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礼敬法报化三身,礼敬一切圆证明空觉性之诸佛。

我将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此法要源自「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此教敕为你解说自身的本来觉性。有幸佛子,谛听觉照!三昧耶嘎嘎嘎

何其奥妙!娑婆与涅槃同时圆具于觉性之内,祂(觉性)的本性亘古如是,你却无缘得识;祂明空无染,永世不灭,你却无缘一睹祂的丰釆;祂处处显现无碍,你却视而不见;因此着文,为你解说自身的觉性。

若不了解内在觉性,十方三世诸佛所开示之八万四千法门,无人得识其中奥义。此言不虚,大雄诸佛之密意尽在于此矣!佛法经典纵然遍满虚空,但究竟真义终归于觉性本身。

今开显诸佛觉性,下文解说修持要诀,此法既无前行(ㄏㄤˊ/hang),也无续修。

谛听!有幸佛子,谛听!常人虽也重视觉性的问题,且广加研究,对祂仍然茫然无知,或落妄见,或入边见。因为他们未能正视觉性本身,只知发展为各种深奥难解的哲学观念及学说,使一般人错失了认识觉性的机缘,以致轮迴流转于三界六道,受尽诸苦。

由此可知,忘失自身的觉性,是十分可悲的!纵然声闻缘觉由无我的道理深入,却无法了解觉性的本来面目。其他行者亦各执一论,自作缠缚,无缘得见淨光。

声闻缘觉被主客(能所)二元的分别见所障蔽;中观派则被真俗二谛的执着所障蔽;事乘与瑜伽乘因执着本尊的外相而受缚;大瑜伽(方便父续)及随瑜伽(般若母续)则因分别空性与觉性为二而生惑。

从不二的究竟义观之,他们因分别空、觉为二,而步入歧途,唯有先识破空性与觉性不二,方能证入佛性。

由觉性观之,不论圣凡,涅槃与娑婆本来不二,只因你不断造作贪瞋痴诸毒,故至今仍然流转于娑婆世界。

因此,暂且放下你现行(ㄏㄤˊ/hang)或未行(ㄏㄤˊ/hang)的佛学法事,藉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的机缘,你终将明白,所有佛法都在这无上觉性解脱中得以圆满;不论你修持何法,均将融入大圆满的境界。三昧耶嘎嘎嘎

那光明灿烂的觉性,也就是所谓的心性,有人视祂为存有的实体,实际上祂并不是被知的实体,祂又是一切之始,涅槃极乐及娑婆苦海的根源。

祂一向被佛教各宗派所推崇,从名相来讲,祂具有各式各样的名称:有人称祂为自性,或本性,或心性;有人称祂为心,或平常心;有人称祂为觉,或本觉;有人只称祂为觉性;有人称祂为梵,或大我;有人视祂为无我;有人称祂为般若,或圆满智慧;有人称祂为如来

藏,或佛种;有人称祂为大手印;有人称祂为唯一本体;有人称祂为法界性;有人称祂为阿赖耶,或一切种。

如今为你开示本觉:

过去心是无痕的;现在心是无作的;未来心是无染的。

如此的觉照,实在平凡无奇,无思惟地观照自心而已,若仅仅纯粹的观照,唯见明空之境,并无任何观者可以被察觉,当下,只是纯粹的觉照而已,无思无念。

此觉性,空明无染,非由他生,祂真实无杂,明空不二,祂超越时空,不被造作,然而祂绝非虚无,因祂光明遍在,祂也不是某一实体,因祂明显地遍存万物,然而祂亦不似一般物质和合而成,因祂不可分割,只具一味。

总之,我们的觉性,是本自真实的存在,绝非源自任何外物。如此方是真正观照实相之道。

在这觉性之中,法报化三身圆满如一。祂不生不灭,且具空性,故是法身;祂空性圆具光明朗淨,故是报身;祂能够自在显现,故是化身。这圆满一体的法报化三身,便是觉性的实相。

谛听这殊胜的开示,使你顿见自身当下的觉性,原来如是。祂本来空明,纤毫未染,你怎能说,你不了解自身的觉性?你的修持本无所执,亦无所求,你怎能说,你修持得不好?既然你的觉性就是这个,你怎能说,你寻不着自身的觉性?

你百般寻找,必定找不到那个能起心动念的主体,然而,能起心动念的觉性确实存在,你又怎能说,能起心动念的觉性未生?你只需随顺能起心动念的觉性,不需修整那生灭的心念,你为何还说自己无法自在解脱?既然你只需随顺觉性,无作无为,你为何还说,你对祂一筹莫展?

何况明、空、觉性,本是圆满不可分的一体,你怎能说,你的修持一无所成?既然觉性是本自存在、本自圆满,不受前因或外境所限,你怎能说,所下的功夫只是徒然?既然所有念头都是当下生起,当下寂灭解脱,你为何还说,不知对治之道?既然当下的觉性本来如是,你为何还不识自己的觉性?

觉性本空,祂真的无实无根,你的觉性也如虚空,你不妨仔细回头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你不用先入为主地秉持着空观,那本自存在的觉性,从无始以来一直空明朗淨,好似太阳一般,由核心发出光热,你不妨仔细回头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这觉性,真的是不灭的,好似江河流水一般,永无止尽,你不妨仔细回头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心念变化无常,真的不是我们的理智所能尽解,他们就像微风一般难以捉摸,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不论任何外境生起,真的就是觉性显现,就像明镜能反映出一切外境一样,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世上纷纭万象,真的都在祂的自身内解脱,就像空中的云彩,自行生出又自行寂灭,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在心性之外,岂另有能觉之人?因为心性就是能觉者。

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修持是境相,心性是能修持者,在心性之外,岂另有能修持之人?

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行(ㄏㄤˊ/hang)事是境相,心性是能行(ㄏㄤˊ/hang)事者,在心性之外,岂另有能行(ㄏㄤˊ/hang)事之人?

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三昧耶戒是境相,心性是能守戒者,在心性之外,岂另有能守戒之人?

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证果是境相,心性是能证果者,在心性之外,岂另有能证果之人?

你应该仔细观照自身的心性,细细体会。

当你外观身外世界,若无杂念,即不受外界所染;你再内观自心,若不用心念向外造境,那么,那微妙的觉性,便空明朗淨,无垢无染。你的觉性淨光,即是法界性的象徵,好似无云晴空中的太阳,阳光虽无形无相,却光明遍照。不论你了解与否,此乃最胜法义。

这本自存在的无上觉性,自始便非由他物所造,无父无母,真是不可思议!这觉性的圆满淨光,亦非源自他物,真是不可思议!祂既无生,故也无由而灭,真是不可思议!祂虽无所不在,却无人得见真相,真是不可思议!纵然流转于娑婆,却无损其身,真是不可思议!纵使得证佛性,对祂亦无所增益,真是不可思议!然而你还冀望成就其他外在的证果,真是奇怪!祂存在每个人之内,却无人认出祂来,真是奇怪!明知祂在自身之内,你却四出寻觅,真是奇怪!

