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是流寓文学——评二十一世纪前十年诺贝尔文学奖

为什么会是流寓文学——评二十一世纪前十年诺贝尔文学奖
为什么会是流寓文学——评二十一世纪前十年诺贝尔文学奖

陈勋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

摘要:伴随着各种争议,诺贝尔文学奖走过了新世纪的头十年。十年诺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流寓文学频繁获奖,而这绝非偶然现象。本文将从流寓文学所具有的跨文化色彩,主题的深刻以及艺术技巧的高超三个方面论证流寓文学所具有的理想主义倾向以及获奖的必然性。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流寓文学;跨文化色彩;深刻主题;艺术力量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1-0071-03 随着瑞典学院将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诺贝尔文学奖也在各种赞誉和毁誉声中走过了二十一世纪头十年。从2001年的奈保尔到2010年的巴尔加斯·略萨,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十年,瑞典学院对流寓文学有着不同寻常的关注,并屡屡将这一奖项授予流寓作家。如此密集地将这一奖项颁发给流寓文学,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百年历史上尚属首次。这种现象后面是否有着其深层次的原因?流寓文学体现的精神是否具有诺贝尔文学奖所追求的“理想主义倾向”?这些获奖作品是否能够称得上“最佳作品”?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简单探析。

一、流寓文学强烈的跨文化色彩

诺贝尔文学奖一百多年的历史就是跨文化颁奖逐步渐进的历程,这种历程到了二十世纪末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在新世纪继续延续。在新世纪,诺贝尔文学奖的这种跨文化色彩又有了新的特点,那就是对于流寓文学的偏爱。我们翻开新世纪十位诺奖获得者的名单,除了2005年的哈罗德?品特以外,其余九位作家都可以算在流寓作家之列,因此,新世纪前十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可谓是流寓文学的天下。对于这样一种现象,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流寓文学所具有的跨文化色彩恰恰与诺贝尔文学奖所追求的跨文化意识不谋而合,因此,流寓文学的获奖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从2001年的奈保尔到2010年的巴尔加斯·略萨,这些作家要么是属于被奴役者的流寓,要么是作为整个民族流亡的一份子,要么是作为曾经的殖民者的流亡,要么是因为自己的著作得罪当局被迫长期寓居海外。而正是长期寓居海外或者在世界各地频繁迁移,使得这些作家的视野更加宏阔,文风更加犀利,同时他们的作品也给各国读者奉献了更加丰富的异域形象。流寓文学在文学主题方面保持了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把握,同时在艺术手法上博采众长,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他们的得宠并不让人意外。

二、对历史的沉重反思和对现实的深刻批判

我们从作家经历和作品主题来看,可以发现流寓文学表现了对自己民族历史的沉重反思和对现实的深刻批判,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流寓文学具备了诺贝尔文学奖所要求的理想主义倾向。纵观新世纪前十年诺贝尔文学奖,我们大致可以将作者的创作归于四个主题:一是对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政策的反思;二是对于二战期间集中营或者劳动营的揭露;三是对于女性解放的反思;四是对于本民族现状的批判和民族出路的探索。

奈保尔是一位出生在特立尼达具有英国国籍的印度裔作家,被认为是殖民文化嫁接出来的大果实。瑞典学院的颁奖词这样写道:“在作品中结合了感觉敏锐的叙事和不受流俗腐蚀的审察,迫使我们看到被压抑的历史的存在”①奈保尔的作品揭露了殖民主义的罪恶历史,同时作者既对前殖民地独立后的混乱、贫穷和愚昧表示同情,也对殖民地文化传统的保守落后表示批评,使我们对殖民主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奈保尔是以一种被奴役者的身份来考察殖民历史,而库切则是以一个殖民者后代的身份来反省殖民历史和种族隔离政策。库切的代表作《等待野蛮人》以及《耻》,揭露了殖民主义带给被奴役的人们以及殖民者后代的悲惨生活。与此同时,多丽丝·莱辛的创作也体现了对于殖民制度的批判,其代表作《野草在歌唱》和《金色笔记》就因深刻揭露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和种族矛盾而引起强烈反响。

对于二战集中营或者劳动营的揭露,主要是体现在凯尔泰斯以及赫塔·米勒的创作之中。前者关注纳粹集中营的生活,后者关注苏联劳动营的生活,两者可谓是遥相呼应。凯尔泰斯

作为犹太人,对于集中营有着亲身体验,但作者仅仅作为一个见证人,却不充当法官的角色,也不做原告或者辩护律师。他作为一个见证者,用冷静客观的描述给人们还原一个真实的集中营,让读者感觉特别动人,特别真实。当人们把目光都集中在纳粹集中营的时候,赫塔·米勒却将视线移到了苏联劳动营上。米勒在她的代表作《呼吸秋千》中描写了二战后期苏联劳动营的一段历史。作者虽然没有亲身经历劳动营岁月,但是该书是以奥斯卡·帕斯提奥参加劳动营的亲身经历为蓝本而写成,给人们展现了苏联劳动营的细节,那里没有镣铐,没有铁丝网,但是饥饿和恐惧时时刻刻如影随形。从纳粹集中营到苏联劳动营,人们对于二战也将会有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也让后人更多地思考怎么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重演。

