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物的分类

湿地生物的分类

湿地是指在地表水覆盖或者植被密集的地区,由于湿地环境的独特性,使得湿地成为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湿地生物的分类是指根据其形态特征、生态特性和遗传关系等方面,对湿地中的生物进行划分和归类。下面将详细介绍湿地生物的分类。

一、湿地生物的类群划分

1.植物类:湿地植物是湿地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类主要基于植株的形态特征、生态特性和亲缘关系。根据植物的生活史和形态特征,湿地植物可以分为维管束植物和非维管束植物两大类。维管束植物包括了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如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湿地长禾类植物等;非维管束植物主要是指苔藓类植物和藻类植物。

2.动物类:

(1)海洋动物:湿地中的海洋动物包括了鱼类、甲壳类、贝类、腕足类等。鱼类是湿地中重要的物种,其分类主要基于鳞片的特征、体形、生活史和遗传关系等。甲壳类是指螃蟹、龙虾、虾等,其分类主要基于外骨骼特征和解剖结构等。

(2)水生昆虫:湿地中的昆虫种类繁多,代表性的有水蚀蝗、蚊子、蜻蜓、水蚤等。按照生活习性和生态特征,水生昆虫可以分为捕食性

昆虫、食腐动物和植食性昆虫等。湿地中的蚊子是常见的水生昆虫,

其分类主要基于体形特征和生活史等。

(3)鸟类:湿地是许多鸟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地,湿地鸟类主要包括

水禽、候鸟和水鸟。鸟类的分类主要基于嘴形、足形、翅膀形态和习

性等。

(4)其他动物:湿地中还有一些其他动物群体,如两栖动物、爬行

动物和兽类等。两栖动物主要包括青蛙、蟾蜍和蜥蜴等;爬行动物主

要包括鳄鱼、龟、蛇等;兽类主要包括水獭、水鼠、水生哺乳动物等。

二、湿地生物的生态功能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还

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1.栖息地保护:湿地为许多物种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和繁殖场所,保护湿地生物对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2.生态调节:湿地能够吸收和存储大量的水分,平衡水文循环,缓冲降雨的冲击,减少洪水的发生。湿地还能够降解有机物,净化水质,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3.碳汇功能:湿地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并储存下来,成为重要的碳汇。湿地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保持土壤稳定:湿地的植物根系能够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土壤的稳定性。

5.生物多样性维护:湿地中丰富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维持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三、湿地生物的保护与管理

湿地生物的保护与管理是实现湿地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修复的重要环节。

1.建立保护区:合理划定湿地保护区的范围和边界,建立湿地保护区管理机构,确保湿地生物的合理保护和管理。

2.生态修复:对受到破坏的湿地进行生态修复,包括湿地的植被恢复、水体净化、栖息地整治等,恢复湿地生物的适宜生境。

3.应用科学管理: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湿地生物资源的调查和监测,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保护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和完整性。

4.社会参与与宣传教育: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湿地生物保护的认识和意识,促进社会各界参与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在湿地中,植物和动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彼此依存,相互影响。保护湿地生物及其多样性,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只有加强湿地生物的保护与管理,才能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修复,确保湿地生物在未来能够持续发展。

湿地类型及其分布

湿地类型及其分布 (1)沼泽湿地。中国的沼泽约1197万公顷,主要分布于东北的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若尔盖高原及海滨、湖滨、河流沿岸等,山区多木本沼泽,平原为草本沼泽。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沼泽分布区,1990年尚存沼泽约113万公顷。三江平原无泥炭积累的潜育沼泽居多,泥炭沼泽较少。沼泽普遍有明显的草根层,呈海绵状,孔隙度大,保持水分能力强。本区资源利用以农业开垦,商品粮产出为主。大、小兴安岭沼泽分布广而集中,大兴安岭北段沼泽率为9%,小兴安岭沼泽率为6%,该区沼泽类型复杂,泥炭沼泽发育,以森林沼泽化、草甸沼泽化为主,是我国泥炭资源丰富地区之一。若尔盖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集中的泥炭沼泽区。特别市黑河中、下游闭流和伏流宽谷,沼泽布满整个谷底,泥炭层深厚,沼泽率达20%--30%。本区以富营养草本泥炭沼泽为主,复合沼泽体发育。若尔盖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草场。海滨、湖滨、河流沿岸主要为芦苇沼泽分布区。滨海地区的芦苇沼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至鸭绿江口的淤泥质海岸,集中分布在河流入海的冲积三角洲地区。我国较大湖泊周围,一般都有宽窄不等的芦苇沼泽分布。另外,无论是外流河还是内流河,在中下游河段往往有芦苇沼泽分布。 (2)湖泊湿地。中国的湖泊具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并显示出不同

