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

人口过剩:当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或全世界的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过大,致使资源基础退化或损耗,并污染水、空气、土地,从而损害人们生存环境(生命支持系统)

时,人口过剩问题就产生了。

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提供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

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

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数量过剩。

人口消费过剩:是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损耗。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第一章

1、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

类活动结果,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2、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①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②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来界定的。

③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④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

⑤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

又是同一客体。

⑥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科学概念

⑴在地球圈层的分布:矿产资源(地壳)、气候资源(大气圈)、水利资源(水圈)

土地资源(地表)、生物资源(生物圈)

3、⑵用途: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业(交通、医疗、旅游、科技等)资源

自然①不可更新资源:是地壳中储量固定的资源,即矿产资源。它们不资源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或由于它们自然类型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是可能耗竭的。

⑶现在较认同的②可更新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源。

a.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衡量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

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

b.临界性资源:是可能被掠夺到耗竭程度的可更新资源。

①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②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

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4、不可更③条件储量:也是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新资源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可得性④远景资源:是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的度量来有大的发现

⑤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

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⑥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统称最终可

采资源

5、最大资源潜力: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

可更新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资源可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得性的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度量吸收能力或同化能力: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承载能力:在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6、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稀缺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动态性、社会性

7、(1)不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不可更新资源最终可利用的数量必然存在某种极限,虽然我们既不知道这个极限在何处,也不知道如果这个极限达到时所余物质是否仍可看作是资源。不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在使用后就消耗掉的和可循环使用的两种类型上有所不同。“使用后就消耗掉的”的类型中包括全部化石燃料,其当前的消费速度必然影响未来的可得性。因此一个关键的管理问题是:时间上最佳的

(2)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包括“独立于人类活动的”可更新资源和“使用不超过其繁殖或再生能力”的可无限更新的可更新资源两个方面。相当一部分可更新资源属于“临界性资源”,它们可能被掠夺到耗竭的地步,甚至不可能再自然恢复。可更新依赖生物繁衍的大多数资源都属此类。除生物资源外,土壤和蓄水层也具有临界性。非临界性的可更新资源尽管有人类活动干预也仍然可更新,但是其中某些会由于过度利用而暂时耗竭。对许多可更新资源来说,自然更新并非指在有关全球自然系统内理论上总的可得性和可更新性,而是指在一定地域单元内利用速率和供给间的平衡。流动性资源的可得性其实更取决于人类的管理和利用,虽然自然再生过程也在起作用。

第二章中国态势

8、自然资源基本特点:数量大,种类多、人均资源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资源禀赋欠佳资源潜

力可观

9、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矿产资源供给保障程度不同需求压力持续增大耕地资源水资源资

源开发的生态影响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生态功能降低

第三章

10、关于自然资源稀缺和冲突的观点

悲观派——增长的极限:鲍尔丁的“太空船地球”、“热寂”说、梅多斯的“世界模型3”

乐观派——没有极限的增长:西蒙的历史外推论、市场响应论、耗散结构论

11、可持续性:

第四章

12、绝对稀缺:当全球尺度上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所造成的稀缺

13、相对稀缺:在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需求,但由于分布不均而造成的区域性稀缺第五章

14、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一般把

研究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关系者称为生物生态学,简称生态学;把研究人类与

其环境关系者称为人类生态学。

15、生态系统:自然界的任何范围,只要有生命有机体与非生命物质的相互作用,并在其间

产生能量转换盒物质循环,就是生态系统。

16、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各种成分即生态因子组成,生态因子生物因子气候、地质、

地形、土壤、水等因子;非生物因子植物、动物、微生物、尤其是人

类活动(狩猎、放牧、垦殖、灌溉、采伐、污染等)

生态系统内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其中一种因子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子的改变,这种关系不仅存在于各非生物因子之间和各生物因子之

间,也存在于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之间,不仅环境作用于生物和人类,生物和人类也反过来影响环境。

17、人类生态系统:

18、人类生态系统的组成:它由自然—生态系统、经济—技术系统、社会—政治系统构成。

19、熵是表示物质系统状态的—种度量,用它来描述系统的无序程度。熵越大,系统越无序,

意味着系统结构和运动的不确定和无规则;反之,熵越小,系统越有序,意味着具有确定、整齐的结构和有规则的运动状态。

20、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热量总是由温度较高的物体向温度较低的物体流动,而不能自发

地由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流动。“熵”的系统科学意义:在封闭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总是使整个系统熵增大,自发地由有序到无序,使系统从非均衡态趋于均衡态。均衡态的特征是熵最大、系统最无序。

21、系统中能量转化为功的前提是必须有“温度梯度”存在,即,热机为了做功,必须存在着

热端与冷端的差异。

22、熵是物质系统的热力学(状)态函数(由系统的状态决定,而与系统的历史过程无关),其

值和系统间以做功的方式传递的能量有关。因此可以把熵看作“有效能”的测度,即熵越大,有效能越小;熵越小,有效能越大。

23、净第一性生产即净初级生产力(NPP):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

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生长和生殖,这部分产量称为NPP

24、净生长效率=用于生长的卡路里/ 消耗掉的卡路里 P141——用于测算第二性生产

25、1)耗散结构:耗散结构认为,一个远离均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

特定阈值时,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

可以从原来的无序状态变化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

种非均衡状态下的新的有序结构,就叫做耗散结构。耗散结构要求与外

界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所以它是一种“活”的有序结构。

2)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耗散”的含义正在于这种结构的产生、维持和发展的根源是物质和能量的耗散。这也正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本质,开

发利用即自然资源的消“耗”,开发利用后果随之扩“散”。

26、生物多样性:指来自陆地、海洋、其他水体生态系统,以及其他生态复合体中的生命有

机体的变异体,包括种内多样性、种间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7、生物多样性的层次:①遗传多样性②物种多样性③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多样性④生态系

