes using a spectroelectrochemical sensor 【10】

光谱电化学传感器将电化学、光谱和选择性膜在同一个设备中的结合。分析

物的检测时基于分析物在两种氧化态之间的转化得到光谱响应,通过改变施加循环或者是阶跃的电压使氧化还原态发生变化。已经证明通过结合铅离子的光学溶出伏安和亚铁离子的原位络合的方法,同时检测Pb2+和Fe2+。用50nm厚的Nafion 薄板覆盖的ITO 电极做工作电极,Pt线插入到电解池中做辅助电极,Ag/AgCl 电极做参比电极,通过改变ITO电极上的电压,使Pb2+和Fe2+分别在不同的电压下发生电化学响应,从而表现在光谱上是不同的光谱信号。利用红外衰减全反射产生的消失波能量的变化检测分析物种两种离子的浓度。

反应如上图所示,Pb2+和Fe2+进入预先覆盖在ITO电极上的Nafion膜上,Nafion薄膜预先在含吡的溶液中浸泡,使Nafion膜中含有一定量的bpy,然后在-900mv的电压下,Pb2+发生电化学沉积,沉积到ITO电极表面,而Fe2+则与bpy 发生络合,Fe2+与吡的络合物对光有一定的吸收,所以表现在上图中的D图中,发现其吸收光谱曲线的吸光度A不断增加,这是由于溶液中的Pb2+不断发生沉积从而吸收光,而络合状态的Fe2+同样有吸光性,所以在-900mv的电压下维持一段时间时,其吸光度不断增加。但是随后我们将此传感器的电压在-900mv到0mv进行扫描,在此电压下,沉积的零价Pb发生氧化即溶出变为Pb2+,而亚铁离子的络合物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在D图中观察到吸光度发生一定程度的降低,这主要是由于Pb2+的溶出导致吸光度的降低。可以根据此吸光度的变化定量分析溶液中Pb2+的浓度。最后使电压在500-1300mv进行循环伏安扫描,在这个过程中监测吸收光谱的变化,在此电压下发生的只是络合态的二价铁向三价铁络合物的转化,而三家铁的络合物在所测量的吸收波长处不吸光,即其吸光度为零,所以从D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吸收光谱曲线随循环扫描电压的改变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而且可逆性很好。

通过对所设计的电化学传感器的电极电压的改变来监测吸收光谱的改变从而确定分析物中各种物质的浓度。研究了Pb2+对Fe2+与bpy络合的竞争,以及两种离子在Nafion薄膜上的离子交换位点的竞争。

利用两种不同的策略检测两种金属离子,溶出伏安预富集产生光学信号检测一种在薄膜上预富集的金属离子,另外通过原位络合的方法产生光学信号检测另一种分析物。这两种金属离子的氧化还原电位区域很好的分离,这使得我们可以

很容易的分离和监测光谱信号的变化。这中策略可以应用在能够沉积在ITO电极上并且在溶出时有光学信号变化的重金属离子上。利用光学信号的灵敏性以及电化学的可控性设计电话学传感器,检测重金属离子。

4 总结

光谱电化学将光谱技术与电化学技术联用,即继承了电化学易于控制的优点,又保留了光谱技术快速特征性强的特点,可以清晰明白的知道不同的电化学反应时间不同的反应电位时反应的中间产物,最终产物,以及产物的生产情况。光谱电化学的应用会更加广泛【1,2】。

5 参考文献

【1】张春花苯胺与其衍生物共聚的原位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J. 优秀博士论文

【2】光谱电化学方法-理论与研究M

【3】殷得胜,焦奎,于水莲,梁天白光谱化学及其新进展J.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1993 【4】田中群,任斌,王仲权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电化学中的应用及进展1998

【5】李景虹,程广金,董绍俊激光光谱电化学1994

【6】田中群,孙世刚,罗瑾,杨勇现场光谱电化学研究的新进展1994

【7】Combining Scanning Electrochemical Microscopy with Infrared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Spectroscopy for in Situ Studies of

Electrochemically Induced Processes 2010

【8】Single-Molecule Spectroelectrochemistry (SMS-EC) 2006

【9】Clay Nanoparticle-Supported Single-Molecule Fluorescence

Spectroelectrochemistry 2009

【10】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two analytes using a spectroelectrochemical sensor 2010

电化学

电化学 一、选择题 1.在电位法中以金属电极作为指示电极,其电位应与待测离子的浓度() A.成正比;B.符合扩散电流公式的关系; C.的对数成正比;D.符合能斯特公式的关系。 2.用离子选择性电极进行测量时,需用磁力搅拌器搅拌溶液,这是为了()A.减小浓差极化;B.加快响应时间; C.使电极表面保持干净;D.降低电极内阻。 3.在恒电流电解中由于阴、阳极电位的不断变化,为了保持电流恒定,必须() A.增大外加电压;B.减小外加电压; C.保持外加电压恒定;D.保持阳极电位恒定。 4.在经典极谱分析中,一般不搅拌溶液,这是为了() A.消除迁移电流;B.减少充电电流的影响; C.加速达到平衡;D.有利于形成浓差极化。 5.在电重量分析法中作为沉淀剂的是() A.电流;B.电压;C.电量;D.电动势。 6.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离子活度时,常用选择性常数来描述电极的选择性,因此选择性常数的作用是() A.一个真实的常数; B.可用于分析测定时干扰的校正;C.拟定分析方案时起主要作用; D.估计干扰离子给测定带来的误差。 7.在CuSO4溶液中,用铂电极以0.100A的电流通电10min,在阴极 上沉淀的铜的质量(mg)是(A r,Cu=63.54)() A.60.0;B.46.7;C.19.8;D.9.0。 8.测定溶液的PH值时,所用的指示电极是() A.氢电极;B.铂电极;C.氢醌电极;D.玻璃电极。 9.一价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究特别受重视,这主要是因为() A.灵敏度高;B.选择性好; C.受PH影响小;D.测量误差小。 10.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响应时间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A.待测离子到达电极表面的速率;B.待测离子活度; C.电动势的数值;D.介质的离子强度。 11.有关库仑滴定的叙述,下列哪个是正确的?() A.它是一个容量分析方法; B.它既是容量分析法,又是电化学分析法; C.它不是容量分析法,而是电化学分析法; D.它是根据滴定剂消耗的体积来确定被测组分含量。 12.极谱分析时,被测试液可重复多次进行分析,其原因是() A.使用了滴汞电极;B.加到电解池两极上的电压很小; C.电解池中通过的电流很小;D.被测溶液的浓度很低。 13.不属于电化学分析法的是()

