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_再论中国武术与中国艺术_程大力

完美_再论中国武术与中国艺术_程大力
完美_再论中国武术与中国艺术_程大力

【专家论谈】第3卷第8期2006年8月

搏击?武术科学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6)08—0001—04

技术和艺术都在追求一种完美。技术追求的完美建立在精确、客观实用的基础之上。而艺术则不然,艺术追求的完美,是一种在审美上无限发展的完美。技术化倾向很浓的西方竞技运动,前者的特征十分明显。例如百米短跑项目,对运动员起跑动作、步幅、频率、手臂摆动姿式,乃至运动员所穿衣服、鞋子、跑道质地的精密研究,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

—让运动员跑得更快,成绩更好。而艺术化倾向很浓的武术,则明显带有后者的特征。这也就往往背离了“武”或体育运动的原旨。

套路中的“花法”,即那些所谓“中看不中用”,“左右周旋,满遍花草”的形式,从技击角度讲是完全多余的,所以遭到了中国古代不少唯重实战的军队将领的严厉批评。戚继光在上呈皇帝论蓟门练兵的奏文中说:“教练之法,自有正门。美观则不实用,实用则不美观。”另一位明代将领何良臣也在其著作《阵纪》中说:“大抵练兵教艺,切须去了走跳虚文”,“酌其短长,去其花套,取其精微”,“如花刀花枪,套棍滚杈之类,诚无济于实用,虽为美看,抑何益于技哉?是以军中切忌者,在套子武艺”,“虚花武艺,一些用不得在阵头上”。但连贯、流畅、衔接、夸张的花法动作,填补了实用技术动作无法填补的作为艺术完善不应有的空缺。

谁都知道梅花桩,但梅花桩原来的意义,可能许多人已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说来不玄,梅花桩,其实就是一种作为习武初步的使身桩、步法规范法、标准化的动力定型,以及提高身体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的方法。

举个例子,一般而言,两脚跨立距离越开一些,人也就立得越稳一些。于是人就形成了一个无意识的动作,搏击中往往越站越开,这种情形却是武术一大忌,它影响人步伐移动,重心转移,退却进攻的速度。曾见一位武术家指导学生练功,他让学生在两脚踝处拴一

根绳子,绳子的长度,就是步伐允许的最大长度。练不了多少,站大步的毛病就可以改掉。这就是一个动力定型方法。

再举个例子,拳击要求,为保持身体足够的弹性,随时处于一种不须再有引发预令动作即能迅速移动的状态,除两腿弯曲外,还要求拳手基本采用前脚掌着地的姿式。但许多人习惯了全脚掌着地,改不过来。曾见一位著名拳击教练,让学生在脚后跟上用一胶布贴上一块石子,这样想放下脚后跟也放不下来了。跳上几天,就习惯了前脚掌着地的步法。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动力定型的方法。

梅花桩实际上与之非常相似。梅花桩直径只有那么点大,练习者只有指掌用力并要踩准才不会掉下来;梅花桩间距是固定的,你步伐只有迈得如要求的那么大,才能正好踏上。在梅花桩上反复转走,有些时日,正确的动作就定型了。“学拳容易改拳难”,“百日功不退”,学错了动作很难纠正,但正确动作一旦定型,也很不容易倒退回去。于是,梅花桩作为一种效果不错的练功方法,长期以来在许多拳种流派中被广泛采用。

但为达到这样的目的作为一种基本功法或练习手段的梅花桩,高度有一尺半尺足矣。练习内容,亦不过按拳套进退转走,或双人规定动作的对练。八卦掌的“走砖”,和梅花桩实际上完全是一码事。实在没有桩,地上画个圈也一样练。民初著名武术家韩其昌,所练拳法名称即为梅花桩。据一些回忆文章说:这种梅花桩拳早先是在桩子上练,要栽一百根桩子,拳按天干地支分作五式,五式宛如梅花开放,行步三法又宛如梅花枝干,所以又有“干支五式梅花桩”之称。后来,因栽梅花桩花费太大,又很麻烦,练功时便不再栽桩,但仍保持了它的动作和上、中、下三盘练法,在名称上加“落地”二字,叫“落地干支五式梅花桩”。梅花既可落地,看来梅花桩确实不需要很高。

完美:再论中国武术与中国艺术

程大力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武术是一门艺术,艺术的追求与完成是没有止境的。纯艺术化的武术虽然脱胎于实战,但又不一定要作用于实战,在实战中实现价值。作为一种艺术,它自身可以外在于实战相对独立地发展。武术无论

是作为一种技术,还是一种艺术,都在追求一种完美。

关键词:完美武术艺术

作者简介:程大力(1954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1DOI:10.13293/https://www.360docs.net/doc/a116618115.html,ki.wskx.000718

然而在“无限完美”的艺术原则的要求下,在艺术表演需要的要求下,梅花桩越升越高,甚至有了高达一丈二尺的高桩。梅花桩上的练习内容,便竟至有了实战对打和翻跟斗。对于一种搏击术来讲,这种高桩上慢吞吞、颤危危的对打和翻跟斗,无疑毫无必要和毫无意义。但对一种艺术而言,却又是当然的。

久而久之,一般人们便只了解作为武术艺术的梅花桩,而不再了解作为武术搏击基本训练手段的梅花桩了。于是,梅花桩就成了越高越好,梅花桩上的表演就成了越花哨越好。

因为同样的原因,本来是抓筋拿穴基本训练方法的“指禅功”,也变成了追求最高艺术指标人体一指支撑倒立的“一指禅”。

指比拳长,“一寸长一寸强”;指的面积比拳小,如发出的力量一样大,则指的接触点当有更大压强;穴位面积小,有的更深藏体内,用指也比拳掌有效。所以,达之先生《少林拳法精义》便云:“战斗的时候,使肩莫如使肘,使肘莫如使腕,使腕莫如使掌,使掌莫如使拳,使拳莫如使叩,使叩莫如使抓,使抓莫如使指,使四指莫如使三指,使三指莫如使双指,使双指莫如使单指。单指之功至,手之运用毕”。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一般人的手指都相对不够粗壮有力。而指禅功,就是增强指力的功法。