统功能多样性

28、环境阻抗又称限制因素,一切妨碍物种实现其全部种群增长潜力(繁殖潜力)的环境要素

在生态学上称为限制因素。

29、查理·达尔文将限制因素分为四大类,即食物供应、气候、疾病及异种捕食

第六章

30、 a.人口数量

⑴人类对自然资源①人类的能动性及在生 b.人类的适应能力

人类在生态过程的干预态系统中的优势地位 c.人类的意识和智力

自然资 d.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

源生态②人类对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干预

过程中③人类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干预

的作用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⑵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调控

31、适应:增强物种生存和繁衍的可能性的过程

32、生理适应:是个体做出的体制反应,是一种低代价的生理变化,这种变化本身并不遗传

给后代,虽然它的最终机制还是遗传和继承;也是一种本能,是人类没有想

过却不断在做的重要事情

33、行为适应:最有效的适应。是人类适应环境最重要的形式,是发展新的行为来适应环境

极其变化,而且新行为通过学习代代相传。正是人类具有这种学习而不断积

累和发展行为适应的能力,而有了文化。所以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主要是文

化适应,其中技术的作用很重要。

34、人类社会主要有5种获食模式或社会形态:狩猎—采集社会、粗耕农业(生计农业)社

会、畜牧业社会、精耕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35、各种获食模式对资源的适应包括3个方面:①对资源可得性的适应②对资源变动的适应

