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贺直哉

志贺直哉
志贺直哉

志贺直哉(日本)

志贺直哉,日本作家,“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1910年发表曾被《帝国文学》退稿的《到网走去》与新作《剃刀》,1912年发表短篇小说《克罗谛思日记》,显示他出众的才华,为文艺界瞩目。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志于文学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作者从此进入创作旺盛时期。《在城崎》(1917)、《佐佐木的场合》、《好人物夫妇》 (1917)等名著,以及历史小说《赤西蛎太》(1917)相继问世

个人履历

志贺直哉(1883~1971)

Shiga Naoya

日本小说家。1883年2月20日生于宫城县,卒于1971年10月21日。 1906 年经由学习院升入东京大学英文系,1910年中途退学。在此前后,与友人合办传阅杂志《望野》,并写下了《一个早晨》、《到网

走去》等短篇小说。1910年4月,与武者小路实笃和有岛武郎等人创办同人杂志《白桦》,《到网走去》在创刊号上刊载,以其准确的描写和清新的风格获得广泛好评。继之,发表的优秀作品有短篇小说《清兵卫和葫芦》、《范氏犯罪》等。其后由于辗转迁居和自我省察,辍笔数年。

1917年先后发表《佐佐木的场合》、《在城崎》、《好人物夫妇》、《赤西蛎太》和《和解》等名篇,其中《在城崎》被誉为日本近代心境小说之代表作,《和解》则以表现作者与父亲的冲突及其和解过程为题材。从1921~1937年间,作者花费许多精力写作平生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暗夜行路》。这部作品通过主人公时任谦作关于出生秘密、妻子过失等烦恼的描写,象征性地表现了作者本人自我成长的曲折过程,被认为是志贺文学的高峰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者保志留纪生物示意图持沉默

态度。战后发表的小说有《灰色的月亮》和《白线》等。志贺的作品大多从身边取材,以观察细腻、描写精确为特色。

人物生平

志贺直哉,日本作家。1883年2月20日生于宫城县,祖父是相马藩府的家臣。3岁即随父母上京,开始受贵族

志贺直哉

子弟式的教育。18岁从学于宗教家内村槛三,21

岁入学习院高等科,有志于文学创作。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06年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英文系,两年后转国文学科,中途辍学。与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共同创办传阅杂志《望野》。创作短篇小说《某晨》、《到网走去》,向《帝国文学》投稿被退回。继续创作《速夫之妹》、《荒娟》等小说。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

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从1921年开始,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历时15年之久,于1937年完成。这是他的代表作,写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生活中与思想苦闷的道路上探索的历程。主人公时任谦作是祖父和母亲的私生子,在兄弟间一直遭受歧视,在母亲死后,他与祖父及其年轻的妾共同过着寂寞的生活。为立志从事文学事业与父亲发生冲突,婚后又发现妻子不忠,便独自流浪,最后在旅途中病倒。妻子赶到时,只见病床

志贺直哉

上的丈夫睁开柔和而充满爱情的眼睛。

志贺直哉于1918年经过短暂停顿后,重新执笔,以创作上新的成就,蜚声于大正文坛,被称为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他对人性作深邃的观察,对于庸俗与虚伪有惊人的敏感与强烈的憎恶。他具有理想主义的热情。1917年的中篇小说《好人物夫妇》,表现了他心境的转移,从生气蓬勃与激越的性格转变为苍劲沉着的态度。

志贺的作品大多从自己及和自己有直接关系的生活中取材,是现代日本文学中从自我经验中取材最多的作家。在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对同时代的日本作家有深刻的影响。志贺一向关心社会事务,在政治上和文学上表现坚贞不屈。早年关怀足尾矿工中毒事件,同情小林多喜二的牺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保持沉默,以示对侵略战争的抗议。后期的作品还有《万历红瓷瓶》 (1933)、《台风》(1934)、《早春的旅行》(1941)、《寂寞的一生》(1941)以及战后创作的《灰色的月亮》和《被腐蚀的友情》等。

1971年10月21日逝世。

重要事件

1910年发表曾被《帝国文学》退稿的《到网走去》与新作《剃刀》,1912年发表短篇小说《克罗谛思日

志贺直哉

记》,显示他出众的才华,为文艺界瞩目。

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志于文学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作者从此进入创作旺盛时期。

《在城崎》(1917)、《佐佐木的场合》、《好人物夫妇》 (1917)等名著,以及历史小说《赤西蛎太》(1917)相继问世。

代表作品

《佐佐木的场合》、《在城崎》、《好人物夫妇》、《赤西蛎太》和《和解》等名篇

派别主张

派别简介

白桦派主张善比单纯的美更美,他们举起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旗帜,要求充分地发展个性和自由地表现自

