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技术原理思考题

食品技术原理思考题
食品技术原理思考题

第一章食品的低温处理和保藏

1、冷却和冷藏的概念

答:冻结贮藏:将食品的温度下降到食品冻结点以下的某一预定温度,使食品中绝大部分的水形成冰结晶,达到使食品长期贮藏的目的。P2

冷却贮藏:将食品的温度下降到食品冻结点以上的某一合适温度,食品中的水分不结冰,达到使大多数食品短期贮藏和某些食品如苹果、梨、蛋等长期贮藏的目的。P2

2、低温对酶的影响

答:酶活性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上升而上升,随温度下降而下降,低温不破坏酶的活性,只能降低。温度回升后酶的活性会重新恢复,甚至较降温处理前活性还高。温度每降低10℃,酶的活性会降低至原来的1/2至1/3。

3、影响微生物低温致死的因素

答:影响微生物低温致死的因素:①温度的高低(-2~-5℃对微生物的危害最大)②降温速度(冻结温度以上时,降温越快,死亡率越高,冻结时间则相反)③结合水分和过冷状态(结合水分含量较高,在降温时较易进入过冷状态而不形成结晶,使其不易死亡)④介质(高水分和低PH的介质会加速微生物的死亡)⑤贮藏期(冻结贮藏时间越长,微生物越少)⑥交替冻结和解冻

4、低温导致微生物活力减弱和死亡的原因

答:a、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是酶活动下物质代谢的结果。因此温度下降,酶活性随之下降,物质代谢减缓,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就随之减慢。

b、在正常情况下,微生物细胞内各种生化变化是相互协调一致的。但降温时,由于各种生化反应的温度系数不同,破坏了各种反应原来的协调一致性,影响了微生物的生活机能。

c、温度下降时,微生物细胞内原生质黏度增加,胶体吸水性下降,蛋白质分散度改变,并且最后还可能导致了不可逆性蛋白质变性,从而破坏正常代谢。

d、冷冻时介质中冰晶体的形成会促使细胞内原生质或胶体脱水,使溶质浓度增加促使蛋白质变性。

e、同时冰晶体的形成还会使细胞遭受机械性破坏

5、冷藏和冷冻的常用温度

答:冷藏温度范围为温度范围-2~15℃,而4~8℃为常用冷藏温度。冻藏温度范围为-12~-30℃,常用温度为-18℃。

6、食品冷却方法及其优点、缺点

答:方法:冷空气冷却法、碎冰冷却法、真空冷却法、冷水冷却法。

①冷空气冷却法:优点:广泛用于不能用冷水冷却的食品上,冷却速度快,冷却均匀,温差小,适用于大批量连续化生产。缺点:当冷却室的空气相对湿度低时,被冷却食品的干耗较大。不适用于较大块食品, 干耗大。

②碎冰冷却法:优点:简单易行,冷却迅速,价格便宜,无害,易携带和贮藏。不会导致食品发生干耗。缺点:易发生交叉污染。

③真空冷却法:优点:冷却时间短;贮藏时间长;改善质量;损耗少:真空冷却损耗0-4%,普通冷却损耗4-10%。缺点:冷却品种有局限性;成本高。

④冷水冷却法:优点:冷水冷却速度较快(比风冷快),无干耗,可以连续作业。缺点:有水溶性物质的损失;会相互传染。

7、冷耗量的计算

答:1.Q0 = mC0 ( T初- T终 )

式中: Q0 : 冷却过程中食品的耗冷量(kJ )

m : 被冷却食品的质量 (kg)

C0: 冻结点以上食品的质量热容[kJ / (kg K)]

T初,T终 : 食品的初温和终温(K)

2. 食品的单位时间平均耗冷量

φZ = Q0 / 3.6 t

式中: t –食品的冷却时间 (h)

3.6- 功率折算系数,1W= 3.6 kJ / h

3. 畜肉类食品的耗冷量

Q肉= m[C 肉(T初-T终) +0.6276t]

4.果蔬类食品的耗冷量

Q果= m[C果 (T初-T终) +H t]

式中:H- 果蔬的呼吸热[kJ(/kg h)]

C 肉,C果–肉和果蔬的质量热容[kJ/(kg K)]

8、影响冻结速度的因素

答:(1)食品成分:不同成分比热不同,导热性也不同;(食品的空隙率;食品的含水率;含脂量。)

(2)非食品成分:如传热介质、食品厚度、放热系数(空气流速、搅拌)以及食品和冷却介质密切接触程度等。传热介质与食品间温差越大,冻结速度越快,一般传热及至温度为-30~-40℃。空气或制冷剂循环的速度越快,冻结速度越快。食品越厚,热阻将增加,冻结速度就越慢。食品与制冷介质接触程度越大,冻结速度越快。(冻品的厚度及切片的大小;介质的温度;冻品的初温和终温;冻品表面的传热系数;热焓的变化)。

9、最大冰晶体形成带的概念

答:大多数食品的水分含量都比较高,而且大部分水分都在-1— -5 C的温度范围内冻结。这种大量形成冰结晶的温度范围称为冰结晶最大生成带。P26

10、冻结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答:冻结对食品物理性质的影响:比热下降、导热系数增加、热传导系数增加、体积增大;冻结对食品组织状态的影响:冻结对食品内溶质重新分布的影响、浓缩的危害性、冰晶体对食品的机械损伤、冷耗及干耗、变色、解冻时的液汁损失。

11、食品冻结冷耗量的计算

答:冷量的消耗

Q = Q1 + Q2 + Q3

1. 冻结前食品冷却时的放热量

Q1= m C0(T初- T冻1)

T冻1-食品的冻结点温度(K)

2. 冰晶体形成时T冻食品的放热量

Q2 = m wωr冰

w:食品物料中水分含量

ω:最终冻结温度下食品物料中冻结水分所占比例

r冰:食品中的水分形成冰晶体时所放出的潜热,334.72 (kJ/kg);

3. 冻结食品因温度下降而放出的热量

Q3 = m CT(T冻-T终)

T冻:食品的平均冻结点温度(K)

T终:食品的冻结终温(K)

C:冻结后继续降温阶段食品物料的平均比热容kJ/(kg?K)

12、食品冷藏时的变化

答:1)水分蒸发:食品在冷却时,不仅食品的温度下降,而且食品中所含汁液的浓度增加,表面水分蒸发,出现干燥现象。当食品中的水分减少后,不但造成重量损失(俗称干耗),而且使水果、蔬菜类食品失去新鲜饱满的外观。

2)冷害:在冷却贮藏时,有些水果、蔬菜的品温虽然在冻结点以上,但当贮藏温度低于某一温度界限时,果、蔬的正常生理机能受到障碍,失去平衡,称为冷害。冷害的各种现象,最明显的症状是在表皮出现软化斑点和心部变色,像鸭梨的黑心病,马铃薯的发甜现象都是低温伤害。

3)生化作用:水果、蔬菜在收获后仍是有生命的活体。为了运输和贮存的便利,一般在收获时尚未完全成熟,因此收获后还有个后熟过程。在冷却贮藏过程中,水果、蔬菜的呼吸作用,后熟作用仍能继续进行,体内所含的成分也不断发生变化。

4)脂类的变化:冷却贮藏过程中,食品中所含的油脂会发生水解,脂肪酸会氧化、聚合等复杂的变化,同时使食品的风味变差,味道恶化,出现变色、酸败、发粘等现象。

5)淀粉老化:普通的淀粉大致由20%直链淀粉和80%支链淀粉构成,这两种成分形成微小的结晶,这种结晶的淀粉叫b-淀粉。它在适当温度下,在水中溶胀分裂形成均匀糊状溶液,这种作用叫糊化作用。糊化作用实质上是把淀粉分子间的氢键断开,水分子与淀粉形成氢键,形成胶体溶液。糊化的淀粉又称为a-淀粉。食品中的淀粉中以a-淀粉的形式存在。但是在接近0℃的低温范围中,糊化了的a-淀粉分子又自动排列成序,形成致密的高度晶化的不溶性淀粉分子,迅速出现了淀粉的b化,这就是淀粉的老化。

6)微生物增殖:水果、蔬菜、肉类、鱼类在冷却贮藏的温度下

7)寒冷收缩:宰后的牛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冷却,肌肉会发送显著收缩,以后,即使经过成熟过程,肉质也不会十分软化,这现象就是寒冷收缩。一般,宰后10h,肉温降到8度以下时容易发生寒冷收缩。冷藏过程中不良变化的控制:采用气调储藏可以大幅度减小冷藏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13、影响冷藏食品冷藏效果的因素

答:影响新鲜制品冷藏效果的因素:食品原料的种类、生长环境,制品收获后的状况,运输、储藏及零售时的温度、湿度状况,冷却方法及冷藏工艺条件(贮藏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流速);影响加工制品冷藏效果的因素:制品的种类及冷却方法,加工时微生物去除的程度及酶失活的程度,加工及包装时的卫生控制状况,包装的阻隔能,运输、储藏及零售时的温度状况,冷藏条件(贮藏温度、相对湿度、流速)。

14、冷藏工艺条件有哪些?如何冷藏加工的?