何其奥妙!这当下的觉性空明朗淨,无实可执,仅此,即是无上的正见。祂涵括一切,却不受任何观念事物所羁,仅此,即是无上的正修。祂不修不整,又是言语道断,仅此,即是无上的正行(ㄏㄤˊ/hang)。无需四处追求,祂本来圆满具足,仅此,即是无上的正果。

殊胜之正道有:正见、正修、正行(ㄏㄤˊ/hang)及正果。随顺觉性,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即为正见、正修、正行(ㄏㄤˊ/hang)及正果。因当下觉性光明朗淨,又无瑕无疵,故可称它为殊胜之正道。

三世不易之定法有:正见、正修、正行(ㄏㄤˊ/hang)及正果。随顺觉性,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即为正见、正修、正行(ㄏㄤˊ/hang)及正果。因当下觉性光明朗淨,三世不易,故可称它为三世不易之定法。

既然你已聆受三世如一的教诲,便应尽抛过去的知见及一切,放下对未来的推测及筹划,随顺光明灿烂的觉性,眼前这一刻,纵有念头生起,不执不取,心如虚空,以无思惟的直觉回应现实,为所当为就是无所作为。

既然,由究竟观之,根本无法可修,故无需修持;那儿本不散乱,你只需安住此境;不修不整,也不散乱,只是觉照一切,你的觉性便知觉一切,清楚明白,光明灿烂。

当祂生起时,称为菩提心,亦即悟性;因祂无所修整,故不属于一切外在知识;因祂无所散乱,故光明朗淨;外境外相,本无自性,是故祂不被外境外相束缚;祂本自解脱,直证明空不二,是为汇归法界性。

一旦体证佛性无道可及,无法可悟,不证自明,便是如实而现金刚萨埵。

下面的开示,将为你穷究六种边见,并推翻其说。

不论当前的知见学说及立论,是何等分歧,你的心性,是本自存在的无上觉性。应知,观者及观照本来不二,不论你在观照与否,不妨寻找观者为谁,若遍寻不得,既无观者,何来观照,此一妄见(观者可被找到)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这妄见一了,即是你重生的一刻。

观者(能)及被观(所)本来不二,并无分别,你若不落入能所为二之境,当下的觉性,顿显明空,这便是大圆满见,也是正见。于是,能知能觉与被知被觉亦无分别。

不论当前的修行方法,是何等分歧,你的心性,具有透视观照的能力。应知,修持与能修持之人本来不二,不论你在修持与否,不妨寻找能修持之人,是否存在,若遍寻不得,既无能修持之人,何来修持,你的修持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修持一旦放下,便是你重生的一刻。

修持与能修持之人本来不二,你若不落入修持与修持者为二,不昏沉,不散乱,当下的觉性,便自现光明朗淨,这即是毫不造作的觉照,也是专一定境,亦是正修,如此,定即不定,是名定。

不论当前的行(ㄏㄤˊ/hang)事标准,是何等分歧,你的心性,是唯一本体。应知,行为与行者本非二事,不论你正在造作行(ㄏㄤˊ/hang)事或无行(ㄏㄤˊ/hang)事,不妨观察一下,是否有一行者存在,若遍寻行者而不得,既无行者,何来行(ㄏㄤˊ/hang)事,你的行(ㄏㄤˊ/hang)事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仅有行(ㄏㄤˊ/hang)事并非真实,当片面造作行(ㄏㄤˊ/hang)事停止的那一刻,行(ㄏㄤˊ/hang)事与能行(ㄏㄤˊ/hang)事之人达到不二,便是你的新生。

无始以来,行(ㄏㄤˊ/hang)事与能行(ㄏㄤˊ/hang)事之人本无分别,你若不落

入妄见(行(ㄏㄤˊ/hang)事与能行(ㄏㄤˊ/hang)事之人为二),当下的觉性刹那归于清淨无染,既不相应,也不排斥,随顺事物,不加修整,惟行此道,方称清淨无染,也是正行(ㄏㄤˊ/hang)。如此,淨行与不淨行,亦本来不二。

不论当前的悟境证果,是何等分歧,你的心性,亦即本来圆满的法报化三身。应知,悟境与悟者本来不二,不论你有所悟或无所悟,不妨寻找一下悟境及悟者,若遍寻悟者而不得,既无悟者,何来悟境,你的悟境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悟境不能独存,此时便是你新生的一刻。

悟境与悟者本来不二,你若不执着悟境与悟者为二,或不落于贪瞋痴惧,当下的觉性,便归于圆满俱足,于是,法报化三身便圆具于你的觉性之内,此即无上佛果,也是正果。

觉性是不受诸种边见、空见或不灭论所染的,此即所谓不落两边的中道。

心性原本就是清淨无碍的常存觉性,祂又是空性之核心,因此被称为如来性,即佛心或佛种。

你若明瞭以上究竟奥义,便已超越一切论说,因此祂又被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即圆满智慧。

又因祂超越了理性及观念的范畴,因此又被称为大手印,即无上奥义的象徵。

因此,不论你了解与否,祂皆自适其所。

由于祂是涅槃极乐与娑婆苦海的根源,故被称为阿赖耶,意即一切种。

由于祂本来平凡无奇,这空明常在的觉性,又被称为平常心。

不论祂具有多少个深奥而美妙的名相,最终所指,不过是这当下的觉性而已。

于此心外,向外驰求,就好比外出追寻象迹,其实你的象正在家中。即使你通晓整个宇宙,也无法穷究这心性的奥祕。如果你不了解万象皆出自心性,便无由证得佛果。

不知心性之人,自然向外驰求,一味向身外寻找自我的人,怎会找到自己?好比一个愚人,走进人群中,便受到外境所惑,而忘失了自己,一旦忘失自我,便四处乱寻,不断误将他人当作自己。

同理,如果你不知万物的本性,不知外境原是出自心性,便会再三流转于娑婆。你若看不透自己的心性就是如来,涅槃便变得遥不可及。

所谓涅槃与娑婆,全凭你一念明觉或一念无明,若由究竟义观之,两者本质实在无所分别。你还以为他们存在于你的心性之外,真是极大的错误!

