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雅各《四书》翻译之得失分析研究

【收稿日期】2017-07-01【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论语》英译中的通俗化改写研究”(编号:SK2013B545)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王亚敏,女,1982年生,安徽芜湖人,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摘要】理雅各不仅是一名传教士,更是一名东西方的文化传播者和语言解码者。本文通过译本细读,拟就理雅各《四书》

翻译的特点,进行具体而深入的探究,分析其译文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其译文的得与失。

【关键词】理雅各;《四书》翻译;得失分析【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068(2018)01-0142-03

理雅各《四书》翻译之得失分析研究

王亚敏

(皖南医学院外语教研室,安徽芜湖241002)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第16卷第1期2018年2月Vol.16No.1

Feb.,2018

儒家学说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而《四书》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儒学的经典著作,在中国从古到今的思想发展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迄今西人翻译的《四书》译本有约180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译本则是来源于19世纪与20世纪两位传教士理雅各和韦利。本文通过译本细读,拟就理雅各《四书》翻译的特点,进行具体而深入的探究,分析其译文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译文的得与失。

一、理雅各翻译之得

1.凸显学术性的注释。好的译文应该尽可能做出详细的解释,并对研究活动提供便利,然而这也会引发读者的不满———其往往更喜欢具备轻松性和简约性的译本,然而这样的译本却极难被学者所满足。如注释与前言均以长篇形式出现的理雅各译本———其此两种内容的文字总长度和原文相比多出很多,也就是作品已经成为了原作者和译者的“合著”。他所撰写的前言涉及文本介绍、背景解释、正本清源及考证评论。其对《论语》的各时期版本、权威性、作者、最早成书时间、古代学者的论著之类都做出过研究。他甚至发现了在某些问题上中国学者所依据的解释或文本并不可靠[1]。理雅各还大量使用脚注,在脚注中他用简明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各章主旨。另外对文中开始出现的一些关键词语,他都给予注释,而对于一词多义,他都是认真研究,保证翻译的准确无误。同时,他依据汉字四声的发音,通过语境选取相对应的词汇,有时还探索词源,旁征博引,力求精确。理雅各还对读者难解之处做出了必要的解释。例如,理雅各译《论语·学而第二章》时,自行增加“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submission are the foundation of all virtuous practice ”这一小标题,这种增益性的解释总领了孝与仁的关系,突出了主题。

理雅各自己在注释这一问题上也曾经表示,他本人意欲在《中国经典》的翻译活动中公正地对待自身。或许十有八九的读者对他的“评论式注释”过于冗长这一问题嗤之以鼻,但只要有人肯定,他觉得就值。作为“学者型译者”,理雅各愿意在汗牛充栋的儒经解释作品中整理出属于自身的理论体系[2],可以用长篇的注释和前言来提供尽可能多的

知识给读者——

—这也是其作品中最引人入胜的内容,而在他那个时代再没有一个译者给研究者提供同样多的信息了。

2.贴近古文的句式特点。理雅各在翻译《四书》时采用了大量贴近古文的句式,从而尽可能保证译入译出两种语言结构方面的相通性,甚至不惜字斟句比。其中一个重要的例子就是其将“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译为“The wise are free from per-plexities ,the virtuous from anxiety and the bold from fear.”译文使用对仗句式,与原文结构一一对应,而且译文也属于原句的警句风格。理雅各作品中依

1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