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第1章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一.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

1.信息资源的涵义

信息:

概念: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特征的反映,或者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内容描述。

分类:可按管理的层次,应用的领域,加工顺序,反映形式,时间性。

特性:按时间维度(时效性,价值性),按内容维度(客观性,相关性,完整性)按形式维度(等级性,共享性)。

信息质量:准确性,及时性,保密性和适用性。

信息生命周期:需求,获取,服务,退出。

数据

概念:广义:客观事物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包括一切数字,符号,文字,图形,声音等。狭义:记录下来的,可以输入到计算机鉴别和处理的对象。

数据结构:数据关系的表达。带有结构特性的数据元素的集合,包括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

系统

概念:

系统的特性: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

系统的组织结构:树状结构,网状结构和矩陈结构

2.信息与载体

信息的层次:迹象,事实,知识,智慧。

3.广义的信息资源广义的信息资源不但包括了信息及载体,而且反映了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存储与利用的能力和发展潜力

4.信息资源的度量事件出现的概率大,相应的消息所包含的信息量越小。

二.信息化

1.信息化的涵义

现代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逐步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2.信息化的三要素:人,技术,组织管理

3.我国信息化的历史任务(我国信息化的特点个任务)著作权的保护期

图书报刊的出版

4.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基本概念计算机程序,文档,软件开发者,软件著作权人,复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三.信息产业

1.产业结构(产业组成,产业构成,产业关联)

产业

产业的分类

信息产业

2.信息产业的组成

四.知识经济

1.知识经济的产生

2.知识经济的涵义

3.促进知识的发展

五.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和意义

1.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背景与发展过程

图书情报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

政府部门

民间信息部门

计算机起源于20 世纪40 年代

管理信息系统起源于20世纪50 年代

信息资源管理起源于20世纪70 年代

企业流程再造起源于20世纪90 年代2.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和类型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

信息资源管理的类型

3.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

六、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和人员

1.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概述

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

3.企业信息资源的人员

企业信息主管CIO (重点)

CIO 在企业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七、知识产权制度

1.知识产权制度产生的意义与作用(重点)保护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果

激励创造

保护投资调节公共利益为国际间经济、技术合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2.我国现有部分法律、法规

3.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看作权人:作者,其他依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著作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著作的完整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第2 章信息系统的管理

一、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

1.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项目管理流程

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的工作流程

2.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组织机构

项目经理(项目组长)

过程管理小组

项目支持小组质

量保证小组

系统开发小组开发与测试小组系统集成与安装调试小组

3.项目管理的内容

任务划分(重点)计划安排经费管理审计和控制风险管理(重点)

①风险辨识②风险分析③风险缓和④风险跟踪通常影响项目内在风险的因素有三个:项目的规模、业务的结构化程度、与组织有关的项目的技术难度、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和技术

4.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

项目开发的质量保证内容项目开发策略(线性法、线性迭代法、原型法、复合法)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方法与措施

5.信息系统开民中的文档管理

文档的地位和作用

文档管理的内容(标准化、规范化、一致性、可追踪性、制度化)

二、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

1.运行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运行管理的目标

运行管理的内容

①日常运行的管理;②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③对系统运行情况的检查与评价2.运行管理的组织与人员

系统运行的组织人员配置

3.运行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机房管理

运行管理

运行日记

档案管理

4.

三、信息系统的维护

1.系统维护的目的与任务

2.系统维护的对象与类型

系统维护的对象

系统应用程序维护数据维护代码维护硬件设备维护机构和人员的变动

系统维护的类型

纠错性维护(21%)适应性维护(25%)完善性维护(50%)预防性维护(4%)

3.信息系统的可维护性

可理解性

可预试性

可修改性

4.系统维护的计划与控制

系统维护的因素

维护的背景维护工作的影响资源要求

系统维护的特点(重点)

系统维护的组织与管理四、信息系统的评估

1.信息系统评价指标

评价信息系统评价

2.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分类方法经济效益的特征广泛性间接性和转移性相关性递进性和迟效性无开性和不可估价性不确定性

3.经济评价评价的三个阶段(重点)事前评价事中评价事后评价信息系统成本测算信息系统成本构成成本测算的过程成本测算原则和策略成本测算方法

经济管理评价方法

APF 法费用/ 效益分析法

4.性能评价

性能评价性能评价指标

系统效率系统可维护性系统可扩充性系统可移植性

系统适应性系统安全可靠性第3 章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与规范

一、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概述

1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目的与意义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目的信息资源管理

标准化的意义(重点)科学管理与组织生产的重要前提技术开发、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保证信息新产品质量,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

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开拓市场,提高竟争力的重要保证 开展国际交流,进行国际合作

的重要桥梁

2 .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重要作用(重点) 保证信息产品开发与使用各个环节的技术衔接与协调改进、 保证和提高信息资源的质量

合理发展产品品种 促进科研成果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便于信息资源的使用和维护 缩短信息资源的开发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 保护用户和消费者利益

二、 标准化工作基础知识

1 . 标准化及其体系结构

标准化工作的特性

统一性 政策性 横向综合性 标准化与其他学科和关系 标准化工作研究的对象 标准体系及其特征

配套性 协调性 比例性 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

标准体系表

标准体系表的作用

描绘标准化活动的发展蓝图,明确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 系统了解国际、国内标准,为采用国外先进标准提供情报; 指导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编制,避免计划的盲目性和重复性; 改造和健全现有的标准体系,使其达到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 有助于生产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标准体系表的基本特征 目的性 2.标准的分类与分级

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法令,并与现行的有关标准内容相协调;

文字表达标准,简明:

技术内容必须正确无误: 编排格式和细则应符合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标准编写的一般程序

组织标准制定工作组—— >调查研究—— >编写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 >广泛征求意见 —— >编写标准草案报审稿—— >组织标准草案审查—— >编写标准草案报批稿—— >审查发 布—— >正式标准