其实错误与正确,本来也是一味(心性)。一切有情的心性,本来不可分割,不可修整,

只需安住本然之境,便是解脱。

如果你认不出那根本的迷惑及幻相也是出自心性,你便无法认识法界的实相。

你应努力觉照那自存者,若观外相,起初似有所生,存在期间,似有所住,最后终将消逝。可是你若加以细究,这生、住、逝却似乌鸦照井,当乌鸦离井而去,牠的倒影也一逝不返。

同理,一切表相皆由心所生,既由心生,还由心灭,唯此心性了知一切,且知一切本淨本空,有如天上穹苍,祂的空虚与澄澈本不可分。

自存的觉性能生出外境,并将外境变成光明透澈、井然有序的万象,此即法界,也是实相。

祂虽藉外相来显示自身的存在,你心中却明明白白,那外相便是你的心性。

由于祂是如此明朗透澈,故被视为虚空,但虚空只是心性的一个譬喻而已,不足以涵盖其意。因为心性虽如虚空,却具觉性,无所不明,天空却无觉性,它的空虚好似死尸一般,了无生命,因此,心性的真相,是无法以天空作譬喻的。

同理,心性是如此的光明朗淨,故被视为淨光。但淨光只是心性的譬喻而已,不足以代表心性,因心性虽如淨光,却另具觉性,祂对一切都清楚明白,但是淨光并无觉性,它的光明好似死尸一般,了无生命,所以心性的真相,是无法以淨光作代表的。

总之,一切名相皆是譬喻,重要的是,体悟名相背后的真谛。

再说纷纭万象,也有俗谛的价值,但没有任何现象是永恒存在的,它们迟早会消逝。娑婆及涅槃中的一切事物现象,只不过是表相而已,表相背后的真谛,得靠那唯一的心性去觉察。

每当内在的心境有所改变,感受到的外境也随之改变,因此,你所感受到的一切,只是心性的流露,六道众生都是依照自己的业报而认取外境的。

有些外道常持二元论或不灭论,来驳斥空论,密法九乘中也各据立场来观外境。人们不仅观察外境的方式互异,解说立论也不同,一旦执着于变化无常的表相,谬误便由此而生。你若能对自心所见的表相,不论虚实,始终不执不取,便是佛境。

外境本身并无过错,只因执着才成障碍。你若了知那执着外相的念头,就是心性所生起的,此念头当下便得解脱。

显现的一切外相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整个宇宙毕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六道众生毕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天人的福报毕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下三道的苦境毕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贪瞋痴等五毒毕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自存的觉性呈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涅槃道上的善念呈现于前,也只是

心性的流露;即使各种魔难障碍出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天界神祇及其境界出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各种淨念出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证入无念的定境,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观得万物光影交错,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证入色无边处定或识无边处定,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证入一与一切不二,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一切色与一切空毕现于前,这也是心性的流露;没有任何境相,不是出自心性。

正因心性无碍的本质,外相才能不断生起,有如大海与波浪本是一体。因此凡是生起之现象,必将在心性内解脱,

不论你用多少不同的名相去指称祂,由究竟观之,名相只是比拟而已,并不是真正的祂。

这一体性并非建筑在任何有形基础之上,祂虽是一,你却无法由任何一边而得其全貌;祂也不是存在某处的实体,因为祂不由造作;祂也不是虚无,因祂的觉性及光明遍照;祂更不是各种形色,因为觉性与光明是不可分割的。

当下的觉性是如此空灵及实在,虽有此觉照,却找不到觉照的主体,所悟实在只是被悟而已,一无实质。

只要据此修行,一切自然解脱,我们的官能(五根)便能不受理性意识的干扰,当下体认一切。

有如芝麻榨成麻油,牛奶搅成奶油的过程一样,不经榨压,哪来麻油?不经搅拌,哪来奶油?一切众生虽本具真实佛性,不经修持,如何证入佛果?若肯修持,即使放牛郎也能悟道解脱,他虽不了解其中学理,仍能从经验中一步一步地修练自己。

譬如有人亲口嚐过糖的滋味,哪裡需要他人解说其中滋味?

错失觉性,即使班智达(博学之士)也堕入歧路,不论他们学问何等渊博,通晓密宗九乘的次第,缺乏证量经验,所说难免以讹传讹,离佛地更远。

一旦了知觉性,一切功德业报当下灭尽;若不识觉性,一切德行或恶业,终将累积为业报,在善恶二界中轮迴流转。

只要你能识得觉性中的空性,善、恶、德、业,便不致落实成报。就如虚空流不出泉水一般,功德与罪业在虚空之境也无法滋生业果。

那自存的觉性能观照透视一切,你必须熟谙祂,才能体会这「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的奥妙!

何等奥妙!「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直接为人开示觉性,这是为了未来众生的利益。

此论虽然非常精简,但所有的密法、口诀、要门,尽在于此矣!

我既已传授此法于当世,别将此法隐藏于某处,作为岩藏密法,务必使未来善业成熟之人,有缘闻此妙法。三昧耶嘎嘎嘎

以上论述是开示人们当下的觉性,定名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此文乃是邬金教主莲华生大士所作,愿这殊胜的解脱之道永不失落,直到娑婆众生毕竟解脱。

论李商隐的身世和爱情对其《无题》诗的影响

学年论文 题目:论李商隐的身世和爱情 对其《无题》诗的影响学院:文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08级 学生姓名:马俊林 学号: 200851010224 指导教师:马世年

论李商隐的身世和爱情对其《无题》诗的影响 学生姓名:马俊林指导教师:马世年 [内容摘要] 政治追求的失意和人生际遇的坎坷,情感长期郁积的伤痕累累和灵魂无以聊赖的感伤情节,形成了李商隐忧郁悲美的创作倾向,他把最真切的人生体验和心灵的感受融入到了他的诗歌之中,从而那凄美而婉丽的《无题》诗便惊采绝艳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关键词] 李商隐;身世;感伤;爱情;《无题》诗 中国古典诗坛上的一位传奇色彩人物——李商隐,是颓败黯淡的晚唐中的一颗有泪之明珠,在晚唐诗潮流中闪耀着迷人的光彩。他以独辟一格的感伤诗风为唐代诗歌百花园里增添了一朵“奇葩”。李商隐的诗处处浸染着无端的悲思慨绪,隐含着一颗寥落、幽怨、缠绵悱恻而又似有某种追求的心理。他的诗是如同是艳丽抹上一层愁绪,于朦胧深处透出一丝光亮,感情的影子徘徊在诗行之中如烟似云,扑朔迷离,显露出他政治和人生追求上的失意和执意的矛盾心理。他只能把身世遭遇的不幸、爱情生活的不幸,乃至对唐朝廷命运的忧思转向对个人心灵的绝望倾诉,哀感凄艳,使他为之执着缠绵、郁结不解。 李商隐家庭的不幸,仕途的坎坷,爱情的悲苦,为《无题》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他用精巧的比喻,缠绵的意象,展示了他对人生独特的心灵感受和最真切的人生体验。作品情深而凄艳,内心沉积着对人生、政治、爱情的痛苦郁结,形成了意境朦胧,造诣精丽的诗风,创造性极为显著。在李商隐流传下来的六百多首诗中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诗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有的可能以爱情本身为依托。情思婉转沉郁,辞藻典雅精丽。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基本可以确定诗人写作时用《无题》命名的共有15首。另外,还有许多有题的诗也也因归为无题诗,理由是这些诗的题目是从诗的首句中取前几个字为题,如《锦瑟》、《碧城》、《玉山》、《昨日》、《日射》等,也有的诗题与内容毫无关系,如《为有》、《一片》等。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看,《李商隐诗集》中可以归入无题诗的就有近百首之多。但不论哪一类,或以爱情为主题,或以人生为主题,或以政治为主题,细细品味都有极高的的美学价值。瑰丽的的语言风格,感伤的精神气质,朦胧的诗歌意境,千百年来有多少读者为之共鸣。 一、沉沦的身世和失意的政治生活孕育了《无题》诗的感伤色彩。 李商隐(约812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生于河南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

