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的音乐教育及其启示
李叔同佛教音乐的创新性分析

李叔同佛教音乐的创新性分析
李叔同是一位知名的佛教音乐大师,他对佛教音乐的创新和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在佛教音乐中注重情感表达和音乐创作,对佛教音乐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
首先,李叔同在佛教音乐中注重情感表达。
他认为佛教音乐应该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悟和情感,让听众在音乐中得到心灵上的满足。
为此,他在佛教音乐中运用了丰富的音乐表现手法,例如巧妙地运用音高和节奏,来表现情感和内心的思绪。
他在音乐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音乐的要素,例如笛子和古琴等器乐,这些元素使得他的音乐更具有个性化和感染力。
其次,李叔同对佛教音乐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他在音乐中加入了许多新的元素,例如西方音乐的和声和节奏,使得他的音乐更加现代化和多元化。
他还大量使用了合唱形式,将人声唱诵与器乐演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音乐风格。
最后,李叔同在创作中注重音乐的精神内涵。
他将音乐看作是一种表达思想和精神的媒介,通过音乐来传递佛教的智慧和道理,使得听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佛教思想和教义。
他的音乐充满了智慧、敬畏和慈悲等佛教精神,使得听众在音乐中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综上所述,李叔同的佛教音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他对佛教音乐的创新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佛教音乐的表现手法和内容,也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李叔同佛教音乐的创新性分析

李叔同佛教音乐的创新性分析李叔同是中国早期的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对佛教音乐的创新性研究在当时的音乐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李叔同的音乐创作和理论著作中,他主要注重佛教音乐的文化意义、音乐形式和曲式等方面的创新。
李叔同的创新之处在于他将佛教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式。
他认为佛教音乐应该具有中国音乐的特色,通过音乐声音的选择、旋律的构建和节奏的处理,使佛教音乐具有浓厚的中国音乐氛围。
他在创作佛教音乐中常常使用中国古乐器,如箫、琴、笙等,使其具有更加独特的音色和韵味。
他还尝试将佛教音乐与戏曲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戏曲特色的佛教歌曲,丰富了佛教音乐的形式和内容。
李叔同在佛教音乐的曲式构建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在他的音乐创作中,他既保留了传统的佛教音乐曲式,如颂赞、梵咒等,又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使佛教音乐更加富于变化和新颖。
他创作了一系列具有舞蹈节奏和动感的佛教音乐,突破了传统佛教音乐的静态和单调,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李叔同还在佛教音乐的演唱方式和表达技巧方面进行了创新。
他认为佛教音乐应该以朗诵为主,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和节奏的变化,来表达佛教经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他还研究了佛教音乐的演唱技巧,如气息的掌握、声音的共鸣等,使佛教音乐的演唱更加具有艺术性和可感染力。
李叔同在佛教音乐的创新研究中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他注重将佛教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式;在曲式构建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演唱方式和表达技巧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改进。
通过这些创新,李叔同为佛教音乐开辟了新的道路,丰富了佛教音乐的形式和内容,使其更加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求。
李叔同学堂乐歌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李叔同学堂乐歌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影响李叔同学堂乐歌是中国著名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先生创办的音乐教育品牌,旨在为孩子提供全面的音乐教育培训,引导孩子们从小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素养,发展音乐才能。
作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之一,李叔同先生非常注重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当代音乐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叔同学堂乐歌注重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和审美情趣。
在当代音乐教育中,很多学校和培训机构注重的是音乐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情趣。
而李叔同学堂乐歌注重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准。
李叔同学堂乐歌重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当代音乐教育中,很多培训机构偏向于引入西方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而忽视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
而李叔同学堂乐歌致力于在音乐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让孩子们在学习西方音乐的也能够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从而增强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李叔同学堂乐歌提倡全面发展音乐才能。
在当代音乐教育中,很多培训机构只着眼于学生的音乐技能培养,忽视了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的培养。
而李叔同学堂乐歌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包括音乐概念的认知、音乐听力的培养、音乐表达能力的训练等,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音乐才能,成为具有综合音乐素养的学生。
李叔同学堂乐歌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强调音乐兴趣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全面发展音乐才能以及探索创新音乐教育模式等方面。
随着李叔同学堂乐歌的不断发展,相信它将会对当代音乐教育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为培养更多音乐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叔同学堂乐歌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李叔同学堂乐歌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李叔同学堂乐歌是一种以欧洲传统音乐教育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及文化精神而形成的一种音乐教育方法。
