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周年农村生活方式变迁

新中国60周年农村生活方式变迁
新中国60周年农村生活方式变迁

新中国60周年农村生活方式变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史究竟是一部“温暖的记忆”,抑或是一部“苦涩的记忆”对于这样一个重大而又严肃的话题,政府、学界、民间恐怕很难达成一致的看法和共识。我国官方通常采用“平均数”和“绝对值”的指标来衡量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比如从1949年到2008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增长了100多倍,农民家庭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改革开放前的67.7%下降到现在的43.7%,已经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伟大历史性跨越。这种“见物不见人”的价值判断所有前题和结论都是预先设定的:即旧中国农民生活是“苦的”,新中国农民生活是“甜的”。由此得出一个“下溢假设”:只要经济发展了,蛋糕越做越大,农民生活就会好起来,精神面貌自然会好起来,其他一切社会政治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这种机械的、僵化的、抽象的逻辑推理根本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因为,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决定作用决不是单向的,统摄生活方式总体变迁的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制约、影响、决定生活方式选择和流变的是一定的价值观和决定其变化的两个基本因素:其一是当下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及特性;其二是来自传统文化的力量。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它既是一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史,又是一部精神生产力的发展史,但归根结蒂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自然史,是物质与精神、生产与生活和谐互动的历史。然而,建国60年来农民生活方式沿着革命化、政治化、集体化、城市化的轨迹演变,呈现出不同步、不平衡、不协调的明显特征:即建国后的头30年,农村物质生活资料极度匮乏,但农民精神生活比较充实;改革开放后的30年,农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但农民精神家园日渐衰败和失落。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源在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不同步(前者是“先立后破”,后者是“先破后立”),工业化超前发展,城镇化严重滞后,国家在汲取农业剩余支持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却没有把农村大量的隐性剩余劳力转移出去,制约了农民市民化、农业现代化、乡村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正如胡锦涛同志最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

展,必须把‘物的发展’同‘人的发展’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一重要论述凸显了“以人为核心”的社会整体发展观,对于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实际和各民族特点的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新型农民生活方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拟对建国60年来农民生活方式变迁的历史轨迹、主要特点及其原因进行系统回顾与反思。

一、建国初期(1949~1957年):农民物质生活得到初步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国家主权的完全独立,从此结束了自近代以来一百多年“四分五裂”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一个和平建设的新时代。在建国后的头3年,我国成功地挫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的军事挑衅和武力干涉,取得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场正义战争的伟大胜利,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尊重;同时废除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各种特权势力,实现了国家财政、金融、物价政策的统一。在国内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通过开展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禁娼肃毒等等一系列社会改造运动,彻底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势力,迅速荡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整个来说,我们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的确是新中国取得的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这是我国亿万农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得以改善、安居乐业的最根本的政治保障。

从1950年冬季开始到1952年底结束,中国大陆地区(除西藏和新疆外)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使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了7亿亩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免除了他们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的700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这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在土地制度上的一次最重大最彻底最大规模的改革,最深入、最广泛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从而使农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据统计,1949年至1952年我国农业总产值由326亿元增加到484亿元,增长了48.5%,粮食总产量由2263.6亿斤增加到3278.3亿斤,增长了42.8%,棉花总产量由889万担增加到2607万担,增长了92.9%,其他经济作物和畜禽产品产量也都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全国平均每个农户收入增加了120元左右,与1949年相比。增长了3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粮食达到

440斤/人,与土改前相比增加了几十斤。

二、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8年):农民物质生活资料极度匮乏,但精神生活比较充实。

1957年冬至1958年春,我国农村地区掀起了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积肥运动的高潮,“全国投入水利工程建设的劳动力,1957年10月是三千万人,11月是六七千万人,12月是八千万人,1958年1月达到一亿人”,由此拉开了“大跃进”的序幕。1958年8月中下旬,中央召开“北戴河会议”以后,仅花了短短不到二个月的时间,“全国共建立农村人民公社26576个,入社农户1269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99.1%。建立公共食堂265万多个,托儿所和幼儿园475万多个,老人幸福院10万多个。组建民兵师1052个,民兵团24525个,基干民兵4905.7万人,普遍实现了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又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性运动,“参加小土炉炼钢的人数从1958年8月的几百万人增加到9月的五千万人,10月底达到六千万人,11月达到九千万人,农村主要的青壮年劳动力几乎全部被抽调到钢铁生产第一线,留下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大都是妇女或老弱病残者,致使这年秋季成熟了的粮食烂在地里,最保守估计全国至少也有一至二成的粮食没有收回,造成了巨大的粮食浪费”。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暴风骤雨式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社会变革,彻底改变了中国几亿农民世代沿袭下来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但由于过分强烈的“外部冲击”和一时泛滥的“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等,结果使过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存环境下的农民无所适从。紧接着,新中国发生了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按照官方的统计口径“1959年至1961年全国死亡人口为3615万人”,但据一些学者推测“1959年至1961年这三年的非正常死亡人口总数在4000万人左右”。我国在和平建设年代一下子死亡了这么多人,这是当代世界史上极为罕见的现象。究其根源在于,我国片面强调“以钢为纲”,单纯追求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增长,忽视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三、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8年):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精神面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具有深远意义的伟

