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_刘胜男

心血管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_刘胜男
心血管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_刘胜男

Chin J Clin Pharmacol

225

Vol .29No .3March 2013(Serial No .161

心血管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Advance in search for cardiovascular pharmacogenetics

收稿日期:2012-09-21

修回日期:2013-01-26

作者简介:刘胜男(1988-),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临床药学研究通信作者:赵志刚,主任药师,硕士生导师

Tel :(010)67098036E -mail :1022zzg@https://www.360docs.net/doc/a31018472.html,

刘胜男,赵志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北京100050)

LIU Sheng -nan ,ZHAO Zhi -gang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China )

摘要:由于遗传变异,不同心血管药物在代谢和疗效方面存在个体差异,药物基因组学可以指导心血管药物的发展和选择,

同时也为临床达到理想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提供参考。本文对临床相关的几种药物(他汀类降脂药、抗血小板药、口服抗凝药、β受体阻断剂、ACEI )的基因组学证据进行综述。关键词:药物基因组学;心血管疾病;药物反应中图分类号:R541.9;R972.6;R973.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821(2013)03-0225-03

Abstract :The most important application of cardiovascular pharmacoge-netics is to guide choosing agents with the greatest efficacy and smallest

risk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This review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researches on cardiovascular pharmacogenetics ,and focuses on the most clinically relevant and well -studied drugs :statins ,antiplatelet drugs ,anticoagulants ,βblokers ,ACEI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rational drug use in clinic.

Key words :pharmacogenetics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drug response 从1990年起,心血管疾病持续为我国居民首位死亡原因,并呈

不断上升趋势。由于遗传变异,不同心血管药物在代谢和疗效存在个体差异,

药物基因组学不仅可以指导心血管药物的发展和选择,同时也为临床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减少毒副作用提供参考。本文对目前研究较多、临床相关的几种药物(如他汀类降脂药、抗血小板药、口

服抗凝药、β受体阻断剂和ACEI 等)的药物基因组学进行综述。1

他汀类降脂药

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但个体差异导致了一些患者降脂疗效不佳以及肌痛和肌无力等副作用。基因因素对此类药物疗效有影响,目前已超过40个候选基因与降脂疗效、减少心血管性死亡和心肌梗死风险相关。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holesterl ester transfer protein ,CETP )是胆

固醇逆向转运过程中的关键蛋白,

CETP 血浆浓度与高密度脂蛋白(HDL )水平负相关。相比于B1B1型患者,B2B2纯合突变型患者,

有较低的CETP 水平和较高的HDL 水平,冠心病的患病风险较降

低[1]

。TaqIB 突变(rs708272)是CETP 基因多态性中研究最多的。Meta 分析[2]证实,TaqIB 与HDL -C 水平和冠心病风险相关,但在普

伐他汀治疗组并未显示显著相关性。虽然B2B2基因型的患者发展为冠心病的风险较低;但B1B1基因型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获益更大。携带ε2基因的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可提高降脂疗效,

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但也有报道该结果尚无证实[3]

。ApoE 基因

226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第29卷第3期2013年3月(总第161期)

多态性与LDL-C响应相关;但ApoE基因多态性与降脂疗效间存在相关性尚缺乏有力的证据。携带KIF6等位基因突变(rs20455)的患者,接受普伐他汀治疗更能受益[4-5]。对108个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相关基因的116个SNP位点的研究结果显示,KIF6等位基因突变(rs20455)在白人和黑人群中均是风险因素。随后的13年随访研究结果,经回归模型分析发现,CC纯合子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增加。但最新的Meta分析[6]得出结论,SNP与冠心病风险无关。Bar-ber等[7]结合3个GWAS他汀类药物研究在3936个病人中发现,14号染色体CLMN基因突变(rs8014194)携带者,可有效降低胆固醇水平3%。

肌病是他汀类药物主要不良反应(ADRs)之一,全球每年发生率约为0.01%,横纹肌溶解导致的死亡为10%。服用高剂量辛伐他汀,患者非编码基因突变(rs4363657)与药源性肌病显著性相关,该突变与521T>C突变偶联(r2=0.97),携带C等位基因突变的患者,约60%表达该非编码基因突变。该突变与辛伐他汀导致的肌病有关;但在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治疗组未发现相关性[8]。

2抗血小板药

临床上,将即使服用有效剂量与疗程后仍然发生心血管事件者称为抗血小板药抵抗。与此相关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较多的主要有三类药物:阿司匹林、P

2

Y12受体拮抗剂及GP IIb/IIIa抑制剂。

阿司匹林该药通过不可逆地抑制COX-1而减少血小板聚集。Halushka等[9]首次发现,842A>G (rs10306114)和50C>T(rs3842787)存在不平衡连锁效应,携带有突变基因的健康人,较野生纯合子能更好地抑制血小板聚集。随后,在冠心病患者中也证实了这一结论。但有不同研究结果[10-12]:未发现COX-1基因多态性与血小板活性或临床不良事件有显著性相关。目前一致结果是,GPIIIa基因中PIA2突变与阿司匹林抵抗相关[13],但仅限于健康人群。

P

2

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存在个体差异,约4% 30%的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并未从氯吡格雷治疗中获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约有21%发生氯吡格雷抵抗[15]。CYP2C19最常见的等位基因突变是CYP2C19*2(约占15% 30%),其表型酶的基因多态性为功能缺乏的慢代谢型PM,患者若携带的是CYP2C19*2,必然会失去抗凝作用而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循证医学表明,携带CYP2C19*2患者较高功能等位基因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增加1.5 3.5倍。新型P

2

Y12受体抑制剂(如普拉格雷、替卡格雷)抑制血小板活性,较氯吡格雷强;但其疗效/ADR与基因相关性尚无足够证据[14,16]。

3抗凝药

香豆素类治疗窗窄。个体差异较大的三类为华法林、苊香豆醇和苯丙香豆素类。CYP2C9是参与华法林体内代谢最主要的酶之一,携带CYP2C9*2等位基因(rs1788859)的患者,需减少20%剂量,以维持INR为2 4。一项包括39项研究、7907例病人的Meta分析[17]得出结论,与野生型(CYP2C9*1/*1)相比,所有突变基因型均需要减少华法林的维持剂量,例如CYP2C9*2和CYP2C9*3纯合子维持剂量分别降低36%,78.1%。