答:①贮藏温度;贮藏温度不仅是指冷库内的空气温度,更重要指的是食品的温度。在保证食品不至于冻结的情况下,冷藏温度越接近冻结温度则贮藏期越长;

②空气相对湿度。冷藏室内空气中水分含量对食品的耐藏性有直接的影响。低温食品表

面如与高湿空气相遇,表面就会有水分冷凝,冷凝水越多,不仅容易发霉也容易霉烂。

③空气流速。空气流速越大,食品水分蒸发率也越高。

15、冷冻食品速冻与慢冻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答:速冻的主要优点:1.形成的冰晶体颗粒小,对细胞的破坏性也比较小;2.冻结时间越短,允许盐分扩散和分离出水分以形成纯冰的时间也随之缩短;3.将食品温度迅速降低到微生物生长活动温度以下,就能及时阻止冻结时食品分解;4.另外迅速冻结时,浓缩的溶质和食品组织、胶体以及各种成分相互接触的时间也显著缩短。因而浓缩的危害性也随之下降。

缓冻:在缓冻食品中形成的冰晶体较大,并且由于细胞破裂,部分食品组织也受到严重破坏。

a.物理变化的影响:(1)容积的改变:细胞溃解、气体膨胀,产生内压出现龟裂(速冻)。⑵

冰晶体的机械损伤:刺伤细胞组织、使食品失去复原性。⑶溶质的重新分布:溶质呈不均

匀分布;营养成分流失。⑷水分的蒸发;b.化学变化的影响:⑴蛋白质变性;⑵变色:黑变、褐变、退色;⑶营养成分损失:维生素C因氧化而减少。

速冻食品的质量总是高于缓冻食品食品的冻结速度对这些以食品组织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的水分影响很大。冻结速度快,则食品组织细胞内想细胞外转移的水分少,能使细胞内那些处于原来状态的汁液迅速形成冰结晶,反之,冻结速度慢,则食品组织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的水分多,这样不仅形成的冰结晶颗粒大,而且也造成细胞内的溶液的浓缩。

第二章食品的热处理技术

1、热加工的概念和作用

答:热处理是食品加工与保藏中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贮藏期的最重要的处理方法之一。正面作用:杀死微生物,主要是致病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钝化酶;破坏食品中不需要或有害的成分或因子;改善食品的品质与特性;提高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可利用率、可消化性等。负面作用:食品中营养成分,特别热敏性成分有一定损失;食品的品质和特性产生不良的变化;消耗能量。

2、杀菌、灭菌、消毒、商业无菌概念

答:杀菌是一种较强烈的热处理形式,通常是将食品加热到较高的温度并维持一定的时间以达到杀死所有致病菌、腐败菌和绝大部分微生物,杀菌后的食品符合货架期的要求。灭菌:指杀灭或去除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抵抗力极强的细菌芽胞。消毒: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可能仍存活。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剂。商业无菌:杀菌后食品中不含致病菌,残存的处于休眠状态的非致病菌在正常的食品贮藏条件下不能生长繁殖。

3、食品工业常用的杀菌方法有哪些?

答:烹饪、热烫、低温加热杀菌、高温加热杀菌。

4、微生物的耐热性及其机制

答:与营养细胞相比,细菌芽孢具有相当强的耐热性,并且对杀菌剂、放射线等的刺激也具有显著的抗性。关于其机制,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⑴芽孢膜构造对内部的保护作用;⑵芽孢膜不具通透性;⑶酶类以稳定的形态存在;⑷DNA处于稳定状态;⑸有皮质层存在;⑹核处于脱水状态。微生物的芽孢对加热处理产生抗性反应的机制可归纳为三点:⑴芽孢内部具有防止热渗透的构造;⑵核具有抵御加热伤害的构造;⑶酶活性蛋白本身具有抵御加热损伤的特性。

5、影响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

答:㈠菌种和菌株。㈡加热前微生物所经历的培养条件:⑴菌龄与耐热性的关系、⑵培养温度与耐热性的关系、⑶培养基组成与耐热性的关系。㈢加热时的相关因素:1.加热方式的影响;2.热处理温度;3.原始菌数;4.水分;5.pH;6.碳水化合物;7.脂类;8.蛋白质及其有关物质;9.无机盐;10.其他。㈣加热后的条件:微生物受到外界影响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不同的反应。①发育诱导期延长;②营养要求扩大;③适宜发育的pH范围缩小;④繁殖温度范围缩小;⑤对抑制剂、选择剂的敏感性增强;⑥细胞内容物向外泄漏;⑦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增强;⑧酶活性下降;⑨rRNA分解。

6、食品热处理中的几个概念:三条曲线、三个值

答:热力致死速率曲线或残存活菌曲线:表示某一种特定的菌在特定的条件下和特定的温度下,其残存活菌总数随杀菌时间的延续所发生的变化,以物料单位值内(如每毫升、每克、每罐等)残存活菌数为纵坐标,以热处理时间为横坐标,在半对数坐标图上画出相应的加热致死速率曲线或残存活菌曲线,该曲线为直线,而其斜率为k 。加热致死时间曲线(TDT曲线):表示将在一定环境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微生物全部杀灭所采用的杀菌温度和时间的组合,

即微生物的热力致死时间随热杀菌温度的变化规律,热力致死时间曲线以热杀菌温度θ为横坐标,以微生物全部死亡时间t(的对数值)为纵坐标,根据各加热温度时相应的加热致死时间在半对数坐标图上画出相应的曲线,该图表明加热致死规律同样按指数递降进行。加热减数时间(TRT曲线):加热减数时间是在任一规定的温度下,将对象菌数减少到某一程度(10-n)时所需的加热时间(min)。

D值:单位为min,表示在一定的环境中和一定的温度下,将全部对象菌的90%杀灭所需要的时间。数值大小:D值在数值上等于残存活菌曲线斜率绝对值的倒数。D=t/(lga-lgb)意义:D值越大,表示杀灭同样百分数微生物所需的时间越长,说明这种微生物的耐热性越强。D值得大小不受原始菌数的影响。

Z值:为加热致死时间曲线或加热致死速率曲线中的加热时间或D值按照1/10或10倍变化时,相应的加热温度变化(℃)。数值大小:加热致死时间曲线或加热致死速率曲线斜率绝对值的倒数。Z值实为纵坐标(致死时间)通过一个对数周期所对应的横坐标温度的变化值(T2-T1),即Z=1/|lgα|= T2-T1 意义:Z值愈大,因温度上升而取得的杀菌效果就愈小,Z值反映了不同微生物的加热致死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反映了某种菌的耐热特性。(在计算杀菌强度时,对于低酸性食品中的微生物,如肉毒杆菌等,一般取Z=10℃;在酸性食品中的微生物,采取100℃或以下杀菌的,通常取Z=8℃。)

F值:在一定的加热致死温度(一般为121.1℃)下,杀灭一定浓度的微生物所需要的加热时间。

7、热杀菌强度的计算及达到一定杀菌程度所需时间的计算

答:F0值定义为在参数温度为121.1℃(华氏250°)总的累计死亡效应(total integrated lethal effect)。

F0 = to×10(θ-121.1)/ Z

式中θ—设定的保温部分的杀菌温度(℃)

to —设定的保温时间(min)

加热杀菌时间的推算及评价1. 比奇洛推算法P113 2. 改进杀菌时间推算法P115

3. 数值计算法 P123

8、杀菌时如何选择对象菌?

答:罐藏食品进行最后热处理时的对象主要是致病菌、产毒菌、腐败菌。凡能导致罐藏食品腐败变质的各种微生物称为腐败菌,随罐藏食品种类、性质、加工和贮藏条件的不同,罐内的腐败菌可能是细菌、霉菌或酵母菌,也可能是混合菌类。

9、按酸度划分食品种类界限如何(二种或四种的界限)?其依据是什么?

答: pH4.6被确定为低酸性食品和酸性食品的分界线。在包装容器中密封的低酸性食品给肉毒杆菌提供了一个生长和产毒的理想环境。肉毒杆菌在生长的过程中会产生致命的肉毒素。因为肉毒杆菌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极大,所以罐头生产者一定要保证杀灭该菌。试验证明,肉毒杆菌在pH≤4.8时就不会生长(也就不会产生毒素),在pH≤4.6时,其芽孢受到强烈的抑制,所以,pH4.6被确定为低酸性食品和酸性食品的分界线。酸性食品和高酸性食品曾以4.0作为分界线,因pH低于4.0的罐藏食品,热力杀菌后很少会有芽孢生长。但是后来发现食品严重污染时某些腐败菌如酪酸菌和凝结芽孢杆菌在pH低达3.7时仍能生长,因此pH3.7 就成为这两类食品的分界线。

10、热处理杀菌对食品有什么影响?如何采用措施来减少损失?

答:1、质构:半透膜的破坏、细胞间结构的破坏并导致细胞分离、肌肉收缩和变硬、其他变化、蛋白质变性、淀粉糊化、蔬菜和水果软化;2、颜色(水果和蔬菜):叶绿素脱镁、胡萝卜素将异构化,颜色变浅(从5,6环氧化变成5,8环氧化)、花青素将降解成灰色的色素肌红蛋白将转化为高铁肌红蛋白,从粉红色变成红褐色、Millard反应;3、风味:不改变基

本的风味如甜、酸、苦、咸、重要原因:脂肪氧化——特别是豆类。谷物 Millard反应、风味物质挥发或改变;4、营养素:氨基酸损失可能达到10—20% ,维生素主要是硫胺素损失50—70%,泛酸20—35%,但维生素损失的变动很大,取决于容器中的氧气、预处理方法(是否去皮、切片)或热烫。

11、直接接触杀菌和间接杀菌有何不同?

答:直接接触杀菌热效率高、有冷凝水、稀释食品;间接加热不直接接触食品、安全、热效率低。

12、非热杀菌有哪些?

答:非热杀菌主要包括物理杀菌与化学杀菌,物理杀菌有电磁波、压力、光照等,化学杀菌则是通过化学试剂来杀菌。

13、食品热处理杀菌与冷处理保藏有何异同?

答:低温保藏:低温可减弱食品内一般化学反应,降低酶的活性,抑制微生物的繁殖,而在冰点以下,一般微生物都停止生长。高温保藏:食品经过高温处理,杀死其中绝大部分微生物,破坏了酶之后,还须并用其他保藏手段如密闭、真空、冷却等手段,才能保藏较长时间。通常引用的温度类别有两种:巴氏杀菌和高温杀菌。

第三章食品的干燥

1、什么是热能去湿?广义的干燥和狭义的干燥?

答:热能去湿,即借热能使物料的湿分汽化,并将汽化产生的蒸汽由惰性气体带走或用真空抽吸而除去的方法,这种方法简称为干燥。干燥:狭义,从固体物料中将汽化除去的过程;广义,狭义的基础上加上溶液、浆料的水汽化。

2、水分活度?干基湿含量?湿基湿含量?换算?