这种方法强调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音乐美感和音乐表现力,推崇独立思考和协作创作,具有很大的创新意义。
当代音乐教育界面临许多挑战,其中之一是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西方音乐传统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文化认同。
李叔同学堂乐歌正是通过融合中西方音乐元素和文化,达到了这一目的。
这种方法教学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在艺术和文化的领域中得到更加丰富的发展和提高。
另一个挑战是如何使音乐教育更有趣和生动。
许多学生对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感到枯燥和乏味,需要一种更具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教育方法。
李叔同学堂乐歌方法强调学生参与和合作,注重音乐教育带来的快乐和乐趣。
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和自我表达能力。
李叔同学堂乐歌方法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演奏能力。
传统的音乐教育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李叔同学堂乐歌方法则着重培养学生的演奏技巧和感性体验,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表演和演奏活动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自己的演奏技能和艺术表现能力。
李叔同的音乐理念与艺术造诣

刻、 金石 、 育 、 教 哲学 、 学于一 身 , 法 在多个 间曲调《 老六板 》这是他第一首填词配曲的 ,
领域 , 开创 了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
李叔 同以对学生 的尊重为前提 ,非 常
乐歌 。词曲融合贴切, 主题鲜 明而富有浓郁 注重教育方法。 学生犯 了过失, 他并不 当场
国 囤
李 叔 同 (8 l4 )名 文 涛 , 叔 蒙 。当时 , 18 92 , 字 国家正处于 内忧外患之际 , 要 的声音 向这位同学和气地说 :下次上课时 需 ‘
同, 号弘一。又名李息霜 、 李岸 、 良。祖籍 大力 弘扬爱 国主义精神 ,抵 制美货 ” “ 李 “ 、抵 不要看别 的书。’ 或者 :下次痰不要吐在地 ‘ 浙 江 , 居 天津 。 客 他是 才 气 横 溢 的艺 术 教 育 制 日货 ” 动 刚 刚 兴 起 , 叔 同 为 沪学 会 作 板上。 ’ 运 李 说过之后 , 他微微一鞠躬 , 表示 ‘ 你 家 , 于诗词 、 长 工于 书画 , 音乐 、 集 戏剧 、 篆 词配曲《 国歌》 祖 一首。 李叔 同将歌词配以民 出 去罢 ’ 出 去 的人 大 都 脸 上 发 红 。 ” 。
1 国 现 代 音 乐 的 启 蒙先 驱 者 。 李 叔 的民族音乐特色 ,歌颂 了华夏文 明的古国 , 训 斥。“ . 我 李先生 用这样 的态度来 教我们音
同是作词 、 曲大家 , 作 也是 国内最早从事音 抒发 了自强不息的华夏 民族精神 。9 7年 5 乐 ,因此我们上音乐课时 比上其他一切课 13 乐创作的人 。 他不仅是中国“ 学堂乐歌 ” 为 月李叔同出家后 , 最 正是 日本侵华第一年。厦 都严肃 。 同时对于音乐教师李叔 同先生 。 比
念传授给 自己的学生们 , “ 把 要做一个好 文 和 自己选 曲填词 的歌 ; 理论有作 曲 、 和声 、 叔 同在学校美术课 中,不遗余力地介绍西 艺家 , 必先做 一个好人 ” 的音乐教 育思想 , 乐曲等。李叔同做人的显著特点是 :做一 方美术发展史和代表性画家 ,使 中国美术 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基本准则 。他十分重 样 , 像一样。 少年时做公子 , 像个翩翩公子 ; 家 第一 次全 面 系统 地 了解 了世 界美 术大 视学生音乐技能的训练 ,但这又不是他培 中年做名士 , 像个 风流 名士 ; 做话 剧 , 像个 观 。李 叔 同是 中 国最 早 介 绍 西 洋 画 知 识 的 养学生的唯一 目标 。他培养学生 的最高 目 演员 ; 学油 画, 像个画家 ; 学钢 琴 , 像个音乐 人 , 也是第一个聘用裸体模 特教学 的人。 他
论李叔同“先器识而后文艺”的艺术教育思想

2018·07一、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一)早期成长之路与儒家思想李叔同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家学渊源深厚。
其父李世珍,清朝同治年间进士,典型的儒学弟子。
其母王氏,自幼便教其诵读名诗名言。
其兄文熙,在其六岁时开始家庭启蒙教育,学习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书籍。
随后先后又跟随其乳母刘氏、常云庄先生、天津名士赵幼梅等人学习,期间李叔同自己也勤奋不辍,熟读《四书》《古文观止》《说文解字》等,学习八股,力摹篆字。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下,李叔同自小就根植于儒家文化之中,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
正是李叔同早期的成长经历,使他追求高尚道德、注重人格修养,为他“先器识而后文艺”的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南洋公学与蔡元培“新学”南洋公学开放、多元的学习氛围,蔡元培“新学”的教育方式,是李叔同艺术教育思想形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
当时的南洋公学已经具备新学制的雏形,聘请以蔡元培为首的一大批博通中西的知识分子为教师。
蔡元培自由教学、提倡“新学”、鼓励学生成立“演说会”的独特教育模式以及黄炎培、邵力子、谢无量等出类拔萃的同班同学为李叔同打开了新视野,培养了他自由表达的民主思想,使李叔同从传统儒生向新型知识分子转变,能够辩证接受西方文化。
(三)东渡日本留学与西方教育模式李叔同在生母过世后,跟随其老师赵幼梅到日本访问考察,成为中国早期留日学习学生之一。
留学期间,除在上野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外,还在音乐学院学洋琴,与黑田清辉、音上郎二氏郊游,开拓了艺术领域的学习,接受了西方进步的艺术教育的思想。
随后与曾延年等组织春柳社,初演《黑奴吁天录》,不久又上演《茶花女遗事》,取得很大成功。
在多次艺术实践中,李叔同清楚意识到中西艺术的差异性,虽然深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但“器识”的思想一直根植于内心深处,他大胆借鉴西方教育模式来实现中西的融合,并在归国后实施于课堂教学中,使得中国近代艺术教育出现了生机与活力。
二、“先器识而后文艺”的理念解析(一)“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本意与出处“器”具有器量、器度的意思,是自然领域里的具体对象,“识”是指见识、胆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把握。
李叔同佛教音乐的创新性分析

李叔同佛教音乐的创新性分析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奠基人之一。
他对佛
教音乐的创新性分析是非常有意义的。
李叔同对佛教音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他不仅关注其音乐表现形式,还着重研
究其所蕴含的宗教意义。
他通过对佛教经典文献的阅读和对传统佛教音乐的观察,深入了
解了佛教音乐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他对佛教音乐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
佛教音乐的形成背景,也有助于推动佛教音乐的创新发展。
李叔同在佛教音乐上进行了许多创新尝试。
他独创了一种佛诵歌唱法,将传统的呼吸
声法和西洋音乐中的连唱融合在一起,使佛教音乐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还在佛教音乐
中引入了西洋乐器,如大管、提琴等,从而使佛教音乐更加多元化和富有层次感。