对于女性解放的反思主要是体现在耶内利克和多丽丝·莱辛的著作之中。虽然耶内利克一直致力于打破父权文化,但是我们不能将她简单刻板地视为女性主义者,她的思考远远超出这一范围。在《钢琴教师》一书中,母亲作为一个暴君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母亲的专制造成了女儿埃里卡的心理变态。耶内利克用自己的创作向读者表明女权也能产生压迫的道理。虽然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一书被女权运动者视为女权运动开路先锋的伟大作品,但是莱辛却一直否认自己是一位女权主义者。瑞典学院的颁奖词这样评价莱辛的创作:“女性经验的史诗作家,带着怀疑、热情和幻想的力量把分裂的文明拿来检查。”②可见颁奖词只是提到莱辛创作的女性经验,并未给她贴上女性主义的标签。

对于本民族现状的批判和民族出路的探索,主要是体现在奥尔罕·帕慕克和巴尔加斯·略萨的创作中。帕慕克出生在土耳其这个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冲突和交错的国家。在其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这部著作中,一个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徘徊者的形象跃然纸上。在《雪》这部书中,帕慕克对土耳其的政教现状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和反省,这本书的出版引发了极大的政教争议,作者被迫长期流亡国外。而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一书中,作者不断追问这样一个问题:文明之间如果共处,传统向现代如何转变?而在巴尔加斯?略萨的祖国——秘鲁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秘鲁曾经作为西班牙的殖民地,在获得独立后,国内社会并没有得到发展,依然是贫穷、落后和腐败的代名词。略萨曾经表示自己国家不是让他生气就是让他伤心,还曾发誓要远离秘鲁,彻底忘掉秘鲁,但实际上他时时刻刻把秘鲁放在自己心上。他创作的《城市与狗》和《潘达雷昂上尉和劳军女郎》因揭露军队腐败,从而引发军方不满,继而被列为禁书而遭到焚毁。

三、引领文学潮流的艺术力量

诺贝尔文学奖的要求是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好作品,但是这一要求没有具体标准。界定一个作家的创作是否属于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好作品,不仅要从作品主题着手,同时还要考察作品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事实上,瑞典学院的评委最为看重的便是体现在作品中的不同寻常的艺术力量以及这种力量在塑造人类生活态度上的重要性。纵观近十年获奖作家,我们会发现作者在艺术表现上往往在继承经典传统的同时善于博采众长,敢于创新并最终自成风格,他们的创作往往成为一种标竿而引领文学潮流。

伟大的作家向来善于继承伟大的传统。瑞典学院评委马悦然就认为库切继承了由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贝克特这些作家的现代主义传统。帕慕克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被认为是向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致敬。多丽丝·莱辛被认为与伟大的十九世纪叙事传统息息相通,勒克莱奇奥则是作为法国“新寓言”派的重要代表,赫塔·米勒的图文诗则和当年“达达主义”一脉相承,巴尔加斯·略萨则是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之一享誉世界文坛。

这些作家之所以伟大,不仅是他们注重吸收优秀传统,而更在于他们敢于在技巧和结构上进行大胆创新以及他们创作时的实验意识。

奈保尔之所以受到瑞典学院评委的青睐,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文体创新方面的巨大成就。瑞典学院对于奈保尔的评价就是“奈保尔没有受到任何单一的文学时尚和模型的影响,而是

把现存的不同文体精制提炼成一种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这种风格里,虚构和非虚构的习惯区别已经毫不重要了”。③在奈保尔的重要著作中,往往是小说虚构接合历史甚至还有游记散文。无独有偶,在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这部著作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小说的虚构刻画与历史的精确描述想结合的创作手法。

同样是反应二战大屠杀,凯尔泰斯却颠覆了集中营文学的传统,大大扩展了集中营文学的广度和深度。在其代表作《无命运的人生》以及《命运无常》以一种另类的写作方式展示了集中营生活。作者以一种“局外人”的角色将集中营的现状描写得绝对自然,甚至和平常生活毫无二致。而把苏联劳动营作为写作对象并与凯尔泰斯形成呼应的赫塔·米勒,因为其作品具有“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实在”④获奖。米勒作品的行文句式多半短促但是富有节奏感,体现了诗歌的凝练,而米勒笔下的世界则是具体真切而充满细节,体现了散文的实在。

库切虽然世界继承了现代主义传统,但是在小说的形式上也是非常具有独创性,在《劣年日记》这部著作中,作者将学术论文穿插其中,既是有关现实问题和小说艺术的讨论,又成为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耶内利克在创作中对于语言的实验具有近乎疯狂的热情,瑞典学院称赞她不管是戏剧还是小说都充满了一种声音和反声音的音乐流。也许她的创作手法过于前卫,但也正是因为她的这种行为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的获奖也是实至名归。被认为与十九世纪叙事传统息息相通的莱辛,其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却被视为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文本实验,以今天的视角来看,其最大的贡献在于艺术形式上的创新而非主题的深刻。而被认为是拉美“文学大爆炸”主将之一的巴尔加斯?略萨,不仅仅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大师级人物,更是因为其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深刻的内容相结合,从而给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

结语

我们回过头去考察近十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不管是对殖民主义的反思,对战争的反省还是对于女性主义的反思或者是对于本民族现状的批判,都是继承了一种人文主义的传统,反映出作者的一种理想主义倾向。而作者在创作手法上既继承优秀的传统又敢于不断创新则给文学界树立了一个个标竿,引领着文学潮流不断向新的境界发展。

高考作文素材之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

试试把这些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陪跑团) 写进高考 作文里 201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如期颁发了,不出意外,再次颁给了两个名字都要看很多遍才发觉真心记不住的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明天课间,又只能嬉笑那个善长跑步的男人了吗?