浅谈李商隐诗歌的特点

浅谈李商隐诗歌的特点 内容摘要:李商隐的诗歌历来人们所争议,特别是《锦瑟》一诗,到现在依然没有一种说法能为绝大多学者所接受,究其成因,因其诗歌中运用了多种手法,形成了朦胧难解的诗风。本文将从意象、用典、非逻辑结构等方面作一些思考。 关键词:李商隐朦胧诗风特点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3选用了李商隐的《锦瑟》《马嵬(其二)》两首诗。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马嵬(其二)》一诗。由此可见,李商隐的诗歌越来越为人们所喜欢,其诗歌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但是,李商隐的诗歌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争议。元代诗人元好问曾在其《论诗三十首(其十二)》这样写道:“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那么,李商隐的诗歌总体上有哪些特点呢? 一、心灵化了的意象 中国诗文历来讲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物与志、情与景通过什么来整合在一起呢?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很多诗人在写诗时都要通过一定的意象表达一定的情感。可以说,没有一首真正的咏物、咏史、

咏怀的诗是不表现作者的心灵和人格的。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艺术内容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从感性事物,从自然取来的;或者说,纵使内容是心灵性的,这种心灵性的东西也必须借外在现实的形象,才能掌握住,才能表现出来。”(《美学》第一卷)那么,李商隐所运用的意象和其他诗人有什么不同呢?这就在于他把自己的所有感情、甚至灵魂都注入到诗歌的意象中去,使它们带上诗人自己强烈的个人情感的色彩,使意象与诗人融为一体,成为诗人的化身,使人分不出谁是物,谁是“我”。象李商隐所用的柳、梅、花、雨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象,无一不是被作者心灵化了的,读者读后也不能确定这些是普通的柳、梅、花、雨: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赠柳》)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十一月中旬见梅花》) 自明无月夜,强笑欲风天。(《李花》) 红楼融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春雨》) 李商隐的诗歌中所用的意象,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这些物象尚且让人捉摸不透,另一类富有非现实色彩的意象,其所确指更是扑朔迷离,如珠泪、玉烟、蓬山、青鸟、彩凤、灵犀、瑶台等等: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李商隐把自己内心的种种情感加之于某种意象,诗人再把这种意

答毕仲举书详注(超详细完整)

《答毕仲举书》详注 奉别【分别。奉:敬辞。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如奉告,奉陪等】忽【忽然】十余年,愚瞽(gǔ)【愚钝而不明事理。多用于自谦】顿仆【跌倒→获罪。指因乌台诗案(在诗文中讽刺新法)被贬黄州】【译:因愚钝不明事理而获罪】,不复自比【并列】于朋友【译:不再(好意思)把自己与朋友并列在一起←因为自己是罪人】,不谓【不料,没想到】故人【老朋友】尚【还】尔【这样。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孔雀东南飞》: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记录【记着(我)。“记”“录”同义并列】,远【从远方,形作名,再活用作状语】枉【谦词。谓使对方受屈。可译为“委屈(您),劳驾(您)。《魏公子列传》: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手教【即手书。对来信的敬称】【译为:劳驾您从远方给我来信】,存问【问候。存:慰问,问候。《魏公子列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甚厚【深切】,且审【察知,知道(你)】比.来【近来。比:近来】起居佳胜【佳胜:旧时书札问候、祝颂用语。安好、顺适的意思】,感慰【感激欣慰】不可言【译为:感激欣慰之情难以言表】。罗山素【向来】号【(被)称

为】善地,不应有瘴疠【瘴气,指南部、西南部地区山林间湿热蒸发能致病之气】,岂【其。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也许、莫非】岁时【一年,四季】适【舒适】尔【语气助词,助推测语气,可译为“吧”】。既无所失亡,而【又,表并列】有得【有收获】于齐宠辱【把受宠和受辱等同起来。意译为:又能获得宠辱偕忘的感受。齐:相同,一样。可活用为动词:“把……等同起来”。例《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到贤德之人就想与之相同——向他看齐)。又《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忘得丧【忘记得与失。丧:失】者,是【这(是)】天相.【佑助,帮助。成语:吉人天相;《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子也。 仆【本义奴仆,用于谦称自己,译为“我”】以【因为】任意【放任心意】直前【径直向前】【言自己率直行事,不计后果】,不用长者所教以【因而,以致】触罪罟【触犯法律。罪罟gǔ:罪网,法网。“罪”“罟”本义皆为捕鱼的网,罪,引申为犯罪,罪行;罟,引申为法网】。然祸福要【要是,如果】不可推避【推卸逃避;躲避】,初不论【不用说】巧拙也。黄州滨【靠近,临近】江带【《汉大》注“毗连”。《古代汉语词典》注:“以……为带,环绕。”王勃

李商隐诗歌的思想

李商隐诗歌的思想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在他生活的时期,统治阶级昏庸无能,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疾苦。 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晚期,他经历了山河破碎,日薄西山的时代。同时他不幸的身世也给他带来感伤的情绪,因此他的大量诗歌中反映出忧虑意识。晚唐朝廷极度荒淫腐朽,宦官集团和藩镇势力的日益嚣张,朋党之争异常激烈,人民生活疾苦,所有这些在李诗中都有所触及。李商隐的诗歌揭露政治黑暗和社会不公,有对自己,也有对国家、君主、人民的反映。他的诗歌表现出忧虑感伤的美,使得他不愧为晚唐优秀的抒情感伤诗人。 一、关心民生疾苦 由于当时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社会黑暗,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李商隐在对上层统治集团进行揭露抨击时,对下层人民的疾苦也有反映。在《行次西郊一百韵》中,他写出西京农村在天灾人祸侵袭下荒凉残破的景象和农民无以为生,被迫为“盗”的情况。反映了藩镇割据、宦官乱政、统治集团重赋剥削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说明他对百姓的同情。“草木半舒柝,不类冰雪晨。又若夏苦热,焦卷无芳浸”。写出当时农民生活环境的恶劣,生活条件极差。“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诗人一一走过十家,没有一家幸存的,看到了当时的社会对人民的迫害。甘露之变后,宦官对人民的凶残压迫,以及朋党之争,朝廷的无能使得人民惨死或是颠沛流离。“城空鼠雀死,人去才狼喧”,没有人影,全是豺狼的喧叫,多么惨的景象啊! 在这场宦官的叛乱战争中,百姓遭到极大的迫害,他们只求得“不复仪所适,但欲死山间”而更惨的是“盗贼亭午起,问谁多穷民”揭露出官吏逼迫“穷民”为盗贼的实质。诗人面对此种情况后,写到“我听此言罢,冤愤如相焚……我愿为此事,君前剖心肝”,表现诗人愿为民请命,肝脑涂地的决心,揭示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担忧,对黑暗社会的抨击和批判。《灞桥》中诗人想到北方人民在回鹘统治者的侵略下饱受苦难,表现对人民的同情和担忧。《即日》、《异信》等诗对人民在酷虐政治的压迫下所受的痛苦流露出深深的同情。但比起他对上层统治集团的揭露抨击,显得远为逊色。但诗人是关心人民生活的,对人民的悲惨命

