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论国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论国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国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

在现代社会,已经刮起了一阵国学热的风潮,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我们的社会走出了过去那种封闭保守的僵化状态,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越来越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越来越需要表明自己民族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东西,这就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当我们试图从传统中寻找能代表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象征时,挖掘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中有价值、有益的思想资源就成为很自然的事,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这或许就是当今国学热产生的一个原因。

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矛盾凸显的一个社会,越来越多的不和谐因素骤然出现,所以我们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而我认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很多都是来源于我们的国学经典,尤其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但很多人的精神世界却是变得越来越荒芜,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思想泛滥,这就引起了一个讨论,经济发展难道必然导致道德的滑坡吗?在这个紧要的关头,传统文化的指导意义与教育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传统文化中重人际关系、重社会和谐、重道德修养、重礼义廉耻、重道德自律、重理想人格、重和而不同等思想资源一下子成为全社会最需要了解最需要获得的东西,因为这些思想观念正是当今我们这个社会最缺乏的东西。人们试图通过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国学的重视,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正义的力量,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进而希望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达到提高全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再现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好宿愿。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学习国学知识,了解国学的精髓,因为我们是国家的希望。现代大学生总是被别人非议,道德低下,堕落,挥霍青春等等······我们之中都多少人可以否认这些呢?现代的垃圾信息与低俗的文化随时都充斥在我们周围,有多少人可以洁身自好呢?所以,我们更应该让自己的头脑冷静下来,经常学习阅读中国的传统经典文化,让自己的素质人格魅力得到完善与提升,使我们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更是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担当起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现在的学生随时可见人手一本英语书,日语书,哈韩族,哈日族更是层出不穷,那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呢?多少人真正的了解孔子,多少人真正的阅读过《论语》并且了解其中的精华,更是以此来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准绳呢?这真的是一个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国学热在我们的国门之外影响更是可见一斑,他们成立孔子学院,人们争先恐后的学习论语,可是我们呢?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国内却是面临着一个极其危险的情况,他们不被重视,甚至很多人说,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儒家思想呢,还孔子呢?可是真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经典就会成为过去式吗?可是并不见得,我们的经典文化在现在的中国随处可见,他们的指导意义不容小视,他们对我们社会的贡献也是不可小窥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古代的经典国学思想正式强调和谐,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应该和谐发展,共利双赢嘛?

现代我们的社会也是陷入到一个诚信危机的怪圈,经济越来越发达,可是人们却越来越不相信彼此,总是怀着戒心和别人相处,不是算计别人就是害怕被别人算计。以这样的方式生活着,我们会感觉到身心俱疲,总是害怕掉进陷阱。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静下心来仔细

研读国学经典,其中的很多思想都是关于人心和诚信的问题。它教我们要怎样做人,怎样与别人相处,怎样学会为别人着想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急缺的东西,这些思想是我们干涸已久的心灵的甘霖,它会让我们的心田变的温润起来,让人们不再变得那么多疑和猜测。那么人与人之间将会更加和谐,我们的生活也将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但是,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成为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日本人的惟一标志。悠久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综上,国学位置是不会被撼动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应该认识到国学是你的财富,我的财富,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财富。

国学经典诵读作文精选5篇

国学经典诵读作文精选5篇 国学,是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xx为大家整理了国学经典诵读作文精选5篇,欢迎参考! 上小学后,我一直非常喜欢《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它每学期的文章都不同,每次读完后我总是感想很多,受益匪浅,现在我就和大家一起慢慢来分享吧! 《国学经典诵读》里记载的都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许多精美华章,内容很丰富,既有最美的古典诗词以及《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等经典,又有《论语》、《孟子》、《大学》等诸子典籍。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每个单元后面的《千字文》,尽管每期书上选登的都只有短短几个字,却字字是经典,内含着很深刻的道理。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的第十六篇《千字文》中仅有“尺璧非宝,寸阴是竞”八个字,它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美玉不能算是真正的宝贝,即使是片刻时光也要努力争取利用”。但通过这简单的八个字它却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终生适用的道理: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有价的,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但只有时间是永远也买不来的,失去了,就永远不会再来。所以,必须好好珍惜时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现在我已经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了,我一定要懂得时间的宝贵,好好珍惜,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来做有意义的事情。上课时专心听讲,下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空闲时多读各种像《国学经典诵读》这样有益的课外书,还要合理安排时间,把我的围棋和乒乓球爱好坚持下去,争取做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当我合上了《中华诵——国学经典》这本书时,突然有很多话要跟大家讲。 我读的是五年级上册。这本书中,一共有六个单元。而我最喜欢的是第一单元。 这个单元里有三首诗。这三首诗所描绘的夏日,都是美不胜收的。所以,我很喜欢这个单元。我觉得这个单元写的景色非常美丽,让我读的津津有味。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首古诗:《山亭夏日》。 《山亭夏日》这首诗是这样写的:“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意思是:夏天到了,白天越来越长,绿树底下树荫浓密,楼台的倒影映入池塘。微风吹拂,水面上波纹晃动,就像水晶做成的帘子。棚架上开满蔷薇花,满院清香弥漫。在这首诗中,我看到了诗人对山亭夏日的安详、静谧的向往,同时,我还深深地感受到夏日的美好。夏日,虽然烈日炎炎,但是,一

