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学讲义 第一讲

地缘政治学讲义 第一讲
地缘政治学讲义 第一讲

地缘政治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一、国家的地理宿命

二、何为地缘政治和地缘政治学

三、地缘政治格局约束下的国家战略选择

四、现代地缘政治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二章地缘政治结构与理论

一、结构

二、民族国家的扩散

三、地缘政治学与一般体系

四、均衡、动荡与世界秩序

第一章:绪论

一、国家的地理宿命及其抗争

1、来自中国历史的故事

2、来自全球大国的故事

3、世界不是平的——从地理的角度重新理解世界

地理视角下的政治与外交、地理视角下的全球产业布局

全球化并未导致地理的终结,而是产生了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体系

要问有关未来的问题,最好的立足点其实就是大地。

文化与地理的力量,可能在某个时刻战胜一切,而一个人为的边界是不符合自然的,所以也特别脆弱。

二、地缘政治学定义

1、各种定义

鲁道夫·契伦:将国家作为地理有机体或空间现象的理论,1899年

卡尔·豪斯霍夫:是新的关乎本国利益的国家科学……,关于空间决定一切政治过程的学说,它以地理作用广泛的基础,尤其是政治地理。其他学者。其一,一种人文地理与应用政治学相结合的研究;其二,从空间或地理视角出发的国际关系研究。

科恩:对在以地理环境与视角为一端和以政治过程为另一端的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分析。

2、现代地缘政治学的几个阶段

其一,争夺帝国霸权。

拉采尔1844-1904:认为国家的生命来自于人类与土地的联系,他对空间与位置的地理法则的思考,对边疆的扩张等进行了分析。

麦金德1861-1947:基于陆上交通的改进提出了”枢纽区域”或”心脏地带”的概念,强调陆权,特别是对世界最大陆地心脏的统治将成为世界统治的基础。提出:谁统治了东欧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统治了世界。

马汉1849-1914:仍然以亚欧大陆为世界中心,分析了陆权国家的局限性(特别是俄罗斯),从海洋运动的便利性强调了海权的重要性。对马汉来说,那些凭经巴拿马运河及苏伊士运河航道可到达的广泛地区,是世界权力的关键所在。而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冲突的关键地带在地处亚洲的北纬30到40度之间,在这里,俄国的陆权与英国海权相碰。他预测世界统治权会落在围绕欧亚大陆的重要基地的英美联盟手中,美英德日联盟终有一天会为对抗俄中而结成联盟。这些观点促进了美国的战略转变,放弃了孤立主义,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力量。

鲍曼1878-1949:世界大战为一个新的世界秩序的形成提供了可能,面对世界上的人群还存在基本的区别这一事实,为了不同的目标,应该有多层次、多样化的联盟或调停组织,推进合作计划,推动这个国际角色轮换,无序、动荡和危险的世界向和平的新秩序迈进。

契伦1864-1922:率先提出了地缘政治学这个概念,将其定义为”以国家为对象的科学”,是理解国家的五个学科(其他四个为经济政治学、、人口政治学、社会政治学和权力政治学)之一,而且是这些学科的主干。在理论上他接受了拉采尔关于有机体国家的观念,认为国家的自

然环境为权力单位提供了追求“势不可当的进步法则”,从而使得政治过程是由空间决定的。

其二、德国地缘政治学

在一战中的失败使得解德国人更加关注它所面临的地理困境或者说地理宿命,战后德国的重重危机也促使了从地理角度重新思考国家的未来。产生了以豪斯霍夫(1869-1946)为代表的德国地缘政治学。在其理论中,国家是拥有自己生命的空间细胞(如地区、城市等)的集合体的有机体理论,生存空间和绝对统治成为口头禅,强调土地、空间和经济甚至比种族更重要。德国向东、西两线的扩张也成为逃脱地理困境的必然,控制苏联和摧毁英国海上力量是德国获得世界统治权的关键,而控制了泛欧地区就能迫使苏联就范。主张德、俄、日结成泛欧亚大陆从而统治世界。通过赫斯的关系,豪斯霍夫团队的观点深深地影响了希特勒,成为其纳粹理论的重要内容。

其三,美国的地缘政治学

二战期间,作为少数执着于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学者,斯皮克曼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矫正了麦金德关于”心脏地带”的理论,在麦金德的启发下,得出了与之相反的战略性结论。在他看来欧亚大陆沿岸地区,频海欧洲地区、中东地区、印度、东南亚和中国,因其人口、资源等条件以及它们对内陆出海通道的占用而成为控制世界的关键。他也清楚地认识到德国统治世界对全球的危害,必须通过英美与苏联联盟才能阴止德国取得对欧亚大陆海岸线的控制权。但该理论的弱点也在于

——没有一个欧亚大陆边缘地区国家有能力将这些边缘地区或国家组织起来,原因很简单,它们既易遭受心脏地带国家,也易遭受沿岸国家的侵扰和攻击。同时,尽管海上交通工具和运输效率极大地提高,但内陆交通线,即使是在边缘地区之间仍然极其重要。如中国对东南亚的影响。