不,于老师不忍心同意!今天的推文,一起聊聊点今年诺奖的高级梗。毕竟,文学自古有绝对经典和相对经典之分,诺奖志在评选那些不会被时光埋没的绝对看不懂的经典,像村上春树这样因为文章内容通俗而不被诺奖赏识的作家,恰恰更适合高中生阅读。 除了村上,今年的陪跑团还有《权力的游戏》的作者乔治·到底谁是主角·马丁,《使女的故事》原作者玛格丽特·主角竟然不是美女·阿特伍德等精彩程度不亚于获奖者的陪跑团。 退一步说,多一位作家陪跑,多一份作文素材,不是吗? 今天的推文,先写陪跑团,再写领跑者,一起来看。 1

高居诺贝尔文学奖赔率第一的女诗人:安妮·卡森(Anne Carson) 卡森的经历平平无奇,是个典型的学院派作家。她1950年出生于多伦多,从多伦多大学一路从本科读到博士。 有不少女诗人都戴着高高的博士帽,卡尔森也不例外,她是一名古典文学博士。她写诗,著文,翻译古希腊文学,译过萨福和三大悲剧作家。她在各大学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和教学,还兼职当编辑。 2001年,卡森凭借诗集《丈夫的美》(The Beauty of the Husband: A Fictional Essay in 29Tangos)成为第一个获得艾略特诗歌奖的女诗人。

她乐于给诗歌正经的模样戴上面具,打破分行、打破标点符号,同样的句子可以获得另一层生命。每一首短诗就是一个世界,这些短诗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庞大的迷宫。 例如《小镇生活》(The Life of Towns)中,卡尔森建造了三十二座小镇,有死亡镇、记忆镇、爱情镇…她还把李尔王、老子、荷尔德林统统请到了这座理想国。(金舟译) 幸运镇 挖掘一个洞。 去活埋他的孩子。 於是他能够为年迈的母亲买食物。 一天。 一个男人挖到了金子。 LUCK TOWN Digging a hole. To bury his childalive.

2017年若贝尔化学奖:低温电子显微镜技术

2017年若贝尔化学奖:低温电子显微镜技术 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Jacques Dubochet,Joachim Frank一级Richard Henderson,同样是三人获奖。他们三人并非一个团队,但是他们都为低温电子显微镜做出了贡献,这是一种用于高分辨率结构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的技术。?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X-RAY CRYSTALLOGRAPHY)即将成为历史,低温电子显微技术(CRYO-ELECTRON MICROSCOPY)引起了揭示细胞内隐秘机制的革命。在剑桥大学一幢建筑的地下室里,一场技术革命正在酝酿。 一个笨重的、大约3米高的金属盒子通过连接细胞的橙色缆线,安安静静地传输着以万亿字节计算的数据。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低温电子显微镜之一:低温电子显微镜通过电子束对冷冻的生物分子进行成像,从而得到分子的三维结构。站在这个耗资770万美金的仪器旁,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UK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LMB)的结构生物学家Sjors Scheres 表示,低温电子显微镜非常敏感,一声喊叫就会带来极大误差,导致实验失败。“英国需要更多低温电子显微镜,因为未来它会成为结构生物学的主流。”

低温电子显微镜震惊了结构生物学。过去30年里,低温电子显微镜揭示了核糖体、膜蛋白和其它关键细胞蛋白的精细结构。这些发现都发表在顶级杂志上。结构生物学家们表示,毫不夸张地说,低温电子显微技术正处于革命之中:低温电子显微镜能够快速生成高分辨率的分子模型,这一点远超X 射线晶体衍射等方法。依靠旧方法获得诺奖的实验室也在努力学习这一技术。这种新模型能够准确地揭示细胞运行的必要机制,以及如何靶向针对疾病相关的蛋白。 “低温电子显微镜能够解决很多以前无法解决的谜题。”旧金山加利福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结构生物学家David Agard这样说道。 几年前Scheres被招进LMB,任务是帮助改进低温电子显微镜,最终他成功了。上个月,他们发表了这个领域最令人振奋的成就:阿兹海默症相关的酶的高清图片,图片包括该酶的1200左右个氨基酸,分辨率达到零点几纳米。 生物学家们如今仍在努力发展该技术,以期用它解决小分子或可变形分子的精微结构——这对低温电子显微镜来说,也是一大挑战。来自加利福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结构生物学家Eva Nogales表示,叫它革命也好,飞跃也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实用word文档 (1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 (略萨) 我五岁学会阅读。那是在玻利维亚科恰班巴的萨耶学校,胡斯蒂尼亚诺修 士的课堂上。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而今,近七十年时光不再,可我还 清楚记得那个魔法如何丰富了我的生活:将书中的文字转化为形象;打破时空屏障,让我同尼莫船长(《海底两万里》人物)一起遨游海底两万里,同达达尼昂、阿托斯、波尔多斯以及阿来米斯(《三个火枪手》人物)并肩作战,粉碎诡计多 端的红衣主教黎塞留旨在推翻王后的阴谋,让我化身冉阿让扛着马吕斯(《悲惨世界》人物)那奄奄一息的躯体在巴黎的内脏中跼蹐前行。 阅读把梦想变成生活,又将生活变成梦想,让孩童如我亦能触及文学的广 袤天地。我母亲曾经对我说,我最初的习作其实就是我所读故事的延续,因 为我总是为故事的终结而伤心,或是想要改变故事的结局。或许我一生都在做 一件事,尽管我自己全然不知,那就是:从成长到成熟,再到终老,我都在延 续着那些令我的童年充满冒险和激动的故事。 我真希望母亲此刻也在这里,她读到阿玛多·内尔沃和巴勃罗·聂鲁达的 诗歌时总是动情至流泪。我也希望佩德罗姥爷在这里,他长着一个大鼻子,头 顶秃得铮亮。他总是对我的诗句赞赏有加。还有卢乔舅舅,他鼓励我全身心投 入到写作之中,尽管彼时彼地从事文学创作甚至都无法填饱肚子。一生中,我 身边满是像他们一样的人,爱护我,鼓励我,在我彷徨的时候,将他们的信念 传递给我。正是由于他们,当然,也凭着我的执着和一点点运气,我得以将自 己的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这项集激情、嗜好和奇迹于一身的事业中来。这事业就 是写作。写作让我们开启另一段平行的人生,让我们得以逃避生活的不如意;写作是化习常为神奇,又化神奇为习常;它驱散混沌,点石成金,使瞬间永存,视死亡如过眼云烟。 写故事并不容易。故事变成文字的那一刻,一切的计划都枯萎在纸上,思 想和形象也都失去了活力。怎样才能重新将它们激活呢?我们很幸运,大师们就在那里,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遵从他们的榜样。福楼拜告诉我,天赋即持 之以恒和铁的纪律。福克纳告诉我,形式,即文字和结构,可以加强也可以弱 化主题。马托雷尔、塞万提斯、狄更斯、巴尔扎克、康拉德、托马斯·曼告诉我,在小说中,视野和雄心同文体技巧和叙述策略一样重要。萨特告诉我,话 语即行动,一部介入当下、寻求更好选择的小说、戏剧或散文可以改变历史的 进程。加缪和奥威尔告诉我,缺乏道德的文学是不人道的。马尔罗告诉我,英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五)】1955年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物理学奖