4.标准的代号与编号 国家标准: GB13-87 行业标准: ZBMO214-83 地方标准: DB 企业标准: QB 编码:顺序码,区间码,助记码 三.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内容与分类 1.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内容

标准化技术

标准化设施

标准化术语

标准化管理过程

2.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法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指导原则 国家标准 待业标准

地方标准 企业标准 性质分类法

管理标准

技术标准 经济标准 安全标准 质量标准 对象分类法

厂品标准

工作标准 方法标准 基础标准 标准的分段

国际标准 区域标准 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 3.标准编写的规定及一 般程序 层次分类法

企业标准

标准编写的通用要求

效益原则系统原则动态原则优化原则协商原则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一般方法简化统一组合综合程序化3.信息资源管理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标准的制定国家对信息资源管理标准的制定采用统一管理和分工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标准的实施国家标准和待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申请产品质量认证:

A.认证是根据标准和相应的要求,经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标志,以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要求的活动:

B.产品质量认证包括合格认证和安全认证:

C.认证所依据的标准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D.认证部门是指国家标准局或国家标准局授权的部门,认证工作由国家标准局或其授权部门建立的待业认证机构实施:

E.取得认证证书的产品准许在产品或其包装上使用规定的标志,不符合认证标准或未经认证的产品,不得使用所规定的认证标志:

4.信息技术标准化组织机构5.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内容和分类

信息技术标准内容信息采集,编码与记录标准中文信息处理标准数据通信与开放系统互联标准软件工程标准信息安全与保密标准声像技术标准文献标准标准国际化趋势的特点

A.在国际标准化领域,信息技术标准化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B.信息产品的质量保证和质量认证成为国际标准化的重要课题:

C.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向国际化,统一化,程序化和通用化方向发展:

第四章软件质量管理

一.软件质量特性

1.软件质量的定义

设计质量

设计规格符合用户的要求

程序质量

程序要按设计规格所说明的情况正确运行

软件质量

与软件产品规定的和隐含的需求能力有前的特征和特性的全体:

A.软件产品中能满足给定需求的性质和特征的总体,

B.软件具有所期望的各种属性组合的程度

C.顾客或用户觉得软件满足其综合期望的程序:

D .软件的合成特征,它确定软件在使用中将满足顾客预期要求的程度:

E.所有描述计算机软件优秀程度的特性的组合

2.软件质量的主要特性指标

设软件质量的特性

a .功能性:

b 效率:

c 可靠性

d 安全性

e 易使用性

f 可维护性

g 可扩充性

h 可移植性i

重用性信软件生存期与质量特性初期运用:维护与扩充:移植与链接:

3.软件质量的二级特性指标

可追踪性:完备性:一致性:精确性:简单性:可操性:培训性:通信有效性:处理性:设备有效性:模块性:系统无关性:自描述性:结构性:洁晰性:可扩充性:文档完备性;健壮性;公用性:可见性:保密性:可防护性:数据安全性;通用性。

二.软件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发达国家在质量管理方向民经经历了检验质量管理,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等三个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包括:

A.管理目标:

B.对产品质量开展“三个” 管理,即要求全体部门的全体员工都要参加质量管理,对产品形成的全过程都要实行管理:

C.管理手段方面,使用多种管理技术和管理工具

D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软件工程面临的两个最大问题:一个是软件的生产效率问题,另一个是软件在系统可用性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也就是软件质量问题。

1 、软件质量管理的定义及意义

软件质量管理为了确定、达到和维护需要的软件质量而进行的所有有计划、有系统的管理活动。

2、软件质量管理的内容(重点)

质量控制:

计划:规程评价(规程就是在软件生存期中应当遵循的一些政策、规则和标准的具体实施描述。软件质量管理就是通过软件管理人员来监督和执行这些规程。),产品评价。

质量设计:

3、全面质量管理软件开发过程的质量管理软件生存期:指软件产品从形成开始,经过开发,使用和不

断增订修改,直到最后被淘

汰的过程。

①通过软件质量度量技术进行质量控制;②建立设计评审制度。

软件产品复制过程的质量管理重视软件产品复制工序的建立;重视软件产品复制文件的建立重视软件

产品介质的质量管理;重视软件产品复制设备的质量管理。

软件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软件产品使用过程质量管理的主要职能;

软件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17)软件产品销售中的质量管理;②软件产品技术服务的质量管理;③软件产品的维护工作的质量管理;④做好市场调查。

三、软件开发的标准与规范

1、软件生产标准化的意义(重点)

软件生产标准化是推动我国软件产业按系统工程规律健康发展的指南软件生产标准化是软件资源共享的前提软件生产标准化是提高软件质量的重要保证软件生产标准化是加速建立我国软件产业的强大动力

2、软件质量管理中的标准与规范

3、软件文档管理的标准与规范

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开发计划软件需求说明书数据要求说明书总体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

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用户手册操作手册模块开发卷宗测试计划测试分析报告开发进展

月报项目开发总结报告

四、软件质量的综合评价

1、软件质量评价的目的

2、软件质量综合评价的内容

软件质量度量模型软件质量要素:功能性;可靠性;易使用性;效率;可维护性;可移植性。评价准则:精确性;健壮性;安全性:通信有效性:处理有效性:设备有效性:可操作性:培训性:完备性:一致性;可追踪性:可见性:硬件系统无关性;软件系统无关性:可扩充性;公用性:模块性:自描述性;简单性:结构性;产品文件完备性:可运行性:无故障性。

规定软件质量需求

决定软件质量要素

决定准则及其权重:决定度量和度量问题:

3.软件质量的评论方法

计算要素分析

分析要素分数

第五章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一.信息系统安全的基本概念计算机信息系统:指由计算机及其相关的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

络)构成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刚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

系统。

1 、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概述

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入还环节、通信线路环节、软件环节、输出环节均可能存在不安全因素。影响信息系统安全的主要因素(重点)