国学教育专题——国学大师季羡林谈国学

国学大师季羡林谈国学 “我叫季羡林,是北大的一个教员。”8月底,季羡林先生的学术助手、学者蔡德贵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提到季先生最常用的自我介绍,温和却饱含深情的语调把我们带回到过往岁月。 季羡林先生诞辰百年之际,这位一生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国学大师生前最后一部著作《季羡林口述史》和读者见面了。这部著作的问世,为我们展现的不仅是单纯的文字,更多的是文字背后隐藏的季老不为人知的人生阅历与生命轨迹。 该书是季羡林生前在学术助手蔡德贵先生的协助下开始进行的口述史工作,近十个月的时间里口述达七十五次之多,这一口述实录可以说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留给世人最后的宝贵财富。这部著作将为众多季羡林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的、可信的、珍贵的资料。 书中透露,季羡林口述历史的原因是,想说出一些“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的事情。《口述史》从季羡林的家世、童年、求学经历、治学经过、学术研究、家庭生活、个人情感、友人交往等方面展开。谈到作家时,季羡林评价说,他很不欣赏茅盾的《子夜》,认为其文体、文风没什么特点。他喜欢沈从文,因为他有才干。他最欣赏巴金,并始终认为巴金是个大作家:“从文章来讲,茅盾的文章很板、板滞,看不出什么才干来。巴金就不同,巴金的文章很有文采。所以后来我说,如果拿诺贝尔奖,中国惟一有资格的就是巴金。”同时,季羡林说,他曾多次劝中国的出版界和作家,不要吹捧诺贝尔奖,因为瑞典科学院有政治偏见,不会把这个奖给中国。虽然有说法称他们曾一度想把诺贝尔奖给鲁迅,被鲁迅拒绝了,但这也只是传说。 《季羡林口述史》不是全本 读书报:您最早写《季羡林传》的时候,李玉洁曾质问:你有什么资格写传?您的回答很自信。后来您觉得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了吗? 蔡德贵:一般人认识季先生,不知道他的成长背景。我从山东的文化底蕴理解先生的治学和为人,能理解先生的成长环境、感受齐鲁文化的影响。先生在德国留学十年,他的治学与为人从来没离开过齐鲁文化的熏陶,但是否挖得深,我的学理有限,未必能吃透。先生的很多想法,我还是很难吃透。就像是坐在大山面前,看不到顶,又像坐在大河边往远处看,看不到边。从出版的情况看,达到了我的目标。我曾经给先生列过一个他读过的书单,研究他是如何形成晚年的国学研究体系。 读书报:先生的研究体系,与所受的教育和读书自然密切关系。从他读过的书目里,您看到了什么? 蔡德贵:能看出他读书兴趣的变化。他读的书很多,高中之前是比较贪玩,喜欢看三侠五义等武打小说,希望成为绿林好汉、杀富济贫。光看书不行,他还真练过。在装满绿豆的大缸里插手,练了几天,手都练出血来了;还练隔山打牛。他看得最多的是《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不喜欢林黛玉,老是哭哭啼啼。后来金庸的小说出来了,我问他看没看,他说,都看过了。意思是说金庸的小说模式和框架没超过古人的小说。 读书报:在整理口述史的过程中,您是怎样的心态? 蔡德贵:忠实。季先生原打算两天就说完,讲八九次就可以完成口述历史,但是实际上季老开讲以后,不断激起他对很多事情的回忆,所以后来对我说,不限定口述的次数,什么时候完,根据情况决定,聊天时也没有按什么顺序说,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至于医院规定的每次50分钟,季老有时候也忘记得干干净净,他对护工也说,还早着呢! 我们没有谈完。2009年6月19日我去美国访问,想等着9月8日回国再接着谈,遗憾的是先生已经去世了。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完本。

论国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论国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企业文化的精髓无非是管理人才。所有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理念都是围绕人才的管理而生。各种所谓的现代企业模式只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在工作中的能力。用现代语言组织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和信仰,最大限度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更好的发挥企业中各种有机组成部分的应有价值,就必须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文化的能量,这就牵涉到企业文化中的内涵精髓,现代企业文化形式多样,各种理论盛行,到底哪一种理论更适合本企业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中国的企业,是生活在拥有五、六千年传统文化的土地上,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是我们的文化精髓,如果能够将国学作为当代企业文化的指导思想,那么这将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才可以做出一流的企业,把企业做大做强。 一、国学在企业文化中的经世致用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其涵盖范围很广,学科上分为诸多流派。国学的概念虽然很广泛,但主要强调的是国学的经世致用性。这就是国学最核心的作用。现代国学更是在其原本基础之上,与现代思想理念以及西方先进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一个企业在发展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在彰显企业文化很强的品牌意识、产品创新的问题上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是以当前的企业文化枯燥的管理概念为指导,用于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庞杂问题,某一些问题可能很好解决,但是新出现的和深层次的问题就难以取得良好效果。一旦遇到这种现象又没有更好的应对措施,而老是依赖精明的决策者来解决,没有更加适合的运用企业文化执行力,没有一个成规模、效率高的文化应对体制,更没有更和谐、更明智的文化核心思想来指导方向和定位,那么企业的发展迟早会陷入瓶颈。每个企业本身生来就不是具有完美的执行力以及发展力,而如果没有一种适合的文化体制来规范和引导企业发展的话,那么,企业就将沦为一个没有生机和活力的落后作坊了。 国学的经世致用,从先秦诸子百家、汉唐道统、宋元理学、明清贤达,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理想都有所体现,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并不是狂言。在企业建设中,我们应以中国先哲们睿智的思辩传统,深邃的人生哲理,思考和解决在事业、命运和企业管理实践当中遇到的诸多困惑和矛盾,提高哲学思维能力,倡导和谐管理,创新思维,理智、科学和勇敢地面对挑战。 二、以和谐文化引领企业发展 和谐之于国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在古代思想家中的观点看法出可以看出:大家虽然各自见解不同,但基本都遵循这样一个论点:和谐。无论儒家的仁义;还是道家的清净无为;亦或者是庄子的自然

