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痈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肠痈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肠痈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肠痈中医护理效果评价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肠痈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科室: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文化程度: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气滞血瘀证□邪热内蕴证□热毒炽盛□其他:出院日期:

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护士长签字:

培训有效性评价表

培训有效性评价表 培训编号PXJL-2011015 培训对象新进员工 培训时间2011-6-11 下午 2 :00 —3 :30 培训老师杨家岚 培训课题新员工入厂培训 培训简况(包括内容、教材、考核) 公司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安全管理制度、质量意识 培训课程本身的评估记录(包括教材,场地准备,教育水平,方法,时间)设定分值:15 分培训场地适宜,教材等符合课程需求,培训方法得当,培训时间充分。 学员考试成绩评估记录(包括笔试,面试,现场提问评分)设定分值:25 分考试以现场问答方式进行,学员均通过测试。 学员实际操作能力评估记录(包括知识的掌握和工作中的运用能力)设定分值:30 分经培训,学员对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有了进一步了解,熟悉了个人工作职责及部门工作流程,明确了公 司对员工的各项相关要求。 工作绩效评估记录(包括培训前后合格率、返工率、计划完成率、工作效率等设定分值:30 分的差异) 其它方面补充记录:

评估结论(包括总分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本次培训达到了预期效果。 评估参加人员工作部门职务或职称评估时间 培训有效性评价表 培训编号PXJL-2011009 培训对象 编号:PXPJ-2011009 公司领导、各部门部长 培训时间2011-6-1 8:00—8 :40 培训老师杨家岚 培训课题持续改进控制培训 培训简况(包括内容、教材、考核) 培训内容: 1. GJB9001B-2009 8.5.1 2. 质量手册8.5.1 持续改进 培训教材:GJB9001B-2009 、质量手册 培训考核:分值≥70 分为有效,<70 分需采取相应措施。 培训课程本身的评估记录(包括教材,场地准备,教育水平,方法,时间)设定分值:15 分选用教材、教育水平均符合培训课程要求,培训方法得当,培训时间能达到课程要求,场地准备充分。 (13 分)学员考试成绩评估记录(包括笔试,面试,现场提问评分)设定分值:25 分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白疕(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新泰市中医院皮肤科 一、基本情况 白疕(寻常型银屑病)就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3年5月到2013年11月,新泰市中医院皮肤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15例,完成13例,平均住院日17、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中药薰洗、药浴、紫外光照射、中药湿敷、中药涂药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13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2、3%,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3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6例(46、2%),静脉滴注

中药注射液100例(100%),中药熏洗治疗12例(92、3%),紫外光照射13例(100%)。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与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紫外光照射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中药熏洗、口服中成药、推拿、与其她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清热凉血法治疗白疕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康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就是急性期还就是缓解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中药熏洗方法,适用于白疕静止期与缓解期,鳞屑较厚的患者;2、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她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3、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