的区域特点。据统计,全国有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2711个,总面积约90864平方公里。根据自然条件差异和资源利用、生态治理的区域特点,中国湖泊划分为五个自然区域。?东部平原地区湖泊,主要指分布于长江及淮河中下游、黄河及海河下游和大运河沿岸的大小湖泊。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696个,面积21171.6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23.3%。著名的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即位于本区。该区湖泊水情变化显著,生物生产力较高,人类活动影响强烈。资源利用以调蓄滞洪、供水、水产业、围垦种植和航运为主。?蒙新高原地区湖泊。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724个,面积19544.6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21.5%。本区气候干旱,湖泊蒸发超过湖水补给量,多为咸水湖和盐湖。资源利用以盐湖矿产为主。?云贵高原地区湖泊。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60个,面积1199.4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1.3%,全系淡水湖。该区湖泊换水周期长,生态系统较脆弱。资源利用以灌溉、供水、航运、水产养殖、水电能源和旅游景观为主。?青藏高原地区湖泊。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091个,面积44993.3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9.5%,本区为黄河、长江水系和雅鲁藏布江的河源区,湖泊补水以冰雪融水为主,湖水入不敷出,干化现象显著,近期多处于萎缩状态。该区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资源利用以湖泊的盐、碱等矿产开发为主。?东北平原地区与山区湖泊。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40个,面积3955.3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4%。本区湖泊汛期(6-9月)入湖水量为全年水

湿地生物的分类

湿地生物的分类 湿地是指在地表水覆盖或者植被密集的地区,由于湿地环境的独特性,使得湿地成为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湿地生物的分类是指根据其形态特征、生态特性和遗传关系等方面,对湿地中的生物进行划分和归类。下面将详细介绍湿地生物的分类。 一、湿地生物的类群划分 1.植物类:湿地植物是湿地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类主要基于植株的形态特征、生态特性和亲缘关系。根据植物的生活史和形态特征,湿地植物可以分为维管束植物和非维管束植物两大类。维管束植物包括了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如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湿地长禾类植物等;非维管束植物主要是指苔藓类植物和藻类植物。 2.动物类: (1)海洋动物:湿地中的海洋动物包括了鱼类、甲壳类、贝类、腕足类等。鱼类是湿地中重要的物种,其分类主要基于鳞片的特征、体形、生活史和遗传关系等。甲壳类是指螃蟹、龙虾、虾等,其分类主要基于外骨骼特征和解剖结构等。

(2)水生昆虫:湿地中的昆虫种类繁多,代表性的有水蚀蝗、蚊子、蜻蜓、水蚤等。按照生活习性和生态特征,水生昆虫可以分为捕食性 昆虫、食腐动物和植食性昆虫等。湿地中的蚊子是常见的水生昆虫, 其分类主要基于体形特征和生活史等。 (3)鸟类:湿地是许多鸟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地,湿地鸟类主要包括 水禽、候鸟和水鸟。鸟类的分类主要基于嘴形、足形、翅膀形态和习 性等。 (4)其他动物:湿地中还有一些其他动物群体,如两栖动物、爬行 动物和兽类等。两栖动物主要包括青蛙、蟾蜍和蜥蜴等;爬行动物主 要包括鳄鱼、龟、蛇等;兽类主要包括水獭、水鼠、水生哺乳动物等。 二、湿地生物的生态功能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还 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1.栖息地保护:湿地为许多物种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和繁殖场所,保护湿地生物对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常见的湿地植物的种类及特点

工湿地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浏览次数:7日期:2010年8月17日 随着环境保护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湿地功能也有了广泛的认识。湿地作为"地球之肾",担负着对地球自然水体的净化和处理功能。由于城市中天然湿地的逐渐减少和消亡,因此人工湿地以其独到的优越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发展。 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态污水净化处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湿地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从而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当污水通过湿地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而使水质得到净化。 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的关键在于工艺的选择和对植物的选择及应用配置。如何选择和搭配适宜的湿地植物,并且将其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湿地系统中成了我们在营建人工湿地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植物的选用原则(1)(2) 1.1植物在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建功能; 管理简单、方便是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工程的主要特点之一。若能筛选出净化能力强、抗逆性相仿,而生长量较小的植物,将会减少管理上尤其是对植物体后处理上的许多麻烦。一般应选用当地或本地区天然湿地中存在的植物。 1.2植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长势; ①抗冻、抗热能力 由于污水处理系统是全年连续运行的,故要求水生植物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基本正常生长,而那些对自然条件适应性较差或不能适应 的植物都将直接影响净化效果。 ②抗病虫害能力