所谓“一指禅”功,原是指搏击时,使用一指攻击对手。并不是指练习一定要使一指完成什么动作。如《少林拳术秘诀》云胡某此功练到十年时,“渐觉一指如铁,周身之力,皆贯注之,偶与人搏试。以一指御之,当之者辄披靡。因是知一指之效,其力胜于拳掌万万。古语所谓一指之力,可以搏千斤者,真无愧也”。所云一指都是指的搏击时的手段或状态。他如何练这“一指禅”呢?文中云“胡氏自十年后,更精进不已。始则用双推手而变掌为指。继则不用双推等法,每日用左右两食指尖,伸直而按于墙壁上,足自后退,身向前扑,如是则两指受力。初时以身扑攒二三十度,指力拟觉不能支,因身重而指力微也。特经过三十余年,日习而不辍,则更进一法,用两指尖着地,直身蹲伏,以首向前攒扑,如虎之伸腰式。是则两指之受力甚重,惟因练习既久,两指若锥插地,毫无屈曲痛苦之状。虽以身蹲伏连扑攒数十次,尚不觉其困,至此境界,其神通真不可思义也”。已被称为“神通不可思议”的胡某的“一指禅”,练习时并未追求以一指完成什么,只是以二指代拳、肘,反复练习着北派拳术常见的“铁牛耕地”,即侧身只手的俯卧撑。这实际上并不神奇。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指禅”竟被偷梁换柱成了以一指倒立。海灯法师完成的动作,与上面《少林拳术秘诀》中胡某大致相同,海灯法师的功力,以一指点击沙袋可以见沙。胡氏已被称为“神通”,以原来的意义论,海灯法师“一指禅”功夫,已堪称不凡。但有人却以偷梁换柱后的“一指禅”——

—一指倒立——

—要求海灯法师。海灯的确从未做过一指倒立,于是海灯又被人攻讦为骗子。

近来又见报道,有一些人能够完成“二指禅”(其实这也就是“一指禅”功或“指禅功”,但人们以新概念定名,即是二指倒立,那只能算是“二指禅”)。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谁真正完成一指倒立——

—“一指禅”。这个类似1+1的歌德巴赫猜想似的金字塔的顶尖,还吸引着不少的人在朝之奋进。

海灯法师晚年手指已残畸变形。是否海灯法师也被人们的普遍认识所导向呢?是否海灯法师也自觉不自觉地和这种认识一致呢?不得而知。指禅功是为了练就克敌制胜的硬功,但是残畸的手指又如何克敌制胜呢?

这如果不从艺术无限完美的角度而仅从技术、科学实用的角度去理解,只会觉得不可思议。

一定程度的排打是练武者必须经历的功法训练,其目的是使身体具有一定程度的承受能力,乃至开砖碎石。峨嵋派僧门又有“对接”的打法,即估量对手承受打击能力不如自己,便采用与对手手脚交叉的方法,硬接对方拳脚,不予躲闪格挡,而在对手击中自己时也同时击中对手。一击换一击。如对方功力不如自己,这一招往往奏效。自己还能忍受,对方却已疼痛难忍甚至骨折呕血。

但这种排打功的实际效果并不是无限的。曾闻吾师彭元植先生、侯仲约先生一再对学生讲:排打功不过是“铁柜子装碗”。意思是人的肢体外形经过排打,的确能达到相当的坚硬程度,这就犹如铁柜子。但人的五脏六腑,却没法练的同样坚硬,这就犹如脆弱易碎的瓷碗。在打击力量不大的情况下,铁柜子毫无疑问能承受,瓷碗也不会破碎。但如果打击力量甚大,铁柜子猛烈摇晃起来,铁柜子当然还是完好无损,但里面的瓷器却早已破碎了。中国武术某些拳种依其特殊训练方法,如击其前胸,意念达其后背,长期练习,能产生一种特殊的穿透力,更容易造成人体内部伤害。所以彭元植先生、侯仲约先生一再对学生强调,这种排打功的作用并不是无限的,“对接”的打法,一定要慎用。

然而有许多人却认为这种排打功是无限的,从“铁布衫”、“金钟罩”等称呼,就可看出这一点。而这种艺术追求的完美的极端,即“刀枪不入”。

稍具体育运动常识的人都清楚,竞技比赛中,胜利者的优势往往极为微弱,特别是在实力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游泳与短跑就差那么零点零几秒;体操就差那么零点零几分;拳击以点数胜就差那么几点,即使实力差距较大,也不可能出现胜利者跑完一百米,进一百个球,有效击中对手一百拳,而失败者才跑完一米,未进一球或一拳也未击中对手的情况。比如拳击比赛,我们便见惯了胜利者虽然赢得了比赛,却也站立不稳,满脸

青肿的情况。很多时候,究竟谁胜谁负,甚至存在很大争议。

然而中国武术家则不这么认为。行拳搏击过程,不仅要优美从容,而且要赢得干净利落,滴水不漏。要百分百地战胜对手。

武林常有比武的事,这种私下相约的比武,不同于有严格规则的正式擂台赛。通常都是双方临时约定,或者不叉眼,不锁喉,不撩阴,或者点到为止。但也有约好不以任何规则限制,声言“打死不报官”的。但即便定有规则,通常最后打红了眼也就顾不了许多,再加上这种比武通常都与仇隙有关,所以,比之正式的比赛,要激烈许多。曾见一个著名武术家与人比武。那天他大获全胜,对手最后是被抬走的。但他脸上也狠狠地被对手打了一拳,一大块青紫。事后,有人向他庆贺,他捂着脸摆摆手一个人走了。我明白这是为什么。脸上青紫一大块,用武林行话来说是叫“花了脸”,花了脸还有什么脸面,他虽然赢了,但也会觉得这是丢人的事。

民国年间成都年年举行擂台赛,因胜者要颁予金章(金牌),所以成都人称这种擂台赛为“打金章”。某年打金章。身高一米九,体重200斤,浑身都是毛的著名好手蓝伯熙,与另一好手,个子很矮的绰号“燕钻”的人相遇。交手几个回合之后,蓝伯熙用擒拿手锁住燕钻,一下子把他举在空中,旋两圈后顺势抛下擂台。殊不料身灵法快的燕钻在半空中扯了一个“倒提”(即空心跟斗),落下擂台稳稳站住,于是观众喝采不已。按打金章规则,见红全输,散桩全输,下台全输,但结果出来,裁判竟判了“双胜”。没什么可奇怪的,裁判这么判自有一番道理。蓝伯熙没有百分之百地战胜对手,而燕钻干净利落地转危为安。

《水浒传》中又有这么一段故事:大名府留守梁中书要抬举杨志,怕众将不服,便在校场演武试艺。杨志与周瑾都把枪去了枪尖,用毡片包了,缚成骨朵,身上又穿了皂黑色衣服,把枪头在灰桶里蘸了石灰。斗了几十个回合后,“看周瑾时,恰似打翻了豆腐的,斑斑点点,约有三五十处。看杨志时,仅有左肩胛上一点白”。杨志固然武艺高强,但如果他是与一个不会功夫的人较量,倒有可能是这种结果。周瑾既称是“弓马娴熟”,怎会如此。但类似的故事,在有关武术家事迹的记述中极多。