肺胀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总结分析报告

肺胀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总结分析报告 2017年06月 一、基本情况 肺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21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17年01月01日至2017年06月30日,遵义县中医院在内一科应用“肺胀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 5例,患者平均住院日6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5例:肺肾气虚4例,痰浊阻肺1例,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体位、有效咳嗽、胸部叩击、振动排痰、体位、氧疗、呼吸功能锻炼、皮肤护理、口腔清洁、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艾灸,穴位贴敷,中药塌渍,中药湿敷各种理疗等。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穴位贴敷,其次是艾灸。分析其原因:1、穴位贴敷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师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且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2、艾灸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且相对经济实惠,临床易于实施。(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 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为100%。 分析其原因:1、《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应用。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加强了护患沟通,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统一,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为100%。 分析其原因:1、《方案》对于每个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使护理人员明确自己在各疾病中医专科护理中应该做什么、如何做,避免了以往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2、《方案》中对各疾病常见症状适用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关键环节如:选穴、应用时间、观察要点等做了明确说明,使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更加规范、科学。3、系统规范的中医专科护理标准,对于提高年轻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中医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中医饮食调护未落实到位 临床中,我医院的营养食堂未能特色的中医辨证膳食,具有中医特色的饮食调护局限在健康指导层面。 2、护理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指标支撑 护理效果评价是由责任护士的主观认识及感受来进行评价,造成评价标准不一致,建议通过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的探讨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邹玺1刘宝瑞钱晓萍 摘要:医学的发展要求研究并完善肿瘤的中医药疗效标准,国内近期趋向达成共识,PFS(Progress Free Survival)/TTP(Time To Progress)作为第一评判标准;生活质量作为第二评判标准;中位生存期、一年生存期作为次要标准。 关键词: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肿瘤循证医学 1、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近况 随着人类疾病谱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国际天然药品市场不断扩大,中医药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重视,已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对中医药临床疗效作出客观、科学、系统的评价〔1〕。然而,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质量存在诸多问题:常缺乏严谨合理的设计和严格的操作规范,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随机对照试验资料极少,随机质量不能让人满意,盲法应用较少,全部病例无临床结局评价,如致残率、病死率等,对不良反应、随访资料的收集欠缺,所以,疗效难以评定。同时,在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这一环节中,未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疾病谱的变化,自觉不自觉地照搬西医过去生物医学模式的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从单侧面、单生物学因素着手,缺少科学、系统地反映中医个体诊疗特色和复合干预策略的疗效评价方法,这一点严重影响了中医药新产品、新技术、新疗法的质量和水平及其可信度,也无法将中医药可能存在的临床疗效和特色客观地显现出来。这一点在肿瘤的中医药质量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建立在严谨、科学基础上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评价,是中医药临床研究发展之重心,是中医药走向世界、更广泛地为人类健康服务且与国际接轨的必经之路,是中医药开发研究最快捷的途径。 2、完善肿瘤的中医药疗效评价标准的必要性 客观、科学、系统的评价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需要研究制定一个符合中医药疗效特点的标准或方案,原因在于〔2〕:①现有的标准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效果; ②现今中医肿瘤疗效评价过分倾向于向西医(特别是传统的)疗效标准看齐,人云亦云,失掉了自己的特点,而中医治疗肿瘤的疗效有其固有的特点(如带瘤长期生存)和长处(如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其作用机理与西医药亦有较大的区别;③鉴于目前中医肿瘤临床与科研工作的现状和疗效标准的混乱状况,研究并完善肿瘤的中医药疗效标准,已成为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 疗效评价并不是单纯的中医的问题,西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一直沿用WHO提出的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NC)和病变进展(PD)的分级标准。肿瘤细胞完全杀灭是现代医学治疗肿瘤的理想标准。但是,从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及抗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规律来考虑,要达到体内肿瘤细胞的完全消灭,几乎是不可能的。迄今为止,恶性肿瘤的治疗,仍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主,其疗效虽不断提高,但要达到肿瘤的完全杀灭,“无瘤生存”,只是一个理想的目标。恶性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局部瘤体的表现只是全身病变的部分反映,许多“早期”的癌症患者,在诊断时已有亚临床转移灶的存在。因此,在外科领域,即使通过扩大根治术来提高疗效,肿瘤也很快复发。而作为非手术治疗的放、化疗来讲,由于许多肿瘤细胞对治疗的不敏感性,即使加大剂量,也往往造成机体的严重损害而无法完全杀灭肿瘤细胞。现行的WHO的实体瘤评价标准,一是仅以影像学资料作为评价疗效的唯一标准,以局部的疗效来判定疾病的治疗效果;二是仅以瘤体缩小持续4周以上来评价,反映的只是近期的疗效;三是以单一的客观标准来反映复杂的人体病变,忽视了作为社会上的人的主观感受。因此,不论中医西医,肿瘤学家们均认为 作者简介:邹玺(1975-),女,江西九江人,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级博士研究生