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中的植物易滋生病虫害,抗病虫害能力直接关系 到植物自身的生长与生存,也直接影响其在处理系统中的净化效果。 ③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 由于人工湿地中的植物根系要长期浸泡在水中和接触浓度较高且变 化较大的污染物,因此所选用的水生植物除了耐污能力要强外,对当地的 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周围的动植物环境都要有很好的适应能力。 1.3所引种的植物必须具有较强的耐污染能力; 水生植物对污水中的B O D5、C O D、T N、T P主要是靠附着生长在根区表面及附近的微生物去除的,因此应选择根系比较发达,对污水承受能力强的水生植物。 1.4植物的年生长期长,最好是冬季半枯萎或常绿植物;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常会出现因冬季植物枯萎死亡或生长休眠而导致功能下降的现象,因此,应着重选用常绿冬季生长旺盛的水生植物类型。 1.5所选择的植物将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隐患或威胁,具有生态安全性; 1.6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文化价值、景观效益和综合利用价值。 若所处理的污水不含有毒、有害成分,其综合利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作饲料,一般选择粗蛋白的含量>20%(干重)的水生植物;②作肥料,应考虑植物体含肥料有效成分较高,易分解;③生产沼气,应考虑发酵、产气植物的碳氮比,一般选用植物体的碳氮比为25~30.5/1;④工业或手工业原料,如芦苇可以用来造纸,水葱、灯心草、香蒲、莞草等都是编制草席的原料。 由于城镇污水的处理系统一般都靠近城郊,同时面积较大,故美化景观也是必须考虑的。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工湿地的工艺设计者和建设者考虑得最多的是植物的独有性和观赏价值等表在因素,没有考虑到栽种该植物后 的植株生长效果、湿地的运行效果、生长表现以及对生态的安全性等,导致人工湿地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功能骤降或运行费用剧增,最后导致系 统瘫费或闲置。 2.人工湿地植物特性的研究及植物配置分析 2.1根据植物类型分析 2.1.1漂浮植物 漂浮植物中常用作人工湿地系统处理的有水葫芦、大薸、水芹菜、李氏禾、浮萍、水蕹菜、豆瓣菜等。 根据对这些植物的植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生命力强,对环境适应性好,根系发达;②生物量大,生长迅速; ③具有季节性休眠现象,如冬季休眠或死亡的水葫芦、大薸、水蕹菜,

中国湿地分类

目前湿地分类标准与湿地的定义一样,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分类方法多种多样,因地区、学科不同而有明显得差异。但总的可以分为“成因分类法”和“特征分类法”两大类,前者是美国Cowardin在1979年提出的分类方法(Cowardin et al。1979),后者比较有代表性的有Brinson的水文动力地貌学方法(Brinson,1993)。借鉴国外湿地分类方法,根据我国湿地的特点,形成了适用于我国湿地的分类系统: 中国的湿地分类 根据中国的湿地现状以及《湿地公约》分类系统,初步确定了全国湿地分类框架,共分为5大类28个类型。各湿地类型及其划分如下: 1.天然湿地 (1)沼泽湿地 ①藓类沼泽:以藓类植物为主,盖度100%的泥炭沼泽。 ②草本沼泽:植被盖度≥30%、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沼泽。 ③沼泽化草甸:包括分布在平原地区的沼泽化草甸以及高山和高原地区具有高寒性质的沼泽化草甸、冻原池塘、融雪形成的临时水域。 ④灌丛沼泽:以灌木为主的沼泽,植被盖度≥30%。 ⑤森林沼泽:有明显主干、高于6m、郁闭度≥0.2的木本植物群落沼泽。 ⑥内陆盐沼:分布于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盐沼。由一年生和多年生盐生植物群落组成,水含盐量达0.6%以上,植被盖度≥30%。 ⑦地热湿地:由温泉水补给的沼泽湿地。 ⑧淡水泉或绿洲湿地 (2)湖泊湿地 ①永久性淡水湖:常年积水的海岸带范围以外的淡水湖泊。 ②季节性淡水湖:季节性或临时性的泛洪平原湖。