Meta分析显示[18],与正常给药剂量组相比,剂量调整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香豆素类抗凝药可抑制VKORC1酶,从而抑制维生素K诱导的凝血因子。1173T>C和1639A>G突变基因携带者,华法林需要更高的维持剂量[19]。仅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对华法林治疗剂量产生主要影响[20]。

4β-受体阻滞剂

作为一线药物,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病等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多数β受体阻滞剂都通过CYP2D6代谢;但与CYP2D6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的却限于美托洛尔、倍他洛尔、卡维地洛、奈必洛尔、普萘洛尔、噻吗洛尔以及阿普洛尔。大部分脂溶性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普萘洛尔)是由肝脏细胞色素酶P450系统代谢;而水溶性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和纳多洛尔)则几乎以原药形式由肾脏排泄。在体内约80%美托洛尔经CYP2D6酶代谢,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受该酶基因多态性的影响也较大。当用于CYP2D6弱代谢患者时,可因代谢显著减慢,血药浓度大幅升高,而使低血压、心动过缓、头晕、疲劳等不良反应增多;当用于超快代谢患者时,则可因代谢明显加快,血药浓度大幅降低而无效。

目前临床推荐:在应用美托洛尔前要检测CYP2D6基因型,对弱代谢患者,其初始剂量可减少至标准剂量的20%;也可通过测量心率和舒张压,来调整剂量。对中间代谢患者,应减少高剂量给药。强效CYP2D6抑制剂,可显著增加其血药浓度而易导致中毒,最常见的是抗抑郁药(氟西汀、帕罗西汀、安非他酮)、抗精神病药(硫利达嗪)、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普罗帕酮)、抗病毒药(利托那韦)、抗组胺药(苯海拉明)、抗真菌药(特比奈芬)以及制酸剂(西咪替丁)等。

Chin J Clin Pharmacol227 Vol.29No.3March2013(Serial No.161)

5ACEI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的插入/缺失与ACE血浆浓度密切相关。但ACE基因插入/缺失,与6年非致死性心脏事件无关[21-22]。

综上所述,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可以根据反应药物疗效或不良反应的标记物,预知患者对拟订治疗方案的认同性,协助临床调整治疗方案。目前FDA批准进行的基因检测药物中的心血管药物占约10%。目前心血管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个基因的多态性研究。今后的相关研究应更多的考虑多个基因的联合作用以及环境-基因的交互作用,从而对每个患者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最有效的、最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Boekholdt SM,Sacks FM,Jukema JW.C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 TaqIB variant,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evels,

cardiovascular risk,and efficacy of pravastatin treatment:individual

patient meta-analysis of13,677subjects[J].Circulation,2005;

111:278-287.

[2]Nieminen T,Kahonen M,Viiri LE.Pharmacogenetics of apoli-poprotein E gene during lipid-lowering therapy:lipid levels and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Pharmacogenomics,2008;

9:1475-1486.

[3]Iakoubova OA,Sabatine MS,Rowland CM,et al.Polymorphism in KIF6gene and benefit from statins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results from the PROVE IT-TIMI22study[J].J Am Coll Cardi-

ol,2008;51:449-455.

[4]Iakoubova OA,Robertson M,Tong CH,et al.KIF6Trp719Arg polymorphism and the effect of statin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re-

sults from the PROSPER study[J].Eu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

2010;17:455-461.

[5]Assimes TL,Holm H,Kathiresan S,et https://www.360docs.net/doc/a31018472.html,ck of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Trp719Arg polymorphism in kinesin-like protein-6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19case control studies[J].J Am Coll

Cardiol,2010;56:1552-1563.

[6]Barber MJ,Mangravite LM,Hyde CL,et al.Genome-wide asso-ciation of lipid-lowering response to statins in combined study pop-

ulations[J].PLoS One,2010;5:9763.

[7]Voora D,Shah SH,Spasojevic I,et al.The SLCO1B1*5genetic variant is associated with statin-induced side effects[J].J Am

Coll Cardiol,2009;54:1609-1616.

[8]Halushka MK,Walker LP,Halushka PV.Genetic variation in cy-clooxygenase1:effects on response to aspirin[J].Clin Pharmacol

Ther,2003;73:122-130.

[9]Verschuren JJW,Trompet S,Wessels JAM,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n pharmacokinetic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is it ready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J].Eur Heart J,2012;3:165-175.[10]Simon T,Verstuyft C,Mary-Krause M,et al.French registry of acute ST-elevation and 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FAST-MI)investigators.Genetic determinants of response to

clopidogrel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J].N Engl J Med,2009;

360:363-375.

[11]Mega JL,Close SL,Wiviott SD,et al.Cytochrome P450polymor-phisms and response to clopidogrel[J].N Engl J Med,2009;360:

354-362.

[12]Gladding P,White H,Voss J,et al.Pharmacogenetic testing for clopidogrel using the rapid INFINITI analyzer:a dose-escalation

study[J].JACC Cardiovasc Interv,2009;2:1095-1101.

[13]Wallentin L,James S,Storey RF,et al.PLATO Investigators.Effect of CYP2C19and ABCB1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on

outcomes of treatment with ticagrelor versus clopidogrel fo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 genetic substudy of the PLATO trial[J].

Lancet,2010;376:1320-1328.

[14]Mega JL,Simon T,Collet JP,et al.Reduced-function CYP2C19 genotype and risk of adverse clinical outcomes among patients trea-

ted with clopidogrel predominantly for PCI:a meta-analysis[J].

JAMA,2010;304:1821-1830.

[15]Price MJ,Berger PB,Teirstein PS,et al.Standard-vs high-dose clopidogrel based on platelet function testing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the GRAVITAS randomized trial[J].JAMA,

2011;305:1097-1105.