拉曼光谱的原理及应用

拉曼光谱的原理及应用 拉曼光谱由于近几年来以下几项技术的集中发展而有了更广泛的应用。这些技术是:CCD检测系统在近红外区域的高灵敏性,体积小而功率大的二极管激光器,与激发激光及信号过滤整合的光纤探头。这些产品连同高口径短焦距的分光光度计,提供了低荧光本底而高质量的拉曼光谱以及体积小、容易使用的拉曼光谱仪。 (一)含义 光照射到物质上发生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 弹性散射的散射光是与激发光波长相同的成分.非弹性散射的散射光有比激发光波长长的和短的成分, 统称为拉曼效应 当用波长比试样粒径小得多的单色光照射气体、液体或透明试样时,大部分的光会按原来的方向透射,而一小部分则按不同的角度散射开来,产生散射光。在垂直方向观察时,除了与原入射光有相同频率的瑞利散射外,还有一系列对称分布着若干条很弱的与入射光频率发生位移的拉曼谱线,这种现象称为拉曼效应。由于拉曼谱线的数目,位移的大小,谱线的长度直接与试样分子振动或转动能级有关。因此,与红外吸收光谱类似,对拉曼光谱的研究,也可以得到有关分子振动或转动的信息。目前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物质的鉴定,分子结构的研究谱线特征 (二)拉曼散射光谱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a.拉曼散射谱线的波数虽然随入射光的波数而不同,但对同一样品,同一拉曼谱线的位移与入射光的波长无关,只和样品的振动转动能级有关; b. 在以波数为变量的拉曼光谱图上,斯托克斯线和反斯托克斯线对称地分布在瑞利散射线两侧, 这是由于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分别相应于得到或失去了一个振动量子的能量。 c. 一般情况下,斯托克斯线比反斯托克斯线的强度大。这是由于Boltzmann 分布,处于振动基态上的粒子数远大于处于振动激发态上的粒子数。 (三)拉曼光谱技术的优越性 提供快速、简单、可重复、且更重要的是无损伤的定性定量分析,它无需样品准备,样品可直接通过光纤探头或者通过玻璃、石英、和光纤测量。此外

第二章电化学分析法概论

第二章电化学分析法概论 教师:李国清 一. 教学目的: ⑴掌握电化学电池的结构和表示方法 ⑵了解电极电位、液体接界电位、电极极化的形成过程 ⑶了解电极的作用及分类 二. 教学重点: ⑴掌握电池的表示方法 ⑵了解电极的极化和电极的分类 三.教学难点: 电池的表示方法、电极的分类 四.教具:多媒体计算机。 五.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提问、讨论。 六.教学过程: §1. 电化学分析的定义及特点: 一、电化学分析: 根据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变化来进行分析的方法称电化学分析。它是以溶液电导、电位、电流和电量等电化学参数与被测物质含量之间的关系作为计量基础。 二、电化学分析法优点: 1、准确度高 精密的库仑滴定分析法,不需要标准物质做比较,仅参考法拉第常数,误差为0.0001% 2、灵敏度高; 一般可测到10-4 ~ 10-8 mol/L,伏安分析法可测到10-10 ~ 10-12 mol/L 3、选择性好 可通过控制化学电池的某些条件,大大提高测定的选择性 4、分析速度快; 5、测定范围宽:电导、电位、电解分析法可测定常量组分,而极谱和伏安分析法可以测定痕量组分 6、仪器设备简单

§2. 电化学分析方法分类 电化学分析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类: 1.电导分析法 2.电位分析法 3.电解分析法 4.库仑分析法 5.极谱法和伏安法 1.电导分析法 (1)电导滴定法:通过电导的突变来确定滴定终点,然后计算被测物质的含量。(2)直接电导法:直接测定溶液的电导值而测出被测物质的浓度。 2.电位分析法 电位分析法:用一指示电极和一参比电极与试液组成电化学电池,在零电流条件下测定电池的电动势,依此进行分析的方法。包括:⑴直接电位法⑵电位滴定法3.电解分析法 电解分析法:应用外加电源电解试液,电解后称量在电极上析出的金属的质量,依此进行分析的方法。也称电重量法。 4. 库仑分析法 库仑分析法:应用外加电源电解试液,根据电解过程中所消耗的电量来进行分析的方法。分为: ⑴控制电位库仑分析法:直接根据被测物质在电解过程中所消耗的电量来求含量。 ⑵库仑滴定法:用恒电流在100%的电流效率下进行电解,使电解过程中产生一种物质,该物质与被测物进行定量的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计量点可用指示剂或电化学方法来指示,根据电解电流和电解消耗的时间按法拉第电解定律计算分析物的量。 5.极谱法和伏安法 两者都是以电解过程中所得的电流—电压曲线为基础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⑴极谱法:使用滴汞电极或其它表面能够周期性更新的液体电极,称为极谱法。 ⑵伏安法:使用表面静止的液体或固体电极,称为伏 安法。