-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写说明

“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1.证候诊断 “辨证分型”要根据本病的中医护理方案书写,在相应的证型后划“√”,如有其他分型填写在“其他”一栏。 2.主要症状 指中医护理方案中涉及到的本疾病的主要症状,以及方案未涉及但在具体患者病程中表现出的主要症状。根据患者病情在相应的症状下划“√”。 3.主要辩证施护方法 指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对某一主要症状采取的关键护理措施,不包含一般护理措施,如生活起居、环境等常规护理。在相应的护理措施后划“√”。 4.中医护理技术 (1)指依据本病的中医护理方案,针对主要症状采取的中医护理技术。护理方案中未涉及但临床实际应用的,可在“其他”一栏补充说明。 (2)“应用次数”指在患者住院期间,应用某一项中医护理技术的次数。 (3)“应用时间”指在患者住院期间,应用某一项中医护理技术的合计天数。 若针对不同症状采用了同一种护理技术,应分别填写应用次数,但应在表后说明该项技术应用总次数和总天数,以免重复计算。 5.护理效果 指针对某一主要症状,实施“主要辩证施护方法”及“中医护理技术”后症状的改善情况。根据患者某症状实际缓解程度,在相应的项目后划“√”。 6.患者对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1)“中医护理技术”指为患者实施的中医护理技术。根据临床实施情况如实填写。 (2)“健康指导”只填写患者对责任护士实施本病中医护理健康指导的满意度(不填写依从性)。(3)“患者对护理依从性”由责任护士填写,“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由上级护士或护士长填写。 7.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1)由落实“中医护理方案”的责任护士填写。根据临床应用情况,在相应的选项后划“√”。(2)改进意见指针对本病的中医护理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请用文字表述。 8.中医护理技术效果评价量表的应用方法 症状或症候评分:无0分;轻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 方法:护理后评分与护理前评分之差的多少来界定其护理效果的好、较好、一般及差。 好:减4分;表示症状从轻或中或重,到无,症状消失;或从重到轻。 较好:减2分;症状从重到中,或从中到轻。 一般:评分值没有改变、症状无改变。 差:加分为差;症状加重。 9.依从性评价:不另设评价指标,只界定层次。 依从:根据医嘱执行情况评价,全部遵嘱。 不依从:完全不愿意接受治疗护理。 部分依从:接受治疗护理后自行拒绝使用。 10.中医护理方案的实用性评价的界定: 方法:依据护理技术效果评价量表评价后平均分及评价前平均分之差值为基础。 实用性强:差值≧4分; 实用性较强:2分≦差值≦4分; 实用性一般:0分≦差值≦2分; 实用性差:分值在0分一下。

3个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案

2010年针灸科3个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总结 优势病种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总结 一、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风病辩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 2.疾病病情评价:通过G1asgow昏迷量表(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如神志、肢体偏瘫、面瘫、失语等;通过Barthe1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如吃饭、穿衣、活动能力等;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 3.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并发症评价:必要时针对患者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并发症进行评价,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如通过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脑电图评价癫痫,洼田饮水试验评价吞咽障碍等。 (二)评价方法 可在患者不同入院时间,选用不同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1.入院当天:可选用《中风病辩证诊断标准》、GCS量表、NIHSS 量表等进行评价。 2.入院15-21天:可选用《中风病辩证诊断标准》、NIHSS量表、Barthe1指数等评价。 (三)疗效评价 本专科2010年收治中风患者1476多人,缺血性中风占98%,患者采用中药汤剂、中成药、本院自制制剂、针灸、推拿、康复、经皮电刺激、激光体外照射、高压氧舱、药氧吸入、中药熏蒸等配合西

药治疗,受到良好的效果。门诊病房,治愈好转率在97.9%。中医辨证准确率在92.6%,中医药参与率达93%,服用中药率在80.3%。 、

2010年针灸科优势病种面瘫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总结方案 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确立的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 标准(H-B分级)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评定。 2.中医症状疗效标准:采用面瘫自身健侧对照评分法。 3.面部残障(FDI)评分法。 (二)评价方法 患者进入路径第1天、30天、60天分别评定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中医症状评分。 患者进入路径第30天、60天分别评定面部残障(FDI)评分。(三)疗效评价: 2010年度共收治面瘫住院病人115人,门诊1084人,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包括针灸、推拿、穴位注射、穴位贴敷、中药汤剂、中成药应用及其他非药物治疗,治愈好转率达99%,中医辨证准确率在100%,中医药参与率达100%,服用中药率95%。

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颈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腻。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恶寒、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 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德邦、等穴。 (三)咳嗽、咳痰 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 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 (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3)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三)特色技术 1.刮痧(详见附录2) 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3.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年老体弱、反复外感者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传统养身保健操,以增加体质。 (二)饮食指导 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1.风寒束表证:宜食解表散寒的食品,如生姜、葱白、红糖等。食疗方:红糖生姜饮等。 2.风热犯表证:宜食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的食品,如西瓜汁,荸荠汁、金银花茶等。 3.暑湿袭表证:宜食清热解暑、理气化湿的食品,如丝瓜、冬瓜、緑豆汤等。 4.卫气同病证:宜食养阴透热、益肺生津的食品,如藕汁、梨汁、荸荠汁等。 (三)情志调理 1.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避免不良情绪。 2.向患者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中医技术操作考核评分表