李叔同还通过改编传统的佛教经典音乐,赋予其新的音乐形式和表达方式。
他将原本
的苦乐调改编成了西洋音乐风格的合唱曲,这种改编使传统佛教音乐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他的这些创新尝试为佛教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值得一提的是,李叔同在创新佛教音乐的也充分尊重了佛教音乐的传统和宗教意义,
他没有将佛教音乐完全西化或者商业化。
他在创新中保留了佛教音乐的独特性和神圣性,
给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增强了人们对佛教音乐的认同感和审美感。
李叔同对佛教音乐的创新性分析非常富有洞察力和创造性。
他通过深入研究和创新尝试,为佛教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他的贡献不仅在于推动了佛教音乐的创新,也为后来的音乐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浅谈浙一师时期李叔同的音乐创作与教育

17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24浅谈浙一师时期李叔同的音乐创作与教育朱 丹摘 要:李叔同先生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学堂乐歌大大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特别是1912至1918年任教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创作的作品,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此外,李叔同任教于浙一师期间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音乐人才,促进了后来中国音乐的发展。
他的“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教育思想和科学严谨的教育方法使他当之无愧的成为“近代音乐教育先驱”。
关键词:李叔同;学堂乐歌;音乐教育;浙一师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朱丹(1990-),女,硕士研究生,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引 言李叔同先生一生成绩斐然,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囊括了音乐、书法、绘画、篆刻、诗文等各个领域,学堂乐歌则代表了其音乐领域上的成就。
按照李叔同的个人经历,其学堂乐歌的创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李叔同先生音乐事业的起步,以1905年6月由上海中新书局国学会发行的《国学唱歌集》为标志。
第二阶段:李叔同学堂乐歌创作的里程碑,以1906年创刊于日本,发行于上海的中国最早的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为标志。
第三阶段:李叔同学堂乐歌创作的高峰期,以1912至1918年任教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为标志。
第四阶段:弘一大师学堂乐歌创作的延续,以《清凉歌集》为标志。
以上四个阶段中,以李叔同任教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一阶段的创作作品数量最多、艺术水平最高,最能代表其学堂乐歌的成就。
因此对于李叔同学堂乐歌的研究,其在浙一师时期的创作是最有代表性也是最具价值的。
一、学堂乐歌的创作根据《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里所收的歌曲统计,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歌曲有36首之多,按照创作方式可以分成以下几类:1.由其作曲的作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歌》《春游》《留别》《早秋》。
2.选曲填词作品:《送别》《忆儿时》《人与自然界》《西湖》《秋夜》《落花》《长逝》《悲秋》《春夜》《梦》《丰年》《冬》《莺》《采莲》《幽居》《归燕》《月夜》《幽人》《月》《朝阳》《天风》《晚钟》《秋夜》。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是中国较为现金的教学思想,他的教学思想融合了西方先进音乐文化,并且与我国世纪理论结合,在李叔同所处的那个年代,是我国音乐教育刚刚崛起的时代,在其中十分缺乏具备系统的教学理念以及相关教学人员,而李叔同在当时的环境压力下还是选择进行艺术教育,而这一点与其人格的完善以及教育精神有很大关系。
李叔同所强调的是和蔼可亲,身体力行,徐徐善诱,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了理念,而这一点音乐教学理念也是在李叔同的音乐教育工作当中有了完美的体现。
一、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教育思想李叔同音乐教育当中,对于先器识而后文艺赋予了极高的理解,并且这一理念也融合了蔡元培老师的美学理想。
以人格审美为根本。
同时在音乐教育时间的过程中,李叔同对于教育也都是建立在人格教育当中,认为对音乐这一科目需要让同学们以及教师们完全重视起来。
先器识而后文艺不仅仅是人格教育思想,并且也不是强加给学生的,而是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的,其中存在艺术的源泉,是艺术生命的体现,同时先器识而后文艺这一理念也让我国近代音乐教育有了新的起点。
二、学生为本的音乐教育思想从上世纪开始,我国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且这一教育理念在世界上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教育环境当中,只有以人为本,才能真正的让教育价值得到展现,才能让同学有更好的学习氛围,如此才能更加顺利的让人们保障生活幸福指数。
李叔同在音乐教育当中,充分重视这一观点,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个体个性因材施教,去尽可能培养学生的艺术天赋。
李叔同曾说过,在音乐当中,一部分是对纪律的严格性,一部分是对学生的高要求,从此处可以看出,对于音乐教育最重要的是需要教育本身具备一定的高上行以及学问性,同时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理念以及专业知识,如此,才能真正的让教育进行下去,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而这点相关学者付彬然也曾对此提出相关同的看法。
三、爱国奉献的音乐教育理念在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当中,爱国主义以及音乐教育奉献当中贯穿了真个音乐教育。
李叔同学堂乐歌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李叔同学堂乐歌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影响李叔同学堂乐歌是一种将传统文化与当代音乐相结合的音乐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的出现对当代音乐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李叔同学堂乐歌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的音乐技能,忽视了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而李叔同学堂乐歌通过将传统文化与当代音乐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也能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样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既具备了扎实的音乐技巧,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音乐的深层含义。
李叔同学堂乐歌强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注重学生的模仿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只追求完美的复制,而缺乏对音乐的自我表达和创造。
