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数字视频信号的同步

简谈数字视频信号的同步
简谈数字视频信号的同步

简谈数字视频信号的同步

杜卉

湖南生活频道播送技术部

现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计算机与电视的融合正不断深入,信号方式由模拟转向数字,又将因数字转为网络。这样使节目制作和传输应用方式越来越丰富,信号的组成将越来越高效、合理,视频信号的一个基本组成—同步信号正按这个趋势发展,整个数字系统的同步也有新的变化。

一.数字同步信号

我们已熟知,在模拟环境中,同步信号已被严格规范,它确实能控制好定时,这对视频系统非常重要。但设计或调整一个系统时,你会认为同步信号显得很不灵活:系统内同步信号是纳秒级计量,种类繁多,要求严格,而且在整个视频信号中,同步信息占用率高。于是我们希望从模拟进入数字环境时,同步信号能得到改善。

当信号转为数字信号时,模拟波形变为0、1码,这样计算机数据通信的方法将被借鉴。例如误码检测方面,数字电视信号中也加入CRC码等等。在同步方面,我们也会看到位元同步、群同步、网同步等数据通信中应用的同步方式。

串行数字接口SDI是现阶段的通用数字接口,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取代了模拟视频接口。因为它是无压缩格式,既无损耗,也很少需要维护。SDI接口内传输码流为270Mb/s的D1格式串行数字分量信号。下面简要分析D1信号。D1格式分别在Y、B-Y、R-Y上取样和量化,进行A/D,取样时钟折衷为27MHz,其中Y为13.5MHz,B-Y、R-Y都为6.75MHz;量化比特为10b。D1格式的并行输出码流为27Mb/s。当并行转为串行输出时,移位寄存器的时钟频率是A/D时钟频率的10倍,27×10=270MHz,D1格式的串行输出码流则为270Mb/s。DI格式的串行输出被命名为串行数字分量。D1信号包括三种信号是:视频信号、定时基准信号、辅助信号。

D1格式对定时基准信号处理中,考虑到每一行都存在300mV的行同步信号,不管在活动图像或标准测试信号中都是冗余部分,所以没必要每次取样和量化,可仅以“0~3”这4个码字来表示有效扫描开始,称之为“有效视频起始标志”(Start of Active Video,SA V)。同样,用第“1020~1023”这4个码字来表示有效扫描结束,称之为“有效视频结束标志”(End of Active V ideo,EA V),“SA V”与“EA V”将起到同步信号的作用。

数据比特号第一字(3FF) 第二字(000)第三字(001)第四字(XYZ)

9(MSB) 1 0 0 1

8 1 0 0 F

7 1 0 0 V

6 1 0 0 H

5 1 0 0 P3

4 1 0 0 P2

3 1 0 0 P1

2 1 0 0 P0

1 1 0 0 0

0 1 0 0 0

注1:示出的数值是为10比特接口的建议值。

注2:为了与已有的8比特接口兼容,D1和D0比特的值未作规定。

“SA V”与“EA V”作为D1格式信号的定时基准信号,各种数字设备,如D/A可方便地利用“SA V”与“EA V”同步数字视频信号。由于其只占8个取样字,将腾出很大空间放置其它辅助数据。这么做有一个更大好处,可将原应用于同步的约30%的取样点增加用于信号电平上。也就是说原应该用约1000个取样点取峰峰1V,现可全用在0~700mV的信号电平上,既加大了取样密度,又提高了取样精度。但也因为在消隐期加入了辅助数据,而有些设备在信号的转换过程中,是要去掉消隐信号的,所以有可能造成信号的损失,应予注意。每个定时基准信号由4个字的序列组成,格式如下:3FF 000 000 XYZ (数值以16进制表示,3FF 000留供定时基准信号用)。头3个字是固定前缀,第4个字包含定义第二场标识、场消隐状态和行消隐状态的信息。定时基准信号内的比特分配列于表1。F=0/1 第l/2场时, V=0/1 其它处/场消隐时。H=0/1 有效视频开始处(SA V)/有效视频结束处(EA V)

P0,P1,P2,P3:保护比特(见表2)

MSB:最高有效比特表l规定了V和F比特的状态。

P0,P1,P2,P3比特的状态决定于F,V比特的状态,见表2。在接收机中,这种安排容许纠正l 比特误码和检出2比特误码。这也代表了一种设计思想,同步与纠错都是为了信号的高质量传输,同步兼顾纠错,纠错也必反应同步。

F V H P3 P2 P1 P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0 1

0 1 0 1 0 1 1

0 1 1 0 1 1 0

1 0 0 0 1 1 1

1 0 1 1 0 1 0

1 1 0 1 1 0 0

1 1 1 0 0 0 1

另外,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说,SDI串行数字接口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数字接口。因为它是模拟信号经A/D转换得来的,所有的水平和垂直频率及消隐期依旧存在,且定时是模拟的。它算是使用数字来传输有效行波形的受高度限制的模拟接口,是数模兼容时代的一种选择,它的同步必然与模拟信号有很多联系。

二.数字系统的同步

现阶段模数两种环境下的系统外同步都为模拟BB信号,做到了两者的兼容。由数字信号的形成可知,数字处理过程中,时钟是同步的关键。在数字设备内,BB信号的处理是进入时钟发生器,产生各种基准时钟,“SA V”与“EA V”也以此时钟为基准,提供正确顺序。比如,在录像机内,输入的SDI 信号,进行串/并转换后,在解码器部进行抽出SDI视频信号、EA V、SA V的检测,然后在INPUT TBC 部使输入的信号与基准时钟同步。这个TBC依靠EA V、SA V对输入信号进行延时同步。

在模拟系统中,视频信号必须同时、同步,每个系统被精确地锁定。在现有数字系统内(D1信号),放松了对于精确定时的要求,只需要达到毫秒,数行或数帧的数量级,而不必要达到纳秒(ns)的数量级。系统定时变得没那么麻烦,这是因为在数字处理过程中,首先在信号传输时,依靠串行再生时钟技术,将具有LC或RC电路振荡器的锁相环(PLL)电路利用基准时钟再生串行时钟频率产生输出,能够在一系列串行再生的过程中消除所有的抖动,直到崩溃点的出现。另外一方面,由于存在寄存器和其它RAM存储数据,故时延可能会很大,典型的时间差为行、场或帧,而在切换和矩阵等数字设备中能提供自动计时、同时、同步。也可这么说,具有数字形式输入和输出的器件内部往往具备自动输入定时补偿功能。比如飞利浦的DD10切换台,自动补偿52祍,并还可调整3行时间。它的52祍补偿区间是在消隐期间上下挪动,主动来适应输入信号的相位变化。对于数字系统来说,自动定时调整总是一个关键问题。不过由于它所涉及的数字频率很高,目前对于串行数据流尚无法实

