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材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主题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这一主线展开。本课内容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是中国历史八年级第三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渊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同时他们在小学和初中的语文课学过了《金色的鱼钩》、《七个火柴》等课文,还通过影视,文学作品等对红军长征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缺乏对红军长征艰苦历程这一历史完整的学习,缺乏对长征精神感受与体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

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红军长征的经过、遵义会议。难点:如何理解长征的意义和遵义会议为什么会是党的历史上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五、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和活动探究教学法、提问法。

六、学生学法:讨论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八、板书设计: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长征的开始三、长征的胜利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时间:1936年10月

2、时间:1934年1月地点:甘肃会宁

二长征的经过标志: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时间:1935年1月意义:粉碎了…保存了…

地点:遵义使……转危为安遵义会议内容:解决……取消了……肯定了……

意义:三个挽救一个转折点

九、教学流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能告诉老师今天是几月几号吗?10月22日。你们知道在七十七年前的今天对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吗?今天是红军长征的胜利的日子。想知道红军当年为什么要进行长征?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和气概?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重走长征路,去追寻革命先烈们的足迹,去感受“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书写板书课题: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新课: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问题是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教师:红军为什么要历尽艰难险阻去长征呢?1、长征的原因请大家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谁建立的什么根据地?

学生:毛泽东建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教师:那么,最大的呢?

学生:中央革命根据地。教师:红军队伍不断迅速壮大,使国民党惊恐不安,于是蒋介石调集军队,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秋,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反革命“围剿”。中央红军进行了五次反围剿斗争。根据上节课的学习和这节课的预习,我们来填填这个表,第一个空:教师问:前三次反围剿由谁领导的?学生:毛泽东第二个空:教师问:第四次反围剿又是谁领导的?学生:周恩来、朱德,第三个空:教师问:采取什么战略战术?学生: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主力、各个击破,第四个空:教师问:结果是?学生:胜利,第

五个空:第五次反围剿,第七个空:50万,第八个空:8万,第六个空:时间:1933年10月到1934年,第九个空:领导人:李德、博古,第十个空:战略战术:分散兵力、进攻冒险、防御保守,第十一个空:结果?失利。播放王明和博古以及李德的相片,着重介绍李德。

教师: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人,李德是其在中共党内的名字(姓李的德国人)他是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德国共产当人,1932年到上海,后到苏区担任军事顾问。

教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找出进行长征的红军有哪几支?

学生: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

教师:接下来我们主要了解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的长征历程。、长征的开始(板书)

教师:中央红军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出发开始长征?(1934、10,从福建长汀和江西瑞金)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出发,向湘西前进。长征初期,敌人在红军前进的路上,布置了四道封锁线。红军浴血奋战,冲破了四道防线,渡过湘江。但损失很大。此时,红军人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红军由8万多人减到3万余人。)

教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表明中国革命已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而这时敌人已调集15个师(相当于红军的五、六倍)的兵力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下了口袋阵,等着红军前去。博古、李德等人仍然执意要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毛

泽东则建议放弃湘西,该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党和红军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到底怎么办?

如果你是当时的政治局委员,你会赞同博古还是毛泽东的想法?

教师:最终红军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向敌人力量最薄弱的贵州前进。之后,强渡乌江,攻占贵州重镇--遵义。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3、遵义会议

教师问:遵义会议何时召开?(1935、1)内容:集中力量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历史意义: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学生讨论: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历史上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先请学生分析一下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总结分析一下。

从中国共产党1921年的成立到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经历了14年的成长,三在这14年中共产党犯了很多的错误,比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等。说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是幼稚的,从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到新中国的成立也经历了14年的成长,此时的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说明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成熟。这就是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师:接下来的战斗打得既让人欣慰又让人振奋。二、长征的胜

1、红军继续长征

学生:(1)四渡赤水(2)巧渡金沙江(3)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4)爬雪山、过草地(5)陕北吴起镇会师。

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

①四渡赤水:一度赤水摆脱了追敌,二度赤水再夺遵义,三度赤水调敌西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四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声东击西,搞得敌人晕头转向,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创造了中外军事史上的奇迹我们来看一组当年红军四渡赤水渡口图。