志贺直哉

我。白桦派的作家们对人生的态度是乐观、明朗而又天真的,他们呼唤着光明和希望,对未来充满了向往之情。白桦派无疑受到了当时流行的西方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们对柏格森、尼采等人的思想感兴趣,也推崇托尔斯泰、歌德、惠特曼的作品,还极力介绍贝多芬、塞尚和罗丹。

但白桦派的作家作品中无一不蕴含着传统文化的韵致。武者小路实笃崇拜托尔斯泰,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肯定人的自然感情,并实验建造他那乌托邦式的乐园——“新村”,他的《天真的人》、《幸福的人》、《友情》等小说都贯穿着一种明朗

的、肯定的、富于生机的理想主义情调,充满自然和爱的活力。而作品中透露出的悟性,则得力于他从叔父那里接受的禅学和阳明学说的影响。有岛武郎作品中的欧洲风格是很明显的,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也不时地影响着他的创作,《一个女人》中的早月叶子身上就有安娜〃卡列尼娜的影子。与此同时,他早年受到的儒家思想教育,又规范着他的思想倾向,以至于他直到最后也没有迈进社会主义者的行列,在矛盾痛苦中自杀。

个人特色

志贺直哉在白桦派作家中是颇具特色的,作品中深厚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伦理自觉,尤其那深沉典雅的心境和清淡含蓄的深蕴,都具有东方色彩。他把西方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与东方的禅学等调和得恰倒好处。《到网走去》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女主人公生活的不幸给予了无限同情;《和解》写了克服生活中的不安和危机而走向了和谐;《暗夜行路》更让主人公在大自然中寻到了清净、和睦,从而谅解了生活中的一切苦难。从白桦派作家这里,我们更是体会到了日本文学对东西方文学融会贯通后所产生的魅力。唯美派和白桦派东西和璧的做法

显示了日本文学的风格,到了新思潮派,这种风格愈加明显。

志贺直哉

新思潮派

新思潮派作为日本近代文学的最后一个流派,确实综合了近代文学中各派之长。他们既不满足于浪漫主义的热情奔放,也不同意自然主义的纯客观描写;既不趋向于唯美派那超脱现实的美,也不附着于白桦派那人道主义的善。新思潮派主张面对现实,不避丑恶,但要有新的角度,要理智地对社会作出新的解释,并且在写作技巧上要追求完美和精巧。因此,他们对各流派兼收并蓄,不轻易拒绝,也不盲目随从,芥川龙之介的创作就集中体现了这种精神。芥川从小受到中国古典文化和传统江户文

化的熏陶,在中学和大学时代又接触到了欧洲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各种流派的作品,他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把中国和日本的古典文化、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传统、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芥川龙之介

芥川历史题材的小说,既揭露了充满灾难的社会及其弱肉强食的法则(《罗生门》),也分析了人的脆弱的

志贺直哉

自我和人们那种旁观的利己主义心理(《鼻子》);既通过艺术与封建强权的矛盾而否定艺术至上的道路(《地狱图》),又流露出了对人丧失信心和对客观事物不可知的迷惘情绪(《竹林深处》)。芥川现实题材的小说,既揭露了军国主义的残暴(《将军》),也对小人物寄予了同情(《阿富的贞操》),

并歌颂了劳动者的美好情操(《橘子》),还写了青年男女爱情婚姻的心理(《秋》)和小市民家庭复杂的矛盾(《阿津和孩子们》)。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往往是构思诡奇、手段独特,其中既有传统小说中常见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矛盾冲突等,又可见到现代派小说的人物独白、时序交错、荒诞象征等。可见,芥川龙之介是博采了传统小说和现代主义各家之长,使之互相渗透融合,面对多元的传统文化和同样多元的外来文化,理智地作出了合乎自己风格的选择和组合。在整个日本文学中,大概没有哪一时代的文学比近代文学更西洋化,也没有那一时代的文学比近代文学更东方化,这种不协调是以协调的方式出现的,日本近代文学正是在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发展起来的,走了一条痛苦而曲折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文学被西方化了,西方文学被日本化了。但由于专制政治的钳制,日本的近代作家们不可能无所顾忌和积极入世,这就大大地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往往一开始是积极地敞开自我、接受世界、充满豪情,但最后常常又陷入自叹自怜自艾中,缺乏深刻的历史眼光。但不管怎么说,日本近代文学在既坚持民族传统又追赶

世界潮流方面,作出了一些成绩,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启示。

历史意义

小说之神

日本著名作家志贺直哉以其惊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写作风格而被誉为“小说之神”。其作品大部分取材于自身