1955年12月10日第55届诺贝尔奖 和平奖 未颁奖 化学奖 美国,迪维格诺德(VincentduVigneaud1901-1978),第一次合成多肽激素 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西奥雷尔(AxelHugoTheodorTheorell1903-1982),发现氧化酶的性质和作用 生平略影 西奥雷尔(1903~1982),瑞典著名生物化学家,195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1930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成为乌普萨拉大学的化学助理教授,1932年被提升为该校的医学和生理化学副教授。 成功历程 提到西奥雷尔也许大家对他很陌生,但他的成就在科学界可是举世瞩目的。 从1930年开始,西奥雷尔首先研究肌肉中具有生物活性的输氧蛋白质——肌红蛋白,并很快在这项难度极大的研究中初露锋芒。他测定了肌红蛋白与血红素在结构和功能上极为相似,同时还指出了他们在呼吸和贮存氮气的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1935年,西奥雷尔意识到想要弄清楚生物细胞是如何利用氧的问题,紧紧依靠眼前对黄素酶方面的了解和相对展开工作是不够的。为此,他这次把注意力放在研究细胞呼吸链中传递氢的重要物质——细胞色素C上面。 尽管对这项科学研究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了,但是提纯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西奥雷尔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改进设备,提高实验技术,逐步春花了他,攻克了这道难关。 1936年,西奥雷尔在实验中获得的细胞色素C,其纯度为80%。到1939年,其纯度已经接近100%,是一个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达到如此高的纯度难度是相当大的!所有看到过他的这个实验的科学家,都异口同声地赞扬西奥雷尔长的“简直是一双神奇的妙手” 文学奖 冰岛,拉克斯内斯(HalldórKiljanLaxness1902-1998),写了恢复冰岛古代史诗的艺术作品 生平简介 哈多尔·基里扬·拉克斯内斯,原名哈多尔·古兹永松,(HalldóKiljanLaxness1902年4月23日—1998年2月8日)冰岛小说家、剧作家。拉克斯内斯生于雷克雅未克。在自家经营的农场里,度过童年时代。他最早的启蒙都是是他认为“有生以来所认识的最有独立性格的女性”──他的母亲。 1914年,他到首都求学。高中文凭还未拿到手,他便离开了中学。17岁时出生了小说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略萨) 我五岁学会阅读。那是在玻利维亚科恰班巴的萨耶学校,胡斯蒂尼亚诺修士的课堂上。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而今,近七十年时光不再,可我还清楚记得那个魔法如何丰富了我的生活:将书中的文字转化为形象;打破时空屏障,让我同尼莫船长(《海底两万里》人物)一起遨游海底两万里,同达达尼昂、阿托斯、波尔多斯以及阿来米斯(《三个火枪手》人物)并肩作战,粉碎诡计多端的红衣主教黎塞留旨在推翻王后的阴谋,让我化身冉阿让扛着马吕斯(《悲惨世界》人物)那奄奄一息的躯体在巴黎的内脏中跼蹐前行。 阅读把梦想变成生活,又将生活变成梦想,让孩童如我亦能触及文学的广袤天地。我母亲曾经对我说,我最初的习作其实就是我所读故事的延续,因为我总是为故事的终结而伤心,或是想要改变故事的结局。或许我一生都在做一件事,尽管我自己全然不知,那就是:从成长到成熟,再到终老,我都在延续着那些令我的童年充满冒险和激动的故事。 我真希望母亲此刻也在这里,她读到阿玛多·内尔沃和巴勃罗·聂鲁达的诗歌时总是动情至流泪。我也希望佩德罗姥爷在这里,他长着一个大鼻子,头顶秃得铮亮。他总是对我的诗句赞赏有加。还有卢乔舅舅,他鼓励我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之中,尽管彼时彼地从事文学创作甚至都无法填饱肚子。