浅论李商隐与他的诗歌

浅论李商隐与他的诗歌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其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著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他的诗歌,特别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代影响很大,其“无题诗”,对宋代的西昆派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即便是到了现代,李商隐的诗歌仍然有很重要的价值。 他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其存诗约六百首,内容广泛,艺术独到。其直接反映现实的诗占有相当的比重,表明了他对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其咏史诗以古讽今,深隐含蓄;其咏物抒情诗深挚细腻,包含身世之感;其《无题》诗隐晦曲折,情思婉转。其诗众体兼善,尤工七律。其诗风深情绵邈,典丽精工。 一、李商隐无题中的爱情诗 李商隐的无题,以七律为主要形式,抒情深细婉曲,意境含蓄朦胧,多写主人公内心独白,少事件人物和客观生活场景,李商隐的诗歌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这些诗在李诗中不占多数,却是李商隐诗独特的艺术风貌的代表。“他写得最好的爱情诗,几乎全是失意的爱情。这和他失意沉沦的身世遭遇不无关系。自身的失意遭遇使他对现实生活中青年男女失意的爱情有特别深切的体验,而当他在诗歌中抒写这种失意的爱情时也就有可能融入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感。”如:“相见睦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通过无望的爱情来感叹人生的命运,抒发自己仕途的不顺。 李商隐的抒情诗,情调幽美。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表达上采取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李商隐不像一般诗人,把情感内容的强度、深度、广度、状态等等,以可喻、可测、可比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揭示出来。为了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怅惘莫名的情绪,他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象,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这些意象分明有某种象征意义,而究竟要象征什么,又难以猜测,由它们结构成诗,略去其中的逻辑关系的明确表述,遂形成如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辞意飘渺难寻。 李商隐“无题”一类诗歌,在内涵上往往具有多义性,李商隐的多义性与其意象的独特有一定的联系。如珠泪、玉烟、蓬山、青鸟等等。这类意象被李商隐

无染觉性自行解脱之道

无染觉性直观解脱之道 莲花生大士伏藏 噶玛林巴发掘 刘巧玲英译汉 本文叙述「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这是开示本来觉性最直接的法要,源自「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 一 敬礼法报化三身,敬礼一切圆证空明觉性之诸佛。 二

我将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源自『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 它为你真实解说自己的本来觉性。 有幸佛子,谛听觉照! 三昧耶嘎嘎嘎 三 何其奥妙! 娑婆与涅盘同时圆具于一心之内, 它的本性亘古即然,你却无缘得识。 它空明无染,永世不灭,你却无缘一睹

它的丰釆。 它处处显现无碍,你却视而不睹。 因此着文,为解说自己的心性。 若不了解内在自性, 三世诸佛所开示之八万四千法门, 无人得识其中奥义。 此言不虚,大雄诸佛之密意尽在于此矣! 佛法经典纵然遍满虚空, 究竟教诲终归于导入自性的三要诀。 今开显诸佛自性, 下文解说修持要诀,此法既无前行,也无续修。

四 谛听! 有幸佛子,谛听! 常人虽也重视心性的问题,且广加研究, 对它仍然茫然无知,或落妄见,或入边见。 乃因彼等未能正视心性之本身, 只知发展为各种哲学观念及学说, 深奥难解, 使一般人错失了认识自性的机缘, 以致轮回流转于六道三界,受尽诸苦。

由此可知,不觉自己的心性,是十分可悲的谬误。 纵然声闻缘觉试由无我的道理深入, 却无法了解自性之本来面目。 其它行者亦各执一论, 自作缠缚,无缘得见净光。 声闻缘觉受到主客(能所)二元之分别见所障, 中观派则蔽于真俗二谛的执着, 事乘与瑜伽乘因执着本尊外相而受缚, 大瑜伽(方便父续)及随瑜伽(般若母续)则因分别空性与觉性为二而生惑,

李商隐最有名的十首诗

李商隐最有名的十首诗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二首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断蓬。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重过圣女祠 李商隐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寄罗劭兴 李商隐 棠棣黄花发,忘忧碧叶齐。 人闲微病酒,燕重远兼泥。 混沌何由凿,青冥未有梯。 高阳旧徒侣,时复一相携。 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 李商隐 昨夜玉轮明,传闻近太清。 凉波冲碧瓦,晓晕落金茎。

露索秦宫井,风弦汉殿筝。几时绵竹颂,拟荐子虚名。 崔处士 李商隐 真人塞其内,夫子入于机。未肯投竿起,惟欢负米归。雪中东郭履,堂上老莱衣。读遍先贤传,如君事者稀。 自喜 李商隐 自喜蜗牛舍,兼容燕子巢。绿筠遗粉箨,红药绽香苞。

虎过遥知阱,鱼来且佐庖。慢行成酩酊,邻壁有松醪。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犬儒主义是不是精神解脱之道 二辩申论及问题