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次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生平。为此目的,必须调动我国几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根据这个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我国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改善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政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突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全面活跃农村经济;突破了统购统销制度,面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突破了单一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上来。”从1982年到1986年,中共中央“每年都要搞一个战略性文件”,及时总结和吸收亿万农民群众在基层改革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然后再把它转化成为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以此推动农村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据统计,从1978年到1984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57元增加到355.33元,年均递增17.71%,其中1982年的年增长率为19.9%,为历史最高。全国粮食总产量由3000亿公斤上升到4000亿公斤,创造了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这是多年来积聚的生产力集中释放的结果。从1985年到1988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连续4年的徘徊局面,但是“乡镇企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产值已达二千亿元以上,吸收劳力六千万人,为我国农村克服耕地有限、劳力过多、资金短缺的困难,为建立新的城乡关系,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在1978~1988年10年间,乡镇企业成为中国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在全国工业产值中“三分天下有其一”,乡镇企业用于农民分配的资金共为3828亿元,占同期农户净收入增量的75%。同时,国家还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减免部分农业税,调整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增加农村地区信贷等方面来支持和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保障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比如,我国农民在1979~1981年3年间,由于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上涨和减免部分农业税所增加的收入就有520亿元之多,这是建国以后上涨幅度最大、农民受益最多的一次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调整。总的来说,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经济发展实质是把农业的三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全部留在内部转化了,当时的说法叫做“离土不离乡,就地办工业,就近城镇化”,于是形成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又拉动了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促使整个国家出现了“内需拉动型”的增长,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正如邓小平同志生前回忆说:“我们真正干起来是1980年。1981、1982、1983这3年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1984年重点转入城市改革。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是1984年至1988年。这5年首先是农村改革带来许多新的变化,农作物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广大农民购买力增加了,不仅盖了大批新房子,而且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四大件’和一些高档消费品进入普通农民家庭。农副产品的增加,农村市场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强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就是这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是一个非常生动、非常有说服力的发展过程。”

统摄社会生活方式总体变迁的决定因素除了物质生产方式外,还包括政治制度、思想道德、文化精神、自然环境、民族传统等一系列综合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快速转型期,以职业分化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了过去以政治身份、户籍身份和行政地域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差异性日益明显。但由于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和体制机制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未来的“城乡融合”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因此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应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现代化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短距离、波浪式逐级推进的城镇化道路,“通过人口更平均地分布于全国的办法,将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二者的偏颇和缺点。”,从而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实际和各民族特点的“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现代农村社会生活方式。

土木08-1 2010/3/21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 了解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建立班级展览角,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阅读(老照片》《百年中国》等书籍和资料,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等,加深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状况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人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今天我国的旗袍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教师加以引导,根据分析,学生能够知道这些法令的出台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原因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教学方法:以练习的方式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发言同学的讲述开展讨论。如: 1.照相术是何时传人中国的?它有什么历史作用, 2.电影刚传人中国时被称为什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 3.照相术和电影在西方发明不久就传人了中国并得到发展说明了什么? 4.剪发辫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5.改称呼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会计的历史演变过程