③对其他群体的适应

第七章

对地形地下开采对地形的影响

对地形和水文的影响露天开采~~~~~~~~~~~

对水文采矿活动对地表水的影响

~~~~~~~~~地下水~~~~~

36、采矿的生态影响对土壤和生物的影响对土壤——引起土壤侵蚀

【论述、简答】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对人体和社区的影响

37、温室效应: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 s、

六氟化碳SF6,温室气体的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将使全球平均温度增加,导

致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

38、水土流失: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是指地球的表面不断受到风、水、冰融等外力的磨损,

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

象,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流失。

39、土地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旱

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简言之,“荒漠化”是干旱土地的“退化”。

40、土壤次生盐渍化: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而存在的非盐渍化土

壤, 因人类的不合理灌溉, 促使地下水中的盐分沿土壤毛管孔隙上

升并在地表积累, 由此引起的土壤盐渍化称次生盐渍化。

41、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论述题)

(1)影响地表水体、湿地与区域水平衡

①在我国华北和西北等干旱地区,不合理过量引用地表水已导致河湖干枯。

②湖泊本身有调节洪水、灌溉、供水、航运、旅游及水产养殖等多功能。

③水利工程往往干扰区域水平衡。

(2)影响地下水循环

①地下水弥补地表水时间和空间分配上的不均,其水质一般较地表水好,是最适于饮用

的。地下水的开采量越来越大,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②在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较少和降水集中,可利用的河川径流量有限,

在这些地区主要利用地下水源。

③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使许多地区地下水开采量大大超过其补给量,导致地下水位

连续大幅度下降。

④沿海城市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水可引起海水倒灌,使淡水层遭到咸水入侵而被破坏。

⑤采矿时矿山排水将一定深度以下的地下水输干,造成周围地区地下水短缺,甚至使矿

山自身所需的供水也无法保证

42、生物入侵:或称外来物种入侵,是指通过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将外来物种引入到其自

然分布区之外,在那里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种群,并对那

里的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影响或破坏物种和生物资源

43、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1)外来入侵种本身形成优势物种(2)通过压迫和排斥本地物种

第八章

44、生态占有又称生态足迹:指人类消耗自然资源或消纳废物所占用的具体生态生态生产力

的地域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其实质是将人类对自然资源(包

括生态服务功能)的消耗与生态影响联系起来。

45、生态生产性地域分为六类:

①化石燃料土地②可耕地③林地④草地⑤建筑用地⑥水域

46、占用核算步骤

①核算各主要消费项目的人均年消费量

②核算为了生产各种消费项目人均占用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③核算生态占用④核算生态容量⑤核算生态盈余或赤字

47、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原理

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就是将环境和资源账户作为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体系的卫星账户,并与之对接而形成一体化核算。由于核心账户是货币型账户,环境账户和资源账户是实物型账户,需要将环境账户和资源账户转换成货币型账户。最后,核算出真实储蓄(S g)48、生态赤字:一个地区的生态潜力小于生态占用时,就出现生态赤字,用生态潜力减去生

态占用的差数来度量。

49、生态盈余:生态潜力大于生态占用时,则产出生态盈余,用生态潜力减去生态占用的余

数来度量。

50、(1)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利用超出了其自然资源的生态容量,要满足该地

区人口在现有生活水平下的消费需求,或需要从地区外进口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态占用,或需要通过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来弥补当前资源供给量的不足。这两种情况都说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利用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不可持续的程度可用生态赤字来衡量(2)生态盈余表明该地区的生态潜力足以支持自然资源消费,地区内自然资源的供给流大于消费需求流,地区自然资源总量有可能增加,生态容量有望扩大,该地区自然资源消费模式具有相对可持续性,可持续程度用生态盈余来衡量。

区域的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反映了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及其生态影响。第九章

50、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51、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影响生产力布局②影响经济结构③影响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④影响产品质量

52、资源稀缺性质的进一步透视

⑴稀缺①基线稀缺:基本流动性资源的供给不足以使人们在生命的“基线”标准上生存

②当现行价格上的需求数量超过供给数量时,就产生了经济稀缺。如果价格上升,

需求量将减少,供给量将增加,直到再次取得均衡,才不发生经济稀缺。

⑵风险及不确定性⑶福利分配⑷资源耗竭

53、报酬递增的源泉可以归为:劳动分工、专业化、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培训、教育、

知识的获得,知识的外溢,经济思想和知识的发展,经济制

度的改善,经济组织的改善,经济均衡的恢复。

54、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库兹涅茨提出的一个假设:收入分布不均的度量与收入水平之间的

关系是一个倒“U”形。环境经济学家根据这个假设提出环境污染

与收入的关系,即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的人均污染排放,直到人均

收入达到拐点,然后人均污染物排放量会明显下降。

55、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的论点简述:当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时,环境退化的数量和程

度受生存活动对基础资源及有限的生物降解废弃物数量的影响。当经济发展加速,伴随着农业和其他资源开发的加强和工业化的崛起,资源消耗速率开始超过资源的再生速率,所产生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增加。在经济发展到更高水平,产业结构向信息密集的产业和服务转变,加上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法规的执行、更好的技术和更多的环境投入,造成环境退化现象逐步减缓和消失。

56、环境问题的成因:人口压力、技术变化、经济增长、市场失效、理论信念

第十章

57、经济分析中一个最重要的假设是:人是一种理性的存在,其行为方式总是合理的和符合

逻辑的。由此派生出其他一些假设,其中最重要的两

个是:人通常力图使其利润达最大;价格支配资源的配置。

58、稀缺的生产要素:①人力资源及劳动②土地即自然资源③资本

59、自然资源稀缺的经济含义:

⑴自然资源的绝对稀缺:当对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这时造成的稀缺就是绝对

稀缺,这里的总需求包括当前的需求和未来的需求。

⑵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当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需求,分布不均衡会造成的局部

的需求,这称为相对稀缺

60、经济学的供给和需求概念:

①供给:是卖者在某一时间、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的产品、资源或劳务的数量。

②需求:是买者在某一时间、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产品、资源或劳务的数量。

61、①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指实际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自然资源的可得数量。

②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是弹性的供给,但供给弹性的大小除其他因素外还因接近自然

供给极限的程度而不同。

62、①自然资源的自然需求:指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或欲望)。

②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自然资源的经济概念也是指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和满足这种

需要的能力,称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

63、满足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无能力满足的需求是一种无效需求,供求分析主要研究有支

付力的需求,即有效需求。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一般随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价格的下降而增加,这与一般商品的需求规律相同。

64、影响自然资源有效需求的因素

①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②自然资源的需求③需求者的支付能力⑥自然资源利用集约度

④自然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比价⑤自然资源产品与其他产品的比价

65、自然资源供需平衡的经济学原理

①自然资源的价格是由需求单方的运动决定的,需求越大,价格越高。而自然资源的供需

矛盾常常只有通过约束需求一条途径来解决;价格越高,越能控制需求、平衡供需矛盾

②自然资源的价格以其价值为基础

③自然资源价格的确定非常复杂,带有一定的主观推断成分

④自然资源不会折旧反会增值,现在的价格又会受将来增值涨价的影响而提高。

⑤有些自然资源因其位置固定,功能又不可替代,其价格在当地具有垄断性而无竞争性,

而垄断性地价可以更有效地控制需求。

可见,通过足够高的价格来约束需求,从而达到供需平衡,这在自然资源利用中比其他经济活动中更有必要,也更为有效。

66、经济决策:①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②如何生产?③如何分配?

67、经济制度:传统经济、纯市场经济、纯计划(指令)经济、混合经济

68、①内部成本:由某一经济财货所包含并计入市场价格的直接费用。

②外部成本:是生产和使用某种经济财货又没有包括在该败货的市场价格中的有害社会

后果。

69、解决外部成本问题的一般方式:政府强迫生产者把外部成本的全部或大部包括进经济

财货的初始价格中。

第十一章

70、自然资源配置涉及三个经济学基本主题:效率、优化、可持续性

71、市场体系必须具有完备的市场条件

①消费者是理性经济人,不仅要求而且能够在现在和将来都使他们的效用函数达最大,

包括掌握充分的信息

②生产者也是理性经济人,理性地要使他们的利润达最大,也具有这种能力,包括掌握

充分的信息

③经济的各个部分是完全竞争的,包括资本和劳动市场

④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完全可流动⑤产权完全明确,所有的物品和服务都在市场体系内⑥不存在外部性⑦经济不受政府干预

第十二章

72、自然资源无价值论的根源

①劳动价值论的绝对化②确定价格的市场机制不合理

③历史因素④“公共财产”问题

73、自然资源无价值论的危害