“拟想”是艺术,特别是中国艺术的显著特征之一。林语堂在《吾土吾民》中曾说:拟想“具有蛊惑的美点,使人信以为真,不求完全合理,亦不可明确地解释”。有关武术的这些现象,显然与直指无限完美的这种艺术的“拟想”有关。

又比如,再厉害的职业篮球明星也不可能在场上单独对付五个一般的篮球爱好者。其它体育项目也应同于此理。但在中国武林传说中我们却见惯了某武术家轻易放翻几十名恶汉的事迹。《少林拳术秘诀》载有滕黑子在汉镇泊舟码头率湘人抗川、鄂人欺侮事。其文云:“川、鄂人见滕人少,遂群起持木棍攒殴,滕即腾身跃起,霎时间,川、鄂人之被抛入江者数十人,余均鼠窜而去。待次日,川、鄂人呼群而至,人约千余,滕更空拳出而相搏,当之者无不抛掷数丈外。且奋斗时,人只见滕氏如怒鹘械空,往来搏击,捷若闪电”。这个故事本载于杨可农之《江汉琐言》,但作为一部武术专著的《少林拳术秘诀》,竟至相信了这种一人赤手空拳能在千余人中横冲直撞的神话。在古典小说中,这更被夸张成了诸如“力敌万人”,“一人当关,万夫莫开”,“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耳”等等。虽然是文学,但它表达的正是作者和读者对武术艺术化无限完美的理想追求与认识。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运动生命是有限的,或长或短,巅峰期一般都在青壮年时终止。不可能期望一个上了年纪,力量、反应、速度、耐力、柔韧等各项身体素质指标都不能与年轻人和他自己年轻时相比的体育明星,还能正式参加比赛并创造优异成绩。

但中国武林甚或一般中国人都不这么认为。武术家当然是越老越好,越老功夫越深。一个只练了五年拳的人和一个练了五十年拳的人怎么可以同日而语。

我们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一个田径或球类运动员,终生都在刻苦地进行专业训练企图提高成绩和水平。我们只见过或听说过,这些人改行经商了,退役了,或者和原来专业仍有关系也就是当教练员了。然而我们却不难见到,不少中国武术家毕生都在身体力行地刻苦练功,刻苦钻研,孜孜不倦。

其师为清室封号“御翻子”魏赞魁,精于戳脚翻子拳技,外号“花鞭”的著名武术家吴斌楼,一辈子都是早晨三时练武,五时教场,练功不止。熟悉武术的人都知道,戳脚是一种以腿法为主的拳术,武松醉打蒋门神用的“玉环步”,“鸳鸯腿”,就是典型的戳脚中的腿法。戳脚飘、坡、蹶、撩、圈、抹、跺、戳等几十种腿法中,极多上盘攻击。对一般人而言,进入老年还练这种拳法,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事。而吴斌楼一直到79岁时,还每天练此拳法不辍。看看吴斌楼是怎么去世的,就更为感人了。张大为、钟海明《花鞭吴斌楼传奇》说:“1977年冬的一天凌晨,吴斌楼来到寂静无人的街上,扫出一块场地就练起来。雪后晨风使他神清气爽。他越练越带劲,竟不顾年事已高,骨质疏松,练起了空中踅身。柏油路上披了一层冰甲,一般人走路也打滑,耄耋老者翻斤斗岂不是太冒失了。头一个踅身稳稳落了地。可是第二个踅身落地时,他脚下一滑,重重摔倒在地,胯部一阵巨痛,豆粒大的汗珠滚了下来——

—经医生诊断,他的髋骨粉碎性骨折。”吴斌楼先生终于卧床不起,直到去世。

吴斌楼先生近80岁高龄为什么还要去做那空中动作呢?

中国武术的深奥与博大众所周知,在短时间内,绝不可能练至高深的境界。拳击、摔跤之类,身体素质好,练几个月就能上场比赛甚至取得不错的成绩。但练武术练几个月,怕是才刚跨进门坎。“师傅带进门,学成在个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武术传承实际上无法行诸文字,非耳提面命无法掌握,非有特殊天赋,广泛修养无由臻于极境。常言道:“十年太极”,并非夸饰。所以,武术又被称为“功夫”、“工夫”,练武术称为“练功夫”,“打熬功夫”。这也是人们认为武术家越老功夫越好和武术家终生练武不辍的原因之一。

然而武术家毕竟不是越老越能打,成都民国年间历年的“打金章”,年纪最大的选手也不过50多岁,而且这已非常罕见。

然而人们仍坚持认为武术家是越老功夫越好,武术家们仍我行我素练功不辍。

原因只有一个,武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打字,打也不是简单的打。

看老武术家打拳,虽然动作可能慢一些,行动迟缓一些,但总有着年轻人打拳打不出的一种很厚很重的东西。

物理学认为力量=速度×质量。质量是不变的,那么力量的大小只与速度有关。但武术大师却真能做到点到为止,速度不变却可以任意调节力量;运动员只要求赢,武术大师却要求赢得漂亮;凶狠的打手是将人打倒,将人骨头打断。武术大师往往只是把人发出。发出后或许在你跌倒前又将你拉住;打手是把人打死,大师打人是把人打服却又不伤人,或者打昏死了再救活。

这就是武术艺术的功力与魅力。

武术不纯是体育,不纯是运动,也不纯是杀人术。武术是一门艺术,艺术的追求与完成是没有止境的。只有穷尽毕生精力,锲而不舍,才能使之臻于炉火纯青。于是武术家就成了越老功夫越好。

仅从技术的角度讲,中国武术也无愧于博大精深的赞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武术包容了世界上所有武技的技术内容。熟悉中国武术的人们不能不惊叹那些进攻、防守、反击的不计其数的技术的复杂完备,无懈可击,变化无穷。

八卦掌基本掌法为八掌。一掌可以化为八掌,八掌又可化为六十四掌。戳脚的“八根”,可以演化出几十种类型的踢法。连手短打是“大手套小手,小手穿插手,抬手带打手,一手接一手”。擒拿切、点、搬、分、封、锁、扣、压、拧、转,擒拿——