然而当代音乐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而李叔同学堂乐歌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新思维。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创作和表演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观点,培养出更具创造力的音乐人才。
李叔同学堂乐歌鼓励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学生往往只是在课堂上单独练习,缺乏与其他学生交流合作的机会。
然而当代音乐的发展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能够与其他音乐人合作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李叔同学堂乐歌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合唱团、乐团等集体音乐活动,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李叔同学堂乐歌推崇个性化音乐教育。
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的乐理基础和技巧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
然而当代的音乐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培养出更具个性的音乐人才。
李叔同学堂乐歌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音乐课程和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培养出具备个性和特色的音乐人才。
李叔同学堂乐歌对当代音乐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强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推崇个性化音乐教育。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及其启示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及其启示一、李叔同音乐教育实践概况李叔同先生于1911年日本东京美术高等学校学成归国,直至1918年剃度为僧,长达7年的时间里,主要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事业。
他先后在上海城东女学、浙江两级师范(后改称浙江第一师范)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主教音乐和美术,尤其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长达6年的音乐教育实践[2]32,是李叔同从事学2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时期,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音乐教育思想。
这段时间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困、民族复苏的历史时期,此时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刚刚起步,师资力量极其薄弱。
李叔同原本是受时任浙江第一师范校长经亨颐之邀担任图画手工科教师的,由于学生强烈要求李叔同先生开设音乐教育课,校方只好慨然允诺。
由于没有现成的音乐教材,李叔同便自选部分中外优秀歌曲进行改编和填词。
基于扎实的国学根基再加上其接受过非常系统的西洋音乐教育,因而由他自己作曲作词的音乐作品富有意蕴且易唱易学,从而受到浙江第一师范学生极大欢迎,并被当时很多其他新式学堂所采用[3]。
李叔同先生以其对音乐教育的奉献精神、对音乐教育的独特认识和自身完美的人格魅力投入到当时并不被社会所重视的音乐教育,并且身体力行的培养出一大批优秀音乐人才,从而实现了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的双丰收。
李叔同先生和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成为近代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一支非常重要的音乐教育家群体,为发展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李叔同先生于1918年皈依佛门,依然以“出世的精神”关心和帮助他的弟子们所从事的“入世”的音乐教育事业[4]。
二、李叔同先生音乐教育思想探析作为中国学堂乐歌主要开创者以及近代著名启蒙音乐教育家和实践家,李叔同通过自己的音乐教育实践,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教育思想。
其音乐教育思想产生的根源,是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并通过具体的音乐教育实践而逐步形成的[5]。
(一)主张“先器识而后文艺”的音乐教育思想“先器识而后文艺”不仅是李叔同先生音乐教育理念的核心,同时也是其一贯坚持的艺术教育思想的核心。
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研究

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研究作者:包可方来源:《内蒙古教育·科研版》2020年第02期摘要: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主张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同等性,应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德育功能。
本文以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为研究主线,从先识器而后文艺,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爱与奉献三个角度的音乐教育思想出发,探讨李叔同“人格教育”“主体教育”思想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高校音乐教育【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2B-0044-02李叔同(1880~1942年),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我国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开拓者之一。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不仅强调提升音乐接受者的音乐鉴别能力及艺术素养,还要求发挥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提高音乐接受者音乐知识及音乐文化水平的同时,培养音乐接受者的道德、修养、人格等素质,以育人推动学艺。
高校作为技能培养、知识传授的主阵地,将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高校音乐教育充分结合,不仅可以传承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艺术价值,还可以提高高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有利于开创一种注重学习、人才、性格等综合性培养的音乐教育新模式,对提升高校音乐教育质量极其重要。
一、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民国时期教育思想紧密结合,民国时期的全国性教育改革强调以教育理论促进教育实践发展,这也是民国时期教育独特性和教育思想实践性的主要来源。