国学作文

国学作文·第一讲 月意象 一、天文之月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绕地球转,距地球38万公里。 月球上有环形山,光亮为高地,阴影为山谷。 月球不发光,反射太阳光,随光照多少而改变视觉上的大小,实际上并没有变。 月球比地球小得多,它的引力是地球上的1/6。 月球上没有氧气,日夜温差特别大。 苏联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国家,美国也成功登月,中国已有登月计划。 二、历法之月 月相:月初为朔,月末为晦,月中为望,十六为既望。朔之后数日为既生霸,望之后数日为既死霸。 上半月为上弦月(月牙居右,以右为尊),下半月为下弦月(月牙居左)。 月份:一年十二个月,正二三(春),四五六(夏),七八九(秋),十冬腊(冬)。 月名:正月为兰月,六月为荷月,八月为桂月,九月为菊月,腊月为梅月。 月闰:阴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十九年二闰月(阳历四年一闰年)。 阳历:大月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小月30天(四六,九/十一),二月28天(闰年29天)。 三、神话之月 嫦娥奔月。蟾蜍留影。广寒宫阙,吴刚折桂,玉兔捣药。月下老人,月老牵绳。 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 四、成语之月 岁月:蹉跎岁月。峥嵘岁月。日积月累。长年累月。积年累月。经年累月。穷年累月。荒时暴月。

19.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0.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1.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2.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23.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圆。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飡。蟾蜍蚀圆影,天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恻怆摧心肝。 24.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5.李白·清平调词(其一):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26.李白·秋浦歌(其十四):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27.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8.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9.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30.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姮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罇里。 31.李白·登太白峰: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32.李白·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3.李白·忆东山(其一):白云他自散,明月落谁家。 34.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5.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6.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7.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38.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远遁逃。 39.欧阳修·《晩泊岳阳》: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40.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1.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浅谈国学修养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7663065.html, 浅谈国学修养的重要性 作者:孙方中 来源:《文理导航》2018年第10期 【摘要】“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国学之于人的意义,就在于助人修其身。修身当有三层修行——一曰修为人,二曰修接物,三曰修处世。国学于人,首先是使人修心性,升华自身人格,深明法度真义,谨依法度行事。国学于人,教人如何待人接物,处理自己周边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国学于人,引导人们立足于社会,从人性出发,以人为本地追求个人发展与自然发展“天人合一”的境界,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国学于人;利在修身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百年以前,西学在列强不断冲击大清之时,乘了一股强劲的西风肆意横行于中华大地,面对国人们日渐崇洋媚外、打压国学的丑行,章炳麟在如清帝国般摇曳的烛火下写下这句话。 國学不兴,何以兴国? 然而,作为亿万国民中极其渺小的一员,如何尽自己微薄之力来助国学复兴,这又是一个困扰了国学家许久的问题。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千多年前,《礼记·大学》记载了这句箴言。依我之见,君子何以治国、平天下,必在于修己身,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兴国在于兴国学,而于民众,兴国学必先修其身。 国学之于人的意义,就在于助人修其身。 然,何以修身?以鄙陋之见,修身当有三层修行——一曰修为人,二曰修接物,三曰修处世。上下五千载,纵横几万里,中华大地古今不乏名人高士,或入世,或出世,或超然于世外,以修养心性为毕生追求者甚多,大抵离不开修为人言行、待人接物、处世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的“忠恕”之道,仁者爱人,儒生们试图和谐人际关系,建立大同社会;“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当发菩提心,广济诸群生”是释家的“戒定慧”之学,修戒修定修慧,僧人们以三无漏学修习心性平静内心,平和地引人向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道家的“道德”之说,上善若水,老庄们超脱于世俗之外而心系众生,致力于修人品性。

国学经典论文

国学经典论文 国学经典论文关键词:国学经典,论语,周易,金刚经,坛经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如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的国学经典文化底蕴丰厚,蕴藏着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 诵读经典,使我们变得聪慧、礼仪、仁爱、守信、博学......国学经典学习提升国民道德品质,让我们一生受

益无穷。国学经典包括一.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二.易经、诗经、老子、庄子。三.唐诗、宋词、元曲、韵文。 四.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诵读经典美文吸收、储藏、理解、运用。一位名牌大学的高才生曾深有感触地讲道:语文学习是任何学习的基础。我之所以各门功课学的得心应手,是因为大大得益于小时候的国学经典学习,记忆酝酿,厚积薄发。读经重要,胜于读其他书。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