现这种调整。由于数据率很高,必须变换回到并行格式信号进行延迟,因此,自动输入定时尚无法在所有的设备中得到应用。对于数据,我们不能超前,只能延时它们。为了满足这些新的定时要求,需要各种类型的可调延时器件。但这样,就有可能导致与伴音定时和时间码通过系统有关的一些麻烦的问题。伴音和视频信号通过不同的通路进行处理时,可能出现不同的伴音对视频的延时。重要的一点,当信号不能准确同步,应在系统的某处增设时间缓冲器,用以保证干净的切换。如果数据信号中携带嵌入的音频信号,那未就可根据比视觉更灵敏的听觉发现干扰声来判断设置时间缓冲器的场合。这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法国的一款视/音频延时器V AD110D可实现SDI视频和双AES音频延时,视频延时长达2.5s,音频延时长达2.7s。它实现了视频定时微调(水平和垂直);AES音频将被重新同步和取样(48kHz),锁定在输入的SDI视频信号上。另在去年的IBC上,泰克推出A VDC100,它利用数字水印技术自动检测视音频是否同步,并作出调节。

三.网络的同步

现阶段,SDI传输流是全球数字化的标准,各种编码输出的流信号,须转换成同一规格的SDI格式,这就多增加一道编解码程序,而且SDI只支持两种固定格式的隔行扫描图像:625/50、525/60,要求严格。未来是否仍用隔行扫描,以及现有的图像尺寸和宽高比,还成问题。可以断言,一种新的方式又在追寻当中,就好比数字必将取代模拟一样,这种方式必将取代SDI。纵观现状,SDI应用已经成熟,更多的眼球关注的是现代化的网络,很多制播网已投入应用。更为灵活的网络将取代SDI,网络的同步也比SDI的容易,灵活。

作为计算机网络,它不会关心所要传送的数据形式,不管是SDI流,还是MPEG流,JPEG流,视频格式对网络没有关系。对实时要求的视频网络,关键前提是解决好同步。现行网络多为FC网与以太网相结合。实际网络中,有各种速率的信息,且在发射接收两方,由于分组交换、多路复用、纠错、处理冲突等产生很大延时。视频网作为一个同步实时网络系统,一般都规定有最大传送时间,固定的、非常小的延时及可以保证恒定的传输速率。在计算机网络中,有一种网同步方法,称为等级制主从同步法。其原理是:在整个网络设立一个主站,它具有一个高稳定的主时钟源,主钟源产生的时钟信号按树状逐级送往各从站,各从站的时钟频率直接或间接受到主时钟的控制,又通过各自锁相环与主时钟保持一致。高一级的时钟或传输线路出故障,则可选用低一级的时钟替代。这个时钟信号也就是同步信号,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BB信号。但它由于信息量小,不会占用带宽;且这个信号是与数据一起传送的。因为在高数据流的环境,为了同步,将在收发两端用到很多缓存器起延时作用,而这些RAM容量是有限的,如果数据不同步,将很快使RAM填满而把数据溢出,所以这个信号设计为与数据一起传输,以避免RAM的崩溃。在接收端,比如解码器,数据流中包含了一个嵌入报头,它包含了实时传送的信息,其中一个参数为实际的数据频率。解码器有一个频率合成器电路,将把实际的数据频率首先分离出来,然后与发端参考信号比较,抵消相应的偏差,输出定时准确的数据包。这样,通过一个大的时基校正系统,网络数据就能同步。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信号形式的发展,也促进了同步的发展。未来信号是怎么样,我们拭目以待。

第08章_数字视频基础

第八章数字视频基础 本章开始讨论视频技术。视频被认为是互联网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形式,无论是数字电影与电视,还是网络与移动视频,所有这些应用的核心都是视频技术。从数据形态来看,视频就是图像序列,视频技术的基础当然就是图像处理技术。但是由于视频表现为序列化的数据流,这使得视频的数据量急剧增长,同时,时间关系也变得十分重要。本章首先介绍模拟视频的基本概念,因为数字视频是从模拟视频转换而来的,对模拟视频的了解会有助于全面把握数字视频技术。其次介绍模拟视频的数字化,主要是采样格式问题。第三部分对数字视频数据的形态进行分析,这是本章的重点,也体现了本教程的一贯风格。 8.1 模拟视频 模拟视频的典型代表就是模拟电视。模拟电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信号采集与处理、网络传输、接收和呈现等等。与其他信息技术类似,数据或信号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本节以电视信号为线索,介绍模拟电视系统的几个关键概念。 8.1.1 扫描 扫描是通过信号去控制显示屏以得到电视图像的过程。从形成图像的方式看,扫描分为隔行扫描(interlaced scanning)和逐行扫描(progressive scanning)两种。图8-1表示了这两种扫描方式的差别。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都用隔行扫描,而计算机显示图像时一般都采用非隔行扫描。 (a) 逐行扫描 (b) 隔行扫描 图8-1 图像的光栅扫描

在逐行扫描中,电子束从显示屏的左上角一行接一行地扫到右下角,在显示屏上扫一遍就显示一幅完整的图像,如图8-1(a)所示。 在隔行扫描中,电子束扫完第1行后回到第3行开始的位置接着扫,如图8-1(b)所示,然后在第5、7、……行上扫,直到最后一行。奇数行扫完后接着扫偶数行,这样就完成了一帧(frame)的扫描。由此可以看到,隔行扫描的一帧图像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奇数行组成,称奇数场(field),另一部分是由偶数行组成,称为偶数场,两场合起来组成一帧图像。因此在隔行扫描中,无论是摄像机还是显示器,获取或显示一幅图像都要扫描两遍才能得到一幅完整的图像。 在隔行扫描中,扫描的行数一定是奇数。如前所述,一帧画面分两场,第一场扫描总行数的一半,第二场扫描总行数的另一半。隔行扫描要求第一场结束于最后一行的一半,不管电子束如何折回,它必须回到显示屏顶部的中央,这样就可以保证相邻的第二场扫描恰好嵌在第一场各扫描线的中间。正是这个原因,隔行扫描的总行数是奇数。 每秒钟扫描多少行称为行频;每秒钟扫描多少场称为场频;每秒扫描多少帧称帧频。 8.1.2 电视制式 全球有三种主要的模拟彩色电视制式:NTSC制式、PAL制式和SECAM制式。 NTSC(N ational T elevision S ystems C ommittee)彩色电视制是1952年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定义的彩色电视广播标准,称为正交平衡调幅制式。美国、加拿大等大部分西半球国家,以及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和中国的台湾采用这种制式。 由于NTSC制式存在相位敏感造成彩色失真的缺点,因此德国(当时的西德)于1962年制定了PAL(P hase-A lternative L ine)制彩色电视广播标准,称为逐行倒相正交平衡调幅制式。德国和英国等一些西欧国家,以及中国大陆、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采用这种制式。 法国制定了SECAM(法文:Se quential C oleur A vec M emoire)彩色电视广播标准,称为顺序传送彩色与存储制式。法国、俄罗斯、东欧等国家和地区采用这种制式。 NTSC、PAL和SECAM制式都是兼容制式。这里说的“兼容”有两层意思,一是指黑白电视机能接收彩色电视广播,显示的是黑白图像,另一层意思是彩色电视机能接收黑白电视广播,显示的是黑白图像,这叫向后兼容(或逆兼容)。为了既能实现兼容性而又要有彩色特性,彩色电视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必需采用与黑白电视相同的一些基本参数,如扫描方式、扫描行频、场频、帧频、同步信号、图像载频、伴音载频等等。 (2) 需要将摄像机输出的三基色信号转换成一个亮度信号,以及代表色度的两个色差信号,并将它们组合成一个彩色全电视信号进行传送。在接收端,彩色电视机将彩色全电视信号重新转换成三个基色信号,在显示器上重现发送端的彩色图像。 PAL制式信号的主要扫描特性是:(1) 625行(扫描线)/帧,25帧/秒(40 ms/帧) ;(2) 高宽比(aspect ratio):4:3 ;(3) 隔行扫描,2场/帧,312.5行/场;(4) 颜色模型:YUV。一帧图像的总行数为625,分两场扫描。行扫描频率是15625Hz,周期为64μs;场扫描频率是50 Hz,周期为20 ms;帧频是25 Hz,是场频的一半,周期为40 ms。在发送电视信号时,每一行中传送图像的时间是52.2μs,其余的11.8μs不传送图像,是行扫描的逆程时间,同