[16]Snoep JD,Hovens MM,Eikenboom JC,et al.Clopidogrel nonre-sponsivenes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

tion with stenting: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m

Heart J,2007;154:221-231.

[17]Mega JL,Close SL,Wiviott SD,et al.Cytochrome P450genetic polymorphisms and the response to prasugrel:relationship to phar-

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and clinical outcomes[J].Circu-

lation,2009;119:2553-2560.

[18]Lindh JD,Holm L,Andersson ML,et al.Influence of CYP2C9 genotype on warfarin dose requiremen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Eur J Clin Pharmacol,2009;65:365-375.[19]Kangelaris KN,Bent S,Nussbaum RL,et al.Genetic testing be-fore anticoagul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of pharmacogenetic dosing

of warfarin[J].J Gen Intern Med,2009;24:656-664.

[20]Arnett DK,Boerwinkle E,Davis BR.Pharmacogenetic approaches to hypertension therapy:design and rationale for the Genetics of

Hypertension Associated Treatment(GenHAT)study[J].Phar-

macogenomics,2002;2:309-317.

[21]Mas S,GassòP,Alvarez S,Ortiz J,et al.Pharmacogenetic predic-tors of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induced cough:

the role of ACE,ABO,and BDKRB2genes.[J].Pharmacogenet

Genomics,2011;21:531-538.

[22]Harrap SB,Tzourio C,Cambien F,et al.The ACE gene I/D poly-morphism is not associated with the blood pressure and cardiovascu-

lar benefits of ACE inhibition[J].Hypertension,2003;42:297-

303.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5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体外和动物体内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简称ADME)的过程和特征。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 作用。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进一步深入阐明药物作用机制,同时也是药效和毒理研究动物选择的依据之一;药物或活性代谢产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在临床试验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是供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 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研究项目(血

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及转运体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其他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附录中描述了生物样品分析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相关方法和要求,供研究者参考。 二、基本原则 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试验目的明确; (二)试验设计合理; (三)分析方法可靠; (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 (五)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试验设计 (一)总体要求 1. 受试物 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应采用工艺路线及关键工艺参数确定后的工艺制备,一般应为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的样品,否则应有充分的理由。应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有效期及配制方法等,并提供质量检验报告。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建议现用现配,否则应提供数据支持配制后受试物的质量稳定性及均匀性。当给药时间较

心血管疾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心血管疾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人类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肿瘤性疾病而跃居第一。2004年,全球心血管处方药销售额超过了750亿美元,预计到2008年将超过1000亿美元大关。 据卫生部公布的医学统计资料报告,我国心血管疾病在上世纪50年代末发病率仅为5.1%,到90年代初就增至13.6%,到2002年时18岁以上人群已达18.8%,而50-70岁的中老年人中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症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状态人群”竟高达70%以上。一项关于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调查分析资料显示,近年国人死亡人员中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占到40%,也就是说,平均每3个死亡人员中,就有1个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人口的第一死因,成为危害国人身体健康的第一杀手。 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主要有: 非精神科患者人群中情感障碍的发生和分布: 国外研究显示,在慢性疾病患者中,抑郁发病率为9.4%,综合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抑郁患病率分别为9%~12%和22%~33%,冠心病患者中抑郁症的发病率15%~23%,心肌梗死16%~20%,心力衰竭14%~36%,不稳定型心绞痛15%~20%(Carney,1995 Hance,1996 Gonzalez,1996 Sullivan,1999 Connerney 2001)。90年代在上海综合医院中,情感障碍发病率为:门诊病人10%~20%,住院病人20%~50%,其中心血管40%~50%。 据报道,2005年1~2月在北京十家二三级医院的心血管科门诊,对连续就诊的病人进行调查,在3260例病人中,焦虑发生率为42.5%,抑郁发生率为7.1%,在心血管科最常见的冠心病和高血压人群中,抑郁发生率分别为9.2%和4.9%,焦虑发生率分别为45.8%和47.2%。其次,情感障碍对心血管科疾病的影响 在抑郁和焦虑的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率增加2倍,卒中、心绞痛和心梗的危险增加6倍,死亡率增加2倍以上。Carney发现,约18%的冠心病患者发生重度抑郁,而重度抑郁病人中16%~20%发生急性心梗。在做冠脉造影和电生理检查时出现躁狂和抑郁的病人中,一年内发生急性心梗或死亡的危险增加2倍,在应激促发的惊恐发作时,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比对照组增加5倍。在心肌梗死后伴随抑郁的病人,其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的死亡率明显增高。 情感障碍表现为躯体化症状的特点 焦虑和抑郁是较常见的情感障碍,焦虑会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常见为胸痛、胸闷、气

专业进展——药物基因组学

专业进展——药物基因组学 一、药物基因组学 药物基因组学:是研究人类基因变异和药物反应的关系,利用基因组学信息解答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反应存在差异的原因。 基因组(genome):是指生物体单倍细胞中一套完整的遗传物质,包括所有的基因和基因间区域(即编码区和非编码区)。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由序列(结构)基因组学向功能基因组学的转移。开启了人类的“后基因组时代”。 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的重要方向: 功能基因组学 比较基因组学 结构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 药物基因组学 …… 二、基因多态性 基因多态性是指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呈不连续多峰曲线分布的一个或多个等位基因发生突变而产生的遗传变异。 CYP450酶超大家族 共涉及1000种药物的代谢(拓展) 12种亚型:CYP1、CYP2、CYP3…… 15个亚家族:A~Q 如:CYP2C9、CYP2C19、CYP2D6、CYP3A5等 药物转运蛋白-MDR1(多药耐药基因)(拓展) 调控许多药物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 与胆红素、抗癌化疗药物、强心苷、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HIVⅠ型蛋白抑制剂有关 药物靶蛋白-ADRB2 编码人β2肾上腺受体 人类白血球抗原-HLA-B HLA-B变异,将引起某些药物的严重皮肤反应 内容: 1.药物代谢酶的多态性 同一基因位点上具有多个等位基因引起,其多态性决定表型多态性和药物代谢酶的活性,造成不同个体间药物代谢反应的差异。是产生药物毒副作用、降低或丧失药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细胞色素P450酶(CYP)是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在细胞色素P450的亚群中,CYP2D6、CYP2C9和CYP2C19对许多药物的效应非常重要。(拓展) 例: 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和泮托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由P450酶代谢,主要由CYP2C19,部分由CYP3A4代谢。 因此,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会影响质子泵抑制剂的药动学,从而影响后者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效果。 埃索美拉唑仅经CYP3A4代谢。 2.药物转运蛋白 在药物的吸收、排泄、分布、转运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其变异对药物吸收和消除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进入体内方式除被动扩散外,细胞的主动转运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

