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北师大民俗学试题

历年北师大民俗学试题
历年北师大民俗学试题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考研试题(98-07)

1998年试卷

民间文艺学(含民俗学)

一、填空

1.北京大学于------年创办《歌谣》周刊,1928年广州中山大学创办-------周刊。

2.民间传说可分为------传说,史事传说和--------传说。

3.民间寓言是具有明显-------寓意的故事,民间笑话是具有---------性和幽默意味的故事。

4.《西游记》的蓝本是宋末元初间写成的话本--------,《水浒传》的蓝本是宋元年间的讲史话本--------------。

5.《格萨尔王传》是藏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是-----族英雄史诗,《玛那斯》是-------族的英雄史诗。

二、判断对错

1.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的《叶限》属于灰姑娘型故事。

2. 中国汉族民间叙事诗历史上曾经想讲唱的道路上发展。

3. 端阳节吃粽子、划龙舟的风俗与关于屈原的传说相联系。

4. 在民间传说中一般将李耳视为木匠行业的祖师爷。

5. 我国广大的农村节日中演出的戏剧,主要是民间小戏,一般很少有大戏。

三、名词解释

1. 口头性

2. 谚语

3. 儿歌

4. 创世史诗

5. 人生礼仪

四、简答题

1. 幻想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古老观念主要有哪些?

2. 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五、问答题

1. 什么是神话?神话有哪几类内容?试举例说明。

2. 中国文学史上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发生过怎么样的影响?

1999年试卷

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

一、名词解释

模式性创世史诗民间历法

二、判断对错

1. 家族村落的结构要素之一是辈谱。

2. 坐商招徕顾客的主要标志是商幌。

3. 刘德培是湖北五家沟一带的著名民间艺人。

4.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5. 《一千零一夜》在汉、回、哈萨克等民族的民间文学中都有一定影响。

6. 傩戏表演的主要功能是民间娱乐。

7. 《妙峰山》是我国现代民俗学史上第一部田野考察著作。

8. 歌墟是甘肃、青海一带民间的传统歌节。

9. 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创世史诗最为丰富。

10. 神话的神都是由历史人物演变而来的。

11. “打春牛”是我国各省沿袭已久的开耕习俗。

12. 阿凡提是新疆各地广泛流传的机智人物故事。

13. 杭州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于1930年。

14. 牌匾的主要特征是一写二画。

三、论述题

1. 分析孟姜女与杞良妻的关系与区别。

2. 以四合院为例,略谈北方民居的特点。

3. 民间信仰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对民众发生意义的。

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1. 依附理论

2. 社会角色

3. 制度

4. 社会变迁

5. 阶级

6. 象征符号

二、简答题

1. 人类对自然界的关系经历哪四个阶段。

2. 马克斯。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三重标准。

3. 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区别是什么。

三、论述题

1. 社会学如何看待文化?你怎样看待社会与文化的关系。

2. 从我国国情出发,如何选择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国文化史

一、名词解释(24分,每题4分)

1、“三礼”

2、宋明理学

3、纬

4、五服

5、诸宫调

6、干栏式建筑

二、简答题(24分,每题8分)

1、简述《山海经》的主要内容

2、简述中国古代的冠礼和笄礼

3、简述科举制的兴衰历程

三、论述题(52分,每题26分)

1、试述宋代以来的家族制度

2、试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2000年试卷

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

1. 士昏礼

2. 女人社

3. 庙市

4. 春官歌

5. 社火

6. 行话

7. 祭祖

8. 干亲

9. 字辈谱

10.撒帐

二、简答题(二选一)

1. 以工匠集团为例,简论民间组织的“局内意识”。

2. 以文人传说为例,简论民间集团的“局外意识”。

三、论述题

1. 论民俗的传承性、现代民俗传承的类型与功能。

2. 概述在你身边发生的春节民俗的变迁,并谈谈你个人对这种变迁的含义和趋势的认识。

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1. 社区

2. 边界文化

3. 组织目标

4. 社会设置(社会制度)

5. 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

1. 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

2. “社会角色”的具体含义包括哪几个方面?

3. 关于“社会问题”,国外社会学家提出过什么理论?

4. 社会互动的情境,根据互动目的可分为几种?

三、论述题

1.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前提下,如何借鉴西方社会学的分层论?

2.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民俗文化为何重新表现出它的作用和价值?

民间文艺学

一、名词解释

1. 口头性

2. 幻想故事

3. 创世史诗

4. 民间说唱

5. 民间道具戏

二、简答题

1. 为什么说民间传说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它与信史有什么区别?

2. 举例说明民间歌谣的艺术特色。

3. 坚持“忠实记录”的原则对民间文艺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三、论述题

1. 神话、传说、故事的主要区别的什么?

2. 你怎样理解民间文艺学是一门特殊的文艺学?

北师大历年民俗学考研试题集萃]

2001年试卷

考试科目: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24分)

血缘关系文化丛初级群体城市化社会流动社会保障

二、简答题(24分)

1、简要说明“社会角色”这一概念之所指。

2、与其他社会控制手段相比较,文化控制手段有哪些特征?

3、“社区”概念的基本含义,一般认为是什么?

三、论述题(52分)

1、社会学为什么要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现象?

2、试概述学习社会学理论对研究民俗有哪些帮助作用?

考试科目:民间文艺学

一、回答问题(30分)

(一)指出下列作品的作者(10分)

述异记搜神记黄山谜古谣谚中国农谚粤风天籁集山海经古今谚吴歌甲集

(二)指出下列作品中具有变形情节的篇目(6分)

叶限白水素女狗耕田十兄弟蛇郎老鼠嫁女青蛙骑手

虎媪兔子判官狼外婆

(三)指出下列史诗或民间叙事诗的族属(10分)

格萨尔王传江格尔鹅并与桑洛玛纳斯嘎达梅林崇阳双合莲

阿诗玛孔雀东南飞马五哥与尕豆妹创世纪

(四)指出下列作品中的中国四大传说(4分)

女娲补天牛郎织女巧媳妇孟姜女夸父追日虎媪

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大禹治水

二、简答题(10分)

(一)你怎样看待谜语的测验、锻炼智慧的功能?