视频信号的传输方式

视频信号的传输方式 监控系统中,视频信号的传输是整个系统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广大工程商挺挠头的一件事,随着工程中监控设备价格的透明性和工程商竞争的加剧,信号传输部分的费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目前,在监控系统中最常用的传输介质是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等方式,对于不同场合、不同的传输距离,怎样能保证传输质量、降低费用,根据多年的工程经验,在这里我们作一些介绍供参考。 一、同轴电缆传输 (一)通过同轴电缆传输视频基带信号视频基带信号也就是通常讲的视频信号,它的带宽是0-6MHZ,一般来讲,信号频率越高,衰减越大,一般设计时只需考虑保证高频信号的幅度就能满足系统的要求,视频信号在5.8MHZ的衰减如下:SYV75-3 96编国标视频电缆衰减30dB/1000米, SYV75-5 96编国标视频电缆衰减19dB/1000米,,SYV75-7 96编国标视频电缆衰减13dB/1000米;如对图象质量要求很高,周围无干扰的情况下,75-3电缆只能传输100米,75-5传输160米,75-7传输230米;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如选择的摄像机不同、周围环境的干扰等,一般来讲,75-3电缆可以传输150米、75-5可以传输

300米、75-7可以传输500米;对于传输更远距离,可以采用视频放大器(视频恢复器)等设备,对信号进行放大和补偿,可以传输2-3公里;另外,通过一根同轴电缆还可以实现视频信号和控制信号的共同传输,即同轴视控传输技术,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该技术:在监控系统中,需要传输的信号主要有两种,一个是图像信号,另一个是控制信号。其中视频信号的流向是从前端的摄像机流向控制中心;而控制信号则是从控制中心流向前端的摄像机(包括镜头)、云台等受控对像;并且,流向前端的控制信号,一般又是通过设置在前端的解码器解码后再去控制摄像机和云台等受控对像的。同轴视控传输技术是利用一根视频电缆便可同时传输来自摄象机的视频信号以及对云台、镜头的控制功能,这种传输方式节省材料和成本、施工方便、维修简单化,在系统扩展和改造时更具灵活性;同轴视控实现方法有两类:一是采用频率分割,即把控制信号调制在与视频信号不同的频率范围内,然后同视频信号复合在一起传送,再在现场做解调将两者区分开;由于采用频率分割技术,为了完全分割两个不同的频率,需要使用带通滤波器、带通陷波器和低通滤波器、低通陷波器,这样就影响了视频信号的传输效果;由于需将控制信号调制在视频信号频率的上方,频率越高,衰减越大,这样传输距离受到限制;另外方法是采用双调制的方

数字视频技术基础复习题

数字视频技术考复习题 一、填空题 1、MPEG-1视频流采取分层式数据结构,包括视频序列、、图像、 像条、、块共六层。 2、已知HDB3码为-1000-1+1000+l-l+l-100-1+l,原信息代码 为。 3、以在上一帧图像中找到相似的块,这两个宏块之间的位移,称为。 4、数字复接过程中,按各支路信号的交织情况来分,可以分为复 接、复接和复接。 5、视频基本码流(ES)层次结构由视频序列层、、、像条层、 宏块层和。 6、当前宏块与它匹配的宏块之间的差值称为。 7、模拟彩色电视信号,世界存在三种制式,它们分别是制、制 和制。 8、PAL制式彩色电视信号中,为了节省频带宽度,一般将色度信号调制在 -----MHZ的频率上,再安插在信号中。 9、在NTSC制式电视信号中,色度矢量的幅度代表,初 相位代表。 10、标准清晰度电视演播室标准规定,亮度信号每行的取样点 数,取样频率为MH Z。 11、基带传输时,接收波形满足取样值无串扰的充要条件是:仅在本码元的取 样时刻上有,而在其他码元的取样时刻,本码元的值为。 12、准同步复接中一般采用正码速调节,其方式为当缓存器即将读空时,禁止 读时钟输出,使缓存器读出一位,在输出码流中插入一个,可以把码速调高。 13、某一信道传输二进制时,速率为a,如果利用这一信道传输8进制时, 传输速率将是。 14、MPEG-2结构可分为和层,针对不同的环 境,MPEG-2规定了两种系统编码句法,分时是流和流。 15、H.264标准算法在概念上分为2个层次,分别是层和层。 16、H.264除了有I、P、B帧之外,还有2个切换帧,分别是帧 和帧。 17、SDH帧结构由和两大部分组成,他们的字长分别 ()和。 18、在一个STM-1中,可包容的基群个数为。