金属抗癌药物的应用和发展

金属抗癌药物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癌症是二十世纪以来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生物无机化学领域研究的金属抗癌药物已在癌症治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且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 景。本文对当前的一些铂类及非铂类金属抗癌药物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并且就降低铂类药物的毒性和抗药性提出了新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金属抗癌药物铂类药物非铂类药物设计策略 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与医药学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发现,许多金属配合物如铂、锡和铜等金属元素的配合物具有潜在抗癌活性,并且不同配合物对不同形式的癌症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因此,通过对其作用机理和构效关系的研究,设计合成高效、低毒的金属抗癌药物,可为临床上化疗法治疗癌症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金属药物有许多其它药物无法比拟的独特性质,以顺铂为代表的铂类抗癌药物在癌症临床化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 铂类抗癌药物的应用研究 自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B Rosenberg和V Camp发现顺铂具有抗癌活性以来,铂族金属抗癌药物的应用和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顺铂和卡铂已成为癌症化疗不可缺少的药物。1995年WHO对上百种治癌药物进行排名,顺铂的综合评价(疗效、市场等)位居榜前,列第二位。另据统计,在我国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加配位的化疗方案占据化疗方案的70-80%。 1.1 第一代铂族抗癌药物——顺铂(Cisplatin) 顺铂(Cisplatin)是顺式—二氯二氨合铂(Ⅱ)的简称,分子式是cis—Pt[(NH3)C12],相对分子质量为300。其结构式为:

顺铂作为一种广谱抗癌药物,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它在l9世纪末就被合成出来,60年代Rosenberg和Van Camp发现它具有抗癌活性,于1978年首先在美国批准临床使用,并迅速成为治疗癌症的佼佼者(现在临床采用的联合化疗方案中,70—80%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与配位,是治疗癌症的首选药物之一)[1]。顺铂致力于治疗的癌症有卵巢癌、肺癌、宫颈癌、鼻咽癌、前列腺癌、恶性骨肿瘤、淋巴肉瘤等等。顺铂是第一个无机抗癌药物,它不但对癌症的治疗带来了一次革命,而且带动了一门新学科——生物无机化学的形成和发展。 但早期由于顺铂具有肾毒性、胃肠道反应、水溶性差、耳毒性以及交叉抗药等缺陷,使其应用受到限制。直到1976年通过水化或使用利尿剂的方法缓解其肾毒性以及通过服用5—HT,受体拮抗剂ondansetron来减轻恶心呕吐的症状,才使顺铂应用逐渐广泛起来。 各国研究人员先后合成2000多种铂类配合物并进行筛选,研究发现:当配体被较大的有机基团取代时,顺式和反式铂的配合物都具有抗肿瘤活性。也就是在设计反式铂类抗癌配合物时,利用一些空间位阻较大的基团来减少动力学活性。 1.2 第二代铂族抗癌药物——卡铂(Carboplatin)和奈达铂(Nedaplatin) 卡铂是1,1—环丁二羧酸二氨合铂(Ⅱ)的简称,是美国施贵宝公司、英国癌症研究所以及Johnson Matthey公司合作开发的第二代铂族抗癌药物。分子式是Pt(NH3)2CBDCA。其结构式为: 卡铂与紫杉酵联用在治疗晚期头颈部癌、小细胞肺癌等方面的应用很有价值。卡铂具有:(1)化学稳定性好,溶解度比顺铂高16倍;(2)毒副作用低于

药物基因组学检测工作

药物基因组学检测工作 药物基因组学 (pharmaeogenomies)又称基因组药物学或基因组药理学,是药理学或基因组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基因组或基因变异对药物在人体内吸收、代谢、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一门新学科。目前,很多高血压或糖尿病等常见病、多发病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同样的疾病使用同样剂量的同一药物,在疗效和不良反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患者间基因的个体差异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差异直接导致患者对药物敏感性不同。因而根据患者遗传背景,检测出患者的基因个体差异,选取正确的药物并确定正确的给药剂量,正是药物基因组学服务的目的。美国FDA于2007年首次批准了华法林的基因组学检测方法,用于判断其用量及敏感性。截至2011年,美国已有70余种药物说明书上注明要求根据药物基因组学信息,制订个体化用药方案。结合国内外基因组检测较为成熟的经验和我院的实际情况,我院临床药学科与检验科现已开展质子泵抑制剂、氯吡格雷、华法林等相关药物基因组学检测工作。 1.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内容 药物基因组学主要是利用已知的基因组学理论,来研究人体遗传因素对药物反应的影响,其主要内容包括: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蛋白、药物作用靶点等基因多态性。它以药物效应和安全性为目标,主要研究药物效应的个体性差异,并针对不同个体的基因型进行个性化针对治疗。 2.药物相关基因检测的适合人群 通常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接受某种药物治疗的患者(如心血管药物、精神病药物、消化道药物、抗病毒药物) ;有过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史或家族成员中有过药物不良反应的人;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的患者;经常接触有毒物质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效果一直不理想,病情控制不稳定的患者;某些特殊人群:儿童和老年人等人群,适合作药物相关基因检测。 3.药物基因组学检测方法 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药物基因组学对用药指导的检测可以分为三类:即药物代谢酶基因检测、药物转运体基因检测、药物靶点基因检测。我院药物基因组学检测主要通过药物代谢酶基因检测从而制订个体化用药方案。 药物代谢酶的种类很多,包括氧化、还原或水解I相酶和负责结合反应的II相酶。I相酶中的细胞色素P 450酶系 (CYP450 )参与了临床上90 %以上的药物代谢,不同的P450家族成员对药物代谢有不同的影响。如果药物代谢的药酶发生变异,则可引发血药浓度的显著变化从而改变了药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 已知参与药物代谢的药酶众多,因基因多态性的编码影响,将其分为 4 种:正常代谢型( extensivemetabolizer,EM) 、慢代谢型( poor metaboliser,PM) 、中间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一类疾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多数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有限,缺乏有效的可以治愈的药物,亟需开发新的药物来满足需要。在抗肿瘤药物的风险效益评估中,医护人员和患者可能愿意承受相对较大的安全性风险,所以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除遵循一般药物临床研究原则外,还应考虑其特殊性。由于肿瘤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一些新的作用机制、作用靶点的抗肿瘤药物不断涌现,呈现出不同于以往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点;肿瘤疾病的药物治疗也从以往的单纯追求肿瘤缩小向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转变,这些改变使抗肿瘤药物临床疗效评价终点指标也出现较大改变。因此,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开发模式已经变得不适宜,需要更多地探索能加快和促进开发进程的临床研究策略。 本指导原则将对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一般考虑进行阐述,重点阐述在不同临床研究阶段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旨在为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方法学指导。申请人在进行临床研究时,还应当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SFDA)既往发布的相关指导原则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要求进行,对于一般药物临床研究需要遵从的原则以及与其他指导原则重复内容在本文中不再赘述。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抗肿瘤新化合物的临床研究,抗肿瘤生物制品也可参考部分内容,不适用于中药制剂。药物类别上主要针对细胞毒