(二)谈谈仪式歌的特征和你对仪式歌发展趋势的看法?

三、论述题(30分)

论传说的历史性特征

考试科目: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20分)

历史地理学派叶限遗留物说禁忌成年礼

二、论述题

1、论述民俗文化与上层文化的差异。

2、分析汉魏时期的民俗理论。

3、试论民俗的社会功能。

4、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

2002年试卷

考试科目: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24分)

初级群体中性文化(非评比性文化)社会指标社会流动社会化自致角色

1、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的分化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2、与其他社会控制手段相比较,文化控制手段有哪些特征?

3、我国社区文化的协调发展,包括哪四组关系的协调?

三、论述题(52分)

1、婚姻家庭社会学宏观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是什么?

2、社会学理论对研究民俗有哪些帮助作用?

考试科目:民间文艺学

一、名词解释(28分)

母题墨册鼓词故事形态理论召树屯异文《民间文艺周刊》

二、简答题(42分)

1、幻想故事与传说在艺术形式方面的区别。

2、蛇郎故事的主要情节。

3、史诗与神话的关系。

4、写出5篇以上钟敬文早期研究民间文学的论文名称。

5、讲手的作用。

6、汉族古代寓言的特点。

三、论述题(30分)

1、为什么说各种文学体裁大都来自民间?

2、我国民间小戏的发展与宗教的关系

考试科目:民俗学

民俗图腾通过仪式民间熟语干栏式建筑民间工艺美术

二、简答题(36分)

1、为什么说庙会“可谓是社区文化的大展示”?它具有哪些功能?

2、工匠民俗有哪些重要特点?

3、说一说北大时期中国民俗学的创建情况及其意义。

三、论述题(40分)

1、为什么说“田野作业是民俗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2、你怎样理解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2003年试卷

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

1、《梅葛》

2、文人竹枝词

3、“重出立证法”

4、安德鲁郎

5、高煤(其实应该是衣旁,一下找不到)

6、“洗三”

7、《中华全国风俗志》

8、王少堂

9、悬棺葬

10、诀术歌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家族祭祀的功能

2、四合院的人文特点

3、成年礼中考验所具有的意义

4、为什么钟敬文先生提出要“建立中国民俗学派”?

5、传说与严格意义的历史有什么不同?

6、英雄史诗的特点

7、忠实记录的基本要求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民间口传文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社会学:

一、理论阐述题(每题25分,共100分)

1、涂尔干(杜尔克姆)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2、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3、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

4、社区和民俗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每题15分,共30分)

1、定量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2、如何测量社会态度

三、应用题(20分)

分析文化分层的理论传统

2004年试卷

04年文学院试题

科目:社会学

一、名词(5分×10=50分)

1、非物质文化

2、谣言

3、社会角色

4、核心家庭

5、大众传播媒介

6、失范

7、社区

8、城市化过程

9、社会地位

10、社会整合

二、简答(10分×6=60分)

1、全世界范围内社会现代化的三次高潮。

2、角色确定不当的主要表现。

3、戈夫曼的印象管理理论。

4、社会舆论的作用。

5、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的主要渠道。

6、为什么说社会学的产生是时代的需要。

三、论述(20分×2=40分)

1、举例论述习俗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

2、为什么说社会需要是社会运行的动力。科目: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

一、名词解释(5分×6=30分)

1、民俗

2、巫术

3、成年礼

4、宗族

5、神话

6、民间叙事诗

二、简答(15分×4=60分)

1、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2、为什么说民间语言是民俗的重要载体?

3、民间故事讲述家在故事的传承和发展上的作用。

4、为什么说田野作业是民俗学最重要、最有效的研究方法?

三、论述(20分×3=60分)

1、谈谈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2、汉代有哪些重要的民俗著述?体现了何种民俗观?

3、什么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如何理解它与民间文学书面传承的关系?04年哲学系——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民俗

2、行商

3、宗族

4、巫觋

5、民间歌谣

6、神话

二、简答题(任选其中两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简述中国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2、请简要说明影响传统节日民俗形态的主要文化因素

3、民俗研究过程中需要哪些研究方法?

三、论述题(任选其中两题,每题35分,共70分)

1、何谓成年礼?当代社会是否还需要举行成年仪式?

2、举例论述民俗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特征?

3、如何理解田野资料与文献资料在民俗研究中的关系?

04年社会学院民俗学专业试题(部分)

社会学

第一部分(25分×4=100分)

1 社会精英

2 职业分层与社会分层

3 民俗现象与社会现象

4 财产与收入

第二部分(20分)

如何研究集体传播意识(可结合田野作业实践论述)

第三部分(30分)

试述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特点

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6分×5=30分)

1 民俗

2 巫觋

3 神话

4 歌谣

5 宗族

二、简答(25分×2=50分)(三题中选做两题)

1 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2 影响节日风俗流变的因素

三、论述(35分×2=70分)(三题中选做两题)

1 什么叫成年礼?你认为当代社会是否还需要举行成年礼?为什么?

2 试述在研究中田野作业收集资料与文献资料的关系。

05年文学院民俗学试卷

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50分,每题5分)

1、失范

2、社会指标

3、马克斯韦伯

4、美国芝加哥学派

5、“二元”社会结构

6、宗教

7、性社会学

8、流行

9、符号 10、物质文化

二、简答题(60分,每题10分)

1、权威的两种特征

2、社会分层研究主要有哪两大理论传统?

3、习惯或常规有哪些特征?

4、民俗与人的社会化的关系

5、社会运行机制

6、社会越轨的类型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民俗在社会控制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举例阐释文化的功能

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小题5分)

民俗岁时节日流行语宗

族幻想故事创世史诗

二、简答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

1、谈谈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之间的关系

2、民间故事讲述家在故事的传承和发展上起着什么作用?

3、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吗?为什么?

4、说说巫的种类及其职能

三、论述题(共60分,每小题20分)

1、你怎样认识大众传媒对民间文学的应用?