国学漫谈:制艺之辨

国学漫谈:制艺之辨 邸永君 制艺,即八股文,别称制义、时艺、八比等,简称八股,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专用文体;相对于古文而言,又称“时文”。随着科举制度之废止,传统时代之终结,各界尤其是学术界对其评价贬斥居多,肯定绝少。而当今时过境迁,百年回首,平心静气,公正客观地评估其文化价值,具有一定意义。 考八股之名,正史最早见于《明史·选举制》。其云:“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而八股文之固定程式,则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其滥觞当在北宋时期,神宗熙宁(1068—1077年)年间,王安石行新政,以唐代依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诸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而应试文体尚未整齐划一,更未要求对仗排比。但因当时作诗、填词之风强劲,排比、对仗之法几乎是人人皆能,并早已形成习惯,不少士子于不自觉中便运用排比对仗甚至骈体之法撰写文章,其间多有古代典故现身文中,且已有“代圣人立言”之要求。所以在目的、风格及结构等方面,已具八股文之雏形。元代科举,基本沿袭宋制。按经义作文,但又明确规定《四书》《五经》为国家正式教本,题目只能出自上述诸经典,内容也必须以其为规范。明洪武元年(1368年),诏开科举,太祖对制度、文体皆有严格要求、明确规定。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正式规定起、承、转、合之文章格式,分为八段,其中四段又要求各分为两股,八股文正式定型。清承明制,继续沿用。直至戊戌变法,方得松动;最后,又随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之废而寿终正寝。 八股文属于命题作文,其基本特点大致有四。其一,题目一律用《四书》《五经》原文。其二,要代圣人立言。若题目摘孔子一言,则文章主人公便是孔子,士子须以孔子口吻;若摘孟子之言,则相应变为孟子口吻。其三,对经典之理解,皆有所依而不可自由发挥。《四书》主朱子《四书集注》;《易》主程《传》、朱子《本义》,《书》主蔡氏(即蔡沈,笔者注)《传》及古注疏,《诗》主朱子《集传》,《春秋》主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永乐间,颁《四书五经大全》,废注疏不用。其后,《春秋》亦不用张洽《传》,《礼记》止用陈浩《集说》。其四,文章体裁结构有一套严格而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词,作为开端。入手为起讲后过渡之文。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此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此外,八股文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定为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约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

作文-我喜欢的国学经典

我喜欢的国学经典 我们知道,国学是一种对我们有利的东西,对我们儿童也更是有利。那么同学们最喜欢的国学是什么呢? 我最喜欢的是《论语》。因为论语有孔子的一些讲座,还有孔子讲的做人的道理。比如第一篇《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这一篇主要是述读书与做人的关系。强调严于律己,仁爱他人,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论语》中的各篇一般都是以每一章的前两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孔子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慢,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比思想主张在《论语》中多处可见。此外,在做人方面,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千万不能空谈浮言,心中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的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的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慢,不亦君子乎?”这就是《论语》,读了《论语》我非常高兴,这本书里面有一位老师,一位值得世人敬仰的孔圣人和一些平生做人的道理和一些怎么去学习的道理,让我从这里看到了许多。 我还喜欢读的一本书是《三字经》,里有许多的国学故事,还有一些做人的和读书的事情比如第一篇“人之初,性

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之篇的故事是晋代有一个叫周处的人,身高体壮,凶强侠气。因为父亲早死,所以没有人管教,动不动就打人,还欺负老百姓,老百姓都非常怕他,便把水中咬龙、山中老虎和他称为“三害”这三害中最让人头痛的是周处,一个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让周处去杀蛟龙,老虎,周处便答应了,周处带着刀来到了山上,把山上的老虎杀了,又来到了水上去杀蛟龙,他和蛟龙战了三天三夜,人们还以为可以杀了三害,没想到三害都杀了。人们纷纷祝贺摆酒,结果周处杀了蛟龙来了,看到人们都还以为他死了而欢呼,于是周处便开如认错,开始从新做人,他认真学习为老百姓做了很多的事。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两本书,我从中还学到了许多知识。

高校国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校国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高校国学教育对于高校发展来说,有引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民族精神、传承和谐信念、构建国民教育体系和补充现代教育的重要意义。将优秀国学内容——经、史、子、集等分为儒家经典、史学经典、诸子经典和文学经典四个课程模块,并配合社团文化活动、国学讲座、高校交流及吸纳民间机构等课堂拓展,构建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校国学教育国学内容课程体系国民精神 戴庞海(1966- ),男,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献学。 最近几年,由于国学教育变得越来越广泛,高校国学教育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1994年青少年读经运动开展以来,就有许多来自于民间的教育机构以及教育工作者开始在学校里尝试传承国学教育思想。例如杭州的诸修草堂就为三岁以上的青少年开展了一系列读经活动,河南的先锋国学研究院和陕西的明德国学书院主要为青年儿童讲解相关的国学经典。与此同时,国学方面的书籍、网站、讲座、论文以及竞赛等也非常多。有些高等院校也开始培养学生们的国学能力,例如,1984年我国第一个国学研究室就是在深圳大学里开设的。然而,我国的国学教育还仅仅处于探索以及实践阶段,其教育体系还不具有系统性,并且国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高校国学教育的意义 高等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人才的最后一个关口,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人才人格的主要定型期,而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完善将直接决定他能力发挥的程度,因此,以人格教育作为特色的国学教育,对高等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引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等院校开展国学教育能够有效地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使得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延续并不断发展,这也是新时代高等院校的重要历史使命。一百多年前,为了改变任人欺辱的命运,我国开始抛弃传统的经典式教育,转而推行西方科学,使得我国走上了工业文明的道路。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发现这种做法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自己的文化根基。为了挽救这一文化断层局面,继承并发展前人的智慧,高等院校应责无旁贷地承担相应人才培养的责任。 2.发展中华民族的国民精神。高校的国学教育还可以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重塑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现如今,一个国家如果想要获得真正的尊严,不仅需要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还需要有更多的国家尊重这个国家的文化,因此,国家的繁荣复兴,不应该只局限于