会计的历史演变过程 会计,这一人类生产活动中的社会现象由来已久,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产物。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生产活动,在生产活动中一方面进行生产,同时对生产活动进行计数。人类从学会计数开始就产生了会计的萌芽。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低级阶段,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数量方面,还知识凭头脑去记忆,后来就逐渐发展到使用各种符号和标志。例如,在树干上,在石头上,刻画各种实物的形象。经过漫长的岁月,数量的计量由简单趋向于复杂,加上文字的出现,这给会计记录带来很大的方便。从此以后,使用文字来记录实物的数量。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很长时间内,人们所关心的还是生产本身,会计还不占重要地位,因此会计还知识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可能有专职人员去担任会计工作,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劳动产品增加,特别是出现了剩余产品后,这种情况才可能得到改变,开始有可能和必要吧会计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带有一定程度独立性的会计工作,这是会计管理的雏形。这种变化初步改变了会计工作的地位,从附带的职能变为独立的职能,逐渐发展到承担生产管理的人物,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会计之所以从生产的附带职能变为独立的职能,主要是由于产生了商品货币。从此,社会在生产过程中一切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和叫唤都要通过货币来计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理论、方法、程序和组织模式,也从简单到复杂,并逐步完善起来。因此,会计是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及由此产生经济管理的需要分不开的。会计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会计这一个古老的名词,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770年之间的西周时代就已出现“会计”一词。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有为王朝服务的会计,有专职官吏专司其事。春秋时代的孔子就曾当过管会计的官员。“会”和“计”都有计量方面的含义,并奇瑞都有汇总计算的意思,据有关历史资料考证,会计在当时的基本含义是:既有日常的零星的核算,又有年终的总和核算,称“月计岁会”。清朝焦循在《孟子正义》中对会和计两字作了具体说明,“零星之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这就是说,平时进行零星计算,期终办理决赛,把日常的核算与定期的总括核算两方面的含义都包括在一起。虽然这种简单的字面解释无法概括现代会计的丰富内容,但基本上能表达会计在核算部分的基本特征。 会计作为一项经济活动的记录、计算和汇总工作,无论在中国货在国外都有悠久的历史了,但是,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具有一套科学的计量、确认和记录的方法,则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商品都有价值,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就有价值的耗费和形成、价值的实现和收回,价值的分配与积累等经济活动,对于这些经济活动从价值上进行核算和管理,离开会计工作就无法实现。会计以其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分析检查为手段,目的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管理一个单位占用财产物资和发生的劳动耗费,确保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参与经营决策,实行会计监督,并为宏观经济管理和有关个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一次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做为一种那个管理形式并具有特定的技术方法,在我国有着长期的历史。自奴隶社会周朝开始,会计就有了发展。周朝廷和各地的奴隶主已经利用会计来管理一切贡、赋、徭、役等的征收和分配,并设有“司会”的专门官职,掌握钱粮,赋税收支,进行“月计岁会”,从秦朝到汉朝,都设有掌握钱粮、赋税和官廷财务收支的官吏。在古代,会计实际上市经济工作的主管。在会计技术方法方面,秦汉建立了一“入”、“出”为记账符号的定式会计记录方法,从西汉开始,会计与统计就分别在不同的账册中加以处理,会计账册成为簿,而统计账册成为籍。唐宋之际产生并完善了相当科学的会计结算方法,即“四柱结算法(四柱清册)”,“四柱结算法”的基本公式为“旧管(初期余额)+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余额)”。明末清初,在“四柱结算法”的影响下,民间出现了可以核算盈亏的“龙

2018初中英语写作之城市和乡村生活的区别

2018初中英语写作之城市和乡村生活的区别 Many years ago, before Chinagot developed, people dreamed to live in the city, because the life in city was colorful, everyone was chasing for the prosperity, the attracting thing for the city life lies in that people will find the chance to get succeed. Now,Chinahas been developing, the citizens start to chase the country life, they like the quiet environment, the air is much fresh. City life and country life, which is better? City life is convenient, people can buy what they want, while the country life is quiet and peaceful, I think the old prefer the country life, the young prefer the city life. People in different stage will chase for different life, that makes the difference. 很多年前,在中国发展以前,人们梦想着过上城市的生活,因为城市的生活多姿多彩,大家都追求繁荣,城市生活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人们可以找到成功的机会。现在,中国正在发展中,城市居民开始追求乡村生活,他们喜欢安静的环境,空气也很清新。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那个比较好?城市生活很方便,人们可以买到想要的,然而乡村生活安静祥和,我觉得老人比较喜欢乡村生活,年轻人比较喜

浅谈生活方式与文化变化的关系

浅谈生活方式与文化变化的关系 生活方式是一个很宽泛烦人概念,涉及到很多方面,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方式可以理解为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我认为生活方式随着文化的不同而改变,每一个时期都有特定的生活方式来表现文化的变化,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反映在文化领域里。 一定的文化引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即文化往往以其深层的底蕴,潜移默化地规范、引导着一定群体的生活意向和生活方式。在古代社会的时候,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原地区,他们是以种植作物为主的农业定居为主的生活方式,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的形式,食物也以小麦、大米为主,住在固定的房子里。在以游牧文化为主文化的游牧地区,他们以游牧为主,随着季节的不同进行迁徙,经常驯马、狩猎、放牧。他们住在蒙古包里,而且住所也不固定,经常迁徙,以奶制品、肉食为主。 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地理分界上有很明显的印记,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现代社会,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差异也还存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交往的频繁,两种生活方式有所融合,在汉族为主的地区也接受游牧民族的文化,而在游牧地区,对小麦、大米等食物也不是一无所知,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慢慢出现,两种生活方式以也在慢慢的改变、融合。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不同文化的影响反映在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上。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鲜明的特色,以蒙古族为例,蒙古族人们在见面的时候都要互相交换鼻烟,这是他们特定的习惯。蒙古族的饮食方式也很有特色饮食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他们喜食羊肉,烤全羊、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饮料主要有三种: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热止渴,且富有营养;奶酒,又叫蒙古酒。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现在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蒙古族的一些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比如说饮食中也加入了蔬菜、水果、谷物等。出行的交通工具也不仅仅是马,有了一些现代的交通工具,比如说汽车和摩托车。 生活方式一般指人们的物质资料消费方式、精神生活方式以及闲暇生活方式等内容。它通常反映个人的情趣、爱好和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是人的“社会化”一项重要内容,不同阶层和不同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总之,生活方式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因此,社会生活方式是通过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与心理结构的形成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对社会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即世界观的基本倾向。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所接触到的文化比较保守,所以反映在生活方式上也比较单一,人们只追求吃饱,衣服颜色好样式也很单调,居住条件差,交通工具落后。在改革开发之后,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生活方式变得丰富多样,人们不止追求吃饱,而更注重吃好,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营养搭配均衡。在居住方面,住房面积大了,设施也齐全了。