一生中,我身边满是像他们一样的人,爱护我,鼓励我,在我彷徨的时候,将他们的信念传递给我。正是由于他们,当然,也凭着我的执着和一点点运气,我得以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这项集激情、嗜好和奇迹于一身的事业中来。这事业就是写作。写作让我们开启另一段平行的人生,让我们得以逃避生活的不如意;写作是化习常为神奇,又化神奇为习常;它驱散混沌,点石成金,使瞬间永存,视死亡如过眼云烟。 写故事并不容易。故事变成文字的那一刻,一切的计划都枯萎在纸上,思想和形象也都失去了活力。怎样才能重新将它们激活呢?我们很幸运,大师们就在那里,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遵从他们的榜样。福楼拜告诉我,天赋即持之以恒和铁的纪律。福克纳告诉我,形式,即文字和结构,可以加强也可以弱化主题。马托雷尔、塞万提斯、狄更斯、巴尔扎克、康拉德、托马斯·曼告诉我,在小说中,视野和雄心同文体技巧和叙述策略一样重要。萨特告诉我,话语即行动,一部介入当下、寻求更好选择的小说、戏剧或散文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加缪和奥威尔告诉我,缺乏道德的文学是不人道的。马尔罗告诉我,英雄主义与史诗,适用于阿尔戈英雄、《奥德赛》和《伊利亚特》的时代,同样也适用于当今时代。 倘使列举所有令我或多或少受益的作家,他们的影子一定会将在场的所有人都笼罩在黯然之中。因为有惠于我的作

2001-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对映体。他的研究被迅速应用于一种治疗帕金森症药物的生产。后来,野依良至进一步发展了对映性氢 2002年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2年10月9日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分别表彰了两项成果,一项是约翰·芬恩与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他将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另一半的奖金。 2003年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他们研究的细胞膜通道就是人们以前猜测的“城门”。 2004年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年 三位获奖者分别是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烯烃复分解反应广泛用于生产药品和先进塑料等材料,使得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稳定,而且产生的有害废物较少。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是重要基础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例证。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杰·科恩伯格 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声明中说,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 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格哈德·埃特尔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的27首诗

(1)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的  27 首诗 27 首诗" action-data="http%3A%2F%https://www.360docs.net/doc/a515487949.html,%2Flarge%2 F001plI7uzy75DYneMzO2c" action-type="show-slide" style="max-width: 650px;"> 2016 年诺贝尔文学奖爆冷颁给了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艾伦·金斯伯格在诺贝尔文学奖的推荐信中写到:“虽然他作 为一个音乐家而闻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学上非凡的成就,那么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事实上,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迪伦先生的作品异常重要地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 联系。” 中国青年诗人周公度从 2010 年开始翻译鲍勃·迪伦的诗歌,是国内翻译鲍勃·迪伦最多的 译者。他曾评价鲍勃·迪伦的诗歌延续了狄金森和惠特曼的传统,都是简洁明了地直接表达人的情感。在本文中,周公度首度发表他对鲍勃·迪伦获奖及其诗歌的见解。

本文经由公众号:飞地(ID:theland2013)授权转载。鲍勃·迪伦越过他同时代的所有诗人,直接和惠特曼、迪金森站在一起。他塑造了美国文学的一个新的传统。甚至比艾略特、弗罗斯特走得更远,更接近人之本义。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所有获奖诗人在他面前,都相形失色。因为他们的表达都太啰嗦了。复杂从来不是一种美学,而是一种愚蠢。因为那是一个诗人、作家的感受力、判断力、和表达力极为低下的第一特征。 仅从诗歌本身而言,鲍勃·迪伦简洁、直接、准确、敏感的诗句,对目前笼罩世界的繁琐文风也是一次极为重要的拨正。他回到了了诗的源头上来。和叶芝早期对爱尔兰谣曲的研究一样,迪伦的用词和结构、节奏,都是“古意”的。也许仔细分析下去,可以在《雅歌》和乔叟式的叙事诗体传奇里找到答案。 要知道,“古意”对应的是“简”和“真”字,意味着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与有些诗人提到的颓废主义完全没有关系;那些以“破坏”出现的所谓先锋都是幼稚的,而以“拼贴”出现的现代,则无疑又是杂技式的。很简单,先锋诗学的秘密核心,其实只是一个“真”字。所以他们的作品才如此贴近我们的心