②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打乱了的追缴计划,当敌人手足无措之际,红军有贵阳入云南,直指金沙江。急行军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

1935年5月,由于红军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顺利通过了大梁山彝族地区。

③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接着播放红军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红军到达了安顺场,在这里组织了17名勇士进行强渡,可是由于这里的水实在太湍急了,无法架桥,部队行进缓慢,红军为及早度过大渡河,军委决定改向西控制泸定桥,以取得战略胜利。(河对岸敌人猛烈的炮火;河深水急;没有大批船;泸定桥上的木板被敌人撤走等)

④爬雪山、过草地:之后又爬雪山、过草地。红军又要面临和克服哪些困难呢?(终年积雪,空气稀薄,非常寒冷,没有棉袄;上山、

下山没有路;狂风、冰雹的袭击等;红军通过的草地,绵延数百公里,到处是淤黑的死水潭,很多地方水深过膝盖,有些地方人陷不见头,马陷不见颌,不少红军战士陷入死水潭牺牲了。过草地时,由于粮食不足,红军只得挖野菜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也找不到,只得把牛皮带,枪皮带,破牛皮鞋用水泡了煮着吃。衣服湿了得用体温烘干。)播放几组爬雪山过草地时的图片进行讲解。

⑤陕北吴起镇会师:1935、10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问:你们知道红军长征胜利的标志吗?

2、长征的胜利

教师总结: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但这并不标志着红军长征的完全胜利;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这才标志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指明地图上的甘肃会宁)播放三大主力的长征路线图演示。

3、长征胜利的意义

教师:红军长征历尽了千辛万苦,那么红军长征的胜利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长征锻炼考验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此,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在红军长征胜利77周年的纪念日,用一个最简单的手势表达对

革命先烈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做三个选择题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十、教学反思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原创】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本帖最后由 werous6 于 2010-2-21 22:09 编辑 【原创】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初二历史 洮南市万宝镇煤窑中学:李淑芬 知识目标: 1、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2、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3、理解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 1、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 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2、通过红军长征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红军(长征精神)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 2、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理解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 分析红军被迫长征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导言: 请同学们听我叙述一段材料,巍巍雪山,爱憎无边;慢慢草地,任重道远;七根火柴,星火燎原;百姓乳汁,鱼水相连;胸怀祖国人民,万里长征只等闲! 同学们:这段材料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呢? 生:(长征) 师:是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师:我们一起来看本课题目“红军不怕远征难”,你能看出什么呢? 生:(说明长征路途遥远,而且非常艰难) 师:既然如此,红军为什么还要长征呢? 长征

谁能回答长征的背景 1、历史背景 生: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师:从1930年11月到1933年3月,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4次反革命“围剿,”前四次反围剿中由于执行了毛泽东的正确作战方针,红军取得了胜利,当蒋介石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时,“左倾”领导人全面否定了毛泽东的战略方针,导致了红军第5次反围剿的失败。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长征。 对于长征,同学们通过影视媒体已经了解很多了,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那位同学准备好了,结合大屏幕中的长征路线图,带领大家重走长征路。 2、经过 生:讲述 师:这位同学讲的非常好非常流利,真像一位小导游。根据刚才同学的讲述来回答黑板上的问题(要求到黑板前结合大屏幕中长征路线图,然后再讲桌上选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卡片贴到 黑板的相应问题上) 长征开始: 初期受挫: 历史转折: 冲出重围: 胜利会师: 生讨论:长征中红军渡过了那些江、河,经历了那些省份,爬过了那些山? 师:那件事是红军长征中的转折?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和冲出重围的事件又分别是什么? 生:遵义会议 屏幕显示遵义会议的内容,同学们齐读。 师:在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境地之时,毛泽东力挽狂澜,经实践证明毛泽东的作战方针是非常正确的,所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同学们考虑一下,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遵义会议的召开以及从遵义会议的召开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分 别为14年,在这前后两个14年里有何不同? 生:讨论 师:在前14年里中央主要领导人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右倾错误或左倾错误,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和红军第5次反围剿的失利,而后14年里,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说遵义会议师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师:在长征中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讲一讲你知道的长征中的故事,或有关长征的诗歌、文章等。 生:讲故事、读文章、朗诵诗词。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 李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和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长征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2、教学难点:认识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让学生在诗歌的情境中来了解历史,激发学习兴趣,启动思维。 2、初步认识长征 阅读讨论:红军为什么要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引导学生对长征的背景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长征。 4、整体感知长征过程 A、长征的开始 1934年10月,瑞金(展示红军开始长征时的图片资料) B、初期受挫设问:红军长征初期的处境如何? 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伤亡过半。 长征刚一开始就人员损失过半,照这样走下去,红军还有希望吗?在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了一个什么建议?