其他理论家

雷纳1942年指出,通过空中常规航线的开辟,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已经与横跨北极冰原地区的英美地区的心脏地带相连,形成了在北半球内部的一个新的扩大的心脏地带,这个地带不仅是统治世界的权力中心,同时还拥有整个极地世界内陆的空中、海上和陆地道路的便利。因此北极地区作是为枢纽性移动的战场,是心脏地带以至于控制世界的关键。谢维尔斯基1950年的世界地图以北极为中心,西半球位于极点的南面,北面是欧亚大陆与非洲,北美洲的空中统治区域,也是它的资源与制造业储备区是拉美;苏联的空中统治区则在南亚、东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而那些北美与苏联空中统治区域相重要的地区,即英美地区、欧亚大陆地区、频海欧洲地区、北非以及中东是”决定区域”,由此控制空中,就等于控制了全球。

其四,冷战—国家中心与普遍主义视角

A以国家为中心的地缘政治学。

遏制理论。凯南基于苏联对心脏地带的控制和扩张主义的政策基调,

提出了遏制理论,并使之成为杜鲁门主义的对外政策基础和中心原则,随着这一遏制战略的逐步显示出缺陷,西方改变了局限于对沿心脏地带边界一线欧亚大陆国家进行遏制的举措。

多米诺理论。布利特1950年提出,必须防止苏联力量通过中国向东南亚扩散,也支持遏制政策超过东南亚及中东破碎地带,扩大施用到非洲之角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中美洲与古巴、南美以及南亚等地,这些区域最终成为美苏争霸的主战场,肯尼迪和尼克松政府以此将战略重心转到阻止共产主义向第三世界的扩散

大局观理论。基辛格于1979年引入,从而将地缘政治学改造成了全球力量均势政治学的同义词。大局观以将世界各地冲突地点都与苏联相连接从而形成一个网络的理论为基础,认为美国卷入任一个别冲突都需要从其对整体的的超级大国均势的影响来着眼,西方在某一地方的无能都将减损它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名声或地位。该理与论为越南战争,也为与苏联关系的缓和及与中国达成和解提供了理论支撑。

布热津斯基则强调了遏制与阻止苏联的关键是对”关键国家”的控制。所谓关键国家是地理位置重要,军事上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如……。

B普遍主义的地缘政治学。

它建立在普遍主义或整体主义世界观以及地理空间的动态性质基础上,强调多中心的世界体系,单一的以经济为基础的世界体系和环境、社会决定的地缘政治学。科恩指出在一个按各种动态均衡力量演进上一个灵活多变量演进着的体系之内存在着一个灵活多变的由地缘战

略辖区、地缘政治区、破碎地带、民族国家以及亚国家组成的等级体系。

克龙提出了一个由10个按等级排列并具有历史和文化基础的地区性集团组成的地缘政治体系。世界权力天平的重心正在由欧洲和西方向太平洋转移,太平洋地区将成为大国角力的主战场。

泰勒与沃勒斯坦则建立了一个以全球经济秩序为基础的世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南北冲突或者说资本主义核心区与边缘地区的冲突是整个地缘政治的基本特征。

另外,也有法国学者将地缘政治学与生态学及广泛的环境问题,以及与世界贫困和资源耗竭等联系在一起,提出了废除国家和重建相互合作的全球体系的重要性。

其五,后冷战时代----竞争还是调和

第二章地缘政治结构与理论

一、结构

二、民族国家的扩散

三、地缘政治学与一般体系

四、均衡、动荡与世界秩序

南京大学政治学原理笔记

南京大学政治学原理笔记 第一章政治生活与政治科学 一、人类生活中的政治关系 1、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禽兽:没有谈政治的能力,以本能存在,不能用道德规范去约束,政治对其太高尚。 天使:没有谈政治的必要,其生存环境超越了政治,政治对其说太下贱。 人:为了规则,人有谈政治的可能与必要,人生存在世俗世界中,既有协调而又有排斥面,人们之间有共同的利益,又有不同的利益,这种利益具有排他性,会产生利益纷争,为了延续人类的种族和生存,就需要办法(政治、道德)去解决。 2、马克思对其命题的三个补充 ⒈社会性:把人看成政治动物,不能从抽象的人性去理解,而应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去理解。★政治关系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社会关系,政治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事实。 ⒉历史性:把人看作政治动物,不能凝固、僵化地理解,而只能具体、历史地理解。 ★(宏观→人类)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就有也不永远存在下去,它是随国家的产生和阶级分化而产生的具有严格意义的政治,会随着国家和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微观→个体)政治社会化、政治入伍。 ⒊复杂性:把人看作政治动物,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而应综合、全面地理解。 ★从整个社会范围说,政治关系的表现可能是较为纯粹的,也可能是较为隐蔽的。 ★从主体承现者说,发生在个人身上的政治关系,可能是直接的,但大量是间接的。 ★从实践活动说,个人认识政治生活的方式与程度,同他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与程度,可能是对应的,但也可能是有偏差的。 认识:深刻了解无知 参与:积极关心冷漠 二、政治生活的科学分析 1、政治学学科建构的论辨 政治学能够成为科学吗? 肯定答案:能像数学、物理一样作解释、预测。 否定答案:反对理由①政治行为的主观性 ②政治事件的非重复性,历史是惊人的相似。 ③政治评判的价值倾向性 综合:政治学能成为科学。价值目标的提:客观根,价值目标的实现:客观条件,可以找到客观规律,但同时,政治必须考虑人的主观性、复杂性。 2、政治生活的本质规定 ⑴道德(→天使)孔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孟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⑵权力(→禽兽)韩非子:“术异则事异,事异则务变”、“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君无术则*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必不可一无,皆帝天之具也”。 马基雅弗利《君主论》 ⑶马克思主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①政治的“受动性”政治由经济决定。 ②政治的“能动性”为获得自身利益而介入政治,掌握运用公共权力,掌握政权,分享政权,向政权施压。