数字化视频采集技术

摘要: 介绍了视频的模式、数字化视频的采样方式以及各种压缩算法。 关键词:视频模型;数字化视频,信号采集;压缩算法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73X(2003)09-012-0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将计算机技术引入视频采集、制作领域,传统的视频领域正面临着模拟化向数字化的变革,过去需要用大量的人力和昂贵的设备去处理视频图像,如今已经发展到在家用计算机上就能够处理。用计算机处理视频信息和用数字传输视频信号在很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 视频模型 中国和欧洲采用的电视制式是PAL制(逐行倒相制),美国和日本采用的NTSC制,一个PAL信号有25fb/s 的帧率,一个NTSC制信号有30fb/s的帧率。视频信号在质量上可区分为复合视频(Composite),S-Vide,YUV和数字(Digital)4个级别。复合视频,VHS,VHS-C和VideO8都是把亮度、色差和同步信号复合到一个信号中,当把复合信号分离时,滤波器会降低图像的清晰度,亮度滤波时的带宽是有限的,否则就会无法分离亮度和色差,这样亮度的分离受到限制,对色差来讲也是如此。因此复合信号的质量比较一般,但他的硬件成本较低,目前普遍用于家用录像机。S-Vide,S-VHS,S-VHS-C和Hi8都是利用2个信号表现视频信号,即利用Y表现亮度同步,C信号是编码后的色差信号,现在很多家用电器(电视机,VCD,SHVCD,DVD)上的S端子,是在信号的传输中,采用了Y/C独立传输的技术,避免滤波带来的信号损失,因此图像质量较好。YUV视频信号是3个信号Y,U,V组成的,Y是亮度和同步信号,U,V是色差信号,由于无需滤波、编码和解码,因而图像质量极好,主要应用于专业视频领域。数字及同步信号利用4个信号:红、绿、蓝及同步信号加于电视机的显像管,因此图像质量很高。还有一种信号叫射频信号,他取自复合视频信号,经过调制到VHF或UHF(UltraHigh Frequency),这种信号可长距离发送。现在电视台就采用这种方式, 通过使用不同的发射频率同时发送多套电视节目。 模拟视频信号携带了由电磁信号变化而建立的图像信息,可用电压值的不同来表示,比如黑白信号,0 V表示黑,0.7V表示白,其他灰度介于两者之间;数字视频信号是通过把视频帧的每个象素表现为不连续的颜色值来传送图像资料,并且由计算机使用二进制数据格式来传送和储存象素值,也就是对模拟信号进行A/D 转换后得到的数字化视频信号。数字视频信号的优点很多: (1)数字视频信号没有噪声,用0和1表示,不会产生混淆,而模拟信号要求屏蔽以减少噪声。 (2)数字视频信号可利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或微处理器进行各类运算处理,而模拟信号只能简单地对亮度、对比 度和颜色等进行调整。 (3)数字视频信号可以长距离传输而不产生损失,可以通过网络线、光纤等介质传输,很方便地实现资源共享, 而模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产生信号损失。 2 数字化视频采集 NTSC和PAL视频信号是模拟信号,但计算机是以数字方式显示信息的,因此NTSC和PAL信号在能被计算机使用之前,必须被数字化(或采样)。一个视频图形适配器(通常叫做抓帧器或视频采集卡)经常被用来数字化视频模拟信号,并将之转换为计算机图形信号。视频信号的数字记录需要大量的磁盘空间,例如,一幅640X480中分辨率的彩色图像(24b/pixel),其数据量约为0.92Mb/s,如果存放在650MB的光盘中,在不考虑音频信号的情况下,每张光盘也只能播放24s,使用如此巨大的磁盘空间存储数字视频,是大多数计算机用户所无法接受的。在这种情况下,将视频带到计算机上,以有效的帧率播放存储信息,是使用计算机处理视频能力的最大障碍,鉴于此种情况,我们采用数据压缩系统和帧尺寸、色彩深度和图像精度折衷的办法,对视频数据进行压缩,以节省磁盘存储空间,数字化视频采集技术也就变成了现实。 数字化视频的过程,通常被叫做数字化视频采集。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中通常用8b来表示,对于专业或广播级的信号转换等级会更高。对于彩色信号,无论是RGB还是YUV方式,只需用24b来表示。因此采样频率的高低是决定数字化视频图像质量的重要指标,如表1所示。

数字视频基础

数字视频基础 数字视频的采样格式及数字化标准 模拟视频的数字化包括不少技术问题,如电视信号具有不同的制式而且采用复合的YUV信号方式,而计算机工作在RGB空间;电视机是隔行扫描,计算机显示器大多逐行扫描;电视图像的分辨率与显示器的分辨率也不尽相同等等。因此,模拟视频的数字化主要包括色彩空间的转换、光栅扫描的转换以及分辨率的统一。 模拟视频一般采用分量数字化方式,先把复合视频信号中的亮度和色度分离,得到YUV或YIQ分量,然后用三个模/数转换器对三个分量分别进行数字化,最后再转换成RGB 空间。 一、数字视频的采样格式 根据电视信号的特征,亮度信号的带宽是色度信号带宽的两倍。因此其数字化时可采用幅色采样法,即对信号的色差分量的采样率低于对亮度分量的采样率。用Y:U:V来表示YUV三分量的采样比例,则数字视频的采样格式分别有4:1:1、4:2:2和4:4:4三种。电视图像既是空间的函数,也是时间的函数,而且又是隔行扫描式,所以其采样方式比扫描仪扫描图像的方式要复杂得多。分量采样时采到的是隔行样本点,要把隔行样本组合成逐行样本,然后进行样本点的量化,YUV到RGB色彩空间的转换等等,最后才能得到数字视频数据。 二、数字视频标准 为了在PAL、NTSC和 SECAM电视制式之间确定共同的数字化参数,国家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制定了广播级质量的数字电视编码标准,称为CCIR 601标准。在该标准中,对采样频率、采样结构、色彩空间转换等都作了严格的规定,主要有: =13.5MHz 1、采样频率为f s 2、分辨率与帧率 的采样率,在不同的采样格式下计算出数字视频的数据量: 3、根据f s 这种未压缩的数字视频数据量对于目前的计算机和网络来说无论是存储或传输都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多媒体中应用数字视频的关键问题是数字视频的压缩技术。 三、视频序列的SMPTE表示单位 通常用时间码来识别和记录视频数据流中的每一帧,从一段视频的起始帧到终止帧,其间的每一帧都有一个唯一的时间码地址。根据动画和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Society of

常见视频信号传输特性(精)

常见视频信号传输特性 1. 分量视频(Component Signal) 摄像机的光学系统将景像的光束分解为三种基本的彩色:红色、绿色和蓝色。感光器材再把三种单色图像转换成分离的电信号。为了识别图像的左边沿和顶部,电信号中附加有同步信息。显示终端与摄像机的同步信息可以附加在绿色通道上,有时也附加在所有的三个通道,甚至另作为一个或两个独立的通道进行传输,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同步信号附加模式和表示方法: - RGsB:同步信号附加在绿色通道,三根75Ω同轴电缆传输。 - RsGsBs:同步信号附加在红、绿、蓝三个通道,三根75Ω同轴电缆传输。 - RGBS:同步信号作为一个独立通道,四根75Ω同轴电缆传输。 - RGBHV:同步信号作为行、场二个独立通道,五根75Ω同轴电缆传输。 RGB分量视频可以产生从摄像机到显示终端的高质量图像,但传输这样的信号至少需要三个独立通道分别处理,使信号具有相同的增益、直流偏置、时间延迟和频率响应,分量视频的传输特性如下: - 传输介质:3-5根带屏蔽的同轴电缆 - 传输阻抗:75Ω- 常用接头:3-5×BNC接头 - 接线标准:红色=红基色(R)信号线,绿色=绿基色(G)信号线,蓝色=蓝基色(B)信号线,黑色=行同步(H)信号线,黄色=场同步(V)信号线,公共地=屏蔽网线(见附图VP-03) 2. 复合视频(Composite-Video)