①介质存储的高密度性②数据可访问性;③信息聚生性;④保密困难性;⑤介质的剩磁效

应;⑥电磁泄露性;⑦通讯网络的弱点。

2、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和攻击

对实体的威胁和攻击

对信息的威胁和攻击

计算机犯罪

计算机病毒

3、影响信息系统安全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

自然灾害

人为因素

无意损坏

有意损坏

4、信秘系统的安全措施

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

①保密性

②可控制性

③可审查性

④抗攻击性

5、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和措施

信息系统安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防止实体和信息遭受破坏而是系统不能正常工作:二是防止信息被泄露和窃取。

法规保护合法的信息活动受到法律保护,应当遵循原则:

①法信息系统原则;②合法用户原则③信息公开原则公开原则:④信息利用

原则⑤资源限制原则。

行政管理

①组织及人员制度;②运行维护和管理制度;③计算机处理控制与管理制度;④ 机房保卫制度;⑤对各种凭证、资料、账表的保管制度;⑥账目管理制度;⑦专机

专用制度。

人员教育

技术措施

6 、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

实体安全

①环境安全;②设备安全(包括防电磁泄露、抗电磁干扰)

:③存储介质安全。

数据安全

软件安全

网络安全

安全管理

病毒防治

二、数据库安全与数据加密

1、数据库安全重要性及基本安全要求

数据库安全的重要性技数据库面临的安全威胁

①统内部的安全威胁

②人为的安全威胁

③外部环境的安全威胁

数据库的基本安全要求及主要安全特点

2、数据库的安全保护机制及安全性控制方法

安全保护机制

①全的操作系统

②安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数据库安全性控制的一般方法

①令保护

②数据加密

③存取控制

3、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库加密密原理

数据加密的两种体制

①密钥体制

②双密钥体制单密钥体制的特点是速度快但安全性差;双密钥体制的特点是安全性好但速度慢。数据加密技术的安全性

①密、解密算法的设计;

②密钥的管理;

三、计算机软件的安全

软件具有重要性:软件既是客观存安全保护的对象,是安全控制的措施,害安全

同时又是危的途径和手段。

1、威胁软件安全的主要形式

以软件为手段,获取未经授权以外的信息的信息。以软件为手段,阻碍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或

其他用户的正常使用。以软件为对象,破坏软件完成指定功能。

以软件为对象,复制软件。

2、软件安全的基本要求

3、操作系统的安全

操作系统的安全控制

①离控制;②访问控制。

操作系统对存储器的保护

① 基址/ 边界寄存器;

②存标志;

③段技术;

④锁保护。

4、可信计算机系统

制定安全评价标准的重要性

可信计算机系统评审准则

可信计算机系统评审准则安全等级

5、应用软件的安全

应用软件的安全:①对数据安全的威胁;②对系统服务的威胁。

应用软件的开发的安全问题

6、软件产品的保护

法律保护

软件技术的保护(重点)

①在主机内或扩充槽里装入特殊的硬件装置;采用特殊标记的磁盘;

②软件指纹;

③限制技术;

④软件加密;

⑤反动态跟踪技术。

四、计算机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特点:

①计算机网络的通信线路是一个很明显的易受攻击的目标;②网络威胁的隐蔽性和潜在性

增加了保证安全的难度;③网络安全涉及多学科领域;

④网络安全是相对的,不可能建立一个绝对安全的网络;

⑤网络由于不安全受到的损害远远大于单机系统受到的损害。

1、网络资源的分布网络的资源包括了各种计算机、数据库、工作站、终端设备、

网络操作

系统以及实现数据通信的分组义换设备(PSE、网络控制中心(NCC、集

线器(HUB、多路器、分组组装/拆卸设备(PAD等。

2、影响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

网络安全主要指网络资源的安全。衡量网络安全的指标有三个:保密性、可控制性和抗攻击性。

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有:

① 自然因素;

②人为因素;

③管理因素;

④政策因素;

⑤通信因素;

⑥计算机因素。

3、网络系统的安全功能

对象认证

访问控制

数据保密性

数据可审查性

不可抵赖性

4、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中数据加密(链路、端一端、混合加密)网络中的存取控制

安全性检查

有效性检查

防火墙技术网络是的通信流分析控制安全管理端口保护

五、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1、安全管理机制构安全管理机构及管理作用安全人员的管理

2、安全管理的原则和内容

安全管理的原则

①负责原则;②任期有限原则;③职责分离原则。

安全管理的内容

①一性检查;②用户使用权限检查;③建立运行日志。

安全管理的实现

①系统的安全待级和安全管理的范围;

②限制数据的提供;

③建立科学的机房管理制度;

④协调用户用好计算机。

六、计算机犯罪及其防范

1、计算机犯罪

计算机犯罪的概念

计算机犯罪的特点

①方法新;②作案时间短③不留痕迹;④内部工人员犯罪的比例在

增加;⑤犯罪区域广;⑥利用保密制度不健全和存取控制机制不严的漏洞作案。

计算机犯罪的动机、条件和手段计算机犯罪的社会危害计算机犯罪的防范措施

① 据输入控制;②通信控制③数据处理控制;④数据存储控制;⑤访问控制;⑥信用

卡、磁卡、存折控制。

2、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的起源和危害计算机病毒的起源计算机病毒的危害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基本特

征及分类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①传染性;②可潜伏性;③可触发性;④欺骗性;⑤衍生性;⑥破坏性;

计算机病毒的种类:①引导型病毒;②操作系统型;③入侵型病毒;④文件型病毒;⑤外壳型病毒

计算机病毒的结构和破坏和机理

计算机病毒的结构:计算机病毒一般由①感染标志(病毒签名);②触发模块;

③感染模块;④破坏模块;⑤主控模块所组成。

3、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计算机防范措施主要涉及两个方面:技术措施的研究和实现: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计算机病毒预防的技术手段