马工程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 (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4)行政管理 (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 1.主权性

浅析俄罗斯亚太新战略

浅析俄罗斯亚太新战略 俄罗斯制定亚太战略的背景是亚太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美国强势重返亚太以遏制中国崛起;欧洲陷入债务危机不能自拔。俄罗斯亚太战略的目标是:在政治和安全方面,参与亚太政治安全体系和机制的构建,在中国与西方和亚太国家的博弈中起第三方平衡作用;在经济方面,积极融入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面向亚太市场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其中后者占主导地位。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并没有因此彻底改变,欧洲仍然是俄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伙伴。俄将更积极地参与亚太地区事务,使俄远东乃至整个俄罗斯融入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 标签:俄罗斯亚太战略西伯利亚和远东开发 一、积极参与亚太政治安全机制构建 全面增强在亚洲的活动能力是俄罗斯当前的迫切需求。在俄看来,对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博弈袖手旁观会刺激两国关系朝着冲突方向发展,这对俄罗斯是极其不利的,可能使俄陷入不得不在两个对立的大国之间进行选择的困境。俄在亚太地区政治安全领域的目标,首先是集中力量在太平洋地区建立新的地区政治平台。俄学者认为,中国庞大的经济实力和规模已经构成了对西方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在亚太地区影响力以及地区弱小国家安全的严峻威胁,因此需要建立新的地区平台来解决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即中美关系冲突性潜在上升和中国周围形成安全真空的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中国的政策或意图所致,而是由于其日益强大的实力使邻国开始对它担心并谋求建立制衡机制。俄罗斯在这里不会只参与军事战略问题的对话,而将经贸、政治和次区域问题排除在外。俄罗斯新的“导入”亚太地区战略的实质在于全面参与地区事务的各个方面。考虑到俄罗斯在亚洲经济领域明显的脆弱性,俄亚太战略政治内容的启动可能会先行一步。 俄罗斯倾向于建立类似亚洲版“赫尔辛基进程”的中、俄、美关系体系,从而有助于提高包括军事政治领域决策在内的相互了解,提高安全领域的透明度。同时希望亚太地区国家形成“太平洋安全与合作公约”,提升东盟国家和该地区其他中小国家在地区安全方面的发言权,改变它们长期被中美地缘政治博弈所“钳制”的局面。在这种安排下,俄罗斯可以起到独立的第三方玩家的作用,既可平衡中美在该地区的博弈,又可帮助该地区中小国家摆脱中国与美、日关系的“钳制”,并可在此基础上提升俄与这些国家的相互贸易和投资,与东盟国家构建自由贸易区。在俄、中、美”三驾马车”框架内,俄罗斯积极寻求在与中国及该地区其他国家的合作中,加强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 在中俄拥有“共同边界”的中亚地区,俄罗斯希望保持与中国的睦邻关系与合作,并将此作为俄“新亚洲”战略甚至全球战略的最重要内容。俄罗斯将致力于通过与中国以及该地区其他国家的紧密合作来应对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俄罗斯和中国必须协调对中亚地区的政策,包括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的政策。目前两国在中亚地区进行着隐性竞争。无论从经贸还是投资领域来看,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

地缘政治学研究综述

地缘政治学研究综述 摘要:当前世界地缘政治正在发生一系列新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交往的频繁使得传统的地理空间被超越,也使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受到挑战,许多人质疑地缘政治学本身存在的意义。现时代地缘政治研究依然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领域,并被全球化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研究需要拓展新的研究视阈。其中,区域、非传统安全、经济与政治相结合、地缘空间的拓展等已成为当前地缘政治研究的新领域。 关键词:地缘;政治;陆权;海权 一、地缘政治学说的缘起 自 19 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地缘政治学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地缘政治学,亦称“地理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制约于各种地理要素和人文要素共同作用结果的理论。采用整体论的研究方法,把诸如疆域、气候、资源、地理位置、人口分布、文化属性、经济活动等现象综合起来,分析、解释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态势和国家的政治决策”①。《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述地缘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中地理位置对各国相互关系如何影响的分析研究”②。 综合国内外地缘政治论著中所述的思想,其研究内容大致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地理——地缘要素,二是国家之间的地缘关系,三是地缘政治(战略)格局的空间结构及其分布,四是全球性的地缘政治问题,五是世界主要大国的地缘政治战略等等。其研究的内容是地缘政治学者与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二、地缘政治的研究历程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处于世界体系中心的西方国家,已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的战争掠夺和殖民瓜分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主要的时代特征。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被后世视为地缘政治学创始人的弗里德里希·拉策尔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和“生存空间”理论,在客观上为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列强的对外 ①《辞海》(1999年普及本),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512页. ②《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7卷,第68页.

