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路径探索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路径探索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路径探索

24

中国高校科技

2013?08

1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路径选择的必要性

地方高校创新路径是高校结合区域经济生产方式、产业布局等因素,在区域内科学实施科技人力贡献的方法。在科技创新路径选择上,地方高校必须结合高校科技创新的系统构成和基本特征,结合地方实际,通过凝练学科方向、加强技术转化优势等方式,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在路径选择上要依据高校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三大系统进行。知识创新可通过新知识、新原理的产生传播,推动技术创新,促进新产品、新产业的产生。地方高校知识创新的执行主体是学校的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其主要任务是开展各类基础研究及应用性基础研究,是以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为发展方向的创新系统。技术创新通过创造、学习和传播新技术,利用高校的科学理论开展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地方高校技术创新的执行主体是各类研究所、产学研联合体等,其主要任务是负责省、市下达的各类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与推广等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制度创新通过改革高校现行的创新政策,合理、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加速知识创新及技术创新的高速运转,推动经济高速持续发展的同时使高校得到发展和壮大。地方高校制度创新的执行主体是负责科研、教学、高新产业的管理机构,通过改革创新,力争在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的跨越。

2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

2.1科研团队建设不足

制约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瓶颈”主要是科研拔尖人才匮乏、缺少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科研组织结构优化程度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很多地方高校都是在课题申报时才临时组建科研团队,缺乏研究的连续性,难以凝练学科优势。此外,受地域条件和政策局限的影响,地方高校缺乏重点

 关键词:实验室等大型平台,高层次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比较严重。尽管不少地方高校也积极出台了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但顶尖级的领军人才仍然十分匮乏,不能围绕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问题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2.2科技资源配置低效

地方高校的科研组织规模相对偏小,学校内部、校际之间也缺乏深度的交流合作,学科之间难以交叉融合,大量学术资源过于分散,各高校的科技资源不能有效共享,仪器设备大量重复购置,大型仪器设备对外开放程度和利用率不高。由于地方高校的品牌效应较弱,国家财政对科学研究资金投入偏低,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资源比较贫乏。数据显示,2008年中央高校科研经费拨款收入达到11.46%,而地方高校却不到1%。由于科技资源配置低效,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R&D 经费的使用效率。

2.3科技评价体系不科学

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在科技评价中过度注重自身评价,忽视原创性和经济效益。把科技评价简化为发表论文数、政府奖励级别,忽视了科技成果的原创性和本身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现行的职称制度、科研奖励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又强化了这种评价。这种远离科学本真的科技评价体系,致使学术不端现象频频发生和学术公信力的丧失。

2.4学术交流深度不够

不少高校的学术交流活动流于形式,图数量、轻质量;图虚名、轻实效。由于许多地方高校学术行政化程度较强,把学术交流局限在学科点、博士点等的申报和评价方面,把交流工作放在了一般性人员的交流和学术互访层面上,真正意义上的大型科学研究项目很少触及,缺乏与国际、国内知名高校之间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科学研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地方高校 科技发展 创新体系 路径选择

3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路径选择思路

3.1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基本思路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路径的选择要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心任务,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依靠政府主导和市场推动,以提高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提升科技竞争力为主题,以强化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核心,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争优势”的理念,推进不同层次高校的科研创新、知识产业创新、技术转移创新和人才培养创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知识、技术和人才支持。3.2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路径的选择原则

每一所地方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地方高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取有自身特色的“差异化”创新战略,以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创新格局。按照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功能结构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以建设创新平台和基地,培育和汇集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承担各类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强化创新能力,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重大问题提供科学支撑的重点院校为主;第二梯队以体现地方特色优势、具备科技创新实力的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为主,是第一梯队高校的后备队伍;第三个梯队是具有硕士授予权单位的本科高校,这类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已初具规模,在某些学科上有较强的科研实力;第四梯队以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为主,它们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注重做好科技服务。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差异化”路径选择最终目的是消除高等学校的价值等级与差别歧视,合理解决创新资源配置的优化问题,使各学校达到应然所至的持续发展状态。