艾条灸法操作评分标准 科室姓名考核者考核时间分数 项目总分要求及分值扣 分 扣分原因 评估4分核对治疗卡、自我介绍、双向核对患者信息,评估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患者体质及实施艾条灸的局部皮肤情况;心理状况;环境等。 素质要求3分服装鞋帽整洁(1分);仪表大方,举止端庄(1分);语言温柔,态度和蔼(1分)。 操作前准备物品 20 10分 流水洗手,用物备齐(治疗盘内盛艾条,艾盒,固定带,酒精灯,打火机, 磨口瓶,纱方,治疗盘外置弯盘、毛巾),携至床旁(4分)。核对病人,再 次介绍并解释、核对医嘱执行单(3分);保护患者隐私,关闭门窗,围帘 (3分)。 护士4分洗手、戴口罩(4分)。 病人6分 按穴位取舒适体位(3分);协助松开衣着;暴露局部皮肤,保暖,置固定 带于腰下,清洁皮肤(3分)。 操作流程选穴 50 4分遵医嘱选穴正确、测试局部感觉(4分)。 施灸20分 点燃艾条,灸法正确。艾条与皮肤距离符合要求,用固定带将艾盒妥善固定 于所选穴位上。询问患者感受,告知不得随意改变体位。 观察18分 治疗时间过半,取下灸盒弹去艾灰,并观察皮肤有无烫伤或小水泡,再次询 问患者感受,有无不适并再次核对穴位后再次施灸;施灸共10-20分钟,观 察皮肤情况,询问病人感觉,在施灸过程中告知注意事项。 灸毕8分松固定带,取灸盒,弯盘接艾灰。艾条彻底熄灭。 操作后整理 8 3分 协助患者舒适体位,再次核对(1分);整理床单元,开窗通风;(1分)整理 物品,正确处理用物(1分)。 洗手1分洗手,取口罩(1分)。 记录4分 记录部位、方法、时间、疗效,并签名(2分),询问能否复述注意事项, 再次告知(1分)回治疗室处理用物(1分)。 技能熟练10分操作时间少于10分钟(3分) 施灸部位、方法正确(3分)。 动作稳重、无脱落、无烫伤(4分)。 理论提问5分能答出二分之一(5分);能答出三分之一(3分)。 总分100分 提问:艾灸灸法的目的,禁忌症;注意事项?艾条灸法有哪些? 注:1.艾条灸方法常用者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2.若有艾灸火脱落烧伤皮肤,烧坏衣被均为不合格。 3、糖尿病患者施灸距离至少4cm,水肿患者5cm.点燃艾条插入深度为侧孔一半为宜。

支气管哮喘护理查房

支气管哮喘 护理问题: 1、气体交换受损——与气体流速受限、气道阻力增加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呼吸顺畅、无胸闷、气促 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紫绀等情况。针对哮喘患者凌晨发作和加重特点,要加强后半夜床旁巡视。 2、了解患者复发哮喘的病因和过敏源,避免诱发因素。将患者安 置在洁净、温暖、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的病房,病室内没有刺激 性气味,不铺地毯,不放花草,采用湿式清扫,避免扫地和整理 床铺时尘土飞扬,病室物体表面定期消毒,避免用刺激性气味强 的消毒液。 3、发作时要取合适体位,半卧位或坐位,衣着宽松、温暖。 4、按医嘱给与吸氧2~4 L/min。 5、重症哮喘发作期间,营养消耗特别多,患者体内水分、蛋白质 等大量丢失,应予清淡、易消化、高营养的食物,劝其少食多餐, 避免过饱、太甜、太咸,过于油腻的食物摄入。对有某食物过敏 者劝其忌食。 6、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法、缩唇呼吸法等呼吸功能锻炼,以改 善肺通气。 7、按医嘱定时给与支气管舒张剂、激素等药物,并注意评估其效 果及不良反应。 效果评价:患者胸闷、气促有所缓解。(4.3) 2、焦虑——与呼吸困难、哮喘发作伴濒死感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情绪稳定。 护理措施:1、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主动向病人介绍病室环境及医护人员,消除其陌生感和紧张感。 2、加强巡视、注意安慰病人、向病人做好疾病的健康宣教,以缓 和其紧张的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 3、病人出现胸闷气促时,设法分散病人注意力,指导病人进行深 而慢的呼吸,以缓解症状。 4、指导、教育病人家属尽其最大努力帮助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和 后顾之忧。 效果评价:患者情绪稳定。(4.3)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进食减少和癌肿消耗有关。 预期目标:改善营养和全身状况。 护理措施:1、发作期给予营养丰富、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勿勉强进食。 2、补充电解质,嘱病人进食含钾的食物,例如香蕉、橙汁等食物, 并遵医嘱予以补液中加入适量氯化钾以调节水电解质紊乱,适当 补充水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3、严密观察有无体重明显下降。 效果评价:患者食欲有所增加,摄入基本正常,无脱水征象。(4.8) 4、活动无耐力——与哮喘反复发作出现的疲惫、呼吸困难有关。