仪器分析_张友玉_色谱和电化学部分自测题二

色谱和电化学部分自测题二 班级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 共10题20分) 1. 在色谱流出曲线上,两峰间距离决定于相应两组分在两相间的( ) (1) 载体粒度 (2) 分配系数 (3) 扩散速度 (4) 理论塔板数 2. 气相色谱中, 用静电力、诱导力、色散力、氢键作用力四种力来说明( ) (1)被测分子间的作用力 (2)被测分子与流动相分子间的作用力 (3)被测分子与固定液分子间的作用力 (4)流动相分子与固定液分子间的作用力 3. 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研究植物色素成分时, 所采用的色谱方法是( ) (1) 液-液色谱法 (2) 液-固色谱法 (3) 空间排阻色谱法 (4) 离子交换色谱法 4. 欲使分配比减小, 采用的方法是( ) (1)减小流动相速度 (2)增加固定相量 (3)增加柱温 (4)增加柱长 5. 使用热导池检测器时,为使检测器有较高的灵敏度,应选用的载气是( ) (1) N2 (2) H2 (3) Ar (4) N2-H2混合气 6. 在气-液色谱中, 色谱柱使用的上限温度取决于( ) (1) 试样中沸点最高组分的沸点 (2) 试样中各组分沸点的平均值 (3) 固定液的沸点 (4) 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 7. 欲使流速分布比较均匀, 柱效也较高, 应控制柱前压力与出口压力的比值(p1/p0)为( ) (1)1 (2)1.5 (3)2 (4)4 8. 当载气线速越小, 范式方程中, 分子扩散项B越大, 所以应选下列气体中哪一种 作载气最有利?( ) (1)H2 (2)He (3)Ar

(4)N2 9. 对聚苯乙烯相对分子质量进行分级分析, 应采用下述哪一种色谱方法? ( ) (1) 离子交换色谱法 (2) 液-固色谱法 (3) 空间排阻色谱法 (4) 液-液色谱法 10. 在气相色谱分析中, 为了测定农作物中含硫农药的残留量, 应选用下述哪种检测 器? ( ) (1) 热导池 (2) 氢火焰离子化 (3) 电子捕获 (4) 火焰光度 二、填空题( 共10题20分) 11. 按照固定相使用的方式, 色谱法可分为柱色谱和平板色谱, 属于平板色谱。 12. 库仑滴定分析法, 实际上是一种电解分析法. 13. 在液相色谱中, 除有机溶剂外, 也是常用的溶剂和流动相。 14. 气相色谱分析中, 固定液的选择一般可根据原则, 其主要的原因是。 15. 在液相色谱中, 常用作固定相, 又可用作键合固定相基体的物质是。 16. 色谱分析中, 分离能形成氢键的物质, 一般选用固定液, 试样中各组分 按分离, 的组分先流出色谱柱, 的组分后流出色谱柱。 17. 在气相色谱分析实验中, 峰过大, 超过记录器量程, 若此时采用热导池检测器, 则应调节_________旋钮; 若采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则可调节______和________旋钮. 18. 在一定的测量温度下,采用非极性固定液的气相色谱法分离有机化合物, _______________ 先流出色谱柱, _______________后流出色谱柱。 19. 气相色谱分析中, 分离极性物质, 一般选用______________固定液, 试样中各组分按 __________________分离, __________________的组分先流出色谱柱, ____________ 的组分后流出色谱柱。 20. 已知气相色谱柱进口压力为p i, 出口压力为p0, 压力校正因子 j=3 /2{[(p i/p0)3-1]/[(p i/p0)2-1]}, 此式的错误在( ) (1) 2/3写成3/2 (2) (p i/p0)3应在分母 (3) p0/p i写成p i/p0 (4) 减1, 应该为加1 三、计算题( 共6题50分) 21. 10 分在某一柱上分离一试样,得以下数据。组分A 、B 及非滞留组分C 的保留时 间分别为 2.0 min、5.0 min和 1.0min。

拉曼光谱实验报告

拉曼光谱: 拉曼光谱,是一种散射光谱。拉曼光谱分析法是基于印度科学家C.V.拉曼所发现的拉曼散射效应,对与入射光频率不同的散射光谱进行分析以得到分子振动、转动方面信息,并应用于分子结构研究的一种分析方法。 相关信息: 电化学原位拉曼光谱法, 是利用物质分子对入射光所产生的频率发生较大变化的散射现象, 将单色入射光激发受电极电位调制的电极表面, 通过测定散射回来的拉曼光谱信号(频率、强度和偏振性能的变化)与电极电位或电流强度等的变化关系。一般物质分子的拉曼光谱很微弱, 为了获得增强的信号, 可采用电极表面粗化的办法, 可以得到强度高104-107倍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 当具有共振拉曼效应的分子吸附在粗化的电极表面时, 得到的是表面增强共振拉曼散射光谱, 其强度又能增强102-103。 电化学原位拉曼光谱法的测量装置主要包括拉曼光谱仪和原位电化学拉曼池两个部分。拉曼光谱仪由激光源、收集系统、分光系统和检测系统构成, 光源一般采用能量集中、功率密度高的激光, 收集系统由透镜组构成, 分光系统采用光栅或陷波滤光片结合光栅以滤除瑞利散射和杂散光以及分光检测系统采用光电倍增管检测器、半导体阵检测器或多通道的电荷藕合器件。原位电化学拉曼池一般具有工作电极、辅助电极和参比电极以及通气装置。为了避免腐蚀性溶液和气体侵蚀仪器, 拉曼池必须配备光学窗口的密封体系。在实验条件允