答:水分活度:是指物料表面水分的蒸汽压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之比。干基湿含量:是以不变的干物质为基准,指湿物料中水分与干物质质量的百分比。湿基湿含量:是以湿物料为基准,指湿物料中水分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3、干藏原理:水分活度对微生物、酶及其他反应影响

答:干藏原理:干藏能将食品中的水分活度降到一定程度,使食品能在一定的保质期内不受微生物作用而腐败,同时控制食品中的生化反应及其它反应的进行,维持食品一定的质构不变。

对微生物(1)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①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的发育②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的耐热性:细菌及其孢子的耐热性随水分活度的降低而升高;③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的细菌芽孢与毒素的产生:芽孢的发育需要较高的水分活度,毒素产生量一般随水分活度降低而减小。(2)干制对微生物的影响:干制过程中食品和微生物同时脱水,微生物所处环境水分活度不适于微生物生长,微生物就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环境条件一旦适宜,又会重新吸湿恢复活动。干制并不能将微生物全部杀死,只能抑制其活动,但保藏过程中微生物总数会稳步下降。干制品复水后,只有残留下来的微生物可复苏并开始生长。由于病原菌能忍受不良环境,应在干制前设法将其杀灭。

对酶(1)水分活度影响酶活性:水分活度增加酶活增加;(2)水分活度影响酶热稳定性;(3)干制对酶的影响:水分减少,酶的活性也下降,但基质和酶的浓度却增加,反应速度增加。故在低水分干制品中,特别是吸潮后,酶仍会缓慢活动,引起食品品质劣变。干制品水分降到1%后,酶的活性才有可能完全消失。

对其他反应(1)水分活度对非酶褐变的影响:褐变速度随水分活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2)水分活度对脂肪氧化:水分活度很低时,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放在空气中极易发生氧化酸败。随水分活度增加到0.3~0.5,脂肪自动氧化速率和量都减少,此后,随水分活

度的增加,氧化速率也增加,直至进入稳定状态。

4、空气绝对湿度?相对湿度?相对湿度与水分活度之间的联系?平衡相对湿度?

答:绝对湿度:指单位质量绝干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汽的质量。相对湿度:在一定的总压下,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与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之比。

5、干燥的过程?影响干燥过程中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控制干燥过程?

答:在典型的食品干燥过程中,物料先经过预热后,再经历干燥恒定阶段(恒速期)和干燥降速阶段(降速期)。恒速阶段,物料表面非常湿润,有充足的非结合水分,从物料内部向表面补充水分的速度与蒸发的速度相同,其水分蒸发与湿球温度计纱布类似。降速阶段,当物料的湿含量降至临界湿含量后,水分自物料内部向表面汽化的速度低于物料表面水分的气化速率,湿物料表面逐渐变干,气化表面向物料内部移动,湿度不断上升,干燥速率变低。影响因素:物料性质、厚度、干燥条件。如何控制:①减少料层厚度,缩短水分在内部的扩散距离;②使物料堆积疏松,采用空气穿流料层的接触方式以扩大干燥表面积;③采用接触加热和微波加热的方法,使深层料温高于表面料温,温度与湿度梯度同向加快内部水分的扩散。

6、干燥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常见的干燥方法有哪些?各种干燥方法有何特点?

答:干燥过程中食品物料的主要变化:⒈物理状态的变化:①干缩、干裂②表面硬化③物料内部多孔性的形成④热塑性⒉化学性质的变化:⑴营养成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的变化⑵色素:①色泽随物料本身的物化性质改变(反射、散射、吸收、传递可见光的能力)②天然色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叶绿素③褐变:糖胺反应、酶促反应、焦糖化、其他⒊风味:挥发物质、异味、煮熟味;防止风味损失:芳香物质回收,低温干燥、加包埋物质,使风味固定。

各种干燥方法及其特点:①对流干燥:以热空气为干燥介质,将热量传递给湿物料,物料表面上的水分即行汽化②接触干燥:被干燥物料与加热面处于密切接触状态③冷冻干燥:物料中的冰晶升华达到干燥的目的④辐射干燥:以辐射能为热源加热。

7、在北方生产的紫菜片,运到南方,出现霉变,是什么原因,如何控制?

答:这是因为北方和南方空气的水分活度不一样。北方空气的水分活度低,而南方空气的水分活度高。北方干燥的空气抑制了霉菌的生长繁殖,而南方的湿润空气促进了霉菌的生长繁殖,出现霉变。控制方法:(1)彻底灭菌,杀灭其中使其霉变的微生物;(2)在产品中加入干燥剂。

第四章食品的辐射保藏

1、辐射保藏的原理

答:食品辐照时,射线把能量或电荷传递给食品以及食品上的微生物和昆虫,引起的各种效应会造成它们体内的酶钝化和各种损伤会迅速影响其整个生命过程,导致代谢、生长异常、损伤扩大直至生命死亡。而食品则不同,除了鲜活食品之外均不存在着生命活动,鲜活食品的新陈代谢也处在缓慢的阶段,辐射所产生的影响是进一步延缓了它们后熟的进程,符合储藏的需要。

2、常见辐射源有哪些?

答:用于食品的辐射源有三种:放射性燃料、电子加速器、X-射线源。

3、辐射的化学和生物化学效应?

答:辐射的化学效应是指被辐射物质中的分子所发生的化学变化。食品的辐射处理,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除了食品本身及包装材料之外,还有附着在食品表面及内部的微生物、昆虫和寄生虫等生物体。食品及其他生物有机体的主要化学组成是水、蛋白质、糖类、脂类及维生素等,这些化合物分子在射线的辐射下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

生物学效应:1)微生物(1)直接作用(靶学说):电离辐射离子贯穿或贴近穿入微生物细胞的敏感部分(DNA)而使之死亡。辐射一方面可使DNA的碱基分子分解或氢键断裂,另一方面使糖和磷酸的结合部位破坏,即DNA的主链断裂。其中后者的破坏性更大。(2)间接作用:弥散学说(间接作用学说):辐射使细胞内各种物质,尤其是细胞内外大量存在的水分子生成游离基等,使细胞内正常的氧化—还原反应体系遭到破坏,而引起死亡。2)昆虫:辐射对昆虫有作用后果:立即死亡、缓期致死、寿命缩短、延迟发育、减少进食、抑制呼吸、不孕;3)寄生虫:不育或死亡;4)植物:抑制蔬菜发芽和果实后熟

4、应用于食品的辐射类型

答:低剂量辐照:1kGy以下,抑芽、杀虫、延后熟,(辐射耐贮杀菌);中等剂量辐照:1-10 kGy,减菌(辐射巴氏杀菌);高剂量辐照:10-50 kGy,商业灭菌、杀灭病毒,(辐射阿氏杀菌)。

5、辐射食品卫生安全性如何?

答:①放射性的污染和放射性物质的诱发:辐射食品不存在放射性污染和放射性物质的诱发问题,食品辐照是外照射,食品同辐射源不接触,不会产生污染。②毒性物质的发生:迄今为止,研究结果还未确证会产生有度致癌和致畸物质。③微生物类发生变异的危险:食品辐照不会增加细菌、酵母菌和病毒的致病性④对营养物质的破坏:低剂量辐照,食品的营养损失微不足道,中等剂量范围,可能损失一些维生素,高剂量范围,采用约束间接辐射的措施(低温、真空、添加游离基受体等),营养价值降低不大,维生素有损失。

6、何谓诱感放射性?

答:当射线的能量大于某一数值时,可使被照射物产生的放射性为诱感放射性

7、辐射杀菌的杀灭对象菌是什么?

答:在低酸性和中性食品(pH<4.5)中,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平盖酸败菌)比肉毒杆菌A型或B型更耐热,若用加热灭菌则D121℃=40~50min,但对于辐射则容易被杀灭,因而在辐射杀菌中是将肉毒杆菌A型作为彻底灭菌的对象菌。

第五章食品的腌渍和烟熏

1、腌制速度的影响因素(扩散速度的影响因素)

答:dc/dx:浓度梯度(c—浓度、x—间距);F—面积;τ—扩散时间;D—扩散系数。

2、腌渍保藏原理

答:让食盐或食糖渗入食品组织内,降低它们的水分活度,提高它们的渗透压,借以有选择地控制微生物的活动和发酵,抑制腐败菌的生长,从而防止食品的腐败变质,保持其食用品质。

3、腌渍剂的作用

答:食盐:(1)脱水作用;(2)离子化的影响;(3)毒性作用;(4)对乜活力的影响;(5)盐液中缺氧的影响。食糖:主要是降低介质的水分活度,减少微生物生长活动所能利用的自由水分,并借渗透压导致细胞壁分离,得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活动。

4、腌渍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答:(1)改变食品的风味和香气;(2)提高营养价值;(3)改变组织质构;(4)色泽的变化。

5、腌渍方法

答:干腌法、湿腌法、混合腌制法、肌肉(或动脉)注射腌制法

6、烟熏保藏的基本原理

答:烟熏可以(1)形成特殊烟熏风味和增添花色品种;(2)带有烟熏色并有助于发色;

(3)防止腐败变质;(4)预防氧化。从而可以达到保藏的效果。

7、熏烟的组成及作用

答:(一)酚类物质:1、形成特有的烟熏味2、抑菌防腐作用3、有抗氧化作用(二)醇的作用:1、保藏作用2、为其他有机物质挥发创造条件,也就是作为挥发性物质的载体(三)有机酸的作用:1、有机酸有微弱的防腐能力2、有机酸促进肉烟熏时表面蛋白质凝固,使肠衣易剥除(四)羰基化合物作用:1、风味和香气:一些短链的醛酮化合物在气相内,有非常典型的烟熏风味和芳香味2、羰基化合物与肉中蛋白质、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产生烟熏色泽(五)烃类的作用:1、致癌物质2、这类物质一般附着在熏烟的固相上,可以被清除掉。

8、烟熏方法

答:直接发烟或间接发烟或液态烟熏剂

第六章发酵技术和酶技术

1、发酵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答:(1)发酵产物有利于阻止腐败变质的生长,抑制病原菌的生长。(2)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维生素被降解为低聚糖,蛋白质水解为多肽,易吸收和有活性功能。(3)改变食品的香气与风味。(4)改变组织质构,蔬菜脆性的变化,腐乳发软,面包蓬松。(5)色泽的变化,肉的发色,蔬菜变色。