与民国时期教育相比,民国时期音乐教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学者们并不认同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德育功能及社会功能,而李叔同坚持主张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同等性,其认为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升音乐接受者的音乐鉴别能力及艺术素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提高音乐接受者音乐知识及音乐文化水平的同时,培养音乐接受者的道德、修养、人格等素质,以育人推动学艺,以音乐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为中国人民争取音乐创新的伟大先驱

为中国人民争取音乐创新的伟大先驱李叔同:为中国人民争取音乐创新的伟大先驱李叔同,中国音乐家、教育家、作曲家,被誉为中国音乐创新的伟大先驱。
他以其卓越的音乐才华和对音乐教育的积极贡献,在中国音乐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李叔同的生平事迹、音乐创新理念和教育贡献三个方面,探讨他为中国人民争取音乐创新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一、生平事迹李叔同出生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一个书香门第。
早年他接受了传统音乐教育,在古琴和京剧方面展现出了出色的天赋。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传统音乐的桎梏,而是追求探索更广阔的音乐领域。
他留学日本,深入研究西方音乐理论和作曲技巧,使其音乐视野得以拓宽。
李叔同毕业后回到中国,开始了他在中国音乐界的卓越事业。
他致力于将西方音乐元素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他运用西方和弦、和声技巧,结合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创作出许多令人惊艳的音乐作品,为中国音乐带来了全新的创新。
二、音乐创新理念李叔同提出了“译作曲法”的概念,即将西方音乐的精髓融入到中国音乐中去。
他认为音乐无国界,不同音乐文化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各取所长。
他鼓励音乐家们学习和吸收西方音乐的技巧和理论,但同时保留并发扬中国音乐的独特性。
他的音乐创新理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音乐界,也对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教育贡献李叔同是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在音乐教育领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坚信音乐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和理解。
他创立了李叔同音乐教育基金会,为乡村地区的孩子提供音乐教育机会,为他们提供了接触音乐的平台。
他积极倡导将音乐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为年轻一代的音乐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
结语李叔同作为中国音乐创新的伟大先驱,用自己的音乐才华和教育贡献,为中国人民争取了音乐创新的机会。
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热情和创造力,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成为中国音乐界的瑰宝。
他的教育理念影响广泛,为培养中国音乐人才做出了巨大努力。
李叔同佛教音乐的创新性分析

李叔同佛教音乐的创新性分析李叔同是中国音乐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涵盖了各种音乐风格和流派,其中包括佛教音乐。
佛教音乐是一种与佛教文化密切相关的音乐形式,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声和节奏而闻名。
李叔同通过对佛教音乐的创新和发展,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李叔同在佛教音乐中引入了更多的乐器和演奏技巧。
传统的佛教音乐通常使用独特的低音和高音钟作为主要乐器,而李叔同在他的作品中使用了更多的乐器,例如锣、鼓、箫等。
他还尝试使用不同的演奏技巧,例如拨弦、吹奏等,以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和变化。
这些创新使得佛教音乐更加多样化和生动。
李叔同在佛教音乐的旋律和和声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佛教音乐一般以简单的旋律和和声为主,以强调宗教的庄严和平静。
李叔同在他的作品中采用了更加复杂和丰富的旋律和和声结构,以体现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他融合了一些传统民间音乐的元素,如江南文化中的“江南丝竹”和“水乡音律”,以及西方音乐的和声处理方法,使得佛教音乐更加富有个性和创造性。
李叔同在佛教音乐的节奏和节拍方面也进行了创新。
传统的佛教音乐通常以缓慢的节奏和简单的节拍为主,以追求宁静和冥想的效果。
李叔同在他的作品中尝试了更加复杂和快速的节奏和节拍变化,以增加音乐的动感和活力。
他运用了一些西方音乐的节奏技巧,如加速、减速和变拍,使得佛教音乐更加有活力和张力。
李叔同在佛教音乐的创新性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在乐器、旋律、和声和节奏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使得佛教音乐更加多样化、丰富化和个性化。
他的作品不仅在佛教音乐领域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叔同的创新性分析也为后世的音乐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发展佛教音乐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
李叔同学堂乐歌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李叔同学堂乐歌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影响1. 引言1.1 李叔同学堂乐歌介绍李叔同学堂乐歌是一种结合传统音乐和现代元素的音乐形式,由知名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创立。
这种音乐形式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古典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的特点,音乐风格多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李叔同学堂乐歌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深刻的歌词内容,深受广大年轻听众的喜爱和追捧。
李叔同学堂乐歌在当代音乐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
通过李叔同学堂乐歌,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之间的融合,体验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碰撞和交融,带给人们全新的音乐体验和审美感受。
李叔同学堂乐歌是一种融合传统和现代元素的音乐形式,它不仅具有音乐性,更具有文化性和时代性,对当代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发作用。
1.2 当代音乐教育现状当代音乐教育现状可以说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音乐教育也在不断地演变和革新。
在过去,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方式传授,比如学习乐理、演奏技巧和音乐历史等内容。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音乐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改变。
现在,音乐教育更强调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音乐教育也在逐渐融入到数字化和在线教育的趋势中。