4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路径选择方式

4.1整合学术资源,加强基础研究平台建设

基础研究是高校创新优势所在,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基础创新平台建设要克服现有的院系管理模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一是依托优势学科搭建创新平台,为创新团队建设奠定基础。地方高校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依托现有的国家、省部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整合科技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重点学科,力争进入国家创新体系。二是确保学科带头人的技术地位,培养团队学术骨干。在团队建设上,注重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多渠道遴选学术带头人,从技术资源的支配和绩效考核上保证学科带头人的权利和义务。4.3利用地缘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

地缘是区域高校科技创新所必须依赖的科技优势。地方高校立足地方,了解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经过长期的发展,地方高校逐渐建立了与区域经济相融合的学科专业和科研团队等,具有服务地方经济的地域优势和特色。因此,利用地缘优势,实现区域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以达到经济社会最大绩效,已成为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过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地缘优势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用地方科技政策的便利性;二是增加地方科技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三是优化地方科技投入结构,引导各种资金参与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地方高校在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的情况下,会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

利用地缘优势,建立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结合机制,通过发挥地方高校和企业的自身优势,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本地区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为充分利用地方优势,高校必须按照国家和地方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要求,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产业化平台的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大学科技园模式是转化高科技成果、孵化高科技企业的重要园地,要不断推进大学科技园区建设,要从资金和人才层面给予大学科技园支持,提高大学科技园孵化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功能,使大学科技园成为推动地方科技创新的场所、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场所、创新人才培养的场所和高新技术转化平台。

25

CHINESE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08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发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提升的实施意见 【法规类别】高等教育 【发文字号】泉政文[2017]36号 【发布部门】泉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7.03.20 【实施日期】2017.03.2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提升的实施 意见 (泉政文〔2017〕36号 2017年3月20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若干意见》(闽政〔2016〕37 号),提升在泉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积极服务地方发展,为我市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重要作用,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大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力度

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建设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高的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对高校、科研机构组建的国家、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按照我市扶持科研平台有关政策给予补助。高校、科研机构应制定扶持平台建设发展的相应配套政策措施,加大对平台的投入,为平台建设运行提供有效保障。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改委、教育局,市属科研机构主管部门,各高校、科研机构 二、完善高校、科研机构科技研发创新平台等基本建设项目管理 对高校、科研机构利用自有资金、不申请政府投资建设的科技研发创新平台等基本建设项目,由高校、科研机构自主决策,报主管部门备案,不再进行审批。简化高校、科研机构基本建设项目用地、环评、能评等审批手续,对高校、科研机构申请政府投资的科技研发创新平台等基本建设项目,各相关主管部门应开辟绿色通道,采取并联审批方式,在15个工作日内审批办结。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发改委、住建局、国土局、环保局,市属科研机构主管部门,各高校、科研机构 三、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共享机制 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将其科研平台大型仪器设备等面向企业和社会开放。把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纳入科技创新考核和绩效评估范围,对经省科技厅绩效评价为良好等级以上的科研仪器设施管理单位,市科技局给予运行费用奖励补助。运行奖励补助经费主要用于科研仪器设施运行、人员培训、工作经费和相关人员奖励。人员奖励经费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额。探索推广“创新券”,对人才使用仪器设备、购买科技服务、进行创业孵化等定向补贴。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教育局、财政局,市属科研机构主管部门,各高校、科研机构