从近年Nobel 奖项看生命科学进展

ISS N 100727626C N 1123870ΠQ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M olecular Biology 2009年5月25(5):393~399 ?特约综述? 从近年Nobel 奖项看生命科学进展 倪菊华, 周爱儒 3 (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北京 100191) 摘要 本文分析了近20年(1989~2008)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化学奖中与生命科学有关的 奖项资料.从基因表达调控与基因技术、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机制以及病原体研究5个方面进行概要归纳.它展示了近20年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供广大科研、教学人员及研究生参考.关键词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化学奖;生命科学中图分类号 Q5;Q78;O62 Tw enty Years of N obel Prize for Life Science NI Ju 2Hua ,ZH OU Ai 2Ru 3 (Department o 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Peking Univer sity H ealth Science Center ,Beijing 100191,China )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the information of the N 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and chemistry for the past twenty years (1989~2008).The prize 2winning achievements were categ orized into five aspects ,including gene expression regulation and gene technology ,the m olecular mechanism of cell cycle and apoptosis ,the m olecular mechanism of 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the mechanism of ubiquitin 2mediated protein degradation and studies on pathogens.It will help to understand the advances in life sciences during recent tw o decades.K ey w ords N 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N obel prize in chemistry ;life sciences 收稿日期:2009202225;接受日期:20092032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N o.30770464) 3 联系人 T el :010*********;E 2mail :zhouar @https://www.360docs.net/doc/a515487949.html, Received :February 25,2009;Accepted :M arch 5,2009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 oundation of China (N o.30770464) 3 C orresponding author T el :010*********;E 2mail :zhouar @https://www.360docs.net/doc/a515487949.html, 诺贝尔奖(N obel prize )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Alfred Bernhard N obel (183321896)遗嘱设立的,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国际和平促进奖,颁发给上述领域内“在前一年中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从1901年开始,诺贝尔奖5个奖项按规定程序每年颁发;1969年增设了第6个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的3个科学奖项(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只颁发给那些在科学上具有高度创造性、获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的科学家.这就是为什么诺贝尔奖受到国际科学界极大关注的重要原因,也是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研究进展及成果的直接见证.生命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其成果不仅体现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还体现在化学领域.诺贝尔化学奖从1901年至2008年共颁奖100次,其中有关生命科学领域的获奖次数最多,共有38次,这表明化学学科在解析生命现象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分析了近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 及化学奖中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奖项资料(T able 1,T able 2),从基因表达调控与基因技术等5个方面进行概要归纳.它展示了近20年来生命科学发展的重大里程碑,供广大科研、教学人员及研究生参考. 1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与基因技术 20世纪50年代末,生物学家们揭示了遗传信 息从DNA 传递到蛋白质的中心法则.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遗传信息传递的调控机制.1961年,法国科学家M onod 和Jacob 提出著名的操纵子学说,开创了基因调控研究的新纪元.此后的数十年,随着新方法、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基因表达调控研究迅猛发展.

俄罗斯诺贝尔文学奖

俄罗斯诺贝尔文学奖 1933年,伊凡·布宁(蒲宁)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落叶》,短篇小说《安东诺夫的苹果》、《松树》、《新路》,中篇小说《乡村》、《米佳的爱情》等。蒲宁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曾当过校对员、统计员、图书管理员、报社记者。1887年开始发表文学著作。1901年发表诗集《落叶》获普希金奖。1899年与高尔基相识后,参加知识出版社工作,这对他民主主义观点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从中篇小说《乡村》(1910)起,蒲宁的创作开始转向广泛的社会题材,著有短篇小说《古代人生》、《夜话》、《伊格纳特》等。1909年当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十月革命前的散文《旧金山来的绅士》(1915)、《兄弟们》(1911)充满了对资本主义文明和殖民主义的仇恨。他的散文绘声绘色、简练生动。他是一位出色的修辞学家和翻译家。十月革命后流亡国外,侨居法国期间主要创作有关青年时代的抒情回忆录。1933年,凭借作品《米佳的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1] 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俄罗斯作家。 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代表作《日瓦戈医生》 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苏联作家、诗人、翻译家。1890年2月10日生于莫斯科,主要作品有诗集《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等。1957年,发表《日瓦戈医生》,并获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因受到苏联文坛的猛烈攻击,被迫拒绝诺贝尔奖。1960年5月30日,帕斯捷尔纳克在莫斯科郊外彼列杰尔金诺寓所中逝世。1982年起,苏联开始逐步为帕斯捷尔纳克恢复名誉。 1970年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МихаилА Шолохов 1905-1984),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苏联著名作家,曾获得列宁勋章和“社

诺贝尔文学奖经典语录

诺贝尔文学奖经典语录 导读:诺贝尔奖是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诺贝尔文学奖是授予文学方面有贡献的人,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诺贝尔文学奖经典语录,供大家阅读! 萧伯纳(1856-1950年):萧伯纳,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 1.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2. 想结婚的就去结婚,想单身就维持单身,反正到最后你们都会后悔。 3. 真正的闲暇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而是能够自由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4.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们不会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5. 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 泰戈尔(1861—1941年):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

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等。 6.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7.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8. 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再错过群星了。 9.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10. 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罗素 (1872—1970年):伯特兰·罗素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等。 11. 战争不决定谁对了,只决定谁留下了。 12. 乞丐并不会妒忌百万富翁,但是他肯定会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13. 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 14. 如果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如果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贡献

2010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而获奖。这一成果广泛应用于制药、电子工业和先进材料等领域,可以使人类造出复杂的有机分子。 2009年,英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的贡献而获奖。

2008年,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奖。

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5年,法国科学家伊夫肖万、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罗克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领域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因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而获奖。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这是47岁的化学奖得主罗德里克麦金农。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这是54岁的化学奖得主彼得阿格雷。 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因在细胞膜通道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而获奖。 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识别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与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以表彰他们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另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以表彰他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