申论 谢谢主席,我们说精神解脱之道,就不得不先说一下,什么是精神解脱。每当我们心中有了烦恼,这些烦恼就像一根橡皮筋一样,紧紧地勒着你,让你感到很不舒服。这个时候我们自然是十分的痛苦的,但是当这根橡皮筋的束缚逐渐减弱,松弛的挂在的你手上的时候,也许它没有从你的手上拿掉。但是我们也不为此感到烦恼了。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就算从原来的烦恼中解脱了呢? 由此可以明白,我们所谓的精神解脱之道,就是一种将烦恼消除到我们可以接受承受的地步的方法。不管这种方法是主动去解决烦恼,还是改变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烦恼。都是基于同样的道理。 您方一辩刚才的论述中提到,解决问题,把烦恼完全的消除,才是真正的解脱。但是任何时候解决问题都是需要成本的,任何成本都会给人带来一丝丝烦恼。我们通过 解决问题来消除烦恼,其本质不过是通过用解决事情的成本的烦恼,来取代那些困扰我们的烦恼。比如某位同学他是位土豪,对他来说花钱虽然有点烦恼,但是他是土豪嘛,也并不是特别在意。但是他平时不太喜欢洗衣服。于是这位同学面对这样的情况会怎么解脱呢?他会选择拿着一把钞票到洗衣店里,让洗衣店帮他洗。花钱对他来说是小烦恼,洗衣服对他来说是大烦恼。他选择用花钱的小烦恼来取代洗衣服这个大烦恼。从而来解决问题,解脱烦恼。 同样的呢,犬儒主义也是将大的烦恼化小,在理性上调整自己的心态去接受这种无奈的现实,降低对现实的期待,从而减少理想到现实的落差,并以此减轻烦恼。感性上通过嘲讽宣泄情绪。通过这样一种,或许不太美好的方式到达了一个让他们解脱的境界。犬儒主义或许不够美好,但是我们今天的辩题并非是犬儒主义应不应该去被提倡,而是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部分人,处在痛苦与绝望边缘的人,确实能够通过犬儒主义这样一种方式解脱。问题: 1.0 请问对方辩友,解脱分积极的解脱与消极的解脱吗? 1.1.1 哪请问对方辩友,也就是说无论积极消极与否,只要这烦恼不在影响到我的生活,我是不是就说我是解脱了。 1.1.2 请问对方辩友,不那么积极的解脱是不是也是一种解脱了吗? 1.1.3 哭这种行为请问您方辩友很积极正面吗?但是很多人大哭过后确实从往日的烦扰中解脱了啊? 2.1 您方辩友觉得犬儒主义所应对的痛苦是怎样呢? 2.2 当这种烦恼是一种你无力反抗,无力逃脱的烦恼时候,犬儒主义的应对方式难道不能让你从烦恼中解脱吗? 2.3

【免费下载】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您现在的位置:道德 >>道德书籍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莲花生大士 作 刘巧玲 译 1.本文叙述《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这是开示本来觉性最直接的法要,源自《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 2.敬礼法报化三身,敬礼一切圆证空明觉性之诸佛。 3.我将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源自《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它为你真实解说自己的本来觉性。有幸佛子,谛听觉照! 4.三昧耶! 5.何其奥妙!娑婆与涅槃同时圆具于一心之内,它的本性亘古即然,你却无缘得识。它空明无染,永世不灭,你却无缘一睹它的丰采。它处处显现无碍,你却视而不睹。因此著文,为你解说自己的心性。若不了解内在自性,三世诸佛所开示之八万四千法门,无人得识其中奥义。此言不虚,大雄诸佛之密意尽在于此矣!佛法经典纵然遍满虚空,究竟教诲终归于导入自性的三要诀。今开显诸佛自性,下文解说修持要诀,此法既无前行,也无续修。谛听!有幸佛子,谛听! 6.常人虽也重视心性的问题,且广加研究,对它仍然茫然无知,或落妄见,或入边见。乃因彼等未能正视心性之本身,只知发展为各种哲学观念及学说,深奥难解,使一般人错失了认识自性的机缘,以致轮回流转于六道三界,受尽诸苦。由此可知,不觉自己的心性,是十分可悲的谬误。纵然声闻缘觉试由无我的道理深入,却无法了解自性之本来面目。其他行者亦各执一论,自作缠缚,无缘得见净光。声闻缘觉受到主客(能所)二元之分别见所障,中观派则蔽于真俗二谛的执著,事乘与瑜珈乘因执著本尊外相而受缚,大瑜珈(方便父续)及随瑜珈(般若母续)则因分别空性与觉性为二而生惑。从不二的究竟义观之,他们因分别空觉为二而步入歧途,唯有先识破空性与觉性不二,方能证入佛性无碍。由自性观之,不论凡俗,娑婆与涅槃本来不二,只因你不断造作贪瞋诸毒,故至今仍然流转于娑婆世界。 7.因此,暂且放下你现行或未行的佛学法事,藉今日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的因缘,你终将明白,所有佛法都在这无上自性解脱中得以圆满。不论你修持何法,均将融入大圆满的究竟境界。 8.三昧耶! 9.那光明灿烂的觉性,也就是所谓的心性,有人视它为具体存在,实际上它并非实存。然而它又是一切之始,涅槃极乐及娑婆苦海的根源。它一向被密宗十一学派所推崇。从名相来讲,它具有各形各式的名称:有人称它为心,或心性;有人称它为梵,或大我;有人视它为无我的教义;有人直称它为心而已;有人称它为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三维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 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3.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4.了解诗人淡然伤感的情怀,学习作者理性地看待世事的人生态度。 5.分析两首诗歌独特的艺术特点。 【学习重难点】 从多个角度理解《锦瑟》的主题思想;用“对比”、“反衬”来说明《马嵬》中“讽意至深”。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綯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 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在词采华艳这一点上,与温庭筠接近,后世又称“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瑰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作品集有《李义山诗集》,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2、探寻背景: 《锦瑟》:本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锦瑟”是指绘有花纹的瑟,这里是对瑟的美称。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迷惘的感觉。这首<锦瑟),题目依<诗经)旧例取自首二字,实际上也可视作“无题”诗;虽然旨意朦胧、笔调含蓄,但显然有所寄托。清黄叔灿《唐诗笺注》说:“此义山年登五十,追溯平生而作也。”可予认同。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3、补充译诗《锦瑟》: 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李商隐最美的十首诗

李商隐最美的十首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他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 《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无题一》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二》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三》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无题四》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的诗风

1、比较 (1)和“xx、xx、韩”相比 清初诗论家xx说: “唐人能自辟宇宙者,唯李、杜、昌黎、义山。”李、杜所辟,是前所未有的恢弘的盛唐气象、广阔的时代生活和人民疾苦;韩愈所辟,是以非诗为诗、不美为美的新境;李商隐所辟,则是人的心灵世界这一还未被前人深入表现过的领域。他的诗所独具的感伤情调、朦胧意境、象征暗示色彩,表现出内心深隐幽微的情绪。 (2)和晚唐其他人比 唐诗在经历了盛唐和中唐贞元、元和之际的两个高潮后,面临难以为继的形势。笔补造化的李贺频频觅诗于荒郊古墓,苦吟成癖的贾岛常常流连于幽寺古刹,恢弘阔大的诗国变得促狭。而李商隐以自己的生命绝响,为唐诗拓展出新的境界。他的别样诗文,犹如远梦一般,又似乎触手可及,他疲惫而艰涩的呼吸,和着他的灵魂血泪。他用自己的泣血人生写就了流传千古的凄艳诗篇,他铸就了一个大写的人生,他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彻彻底底的纯粹的人。 2、无题诗 李商隐用他的秀笔勾勒着无奈的人生。他的作品沉积着对人生、政治、爱情的痛苦激情,形成意境朦胧,造旨精丽,富于暗示的诗风,创造性极为显著。在李商隐流传下来的六百多首诗中,无题诗是他的首创。其内容成因不便明言,因此难以用一个恰当的题目来表现,此类诗大都与爱情有关,但性质和内容并不单一,有的寄托痕迹比较明显,有的似有似无。同时具有深刻的人生主题和政治寓意。 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诗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以恋爱本事为依托。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这是一类;还有一类无题诗,是用篇首或句中二字为题,如《锦瑟》、《碧城》。