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释义 中外学术界对地缘政治概念的争议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的定义;《辞海》的定义;《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地 理测绘气象卷)的定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 ●最早提出地缘政治概念的是瑞典学者契伦(RUDOLF KJELLEN)的定义; ●“边缘地带论”的创始者斯派克曼(JOHN SPYKMAN)的定义; ●总结:地缘政治是在对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地理分析的基础上,为维 护国家安全制定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一种理论,其内涵包括地缘政治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是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方法主要是地理分析;分析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 一、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目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研究对象: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 ●研究目的:判断一国在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中所处的战略态势,为维护本国安全利益制 定外交政策。 ●主要内容:第一,实力的地理基础;第二,实力的地理结构;第三,实力间的利益关系。 ●地缘政治的主要特征: 第一,国际性:指地缘政治主要研究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地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正如斯派克曼所言:“地缘政治学的专门范围在对外政策方面。”; 第二,整体性:指国际社会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或加或地区实力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整个区域乃至全球力量平衡; 第三,动态性:指“地缘政治区域并不是由恒定不变的地形所规定的地理区域,而是一方面由地理所决定,另一方面由实力中心的动态的转移所决定的一些区域。——斯派克曼”; 第四,政治性:指地缘政治是为一定阶级、国家以及政治集团服务的,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表现,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第一讲: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的起源与创立 一、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政治地理学 1、政治地理学的产生:政治地理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原因有三: 1)在不大的地理范围内并存着多种多样与各不相同的自然环境相联系的社会政治生 活方式,从而为学者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现成的素材。前六世纪,古希腊学者赫卡托 斯(Hecateus)曾描绘了一幅被划分两部分的世界地图,一部分是欧洲;另一部分 是亚洲和非洲。一个世纪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里得(Parmenides)提出了把地 球划分为五个气候带的理论。亚理斯多德认为,希腊人所处的温带在政治权力方面 具有重要意义。 2)古希腊的思想家们也对一个国家具体的自然条件对其社会政治生活的不同影响进 行了细致的考察。如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对城邦阿提卡的认识 即是如此。亚理斯多德也认为,最好的城邦在其人口和土地面积方面都应该适中, 理想国家还应该有一个理想地理位置,它必须处于温带。从军事角度考虑,它应该 是敌军难以进入而居民却容易外出的。 3)后代人没有古希腊那样的开放观念,所以,他们的理想国家一般都要建设在孤岛之

(完整版)政治理论读书笔记

政治理论读书笔记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矗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辨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形式,主观和客观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阶级性和实践性是他的显著特点。 2,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物质的唯一特征,就是他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是一维的。空间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指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空间是

三维的。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实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1客观物质性2自觉的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有:改造自然界,变革社会关系,科学实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依赖于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意识依赖于意识的对象-客观存在,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但这种能动作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主观和客观相统一与实事求是。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矗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3,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直接联系和见解联系。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其他联

2020-08-17批云石(逆天的地缘政治学)

2020-08-17批云石(逆天的地缘政治学) 云石专栏:俄罗斯有没有可能借着全球变暖的“东风”东山再起? - 哎。现在就是这样世风日下啊。我们分析一下不懂地理学的伪地缘政治学吧。你说说,村长一眼一板的讲地缘政治学,结果申请个专栏申请不下来。反倒是云石的地缘政治学风生水起。 - 这地缘政治学不能操地理学啊,这是常识啊。地缘政治学起源就是地理学,云石的地缘政治直接无视地理学常识啊。村长心里苦啊,你们谁有云南白药给我来两斤。俄罗斯有没有可能借着全球变暖的“东风”东山再起?云石答:可以。我就直接无语了。 - 先讲第一个地理常识,信风带由于在海陆热力差异和地形因素的影响下,信风带的存在,造就了撒哈拉大沙漠,造就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造就了巴丹吉林沙漠,造就了腾格里沙漠。伴随着全球变暖,暖湿气流会更加强大,比如说美国的热带风暴卡特里娜。 全球变暖将会导致中亚的荒漠化扩大,而中亚的北面就是传说中的俄罗斯。中国因为有青藏高原,美国因为有落基山和海岸山脉,所以才逃避了成为沙漠的命运,而俄罗斯无路可逃。 - 讲第二个问题。降水量和蒸发量。俄罗斯为什么森林覆盖率高?是不是俄罗斯和热带雨林一样降水丰富呢?答:俄罗斯靠的是人品爆发,那就是蒸发量低。我们保守一点,假如地球的温度上升五度,俄罗斯的降水不会有明显的增加,但蒸发量将会有质的变化。这叫什么?这叫全球荒漠化。为什么会存在哈萨克斯坦、外蒙古这样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因为荒漠化不适合森林的生长。而现在的趋势是荒漠化会在全球变暖的裹挟下,一路向北。而西伯利亚南部的原始森林会以极快