2、谈谈五四前后歌谣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民俗学史的意义

3、田野作业方法对于民俗研究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05年社哲院试题

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6*5=30)

1、仪式歌

2、酉阳杂俎

3、报丁

4、招幌

5、驱傩

二、简答题(三选二25*2=50)

1、如何理解并实现民间文学搜集过程中的“忠实记录”原则?

2、何谓“历史地理研究方法”?

3、简述宗族组织的民俗要素?

三、论述题(任选二35*2=70)

1、请举出三部你认为重要的中国古代民俗文献,并予以简要述评?

2、请以民俗学的知识分析当代民俗信仰问题。

3、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

社会学

一、简答题(8*5)

1、三农与民俗

2、马泰效应

3、传统民俗学

4、社会流动

5、公平与效率

二、举例说明社会测量的方法。15分

三、民俗对社会制度的作用。20分

四、社会学与民俗学研究对象的联系和区别。35分

五、试从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谈谈多民族一国民俗学的内容、特征、和独具性格。 40分

06年文学院民俗学试卷

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50分)

社会规范性角色初级社会群体社会工作权威家庭社会化社会价值观评比性文化内群体

二、简答(60分)

1、本土方法论

2、举例说明民俗对确定社会角色的作用

3、民俗文化是先进文化吗?

4、和其他社会控制相比,民俗有何独特之处?

5、民工流动对社会运行的协调作用

三、论述(40分)

1、运用社会运行理论,举例说明民俗文化的认同功能

2、民俗学专业为何学社会学?

民俗学(含民间文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30分)

民俗的传承性社区组织成年礼田野作业民间叙事史诗

二、简答(60分)

1、举例说明民俗的类型性

2、农业民俗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和形式?

3、谈谈历史地理学派的主要主张,你认为这一学派的长处与局限体现在哪些地方?

4、神话对起源的解释与民间传说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论述题(60分)

1、你怎么认识个人在民俗传承和变迁中的作用?

2、谈谈五四前后歌谣学运动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民俗学史的意义

3、为什么民间文学又被称作“口头文学”或“口头传统”?其口头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06年社哲院试卷

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3个,共30分)

定性与定量社会团结公平与效率

二、谈谈三农与民俗传承的关系(30分)

三、社会分层对中餐文化的影响(45分)

四、人生仪礼的社会化内涵(45分)

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7个,共35分)

民俗传承社日歌谣周刊六礼民俗主义百工五法民间组织

二、我国四大传说是什么,各属什么类型,分别说明(20分)

三、民俗学研究方法,试举二三例加,并说明各自的优缺点(25分)

四、传统工艺所包物质民俗内涵,结合具体物品加以说明及其含义??(30分)

五、民俗与民族文化遗产的关系(40分)

2007

五大题

一、什么是故事类型?什么是故事类型学派?试谈两者的关系?(20分)

二、民俗与宗教的关系。(25分)

三、民间组织对传统节日的作用。(30分)

四、五四时期民俗学运动的特点。(35分)

五、物质民俗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40分)

中国民俗文化试题

15级选修课——《中国民俗文化》测试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本次测试采取开卷形式,答题时可以翻阅课堂笔记,但不可以查阅手机。 2.考试时切勿交头接耳,不允许小组讨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什么文化为主体的文化?() A.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 B.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 C.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 D.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农家文化 2.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以下哪部著作() A.《国语》 B.《左传》 C.《战国策》 D.《史记》 3.下列哪个节日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 A.元宵节 B.清明节 C.七夕节 D.复活节 4.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A.自然崇拜 B.原始信仰 C.灵魂崇拜 D.迷信 5.生命降生仪式称为:() A.洗三 B.满月 C.周岁 D.抓周 6. 在中国的书法工具中,被称为“文房四宝”的是哪四样书法工具?() A.笔、墨、纸、砚 B.棋、琴、画、书 C.琴、棋、茶、书 D.棋、茶、书、墨 7.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A.设有堂屋 B.聚族而居 C.设有神龛 D.设有照壁 8.我国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故南方民族多采用:() A.碉楼石室 B.井干式建筑 C.四合院 D.干栏式建筑 9.下列几位人物中不属于“诸子百家”的是:() A.孔子 B.韩非子 C.墨子 D.子婴 10.下列几项中不属于春节民俗活动的是:() A.扫尘 B.请灶神 C.年夜饭 D.赛龙舟 11.我国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起源于:()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12.“图腾”一词源于()方言。 A.古印度 B.古埃及 C.古印第安 D.古巴比伦 13.中国人最为崇尚的颜色是:()A.白色、红色 B.红色、黄色 C.黄色、黑色 D.红色、黑色 14.最先创造并使用“囍”这个字的人是:() A.朱熹 B.欧阳修 C.王安石 D.王羲之 15.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食料为主。 A.植物性 B.动物性 C.杂物性 D.自然性 16.“五谷”之说逐渐形成的习俗,是指()这五种粮食作物。 A.米、麦、黍、稷、菽 B.稻、麦、谷、稷、菽 C.稻、麦、黍、豆、菽 D.稻、麦、黍、稷、菽 17.牛奶与下列哪一种食物不宜同时食用:( ) A.苹果 B.巧克力 C.蜂蜜 D.红茶 18.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称为() A.窑洞 B.四合院 C.天井式瓦房 D.大围楼 19.“风水学”中民居的择地大忌是() A.门前有河 B.门后靠山 C.坐北朝南 D.门前有路 20.“草原之舟”——勒勒车是()特有的交通工具。 A.朝鲜族 B.回族 C.蒙古族 D.傣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5分) 1.我国唐代文学史上,被称为“诗家三李”的是哪三位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古人所说的“三纲五常”,其中“三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俗是产生与流传于一个民族的大众生活的世代相袭的文化现象,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特征。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41032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Folklore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主要的民俗学知识和系统的理论方法,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从而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具体应用。 (三)实施说明 1.中国民俗学课程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使用,共32学时。 2.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讲授、分析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进行。每一章都结合案例分析,给学生展示生动具体的民俗事项,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3.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修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年级、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习题以每堂课老师留的作业为主,实践环节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含有中国民俗情景的影视作品,或进行田野调查采访,还可以设置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中国主要的民俗类别和民俗事项。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著,长春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二、中文摘要 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18秋四川网院《中国民俗学》第一二次作业标准答案.doc