城市与乡村话题作文

第一讲城市与乡村 写作容:城市与乡村 金题展示:请以“城市与乡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 (2)自选文体(诗歌不少于20行),文章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 乡村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而城市则代表着文化、人群与活动。乡村中人无不羡慕城市,乡村也无不逐渐地城市化。而城市人厌倦了僵化的群体生活,依然回过头来重亲自然。回归城市?还是回归乡村?这是现代人面对的两大问题。 说到底,无论生在地,城市或乡村,生命都只是一种过程。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生于乡村的人,年轻的时候,往往迷恋着城市,一心想做个城里人,逃离这片土地。直到很多年后,才淡灭了这种轻率的渴念。 以“城市与乡村”为话题的文章,在立意和选材上都可以多样化。就立意而言,可以抒发对乡村不断城市化的无奈、反思或是释然,也可以表达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社会面貌演变的批判、质疑或是赞扬。事实上,眼下已经有太多的文章立足于对“消逝的村庄”的感伤,如果依旧选择这种立意,而未能从选材、结构、表达面有所突破,很容易造成阅读者的审美疲劳。而如果将立意转化为对乡村城市化或城市生活的一种肯定与期,文章的情感会更为明亮,也更能突出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的生存体验。 从选材上看,其实就是乡村意象与城市意象的延伸。乡村面,往往写的是田园、阡陌、庄稼汉,或与此类意象相关的生活场景,容侧重于还原自然本色的生活或是强调乡村本真面貌的失落。城市面,则可以集中于行道树、城市鸟、交通、建筑、广场等意象。以城市鸟为例,可以旨在表达对城市鸟自然生存空间被侵占的悲情,也可以表现城市鸟已能适应城市节奏,以城市为家,以自由姿态鸟瞰城市人的生活,表达对其生命形态的赞美。 当然,也可以选择城市与乡村中共有的意象,在比较中传达自我思考。比如“乡下草”与“城市草”,它们的生命状态各有不同,城市草尤其是在花圃中或是草坪中的草,经常要接受修剪,这无疑是一种戕害,城市的环境让草木无法像在乡村中野蛮生长。 除去自然物,也可以设置一个人从乡村走向城市,比如“城市农夫”,“城市蜘蛛人”等形象,通过人物的人生选择表现城市与乡村的主题。这就涉及到讲故事的能力问题。 如果你还不太擅长讲故事,那你应该有听过故事、读过故事的经验,如果我们读到了一个与“城市与乡村”主题相关的故事,并且能对这个故事加以改编,就有助于我们成功写作。主题讨论: o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对立面。----《新京报》 o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库泊 o人类断断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人类更不能没有的,却不是这些,而是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穆《乡村与城市》 我的主题: 他人主题: 交流之后,完善主题: 构思举例1. 乡村铁质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这一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从服装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同学即兴表演,不同时期即清朝、民国、当代,不同的服饰及见面怎样打招呼,来体现社会的变迁、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化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掌握的程度,具备的能力。初二学生基本上已经能使用网络查询和下载资料,加上善于表现的个性和急于探究的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思想新潮、开放,让他们去探究与本课内容中的相关知识,将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等基本史实,分析其原因。并通过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2、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变迁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演不同时期称呼的变化,认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开发教材的伸缩点,使学生不但学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教育。 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教学活动将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重视教学过程的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更好地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合作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 五、(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 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印发与本课有关的文字、图片等部分资料。 学生准备: 1、利用各种资源(旧服饰、老照片,或图书《老照片》、《百年中国》、《旧中国大博览》)等书籍和资料,或借助互联网,以及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定军山》等),搜集与本课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加工,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2、采访社区的老人,了解当时社会变迁情况。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和图片等。 (二)教学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方式的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活方式的转变调研 摘要: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人们对此的看法和满意度是不同的。调查发现,人们的消费结构明显升级,拥有更多的可自 由支配的休闲时间,率先步入数字化时代;而在满意度方面,很大一部分人比较满意目前的 生活状况。 正文: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质量的发展态势很好,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变,更加便利于人们的生活。但是人们对此的反映是如何的?是否满意目前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否适应呢?最近一项调查发现:有72%的人认为最近十年来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而28%的人则认为没有太大改变。由此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人还是认为现在的生活方式是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的。那么哪些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呢?调查发现,在住房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娱乐问题上,生活质量的变化是很大的,其中在住房面积与住房环境方面的改变尤为明显,而认为治安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上发生变化的人数却不多。由此看来,在人们生活的物质方面的改变是比较大的,而其他方面的变化不大。 在满意度方面,有一半的人对现在的就业状况表示不满,剩下大部分人则表示一般,很少有人满意于目前的就业状况。这一结果与目前的媒体报道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目前媒体对大学生很多的报道就是就业难,而调查对象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和学生的家长占据很大的部分,他们或为自己的前途担忧,或为自己的儿女的以后的工作而担忧,因而导致了大多数人对就业感到迷茫或者担忧。绝大多数人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并没有很好的印象,尤其是在现在的经济危机过后的影响下,更是对就业的严峻形势雪上加霜,引起绝大部分的人对现在的就业问题滨不满意。而且,即使是现在有工作的人也或多或少的对自己的工作表示不满意。因而可以看出现在的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政府的不断重视,现在的教育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上学比较方便,同时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也是教育问题更加人性化,不断的减免学杂费,使得家长更加放心自己的孩子,这使得大部分人对目前的教育问题标致满意态度。在医疗问题方面,满意的人占大多数,但是还是有不少人反映目前就医难,医药费比较贵与医药的流通不规范等问题仍亟待解决。但是相比以前十年,医疗条件还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无论是卫生条件还是技术方面,都使人们能更好的得到治疗,生活更加得到保障。 总结:生活方式的改变的体现社会的改变,这是时代变迁的一种体现,而社会的变迁往往是最直接反映在城市。改革开放30 年来,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生活方式也悄然放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明显升级,“衣、食、住、行”消费位次发生变化:“食”的消费比重开始让位于“衣、住、行”。私房、私车大踏步走进我们江桥镇居民生活。城市生活日趋“个性化、现代化、多元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我们居民生活从“静态”走向“动态”。生活方式更具个性,“小资”时尚、浪漫生活模式引人注目。在改革开放之前,城市居民大部分在全民或集体单位就业,工资收入差距不大,生活方式也基本相同。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得到承认,不同等级层次的经济收入与文化水平使得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率先步入“数字化时代”。加电和电脑网络的普及,改善着生活的方方面