观天下热点,评百家实事!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热点评论》。 2012年10月11日,一个令中国人为之兴奋的大喜日子。瑞典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莫言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主要作品包括《蛙》《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等。其中,《红高粱家族》被译为20余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并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获得国际大奖;长篇小说《蛙》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莫言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从过去的10多个小时的消息看,观点大致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友说。网友众多,或褒或贬或中立,反响不一,更多的是惊喜,是祝贺,是欣慰。兹以凤凰网为例,如,有位网友表示“莫言获奖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他本人确实有料,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确)强大了。”另外还有网友说“莫言获奖,对中国文学界意义重大,我们终于突破了创作理念上的藩篱。 第二,记者说。从媒体采访获悉,记者对莫言的获奖这样评述:“一、莫言是贴地气的中国本土作家,很基层,很民间,很责任;细腻表达人类的普世价值——爱和恨,和平与友善。二、莫言的知名度很高,《红高粱》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全球各地放映,增加了知名度。三、他本人非常重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增加了外国同行对他的了解。四是莫言的作品《生死疲劳》、《蛙》、《红高粱》在瑞典有瑞典语的译本,对瑞典文学院的同行直接了解莫言的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作者说。莫言说:“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紧密相关”。莫言认为今年在瑞典出版的《生死疲劳》最具代表意义,他说,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其次在本书中,他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中人跟动物之间可以自由地变化,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看中国最近50年来社会、历史的变化”。此外,他在语言上也进行了探索试验,“力争用一种最自由、最没有局限的语言来表达我内心深处的想法。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文学探索、文学创作的一种比较完美、统一的结合。” 第四,作协说。凤凰网消息《中国作协发表贺辞:莫言获奖表明中国文学具世界意义》。 “在几十年文学创作道路上,人民大众保持紧密莫言对祖国怀有真挚情感,与联系,潜心于艺术创新,取得了卓越成就。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莫言一直身处中国文学探索和创造的前沿,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从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命运和奋斗中汲取思想力量,以奔放独特的民族风格,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莫言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喜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作协在贺词对莫言的评价,可以看做是对莫言获得大奖的重要原因。 第五,评委说。瑞典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莫言说得好:“力挺也好批评也好均表感谢。”多方评价可以总结得出莫言获奖的共识。那就是他本人“确实有料”。贴近本土,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民生。写他人未敢写,言他人难以言。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创新。还有不可缺少的原因,中国的改革开

200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详解

2000年 艾伦-J-黑格 (1936-) 艾伦-J-黑格,美国公民,64岁,1936年生于依阿华州苏城。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固体聚合物和有机物研究所所长,是一名物理学教授。 获奖理由:他是半导体聚合物和金属聚合物研究领域的先锋,目前主攻能够用作发光材料的半导体聚合物,包括光致发光、发光二极管、发光电气化学电池以及激光等等。这些产品一旦研制成功,将可以广泛应用在高亮度彩色液晶显示器等许多领域。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 (1929-)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今年71岁,他出生于新西兰,曾就读于新西兰大学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以及英国的剑桥大学。1955年,他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他是最早从事研究和开发导体塑料的科学家之一。 获奖理由:他从1973年就开始研究能够使聚合材料能够象金属一样导电的技术,并最终研究出了有机聚合导体技术。这种技术的发明对于使物理学研究和化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他曾发表过六百多篇学术论文,并拥有二十项专利技术。 白川英树 (1936-) 白川英树今年64岁,已经退休,现在是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白川1961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部化学专业,曾在该校资源化学研究所任助教,1976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1979年回国后到筑波大学任副教授,1982年升为教授。1983年他的研究论文《关于聚乙炔的研究》获得日本高分子学会奖,他还著有《功能性材料入门》、《物质工学的前沿领域》等书。 获奖理由:白川英树在发现并开发导电聚合物方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这种聚合物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上去。他因此与其他两位美国同行分享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1年 威廉·诺尔斯(W.S.Knowles) (1917-)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三位化学奖获得者的发现则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现在,像抗生素、消炎药和心脏病药物等,都是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许多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对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诺尔斯的贡献是在1968年发现可以使用过渡金属来对手性分子进行氢化反应,以获得具有所需特定镜像形态的手性分子。他的研究成果很快便转化成工业产品,如治疗帕金森氏症的药L-DOPA就是根据诺尔斯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

近十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

近十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 名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近十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 2016年:鲍勃·迪伦 写作风格:歌词包含了政治抗议、社会评论、哲学和诗歌。除了在音乐上形式的探索以外,他也继承了美国传统的民谣、摇滚乐、乡村和蓝调音乐,甚至包括爵士和摇摆乐。 获奖作品:《像一块滚石》 2015年: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写作风格: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获奖作品:《二手时间》 2014年: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写作风格:前期小说大都以神秘的父亲和二次大战的环境为主题,运用大量的回忆、想象,把现实和虚构结合起来,描写并未经历过的故事。 获奖作品:《暗店街》 2013年:艾丽丝·门罗 写作风格:论文从人称的使用、叙事方式、人物与背景的融合、人物心理化等方面,对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进行了细致分析。 获奖作品:《逃离》 2012年:莫言 写作风格:莫言的写作风格在乡土文学的基础上加上魔幻现实主义和丰富的想象,用大胆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将众多的人物故事描绘的多姿多彩。

获奖作品:《蛙》 2011年: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写作风格: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 获奖作品:《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 2010年: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写作风格:内容贴近现实,风格各异,体现了略萨对小说表现形式的不断探索和实验主义精神。略萨的创作以结构新颖见长。 获奖作品:《世界末日之战》 2009年:赫塔·米勒 写作风格:专注于师哥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真实图景。 获奖作品:《低地》 2008年:勒克莱齐奥 写作风格:新起点,诗歌冒险和感冒迷幻类的文学作家 获奖作品:《诉讼笔录》 2007年:多丽丝·莱辛 写作风格: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 获奖作品:《金色笔记》