的速度抽取北亚的地下水,直到这些树木死亡,原来的生态环境是树木抽取地下水,然后降雪落到地面。全球变暖以后的生态环境是树木抽取地下水,由于温度升高和大气环流的改变,无法形成降水,然后天空飘来五个字,然后就没了然后了。伴随着荒漠化的北移,俄罗斯的伊尔库兹克、托木斯克、叶卡捷琳堡、喀山能不能继续存在都是一个问题,还机遇。 - 中国在2016年应对全球变暖,地表温度上升1.3度,全国整体为南涝北旱,南方粮食主产区主粮减产94万吨。全球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达到惊人1064次,以1980年为参照,是它的3倍。近五年,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的经济损失达到1739亿美元,以1980年为参照,是它的3倍。 - 讲第三个问题。北冰洋解冻说。关于云石的解冻说,那就更可笑了。你们以为北冰洋是长期封冻的?北冰洋的现实情况就是一块时大时小的冰浮在水面上,不存在北冰洋永久封冻的情况。俄罗斯在北冰洋不缺港口,俄罗斯缺的是暖水港,这也是彼得大帝指明俄罗斯要向印度扩张的原因。这也是俄罗斯打克里米亚战争的原因,他要的是不冻港。这也是俄罗斯为争夺中国旅顺港和日本打日俄战争的原因,因为俄罗斯需要不冻港。即使全球变暖,北冰洋的港口也不会成为不冻港,这就是残酷的事实。俄罗斯不仅在北冰洋有航线,而且还有运营。 - 云石说:全球各板块的地缘价值和战略意义将会被重新界定。总而言之,气候变暖将使得俄罗斯获得可开发国土增长、地缘价值提升,地缘格局改善、以及国家地缘结构趋于合理等重大好处,进而使俄罗斯的国家整体地缘实力有质的飞跃——有了这个先天性基础,俄罗斯就获得了充足的底气,中兴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这样处心积虑灭地理学的地缘政治闻所未闻啊,确定这不是笑话大赛吧。还中兴水到渠成?我看是俄罗斯蒸发显著增加,生态安全会出大问题吧。

地缘政治学课程讲义

绪论 教学目标:了解与地缘政治学相关的术语,掌握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理解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重点问题: 与地缘政治学有关的概念和术语 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 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创建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学理论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时数:2课时。每节0.5课时。 第一节有关概念的阐释研究地缘政治学 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它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与术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涵盖的范围包括政治学、地理学、经济学、军事战略学、历史学等,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有关的各种概念和术语必须加以辨析。 一、地缘 ?地缘?一词的基本解释是?地球的、土地的?。国内的学者在研究地缘政治学、国家安全地理或地缘战略时的界定有:(1)?‘地缘’实质是指地理环境关系的简称?;(2)?‘地缘’一般是指因居住在同一地区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国家间的地缘关系,指的是以地理位臵、综合国力和距离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生的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文化等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间的相互作用。? 综合来看,我们主要从下列几个层次理解?地缘?的内涵: 一是地理的现实。 二是地理环境和人类事务之间的联系,即人—境关系,这是从人类对自然的反作用而言的。 由此可见,?地缘?包含了地理的内涵和地理的延伸内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自然科学研究和人类事务研究之间的桥梁一旦建立起来,对人—境关系的研究似乎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地理环境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成了地缘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而,当?地缘?成为一个口头禅时,它强调了当今时代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认识,作为?政治学?的前缀,则要求政治行为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二、地缘战略 战略泛指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战略本身有其发展的

《政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是政治学的开山鼻祖。她第一次将政治学从其她学科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她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使政治学真正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体系。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著述就是一定历史背景的产物,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奴隶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危机,社会力量开始发生变化,很多原有城邦的统治岌岌可危。亚里士多德站在陆续兴起的中产阶级的立场,与其师柏拉图希图通过一种理想主义的极端“哲学王”的统治理想相反,希图通过对现实城邦的考察比较以一种调与的中庸的更为实际的途径去寻求优良城邦的建立与存续,首先将政治学从哲学伦理学里分野出来,以分科学的方式去研究国家的理论、政体的理论、法治的理论等等。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书中,首先就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全书分为八卷。第一卷应该就是一个序言。政治学应当从何处开始。什么就是城邦:一种追求至善的包含其她一切的共同体就就是城邦。亚里士多德从一开始就批评了一种谬论即认为治城邦如治家,家长、主人、政治家与君主实际上就是一个意思,区别仅在于治理人数的不同而已。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治国与治家就是不一样的,家务管理者与政治家也就是不一样的。 从第二卷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各种政体了。政体的研究也就是全书的核心与关键。“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就是什么。”亚氏认为政治学就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所以要研究所谓的理想政体,更要考察现存的各种不同的政体。理想政体应当就是能够实际可用的,因此最好的政治共同体就是由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实现的。这种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庸主义式的思想贯穿着全书的始终。“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第二卷中亚氏开始了对其师柏拉图及其理想政体的强烈批判。她认为,“城邦的本质就就是许多分子的集合”,反对柏拉图整齐划一式的最理想的城邦组合形式。她还反对妻子财产共有等等柏拉图的共有制的思想。接下来,亚氏批判了柏拉图《法律篇》中平民政体与寡头政体两种最坏政体形式的结合体—共与政体。在最后,亚氏还比较分析了斯巴达、克里特、迦太基等不同的政体形式,

