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酸菌菌种分离筛选方法

醋酸菌菌种分离筛选方法
醋酸菌菌种分离筛选方法

醋酸菌菌种分离筛选方法

醋酸菌的细胞为椭圆至杆状,单个成双或成链,鞭毛周生或端生,运动或不运动,革兰氏阴性菌,好氧菌,一般在乙醇或其他可氧化物的酵母煮液或酵母消化液培养基生长旺盛。

醋酸的钠盐和钙盐与三氯化铁共热,生成红褐色沉淀,原液变成无色。

可进行分离菌鉴别。

1.培养基:

1.1米曲汁乙醇碳酸钙培养基:米曲汁(10-12BX)1000mlCaCO

310-15g95℅乙醇30-40ml(灭菌后加入)PH自然

1.2葡萄糖碳酸钙培养基:葡萄糖15g/L酵母膏10g/L CaCO

315g/LPH 6.8

1.3乙醇30mL/L酵母膏10g/L葡萄糖10g/L CaCO

310-15g/L(常规筛选培养基)PH 6.8-7.0注:常规培养基中的碳酸钙易沉淀,平板不易观察到透明圈,选择米曲汁乙醇碳酸钙培养基为好。

1.4醋酸菌保存培养基:酵母膏15g/L葡萄糖10g/L CaCO

315-20g/L琼脂15-20 g/L 3-4滴乙醇/试管。

1.5液体种子和发酵培养基:乙醇30-35mL/L膏酵母10g/葡萄糖10g/L KH

2PO

40.5g/L MgSO

40.5g/L PH 6.5-6.8

2.菌种筛选:

2.1集菌:1-2g(5ml)样品,在无菌下加入30-50ml/250ml米曲汁乙醇液体培养基(0.5ml 0.02℅结晶紫醋酸溶液/100ml培养液)中,

130-33℃震荡培养24-48h,集菌液PH明显下降,有醋味,镜检细胞革兰氏染色阴性。形态与醋酸菌相符即可分离。

2.2混菌法分离:(分离及初筛)

适度稀释10-5、10-6、10-7取1.0ml菌液置于无菌平板或涂布中,每个梯度平行两次,米曲汁乙醇碳酸钙培养基倒平板,30℃24-48h,观察有小菌落出现,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圈的大小因菌而异。挑透明圈出现早且菌落丰厚,边缘整齐,生长旺盛不同的菌落转接于曲汁乙醇碳酸钙斜面,30-33℃24-48h。根据菌落周围溶解透明圈大小初步筛选出产酸高的菌种。

2.3性能测定:(复筛)

不同菌落接种于液体曲汁乙醇培养基(30-50ml/250ml)中,30℃震荡培养24-48h。2.3.1镜检:染色镜检细胞整齐,椭圆或短杆状,革兰氏阴性菌。

2.3.2性能测定:

醋酸定性分析:取发酵液(离心去菌体)5.0ml于洁净试管中,用10℅氢氧化钠中和PH至7.0,加入1℅三氯化铁溶液2-3滴,摇匀,观察溶液是否变黄褐色,加热共沸,形成红褐色沉淀,原液变无色者为产醋酸细菌。

生酸量测定:1.0ml发酵液于150ml三角瓶中,加中性蒸馏水10-20ml,酚酞指示剂2滴,用0.1mol/l氢氧化钠滴定至微红色。

醋酸量(g/100mL)=氢氧化钠摩尔浓度.Vx60.06x10-3/样品毫升数x100

2同时,进行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醋酸速度,耐高温,耐酒精度,耐低酸度等主要生产性能,选择优势菌株。

3

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方法

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方法乳酸细菌是一类能利用发酵糖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通称。为兼性厌氧菌,杆状或球状,革兰氏阳性菌,无芽孢,不运动。营养要求高,需要提供丰富的肽类氨基酸维生素。在琼脂表面或内层形成较小的白色或淡黄色的菌落。 通常用作为有益微生物的菌种有乳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乳酸片球菌、双歧杆菌、屎肠球菌、戊糖片球菌等。 乳杆菌常用MRS琼脂作半选择培养基。当乳杆菌仅是复杂区系中的部分菌类 时,SL培养基常用作为选择性培养基。对于芽孢乳杆菌常用GYP培养基,链球菌有TYC培养基、MS培养基。M17培养基被用作乳球菌的分离培养基。 嗜酸乳杆菌属于乳杆菌属的一个种。其特性为:杆菌,两端圆,不运动,无 鞭毛。粪肠球菌为革兰氏阳性,圆形或椭圆形。 乳酸片球菌细胞呈球状,直径0.6~1.0μm,在直角两个平面交替形成四联状,一般细胞成对生,单生者罕见,不成链状排列。革兰氏阳性,不运动,兼性厌氧。在MRS培养基上菌落小,呈白色。沿洋菜穿刺线的生长物呈丝状。 乳酸菌在一般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微小菌落,不易观察,所以分离时先富集培养并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分离培养基一般添加西红柿、酵母膏、吐温-80等物质,也常常加入醋酸盐,因醋酸盐能抑制部分细菌生长,对乳酸菌无害。 培养基中添加碳酸钙,乳酸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形成透明圈,作为分离鉴别的依据,通过对生成的乳酸量进行性能鉴定。 乳酸菌生长繁殖时需要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微氧,一般菌落比较小。分离培养基一般可添加西红柿酵母膏油酸吐温等物质,均具有促进生长作用。也常常添加醋酸盐抑制有些细菌的生长,对乳酸菌无害。 一.筛选方法: 1.溶钙圈法: 利用一些产酸类细菌在含CaCO3的培养基上产生CaCO3溶解圈,从而筛选出这些产酸类细菌,可用于乳酸菌的筛选。 其中培养基中加入CaCO3的作用是:①鉴别能产生酸的细菌;②中和产生的酸,以维持培养基的PH。 筛选过程:样品预处理→梯度稀释至10-6→选择合适的稀释度涂布→37℃培养