类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由于非细胞毒类药物(如信号传导抑制剂,生物反应调节剂,激素类等)是目前新药开发的主要方向,本指导原则也将尽可能对此类别药物临床研究的不同之处进行阐述。 本指导原则中的观点仅代表SFDA当前对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认识,不能涵盖在新药研发中遇到的所有情况,申请人在研究中应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尤其应注意的是,抗肿瘤药物研究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可能对将来抗肿瘤药物开发模式产生影响,因此申请人可以积极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并及时寻求SFDA 药品注册部门的建议。 二、临床研究的总体考虑 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过程通常分为Ⅰ期、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Ⅰ期临床试验主要目的是对药物的耐受性、药代动力学进行初步研究,为后期研究给药方案的设计提供数据支持;Ⅱ期临床试验主要是探索性的研究,如给药剂量探索、给药方案探索、瘤肿有效性探索等,同时也观察安全性;Ⅲ期临床试验则在Ⅱ期基础上进一步确证肿瘤患者临床获益情况,为获得上市许可提供足够证据。 需要指出,这种临床研究的分期并不是固定的开发顺序。在本指导原则中,尽管对Ⅰ、Ⅱ期探索性试验和Ⅲ期确证性试验区别对待,但统计假设的建立和检验也可以成为Ⅱ期临床试验的一部分,同样,部分探索性研究也可能成为Ⅲ期临床试验的一部分。 由于Ⅲ期临床试验需要提供生存获益的疗效数据,试验周期较长,因此可以采用探索的开发模式,按照预定的中期分析计划,依据不断积累的信息,对临床试验方案进行调整。

药物基因组学相关大数据库

药物基因组学数据库 1、Drugbank .drugbank.ca/ 2、dgidb https://www.360docs.net/doc/a31018472.html,/ 3、pharmGKB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a31018472.html,/ 4、cancercommon cancercommon./ 5、ChEMBL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a31018472.html,/chembldb/ 6、mycancergenome https://www.360docs.net/doc/a31018472.html,/ 7、TTD https://www.360docs.net/doc/a31018472.html,.sg/group/cjttd/ 8、guidetopharmcology https://www.360docs.net/doc/a31018472.html,/ 9、clearityfoundation https://www.360docs.net/doc/a31018472.html,/ 10、CIViC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a31018472.html,/#/home 11、DoCM https://www.360docs.net/doc/a31018472.html,/ 1 Drugbank 药物和药物靶标资源库。DrugBank是一个独特的生物信息学/化学信息学资源,它结合了详细的药物(例如化学制品)数据和综合的药物靶点(即:蛋白质)信息。该数据库包含了超过4100个药物条目,包括超过800个FDA认可的小分子和生物技术药物,以及超过3200个试验性药物。此外,超过1.4万条蛋白质或药物靶序列被到这些药物条目。每个DrugCard条目包含超过80个数据域,其中一半信息致力于药物/化学制品数据,另一半致力于药物靶点和蛋白质数据。许多数据域超到其他数据库(KEGG、PubChem、ChEBI、Swiss-Prot和GenBank)和各种结构查看小应用程序。该数据库是完全可搜索的,支持大量的文本、序列、化学结构和关系查询搜索。DrugBank的潜在应用包括模拟药物靶点发现、药物设计、药物对接或筛选、药物代谢预测、药物相互作用预测和普通药学教育。DrugBank可以在www.drugbank.ca使用。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辅助的药物靶标的发现、药物设计、药物分子对接或筛选、药物活性和作用预