地缘政治学

名词解释: 地缘:以地理位置、综合国力和距离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生的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文化等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缘政治学:以全球战略的观点,分析地理现实与人类事物间的联系,探究每种能表明世界历史中某些地理因素的规律,为治国战略制定服务的理论。 心脏地带::20世纪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他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从东欧到中西伯利亚的中部地区称为心脏地带。他认为心脏地带是世界政治的枢纽区,人力和物力资源丰富,并远离海洋,几乎与世隔绝,海权国家的势力无法进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堡垒。 马汉:美国地缘政治学家,考察了海权的作用,首次提出了近代海权理论,从而奠定了海权作为国家治国方略的地位。他探索了海权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具体关系,认为海权是阐释国家成功原因及拥有国际政治权力的最重要因素。谁能控制海权,谁就会成为世界大国。 麦金德:英国地理学家,在《历史的地理枢纽》首次提出“心脏地带”这一战略概念。他把空间和位置结合起来,将强烈的主体意识带入了地理学,开创了政治地理和人文地理学的一系列新概念,如世界岛、心脏地带、枢纽区域、内新月形地区和外新月形地区等。麦金德的思想在二战前成了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指导思想,战后成为英美等国全球战略理论的启迪。内新月形地区:20世纪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的,他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从东欧到中西伯利亚的中部地区为心脏地带,其外围则依距离的远近分为内外两个新月形地区。其中内新月形地区是指欧亚大陆边缘的那些国家,如德国、土耳其、印度和中国。 战略:是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和地区霸权所依据的基本战略思想,是利用国家间的地缘关系获取国家利益的谋划,和谋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方略。 边缘地带: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提出。他对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进行了批判,认为欧亚大陆的边远地区,无论是人口、还是工农业生产条件,一般都比心脏地带要优越。一个国家为了实现扩张的需要,总是要寻求进入海洋的通道,支配接近交通要道的战略要点,控制大陆的边缘地带。 简答: 简述空权论的内容 1,“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领域——空中领域,结果就必然形成一个新的战场”。2,制空权的获得是取胜的关键。 3,空战中进攻作战是最重要的。 4,要攻击敌方的交通要道、供给和生产中心以及居民中心。 5,鉴于空军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性,所有资源应分配给进攻性的空军,分配给陆军和海军的资源只要能进行适当的防御就够了。 6,空中航行无疑是一种文明进步的手段,它为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简述海权论的内容 地理位置,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海权必须在地理位置上便于进入世界的海洋。 自然结构,发展海权的动力来源于一个国家内陆的生产力水平,只要一个国家具有无数得到保护的优良港湾和深入腹地富庶地区的大河,这个国家发展海权就具有相对的优势。 领土范围,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对发展海权至关重要,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人口数量,另一方面决定了海岸线的长度。 人口数量,要想建设一直持久有效的海上力量,一个国家就必须拥有充足的人口。 民族素质,建设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不单只靠一些人的意愿,关键还在于全体公民对海上商业利益的渴望和需求。

政治学笔记完整版

2014交大MPA双证 政治学笔记 课程代码:P130505 课程名字:政治学/Political Science 任课老师:胡伟教授 ——by 朱馨怡第一讲政治权利:国家、非国家和超国家 一、政治权利与合法性 ●罗伯特。达尔:“权利概念是政治分析的中心” ●中国对权利的理解比较正解,认为是好事儿,西方政治理论(政治 科学)对权利比较担心 eg: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政治自由只有在国家权利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但是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 一条经验,有权利的人们使用权利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 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2.阿克顿勋爵:权力趋于腐败,绝对的权利趋于绝对的腐败。 3.丹尼斯。顿:阿克顿只表达了一半真理,另一半真理是:权利 可以使人崇高,正像使人腐败一样。 4.“要把权利放在制度的笼子里” (一)权力与政治权力 (1)什么是权利? ●马克斯。韦伯——权力是某一行动者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即使存在反 抗也要实现其意志的可能性。(合法的暴力)“硬权力” ●罗伯特。达尔——权力是一种影响力“软权力+硬权力) ●丹尼斯。郎——权力为“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即权利是一 种“有意”和“有效”的影响 ●硬权力(武力,经济制裁,etc)vs 软权力(价值观,文化渗透, 威望,etc) (2)什么是政治权力