由于分量视频信号各个通道间的增益不等或直流偏置的误差,会使终端显示的彩色产生细微的变化。同时,可能由于多条传输电缆的长度误差或者采用了不同的传输路径,这将会使彩色信号产生定时偏离,导致图像边缘模糊不清,严重时甚至出现多个分离的图像。 插入NTSC或PAL编解码器使视频信号易于处理而且是沿单线传输,这就是复合视频。复合视频格式是折中解决长距离传输的方式,色度和亮度共享 4.2MHz(NTSC)或 5.0-5.5MHz(PAL)的频率带宽,互相之间有比较大的串扰,所以还是要考虑频率响应和定时问题,应当避免使用多级编解码器,复合视频的传输特性如下: - 传输介质:单根带屏蔽的同轴电缆 - 传输阻抗:75?- 常用接头:BNC接头、莲花(RCA)接头 - 接线标准:插针=同轴信号线,外壳公共地=屏蔽网线(见附图VP-01) 3. 色差信号(Y,R-Y,B-Y) 对视频信号进行处理而传输图像时,RGB分量视频的方式并不是带宽利用率最高的方法,原因是三个分量信号均需要相同的带宽。 人类视觉对亮度细节变化的感受比彩色的变化更加灵敏,因此我们可以将整个带宽用于亮度信息,把剩余可用带宽用于色差信息,以提高信号的带宽利用率。 将视频信号分量处理为亮度和色差信号,可以减少应当传输的信息量。用一个全带宽亮度通道(Y)表示视频信号的亮度细节,两个色差通道(R-Y和B-Y)的带宽限制在亮度带宽的大约一半,仍可提供足够的彩色信息。采用这种方法,可以通过简单的线性矩阵实现RGB与Y,R-Y,B-Y的转换。色差通道的带宽限制在线性矩阵之后实现,将色差信号恢复为RGB分量视频显示时,亮度细节按全带宽得以恢复,而彩色细节会限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色差信号也有多种不同的格式,有着不同的应用范围,在普遍使用的复合PAL、SECAM和NTSC制式中,编码系数是各不相同的,见下表:

视频信号数字化处理后所带来的信号损伤和畸变的种类及特点.

视频信号数字化处理后所带来的信号损伤和畸变的种类及特点 视频信号数字化处理后所带来的信号损伤和畸变的种类及特点 电视信号数字化处理需要三个步骤,即:取样、量化和编码,下面就各个步骤来分别介绍它们给视频信号带来的损伤。 一取样过程产生的信号损伤 在取样的过程中对信号造成的损伤主要有:孔阑效应、混叠效应、过冲和振铃。为了说明这些损伤所产生的原因,我们在以下叙述中给出分析结果。 取样是指用每隔一定时间的信号样值序列来代替原来在时间上连续的信号,也就是在时间上将模拟信号离散化。根据奈奎斯特取样定理:对于最大频率为fm的信号f(t),当取样频率fs不低于2fm时,由截止频率为fm矩形低通滤波器可以从取样信号中完全恢复原信号。但实际的物理过程与数字模型有不同的工程结果。 1. 孔阑效应 在数学模型的理想化状态下理想的取样脉冲宽度为无穷窄,取样情况及其频域情况如图一所示,但在实际设备中取样脉冲只能是有限宽度的脉冲,它的取样情况及其频域情况如图一所示,很显然具有不等于零的实际的有限宽度的取样脉冲所引起的孔阑效应会产生高频衰落。 由于信号的高频部分反映的是视频图象的细节,因此高频衰落会导致视频画面的细节模糊。针对这种情况实际工程中一般采用在将数字信号恢复成模拟信号以后通过提升高频的办法对这种失真进行补偿和校正。一般来讲,由于取样信号的频率fs必须满足fs>2fm,而为了减少孔阑效应要求取样脉冲的宽度τ尽量小,因此要满足τ远远小于取样信号的周期T,即取样信号的脉冲宽度要满足1/τ>>2fm。 2.混叠效应 在实际应用中,为满足奈奎斯特定理在取样之前应使用截止频率为取样频率一半的滤波器对原信号进行滤波,滤除可能产生频谱混叠的高频成分,以保证新处理的信号是一个有限带宽的处理信号。理想低通滤波器特性如图二所示,但实际的低通滤波器性能如图三所示,因此为了尽量滤除大于1/2fc的频率成分,就要选择多阶滤波器。如果滤波器的阶数不足以达到滤除1/2fc以上的高频分量,会引起恢复的信号中频谱混叠效应。混叠效应在视频图象上表现为一种被称为morie的涟漪状的干扰。 3.过冲和振铃

视频信号基础常识

各种视频信号格式及端子介绍 RF/AV/SVIDEO/YUV/VGA/RGB/RGBS/DVI/HDMI/ 视频信号是我们接触最多的显示信号,但您并不一定对各种视频信号有所了解。因为国内用到的视频信号格式和端子非常有限,一般就是复合视频和S端子,稍高级一些的就是色差及VGA。对于那些经常接触国外电器和二手设备的朋友,就会遇到各种希奇古怪的信号端子,我们也经常接到读者这方面的提问。请读者注意:我们这 里所说的视频信号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带宽只有5MHz的视频信 号,而是泛指能作为输入输出的显示信号。本文试图把常用视频 信号做一简单叙述,有不全和不对的地方请读者朋友指出。 一、各种视频信号 复合视频信号(Video) 复合视频信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视频信号,它在 一个传输信号中包含了亮度、色度和同步信号。由于彩色编码的 不同,复合视频又有PAL、NTSV、SECAM制式之分。复合视频信号本身的带宽只有5MHz (NTSC制式带宽仅4.5MHz),中间又加了彩色副载波信号(NTSC制为3.58MHz,PAL 和SECAM制为4.43MHz),正好落在亮度信号带宽之内,占去了一部分亮度信号,又造成 亮度和色度的相互干扰,使得复合视频成为最差的视频信 号。复合视频信号一般用RCA插头连接,就是通常说的莲 花插头,见图1。欧洲也用SCART接口,老式的视频设备 也有用BNC插头连接。 S视频信号(S-Video) S视频信号俗称S端子信 号,它同时传送两路信号:亮度 信号Y和色度信号C。由于将亮 度和色度分离,所以图象质量优 于复合视频信号,色度对亮度的 串扰现象也消失。由于S视频信 号亮度带宽没有改变,色度信号仍须解调,所以其图象质 量的提高是有限的,但肯定解决了亮色串扰,消除图象的 爬行现象。S端子用四芯插头,见图2。欧洲也用SCART 插头,老式的视频设备也有用两个BNC插头连接,计算机 显卡也有用七芯插头,其外形与S端子一样,只是又包含 了复合视频信号。 隔行色差信号(Y、Cr、Cb)

视频基础知识详解

视频基础知识详解 视频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虽然比照相技术历史时间短,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是最重要的媒体。 由于互联网在新世纪的崛起,使得传统的媒体技术有了更好的发展平台,应运而生了新的多媒体技术。而多媒体技术不仅涵盖了传统媒体的表达,又增加了交互互动功能,成为了目前最主要的信息工具。 在多媒体技术中,最先获得发展的是图片信息技术,由于信息来源更加广泛,生成速度高生产效率高,加上应用门槛较低,因此一度是互联网上最有吸引力的内容。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视频技术的制作加工门槛逐渐降低,信息资源的不断增长,同时由于视频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完整的先天优势,在近年来已经逐渐成为主流。 那么我们就对视频信息技术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模拟时代的视频技术 最早的视频技术来源于电影,电影技术则来源于照相技术。由于现代互联网视频信息技术原理则来源于电视技术,所以这里只做电视技术的介绍。 世界上第一台电视诞生于1925年,是由英国人约翰贝德发明。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套电视拍摄、信号发射和接收系统。而电视技术的原理大概可以理解为信号采集、信号传输、图像还原三个阶段。 摄像信号的采集,通过感光器件获取到光线的强度(早期的电视是黑白的,所以只取亮度信号)。然后每隔30~40毫秒,将所采集到光线的强度信息发送到接收端。而对于信号的还原,也是同步的每隔30~40毫秒,将信号扫描到荧光屏上进行展示。 那么对于信号的还原,由于荧光屏电视采用的是射线枪将射线打到荧光图层,来激发荧光显示,那么射线枪绘制整幅图像就需要一段时间。射线枪从屏幕顶端