2、食品发酵保藏的原理

答:发酵保藏食品利用能够产酸和酒精的微生物的生长来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1)有利菌一旦能大批生长,在它们所产生的酒精和酸的影响下,原来有可能被腐败菌所利用的食物成分将被发酵菌作利用;(2)有利菌的产物如酸和酒精等对有害菌有抑制作用,从而使得有害菌得生长不能大量进行,而保持食品不腐败;(3)有利菌一般能耐酸,大部分腐败菌不耐酸。

3、控制食品发酵的因素

答:酸度;酒精;酵种;温度;氧气供应量;食盐。

4、酶的催化特性

答:高效,酶催化的反应比非催化的高;专一性,酶只能作用于一种底物;温和条件

5、食品工业酶的主要种类及应用

答:蛋白质类食品加工:蛋白酶(肉的嫩化、酶法生产明胶、干酪的酶法生产);果蔬类食品加工:淀粉酶、果胶酶、单宁酶,酶法果汁、果酒澄清、柑橘制品脱苦;淀粉类食品加工:淀粉酶,果葡糖浆的生产、酶法生产环状糊精。

第七章化学保藏

1、常用防腐剂分类

答:有机防腐剂、无机防腐剂、新型防腐剂(生物防腐剂)

2、最常用防腐剂有哪几种?试作比较

答:1、苯甲酸和苯甲酸钠:苯甲酸又名安息香酸,是各国允许使用而且历史比较悠久的食品防腐剂。苯甲酸和苯甲酸钠在酸性条件下,以未解离的分子起抑菌作用,其防腐效果视介质的PH而异,一般PH<5时抑菌效果较好,PH2.5~4.0时抑菌效果最好。使用苯甲酸时,先用少量乙醇溶解,再添加到食品中。使用苯甲酸钠时,一般先配制成20%~30%的水溶液,再加入到食品中,搅拌均匀即可。2、山梨酸和山梨酸钾:山梨酸和山梨酸钾属于酸型防腐剂,以未解离的分子起抑菌作用,其防腐效果随PH降低而增强,但适宜的PH范围比苯甲酸广,以PH<6的介质中使用未宜。使用山梨酸时,应先将其溶解在少量乙醇或碳酸氢钠、碳酸氢钾的溶液中,随后添加到食品中。为了防止山梨酸受热挥发,最好在食品加热过程后期添加。山梨酸钾易溶于水,使用方便,但其1%水溶液的PH为7~8,有使食品PH升高的倾向,应予

注意。3、对羟基苯甲酸酯:对羟基苯甲酸酯也是由未解离分子发挥抑菌作用,其效力强于苯甲酸和山梨酸,而且使用范围更广,一般在PH为4~8范围内效果较好。

对羟基苯甲酸酯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与苯甲酸酯基本相同,且毒性比苯甲酸低。毒性与烷基链的长短有关,烷基链短者毒性大,故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很少作为食品防腐剂使用。

对羟基苯甲酸酯在世界各国普遍使用,通常用于碳酸饮料、果酱、食醋等,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在水中溶解度小,通常都是将其配置成氢氧化钠溶液、乙醇溶液或醋酸溶液使用。4.丙酸盐:丙酸盐属酸性防腐剂,在PH较低的介质中抑菌作用强,丙酸是食品中的正常成分,也是人体代谢的中间产物,丙酸盐不存在毒性问题,故ADI无需做特殊规定。丙酸已广泛用于面包、糕点、果冻、酱油、醋、豆制品等的防霉。5、脱氢醋酸和脱氢醋酸钠:脱氢醋酸和脱氢醋酸钠是毒性很低、对热较稳定的防腐剂,适应的PH范围较宽,但以酸性介质中的抑菌效果更好。我国规定脱氢醋酸可用于腐乳、什锦菜、原汁橘浆,最大用量为0.30g/kg。脱氢醋酸钠为乳制品的主要防腐剂,常用于干酪、奶油和人造奶油,使用量为0.61g/kg以下。使用时一般是将0.1%~0.2%的水溶液喷洒在制品表面或包装材料上,喷洒量为20~40ml/kg。

3、比较常用抗氧化剂的特点

答:脂溶性抗氧(化)剂: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没食子酸丙酯(PG);生育酚混合浓缩物(维生素E)

水溶性抗氧化剂:抗坏血酸(维生素C);植酸;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氨基酸4、你如何看待防腐剂在食品中的应用

答:近年来,一些食品中必用的防腐剂也在向着安全、营养、无公害的方向发展,如葡萄糖氧化酶、鱼精蛋白、溶菌酶、乳酸菌、壳聚糖、果胶分解物等新型防腐剂已经出现,并被国家批准使用,建议大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应首选含天然防腐剂的食品,以确保健康不受损害。

食品工程原理重点

食品工程原理复习 第一章 流体力学基础 1.单元操作与三传理论的概念及关系。 不同食品的生产过程应用各种物理加工过程,根据他们的操作原理,可以归结为数个应用广泛的基本操作过程,如流体输送、搅拌、沉降、过滤、热交换、制冷、蒸发、结晶、吸收、蒸馏、粉 碎、乳化萃取、吸附、干燥 等。这些基本的物理过程称为 单元 操作 动量传递:流体流动时,其内部发生动量传递,故流体流动过程也称为动量传递过程。凡是遵循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单元操作, 均可用动量传递的理论去研究。 热量传递 : 物体被加热或冷却的过程也称为物体的传热过程。凡 是遵循传热基本规律的单元操作,均可用热量传递的理论去研究。 质量传递 : 两相间物质的传递过程即为质量传递。凡是遵循传质 基本规律的单元操作,均可用质量传递的理论去研究。 单元操作与三传的关系 “三传理论”是单元操作的理论基础,单元操作是“三传理论” 的具体应用。 同时,“三传理论”和单元操作也是食品工程技术的理论和实践 基础 2.粘度的概念及牛顿内摩擦(粘性)定律。牛顿黏性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y u d d μτ±= ,服从此定律的流体称为牛顿流体。 μ比例系数,其值随流体的不同而异,流体的黏性愈大,其值愈 大。所以称为粘滞系数或动力粘度,简称为粘度 3.理想流体的概念及意义。 理想流体的粘度为零,不存在内摩擦力。理想流体的假设,为工

程研究带来方便。 4.热力体系:指某一由周围边界所限定的空间内的所有物质。边 界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边界所限定空间的外部称为 外界。 5.稳定流动:各截面上流体的有关参数(如流速、物性、压强) 仅随位置而变化,不随时间而变。 6.流体在两截面间的管道内流动时, 其流动方向是从总能量大的截面流向总能量小的截面。 7.1kg理想流体在管道内作稳定流动而又没有外功加入时,其柏努利方程式的物理意义是其总机械能守恒,不同形式的机械能可以相互转换。 8. 实际流体与理想流体的主要区别在于实际流体具有黏性,实际流体柏努利方程与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主要区别在于实际流体柏努利方程中有阻力损失项。 柏努利方程的三种表达式 p1/ρ+gz1+u12/2 = p2/ρ+gz2+u22/2 p1/ρg+z1+u12/2g = p2/ρg+z2+u22/2g p1+ρgz1+ρu12/2 = p2 +ρgz2+ρu22/2

食品技术原理习题

.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低温保藏: 即降低食品温度,并维持低温水平或冻结状态,以延缓或阻止食品的腐败变质,达到食品的远途运输和短期或长期贮藏的目的的保藏方法。 2、冷却保藏:将食品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上的某一温度,食品中水分不结冰,达到大多数食品短期贮存和某些食品长期贮存的保藏方法。 3、冻结贮藏:将食品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的某一温度,使食品中的绝大部分水分形成冰晶,达到食品长期贮存目的的保藏方法。 4、回热:冷藏食品出冷藏室之前,保证空气中的水分不会在冷藏食品表面冷凝的条件下,逐渐提高冷藏食品的温度,最后达到使其与外界空气温度相同的过程。 5、解冻:使食品内冰晶体状态的水分转化为液态,同时恢复食品原有状态和特性的过程。 6、最大冰晶生长带:食品中的水分大部分(约80%)都在-1~ -5℃的温度范围内结冰,这种大量形成冰晶带的范围称为最大冰晶带。 7、共晶点:就是在降温过程中,食品组织内的溶液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不再改变(即不再有冰晶体析出),水和它所溶解的盐类共同结晶并冻结成固体时的温度。 8、冻藏食品实用贮藏期:是指经过冻藏的食品,仍保持着对一般消费者或作为加工原料使用无妨的感官品质指标时所经过的冻藏时间。 9.冻藏食品T.T.T概念:即冻结食品的可接收性与冻藏温度,冻藏时间的关系,用以衡量冷链中食品的品质变化。 10、气调贮藏:气调贮藏是在冷藏的基础上降低贮藏环境中氧气的含量,增加贮藏环境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以进一步提高贮藏效果的方法。它包含着冷藏和气调的双重作用。 二:问答题。 1、低温防腐的基本原理是怎样的? 答:利用低温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抑制固有酶的活性,降低非酶因

