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思想史课程内容简介

地理学思想史课程内容简介
地理学思想史课程内容简介

地理学思想史(A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Ideals)

课程内容简介

开篇:创造力和决断力源于叡智的思想方法,而后者又是广博、扎实的科学知识体系作基础的。王爱民,2005年9月。

一、教学目的:

作为地理系高年级的必修课,研习“地理学思想史”的目的是:

[1]在单科地理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地理学思想的来龙去脉。每一课程往往都要涉及到研究对象及其思想的发展历史,然而仅仅在分支学科上要把握地理学思想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每一门学科的建,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也有它的目的和思想方法体系。我们要思索有关地理学本身的各种问题,必须对各时代各国家的地理学的有明晰的了解。当我们研究或思考一个地理学问题时,首先要知道这种探讨对地理学的改进是否有价值?以前是否有人提出或研究过?否则这种研究便是浪费时间而毫无意义了。

[2]在对地理学思想掌握和有所心得的基础上,抱持怀疑的态度检讨地理学。每一门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经历相当时间的演进和完善。地理学必须接受不断的挑战。地理学发展的希望在地理学界的后生,英国哲学家陶尔民(Stephen E.Toolmin)曾指出:“在任何科学领域,进步和改革不会发生在老一辈的‘伟大思想家’的思想变化上,相反地,必然是年轻一代打破前辈们的传统而获得”。年轻一代的地理学者应有永不满足的怀疑态度,秉持着理性去创新思想、观念,并接受考验。但是,这种怀疑或不满并非出自武断和草率,必须是合理的和深思熟虑的。对于自己不甚了解的事物,一味吹毛求疵,终日抱怨不满,是极其轻浮的表现。必须对地理学的发展和演进过程式有彻底的了解,才能有能力对此加以批评、改进,这就是本课程最主要的教学目的之一。

[3]在对地理学思想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推进地理学的发展。不断创新、适应学科发展,是促进学科进步的基本动力。地理学的研究并不一定要固守前人的线路,但为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应对前人研究成果有系统了解。研究地理学发展过程上的变化、所经历的步骤,熟悉地理学的内容和方法,则可以寻找出一条正确的轨迹向前迈进。

二、课程设计思想

创造力和决断力源于叡智的思想方法,而后者又是广博、扎实的知识体系作基础的。地理学思想史是关于地理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历史。秉持不断创新的精神,熟悉地理学发展过程上的变化、所经历的步骤,是每位地理学者应具备的基本态度和素质。要透彻、准确地把握和理解地理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必须具备广阔的、高层次的视角和观点。所谓“广阔的”,指的是需要从特定历史时期的背景条件综合把握地理学思想的产生和流变;所谓“高层次的”,指的是需要从特定时期的哲学思潮和科学基础中去看待地理学思想的发展。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将“地理学思想置于特定的历史阶段的地理学者+ 社会环境背景+科学发展基础+哲学思想支撑”下进行动态的、整合的考察,并对当代哲学思潮下的地理学思想进行了系统讨论。

三、课程内容简介

课程按专业讲座形式展开,分别介绍地理学的特质与视角、地理学思想发展的哲学思潮、科学基础和社会背景、地理学思想的流变与发展、地理学思想评述等内容。

第一篇地理学及其思想特质

1.古老而年轻:一门称为地理学的学科地理观念的形成发展;古代地理学;新地理学的发展。

2.地理学思想的争论地理学思想研究简介;地理学思想争论聚焦、地理学中的二元论;地理学本质。

3.地理学的学科特质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地理学学科构架;地理学的主要特性。

4.从层次和发展的观点看地理学地理学的对象、性质、地理性的理论解释。

第二篇地理学思想发展的哲学和科学思潮

1.古代哲学观及东西方差异与地理观念古代朴素直觉的哲学观;古希腊哲学观及地理思想;中国古代哲学观及地理思想。

2.近代西方传统哲学的人与自然观中世纪神学哲学观及地理观念;牛顿-笛卡尔的科学

哲学观;法国唯物主义哲学观;德国古典哲学及其对德国近代地理学思想的影响。

3.现代科学、哲学观现代哲学:从二元对立走向统一,全球哲学;现代科学:对统一世界图景的揭示。

第三篇地理学思想形成发展的社会背景

采集狩猎时代、农业时代的社会背景、人地关系与地理学;地理大发现、工业化时代的社会背景、人地关系与地理学;当代社会的发展、人地关系与地理学。

第四篇地理学思想的演变

1.古代地理学思想古代早期:古代地理学构建阶段;古代中期:欧洲地理学的衰退与东方地理学的发展;古代后期:欧洲新地理学的孕育

2.近代地理学思想德国:近代地理学形成和发展中心;法国近代地理学思想;英国近代地理学思想;

俄苏近代地理学思想;美国近代地理学思想;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

3现代地理学的发展现代地理学的发展点;各国现代地理学发展概要;当代地理学发展

趋势、前沿、地理哲学思想。

第五篇地理学思想评述

1.地理学研究的不同视角及其思想评述环境论、或然论、文化论、景观论、行为论、生态论、区域论、空间论可持续发展观等。

2.地理学的科学化—理论化、定量化和实证化地理学理论与法则的建立—地理法则论;地理学的计量革命和量化模式;地理学的实证主义思潮-实证论。

四、地理学思想史主要课外阅读文献

重点文献

[1][德]赫特纳著,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王兰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詹姆斯(JAMES)著,李旭旦译,地理学思想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英]罗伯特迪金森著,近代地理学创建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苏]BA阿努钦,地理学的理论问题,李德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5][美]哈特向,地理学的性质:当前地理学思想述评,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 ][美]哈特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7][美]威廉邦奇,理论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8](台湾省)王洪文,地理学思想,国立编译馆主编,明文书局印行,民国77。9。

[9][英]大卫·哈维,地理学中的解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0] [英]RJ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1][英]RJ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2]美国国家研究院地学、环境与资源委员会编,重新发现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学苑出版社会,2002。

[13][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性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基本文献

[14]吴传钧等,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1999。

[15]杨吾扬,地理学思想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6]赵荣,地理学思想简史。

[17][英]AG威尔逊,蔡运龙译,地理学与环境系统分析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8]格拉西莫夫,李世玢译,地理学与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9]陆大道主编,地理学发展与创新: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伴随共和国成长的五十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0][法]保罗。佩迪什,古代希腊人的地理学——古希腊地理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1][苏]阿尔曼德著,景观科学——理论基础和逻辑数理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2][苏]伊萨钦科,今日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3][苏]波德纳尔斯基,古代的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4] 郭双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5]司徒尚纪主编,地理学在中山大学70年,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26]钱学森,论地理科学,淅江教育出版社,1999。

[27]施雅风,吴传钧,中国地理学90年发展回忆录,学苑出版社,1999。

[28][英]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9]王成祖,中国地理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0]司徒尚纪,地理学在广东发展史,香港:中国评论文化有限公司,2003

[31]現代地理學之觀念與方法/ 陳正祥著.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49 [1960

[32]地理思想讀本/ 姜蘭虹, 張伯宇, 楊秉煌編譯, Taibei : Taiwan da xue di li xue xi ji yan jiu suo, 1996.