C、历史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1月 设问:这次会议是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召开的,红军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讨论探究: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引导学生比较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处境发生的变化,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不仅对长征具有重大的作用,甚至对整个中国革命都具有重大意义。 D、冲出重围: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强调红军的创新精神) 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的包围圈。(强调红军一鼓作气,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观看电影节选,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过雪山、草地(图片展示,体会红军遭遇的艰难困苦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E、胜利会师: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展示会师图片,体会会师的喜悦) 补充介绍红二军和红四军的长征出发地与到达时间。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强调红军长征开始和结束的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5、活动与探究 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 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的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6、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战胜了千难万险,历经二万五千多里的艰难险阻,胜利到达陕北。长征是以失败开始,以胜利告终,成功的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为中国革命保存了势力,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7、体会长征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r \?

八年级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2.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长征的原因?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通过学生讲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搜集、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长征精神。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作为红军战士的学生搜集长征故事,并准备上课讲述。作为摄影师的学生课下搜集长征图片,做成幻灯片准备上课演示。作为地理学家的学生课下把长征经过预习好,准备上课讲述。 2.教师准备:阅读教材,钻研教学参考书,结合学科专业刊物以及有关的最新研究信息和成果,完成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 多角度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红军不怕远征难》。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生一起朗诵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课件出示《七律长征》。师:毛泽东同志以磅礴的气势为我们描写了中国历史上的这次壮举。作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 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学习新课:1.出示多媒体课件如下,给学生分组。 学生看书,准备自己的问题。 2.长征的原因:师:先由历史学家起来说一下红军长征的原因?生: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师: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失败?生:博古和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指挥。 师:前四次反围剿结果怎样? 生:胜利。师:为什么胜利?生:因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正确指挥。 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奋战一年,没能打退敌人的进攻,中央根据地越来越小。

人教版七上语文教案第13课 风雨

风雨 【教材分析】 《风雨》是贾平凹初期的作品,却显示了作家敏锐,精细入微,且充满想象的艺术感受能力和丰富、独到的艺术表现能力。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在猛烈的暴风雨中树木乱成一团,藤蔓脱落,动物们惊恐不安、脆弱无助,老人因风湿病而痛苦不已,然而在这时,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在其他景物和人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 《风雨》在描摹意象上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写“树林子像一块发面团”,“鼓”了“陷”,“陷”了“鼓”,实写风的时强时弱;而这样写风又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即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与美感。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2.揣摩、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3.感受贾平凹的语言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揣摩、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 难点: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一案两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有关风雨的图片和视频。 2.教师激情导入: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今天我们来欣赏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的《风雨》,欣赏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二、预习检测 1. 读一读、写一写:

倏忽(shū)锥形(zhuī) 偌大(ruò) 蜷曲(quán) 攀附(pān) 屋檐(yán) 2.解释下列词语 倏忽:忽然,很快 锥形:上面尖锐,下面粗圆的形状。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 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三、整体感知 教师通过范读,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方面做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学生听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 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水池、鱼儿、老头、孩子们…… 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四、妙点揣摩 学生精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相关语句,并作批注点评。小组讨论研讨,展讲交流。小组思考、质疑、做笔记。 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找出文中你喜欢的精彩的描写语句,并分析一下为什么喜欢。 学生研讨交流。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冷风骤雨中的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并且用了一长串的动词,运用生动的“鼓”“陷”“倒”“腾”“扑”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在风雨中飘摇的场景,写风的时强时弱,表现风雨的猛烈,以及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和美感,给读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十九课时 教学课题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阅读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问题:第 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以 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建 立自己的军队,红军的 力量逐步壮大起来。如 果你是蒋介石,你会怎 样做?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媒 体展示并且简要介绍国 民党五次围剿和红军反 围剿的概况。 导入新课。 B教授新课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媒体展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1)、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2)、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会失败? (3)、本课所述长征的部队是主要是哪支部队?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 2、媒体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经过,并能结合长征示意图讲述。