诵国学经典作文600字

诵国学经典作文600字 一说起国学大家都应该知道,幼儿园时学的《三字经》,小学的《弟子规》等等,以下是WTT搜集的诵国学经典作文600字,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诵国学经典作文600字 为了进一步弘扬名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引领我校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诗词,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学校定于这个星期五举行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这天清晨,同学们早早来到教室,个个精神抖擞,背起了《弟子规》,老师还让我们演练几遍,并叮嘱我们比赛时不要紧张。叮铃铃,上课铃响了,这也意味着诵读比赛开始了。我们排好队,慢慢走出去。 来到阶梯教室门口,我们紧张的等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终于,我听到报号老师叫:“现在是五年级一班出场。”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进了场。 等所有人入场后,只听见沈鹏拿起话筒说完了总序,接着,全班一起背完了“入则孝”,沈鹏又背起“泛爱众”中的第一排,全班同学有起伏的背完了“泛爱众”,这一章。诵读完后班长用口令整整队,并向评委敬礼,接着,我班便出场。紧接着,其他班级也进行了诵读比赛。

这次比赛,让我知道了一些重要道理。总序,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八章的内容,我基本能按要求做到,但少数部分仍欠缺,如,父母讲道理时,嫌啰嗦,这样就没做到“父母教,须敬听”。感谢学校给了我这好的机会,让我明白,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我一定会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篇二:诵国学经典作文600字 最近,我们读了一本书”百善孝为先“ 在中国儒家文化中,特别提倡孝道,”出则孝,入则悌。”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那么要怎样去孝顺自己的父母呢?孔子曾强调孝的关键,在于和颜悦色。“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父母面前要和颜悦色,有好东西要先给父母品尝。身为人子“父母在,不远游。”孝顺父母的思想在《弟子规》及其他国学中均有体现,古人也有很多孝顺父母的典范,如:为父温席的黄香,“卧冰求鲤”的王祥。身为二一世纪的少年,与古人相比,我倍感自愧不如,但我会以先人为楷模,不断改进自己。 诚诚信。“正因为他的诚信,生意才会做得风生水起,可见诚信于人是多么的重要了! 《国学经典》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为人为子的道理。我觉得:当今社会经济越来越快,可人们的人文素质却每况愈下,让

浅谈国学中的修养之道

浅谈国学中的修养之道 中国人从来都喜欢用一种宏观模糊的感性概念去概括一切,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法自然,到阴阳五行的孕育包容,无不诉说着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于是产生了诸如“大音若希”“大象无形”“大爱无言”的崇高格调,但也不乏“盛极而衰”“月满则亏”之物极必反来警醒世人。对于国学我不甚了解,虽然这样一种不求甚解但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治学态度对于科学研究是不值得提倡的,但其中的精华对于企业管理和个人修养着实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则按照课程内容结合我个人的理解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君子求诸己 因为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总是将失败归因于别人或环境,将成功归因于自己。 于是这种归因谬误造成了换位思考最原始的障碍,若是其中夹杂着偏见,则情况更加不容乐观。我个人在这一方面做的还算可以,成功时倾向于归功于天时地利人和(在中国这种思想似乎比较普遍,首先感谢党和人民,再感谢各种TV与机遇,感谢各种贵人,最后自己的努力可以隐去不谈,这一点与西方崇尚的个人主义有天壤之别),失败时虽愤恨不平,不过也首先是基于自我角度的总结与反思,因为别人的行为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身,而且当我做出一个内省的姿态时对方也会进入同样的状态,不仅可以和气的解决问题,还可以客观的总结经验,相信大多数人会有同样的经历。 二、自胜者强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初中代表在校生做毕业典礼讲话时因为不能理解这句话而读错出丑,直到现在才真正理解了他的内涵。所谓自胜者强,强在内在修养,

而不是外在标签,虚化的名利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感。真正的成功不在于得到了什么羡煞旁人的物质标签,而在于你用这些标签做了什么,或者在追求的过程中失去了什么又了悟了什么。一切生命的沉淀最终都化为了一个人内在的修养,而真正的幸福感是和这些修养成正比的。活着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欣羡或嫉妒,而是要在自我提升和价值实现中收获真正的快乐。 三、厚德载物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虚怀若谷方能集天地之精华。 容人之短易,容人之长难,我们很容易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却很难在别人对自己有威胁时做到无动于衷。有的人在“热闹是别人的,我什么都没有”的自怨自怜中盲目崇拜妄自菲薄;有的人喜欢人前装快乐,用别人羡慕的目光来满足无底的虚荣,失意时装清高或是寻垫背,以一种自我保护的归因法为自己开脱,这种人就很难容人之长。无论是自恋的自卑还是自卑的自恋,只是一种奴性或虚荣的劣根性,都是对人生价值实现的定位不准,世界很大路很宽,为了看个月亮附庸风雅的挤茅厕就太不值得了。如果能抱着欣赏和感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的态度去宽容异己,那么离厚德载物就不远了。 四、戒骄戒躁静以幽 为什么有难能同当,有福不能同享?为什么很多人年轻时春风得意,最终却晚节不保?外界环境的造势和吹捧很容易滋生一个人不可知的自我,即使在被黑化之前曾经信誓旦旦。殊不知旁观者清,未经历者没有发言权也远不能理解那种被风沙迷住了眼,面对诱惑的身不由己和面对夸赞的不能自已。若能在风口浪尖时觅得佳处静修,听得进诤友相劝,就更容易在挫折中风云再起,就不会在失势时失重难忍,多少年后回顾当年的神勇依然可以笑得云淡风轻。