外文文献

History of geography / by J. Scott Keltie and O. J. R. Howarth,London : Watt, 1913 Modern geographical thought / Richard Peet ; 現代地理思想,國立編譯館主譯; 王志弘... [等]翻譯.台北市: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005.

Applied geography : issues, questions, and concerns / edited by Martin S. Kenzer.,Dordrecht :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c1989.

David Harvey's geography / [by] John L. Paterson. London : Croom Helm, 1984 Explanation in geography / [by] David Harvey. London : Arnold, 1969.地理學中的解釋/ 大衛.哈維著; 高泳源, 劉立華, 蔡運龍譯; 高泳源校.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6.

The geographer's art / Peter Haggett. Oxford, UK : Blackwell, 1990.

Th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 in America, 1880-1950 / Susan Schulten. Chicago ; London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s / Derek Gregory. Cambridge, MA : Blackwell, 1994. Geography and humanistic knowledge / edited by Leonard Guelke,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Waterloo, 1986.

Geography 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edited by Eleanor M. Rawling and Richard A. Daugherty.

Geography's inner worlds : pervasive themes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geography / edited by Ronald F. Abler, Melvin G. Marcus, Judy M. Olson.,New Brunswick, N.J. :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c1992.

The idea of China : myth and theory in geographic thought / Andrew L. March,Newton Abbot : David & Charles, 1974

Ideology, science and human geography / Derek Gregory, London : Hutchinson, 1978. Languages, paradigms, and schools in geography / compiled and edited by Keiichi Takeuchi, Kunitachi, Tokyo : Laboratory of Social Geography, Hitotsubashi University, 1984.

Modern geographic thought / Richard Peet, Oxford :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8.

The Nature of change in geographical ideas / volume editor, Brian J. L. Berry ; general editor, Brian J. L. Berry ; contributing authors, Brian J. L. Berry ... [et al.]. DeKalb :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c1978.

Philosophy in geography / edited by Stephen Gale and Gunnar Olsson, Dordrecht : D. Reidel Pub. Co., c1979.

Postmodern geographies : 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 / Edward W. Soja, London ; Verso, 1989.後現代地理學: 重申批判社會理論中的空間/ 愛德華?W?蘇賈

著; 王文斌譯.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4.

Ten geographic idea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 Susan E. Hanson, editor, New Brunswick, N.J. :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c1997.

Themes in geographic thought / edited by Milton E. Harvey and Brian P. Holly.London : Croom Helm, c1981

Unifying geography : common heritage, shared future / edited by John A. Matthews and David T. Herbert. London ; New York, NY : Routledge, 2004.

WorldMinds :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s on 100 problems : commemorating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04-2004 : celebrating geography - the next 100 years / edited by Donald G. Janelle, Barney Warf, Kathy Hansen. Dordrecht : Kluwer Academic, c2004.

Feminism and geography : the limits of geographical knowledge / Gillian Rose. Minneapolis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3

Philosophy and geography II : the production of public space / edited by Andrew Light and Jonathan M. Smith.. Lanham, Md. :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c1998

Becoming a geographer / Peter Gould. Syracuse, N.Y. :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99. Themes in geographic thought / edited by Milton E. Harvey and Brian P. Holly.London : Croom Helm, c1981.

The conceptual revolution in geography / edited by Wayne K. D. Davies. London : 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 1972.

Developments in geographical methods / [by] Brian P. Fitzgerald. Lond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Lond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Alphen aan den Rijn : Sijthoff & Noordhoff, 1981. Ideology, science and human geography / Derek Gregory. London : Hutchinson, 1978

Kant's concept of geography and its relation to recent geographical thought / J. A. May, ronto : published for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Dept. of Geography by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70.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for geographers : issues and debates / edited by Melanie Limb and Claire Dwyer,London : Arnold ; New York : Co-published in the U.S.A.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Region in geographical theory [sound recording] / speaker, Alan Frey ; interviewed by Peter Whiteley. Wakefield, Yorks : Educational Productions, 1975.

Systems analysis in geography / Richard Huggett, Oxford : Clarendon Press, 1980.

Human Geography:an Essential Anthology, /A gnew, J.、Livingstone, N. D.&A. Rogers (eds.)(1996)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Green Political Thought,/Dobson, A. ,(1990),London:Unwin Hyman.

Philosophy and Human Geography: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Approaches,/by Johnston, R. J.(1992), New York:Edward Arnold.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by Johnston, R. J. etc.(1994)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All Possible World:A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Ideas,/by James, P. E. and G. J. Martin(1993)New York:John Wiley&Sons, INC.