—解脱——

—反拿,环环相扣。人称“七十二拿”,以喻变化多端。

若干母手,一个母手又包含若干子手。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见招拆招。

表面上看来,这些技术是实用技术,但仔细推敲却未必。一般而言,实战搏击,最有效的手段,往往就是最简单的手段。两点间最近的距离是直线,所以就拳法而言,使用频率最高,威力最大的,也就是简单的直拳。武林谚语“以圆破直,以直破圆”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对手拳法又快又重,不能硬接硬挡,那只好“四两拨千斤”,这是“以圆破直”。速度再快些,力量再大些,使他连化掉的反应也出不来,这是“以直破圆”。“千有改,万有改,硬快没有改”,“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千招会不如一招熟”,都是在讲这个道理。

擒拿术无疑是高层次的中国武术技术。据说,美国警察较早格斗训练均习擒拿术。但许多已较熟练掌握此高层次武技的警察,在执行任务时却往往败在暴徒疑犯凶狠的重拳和膝撞之下,以致警方不得不制定新的训练方案。

显然,实战中能派上用场的,主要是基本技术。这些基本技术,各种武技大同小异,谁胜谁负,乃视其功力高下和其它因素而定。

今天不少中外武术爱好者对散手运动不以为然,以为失掉了武术的特色,未能打出武术的本来面貌。原因之一便是,脱掉武术纯艺术化、神秘化和致伤致残致死这三点比基尼,努力把武术变成为一种搏击运动送上前台,好看不好看,它只能是那个样子。

大庙碑林,常有人三五成群站在对联碑文前,指手画脚,面红耳赤,争论某个字怎么念。争来争去往往没有结果,那龙飞凤舞的字绝大多数人根本无法辨识。一如绝大多数人不识草书,亦不能用于书信一般,绝大多数武术手段,在绝大多数习武人那里,已很难用于实战。

在看惯了武侠小说和功夫片的人们的心目中,武术是无限艺术化的。宣扬、信奉武术拥有无限神功,在很大程度上是无限完美的艺术思维、艺术要求的结果。武术家吴图南,据说终生未曾与人真正交过手。一种专业技能从来派不上用场,这在科学技术与经济运动的领域是绝对不可能的。但这却让人想起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个画家,在南太平洋岛上终生做画,却始终没有画出使他满意的画来。最后,他在他小屋的墙壁上终于画出了一幅他得意的杰作,然而他却点燃了一把火,使得小屋、作品和他自己,一同灰飞烟灭。据说毛姆小说的原型便是著名画家高更。

艺术不是吃和用的东西,艺术不必有什么实用的目的。艺术本身就是目的。所以高更画出了那幅画并不想给人看,所以吴图南练了一辈子武术也从不想与人交手。

纯艺术化的武术虽然脱胎于实战,但又不必一定要作用于实战,在实战中实现价值。作为一种艺术,它自身可以外在于实战而相对独立发展。

武术某种意义上成了真正的屠龙之技。

浅谈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德

浅谈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德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也爱上了中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逐渐就形成了一定的套路与优美的形式。同时,对于中国这个重德民族,武德也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也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中国武术文化。

中国武术文化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运动项目。武术也是东方文化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目前,中国武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已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的种类: 武术是靠动作组成多种套路来进行的,武术的动作主要有踢、打、摔、拿、击、刺。强烈的技击性是武术的最大特点,也是武术的魔力所在。 武术的种类主要分成拳术和器械术两大类: 拳术术是徒手进行的武术,是练武的基础。主要的拳术有长拳、南拳、太极拳、少林拳、形象拳等。 长拳属于北方的拳术,所以又称“北拳”。长拳出拳踢脚,尽力伸展,打起拳来,窜蹦跳跃,快速勇猛,很适合轻少年练习。 南拳流行于南方各省,着重手臂挥舞很少跳动,大拳人常常发声,用来帮助发力。中国武术界有句话叫“南拳北腿”说的就是南拳和长拳的不同特点。 太极拳速度较慢,柔软轻松,深受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欢迎。 少林拳套路短小,但动作快速勇猛,有威力逼人的气势。 模仿飞禽走兽动作的各种象形拳术和模仿人醉酒后动作神态的醉拳,动作非常有趣,受很多人的喜爱。 器械术: 器械书是手拿器械进行的武术。这些器械的部分都是古代的兵器,分长兵器、短兵器、软兵器三类。长兵器有抢、棍、大刀等,短兵器有刀、剑、钓等,软兵器有九节鞭、三节棍、流星锤等。中国自古有“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十八种器械术。 武术可以一个人单恋,两个人对练,也可以多人合练,按套路或散打运动形式,攻守反击。其中和多人合练最为精彩,快速、准确、勇猛、惊险的武打动作,常常使观众看得眼花缭乱。 中国武术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几千年来一直发展延续,结出了累累硕果。时代的脚步进入21世纪,中国武术这种古老的艺术,也以全新的面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试论中国武术的道德准则—武德

1995.第2期 No. 2.1995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 urnal of Shenya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duration 试论中国武术的道德准则—武德 李振林蔡宝忠谢小菊 武德即武道,亦称尚武崇德精神,是习武者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人们历来把崇尚武德作为中华民族武术的光荣传统。 1武德的内容与分类 武德是一种伦理观,其内容与各门派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关系。根据各门派武德的基本内容,我们可将它归纳为两大类。 1. 1择徒标准、师徒关系、习武要旨和持技规范 择徒标准。这是严守武德的第一关口。诸如“徒访师三年,师访徒三年”;“武艺须传忠诚有志之士,平易谦恭之人,匪僻之徒,决不可传”;“传授门徒,宜慎重选择,如确是朴厚忠义之士,始可以技术相传”;“缺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礼者不可与之教”;“为武师,须教礼,德不贤不可传”等等。这些严格规定,有效限制了一些不肖之徒跨入武术之门。 师徒关系。这是向习武者渗透武德的重要途径。诸如“学无老少,达者为师”:“凡吾习武之徒,必须认贤为师,谦虚好学,尊敬师长,崇扬武德”;“尊师重道,敬长之王‘;“尊教正义,无讲私情”等等。 习武要旨。这是武德总纲。诸如“习此术者,以强体魄为要旨,宜朝夕从事,不可随意作辍”;“凡吾习武之德,概以健身壮体为标,效国兴业和益民众为本……苦练武功,坚持不懈,出新创奇”;“吾辈研习武事,期在深造,必须持之以恒心,刻苦练习,勿践以求:勿半途而辍业”;“互相观摩,互相砒砺,优者以勉,劣者以奋”等等。 持技规范。诸如“不得恃强凌弱,任意妄为……戒持强争胜之心,及含得自夸之习”,“济危扶倾,忍辱度世”;“主持正义,信守武德,不因自己的艺强而骄做,并不以功夫失行无德之事”;“凡吾习武弟子,必应国召.为民除害,为国拒贼,保卫国家建设和人民利益’夕等等。 1. 2口德、手德心德和公德 口德,即不以语言中伤他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摒弃门户之见。“听其言,可观其行”;“至吾宗之主旨,要宜择人而语,切勿忽视”;“严禁排斥别派言行,团结同道,互助互帮,共同提高技术水平”等。 手德,即较力时不以武力伤人。如“以武会友”;“切戒逞血之私,有好勇斗狠之举”;“守主从攻,戒除杀念”;“习武先挨打,笑脸迎人欺,宁可受人打,决不先打人”;“量其技术之深浅以作身躯之防护,非到万不得已,不可轻易击其要害”等。 心德,即习武观念和思想境界。如“尚武精神”;“观其拳,可观其德”;“满招损,谦受益,古训昭然,信不我欺。……信只为立身之本,进德之源”;“正直善良,以我所有助人所无,牺牲个人力量,以求造福于人群”等。 公德,即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如“尤以习武事者,要宜束身自爱、奉公守法”;“热爱武术事业,为人民为祖国争光;讲文明、讲礼貌,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光明正大,遵守纪律、执行规则,公正无私”等。 2武德的价值与作用 2.1认识价值 武德的认识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最终爱上了中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武德,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武德,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但是,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道德”两字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自从有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律《隋律》、《唐律》至今,武德从未与法律发生过冲突。和道德一样,武德的实用范围也比国家法律更广泛。我们提倡武德,应在国家法律前提下,和国家宪法及其相应的一切规章制度相统一,相一致。 今天,传统的武德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以及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所以应对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旧武德,树立新的武德观。 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有宽广的心胸,对人民要以礼待人,不恃武伤人,不以强凌弱;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不盗名、不夺利、不保守,热于助人的美德;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对前人和长辈的著作和经验要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努力学习技