微生物实验设计-醋酸菌

实验设计:醋酸菌的分离与纯化 ——生物科学2班秦琬莹辛吉瑀张博文一、实验目的 学习醋酸菌的分离纯化、鉴定的原理。 掌握平板表面涂布法、平板划线法的分离技术。 二.实验原理 1.菌种的分离纯化 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2.接种操作方法 涂布平板法:因为将微生物悬液先加到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且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 平板划线法:最简单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划线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比较容易出现单个菌落的划线方法有斜线法、曲线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 3. 结晶紫 结晶紫是一种碱性染料,也一种极佳的精密酸指示剂,pH 0.5(绿)~2.0(蓝)~弱酸(蓝紫)~中性(紫色)~碱性(赭红色);所以在醋酸菌分离纯化平板培养基中加入少量的结晶紫溶液,既不会影响醋酸菌的生长,又可根据变色圈的大小很快把产酸高的醋酸菌株分离出来。 二、材料、用品 1.样品:食醋 2.培养基: (1)分离纯化平板培养基 葡萄糖1 g,酵母膏1 g,碳酸钙2 g,琼脂2g,水100mL,121℃灭菌20min,冷却至70℃加入4mL无水乙醇和0.5mL 0.02%结晶紫冰醋酸溶液。 (2)液态发酵培养基 葡萄糖l g,酵母膏1.5 g,磷酸二氢钾0.05 g,硫酸镁0.05 g,水100 mL,pH6.5,灭菌后冷却至60 ℃以下加入无水乙醇3.5mL。 3.器材:接种环、冰箱、试管、培养皿、无菌玻璃涂棒、移液管、恒温培养箱、无菌操作台、高压灭菌锅等。 三、醋酸菌分离纯化流程 样品——醋酸菌发酵液中富集培养——稀释分离——纯化——保藏平板培养基保藏 四、实验步骤方法 1.富集培养 取家用食醋以10%的量接入醋酸菌液态发酵培养基富集培养24h。

醋酸菌的分离鉴定和发酵条件研究

第2章醋酸菌的分离鉴定和发酵条件研究 2.1引言 醋酸菌包括醋酸杆菌属和醋酸单胞菌属[30],又名醋酸细菌。醋酸菌的细胞一般为杆状、直或者稍弯,也有少部分像椭圆形,由单个、成对或者成链状排列的,大小一般在0.6~0.8×1.0~3.0 μm。醋酸菌没有芽胞是革兰氏阴性菌,它有的细胞是周生鞭毛种类,一般在液面上生长会形成较厚的菌膜。黑色醋酸杆菌等为另一些种类的醋酸菌细胞是端生鞭毛。醋酸菌的分布广泛,在未灭菌的醋、啤酒、黄酒中果酒,以及在果园的土壤中、葡萄或酸败食物表面中都有生长[31]。醋酸菌是酿醋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醋酸菌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醋酸和其他有机酸,而且还有醇类[32]。 本章节研究醋酸菌的分离鉴定和发酵条件,通过平板分离、革兰氏染色、产醋酸实验,并经生理生化鉴定和查阅伯杰氏手册,做出进一步鉴定。 2.2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材料与仪器 分离样品:取自湖北某果醋厂发酵的醋醅。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型号及产地如表2.2.1.a。 表2.2.1.a主要仪器设备 Tab 2.2.1.a Main instrument equipment 主要仪器型号厂家 生化培养箱 双目生物显微镜 分析天平 手提式不锈钢蒸汽灭菌锅 超净工作台 精密数字式酸度计 PYX-250S-A BME(BA/E3) BS224S DSX-280B SW-CJ-1FD pHS-3C 长沙科技 科力仪器 德国莱卡 北京化丰 上海南鹏 上海科技

试验试剂:葡萄糖、酵母膏、甘油、无水乙醇(95%)、CaCO3、(NH4)2SO4、K2HPO4、KH2PO4、MgSO4·7H2O、FeCl3、乙酸钙、乳酸钙、浓硫酸均为分析纯;琼脂食用级。 2.2.2培养基[33-37] 表2.2.1.b培养基成分表 Tab 2.2.1.bMedium composition 名称葡萄 糖 酵母 膏 无水乙醇 (v/v) 琼 脂 CaCO3备注 ⑴基础发酵培养基1%1%3%pH 4. 5 ⑵分离培养1%1%3%2%2%pH自然 ⑶斜面保藏培养基1%1%3%2%1%pH自然 ⑷液体保藏培养基1%1%1%pH自然 ⑸改进后的斜面液体 保藏培养基 1%1%3%2%1%pH自然 ⑹发酵培养基1%1%7%pH 4. 5 ⑺Horyer-Frateur培养 基 3%pH自然 ⑻GYC培养基10%5%2% 2. 5%pH自然 ⑼高糖培养基30%1%2%2%pH自然⑽生酮培养基3%2%甘油3% ⑾产5-酮基葡萄糖酸 盐培养基 3%1%2%2%pH自然 ⑿氧化乙酸培养基1% 1% 2% 乙酸钙1% pH 7.2 ⒀氧化乳酸培养基1% 1% 2% 乳酸钙2% pH7.0-7.2 ⒁乙醇培养基1% 3% 2% pH自然注:培养基⑸在斜面保藏培养基⑵上,30℃培养24 h,加入无菌碳酸钙,灌入并液体培养基到斜面上,至离管口2cm处,密封冷藏;培养基⑺其他成分有(NH4)2SO40.1%,K2HPO40.1%,KH2PO40. 01%,0.025%,FeCl30. 0005%;以上培养基均以121℃灭菌20 min。 2.2.3醋酸菌的分离纯化 2.2. 3.1分离纯化实验 称取醋醅样品5g,液态增殖培养48h后,按照浓度梯度10-6、10-7和10-8,

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办法

精心整理 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方法 乳酸细菌是一类能利用发酵糖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通称。为兼性厌氧菌,杆状或球状,革兰氏阳性菌,无芽孢,不运动。营养要求高,需要提供丰富的肽类氨基酸维生素。在琼脂表面或内层形成较小的白色或淡黄色的菌落。 通常用作为有益微生物的菌种有乳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乳酸片球菌、双歧杆菌、屎肠球菌、戊糖片球菌等。 时,SL 培养基、MS 对乳酸菌无害。一.筛选方法: 1.溶钙圈法: 利用一些产酸类细菌在含CaCO3的培养基上产生CaCO3溶解圈,从而筛选出这些产酸类细菌,可用于乳酸菌的筛选。 其中培养基中加入CaCO3的作用是:①鉴别能产生酸的细菌;②中和产生的酸,以维持培养基的PH 。 筛选过程:样品预处理→梯度稀释至10-6→选择合适的稀释度涂布→37℃培养48h →挑选产生溶

钙圈的菌落反复在MRS培养基上划线→挑起单菌落染色,经镜检确认为纯种→挑选革兰氏阳性单菌落→试管穿刺4℃冰箱保存。 2.溴甲酚绿指示剂法: 培养基:MRS培养基(含溴甲酚绿酒精溶液) 筛选过程:同上,不同之处是稀释涂布后长出菌落,挑取使溴甲酚绿变色的菌落。 二.菌种的分离筛选 1.培养基: ★1.1麦芽汁碳酸钙培养基:麦芽汁(10BX)1L预先灭菌碳酸钙5-10g/LPH自然(分离用) ★★1.2吐温 ★1.3 酵母膏(分离用) 1.4 1.5 MgSO 4 1.6 ★★1.7 蛋白胨 葡萄糖、琼 脂18.0g 酸钙, 1.8BCP 乳糖5.0g蛋白胨5.0g酵母膏3.0g0.5℅溴甲酚紫10ml自来水1000ml pH6.5-7.0(分离用) 1.9BCG牛乳营养琼脂:脱脂奶粉10g,溶于50ml水中,加入1.6℅溴甲酚绿酒 精溶液0.07ml,0.075Mpa20min。另取琼脂2.0g,溶于50ml水中,加酵母膏 1.0g溶解后调pH6.5-6.8,0.1Mpa20min.趁热在无菌操作下两者混合均匀, 倒平板,37℃培养24h,检查是否有杂菌。