许的情况下, 为了尽量避免溶液信号的干扰, 应采用薄层溶液(电极与窗口间距为0.1~1mm) , 这对于显微拉曼系统很重要, 光学窗片或溶液层太厚会导致显微系统的光路改变, 使表面拉曼信号的收集效率降低。电极表面粗化的最常用方法是电化学氧化- 还原循环法, 一般可进行原位或非原位ORC处理。 目前采用电化学原位拉曼光谱法测定的研究进展主要有: 一是通过表面增强处理把测检体系拓宽到过渡金属和半导体电极。虽然电化学原位拉曼光谱是现场检测较灵敏的方法, 但仅能有银、铜、金三种电极在可见光区能给出较强的SERS。许多学者试图在具有重要应用背景的过渡金属电极和半导体电极上实现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二是通过分析研究电极表面吸附物种的结构、取向及对象的SERS 光谱与电化学参数的关系,对电化学吸附现象作分子水平上的描述。三是通过改变调制电位的频率, 可以得到在两个电位下变化的“时间分辨谱”, 以分析体系的SERS 谱峰与电位的关系, 解决了由于电极表面的SERS 活性位随电位而变化而带来的问题。

电化学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电化学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电化学分析法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是基于溶液电化学性质的化学分析方法,是由德国电化学分析法化学家C.温克勒尔在19世纪首先引入分析领域的,仪器分析法始于1922年捷克化学家J.海洛夫斯基建立极谱法。电化学分析法的基础是在电化学池中所发生的电化学反应。电化学池由电解质溶液和浸入其中的两个电极组成,两电极用外电路接通。在两个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电子通过连接两电极的外电路从一个电极流到另一个电极。根据溶液的电化学性质(如电极电位、电流、电导、电量等)与被测物质的化学或物理性质(如电解质溶液的化学组成、浓度、氧化态与还原态的比率等)之间的关系,将被测定物质的浓度转化为一种电学参量加以测量。根据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倡议,电化学分析法分为三大类:①既不涉及双电层,也不涉及电极反应,包括电导分析法、高频滴定法等②涉及双电层,但不涉及电极反应,例如通过测量表面张力或非法拉第阻抗而测定浓度的分析方法。③涉及电极反应,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电解电流为0,如电位滴定;另一类是电解电流不等于0,包括计时电位法、计时电流法、阳极溶出法、交流极谱法、单扫描极谱法、方波极谱法、示波极谱法、库仑分析法等。 毛细管电泳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前言 毛细管电泳(CE)的历史可以归溯到1967年Hejerten发表的博士论文,现在人们普遍将CE定义为在内径100 μm以内的毛细管中进行的电泳分析,它的出发点应归功于1979年Mikkers等人在内径0.2 mm的聚四氟乙烯管中进行的研究。1981年Jorgenson和Lukacs发表的研究论文对CE的发展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他们用内径75 μm的毛细管对荧光标识氨基酸化合物进行CE测定,获得理论塔板数高达40万的高分离性能,并且深入地阐明了CE 的一些基本性能和分离的理论依据。1984年Terabe[1]等人提出了胶束动电毛细管色谱法(MEKC),使许多电中性化合物的分离成为可能,大大拓宽了CE的应用范围。到80年代后期,CE的研究成为分析化学领域的热门课题,至今已有各种英文专著10多部,这里列举3部与药物分析有密切关系的专著[2~4],从80年代末开始每年都有多次国际性CE学术会议,表1列出比较有代表性的国际性HPCE会议召开地点和专辑情况,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CE研究的中心仍然还在美国。通过STN(the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Network)对美国化学文摘的检索结果表明,90年代以来,CE的论文数几乎成直线上升,应用范围迅速扩大,大有取代目前广泛应用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之势。鉴于文章篇幅的限制,并考虑到药物分析涉及的范围广、品种多的特点,本文从应用出发,着重叙述一些普通低分子有机合成药的CE分析情况。有关更为详细的综述可以参考最近的报道[5]和J Chromatogr A 的特集[2]。 2CE与药物分析 药物分析大致可分为二大部分:一是原药的定量,原药中不纯物的测定、药剂的分析以及对它们的稳定性的评价等以药品质量管理为目的的测试方法。这些方法要求有良好的选择

现场型光谱电化学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池的设计

现场型光谱电化学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池的设计 闫浩刘华文彧文谟全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州510275 ) 指导老师: 刘鹏副教授 摘要设计并制作了适用于长光程薄层和满足半无限扩散控制条件的紫外-可见多功能光谱电化学池。以完全可逆的K3Fe(CN)6/ K4Fe(CN)6氧化还原电对作为研究体系,利用紫外-可见现场光谱电化学法,对所设计的电化学池的性能进行了表征。测得该电极反应的电子转移数和平衡电势与文献值相近, 表明这种UV-Vis多功能谱电化学池是可靠的,同时该电化学池还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易于清洗的特性。 关键词现场光谱电化学,紫外-可见光谱,多功能光谱电化学池 光谱电化学方法自70年代提出以来,已得到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发展十分活跃,已成为电化学分析的独立分支。光谱电化学方法是同时获取光信号和电信号的实验方法。在一个电解池内同时进行测量,二者密切结合发挥各自优点,电化学容易控制调节物质的状态,定量生成产物,而用光谱方法则有利于识别物质。这种多信息可同时获得,对于研究电解过程机理,电极表面特性、鉴定参与反应的中间体、瞬间状态和产物性质、测量式电极电位、电子转移数、电极反应速率常数以及与电极反应偶联的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等等,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研究方法[1]。在研究无机、有机及生物体系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电极表面等方面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2,3]。光谱电化学技术,按光的入射方式可分为光透射法和光反射法两类;按其光谱检测手段可分为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红外光谱电化学、拉曼光谱电化学、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电化学等。其中, 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方法又是光谱电化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方法中, 最早出现和应用的是入射光垂直于工作电极表面通过的光透薄层光谱电化学方法。然后发展到入射光平行于工作电极表面通过的长光程光谱电化学方法[2]。从有关文献的报道来看, 平行入射式长光程薄层光谱电解池往往结构复杂、制作困难、使用范围大受限制,同时还存在不易清洗的问题。 光谱电化学技术在应用于电化学和光谱研究领域时,关键是光谱电化学池的设计。为适合于各种研究体系的需要,人们先后设计研制了各种不同结构的光透薄层电化学池。每一种新型的设计都有其本身的特点。一个理想的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池应具有较宽的紫外-可见光谱波长范围、较高的光学灵敏度、容易除氧、可适用于各类溶剂、较小的池时间常数、薄层溶液内各处电场强度分布均匀、易填充清洗等特点, 其中, 薄层池设计应考虑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是阻抗效应和边缘效应[4]。 鉴于此, 本文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尽可能多功能的原则,使用石英管壁作光透窗, 并使薄层厚度可调, 使光谱与电化学两种技术接口, 采用可拆卸结构, 能同时进行长光程薄层和光透半无限扩散的检测,设计了新型的长光程薄层光谱电化学池,并以完全可逆的K3Fe(CN)6/ K4Fe(CN)6氧化还原电对对制作的电解池进行表征。 一、实验部分