志贺直哉故居

的生活经历,耳闻目睹的事实和个人感受。对于志贺来说,实际生活和文学创作,互为手段与目的,息息相关。而观其作品可以发现,与父亲的冲突与对立是志贺文学触及最多的主题。与父亲长达16年的不和,成为志贺文学创作的极大动力,也是其文学的创作源泉。

家庭影响

因此探究志贺与父亲的关系成为了解、研究志贺文学的必经之路。拙文对志贺父子之间的主要矛盾

点及其表现,乃至父子不和的本质进行了考察。在与父亲对立中,接受了近代自由、平等思想以及基督教洗礼的志贺直哉开始致力于文学创作,并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成为日本文学史上重要文学流派白桦派的中流砥柱。在经历了交通事故,长女夭折等事情后,志贺的心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其祖母,继母等人的周旋,大正六年终于实现了与父亲的和解,志贺的文学作品也开始呈现出浓浓的调和主义色彩。从最初的对立到最终的调和,也成为志贺文学的最大特色。拙文以志贺父子关系为轴心,通过对其文学作品的分析,论述了志贺的文学创作从充满对立到最终调和统一的过程以及志贺直哉的心路变化历程。

相关评价

艺丛散记:志贺直哉和森鸥外

──奈良散记(二)

作者简介

爱阅读爱写作爱电影,创作包括新诗、散文、小说、文学评论、影评、音乐及录像短片等,着有跨媒体摄影诗集《记忆前书》。

作者评价

奈良的志贺直哉旧居,是我无意之中的发现。从兴福寺走到元兴寺,然后在高?町一带胡乱地走,看见破旧的

志贺直哉一家

路牌写上「志贺直哉旧居,前三百米」字样,不禁好奇地要将它找出来。其实我只读过志贺直哉的半自传式长篇小说《暗夜行路》,不是十分喜欢,老是觉得主角时任谦作一派贵公子气,终日无所事事,郁郁寡欢,又喜怒无常,太小心眼,且时常无病呻吟,未免太过自我;但我又颇欣赏《暗夜行路》的后篇,小说的故事场域从东京转往京都,婚后的谦作受命运播弄,独自往鸟取的伯耆大山,断绝人际,以求自适。谦作抱着病躯,慢慢地融入大自然之中,踏入通往宽宥与永恒的路。

《暗夜行路》的后篇结尾,又替小说平添了不少分数。抵达志贺直哉旧居,我才知道《暗夜行路》的后篇正是完成于此间。1929年,四十六岁的志贺

直哉移居到此自行设计的房子,一住九年。旧居室内朴素雅静,除了壁上挂着的文人合照和小说手稿,几无一物。郁达夫是这个文人旧居的访客之一,更于此地与他眼中「大可以比得中国的鲁迅」的志贺直哉一边听雨一边谈话。据郁达夫的家书所述,志贺直哉收藏了八大、沈周和元人的画幅。可惜眼前的内室四壁清白,摆设都搬走了,略嫌冷清。

室外庭园局促,墙垣低矮,草木也不美不芳,但遥向北望,可见御盖山和春日山,那里树木连天,有不少古老的白桦树。志贺直哉属白桦派作家,曾与武者小路实笃、有岛武郎等人合办《白桦》杂志,标榜理想主义、个人主义、为人生而艺术。住在此间,想必叫他想起不少旧友和往事吧。鸥外之门,是我无意之中的又一发现。鸥外,是指森鸥外,日本近代文学评论家兼小说家,风格多样,与夏目漱石齐名。鸥外之门,有门无室,位处奈良国立博物馆的东北角落一隅。1917年,森鸥外担任帝室博物馆总长兼图书馆长,翌年后的每一年秋季,森鸥外都访问奈良正仓院;鸥外之门,其实就是森鸥外的宿舍之门。

相对于志贺直哉,我读过森鸥外的短篇小说若干,除了日本浪漫主义先驱作《舞姬》外,还读过

上海人间书店印行的,冯雪峰(画室)翻译、林雨发校正的森鸥外短篇小说集《妄想》。《妄想》收录了小说四篇,我最欣赏其中两篇自传体小说,《花子》最富异国情调,主角是一名医学生,他充当裸体模特儿花子和雕塑家罗丹的翻译,从罗丹口中明白到人的身体是灵的镜,而罗丹又从日本女人花子身上发现了「强的美」。