五、《地理学思想史》课程作业选题

1.复杂性、复杂性研究、复杂性理论与地理学

推荐参考文献:《复杂性的刻画与“复杂性科学》;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1994;顾凯平高孟宁,《复杂巨系统研究方法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国科学院《复杂性研究》编委会复杂性研究;约翰·H·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成思危复杂性科学探索·复杂性科学探索:论文集;欧阳莹之著田宝国等译,复杂系统理论基础;周守仁著,复杂性研究与混沌控制及其哲学阐析;[英]玛丽·格里宾约翰·格里宾著陈传显谢迅译,混沌和不确定性;[美J·布里格斯F·D·皮特,混沌理论与整体性科学导引;[美]詹姆斯·格莱克混,沌学——一门新科学;[比]伊·普里戈金[法]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尼科里斯普利高津著罗久里陈奎宁译,探索复杂性;普利高津著湛敏译,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英]玛丽·格里宾约翰·格里宾著陈传显谢迅译,[德]格雷席克著胡凯译,混沌和不确定性;混沌及其秩序:走近复杂体系;[美]C.格里博格J.A.约克编杨立刘巨斌等译,混沌对科学和社会的冲击;[美]沃尔德罗普著陈玲译,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法]郑春顺著马世元译,混沌与和谐:现实世界的创造;[西德]H·哈肯,信息与自组织——复杂系统中的宏观方法。

2.现代系统科学与地理学

推荐参考文献:[美]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管理局地球系统科学委员会《地球系统科学》;《陆地系统科学与地理综合研究:黄秉维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文集》;毕思文编著《地球系统科学导论》;马建华管华编著,《系统科学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应用》;魏宏森宋永华等,<开创复杂性研究的新学科——系统科学纵览>;《系统科学概论》;钱学森的地理科学思想;[苏联]В.Б.索恰瓦著杨世玢译,地理系统学说导论;张超沈建法著,地理系统工程;孙显元,科技思潮的整体观时代;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魏宏森,系统理论及其哲学思考;曾国屏,自组织的自然观;[美]杰里米·里载人金特德·霍华德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英)P·切克兰德,系统论的思想与实践;[美]C.M.克洛斯 D.K.弗雷德里克,动态系统模型的建立和分析;冯长根李后强祖元刚,非线性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美]小拉尔夫·弗·迈尔斯系统思想;[奥]路德维希·冯·贝塔兰菲著秋同袁嘉新译一般系统论;赵松年著,非线性科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联邦德国]H·哈肯,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美]布兰查德法布里奇著,系统工程与分析:第3版;马建华管华编著,系统科学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冯英浚张杰著,大系统多目标规划的理论及应用;魏宏森著,系统科学与社会系统;[美]T.H.Glisson著丁钟琦朱寅生等合译系统分析导论(上下册);[美]John·Holland 著,;方美琪译,涌现:从混沌到有序;[联邦德国]H·哈肯,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西德]H.哈肯著徐锡申陈式刚陈雅深等译,协同学引论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中的非平衡相变和自组织;黄润荣任光耀编著,耗散结构与协同学;陈克晶,一种统一的进化学说——耗散结构理论概述;湛垦华沈小峰等,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沈小峰编著,混沌初开——自组织理论的哲学探索;[美]埃里克·詹奇,自组织的宇宙观;沈小峰等著,自组织的哲学:一种新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吴延涪著,新自然史——自组织理论与自然系统的演化; 胡皓楼慧心著,自组织理论与社会发展研究;[美]斯泰福(Stefoff,R.)著丁进峰徐桂玲译,达尔文与进化论;[英]K.J.R.爱德华兹,现代生物学的进化论。

3.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中的地理学

推荐参考文献:国际社会科学杂志(41卷等)的有关文章;[美]威尔逊,论契合-知识的统合,大量期刊上文章;[美]约翰·C·泰勒著《自然规律中蕴蓄的统一性》;(美)欧文·拉兹洛系统哲学引论——一种当代思想的新范式;N·3采赫米斯特罗,新整体论;编著者孙显元马军责任编辑蒋卫国,科技思潮的整体观时代。

4.当代哲学思潮、哲学危机、哲学的局限性与地理学

推荐参考文献: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哲学研究所,现代西方哲学概说;陶德麟,当代

哲学前沿问题专题研究;韩民青著,当代哲学系统观;[联邦德国]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美)罗伯特·S·科恩,当代哲学思潮的比较研究;(德)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余谋昌著,生态哲学;[美]戴斯·贾丁斯著,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导论(第三版);(美)欧文·拉兹洛系统哲学引论——一种当代思想的新范式;N·3采赫米斯特罗,新整体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美]约瑟夫·科克尔曼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对作为基本存在论的此在的分析。

5.国内外地理学哲学研究进展及其思想评述

推荐参考文献:地理学的哲学思考、地理哲学概念和构架分析中的方法论研究、地理学的哲学贫困、地理哲学概念和构架分析中的方法论研究、地理哲学与数学方法论等论文

6.地理学本体论(Ontology)、认识论与方法论

推荐参考文献:[英]R.J.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Philosophy and Human Geography);[英]R.J.约翰斯顿主编柴彦威等译,人文地理学词典;徐士珍选译,地理学的任务和方法论问题,1952年08月第1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地理集刊21 自然区划方法论;[匈]G·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下卷——若干最重要的综合问题;俞宣孟著,本体论研究;戴文麟主编,现代西方本体论哲学研究;彼·斐·柯洛尼茨基,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问题;章士嵘,西方认识论史;(瑞士)让·皮亚杰,人文科学认识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学认识论》编写组,教学认识论;[美]J.丹西,当代认识论导论;李其维著,破解“智慧胚胎学“之谜: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D.W.海姆伦(英),西方认识论简史;李幼蒸,结构与意义——人文科学跨学科认识论研究;[法]埃尔韦·巴罗著,认识论;冯国瑞,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李浙生著,物理科学与认识论,出版日期:2004年01月第1版;李浙生著,数学科学与认识论;[日]岩崎允胤宫原将平,科学认识论;高兴华彭湘庆李亚宁主编,科学认识论教程;郑祥福洪伟著,科学的精神: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研究;王子兴,数学方法论——问题解决的理论;董申保,地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张涛光,物理学方法论;徐利治朱梧标郑毓信,数学方法论教程;朱宝宪陈章武,经济系统的自组织理论——现代科学与经济学方法论;[德]阿·迈纳,方法论导论;[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郑毓信,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德]马克斯·韦伯著朱红文等译,社会科学方法论;顾凯平高孟宁李彦周,复杂巨系统研究方法论;何维杰欧阳玉,物理思想史与方法论。

7.后现代主义与地理学或后现代地理学?