论武术电影与中国传统武术的现实差异

2008年第1期 总第2 6卷 (总第9 6期) 毕节学院学报JOURNAL OF BIJIE UNIVERSITY NO. 1, 2008Vo.l 26GeneralNo. 96 收稿日期:2007-10-12 作者简介:邢星(1982—),女,贵州毕节人,成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教学理论与训练。 论武术电影与中国传统武术的现实差异 邢星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武术与电影的结合为武术的推广开辟了新的空间,他们之间始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通 过对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武术电影武打设计的对比,分析了现今的武术电影对中国传统武术 扭曲的各方面原因,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武术;电影;负面影响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059 (2008) 01-0120-05 一、前言: GONGFU,即华语中“功夫”一词的译音,又称传统武术或国术。对于外界,武术展现通常分为竞技和表演,尤其武术套路部分主要作为表演出现,这与电影似乎不谋而合,从此电影历史出现了一 个新领域———武术电影。如果说,电影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媒介,相应地,武术也为电影提 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和不同以往的武术形式。两者相辅相成。从80年代《少林寺》的上映把武术电 影推向了一个历史高峰,世界各地对武术的认识全面提升。但武术电影发展到现在,剧中的武打设计 大量地被电脑特技所取代,在追求视觉效果同时,却忽略了武术的实质。本文从武术与电影的相互作 用出发,通过对不同时期武打设计的对比,探讨现今武术电影对推进武术所存在的问题,为以后以媒 体传播武术提供一些参考的依据和思路。 二、武术与电影的关系 武术与电影结合的原因 (1)武术的文化背景 武术的发展从奴隶制就开始了,可谓历史悠久。它不但是一种搏击术,而且还是一种哲学文化形 态。它溶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学、《易经》、五行学说。这些思想创造改变了武术,随着 武术的每招每式通过电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展现了武术本质的同时,也展现了神秘悠久的中国文 化。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武术沿着这种传统的高度重视人与人之间和谐及其与社会统一的道 路,提倡修身养性,谦虚礼让,刚直不阿,除强扶弱。这些独特的思想,使武术的发展和研究充满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再论中国功夫的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综述 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发端于战国的儒、道两大传统。中国功夫的理论也离不开于此。 儒家学说主张“济世”,倡刚健有为,以实现和谐、有序的政治理想。在维持现有秩序上,重德治与教化。到汉朝时尊儒,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铸造了中国的伦理类型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不无现实意义。 道家主张追求与“道”的冥合,介乎“出世”与“入世”之间,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并注重人与天道自然的和谐。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对于今天的生态、人口问题,不无启发意义。并形成了中国人的注重内心的体悟的思维模式,讲求智圆行方。 儒家虽为正统,但并不排斥道家,仍注意与道家相融合,在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曾问礼于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以“唇齿为喻”,说明以柔胜刚的道理。唇舌虽然不如牙齿坚硬,但唇舌要比牙齿持久。中国功夫以此演化拳术,虽不能胜人,但却可自保。刚则缺乏变化,反易被人所乘。显然道家要比儒家高一筹。用于其它方面也是如此。 到汉唐时,佛教传入我国。佛教主张“出世”否定现实,后逐步与儒、道相融合,被我国人民所接受,开始了佛教的中国化。也讲尊师重道,倡导大乘佛教。并以渡己渡众生为己任,注重清净寂定的“禅”

的心境的修炼。 宋朝时,理学家完成了儒、释、道的合流工作。建立了以儒为首,兼及佛、道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其实中国文化的根底仍在道家。 中国的人生哲学非常发达。 可总括为:“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情”。既有苏子“唯江上清风,水中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陈抟的“于羲皇心地上驰骋,而不于周孔脚迹下盘桓。”的佛家的达观、超然。以离世的心境俯视人寰。又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儒家的积极入世。 即道家的“庖丁解牛”,居于世,事虽杂而不累其心的高深修养。 修身上要求:“不为浮誉所惑,则养其力者厚;不为流俗相竟,则所以制其气者重。”的厚德载物,是要君子宽厚的品德修养可以承载天地万物。有“将军额头跑开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之谓,“天为盖,地为床,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当澡盆。”的胸襟与气度的修养。 重操守、气节,坚持自己的志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做到“贫,气不改,达,志不改”。于是有周敦颐的《爱莲说》:“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采菊东篱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一、中国古典哲学是武术的思想渊源 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很大,包罗了许多传统思想及学说流派,影响较大者有道家哲学、周易学说、五行学说、太极哲理以及孙子哲学等几个方面。我们将从古典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方面来探讨武术的思想渊源。 古典哲学的本体论 我国古典哲学的本体论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它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气”是“道”的体现,并以“气”的聚散来解释生命的形成,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在古代武术理论中,“气”被视为武术的原力与本根,是武术生命的精微所在。武术的种种外在形态,如武术功能、神韵、绝技等,均为“气”的演化与体现。由于生命的盛衰变化都是“气”作用的结果,人体“气”的质量好坏决定着生命状态的优劣,因而“气”也被视为武术养生的理论基点。 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也是本体论的范畴。所谓“天人合一”,既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武术是人体的运动,要达到武术的目的,练武实践必须顺应自然,效仿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达到与宇宙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以寻求发展。 武术的认识论基础