③永久性咸水湖:常年积水的咸水湖。 ④季节性咸水湖:季节性或临时性积水的咸水湖。 (3)河流湿地 ①永久性河流:仅包括河床,同时也包括河流中面积小于100公顷的水库(塘)。 ②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 ③泛洪平原湿地:河水泛滥淹没(以多年平均洪水位为准)的河流两岸地势平坦地区,包括河滩、泛滥的河谷、季节性泛滥的草地。 (4)滨海湿地 ①浅海水域: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永久水域,植被盖度<30%,包括海湾、海峡。 ②潮下水生层:海洋低潮线以下,植被盖度≥30%,包括海草层、海洋草地。 ③珊瑚礁:由珊瑚聚集生长而成的湿地。包括珊瑚岛及其有珊瑚生长的海域。 ④岩石性海岸:底部基质75%以上是岩石,盖度<30%的植被覆盖的硬质海岸,包括岩石性沿海岛屿、海岩峭壁。本次调查指低潮水线至高潮浪花所及地带。 ⑤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植被盖度<30%,底质以砂、砾石为主。 ⑥潮间淤泥海滩:植被盖度<30%,底质以淤泥为主。 ⑦潮间盐水沼泽:植被盖度≥30%的盐沼。 ⑧红树林沼泽:以红树植物群落为主的潮间沼泽。 ⑨海岸性咸水湖:海岸带范围内的咸水湖泊。 ⑩海岸性淡水湖:海岸带范围内的淡水湖泊。

人工湿地常用植物分类有

人工湿地常用植物分类有: 1 、漂浮植物 漂浮植物中常用作人工湿地系统处理的有水葫芦、大薸、水芹菜、李氏禾、浮萍、水蕹菜、豆瓣菜等。 根据对这些植物的植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生命力强,对环境适应性好,根系发达;②生物量大,生长迅速;③具有季节性休眠现象,如冬季休眠或死亡的水葫芦、大薸、水蕹菜,夏季休眠的水芹菜、豆瓣菜等。生长的旺盛季节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10月或9月-次年5月;④生育周期短,主要以营养生长为主,对N的需求量最高。 由于漂浮植物具有上述的植物学特性,因此,在进行人工湿地植物配置的时候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它们各自的优点:①由于这类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强,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当作地方优势品种予以优先考虑;②人工湿地系统中,水体中养分的去除主要依靠植物的吸收利用,因此,生物量大、根系发达、年生育周期多和吸收能力好的植物成为我们选择的目标;③利用植物季节性休眠特性,我们可以给予正确的植物搭配,如冬季低温时配置水芹菜而夏季高温时则配置水葫芦、大薸等适宜高温生长的植物,以避免因植物品种选择搭配单一而出现季节性的功能失调现象;④由于这类植物以营养生长为主,对N的吸收利用率要高,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重视其对N的吸收利用效果,可作为N去除的优势植物而加以利用,从而提高系统对N的去除效果。 2、根茎、球茎及种子植物 这类植物主要包括睡莲、荷花、马蹄莲、慈姑、荸荠、芋、泽泻、菱角、薏米、芡实等。它们或具有发达的地下根茎或块根,或能产生大量的种子果实,多为季节性休眠植物类型,一般是冬季枯萎春季萌发,生长季节主要集中在4-9月。 根茎、球茎、种子类植物具有以下特点:①耐淤能力较好,适宜生长在淤土层深厚肥沃的地方,生长离不开土壤;②适宜生长环境的水深一般为40-100CM 左右;③具有发达的地下块根或块茎,其根茎的形成对P元素的需求较多,因此,对P的吸收量较大;④种子果实类植物,其种子和果实的形成需要大量的P 和K元素。 由于这类植物具有以下特点,因此在进行人工湿地植物应用配置时应予以充分考虑:①基于这些植物的特性,其应用一般为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和湿地的稳定系统;②利用这些植物的生长(主要是块根、球茎和果实的生长)需要大量的P、K元素的特性,将其作为P去除的优势植物应用,以提高系统对P的去除效果。 3、挺水草本植物类型 这类植物包括芦苇、茭草、香蒲、旱伞竹、皇竹草、藨草、水葱、水莎草、纸莎草等,为人工湿地系统主要的植物选配品种。这些植物的共同特性在于:①适应能力强,或为本土优势品种;②根系发达,生长量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存,对N和P、K的吸收都比较丰富;③能于无土环境生长。 根据这类植物的生长特性,它们可以搭配种植于潜流式人工湿地,也可以种植于表流式人工湿地系统中。 根据植物的根系分布深浅及分布范围,可以将这类植物分成四种生长类型,即深根丛生型、深根散生型、浅根丛生型和浅根散生型。

湿地类型(地类)

湿地类型(地类) 湿地是指水体中或潮湿的土壤中存在着的一种特定生态系统,它们是地球上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根据其特征和功能,湿地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型。 沼泽 沼泽是一种由淤积的有机物质形成的湿地类型。它们通常位于河流、湖泊或海洋附近,水分供应源源不断。沼泽地有丰富的水草和附着生物,是许多鸟类和其他动物的栖息地。 河流湿地 河流湿地是指位于河流边缘或洪水平原附近的湿地。它们通过沉积物的逐渐沉积形成,通常在洪水季节扮演着重要的调节水流的角色。河流湿地是许多野生动物和鱼类的繁殖地。 湖泊和水库湿地