培训记录及有效性评价表

培训记录及有效性评价表 编号:ZH-6.2- 04 序号:0807 时间:2月16日培训题目: ISO与ISO9000简介培训教师:罗老师 地点:综合管理部培训方式:集中培训 4H 培训内容: 1、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英文简写,(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是国家标准团体性联盟,各国以最具代表性的标准制定组织为加盟团体。)主要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发展共同的工业标准。成立于1947年2月,总部位于瑞士的日内瓦,有一百多个会员国和两百 多个技术委员会。负责制定和颁布共同的标准、包括:农业、工业、金融、化工、三产业等等。 2、ISO9000标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由ISO/TC176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订。首次颁 布于1987年3月,现阶段使用的是1998年开始第二次修订后二000年12月15日颁布实施。上百 个国家已正式将ISO系列的国际标准直接引用为自己的国家标准。 3、什么叫质量?什么叫管理等术语讲解。 4、ISO 9000的产生的背景 5、ISO9000:2008系列标准架构—核心标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原则和术语;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9004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ISO19011质量和环境审核指南 6、为何要贯彻实施ISO9001标准 7、如何推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与核心精神:经济、合理、落实、有效、客观、预防性 即:怎么规范就怎么写;怎么写就怎么做;怎么做就怎么记。PDCA循环 8、ISO9001管理体系建立的程序 9、ISO9001导入与推展的步骤 10、ISO9001成功的要素 参加培训人员名单(共12 人)(考核方式:提问) 参加人员考核 成绩 参加 人员 考核 成绩 参加 人员 考核 成绩

1991年《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WORD版

《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1991年11 月第三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脑病学术研讨会上,制订了《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现将摘录如下: 一、诊断标准 I.病名诊断 1)主证:头或肢体震振,少动,肢休拘痉,颈背僵直。 2)兼证:表情呆板,头胸前倾,言语寨涩,上肢协调不能,皮脂外溢,口角流涎,智力减退或精神障碍,生活自理能力降低。 3)发病年龄在55岁以上。 4)发病诱因:可有明显诱因,如感受外邪,中毒或脑病病变,也可无诱因。 5)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 具有主症两个以上,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结合年龄、诱因等特点可确 诊为老年颤证。 II.证候诊断 1)痰热风动证:神呆懒动,形体稍胖,头胸前倾,头或肢体颤振尚能自制,活动缓慢,胸脘痞满,口干或多汗,头晕或头沉,咯痰色黄,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数日不行,舌质红或暗红,舌苔黄或黄腻,脉象细数或弦滑。 2)血瘀动风证:表情呆板,面色晦暗,头摇或肢体颤振日久,震颤幅度较大,肢体拘痉,活动受限,项背前倾,言语不利,步态慌张,或智力减退,或精神障碍,头晕眼花,皮脂外溢,发甲焦枯,舌质紫暗或夹瘀斑,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弦滑。 3)气血两虚证:神呆懒言,面色晄白,肢体颤振或头摇日久,震颤程度重,项背僵直或肢体拘痉,活动减少,行走不稳,气短乏力,头晕眼花,自汗,动则尤甚,皮脂外溢或口角流涎,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质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细无力或沉细。 4)肝肾不足证:表情呆板,肢体颤振或头摇日久,震颤幅度大,或肢体拘痉,活动笨拙,上肢协调不能,步态拖拉,言语蹇涩,或智力减退,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或头痛,或盗汗,急躁时颤振加重,腰酸腿笨,小便频数,大便秘结,舌体瘦小,舌质暗红,舌苔少或剥苔或微黄,脉象细弦或细数。 5)阴阳两虚证:表情呆板,肢体颤振或头颤振日久,项背僵直,或肢体拘痉,言语蹇涩,失眠健忘,汗出畏寒,体倦肢冷,或腰酸腿痛,阳痿遗精,溲少便溏,舌质嫩红或淡暗,舌苔薄白,脉沉细。 III.鉴别诊断 1)痉病:(也叫风痉):痉病是一种不论老幼,急性起病,临床主要变现为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特征的病证(相当于西医流脑、乙脑、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膜炎、脑血管病、脑肿瘤、脑寄生虫病引起的抽搐,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高热惊厥等)。2)风痱病:风痱病是一组起病形式隐袭而缓慢,渐进性加重,以运动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构音困难,智力低下的慢性虚损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各种共济失调症,尤其类似于小脑共济失调症)。 3)青少年颤证:青少年颤证是一种急性或慢性起病,常由先天禀赋不足引起的铜代谢障碍,临床以进行性加重的肢体震颤,肢体拘痉,言语蹇涩,精神障碍,肝硬化及角膜色素环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相当于西医肝豆状核变性)。 4)舞动病:舞动病是一组急性起病,年龄不限,由风湿痹症、中毒或中风病等引起,临床表现以一种无规律、无节奏、无意义、无自主、奇形怪状的头部、躯干、四肢舞蹈、多