电分析化学联用技术

电分析化学联用技术 一光谱电化学 1. 概述 常规的电化学研究方法是以电信号为激励和检测手段,得到的是电化学体系的各种微观信息的总和,难以直观、准确地反映出电极/溶液界面的各种反应过程、物种浓度、形态的变化,这对正确解释和表述电化学反应机理带来很大的问题。近三十年来,通过把谱学方法(紫外可见光、拉曼和红外光谱)和扫描微探针技术应用于电化学原位( in-situ)测试,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电化学过程,形成了光谱电化学 和扫描显微电化学新的测试体系,比较方便地得到了电极/界面分子的微观结构、吸附物种的取向和键接、参与电化学中间过程的分子物种,表面膜的组成与厚度等信息[ 1~3] ,特别是近年光谱电化学引入了非线性光学方法新技术,开展了时间分辨为毫秒或微秒级的研究,使研究的对象从稳态的电化学界面结构和表面吸附扩展、深入到表面吸附和反应的动态过程[4 ] ;而扫描隧道显微镜及相关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可以观察到电极表面结构和重构现象、金属沉积过程、金属或半导体表面的腐蚀过程,极大地拓宽了电化学原位测试应用范围,已经成为在分子水平上原位表征和研究电化学体系的不可缺少手段。本文主要综述光谱电化学、扫描显微电化学等原位测试技术的原理、方法、最新进展和应用情况。 光谱电化学是一种将光谱技术与电化学方法结合在一个电解池内同时进行测量的方法。通常,以电化学为激发信号,以光谱技术进行监测,各自发挥其特长。用电化学方法容易控制物质的产量和定量产生试剂等,而用光谱法有利于鉴别物质。在传统的电化学反应的研究中,是依靠电极电势或电流的测量,来研究该电化学反应的机理和测量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电流是此反应的反应速率的直接量度,但电流仅代表电极上所有反应过程的总速率,却不能提供反应产物和中间体鉴定的直接信息。另外,在研究电极、电解质溶液界面结构中,是利用电容的测量和计算得到理论值,并不能从分子水平上得到信息。而将紫外、红外和核磁共振等光谱技术应用于电化学电池的现场研究,可以从中得到有关反应中间体,电极表面的性质,如吸附取向,排列次序和覆盖度等信息。该领域称为光谱电化学,是当今电化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40多年来,光谱电化学得

PINE光谱综合系统实验过程简介

PINE光谱电化学综合系统实验过程 实验主题:催化剂的光谱电化学性质变化测试 实验仪器:PINE光谱仪,WaveDriver20双通道电化学工作站或WaveNow电化学工作站,蜂窝电极(Au、Pt),Ag/AgCl参比电极 实验试剂:待测催化剂、电解液、惰性气体 实验步骤: 1、预处理:往电解液中持续通入惰性气体至饱和(根据具体实验选择与处理方 式选择气体种类); 2、将光谱仪、电化学工作站和电脑依次连接,打开光谱仪的电源,调至“DH” 档(紫外可见近红外光波段,D是紫外波段,H是可见近红外波段),预热20min后,打开电化学工作站Aftermath软件,此软件已集成了电化学工作站和光谱仪的功能(将光谱仪的图标移至电化学工作站图标即可); 3、调整采样时间,使最高峰强度刚好处于图谱的2/3高度处,调节光栅宽度, 使信噪比处于最佳状态,设置合适的采样次数,提高曲线的精确度; 4、用移液枪取1mL的电解液,加入光谱仪专配的Y型比色皿槽内,再用移液 枪取20μL电解液将蜂窝电极的蜂窝孔浸润,将蜂窝电极插入比色皿槽中,插入专配的参比电极。蜂窝电极已集成了工作电极和对电极,二者共同镶嵌在功能陶瓷板上,可通过USB接口与电脑连接; 5、选择相应的实验方法(一般为:SPEC、SPECE、CV、LSV、CA、CP和OCP 等,可根据需要自行调节),设定自身实验的光参数和电参数,或梯度设置; 6、参数设定完成后,点击“Audit”审查所设参数是否正确,若显示成功,即可点 击“Perform”运行仪器; 7、谱图采集结束,左侧菜单栏显示已完成实验的结果,含有对应的谱图原始数 据、对照谱图的数据以及具体实验参数等,谱图可导出EXCEL格式的文件。