湖泊和水库湿地是由水库或天然湖泊形成的湿地类型。它们通 常具有丰富的水草和浅水区,是许多鸟类和水生生物的栖息地。湖 泊和水库湿地也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 沿海湿地 沿海湿地位于海洋和陆地之间的区域,包括河口、河流三角洲、潟湖和滩涂等。它们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许多海洋生物和候鸟 的栖息地。沿海湿地还具有保护沿海地区免受风暴和海潮侵蚀的作用。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由人类建造或改造的湿地类型。它们可以是人造湖泊、人工河流或人为修复的湿地。人工湿地常常被用于处理污水、 提供洪水保护以及增强生物多样性。 湿地保护与管理

湿地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一部分,需要得到保护和管理。保护湿地可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开发和污染等方式实现。有效管理湿地可以确保其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同时满足人类的需求。 对湿地的保护和管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学者和社区的合作和努力。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保护和维护湿地,确保其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结论 湿地是地球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生态系统,不同类型的湿地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方面有所不同。了解湿地类型及其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湿地资源。同时,湿地的保护也需要人类的共同努力,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研究

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研究 摘要:在整个湿地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群落是其中核心构成部分,如果说底栖亚系统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中心,那么底栖动物群落就是这个动态中心承上启下的关键载体,左右着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因此,深入研究底栖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特征,不仅可以促进群落生态学理论的深化,并且对湿地生物多样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广东某湿地公园为例,进行相关的研究。通过在该湿地设置的5个采样点,进行底栖动物样品的采集,以此实施物种鉴定和统计,进行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以及相关研究。 关键词: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研究 引言 底栖动物是水生无脊椎动物,生存的主要载体包括水体淤泥,岸边的砾石和石头的表面,以及水生植物上。具体的分类主要包括甲壳动物、水生环节动物、水生昆虫、水生软体动物等。在水生态种群中底栖动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既可以取食浮游生物、有机碎屑、底栖藻类等,反过来又被鸟类和鱼类所捕食,在生态链条中发挥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根据2020年8月到2021年4月,在某湿地调查的数据,进行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特征进行全面分析,为后续和同行业的湿地管理工作奠定数据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广东省某保护区湿地,地处北纬22°23′40〞 ~22°27′38〞,东经113°36′40〞~113°39′15〞之间,该湿地的西南和东南与某岛的大澳围、西涌、石井湾、东涌相接,东北和西北处隔海相望的城市有深

圳、中山和香港,总面积5103.81公顷。该湿地现有底栖动物104种,隶属6纲,15目49科;鱼类94种,隶属12目,43科;湿地现存155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其中哺乳类动物14种,两栖类动物15种,鸟类99种,爬行类动物27种,陆生 脊椎野生动物隶属25目,58科。湿地内国家级珍稀濒危动物15种,在广东濒危 动物总数中14%为该湿地的动物,有一种被列为一级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5种为 二级国家保护动物[1]。 1. 研究方法 借助Peterson采泥器对湿地底栖动物调查,利用500μm筛网对底泥进行筛 洗后,放到解剖盘中将研究动物检出;辅助样品采集的地点可以是入库口、库中、库湾湿地以及出库口位点的近岸地带,采集工具可利用孔径为0.5mm、网口长 30cm的D型网,以拖网3米采集样品。完成全部样品的采集后将其装入密封袋, 以供试验中进行鉴定底栖动物的种类和计数。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分析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方式,利用物种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多样性指数: 物种优势度指数: Y = f i × P i (2) 上式中:P i = N i / N,第i个分类单元的个体数设定为N i ,样品的总个 体数为N;第i种样品出现频率设定为 f i 。本研究的优势种设定为 Y > 0. 02的物种优势度[2]。 二、结果与分析

人工湿地的分类及结构

人工湿地的分类及结构 目录 1 人工湿地的定义 (1) 2 人工湿地的分类及结构 (1)

2.1 按湿地植物种类 (1) 2.2 按湿地功能定位和用途 (2) 2.2.1 水质处理型人工湿地 (2) 2.2.2 生境支持型人工湿地 (3) 2.2.3 景观游憩型人工湿地 (3) 2.2.4 雨洪调蓄型人工湿地 (4) 2.3 按水的流动状态 (4) 2.3.1 表面流湿地 (4) 2.3.2 水平潜流湿地 (5) 2.3.3 垂直潜流湿地 (6)