政治权利是一种社会公共权力 (二)权力的类型/形式 ●“硬权力”与“软权力” ●入场顺序,掌声大小,距离等反应了权力的象征 ●——权力是需要包装的 (1)武力——A强迫B服从(强制的权力) (2)操纵——A实际让B自愿服从,但B并不知道A的意图(阴险的权力)(往往通过宣传一种政治理念、信仰、宗教吸引他人,不告诉真实意图) “谎言说了一百次就是真理” 需要独立思考才能规避操纵 (3)说服——A以理服B(平等的权力) 同样通过宣传,但告知真实意图 *1,2,3效率比较低 (4)权威——A命令B做某事(正式的权力) 1)强制的权威Coercive power:不服从受惩罚; ●与武力的差别在于是否正当,即权威具备合法性 ●基本上领导都会适当运用强制权威以树立威信 ●尽量少使用,如果使用最好纳入民主与法制的渠道 2)诱惑的权威Reward power;服从了有奖励 3)合法的权威Legitimate power;把服从当作义务 比如老师,用理论和制度说服人心甘情愿服从。合法权威是比较巩固的 权力 4)合格的权威Expert power;专门的知识和技能(犹如病人服从医生)——专家治国论 5)个人的权威Referent power;克里斯马——政治权力最高使命:别人能够自觉自愿听你的话 ●Charisma,克里斯马型权力,也叫人格型权力,指人们对特殊类型的 人的尊敬,这种人具有超凡的品质,个人魅力,启示力。原指古代 的宗教先知,战争英雄,由马克斯.韦伯引入政治学领域。在管理学 上与职位权利相对而谈。(from百度) ●Chrisma领袖气质:被认为是领袖特有的一种个人气质,能引起大 众热诚的效忠或强烈的热情(from百度) ●现代管理学比较强调多激励少强制 【问题】:我国现在普遍的权威形式是一种什么状况? (三)政治权利的合法性 ●当代西方学者在权力观上的分歧是“社会冲突论”与“社会共识论”, 前者坚持在一切权力关系中强制是不可削弱的因素;后者是强调在 一切权力关系中合法权威的主导地位。 ●实际上,在特定的权力关系中,强制性和合法性因素通常共存,并 交织在一起,——韦伯:国家是“在特定领土内,成功地获得垄断 合法使用物质武力的形式” ●政治学更为主张权力的合法性 (1)合法性的概念:“合法性”指民众对于现存政治秩序和政权的信任、支持和认同,也可以说是政治权利以非强制手段维持其统治秩序的能力

南海争端的原因分析

【摘要】中国对南沙群岛有着无可辩驳的主权。二战结束后长时间内是不存在南海问题的。从70年代开始,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并且提出主权要求。2009年2月17日菲律宾通过《领海基线法案》,越南召开南海问题国际会议,使得南海问题再次升温。南沙群岛的主权为何会成为各个国家所争夺的目标。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字】南海问题;原因 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南沙群岛。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以及其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Et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也就包含了南沙群岛。日本政府于1952年正式表示“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以及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从而将南沙群岛正式交还给中国。事实上,在此后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美国也一直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存在所谓的南海问题。南海周边的地区也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从70年代开始,越南、菲律宾、马来西哑等国以军事手段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活动并提出主权要求,尤其是在最近几年越发的严重。菲律宾国会在2009年2月17日通过《领海基线法案》。将中国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越南召开以南沙群岛的主权归属为核心的南海问题国际会议,用柔性手段抢夺南海问题的主动权。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家也纷纷对南海的领土主权提出要求。 我国周边邻国都想把南海划分为自己国家的领土范围是因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各国的海洋意识不断加强,海洋已成为各国争夺利益的新“战场”。第一,海洋拥有大量的资源、能源。工业革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陆地上的资源和能源也出现了紧缺的现象,尤其是天然气、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出现了严重的短缺。而海洋还是没有被挖掘的净土。海洋占了整个地球面积的70%。其隐藏的能源和经济潜能是巨大的。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将成为人类一个新的生存空间。由于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陆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使得人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而占70%的海洋世界却没有人类居住,这就 PoliticsStudies论坛?政治学研究 给人类提供了“移民”的最佳去处。“海洋是国土和公土。海洋是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海洋是资源宝库,海洋是全球通道,海洋是国家安全防卫前沿。” 此外,南沙群岛不仅具有丰富的资源而且也是印度洋通向太平洋的要道。南沙群岛是我国南海四大群岛中分布最广,位置最南的群岛。南沙群岛地处热带,渔业资源特别丰富,富含海藻、海带等热带资源,以及非常可观的海洋能源和盐业资源。更重要的是南沙群岛还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科学家发现南沙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其中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的石油储量丰富,估计总储量将近二百亿吨,这相当于中东各国或委内瑞拉加上墨西哥海湾附近与美国东南部沿海油藏之总和,而且含硫量少。品质优良,其中有一半以上储量分布在中国海域。美国亨特号探测船,曾于1969年6月至8月间,五度在中国南海地区进行探测。根据其探测报告显示,此一海域均以基盘为火成岩的海底山为主。山与山之间均有因沉积物形成的盆地.且盘地边缘均向上尖灭。形成地层封闭。海坪周围的地层封闭,有储积大量油气的可能性。此项消息传出后,立即成了菲律宾及越南武力侵占南沙地区岛屿的动机。南海是印度洋通向太平洋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和美、日的能源之路j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各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上升。而石油能源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国防的命脉,各个国家都会对其运输问题都非常关注和重视。也正因为。世界大国美国和地区大国日本、印度等围担心中国会扼住美日的石油命脉也介入到南海问题。这也是南海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原因之一。 南沙群岛作为我国领土的最南端,拥有丰富资源,还是印度洋通向太平洋的必经之路.处于非常重要的经济和国防战略地位。面对菲律宾等国的挑衅。我国要积极、及时应对,而不要因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友好解决方式而错失了发展的先机。 【参考文献l [1]背景资料:南海问题的由来[EB/OL].http://news.QQ.com.[2]菲律宾南海挑衅中国除交涉外需走三步棋[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 [3]马志荣.海洋强国——新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6. [4]浅谈南海f"]J逸[EB/OL].http://zhidao.baidu.com. <大江周刊?论坛>2009年12月57万方数据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 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 (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4)行政管理 (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摘要: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延续和发展自身的超然地位,依赖其自身经济、军事、文化上的优势,扩大其政治上的影响力。但是限于美国地理位置上远离世界中心,必然需要联合或侵入欧亚地区国家来实现目的。地缘政治对于美国来说是它扩张影响力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3—5个) 地理政治、冷战、陆权理论、霸权主义 正文 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略研究方面是西方国家中起步较晚的。由于其东西濒临两洋,南北相接弱国,因此,从其独立到19世纪末,这个国家在安全方面从未遇到过严重的威胁,也为遇到过迫切需要到海外作战的情况。在美国建国之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美国外交所奉行的是由“国父”华盛顿所确立的孤立主义原则。 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保持孤立,不卷入欧洲旧大陆的纷争。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世纪末的这100多年中,美国奉行的地