食品技术原理复习

一、名词解释: 1.低温保藏:降低食品的温度,并维持低温水平或冻结状态,以延缓或阻止食品的腐败变 质,达到食品的远途运输和短期或长期贮藏的目的的保藏方法。(p1) 2.冷却保藏:将食品的温度下降到食品冻结点以上的某一合适温度,食品中的水分不结冰 的,达到使大多数食品短期贮藏和长期贮藏的目的。(p2) 3.冻结保藏:将食品的温度下降到食品冻结点以下的某一预定温度,使食品中绝大部分的 水形成结晶,达到使食品长期贮藏的目的。(p2) 4.回热:就是在冷藏食品出冷藏室前,保证空气中的水分不会再冷藏食品表面冷凝的条件 下,逐渐提高冷藏食品的温度,最后达到使其与外界空气温度相同的过程。(p54) 5.解冻:是使冻藏食品内冻结的水分重新变成液态,回复食品的原有状态和性状的过程。 (p55) 6.最大冰晶生长带:大量形成冰结晶的温度范围。(p26) 7.共晶点:食品中浓度增加到一定浓度不再改变,然后食品中的盐和溶液一起结晶时的温 度。 8.冷却率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13) 9.冻藏食品实用贮存期:冻藏食品感官品质无大的变化时的贮存时间。(p51) 10.冻藏食品T.T.T概念:冻结食品的可接受性与冻藏温度、冻藏时间的关系(p52) 11.呼吸跃变:水果蔬菜在收获后呼吸强度下降,但到了一个转折点后呼吸强度急剧升高 (p61) 12.气调贮藏:在冷藏的基础上降低贮藏环境中氧气的含量,增加贮藏环境中二氧化碳气体 的含量,以进一步提高贮藏效果的方法,简称CA贮藏。(p64) 13.食品干藏:通过干燥将食品中水分降低到足以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水分进行长期贮藏 14.腌渍保藏:利用高浓度的盐或糖处理食品,让其渗入到食品组织中去,提高渗透压降低 水分活度,抑制腐败菌的生长繁殖,达到保藏的目的。 15.盐制:用盐或盐溶液对肉或蔬菜等食品原料进行处理。 16.糖制:用糖或糖溶液对水果等原料进行处理。 17.水分活度(A w):是指物料表面水分的蒸汽压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之比。 18.平衡水分:不能被指定状态的空气带走的水分。 19.湿基湿含量:是以湿物料为基准,指湿物料中水分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20.干基湿含量:是以不变的干燥物质为基准,指湿物料中水分与干物质质量的百分比。 21.给湿过程:由于水分梯度存在使水分从高到低转移的过程。 22.化学保藏:在食品生产、贮藏和运输过程中使用化学和生物制品(食品添加剂)来提高 食品的耐藏性和尽可能保持食品原有质量的措施。 23..防腐剂:具有抑制微生物生长和杀死微生物能力的物质。 24.抗氧剂:指能够延缓或阻止食品氧化,提高食品稳定性的物质。 25.涂膜剂:为防止生鲜食品脱水、氧化、变色、腐败、变质等而在其表面进行涂膜的物质。 26. 二、问答 1.低温防腐的基本原理是怎样的? 答:低温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食品中酶的活性,降低非酶因素引起的化学反应速率。 2.低温对酶、微生物及其他变质因素有何影响? 答:低温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食品中酶的活性,降低非酶因素引起的化学反应速率。 3.低温保藏可分为哪两大类?分别适应哪些物料?其温度范围如何? 答:低温保藏分为冷却贮藏和冻结贮藏。冷却贮藏适用于水果、蔬菜;冻结贮藏适用于肉类、

食品工程原理试题

食工原理复习题及答案(不含计算题) 一、填空题: 1. 圆管中有常温下的水流动,管内径d=100mm,测得其中的质量流量为15.7kg.s-1,其体积流量为_________.平均流速为______。 ***答案*** 0.0157m3.s-1 2.0m.s-1 2. 流体在圆形管道中作层流流动,如果只将流速增加一倍,则阻力损失为原来的____倍; 如果只将管径增加一倍,流速不变,则阻力损失为原来的_____倍。 ***答案*** 2;1/4 3. 离心泵的流量常用________调节。 ***答案*** 出口阀 4.(3分)题号2005 第2章知识点100 难度容易 某输水的水泵系统,经管路计算得,需泵提供的压头为He=25m水柱,输水量为20kg.s-1,则泵的有效功率为_________. ***答案*** 4905w 5. 用饱和水蒸汽加热空气时,换热管的壁温接近____________的温度,而传热系数K值接近____________的对流传热系数。 ***答案*** 饱和水蒸汽;空气 6. 实现传热过程的设备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间壁式蓄热式直接混合式 7. 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又称_______________。由于中央循环管的截面积_______。使其内单位容积的溶液所占有的传热面积比其它加热管内溶液占有的

______________,因此,溶液在中央循环管和加热管内受热不同而引起密度差异,形成溶液的_______________循环。 ***答案*** 标准式,较大,要小,自然 8. 圆管中有常温下的水流动,管内径d=100mm,测得中的体积流量为0.022m3.s-1,质量流量为_________,平均流速为_______。 ***答案*** 22kg.s-1 ; 2.8m.s-1 9. 球形粒子在介质中自由沉降时,匀速沉降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滞流沉降时,其阻力系数=____________. ***答案*** 粒子所受合力的代数和为零24/ Rep 10. 某大型化工容器的外层包上隔热层,以减少热损失,若容器外表温度为500℃, 而环境温度为20℃, 采用某隔热材料,其厚度为240mm,λ=0.57w.m-1.K-1,此时单位面积的热损失为_______。(注:大型容器可视为平壁) ***答案*** 1140w 11. 非结合水份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以机械方式与物料相结合的水份。 12. 设离心机转鼓直径为1m,转速n=600 转.min-1,则在其中沉降的同一微粒,比在重力沉降器内沉降的速度快____________倍。 ***答案*** 201 13. 在以下热交换器中, 管内为热气体,套管用冷水冷却,请在下图标明逆流和并流时,冷热流体的流向。 本题目有题图:titu081.bmp

食品工程原理重点

食品工程原理复习 第一章 流体力学基础 1.单元操作与三传理论的概念及关系。 不同食品的生产过程应用各种物理加工过程,根据他们的操作原理,可以归结为数个应用广泛的基本操作过程,如流体输送、搅拌、沉降、过滤、热交换、制冷、蒸发、结晶、吸收、蒸馏、粉 碎、乳化萃取、吸附、干燥 等。这些基本的物理过程称为 单元 操作 动量传递:流体流动时,其内部发生动量传递,故流体流动过程也称为动量传递过程。凡是遵循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单元操作, 均可用动量传递的理论去研究。 热量传递 : 物体被加热或冷却的过程也称为物体的传热过程。凡 是遵循传热基本规律的单元操作,均可用热量传递的理论去研究。 质量传递 : 两相间物质的传递过程即为质量传递。凡是遵循传质 基本规律的单元操作,均可用质量传递的理论去研究。 单元操作与三传的关系 “三传理论”是单元操作的理论基础,单元操作是“三传理论” 的具体应用。 同时,“三传理论”和单元操作也是食品工程技术的理论和实践 基础 2.粘度的概念及牛顿内摩擦(粘性)定律。牛顿黏性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y u d d μτ±= ,服从此定律的流体称为牛顿流体。 μ比例系数,其值随流体的不同而异,流体的黏性愈大,其值愈 大。所以称为粘滞系数或动力粘度,简称为粘度 3.理想流体的概念及意义。 理想流体的粘度为零,不存在内摩擦力。理想流体的假设,为工 程研究带来方便。 4.热力体系:指某一由周围边界所限定的空间内的所有物质。边

界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边界所限定空间的外部称为 外界。 5.稳定流动:各截面上流体的有关参数(如流速、物性、压强) 仅随位置而变化,不随时间而变。 6.流体在两截面间的管道内流动时, 其流动方向是从总能量大的截面流向总能量小的截面。 7.1kg理想流体在管道内作稳定流动而又没有外功加入时,其柏努利方程式的物理意义是其总机械能守恒,不同形式的机械能可以相互转换。 8. 实际流体与理想流体的主要区别在于实际流体具有黏性,实际流体柏努利方程与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主要区别在于实际流体柏努利方程中有阻力损失项。 柏努利方程的三种表达式 p1/ρ+gz1+u12/2 = p2/ρ+gz2+u22/2 p1/ρg+z1+u12/2g = p2/ρg+z2+u22/2g p1+ρgz1+ρu12/2 = p2 +ρgz2+ρu22/2 9.管中稳定流动连续性方程:在连续稳定的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中,流体流速与管道的截面积成反比。截面积愈大之处流速愈小,反之亦然。对于

食品技术原理习题

v .. . ..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低温保藏: 即降低食品温度,并维持低温水平或冻结状态,以延缓或阻止食品的腐败变质,达到食品的远途运输和短期或长期贮藏的目的的保藏方法。 2、冷却保藏:将食品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上的某一温度 ,食品中水分不结冰,达到大多数食品短期贮存和某些食品长期贮存的保藏方法。 3、冻结贮藏:将食品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的某一温度 ,使食品中的绝大部分水分形成冰晶,达到食品长期贮存目的的保藏方法。 4、回热:冷藏食品出冷藏室之前,保证空气中的水分不会在冷藏食品表面冷凝的条件下,逐渐提高冷藏食品的温度,最后达到使其与外界空气温度相同的过程。 5、解冻:使食品内冰晶体状态的水分转化为液态,同时恢复食品原有状态和特性的过程。 6、最大冰晶生长带:食品中的水分大部分(约80%)都在-1~ -5℃的温度范围内结冰,这种大量形成冰晶带的范围称为最大冰晶带。 7、共晶点:就是在降温过程中,食品组织内的溶液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不再改变(即不再有冰晶体析出),水和它所溶解的盐类共同结晶并冻结成固体时的温度。 8、冻藏食品实用贮藏期:是指经过冻藏的食品,仍保持着对一般消费者或作为加工原料使用无妨的感官品质指标时所经过的冻藏时间。 9.冻藏食品T.T.T 概念:即冻结食品的可接收性与冻藏温度,冻藏时间的关系,用以衡量冷链中食品的品质变化。 10、气调贮藏:气调贮藏是在冷藏的基础上降低贮藏环境中氧气的含量,增加贮藏环境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以进一步提高贮藏效果的方法。它包含着冷藏和气调的双重作用。 二:问答题。 1、低温防腐的基本原理是怎样的? 答:利用低温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抑制固有酶的活性,降低非酶因