《妄想》是一篇哲理小说,主角回顾往昔一生,他曾在叔本华、哈特曼和尼采的哲学中找到一点点安慰,但都终归于失望,主角由此沉溺于厌世的思想之中。晚年的森鸥外热切回归古典,创作历史小说,最有名的当数后来被沟口健二改编为电影的《山椒大夫》,可是平心而论,电影的艺术成就已远超原著小说之上了。鸥外之转变、鸥外之书、鸥外之关怀,似乎跟我的旅程有一些不谋而合之处。但是,我不能再驻足沉思下去了,明天就要离开奈良,往大阪──一个现代都市。从鸥外之门回旅店的路上,我慢走,比平日更慢,再慢一点,且将所见事物一一记着。八月的奈良,夕阳下,没有下午般炎热,在街角徘徊的一头鹿向我点点头,但我还来不及微笑,它已信步转入树丛里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学常识大全

高中语文教材主干文学常识汇编 一、中国古代部分 朝代作者课文篇目相关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先秦《诗经》《氓》《采薇》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分为“风”“雅”“颂”三大类,普遍运用 “赋”“比”“兴” 的手法。 先秦《论语》《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详见必修一“名著导 读”。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 先秦《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著作,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 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 先秦《战国策》《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先秦屈原《离骚》《湘夫人》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是我国浪漫主 义文学的源头。 先秦《荀子》《劝学》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先秦《庄子》《逍遥游》 《庖丁解牛》 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 物。 先秦《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汉《古诗十 九首》 《涉江采芙 蓉》 西汉贾谊《过秦论》 《廉颇蔺相如列传》 西汉司马迁《鸿门宴》《项羽之 死》(均节选自《史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 鲁 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记》) 东汉班固《苏武传》(节选自 《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 史。 东汉曹操《短歌行》 曹操的诗歌情感深沉,慷慨悲凉,风格 质 朴刚健。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 诗, 它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西晋李密《陈情表》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歌的开创 者。

南朝宋范晔《张衡传》(节选自 《后汉书》)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 志》 并称“前四史”。 鲍照的大部分诗作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 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报国无门的愤 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 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唐王勃《滕王阁序》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 四杰”。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蜀道难》《将进酒》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 序》 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风雄奇奔 放, 想象丰富,形象巨大,气势奔腾,多用夸 张手法和神话故事,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唐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被誉为“诗圣”。他写下了许多反映 唐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登岳阳楼》 社会现实的诗篇。其诗风格多样,以沉 郁 为主,诗歌意境开阔,情感深沉,语言 准 《蜀相》《阁夜》确精练。 唐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他和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唐韩愈《师说》《祭十二郎 文》 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 苏 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 大 家”。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 者。 唐李商隐《锦瑟》《马嵬(其 二)》 李商隐与杜牧并称“小李 杜”。 唐杜牧《阿房宫赋》 唐韦庄《菩萨蛮(其二)》 南唐李煜《虞美人》 北宋柳永《望海潮》《雨霖铃》 北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北宋苏洵《六国论》 《赤壁赋》《念奴 北宋苏轼娇·赤壁怀古》《定 风波》《文与可筼筜 豪放词派的开创 者。 谷偃竹记》

清兵卫与葫芦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安县塔水初级中学校张建 一、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志贺直哉。 2、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体会这篇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 妙处,体会传神的心理描写。 3、尊重别人对个性的追求,敢于表达不同的见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这篇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妙处 2、教学难点:体会传神的心理描写;学会尊重别人对个性的追求。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都玩过魔方吧?1995年出生的陈霖,是一个特别爱好魔方的中学生,2012年中参加了4场比赛,11次打破七阶魔方速拧世界纪录。同时也兼有三阶魔方单手速拧的单次10.81秒的中国纪录和平均14.02秒的中国纪录。他的爱好令世人瞩目,也为自己的祖国争得了荣誉。但是你们的家长对于你们长时间玩魔方会有怎样的看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兵卫与葫芦》这篇文章,看看家长们是怎样对待一个孩子的正常兴趣爱好。 2、作者简介: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他们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代表作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3、齐读课文,看看是怎样的一件事让清兵卫放弃喜欢葫芦,读时勾画出生字词热衷(zhōng) 茶卤(lǔ) 熠熠(yì) 呵斥(hēchì) 战战兢兢(jīng) 哆嗦(duōsuo) 乖觉(jué) 薪水(xīn) 4、浏览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概括清兵卫放弃葫芦,喜欢绘画这件事的始末。 清兵卫:痴迷葫芦→买到葫芦→失去葫芦→放弃葫芦 5、齐读第一段,想想为什么文章开头就交代这个故事的结局,有何好处? (倒叙: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 6、讨论交流展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你认为哪个地方写得最传神?(用自己的语言清楚、简洁地表述。) 二段:制作葫芦的方法:(切掏泡装擦) 三段:对葫芦太痴迷,以至于错把老头子的秃脑袋看成了葫芦。(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四段:每天到街上看葫芦:(每次仅仅总是呆呆地望) 五段:整天都玩葫芦:放学后,晚上,早上(除了上学和睡觉)为下文写上课玩葫芦做铺垫 示例:第三段描写可谓神来之笔,侧面烘托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以至让他自己“觉得好笑”“大声地笑”“不住地笑着”“还是忍不住笑”。这件趣事让读者也忍俊不禁,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7、文中有一个葫芦让清兵卫最痴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为什么最喜欢这