李商隐的七言绝句诗经典十首

李商隐的七言绝句诗经典十首 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有很少见的六言绝句,每句是七个字的绝句即是七言绝句。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商隐的七言绝句诗经典,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贾生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夜雨寄北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霜月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寄令狐郎中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为有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瑶池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柳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嫦娥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无题二首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 【无题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无题其二】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咏史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葛印卡:内观是生活的艺术,让我们真正洞见事物的实相

葛印卡:内观是生活的艺术,让我们真正洞见事物的实相 作者:葛印卡 来自:瑞士伯恩演讲 每一个人都不停在寻觅安祥与和谐,因为这些正是我们生命中所欠缺的东西。生命中总有些时刻会感到焦虑不安、烦躁、不和谐、痛苦;但我们不会将痛苦只局限在自己身上,而是不断将之倾注他人身上。一个不快乐的人,会使得周遭的气氛充满焦虑,同时也导致任何和他有所接触的人都被其影向,感染其烦躁不安。 这诚然非正确的生活方式。人毕竟是群居动物,必须在社会生活,和他人接触,因此人应当安于自我及与他人和睦共处。然而该如何才能生活得和谐?该如何才可以泰然自处,并同时保持着周遭平和的气氛,亦让他人能够生活在安祥与和谐中? 当一个人感到焦躁不安,欲从中寻求解脱,首先须找出苦恼的原因,即导致产生痛苦的根源。假如我们细心观察,就会清楚觉察到每当有负面情绪或不净的念头生起时,我们必然会变得焦躁不安。换言之,安祥与和谐是不能与负面情绪或不净念头并存的。 负面情绪是如何酝酿产生的呢?同样地,只要细心检验观察,答案就显现眼前。当发现他人某些行为不如我意,或某某事

件的发生不合我意,我就会感到十分不愉快。不如意的事发生了,内心开始感到忐忑不安,当渴望的有所障碍不能如愿以偿时,自己再次变得紧绷,内心开始打结。然而人的一生中不断重复这种过程,不想要的就不断发生,渴望期待的却渺不可得,此生命运作过程导致身心两方面皆被绑得紧紧,无从自拔。充满着紧张僵硬及消极否定,生命是那么苦涩。现在若要解决此问题,唯一途径就是设法使生命中每一件事都尽如我所愿,没有任何不如意的事会发生在我身上。我要开发此能力,或者是依靠有此能力的人士相助,让我有求必应,替我阻挡不如意的事,愿我凡事都能称心如意。但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处处如意,一生中从不经历任何不如意。生命中往往是事与愿违,重复不断地发生。那么,我们不禁会问,当面对不如意的情境时,要如何才可以不盲目地产生反应?该如何才不会焦虑不安及该如 何才能维持着安祥舆和谐? 在印度以及其它国家都曾经有前贤大德研究过这问题-人 类所面对的苦-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每当不如意的事发生,内心开始产生愤怒、恐惧或其它负面情绪时,即刻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去,例如,站起身来、拿杯水、喝口水,那愤怒将不再增强,然后慢慢的从愤怒中解开。又或者念数:一、二、三、四。或是重复一个字、一句话、持咒语、或者持诵一个你信仰的某尊神或圣者的名号。借着转移注意力在

王国维与叔本华之“解脱说”

王国维与叔本华之“解脱说” 20081110315 0807 邹颖 王国维既是20世纪中西美学关系史的开山祖,又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叔本华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唯意志论者,也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悲观主义哲学家。痛苦可以说是人生的主题之一,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把生命意志当作世界的本原,把痛苦当作人生的所有内容,因此哲学研究就以探寻解脱之路作为自己的任务了。而王国维的学术研究的出发点更是为了探寻人类解脱痛苦的。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直接来自叔本华,两人学术上的联系很紧密。然而,两者之间毕竟存在着各自的特点。本文既是从人生的’解脱说”这一角度出发,分别对王国维和叔本华的人生解脱说进行阐释,并探寻二人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那么我们首先要知道我们要解脱什么呢? 对此,我们知道,王国维几乎完全照搬了叔本华的观点,把叔本华的“意志”发挥为“生活之欲”,认为世界宇宙的本源既是“生活之欲”,而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展现“生活之欲”造成的不堪忍受的巨大痛苦,进而昭示人们看破人生痛苦的本质,拒绝“生活之欲”而走解脱之道。他的那篇《<红楼梦>评论》,便是如此说来:其实,我们一直在执着于解脱人生的苦痛,以老子说“人之大患,在我有身”,庄子说“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忧患与劳苦之与生,相对待也久矣。夫生者,人人之所欲;忧患与劳苦者,人人之所恶也”为证。进而得出“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人生之所欲,即无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活、苦痛,三者一而已矣。”根据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说,王国维把生活、欲、痛苦合三为一,断定人生就是生活、欲、痛苦三者的结合。王国维说“呜呼!宇宙一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自犯罪,自加罪,自忏悔,自解脱。”这段原“欲”论是王国维早期思想的真实反映,也是其与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同气相通的基础。在王国维看来,欲望是社会的本质,也是人生的根本动力和苦痛之源。人生不过是对欲望的不停追逐和满足,生命只是往返于欲望与苦痛之间的钟摆而已。用叔本华的话来说就是“困乏是平民群众的日常灾难,与此类似,空虚无聊就是上层社会的日常灾难。在市民生活中,星期日代表空虚无聊,六个工作日则代表困乏。”由此可见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说和生活之欲说是完全相通的,因为它们的哲学基础都是唯意志论哲学。 然而,叔本华之苦痛与王国维之苦痛终归是有区别的。就人生观而言,王国维的悲观是一贯的,与生俱来。叔本华哲学的人生观不过是从形而上学上的立场印证,支持了他一贯心态而已。因此,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是从抽象的人生出发的,是基于生命本质的痛苦所作的论证,完全是冷静的、哲学的,并不蕴含实在的个体体验和普遍的社会意义。而王国维在他的形而上的悲观主义是纯学理的,而王国维的“苦痛”学说不仅是学理的,也是体现于他的生活的,左右着他的人生道路;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形成是学术研究的一种结论,而王国维“苦痛”学说的形成是生命体验与叔本华思想影响。因此,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说是紧紧跟在他的唯意志论的本体论上的,而王国维的生活之欲说则只从人生、生活层面论述它的苦痛说,几乎把叔本华的本体论悬置起来了。叔本华的苦痛是纯学理的苦痛,而王国维所说的苦痛则是生活之苦痛。 那么他们又是如何来阐释如何来进行解脱的呢? 既然生活的痛苦是由人们的欲望而引起的,要从这种痛苦中解脱出来,就要消除或者远离这种欲望。叔本华和王国维都很重视审美的解脱作用,认为通过审美可以得到暂时的解脱。叔本华认为艺术是以理念为对象的,它采用纯粹直观的方式完全独立于根据律之外观察事物,当人们沉浸在艺术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内心充满了审美快感和喜悦时,于是日常生