试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

试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 摘要]加快我国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既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高校竞争力、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要求。我国高校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应重点建设好两个平台和一个基地: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研发平台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同时,要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相结合。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平台;创新基地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概念源自国家创新体系。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加快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1998年,我国提出了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近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奋斗目标,这为高校,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就是指高校将各种资源通过重新调整、组合、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个有利于高校科技创新的有机体系。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强大生力军,加快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既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高校竞争力、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要求。 针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科研力量分散,科研整合程度不高,现有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普遍较低的状况,我们认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应着重建设好两个平台和一个基地,即建设好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研发平台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同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相结合。 一、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建设 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是高校优势的体现,也是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的建设要克服现有院系管理组织的弊端,打破各部门和单位之间影响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壁垒,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创新团队,探索建立一批多学科集成基地的有效机制。 1.凝炼学科方向 选择、调整、凝炼学科方向,凝炼出重大科学问题和目标,是创新平台的生命线,是产生重大、可集成成果的保障。高校要彻底改变当前学科建设中“一片高原、没有高峰”甚至是“一片平原”的状况。在选择学科方向时要考虑三个方面:一要抓制高点,从战略和优势领域人手争得发展先机,准确预测学科发展趋势,瞄准科学发展前沿和重大生产及社会实践问题,体现前瞻性。二要通过抓重点,发挥重点学科的先导和示范作用,切实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体现可能性。突出重点,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要根据国内外学科发展状况、自身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教师队伍的结构和发展趋势,选准自己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学科。一旦选准,就要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建设。对于这些领域,学校应积极申请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等,争取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深化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分流调整人员,强化对优势学科和高水平学科的支持,集中有限的资金和人力,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且是本校优势的基础研究领域,力争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使重点研究方向与重要研究领域上新台阶。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经费上,给重点建设的学科增加3%~5%的经费,其他学科则减少3%~5%的经费。三要突破原有学科界限,通过大力推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体现创新性。要切实发挥重点学科尤其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带头作用,创造条件,以一个或几个重点学科为核心,在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领域中建立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学科群体,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产生,增加学科建设的活力。 2.培育“学术大师+团队”的科技创新队伍 拔尖人才及其领衔的创新团队是创新平台的灵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不是依靠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更不是科技人员单枪匹马独立工作所能完成的,而需要科技人员组成团体进行协作攻关。据统计,从1901年到1972年诺贝尔奖金获

中美政府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比较分析

中美政府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比较分 析 陈涛 2013-2-15 20:47:55 来源:《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沈阳)2007年2期 作者简介:陈涛,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内容提要:美国政府对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二战改变了美国的科研模式,确立了政府与高校在科研领域的新型合作关系。而中国高校科技工作受到政府的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虽然中美两国政府都主要从政策和资金两个方面为高校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支持与引导,但在支持的强度、支持的目的和引导的方向上存在较大差异。只有深入比较这些差异及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才能为中国政府加强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政府高校科技创新 国家创新体系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系统组成,执行主体分别为高校、企业和政府。通过高校、企业、政府三者之间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能够实现一个国家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目前正在致力于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研究高校、企业、政府三者之间建立什么样的互动关系以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这一问题显得非常迫切。 美国是世界上科技最为发达的大国,不仅成功地使成熟的市场经济过渡到知识经济形态,而且使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里居于核心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

发展中国家,承担着能否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成功转型和直在面知识经济挑战的双重压力。因此,本文尝试用比较的方法,探讨中美两国高校与政府之间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互动关系,并把政府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的比较作为研究的重点,借鉴美国取得的成功经验,为中国政府加强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美国高校科技创新活动与政府的关系沿革 19世纪中叶以后,在学习德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基础上,美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正式确立了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地位。但当时美国大学科研从属于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者的水平,发展研究生教育。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高校科研仍是小部分人从事的小规模活动,科研经费依赖于私人提供,且非常有限。联邦政府所资助的科研(农业科研除外)几乎都在其所属的国家实验室中进行,高校科研很少得到政府资助。 美国政府对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国家需要大规模发展尖端军事技术,组织科研为国防服务成为极其迫切的问题。时任科学研究与开发局局长的万尼瓦尔?布什极力主张政府不要建立研究机构,而应通过以竞争为基础的科研合同形式资助科学家在自己的机构里从事必要的科研工作。在政府的大力资助下,大学科研规模扩大,成果备出,原子弹、雷达和盘尼西林等都出自大学的实验室。二战改变了美国的科研模式,美国政府与高校在科研领域确立了新型的合作关系,政府从扩建政府实验室转向通过合同的形式资助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事科研活动。 二战结束后,根据战争期间政府与大学科研合作的基础与经验,布什根据罗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只是分享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企业技术 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高我省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浙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坚持企业主体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相结合,重点突破和一般提升相结合,以完善创新投入、运行和激励机制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政府、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技工作者和技术中介机构等构成,以促进产业升级、产品结