1. 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A. 尊亲敬祖 B. 原始信仰 C. 祛邪止恶 D .伦理观念 2. 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 A. 避瘟 B. 吃粽子 C. 纪念屈原 D. 划龙舟 3. 在商业民俗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 A. 行商 B. 集市 C. 坐商 D. 马帮 4. 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为() A. 幌子牌匾 B. 固定摊位 C. 营业时间 D. 专营商品 5. 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A. 聚族而居

B. 设有堂屋 C. 设有神龛 D. 设有照壁 6. 进入人群仪式称为() A. 满月 B. 洗三 C. 抓周 D. 百碎 7. 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是:() A. 民俗学 B. 人类学 C. 民间文学 D. 社会学 8. 创用民俗学英文“Folklore”的学者汤姆斯是哪个国家的:() A. 美国 B. 法国 C. 英国 D. 德国 9. 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叫做:() A. 神话传说 B. 民间戏剧 C. 民间歌谣 D. 民间文学 10. 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传承特点的渔业习俗是:() A. 占验习俗

B. 岁时习俗 C. 生产时序 D. 渔业禁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7.0分,共7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我国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即: () A. 师承关系的系漕性 B. 技术传授的封闭性 C. 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D. 师徒关系的亲缘化 E. 工匠来源的地域性 2.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 A. 类型性 B. 地域性 / C. 季节性 D. 功能性 E. 科学性 3. 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过的阶段有:( ) A. 半穴居 B. 干栏式

中国民俗文化答案

1、研究文化方面的感受。 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有着自己民族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其中婚嫁风俗最能代表各名族的文化特色。 我们小组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婚俗进行了研究探讨: 中国古代婚俗传统的中国婚礼仪式包括6个必备步骤: 说媒、定亲、聘礼、迎娶、拜堂(三鞠躬)、喝交杯酒。 各地婚俗中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婚俗。但无论是哪个民族,结婚仪式都很复杂。 结婚有哪些讲究婚礼是人一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大礼,历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婚礼中的礼仪。 古今婚姻制度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曾经历了原始群婚、血缘群婚、亚血缘群婚、对偶婚等形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实行了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 我负责的部分是各地婚俗,包括我国各个地区的婚俗和各个民族的婚俗情况,各个地区的婚俗文化介绍有: 山西北部地区(以大同为代表)、上海、福建、安徽、青岛;由不同民族分类,研究到的婚俗习惯有僳僳族婚俗、土家族婚俗、哈萨克族婚俗、朝鲜族婚俗、黎族婚俗布依族婚俗、佤族婚俗、白族婚俗、阿昌族婚俗、藏族婚俗、傣族婚俗、景颇族婚俗和侗族婚俗。 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就吓一跳,原来结婚的礼数是非常讲究的,个人感觉各地的婚俗都显得十分有趣,譬如上海婚俗新娘换鞋离娘家一路红伞到夫家;北京婚俗新郎虚箭射新娘同房先要吃饺子;佤族婚俗——杀鸡看卦和背对侧卧谈恋爱;阿昌族婚俗----偷鸡头与抬锅盖;黎族婚俗——爱你有多深,咬你有多深。侗族婚俗----踩脚后跟试情意和火把迎亲等等。从各个地区,不同名族

的婚俗习惯中,我看到了我国千百年来凝结起来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感叹我国的文化的伟大,对于婚俗文化的研究虽然结束了,我对婚俗文化研究的热情不会停止,我将抱着对中国博大民俗的热爱把研究进行下去。 2、婚俗(三书六礼)——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文化意义。 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其在人生过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仪礼。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 文化,是指围绕着人们的恋爱和嫁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其主题部分是婚姻,同时还包括婚前的恋爱期和婚后的生育期。恋爱是婚姻的预备期,而婚后的生儿育女,则可以看做是婚姻的延续期。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 “太暤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可见在上古神话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的婚俗文化。 三书 「三书」是指在六礼中交换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 「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简单来说,六礼就是传统婚礼的六个步骤:

吉大17春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一

吉大17春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5 道试题,共20 分。) 1. 生命降生仪式称为()。 A. 洗三 B. 满月 C. 周岁 D. 抓周 正确答案: 2. ()是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 A. 秦代 B. 汉代 C. 宋代 D. 清代 正确答案: 3. 元宵节燃放灯火之俗始于()。 A. 祀蚕神 B. 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 C. 祭祀紫姑神 D. 汉武帝祀太乙神 正确答案: 4. 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的是()。 A. 情歌 B. 时政歌 C. 仪礼歌 D. 生活歌 正确答案: 5. 影响最大的民间宗教秘密组织是()。 A. 天师道 B. 太平道 C. 白莲教 D. 十姊妹 正确答案:

吉大17春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一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 从组织行为来看,社会组织民俗可以分为()。 A. 组织的角色民俗 B. 组织的观念民俗 C. 接纳组织成员的民俗 D. 组织的活动民俗 正确答案: 2.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A. 类型性 B. 地域性 C. 季节性 D. 功能性 E. 科学性 正确答案: 3. 属于中国古代居民住房风格的是()。 A. 半穴居 B. 井干式 C. 石室 D. 干栏式 E. 竹木结构的草房 正确答案: 4. 下列属于宗教组织结构民俗的是()。 A. 分家 B. 立族 C. 入族 D. 合谱 正确答案: 5. 术士主要包括()。 A. 山 B. 医 C. 命 D. 卜 正确答案: 6. 民间服饰主要包括()。 A. 衣着 B. 各种附加的装饰物 C. 对人体自身的装饰

《中国民俗学》课程

一、课程简介 《中国民俗学》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方向课,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人生仪礼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信仰民俗、民间游艺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二、课程设置目的与教学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旅游活动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国各民族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各种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它与旅