(2)、教师补充强调: 过湘江人员损失过半、四 渡赤水打乱敌人追缴计 划、毛泽东游击战术的 经典战例、、过乌江召开 遵义会议、巧渡金沙江跳 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 渡河、爬雪山、过草地、 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 2、媒体播放遵义会议视 频,提出问题: (1)、长征初期党内暴 露出哪些严重的问题急 需解决? (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 是长征中的转折点?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概 括并媒体展示:红军长 征初期存在的问题是军 事上和组织上。如果这 两个问题不解决,危险 程度胜过强大的敌人, 对此党召开了具有转折 意义的遵义会议。补充, 这是党历史上第一次独 立自主的运动马克思主 义原理解决党的内部分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长征的胜利 1、学生阅读教材,媒体展示问题思考回答 (1)、红军长征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2)、红军会师共有几次? (3)、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及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红军会师有三次:井冈山会师、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胜利的原因是:正确领导、人民群众支持、红军坚定的意志、艰苦奋斗、发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胜利的意义是:历史意义是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现实意义是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 2、媒体展示材料,教师介讲解红军长征中创造的奇迹: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在打大决战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在总长约25000华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息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是终年积雪。经过11个省,渡过24条河流,占领过大小62座城市。 3、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视频节选编辑片段,学生思考:红军长征的精神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概括:坚定信念、忠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顾全大局、众

第13课风雨学案(含答案)教案

贾平凹《风雨》导学训练 13.风雨 贾平凹 【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预习·交流】 1.走近作家作品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着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2.题目解读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3.字词

1)给加点注音。 偌大()刹那()蜷曲()屋檐()疏忽()锥形() 2)解释词语 偌大:刹那:疏忽: 4.自读课文,把阅读的感想或疑问写在下面。 【自学·合作】 1.作者写“风雨”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试说明。 2.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研读·赏析】 1.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请从文中分类摘录相关的句子。 2.作者在描写风姿雨态时,运用了很多形象而精炼的词语,请从文中选择两个词语进行品味,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词语一:_____________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语二:_____________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导学案 导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中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意义。 知识链接: 红军四次反围剿 ①1930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红一方面军4万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共歼敌1.5万多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②1931年2月,国民党当局又调集20万军队,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红军3万人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仍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在5月中下旬,连续取得五场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③ 1931年7月,蒋介石亲自任总司令,随带英、日、德军事顾问,率兵30万人,依仗重兵,采用“长驱直入”战术,分三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依然使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前后3个月,歼敌3万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三次反围剿我军三万余人战损六千,损失了五分之一,结局是主力无力追击敌人。 ④1932年底,国民党调集30个师的兵力,分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在周恩来和朱德的指挥下,根据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采取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围歼的作战方针,消灭敌人3个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导学过程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归纳得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 2.通过红军长征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3.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并能说出在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对红军长征的演示,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影视作品的宏大场面感染下,真切地体验长征精神的伟大,革命的艰辛,从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胜利的意义和长征精神 分两大板块:红军不怕远征难(基础知识)、延伸的红色之路(对今天的影响) [导入语] 播放歌曲《十送红军》 师:同学们认真听,这首歌讲述了怎样的情境? (这是一首夹杂着不少方言、俚语的江西民歌,悠扬绵长的歌声,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 过渡:人民为什么要送别亲人,红军为什么踏上漫漫征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PPT1-2]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师:为什么要长征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内容,看完之后,回答问题。 生: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师:课本上提到1933年10月,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的是第五次“围剿”,那就是说,前面还有四次“围剿”,这四次“围剿”的情况怎样? [PPT3] 师:从PPT中,同学们能用几个词总结前四次作战的特点吗? 生:灵活、机动、游击战、运动战、不是教条、死板、消极 师:那么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会失败呢?(错误指挥) 生: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 过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第五次反“围剿”的打法和前四次截然不同,前四次那种避敌主力,诱敌深入,寻机歼敌的作战方法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销声匿迹,代之而来的是硬拚硬打,不计成本的作战方法。结果一败涂地。根据地在日益缩小,人口在不断的减少,红军主力告别他们奋战6年之久的革命根据地,悄然西撤。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长征拉开了序幕。 师:从中央根据地撤出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呀? 生:保存实力。 师:现在我们能清楚认识: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所以长征是红军为保存实力向西北地区的战略大转移。 过渡:书本导入框中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语言铿锵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高度概况了长征的历程,其中提到“三军过后尽开颜”,那么参与长征的部队有哪些呢?