技术路线图与科技创新

第25卷 第23期2009年12月 甘肃科技 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V ol.25 N o.23 D ec. 2009技术路线图与科技创新 李宠华2,1,杜 英13,马燕玲1 (1.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2.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 要:技术路线图是一种有效的创新管理工具。20世纪末期起源于美国汽车行业,很快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及其大中型企业和诸多行业协会普遍使用的新型管理工具。简要概述了技术路线图的定义、分类和作用等相关理论,依据科技创新的含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并对科技规划的导向作用、科技管理的变革作用和科学技术创新的推动等方面论述了技术路线图对科技创新的意义。 关键词:技术路线图;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2 党中央提出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此,就必须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1]。我国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家、产业、企业都面临着变革不适应创新要求的发展模式,科学谋划长远发展。作为技术预见的工具,技术路线图创新了人们的管理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在美、英、日、韩、德等技术发达国家得到了高度重视,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可以说,它是现代创新相互作用模型在技术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创新是贯穿其始终的灵魂。研究技术路线图对于科技创新的作用,深刻认识、广泛使用技术路线图,多维度地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1 技术路线图概述 1.1 技术路线图的定义 对于技术路线图的定义的表述有多种,国外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四个国家[2]。国内学者在定义时,大都把国外的基本定义———“各利益相关者对未来技术发展的一致看法”作为关键词,但在进一步解释时,由于各自的认知和阐述的角度不同,给出的概念也不尽相同,但都强调时间维度、视图工具。国家技术前瞻研究组给出的定义是:技术路线图是对未来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明确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的竞争态势,提出应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群、主导产品(产业)及其相互关系,通过时间序列图表描述技术发展优先序,实现时间和发展路径,为有效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奠定基础[3]。我们认为,该定义全面表达了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对象、方法、目的,是目前最为权威的定义。 1.2 技术路线图的作用 概括而言,从路线图的结果看,展现了技术发展的全景图,提供了一个到达愿景目标的路径,可以利用技术路线图作为选择和决策的依据,包括政策、投资、合作、研发等的选择和决策。从技术路线图过程来看,主要是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形成共同的愿景,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贯穿于全过程,进而形成研究应用化的氛围,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技术产业化的成功率)[4],有利于技术的群体突破。 1.3 技术路线图的分类 从技术路线图的内容上看,可以分为:(1)产品技术路线图;(2)产业(行业)技术路线图;(3)破坏性技术路线图;(4)科学路线图。 从技术路线图的开发主体来看,可分为:(1)企业技术路线图;(2)产业技术路线图;;(3)国家技术路线图。 1.4 技术路线图的制定 制定一个完整的技术路线图,一般而言,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活动,包括前期调研分析、设(确定领导者)、确定范围和边界;第二阶段为开发技术路线图,包括确定将成为路线图的主要产品、 3作者简介:李宠华(1972年5月-),女,汉,甘肃秦安人,甘肃农业大学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通讯作者简介:杜英(1963年7月-),副研究员,甘肃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村信息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E-m a il: do i ng@g s s tc.go https://www.360docs.net/doc/a47606020.html,