游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导游基础知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 四、使用教材:苑利、顾军编著的《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一书。 五、课时安排:本课程计划安排40个学时,实际讲授39学时,作业交流1学时。 六、学习方法指导 1、正确处理教材和参考书籍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的配套读物较多。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广度、深度和难易程度,按照认识规律所作的全面规范。参考书籍是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的辅助资料,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深化理解、加深印象。在阅读教材时,应先翻阅教材中有关这一章的思考题,这是各章的基本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材料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要注意从内在逻辑关系上理顺与掌握知识体系。 本课程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总体上由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础知识三个有机部分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全书甚至每一章节的编制一般都是先总说,再分说;都采取先阐述基本理论,然后教授基本分析方法,再介绍基础知识的顺序,以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各种民俗事象。学习时,必须首先抓住知识体系,纵横联系,全面系统地消化和吸收,切忌孤立地死记硬背某些概念和结论。

民俗学在线作业答案

民俗学作业一 1、物质生活民俗,包括( )、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饮食 2、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在中国当代民俗学研究重整旗鼓之际,敏锐地指出,当前我们的民俗学研究“不能固守英国民俗学早期的旧框框”,要“以国家民族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现象为对象”,并首先提出了“民众的…生活相?”的新概念。 八大菜系中粤菜是以广州、( )、东江三种地方菜为主体的菜系。潮州 3、中国现存最伟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中国古建筑艺术最典型的代表是( ) 故宫 4、中国十二生肖的出现,是( )的一种表现。动物崇祀 5、Folklore为民俗学国际通用术语,由民俗学开创者()率先提出,它本是Folk与lore合成的。Lore为知识,研究之义,Folk意为没有文化,土里土气的乡下民众。汤姆斯(Thomas 6、《菊花与刀》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写的一部研究日本国民性和日本民族文化的书本尼迪克特 7、英国的詹姆斯,乔治·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在著名的( )书中谈到禁忌的原则。《金枝》 8、有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恋爱节”,或可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春游 9、我国早期婚俗中,()普遍实行族外婚姻。黄帝时代 10、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在中国当代民俗学研究重整旗鼓之际,敏锐地指出,当前我们的民俗学研究“不能固守英国民俗学早期的旧框框”,要“以国家民族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现象为对象”,并首先提出了“民众的‘生活相’”的新概念。邬丙安 12、民俗的载体包括口承的、心意的和()的载体历史典籍 13、先民囿于物质条件和社会生产的限制和初民唯有的野性思维能力,最初持万物与人一样有灵的观念,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并借助想象,企图支配、征服自然万物,由此而萌发了中国先民童年阶段的最早的民俗——(崇拜14、史诗,叙事诗如《诗经》中的《生民》《公刘》,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史诗《江格尔》,苗族史诗《古歌》等凭借()传播。多种载体结合 15、( )是华北地区的传统民居样式:砖木结构,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其建筑样式,与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地理条件和民众心态是十分协调和一致的。干拦式建筑 ( )是华北地区的传统民居样式:砖木结构,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其建筑样式,与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地理条件和民众心态是十分协调和一致的。干拦式建筑 解释民俗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民风民俗是贴身的“老棉袄”,外国人来中国最喜欢搜罗那些民风民俗的残迹和余物,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久远的民族个性。随着时光流逝,我们保留下来的民风民俗逐渐减少了。但是每年在特定的日子,它们会大规模卷土重来,这些日子主要是指传统的节日,尤以春节最为重要。如今民风民俗仍在,但也许已经具有了新的含义,它在于我们重新找回自己的身份证明,重新体验一种“回老家”的感觉,或者在这个年关的时候怀念那些已经过完了的岁岁年年。 在许多地方,比如在浙江青田,进矿挖煤,不可说“洞”字,而老鼠却成了矿工们的吉祥物。他们认为“老鼠”代表着安全。而民间向来有老鼠娶亲的吉祥画。这里面也许有科学依据,因为在矿井下,如果有很多老鼠,也许能证明这里有通向外面的孔穴,因此有利于安全。 由此看来,许多民俗其实具有着某种科学的成分,但是这种科学的成分是以非科学的包装而出现的,因此它就远离了科学的本性了。而有些民族禁忌,则有着某种心理学的解释。有些禁忌是古老的信仰,人们信仰万物有灵论。人们认为我们身边的每个东西都有生命,有自己的想法,不仅仅是动植物,就是茶杯、茶壶等也有自己的生命,所以它们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所以好多人制造了一些禁忌,比如茶壶的嘴不能对着自己的客人,因为茶壶的谐音是“茶虎”,如果对着客人自然就是冒犯他了。再如客人第一次来你家,你可不能让他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滚烫的滑溜的,吃饺子难道是让客人快点滚不成?今天看来,这些鸡零狗碎的细节,其实也是一种交流感情的方式,比如一个拙于言语的人不能向自己的客人用话语表示亲近和好感,他就可以利用这些小细节来让客人体会到主人对他的尊重。这不也给平凡的生活添加了很多神秘的乐趣吗? 为什么说民俗不仅仅是“文化遗留物”? 它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当地人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当地文明的一部分。 托姆斯(Thoms)在他的民俗概念和民俗研究中吸收了海德?D格林(Herder-Grimm)的把民俗定义为民族遗留物的观点,但它也受到了“泰勒的科学”的进化观的影响。1871年爱德华?莫莱特?泰勒(Edward Murnett Tylor)在他的作品《原始文化》中声称文化是泛人类野蛮过去的结果,文化的发展可以由一些“遗留物”?D?D风俗和思想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2010-07-20 11:2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0 分,共3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 A ) A.尊亲敬祖 B.原始信仰 C.祛邪止恶 D.伦理观念 2.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 ( C ) A.避瘟 B.吃粽子 C.纪念屈原 D.划龙舟 3.在商业民俗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 ( B ) A.行商 B.集市 C.坐商 D.马帮 4.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为() ( A ) A.幌子牌匾 B.固定摊位 C.营业时间 D.专营商品 5.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 A ) A.聚族而居 B.设有堂屋 C.设有神龛 D.设有照壁 6.进入人群仪式称为() ( A ) A.满月 B.洗三 C.抓周 D.百碎 7.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是:() ( C ) A.民俗学 B.人类学