①导致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②导致财富分配不公和竞争不平等

③一项重要的国家岁入化为乌有

④资源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不足,导致自然资源财富枯竭⑤国家财富的核算失真

74、在弥补市场不能对付自然资源和环境之外部性的缺陷上,始终存在两条不同的途径

①政府干预途径②市场机制途径

第十三章

75、矿产资源评价一般选用地质评价(又称自然特性评价)和经济评价两类指标体系。

此外,还必须进行矿产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影响评价。

76、矿产资源地质评价包括:矿床类型、矿石储量、矿石质量、矿床开采条件与矿区条件

77、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评价土地的生产潜力或适宜性,分别

称为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十四章

77、报酬递减律:凡将某一变动生产要素连续投入附加到另一有限的固定要素上时,逐渐会

达到一点,在此点后的每一单位投入的附加产出(或边际产出)将减少并

且最终成为一个负数。

78、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当一个可变要素同不变

要素相配合时,如果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则总产量的变化先

是递增,然后转为递减。

79、经济报酬递减律

80、均等边际原则:当我们利用有限资源时,应将它适当地分配给各种用途,使其在每一种

用途中所获得的边际报酬大致相等,这样才能使各种用途的总报酬最高。第十五章

81、土地投机:持有通常处于非最佳和非最高层次利用状态中的土地资源,其主要经营目标

着重于通过转售获得资本效益,而不在于目前的利用方式中谋取利润。82、自然资源的社会成本可分为两类:社会机会成本和社会负效用。

社会机会成本:指由于选择某项自然资源开发,社会其他成员要放弃的效益和效用;

社会效用:指某项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对其他个人、团体和整个社会的外部成本和负效果。第十六章

83、储存性资源保护:要求将相对固定的供给量分散在较长时间内使用。

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降低资源耗损或消费的速度,增加期末未

利用的剩余资源量。

恒定性资源保护:消除由于资源闲置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浪费现象,在现有条

件下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这些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人工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指在每个经营

计划期都能带来尽可能大的净利益,而同时又维持或

者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未来生产力。

大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自然资源得性质 一、名词解释 1、资源基础:矿产资源得潜在最大数量。 2、探明储量:就是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得需求、价格与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得矿产资源得储藏量。 3、条件储量:指已查明得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得采掘技术与生产技术开采就是不经济得。 4、远景资源:就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与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得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得发现。 5、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得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得地区可能会发现得矿藏。 6、最终可采资源:就是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与理论资源得总与。 7、最大资源潜力:就是指在其她条件都很理想得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得最大理论潜力。8GB6H。 8、持续能力:就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得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得能力。 9、承载能力:就是指一定范围内得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得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10、吸收能力:即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得能力。 二、简答题 1、自然资源得概念及其含义 参考答案: (1)自然资源就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得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得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就是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满足当前或未来需要得自然界中得空间、空间内天然存在得各种物质、物质存在形式及运动形式所含得能量以及物质运动变化所提供得各种服务功能。)IwgbU。 (2)自然资源得概念包括以下含义: 自然资源就是自然过程所产生得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属于天然生成物); 自然资源不就是由自然而就是由人来界定得(自然资源就是有人来界定得);HY7JD。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重点_张建松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张建松 人口过剩:分为人口数量过剩和个人口消费过剩 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撑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 配不平等,致使一部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须资料时,也被认 为是人口过剩。 人口消费过剩: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的显著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自然资源学: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 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第一篇自然资源极其稀缺的性质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 1. 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 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界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两个前提:人类的开发能力、人类的需要。 3.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都是同一个客体。 4. 其范畴随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5. 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 6. 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概念;还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文化人 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诸多原理;资源是文化的函数。 “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 A. 可更新资源(收入性或流动性资源):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 B. 不可更新资源(资本性或储藏性资源):a.利用后就变性或毁灭的资源(化石原料) b.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金属矿物) 1?对于大多数流动性资源来说,天然可再生性取决于人类的利用水平或强度,这是一个 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概念。 2. 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间的划分界限,更多地取决于人类的认识和开发程度而不 是自然现实。 资源分类的关键:在于划分个体 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估算某些特殊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元素的丰度或者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206期末复习—自然资源学

自然资源学原理2016年初期末复习 P24自然资源的概念 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的概念包括以下含义: 自然资源属于天然生成物 自然资源是有人来界定的 自然资源的范畴是不断扩大 自然资源与文化背景有关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及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自然资源不仅是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人文科学概念(是文化的函数) P30不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估算某些特殊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元素的丰度或者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2)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

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3)条件储量:也是指已查明的储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 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这种储量不是静止不变的。 4)远景资源: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未查明的藏量, 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5)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 勘探或极少勘探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估计理论资源的方法是根据已勘探地区过去的发展模式外推。 6)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总和 的统称。 P33影响探明储量的因素 1)利润要求和勘探政策 2)技术、知识和工艺的可靠性。 3)需求水平4)开采成本 5)资源产品价格 6)替代品的可得性与价格 (探明储量和条件储量区别见P34) 注1:探明储量和条件储量是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的界限---经济可行性界限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技术革新、价格与需求刺激、经济和政策环境影响。 注2:探明储量和条件储量的共同特点是“已查明”,但查明的确定程度不定,即使是已经密集勘探,对范围、质量、地质特征均已确定的储量估计仍有近20%的误差。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1.自然资源(土地面积、生物多样性、矿产)总量大,类型齐全(表明中国有较大的综合开发利用优势) 2.人均资源量少 3.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资源组合结构不匹配 4.资源质量不一(耕地质量、矿产资源) 5. 资源潜力可观(矿产资源、资源节流) 二、我国面临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 1.