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

李商隐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李商隐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他的诗以七律成就为最高,其他五言、绝句、七古、五古等也多有名篇、多出警句。他的诗重意境,幽微含蓄,深情绵邈,隐晦曲折,寄托极深,秾艳绮丽,金玉其外,精粹其中;善于利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他的“比兴”取法《诗经》,“美人香草”效仿《离骚》,深厚沉浑得杜甫诗神髓,绮丽的想象、用语则直接得益于李贺。如果说李贺的诗偏于想象,则李商隐的诗重于象征。 李商隐的诗于宋初十分流行,“西昆体”仿效义山诗的用典,后成为西昆诗派,但只是机械地学到了堆砌辞藻,而不能得义山诗的神髓。

李商隐的咏史诗借古讽今,毫无顾忌,如《马嵬》二首直指唐明皇“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样“指斥乘舆”的勇气在政治宽松开明的唐朝也并不多见;而《咏史》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北齐》中“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等诗句都是对唐敬宗奢靡之风的直斥和讽喻;名篇《贾生》:“夜半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斥责晚唐诸帝求仙访道炼丹图长生,并因此误国的荒唐行为。《行次西郊一百韵》则真实地描写了甘露之变三年后兵祸旱灾后民不聊生的情形,并追述了百余年来国家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从今昔对比中探求政治的出路,忧国忧民,颇似杜甫的《北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与李贺一样,李商隐也善于写梦;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南怀瑾老师:道家的五种神仙绝非等闲之辈

南怀瑾老师:道家的五种神仙绝非等闲之辈 “大而化之之谓圣”,是圣人境界,这就到了非常伟大的境界了,可以神通变化了。佛家讲罗汉、菩萨;儒家叫圣贤;道家叫神仙;总而言之,统统叫做“圣”。“圣”到什么程度呢?“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是成仙成佛。顺便再给你们介绍什么叫仙佛。道家神仙分五种,有鬼仙,地仙、人仙、天仙、大罗金仙。讲到鬼,就讲到生命问题了。鬼仙是最下阶段的仙,一个人一辈子学佛修道学得迷糊,有些神经病似的,死了就做鬼仙。灵魂没有解脱,得不到真的自由自在,就变鬼仙了。再来是地仙,第二种,比较长寿,身体非常健康,到地仙境界是有几个条件的,你不要自己冒充。第一,“身轻如叶”。身体轻得像一片树叶一样,没有这里酸,那里痛,这里障碍,那里生病,都没有了。第二“夜睡无梦”,没有睡不着,也可以不睡,睡着了也不做梦。第三“行疾奔马”,走路之快,可以跟马并行,马跑起来可以同时追上。到了这个程度,可能活一百岁两百岁,这个样子叫做地仙。然后是人仙,人中之仙,健康长寿,道德、智能达到一个标准程度,就是孟子讲的“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人中之仙。然后再进一步,叫做天仙。第五步是大罗金仙,就是同佛一样,成佛了。这就解说“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了。《南怀瑾讲演录》-----------道

家与方士,方士与神仙,在这三个名称之下的类型人物,及其学术思想的内容与渊源,由战国而到秦、汉之间,实在都是互相为用。到了汉、魏开始,延续一千多年,直到现在,方士的名称,已成过去,只有道家与神仙,却成为不可分家的混合观念。其实,汉魏以后,道家神仙的学术,已经远非秦、汉以上的面目,这一千多年来道家的神仙,实际上,却是丹道派的天下,所谓丹道,便是以修炼精、气、神为主的内丹方法,以求达到解脱而成神仙为最高目的。关于神仙的种类,在宋、元以后,归纳起来,约分五种:(1)大罗金仙(神仙)。(2)天仙。(3)地仙。(4)人仙。(5)鬼仙。初步修到死后的精灵不灭,在鬼道的世界中,能够长久通灵而存在的,便是鬼仙的成果。修到却病延年、无灾无患、寿登遐龄的,便是人中之仙的成果。过此以上,如果修到辟谷服气、行及奔马、具有少分神异的奇迹,可以部分不受物理世界各种现象所影响,如寒暑不侵,水火不惧的,便是地仙的成果。再由此上进,修到飞空绝迹,驻寿无疆,而具有种种神通,有如庄子、列子寓言所说的境界的,才算是天仙的成果。最高能修到形神俱妙,不受世间生死的拘束,解脱无累,随时随地可以散而为炁,聚而成形,天上人间,任意寄居的,便是大罗金仙,也即是所谓神仙的极果。凡此种种,是否确有其事?或者是否有此可能?我们现在无法证明,姑且不加讨论,但是有一点必须值得特别注意的,在中国文化中,儒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二、能力培养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三、德育目标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2)标出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 2.课内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柳》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二、齐读全诗 “义山的《锦瑟》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梁启超 三、活动 (一)、压缩诗歌 合作探究:请在原诗基础上,试着把这首诗改为七绝、五绝。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二)、体味情感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三)、了解生平 李商隐才华横溢,少有文名,抱负远大,17岁就受到当时权贵牛僧儒党令孤楚赏识。 但,26岁时与李德裕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相爱成婚,从此开始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娶王氏使得李商隐不幸被卷入党争的漩涡,从此仕途坎坷,壮志成灰。李商隐为爱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社会声望完全失去,被世人视为“忘恩负义”的无耻文人,这对于一个渴望成功的男子具有极大的杀伤力!李商隐不甘就此罢休,于是告别妻子,长年在外奔波,但毫无结果,而妻子却在贫困中忧郁而死。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房中曲》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思:过去少负才名曾经至死不渝 锦瑟惘:宦海跌宕如今生死两别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四)、艺术手法 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释义:锦瑟有五十条弦的说法,本没什么来由,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 手法:1.首联:由锦瑟起兴,瑟之发音,清幽哀怨,营造哀婉伤感的氛围,奠定情感基调。 2.点明写作目的:思华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