历史: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学案(鲁教版七年级上)

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课型:新授执笔:审核:班级:时间 学习目标: 1.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讨论长征精神,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我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点: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长征精神。 学习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二、前置自学:(自主学习,充分准备,牢固记忆) 1.原因:红军失败,被迫进行。 2.开始:年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从出发开始长征。 红①红军向湘西前进,冲破了敌人的,渡过湘江,损失过半。 ②红军改向贵州前进,渡过夺取。 军时间:年月, 2.经③遵义内容:解决了,取消了。 不会议肯定了 , 增选。 过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 怕这次会议挽救了。 ④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四渡,打乱了。 远⑤红军巧渡,跳出了。 ⑥红军强渡,飞夺。 征⑦红军又翻过大,通过,进入甘肃。 ①年月,党中央和方面军到达革命根据地的。 难 3.胜利②年月, 方面军和方面军,到达 ,同前来的 方面军会师.红三大主力回师,标志着。 4.长征的意义: , 。 三、展示交流(对桌相互检查) 四、合作探究 1.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74周年,请回答有关长征的问题: (1)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2)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和地点。 (3)长征途中,党中央在1935年1月召开了什么会议? (4)红军长征两次会师的时间、地点、和主要部队。 (5)简述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2.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在今后5年内,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12个大红色旅游区,30条精品路线和100多个经典景区。 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井冈山、遵义被国务院定为红色旅游景区的历史依据是什么? (2)发展红色旅游,从发展经济角度看有何意义? (3)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今年是长征胜利多少周年,请你谈谈对长征精神的认识。 五、当堂测试 (一)选择题: 1.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利用假期要实地考察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他们应该去( ) A.江西瑞金 B.贵州遵义 C.陕北吴起镇 D.甘肃会宁 2.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的事件是( ) A.八七会议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三湾改编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案例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案例 埔上中学:林秀琴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长征的原因?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3)通过学生讲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搜集、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长征精神。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作为红军战士的学生搜集长征故事,并准备上课讲述。作为历史学家的学生课后查找红军长征的原因,作为地理学家的学生课后把长征经过预习好,准备上课讲述。 2.教师准备: 阅读教材,钻研教学参考书,结合学科专业刊物以及有关的最新研究信息和成果, 完成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 多角度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红军不怕远征难》。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十送红军》导入。以红军过草地的图片为主页,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加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师:出示幻灯片

2.这首歌曾被用做哪部大型革命历史电视连续剧的片尾曲? 学生回答:《十送红军》长征 师:作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学习新课: 课堂讨论: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分组讨论。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准备并讨论两个问题。 如果你是历史学家分析长征的原因。 如果你是地理学家分析长征的经过。 师:作为历史学家的你,你是如何分析长征的原因? 生:纷纷举手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给予点评。 师:我们一起来看两则材料。 师:出示材料 (1)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概况 (2)毛泽东曾指出:“王明问题的关键、症结之所在,就是他对自己的事考虑得太少,对别人的事却操心得太多了”。 师:从以上两则材料中可以得出什么信息? 生:答略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归纳长征的原因。 师:(1)王明“左”倾错误。(2)错误的军事指挥。(3)敌强我弱。 师:在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连同后方机关人员8万多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大转移。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情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第13课《精卫填海》教案