开始一行一行的发出射线,一直到屏幕底端。然后继续从顶部开始一行一行的发射,来显示下一幅图像。但是射线枪扫描速度没有那么快,所以每次图像显示,要么只扫单数行,要么只扫双数行。然后两幅图像叠加,就是完整的一帧画面。所以电视在早期都是隔行扫描。 那么信号是怎么产生的呢? 跟相机感光原理一样,感光器件是对光敏感的设备,对于进光的强弱可以产生不同的电压。然后再将这些信号转换成不同的电流发射到接收端。电视机的扫描枪以不同的电流强度发射到荧光屏上时,荧光粉接收到的射线越强,就会越亮,越弱就会越暗。这样就产生了黑白信号。 那么帧和场的概念是什么? 前面说到,由于摄像采集信号属于连续拍摄图像,比如每隔40毫秒截取一张图像,也就是说每秒会产生25副图像。而每个图像就是一帧画面,所以每秒25副图像就可以描述为帧率为25FPS(frames per second)。而由于过去电视荧光屏扫描是隔行扫描,每两次扫描才产生一副图像,而每次扫描就叫做1场。也就是说每2场扫描生成1帧画面。所以帧率25FPS时,隔行扫描就是50场每秒。 模拟时代在全世界电视信号标准并不是统一的,电视场的标准有很多,叫做电视信号制式标准。黑白电视的时期制式标准非常多,有A、B、C、D、E、G、H、I、K、K1、L、M、N等,共计13种(我国采用的是D和K制)。到了彩色电视时代,制式简化成了三种:NTSC、PAL、SECAM,其中NTSC又分为NTSC4.43和NTSC3.58。我国彩色电视采用的是PAL制式中的D制调幅模式,所以也叫PAL-D 制式。有兴趣的可以百度百科“电视制式”来详细了解。 另外你可能会发现,场的频率其实是和交流电的频率一致的。比如我国的电网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而电视制式PAL-D是50场每秒,也是50Hz。这之间是否有关联呢?可以告诉你的是,的确有关联,不过建议大家自己去研究。如果确实不懂的同学可以@我。 彩色信号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高清、标清数字视频系统的同步

高清、标清数字视频系统的同步 出处:《传播与制作》作者:程宏张京春日期:2011-5-17 所属期刊:201104 同步是高清、标清和模拟视频系统中最基本也是最严格的技术环节。视频系统中的各种设备,如摄像机、VTR、服务器和切换器等,均应处于同步状态。同步信号是系统的锁相基准信号,它保证了信号切换时画面不出现滚动、跳动以及A/D、D/A转换颜色不失真等现象。对于演播、播出系统来说,整个系统的统一同步是必不可少的。在视频系统设计、安装、调试、维护中,工程技术人员除了要重视视频、音频等技术环节,还需要重视同步这一技术环节,科学合理地配置同步和相关设备。 一. 高清、标清系统中同步信号的种类和选择 1.模拟黑场同步信号 模拟黑场同步信号(BLACK BURST 简称BB),称它为黑场色同步是因为该信号的正程图像对应的信号电平是黑电平(对于PAL制黑电平为0mV;对于北美NTSC制为7.5IRE)。 图1

模拟黑场同步信号应符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在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GY/T167-2000数字分量演播室的同步基准信号》。该标准规定数字分量演播室系统中用模拟基准信号作为数字标清系统的外同步基准信号,该同步基准信号的有效视频信号部分应是消隐信号,同步脉冲是负极性信号,脉冲幅度300mv,行同步基准点定义为行同步脉冲的下降沿的50%处。模拟黑场同步信号的行同步提供了行时序;场同步提供了场时序。这一同步基准信号已经广泛用于大量的串行数字分量系统中。模拟视频同步信号如图1。 模拟黑场同步信号的同步脉冲幅度标称值为300mV,可选色同步信号峰峰幅度标称值为300mV,同步脉冲极性应为负极性。行同步脉冲前沿(基准沿)的建立时间不应超过210ns,在10%和90%幅度值之间测量。行同步脉冲各前沿的定时在至少一场时间上应在前沿平均定时的±2.5ns范围之内。基准信号应工作在75Ω阻抗下,应符合标准的BNC型。 2.数字BB 数字的同步信号包括高清数字同步信号(HD SDI BLACK)和标清数字同步信号(SD SDI BLACK)。时钟和定时基准信息更加容易提取,适合于全数字系统应用。 数字环境中的同步是通过特定的编码字序列来实现的。这些编码字序列代表着有效视频 随后是000、000两个字,最后是XYZ字。在XYZ字中,包含有场序(F)、场消隐(V)和行消隐(H)信息,参见图2。在数字视频信号中,是利用上述数据来实现同步定时的。在图中可以观察到F、V和H比特的指配使用情况。数字视频信号的行场计数从第一场的第一行开始。数字的同步信号如图2。

常见的视频传输方式

常见的视频传输方式 1、视频基带传输:是最为传统的电视监控传输方式,对0~6MHz视频基带信号不作任何处理,通过同轴电缆(非平衡)直接传输模拟信号。其优点是:短距离传输图像信号损失小,造价低廉,系统稳定。缺点:传输距离短,300米以上高频分量衰减较大,无法保证图像质量;一路视频信号需布一根电缆,传输控制信号需另布电缆;其结构为星形结构,布线量大、维护困难、可扩展性差,适合小系统。 2、光纤传输:常见的有模拟光端机和数字光端机,是解决几十甚至几百公里电视监控传输的最佳解决方式,通过把视频及控制信号转换为激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其优点是:传输距离远、衰减小,抗干扰性能好,适合远距离传输。其缺点是:对于几公里内监控信号传输不够经济;光熔接及维护需专业技术人员及设备操作处理,维护技术要求高,不易 升级扩容。 3、网络传输:是解决城域间远距离、点位极其分散的监控传输方式,采用MPEG2/ 4、 H.264音视频压缩格式传输监控信号。其优点是:采用网络视频服务器作为监控信号上传设备,只要有Internet网络的地方,安装上远程监控软件就可监看和控制。其缺点是:受网络带宽和速度的限制,目前的ADSL只能传输小画面、低画质的图像;每秒只能传输几到十几帧图像,动画效果十分明显并有延时,无法做到实时监控。 4、微波传输:是解决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不易布线场所监控传输的解决方式之一。采用调频调制或调幅调制的办法,将图像搭载到高频载波上,转换为高频电磁波在空中传输。其优点是:综合成本低,性能更稳定,省去布线及线缆维护费用;可动态实时传输广播级图像,图像传输清晰度不错,而且完全实时;组网灵活,可扩展性好,即插即用;维护费用低。其缺点是:由于采用微波传输,频段在1GHz以上,常用的有L波段(1.0~2.0GHz)、S波段(2.0~3.0GHz)、Ku波段(10~12GHz),传输环境是开放的空间,如果在大城市使用,无线电波比较复杂,相对容易受外界电磁干扰;微波信号为直线传输,中间不能有山体、建筑物遮挡;如果有障碍物,需要加中继加以解决,Ku波段受天气影响较为严重,尤其是雨雪天气会有比较严重的雨衰现象。不过现在也有数字微波视频传输产品,抗干扰能 力和可扩展性都提高不少。 5、双绞线传输(平衡传输):也是视频基带传输的一种,将75Ω的非平衡模式转换为平衡模式来传输的。是解决监控图像1Km内传输,电磁环境相对复杂、场合比较好的解决方式,将监控图像信号处理通过平衡对称方式传输。其优点是:布线简易、成本低廉、抗共模干忧性能强。其缺点是:只能解决1Km以内监控图像传输,而且一根双绞线只能传输一路图像,不适合应用在大中型监控中;双绞线质地脆弱抗老化能力差,不适于野外传输; 双绞线传输高频分量衰减较大,图像颜色会受到很大损失。 6、宽频共缆传输:视频采用调幅调制、伴音调频搭载、FSK数据信号调制等技术,将数十路监控图像、伴音、控制及报警信号集成到“一根”同轴电缆中双向传输。其优点是:充分利用了同轴电缆的资源空间,三十路音视频及控制信号在同一根电缆中双向传输、实