光谱电化学综述

光谱电化学 化学反应过程都伴随着参加反应物的价态变化, 即价电子的转移过程, 一般不称为电化学过程。人们习惯上把在外加电势的情况下发生的化学过程称为电化学过程, 如电冶金、电解、电镀、电合成有机物等, 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电能也是电化学过程,如化学电源等。当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已经与电化学密不可分。电化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电化学的发展和各类电极材料和体系的不断创新,实现了电化学方法与其它技术的联用,如光谱电化学额、色谱电化学、毛细管电泳、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 对于光谱电化学,顾名思义就是将电化学分析方法与光谱分析方法相结合的联用技术。 1 光谱电化学的创建与发展 传统的电化学研究方法是以电信号为激励和检测手段,得到的是电化学体系的各种微观信息的总和,难以直观、准确地反映出电极/溶液界面的各种反应过程、反应中间物种的浓度、形态的变化对于正确反应机理带来很大的问题【1,2】。 60年代初期美国著名电化学家R.N.Adams教授在指导研究生T.kuwana进行邻苯二胺衍生物电化学氧化时,观察到电极反应同时伴随有颜色变化,于是他提出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能“看穿”的电极用光谱学的方法来识别所有形成的有色物质呐?这一新的设想在1964年由T.kuwana实现了,他第一次使用的光透电极(OTE)是在玻璃片上镀了很薄的一层掺杂Sb的SnO2,这种具有导电性的玻璃,被称为Nesa玻璃,它作为一个电极的同时还可以测量电解池液层中电活性物质的浓度对光的吸收,从而创建了光谱电化学。 8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实验室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光谱波普电化学方面的研究,相继一些综合性大学如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等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无论从文献报道,还是从学术会议来看,光谱电化学将是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发展的最热门研究领域之一。 光谱电化学发展经历的一个主要过程是将研究对象从稳定的电化学界面结构和表面吸附扩展至反应的动态过程和表面吸附,既可以配合电化学暂态技术(如电位阶跃或快速循环伏安法)开展时间分辨为ms或μs级的研究,以揭示分子水平上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规律;又可以采用超短脉冲激光技术研究在固定电位下的界面结构和表面物种的亚稳态等现象,即从分子或原子水平上研究电化学界面动力学【1,2】。 40多年来,光谱电化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电化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新的分支学科。目前,它已在有机、无机及电化学研究等各方面得到了公认。 2 光谱电化学的分类 光谱电化学技术按测试方式分为非现场和现场两种。非现场是在电化学反应发生之前和之后对反应物和产物的结构信息和界面信息进行探测,由于一些电化学产物和中间体存在不稳定性,在终止电化学反应后或电极从电解池取出的状态

铜—甘氨酸体系的光谱电化学研究

铜—甘氨酸体系的光谱电化学研究 甘氨酸是最简单的氨基酸,研究它与铜的相互作用在生物过程、金属表面的吸附构型、铜的抛光和电镀以及传感器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常规电化学池和薄层电解池中,采用常规循环伏安法、原位薄层紫外可见光谱法和循环伏吸法研究了铜-甘氨酸体系的电化学行为,并用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XPS)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表征。 此外,制备了新型氧化铜修饰电极并将该电极应用于催化葡萄糖的氧化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电化学池中铜在甘氨酸溶液中的两个氧化还原过程分别对应CuClads/Cu和Cu2+/CuClads的转化。 在薄层电解池中,测试的pH范围4.2-10内,电极表面沉积的铜可以通过两种方式电氧化生成一价铜-甘氨酸络合物(CuL2-, L为甘氨酸):(a).先后与溶液中的氯离子和甘氨酸反应转化为CuClads和CuL2-; (b)直接与甘氨酸反应转化为CuL2-。当体系中甘氨酸浓度较低时,两种方式的转化都存在,而当甘氨酸的浓度很高时,所有的沉积铜都按第二种途径直接转化。 CuL2在析氯反应发生前都是稳定存在的,当阳极端电势相对较高时,析氯反 应生成的次氯酸(HC10)能将稳定的CuL2-分解并释放出Cu+,Cu+氧化生成自由态的Cu2+,随后与甘氨酸反应直接生成二价铜络合物。通过对XRD和XPS的谱图分析得到各个峰电势下电极表面生成的物质信息。 本文从紫外可见光谱和电化学分析的角度,为铜在甘氨酸溶液中的电化学过程提供了可能的反应机理。新型氧化铜修饰碳糊电极(CuO/sCPE)在催化葡萄糖的氧化过程中最佳的电极修饰条件如下:氢氧化钠的浓度为0.1 mol·L-1,硫酸铜浓度为1.0mmol-L-1,修饰圈数为50圈。

电化学分析法(最全)汇总

电化学分析法 [日期:2011-06-24]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电化学分析法(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是根据电化学原理和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分析方法。这类方法都是将试样溶液以适当的形式作为化学电池的一部分,根据被测组分的电化学性质,通过测量某种电参量来求得分析结果的。 电化学分析法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最为主要的一种类型,是利用试样溶液的浓度在某一特定的实验条件下与化学电池中某种电参量的关系来进行定量分析的,这些电参量包括电极电势、电流、电阻、电导、电容以及电量等;第二种类型是通过测定化学电池中某种电参量的突变作为滴定分析的终点指示,所以又称为电容量分析法,如电位滴定法、电导滴定法等;第三种类型是将试样溶液中某个待测组分转入第二相,然后用重量法测定其质量,称为电重量分析法,实际上也就是电解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与其他分析方法相比,所需仪器简单,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分析速度快,特别是测定过程的电信号,易与计算机联用,可实现自动化或连续分析。目前,电化学分析方法已成为生产和科研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分析手段。 第一节电势分析法 电势分析法是一种电化学分析方法,它是利用测定原电池的电动势(即用电势计测定两电极间的电势差),以求得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电势分析法又可分为直接电势法(potentiometric analysis)和电势滴定法(potentiometric titration)。 直接电势法是根据测量原电池的电动势,直接求出被测物质的浓度。应用最多的是测定溶液的pH。近些年来,由于离子选择性电极的迅速发展,各种类型的离子选择性电极相继出现,应用它作为指示电极进行电势分析,具有简便、快速和灵敏的特点,特别是它能适用于其它方法难以测定的离子。因此,直接电势法在土壤、食品、水质、环保等方面均得到广泛的应用。 电势滴定法是利用电极电势的变化来指示滴定终点的分析方法。电势滴定法确定的滴定终点比指示剂确定的滴定终点更为准确,但操作相对麻烦,并且需要仪器,所以电势滴定法一般适用于缺乏合适的指示剂,或者待测液混浊、有色,不能用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的滴定分析。 基本原理 在电势分析法中,构成原电池的两个电极,其中一个电极的电极电势能够指示被测离子活度(或浓度)的变化,称为指示电极;而另一个电极的电极电势不受试液组成变化的影响,具有恒定的数值,称为参比电极。将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共同浸入试液中构成一个原电池,通过测量原电池的电动势,即可求得被测离子的活度(或浓度)。 例如某种金属M与其金属离子Mn+组成的指示电极Mn+/M,根据能斯特公式,其电极电势可表示为:

湖南师范大学 色谱和电化学自测题

色谱和电化学部分自测题一 班级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 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在气相色谱分析中, 为了测定微量含磷农药的含量, 最合适的检测器为( ) (1) 热导池 (2) 氢火焰离子化 (3) 电子捕获 (4) 火焰光度 2. 当载气线速越小, 范式方程中, 分子扩散项B越大, 所以应选下列气体中哪一种作载气最有利?( ) (1)H2 (2)He (3)Ar (4)N2 3. 在气-液色谱分析中, 组分与固定相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下述哪种过程? () (1)吸附-脱附 (2)溶解-挥发 (3)离子交换 (4)空间排阻 4. 在GC中, 程序升温适用于分离( ) (1)几何异构体 (2)沸点不同官能团相同的试样 (3)沸点相近官能团相似的试样 (4)沸点范围很宽的复杂试样 5. 在LC中, 提高色谱柱的柱效率最有效的途径是( ) (1)减小载体粒度 (2)适当升高柱温 (3)降低流动相的速度 (4)降低流动相的粘度 6. 经典填充柱, 在固定液含量较高, 中等线速时, 塔板高度的主要控制因素是 ( ) (1)涡流扩散项 (2)分子扩散项 (3)气相传质阻力项 (4)液相传质阻力项 7. 在气-液色谱法中, 首先流出色谱柱的组分是( ) (1)吸附能力小

(2)吸附能力大 (3)溶解能力大 (4)溶解能力小 8. 当载气线速较小, 范氏方程中的分子扩散项起控制作用时, 采用下列哪一种气体作载气对提高柱效有利?( ) (1) 氢气 (2) 氮气 (3) 氧气 (4) 氦气 9. 在气相色谱法中, 适于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分析的组分是( ) (1) CS2 (2) CO2 (3) CH4 (4) NH3 10. 对聚苯乙烯相对分子质量进行分级分析, 应采用下述哪一种色谱方法? ( ) (1) 离子交换色谱法 (2) 液-固色谱法 (3) 空间排阻色谱法 (4) 液-液色谱法 二、填空题( 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1. 气相色谱的炭质吸附剂通常用于分离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2. 电化学分析法是建立在 基础上的一类分析方法. 13. 在用归一化法进行色谱定量分析时,进样量重现性差将不影响_______________ . 14. 分离非极性组分, 可选择非极性固定液, 则组分分子与固定液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在液相色谱中, 流动相在使用之前, 必须进行_________________处理。 16. 指出下述情况下,色谱出峰次序的大致规律: ─────┬─────┬────── 混合物性质│固定液性质│出峰次序规律 ─────┼─────┼──────

电化学催化中的激光拉曼光谱法

电化学催化中的激光拉曼光谱法 摘要在研究高比表面积和低透射率的粗糙或多孔电极体系方面,拉曼光谱比其它光谱 技术更具有优势,其最大的缺点是检测灵敏度非常低。近年来人们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成功地将过渡金属电极表面物种的检测灵敏度提高了1~3个数量级,使这一局面得到 明显的改观,从而实现了对一些重要的电催化反应的原位监测以及电化学反应(解离)产物及 中间产物的鉴别,为利用激光拉曼光谱技术来研究电催化体系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 在简要回顾拉曼光谱在电化学中应用的历史的基础上,简述表面拉曼光谱的基本原理和表面 增强拉曼光谱(SERS)现象,此后介绍了电化学拉曼光谱技术的仪器、方法和实验装置。讨论 重点放在如何提高检测灵敏度、光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以及其它联用技术, 同时用一些实例来说明拉曼光谱应用于电催化领域的特点,最后将简要探讨该领域的未来发 展方向和有关技术。 关键词电化学催化激光拉曼光谱电极表面 Abstract Research in high specific surface and low transmission rate of the rough or porous electrode system. Raman spectroscopy more advantages than others, its most weakness is low detection sensitivity, In recent years, people using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SERS) to the successfully heighten sensitive of transition metal electrode surface species detection gain of 1 ~ 3 quantitatively, the situation has been markedly changed. thus achieving the right number of important catalytic reactions in situ monitoring and th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dissociation) products and intermediate products identification, for the use of Raman spectroscopy to study the electro-catalytic system for displaying a good development prospects In this paper, a brief review of Raman Spectroscopy in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chemical history on the basis of Raman spectra surface briefly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SERS),then introduced electrochemical Raman spectroscopy equipment, methods and experimental devices Discussion focused on how to improve the detection sensitivity, spectral resolution, spatial resolution, time resolution and in conjunction with other technologies, Some examples of using Raman spectroscopy to introduce electro-cataly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ea, Finally, a brief look about the future dir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technologies. Keyword Electrocatalysis Laser Raman spectroscopy Electrode surface