情节之摇摆的作用导学案 文档

情节之摇摆的作用导学案 ——以《清兵卫与葫芦》为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运用网络搜集整合材料。 2、学会分析情节摇摆的作用。 3、提升学生欣赏美甚至于创造美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整理、网上交流的方式来了解作家及写作背景。 2、通过画情节曲线图的方式来感受小说情节的摇摆,体会文学艺术的形式美。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情节摇摆的作用,提升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尊重别人的兴趣和个性。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 (一)作者简介 志贺直哉:(1883~1971) 日本作家。1883年2月20日生于宫城县,祖父是相马藩府的家臣。3岁即随父母上京,开始受贵族子弟式的教育。18岁从学于宗教家内村槛三,21岁入学习院高等科,有

志于文学创作。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06年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英文系,两年后转国文学科,中途辍学。与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共同创办传阅杂志《望野》。创作短篇小说《某晨》《到网走去》,向《帝国文学》投稿被退回。继续创作《速夫之妹》《荒娟》等小说。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白桦派: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以文艺刊物《白桦》(创刊于1910年)为中心的作家与美术家所形成。白桦派的创作主题是反对战争、反对压迫、追求和平,反对旧道德对自我的束缚,同情弱小者,表现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主张新理想主义为文艺思想的主流,因此也称为新理想派。武者小路实笃在《白桦运动》一文中提出:“白桦运动是尊重自然的意志和人类的意志,探索个人应该怎样生活的运动。”他主张“通过个人或个性发挥人类意志的作用”。这是紧接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思潮之后的新的主观主义运动。他们的理想无一定的方向,仅以个人与个性的成长作为运动的口号。除了这一根本主张,流派中主要的成员,绝大多数在道德与伦理上保持高度的洁癖,富有人道主义的色彩,因而他们容易被看作一种人道主义者的团体。他们反对文学艺术上的自然主义流派,也自称为精神的自然主义者。在这一派的作家中,有的站在严正的现实主义的立场,有的则具有空

世界名校:你不知道的东京大学

世界名校:你不知道的东京大学 编辑点评:东京大学作为日本最高学府和世界级的顶级名校,一直吸引着无数留学生前来报考。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座历史悠久的知名学府,给正在选择报考学校的留学生们提供一些参考信息。 [1] 学校基本情况 [2] 科研技术水平 [3] 各界知名校友 [4] 日常的校园生活 东京大学(とうきょうだいがく) 东京大学是日本的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亚洲创办最早的大学之一,前身是明治时期创办的东京开成学校和东京医科学校。1684年学校创立,1877年改制为大学。东京大学为日本第一所依照现代学制成立的大学,也是日本的最高学术殿堂,毕业生中包括不少国家领导级的人物。 东京大学是日本排名最高的学府,东大是日本第一所现代大学,也是全国最高学术殿堂及世界顶尖院校。每年都有许多学子竞争进入东京大学就读。东京大学是所历史悠久的著名大学,它保持着传统大学的特征:多学院、多学科。目前全校的学科差不多全是老学科,办学水平很高,几乎所有学科均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东京大学创立之初,大学精神就明文化了。随着大学法人化,东大精神被写进了“东京大学宪章”。 校训:以质取胜、以质取量、培养国家领导人和各阶层中坚力量。 基本情况: 东京大学校区设在东京都内文京区本乡,占地面积40 公顷,全校绝大部分机构均在这里。另外在目黑区驹场另建一新校区,为教养学部及部分后勤设施所在地。附属学校、工同研究部门,实验实习基地(如农场、林场、地震、火山、天文等观察站)、师生员工宿舍等分布于全国各地。 学部设置: 法学部医学部工学部文学部理学部农学部 经济学部教养学部教育学部药学部 大学院: 人文社会系研究科理学系研究科数理科学研究科

志贺直哉简介(预习用)