人工湿地的分类及结构 1 人工湿地的定义 湿地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 ,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早、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作用。《湿地公约》将其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 m 的水域。 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类湿地。美国湿地专家博士 Hammer 等将人工湿地定义为:“一个为了人类利用和利益,通过模拟自然湿地, 人为设计与建造的由饱和基质、挺水与沉水植被、动物和水体组成的复合体”。具体地,人工湿地就是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与功能,选择适宜的地理位置、地形,根据人们的需要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湿地。因此,人工湿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人工湿地是指人类为满足生产、生活、防灾、污水处理等目的人工修 的湿地(如塘坝、鱼塘、水景、稻田、水库、潜流湿地等)。它以人类利益为主要目标,以社会服务为主要功能,不仅可以用于污水处理,还可以用于营造景观、恢复自然湿地等,因此可称为“功能性人工湿地” 。其中,主要用于实现水质改善功能的人工湿地,可以称为水净化人工湿地。它可以分为水生植物系统(包括浮水植物系统、沉水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和湿生(耐湿)植物系统。 本文所指的人工湿地是狭义的人工湿地,即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人工建造的、可控制的和人工化的湿地系统,其设计和建造是通过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优化组合来进行污水处理。人工湿地对水的净化是填料、植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2 人工湿地的分类及结构 2.1 按湿地植物种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人工湿地可分为不同种类。如按湿地植物种类可分为

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

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 1湿地的现状和分布 (1)湿地的现状 根据《湿地公约》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因此“湿地”不仅包括沼泽、泥炭地、滩涂等,而且还包括部分内陆水体、水稻田等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 的海水区。 据统计,中国大约有2500万hm2的天然湿地,其中沼泽1100万hm2,湖泊1200万hm2,滩涂和盐沼地210万hm2,另外还有稻田人工湿地3800万hm2, 儿项共计6300万hm2,内陆水体、退潮时不超过6m的浅海水域以及河口、海湾和滩涂湿地未包括在内。此外,中国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自然或人工湿地。就湿地的类型而言,中国不仅拥有公约定义的儿乎所有类型,而且还有独特的青藏高原湿地。 (2)中国湿地的分布 中国湿地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北起黑龙江最北江畔、南到海南岛和南海诸岛,东自沿海,西至干旱的西北地区,甚至帕米尔高原都有湿地分布。但因各地自然条件不同,湿地性质并不一样。 中国东半部临太平洋,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大,湖泊多,河网密,湿地分布广,面积大,约占全国湿地面积3/5o湿地类型多,从北到南不同。 寒温带、温带湿润气候下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湿地类型多,分布广。三江平原有大面积苔草沼泽,松嫩平原有大面积芦苇沼泽。 暖温带、亚热带半湿润、湿润气候条件下的华北平原、淮河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湖泊众多,河网密,有大面积芦苇湿地和荻湿地。湖泊浅水湿地有多种眼子菜(Potamogeton)群落。 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江南丘陵和云贵高原。受地形影响,湿地面积小,分布零星。山间洼地有蘇类沼泽,湖边有芦苇湿地,还有该区特有的海菜花(Ottelia yunanensis)湿地。 亚热带南部、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滇西南山间谷地以及广东和海南沿海,分