[建国70周年]以我证时—祖孙三代人生活方式的变迁 建国70周年心得感悟

建国70周年心得感悟身边的故事 以我证时—祖孙三代人生活方式的变迁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细细算来,饱经沧桑的共和国也走过了七十个年头。这七十年来,共和国有发展,也有停滞,有固化,也有变革。一路风雨走来,共和国已然是时代的弄潮儿,让世界为中国而瞩目。时至今日,我们已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已逐步成为全球共识,一带一路沟通亚欧两地,全球人民共享开放福祉。蛟龙下五洋,墨子探星空,高铁已成为世界名片,中国这条巨龙已然腾飞,向世界发出他的声音。此刻,适逢建国七十周年,不禁心潮澎湃,谨以此文,为祖国贺,为民族贺,为一代代前仆后继的华夏儿女贺。 我只是14亿中国人的普通一员,我的家族也只是中国无数家族中的普通一个。它并不出彩,也不值一提,但在我看来,它

却是现代中国几十年来历史变迁,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我的家族祖孙三代人的人生历程,也印证着共和国几十年来的曲折发展历程。我的祖父出生于1942年,那是一个动荡不定的年代,祖国大地,饱经战乱之苦,他的成长历程,是艰辛而又不易的,他经历过巨龙的落魄,也经历过新中国初期的喜人成绩,他经历过动荡的十年岁月,也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他是祖国初期艰辛的创业者。我的父亲生于1975年,之后十年文革结束,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高中毕业后,他并未像爷爷那样,端起铁饭碗,响应时代的潮流,他外出打工,自谋前程,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为国家出力,他是改革开放的最好见证。我是千禧之子,2000年出生的我,18年的成长历程,享受着共和国发展带来的种种喜人成就,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共和国复兴的脚步愈发加快,经济腾飞,一天一个样,人民生活水平愈发提高,我十分有幸能亲历并见证着这一切。