“知行合一”是武术的认识论基础,是武术发展的重要机制。所谓“知行合一”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切身体悟,进而指导实践,认知与实践是统一的,一致的。这一理论在武术中的表述经常是“学以致用”、“直觉体悟”。中国武术是在一定的社会需要下而产生的,学以致用正是演练武术的宗旨。而武术的意境、神韵等又很难用言语表达,这就要求学者用直觉去领悟体验、进而把握。这也是我们民族传统思维的特点。 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 “反者道之动”的方法论构成了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其意思是说,对立的事物向其反面转化是运动的规律。也就是说,刚能克柔,柔也能克刚,强能胜弱,弱也能胜强。因而,中国武术便要求技击必须符合刚柔相济、阴阳和谐等原则。 中国古典哲学对武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他如基于周易哲学的武术阴阳观,以阴阳八卦化生观念为理论基础的八卦掌,以五行学说为理论思想原则的形意拳,以太极哲理为精髓的太极拳,以及以孙子哲学为指导思想的武术技击战术观等,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古典哲学是武术的思想渊源。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二、内家拳对道教文化的传承 内家拳是依据道家和道教哲学及易理建立起来的。其理论技法与道家和道教的本体论、人生论、方法论、认识论以及内丹、养生、医学等有内在的密切关系,是道家和道教文化与武术结合的产物。 因此,可以说,“内家”这一概念的根本内涵不是别的,正是道与武的结合。其特点是:以道为体,以武为用;由武证道,道武

论文:浅谈中国传统武术

浅谈中国传统武术 武术,也被尊称为国术,在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过去千百年来的发展和演变中,中国武术延伸出各具特色的上千个门派,其中一部分门派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消失在民间,一部分门派流传到了现在。在古代有着穷文富武的说法,中国自隋朝以来,历朝历代都开设科举,降低文人当官的门槛,鼓励天下学子走上仕途。然而中国武术却一直得不到政府的扶持,加上武术需要日积月累的学习方可有建树,动辄数十年的修行,更有大师高人一生只愿将自己的功夫传给几个人,物以稀为贵,所以通常只有家底丰厚的少爷才学得起。因此,自古以来中国的武术人才一直处于稀缺状态。 自建国以来,武术被分为了三大类别。第一类是武术套路,此类武术运动员们主要练功内容以固定的套路动作为主,大多数都带着表演和盈利性质,华而不实几乎没有任何的实战能力;第二类是武术散打,散打一部分的选手是来自于传统武术中用于实战的散手,后期更多是汲取了国外的擂台搏击招式,变成了纯粹的擂台搏击;第三类则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传统武术,传统武术多流传于民间。传统武术既没有官方推广也没有职业比赛,所以此类武术修行者中,大多实力良莠不齐,很多习武术者练了一辈子也难有机会试试身手。 这三类武术中,目前发展的最好的是散打。散打有着完善的比赛制度和产业链,优秀的散打运动员不仅拳打的漂亮,还能获得带来可观的收入。散打作为国家的代表性搏击运动,经常会与国外的技击技术进行比赛较量,不断的在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得到完善和进化。反观武术套路则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加之大型赛事很少,没有任何实用性,靠着武术套路很少有人可以养活自己。外形条件比较优质的选手也许有机会接触到媒体出现在大众视线中,大部分的选手练个几年就会转行另谋生路。 至于传统武术的发展,流失严重也多被大众所曲解。传统武术几乎没有任何的官方推广,也很少有兴办搏击赛事,但受到武侠小说和影视剧的吹捧,传统武术反而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战斗力最强的一个。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是目前中国武术中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最广泛的拳术,但大多数人修行的只是太极拳的套路,也就是拿来修身养性的太极操。至于太极的实战威力如何,却很少有人见过。受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影响,每当有人提起太极,总会有人说,太极是十年不出

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鉴赏 本学期主要欣赏内容 1.中国武术拳种文化赏析 2.中国武术:一种被当代误读的文化 3.中国武术文化概论 4.从《霍元甲》解 读中国武术修习的三境界 5.走进主流社会的21世纪中国武术文化发展战略 6.中国武术发展的技术底线:打练统一 7.少林武术文化赏析 8.论中国武术的核心价值 本节课主要内容 1、武术拳种形成的因素 2、当代武术分类及武术拳种鉴赏 一、武术拳种形成的因素 1 武术拳种的特征 1.1中国武术是一种技击术 中国武术具有技击格斗的功能,最初产生于战争、打斗及军事的格斗。 1.2中国武术套路是一种组合的技击术 中国武术显著的特征是技击动作的组合。不管是少林、太极、形意、八卦等 1.3象形、仿生是中国武术套路显著特征 醉拳、猴拳,螳螂、梅花拳、鹤拳、八卦、通背、虎形、蛇拳、豹虎拳、鸳鸯拳、形意拳等。套路中的动作名称有许多是象形:太极拳中的:野马分鬃、手挥琵琶、白鹤亮翅、单鞭、双风贯耳。少林拳种:童子拜佛、霸王举鼎、

仙童坐马、大鹏展翅、罗汉张口等。其它的:燕子三抄水、金鸡独立、黑虎掏心、醉拳、鹰爪拳、鸭拳、地趟拳、武松脱铐拳等等。 1.4以姓氏为主中国武术套路的另一特征 太极拳的五个流派,赵家拳、霍家拳、杨家枪、苌家拳、李家拳、孙膑拳、蔡李佛拳、岳家拳。哪吒拳、金刚拳、观音拳 2 武术拳种形成的背景退出军事领域的以技击为主的武技在民间蓬勃发展。 3.武术拳种形成的文化内因 4.中国文化的特性决定了中国武术套路的产生。 包括休闲的理念、追求艺术的理念、追求道德完善的理念 二、当代武术分类 1、套路:竞技武术套路、传统武术套路包括:少林、太极、形意、八卦等 129个流派。2、格斗:散手、推手 3、功法运动:主要讲解内容:竞技武术包括:竞技武术套路、散手、功法运动竞技武术 竞技武术套路:特点:以表演为主,以高、难、美、新为发展方向,注重表;术化。散手、功法运动(功力大赛)。;内容:拳、刀、枪、剑、棍、南拳套路对练;格斗:散手、推手 功法运动 传统武术:少林1少林2、太极、形意、八卦、通背、翻子、猴拳、螳螂等,其它套路 武术文化鉴赏系列二中国武术:一种被当代误读的文化 中国武术是一种文化