软件预防软件预防是指采用病毒预防软件来防御病毒入侵。

硬件预防

硬件预防的优点:①广谱抗病毒性:②主动防御性:③自身抗病毒的坚固性。计算机病毒预防的管理方法从管理上采取措施,一是控制病毒的产生。二是节断病毒传播的途径。

社会对计算机病毒防范的法律、制度与措施计算机用户对病毒的防范措施。

4、计算机病毒的检测与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检测方法及工具

检测方法:①直接观察法;②解剖法。病毒检测工具:①通用检测工具;②专用检测工具。消除

计算机病毒的过程

①接种;②日志。

七、电子商务的安全

1、电子商务的网络平台

2、电子商务对安全的要求

①可控制性;

②保密性;

③抗攻击性;

④不可抵赖性/ 鉴别;

⑤审查能力;

3、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

认证系统

SSL协议

SET协议

4、电子商务有关的其他一些技术

数字时间戳服务是网上安全服务项目,由专门的机构提供。时间戳是一个经过加密后形成的凭证文档,它包括三部分:①需加时间戳文件的摘要;②DTS收到文件的日期和时间;③ DTS数字签各。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pdf

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 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 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 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 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 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 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 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 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 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 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1.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 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 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 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 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信息是数据 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 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 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 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4.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典

管理信息系统综合习题

北京邮电大学高等函授教育 《管理信息系统》综合习题 一、填空题 1.()、()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 2.组织中各项活动表现为()、()、()和()的流动。 3.按照处理的对象,可把组织的信息系统分为()和()两大类。 4.一个组织的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和()四大方面,其中任何一方面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 5.西蒙(H.A.)教授在著名的决策过程模型论著中指出:以决策者为主体的管理决策过程经历()、()和()三个阶段。后来西蒙在他的决策过程模型中又增加了决策实施后的()阶段。 6.西蒙教授提出按问题的结构化程度不同可将决策划分为三种类型:(),(),()。 7.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 8.不仅仅把信息系统看做是一个能对管理者提供帮助的基于计算机的人机系统,而且把它看做一个(),将信息系统放在组织与社会这个大背景去考察,并把考察的重点,从科学理论转向(),从技术方法转向使用这些技术的组织与人,从系统本身转向系统与组织、环境的交互作用。 9.基于任务的系统层次结构包括:()、()、()、()。 10.方法将()和()两者作为定义企业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利用()矩阵(也称U/C矩阵)来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11.即对其“功能”这一列,把功能按功能组排列,每一功能组内按功能发生的先后次序排列。然后调换“数据类”的横向位置,使得矩阵中C最靠近()。 12. 战略规划是一个组织的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长远发展的规划。战略规划的内容包括:信息系统的()、()及();单位的现状;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

工商管理专业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40632725 课程英文名称: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0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管理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对信息及信息资源管理知识全面了解和掌握的人才却仍然比较匮乏。基于此,我们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开设了《信息资源管理》这门课程。 信息资源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资源管理(IRM)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能够根据组织的特征确定信息资源,分析组织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流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对组织的信息流程进行优化,实现组织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组织与管理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信息、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基本概念、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信息资源过程管理、信息系统资源管理和网站信息资源管理以及信息资源管理在各领域的应用等。 3.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学会综合应用。 (三)实施说明 本课程的重点是对信息、信息管理等内容的概括了解,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用事实说话将案例教学贯穿始终。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案例分析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的先修课为管理学。本课程将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毕业设计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对重点、难点章节(如: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质量管理等)应安排习题课,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设计计算方面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和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信息、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等信息资源管理基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管理信息系统 开课院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任课教师:冯玉强,马维忠,路杨,刘鲁宁,邵真 先修课程: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生产运作管理 适用学科范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 学时:32 学分:2 开课学期:秋季学期开课形式:中文授课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Kroenke, David, Deborah Bunker, and David Nigel Wilson. Experiencing MIS.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8. [2].黄梯云,李一军. 管理信息系统.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门课程采取教师讲授和案例讨论两个主要环节,以帮助学生理解以信息系统为基础的企业变革、企业变革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以及如何利用新的信息系统实现新的管理理念、支持新的管理手段等实践性问题。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旨在让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新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他们有能力、有信心在管理实践中创造性地使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为他们成为信息时代的新型管理人才或继续从事信息系统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主要内容: 本课程将采用由美国学者David M. Kroenke 教授所编写的《Experiencing MIS》,以及国内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始人黄梯云所编写的《管理信息系统》为主要参考教材。课程主要包括五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介绍(包括引言、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和组织战略三个章节),第二部分介绍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包括硬件和软件、数据库应用、数据通讯三个章节),第三部分对信息系统在企业内、外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㈠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㈡论述信息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及主要内容 ㈢信息组织的基本思想方法有哪些?网络信息组织的技术方法极其特征是什么? 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㈤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第一题: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答:1、中国信息化的现状: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十分重视信息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早在1984 年 9 月,提出的“开发信息资源, 服务四化建设”,就把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业的发展同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腾飞联系在了一起。从八十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以来, 10 年左右时间里, 全国已形成以中央、省、地、县( 市) 各级计划部门信息中心为骨干的信息专业队伍。连同各行业、部门的信息机构已构成较完整的信息体系。1993 年, 以“三金”工程的提出和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的成立为主要标志, 中国进入了第二次信息化的高潮。由于政府的重视,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正在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 在信息通信设施方面全国新增长途光缆干线 8 万余公里, 新增局间电话 5600多万线, 电话主线用户超过4400万。公用数字数据网已联通约 1000个县市, 公用分组交换网已覆盖2000多个县市和乡镇。卫星通信方面新建了12 座地球站, 形成由 20个城市组成的卫星通信网。至 1995 年底全国已有近千座广播电台、约 700 座电视台和 700 余座有线电视台, 其中有线电视用户已近 4000万。不仅如此, 各种高新通信技术已普遍使用,异步传输模式也开始试验。在信息处理设施方面国内计算机拥有量已超过 300 万台( 套) 。信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源于近些年的高额投入。在信息资源的开发方面, 不仅传统的信息媒体有了很大发展, 如报纸已有 1000 种、杂志已近7000种, 年出版图书已逾 10 万种。而且电子化信息资源开发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据国家计委、科委和国家信息中心去年的联合调查, 国内有一定规模可以上网服务的数据库已达1038个。在信息服务业方面, 据各方面的资料分析, 国内现有信息服务企业约 1 万家, 从业人数约 20 余万人。与 10 年前相比有了几倍至 10几倍的增长。在网络建设上, 近些年各部门、各地区的局域网以及纵向的广域专业网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去年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国内已有电子化信息服务网络 104个。可以说, 中国信息化进程近几年确实取得了跳跃式发展。 2、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尽管中国信息业近年来有了较长足的进展, 但毕竟仍是起