推荐参考文献:佟立著,《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研究》;《后现代地理学》;C·詹克斯<什么是后现代主义>;(美)大卫·格里芬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译丛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法)让-弗·利奥塔等著;赵一凡等译,后现代主义;(美)波林·罗斯诺著;张国清译,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美) 诺里塔·克瑞杰;翻译蔡仲,沙滩上的房子:(美) 爱德华·W. 苏贾著王文斌译,后现代主义者的科学深化曝光;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盛宁著,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佛克马易布思林书武陈圣生等译,走向后现代主义(Approaching postmodernism);[美]赛义德等著陈永国等译,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王岳川著,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陆扬著,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研究后现代性的文本阐:福柯与德里达;陈嘉明等著,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包亚明主编,都市与文化第1辑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

8.新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新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及其在中国的失缺

推荐参考文献:大卫·哈维(David Harvey)著,高泳源刘立华蔡运龙译,《地理学的解释》(1969),《社会公正与城市》(1973),资本的限度(1982年),意识与城市经验,(1985),资本

的城市化(1985);李青宜,代法国“新马克思主义”;(苏)Б·H·别索诺夫,在“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反马克思主义;衣俊卿等著,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周穗明王吉胜等著,新马克思主义先驱者。

9.古希腊时期的地理学与中国先秦时期的地理学及比较

推荐参考文献:依迪丝·汉密尔顿著;葛海滨译,希腊精神:西方文明的源泉;(法) 莱昂·罗斑著;陈修斋译;段德智修订,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法]保罗·佩迪什古代希腊人的地理学——古希腊地理学史;盛叙功著,西洋地理学史;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先秦至明代。

10.中国秦汉至明清的地理学与地理学思想评述

推荐参考文献: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上册;赵荣,中国古代地理学;赵荣,中国地理学史.清代,商务印书馆,1998;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先秦至明代;王庸著,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98;侯仁之主编;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室编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鞠继武编中国地理发展史;于希贤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略

11.中国近代地理学思想的发展及评述

推荐参考文献:邹振环著,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学译著的传播与影响;郭双林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中国近现代地理学综述,任建华(硕士论文)

12.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地理学发展及地理学思想评述(危机与挑战)

推荐参考文献:吴传钧施雅风主编中国地理学90年发展回忆录;中国地理学会地理知识编辑委员会编关于资产阶级地理思想的批判;张同铸著,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人文地理学;地理学发展方略和理论建设世纪之初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地理学会编中国地理学会编;地理学发展与创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伴随共和国成长的五十年陆大道主编;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从地学大国走向地学强国。中国地理学会编,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会议文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地理学,科学出版社,1995。

13.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苏俄地理学的发展及地理学思想评述

推荐参考文献:[苏]Л·С·贝尔格等著郝克琦等译,地理发现与地理学史译文集;[苏]Л.库德里亚舍瓦主编李旭日马广志译,现代苏联地理学的理论问题;(苏) 伊萨钡科(Исаченко,А.Г.)著;胡寿田, 徐樵利译校,今日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86

14.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美国地理学的发展及地理学思想评述

推荐参考文献:美国国家研究院, 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地球科学, 资源局重新发现地理学委员会编;黄润华译重新发现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美国科学研究的地理学(苏)波洛维茨卡娅(М.Е.Половицкая)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情报部译

15.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法国地理学的发展及地理学思想评述

推荐参考文献:[法]安德烈·梅尼埃著蔡宗夏译法国地理学思想史

16.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德国地理学的发展及地理学思想评述

17.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英国地理学的发展及地理学思想评述

推荐参考文献:英) R. J.约翰斯顿主编;柴彦威等译,人文地理学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英) R.J.约翰斯顿著;蔡运龙, 江涛译,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0;英) R.J.约翰斯顿著;唐晓峰. [等]译,地理学与地理学家:1945年以来的英美人文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9

18.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第三世界国家地理学的发展及地理学思想评述

16. 当代地理学研究前沿及地理学思想评述

推荐参考文献:叶笃正,地球科学进展、趋势、发展战略研究;

19.科学发展互动中的地理学:16.17.18世纪的科学技术进步对地理学及其思想的影响

推荐参考文献:(英)亚.沃尔夫,十六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商务印书馆,1985.1,英)沃尔夫(Wolf,

A.)著;周昌忠等译, 十八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上下册;邹德秀著,500年科技文明与人文思潮

20. 科学发展互动中的地理学:19.20世纪的科学技术进步对地理学及其思想的影响

推荐参考文献:华林, 梅杨编译,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进展,科学普及出版社,1981;中国科学院自

然科学史研究所近代科学史研究室编著,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简史,科学出版社,1985;美国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科学技术的前沿学科展望;陈建礼主编,科学的丰碑——20世纪重大科技成就纵览;王乃粒编译,技术能拯救地球吗?——世界科学技术新发展;

21. 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时代的地理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的地理学(机遇与挑战)

推荐参考文献:国际社会科学杂志;陈泮勤,孙成权,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核心计划(一、

二);孙成权林海曲建升主编,全球变化与人文社会科学问题;孙成权张志强等主编全球变化研究系列文集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核心计划(三);孙成权张志强等主编,球变化研究系列文集全球变化研究国家(地区)计划及相关计划;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编著全球变化;朱诚等编著,全球变化科学导论;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编,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符淙斌严中伟编著,全球变化与我国未来的生存环境;[美]T.F.马隆J.G.罗德尔主编曹可珍耿庆国等译,全球变化,地震出版社,1990.9;籍传茂主编,学与人类生存、环境、自然灾害全球变化;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编辑西方国家的全球问题学派。

[苏]г.с.霍津当代全球问题;邢久强著,俄]阿·恩·丘马科夫全球性问题哲学;反思与自我超越----从主体性看人类发展的全球困境及未来前景问题;治理全球化权力、权威与全球治理戴维·赫尔德, 安东尼·麦克格鲁编(Governing Globalization Power, Authority and Global Governance David Held and Anthony McGrew),曹荣湘, 龙虎等译赫尔德, D. (Held, David)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戴维·赫尔德, 安东尼·麦克格鲁著(Globalization/Anti-Globalization)David Held and Anthony McGrew 陈志刚译赫尔德, D. (Held, David) ;全球化背景下的亚太城市杨汝万著;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问题;[英]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著杨雪冬等译,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德]乌尔利希·贝克等著张世鹏等编译,全球政治与全球治理:政治领域的全球化;[英]艾金等著彭萍等译,增长、不均衡与全球化:理论、历史与政策;[英]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著文军等译,全球化译丛全球社会学;[英]迈克尔斯维特伍德里奇著,现在与未来: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世界银行编写组主编,全球化、增长与贫困;[美]米特尔曼著刘得手译,全球化综合特征;[美]肖特著张淑芬译,多维全球化:空间、地域与当代世界;[美]奈等主编王勇等译,全球化世界的治理;程光泉主编,全球化理论谱系;[英]罗森伯格著洪霞赵勇译,质疑全球化理论;[美]哈特[意]奈格里著杨建国范一亭译,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