食品技术原理课后思考题原版

食品技术原理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食品的低温处理与保藏 1、食品低温保藏 食品的低温保藏:即降低食品温度,并维持低温水平或冻结状态,以延缓或阻止食品的腐败变质,达到食品的远途运输和短期或长期储藏的目的的保藏方法。 2、食品低温保藏的分类 食品的冷却储藏:即将食品温度下降到食品冻结点温度以上的某一合适温度,食品中水分不结冰,达到使大多数食品短期储藏和某些食品长期储藏的目的。 冻结储藏:即将食品温度下降到食品冻结点以下的某一预定温度,使食品绝大部分的水形成冰结晶,达到食品长期储藏的目的。 3、温度对酶活性有哪些影响? (1)温度对酶的活性影响较大。在一定温度范围内(0—40),酶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过高的温度可导致酶的活性丧失,低温处理虽然能使酶的活性下降,但不完全丧失。(3)一般来说—18才能有效地抑制酶的活性,但温度回升后酶的活性会重新恢复,甚至较降温前活性更高,从而加速果蔬的变质。故对低温处理果蔬往往需要在低温处理前进行灭酶,采用烫漂,80-90的温度,3-5分钟。温度应控制在恰好能破坏食品中各种酶的活性而不大量破坏食品品质。采用检查过氧化物酶残余活性的方法,确定热烫工艺。 4、低温导致微生物活力降低和死亡的原因。 (1)低温降低了各种生化反应速率,破坏了各种生化反应的协调一致性,从而破坏了微生物细胞内的新陈代谢。(2)低温导致微生物细胞内的原生质浓度增加,胶体吸水性下降,粘度增加,影响新陈代谢。(3)低温导致微生物细胞内外的水分冻结形成冰结晶,冰晶会对微生物的细胞产生机械损伤。而且由于部分水的结晶也会导致细胞内原生质浓度增加,使其中部分蛋白质变性,从而引起细胞丧失活性,这种现象对于含水量大的营养细胞在缓慢冻结条件下容易发生。 5、影响微生物死亡的因素有哪些? (1)温度:温度愈低对微生物的抑制愈显著,在冻结点以下,温度愈低水分活性愈低,其对微生物抑制作用愈明显,但低温对芽孢活力影响较小。(2)降温速率:在冻结点之上,降温速度愈快,微生物适应性愈差;水分开始冻结后,降温的速度会影响水分形成冰结晶的大小,降温速度慢,形成的冰结晶大,对微生物细胞的损伤大。(3)水分存在的状态:结合水多,水分不易冻结,形成的冰结晶小而少,对微生物细胞的损伤小,反之,水分多,游离水多形成的冰结晶大,对细胞的损伤大。(4)介质和食品成分的影响:pH低和高水分会加速微生物的死亡。食品中一定浓度糖,盐,蛋白质和脂肪等对微生物有保护作用,使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减弱。但当这些可溶性物质的浓度提高,其本身就有一定的抑菌作用。(5)储藏期:冻结储存时微生物的数量一般总是随储存期的增加而减少,但储存温度愈低,减少的量愈少。 6、食品冷却的方法有哪几种? 自然降温和人工降温。人工降温的方法有:(1)强制空气冷却法(2)真空冷却法(3)水冷却法(4)冰冷却法 (1)冷风冷却 (2)冷水冷却 (3)碎冰冷却 (4)真空冷却 7、根据食品物料特性可将食品分为哪几类?动物屠宰后肌肉变化分几步? 根据低温下不同食品物料的特性,可将食品物料分为三类:一是植物性物料;二是

《食品工程原理》试题

2004 – 2005 学年第二学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食品工程原理试卷(A)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合计 得分 阅卷人 一、填空题(20分) 1. 71dyn/cm= N/m(已知1N=105 dyn); 2. 给热是以和的差作为传热推动力来考虑 问题的; 3. 金属的导热系数大都随其温度的升高而 , 随其纯度 的增加而 ; 4. 能够全部吸收辐射能的物体(即A=1)称为 体; 5. 蒸发操作中,计算由于溶液蒸汽压下降而引起的温度差损失 的方法有 、 ; 6. 蒸发器主要由 室和 室组

成; 7. 喷雾干燥中,热空气与雾滴的流动方式有 、 、 三种; 8. 形状系数不仅与 有关,而且 与 有关; 9. 粉碎的能耗假说比较著名的三种是 、 、 ; 10. 圆形筛孔主要按颗粒的 度进行筛分,长形筛孔主要按颗粒 的 度进行筛分。

二、选择题(10分)(有一项或多项答案正确) 1. 揭示了物体辐射能力与吸收率之间关系的定律是( ) (A)普朗克定律;(B)折射定律;(C)克希霍夫定律; (D)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 2. 确定换热器总传热系数的方法有() (A)查样本书;(B)经验估算;(C)公式计算;(D)实 验测定 3. 为保证多效蒸发中前一效的二次蒸汽可作为后一效的加热蒸 汽,前一效的料液的沸点要比后一效的() (A)高;(B)低;(C)相等;(D)无法确定; 4. 对饱和湿空气而言,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A)p=p S,φ=100%,;(B)p=p S,φ=0;(C)p=0,φ=0; (D)t=t w=t d=t as 5. 粉碎产品粒度分析中,一般认为,筛分法分析的下限是( ) (A)100μm;(B)50μm;(C)10μm;(D)5μm。 三、判断题(10分)(对者打“”号,错者打“”号。) 1. ()算术平均温度差是近似的,对数平均温度差才是准确的; 2. ()两固(灰)体净辐射传热的热流方向既与两者温度有关, 又与其黑度有关; 3. ()NaOH溶液的杜林线不是一组相互平行的直线; 4. ()恒速干燥阶段干燥速率的大小决定于物料外部的干燥条 件; 5. ()泰勒标准(Tyler Standard)筛制中,相邻两筛号的网眼净宽 度之比为1∶2。 四、计算题(60分) 1. (10分)外径为426mm的蒸汽管道,其外包扎一层厚度位 426mm的保温层,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可取为0. 615 W/(m· ℃)。若蒸汽管道的外表面温度为177℃,保温层的外表面温度 为38℃,试求每米管长的热损失以及保温层中的温度分布。 2. (10分) 一单程列管式换热器,由若干根长为3m、直径为 φ25×2.5mm的钢管束组成。要求将流量为1.25kg/s的苯从350K 冷却到300K,290K的冷却水在管内和苯呈逆流流动。若已知 水侧和苯侧的对流传热系数分别为0.85和1.70kW/(m2.K),

食品技术原理试卷及答案1

课程代码: 座位号: 《食品技术原理》试卷A 姓名: 学号: 专业: 学院: 班级: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1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对一题得 1 分,共10 分) 1、热致死微生物的主要机理是 【B 】 A.加热方式 B.蛋白质变性 C.热处理温度 D.水分 2、高酸性食品中常见腐败菌是 【B 】 A.嗜热菌 B. 酵母 C. 耐酸芽孢菌 D. 嗜温厌氧菌 3、20g/L 的味精和20g/L 的核甘酸共存时,会使鲜味明显增强,增强的程度超过20g/L 味精单独存在鲜味与20g/L 核甘酸单独存在鲜味的加合。这称作 【 A 】 A.相乘作用 B.对比增强现象 C. 对比减弱现象 D.变调现象 4、酸黄瓜罐头杀菌时【 】为其加热的主要问题。 【 B 】 A.腐败菌 B.酶的钝化 C.杀菌温度 D.加热时间

5、对象菌Z=100C,F121=10min,则F131= 【A 】 A.1min B.0.1min C.100min D.1000min 6、解冻中品质变化以【】为主要。【B 】 A.微生物繁殖 B.汁液流失 C.酶促反应 D.非酶促反应 7、水分活度在【】以下,绝大多数的微生物都不能生长。【D 】 A.0.88 B. 0.91 C. 0.60 D. 0.75 8、以13位的EAN-13码为例,头三位代表国家,由国际物品编码组织分配,中国 大陆地区是 【C 】 A.590-594 B.390-394 C. 690-694 D.790-794 9、【】的照射可以达到辅照处理的目的,而不会损伤食品本身的组织,加工出来的食品质量好。【B 】 A.高剂量率、长时间 B. 高剂量率、短时间 C. 低剂量率、长时间 D. 低剂量率、短时间 10、当区别两个同类样品间是否存在感官差异,如成品检验和异味检验,使用【C】 A.成对比较检验 B.三点检验 C. 二-三点检验法 D.分类检验法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90分)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 小题,每题1分,共10 分,答A表示说法 正确.答B表示说法不正确,本题只需指出正确与错误,不需要修改) 11、食品杀菌时减少原始菌数到最低程度极为重要。(A) 12、细菌一般在微酸性至中性范围内其耐热性最强。(A ) 13、细菌的芽孢和营养细胞在微酸性至中性范围内,对加热的反应都十分稳定。(A) 14、F值可用于比较Z值不同的细菌的耐热性。(B) 15、高酸性食品加热杀菌时,酶的钝化为其杀菌的主要问题。(A ) 16、香蕉的冷藏温度低于120C时,会产生冷害。(A ) 17、要达到相同的渗透压,盐制时需要的溶液浓度就要比糖制时高得多。(B) 18、烟熏的主要目的是增加风味和色泽。(A )

食品工程原理练习题

传热练习题 1、 某加热器外面包了一层厚度为300mm 的绝缘材料,该材料的热导率为0.16W/(m ·℃),已测得该绝缘层外缘温度为30℃,距加热器外壁250mm 处为75℃,试求加热器外壁面的温度为多少? 2、 用套管换热器将果汁从80℃冷却到30℃,果汁比热为3.18kJ/kg ℃,流量为240kg/h 。冷却水与果汁呈逆流进入换热器,进口和出口温度分别为10℃和20℃,若传热系数为450W/m 2℃,计算换热面积和冷却水用量。 3、在一内管为Φ25mm×2.5mm 的套管式换热器中,用水冷却苯,冷却水在管程流动,入口温度为290K ,对流传热系数为850W/(m 2·K),壳程中流量为1.25kg/s 的苯与冷却水逆流换热,苯的进、出口温度分别为350K 、300K ,苯的对流传热系数为1700 W/(m 2·K),已知管壁的热导率为45 W/(m·K),苯的比热容为c p =1.9 kJ/(kg·℃),密度为ρ=880kg/m 3。忽略污垢热阻。试求:在水温不超过320K 的最少冷却水用量下,所需总管长为多少(以外表面积计)? 4、 在一单程列管式换热器中,用130℃的饱和水蒸汽将36000kg/h 的乙醇水溶液从25℃加热到75℃。列管换热器由90根Ф25mm×2.5mm ,长3m 的钢管管束组成。乙醇水溶液走管程,饱和水蒸汽走壳程。已知钢的热导率为45W/(m·℃),乙醇水溶液在定性温度下的密度为880kg/m 3,粘度为1.2×10-3Pa·s ,比热为4.02kJ/(kg·℃),热导率(即导热系数)为0.42W/(m·℃),水蒸汽的冷凝时的对流传热系数为104W/(m 2·℃),忽略污垢层热阻及热损失。试问此换热器是否能完成任务(即换热器传热量能否满足将乙醇水溶液从25℃加热到75℃)? 已知:管内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为4.08.0Pr Re )/(023.0d λα=,λμ/Pr p C =。 干燥练习题 5、 某物料在连续理想干燥器中进行干燥。物料处理量为3600kg/h, 物料含水量由20%降到5%(均为湿基)。空气初始温度为20℃,湿度为0.005kg/kg 绝干气,空气进干燥器时温度为100℃, 出干燥器时温度为40℃。试求:(1)空气消耗量;(2)预热器传热量。 6、 在某干燥器中干燥砂糖晶体,处理量为100kg/h ,要求将湿基含水量由40%减至5%。干燥介质为干球温度20℃,相对湿度15%的空气,经预热器加热