UML 企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销售管理子系统

企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销售管理子系统 一、客户需求分析 1、业务组织结构 “企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用户是企业各级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公司经理和系统操作人员。该系统主要提供“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调度管理”、“进销存管理”、“生产设备安全管理”和“行政事物管理”等方面的服务。 (1)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管理企业的所有资金往来。包括产品销售后资金的回收、购买原材料的资金支取、组织产品生产的开销、员工工资的发放、差旅费用的报销、固定资金的折旧、行政办公费用的支出等。 (2)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包括对员工进行招聘、录取、辞退工作,对各部门人员需求进行调配,考核,奖励惩罚等。 (3)生产调度管理 “生产调度管理”部门负责企业的产品生产调度工作。包括制定原材料采购计划、产品生产计划等。 (4)进销存管理 “进销存管理”部门实际上负责整个企业产品的销售、原材料的购进、产品及原材料的存储和产品的售后服务。 (5)生产设备安全部门 “生产设备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企业所有生产设备和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管理。包括企业生产设备登记造册,即使维修设备等。 (6)行政事务管理 “行政事务管理”部门负责对企业的行政事务进行管理。包括制定计划购买办公用品,对员工的福利、工资进行审批、发放等。 2、具体功能要求 (1)销售管理 *制定销售计划 *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 *检查合同履约率 *组织生产 *对产品进行入库、出库处理 *财务管理部门收取客户货款 *售后服务 (2)采购部门 *制定原材料采购计划 *与客户签订采购计划 *检查合同约率 *库存管理部门对原材料进行入库验收、存储 *财务管理部门支付货款

网络与信息资源管理教学大纲.doc

网络与信息资源管理教学大纲1 网络与信息资源管理教学大纲 (网络管理员) 第一部分综述 简介 NTC网络与信息资源管理内容及其对应的考试是专门设计来认证一个网络管理员的综 合技能。这些技能包括: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网络参考模型,路由器的基本操作知识,局域网交换技术和交换机的高级配置管理,虚拟局域网的原理与在交换机上的配置,TCP/IP 协议、路由技术与路由协议,访问控制列表,,广域网协议与技术,主干网技术,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管理。 培训与教学目的 1.掌握交换机和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安装、配置与管理方法; 2.掌握虚拟局域网的规划、配置与管理方法; 3.掌握多种常见路由协议的配置、管理与维护方法; 4.掌握广域网配置与管理技术; 5.熟悉多层交换配置、维护与管理技术;

6.理解基本网络安全概念,能够使用路由器和防火墙维护网络安全。 教学重点 交换技术,路由协议,交换机与路由器的安装、配置与管理,广域网的配置与管理。 教学难点 路由协议,多层交换技术和常见网络故障的解决方法。 培养目标 使学员具备设计、安装、配置、维护和管理包含多种网络设备的,大规模、跨地域的复杂网络的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 培训对象 网络技术培训学员。 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学生。 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和广大网络技术爱好者。 大、中型网络系统管理人员 前备知识与技能 1.掌握安装和维护各种常用中小型局域网的物理设备的方法;2.理解TCP/IP协议族,能够配置与管理各种常用中小型局域网;3.了解路由协议,熟悉基本网络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 模块1 计算机网络基础概述课程1.1 计算机网络概念 课程1.2网络通信相关概念 课程1.3网络协议 课程1.4通信子网 课程1.5网络连入设备 课程1.6 Internet 工作原理 模块2 网络管理概述课程2.1 网络管理的基本任务与功能课程2.2网络管理的标准化和协议 课程2.3配置管理 课程2.4性能管理

信息管理学基础习题,重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特征及分类,关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掌握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化的层次、阶段 3.信息管理的内容任务 4.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 【重要概念】 信息知识负熵语法信息语用信息语义信息信息流社会信息化 信息社会GII “三金”工程信息管理文件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 【简答】 1、如何理解通讯领域信息的含义? 2、简述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 3、简述信息的特征和分类。 4、试分述信息管理四个典型阶段。 【本章知识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二章信息交流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掌握信息交流传播过程的栈交流,了解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掌握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理解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交流概念、信息交流行为 2.信息交流的基本条件和要素 3.信息交流传播的模式和特征 4.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过程,信息栈和栈交流 5.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6.信息交流的实现与障碍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交流的条件要素 2.栈交流 3.信息守恒原理、信息扩散原理 4.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简答】 1、简述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信息交流与认识过程。 3、信息交流有哪些条件和要素。 4、怎样理解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栈以及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代理。 5、简述S、R、T信息守恒的含义。 6、了解信息扩散原理的内容。 7、简述两种信息变异的形式和原因。 【本章知识点】