中国武术文化赏析论文

中国武术文化赏析

浅谈武术文化中的德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 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也爱上了中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

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尚武宗德观念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武德的理论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

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德

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德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也爱上了中国。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逐渐就形成了一定的套路与优美的形式。同时,对于中国这个重德民族,武德也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文以德彰,武以德显,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 对于中国武术的德,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也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对于传统武德中的武术传承的封闭行和保守性,如尊祖师习俗上浓厚的迷信色彩,由此形成的不少清规戒律和续家谱、立牌位等歪风及恪守祖训、祖道的风气,唯我独尊的“宗派之争”的封建意识侵蚀武林,为争正守而相互讽刺、排斥、讪骂,甚至大打出手等传统武德中的种种陋习应该克服。因为它是历史劣根性的反映,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性和片面性,压抑了武德思想的进步发展,扼杀了创造能力。

中国武术文化的中美学

中国武术在华夏土地上绵延数千年,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不仅因为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功能,还因为它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情操。中国武术可以说最具有常有的审美文化色彩,而各拳种都有自己的审美风格。在现代体育迅速发展的今天,要想使武术得到更好的发展,屹立于国际的舞台,我们固然要修改规则适应国际环境,也应该要从武术文化蕴含着的美学价值来把握。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其中诸如意、味、道、境、力、神韵等范畴是西方美学所不具有的,而这些范畴在武术文化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武术,又称国术和武艺,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中国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运动。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武术浸透着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中医学、军事学、伦理学、宗教学、文艺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种学术理论的影响。武术运动之所以能在中华体育史中放射出华光异彩,不仅是由武术运动本身的特点及其美学价值所决定,而且从运动中充分反映出它的思想内涵的丰富性,文化内核的系统性、连贯性、复杂性和经典性。中华武术在其发生、发展和日臻完美的过程中,有其极为深厚的文化渊源。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大文化对于武术的熏陶是个值得研讨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看,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行为,都是文化的或离不开文化的。武术运动的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都是与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变革相联系的。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国人民绚丽多彩的文化史就是中华武术的源与流。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艺运动中的集中反映。武术文化是“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后多指“强身、自卫等技击之术”的文化体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沉积的反映。武术文化的理论和行为方式均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制约。它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又有其独有的理论涵盖和行为特征。 中华武术文化其涵盖面很广,包括武术行为的指导思想、哲学意识、理学原理、行为美感、意念体系、套路径略、服装器械、武艺门派等等,把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反映得既集中又深刻、既本质又表象,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共性的反映,又具有武术本身独特的个性涵含。所以说,武术文化的涵义就是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的人体文化。武术动作区别于其他人类活动动作,就在于这些动作(或符号)有自己的特殊定向和性质,也就是说,武术动作是发挥自我体力和技术优势的战斗动作,是攻击和防卫的统一体。由此可见,武术文化是人体动作的文化,在千变万化的人体动作中,反映出人的思想、道德、意念、方式、手段、美感、机、器与文明程度,是人体动作的宝库,是人体动作的高度完善、潜能发挥的最优方式,功能渗透到人体的诸多方面,可以说是人体文化之最.中华武术文化处处体现出东方人的哲学、宗教和思想观念。武术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完美结合的东方文化最好的典型之一。 对于中国武术的美可以分两种: 一,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在武术套路运动中的体现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其中诸如意、味、道、境、力、神韵等范畴是西方美学所不具有的,而这些范畴在武术套路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武术套路中的没主要在于神韵美,意境美,自然美,及武术套路中的美与善的统一。 二,从传统美学角度看武术套路中的形式美

幼儿园中班幼儿武术文化教学的环境创设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中班幼儿武术文化教学的环境创 设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空间,是儿童发展的资源之一。《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明确提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环境作为一种“隐 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发展方面,起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当今幼儿园环境创 设的发展趋势更注重参与性环境创设,着力于情趣性、操作性和选择性;注重不平衡环境的创设,让幼儿自己去努力,自己去实践,自己 去对环境提出的要求做出应答。武术作为我园特色,在武术文化的环 境创设上应考虑哪些因素?通过长期实践,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环境创设的安全性 《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 康放在工作首位。”幼儿年龄小,好动、喜欢玩,但又缺乏自我保护 意识和能力。因此,活动场地尽可能软化,如在幼儿练武的小武馆里,地面上铺上了软软的泡沫地板,周围墙面也安装上柔软的保护棉。无 论幼儿做地面动作还是不小心撞到墙面,都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危险的 发生。此外,户外“武娃乐”活动区域中的设计都考虑到了安全的因素。武术器材对幼儿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存在, 如过硬的器具在使用中会伤到幼儿,过硬的地面容易造成磕碰。针对 这些因素,我们制作兵器时尽可能采用柔软材料,如用报纸和橡皮筋 制作成双节棍、用纸盒子制作的舞龙等。小舞台的地面上还铺上了地毯,使幼儿在运动玩耍过程中得到保护。 二、环境创设的共同参与性

中国武术文化论文

中国武术文化论文 和谐社会视域下,武术文化的合谐内涵与传承途径研究 摘要:本文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角,阐述了传统武术文化所蕴涵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个体自我身心的和谐等和谐文化内涵,提出依托学校教育、结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以农村为主体、利用现代传媒技术等传承武术文化的模式,使传统武术文化更好地得到继承和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关键词:和谐;武术文化;传承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建设和谐社会的范围之内。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要弘扬中华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蕴涵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何挖掘出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对构建和谐社会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和谐社会视域下武术文化的和谐内涵 1.1武术文化概念的界定 自上个世纪后期,国内学者开始提出一些有关武术文化的观点与

认识,但至今也没有比较明确、统一的解释。1990年旷文楠等人在《中国武术文化概论》中认为:“武术文化是一个与外在的文化大环境保持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和交流,并以这种联系和交流为生存前提的系统结构。”2005年刘景堂在《论武术文化在高校体育中的作用》中认为:“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术运动中的集中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沉淀的反映”。2006年王岗在《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中认为:“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武术方面的综合反映。郭玉成在《论武术文化的涵义及基本特征》中认为武术文化是指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传统武术拳种流派,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武德要求、传承制度等。 “武术”又称之为“武术文化”,源自武术发源之始就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内涵、精神和价值。本文所指的武术文化就是指以武术为载体、融会了中国哲学、伦理学、美学、养生学等多种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 1.2武术文化中的“和谐”内涵 武术文化博大精深,130多个武术拳种,近5000种拳械套路,融会和汲取了诸多社会领域中的营养。有学者提出武术“文化三层次”学说,即把武术文化结构分为技术体系层、行为活动和语言文字层、武术理论基础、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层等。但是无论哪个层面,以“和