中国会计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_基于会计制度与准则演进的视角_朱廷辉

对于我国会计的发展,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阶段划分予以回顾与总结。郭道扬(1996)根据我国会计改革的历史进程,将其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仿效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模式,建立新中国基本会计制度阶段(1949~195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转轨变型的全面改革阶段(1978年至今);余秉峰、高一斌(1999)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认为我国会计经历了起步、计划经济会计模式的确立与运行、中国会计发展道路的探索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20世纪80年代中国会计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管理模式逐步形成等五个阶段;王光远、吴联生(1999)以我国五十年间经济制度与模式的变革为划分标准,把我国会计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时期(1949~1980年)、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化时期(1980~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时期(1993至今);许家林、朱廷辉等(2009)以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将我国会计发展划分为两大阶段,在两大阶段下再分为1949~1956年、1957~1978年、1979~1991年、1992~2002年和2003年至今五个小阶段。 本文拟以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演变为基础,将我国会计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992年以前的会计制度单行阶段、1992~2005年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共存的并行阶段、2006年至今以会计准则为主的阶段。通过对这三个阶段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演进历程的梳理,以认识我国会计发展的历史规律,从而有助于对我国会计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把握,促进我国会计理论的全面发展与创新。 一、会计制度单行阶段:1949~1991年 (一)1949~1991年我国会计制度的演进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92年我国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财务制度(即“两则”、“两制”),是我国会计制度单行阶段。 在此期间,我国会计制度演变经历了三个大的时期,即1949~1957年统一会计制度建立时期、1958~1977年会计制度停滞与倒退时期及1978~1992年会计制度恢复、整顿时期。 1.初步建立统一的会计制度,并借鉴引进前苏联会计模式:1949~1957年。1949~1957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也是新中国会计模式的初步形成时期。在此期间,我国学习前苏联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统一企业会计制度体系。 (1)统一会计制度的初步建立:1949~1952年。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在政务院下设财政部,12月财政部设立会计制度处,随后又经政务院机构编制审查委员会核定将会计制度处调升为会计制度司,具体管理全国的会计制度建设工作。随后,重工业部颁布了统一会计科目,拟定了中央重工业部所属企业及经济机构的统一会计制度。1950年3月9日,政务院经济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草拟统一会计制度的训令”,指出必须统一会计制度,并要求中央各企业主管部门分别就所属企业及经济机构草拟各单位统一会计制度草案。从1950年到1951年上半年,经会计制度审议委员会审议,由中财委审定发布实施的有13个部门所属企业和经济机构的统一会计制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统一会计制度。1951年上半年,财政经济委员会在财政部内设置的会计规章审议委员会又先后制定了一些有关财务管理和会计处理的重要文件。1951年7月,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了全国资产核资委员会,先后颁布了《国营企业资产清理及估价暂行办法》、《国营企业核定资金暂行办法》和《国营企业资产清理及估计会计处理暂行办法》。1951年11月,财政部召开了全国企业财务管理及会计会议,讨论制定了《国营企业统一会计报表及会计科目》、《国营企业决算报告编送办法》和《国营企业提缴折旧基金及利润的会计处理方法》。随后,各工业部局又召开 中国会计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基于会计制度与准则演进的视角 朱廷辉马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武汉430073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恩施445600) 【摘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会计在波折中前进、在摸索中创新,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国际会计舞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会计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企业会计制度到企业会计准则演进的发展历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取代企业会计制度体系,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会计发展到较高层次的标志;而企业会计制度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发展,以及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趋于统一并向会计准则过渡,既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结果,也是会计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发展会计改革

中国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对比

中国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对比 城市人到底羡慕农村人的生活还是农村生活? 让我来告诉你农村人是怎么生活的 这是一个靠近北朝鲜的农村 先看看农村人的吃住行 吃一一 在农村,因为附近没有超市,所以要买个东西会很困难。别看家家户户都有母鸡,但想吃鸡蛋可不那么容易。城里人来农村收购土鸡蛋,以至于农民不舍得吃自己的鸡下的蛋,而去外面买蛋,对城里人来说易如反掌,去楼下超市就可以买到,这里,最近的超市要坐车1小时才能到。 住—— 需要讲究环境。大的环境在这里是室外零下20度,室内有时零下3度。小环境,没有城里的暖气,更没有空调。大部分人都在晚上7,8点钟开始睡觉,不过早到4,5点钟起床。也有白天睡大觉,晚上通宵打