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平台和工具来学习音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这种新型的音乐教育方式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当代音乐教育现状呈现出多样化和普及化的趋势,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力,倡导个性化和创新性教学方法。
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李叔同学堂乐歌的影响李叔同学堂乐歌的普及化,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音乐教育,不再局限于少数人群。
这种普及化的教育方式,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音乐的乐趣,也有助于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李叔同佛教音乐的创新性分析

李叔同佛教音乐的创新性分析李叔同(1880-1942)是民间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之一,他有着卓越的文化造诣和社会意识,对音乐艺术的探索和推广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李叔同的音乐活动中,佛教音乐占有重要地位。
他发扬了佛教音乐的传统继承,同时又注重创新,将佛教音乐与当代的音乐形式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新音乐风格,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佛教音乐的传统继承李叔同对佛教音乐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14年。
当时他为了寓教于乐,特地前往离开上海近百年之久的济公堂拜访。
济公堂是上海地区佛教音乐的中心,以其独特的“黄梅调”闻名。
李叔同对这种音乐深感震撼,因此开始深入研究和探讨。
他不仅记录了大量的佛教音乐传统,还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引用、融合了这些传统元素。
李叔同对黄梅调的研究颇有成果。
黄梅调是一种特殊的江苏民歌,其音乐风格与南派佛教音乐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以长调为主,具有丰富的音调变化。
李叔同在黄梅调中发掘出一些与佛教音乐相似的旋律和节奏,发挥了黄梅调和佛教音乐的共性,结合宗教和道德与感情和情趣,运用敬祷和抒情的音乐手法将高深的佛学思想融入音乐中。
二、佛教音乐与当代音乐的结合“佛教音乐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是李叔同对佛教音乐的创新性态度。
他运用当时新兴的西方音乐形式,注重旋律的变化和情感的表达,将佛教音乐与当代音乐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新音乐风格。
在李叔同的创作中,弦乐是他创造的新音乐之一。
传统的佛教音乐大多以吹奏和打击乐器为主,李叔同则在其中加入了弦乐,让音乐听起来更加优美和和谐。
在《浴佛曲》中,李叔同使用了古典发声弦乐结构,并融入了西方管弦乐的语汇,在使用纯粹的和声和清新优美的旋律之间达到平衡,使得音乐声乐相应,动静有致,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此外,李叔同还将通俗音乐与佛教音乐巧妙地结合起来,创作了《菩萨蛮》等具有明显通俗元素的佛教音乐作品。
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宣扬了佛教思想。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摘要:李叔同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李叔同的文化和音乐修养还有中西文化的结合使他的音乐在传承传统古诗词文化的同时又具有悠远的意境和抒情的旋律,这些歌曲广受人们喜爱,这也使得他的音乐教育思想有了实践的基础。
关键词:李叔同;音乐教育;李叔同在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音乐教育思想,成为后世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先识器而后文艺“先识器而后文艺”出自《论语》,是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识器”指这个人的学识和气度修养,“文艺”则指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先识器而后文艺”的意思是一个人若是想要有远大的前程,必须先修炼自身的气度和见识,其次才是文学艺术的创作。
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李叔同并没有选择传统儒学思想来救国,而是采用了美育救国,早年留学日本接受的先进思想使得他清楚的明白,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人心,他坚定的认为,学生首先要是一个正直的人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好音乐知识和技能,学生只有对音乐持有端正良好的态度,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境界。
因为音乐不仅是一种娱乐的文化而应该具备社会的教化功能,在动荡的民国时期,用音乐教育开启民智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学习中感悟到人生哲理,明白爱国的意义,将音乐从一种艺术性教学变为激发人们爱国热情和唤醒民众的载体。
二、推广普及社会音乐教育在中国传统歌曲创作主要分为三种方式:一、民间艺人的即兴创作;二、文人或宫廷乐师的创作;三、文人利用现有旋律进行填词。
而在歌曲传授方面则以师徒口口相传为主,传承内容主要集中在技巧和艺术方面,而李叔同则认为应该让音乐教育成为一种社会普及教育,并将其带入学堂之中。
在《基础教育课程与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新的教育方式要实行素质教育,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四有青年,这正是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体现。
介绍李叔同以及学堂乐歌的作文

介绍李叔同以及学堂乐歌的作文【篇1】介绍李叔同以及学堂乐歌的作文纷扰尘世中,李叔同的身影显得那般清癯而独特,他如同一位威严而又和蔼的引路人,以音乐为灯,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心灵之路。
记得初识李叔同,是在那所历史悠久的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彼时,他尚未成为后来人所熟知的弘一法师,而只是我们的音乐教师。
然而,即便是这样平凡的身份,也掩盖不住他身上的非凡气质。
他身材瘦削,却透着一股坚韧之气;面容威严而和蔼,令人既感敬畏又觉亲切;一副黑框眼镜下,藏着的是他那深邃而又炽热的目光。
李叔同的上课风格,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他总是提前到达教室,端坐在讲台上,静静地等待着学生们的到来。
当上课铃声响起,他便会缓缓起身,向学生们深深地鞠上一躬,然后开始他的授课。
他的课堂,总是充满了严肃而庄重的气氛,但又不失亲切与和蔼。
他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每一个学生。
作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和教育家,李叔同深知音乐的力量。
他相信,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引领人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因此,他总是竭尽全力,将音乐的魅力传递给我们每一个学生。