醋酸菌

葡萄酒与醋酸菌 梁曼发酵工程2011050783 摘要:葡萄酒是一种成分复杂的胶体溶液,从葡萄汁酿成葡萄酒以后,不管是在酒厂的贮藏阶段,还是装瓶以后,它总是在一刻不停地变化着。由于各种微生物在葡萄酒中的生长繁殖,使得葡萄酒失去了原有的风味,这种现象称为葡萄酒的病害。在酿酒学领域,醋酸菌几乎不受关注,可能是因为醋酸菌是严格好氧菌,因此人们认为该类菌在葡萄酒中不能生存,除了葡萄酒表面能够永久的与空气接触。醋酸菌是葡萄酒酿造中的大敌。凡是有酒花生长之处,就有醋酸菌在一起繁殖;一旦条件具备,会迅速把酒精氧化变成醋酸,使葡萄酒产生醋酸气味,有刺舌感,严重破坏酒质。在发酵过程中,可通过合理措施来防治醋酸菌的污染。 关键词:醋酸菌;醋酸菌污染;防治措施 1葡萄和葡萄酒相关的醋酸菌 1.1醋酸菌的分类 醋酸菌是能够将酒精氧化成醋酸的一类微生物的总称。醋酸菌是多种形态,细胞椭圆到杆状,0.5-0.8×0.9-4.2微米。单个,成对或成链,不形成孢子。革兰氏染色阴性。醋酸菌是专性好氧菌。有的醋酸菌不会运动,也有具极生或周生鞭毛的运动型。 醋酸菌被分为醋杆菌属(Acetobacter)、酸单胞菌属(Acidomonas)、葡糖醋杆菌(Gluconobacter)、葡糖酸醋酸杆菌(Gluconacetobacter)( Ruiz et al., 2000)。其中关于各属醋酸菌间的不同(表1),主要区别是葡糖杆菌不能将乙醇最终氧化生成CO2和H2O,而其他属均可。 1.2与葡萄和葡萄酒相关的醋酸菌 与葡萄和葡萄酒相关的醋酸菌一般有下列几种:氧化葡糖杆菌、纹膜醋杆菌、巴士醋杆菌、Gluconacetobacter liquefaciens(原来一直被认作是液化醋杆菌)、Gluconacetobacter hansenii(以前一直被认作汉生醋杆菌)。 在未损坏葡萄上发现的醋酸菌主要是氧化葡糖杆菌,菌体数量一般为 102-105cells/mL( Du Toit and Lambrechts, 2002)。人们认为氧化葡糖杆菌低耐酒精能力,所以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很快就死了,在酒中分离得到其细胞数量为104cells/mL(Drysdale and Fleet, 1985)。一般在酒精发酵结束后其细胞数目会减少,为0-102cells/mL( Du Toit and Lambrechts, 2002)。 腐烂或感染灰霉菌的葡萄上醋酸菌数量会大幅度增加,细胞数目由每毫升很少到106cells/mL(Barbe et al., 2001)。葡萄刚污染醋酸菌时,醋杆菌属为优势菌。可能是由于受损葡萄污染了的野生酵母产生的酒精的原因,醋杆菌属能够优先利用酒精作为碳源。 当压榨完的葡萄带皮在较低温度下放置几天,冷浸渍用来在酒精发酵开始前浸提更多色素(Ribéreau-Gayon et al., 2000)。在这段时期内,发酵液的微生物学状态会发生变化,尽管会添加SO2来防止危害酵母菌和细菌的生长。在该过程中,发酵液的pH也会影响醋酸菌的数量:较高pH,细菌数量增加,在这种状况下,较少SO2会产生抗菌作用,而是在较低pH下(pH<3.5)保持最初的浓度(Du Toit and Lambrechts, 2002)。 由于对酒精耐受力和把酒精作为碳源和能源的偏好的不同,多种醋杆菌经常从葡萄酒中分离得来,而葡糖杆菌常从葡萄汁中分离得到。氧化葡糖杆菌是葡萄与葡萄汁的混合液中主要的菌种。汉生醋杆菌和液化醋杆菌最近被重新指定为汉生氧化葡糖杆菌和液

醋酸菌分离及鉴定

醋酸菌分离及鉴定 一、培养基 1、分离培养基(溴甲酚紫显色平板):葡萄糖1%、酵母膏1%、无 水乙醇3%(体积分数)、0.04%溴甲酚紫5%(体积分数)、琼 脂1.8%、水100 mL,0.1 Mpa 灭菌20 min,无水乙醇在灭菌 后培养基温度降到75 ℃左右时加入。 2 、保藏培养基: 葡萄糖1%、酵母膏0.5%、琼脂2%、丙三醇2.5% (体积分数)、水100 mL,121℃灭菌20 min 备用。 3、液体培养基:葡萄糖1%、酵母膏0.5%、丙三醇2.5%(体积分 数)、水100 mL,调节pH 至6.30,121 ℃灭菌20 min 备用。 二、醋酸菌分离纯化流程 样品→醋酸菌发酵液中富集培养→稀释分离→纯化→斜面试管 保藏→产醋酸定性测试。 三、步骤 1 、菌株分离 取1g 醋醅样品置入无菌试管,装入9 mL 无菌水,振荡均匀后得到10-1 的稀释液,之后10 倍梯度稀释直到10-6 稀释度。取 10-2至10-6 稀释度的样品稀释液分别涂布溴甲酚紫显色平板,每个稀释度涂布2 个平板,每个平板涂布0.2 mL 的样品稀释液,涂布完成后30 ℃倒置培养48 h左右。选取菌落数在30~50 个左右的平板,挑取该平板上的所有单菌落转入斜面保藏培养基中, 30 ℃培养24 h 左右后保存于4 ℃冰箱。