企业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类型

信息系统的类型 □信息系统的基本类型 信息系统可以是人工的或基于计算机的,独立的或综合的,成批处理的或联机的。通常的信息系统是上述各种类型的组合。当然它不能即是独立的又是综合的。 1.独立的系统是为了满足某个特定的应用领域(如,人事管理)而设计的。独立系统有它自己的文件,这些文件必然带有一定的冗余性。 2.综合的信息系统通过它们使用的数据而被综合在一起。系统利用一个资源共享的数据库来达到综合的目的。例如,工资系统要求正常地从人力资源系统和会计系统中找到数据。 3.以人工系统为基础已经开发出各种各样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到目前为止,在进行人工“计算机化”时,仍然缺乏设计经验和(或)缺少信息服务人员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也就是说,基于计算机的系统的工作流程直接借鉴了人工系统的工作流程。通常这些系统是独立的,而且把计算机仅仅用作为数据处理机。在设计这些系统时,很少考虑到最终要将它们综合的意图。 4.信息系统也能按成批处理、联机处理或二者组合来分类。在成批处理系统中,将事务和数据分批地处理或产生报表。例如,银行将大量的支票编码,然后在一天结束时,将所在支票分批、排序并进行处理。又如,为了防止航空公司在塔拉斯一个售票点与在亚特兰大的另一个售票点同时出售从洛杉矶到旧金山的某一航班的最后一张机票,航空公司系统订票必须是联机的,以反映数据库当前的状态。多数联机信息系统也有成批处理的要求。 即使出现了信息资源管理(IRM)系统,而且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潜力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之后,大多数系统仍然是独立的成批处理系统。如今这些系统中多数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而且被重新设计成综合的、联机的系统。通过定义可知,“综合”要求业务领域经理和公司领导密切地合作。信息服务专业人员可以作为顾问,而有关综合信息系统与业务领域的冲突和差异则应该由用户团体来解决。解决这些差异以真正实现综合的环境是信息服务人员向用户经理提出的挑战。 □社会团体的信息系统 在每个社会团体的每个专业领域都能发现数据处理系统或信息系统的潜力。下面我们按社会团体列举出这些实行计算机化的专业或应用领域。对于某种程度在专业上相近的系统多数可以综合在一起(例如,工资,会计和人事)。下面给出的清单只是为了说明可能的应用领域,并不包括所有的应用领域。 1.通用系统:(1)工资 (2)收帐 (3)付帐 (4)总帐 (5)库存管理和控制 (6)人力资源开发 (7)预算 (8)财务分析 (9)采购 (10)字处理 2.制造业:(1)定货输入和处理 (2)分配和发送 (3)生产调度 (4)制造资源计划(MRP,通常又称物料需求) (5)市场分析 (6)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7)计算机辅助制造(CAM) (8)项目管理和控制 (9)成本标准化 3.保健:(1)病人结帐 (2)病房统计 (3)配方(包括药剂的相互影响) (4)护士站调度(5)诊断 (6)入院管理 (7)病历 4.零售:(1)销售点管理 (2)供应商管理 5.大学和学院:(1)入学管理 (2)注册和分班 (3)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4)发展校友 (5)安置服务 (6)寄宿管理 (7)财务补助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狭义,是用以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广义,本体论层次: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认识论层次: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2、全信息: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语法信息: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 ;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 ;语用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3、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4、信息管理(狭义)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如分类、主题、代码、计算机处理等等)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贮、检索和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广义)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5、信息交流就是社会活动中信息交流双方借助某种符号系统,利用某种传播渠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实现的信息传输和交换行为。 6、知识组织是揭示知识单元(包括显性知识因子和隐形知识因子),挖掘知识关联的过程或行为,最为快捷地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或信息。(特征: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 7、信息服务(Information?Service)通过研究用户、组织用户、组织服务,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最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是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 8、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 9、国家信息政策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国家或政府为解决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关系和涉及到公共利益、权益、安全问题,保障信息活动协调发展而采取的有关信息产品及资源生产、流通、利用、分配以及促进和推动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划、原则或指南。 10、信息道德就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动中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符合社会一般要求的行为和伦理规范。 11、信息伦理是指人们从事信息生产、加工、分析、研究、传播、管理、开发利用等信息活动的伦理要求、伦理规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伦理关系。 12、信息政策是国家和社会组织为实现信息管理目标而规定的信息管理行为准则,是进行信息管理决策的指导方针,代表了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基本管理思想,

信息资源管理教学大纲

《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信息资源管理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学分:理论48学时,3学分 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一、课程教学目的 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了解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方法和机制,建立信息思维,掌握以资源管理的方式对组织的信息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全面了解信息化带来的影响; 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 了解信息、信息资源、知识、情报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了解信息技术; 了解课程背景。 1、学习《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2、明确本课程的课程内容、学习方法 3、介绍信息资源管理含义 4、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认识 (二)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思想与特征 理解和掌握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的内涵; 理解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了解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对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的认识。 1、介绍西方学者关于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的认识 2、介绍中国学者关于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的认识 3、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内涵 4、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 (三)信息技术 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 了解相关的信息基础技术、信息主体技术; 了解IT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 基本掌握企业IT战略规划的含义和过程。 1、IT介绍 2、IT与企业竞争优势 3、IT管理 (四)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了解企业内部、外部信息流;