粮食安全(人口增长耕地占用、水资源不足、化肥报酬递减率) 2.矿产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少、后备探明储量不足) 3.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减少、草原退化、土地退化、水域缩小和恶化) 4.人口负荷过重,资源承载力将达极限 5.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较大 一、争论双方代表——悲观派与乐观派 1、悲观派 (1)代表:新马尔萨斯主义者 (2)代表作:《增长的极限》 (3)观点: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世界将变得更为拥挤,污染会更加严重,更多资源将耗竭或退化;他们还认为由于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这将引起严重的政治和经济骚乱;战争的威胁亦会增加 2、乐观派 (1)代表:丰饶论者 (2)代表作:西蒙的《没有极限的增长》 (3)观点: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将造成一个并不拥挤,污染较少,资源更富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大多数人都会更加健康,寿命更长,物质财富也更多。 主要国家资源总体战略对策 ?一、美国 1、全开放式的资源战略 2、保护本国资源、进口国外资源 ?二、日本 1、20世纪50年代,立足于国内 2、20世纪80年代,科技立国 3、21世纪,海外投资立国 ?三、马来西亚 1、初级资源产品多样化 2、初级加工产品出口 ?四、沙特阿拉伯 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勘查、开发石油资源,以石油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 ?典型国家资源战略的启示: 1、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依赖越来越强; 2、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资源战略; 3、资源产品出口和经济结构要多样化。

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

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 编者:环规11-1班徐乃千郑重声明:根据课件编者有部分添增(*或字体缩小)。未经编者许可不得擅自传播! 1 自然资源学的概念* 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中可转化为生产、生存资料来源的物质和能量的 相互关系的科学。 2 资源科学的概念 资源科学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 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为了 更好地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协调资源 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 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 3 资源的相关概念 3.1 资源的类型 自然资源、社会资源 3.2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3.3 社会资源的特点 易变性、不平衡性、社会性、继承性 易变性*:社会资源不象自然资源那样相对稳定,由于受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资源容易变化。所以对社会资源的改造也较自然资源容易得多。 不平衡性*:社会资源发展和分布上的不平衡性是由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投资政策、资金政策、教育政策、科学技术政策、产业政策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决定的。社会性*:一切社会资源都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不同的社会阶段具有不同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源的社会性还表现在:没有疆界、不分民族,谁都可以掌握并用于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继承性*:社会资源的不断积累、发展、壮大,一方面来源于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资源的不断更新、扩大;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对前人已有社会资源的继承。没有这种继承,仅凭个人的实践,所能获得的知识和财富是极为有限的。 3.4 硬资源和软资源 3.4.1 硬资源、软资源概念* 硬资源:在数量上表现出稀缺性的资源,比如土地、矿产、劳动力、资本等。 软资源:在质上表现出稀缺性,而量不可度的软件型资源,如技术、市场、信息、区位等。 3.4.2 软资源的特点 1)有知识性、创新性特征 2)是无污染、可复制和可再生的资源 3)共享性 4)快速更新性 4 自然资源的类型 可更新,不可更新,其他(见下表)4.1 几个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概念 1)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 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 2)不可更新资源: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可得资源,由于 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如铜),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如石油和煤),它们是可能耗竭的。 3)可更新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 源。如果此类资源被利用的速度超过再生速度,它们也可能耗竭或转化为不可更新资源。 5 自然资源的的基本属性 稀缺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区域性)、多用性、动态性、社会性、两重性 稀缺性(有限性)*: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人类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任何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可替代资源的品种也是有限的。 整体性*:从利用的角度看,人们通常是针对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但实际上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人类不可能在改变一种自然资源或生态系统中某种成分的同时,又使其周围的环境保持不变。 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 多用型*: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并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潜在用途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都能充分表现出来的。 动态性*: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长期自然演化的系统在各种成分之间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 社会性*:由于自然资源中所增加的人类劳动而表现出来的社会性。两重性*:各种自然资源既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6 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 前言 人口过剩:分为人口数量过剩和个人口消费过剩 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撑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须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过剩。 人口消费过剩: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的显著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自然资源学: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第一篇自然资源极其稀缺的性质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 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界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两个前提:人类的开发能力、人 类的需要。 3.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都是同一个客体。 4.其范畴随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5.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 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概念;还涉及地理学、生态学、 经济学、文化人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诸多原理;资源是文化的函数。 “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 A.可更新资源(收入性或流动性资源):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 B.不可更新资源(资本性或储藏性资源):a.利用后就变性或毁灭的资源(化石原料) b.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金属矿物) 1.对于大多数流动性资源来说,天然可再生性取决于人类的利用水平或强度,这是一个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概念。 2.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间的划分界限,更多地取决于人类的认识和开发程度而不是自然现实。 资源分类的关键:在于划分个体 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估算某些特殊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元素的丰度或者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自然资源学原理2

自然资源学原理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对于自然资源问题的论争,悲观派以新马尔萨斯主义者为代表,其代表论著为:(A) (A)《增长的极限》(B)《没有极限的增长》 (C)《寂静的春天》(D)《象山那样的思考》 2、早期的狩猎者与采集者对环境的影响:(A) (A)很小、局部(B)没有影响 (C)稍大的影响(D)很大的影响 3、当自然资源开采已达到资源基础的最终极限时,该种资源达到:(A) (A)自然耗竭(B)经济耗竭 (C)资源稀缺(D)供需失调 4、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称为:(C) (A)最大资源潜力(B)吸收能力 (C)持续能力(D)承载能力 5、由生态系统外部力量所引发的演替过程称为:(A) (A)异发演替(B)自发演替 (C)原生演替(D)次生演替 6、“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的体格、气质和精神”是下述哪种人地关系论的主要观点:(B) (A)人类中心论(B)环境影响论 (C)文化决定论(D)生态伦理学 7、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是一种:(B) (A)有弹性的供给(B)毫无弹性的供给 (C)有较高的弹性(D)由较低的弹性 8、下列资源中属于耗竭性资源的是:(B) (A)太阳能(B)化石燃料 (C)风能(D)自然风光 9、垄断地租的源泉是什么?