麻将或看电视的。补充一点,这里没有自来水!洗澡是类似于传说中西藏人那样的奢侈活动。 行--- 出行在这里属定量供应,每天按时按点有车往返附近的市县。这些年新的变化是车子开始变新变快,当然价钱也突突往上涨。这里可没有地铁或城铁的梦想,但有急事可以叫出租车,价钱还不太贵。 城里人其实羡慕的是农村生活,而不是农村人的生活,这叫叶公好龙。 再看看城里人和农村人都看重什么东西。 城里人估计是看重健康,金钱,感情。换句话说,他们最缺这几样。 而农村人最看重的是面子,其次是天气和地里的农活。 看见了吧,城里人和农村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追求。金钱也不是万能的,尽管大家都在挣钱过日子。 农民一年的收入到底有多少?下一篇文章将向你介绍。 一个烂苹果 城里人偶尔吃点一个烂苹果,会把烂的部分挖掉,而这里,你能想象他们是

怎么对待一个烂了的苹果? 先描绘一下苹果在这里的价格:一斤0.25元,一个秋天可以收获 10000斤,总收入约2500元!这是一年里全部主要收入的1/4,另外3/4来自玉米,约10000斤X 0.80元=8000元。 部分农民开始烤大棚或养猪,能增加1-2万元的收入,过去的猫冬变 得忙起来了。 现在,我这个城里来的人,会毫不犹豫地把烂苹果连皮一起吃掉!忽然我想起很多很多,哲学上说,看问题的方法不同,会带来不同的人生。比如一个烂苹果,你得看重好的那部分,这样,你就会乐观了。 政治家可能会说,大局稳定就是一切。企业家说,总体向好,20: 80原则适合一切事物。但是,在这里,生存是第一概念,其他都是闭门造车。 农村教育 寒假快到了,老师暗示家长把孩子送到老师那里去补习。一周时间, 学完下学期全部课程。按一个孩子补习交200元,一天上8节课,一 个班30人的话,老师寒假收入可达到6000元。如果这个老师带2-3 个班,收入就够2年的寒暑假买一个小轿车了。家长笑着说,一个学期3-4个月都学不好,怎么能在7天时间里学好呢?可谁要是不去老 师家里补习,开学就给你小鞋穿。比如安排座位不给坐前排。

周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变迁调查

周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变迁调查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家乡这边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对此的看法和满意度是不同的。本文通过一份调查问卷,调查目前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重点调查人们对于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的满意度是如何的,然后再自己的家乡对调查问卷进行发放,收回有效的问卷后进行分析,看看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到底发生了如何的变化,同时人们对此的反应与满意度又是如何的,这样有利于为国家进一步的发展和为人民服务提供更加有利和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调查目的 目前家乡周宁发展态势很好,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一定的变化,更加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人们对此的反映是如何的,是否满意目前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否适应呢。为了了解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假期设计并分析的调查问卷。目的是了解家乡周宁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以便为国家进一步的发展和为人民服务提供更加有利和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调查方案设计 采用问卷调查法,方便取样抽取市区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要调查的对象和问题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在市区的一些街道区段和生活小区进行方放并进行了回收,共发放了50份的调查问卷,回收了46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以此为基准进行分析。 三、调查情况及统计结果 在这里对调查的具体结果进行展示,为更加直观的显示数据之间的关系,特别绘制了条形图和饼状图进行展示。 1:您的年龄是 未成年18-30 31-50 50以上 7 17 13 9 2.您的性别是 男女 30 16 3.您的学历是

高中以下高中大学研究生研究生以上 8 25 10 3 0 4.您的身份是 学生教师企事业单位公务人员个体待业其他 20 10 15 1 5.近5年来生活方式是否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若有,则主要表现在(多选) 住房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治安问题娱乐方式人际交往 36 26 28 30 29 38 24 15 由此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人还是认为现在的生活方式是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的,在住房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治安问题、娱乐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均有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对住房和娱乐方面表现最为明显。 6.对您的居住环境是否满意 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 26 14 5 1 对居住环境的感受情况 通过上面得出人们对居住环境还是比较满意的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现在的住房环境相比三十年前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善,不管是环境还是现代化的程度,都更好的满足了人们。但是现在的房价过高也确实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满意。 7.您对现在的就业问题是否满意 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 0 25 15 6 对就业问题的感受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极端的现象,就是对就业感到很满意的是零,这与目前的媒体报道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目前媒体对大学生很多的报道就是就业难,而调查对象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和学生的家长据很大的部分,他们或为自己的前途担忧,或为自己的儿女的以后的工作而担忧,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并没有很好的印象,尤其是现在的经济危机,更是再就业的形势雪上加霜,引起绝大部分的人对现在的就业问题滨不满意。还有的是现在有工作的人也或多或少的对自己的工作有着不满意,因而可以看出现在的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问题。 8.您对目前的教育问题是否满意