论国学与西学的体与用关系

论国学与西学的“体”与“用”关系 古代文学李志云 国学,本只是一个有着明显的思想与文化倾向的特定概念,其实并无太多的学术背景。作为中国传统的思想与文化,自中华文明诞生之始,国学即已产生并存在,并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几千年。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明相对于西方文明,曾经高度发达与强势。中国人也没有国学的概念。中国人习惯以中国自居,世界只有一个中华,除此外即为狄夷。中国人眼里华夷之别,而无中西之分。华夷之别,包含着明显的文化优越感以及傲慢与偏见,中国这个千年老大从来都看不起周边蛮夷,更不谈他们的思想与文化。因此也无所中学与西学之称谓,更不谈国学之概念。 近代以来,冠以“国”的事物实在太多,如“国货”、“国粹”、“国人”、“国语”等,思考这些称谓,这些自古有之的东西,今天都冠以“国”字实在是包含着国人的民族伤感与自卑,也包含着国人的一种民族图强,国学就产生于这样的一个背景。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逐渐强大,国人又重新恢复了自信,国内掀起了一股股的国学热。中国人仅仅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却完成了西方百年走完的现代化进程。传统的西方社会却放满了发展的步伐,并产生了科学主义的危机,现代文明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西人把目光重新投向了中华的传统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国外掀起的“汉学”热即是这一背景的产物。与汉学相对,国内的国学热也是此起彼伏。遥相呼应。 然而,国学真的是解决现代社会发展困境与现代人精神危机的灵丹妙药吗?正是西学的东渐,我们才得以在现代迎头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在当代的中国,我们能放弃这千年一得的机遇吗? 仔细审视国学的概念,其实有广义与狭义之称,广义的指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其外延可指向一国所有之学问,或称“中学”或“国故。所谓“国故”,即包含有过去之学问之意。狭义的国学指的是“儒学”,或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儒学曾经为中华民族做出过巨大贡献,被称为中华思想文化的精髓。但这一传统的思想文化在近几百年也曾经阻碍了中华民族与世界接轨,成

国学漫谈

国学漫谈:仁的生态维度 国学漫谈:仁的生态维度 乔清举 国内外学界之所以长期把儒学简单地视为一种关于人际关系的伦理体系,与对“仁”的片面理解不无关系。诚然,“爱人”是仁的最初的和基本的说明。不过,历史上仁的含义是不断发展的。汉儒提出了“爱人以及物”的解释,使仁具有了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性内涵。宋儒把仁作为人心的德性、天地的“生生之德”,使仁成为万物的本体,实现了仁、天地生生之德与人心的统一和天与人的贯通。宋儒还进一步主张“为天地立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确立了人对于自然的生态责任。 一、“仁,爱人以及物”:生态道德共同体的形成 “道德共同体”是可以用道德态度对待的事物的范围。西方传统上尤其是近代以来,仅仅把人列入道德共同体的范围。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植物活着是为了动物,所有其他动物活着是为了人类。”托马斯·阿奎那说:对于动物,“根据神的旨意,人类可以随心所欲地驾驭之,可杀死也可以其他方式役使”(转引自《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导论》)。康德主张,人对于动物“不负有任何直接的义务”,道德身份只限于作为主体和目的的人。与西方思想颇为不同的是,“仁”作为指示道德共同体的概念,是包括整个外部世界的,不限于人,因而具有生态的性质。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又说“泛爱群生,不以喜怒赏罚,所以为仁也”,非常明确地把动物纳入道德共同体的范围。郑玄指出:“仁,爱人以及物。”(《周礼注疏》)物在中国哲学中是个外延最广的概念,包括人和外部世界的一切事物。所以,“爱人以及物”的道德共同体的范围是全部外部世界,“民胞物与”“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物”也莫不如此。《宋史·道学传》提出:“盈覆载之间,无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泽,以遂其性。”这可以作为儒家生态道德共同体的注脚。 二、“天地生物之心”:仁的生态本体化与内在化 《易传》上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这里的“天地”是自然的总名;“生生之德”指自然运行中生命的诞生、完善与和谐的总体趋势,是宇宙演化过程的生态性本质,也可被称为宇宙的合目的性。“合目的”是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一个概念,其实也具有本体论意义,反映了世界运行的可期待的结果,是事实,也是价值,还是宇宙演化的动力。“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思想得到了当代生态科学和生态哲学的肯定。生态学家约翰·布鲁克纳说,自然中有“一种有机动力,……按照它的建造和意图把一切都结合成令人惊奇的一片”(《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生态哲学家罗尔斯顿也说:“进化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一种创造性,它以我们还没有充分理解的机制,形成一切生物物种与生命过程。”(《哲学走向荒野》)这里的“有机动力”“创造性”,也都可以说是“生生”或“生生之德”。