(C) (A)土地级差生产力(B)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部分(C)超出价值的垄断价格(D)资本的有机构成 10、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连续增加,总产量的变化趋势为:(B) (A)递减,而后转为递增(B)递增,而后转为递减 (C)递减,而后不变(D)递增,而后不变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5分) 1、环境阻抗又称为限制因素,包括:(ABCD (A)食物供应(B)气候 (C)疾病(D)异种捕食 (E)种间竞争 2、精耕农业的特征:(ABE)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重点 张建松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张建松前言 人口过剩:分为人口数量过剩和个人口消费过剩 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撑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须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过剩。人口消费过剩: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的显著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自然资源学: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第一篇自然资源极其稀缺的性质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 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界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两个前提:人类的开发能力、人类的需要。 3.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都是同一个客体。 4.其范畴随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5.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 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概念;还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诸多原理;资源是文化的函数。 “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 A.可更新资源(收入性或流动性资源):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 B.不可更新资源(资本性或储藏性资源):a.利用后就变性或毁灭的资源(化石原料) b.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金属矿物) 1.对于大多数流动性资源来说,天然可再生性取决于人类的利用水平或强度,这是一个相对而不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题 十九.环境阻抗又称限制因素,一切妨碍物种实现其全部种群增长潜力(繁殖潜力)的环境要素在生态学上称为限制因素。查理●达尔文将限制因素分为四大类,即食物供应、气候、疾病及异种捕食。 二十. 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干预 1.人类的能动性,即在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地位: (1)人口数量 (2)人类的适应能力 (3)人类的意识和智力 (4)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 2.人类对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干预 3.人类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干预 4.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预 二十一.各个社会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1.精耕农业前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事业: (1)低能源消费 (2)人口控制, (3)高度变通灵活的社会组织, (4)自然崇拜, (5)自给自足, (6)互惠和平均主义 2.精耕农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特征:(1)单位土地上能量投入的增加 (2)单位土地上产量的提高 (3)基本上重新安排了生态系统。 机制:(1)不断的投入 (2)高度有组织的社会 (3)资源私有化 (4)庞大,自足,少进去,相对贫困的农民阶层 (5)平均主义取向的资源分配, 3.工业化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特征:(1)极速扩张的人均资源消费 (2)专业化生产 (3)社会组织更复杂, 机制:(1)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转移 (2)农村人口城市化 (3)人口稳定机制 (4)市场响应机制 (5)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 (6)社会文化政策响应 二十二.采矿的生态影响 一.对地形和水文的影响 1.对地形的影响

(1)地下开采对地形的影响 (2)露天开采对地形的影响 2.对水文的影响 (1)采矿活动对地表水的影响 (2)采矿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 3.对土壤和生物的影响 (1)对土壤的影响 (2)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4.对人体和社区的影响 (1)对人体的危害 (2)对社区的影响 二十三.生物入侵的概念 生物入侵或称外来物种入侵是指通过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的将外来物种引入到其自然分布区之外。在那里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种群,并对那里的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影响或破坏物种和生物资源。 二十四. 生态占用的概念与核算方法 生态占用指人类消耗自然资源或消纳废物所占用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其实质是将人类对自然资源(包括生态服务功能)的消耗与生态影响联系起来。 二十五.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一个地区的生态潜力小于生态占用时就出现生态赤字,用生态潜力减去生态占用的参数来度量,生态潜力大于生态占用时则产生生态盈余,用生态潜力减去生态占用的余数来度量。 二十六.生态占用核算 方法:第一种是综合法,即自上而下法,就是在地区性或全国性统计资料中提取地区生态总量,出口总量,进口总量,和年终库存总量,据此得到全地区消费总量的数据,再除以地区总人口就可以得到人均消费。 第二种成分法,即自下而上法。即通过查阅统计资料,发放调查问卷等,直接获得人均消费量数据。 步骤: 第一步,核算个主要消费项目的人均年消费量 第二步,核算为了生产各种消费项目,人均占有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第三步,核算生态占用 第四步,核算生态容量 第五步,核算生态盈余或赤字

自然资源学原理大题

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结构概括起来,自然资源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研究自然资源 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 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 和管理等。 自然资源概念及含义 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 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 的人类活动结果。(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 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2)资源是由人 而不是由自然来界定的。(3)人类的需要 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在不断发展,因此自 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 展而不断变化。(4)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 和文化背景有关。(5)自然资源与自然环 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又 往往是同一客体。(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 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还 涉及到文化、伦理和价值观。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1、稀缺性 1一般来说,人类的需要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即自然资源相 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表现为 “稀缺性”2人口数量呈指数增长趋势,不 仅说明人口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增长的速 度也越来越快。相对于人口数量的增长,自 然资源显然是有限的。3在人口增长的同时,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4考虑自然 资源在空间分不上的不平衡,以及资源利用 上的竞争,那么自然资源稀缺性的表现就更 为明显、现实。2、整体性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即 人类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必然会改变或 影响周围的环境。1对可更新资源的影响最 为明显。如采伐森林资源,不仅直接改变了 林木和植被的状况,同时必然引起土壤和径 流的变化,也破坏了野生生物的生境,对小 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2各地区之间的 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如黄土高原土地资 源过度开垦的结果,不仅使当地农业生产长 期处于低产落后、恶性循环的状况,也是造 成黄河下游的洪涝、风沙、盐碱等灾害的重 要原因。3对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也会影响 周围的环境。如开采矿石使土地废弃,排出 废物和消耗能源也不可避免地给环境带来影响。3、地域性因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与此同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经 济条件和技术工艺条件也具有地域差异。 4、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 用途。如河流(发电、灌溉、航运);森林(木材、燃料、经济收益、生态环境保护、 林副产品、旅游、休憩等)。但并不是所有 的自然资源潜在用途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都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人类在开发 利用自然资源时,需要全面权衡,遵循自然 规律,按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借助于系统分析的手段,充分 发挥自然资源的多用性 5、变动性 1资源 的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历史进 程中不断演变。2自然资源加上人类社会构 成“人类-资源生态系统”,它在不断地运 动和变化。6、社会性 资源是文化的一个函数,即强调了自然资源 中所附加的人类劳动而表现出来的社会性。 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当代地球上的自然资 源或多或少都有人类劳动的印记。即使深埋 在地下的矿产资源,边远地区的原始森林, 表面上似乎没有人类的附加劳动,然而人类 为了发现这些矿藏,为了保护这些森林,也 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因此,可以说自然资源 附加的人类劳动是人类世世代代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的结晶,是自然资源中的社会因素。 自然资源基本特点 1、总量大,类型多 2、人均资源量少 3、空 间分布不均4、资源禀赋欠佳5、资源潜力 可观 资源开发的生态影响 近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相当程度上是以牺 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资源开发强度加大 对生态环境造成深刻影响。主要是:(1) 土地退化沙漠化、土壤侵蚀、土地污染、盐 碱化和潜育化、耕地生产力下降。(2)环 境污染环境污染已从城市向农村蔓延;全国 城市大气污染程度有减缓之势,但污染面有 所扩大,酸雨区则由北向南缓慢推进,面积 逐渐扩大;城市生活垃圾迅速增加,工业固 体废弃物污染日益严重。