志贺直哉 志贺直哉(生于1883年2月20日,逝于1971年10月21日),日本作家,“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被誉为“日本小说之神” 1910年发表曾被《帝国文学》退稿的《到网走去》与新作《剃刀》,1912年发表短篇小说《克罗谛思日记》,显示他出众的才华,为文艺界瞩目。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作者从此进入创作旺盛时期,其代表作包括《在城崎》、《佐佐木的场合》、《好人物夫妇》等名著,以及历史小说《赤西蛎太》等。 文题 本文通过写清兵卫痴迷地喜爱葫芦,却被老师、家长剥夺了这一爱好的故事,批判了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要尊重孩子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背景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后,日本资本主义飞速发展,文化艺术方面接受了欧洲19世纪文艺思潮的影响。属于白桦派的上层社会青年知识分子,摒弃了自然主义文学对现实生活所作的阴暗的描写,充满发挥个性的光明与希望。以1914年所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契机,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民主主义思想运动的高潮,强烈地影响了日本。日本知识分子对人类光明的理想与不断前进的可能性怀抱希望。白桦派的文学艺术在这种思潮下进入了全盛时期,成为大正时期文学的主流,并给以后的日本文学留下深远的影响。 热zhōng(衷) 哆suō(嗦) guāi(乖)觉 光彩熠熠(yì) 战战兢兢(jīng) 呵叱(hē chì) “白桦派”是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因当时一批日本作家与美术家自己创办的文艺刊物?白桦?而得名。他们对那些仅仅刻板地描写琐碎丑恶的日常生活的文学非常不满,要求“尊重自然的意志和人类的意志, 探索个人应该怎样生活”,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 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学常识大全

高中语文教材主干文学常识汇编 朝代作者课文篇目相关简介 先秦《诗经》《氓》《采薇》《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分为“风”“雅”“颂”三大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先秦《论语》《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详见必修一“名著导读”。 先秦《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 先秦《战国策》《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 先秦屈原《离骚》《湘夫人》《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先秦《荀子》《劝学》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先秦《庄子》《逍遥游》 《庖丁解牛》 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先秦《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汉《古诗十 九首》 《涉江采芙蓉》 西汉贾谊《过秦论》 西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鸿门宴》《项羽之 死》(均节选自《史 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 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东汉班固《苏武传》(节选自 《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东汉曹操《短歌行》曹操的诗歌情感深沉,慷慨悲凉,风格质朴刚健。 《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它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西晋李密《陈情表》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歌的开创者。

《归去来兮辞》 南朝宋范晔《张衡传》(节选自 《后汉书》)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 并称“前四史”。 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鲍照的大部分诗作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报国无门的愤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唐王勃《滕王阁序》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蜀道难》《将进酒》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 序》 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风雄奇奔放, 想象丰富,形象巨大,气势奔腾,多用夸 张手法和神话故事,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唐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 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登岳阳楼》 《蜀相》《阁夜》 杜甫被誉为“诗圣”。他写下了许多反映 社会现实的诗篇。其诗风格多样,以沉郁 为主,诗歌意境开阔,情感深沉,语言准 确精练。 唐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他和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唐韩愈《师说》《祭十二郎 文》 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 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 家”。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唐李商隐《锦瑟》《马嵬(其 二)》 李商隐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唐杜牧《阿房宫赋》 唐韦庄《菩萨蛮(其二)》南唐李煜《虞美人》 北宋柳永《望海潮》《雨霖铃》北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北宋苏洵《六国论》 北宋苏轼《赤壁赋》《念奴 娇·赤壁怀古》《定 风波》《文与可筼筜 谷偃竹记》 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比较文学讲义:郭沫若与惠特曼

追崇美国“草叶”诗人——惠特曼 石燕京 课程:中外文学比较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郭沫若与惠特曼关系的来龙去脉;认识有岛武郎对于郭沫若接受惠特曼的关键作用;理解郭沫若接受惠特曼诗风影响的必然性。 重点和难点:1、惠特曼、有岛武郎、郭沫若三者关系 2、惠特曼诗风对于郭沫若创作的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 一、惠特曼简介 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 ,1819-1892), 美国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诗人。1855年自费出版了 《草叶集》第1版,仅收诗12首。后经八次修订,不 断充实,到1892年他逝世前,已出到第9版,共收 诗401首,其中最长的一首《自己之歌》共1,336行。 这首诗的内容几乎包括了作者毕生的主要思想,是作 者最重要的诗歌之一。《草叶集》初版时倍受冷落, 遭到美国评论界尖刻的批评,甚至谩骂,除了爱默生 外,几乎没有人认可他。直到1868年《草叶集》才 因《林肯总统纪念集》中的四首诗而受到美国文坛的 重视。 《草叶集》是惠特曼唯一的一部诗集,作者摒弃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创造了“自由诗体”。 诗人用草叶的形象来象征生机勃勃的年轻美国,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顶峰时期的精品,被公 认为美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一部诗歌经典。 二、郭沫若、有岛武郎、惠特曼三者接受关系分析 如果说受泰戈尔与海涅清新冲淡诗风的感染,令郭沫若诗情、诗心觉醒,在新诗的尝试之路上留下了星星点点美丽小花的话;那么,惠特曼的狂放粗暴诗风则给予了郭沫若强烈刺激,使他向新诗文坛、“五四”星空放射了一枚枚灿烂夺目的“礼花”。如果说,泰戈尔、海涅诱发郭沫若低吟轻唱,谱写出了一曲曲隽