13 精卫填海 课题精卫填海课型讲读课文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帝、少、曰”等5个生字,会写“帝、曰、溺”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初步懂得精卫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意志和愿望。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够准确地翻译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懂得精卫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意志和愿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 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分 钟 一、图画激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 幅图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上画着什么吧! (课件出示2)(一只小鸟在辽阔的大海上投石子,扔 树枝) 2.谁能来说说图中画了什么呢?(生:一只小鸟嘴里 叼着树枝,准备把它扔到海里) 3.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精卫填海》 这篇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吧!(板书:精卫填海) 4.齐读课题。 师:读过课题之后,你都想知道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创设问 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生:我想知道精卫是干什么的? 生:精卫精卫要填哪里的海呀? 生:它把大海填平了吗?精卫用什么填海呀? 新课 教学()分钟二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真好,真聪明!那么 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吧!边读边圈画不认识的生字、新词。(生自读课文) 2.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平时我们是怎样学习生字的?(示例:有不会的生字我们可以问问老师或者同学,我有不会的生字就查字典,我们小组的学习组长学习好,有不会的生字我就问他,不会的生字还可以到书后的查字表中查……)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呀! 3.选择你最喜欢、最熟悉的识字、记字的方法,以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生字。一会汇报,看哪一小组 汇报的生字最多。(生以组为单位自学生字) 4.把你认识的生字朋友介绍给大家吧!生字都汇报完了,老师想请一位小老师到前边领大家读一读这些生字, 谁愿意来试试?(一名小老师到前边领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帝、少、曰、溺、返”(课件出示3) “少”是多音字,在文中读“shào”;“曰”比“日”稍扁一些;“返”—“饭”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帝、曰、溺、返、衔” (课件出示4)指导书写:“帝”的中间要宽一些;“曰”要扁 一些;“溺”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衔”各部分要匀称。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八年级】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表格式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 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和长征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2、能力目标: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读图、填图的能力,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中央红军长征的主要经过、意义,遵义会议学习难点:培养读图、填图的能力 学习过程与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课文、找出知识目标的内容并标记。 2、掌握长征的经过主要就是掌握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阅读时可用箭头连起来。 3、掌握遵义会议的意义主要从一个核心、三个挽救、一个转折去记忆。一、课前检测:听写第12课的内容 二、展示学习目标,导入新课 三、自主学习(边读、边写、边画、边记忆) (阅读“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一目,完成1—6小题。) 1、____年_____月蒋介石对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____和___的错误指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____年____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3、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党中央被迫放弃,进行战略转移。 4、红军在长征途中人员损失过半,只剩三万人,是在。 5、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是。 6、在长征途中转折性的事件是。它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挽救了、挽救了,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阅读“长征的胜利”)一目,完成7—11小题。) 7、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路线是: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使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飞夺→翻过→通过→进入。 8、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结束长征的标志是。 9、长征结束的标志是 。 10、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的队伍有三支队伍。 11、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使转危为安。 四、合作探究 1、思考讨论教材61页动脑筋的问题。 ▼2、某旅行社准备推出一条“红色之旅”的线路,目的是让游客“重走长征路,学习革命史”。如果你是这家旅行社的决策者,你准备怎样设计这条线路?重点应推出哪几个景点?(结合课后练一练和活动探究1,并完成该练习)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前郭县穆家中学王亚飞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八年级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我将从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教材处理、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课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本课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正如老红军张爱萍所说:“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长征精神更是革命先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几十年来,我们党、军队和人民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才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创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并成功地进行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课程标准 1、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2、加深对红军长征史实的了解,理解长征精神,认识长征精神在根本上是一种追求解放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我所讲的这节课面对的是八年级学生。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易于接受,而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尤其历史这门学科本身就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它既不能自然地重演,也不可能借助实验手段使它再现,更不可能去进行直接观察,因此让他们去理解历史上错综复杂的史实概念,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成了教学中的难点所在,针对上述学生情况,根据大纲的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如下: 1、知识与能力 讲述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指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 学习用绘画、绘图来表现历史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熟悉搜寻历史资料的多种途径。 掌握处理历史材料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学习编写历史故事,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协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课堂上分组推荐代表演讲;课堂中播放有关长征的影视资料,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指导学生深情地朗诵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加深学生对长征的理解和崇敬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案(176)13、风雨