食品工程原理重点70750

食品工程原理复习 第一章流体力学基础 1.单元操作与三传理论的概念及关系。 不同食品的生产过程应用各种物理加工过程,根据他们的操作原理,可以归结为数个应用广泛的基本操作过程,如流体输送、搅拌、沉降、过滤、热交换、制冷、蒸发、结晶、吸收、蒸馏、粉碎、乳化萃取、吸附、干燥等。这些基本的物理过程称为单元操作 动量传递:流体流动时,其内部发生动量传递,故流体流动过程也称为动量传递过程。凡是遵循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单元操作,均可用动量传递的理论去研究。 热量传递: 物体被加热或冷却的过程也称为物体的传热过程。凡是遵循传热基本规律的单元操作,均可用热量传递的理论去研究。 质量传递: 两相间物质的传递过程即为质量传递。凡是遵循传质基本规律的单元操作,均可用质量传递的理论去研究。 单元操作与三传的关系 “三传理论”是单元操作的理论基础,单元操作是“三传理论” 1

2 的具体应用。 同时,“三传理论”和单元操作也是食品工程技术的理论和实 践基础 2.粘度的概念及牛顿内摩擦(粘性)定律。牛顿黏性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y u d d μτ±= ,服从此定律的流体称为牛顿流体。 μ比例系数,其值随流体的不同而异,流体的黏性愈大,其 值愈大。所以称为粘滞系数或动力粘度,简称为粘度 3.理想流体的概念及意义。 理想流体的粘度为零,不存在内摩擦力。理想流体的假设, 为工程研究带来方便。 4.热力体系:指某一由周围边界所限定的空间内的所有物质。 边界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边界所限定空间的外部称 为外界。 5.稳定流动:各截面上流体的有关参数(如流速、物性、压 强)仅随位置而变化,不随时间而变。 6.流体在两截面间的管道内流动时, 其流动方向是从总能量大的 截面流向总能量小的截面。 7.1kg 理想流体在管道内作稳定流动而又没有外功加入时,其柏努

食品技术原理期末复习

1粉碎是用机械力的方法来克服固体物料内部凝聚力达到使之破碎的单元操作。 2沉降式离心机转鼓周壁上无孔,供离心力实现沉降分离,有螺旋卸料沉降式离心机等,用以分离不易过滤的悬浮液。 3算术平均粒度适用于过大或过细颗粒不太多、分布较为平衡的场合。 4分离式离心机鼓壁上无孔,具有较大转速,一般在4000r/min以上,分离因数在3000以上主要用于乳浊液的分离和悬浮液的增浓或橙清。 5 12D是指在罐头工业中加热过程杀菌值的砰求,意味着最低的加热过程应降低到最耐热的肉毒梭状芽抱杆菌的要保的存活率概率仅为10-12。 6ph大于4.6的罐头杀菌时,以杀灭肉毒杆菌的芽孢为最低要求 7F就是在一定的加热致死温度(一般为121.1℃)下杀死一定浓度的微生物所需要的加热时间8热河工业生产的罐藏食品杀菌后其最后平衡pH高于4.6及水分活度大于0.85的极为低酸性罐藏食品 9压榨的目的是为了将固液相混合物分开 10开路粉碎不用和振动筛等附属分离设备,物料加入粉碎机中经过粉碎作用后即作为产品卸出,粗粒不再做循环 11不易用泵输送的固液相混合物应采用压榨分离 12开路粉碎中的粗粒很快通过粉碎机,而细粒在机内停留时间很长:故产品的力度分布很宽,能量利用比较充分 13在球磨机粉碎中,进粒颗粒粗,则应配置的磨介尺寸大,有利于提高产量,但粉碎物成品的粒度也大 14对于辊磨机中的齿辊,通常情况是稀牙比密牙省动力,磨温低且磨辊使用寿命长 15在球磨机粉碎中,进料颗粒细,则应配置的磨介尺寸小,粉碎物成品的粒度小,粉碎效果好 16对于辊磨机中的齿辊,粗料磨辊的研磨齿数宜少,对细料则宜多 17微生物在湿热杀菌条件下,能从周围介质中吸取水分,而对细胞蛋白质的凝固有促进作用,微生物死亡较快 18食品进入市场前进行的原料清理、分级操作可提高食品的商品价值和加工利用率 19往蛋白质、酶、多糖或核酸等有机化合物水溶液中加入乙醉、丙酮等有机溶剂后,会显著降低这些化合物的溶解度,最终从溶液中析出 20浸泡、.喷水等湿式清洗对于洗除食物粘附的泥土极为有效 21蛋白质可与Zn2+, Ca+等形成复合物,使其在水和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大降低 22β盐析沉淀是在一定的离子强度下,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温度达到沉淀蛋白质的目的23食品的水分蒸发率与食品与冷却介质间水蒸气差,食品外露的表面积成正比 24在生产大豆分离蛋白、酶制剂等产品过程中,可采用盐析沉淀方法进行分离操作 25微波丁般是指波长在lmin}lm范围的电磁波,由于微波的频率很高,所以在某些场合也称作超高频 26冷风冷却的缺点是当冷却室内的的空气相对湿度低的时候,被冷去却食品的干耗较大 27波导型加热器是在波导的一段输入微波,在另一段有吸收剩余能量的水负载,这样使微波在波导内无反射的传输构成行波场 28食品在冷却过程中表面水分向外蒸发使食品失水俗称冷却干耗 29.在一定的总压下,湿空气中水分分压与筒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之比称为相对湿度 30.2450MH2微波比915MH2微波加热速度快,穿透速度小 31微生物干热的杀菌比湿热效果差 .32从加热角度看,频率越高,加热速度越快,因此可以通过在一定条件下提高频率来提高加

食品工程原理 第五章 习题解答

第五章习题解答 1. 什么样的溶液适合进行蒸发? 答:在蒸发操作中被蒸发的溶液可以是水溶液,也可以是其他溶剂的溶液。只要是在蒸发过程中溶质不发生汽化的溶液都可以。 2. 什么叫蒸发?为什么蒸发通常在沸点下进行? 答:使含有不挥发溶质的溶液沸腾汽化并移出蒸汽,从而使溶液中溶质浓度提高的单元操作称为蒸发。在蒸发操作过程中物料通常处于相变状态,故蒸发通常在沸点下进行。 3. 什么叫真空蒸发?有何特点? 答:真空蒸发又称减压蒸发,是在低于大气压力下进行蒸发操作的蒸发处理方法。将二次蒸汽经过冷凝器后排出,这时蒸发器内的二次蒸汽即可形成负压。操作时为密闭设备,生产效率高,操作条件好。 真空蒸发的特点在于: ①操作压力降低使溶液的沸点下降,有利于处理热敏性物料,且可利用低压强的蒸汽或废蒸汽作为热源; ②对相同压强的加热蒸汽而言,溶液的沸点随所处的压强减小而降低,可以提高传热总温度差;但与此同时,溶液的浓度加大,使总传热系数下降; ③真空蒸发系统要求有造成减压的装置,使系统的投资费和操作费提高。 4. 与传热过程相比,蒸发过程有哪些特点? 答:①传热性质为壁面两侧流体均有相变的恒温传热过程。 ②有些溶液在蒸发过程中有晶体析出、易结垢或产生泡沫、高温下易分解或聚合;溶液的浓度在蒸发过程中逐渐增大、腐蚀性逐渐增强。二次蒸汽易挟带泡沫。 ③在相同的操作压强下,溶液的沸点要比纯溶剂的沸点高,且一般随浓度的增大而升高,从而造成有效传热温差减小。 ④减少加热蒸汽的使用量及再利用二次蒸汽的冷凝热、冷凝水的显热是蒸发操作过程中应考虑的节能问题。 5. 单效蒸发中,蒸发水量、生蒸气用量如何计算? 答:蒸发器单位时间内从溶液中蒸发出的水分质量,可用热负荷来表示。也可作物料衡算求得。 在蒸发操作中,加热蒸汽冷凝所放出的热量消耗于将溶液加热至沸点、将水分蒸发成蒸汽及向周围散失的热量。蒸汽的消耗量可通过热量衡算来确定。 6. 何谓温度差损失?温度差损失有几种? 答:溶液的沸点温度t往往高于二次蒸汽的温度T’,将溶液的沸点温度t与二次蒸汽的温度T'之间的差值,称为温度差损失。 蒸发操作时,造成温度差损失的原因有:因蒸汽压下降引起的温度差损失'?、因蒸发器中液柱静压强而引起的温度差损失''?和因管路流体阻力引起的温度差