2 、菌株纯化将试管斜面中的菌株平板划线分离后再转接试管斜面, 4℃冰箱保存。 3、菌株归类以上述各菌株划线分离的平板为基准,将形成菌落极 其相似的菌株归为一大类。 4 、菌悬液的制备用接种环挑取新鲜培养的斜面菌株半环,溶于 装有200 μL 无菌超纯水的Eppendorf 管中,于试管振荡器上 混匀后得到菌悬液。 四、鉴定 1、菌株形态特征:镜下细胞呈短杆状,革兰阴性,无芽胞,单个或成 对、成链排列,个体大小为(0.5~0. 7)μm ×(1. 0~1. 5)μm。 2、培养特征:在葡萄糖、酵母膏、乙醇、CaCO3平板培养基上生 长旺盛,菌落圆形、油脂状,表面光滑、凸起,边缘整齐,培养2 d能 产酸,使CaCO3 溶解形成透明圈,继续培养将乙酸氧化分解产生 CO2 和水,菌落周围出现白色透明圈。在斜面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培养2 d后呈油脂状,并产酸。在10% ( v / v)乙醇的培养基上、 Hoyer2Frateur培养液中、30%葡萄糖培养基上均不生长。 五、测试 1、产酸量的测定方法取1 mL 发酵液, 加入10 mL 蒸馏水, 3 滴~ 5 滴0.02 %酚酞酒精溶液, 用标定的0.1 mol/L NaOH 溶液滴定 至浅粉色。由所耗的NaOH 溶液的量来计算样品中的含酸量(以 醋酸计)。 产酸量( %) =( V- V0) ×CNaOH×0.06×100 %

菌种筛选方法 (2)

菌种筛选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提高筛选效率,往往将筛选工作分为初筛和复筛两步进行。初筛的目的是删去明确不符合要求的大部分菌株,把生产性状类似的菌株尽量保留下来,使优良菌种不致于漏网。因此,初筛工作以量为主,测定的精确性还在其次。初筛的手段应尽可能快速、简单。复筛的目的是确认符合生产要求的菌株,所以,复筛步骤以质为主,应精确测定每个菌株的生产指标,测得的数据要能够反映将来的生产水平。 1 从菌体形态变异分析有时,有些菌体的形态变异与产量的变异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这就能很容易地将变异菌株筛选出来。尽管相当多的突变菌株并不存在这种相关性,但是在筛选工作中应尽可能捕捉、利用这些直接的形态特征性变化。当然,这种鉴别方法只能用于初筛。有人曾统计过3,484个产维生素B2的阿舒假囊酵母(Eremoth ecium ashbyii)的变异菌落,发现高产菌株的菌落形态有以下特点:菌落直径呈中等大小(8-10毫米),凡过大或过小者均为低产菌株;色泽深黄色,凡浅黄或白色者皆属低产菌株。又如,在灰黄霉素产生菌荨麻青霉(Penicillium urticae)的育种中,曾发现菌落的棕红色变深者往往产量有所提高,而在赤霉素生产菌藤仓赤霉(Gibberell a fujikuroi)中,却发现菌落的紫色加深者产量反而下降。 2 平皿快速检测法平皿快速检测法是利用菌体在特定固体培养基平板上的生理生化反应,将肉眼观察不到的产量性状转化成可见的

"形态"变化。具体的有纸片培养显色法、变色圈法、透明圈法、生长圈法和抑制圈法等,见图。这些方法较粗放,一般只能定性或半定量用,常只用于初筛,但它们可以大大提高筛选的效率。它的缺点是由于培养平皿上种种条件与摇瓶培养,尤其是发酵罐深层液体培养时的条件有很大的差别,有时会造成两者的结果不一致。图平皿快速检测法示意图平皿快速检测法操作时应将培养的菌体充分分散,形成单菌落,以避免多菌落混杂一起,引起"形态"大小测定的偏差。 1) 纸片培养显色法将饱浸含某种指示剂的固体培养基的滤纸片搁于培养皿中,用牛津杯架空,下放小团浸有3%甘油的脱脂棉以保湿,将待筛选的菌悬液稀释后接种到滤纸上,保温培养形成分散的单菌落,菌落周围将会产生对应的颜色变化。从指示剂变色圈与菌落直径之比可以了解菌株的相对产量性状。指示剂可以是酸碱指示剂也可以是能与特定产物反应产生颜色的化合物。 2) 变色圈法将指示剂直接掺入固体培养基中,进行待筛选菌悬液的单菌落培养,或喷洒在已培养成分散单菌落的固体培养基表面,在菌落周围形成变色圈。如在含淀粉的平皿中涂布一定浓度的产淀粉酶菌株的菌悬液,使其呈单菌落,然后喷上稀碘液,发生显色反应。变色圈越大,说明菌落产酶的能力越强。而从变色圈的颜色又可粗略判断水解产物的情况。 3) 透明圈法在固体培养基中渗入溶解性差、可被特定菌利用的营养成分,造成浑浊、不透明的培养基背景。将待筛选在菌落周围就

醋酸菌培养条件的优化及醋酸分批发酵

醋酸菌培养条件的优化及醋酸分批发酵 来源:生物化学资料网 摘要:目的醋酸菌培养条件的优化与醋酸发酵实验。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培养条件,并在优化条件下进行分批发酵。结果优化培养条件为:葡萄糖10 g/L,酵母膏10 g/L,乙醇10%(v/v),pH 5.5,装量50 mL/500 mL,静置培养5 d。在优化条件下,醋酸产量比用普通产酸培养基提高了36.4%。应用于分批发酵试验产酸较高。结论优化培养条件适合醋酸菌生长与醋酸发酵。 关键词:醋杆菌属巴氏醋杆菌;培养条件;正交设计;分批发酵 山西老陈醋不仅是具有“绵、酸、香、甜、鲜”独特风味的调味品,还因其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而作为保健品得到广泛使用。近年山西醋业发展迅猛,生产规模日渐扩大,生产技术日新月异,促进了山西老陈醋的发展。在食醋生产中,菌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株优良的生产菌株能起到提高产量、稳定质量的目的。本实验室从醋醅中分离到一株醋杆菌属巴氏醋杆菌S12,经N+离子注入诱变获得高产突变株SM12-87。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出了最佳培养条件。在正交试验对醋酸菌发酵条件掌握的基础上,通过液态分批发酵对优化后的培养条件进行检验。在67 h生产出92.8 g/L的醋酸,乙醇转酸率达到90.08%,极大地缩短了生产周期,减少了成本。 1仪器与材料 1.1材料 山西老陈醋醋醅(由山西老陈醋集团有限公司提供);醋杆菌属巴氏醋杆菌(Acetobacter past-eurianus)SM12-87(本实验室保存)。 1.2主要设备仪器 全自动式 5 L发酵罐(Edison.N.J.,USA);GC9800型气相色谱仪(上海科创公司);HQL150B型恒温摇床(中科院武汉科学仪器厂)。 1.3培养基 1.3.1产酸培养基葡萄糖10 g/L,酵母膏10 g/L,pH 5.5,分装于500 mL三角瓶,每瓶100 mL,121 ℃灭菌20 min,使用前加入7%(v/v)无水乙醇。 1.3.2发酵培养基葡萄糖10 g/L,酵母膏10 g/L,磷酸二氢钾0.5 g/L,硫酸镁0.5 g/L,pH 5.5,121℃灭菌20 min,冷却至60 ℃以下加入10%(v/v)无水乙醇。