#拉曼光谱、红外光谱、XPS的原理和应用

拉曼光谱、红外光谱、XPS的原理及使用 拉曼光谱的原理及使用 拉曼光谱由于近几年来以下几项技术的集中发展而有了更广泛的使用。这些技术是:CCD检测系统在近红外区域的高灵敏性,体积小而功率大的二极管激光器,和激发激光及信号过滤整合的光纤探头。这些产品连同高口径短焦距的分光光度计,提供了低荧光本底而高质量的拉曼光谱以及体积小、容易使用的拉曼光谱仪。 (一)含义 光照射到物质上发生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 弹性散射的散射光是和激发光波长相同的成分.非弹性散射的散射光有比激发光波长长的和短的成分, 统称为拉曼效应 当用波长比试样粒径小得多的单色光照射气体、液体或透明试样时,大部分的光会按原来的方向透射,而一小部分则按不同的角度散射开来,产生散射光。在垂直方向观察时,除了和原入射光有相同频率的瑞利散射外,还有一系列对称分布着若干条很弱的和入射光频率发生位移的拉曼谱线,这种现象称为拉曼效应。由于拉曼谱线的数目,位移的大小,谱线的长度直接和试样分子振动或转动能级有关。因此,和红外吸收光谱类似,对拉曼光谱的研究,也可以得到有关分子振动或转动的信息。目前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物质的鉴定,分子结构的研究谱线特征 (二)拉曼散射光谱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a.拉曼散射谱线的波数虽然随入射光的波数而不同,但对同一样品,同一拉曼谱线的位移和入射光的波长无关,只和样品的振动转动能级有关; b. 在以波数为变量的拉曼光谱图上,斯托克斯线和反斯托克斯线对称地分布在瑞利散射线两侧, 这是由于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分别相应于得到或失去了一个振动量子的能量。 c. 一般情况下,斯托克斯线比反斯托克斯线的强度大。这是由于Boltzmann分布,处于振动基态上的粒子数远大于处于振动激发态上的粒子数。 (三)拉曼光谱技术的优越性 提供快速、简单、可重复、且更重要的是无损伤的定性定量分析,它无需样品准备,样品可直接通过光纤探头或者通过玻璃、石英、和光纤测量。此外 1 由于水的拉曼散射很微弱,拉曼光谱是研究水溶液中的生物样品和化学化合物的理想工具。 2 拉曼一次可以同时覆盖50-4000波数的区间,可对有机物及无机物进行分析。相反,若让红外光谱覆盖相同的区间则必须改变光栅、光束分离器、滤波器和检测器 3 拉曼光谱谱峰清晰尖锐,更适合定量研究、数据库搜索、以及运用差异分析进行定性研究。在化学结构分析中,独立的拉曼区间的强度可以和功能集团的数量相关。 4 因为激光束的直径在它的聚焦部位通常只有0.2-2毫米,常规拉曼光谱只需要少量的样品就可以得到。这是拉曼光谱相对常规红外光谱一个很大的优势。而且,拉曼显微镜物镜可将激光束进一步聚焦至20微米甚至更小,可分析更小面积的样品。 5 共振拉曼效应可以用来有选择性地增强大生物分子特个发色基团的振动,这些发色基团的拉曼光强能被选择性地增强1000到10000倍。 (四)几种重要的拉曼光谱分析技术 1、单道检测的拉曼光谱分析技术 2、以CCD为代表的多通道探测器用于拉曼光谱的检测仪的分析技术 3、采用傅立叶变换技术的FT-Raman光谱分析技术 4、共振拉曼光谱分析技术

现代仪器分析综述

现代仪器分析综述 (1309011025 韩武) 现代仪器分析为现代分析化学奠定了雄厚的学科理论基础——信息理论, 使现代仪器分析已经成为分析化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仪器分析所采用的分析仪器是化学、光学、电学、磁学、机械及计算机科学等现代科学综合发展的产物,仪器本身就是科学技术水平的标志。若能充分利用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和技术, 就能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物质世界, 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向纵深发展。 1、现代分析仪器的发展及发展趋向 现代仪器分析是在化学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类分析方法,现代分析仪器对科技领域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科技领域对分析仪器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材料、新器件不断涌现又大大推动了分析仪器的快速更新,同时为仪器分析中老方法的不断更新、新方法的不断建立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大大地促进了现代仪器分析的快速发展。现代分析仪器的发展趋向主要有以下特点:向多功能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向专用型和微型化方向发展,向多维分析仪器方向发展,向联用分析仪器方向发展。仪器分析的最主要的功能是人类五官感触的延伸,人类智慧利用了光、电和磁的物理特性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将微小的物理量放大,而获得感知小型化集成化(芯片)、多功能化(联用技术)和高稳定、高灵敏度检测是仪器分析发展的最高境界。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首先出现了二维气相色谱技术,70 年代后期迅速发展了二维质谱技术和二维核磁共振波谱技术。二维气相色谱技术可使 用一种流动相在两根串联的色谱柱上对组成复杂的样品实现完全分离:二维质谱技术可同时提供强的碎片离子峰和强的分子离子峰,从而获得完整的结构信息;二维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可提供固体物质、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显示原子核在样品中分布的立体图像。由上述分析仪器的发展和发展趋向 ,可知现代分析仪器是一种高科技产品,它综合采用了各种技术的最新成果,在不断创新与自身发展的同时,又为各个科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手段和重要的信息。 2、现代仪器分析的内容和分类 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每种方法都有相对独立的物理及物理化学原理,现已有三四十种,新的方法还在不断地出现。为了便于学习和掌握,根据测量原理和信号特点,大致分为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质谱分析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