201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导读:2011年诺贝尔奖揭晓仪式10月3日起陆续举行,生理学与医学奖,物理奖、化学奖、文学奖、和平奖揭晓…[滚动][图集] 两美国学者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关注宏观经济 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萨金特 (Thomas Sargent)与克里斯托弗-西姆斯教授 (Christopher Sims)共同获得201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详细] 文学奖疑提前泄露获奖者赔率公布前骤变 反贪检察官阿尔夫-约翰松说,他正着手调查,缘何为特兰斯特勒默得奖开出的赔率在奖项公布前数小时从13比1骤变为2比1…[详细] 更多>>2011年诺贝尔奖最新消息 瑞典诗人获诺贝尔文学奖迄今只写163首诗 ?·和平奖:三位女性共享诺贝尔和平奖包括利比里亚女总统 ?·化学奖:以色列科学家独享诺贝尔化学奖因发现准晶体 ?·物理学奖:美国澳大利亚三科学家获奖宇宙最后会变成冰 ?·医学奖:诺奖医学奖首次颁给逝者加国获奖者3日前去世 ?·化学奖: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舍特曼获诺贝尔化学奖 ?·心声: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嘲笑中坚持终抱诺奖归 更多>>2011年诺贝尔奖得主语录轶事 诺奖得主称评审委员会打错电话妻子求证 ?·收获:研究称诺贝尔奖得主不仅名利双收或能延年益寿 ?·抱憾:诺奖上演悲情一幕:加拿大科学家获奖三天前病逝 ?·获赠:诺贝尔奖得主珀尔马特教授获赠伯克利昂贵车位 ?·遗产:诺贝尔奖奖金将作为斯坦曼遗产交由其家人处理 ?·数字:数字解读诺贝尔奖之最得主最老90岁最年轻25岁

2011年诺贝尔奖揭晓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人布鲁斯-巴特勒,卢森堡人朱尔斯-霍夫曼,加拿大人拉尔夫-斯坦曼。 ·物理学奖:美国科学家索尔-珀尔马特、澳大利亚科学家布赖恩-施密特和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 ·化学奖: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舍特曼,因发现准晶体。 ·文学奖: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获诺贝尔文学奖 ·和平奖:利里亚总统埃伦-约翰逊-瑟利夫、活动家莱伊曼-古博薇及也门活动家卡比曼因维护妇女权益获奖 ·经济学奖:美国的经济学家托马斯-萨金特和克里斯托弗-西蒙斯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背景:诺贝尔及诺贝尔奖 ·诺贝尔:全名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年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毕生致力炸药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一生共获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巨额财富…[详细] ·诺贝尔奖: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遗嘱提出,将其部分遗产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个奖项,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士…[详细]

诺贝尔文学奖分析

摘要 诺贝尔文学奖自开奖到2012年的112年间,全球共有109位作家获此殊荣,其中欧美国家有100人获奖,亚非国家有9人获奖。长期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因其难脱本位主义、地域歧视、文化偏见之俗被世人所诟病,但其在世界文坛的地位依旧首屈一指。若用动态的思维模式和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活动,也有一个不断完善、逐渐向“诺贝尔精神”回归的过程。本文将使用spss软件,对一百多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量化的方式观察并分析诺贝尔文学奖,阐述20世纪以来百年文坛创作理念的嬗变。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spss软件,统计分析 感谢阿尔弗雷特·诺贝尔。遵从他的遗喊设立的诺贝尔文学奖起到了一个特殊的作用:它衍生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家族,促现了一种诺贝尔文学现象。诺贝尔文学作为20世纪的重要文学现象,可以做为分析20世纪文学走向的一个范型。诺贝尔文学奖按照诺贝尔先生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的遗嘱,每年颁发一次,自1901年法国诗人苏利·普吕多姆首次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到2012中国作家莫言摘取桂冠,应当颁发112次,实际颁发105次(1914、1918、1935、1940—1943年7年因故没有颁奖)。计有109人获奖(1904、1917、1966、1974年均有2人分享该奖),来自40个国家的109位作家获此殊荣。 如图1所示,在40个国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法国,其获奖人数高达13名之多,而位居其后的美国、英国、德国和瑞典都属于欧美国家。由表1的洲籍可以看出,在109位获奖人中,来自欧洲的作家有81位,占总人数的74.3%之多。如果把几个大洲划分为东方与西方来看,来自东方国家(亚洲、非洲国家)的获奖者仅有9名,而来自西方国家(欧洲、美洲、大洋洲国家)的获奖者有100名之多。而在26种语言中,如图2所示,其中有26名获奖者使用的语言为英语,占据语种中最大比例。其次的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也都属于欧洲国家的语言。可见,自开奖以来针对着诺贝尔文学奖的争论、质疑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国际性的文学大奖,诺贝尔文学奖也难脱本位主义、地域歧视、文化偏见之俗。 由是观之,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应该大打折扣。它违背了“诺贝尔精神”,改变了诺贝尔先生授予“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设奖的初衷。诺贝尔先生没有在授奖范围上为诺贝尔文学奖设限,“我的明确愿望是:评奖不考虑候选人之国籍,不论是否斯堪的纳维亚人,最够格者获奖。虽然,诺贝尔先生的遗嘱比较粗略,措辞也不那么严密,但是,他的良苦用心是可以看得清楚的,他设立的奖项应该具有世界意义。因此,斯德哥尔摩的评委和诺贝尔文学奖备受质疑成为自然中事,“西方中心”之说,至今仍然不绝于耳。质疑者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只考虑欧美大国、富国,不顾及亚非小国、穷国,因而诺贝尔文学奖已经变成西方国家的奖,西方作家成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主力军,东方作家被边缘化。通过数据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诺贝尔文学奖的确有失偏颇这一事实,但随着时间的变化,诺贝尔文学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些文化观念的嬗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