中国湿地分类

中国的湿地分类 根据中国的湿地现状以及《湿地公约》分类系统,初步确定了全国湿地分类框架,共分为5大类28个类型。各湿地类型及其划分如下: 1.天然湿地 (1)沼泽湿地 ①藓类沼泽:以藓类植物为主,盖度100%的泥炭沼泽。 ②草本沼泽:植被盖度≥30%、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沼泽。 ③沼泽化草甸:包括分布在平原地区的沼泽化草甸以及高山和高原地区具有高寒性质的沼泽化草甸、冻原池塘、融雪形成的临时水域。 ④灌丛沼泽:以灌木为主的沼泽,植被盖度≥30%。 ⑤森林沼泽:有明显主干、高于6m、郁闭度≥0.2的木本植物群落沼泽。 ⑥内陆盐沼:分布于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盐沼。由一年生和多年生盐生植物群落组成,水含盐量达0.6%以上,植被盖度≥30%。 ⑦地热湿地:由温泉水补给的沼泽湿地。 ⑧淡水泉或绿洲湿地 (2)湖泊湿地 ①永久性淡水湖:常年积水的海岸带范围以外的淡水湖泊。 ②季节性淡水湖:季节性或临时性的泛洪平原湖。 ③永久性咸水湖:常年积水的咸水湖。 ④季节性咸水湖:季节性或临时性积水的咸水湖。 (3)河流湿地 ①永久性河流:仅包括河床,同时也包括河流中面积小于100公顷的水库(塘)。 ②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 ③泛洪平原湿地:河水泛滥淹没(以多年平均洪水位为准)的河流两岸地势平坦地区,包括河滩、泛滥的河谷、季节性泛滥的草地。 (4)滨海湿地 ①浅海水域: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永久水域,植被盖度<30%,包括海湾、海峡。 ②潮下水生层:海洋低潮线以下,植被盖度≥30%,包括海草层、海洋草地。 ③珊瑚礁:由珊瑚聚集生长而成的湿地。包括珊瑚岛及其有珊瑚生长的海域。 ④岩石性海岸:底部基质75%以上是岩石,盖度<30%的植被覆盖的硬质海岸,包括岩石性沿海岛屿、海岩峭壁。本次调查指低潮水线至高潮浪花所及地带。 ⑤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植被盖度<30%,底质以砂、砾石为主。 ⑥潮间淤泥海滩:植被盖度<30%,底质以淤泥为主。 ⑦潮间盐水沼泽:植被盖度≥30%的盐沼。 ⑧红树林沼泽:以红树植物群落为主的潮间沼泽。 ⑨海岸性咸水湖:海岸带范围内的咸水湖泊。 ⑩海岸性淡水湖:海岸带范围内的淡水湖泊。 河口水域:从近口段的潮区界(潮差为零)至口外海滨段的淡水舌锋缘之间的永久性水

湿地的生态性质、定义和分类

湿地的生态性质、定义和分类 湿地是地球上广泛分布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由于其生态结构的复杂性和生态功能的多样化,它支承着独具特色的物种和较高的自然生产力,为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提供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对湿地价值的认识首先是从水禽栖息地开始的。由于其本身的脆弱性和人类干扰的强劲,其面积和生态功能都在下降。因而,湿地的保护引起普遍的关注,湿地便成为唯一有其国际性保护公约(Ramsar conservation)的生态系统。 生态学所强调的"整体性"原则,使得保护学家从珍稀、濒危水禽的个体生态和种群生态水平上将视野拓宽生态系统的水平上,重视水禽栖息地的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湿地物种减少和致危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是湿地大面积损和生境破碎化。造成这种恶果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干)外,更主要的是人类的强度干扰。现在,湿地那些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价值都得到广泛的注意。随着对这类生态系统的呼声日渐提高,对湿地的生态系统水平的研究也逐渐加强。 1.湿地的生态性质 湿地是一种多类型、多层次的复杂的生态系统。任何特定类型的湿地在一定区域围都占有一定“生态位”,这个生态位来自于水文、气候、基底沉积物、地形和生物过程相互作用的环境复合体,以此支承着一个特定生产力水平下的某些物种的生存和繁衍(J. G. Gosselink & R. E Turner 1978)。湿地生态系统有别于其他类型生态系统的突出标志和最根本的成因是其水分的盈余。水文过程是主宰湿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最重要的因子,其动力条件决定着湿地的基质或沉积物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其深度和水质决定着湿地的植被类型和群落结构。因此,湿地的生态性质的所有体现皆与其水文特征密切相关。

湿地知识汇总

湿地知识汇总 1.湿地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 2.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 3.有“地球之肾”的美名 4.1971年2月2日建立了全球政府间保护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 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湿地公约》于1975 年12 月21 日正式生效,是全球第一个环境公约。 5.为了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 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6. 历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 (1)1997年:湿地是生命之源(Wetlands : a Source of Life) (2)1998年:湿地之水,水之湿地(Water for Wetlands, Wetlands for Water)(3)1999年:人与湿地,息息相关(People and Wetlands :the Vital Link) (4)2000年:珍惜我们共同的国际重要湿地(Celebrating Our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5)2001年:湿地世界——有待探索的世界(Wetlands World-A World to Discover)(6)2002年:湿地:水、生命和文化(Wetlands : Water,Life,and Culture) (7)2003年:没有湿地-就没有水(No Wetlands - No Water) (8)2004年:从高山到海洋,湿地在为人类服务(From the Mountains to the Sea,Wetlands at Work for Us) (9)2005年: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Culture and Biological Diversities of Wetlands) (10)2006年:湿地与减贫(Wetland as a Tool in Poverty Alleviation) (11)2007年:湿地与鱼类(Wetlands and Fisheries) (12)2008年: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Healthy Wetland, Healthy People) (13)2009年: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Upstream-Downstream: Wetlands connect us all ) (14)2010年: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