日本私小说之代表作_透视志贺直哉_母亲的死与继母_

2004年10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Oct.,2004第33卷专辑Jo ur nal of Shaanx i N o rmal U niv ersity(P hilosophy a 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 n)V ol.33Sup. 日本私小说之代表作 透视志贺直哉 母亲的死与继母 南!海 (西安外国语学院日语系,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志贺直哉是日本著名的近代私小说作家,在日本被誉为?小说之父#。志贺直哉的文学创作跨越了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他的私小说和心境小说名篇被视为近代日本小说的典范文本,受到极高的评价。他写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其中 母亲的死与继母既描绘了自己生母逝去的详细经过,又写到了继母的到来,两者对照鲜明、反差强烈、用意深远,充分体现出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关键词:私小说;日本小说;志贺直哉 中图分类号:I313 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04)02-0148-03 收稿日期:2004-03-18 作者简介:南海(1966 ),男,辽宁大连市人,西安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硕士。 !!日本私小说作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真正传人继承并发展了自我暴露的主张,作家将自我视为艺术存在与表现的基础,强调作家生活与作品内容的统一,因此,日本著名评论家久米正雄认为,私小说可以称为自叙小说,即作者把自己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的小说。这一特质在小说 母亲的死与继母中充分地体现出来。这篇小说是1912年志贺直哉29岁时创作的作品,他以自己13岁那年亲身经历过的生母阿银的去世及父亲与继母阿浩的再婚为素材生动地描述了两位母亲各自不同的命运。 老年时期的志贺直哉在其作品 生母的信及 白线当中非常直率地表达了对生母阿银的怀念,讲述了许多有关生母昔日的往事。但令人费解的是作者青年时期及以后很长一段期间却从未过多地讲述过生母。本文 母亲的死与继母及 母亲的死与布袜子的记忆同时创作于1912年1月,自那以后一直到前文所涉及的两篇作品之间的近40年当中,作为对实际存在的人物的正面描写到母亲,或将母亲作为中心人物的作品一篇也没有。他的长篇之作 暗夜行路序篇中曾经出现的母亲按照志贺直哉自己的解释,?虽说母亲仅仅出现在序篇,可根据我的实际经历这是祖母#。此外描述作者实际经历的如 在城崎、 和解、 山形等作品中虽也涉及到生母阿银,不过也就短短数行而已。志贺直哉的小说世界往往被人们嘲笑为结局不过是反映骨肉亲人之间的爱憎关系,他的作品中以祖父、祖母、父亲为首,反复描写到许多亲人,可惟独生母阿银的登场次数偏少这一点显得更为奇怪。但是,这并不表示志贺直哉不关心自己的生母阿银,与老年时期的志贺直哉在前文涉及到的两篇作品中所表明的一样,青年时代及其以后的他对亡母所怀有的那份不同寻常的思念与惋惜不容置疑地存在着。从志贺直哉1910年1月24日的日记记述中可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去给母亲上坟,途中泪流满面#,当时距生母的死已经过了15年,志贺直哉业已26岁,却仍旧对逝去的生母抱有强烈的思念。志贺直哉在他的作品 生母的信中曾经回忆到自己就读学习院时期,除了生母逝去的忌日以外也屡屡去上坟一事。因此可以看出他对生母的思念之情是非常浓厚的。尽管如此,他把生母排斥于作品之外,从不表露自己那份思念惋惜之情究竟又是为什么呢?本文通过他在这篇小说当中对两位母亲截然不同的描绘,试图分析揭示志贺直哉创作的立意所在。原作共分7个章节,本文节选的原文部分后标注的数字即指所选章节。 一、生母的逝去以及志贺直哉 的反应 !!阅读了 母亲的死与继母一文后首先感受到的 148