掌握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掌握信息需求的含义、信息需求分类、企业信息需求的复杂性和层次性。理解信息源的集中与分散的分布规律; 掌握信息收集的基本方法。 掌握信息组织含义; 掌握分类组织法和主题组织法; 掌握信息存储应该注意的问题。 掌握信息开发的含义; 掌握信息开发的原则; 了解信息开发的步骤; 了解信息开发的方法类别。 1、信息资源流 2、介绍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3、信息需求分析 4、信息源分析 5、信息收集 6、信息组织 7、信息存储 8、信息开发 9、信息传播和利用 (五)信息资源集成管理 掌握集成的含义和本质; 了解信息资源集成; 认识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 掌握SCM的集成管理思想; 了解SCM的产生背景及其要解决的问题; 了解供应链的类型。 1、IT投资风险与回报问题 2、集成管理概述 3、信息资源集成 4、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模式 (六)信息资源管理与组织结构 掌握组织相关知识; 了解当前的组织环境; 了解适应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特性。 1、组织的相关知识回顾 2、信息资源管理融入组织 3、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第一节信息得含义 【本章考点】 1、信息、全信息、社会信息得概念(2010年名词解释) 2、信息得特征 3、社会信息化得含义及层次 4、信息管理得内容及任务 5、信息管理得沿革发展 【本章重难点】 1、社会信息化 2、信息管理得目标与任务 3、信息管理得发展阶段及基本特征 【知识点详细讲解】 一、信息概念得发展 1、消息层面得信息 早期,人们对信息得理解就是很肤浅得,仅停留在字面上,把信息瞧做就是消息得同义语。这种认识甚至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李中曾吟出了“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得名句。诗中得“信息”就就是指音信、消息。在西文中“信息”(information)与“消息”(message)两个词汇在许多场合也就是相互通用得。 2、通信领域得信息概念 最早把信息作为科学对象来加以研究得就是在通信领域。 (1)哈特莱得开创研究 1928年,哈特莱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得方式,并用选择得自由度来计量这种信息得大小。 (2)申农得负熵理论 1948年,通信专家申农以概率论为工具,阐明了通信中得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给出了计算信源信息量与信道容量得方法与一般公式,得到一组表示信息传递重要关系得编码定理,即负熵理论,把信息定义为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得东西。 (3)维纳得控制理论 1950年,控制论得奠基人维纳则把信息瞧做广义通信得内容,把人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得过程瞧做就是一种广义得通信过程,即泛指人与人、机器与机器、机器与自然物、人与自然物之间得信息传递与交换。维纳同样也把信息解释为负熵。 3、经济科学得信息概念 不确定性与信息之间关系得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就受到许多经济学家得关注。这些关于信息得理解也在不断影响着其她领域得研究,例如有关风险定性得减少(信息得获取)与成本、收益联系起来,取得了突出成果。 4、信息得生物科学概念 英国生物学家W、阿思比把信息定义为“变异度”,她认为,任何一个集合包含得元素得数目以2为底得对数就就是该集合得变异度。 在生命科学领域,动物界与植物界得信号交换,甚至生命体由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由一个机体传递给另一个机体,也开始被瞧做就是信息得传递。例如生物体内得核酸分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与核糖核酸RNA)就就是通过自我复制,把遗传信息一代代传下去,这就就是一种重要得信息传递。 5、科技工作得信息概念 科技信息工作中信息被瞧做经验、知识与资料。诸如:“信息就是作为存贮、传递与转换得对象得知识”,“信息就是人与人之间传播着得一切符号系列化得知识”,“信息就是决策、规划、行动所需要得经验、知识与智慧”,“信息就是组织好得、能传递得资料”等等都就是有代表性得信息定义。 6、哲学中得信息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 修读学期5学分3学时48 课程英文名称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应用技术 二、课程的地位及作用 《管理信息系统》是专业方向课,属于管理类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交叉性的学科,它面向管理,以计算机及网络作为技术平台,利用系统的观念,数学的方法,以信息化管理为重心,研究信息化对现代管理模式的影响,以提高管理的效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指导学生运用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等学科的理论和概念,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对企事业等社会组织中的业务管理和决策信息进行收集、存储、组织、检索、分析、设计、处理和应用,培养学生政务信息管理能力、现代办公操作能力和社会工作与服务能力。本课程侧重对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和技术的学习,是一门实用性、技术性较强的课程。 三、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初步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懂得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在实现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对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本课程阶段并不要求去编写复杂的应用程序,通过上机实验和教学软件的演示拓宽视野,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生产实际,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掌握操作和使用方法,提高政务信息管理能力、现代办公操作能力和社会工作与服务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本门课的教与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具有管理信息系统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各阶段的步骤、基本技术与方法,能够设计小型的MIS系统; 3.掌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简单的说,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物流信息管理教学大纲

《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40831014 课程英文名称: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2 实验:8 上机:0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必修课,考试课。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要求学生从信息管理的观点,分析综合物流中的业务、管理、决策,分析物流系统的构成;掌握与物流系统相关的主要的单元信息技术,以及其在物流信息管理的工作机理;掌握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关键问题。了解系统调查、系统分析设计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从而具备使用一个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由于现代物流的特点,物流信息系统更为复杂。对于一个物流企业的经营者将如何把握物流信息管理,对于如何掌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管理,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结合物流管理与信息技术,跟踪国际上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以综合物流信息管理为主线,以培养电子商务人才为目的,从管理、信息技术对物流信息管理进行系统性学习。系统地掌握一般物流系统的信息模型、物流信息系统的单元技术以及其原理,掌握物流信息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等,达到基本内容会用,基本技能技巧熟练,能使用一个实用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 (三)实施说明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课堂上重点讲授基本原理,并结合实践或案例研讨,使每个部分做到深入系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夯实理论基础。课后做复习思考题,观察实践,有机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是物流管理基础、计算机基础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对重点、难点章节应安排习题课,案例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方面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和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3.安排大作业,大作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物流信息管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视具体情况按百分制给出。