OECD国家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要素的研究

主要OECD国家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要素的比较研究 摘要:高等教育系统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发挥着知识供给、创新和传播的核心作用。以OECD国家为研究对象,从研究经费、科技人力资源、基础研究以及专利与应用研究等几个基本要素出发考察了主要OECD国家中高校发挥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职能机制的特征。得出四点启示,一是高校研究经费的非公共化的影响;二是“20-24岁”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对知识传播的指示作用,三是美国式大学主导的基础研究模式的优越性,四是专利法对科技创新传播的作用。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高校,OECD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进步取代劳动和资本投入,正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本上有两种途径:一是在索洛(Solow)的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测算方法,用来研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二是技术创新理论,主要研究技术进步长入经济增长过程之中的内在机制。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作为后者的一种主流分析方法,也开始得到更多的重视[1]、[2]。 高等教育系统(在下文中我们将简称其为“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发挥着知识供给、创新和传播的核心作用。由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不仅拥有众多的科技发达的成员国,而且还将“科学与创新”(Science and Innovation)作为其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同时还提供专业的具有较高可比性的“教育与培训”(Education and Training),“科学、技术与专利”(Science, Technology and Patents)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基于以上认识,本文着重比较OCED成员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几个基本方面,为较全面地认识典型发达国家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特征、提出改进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可行的建议奠定一定的基础。 1. 研究经费 毋庸置疑,研究经费对于高校来说是“营养的血液”,是发挥其知识创新与传播作用的基础。以往的观点都容易直观地认为高校从国家或地方政府,以及公共事业机构获得的研究经费越多就越能促进高校的科研活动,越能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创新作用。从OECD国家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合理地调节研究经费的来源比例,不仅可以强化高校的知识创新能力的作用,还可以大大促进高校的知识传播作用。 大量的相关研究显示,很多OECD国家中的高校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面临公共研究经费越来越紧张的问题。科亨(Cohen)等人1998年的研究[3]中显示,在数据可比的基础上,美国政府为高校中的全职科研工作者提供的联邦科研基金在1979年至1991年期间减少了9.4%,斯卢特和里萨(Slaughter和Leslie)在1997年的研究中[4]也指出,美国州政府为高校提供的经费支持在高校总收入中的比例也从1980年的将近46%减少到了1991年的略高于40%,联邦政府的经费支持比例在同期也从12.8%减少到了10%。此外,英国和澳大利亚也在20世纪80和90年代减少了政府对于高校的研究经费支持。我们从OECD提供的“2001年科学与技术统计”数据库(Ba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istics (BSTS) - 2001 edition)[5]中也可以观察到这一现象,在这里,我们给出了法国1994~1999的详细数据(见表1)。

试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试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概念源自国家创新体系。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加快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1998年,我国提出了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近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奋斗目标,这为高校,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就是指高校将各种资源通过重新调整、组合、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个有利于高校科技创新的有机体系。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强大生力军,加快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既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高校竞争力、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要求。 针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科研力量分散,科研整合程度不高,现有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普遍较低的状况,我们认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应着重建设好两个平台和一个基地,即建设好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研发平台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同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相结合。 一、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建设 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是高校优势的体现,也是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的建设要克服现有院系管理组织的弊端,打破各部门和单位之间影响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壁垒,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创新团队,探索建立一批多学科集成基地的有效机制。 1.凝炼学科方向 选择、调整、凝炼学科方向,凝炼出重大科学问题和目标,是创新平台的生命线,是产生重大、可集成成果的保障。高校要彻底改变

当前学科建设中“一片高原、没有高峰”甚至是“一片平原”的状况。在选择学科方向时要考虑三个方面:一要抓制高点,从战略和优势领域人手争得发展先机,准确预测学科发展趋势,瞄准科学发展前沿和重大生产及社会实践问题,体现前瞻性。二要通过抓重点,发挥重点学科的先导和示范作用,切实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体现可能性。突出重点,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要根据国内外学科发展状况、自身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教师队伍的结构和发展趋势,选准自己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学科。一旦选准,就要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建设。对于这些领域,学校应积极申请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等,争取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深化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分流调整人员,强化对优势学科和高水平学科的支持,集中有限的资金和人力,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且是本校优势的基础研究领域,力争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使重点研究方向与重要研究领域上新台阶。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经费上,给重点建设的学科增加3%~5%的经费,其他学科则减少3%~5%的经费。三要突破原有学科界限,通过大力推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体现创新性。要切实发挥重点学科尤其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带头作用,创造条件,以一个或几个重点学科为核心,在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领域中建立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学科群体,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产生,增加学科建设的活力。 2.培育“学术大师+团队”的科技创新队伍 拔尖人才及其领衔的创新团队是创新平台的灵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不是依靠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更不是科技人员单枪匹马独立工作所能完成的,而需要科技人员组成团体进行协作攻关。据统计,从1901年到1972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286人中,有185人的研究成果是合作完成而取得的,占总人数的64.7%。 (1)遴选一流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一流的学术带头人在创新