中医单病种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标准范例)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 总结分析报告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一、基本情况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自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进入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住院临床路径的病历共15例,平均住院日16天。 主要治疗方法有:旋提手法、辨证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颈椎牵引、颈部理疗、颈背部痛点针刀减张疗法、配合必要的止痛和营养神经药物。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自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共进入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住院临床路径的病历15例,出路径15例。 1、旋提手法、辨证口服中药汤剂、颈部理疗者15例(应用率100%)。这种情况说明上述治疗方法适应症较广泛,也是临床常用方法。 2、颈椎牵引者12例(应用率80%)。此种治疗方法适用于颈椎椎间孔分离试验阴性者,分离试验阳性者应当禁用颈椎牵引。椎间孔分离试验阳性者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因为神经根水肿造成椎间孔内组织粘连,行椎间孔分离试验时可能会出现粘连组织对神经根造成牵拉,使症状加重。2、因为局部骨赘的挤压,行椎间孔分离试验时骨赘对神经根刺激或挤压加重。 3、针刀松解疗法5例(应用率33%),松解部位为颈背部压痛点,松解次数1~3次。此疗法仅仅应用于压痛点表浅且有明显串痛体征者,比如颈部棘突部位、肩胛骨区域(肩胛骨内上角、冈上窝、冈下窝、肩胛骨的外侧缘)。此疗法并没有贯穿整个疗程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性问题(2)、压痛点如果较深针刀刺入的深度很难掌握。(3)、患者因为惧怕而不能使用。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评价 1、临床控制:10例(66.7%)。 2、显效:5例(33.3%)。 3、有效:0例。

心电监护技术操作评价标准

广汉市第X 人民医院 心电监测技术评价指标 注:查对不严、不保护病人隐私、不查仪器性能者视为不及格 签名: 日期: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权重 评价内容 标准分 实得分 评语 操 作 前 准 备 素质要求 3 着装整洁,仪表大方,举止端庄,言语柔和,态度和蔼 3 护士准备 2 洗手,戴口罩,戴手套 2 评估病人 5 内容,方法正确 5 告知配合 5 讲解目的,操作步骤,不适感受及配合 4 征得同意 1 环境准备 2 符合要求 2 用物准备 3 “三擦”、齐全、合理(少一物扣1分)、查仪器性能 3 操 作 过 程 操作前查 2 核对病人姓名、床号、手腕带 2 病人准备 2 置围帘,安置仰卧位,松解衣扣,皮肤准备 2 检测仪器 6 携带仪器至病人床边,接电源,开机 2 准备监护仪,连接各导联线正确,测试 4 连接导联 10 电极片位置粘贴正确,避开伤口,必要时避开除颤部位 10 连血压计 8 扎血压袖带,一指松紧适宜 8 氧饱和度 4 探头位置安放正确 4 设置报警 14 设置心率、血压、氧饱和度报警界限,调整波幅 8 开启报警音量,回主页 6 观察病情 2 心电、血压、氧饱和度数据、生命体征 2 操作后查 2 核对病人信息,脱手套 2 操 作 后 处理 安置病人 2 整理床单位、导线,安置舒适体位 2 物品处理 2 整理用物,分类处理 2 正确记录 2 按医嘱记录每一时段的监测数据 2 护理人员 2 洗手,脱口罩 2 健康教育 8 告知目的,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 3 自我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异常,及时报告 2 根据仪器性能告知相关知识 3 操 作 评 价 熟练程度 8 注意节力原则,时间<10分钟 4 动作熟练,轻巧,规范 4 效果评价 6 病人/家属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各监测数据无偏差,对服务满意 3 护士操作过程准确、稳重、安全 3 100 100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 2.1.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 2.2.1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 2.3.1治愈:症状消失。 2.3.2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 3. 1.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 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3.2.3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3. 2.4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2.5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3. 2.6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 3.2.7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3.2.8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舌淡嫩,苔白,脉弱。 3.3疗效评定 3.3.1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 3.3.2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 3.3.3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 4风温肺热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风温肺热病是由风热病邪犯肺,热壅肺气,肺失清肃所致,以发热,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急性肺部炎性病变。 4. 1诊断依据 4.1.1以身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主症。 4.1.2.病重者可见壮热,颜面潮红,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四肢厥冷等症。4.1.3冬春两季较多。具有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的特点。 4.1.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者,属细菌性感染;正常或偏低者以病毒性感染为主。 4.1.5肺部有实变体征,或可闻及干湿性罗音。