他的学堂乐歌,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唱歌,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以音乐为媒介,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与真谛。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李叔同的音乐如同一股清流,洗涤着人们内心的尘埃与疲惫。
他的学堂乐歌,更是如同一束束明亮的光芒,照亮了无数迷茫的心灵,引领着他们走向希望与未来。
他的音乐,不仅是对美的追求与诠释,更是对生命的热爱与礼赞。
如今,虽然李叔同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音乐和学堂乐歌却如同不朽的传奇,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每当我们唱起那些熟悉的旋律,仿佛就能感受到他的威严与和蔼、他的热爱与执着,仿佛就能听到他那穿越时空的教诲与呼唤。
他的音乐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篇2】介绍李叔同以及学堂乐歌的作文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传奇人物,他的一生如同跨越了几个世纪的故事,他就是李叔同,后来的弘一法师。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实践及其启示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实践及其启示许佩晖【期刊名称】《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5【摘要】Li Shu-tong was not only one of the main pioneers of China's school songs,but also a famous theorist and practitioner of music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In the music educational practice,he gradually formed his own unique educational idea of “personality and experience the first and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the second”and teaching ideas of “students the first”and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Under n ew circumstances,the research on his music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ideas will help the later music educators absorb predecessors’beneficial achievements,and it will be conducive to promote fur-ther China's development of music education reform.%李叔同是中国学堂乐歌的主要开创者之一,是近代著名的音乐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
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形成自身独特的“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教育思想以及“以学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及其启示
一、李叔同音乐教育实践概况
李叔同先生于1911年日本东京美术高等学校学成归国,直至1918年剃度为僧,长达7年的时间里,主要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事业。
他先后在上海城东女学、浙江两级师范(后改称浙江第一师范)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主教音乐和美术,尤其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长达6年的音乐教育实践[2]32,是李叔同从事学2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时期,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音乐教育思想。
这段时间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困、民族复苏的历史时期,此时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刚刚起步,师资力量极其薄弱。
李叔同原本是受时任浙江第一师范校长经亨颐之邀担任图画手工科教师的,由于学生强烈要求李叔同先生开设音乐教育课,校方只好慨然允诺。
由于没有现成的音乐教材,李叔同便自选部分中外优秀歌曲进行改编和填词。
基于扎实的国学根基再加上其接受过非常系统的西洋音乐教育,因而由他自己作曲作词的音乐作品富有意蕴且易唱易学,从而受到浙江第一师范学生极大欢迎,并被当时很多其他新式学堂所采用[3]。
李叔同先生以其对音乐教育的奉献精神、对音乐教育的独特认识和自身完美的人格魅力投入到当时并不被社会所重视的音乐教育,并且身体力行的培养出一大批优秀音乐人才,从而实现了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的双丰收。
李
叔同先生和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成为近代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一支非常重要的音乐教育家群体,为发展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李叔同先生于1918年皈依佛门,依然以“出世的精神”关心和帮助他的弟子们所从事的“入世”的音乐教育事业[4]。
二、李叔同先生音乐教育思想探析
作为中国学堂乐歌主要开创者以及近代著名启蒙音乐教育家和实践家,李叔同通过自己的音乐教育实践,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教育思想。
其音乐教育思想产生的根源,是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并通过具体的音乐教育实践而逐步形成的[5]。
(一)主张“先器识而后文艺”的音乐教育思想
“先器识而后文艺”不仅是李叔同先生音乐教育理念的核心,同时也是其一贯坚持的艺术教育思想的核心。
早在李叔同19岁以童生身份参加天津县学考试时,便提出了士应以“器识为先,文艺为后”的观念。
可以看出,“先器识而后文艺”的理念已经存在于先生思想之中,并且一直贯穿并指导其开展音乐教育实践。
“器识”主要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李叔同先生认为从事艺术工作者必须首先进行培养和提高自身人格修养,只有达至一定的精神境界,才可以对其传授相应的技艺,方可以培养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
反之,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艺德,3不管其如何精通熟练技艺,也不足以称道。
李
叔同先生在进行音乐教育时非常重视训练学生的音乐技能,严格但温和。
从音乐专业角度严格把关,但这并非李叔同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和唯一目标,其培养的唯一目标和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素养。
李叔同先生的高足之一——刘质平当时虽然已经在音乐创作上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先生却对其一再强调必须重视提高个人修养。
在他看来,若要达到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就必须以加强自身个人修养作为根本。
另一方面,李叔同先生经常将自己的个人财物用于支持日常办学,且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先器识”也是李叔同一生身体力行的做人准则。
(二)主张“因材施教”的音乐教学理念
中国因材施教的传统教育理念源自孔子,即根据弟子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从而培养出一大批不同特点的优秀人才。