食品技术原理习题2

第一章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1,、低温保藏: 即降低食品温度,并维持低温水平或冻结状态,以延缓或阻止食品的腐败变质,达到食品的远途运输和短期或长期贮藏的目的的保藏方法。 2、冷却保藏:将食品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上的某一温度,食品中水分不 结冰,达到大多数食品短期贮存和某些食品长期贮存的保藏方法。 3、冻结贮藏:将食品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的某一温度,使食品中的绝 大部分水分形成冰晶,达到食品长期贮存目的的保藏方法。 4、回热:冷藏食品出冷藏室之前,保证空气中的水分不会在冷藏食品表面冷凝的条件下,逐渐提高冷藏食品的温度,最后达到使其与外界空气温度相同的过程。 5、解冻:使食品内冰晶体状态的水分转化为液态,同时恢复食品原有状态和特性的过程。 6、最大冰晶生长带:食品中的水分大部分(约80% )都在-1~ -5 C的温度范围内结冰,这种大量形成冰晶带的范围称为最大冰晶带。 7、共晶点:就是在降温过程中,食品组织内的溶液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不再改变(即不再有冰晶体析出),水和它所溶解的盐类共同结晶并冻结成固体时的温度。 8、冻藏食品实用贮藏期:是指经过冻藏的食品,仍保持着对一般消费者或作为加工原料使用无妨的感官品质指标时所经过的冻藏时间。 9、冻藏食品T.T.T 概念:即冻结食品的可接收性与冻藏温度,冻藏时间的关系,用以衡量冷链中食品的品质变化。 10、气调贮藏:气调贮藏是在冷藏的基础上降低贮藏环境中氧气的含量,增加贮藏环境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以进一步提高贮藏效果的方法。它包含着冷藏和气调的双重作用。 二:问答题。 1、低温防腐的基本原理是怎样的? 答:利用低温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抑制固有酶的活性,降低非酶因素引起的化学反应速率,延缓腐败变质,达到长期保藏和远途运输的目的。 2、低温对酶、微生物及其它变质因素有何影响? 答:集于网络对对酶的影响请联当网站删存30C T—酶活性f T=30-40 C 酶促反应速率最大 T >40C T 酶活性J

食品工程原理期末复习单项选择题

食品工程原理期末复习 单项选择题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单项选择题:(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一个标准大气压,以mmHg为单位是( B ) (A) 761 (B) 760 (C) (D) 9、一个标准大气压,以mH2O柱为单位是( B ) (A) (B) (C) (D) 2、表示流体流动形态类型可用雷诺数来表示,当流体流动属于层流时,雷诺数为( D ) (A) Re ≤ 1500 (B) Re ≤ 1600 (C) Re ≤ 1800 (D) Re ≤ 2000 10、表示流体流动形态类型可用雷诺数来表示,当流体流动属于湍流时,雷诺数为( C ) (A) Re >3500 (B) Re >3800 (C) Re >4000 (D) Re >4200 16、一个标准大气压,以cm2为单位是( B ) (A) (B) (C) (D) 25、一个标准大气压,以Pa为单位应为( B ) (A) ×104 (B) ×105 (C) ×106 (D) ×105 3、流体内部流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对流体的流动有阻碍的作用,称为流体的 ( D ) (A) 比热 (B) 密度 (C) 压力 (D) 粘性 5、流体流过任一截面时,需要对流体作相应的功,才能克服该截面处的流体压力,所 需的功,称为( C ) (A) 位能 (B) 动能 (C) 静压能 (D) 外加能量 6、流体流动时,上游截面与下游截面的总能量差为( D ) (A) 外加能量减动能 (B) 外加能量减静压能 (C) 外加能量减位能 (D) 外加能量减能量损失 7、输送流体过程中,当距离较短时,直管阻力可以( C ) (A) 加倍计算(B) 减半计算(C) 忽略不计(D) 按原值计算 8、泵在正常工作时,实际的安装高度要比允许值减去( B ) (A) 0.3m (B) 0.5-1m(C) 1-1.5m(D) 2m 12、流体流动时,由于摩擦阻力的存在。能量不断减少,为了保证流体的输送需要( D ) (A) 增加位能 (B) 提高动能 (C) 增大静压能 (D) 外加能量 13、利用柏努利方程计算流体输送问题时,需要正确选择计算的基准面,截面一般与 流动方向(C) (A) 平行(B) 倾斜(C) 垂直(D) 相交 14、输送流体时,在管道的局部位置,如突扩,三通,闸门等处所产生的阻力称为( B) (A) 直管阻力(B) 局部阻力(C) 管件阻力(D) 输送阻力 15、泵在正常工作时,泵的允许安装高度随着流量的增加而( B ) (A) 增加(B) 下降(C) 不变(D) 需要调整 17、离心泵启动时,泵内应充满输送的液体,否则会发生( A ) (A) 气缚 (B) 汽蚀 (C) 气阻 (D) 气化 19、流体内部的压强,以绝对零压为起点计算的是( C ) (A) 真空度 (B) 表压 (C) 真实压强 (D) 流体内部的静压 20、流体流动时,如果不计摩擦损失,任一截面上的机械能总量为( D ) (A) 动能加位能 (B) 动能加静压能 (C) 位能加静压能 (D) 总能量为常量 21、利用柏努利方程计算流体输送问题时,要正确的选择合理的边界条件,对宽广水 面的流体流动速度,应选择(C) (A) U = 1 (B) 0 < u < 1 (C) u = 0 (D) u < 0 22、输送流体时,泵给予单位质量流体的能量为( C ) (A) 升扬高度(B) 位压头 (C) 扬程(D) 动压头 23、往复式泵的分类是依据不同的(A) (A) 活塞(B) 连杆(C) 曲柄(D)汽缸 26、离心泵的实际安装高度,应该小于允许安装高度,否则将产生( B ) (A) 气缚 (B) 汽蚀 (C) 气阻 (D) ) 气化

食品技术原理重点资料

食品技术原理重点

14食科,pb 第一章食品的低温处理和保藏 1.低温导致微生物活力降低和死亡的原因:温度下降时,微生物细胞内酶活力随之下降,使得物质代谢中各种生化反应速度减慢,故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随之减慢,同时也破坏了各种生化反应的协调性,从而破坏了微生物细胞内的新陈代谢。温度下降时,微生物细胞内原生质粘度增加、胶体吸水性下降、蛋白质分散度改变,并且最后会导致不可逆的蛋白质凝固,破坏其物质代谢的正常运行,对细胞造成严重的损害。P4 2.冰结晶最大生成带:食品中水分大量形成冰结晶的温度范围-1~-5℃。P26 3.食品冷却过程中各部分温度下降速度及冷却过程中的散热量大小 P7-8 4.冻结速度对微生物死亡的影响:食品冻结时,缓冻会导致大量微生物死亡,而速冻则相反。因为缓冻时形成量少微粒大的冰晶体,不仅对微生物细胞造成机械性破坏,还促进蛋白质变性。速冻时,温度迅速降到-18℃,能及时终止微生物细胞内酶的反应和延缓胶质体的变性,故微生物死亡率较低。P5 5.冻结速度对冰结晶的影响:缓慢冻结时,冰结晶大多在细胞间隙内形成,冰晶量少而粗大,快速冻结时,冰结晶大多在细胞内形成,冰晶量多而细小。P28 6.快速冻结的优点:①食品冻结后形成冰晶颗粒小,对食品组织破坏性小 ②食品组织细胞内水分向细胞外转移较少,故细胞内汁液的浓缩程度较少 ③食品温度迅速降到微生物最低生长温度以下,阻止微生物对食品的分解作用 ④可以迅速降低食品中酶的活性,提高食品稳定性。P30 7.解冻速度对食品品质的影响:食品的解冻速度越慢,解冻时的汁液流失就越少,缓慢解冻时,细胞间隙内的冰结晶的冻结点较高、解冻较慢,这部分冰结晶可以边缓慢解冻,边向细胞内渗透,而不至于因全部冰结晶同时解冻而造成汁液大量外流,食品组织能最大程度地恢复其原来的水分分布状态。P56 8.低共熔点:降温过程中,食品组织内的溶液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不再改变,水和它所溶解的盐类共同结晶并冻结成固体时的温度。P25 9.水的过冷临界温度:水在降温过程中开始形成稳定性晶核时的温度或在开始回升的最低温度称为过冷临界温度或过冷温度。P24

食品技术原理重点31909

14食科,pb 第一章食品的低温处理和保藏 1.低温导致微生物活力降低和死亡的原因:温度下降时,微生物细胞内酶活力随之下降,使得物质代谢中各种生化反应速度减慢,故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随之减慢,同时也破坏了各种生化反应的协调性,从而破坏了微生物细胞内的新陈代谢。温度下降时,微生物细胞内原生质粘度增加、胶体吸水性下降、蛋白质分散度改变,并且最后会导致不可逆的蛋白质凝固,破坏其物质代谢的正常运行,对细胞造成严重的损害。P4 2.冰结晶最大生成带:食品中水分大量形成冰结晶的温度范围-1~-5℃。P26 3.食品冷却过程中各部分温度下降速度及冷却过程中的散热量大小P7-8 4.冻结速度对微生物死亡的影响:食品冻结时,缓冻会导致大量微生物死亡,而速冻则相反。因为缓冻时形成量少微粒大的冰晶体,不仅对微生物细胞造成机械性破坏,还促进蛋白质变性。速冻时,温度迅速降到-18℃,能及时终止微生物细胞内酶的反应和延缓胶质体的变性,故微生物死亡率较低。P5 5.冻结速度对冰结晶的影响:缓慢冻结时,冰结晶大多在细胞间隙内形成,冰晶量少而粗大,快速冻结时,冰结晶大多在细胞内形成,冰晶量多而细小。P28 6.快速冻结的优点:①食品冻结后形成冰晶颗粒小,对食品组织破坏性小 ②食品组织细胞内水分向细胞外转移较少,故细胞内汁液的浓缩程度较少 ③食品温度迅速降到微生物最低生长温度以下,阻止微生物对食品的分解作用 ④可以迅速降低食品中酶的活性,提高食品稳定性。P30 7.解冻速度对食品品质的影响:食品的解冻速度越慢,解冻时的汁液流失就越少,缓慢解冻时,细胞间隙内的冰结晶的冻结点较高、解冻较慢,这部分冰结晶可以边缓慢解冻,边向细胞内渗透,而不至于因全部冰结晶同时解冻而造成汁液大量外流,食品组织能最大程度地恢复其原来的水分分布状态。P56 8.低共熔点:降温过程中,食品组织内的溶液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不再改变,水和它所溶解的盐类共同结晶并冻结成固体时的温度。P25 9.水的过冷临界温度:水在降温过程中开始形成稳定性晶核时的温度或在开始回升的最低温度称为过冷临界温度或过冷温度。P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