数字视频的基本概念

数字视频的基本概念(一) 电视的实现,不仅扩大和延伸了人们的视野,而且以其形象、生动、及时的优点提高了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在当今社会,信息与电视是不可分割的。多媒体的概念虽然与电视的概念不同,但在其综合文、图、声、像等作为信息传播媒体这一点上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是电视中没有交互性,传播的信号是模拟信号而不是数字信号。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数字化、大容量、交互性以及快速处理能力,对视频信号进行采集、处理、传播和存储是多媒体技术正在不断追求的目标。可以说视频是多媒体的一种重要媒体。与视频有关的名词如下: 视像(visual image):电视信号或录像带(videotape)上记录的连续的图像。 伴音(audio):伴随视像的声音信号。 数字视频(digital video):包括运动图像(visual)和伴音(audio)两部分。 一般说来,视频包括可视的图像和可闻的声音,然而由于伴音是处于辅助的地位,并且在技术上视像和伴音是同步合成在一起的,因此具体讨论时有时把视频(video)与视像(visual)等同,而声音或伴音则总是用audio表示。所以,在用到“视频”这个概念时,它是否包含伴音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本章首先介绍模拟视频信号的基本概念,然后介绍视频信号的数字化标准,数字视频的几种主要格式MPEG、AVI和MOV,以及格式间的转换。 模拟电视制式及信号 电视系统是采用电子学的方法来传送和显示活动景物或静止图像的设备。在电视系统中,可以说视频信号是连接系统中各部分的纽带,其标准和要求也就是系统各部分的技术目标和要求。电视的发展前景是数字彩色电视,数字视频系统的基础是模拟视频系统,而彩色电视又是在黑白电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黑白电视信号 一、电视原理:电视同样也是采用动画的视觉原理构造而成的,其基本原理为顺序扫描和传输图像信号,然后在接收端同步再现。电视图像扫描是由隔行扫描组成场,由场组成帧,一帧为一幅图像。定义每秒钟扫多少帧为帧频;每秒钟扫描多少场为场频;每秒钟扫描多少行为行频。 二、场频和帧频:我国的电视画面传输率是每秒25帧、50场。25Hz的帧频能以最少的信号容量有效地满足人眼的视觉残留特性;50Hz的场频隔行扫描,把一帧分成奇、偶两场,奇偶的交错扫描相当于有遮挡板的作用。这样,在其它行还在高速扫描时,人眼不易觉察出闪烁,同时也解决了信号带宽的问题。由于我国的电网频率是50Hz,采用50Hz的场刷新率可以有效地去掉电网信号的干扰。 三、全电视信号:电视信号中除了图像信号以外,还包括同步信号。所谓同步是指摄像端(发送端)的行、场扫描步调要与显像端(接收端)扫描步调完全一致,即要求同频率、同相位才能得到一幅稳定的画面。一帧电视信号称为一个全电视信号,它又由奇数场行信号和偶数场行信号顺序构成。 四、分解率:电视的清晰度一般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分解率来表示。垂直分解率与扫描行数密切相关。扫描行数越多越清晰、分解率越高。我国电视图像的垂直分解率为575行或称575线。这是一个理论值,实际分解率与扫描的有效区间有关,根据统计,电视接收机实际垂直分解率约400线。 水平方向的分解率或像素数决定电视信号的上限频率。最复杂的电视图像莫过于黑白方块交错排列的图案,而方块的大小由分解率决定。根据这种图案,可以计算出电视信号逐行扫描时的信号带宽约为10MHz;而隔行扫描时的信号带宽约为5MHz。我国目前规定的电

数字视频信号的传输

数字视频信号的传输 刘怀林 数字视音频的大潮已经向我们涌来。数字小岛、数字视音频中心、数字转播车已陆续在我国不少电视台出现。甚至数字播出与发射已不再是纸上谈兵。数字化及计算机化将引起电视技术领域的极大变革。本文将从一个非常小的侧面谈一下这个数字大潮。因为数字视频信号的传输在系统设计与安装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目前,设备间、系统间的数字视频信号的传输多使用串行信号。其接口为SDI(Serial Digital Interface)。这是因为该方式较简单易行。传送距离较远。因此本文所谈的数字信号的传输实质上就是串行数字视频信号的传输。 数字视频信号的传输在某种意义上讲与模拟信号相似。分为同轴电缆传送,三同轴传送和光纤传送三种。 但由于两者信号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其处理手法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同轴电缆传送 在数字环境中,设备间、系统之间的数字视频信号的传送多采用同轴电缆,其接口为SDI。它由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1、串行数据发送: 串行数据发送电路的主要功能是:将数字视频并行信号变成串行信号,通过扰频(scrambler)和NRZI(NonreturntoZeroInverfed)编码,可限制信号的直流成份,前者还有利于接收端回收时钟信号。图2是其示意图: 我们知道,数字分量并行数据率为27MB/秒,10比特。当变成串行数据时,27MHZ10倍频成为270MHZ时钟。在并──串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就变成了270Mb/s的串行数据。 2、电缆和连接器 目前模拟环境下使用的高质量视频电缆可以运行于数字系统。模拟环境下的视频电缆从直流到10MHZ都呈现很低的阻抗。这在数字领域也是需要的。但由于串行数字信号频率很高,这种电缆传输对数字视频信号将有明显的衰减。由于SDI接收端设有自动电缆均衡,另外串行数字信号对这种衰减不敏感。因此现在使用的优质电缆原则上可用于数字环境。为了更好地传输数字视频信号。电缆厂家已生产出专门为串行数字信号设计的新的低耗泡沫介质电缆。比目前电缆更细、更柔软,并且对数字信号有更好的电特性。如Belden1505A。有关连接器,直至目前,视频电缆采用BNC连接器。阻抗为50欧姆。而同轴电缆阻抗为75欧姆。这种看上去不合理的现象为什么能保持至今呢?其主要原因是在视频信号所涉及的频率率上。这种失配并不产生什么问题。但在数字视频信号频率很高的情况下会不会引起脉冲畸变或比特率误差呢?经测试表明,只要接收端输入阻抗看上去为75欧姆。这种50