中国武术文化

我心目中的中国武术文化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本文从中国武术的文化渊源、文化特征和价值这三个方面,对中国武术文化进行了探讨,以此了解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理解东方文明的精髓.从而更好地学习中国武术。 关键词:中华武术精神文化意涵和特征价值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积淀,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博深涵养,共同培养了中华武术精神的中和养气、禅定参悟和宁静致柔之道。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瑰宝和精粹。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积反映和产物再现。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会和汲取了诸多社会领域中的营养,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以运动作为文化的载体,在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中,具有传播发展民族文化的功效。 一、中国武术文化的源起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促进了武术的萌芽。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称《易经》,“一阴一阳为之道”这本书内涵很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易有太级,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产生了太级学说,从此奠基中国武术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成员,这是武术发展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现在击剑、散打项目已经纳入各种比赛中,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已经实现。 二、中国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 1、哲理性。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哲理的体育项目,它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并把它作为自身发展的思想基础,是武术区别于西方体育项目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中国武术理论中,无论是拳理阐述、技法概括、训练机理、技击原则、武德修养,都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影响,道家思想确立了中国武术的练功法则,最具代表性的是“天人合一”和“阴阳学说”理论。 2、技击性。武术的核心是技击性。从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武术有技击运动和套路运动两种表现形式。技击运动为散手和推手等对抗性项目,有明显的攻防技击特点;套路运动则讲究表演艺术效果.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体现武术的根本特征技击性为目的,力求表现逼真的攻防动作。 3、健身性。中国武术的健身功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整体性。生命在于科学地运动,武术的修炼方法讲究即练内又练外,即注重运气,又强调心神意气的结合,尤其重视运气、刚柔相济的健身方法,对人的精神、情感上的调节作用和现代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特殊作用。 4、娱乐性。中国武术在在奴隶社会就进入娱乐文化的领域。它以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精湛无比的技艺、精深广博的内涵.赢得了古今中外人们的赞誉,这是与武术本身的娱乐性分不开的。 三、中国武术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中国武术的发展也要顺应形势,走向国际化,将会通过多种办法来大力推广武术。 1、走向国际化。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华文化,并且喜爱中国武术,奥运会上武术比赛也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国武术。中国武术走向国际化可以在深度上和广度上传播中国武术文化,提高武术的生命力,让武术文化被更多国家学习和借鉴,从而让他们了解中国武术和文化,所以武术走向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2、武术发展的科学化。武术的技术将更全面,动作规则将更合理,武术科学化研究将

论中国武术刀术特点

论中国武术刀术特点 “刀术”指刀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明代戚继光《辛酉刀法》、何良臣《阵记》、俞大猷《单刀法选》以及戚继光《武备志》中都记载了刀的用法和使用技巧。刀以劈砍为主,“刀之利,利在砍”,另外还有撩、刺、截、拦、崩、斩、抹、带、缠裹等刀法。刀术的特点是:勇猛快速、气势逼人,刚劲有力,如猛虎一般。刀,“其用法,唯以身法为要,远跳超距,眼快手捷”,并要求进退闪转和纵跳翻腾都要刀随身换,身械协调一致。 套路 刀术表演 刀术的套路有自选刀、八卦刀、龙行刀,大刀、朴刀、单刀、双刀、梅花刀、八极刀、六合刀、春秋刀、滚手刀等。 特点 武术家们常用“刀如猛虎”来形容刀的勇猛彪悍,雄健有力。大刀属于长兵器,俗云“大刀看刃”,就是在用刃上,做到劈、抹、撩、斩、刺、压、挂、格等功夫。单刀、双刀都是短兵器,语谓“单刀看手,双刀看走”,所以单刀讲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拦、截等刀式,而双刀则讲究两手用力均匀,刀式清楚,步点灵活,上下协调,以显出“叶里藏花,双蝶飞舞”的姿态。流行的有朴刀、三尖两刃、双环刀、长刀(双手刀)等。刀以劈砍为主,“刀之利,利在砍”,另外还有撩、刺、截、拦、崩、斩、抹、带、缠裹等刀法。 编辑本段历史渊源 刀在古代是一种单刃的砍杀兵器。它由刀身和刀柄构成,刀身较长,脊厚刃薄,适于劈砍。在原始社会,古人类就用石头、蚌壳、兽骨打制成各种形状的刀。古人不仅用刀作为劳动工具,还随身携带作为防身自卫的武器。 刀术表演 秦汉时期,钢铁问世以后,刀的制作工艺得到改善,擅长劈砍挥杀的钢刀的制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刀已成为主要兵器之一。最通用的刀要算“环首刀”,这种刀直背直刃,刀背较厚,刀柄呈扁圆环状,长度一米左右,便于在骑战中抽杀劈砍,是一种实战性较强的短兵器,在战场格斗中,用法是长矛短刀并用,远刺近劈,威力无比。 隋唐时采用“灌钢法”代替了百炼法,炼出的刀更加坚韧锋利。唐朝的刀演变为横刀。 明朝军队,倭刀显现出了相当大的杀伤力,使中国军民深受其害。当时不少优秀的军事将领和民间武艺家,通过各种渠道努力学习日本刀法,戚继光是日本刀法的积极引进者。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在军队中积极推广日本刀法,并且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训练教程,在兵学名著《练兵实纪》中有记载。 程冲斗是明代少林棍法的名家,他将某些“长倭刀”法与中国棍法相类比,从中悟解到不少东西,撰写了刀谱《单刀法选》等。吴殳,是明末著名的史学家、武艺家,又是一位坚守前朝志节的遗民。晚年精心研究武术,纵论古今,多有著述。吴殳以得之于渔阳老人的剑法,与日本双手刀法相融合,重加编定成单刀十八势,写成《单刀图说》一书。 1925年,马凤图、马英图将双手刀法改编成为“破锋八刀”,作为西北军环首大刀的教材,以取代原来表演性较多的老刀套。先在张自忠将军的教导团中加以试行,后来积极推广到全军。在长城抗战和泸沟桥抗战中,二十九军的大刀队显示了精湛的刀术。 (1)缠头刀:刀尖下垂,刀背沿左肩贴背绕过右肩,头部正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