22. 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时代的地理学-信息化与信息时代的地理学

荐参考文献:刘文富唐亚林文军赵勇著,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社会;曼纽尔·卡斯特著;

夏铸九译,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爱尔兰)班农(Bannon, L.)等主编;张新华译,信息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10;乌家培著,信息社会与网络经济,长春出版社,2002;刘文富著,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承继成林珲等著,面向信息社会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秦麟征,后工业社会理论和信息社会;

23. 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时代的地理学-城市化与后工业时代的的地理学

推荐参考文献:(美)汤姆·斯托尼尔,信息财富——简论后工业经济;(美)丹尼尔·贝尔,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法]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

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秦麟征,后工业社会理论和信息社会;[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

浪潮;[美]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冲击;约翰·托夫勒,第四次浪潮。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施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作者:————————————————————————————————日期: 2

天水市枣园巷小学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

1,建立领导机构。成立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共同组成的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领导机构的职能是:(1)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开发;(2)负责对校本课程的审议;(3)负责确定学校课程开发内容,审议教师的课程纲要或活页材料;(4)负责协调学校课程开发工作,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合理性、创新性。 2、培训师资 (1)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原理,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2)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知识。 3、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程序 (1)前期论证 既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前期论证。论证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将开发的目的、意义、项目报市课程开发项目领导小组,经领导小组讨论认定;二是将开发的课程拿到学生中去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是否喜欢,是否需要。 (2)确定题目,搜集资料 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明确主题、范围与领域。主题的确立首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学生的内在需要。检验任何一类课程是否成功的标志很多,但学生的需要必须放在首要

学校校本课程简介

开发校本课程开辟第二课堂创建特色学校 ----XXX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活动 2017年秋学期,我们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制定了“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能力,锻炼学生,发展教师,助力课堂,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打造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我校以创建特色学校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以“质量立校, 全面育人”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把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逐年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在5年内构建学校创新 型、开放性、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体系。 一、建设装备了第二课堂活动教室 XXX学校创建于200X年,是XX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占地面积9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教学班66个,在校学生3600人。学校中小学建设了48个第二课堂社团,包括:简笔画、水粉画、工笔画、素描、书法、绢花、手工(剪纸、十字绣、泥塑、塑胶+其它)、烙画、声乐、合唱、乒乓球、篮球、足球、摄影、棋类、花样跳绳、电脑制作、武术、生化探索实验室、物理创新实验室、地理大课堂、演讲与主持、时事论坛、摄影、科学实验室、地理大课堂等。我们的办学理念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他们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动手能力,让他们能写会画、能歌善舞、能说会道、能言善辩。

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常态化、制度化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科组为主体,制定初中3年的总体计划,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需求制定具有年龄特征的课程计划,形成了主管校长→教导主任→学科主任→辅导教师四个层面的管理模式;校本课程常规管理由教导处负责,主要抓“三落实”:一是课时落实到课表;二是任课教师落实到人;三是检查落实到位;同时实行校本课程开发学科组负责制,即学科组通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解决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力争全员参与,发挥集体的智慧。这样,不同层次、不同岗位都有了明确的责任,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管理系统,使得“校本课程”常态化、制度化。校本课程实施有如下7个特点:1.课时进课表; 2.培训促提高; 3.教学有场地; 4.过程有督查; 5.上课有教材; 7.学生有收获。 三、开发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体系。 我们充分考虑到本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结合学校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xx中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设计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教育的均衡化与优质化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利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会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精神。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根据课改精神,编制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二、指导思想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开发新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专家、领导与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龙实中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开发目标1、学校层面目标:①、建立起规范和完善的龙湾区实验中学课程体系;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③、打造出学校的校本品牌课程和特色课程。2、教师层面目标: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确的课程观的教师队伍;②、培养一批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队伍;③、3、学生层面目标:①、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独立自信;②、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学会探究,使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实践;

落实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落实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课程建设方案 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提升综合办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要树立“无处不课程、无事不课程、无时不课程”的大课程观。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一文中曾提到:“一定要把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变为教育的机会和手段,让教师的一言一行,让学校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一角一景都体现着教育。……”。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课程建设不可或缺。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山东省中小学课程建设方案》、莘县教育局(2010)29号等文件精神,从学校实际情况与办学特色出发,贯彻“三个着眼于”,即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着眼于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促进学校课程整体育人功能的提升,制定《实验小学课程建设方案》,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一、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师生,以师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幸福成长为课程建设之宗旨。加强校本研训,提高教师素养,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开发校本课程,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打造学校精品课程。追求学校特色,提升办学品位,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丰富而适性的课程,使学校课程结构更合理,学校特色更鲜明;使教师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教学手段进一步优化,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使每一位独具个性的学生在道德、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为在多样化社会中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和负责任的公民作好准备。 (二)学生培养目标 以“让每一个孩子插上创造的翅膀”为办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使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习惯、学习技能、意志品质、创造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地理学思想史-克拉瓦尔

地理学思想史 第一章绪论 1.何谓“历史的演化观点”和“时期独特说”?请问就现代史学方法如何整合这两个观点? 2.为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界对科学史发展观的看法,由直线型的进步论转为引介科学家们对基本假设变迁的研究? 3.试说明费耶罗班的“思想动态性”。 4.科学知识的定义逐渐发展为民族科学知识的原因何在? 5.一本书作者来看,西方地理学的发展有哪几项主要地理概念? 第二章古希腊时期的地理学 1.人称历史学之父,也是传统地图学与区域描述的创始人希罗多德,在公元前5世纪如何利用阿那克西曼的发展的伊奥尼亚地图作研究? 2.公元前5世纪的巴门尼德对地球新观念的贡献是什么? 3.试述埃拉托色尼与托勒密对地理学发展的贡献。 4.试述罗马时代最好的区域地理学者斯特拉波对地理学的贡献。 5.试述人称“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对地理学发展的贡献。 6.为什么在西罗马帝国结束之前,最好的古希腊地理学者已被社会忘记? 第三章中世纪与现代初期的地理学 1.葡萄牙、西班牙航海探险与蒙古人远征西亚至欧陆两事件与地图学发展的关系如何? 2.托勒密理论再发现的时代背景及其历程与其影响是什么?