乳酸菌菌种分离筛选方法

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方法 乳酸细菌是一类能利用发酵糖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通称。为兼性厌氧菌,杆状或球状,革兰氏阳性菌,无芽孢,不运动。营养要求高,需要提供丰富的肽类氨基酸维生素。在琼脂表面或内层形成较小的白色或淡黄色的菌落。 通常用作为有益微生物的菌种有乳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乳酸片球菌、双歧杆菌、屎肠球菌、戊糖片球菌等。 乳杆菌常用MRS琼脂作半选择培养基。当乳杆菌仅是复杂区系中的部分菌类 时,SL培养基常用作为选择性培养基。对于芽孢乳杆菌常用GYP培养基,链球菌有TYC培养基、MS培养基。M17培养基被用作乳球菌的分离培养基。 嗜酸乳杆菌属于乳杆菌属的一个种。其特性为:杆菌,两端圆,不运动,无 鞭毛。粪肠球菌为革兰氏阳性,圆形或椭圆形。 乳酸片球菌细胞呈球状,直径0.6~1.0μm,在直角两个平面交替形成四联状, 一般细胞成对生,单生者罕见,不成链状排列。革兰氏阳性,不运动,兼性厌氧。在MRS培养基上菌落小,呈白色。沿洋菜穿刺线的生长物呈丝状。 乳酸菌在一般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微小菌落,不易观察,所以分离时先富集培养并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分离培养基一般添加西红柿、酵母膏、吐温-80等物质,也常常加入醋酸盐,因醋酸盐能抑制部分细菌生长,对乳酸菌无害。 培养基中添加碳酸钙,乳酸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形成透明圈,作为分离鉴别的依据,通过对生成的乳酸量进行性能鉴定。 乳酸菌生长繁殖时需要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微氧,一般菌落比较小。分离培养基一般可添加西红柿酵母膏油酸吐温等物质,均具有促进生长作用。也常常 添加醋酸盐抑制有些细菌的生长,对乳酸菌无害。 一.筛选方法: 1.溶钙圈法: 利用一些产酸类细菌在含CaCO3的培养基上产生CaCO3溶解圈,从而筛选出这些产酸类细菌,可用于乳酸菌的筛选。 其中培养基中加入CaCO3的作用是:①鉴别能产生酸的细菌;②中和产生的酸, 以维持培养基的PH。 筛选过程:样品预处理→梯度稀释至10-6→选择合适的稀释度涂布→37℃培养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 采用辐射,化学试剂等因素处理细菌,以提高其变异几率,关键步骤是进行营养缺陷型微生物的筛选工作,营养缺陷型是指通过诱变产生的,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因而只能在加有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的突变株。营养缺陷型的筛选与鉴定涉及下列几种培养基:基本培养基(MM,符号为[-])是指仅能满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的最低成分的合成培养基。完全培养基(CM,符号为[+])是指可满足某种微生物的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的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合成培养基。补充培养基(SM,符号为[A]或[B]等)是指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某种营养物质以满足该营养物质缺陷型菌株生长需求的合成或半合成培养基。 营养缺陷型菌株不仅在生产中可直接作发酵生产核苷酸、氨基酸等中间产物的生产菌,而且在科学实验中也是研究代谢途径的好材料和研究杂交、转化、转导、原生质融合等遗传规律必不可少的遗传标记菌种。 营养缺陷型的筛选一般要经过诱变、淘汰野生型、检出和鉴定营养缺陷型四个环节。现分述如下: 第一步,诱变剂处理:与上述一般诱变处理相同。

第二步,淘汰野生型:在诱变后的存活个体中,营养缺陷型的比例一般较低。通过以下的抗生素法或菌丝过滤法就可淘汰为数众多的野生型菌株即浓缩了营养缺陷型。 抗生素法有青霉素法和制霉菌素法等数种。青霉素法适用于细菌,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杀死正在繁殖的野生型细菌,但无法杀死正处于休止状态的营养缺陷型细菌。制霉菌素法则适合于真菌,制霉菌素可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作用,从而引起膜的损伤,也是只能杀死生长繁殖着的酵母菌或霉菌。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野生型生长被杀死,营养缺陷型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中生长而被保留下来。 菌丝过滤法适用于进行丝状生长的真菌和放线菌。其原理是:在基本培养基中,野生型菌株的孢子能发芽成菌丝,而营养缺陷型的孢子则不能。通过过滤就可除去大部分野生型,保留下营养缺陷型。 第三步,检出缺陷型:具体方法很多。用一个培养皿即可检出的,有夹层培养法和限量补充培养法;在不同培养皿上分别进行对照和检出的,有逐个检出法和影印接种法。可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室具体条件加以选用。现分别介绍如下:

菌种的筛选和分离

工业微生物菌种得分离与筛选 来源:青岛海博 一、微生物工业对菌种得要求 (一)、微生物工业得生产水平由三个要素决定:生产菌种得性能、发酵及提纯工艺条件、生产设备。其中生产菌种得性能就是最重要得因素。 (二)、微生物工业对菌种得要求就是: (1)菌株高产,在较短得时间内发酵产生大量发酵产物得能力; (2)在发酵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与目标产品相近得副产品及其她产物; (3)生长繁殖能力强,较强得生长速率,产孢子得菌种应该具有较强得产孢子能力; (4)能够高效地将原理转化为产品; (5)能利用广泛得原材料,并对发酵原料成分得波动敏感性小; (6)对需要添加得前体物质有耐受能力,并且不能将这些前体物质作为一般碳源利用; (7)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得泡沫要少; (8)具有抗噬菌体得能力; (9)遗传稳定性, 二、工业用微生物菌种得来源及选育 (一)微生物菌种得来源 一般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收集菌种、采集样品与分离筛选: (1)就是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 (2)从大自然中采集样品分离; (3)从一些发酵制品中分离筛选目得菌株、 当前发酵工业所用菌种总趋势就是从野生菌转向变异菌,自然选用转向代谢育种,从诱发基因突变转向基因重组得定向育种。 (二)微生物工业菌种得分离 1、野生菌株得分离、筛选过程 (1)新菌种分离与筛选得步骤 菌种分离得流程如下: 标本采集→标本材料得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初筛→菌种复筛→性能鉴定→菌种保藏 ①采样 采样季节:以温度适中,雨量不多得秋初为好。 采土方式:在选好适当地点后,用小铲子除去表土,取离地面5—15cm处得土约10g,盛入清洁得牛皮纸袋或塑料袋中,扎好,标记,记录采样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以备查考。为了使土样中微生物得数量与类型尽少变化,宜将样品逐步分批寄回,以便及时分离、 ②标本预处理 ④纯种分离:采用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等纯化方法获取单菌落、 ⑤高产菌株得筛选:这一步就是采用与生产相近得培养基与培养条件,通过三角瓶得容量进行小型发酵试验,获得适合于工业生产用菌种。还要对菌种进行发酵性能测定,