13、风雨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 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3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望湖楼醉书(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自然景象呢?(暴风雨)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黑云翻墨、白雨跳乱、卷 地风来、水如天) 同学们,你们经历过这样的风雨吗?(欣赏图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贾平凹又是怎样描写风雨的呢? 二、作者介绍 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 学大家和文学奇才, 被誉为“鬼才”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 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 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 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 大奖。 三、整体感知 1、 标出自然段序,听读课文,发挥想象。 2、 学习生字词。 3、 全班齐读课文,配乐。 文章写风雨,多用短句,朗读时要绘声绘色,独处疾风骤雨到来时的震撼感受。大多段落要读急 促些,如“猛地又 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 ”有些语段不很急速,可以读 得舒缓些,如结尾一句“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同时, 段内描写不同景物的转换处, 四、感知内容 1、 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 来。 第1段:树林子;第2段: 5 段:鸟巢、鸟儿;第 6段:废 纸、猫、瓦;第 头、孩子。 2、 在暴风骤雨的环境中,这些景物有怎样的反应?试概括作答。 第1段:树林子像面团,形态扭曲。 第2段:柳条乱得像麻团,杨叶千万次变着模样,芦苇倒伏破裂出声。 第3段:羊站不住直至跌倒,女孩牵羊无法回屋。 第4段:葡萄蔓脱落,苍蝇集中挨着。 第5段:鸟巢掉下,鸟从空中掉落在地上。 第6段:废纸随风乱飞,猫轻易跃上房檐,瓦片斜着飘落。 第7段:池塘浮萍凸起来,池水起落,鱼上了岸。 、《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 应稍停顿,不能急促。 风雨”二字。作者是通过描写哪些事物来表现风雨的呢?在文中勾画出 垂柳、杨叶、芦苇;第 3段:断绳羊、女孩;第 4段:葡萄蔓、苍蝇;第 7段:浮萍、池水、鱼儿;第 8段:木架、油灯、老

八年级历史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导学案新人教版

《红军不怕远征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原因。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掌握长征的路线、结果及意义。 3.握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和历史意义。 【基础梳理】 初读正文、勾划要点、完成填空: 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长征的原因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 (1)时间:_______年1月 (2)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_______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3)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_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长征的胜利 1.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急行军渡过_______。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接着,红军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高耸人云、白雪皑皑的大雪山,通过杳无人烟、一望无际的草地,

进入甘肃。 2.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3.长征的胜利结束:_______年_______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_______,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4.长征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_______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新知探究】 【探究问题1】长征精神? 【课堂小结】 要求:根据课堂老师讲解示范,自主完成梳理完成知识结构。 【当堂达标】 快速完成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当堂达标题,检测本课学习效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习题(含答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32.0分) 1. “万里长征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遵城举会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该诗描绘的是() A. 红军长征 B. 中共七大 C. 遵义会议 D. 八七会议 2.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哪里会师,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 A. 江西瑞金 B. 陕甘革命根据地 C. 贵州遵义 D. 甘肃会宁 3.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回顾长征之路,追寻红色记忆。宣告红军两万五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是() A. 渡过金沙江 B. 遵义会议 C. 吴起镇会师 D. 甘肃会宁会师 4. 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若要实地考察红军长征的历史足迹,他们去的地方应包括() ①遵义②吴起镇③武汉④会宁。 A. ①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5. “每一场革命都有它白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的伟大传奇.”以下对这一“传奇”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粉粹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B.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C.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 D.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6. 历史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如图所示几幅图片,该老师讲解的主题是() A. 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 B. 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的艰苦斗争 C. 中国工农红军的五次反“围剿”斗争 D. 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7. 长征是一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远征,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历史事件是() A.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井冈山会师 C. 红军强渡大渡河 D.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8. 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 A. 1933年10月,井冈山 B.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 C. 1935年10月,陕北 D. 1936年10月,会宁 9.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对中国革命进程影响深远。长征的历程说明() ①革命面貌开始焕然一新②革命重心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③中国革命道路艰难曲折④制定革命路线必须从国情出发。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七律•长征》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2、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音。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资料链接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丰碑。就你对长征的了解,与同学作广泛地交流。 提示:从历史教科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等。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3、朗读《长征》,感悟诗意 (1)浏览,明确体裁 这是___。每行七个字,一共八句话。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____________。 (2)初读,读准字音逶迤()磅礴()云崖()岷山() (3)再读,解释词义 等闲: 逶迤: 细浪: 云崖: 磅礴: 开颜: (4)译读,感悟诗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帅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