3.基督教在13世纪开始,在传统认知及实践方式上有哪些改变? 4.试述改革后的基督教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 5.试述阿拉伯地理学者们在地理实察及人文地理学上的贡献。 6.试述17世纪瓦伦纽斯的主要著作,以及牛顿如何彰显瓦伦纽斯对地理学的贡献。 第四章启蒙运动与地理学 1.试述科学在17世纪初期的发展、中期的进程与末期的结果。 2.说明18世纪地理学的发展过程。经理哪五个脉络? 3.说明欧洲现代国家与科层体制发展的关系? 4.17——18世纪耶稣会教士对中国地图绘制有何贡献? 5.17——18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家族结合三角测量与天文测量等技术,对法国及欧洲的制图有何贡献? 6.为什么17——18世纪地图学者与地理学者同义?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展出两类地图学者? 7.18世纪地图学者用三角测量技术可得相对点的位置,若要知绝对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8.18世纪时康德对解除地理学认同对危机有何贡献? 9.试述18世纪在创造论的学术环境下,地理学相关领域的发展。 10.试述18世纪地理学野外实察的需求及影响影响野外实察发展的学者? 11.18世纪的英、法两国是地图学发展最好的国家,但为何在19世纪期间德国在现代地理学发展中却取得领导地位?

XX中学校本课程建设方案

XX一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目标 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消除畏难心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三、校本课程组织机构 1、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长:XX

副组长:XX XX 组员:班主任、学科把关教师 2、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组长:XX XX 副组长:学科组长 音乐、美术、体育、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等相关教师 3、课程实施督察小组(负责课程实施的督察) 组长:XX 副组长:XX XX 组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四、课程内容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我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努力发掘本地教育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拟设置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七大类课程: 1、认知类:认识自身以及身边的人、事及事物(尺寸、重量、年龄、生日等)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导读:范文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一: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进步,科教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二、实施目标: 1、校本课程要体现基础性: 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校本课程将立足于打好学生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基础为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 2、校本课程要体现发展性:

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作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3、校本课程要体现现实性: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了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来完成,所以要充分考虑本校老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及学生的发展情况,还有学校的设备资金等因素,目标不能远离实际。 4、校本课程要体现主体性: 校本课程的主体性体现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校本课程得到更大的开发。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的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三、实施内容: 、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校本开发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是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学校要形成开发校本课程的组织网络,形成领导小组——教研组——教师——学生的开发网络,通力合作,共同创建“学习化校园”。 1、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蒋志敏 副组长:乔磊、赵春丽 组员:班主任、自然、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相关教师 2、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 组长:蒋志敏 副组长:乔磊赵春丽 组员:班主任、自然、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相关教师

地理学思想史论文最终版

地理学思想史论文: 浅谈对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摘要: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什么?)一直是在地理学产生后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困扰所有地理学家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深入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将更有助于我们学习地理学。本文将由对不同时期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来谈到如何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关键词:不同时期、研究对象、认识 正文:华中师大刘盛佳认为地理学的发展阶段主要分为萌芽时期、初创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四个时期,美国学者普雷斯顿.詹姆斯则认为地理学发展包括古典时期、近代时期与现代时期三个主要时期。本文采用的是詹姆斯的分类方法。 一、古典时期(19世纪中期以前) 古典地理学的思想线索和所有其他学术领域的线索交织在一起的,这一时期是人们对地球的初级探索阶段,无论是数学还是文学都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初,人们在日常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并发现地理问题,总结地理规律,从而形成了早期的地理学思想。如从地球形状扁平到圆后来又到球,从柏拉图的直觉理论到亚里士多德的注重观察事实,到埃拉托色尼提出地理学并计算出地球圆周长度。到了中世纪,虽然不同宗教对地理学产生了影响,但总体来说,人们开始交流,出现了马可波罗、伊本巴图塔、玄奘等旅行家,航海和制图等技术也有了显著改进。而后,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旅行获得了空前的大量新资料及制图成就,对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总而言之,这一时期以地理学知识的描述性记载为主。 二、近代时期(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近代时期也称新地理学时期,是从1874年开始在德国大学里建立地理教席算起的。自此德国地理学就传播到了法、英、俄、美等国。洪堡和李特尔被认为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和科学地理学的开山大师,是从古典地理学到新地理学之间继往开来地人物。洪堡遍历美洲、西欧、北亚,根据大量观察,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了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李特尔则探究了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始祖。 三、现代时期(二战以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产生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第一、某种地理思想产生的地理环境背景 在不同地域居住的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他们的周围世界会有不同 的看法。例如,“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商朝,它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国之中,因此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同时它 又是政治、经济的中心。这些看法通过总结上升为理论,就会出现不同的学说和学 派。古代中国和西方地理学的分立,便打上了环境的深刻烙印。近代各国地理学 方向的差异,也同地理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 但地理学本身是以它为直接对象的。因此,研究地理学的思想,如不考虑一种学 说、理论和方法出现的环境背景,将不会得出具体而生动的结论。 第二、某种地理思想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均 有与之适应的上层建筑,其中包括文化、教育和科学。从地区上看,社会经济造成 了科学中心的变动。从古至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经历了五次大转移,其路线和高 潮期依次为:四大文明古国特别是古希腊和古中国(16世纪以前)~意大利一英国一法国)一德国一姜 国(1920至今)。地理学也不例外。地理学中的自然现象的研究,是人类对客观自

2020初中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2020初中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20xx初中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一) 20xx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这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了保障。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在国家课程计划的框架内进行以校为本的课程整体规划与设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立足于本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努力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努力发挥家长、社区、网络、校外机构的作用,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客观科学、实事求是地开发校本课程并认真实施,在水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促进教师自身的不断发展;构建有鲜明特色的课程结构与体系,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1、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多年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使课程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要同,从而提高课程的实效。