菌种筛选方法

常用的菌种的筛选方法如下: (1)施加选择性压力分离法 主要是利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生长繁殖对环境和营养的要求不同,如温度、pH、渗透压、氧气、碳源、氮源等,人为控制这些条件,使之利于某类或某种微生物生长,而不利于其他种类微生物的生存,以达到使目的菌种占优势。而得以快速分离纯化的目的。如可以控制培养时的氧,可将好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分开;通过控制温度,可将嗜热微生物和非嗜热微生物分开;控制pH,可将嗜酸、嗜碱微生物分离等。在分离培养基中也可以加入不同的抗生素或试剂来增加选择性。如在分离放线菌和细菌时,可加入抗真菌抗生素;分离真菌时,可加入抗细菌药物。 (2)随机分离方法 有些微生物的产物对筛选没有直接的选择性指示作用,因此常采用随机分离方法分离。 A、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常用抑菌圈法。实验必须用工具菌:采用抗生素的敏感菌,传统上常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 B、抗肿瘤药物产生菌的分离抗肿瘤药物产生菌的分离常用方法:生化诱导法、SOS生色检测法、DNA修复能力突变株。原理是利用DNA的损伤,微生物发生突变。B1、生化诱导法:将大肠杆菌的lacZ基因连接在λ噬菌体的PL启动子下,当DNA损伤时,诱发λ阻遏物CI分解,PL启动子启动lacZ基因转录,测定表达的?-半乳糖苷酶活性,来检测药物的存在。B2、SOS生色检测法:利用当DNA损伤时,可活化yecA蛋白,进而分解噬菌体的阻遏蛋白,再引起sifA基因启动lacZ基因转录,测定表达的?-半乳糖苷酶活性,来检测药物的存在。 C、生长因子产生菌的分离以氨基酸产生菌为例,介绍筛选方法。首先将待试菌接入加了抗真菌的化合物(如亚胺环己酮)的分离培养基中生长,然后采用影印法,将菌落复印到能支持氨基酸产生菌生长的培养基中,培养2-3天后,用紫外线杀司长好的菌落,再往此平板上面铺一层相应营养缺陷型菌株菌悬液,培养16小时后,被杀死的氨基酸产生菌的菌落周围应有一检测菌的生长圈。 (3)目的微生物分离 A、根据形态筛选突变株 B、根据平板菌落生化反应筛选变株透明圈法、呈色圈法、抑菌圈法、浑浊圈法等。①透明圈法:在平板培养基中加入溶解性较差的底物,使培养基混浊。能分解底物的微生物便会在菌落周围产生透明圈,圈的大小初步反应该菌株利用底物的能力。该法在分离水解酶产生菌时采用较多,如脂肪酶、淀粉酶、蛋白酶、核酸酶产生菌都会在含有底物的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形成肉眼可见的透明圈。在分离某种产生有机酸的菌株时,也通常采用透明圈法进行初筛。在选择性培养

醋酸菌在葡萄酒中的特性及其预防措施

醋酸菌在葡萄酒中的特性及其预防措施 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不同种类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最终都会在葡萄酒的质量中反映出来。这些微生物主要包括酵母菌、霉菌、乳酸菌以及醋酸菌等。醋酸菌是指能够生成醋酸的一类细菌的统称。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分解酒精生成醋酸,使葡萄酒中的挥发酸含量升高从而败坏酒质。 生产中发现,醋酸菌在葡萄酒的贮藏过程中,能够在半厌氧和厌氧条件下生存,其危害也不单是生成醋酸,同时还能代谢葡萄酒中的碳水化合物,甘油、糖醇类物质和有机酸等其他成分。另外,葡萄浆果上生长的醋酸菌能够改变葡萄汁的组成,影响酒精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和苹果酸—乳酸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的生长。因此,充分认识醋酸菌的微生物特征,影响醋酸菌生存和生长的葡萄酒环境及代谢规律等问题,对于预防葡萄酒醋酸菌病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醋酸菌生态学 葡萄酒中的醋酸菌主要来源于葡萄浆果和酿造设备,这些醋酸菌包括醋酸杆菌(Acetobacter)的醋化醋杆菌(A.actei)、液化醋杆菌(A.Liquefaciens),汉逊氏醋杆菌(A.hansenii)和巴氏醋杆菌(A.pasteurianus)以及葡萄糖杆菌属(GLuconobacter)的氧化葡萄糖杆菌(G.oxydans)等种的细菌。 经研究表明,健康的、未被病害感染的葡萄浆果附着的醋酸菌的群体数量较少,大约为102个细胞/g,此时氧化葡萄糖杆菌为主体菌群。破损的、遭受病害尤其是灰霉病(Botrytis、cinerea)危害的葡萄浆果,醋酸菌的群体数量很大,约为106个细胞/g,此时醋化醋杆菌和巴氏醋杆菌为主体菌群。 在新鲜葡萄汁中,氧化葡萄糖杆菌占优势,而随着发酵的进行,醋酸杆菌尤其是液化醋杆菌和巴氏醋杆菌逐渐变为主导菌,这与它们优先利用的碳源有关,氧化葡萄糖杆菌优先利用糖作为碳源,而醋酸杆菌属优先利用酒精作为碳源,因而后者较前者耐酒精的能力高很多。 二、影响醋酸菌生存和生长的环境因素

醋酸菌菌种分离筛选方法

醋酸菌菌种分离筛选方法 醋酸菌的细胞为椭圆至杆状,单个成双或成链,鞭毛周生或端生,运动或不运动,革兰氏阴性菌,好氧菌,一般在乙醇或其他可氧化物的酵母煮液或酵母消化液培养基生长旺盛。 醋酸的钠盐和钙盐与三氯化铁共热,生成红褐色沉淀,原液变成无色。 可进行分离菌鉴别。 1.培养基: 1.1米曲汁乙醇碳酸钙培养基:米曲汁(10-12BX)1000mlCaCO 310-15g95℅乙醇30-40ml(灭菌后加入)PH自然 1.2葡萄糖碳酸钙培养基:葡萄糖15g/L酵母膏10g/L CaCO 315g/LPH 6.8 1.3乙醇30mL/L酵母膏10g/L葡萄糖10g/L CaCO 310-15g/L(常规筛选培养基)PH 6.8-7.0注:常规培养基中的碳酸钙易沉淀,平板不易观察到透明圈,选择米曲汁乙醇碳酸钙培养基为好。 1.4醋酸菌保存培养基:酵母膏15g/L葡萄糖10g/L CaCO 315-20g/L琼脂15-20 g/L 3-4滴乙醇/试管。 1.5液体种子和发酵培养基:乙醇30-35mL/L膏酵母10g/葡萄糖10g/L KH 2PO 40.5g/L MgSO 40.5g/L PH 6.5-6.8 2.菌种筛选:

2.1集菌:1-2g(5ml)样品,在无菌下加入30-50ml/250ml米曲汁乙醇液体培养基(0.5ml 0.02℅结晶紫醋酸溶液/100ml培养液)中, 130-33℃震荡培养24-48h,集菌液PH明显下降,有醋味,镜检细胞革兰氏染色阴性。形态与醋酸菌相符即可分离。 2.2混菌法分离:(分离及初筛) 适度稀释10-5、10-6、10-7取1.0ml菌液置于无菌平板或涂布中,每个梯度平行两次,米曲汁乙醇碳酸钙培养基倒平板,30℃24-48h,观察有小菌落出现,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圈的大小因菌而异。挑透明圈出现早且菌落丰厚,边缘整齐,生长旺盛不同的菌落转接于曲汁乙醇碳酸钙斜面,30-33℃24-48h。根据菌落周围溶解透明圈大小初步筛选出产酸高的菌种。 2.3性能测定:(复筛) 不同菌落接种于液体曲汁乙醇培养基(30-50ml/250ml)中,30℃震荡培养24-48h。2.3.1镜检:染色镜检细胞整齐,椭圆或短杆状,革兰氏阴性菌。 2.3.2性能测定: 醋酸定性分析:取发酵液(离心去菌体)5.0ml于洁净试管中,用10℅氢氧化钠中和PH至7.0,加入1℅三氯化铁溶液2-3滴,摇匀,观察溶液是否变黄褐色,加热共沸,形成红褐色沉淀,原液变无色者为产醋酸细菌。 生酸量测定:1.0ml发酵液于150ml三角瓶中,加中性蒸馏水10-20ml,酚酞指示剂2滴,用0.1mol/l氢氧化钠滴定至微红色。 醋酸量(g/100mL)=氢氧化钠摩尔浓度.Vx60.06x10-3/样品毫升数x100 2同时,进行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醋酸速度,耐高温,耐酒精度,耐低酸度等主要生产性能,选择优势菌株。 3

菌种的筛选和分离

工业微生物菌种的分离与筛选 来源:青岛海博 一、微生物工业对菌种的要求 (一)、微生物工业的生产水平由三个要素决定:生产菌种的性能、发酵及提纯工艺条件、生产设备。其中生产菌种的性能是最重要的因素。 (二)、微生物工业对菌种的要求是: (1)菌株高产,在较短的时间内发酵产生大量发酵产物的能力; (2)在发酵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与目标产品相近的副产品及其他产物; (3)生长繁殖能力强,较强的生长速率,产孢子的菌种应该具有较强的产孢子能力; (4)能够高效地将原理转化为产品; (5)能利用广泛的原材料,并对发酵原料成分的波动敏感性小; (6)对需要添加的前体物质有耐受能力,并且不能将这些前体物质作为一般碳源利用; (7)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泡沫要少; (8)具有抗噬菌体的能力;

(9)遗传稳定性, 二、工业用微生物菌种的来源及选育 (一)微生物菌种的来源 一般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收集菌种、采集样品和分离筛选: (1)是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 (2)从大自然中采集样品分离; (3)从一些发酵制品中分离筛选目的菌株。 当前发酵工业所用菌种总趋势是从野生菌转向变异菌,自然选用转向代谢育种,从诱发基因突变转向基因重组的定向育种。 (二)微生物工业菌种的分离 1、野生菌株的分离、筛选过程 (1)新菌种分离与筛选的步骤 菌种分离的流程如下: 标本采集→标本材料的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初筛→菌种复筛→性能鉴定→菌种保藏 ①采样 采样季节:以温度适中,雨量不多的秋初为好。 采土方式:在选好适当地点后,用小铲子除去表土,

取离地面5-15cm处的土约10g,盛入清洁的牛皮纸袋或塑料袋中,扎好,标记,记录采样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以备查考。为了使土样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类型尽少变化,宜将样品逐步分批寄回,以便及时分离。 ②标本预处理 ④纯种分离:采用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等纯化方法获取单菌落。 ⑤高产菌株的筛选:这一步是采用与生产相近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通过三角瓶的容量进行小型发酵试验,获得适合于工业生产用菌种。还要对菌种进行发酵性能测定, ⑥毒性试验:据有的国家规定,微生物中除啤酒酵母、脆壁酵母、黑曲霉、米曲霉和枯草杆菌作为食用无须作毒性试验外,其他微生物作为食用,均需通过两年以上的毒性试验。 2、菌种的分离方法 (1)施加选择性压力分离法 主要是利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生长繁殖对环境和 营养的要求不同,如温度、pH、渗透压、氧气、碳源、氮源等,人为控制这些条件,使之利于某类或某种微

优势醋酸菌的分离筛选

优势醋酸菌的分离筛选 焦文娟王花秀李鲜鲜彭浩然焦晓阳 周口师院07生物工程(2)班 摘要:利用液醋分离筛选出2株较优醋酸菌,同时对这2株醋酸菌的 产酸速度、耐酒度、耐温度、耐食盐能力、酒精转化率等性能及果汁发酵产生果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2株醋酸菌产酸速度均较快, 最适发酵温度均为30℃左右;酒精转化率醋酸菌28号为89.0% ,醋酸 菌36号为92.8% ,醋酸菌36号要比醋酸菌28号更耐高浓度酒精;用醋 酸菌36号纯种进行果汁发酵产生果醋,其总酸为42.7g/ L 。 关键词醋酸菌;果醋;耐酸度;耐温度 (-)研究的意义及现在的进展: 果醋作为一种酸性发酵健身饮料,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无机盐、氨基酸和有机酸类,且风味独特,因而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在果醋生产中,醋酸菌的性能对产品质量、发酵效率有很大影响。所以,选育产酸快、耐酒度、耐高温、耐食盐、酒精转化率高、适合果醋生产的醋酸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此外,因醋酸菌的活动将乙醇氧化为乙酸,即醋酸,可用于食品酿造中。食醋的酿造大体上可分为表面发酵法和深层发酵法仁忍。这两种发酵方法主要都是依靠醋酸菌的活动将乙醇氧化为乙酸即醋酸。国外对醋酸菌优质菌株的选育和醋酸发酵机理的 研究非常重视, 做了大量工作。国内对醋酸菌优良菌种的应用也日益重视起来, 并积累了不少有关醋酸菌分类鉴定及性能研究的资料。目前我国应用于液体醋生产的醋酸菌有工恶臭醋酸杆菌混浊变种普遍