缘战略实际上是一种“西半球防御”战略,其根本目标就是防止东半球对西半球的入侵,从而获得其对北美的支配地位和对西半球的霸权。地缘政治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欧洲之后经过西方国家军事政治家的研究与发展,出现了海权论、陆权论、控权论以及德国纳粹扩张的地缘政治理论。 大部分的人同意,地缘政治学源起于政治地理学。而地缘政治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空间”概念。 身为美国海军军官,同时也是历史学家的马汉,经由对英国海军发展与海洋霸权的研究,提出一套以制海权概念解释历史的理论。于1890年,出版《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阐述海权理论,其论点之中心在于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若是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1904年,英国地缘政治学鼻祖麦金德发表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他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称为枢纽地带,是其为世界政治的枢纽。1919年,又将“枢纽地带”的概念修改为“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并且把欧、亚、非三大陆统称为“世界岛”。他的“心脏地带论”认为,控制了东欧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则于40年代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提出了相应

浅谈地缘政治学

浅谈地缘政治学 姓名:关秀玉 学号:2012511153 年级:2012级地理科学 摘要:地缘政治学从现实角度来理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术语,因此我主要从地理与政治、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学三个视角阐述了地缘政治学的不同内涵。根据国内外有关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学术资料,把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演变归纳为五个时间段,并对每个时间段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介绍、梳理和评价,有助于人们较系统地认识该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地缘政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 一、地缘政治学的涵义界定 地缘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地理学中创立较早、影响较大的核心理论。它历经兴衰,至今仍通行于西方世界,成为各国制定国防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地缘政治学"一词最早由瑞典政治地理学家哲伦(1864- 1922)在所著《论国家》(1917)一书中提出。他将地缘政治学定义为"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着重研究国家形成、发展和衰亡的规律。 地缘政治学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又称为地理政治学。它关注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者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地缘政治学涵义的理解,我把地缘政治学归纳为以下三个视角: 1.政治与地理 英国学者奥沙利文(Patrick O’Sullivan)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他认为,各国之间冲突的基本量度是地理性的,geopolitics“研究的是权力的行使者之间的地理关系,他们或是国家的统治者或是跨国集团的领导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是国内外学者的主流观点,地缘政治学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政治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地理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地理化过程,它突出了地理或地理空间因素对政治活动的影响。 2.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 对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术界有很多争议。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把geopolitics定义为地缘政治学,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种理论”;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夫认为地缘政治学等同于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学与政治地理学之间,在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上没有什么根本不同”;阿部市五郎认为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是有区别的,“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虽同样是以国家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前者为地理学,属人文地理;后者为国家科学,应属政治学”。 3.地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英文“geopolitics”既指地缘政治理论又指地缘政治现实,地缘政治不等同于地缘政治学。我国学者陆俊元认为地缘政治学是地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剥削阶级关于政治的解释(单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对政治的科学解释)(多选,简答) 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多选): (1)狭义: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 (2)广义: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3)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因此,政治学应当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多选)(6个): ①政治学基础理论(含政治思想史) ②中国政治(这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③比较政治 ④公共政策 ⑤行政管理 ⑥国际政治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的政治学(多选)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多选): ■(单选)行为主义方法是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单选)西方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①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宪法成为政治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罗斯福新政”是其典型代表。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向,为政策的制定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主要内容:(简答) ①它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②它明确指出了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③它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④它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来代替君主制,不是简单地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⑤它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多选)政治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制度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4)结构-功能研究法; (5)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方法。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