有关药物基因组学的看法

有关药物基因组学的看法 药物基因组学是以药物效应和安全性为主要目标 ,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差异 的基因特性,以及基因变异所致的不同病人对药物的不同反应 ,从而研究开发新的药物和合理用药方法的一门新学科。它是基于功能基因组学与分子药理学,从基因水平研究人类个体对药物效应不同的分子机理的学科。药物基因组学的创立,为研究高效、特效药物开辟了新的途径,为患者或特定人群寻找合适的药物及适宜的用药方法。随着1997法国成立了世界第一家独特基因与制药公司和2003 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每个人的基因都是来自于父母,除了少部分的变异,大部分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很多人都会存在某些地方的基因缺陷,所以患上某些疾病的几率会比正常人大很多。而药物基因组学就是针对某个人或某类人专门设计出的药物,从而治疗这些人得上的特有的疾病。王老师曾在课堂上说过有关于东亚人种和欧美人种对于消化牛奶上的区别,并认为东亚人缺少充分消化牛奶的基因,并且以自身举例说喝了牛奶以后特别不舒服。我认为这就是关于基因组差异的一个具体体现。第一个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和图谱的绘制。药物基因组学也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下面,我想说两点,一是药物基因组学其他科学的关系。二是药物基因组学和新药开发的关系。 一、药物基因组学其他科学的关系 药物基因组学与药物遗传学。药物基因组学虽然起源于药物遗传学,但两者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要表现在:1研究范畴:尽管两者都是研究基因的遗传学变异与药物反应关系的学科, 但药物遗传学主要集中于研究单基因变异, 特别是药物代谢酶基因变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而药物基因组学除了覆盖药物遗传学研究范畴外,还包括与药物反应有关的所有遗传学标志,药物代谢靶受体或疾病发生链上诸多环节。2应用领域:一般来说,药物基因组学可应用于从药物发现、开发到临床应用的各个领域,较药物遗传学更广。 药物基因组学与基因组学相关学科。人类基因组学研究包括系统地测定和鉴别所有人类基因及基因产品,分析人类基因遗传学变异及不同基因在不同健康或疾病状态下的表达等。药物基因组学利用基因组学研究技术和方法,研究具有不同基因特征人群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它是基因组学在药物开发和药物治疗学领域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 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 1. 被动扩散 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 2. 孔道转运 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 3. 特殊转运 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 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 4. 其他转运方式 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 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 整体动物实验法 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缺点: 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 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 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 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 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优点: ①Caco-2细胞易于培养且生命力强,细胞培养条件相对容易控制,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②Caco-2细胞来源是人结肠癌细胞,同源性好,可测定药物的细胞摄取及跨细胞膜转运; ③存在于正常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体、代谢酶等在Caco-2细胞中大都也有相同的表达,因此更接近药物在人体内吸收的实际环境,可用于测定药物在细胞内的代谢和转运机制; ④可同时研究药物对粘膜的毒性; ⑤试验结果的重现性比在体法好。 缺点: ①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 ②缺乏粘液层,需要时可与HT-29细胞共同培养。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起草说明 (2013年5月7日) 1、本指导原则的修订背景 2005年SFDA发布了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但中药、天然药物的相关指导原则一直未制定。近年来创新药物的研发与申报不断增加,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技术手段与观念也不断更新。为适应新药研发进展和审评需要,于2012年4 月启动了本指导原则的修订工作。历经初稿的征询专家意见、药审中心内部讨论,撰写第一稿后于2013年3月28日召开了专家讨论会,之后根据专家意见在药审中心内部讨论后,撰写成第二稿。 本指导原则在2005年版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基础上,针对中药、天然药物的特点,增加了相关描述,将适用范围扩大为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生物制品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指导原则有待另行制定,仍不在本指导原则的讨论范畴。 2、本指导原则的主要修订内容 2.1 关于生物样品分析方法 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相关要求仍然以附录形式存在,并请有关专家结合中国药典2015版的修订情况对部分内容进行了更新,使二者保持一致。鉴于该部分内容在非临床药代动力学、临床药代动力学等研究中的通用性,建议在适当的时间单独制定指导原则。 2.2 增加了“药物代谢酶及转运体研究”的研究项目 药物的有效性及毒性与血药浓度或靶器官浓度密切相关。一定剂

量下的血药浓度或靶器官浓度取决于该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除过程(ADME),而转运体和代谢酶是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两大生物体系,是药物ADME的核心机制之一。因此,本指导原则强调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应该重点关注药物主要清除途径的确定、代谢酶和转运体对药物处置相对贡献的描述、基于代谢酶或转运体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评估等。 2.3 关于“物质平衡” 经讨论,将“Mass Balance”由2005版指导原则的“物料平衡”确定为“物质平衡”,进一步强调了物质平衡研究的重要性,并推荐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进行物质平衡研究。 2.4 关于“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低能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安全有效、结果简单明了,已被公认为药代动力学试验的“金标准”之一。本指导原则增加了附录2,对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进行介绍,旨在推动国内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在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具体试验方法的介绍仍在进一步修订中。 2.5 关于附录3 经讨论,将2005版指导原则中“六、常见问题与处理思路”改为“几个需要关注的问题”,以附录3的形式出现,并删除了药代动力学与制剂研究、关于多次给药(将多次给药的相关考虑放在正文中)、关于改变酸根晶型的药物、药代动力学与毒代动力学(毒代动力学研究指导原则已同步修订,会在其中体现相关考虑)。

心血管药物个体化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及临床意义

心血管药物个体化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及临床意义 导读 心血管系统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临床上常规使用的抗凝药、抗血小板药、降脂药、血管扩张药等普遍存在个体差异。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与药物疗效相关的基因多态性检测,可以为临床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及药物剂量提供遗传证据,能极大地提高心血管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性。 心血管系统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是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临床上常规使用的抗凝药、抗血小板药、降脂药、血管扩张药等普遍存在个体差异。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与药物疗效相关的基因多态性检测,可以为临床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及药物剂量提供遗传证据,能极大地提高心血管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性。 一、阿司匹林 虽然阿司匹林被广泛应用于抗血小板治疗,但是部分患者在服用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后不能达到预期临床效果,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 AR)。 1.COX-1基因多态性: 阿司匹林是非选择性的COX酶抑制剂,突变COX-1单体型CGCGCC显著增加了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病风险[1]。但是Kranzhofer等[2]通过研究认为阿司匹林抵抗与COX1/2基因多态性无关。