管理信息系统综合题与答案

单选题 1.现代管理的核心是(B)。 A.信息 B.决策 C.知识 D.控制 2.FTP是(B)---1409A卷1 A.文件处理程序的简称 B.文件传输协议的简称 C.面向传输过程的简称 D.文件传输程序的简称 3.U/C矩阵表的C代表(C)---1412B卷1 A.某过程使用该数据类 B.某过程不使用该数据类 C.某过程产生该数据类 D.某过程不产生该数据类 4.电子商务中企业对企业的形式可称作(A) A.B2B B.B2C C.B2G D.G2C 5.企业流程重组的出发点是(B) A.企业制度 B.顾客需求 C.企业目标 D.企业文化 6.域名是(C) A.电子邮件的信箱名 B.所在地域的名字 C.用文字表示的IP地址 D.传输密码 7.系统转换方法中,系统开销最大的是(B)---1412B卷2 A.直接转换 B.并行转换 C.分段转换 D.试点转换 8.关系数据库是以(B)作为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系统。---1409A卷2 A.一维表 B.二维表 C.三维表 D.多维表 9.U/C矩阵表的U代表(A) A.某过程使用该数据类 B.某过程不使用该数据类 C.某过程产生该数据类 D.某过程不产生该数据类 10.新系统投入运行后,原系统仍有一段时间与之并行工作,称为(C) A.跟踪调试 B.跟踪检验 C.并行转换 D.直接转换 11.新系统的逻辑模型,从本质上来说,是规定系统应该(B),即系统的逻辑描述 A.由什么模块组成 B.做什么 C.怎样做 D.做什么和怎样做 12.计算机输入的是(D) A.信息,输出的是数据 B.信息,输出的还是信息 C.数据,输出的是信息 D.数据,输出的还是数据 13.程序的总调指的是(D) A.主控制调度程序调试 B.调试功能模块 C.测试模块的运转效率 D.将主控制调度程序和各功能模块联结 14.系统投入运行后,运行结果是否达到开发的预期目标,需要进行全面的检验和分析,这个过程称为(D) A.系统分析 B.系统设计 C.系统实施 D.系统评价 15.下面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描述正确的是(B) A.是系统开发任务是否下达的决策依据 B.是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总结 C.是系统分析人员和用户交流的手段 D.是系统设计阶段工作的依据 16.计算机局域网简称为(A) https://www.360docs.net/doc/a311657596.html,N B.WAN C.MAN D.WWW 17.数据组织的最低层次是(B)。 A.数据库 B.数据项 C.文件 D.记录 18.组织/业务流程分析属于(A)阶段。 A.系统分析 B.系统设计 C.系统实施 D.系统运行 19.在数据库模型中,目前最常用的是(D) A.层次模型 B.网状模型 C.面向对象的模型 D.关系模型 20.在数据库系统的组成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D) A.计算机系统 B.数据库 C.数据库管理系统 D.软件系统 1.EDI代表(D) A.电子商务 B.电子数据传递系统 C.信息交换系统 D.电子数据交换系统 2.代码设计就是把管理对象(B)---1409A卷6 A.定量化 B.数字化或字符化 C.图形化 D.数值化 3.人们习惯于将计算机的发展划分为四代,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

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_知识点

第一章 1.1简答或者选择 1.信息的要素:语义要素、差异要素、传递要素和载体要素 2.按信息描述的对象划分,分为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 3.按信息加工深度划分,分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 4.按信息的表现形式划分,分为文献型、档案型、统计型、动态型等。 5.按信息的性质划分,可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6.信息一般表现为四种形态:数据、文本、声音和图像 7.从时间和空间上,信息运动的过程可分为自然信息运动、生物信息运动和人类社会信息运动三种不同的类型。 8.信息产业包含四大技术: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 1.2知识点【判断】 1.核心资源、支持资源和环境资源构成了完整的信息资源体系。 2.冗余是指在表达和传递信息时,用较多的信息量来实现较少的信息传递。 3.自然信息运动过程是随机的和盲目的; 4.自然信息是不完整的,只有信息的生成和存储,而不能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利用,存在着过程上的断层。 5.信息产业是智力和资本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 6.信息网络体系、信息产业基础以及社会支持环境这三者组成的有机整体也称为信息基础设施。 7.信息:信息是按照用户的需要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对信息的加工是信息管理工作的核心。 8.信息资源: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及其载体。也就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者有用的数据。广义的信息资源把信息活动的各个要素都纳入到信息资源的范畴,强调系统的概念。 9.信息差异:由于客观事物差异性的存在,信息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越是表现细微差异的信息,越有使用价值。

1.3综合 1.信息传递模式的多样性:多向主动传递:是指信息生产者或收集者针对整个社会的需要将自己生产或收集到的信息主动传递给事先未确定的接收者。单向主动传递:是指信息生产者或收集者将信息传递给事先确定的接收者。多向被动传递:这种方式事先没有确定的接收者,是信息收集者向整个社会开展的信息服务。单向被动传递:这种传递方式是指信息生产者或收集者开展的信息咨询服务。【举例论述信息传递模式的多样性】 2.信息运动方式的多样性:辐射式运动:信息生成以后便向四面八方做辐射式传播和扩散。主要手段有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络、报刊杂志等形式。有序性运动:信息运动的有序性既表现在信息自身的有序性,也表现在运动过程的有序性。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按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以一定的方式,沿着固定的方向运动。主要手段是传真、文件、报告、书籍、刊物等。接力式运动:信息运动从信源到信宿是需要多次接力传递的。布朗运动:信息在人的作用下往往做无规则、无休止的运动。人际交谈、小道消息是这种信息流动的主要方式。【举例论述信息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第二章 2.1简答或者选择 1.人类的信息管理活动:传统管理阶段、技术管理阶段、资源管理阶段、知识管理阶段 2.信息源种类繁多,形式复杂,可分为记录型、智力型、实物型和零次型。 3.记录型信息源按不同的物质载体,可分为印刷型、缩微型、计算机阅读型、网络型、视听资料。 4.信息搜集必须遵循的原则是:针对性、系统性、预见性和科学性。 5.常用搜集信息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采购、调查、交换、索取和检索。 6.信息组织形式可按不同方式划分: ?按信息表现形式划分,有文字信息组织、图像信息组织、声音信息组织和视频信息组织。 ?按信息加工的程度划分,可分为一次信息组织、二次信息组织和三次信息组织。 ?按信息的传播载体划分,分为文献信息组织和非文献信息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