志贺直哉

志贺直哉(日本) 志贺直哉,日本作家,“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1910年发表曾被《帝国文学》退稿的《到网走去》与新作《剃刀》,1912年发表短篇小说《克罗谛思日记》,显示他出众的才华,为文艺界瞩目。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志于文学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作者从此进入创作旺盛时期。《在城崎》(1917)、《佐佐木的场合》、《好人物夫妇》 (1917)等名著,以及历史小说《赤西蛎太》(1917)相继问世 个人履历 志贺直哉(1883~1971) Shiga Naoya 日本小说家。1883年2月20日生于宫城县,卒于1971年10月21日。 1906 年经由学习院升入东京大学英文系,1910年中途退学。在此前后,与友人合办传阅杂志《望野》,并写下了《一个早晨》、《到网

走去》等短篇小说。1910年4月,与武者小路实笃和有岛武郎等人创办同人杂志《白桦》,《到网走去》在创刊号上刊载,以其准确的描写和清新的风格获得广泛好评。继之,发表的优秀作品有短篇小说《清兵卫和葫芦》、《范氏犯罪》等。其后由于辗转迁居和自我省察,辍笔数年。 1917年先后发表《佐佐木的场合》、《在城崎》、《好人物夫妇》、《赤西蛎太》和《和解》等名篇,其中《在城崎》被誉为日本近代心境小说之代表作,《和解》则以表现作者与父亲的冲突及其和解过程为题材。从1921~1937年间,作者花费许多精力写作平生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暗夜行路》。这部作品通过主人公时任谦作关于出生秘密、妻子过失等烦恼的描写,象征性地表现了作者本人自我成长的曲折过程,被认为是志贺文学的高峰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者保志留纪生物示意图持沉默

从《和解》来解读志贺直哉父子关系转变的过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44903046.html, 从《和解》来解读志贺直哉父子关系转变的过程 作者:张琳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2期 摘要:《和解》是大正六年(1917年)十月发表在《黑潮》上的一部杰作。正如作中写的那样,那个时候虽然有别的约稿在写,但是由于和父亲和解后心情大好,在这喜悦和兴奋的冲动之下,以和解为素材一口气就完成了《和解》的创作。这就是志贺直哉创作《和解》的动机和背景。《和解》主要描写的是和父亲和解的整个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善意可以消除一切隔阂和苦难,把人类引向和谐的美好世界。由于《和解》是志贺直哉围绕其父子关系写成的私小说,所以我欲通过《和解》里的事件来分析父子是如何完成和解的转变的。 关键词:《和解》 作者简介:张琳(1983.1-),女,籍贯:辽宁兴城,硕士,助教,工作单位:武昌理工学院日语系,主要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和比较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2-0-01 1、和解的萌动 说到和解的萌动,那就要提到父亲到京都来游玩这个事。“那是前年春天的事了。在我住在京都的时候,为了缓解之前二人之间产生的不和,父亲带着我的最大的妹妹来京都游玩。”父亲的来访可以说是对造成父子不和的这个婚姻的一种默认,这可以理解为是和解的倾向。但是此时的儿子并没有领情。“我不喜欢给父亲带来不愉快。但是现在见面还是觉得很不舒服。我不能忍受强烈压抑自己对父亲积压的不快而装作若无其事地和父亲说话。如果这样做了,我既欺骗了自己,也欺骗了别人。那造成的局面只能是比现在的不和更加的不和。”从这段话我们可以得知,儿子觉得和父亲真正的和解还为时尚早,现在时机还未成熟。父亲带着修复父子关系的希望而来,然而这希望却被儿子无情地浇没了。父亲的京都之行不但没能缓解父子的关系,反而因儿子的不配合激怒了父亲。这使得似乎马上可以和解的父子关系向着反方向又发展了一步。这件事之后,作者把时间定格于半年后。自己和妻子上京来看望祖母,决定住在麻布的家中。“我知道这样做也许你很难受,无论如何,请你对京都的事向你父亲道个歉吧。”疏久未见的义母上来就提到时隔半年的那件事,可见父亲这半年来对京都之行那件事还耿耿于怀。父亲几番让步,儿子都不予回应。父子和解的萌芽因儿子觉得时机未到而宣告破灭,父子间又陷入了更加不和的状态。

日本文学简介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经历了漫长的史前发展,于公元初进入文明阶段。中国《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倭国王入贡后汉,得光武帝“汉委奴国王”印缓。《魏志·侯人传》记载公元146——188年间倭国动乱。邪马台女王卑弥呼统一国家,公元239年派使臣至中国带方郡。公元645年,经大化改新开始确立以古代豪族为基础的天皇专制主义。公元1192年源赖朝创立镰仓幕府,使日本走上封建社会道路,一直延续至1868年明治维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之.前,日本天皇号称“万世一系”,从未受到异国异民族的统治。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自古以来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明治维新以前,在日本文学中几乎听不到强烈的社会抗议的呼声。古希腊悲剧的那种雄伟崇高的观念,也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对象。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