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医院: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 文化程度: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中脏腑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 中经络风火上扰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 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主要辨证施护 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 效果 意识障碍□1.体位□ 2.观察□ 3.皮肤口腔护理 □ 4.饮食□ 5.其他护理措施: 1.药枕□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2.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请注明,下同) 好□ 较好□ 一般□ 差□ 半身不遂□1.观察□ 2.安全保护□ 3.功能锻炼□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2.艾灸□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3.皮肤针□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4.中药熏洗□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5.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好□ 较好□ 一般□ 差□ 眩晕头痛□1.观察□ 2.避免诱因□ 3.卧床休息□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2.耳穴贴压□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3.穴位敷贴□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4.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好□ 较好□ 一般□ 差□ 痰多息促□1.观察□ 2.环境□ 3.排痰□ 4.其他护理措施: 1.循经拍背□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2.穴位敷贴□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3.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好□ 较好□ 一般□ 差□ 高热□1.监测□ 2.物理降温□ 3.饮食□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2.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好□ 较好□ 一般□ 差□ 二便失禁□1.观察□ 2.皮肤护理□ 3.饮食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艾灸□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2.穴位按摩□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3.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好□ 较好□ 一般□ 差□

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评价工作.doc

2015 年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评价工作 我院近年来坚持走中医特色发展道路,在中医护理工作方面,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并在工作中加强对中医护理质量评价,具体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方案如下: 一评价依据 1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2006 版《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 年发布的《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 3 、保靖县中医院护理部制订的《护理质控标准》。 二评价组织 保靖县中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 三评价对象 对全院各个护理单元及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价。 四评价内容 (一)护理工作核心制度的落实。 (二)中医护理常规执行情况。 (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执行情况。 (四)中医特色康复健康指导的执行情况。

(五)中医护理文书的书写情况。 五评价方法 (一)现场提问2名护士,对科室开展中医护 理常规的知晓情况。 (二)现场检查2名病人,以确认护士的陈述 及采取措施的效果。 (三)现场提问2名护士对本科常见病中医护 理特色健康指导知晓情况。 (四)抽查科室2名护士对护理制度的知晓情 况。 (五)定期到科室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现 场考试。 (六)每月抽查病房管理、护理文书、重症护 理、基础护理等内容,每季度进行全面的护理质量控制工作,发现问 题及时反馈并提出整改措施。 六评价指标 (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90% (二)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90% (三)每个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不少于2项 (四)基础护理合格率≥90% (五)特、一级护理合格率≥90% (六)健康教育病人覆盖率100%、病人知晓率≥80%

七中医护理质量检查评分细则 (一)中医护理常规(10分) 内容:考核临床科室的所有护士,每个护士抽考一项。 扣分细则:每人不掌握扣2分,掌握不全面者最多扣1.5,最少扣0.5。 (二)中医特色健康指导(10分) 内容:检查科室健康指导的执行情况,当场考核护 士的健康指导能力。 扣分细则:每人不掌握扣2分,掌握不全面者最多扣1.5,最少扣0.5。 (三)护理制度、职责(10分) 内容:抽查考核全院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抽每个 科室至少3人。 扣分细则:每人不掌握扣 1.5分,掌握不全面者最多扣1分,最少扣0.4。 (四)培训计划(10分) 内容:检查科室培训计划是否体现中医为主,检查 各种考核、培训的原始记录。 扣分细则:未体现中医为主不得分,考核或培训的 原始记录不全面每人次扣2分。 (五)近期排班表(10分)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疗效评价与治疗方法评估模板