谈提高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一)

谈提高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一) 【论文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影响因素措施厦对策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在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有生力量。但是.高校在圆享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科技和教育体制仍然存在束缚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因素。因此,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潜力和作用。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束缚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及对策,对于提高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借鏊作用。 高等学校是智力资源较集中的场所。高校作为技术创新的源头、高新技术的重要创造者和拥有者,应充分发挥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科技发展与创新的重任,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虽然高校在科技工作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科技和教育体制仍然存在束缚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因素。因此,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潜力和作用,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束缚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因素 高校实行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体制,从而促进了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科研,是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历史任务,我国高校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开发和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有生力量。但是,束缚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因素依然存在,有的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经费严重不足是制约高校科技创新的瓶颈。从各国投入高校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比例来看,我国高校的研究和开发经费支出总额只有美国的3.5%、日本的7.1%和德国的l3.9%。科技投入严重不足。造成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难以产生重大科研成果。同时,高校自由研究经费的筹集也较为困难。 (2)整合科技队伍缺乏有效的凝聚机制。由于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和凝聚机制,高校科研队伍缺乏有效的凝聚力。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内部院系之间、实验室之间以及研究人员之间合作交流不够,队伍整合比较困难。不易形成合力。高校科技资源有待进一步优化配置,巨大人才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 (3)小而全的封闭思想导致科技资源共享困难。高校科技资源分散,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导致高校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投资效益不高。大型仪器设备对外开放不够,设备利用率不高。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尤其是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建立共享机制已成为久悬未决的一个问题。 (4)前沿领域实质性国际合作进展缓慢。目前我国高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大多还停留在一般性人员交流和学术互访的层面上。高校参与国际大型科学项目合作研究,特别是与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的深层次合作有待进一步发展。在一些国际战略高科技前沿领域,缺乏明确的国际合作目标和必要的资金支持。这不仅不利于我国高校科研人员及时把握国际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而且在科技创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有可能使我国高校与发达国家高校之间的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 (5)重大成果产生难、转化难。由于缺乏风险投资基金等经费的投入机制,相当一部分有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得不到产业化前期中试的投入而无法转化。高校科技成果产出不能满足国家的要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高校科技产业有待进一步规范。高校与大学科技园之间、与从事创新产业的科技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理顺。重大成果产生难、转化难。 二、高校科技创新的措施殛对策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作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体,建立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保证。 基本信息 主要特征 折叠编辑本段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活动的整合体,必须具有系统性的特征。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由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与决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要素的性质或行为都将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和行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的每一要素都起作用,如果系统的某一要素有缺陷,失去了与它要素恰当地相互作用的能力,不能完成它特定的功能,就会影响整个系统。这就启示我们在进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时,不能仅仅注重某项要素的建设,而忽略其它要素,仅仅变革一个要素有时会产生始料不及的后果,要把各要素建设看作是一个整体而等同对待,共同发展。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开放性特征。 按照创新体系研究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宏观层面上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观层面上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和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其中,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占有核心地位。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创新体系其他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开系统。微观层面的各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相互之间也进行着密切的联系与影响,相互之间进行着资源的交换与共享,进行着技术创新的广泛的合作。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还具有动态调整的特性,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向动态平衡。 自组织理论揭示出,开放的系统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充分的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获得了足够的负熵,使系统向远离平衡的非平衡态发展,然后通过系统之间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促使系统向熵减方向即有序方向演化,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这样一种开系统,不断的与外界进行着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中获取资金、人才、信息等负熵流,从平衡状态到非平衡状态再到新的平衡状态,不断进行着动态的调整。 重要必要 折叠编辑本段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①依靠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选择 ②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世界著名企业的共同选择 ③依靠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大中型企业的现实选择 ④依靠自主创新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已经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考