2.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基因多态性: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体(GPⅡb/Ⅲa)是纤维蛋白原的受体,PLA2等位基因可以增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的风险,并且携带该等位基因的患者对于阿司匹林疗效不佳,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 [3]。 二、氯吡格雷 大量的研究和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ACS尤其是行PCI术患者中具有显著的抗栓治疗作用[4]。 1.CYP2C19基因多态性: CYP2C19基因的突变位点有很多,已经发现36个。东方人突变携带者中,99%以上是属于*2、*3类型[5]。根据CYP2C19基因型的不同可将人群分为快代谢(*1/*1),中等代谢(*1/*2,*1/*3),慢代谢(*2/*2,*2/*3,*3/*3),他们在中国人中的频率分别为42.4%、43.4%和14.2%[6]。 2.CYP2C19基因多态性在氯吡格雷治疗中的影响: Sibbing等[7]对2 485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患者研究发现:至少携带一个*2等位基因的患者发生支架内血栓的概率明显高于野生型(1.5% vs. 0.4%, HR=3.81, 95%CI 1.45~10.02,P=0.006),同时发现CYP2C19* 2 /* 2慢代谢型发生支架内血栓的概率最高(2.1%, P=0.002)。携带一个以上CYP2C19*2等位基因的患者与不良临床预后有相关性,更容易出现氯吡格雷抵抗[8]。Spokoyny等[9]通过研究后发现,慢代谢和中间代谢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时有复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3.CYP2C19基因型检测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历程

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历程 抗癌药物在国内外古籍中虽早有记载,但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一般认为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1],美国耶鲁大学发现氮芥能治疗恶性淋巴瘤,增强了用药物治疗肿瘤的信心,逐步展开了抗癌药的实验模型和筛选方法来寻找新药的研究。50年代从合成化合物及植物、动物、微生物产物等方面进行大量筛选,找到了有抗癌活性的物质达数十种,60年代已累集了丰富的资料,研发出20多种有效的抗癌药物,对7~8种恶性肿瘤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出现了癌细胞动力学、抗肿瘤药物药理学、肿瘤化学治疗学等新的分支学科。以后抗癌药物不断发展,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抗癌药物的研究历程尚未有系统的论述,笔者从自身经历及接触的一些研究工作进行简要回顾,不可能做到全面,只选择性地整理史料,供作参考。 1 我国抗癌药物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诞生以前,我国抗癌药物的研究处于空白。解放后百废待兴,科研人才奇缺,对防治疾病的药物研究主要侧重于传染病和流行病,抗癌药物无人问津。1955年全国提出向科学进军,抗癌药的问题也开始引起国内医药学界的注意。1955年底在我国举办的一次国际性抗生素学术会议上[2],有人建议要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承担抗癌抗生素类的药物研究任务,那时笔者刚从前苏联留学归国不久,在药物所接受了此任务。1956年全国制定12年科学研究远景规划,抗癌药物研究被正式纳入国家科研规划之中,许多医药院校及科研机构相继参加到此项工作之中。 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我国大跃进开始的年代,那时倡导解放思想,科学研究搞群众运动,抗癌药物的研究迅速升温。人们积极进行抗癌中草药的调查,广泛收集单方、验方、复方及传统的中草药,群众性的抗癌药物筛选活动蓬蓬勃勃,发现了不少苗子药。1966~1976年期间在全国逐渐掀起研究六类抗癌药物的热潮,即对喜树、斑蝥、三尖杉、农吉利、秋水仙及三棱莪术(亦称六匹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此时期的工作可算是我国抗癌药的早期研究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不少知识和经验,为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推动下,国际交往增加,不少人有机会到国外去访问考察,进行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了解到国际上的最新动向,学者

非那西丁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报告分析

非那西丁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报告 一.概述: 非那西丁(Phenacetin)为一种解热镇痛药,因为潜在副作用在临床已基本不使用。但由于其是CYP1A2酶的特异性底物,被广泛选择作为底物用于酶活性测定实验以及影响酶活性作用药物的研究。本学期临床药代动学实验课以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实验、大鼠肝微粒体温孵实验两部分为例,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结果评价等一系列过程,系统地学习了药代动力学中药物体内外的简单研究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以及相关药动学参数的计算与评价。 二.正文 1.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1实验目的 研究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代谢的药代动力学,学习大鼠眼底静脉丛取血等操作。 1.2实验材料与方法 仪器:HPLC-UV色谱仪,高速冷冻离心机,涡旋振荡器; HPLC色谱条件:检测波长:254nm 色谱柱:inertsil-ODS-SP,5um,4.6*150mm 流速:1.0ml/min 柱温:40℃ 流动相:40(乙腈):60(50mM磷酸盐缓冲液)(注:50mM磷酸盐缓冲液配制:6.8g磷酸二氢钾,加入150ml氢 氧化钠溶液(0.1M),配制成1L的磷酸盐缓冲液) 试剂:非那西丁注射剂,对乙酰氨基酚标准品,肝素钠,10%高氯酸; 实验动物:雄性大鼠,180g—220g 1.3实验步骤 1.3.1标准曲线的制备:取空白血浆,加入对乙酰氨基酚标准品,使其 浓度分别为0.156,0.313,0.625,1.25,2.50,5.00,10.00ug/ml。在给定的色谱条件下进行HPLC分析,以样品的峰面积对样品浓度进行线性回归。 1.3.2给药及血浆采集处理:取大鼠一只,尾静脉注射非那西丁 (10mg/kg)后,分别于0,5,10,15,30,45,60,90,120min于尾静脉取血

心血管药物研发及进展

心血管药物的研发现状及进展 Progress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s 中文摘要: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仍然是死亡的元凶。因此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心血管疾病是公共卫生关注的重要领域。文中从心血管疾病的现状、心血管药物市场分析、心血管药物研发现状等方面对全球心血管药物研究的全景进行了详尽分析,分析了当前心血管药物研发领域更具挑战的环境,如重要产品的溃败以及研发面临的困难等,同时对发病率较高的冠状动脉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血栓等疾病的新药开发进行了分析。 中文关键词:心血管药物,药物研发,市场分析 英文摘要:Globally, cardio vascular disease(CVD) kills more people than any other diseases. Therefore,epidemiological considerations mean that CVD will remain an important area of public health concern in the main pharmaceutical markets.The panorama of the cardiovascular medicines was thoroughly analyzed concerning the status quo,marketing analysis and R&D actuality.Despite of the more challenging environment,several major players seem to consider that the CVD market still includes areas of important unmet need.The new medc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with higher incidence such as ACS atheloselolosis hypertension and thombosis are also analyzed and discussed. 英文关键词:cardiovascular medicin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arketing analysis 1.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 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最常见的疾病之一[1],特别是老年人多患高血压,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异常增高,患者常无症状。动脉血压增高增加了闹卒中,动脉瘤看,心力衰竭,心力梗死和肾脏损害的危险性。高血压常伴很多并发症,且危害极大,高血压和高血脂有关,因此防治高血压病应该同时降血压,调节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而重要的类型,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的内膜有类脂质的沉着,复合糖类的积聚,继而纤维组织增生