XXXX年胃脘痛(慢性胃炎)疗效评价与治疗方法评估 XXX科 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源自于XXXX年1月-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XXX科门诊及住院胃脘痛(慢性胃炎)患者687例。其中,男性311例,女性376例,平均年龄46.17±11.28岁,平均病程3.13± 0.45年。 1.1诊断标准 参照专科XXXX年诊疗方案中诊断标准部分。 1.2入选标准 ①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以及病理诊断提示慢性炎症者; ②中医辨证属痰瘀阻滞、寒热错杂,湿郁脾胃,肝胃气滞, 肝胃郁热,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者; ③年龄18~65岁。 2.研究方法 2.1 分组给药 2.1.1.痰瘀阻滞,寒热错杂证 方药:安胃汤。 药物组成:黄连5克、干姜3克、制半夏15克、薏苡仁20 克、百合20克、乌药10克、丹参10克、白芍10克、木香7克、甘草6克。 2.1.2.湿郁脾胃证 方药:胃病2号汤。 药物组成:苍术10克、陈皮5克、制半夏15克、薏苡仁20克、茯苓15克、草果4克、田七3克。 2.1. 3.肝胃气滞证 方药:柴胡疏肝散。 药物组成: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壳10克、川芎5克、香附10克、陈皮5克、甘草5克。 2.1.4.肝胃郁热证 方药:化肝煎。 药物组成:丹皮10克、栀子10克、白芍15克、青皮10克、陈皮5克、淅贝10克、泽泻10克。 2.1.5.脾胃虚寒证 方药:黄芪建中汤。 药物组成: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干姜5克、大枣10克、甘草5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党参10克、砂仁10

克。 2.1.6.胃阴不足证 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药物组成:沙参15克、玉竹20克、麦冬15克、生地15克、花粉15克、白芍15克、甘草5克、石斛10克、佛手10克、玫瑰花10克等。 2.2观察指标 2.2.1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 2.2.2主要效应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即胃痛、胃胀、嘈杂、嗳气、吐酸等症状积分变化,舌脉不予统计。 表1 中医证候积分半定量标准 症状无轻中重 胃痛0分: 无症状3分:隐痛, 持续时间每天 <4小时不需服 药 6分:疼痛时 间较长,每天 ≥4小时偶需 服药 9分:反复发 作,疼痛剧烈 需服药才能缓 解 胃胀0分: 无症状3分:腹胀可 忍受,不影响 工作日常生活 6分:腹胀明 显,影响工作 日常生活,尚 可忍受 9分:腹胀甚, 坐卧不宁,严 重影响工作日 常生活 嘈杂0分: 无症状1分:偶觉口 干苦 2分:晨起口 干苦 3分:整日觉 口干口苦 嗳气0分: 无症状1分: 每日4-6次 2分: 每日7-9次 3分: 每日10次以 上 吐酸0分: 无症状1分: 偶有吐酸 2分: 饮食不慎即吐 酸 3分: 吐酸频 注:引自国家药监局编著XXXX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2.3次要效应指标:治疗前、后行胃镜检查,观察镜下表现,从而观察治疗效果。 表2 慢性胃炎内镜下表现 分型轻中重 浅表性胃炎红斑相间呈分 散或间断线状 密集斑点或连 续线状 红斑广泛融合 2.3疗效评价 采用中医症候积分及内镜下表现指标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华

附录3:“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附录3: “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1.证候诊断 “辨证分型”要根据本病的中医护理方案书写,在相应的证型后 划“√”,如有其他分型填写在“其他”一栏。 2.主要症状 指中医护理方案中涉及到的本疾病的主要症状,以及方案未涉及但在具体患者病程中表现出的主要症状。根据患者病情在相应的症状下 划“√”。 3.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指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对某一主要症状采取的关键护理措施,不包含一般护理措施,如生活起居、环境等常规护理。在相应的护理措施后 划“√”。 4.中医护理技术 (1)指依据本病的中医护理方案,针对主要症状采取的中医护理技术。护理方案中未涉及但临床实际应用的,可在 “其他”一栏补充说明。 (2)“应用次数”指在患者住院期间,应用某一项中医护理技术的次数。 “应用时间”指在患者住院期间,应用某一项中医护理技术的合计天数。 若针对不同症状采用了同一种护理技术,应分别填写应用次数,但应在表后说明该项技术应用总次数和总天数,以免重复计算。 5.护理效果 指针对某一主要症状,实施“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及“中医护理技术”后症状的改善情况。根据患者某症状实际缓解程度,在相应的项目后划“√”。 6.患者对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1)“中医护理技术”指为患者实施的中医护理技术。根据临床实施情况如实填写。 (2)“健康指导”只填写患者对责任护士实施本病中医护理健康指导的满意度(不填写依从性)。 (3)“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由责任护士填写,“患者对护理的满意

度”由上级护士或护士长填写, 7.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1)由落实“中医护理方案”的责任护士填写。根据临床应用情况,在相应的选项后划“√”。 (2)改进意见指针对本病的中医护理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请用文字表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