模拟视频与数字视频的区别

模拟视频与数字视频的区别 视频信号可分为模拟视频信号和数字视频信号两大类。 模拟视频是指每一帧图像是实时获取的自然景物的真实图像信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电视、电影都属于模拟视频的范畴。模拟视频信号具有成本低和还原性好等优点,视频画面往往会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它的最大缺点是不论被记录的图像信号有多好,经过长时间的存放之后,信号和画面的质量将大大的降低;或者经过多次复制之后,画面的失真就会很明显。 数字视频信号是基于数字技术以及其他更为拓展的图像显示标准的视频信息,数字视频与模拟视频相比有以下特点: (1)数字视频可以可以不失真的进行无数次复制,而模拟视频信号每转录一次,就会有一次误差积累,产生信号失真。 (2)模拟视频长时间存放后视频质量会降低,而数字视频便于长时间的存放。 (3)可以对数字视频进行非线性编辑,并可增加特技效果等。 (4)数字视频数据量大,在存储与传输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压缩编码。 随着数字视频应用范围不断发展,它的功效也越来越明显。 -------------------------------------------------------------------------------- 模拟摄像机 模拟摄像机所输出的信号形式为标准的模拟量视频信号,需要配专用的图像采集卡才能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数字信息。模拟摄像机一般用于电视摄像和监控领域,具有通用性好、成本低的特点,但一般分辨率较低、采集速度慢,而且在图像传输中容易受到噪声干扰,导致图像质量下降,所以只能用于对图像质量要求不高的机器视觉系统。常用的摄像机输出信号格式有: pal(黑白为ccir),中国电视标准,625行,50场 ntsc(黑白为eia),日本电视标准,525行,60场 secam s-video 分量传输 模拟跟数字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 1、前端。 模拟:只有模拟摄象机即可,视频没有经过压缩,图象质量好,但占用资源极多,存储和检索不方便,反复查看录像会造成录像效果越来越差。

视频信号 控制信号的传输距离

信号传输距离 1、常见视频信号,包括复合视频信号、S-视频信号(或称Y/C)、VGA信号、RGBHV信号、超高质量数字信号等。 ⅰ复合视频信号:一般接头为BNC、RCA。(如下图) 75代表抗阻性,后面的3和5代表它的绝缘外径(3mm/5mm)。 SYV中S---同轴射频电缆,Y---聚乙烯,V---聚氯乙烯. SYV75-3传输在300米之内效果好. SYV75-5传输在800米内效果更好. 视频线分 75-3(约100米)传输距离 75-5(约300米)传输距离 75-7(约500--800米)传速距离 75-9(约1000---1500米)传速距离 75-12(约2000----3500米)传速距离 75代表电阻,-3代表线径 ⅱS-视频信号(或称Y/C) 传输距离短15M ⅲVGA信号 频率高 易衰减,传输距离短 易受干扰 3+4/6VGA15-30M ⅳRGBHV信号 75-2RGB30-50M 75-3RGB50-70M ⅴ超高质量数字信号-DVI DVI-D:只能接收数字信号 DVI-I:能同时接收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 传输距离短7-15M ⅵ超高质量数字信号-HDMI 支持5Gbps的数据传输率,最远可传输15米 2、常见控制信号,RS232、RS422、RS485、IR、CR-NET(CREATOR控制信号) ⅰRS232传输速率较低,在异步传输时,波特率为20Kbps,接口使用一根信号线和一根信号返回线而构成共地的传输形式,这种共地传输容易产生共模干扰,所以抗噪声干扰性弱。传输距离15米~20米。采用150pF/m的通信电缆时,最大通信距离为15m;若每米电缆的电容量减小,通信距离可以增加。传输距离短的另一原因是RS-232属单端信号传送,存在共地噪

数字视频基础知识

第三章 数字视频基础知识 3.1 视频的基础知识 在人类接受的信息中,有70%来自视觉,其中视频是最直观、最具体、信息量最丰富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电视、电影、VCD、DVD以及用摄像机、手机等拍摄的活动图像等都属于视频的范畴。 摄影机是指用胶片拍摄电影的机器,摄像机是用磁带、光盘、硬盘等作为界质记录活动影像的机器,广泛用于电视节目制作、家庭及其他各个方面。 摄影机使用胶片和机械装置记录活动影像,所采用的是光学和化学记录方式,摄象机是采用电子记录方式。 1 视频的定义 ?视频(Video)就其本质而言,是内容随时间变化的一组动态图像(25或30帧/秒),所以视频又叫作运动图像或活动图像。 ?一帧就是一幅静态画面,快速连续地显示帧,便能形运动的图像,每秒钟显示帧数越多,即帧频越高,所显示的动作就会越流畅。 『视觉暂留现象』 ?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人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这种残留的视觉称“后像”,视觉的这一现象则被称为“视觉暂留现象”。 ?具体应用是电影的拍摄和放映。 ?根据实验人们发现要想看到连续不闪烁的画面,帧与帧之间的时间间隔最少要达到是二十四分之一秒。 ?视频信号具有以下特点: ?内容随时间而变化 ?有与画面动作同步的声音(伴音) ?图像与视频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静止的图片称为图像(Image),运动的图像称为视频(Video)。 ?图像与视频两者的信源方式不同,图像的输入靠扫描仪、数字照相机等设备;视频的输入是电视接收机、

摄象机、录象机、影碟机以及可以输出连续图像信号的设备。 2.视频的分类 ?按照处理方式的不同,视频分为模拟视频和数字视频。 ?模拟视频(Analog Video) ?模拟视频是用于传输图像和声音的随时间连续变化的电信号。早期视频的记录、存储和传输都采用模拟方式,如在电视上所见到的视频图像是以一种模拟电信号的形式来记录的,并依靠模拟调幅的手段在空间传播,再用盒式磁带录像机将其作为模拟信号存放在磁带上。 ?模拟视频的特点: ?以模拟电信号的形式来记录 ?依靠模拟调幅的手段在空间传播 ?使用磁带录象机将视频作为模拟信号存放在磁带上 ?传统视频信号以模拟方式进行存储和传送然而模拟视频不适合网络传输,在传输效率方面先天不足,而且图像随时间和频道的衰减较大,不便于分类、检索和编辑。 ?要使计算机能对视频进行处理,必须把视频源即来自于电视机、模拟摄像机、录像机、影碟机等设备的模拟视频信号转换成计算机要求的数字视频形式,这个过程称为视频的数字化过程。 ?数字视频可大大降低视频的传输和存储费用、增加交互性、带来精确稳定的图像。 ?如今,数字视频的应用已非常广泛。包括直接广播卫星(DBS)、有线电视(如图5.2)、数字电视在内的各种通信应用均需要采用数字视频。 ?一些消费产品,如VCD和DVD,数字式便携摄像机,都是以MPEG视频压缩为基础的。 数字化视频的优点 ?适合于网络应用 ?在网络环境中,视频信息可方便地实现资源共享。视频数字信号便于长距离传输。 ?再现性好 ?模拟信号由于是连续变化的,所以不管复制时精确度多高,失真不可避免,经多次复制后,误差就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