药物基因组学

药物基因组学 PART 01 药物基因组学 一、药物基因组学 药物基因组学:是研究人类基因变异和药物反应的关系,利用基因组学信息解答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反应存在差异的原因。 基因组(genome):是指生物体单倍细胞中一套完整的遗传物质,包括所有的基因和基因间区域(即编码区和非编码区)。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由序列(结构)基因组学向功能基因组学的转移。开启了人类的“后基因组时代”。 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的重要方向: 功能基因组学 比较基因组学 结构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 药物基因组学 …… PART 02 基因多态性 二、基因多态性 基因多态性是指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呈不连续多峰曲线分布的一个或多个等位基因发生突变而产生的遗传变异。 CYP450酶超大家族 共涉及1000种药物的代谢(拓展) 12种亚型:CYP1、CYP2、CYP3…… 15个亚家族:A~Q 如:CYP2C9、CYP2C19、CYP2D6、CYP3A5等 药物转运蛋白-MDR1(多药耐药基因)(拓展) 调控许多药物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 与胆红素、抗癌化疗药物、强心苷、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HIVⅠ型蛋白抑制剂有关 药物靶蛋白-ADRB2 编码人β2肾上腺受体 人类白血球抗原-HLA-B HLA-B变异,将引起某些药物的严重皮肤反应 内容: 1.药物代谢酶的多态性 同一基因位点上具有多个等位基因引起,其多态性决定表型多态性和药物代谢酶的活性,造成不同个体间药物代谢反应的差异。是产生药物毒副作用、降低或丧失药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细胞色素P450酶(CYP)是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在细胞色素P450的亚群中,CYP2D6、CYP2C9和CYP2C19对许多药物的效应非常重要。(拓展) 例: 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和泮托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由P450酶代谢,主要由CYP2C19,部分由CYP3A4代谢。 因此,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会影响质子泵抑制剂的药动学,从而影响后者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效果。 艾司奥美拉唑仅经CYP3A4代谢。 2.药物转运蛋白 在药物的吸收、排泄、分布、转运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其变异对药物吸收和消除具有重要意义。

氯吡格雷药物基因组学及个体化治疗研究进展与展望

·944·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3年12月28日 第12卷 第12期 Chin J Mult Organ Dis Elderly, Vol.12, No.12, Dec 28, 2013 收稿日期: 2013?06?18; 修回日期: 2013?07?1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971259,30570736/C03030201); 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扶持基金(2012FC-TSYS-3042) 通信作者: 卢才义, E-mail: cylu2000@https://www.360docs.net/doc/a31018472.html,; 尹 彤, E-mail: yintong2000@https://www.360docs.net/doc/a31018472.html, ·综 述· 氯吡格雷药物基因组学及个体化治疗研究进展与展望 张蓝宁,卢才义*,尹 彤* (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北京 100853) 【摘 要】通过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已经成为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和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 血栓形成和再发缺血事件的经典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尽管如此,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反应性和疗效存在显著的个体间差异。近年来的研究证实,除临床环境因素外,遗传变异是导致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个体间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多项大规模临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发现,参与氯吡格雷代谢的关键酶——CYP2C19功能缺失型等位基因与氯吡格雷治疗期间高血小板反应性及心血管一级缺血终点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另外,与氯吡格雷代谢相关的其他基因变异型也被证实可能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在此基础上,利用药物基因组学基因型检测指导氯吡格雷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可能部分克服氯吡格雷治疗期间的高血小板反应性,但研究结果之间仍存在争议,尚需深入研究以提供更有力的证据。除此之外,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基因型检测联合血小板功能监测共同指导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氯吡格雷;遗传药理学;CYP2C19;血小板反应性;心血管缺血事件;个体化医学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DOI 】 10.3724/SP.J.1264.2013.00239 Pharmacogenomics and individualized therapy of clopidogrel: evidence and perspectives ZHANG Lan-Ning, LU Cai-Yi *, YIN Tong * (Institute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853, China) 【Abstract 】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with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is the standard care to prevent stent thrombosis and recurrent ischemic events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or stent placement. However, there is a large inter-individual variability in biological anti-platelet responsiveness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after clopidogrel treatment. Apart from clinic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recently accumulated evidence strongly confirms the pivotal role of genetic factors for the variability of clopidogrel responsiveness. Several large-scale pharmacogenomic studies found that the loss-of-function alleles of CYP2C19 and the key enzyme in clopidogrel metabolism are the predominant genetic mediators of low clopidogrel responsiveness and recurr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 Other genetic polymorphisms related with clopidogrel metabolism may also contribute to the variability of clopidogrel efficacy. On the basis of these observations, it is still in controversy whether CYP2C19-genotype-guided individualized clopidogrel therapy could overcome the 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 to clopidogrel.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genotyping and platelet function testing to guide the individualized clopidogrel therapy. 【Key words 】 clopidogrel; pharmacogenetics; CYP2C19; platelet function; cardiovascular ischemic events; individualized medicine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General Program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0971259, 30570736/C03030201) and the Supporting Fund of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General Hospital (2012FC-TSYS-3042). Corresponding author: LU Cai-Yi, E-mail: cylu2000@https://www.360docs.net/doc/a31018472.html,; YIN Tong, E-mail: yintong2000@https://www.360docs.net/doc/a31018472.html, 通过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氯吡格雷(clopidogrel )已经成为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和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 PCI )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再发缺血事件的经典口服抗血小板药物[1,2], 但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和疗效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除临床环境因素外,基因多态性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多项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