(3)生态功能降 低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源头地区生态环境 恶化呈加剧趋势;水生态失调加重。 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 1、温室气体积聚与气候变化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后果, 曾经只出现在局部或地区范围。然而,目前, 人类活动已给地球造成更大规模的影响,如 气候变化、同温层臭氧耗损、全球氮循环变 化、酸雨、雾霾等。未来若干年内,能源需 求的增加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加大将是一个 不争的事实。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积 聚的严重后果是全球变暖,可能对自然生态 系统和人类社会,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重大 影响。2、土地退化 最常见的土地退化是水土流失,其它形式的 土地退化:机耕造成土壤压实板结;土壤营 养成分的耗竭;土壤污染;土壤盐渍化或盐 碱化而造成作物生产力下降等。3、水环境 与淡水生态系统退化生活污水、工业废水、 现代农业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所造成的污 染,不仅导致可利用水资源的减少,而且还 严重地影响自然界生态系统。化学品和营养 物污染直接排入水体生态系统(地表或地下) 导致水质下降。水污染破坏了很大一部分可 利用的水资源,极大加剧了各地区现有缺水 问题的严重性。修筑水坝和开挖运河是对淡 水生态系统威胁最大的两大因素,它们极大 地影响到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 4、森林与物种多样性减少 人类活动使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大面积减少, 质量下降,且已严重影响自然界的生物多样 性。此外,森林被砍伐后,从大气中吸收碳 的能力就会丧失;而且林木燃烧、分解还会 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5、生态系统健康的挑战 维持和改善生态系统健康仍面临诸多难题。 如未来人口将继续增加,如何满足工农业用 水的需求;如何满足食物安全;发展经济可 能要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如何减少气候变 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如何降低城市用地扩 张、用水增加、空气污染和固体废物等产生 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等。 悲观派主要包括“太空船地球”说、“热寂” 说和“世界模型3” 1、“太空船地球” 地球像一艘太空船,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其 实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都是有限的,而以此为基础的人口数量和经 济总量迄今仍呈无限增长趋势,这是一个根 本性的冲突。如果这种冲突得不到调和,迟 早会导致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崩溃。代表人 物是鲍尔丁。他认为,在“太空船”地球中, 人口和经济活动应该有一个适度规模。最理 想的状况是,使物质流和能量流尽可能减少, 能够适应“太空船”地球的资本储备,并能 永续地均衡。即地球物质平衡原理。 2、地球能量循环与“热寂”说代表人物是 里夫金和霍华德。基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 律的基础上,于1987年提出了关于人口、 资源和环境问题论调。这种观点认为:地球 上的物质总量是固定的,既不可产生,也不 会消亡。在所有地球物质中,只有富集到相 当程度的那一部分才可以成为自然资源。而 物质的富集需要能量,改变废弃物的形态也 需要能量。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具备有效 能的物质,即低熵(或高负熵)物质;自然 资源被利用后变成含有无效能的物质(即高 熵废物)排放到环境中。也就是说,宇宙作 为一个巨系统,熵值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 能量不再能转化为有效能(自然资源),一 切运动都将逐渐停止,宇宙将走向“热寂”。 3、世界模型代表人物是梅多斯等人。1984 年发表了《增长的极限》,将世界系统用一 个计算机模型(世界模型3)来模拟未来。 这个模型包括:(1)可供耕作之土地数量 的极限;(2)单位耕地农业产量的极限; (3)可开发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极限;(4) 环境同化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能力的极 限。 悲观派的意义与缺失 1、积极作用 (1)警示意义悲观派被称为新马尔萨斯主 义者。虽然很悲观,但它们的观点中包含有 许多合理而重要的见解;而且在于,当西方

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 绪论自然资源学范式 1. 人口过剩——人口数量过剩、人口消费过剩 人口数量过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躲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地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困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食物、燃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 人口消费过剩: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第一篇自然资源及其稀缺的性质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1.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分类: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 2.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不可更新资源的度量 探明储量:已经查明,并在当前的需要、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储量。 条件储量:已经查明,但在当前的价格水平上,以现有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来开采是不经济的矿藏。 远景储量: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理论储量: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出现的矿藏。 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储量和理论储量的总和。 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用矿物的元素丰度或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2)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最大资源潜力: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

更新的利用能力。 吸收能力(同化能力):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恶化的能力。 承载能力: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分生产承载能力、最适承载能力、容量承载能力。 3.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稀缺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动态性和社会性。 第二章自然资源的稀缺和冲突 略。 第三章从极限之争到可持续性 1. 悲观派理论:“太空船地球”说、“热寂”说、世界模型3。 2. 乐观派理论:历史外推论、市场响应论、耗散结构论、替代作用。 第四章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质 1. 人口数量、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程度呈指数增长。 2.环境问题的尺度:地方尺度(污染物)、区域尺度(环境退化)、全球尺度(全球变化)。 3. 资源的概念随着人类认识能力尤其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而不断房发展。 4. 绝对短缺:当全球尺度上的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所造成的稀缺。 5. 相对短缺:在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总需求,但由于分布不均而造成的区域性稀缺。 自然资源相对稀缺的原因: 1)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差异 (1)资源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 (2)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开发的历史不同 (3)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的差异,造成人均能源消耗不一样 2)地缘政治(封锁和禁运) 3)贫困(经济问题) 4)由自然因素或人类不合理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造成的环境退化 第二篇自然资源生态学原理 第五章自然资源生态过程 1. 自然资源和熵

自然资源的心得体会

气候资源概论 气候资源是指能为人类经济活动所利用的光能、热量、水分与风能等,是一种用的可再生资源,也是我国的十大自然资源之一。包括太阳辐射、热量、水分、空气,风能等。它是一种取之不尽,又是不可替代的。 水资源紧缺是全球关注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我国年人均占有水量2 200 m3,为世界人均水量的30%左右,联合国据此已将我国列为13 个主要贫水国之一。气候变化是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我 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匮乏,气候条件恶劣。近十几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西部地区影响显著,西北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降水与径流增加、冰川消融加速、湖泊水位上升、大风与沙尘暴日数减少、植被有所改善等现象。但综合西部地区人文环境对西部水资源的利用率,气候变化对西部地区水资源的正面效应,仍远远不及人文环境对西部地区水资源的负面效应影响作用大。笔者分析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影响,并结合该地区对水的需求情况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更好地解决西部地区缺水情况等环境问题,趋利避害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采取战略对策,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西北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正经历由暖干向暖湿转变,这一转变在西北西部包括新疆、河西西部、祁连山区及青海的部分地区表现更加明显,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 而西北东部目前仍比较干旱,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主要在陕西。 西北干旱区近50 年气候变化是以0.22 ℃/10a 的速率变暖。各季均有增温趋 势,对于西北干旱区气温的持续上升,升温最明显的是秋冬季。除库车外,其他 各区气温有升高趋势,其中北疆和柴达木盆地气温升高趋势大; 而气温升高趋势是南北高,中间低。降水量增加趋势为从东南向西北递增。20 世纪60 年代以 来,南北半球中纬度西风带不断加强,许多副热带大部分降水量减少,热带地区降水量增多,高纬度地区降水量趋于增多,我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在纬度较高且 属于西风带气候区的新疆、甘肃河西地区以及属于青海高原绝大部分地区近44 年来年降水量表现为小幅增加趋势,其增加速率为3.20 mm/10a; 而纬度较低且属于季风带气候区的青海东南部、甘肃河东、宁夏及陕西年降水量表现为小幅减少趋势。根据降水量距平的年变化研究表明,后30 年旬平均降水量比前30 年增加,在一年当中降水量增加的主要时段为冬季12 月到初春。 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降水量影响有显著的地域差异,西部降水量增加,但东部降水量减少。对比以前的研究结果发现,新疆地区降水量显著增加的分析结果与胡汝骥等的研究结论一致。西北地区旬降水量气候平均值的差异反映了新