进入21世纪以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渐被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教育界认同并接受,而世界教育发展史也一再证明任何一种教育行为都必须做到因材施教,才可以最大程度达到教育效果。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体现对受教育者的人性关怀,从而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李叔同先生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继承了中国因材施教的传统教学理念,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特点以自身良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从而有效调动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艺术特长[6]。
著名画家
丰子恺开始同时学习绘画和音乐两个方向,但在经过一次考试之后,李叔同先生和其进行了一次深入沟通,根据丰子恺自身特点,建议其专门学习绘画,从而造就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美术大家[7]。
(三)主张“以学生为本”的音乐教学理念
任何一种教育行为的开展都应该以人为本,这样才可以全面体现对人的尊严的关怀,才可以帮助受教育者实现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
李叔同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始终坚持尊重每一个学生,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对于学生从不使用过激的语言教训学生,而是用循循善诱的话语,加上自身一丝不苟的教育态度去感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潜能和存在价值[8]。
李叔同先生对学生专业学习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各种音乐技能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完美无缺。
但在表达方式上,却是等学生演奏完后,先肯定他的进步之处,然后再请这个学生明天再次演奏,并且提出应注意一些存在的问题[9]。
李叔同主张的“以学生为本”音乐教学理念,建立在对学生赏识的基础之上,虽没有严格的说教和严肃的训诫,却一样可以达到让学生心悦诚服进而心生敬佩的良好教育效果。
三、李叔同先生音乐教育思想对当前音乐教育的重要启示
当前,社会舆论仍然对音乐教育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导
致当今音乐教育存在着李叔同生活时代相同的境遇。
李叔同的“先器识而后文艺”以及“以学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音乐教育思想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中我们能够得到一些有益启示。
(一)音乐教育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当前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大都存在着重视培养学生音乐技能,忽视对学生音乐理论、学生道德素养和文化知识学习的培养,使得很多音乐学生一味追求技能学习,而对其他文化知识课程重视不够,导致音乐学生综合素质的欠缺。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大众对音乐专业学生存在偏见,认这艺术类学生文化综合修养有限。
可以说,李叔同先生主张的“先器识而后文艺”教育理念是符合中国音乐教育改革要求的,在当下音乐教育体系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0]。
当前的音乐教育,应重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改变“唯技术论”的错误观念,应该利用优秀音乐作品本身蕴含的丰富思想情感和多彩的历史文化因素,引导音乐专业学生深入了解音乐作品创作者的成长经历、历史背景以及内在情感表达,从而陶冶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有更加深入诠释和完美的演绎。
(二)音乐教育应以学生为本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李叔同先生主张的“以学生为本”的音乐教学理念,将学
生作为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来对待,并且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给他们自主进行音乐学习的权利。
教师通过鼓励和引导的而非训斥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意识和自身独立人格,进而促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禀赋发展自身的个性和能力,成为可以掌握自身命运的人。
另一方面,当前很多音乐教师大都是从自身主观经验出发,对大部分学生使用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11]。
因此,音乐教育工作者应继承李叔同先生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深入持久地了解和观察每一个学生,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为其量体裁衣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从而有效发挥学生的特长。
(三)音乐教师应该重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李叔同先生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才能和高尚的修养,并且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坚持身体力行的教学品格,为学生做出表率,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
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教师重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世纪理想的音乐教师不仅应该是音乐艺术大师,同时也应该是教育艺术大师。
一方面,作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应该学习李叔同先生人格感化的音乐教学品格。
不仅表现在对祖国和音乐教育事业的爱,同时也表现在对每一个学生细致入微的关怀。
教师除了赋予学生良好的专业技术以外,更应该身体力行,帮
助学生同时具备高尚的道德和专业素养。
另一方面,音乐作为一门学科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音乐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因此,音乐教师加深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树立不断学习的发展理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李叔同先生是一位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和音乐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音乐教育家,其独特且丰富的音乐教育思想是先生留给中国音乐教育界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
时至今日,我们回头重新认识和学习李叔同先生“先器识而后文艺”的音乐教育思想以及“以学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音乐教学理念,仍然对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
作者:许佩晖单位:闽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