会计史 中国会计发展史

中国会计的发展历程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会计史的发展,分别是:我国会计的发展简史及其发展过程(具体为:古代会计、近代会计、现代会计)、会计史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展望、研究会计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会计史;问题;展望;意义 会计史是研究会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会计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先导。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重要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都不能脱离历史考察与研究这一课程,对任何一个重要会计事件的认识,都必须进行历史的回顾、思索、分析与论证。会计史研究目前存在的一定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同时,会计学有着深刻的内涵与广博的研究领域,而会计史的研究却始终涉及到它的精华部分。因而,在接受一定程度的会计专业教育与较为系统地学习过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之后,系统地学习会计史,研究会计史学中的基本问题就十分必要,既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会计的发展 会计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会计、近代会计、现代会计而各个时期的会计又有其自己的特征。 (一)古代会计 在旧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出现了记数的必要,有刻木记数,结绳记事,虽然目前末发现原始先民遗留下的结绳实物,但原始社会绘画遗存中的网纹图、陶器上的绳纹和陶制网坠等实物均提示出先民结网是当时渔猎的主要条件,因此,结绳记事(计数)作为当时的记录方式具有客观基础的。我国《周礼》中有会计官职的设置,如“司会”,掌管国家和地方的财产物资。元代就形成了“四柱清册”,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意思就是“原有的+新得到的=拿走的+还剩下的”。这些都是最早期的会计,为近代会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近代会计

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比较

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比较 1、乡村生活有很多好处 2、城市生活也有很多好处 3、两种生活都有弊端 Country life and city life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ity life and country life? When we talk about the city life, we will surely think of skyscrapers (tall buildings), busy streets, flourishing businesses and a great many advanced pieces of equipments. What about the country life? The first feeling coming into our minds is peace and quiet. In the countryside , people live a quiet life. They have less noise and pollution than people who live in the city. City life and country life, which is better? The answer is not certain. People who live in the country want to be city people. In their thoughts, city is full of chance and adventure. Today many country youth leave their hometown for big cities in search of a lot of money and good job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more and more pollution is coming out in cities. Citizens have to put up with noise, harmful smoke and dirt. The air is not clean enough for people, especially in the downtown areas. The majority of citizens are tired of overcrowded traffic and polluted environments. But in the country, the condition is obviously different. It is pleasant to live with green mountains, clear springs and grand plains. Blue sky, green trees, red sunsets and golden crops. Wow! What a lovely picture! So at present, more and more citizens are eager to escape from the city. In the old days, there was a clear difference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But now some countries look like modern cities, while some cities are as beautiful as the countryside. If we pay attention to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while we are developing industry, the city can also have the advantages of the countryside. And we shouldn't forget to develop the countryside. If so, we, the city people or country people, will enjoy both modem and peaceful lives!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培养学生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利用电脑让学生学会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安排学生按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分组查找相关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查找相关书籍,摘取资料,进行整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多方面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利用电脑进行文字、图片、多媒体资源的整合制成多媒体,演示改革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

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潜力;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定、社会团结,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生要学业有成、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变化。 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教师的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三、教学方式方法 课前开展合作实践法,教学开展资料展示法、谈话法、多媒体师生互动法。 四、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电脑、投影屏幕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

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对比_英文

综述 Today we will hold debate about the country lifestyle and the city lifestyle which is better ? The answer is not certain. Nowadays, more and more people in the city want to live in the coun try. And many people in the country want to live in the city. It is an interesting fancy thing for our society. There are two poi nts 甲方 In ours view the country lifestyle is much better and relaxed tha n city lifestyle .(总) 在乡村的好处 1 In the country people have their farm and eve n their own stores but i n the cities people are mostly work ing for compa nies operated or even owned by a bigger compa ny 2 Also in the country people are more ope n in excha nging goods and services in return for such and in the cities it is only the money that makes everyth ing possible 3 Peace of mind also comes free in the country simply because there is less to worry and stress about.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福田九义校应建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发生的变化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认识到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在改革开放前,社会上流传着所谓“四大件”的说法,它们是一般家庭中的高级消费品,被看作是当时高生活水平的标志。你们知道这“四大件”指的都是什么吗? 学生: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 教师: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旧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新四大件”指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指彩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 教师: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四大件”的说法已经远远不能概括迅速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生活了,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住房、汽车也开始成为百姓的私产。从“四大件”的演变中,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讲授新课: 教师:新中国的成立,广大劳动人民翻身得解放,党领导人民走向新时代,走向幸福生活。应该说,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也受到当时政治经济体制的限制。然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随着物质的丰富,观念的解放,人民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变化。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板书) 1、绚丽多彩的服饰(板书)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板书)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