C.民间文学 D.社会学 8.创用民俗学英文“Folklore”的学者汤姆斯是哪个国家的:() ( C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9.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叫做:() ( D ) A.神话传说 B.民间戏剧 C.民间歌谣 D.民间文学 10.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传承特点的渔业习俗是:() ( A ) A.占验习俗 B.岁时习俗 C.生产时序 D.渔业禁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7.0 分,共7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即:() ( ABC ) A.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B.技术传授的封闭性 C.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D.师徒关系的亲缘化 E.工匠来源的地域性 2.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 ( BCDE ) A.类型性 B.地域性 C.季节性 D.功能性 E.科学性 3.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过的阶段有:( ) ( CE ) A.半穴居 B.干栏式 C.利用天然空间 D.四合院 E.人造居住空间 4.诞生仪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大体包括()

民俗学必读书目

1,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顾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大学问家,他的几乎每一篇民俗学方面的文章都是经典,即使有些文章的立论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但他的思想方式仍然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2,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钟先生著作等身,他的学术思想,几乎总是能够站在民俗学的前沿位置上,不断引领学术走向。但我认为,钟先生最有价值的学术贡献是《文集》中的民间文艺学卷,无论从学术史的角度还是从论文的当下价值上来说。 3,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刘先生著述不多,惜墨如金,自然,惟一的著作的份量也就重了。刘先生以思辨见长,是他这一辈人中极少数的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人。我认为他的《民间故事的生命树》是解放后难得一见的严格的学术论文,可惜没有来得及收入此书。 4,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飞力著,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这本书还有许多别的版本。看看孔氏的写作方式,如果我们拿到这个选题,我们会怎么做?肯定是这样的:1,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背景、涉案地理范围。2,事件的性质、作为“巫术”的历史流变,以及事件的文化意义。3,事件的起因。4,事态的发展。5,产生的结果。6,事件的社会意义和给予我们今天的启示。中间一定会夹杂许多面目可憎的,可能大家都看不懂的所谓“理论分析(套用)”。(哈哈,我说的是大多数人可能是这样结构,并不表示正在读贴的你就是这样。) 5,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季先生这本小书,许多不是严格的学术论文,但大家手笔,了了数语,论证虽不必尽详,却能给人许多启示。4,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创世纪”。 6,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年 ……体现了中国民俗学强烈的文化关怀意识,本人就是看了此书才立志投身民俗学的。 7,特纳编:《庆典》,方永德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此书教人如何理解民俗文化事象的意义。 8,基思·托马斯:《巫术的兴衰》,芮传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此书教人如何分析民俗现象的社会历史根源。 9,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 ……此书教人从社会制度入手理解民俗和宗教现象。 10,史宗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了解当代宗教人类学很好的入门书。 11,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 ……巴赫金使民俗学具有了思想的力量和历史的穿透力 12,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建议自己买一本) 不用解释了吧? 13,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建议借别人的来看) 弗洛伊德著,常宏、徐伟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经典之一,对口头传播的研究有相当大的参考意义。对民俗学来说,其作用更胜于《图腾与禁忌》之类。 14,《话说民间文化》,钟敬文,人民日报出版社,很薄的一小本,内容精要,值得研究者、爱好者一读。 15,《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钟敬文,中华书局。钟老的民俗学思想体系在这里有充分的展示与表述。

民俗学重点

民俗学重点(看图说话、简答、答述、论述) 一、民俗:(广义)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之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间:民众之间。风俗: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 狭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化说、传统文化说。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1.集体性:指民俗在生产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就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A民俗是民众共同创造和传承的。 B集体性不排除个人的因素。 C 在流传中体现集体性,变得复杂和丰满。 2 传承性和扩布性:(时空文化的延续体,主体是人。) 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延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是民俗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在民俗发展中承上启下。 A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潜在能力,一切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B有时是主动积极的C内容和形式上的延续。Eg:母体保留。 扩布性:也称传播性,他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体现在:A受功能的制约,有条件的像周边地域和民族的渗透。B对异地。异民族文化的吸收、消化和加工。 3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稳定性:指民俗一旦长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只要经济基础不变,民俗文化仍然具有稳定性。 变异性: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中随时包含着可变因素,就是变异性。 造成变化的原因: A在传承和扩步中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B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的。 C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革使民俗产生变异。 4 类型性。 5 规范性和服务性。 三、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 ①师承关系的系谱性。②技术传授的封锁性。③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四、中国饮食文化的弊端? 五、服饰的五要素:质、形、饰、色、画。 民族服饰所体现的中国的人文观念: ①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②求吉心理。③表现民族的自我意思。④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六、我国居民的主要类型: ①利用自然条件加工修造的固定空间。 ②生产生活的需要造成的移动生活空间帐幕、居家船。 ③有天棚、地基和四壁的固定生活空间。Eg:四合院。 四合院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①封闭观念的符号。②家长制的符号。③中国人的伦理符号。④成为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少数民族的精神也在住房中体现,如各民族重视中柱、火塘等。 七、居民建筑的民俗特点: ①聚族而居。②房屋样式大体相同。③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 ④民房低于官府。⑤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 八、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 ①节俗形成的后发性、主动性。 ②原始信仰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A自然崇拜B灵魂崇拜 ③各种节日习俗还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