湿地植物类型

多样的植物类型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横跨温带、亚热带和部分热带地区,自然条件复杂,湿地分布广,是世界湿地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丰富的国家之一。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我国湿地高等植物约225科815属2276种,分别占全国科、属、种的63.7%,25.6%,7.7%(表1)。全国湿地调查将全国的湿地植被划分为7组、16个植被型、180个群系(严承高等,2005)。 湿地高等植物中,濒危种约有100 种。如亚热带的水松,江南湿地的李氏禾,青藏高原湿地的芒尖苔草、西藏粉报草、斑唇马先蒿,三江平原的绶草、大花马先蒿,南部沿海红树林湿地的水椰、木榄、红榄李等都是濒危、渐危或稀有种。 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湿地野生植物有 6 种:中华水韭、宽叶水韭、莼草、水松、水杉、长喙毛茛泽泻。 由于各植物带受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湿地植物区系比较复杂。中国湿地植物归属于温带分布、泛热带分布、世界分布、中国特有、北极高山分布(表2)。 表1 中国湿地高等植物统计

表2 中国湿地高等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注:国家林业局,2002)

我国湿地植物中以温带成分为主,其属数和种数及所占比例均居首位,这些植物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其次是世界分布,包括藓类中泥炭藓、水藓等,水生沉水植物金鱼藻、眼子菜、睡莲等,挺水植物芦苇、香蒲等,沼生植物如苔草等。泛热带分布如红树属、海漆属、海桑属等,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福建等地沿海。 湿地中有分布广泛的广布种。广布种指普遍分布于世界,或几乎遍布世界的种。广布种主要属于淡水水生植物、盐生植物和伴生植物。前两大类多属于湿生植物,如挺水植物芦苇、宽叶香蒲、狭叶香蒲,浮生植物如浮萍(有15 种),沉水植物如蓖齿眼子菜、菹草、金鱼藻、轮叶狐尾藻、大茨藻、角茨藻、轮叶黑藻,沼生植物如莎草、藨草、灯心草等,均为世界广布种。 我国的第三纪孑遗木本植物水松和世界珍稀古老树种、白垩纪孑遗木本植物水杉这两个特有物种,水松只生长在东起福建、香港,向西至广西(临桂),北到江西庐山,南至广东茂名,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水杉分布在湖北省利川县,武昌市东湖。 北极高山分布,如杜鹃属、越橘属,常见我国东北山地落叶松泥炭沼泽中。 1 沼泽植物 沼泽里的植物茂盛,一般是挺水植物偏多,草的高矮根据不同地理气候条件决定:纬度较高地区的沼泽草比较高,纬度较高地区的沼

湿地生态学讲义

湿地与森林和海洋一同并称为地球上三大最重要的生态系统。 湿地是陆地和水体间的生态过渡带。 湿地被称为“生物超市”、“地球之肾”、“二氧化碳接收器”、“气候稳定器”。 湿地生态学是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1.湿地生态学产生的必然性: (1)湿地具有目前生态范例和领域如湖沼学、河口生态学所无法充分涵盖的特征特性。 (2)湿地研究已经开始致力于貌似迥然不同类型的湿地共同特征的探索和验证。 (3)湿地调查方法涉及多领域多学科,不能按常规方法进行或结合到大学现有学科分类中去。 (4)制定湿地调控和管理的政策需要湿地生态科学的强有力支持。 2.湿地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湿地资源学湿地生物生态学湿地水文学湿地土壤学 湿地保护与管理 2、美国渔业和野生生物署定义 3、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定义 * 最早的全球环境公约,唯一的关于某一种生态系统的全球性的公约。涵盖范围广——从珊瑚礁到山地。该公约是1971年2月2日于伊朗的拉姆萨尔由18个国家共同签署的。* 此后,每年2月2日被称为世界湿地日。 “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水深的海域”。从这一定义来看,湿地范围很广,湖泊、河流、6米以内的浅海水域乃至水库、水稻田,都称为湿地,后者称 湿地是陆地和水体间过渡的土地(自然综合体),其水位通常与地表持平或近于地表,抑或被浅水淹没。湿地应至少具有下述中属性之一: 1)常年或周期性的有水生植物生长; 2)土壤以无排水的水成土为主; 湿地是指水饱和程度足以发生湿生化或水生化过程的土地,其特征为土壤排水不畅,生长水生植被,生活着适应于湿润环境的多种生物。 1. 湿地面积 估计全球湿地面积为7-9百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4 %-6 %。Maltby 和Turner(1983)根据俄罗斯地理学家的著作,估计全球湿地面积约86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4%。 区域Maltby&Turner Matthews& Fung Aselmann & Crutzen Gorham (1983) (1987) (1989) (1991) 极地与北方区域 2.8 2.7 2.4 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