第32卷第4期2011年7月 技术与创新管理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Vol.32No.4 Jul.2011 【创新论坛】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考* 李文辉,林卓玲 (华南师范大学科技处,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地方高校在区域科技创新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科技创新能力受资金和人力投入、创新软环境、基础条件、经济社会状况等的影响。在系统性、科学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指导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指标包括创新基础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创新转化能力,以三级指标系统、全面地反映各个层面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12(2011)04-0325-03 Evaluation Target of Hi-tech Innovation Capacity of Local Universities LI Wen-hui,LIN Zhuo-ling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631,China)Abstract:The local universities play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hi-tech innovation activities.Their hi-tech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are influenced by the funds and manpower investment,intangible innovation environment,basic conditions,and eco-nomic and social conditions.With the guidance of systems,science,openness,innovativeness and operability,the evalua-tion target of hi-tech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includes innovative basis,innovative input and output,and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It systematically and largely reflects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by three-level targets. Key words:local Univers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Evaluation Target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组成部分,并且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方高校也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评价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关注影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定义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1]。科技创新是高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服务和贡献的主要职能之一;科技创新是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学术实力的根本措施;科技创新是培养、锻炼学科队伍的必由之路;科技创新是增强学校经济实力的主要途径;是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核心任务[2]。而技术创新是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桥梁,是促进科技与经济良性互动,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高复杂性等“四高”特点[3]。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是高校内外部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和集成。王章豹、徐极巍 *收稿日期:2011-01-19 基金项目:华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009jg50) 作者简介:李文辉(1980-),男,广东惠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管理研究工作.

心得体会:科技协同创新的发展现状和强化路径(最新)

心得体会:科技协同创新的发展现状和强化路径(最新) 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X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更是鲜明提出“聚力创新”,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创新机制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区域战略和政策协同,提升X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增强科技创新对X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意义重大。 X科技协同创新成效突出 创新型企业集群不断壮大。全省企业在全社会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的占比均超过85%。2017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6%,创造了61%的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启动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设,首批入库企业有3137家。创新型领军企业优势凸显,14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通过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其中1家进入世界500强,22家进入中国500强,38家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31家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全省新建589家企业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在90%左右。6300家获得研发费用普惠性财政奖励。 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效能持续提升。2017年,X围绕产业创新重大需求,强化创新供给能力,培育发展带动性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为产业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大力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围绕未来网络、战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方向,部署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攻关170项,组织重大科技成果转化138个,累计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7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2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达12家,有力推动了重点领域率先实现技术跨越,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效能持续提升。 区域创新布局持续优化。X通过发挥高新区创新主阵地作用,统筹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呈现协调联动的新格局。《X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正式发布,为自创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提供了有力支撑。X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获科技部正式批复建设,开展创新

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和资源相对缺乏的省份,其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省地方高校不仅在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上占了绝大多数,而且为河南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是推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建设河南创新体系的骨干和支撑力量。“十一五”以来,河南省认真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加快创新河南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然而机遇总是与挑战同在,发展也总是与矛盾共存,应该客观地看到,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河南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问题,急需寻找对策加以解决。 1 河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是一个高等教育大省,但绝不是强省。河南的部属院校相对较少,在项目扶持和资金支持上主要靠本省的力量。但是无论从本科院校数量还是博士点数量,无论从三大检索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还是项目和科研奖项数量上,河南高校明显落后于北京、江苏、山东等地区,河南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层次都还比较低,科技创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1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优势学科不突出 河南大多数地方高校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由于建校时间相对较短,多以传统专业为主体,在专业结构与学科结构上都较为单一。经过近几十年的建设在学科的纵向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扩展,但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对于新兴交叉的边缘学科的建设却显得举步维艰。近年来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原有的专业和学科难以适应这些新的变化,致使其成为提升河南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瓶颈与核心问题。1.2 科研与教学的定位不准确、科研方向不明确 高校的发展定位不是“空中楼阁”,河南不少高校不顾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盲目确定自身的发展定位现象突出。片面追求论文、项目和成果,导致缺乏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难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科研方向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河南有些地方高校缺乏科研发展的整体规划,校级重点科研方向不明确,科学研究处于一种自发的、分散的状态,缺乏长期的目标导向。