中国民俗学试卷解析

中国民俗学试卷解析 一、名词解释: 1、《歌谣》周刊: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主办。1922年12月17日创刊,到1925年6月28日并入《国学门周刊》,共出版97期及周年增刊一册。最早作为北京大学《日刊》附张印发,自25期起脱离北京大学《日刊》,独立发行。《歌谣周刊》先后由常惠、顾颉刚魏建功、董作宾等负责编辑。1922年12月17日,歌谣周刊在《发刊词》中,第一次出现了“民俗学”这个专业名词。 2、家谱:是我国家族民俗发展的一种记录家族世系及重要成员事迹的谱表或文书。俗称谱书、宗族谱、族谱;古代典籍上又称“家牒”、“家乘”。它本来是古代封建大家族记录血亲延续系统的文字,多流行于仕宦之家。 3、安德鲁朗:安德鲁·朗格(Andrew Lang,1844~1912),苏格兰著名作家和人类学家,曾就读于圣安德鲁大学和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后当选为默顿学院特别研究员。他的作品涉猎广泛,从诗歌、历史、传记、小说,到童话和神话故事。还翻译过《奥德赛》和《伊利亚特》,出版过最重要的历史著作《苏格兰史》和《英国文学史》。其中流传最为久远、影响最广的是他的《世界经典童话全集》以及其他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与《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相比,安德鲁·朗选编的童话更全,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他汇集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传统神话和经典童话故事。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民俗一种生活方式? 要点:(具体参见陈勤建《中民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第一节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相)必要举例说明。 民俗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什么是“相”,这是佛家的用语.佛家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比如:火是一种焰相,水是一种流相;什么是民俗,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一种传承性的生活的样子。没有文字或人规定我们这么做,但我们会不自觉地进行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大家最熟悉的民俗要数春节了,春节怎么过?有人问过我:“为什么我们现在过年的年味很少,而外国人的圣诞节、情人节却很热闹?”其实我们的年味原来是很浓的。从传统的习俗讲,前后有近60项事情要做:大扫除、祭灶、祭祖等。没有任何文字规定我们一定要怎么做,而这就是一种程式化的风行的规范。 民俗不光集中在过节上,风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样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就拿住来说,江南有厢房式的——一进去,方位都朝南,左右各一个厢房,为什么要这样?其中的道理就是我们说的风水:“左青龙,右白虎”,中间就是最适合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或者要避免房门朝北开?这就是一种生活相。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冬天寒风从西北过来,就被“白虎”给挡住了;春天东南风一刮,雨水多了,那么“青龙”也可以挡住。中间这个地方利用了天然的防寒防雨的空间,是最早的风水的理念,没有那么多的迷信,这并非人们胡思乱想得出的。古代没有空调,如何防寒,如何来保持适宜的温度呢?当然是要靠具体环境的选

民俗学在线作业答案

民俗作业二 1.阐述中西饮食习俗观念的差异。 答:中国人的饮食习俗: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但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尽相同。因此古代有称在位者为"肉食者"。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民掘中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这种聚食古俗,一直至后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在食具方面,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许多欧美人看到东方人使用筷子,叹为观止,赞为一种艺术创造。实际上,东方各国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国。中国人的祖先发明筷子,确实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西式餐饮:法国,由于历代法国国王崇尚美食,使得当时的法国名厨辈出,烹怔菱也很我,奠定了法式菜在西餐中的重要地位。但目前法餐却趋于保守,发展较为缓慢。 意大利,意大利地处南欧的亚平宁半岛,优越的地理条件使意大利的受精和食品加工业都很发达,其以面条,奶酪,色拉米肉肠著称于世。时至今日,意大利菜仍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英国,英国的农业有发达,粮食每年主要靠进口,英国人也不像法国人那样崇尚美食,因此英式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英国人也常自嘲自己不善烹调。但英式菜的早餐却很丰盛,受到西方各国的普遍欢迎。 美国,由于在美国的英国移民较多,所以美式菜基本上是在英式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由于美国的历史短,传统、保守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美国人得当地丰富的农牧产品,结合欧洲其他移民和当地印第安人的生活习惯,形成了独特的美国饮食文化。" 俄罗斯,俄式菜受法式菜影响较大,奥地利、匈牙利等国菜式的一些特点,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逐渐形成顾具特色的俄式菜。 德国,德国人喜爱运动,所以食量较大,他们保留了以肉食为主的日尔曼遗风,德式菜看以丰盛实惠、朴实无华而著称。 通过以上的论述,大家应该对中西方饮食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因此,在面对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饮食文化的时候,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舍,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从而摄入过多高热量的食品,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不可对这些新鲜事物盲目排斥,西方的饮食的确值得一尝,绝对会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2.民俗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从根本上说,民俗文化的传播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纵向的传播,即按照历史的发展进程或人类生活的改善规律依序地由原始社会到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到现代社会到今天的现实生活进行传播。民俗文化的纵向传播仅仅是一种传播的形式,在纵向传播的形式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也可以把这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叫做模式。根据传播方式和介体的不同,把它分为链式传播模式、相互传播模式、根式传播模式三种模式。 另一种是横向传播,即由一个族群向另一个族群,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一个民族向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的由近向远(或有时也存在跳跃式)的传播。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是民俗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表达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民俗文化存在着相互之间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不同民俗文化之间存在的相互碰撞和交往以及吸收和保存。 3.为什么在流传过程中,民俗分向本土偏移? 答:当两种文化相遇的时候,相撞的时候,往往有一种文化,或者说一种比较强的文化,向他自己靠拢。碰撞的时候不是偏向他往往就是偏向他。很少有一种平等的,大家平起平手,这种叫做文化的偏移。文化的偏移就是向外偏移或者向内偏移。站着本土立场上,我们所指的本们偏移其他的一种文化,比如说外国的文化,江苏的文化到上海来了。比如说外地人来到上海,当他溶入了上海这个文化圈以后,形成了和当地文化的一种偏移。我们本为天性的,光说是没用的,还要看实际中的―――。在上海本位偏移的事情很多。上海你什么菜肴都可以吃到,但是你要吃某一个地方的正宗菜肴,或者说这种菜肴在上海真的要生根,要落脚,要有生意,它不得不发生本们偏移,这是最典型的事情。有