我与国学经典作文

我与国学经典作文 我与国学经典作文500字(精选3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帮大家的我与国学经典作文500字(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国学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平凡体现在它常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比如说我们小时候读过的《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它们无一不是国学;伟大则体现在这些国学的精髓,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现在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又与此息息相关。 《论语》是本深奥的书,里面有很多思想,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论语》中的诚信思想。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与他人交往时的诚信,是为人处事方面的诚信。这里的诚信主要表现在朋友之间平等相待,不刻意讨好,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所以我们更不要明明对一个人心存怨恨,却因为他的权势去故意巴结,甚至利用他人对你的信任去欺骗他人。那样太虚伪了。所谓真诚,难道不就是做到表里如一,内外一致吗?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这是学习方面的诚信,孔子在教导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无知,一个人是否聪明不是全部取决于他知道多少知识,而是取于他是否能坦然的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在学校里我们每天都会接受到很多很多知识,但我们不能只看见自己学到了什么,而应当知道自己没有学会什么。所以对于知识,我们不仅要虚心,还要得寸进尺,要学到老,活到老绝不满足于自己已经学到了多少知识。 诚信思想对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对于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促进作用。而国学则是它的源头。国学是本永远也看不完的书,所以我们要珍惜这巨大的精神财富,不要让它们在我们手中消失。 一提到国学,你是不是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诵读二字呢?诵读经典固然是好的,但对于国学精粹而言,不仅要多读,还得细“品”。 什么是“品”呢?你先别急,听了下面的故事你就明白了。 之前老师让我们背《笠翁对韵》,这里面的很多字都不太好读,死记硬背的话,记起来就好很难,但如果多读多诵,掌握住音律韵味可就简单了点儿,但也只是简单点儿罢了,还是不太好背,我曾为此大发牢骚,很不想背。直到后来,我学会了“品”,才由衷爱

关于国学经典作文

关于国学经典作文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中有许许多多的有关学习的,其中有一句让我感受颇深,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 我觉得,在我们日常学习中,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味的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为了学习而学习,缺少必要的思考,大脑却一片空白。有的人只读“死书”,而不去深入理解书中的含义,这样就会导致学习的基础不扎实;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学习只为了追求数量,而不在乎质量,结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学习在于思考,也在于吸收,二者缺一不可。 还有一句让我感触最深。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它的意思是: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能者为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树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嫌弃每一块小石子;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汇集他们点滴之长。我们必须具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逆境中不怨不怒的平和心态,并且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世界有新的的认识,新的发现,并且有所领悟,有所感动。 有人说,学习就要端正态度,好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人说,学习就要讲究学习方法,好比“学而实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切学习的好方法尽在于此。 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他从自身的经验中体会出这些学习的好方法。

谈国学教育的重要性

谈国学教育的重要性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自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如一张白纸,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会在白纸上留下终身的烙印,父母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作用。但用中央8 号文件和“八荣八耻”来审视目前状况不难看出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一、家庭教育调查资料显示例67.6%的学生认为家庭是自己成长的关键因素,有些家长只顾赚钱,对孩子放任式教管不严,认为有钱就能解决一切;有的家长向子女灌输不良观念,如:谁打你,你就打谁,不能手软;谁拿你的东西,你就拿谁的补上;有的孩子拾到别人的东西留为自己,家长还夸孩子聪明;有的家长乐此不彼地为自己的独苗包揽一切,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愿望;有的家长缺乏家庭责任感,酗酒、赌博、行为不检点,只顾自己痛快,以致使子女效仿。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现在的孩子过分依赖父母,自制力、自理能力明辨能力很差,孩子自己忽视了本该自己去做的那些小事,长此以往,孩子要么过分自信,受表扬后沾沾自喜、缺乏自律、宽容与忍让;要么做享其成,没有热情,缺乏竞争意识;要么遭遇小小的挫折或失败就怨天忧人或深陷在沮丧的泥潭中;要么为所欲为,不明是非,更不懂得感恩……常常使学校教育处于 5 天加2 天等于0,甚至 5 加2 等于负数的情况。二、社会环境方面 1 相对地污浊的环境也会腐蚀人心,破坏人的本质。小则影响孩子一生与家庭,大则影响国家安定,比如青少年犯罪。据次料分析,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在量上呈上升趋势,而且在度上表现为由治安案件向刑事案件转化的趋势,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除家庭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色情、暴力文化。当前社会上传播暴力、色情文化的重要媒介主要有网站、声像作品、刊物、手机短信、歌舞表演、广播等等。从媒介不难看出,都是与孩子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青少年正处在求知与形成阶段,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特别容易受到色情、暴力文化的负面影响。如:如五年级学生李某学习成绩极差上课给某女生写“情书” ,称“爱你已很久……”并在庆元旦之际买花相送,以示“爱心” 。当老师教育他时,他振振有词地说:电视里都这样……六年级刚毕业的史某把教学楼里的每个价值200 元的六个消防柱偷出来砸碎买给废品收购站所得过19 余元与其“斧头帮”的哥们共享,构成盗窃,造成极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暴力、色情文化和外来思想文化,过早地激活了青少年的冲动欲求。