2、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一项具有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有一种理性、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有4个主要步骤: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5篇活动方案①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学校教育哲学、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社区发展需要等等。 ②确定方案(目标与计划):包括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课程纲要。 ③组织和实施:包括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序列、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 ④评价与改善:涉及教师、学生与课程方案三方面:评价内容与方式、结果处理、改进建议。 二、校本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1、委员会名单及工作职责 ①委员会名单 主任:XXX 副主任:XXX 委员:XXXXXX 执行委员:XXX ②工作职责 (1)策划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委员会成员负责讲座研究学校校本课程的课程设置计划、实施方案、规章制度、开发方向等。 (2)管理校本课程实施过程。委员会成员负责监督管理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小学校本课程《山水古诗文赏读》开发方案 一、开发的目的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山水古诗文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能使孩子们渐渐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懂得人生进入“文学”化的境界。 基于以上认识,学校将构建具有个性化的、本土化的校本课程:《走进山水古诗文》,并努力将古诗文教育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高尚情操、优秀品格的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合,着力培养一代“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具体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言的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3、提高学生的言语感知与领悟能力;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5、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6、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二、课程开发过程 校本教材内容既选取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背篇目,也选取大量外籍名人诗篇。学生们不仅能读到《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这样流传千古的经典诗篇,还能读到许多虽不知名的优美的诗篇。 我校古诗文教育的宗旨就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来制定校本课程,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教材体系。因此在总结平时开展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可以在每篇诗文之后,根据教材内容,提供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实践活动方案,如安排“请您画一画”、“请您填一填”等。这些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诵读诗文的兴趣,提高诵读的效果。 三、课程内容框架

为适合学生阅读,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共编写低、中、高三册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体现一定的层次性,采取按年级、按内容分单元编排,努力做到循序渐进。 1、具体内容 1、《黄河》【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2、《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就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4、《咏史诗·黄河》【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5、《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泰山吟》【南朝】谢灵运 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岞崿既崄巘,触石辄迁绵。 登封瘗崇坛,降禅藏肃然。石闻何吨蔼,明堂秘灵篇。 7、《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8、《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0、《题天柱峰》【唐】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11、《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2、《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校本课程开发目录及课程介绍

校本课程《园艺栽培》 一、校本课程开发目录及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园艺栽培 主讲教师:李坤汉(劳技教师)校园花工 教学材料:园艺栽培自编教材及校内植物 课程类型:课堂讲授及活动课结合 授课时间:每周一节 授课对象:七年级 二、课程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园艺栽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了解钢城五中校园内的花卉名称,养护方法、苗木栽培、盆景制作等园艺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小革新、爱绿护绿等园艺文化活动,使学生懂得劳动能创造世界,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观念。

以七年级学生为教学主体,“园艺栽培”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载体,调动学生积极性,体验园艺栽培的乐趣,激发学生爱护花木、热爱自然之情,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关爱自然,培养学生对环境、对自然的真实情感,促进学生环境价值观的形成、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以花修德、以花增智、以花健体、以花尚美、以花爱劳、以花娱情、以花砺志。关注自然,注重人与自然,共同发展。 应对园艺栽培及人与自然认知水平有全面了解,针对学生及课程需要情况,调整充实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适当安排课时,18课时可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使用,但必须保证学生足够的实践活动时间。有些教学内容(如花卉的养护)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成立兴趣小组组织实施。 五、课程评价建议 1、对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园艺栽培》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充分体现学校的教育传统、发挥师资优势和硬件优势、结合地方文化,满足不同学生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凸现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既要分析课程方案中的知识和能力,又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还要评价课程方案是如何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 2、对教师的评价 一方面是学校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评价;另一方面,也是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自我反思性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应该指向教师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教育理念和能力、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由此达成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自我评价,应该是对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的反思。通过评价与反思,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3、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从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参与度、学生在教学过程的行为表现来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最有权利对校本课程的建构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充分重视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设计一些调查问卷,让学生对课程和教师进行评价,以便获取第一手评价资料,调整和改进工作。

(完整word版)初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设计

目录 第一章序言 第二章开设课程的指导思想 第三章开设课程的目标 第四章开设课程内容选择与确定第五章案例展示与评估 第六章设计理念选材 第七章作品评选与展览

第一章 初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设计 (试行) 阳信县商店镇第二中学(序) 为了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合,推动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为我校今后的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状况,制定本课程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校本活动课程以校本课程为基础,涉及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领域。 第二章 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它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有实质性的因素,它制约着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制约着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学习方法。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体现出“以知识的综合运用”为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同时紧密结合学校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目标,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目标指向,把学生的“校内学习”同“校外生活”以及兴趣相统一,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以深入社区,贴近社区的方式创建社区文化与学校文化共建的教育理念,培育和营造学校的专有特色,着力构筑一个符合现代课程观,凸显校园文化特征的实践性课程体系。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是: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3.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三章. 课程开设的目标 校本课程的开设是落实国家“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在课程的目标的制定与开发时,为了有效发挥各种课程的资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依据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通过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的开发来设计和实现课程具体目标。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总目标是:发展以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一般思维能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关系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合作。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的负责的态度。初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学校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长葛市第十四中学校本课程课程 开发方案 为了切实推进课程改革,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建立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相结合得课程体系,特制订本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程目标: 1、充分利用学校得课程资源与人力资源,加强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学生生活得联系。 2、拓展学生得知识领域,提高学生得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良好得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得情感,增强对地方与社会发展得责任感、使命感。 4、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得课程意识,鼓励教师组合校本课程开发团队。 5、通过教师培训,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得能力,打造系统得校园文化,进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组织保障: 1、成立校本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新课程作出正确决策与部署,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验过程予以指导与调控。 2、成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开发与实施具有地域特色、适应学校特点得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并对教师所实施得校本课程进行督导与评价,适时给出指导性意见。

3、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各年级得课程计划形成建议并组织反馈;优化整合现有资源,开发建设新型课程资源。 4、学校有完善得教研组、备课组制度,定期交流研讨,全面落实学校各级教学任务。 三、课程设置?校本课程: (一)开发原则: 1、实效性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得课程政策,遵循课程开发得规律。 2、互补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出对国家课程得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得开发要从我校得实际与学生得需要出发,强调有利于形成学校得特色,发展学生得个性特长与需要。 (二)开发目标: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得综合性与多样性。 2、通过校本课程得开发,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3、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得教师。 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得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得主人。 5、培养学生得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得思想品德修养与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三)开发得内容类别:

童话校本课程的方案简介

童话校本课程方案简介 一、研究背景与指导思想 语文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童话世界”。童话历来为小学生所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色彩斑斓的动画想象,深深地吸引着小学生。在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我以学校为基地,自主地进行课程开发。在此背景下,我们开发出《童话课程》。 《童话课程》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参与性,交流性和合作性。它有利于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我校办出特色,有利于尽可能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童话课程》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感受审美情趣,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目标 童话故事是充满了奇异的幻想、曲折的情节的儿童故事,童话的语言生动优美,规范浅显,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通过《童话课程》的实施,以期达到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通过让小学生欣赏童话,激发小学生对童话有喜爱之情,并产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让小学生复述童话,发展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让小学生编创童话,使小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提问能力; 4、通过让小学生演童话,培养小学生对身边事物的独特感受,让小学生纯真的童心自由地去体验自然、体验社会,让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学习活动中。 三、实施过程与实施方法 实施过程: 1、设计课程方案。 2、按照课程的内容、目标具体实施教学。 3、总结、整理课程案例 实施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创设学习情境,促进思维发展。 学习情境创设,是小学生知识内化的一个很重要策略。在《童话课程》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学会探究,学会解决问题,在不断地探索中创造出有个性的学习方法。 2、激发学生情感,尊重个性表达。 教师利用自身的充沛的情感,把小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让小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中得到自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敢于表达,加深对童话的理解和体验,使小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童话美的乐趣。 3、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的内容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教得生动,学得主动。 一是表演讨论法。即先引导小学生感知童话形象,然后进行“化物为我”的表演,在表演结束后发动小学生讨论表演,使小学生在讨论中感悟对童话的内涵。 二是对照比较法。小学生在编童话的过程中,让他们对各自编的童话,进行对照比较,使他们在比较中,吸取各自的优点,形成较完美的童话。 四、课程特色与效果

西南大学《地理学思想史》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论述题] 参考答案: 2:[论述题] 参考答案: 3:[论述题] 参考答案: 4:[论述题] 参考答案: 1:[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误 2:[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3:[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误 4:[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5:[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6:[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7:[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误 8:[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误 9:[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10:[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1:[单选题] A:地球的描述 B:圣经 C:荷马史诗 D:创世纪 参考答案:C 2:[单选题]哪副图是我国第一次采用地图投影方法在实测基础上绘制的地图?A:皇舆全览图 B:兆域图 C:龙马负图

D:史皇作图 参考答案:A 3:[单选题] A:地心说 B:地圆说C:地平说D:天圆地方说 参考答案:A 4:[多选题] A:山海经 B:徐霞客游记C:梦溪笔谈D:禹贡 参考答案:AD 5:[多选题] A:区域性 B:空间性C:景观性D:综合性 参考答案:AD 6:[多选题] A:古希腊 B:古巴比伦C:古印度D:古中国 参考答案:AD

7:[单选题] A:张相文 B:段义孚 C:竺可桢 D:翁文灏 参考答案:C 8:[单选题]哪部著作是我国北魏时对陆地水文知识的一次大综合,被后世学者赞为"其注水经,绝妙古今”。 A:水经注 B:徐霞客游记 C:梦溪笔谈 D:史记 参考答案:A 9:[单选题]哪个是关于地理科学的科学性质的正确描述? A:横断科学 B:空间科学 C:大科学性质 D:自然科学 参考答案:C 10:[单选题] A:皇舆全览图 B:兆域图 C:龙马负图 D:史皇作图 参考答案:B 1:[多选题] A:计量革命

2020年初中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2020年初中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实施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20xx年初中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20xx年初中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一) 一、课程定位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由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开发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规范、自信展示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三、开发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自选组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四、组织与实施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领导工作小组。 组长:XXX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决策人和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及全面的研究和实施。 副组长:XXX 组织实施校长决策及负责校本培训、检查校本课程实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师上课,实施课程计划、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情况及对校本课程档案整理工作等工作。 成员:XXXXXX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①构思并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好指导、研究、实施、评估等工作。 ②制订校本课程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考

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修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在教学上还应注意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炼、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三、教学形式 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它的教育方式势必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活动余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上主要应采用集体活动式:如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 四、课时安排 校本课程每周2课时,安排在下午。 五、教学内容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校目前安排如下教学内容:《民俗》、《农历》 六、教学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编写的几个问剖析

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 一、校本课程的定义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与学校)的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开发出的与学校特点和条件相适应的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希望建构的新课程体系的三大板块之一。 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标准的编制、课程材料的选择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以及课程的改进完善等一系列的课程行为。 其行为往往涉及到两大范围:一是开发以校为本的课程。它开发出的课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其权利主体是学校。二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国家、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是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如课程科目的增减、课时比例的调整、不同科目间的整合、统一学科内部内容要求的调整等)。其权力主体仍是国家,但学校、教师已经是课程的开发者,不同程度地参与课程开发活动。 校本课程的类型—— 从课程形态上看,可以分理论知识类课程(如中华字经、诗文诵读等)和实践活动类课程(如剪纸工艺等)两类。 从课程的显性程度看,可以分显性课程(如诗文诵读、趣味数学、剪纸工艺等,往往有目标、有教材、有课时分配等要素)和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有特色的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有目标有计划,但却不一定有教材、考评方式等要素)两类。 二、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思路的主要依据(4月份已培训,不再祥述) 1、社会、学生的发展需求。 2、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特色。 3、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资源。 4、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特长。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4月份已培训,不再祥述)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需要评估 (1)学生发展需要评估 (2)社会发展需要评估 社区发展需要评估 2、资源分析 课程内容资源分析 课程人力资源分析 课程经费资源分析

中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堂街镇第一初级中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学校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可以对国家课程进行部分改造,可以自行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是今后我国课程革新的焦点。为落实素质教育精神,顺应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根据省市课程改革会议精神,提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一)确立一个中心: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对校本课程的需要评估,我们决定以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为前提,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定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二)建立一个基础: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方式,扩展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生活。从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

密结合。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重视师生的自我发展、自我体验,正视学生的个人知识。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选择,扬学生知识中的个性化,使之共同成为时代精神的建构者。 (三)明确一个原则:开放(包括容和形式上的开放)开放可以给师生更广阔的天地,校本课程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容更趋科学、完整。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容 1、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导,体现时代的要求,体现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容,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学生共同成长。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 2、具体目标 发扬"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知自律、自主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推进小学教育人文化改造,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符合课程改革的宗旨。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校校本课程的目标,针对学生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