中国历史上的民俗学

中国历史上的民俗学 中国历代学者积累了不少民俗资料,提出了某些见解。大约成书于先秦至西汉的《山海经》,记载了丰富的神话、宗教、民族、民间医药等古民俗珍贵资料。东汉时期产生了专门讨论风俗的著作,如应劭的《风俗通义》。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专门记述地方风俗的著作,如晋代周处的《风土记》,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等。隋唐以来,全部或部分记录风俗习惯及民间文艺的书籍更多。但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民俗学著作,却产生在新文化运动之后。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1922年创办《歌谣》周刊,首次揭示研究歌谣的目的是文艺的与民俗学的。1928年初,中山大学正式成立“民俗学会”,出版民俗学期刊和丛书,并举办民俗学传习班,影响颇大。30年代初,杭州又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继承并发展了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这方面的学术工作。从20年代到40年代末,产生了一些优秀的学者和著作,如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江绍原的《发须爪》,黄现璠的《吸烟风俗传播考》、《我国坐俗古今之变》以及黄石、闻一多等关于神话、传说的研究论文。在抗日战争期间,西北的民主政权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由于毛泽东提倡文艺创作的大众化,并指出民间固有文化的优点和对它学习的重要,因而在西北并扩及到各抗日根据地形成了搜集和运用民间文学艺术的热潮,给“五四”以来这方面的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新的科学起点。新中国的民俗学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成立了“民间文艺研究会”(1950),进行采集、研究和组织队伍等工作,出版了《民间文艺集刊》、《民间文学》等刊物和许多歌谣集、故事集。50年代后期,配合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国内各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积累了大量资料。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俗学活动得到了新的、比较全面的发展。民间文艺的收集、研究工作进一步展开。中国民俗学会于1983年5月在北京成立,一些地方也相继建立起民俗学团体。有些地区的博物馆建立了民俗学部或开办了民俗学资料展览会。中国民俗学事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 中国民俗学的历史回顾 民俗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被引入中国,肇始于1918年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歌谣征集活动。1018年2月1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了《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从此揭开了中国民俗学的序幕。此后,1922年由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本办的《歌谣周刊》,在其创刊词中更明确提出了民俗学的学术目的:“本会搜集歌谣的目的有两种,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我们相信民俗学的研究在现今的中国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业,虽然还没有学者注意及此,只靠几个有志未逮的人是做不出什么来的,但是也不以不各尽一分的力;至少去供给多少材料或引起一点兴味。歌谣是民俗学上的一种重要的资料,我们把它辑录起来,以备专门的研究:这是第一个目的。”(《歌谣》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11月。)历来为精英们所不屑一顾的民间俚俗歌谣,如今竟然刊登在堂堂国家最高学府的报纸上,并进入了学生的课堂,这在当时被看作是石破天惊的事情。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0年代末,除北方的北京大学外,广州的中山大学又成为民俗学发展的另一个中心,1928年成立了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民俗学会,并创办《民俗周刊》,出版了一批民俗学调查与研究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山大

民俗学在线作业三

论述 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作答,字数要求1000-3000字之间。 1.考察当地某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事象。方式:对当地的老年人进行访谈,了解这一民俗事象形成的原因;关注当地人对这一民俗事象的各种解释。观察当地人是如何完成这一民俗事象的。 2.讲述当地一种有特色的民俗事象。(侧重讲述过程和文化内涵)分值:100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自古以来,无论是公祭人文初祖,还是民祭已逝的亲人、祖先;无论是国家祀典,还是民间的扫墓上坟,都在庄重地对先人、先祖送上自己的思念和敬意。这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年年轮回,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传承了中华文明“礼仪”的祭祀文化,抒发了人们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清明祭祖是中华文明礼仪的优良传统。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宗法文明传承史的国家。古人认

中国民俗学摘要

中国民俗学摘要 一.八卦符号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二.铁扫箸 申子辰男正女腊月,巳酉丑男六女九,寅午戌男四女七,亥卯未男二女八,男犯主妨岳丈家人,家破人亡,女犯主妨婆家一贫如洗。 三.男女婚姻忌相 鼠与羊相不相投,不叫白马见青牛。虎与蛇相如刀切,兔子见龙不长寿。 金鸡不与犬相配,猿猴见猪泪眼流。 四.月德贵:正五九月丙,二六十月甲,三七十一月寅,四八十二月庚。 天德贵;正丁二坤宫,三壬四辛同,五乾六甲上,七癸八艮同。九丙十居一,子巽丑庚中。 天乙贵;甲戊兼牛羊,乙己鼠侯乡,丙丁猪鸡位,壬癸卯蛇藏。庚辛逢虎马,此是贵人方.。命中若遇者,定穿紫衣郎。 5.千斤殺 春巽夏坤秋在乾,冬来艮上不安然。人若犯了千斤殺,牛羊死的万万千。 6.大偷修日 壬子癸丑共丙辰,丁巳戊午己未行,庚申辛酉八日内,诸位凶神尽朝天。兴工连夜及修造,补旧换新永无干。 7.小偷修日 壬午癸未天上来,庚子辛丑玉皇差。戊子己丑朝上界,握得黄河永无灾。 8.四离日: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俱前一日是也。 9.四绝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俱前一日是也。 10.四不吉祥日;上官初四不为良,初七、十六最可伤,十九更兼二十八,愚人不信必遭殃。出车、出行、嫁娶、迁徙不用此日。 11.十恶大败日、百事不利。 甲巳年三月,戊戌年七月,癸亥年十月,丙申年十一月,丁亥己庚年四月,壬申年九月,乙巳丙辛年三月,辛巳九月,庚辰年十月,甲辰戊癸年六月,乙丑丁壬不忌。 12.杨公忌日 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 13.月忌日百事不吉 初五、十四、二十三,年年月月在人间,初五犯者家长死,十四逢之身自残。行船落水造官事,只因遇者二十三。 14.定生时 子午卯酉旋正顶(兄弟多),寅申巳亥旋偏左(三两个),辰戌丑未旋偏右(独一个)。 子午卯酉面朝天,寅申巳亥侧身,辰戌丑未向风。 15.李春风六摇神科: 正七起大安,二八是流连,三九是速喜,四十是小吉,五、十一为赤口,六、十二是空亡。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 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