论国学之法家文化

论国学之法家文化 时间:2016-07-22 11:03:40 | 作者:张艺霏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学的重要性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映迹,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文化的结晶,也是文人墨客与有志之士毕生的追求。然而,国学的现代化已逐渐偏离原有的轨道,我们对国学的定义也被锁定在儒家文化这个框架中,将其余优秀文化都拦腰截断。所以,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我们,不仅要明国学之内涵,更要学习与运用国学思想的积极文化。 秦原本是一方小国,落后到根本不引人注意,然而它最终成就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业绩,这是为什么呢?秦接受商鞅的变革,遵循法治,才实现政治理想。对于法家,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总看到它残酷暴虐的一面,并没有留意它的积极意义。法家以“以刑去刑”著名,就像爱憎分明般的个性鲜明,它重赏也重罚,对当时作战的士兵起重要作用,可以鼓动士气,联系到现在,也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就好比企业对员工一样,只有奖赏与惩罚并行,员工才会努力工作,取得更好的业务效率。所以“兴功惧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意义。 老子曾说过“法如朝露,纯朴不散”,法家顾名思义就是重法,不仅重法,法家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反保守思想的先河。在现代,我们可以用“创新”来描述。创新是如今社会上提起频率较高的词汇,它对国家,甚至是民族都起着不凡的影响力,它同时打破了陈规的束缚,不断往时代的前列靠拢。法家的反保守思想给我们树立了良好地榜样,也为近代中国史上的各个政变与革命打了先锋战。 法治有着持久的生命力与拘束力。只有以法治国才能稳定秩序,对待事物,我们应随着年龄的增长,抱着更深刻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它。法家,是个弊利皆俱的大家,在我看来,定是利大于弊,不仅是因为它提出依法治国,以法约束人,更应为它是对现代创新意识的映射,法家文化终究是国学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不应放大儒学的美好而局限了法学的优点,我们应保持文化的全面性,正确地把握国学的概念,发扬我们华夏子孙流传万古的优秀传统文化。

国学中的人生智慧

国学中的人生智慧: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2010年12月29日 12:24 来源:新华日报参与互动(0)【字体:↑大↓小】 徐小跃,南京图书馆馆长,南京大学中华文化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导。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核心提示 中国古代先贤圣哲们最关注的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社会人生。作为思想文化的“国学”始终一贯地观乎“心性”、“生命”、“人生”,一句话,“观乎人文”。 儒家所谓的“学问”乃是心性的学问,生命的学问。做学问的终的就是要把“跑掉的心”(“放心”)找回来。 人既要有“乐观”的精神,也要有“达观”的心境,还要有“冷观”的智慧。这“三观”体现了多重性的生活方式,亦反映了儒释道互补的特性。 中国人的灵魂是有多重性的。 在儒家高唱“极高明而道中庸”,道家高唱“夫虽在庙堂之上,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也”,佛家高唱“既在孤峰顶上,又在红尘浪里”的声响中,“以出世的心做入世事情”遂形成中国人共同的向往和追求。 “儒是牡丹,道是菊,佛是莲”

国学寄寓“经史子集”,“儒道佛”乃其精华 “国学”这一概念是在上个世纪初提出的。当时一些知识分子有感中国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损害,遂提出“整理国故”的主张,以此重新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并提升中国人的民族精神。由此可知,“国学”概念的出现其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感。 何谓“国学”?对“国学”的定义,时下有多种。但在我看来,可把问题简单化。“国学”是“国故之学”的简称。分而言之,“国”,专指中国,“故”是过去的意思,“学”是指学术、思想。合而言之,“国学“就是指中国过去的学术思想,也即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存放在哪里?要了解这一点,我在这里借用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以述之。中国古人将不同性质、内容的书籍分为四类,即“经”、“史”、“子”、“集”。“国学”就是保存在这“经”、“史”、“子”、“集”当中。“经”主要指儒家的典籍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经”有《六经》、《七经》、《九经》、《十三经》之说。“史”指各种体裁的历史书籍,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子”主要是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及道教佛教方面的著作。“集”是总集、选集、别集,还有诗、词、赋,像《楚辞》《乐府诗集》等。 如果要问“国学”的精华是什么?那就要说到“儒道佛”了。有的学者就把“国学”主要归结为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文化。在中国过去就有这样的说法,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教:儒、道、佛。可见,中国人是多么看重这三家。 对作为“国学”主要组成部分的儒道佛三家,我们最应该了解的是什么呢?回答是:思想。因为思想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和核心。而思想是由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真正要进入国学的殿堂,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就一定要对它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有所把握。 国学观乎“心性”、“生命”、“人生”,一句话“观乎人文” 中国古代的先贤圣哲们具有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价值选择和判断。中国圣贤最关注的不是外在的自然,不是高高在上的天国,亦不是纯粹的思辨领域,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社会人生。古人云:“思以其道易天下”。就是说,中国古人思考着用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即“道”来改变天下。说白了就是,他们建立学说、提出思想的目的乃是:改变天下、和谐社会、净化人心、安顿生命。 群经之首的《周易》有这么一句话:“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它强调的是通过关注“人文”,以达到变化和成就天下以及天下人之心的目的。这里出现了为大家非常熟知的一个概念——人文,这是当下许多人都喜谈的一个概念,“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等等。但你要问他究竟什么叫“人文”?恐怕很少人能明了它的深义。《周易》是这样给“人文”下定义的,它说:“文明以止,人文也。”意思是,能止于文明的即是人文。这是对作为人并能够成为人而提出的标准。中国古人告诉你作为一个人,要知道“当其所为”和“不当其所为”。也就是说,人一定要知道你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这里有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