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中央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积累时间最长、技术创新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最为完善、总体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一类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央企从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出发,坚持依靠技术创新支撑和引领业务发展,大力实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取得了一系列如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西气东输等丰硕的成果,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认真归纳总结现有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对进一步加强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典型央企的成功做法 为充分掌握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文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简称航天科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国家电网公司(简称国家电网)等10多家典型央企进行了现场调研和案例分析。依据对典型央企的实地调研情况,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成功做法可概括为以下六方面内容。 1.1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建立起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决策和规划体系一是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之一。按照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

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公司实际,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驱动力为核心,制定公司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任务、战略重点,确定年度计划,并按照“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运用一代”的思路,制定有序接替的科研计划体系。二是设立科技决策规划与管理体系。设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公司重大技术创新战略问题决策。同时,为了落实公司科技战略规划、规范科技管理工作,央企集团层面大都设立了行使科技管理职能的相关部门,负责公司科研项目管理、科技规划计划、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科研成果管理、科技奖励、考核监督指导下属单位科技管理工作,以及对外科技交流等;在子公司层面,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对口部门,配备专职科技管理人员,负责组织科技规划和项目建议计划编制,组织科技项目实施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开展技术需求分析等。三是组建辅助科技决策的专家咨询团队。部分央企设立了专门的技术咨询委员会,由内外部专家组成专家团队,对重大事项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有的央企在技术咨询委员会的基础上,还按领域组建专业分委员会,为公司各类技术决策提供咨询意见,支撑公司科技决策。以航天科工为例,公司建立了以顶层战略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决策机制(图1)。公司成立了由“一把手”负责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

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185期2013年第3期Serial No .185 No .3,2013当今世界,迅猛的科技变革、激烈的国际竞争、突出的资源环境约束,使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综合国力竞争的迫切需要,成为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要素。近十年来,中国十分重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2006年,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2010年,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确立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掌控和调配一切经济活动,包括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和推广,同时,由于建国初期中国资金资源匮乏,必须由政府出面集中力量取得科学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就形成了政府是科技进步主体的局面和路径。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要单元,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的能力,科技创新的主体由政府转向企业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国家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利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研成果主要集中于科研院所,与直接从事生产的企业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和隔阂,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不协调、不匹配,科研成果难以商品化、市场化。二是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长远发展。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不仅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 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企业安身立命、增强活力的关键因素,企业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赢得市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以国家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使企业从事科学研究的压力和动力不足,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因此,必须扭转政府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局面,明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机制,调整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开发的关系,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化。建立自有的科研机构,对企业的科研活动进行管理和规划,吸引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到企业中进行科技创新。加强与高校、研究所等专有科研机构的沟通和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中小企业要发挥自身潜力,增强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把科技创新作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突破点。 二、明确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导向———市场 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才能促进自身的生存发展和经济的增长进步。一是市场是技术生长和技术扩散的重要机制。市场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通过优胜劣汰,促进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由生产效率较低的产业和部门向生产效率较高的产业和部门流动,促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劳动者素质提升和科研队伍的壮大。二是市场是实现经济与科技共同发展的基础机制。科研成果只有在市场中实现商品化、产业化,才能真正发挥其效能。市场的需求和竞争为企业、院校和研究机构提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推动经济与科研主体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要求我们必须建立有利于科研成果发挥作用的完备的市场体系和良好的 收稿日期:2012-09-18 作者简介:宋艳丽(1987-),女,河南南乐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 论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 宋艳丽,毛一龙 (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大队,南京210003)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和自主创新越发突显出其无限的创造力和推动力,成为经济增长的 重要源泉。 中国在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宏观管理,拓展多元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加快提高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关键词: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003-02 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