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 绪论自然资源学范式 1. 人口过剩——人口数量过剩、人口消费过剩 人口数量过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躲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地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困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食物、燃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 人口消费过剩: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第一篇自然资源及其稀缺的性质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1.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分类: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 2.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不可更新资源的度量 探明储量:已经查明,并在当前的需要、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储量。 条件储量:已经查明,但在当前的价格水平上,以现有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来开采是不经济的矿藏。 远景储量: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理论储量: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出现的矿藏。 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储量和理论储量的总和。 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用矿物的元素丰度或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2)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最大资源潜力: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

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

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 1自然资源学的概念* 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中可转化为生产、生存资料来源的物质和能量的 相互关系的科学。 2资源科学的概念 资源科学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 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为了 更好地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协调资源 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 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 3 资源的相关概念 3.1 资源的类型 自然资源、社会资源 3.2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3.3 社会资源的特点 易变性、不平衡性、社会性、继承性 易变性*:社会资源不象自然资源那样相对稳定,由于受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资源容易变化。所以对社会资源的改造也较自然资源容易得多。 不平衡性*:社会资源发展和分布上的不平衡性是由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投资政策、资金政策、教育政策、科学技术政策、产业政策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决定的。社会性*:一切社会资源都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不同的社会阶段具有不同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源的社会性还表现在:没有疆界、不分民族,谁都可以掌握并用于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继承性*:社会资源的不断积累、发展、壮大,一方面来源于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资源的不断更新、扩大;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对前人已有社会资源的继承。没有这种继承,仅凭个人的实践,所能获得的知识和财富是极为有限的。 3.4 硬资源和软资源 3.4.1 硬资源、软资源概念* 硬资源:在数量上表现出稀缺性的资源,比如土地、矿产、劳动力、资本等。 软资源:在质上表现出稀缺性,而量不可度的软件型资源,如技术、市场、信息、区位等。 3.4.2 软资源的特点 1)有知识性、创新性特征 2)是无污染、可复制和可再生的资源 3)共享性 4)快速更新性 4 自然资源的类型 可更新,不可更新,其他(见下表)4.1 几个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概念 1)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 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 2)不可更新资源: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可得资源,由于 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如铜),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如石油和煤),它们是可能耗竭的。 3)可更新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 源。如果此类资源被利用的速度超过再生速度,它们也可能耗竭或转化为不可更新资源。 5 自然资源的的基本属性 稀缺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区域性)、多用性、动态性、社会性、两重性 稀缺性(有限性)*: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人类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任何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可替代资源的品种也是有限的。 整体性:从利用的角度看,人们通常是针对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但实际上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人类不可能在改变一种自然资源或生态系统中某种成分的同时,又使其周围的环境保持不变。 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 多用型*: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并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潜在用途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都能充分表现出来的。 动态性*: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长期自然演化的系统在各种成分之间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 社会性*:由于自然资源中所增加的人类劳动而表现出来的社会性。两重性*:各种自然资源既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6 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2.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自然潜力的利用必须考虑时间上的公平分配,即应留给后代同等的资源利用机会。把这种考虑结合进可更新资源潜力的估算中,就要采用持续能力或持续产量的概念。 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

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 人口过剩:当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或全世界的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过大,致使资源基础退化或损耗,并污染水、空气、土地,从而损害人们生存环境(生命支持系统) 时,人口过剩问题就产生了。 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提供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 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 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数量过剩。 人口消费过剩:是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损耗。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第一章 1、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 类活动结果,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2、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①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②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来界定的。 ③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④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 ⑤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 又是同一客体。 ⑥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科学概念 ⑴在地球圈层的分布:矿产资源(地壳)、气候资源(大气圈)、水利资源(水圈) 土地资源(地表)、生物资源(生物圈) 3、⑵用途: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业(交通、医疗、旅游、科技等)资源 自然①不可更新资源:是地壳中储量固定的资源,即矿产资源。它们不资源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或由于它们自然类型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是可能耗竭的。 ⑶现在较认同的②可更新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源。 a.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衡量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 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 b.临界性资源:是可能被掠夺到耗竭程度的可更新资源。 ①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②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 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4、不可更③条件储量:也是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新资源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可得性④远景资源:是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的度量来有大的发现 ⑤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 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⑥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统称最终可 采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