应用于酿醋生产。最适培养温度28到30度。最适pH值3.5到6.0耐乙醇能力小于0.08, 最高产酸量70到90g/l。能进一步将醋酸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过氧化反应。沪酿1.01:罗旺醋酸杆菌,是上海醋厂从丹东速酿醋中分离到的一株优良醋酸菌, 也是我国酿醋行业普遍使用的菌种。沪酿1.079:是1984年从上海醋厂老法发酵醋酷中分离到的一个新菌株。在0.1乙醇时产酸达到63.6g/l, 而且耐乙醇能力达到0.17乙醇时仍能产酸。 (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液醋:由大连调味食品厂提供;浓缩苹果汁:由大连真爱果汁公司提供。葡萄酒酵母:由大连轻工业学院微生物教研室提供。 2 实验方法 培养基的制作、酸度测定、醋酸定性试验. 一基础培养基 1%酵母膏,1%葡萄糖。pH 4.5,50000Pa 灭菌30min。使用前加入0.03无水乙醇。 二产酸试验培养基 1’基础培养基临用前加入0.07无水乙醇, 分 装于500ml三角瓶, 每瓶50ml;2’酵母膏1%,pH4.5 使用前按需要量加入无水乙醇, 分装于500ml三角瓶, 每瓶70ml。以上培养基用冰乙酸调pH值。 三分离和斜面保藏培养基 100ml基础培养基中加入2%琼脂, 灭菌 后加入5%无菌碳酸钙和0.03无水乙醇, 为分离培养基。分装试管,灭菌后摆成斜面即为保藏培养

我国果醋酿造用菌种的选育的研究现状

我国果醋酿造用菌种的选育的研究现状 摘要:果醋作为一种新型调味品或者饮料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本文概述了我国果醋酿造用菌种的的选育现状,以及菌种选育的主要方法,并分析了果醋菌种选育存在的问题和未来趋势。 关键词:果醋,菌种选育,醋酸菌,诱变 果醋是以水果或果品加工的下脚料为主要原料,经酒精发酵、醋酸发酵酿制而成的一种营养丰富,风味优良,保健作用突出的新一代酸性调味品或饮料。我国果醋历史悠久,几乎与果酒是同时代的产物,早在夏朝就开始有记载。与粮食醋相比,果醋的营养成分更为丰富,含有10种以上有机酸和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矿物质、碳水化合物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果醋的保健功能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表明:果醋具有食疗保健、减肥瘦身、美白护肤、抗病、抗衰老、抗疲劳等功能,并被誉为“21世纪的食品”[1]。国内也正掀起喝果醋的热潮。目前,有关果醋菌种选育、果醋工艺和果醋调配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而果醋酿造用菌种是影响果醋口感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1.果醋生产菌种的选育 1.1果醋菌种选育研究现状 在果醋的酿造过程中,最主要的生产菌种即为醋酸菌,选育出优良的醋酸菌是至关重要的。醋酸菌是一大群革兰氏染色阴性、绝对好氧的细菌的总称,以氧为末端电子受体,进行严格的有氧代谢呼吸。醋酸菌最显著的特征是,在有氧条件下,能将乙醇氧化为乙酸(Asaia属除外)。在将乙醇氧化为乙酸后,大部分醋酸菌还可进一步将乙酸或乙酸盐氧化为CO2和H2O。 国外多采用不同性质的醋酸菌进行混合发酵, 比如用胶醋酸菌、恶臭醋酸菌、巴氏醋酸菌、黑色醋酸菌和氧化醋酸菌混合发酵, 不仅发酵速度快, 还能形成其它有机酸与酯类物质, 增强了产品的香味和固形物成分[2],产品风味和口感良好,营养价值高。 目前,我国果醋酿造生产用菌种大多为食醋菌种,其产酸能力和耐酒精能力均有待提高,最终发酵果醋成品的风味与口感也不佳,需选育出优良的果醋专用菌种。有关果醋菌种的研究中,山东农业大学陈伟等人[3],在2003年发表过从苹

酵母菌的分离筛选方法

酵母菌的分离筛选方法 酵母菌多数为腐生,一般生长在含糖较高,偏酸的环境中,在通气条 件下,液体培养比霉菌快。菌落与细菌相似,较大而厚,多数不透明, 菌落光滑湿润粘稠,乳白色,少数干皱,边缘整齐,呈红色或粉红色, 圆形椭圆卵形,液体培养基生长会生成沉淀或菌膜。 含高糖浓度(45%),分离蜂蜜酵母,球拟酵母属等嗜高渗透压的酵母。 1.培养基: 1.1葡萄糖50g/L 尿素1g/L (NH4)2SO41g/L KH2PO4 2.5g/L Na2HPO40.5g/L MgSO41g/L FeSO4 0.1g/L 酵母膏 0.5g/L 孟加 拉红 0.03g/L PH4.5-5.0 (富集用) ★1.2乳酸-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马铃薯200g/L 葡萄糖(霉菌用 蔗糖)20g/L 乳酸5ml马铃薯去皮切片200g,加水煮沸30min,纱 布过滤,补足蒸馏水1L,PH自然。(去掉乳酸可用于酵母菌和霉菌培 养用)(富集用) ★1.3麦芽汁培养基:1:4水60-65℃水浴3-4小时,4-6层纱布过 滤,可加一个蛋清加水20mL调均生泡沫,倒入糖化液中,煮沸过滤, 10-15波林,氯霉素0.1g/L PH6.0-6.4 121℃ 20min (分离保存用)灭菌后加入300u/ml硫酸链霉素(集菌用) ★1.4虎红(孟加拉红)培养基:蛋白胨5.0g/L 葡萄糖10g/L KH2PO41.0g/L MgSO40.5g/L 孟加拉红0.033g/L 氯霉素0.1g/L 琼 脂15g/L PH自然

(分离纯化用) ★1.5 豆芽汁培养基:黄豆芽100g/L 葡萄糖50g/L PH自然。100g 黄豆芽,加水煮沸30min,纱布过滤,补足蒸馏水1L 1.6察氏培养基:主要培养霉菌观察形态用 蔗糖30g/L 硝酸钠3g/L 磷酸氢二钾1g/L 氯化钾0.5g/L 硫酸镁0.5g/L 硫酸亚铁0.01g/L 琼脂15-20g/L 121℃ 20min PH自然一般分离黄酒酵母酒精酵母使用曲汁培养基,啤酒酵母用酒花麦汁培养基,葡萄酒酵母用葡萄汁培养基。 2.集菌:研究酵母菌生态和某种基物或样品中的酵母菌区系,一般不进行集菌,以免改变其中不同种类数量间的对比,将样品制成菌悬液按常规法分离。若从样品中分离特定种类时先集菌。集菌发酵力强菌株,加酸性含糖的培养基,酸性豆汁,必要时注入高浓度的酒精(13-17%),霉菌在液体中形成菌丝体,酵母不形成菌丝,25-28℃2-3d,遇到菌丝体用接种环挑去烧掉,去掉上清液,取沉淀酵母一至两环移植另一液体培养基中,集菌连续两至三次才能完成,要配合镜检。 实例:将待分离的样品10g(ml)放入90ml无菌水或生理盐水/150ml 三角瓶(玻璃珠),摇床振荡20-30min,取上清液接种于酸性培养液(乳酸-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酸性麦芽汁或酸性豆芽汁)25-28℃2-3d,培养过程中若出现菌丝体跳出烧掉,集菌连续两至三次,培养液变成混浊,产生菌膜和沉淀物。镜检:美兰染液染色,活菌可还原美兰染液,菌体无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