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智能科学

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智能科学
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智能科学

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假设

刘晓力

一、认知科学概况

认知科学是以研究人类认知过程、智能和智能系统、大脑和心灵内在运行机制的一门学科。20世纪70年代(50年代?)兴起,是心理学、语言学、神经生理学、计算机科学、哲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学科。

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

认知科学依据不同的问题领域和研究方法划分为不同的研究进路

心理学进路

语言学进路

生物物理学进路

神经生理学进路

人工智能进路

广义进化论进路

复杂性科学进路

认知科学的起源

认知科学起源于不同学科领域,特别是:

图灵机概念的产生

人工智能研究的兴起

心灵哲学中以普特南(H.Putnam)和福多(J.Fodor)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理论的确立

心理学和语言学乔姆斯基(A.N.Chomsky)等反对激进行为主义的“认知革命” .

认知科学所引发的一些基础问题成为20-21世纪之交涉及领域广泛、争论最为激烈的世界性的科学和哲学的热点问题。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决定了关于它的哲学观上的巨大分歧和各种研究范式的激烈竞争。

二、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假设

D.Kirsh (1991)提出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的五大问题

1)知识和概念化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吗?

2)认知能力及其所预设的知识能否脱离其有机体进行研究?

3)认知的知识形态或信息形态的轨迹是否可用类自然语言描述?

4)学习能否与认知相分离加以研究?

5)是否有对于所有认知的统一结构?

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对于心灵哲学中的三个方面问题的困惑和困难

1、意向性问题

2、意识问题

3. 心灵是否是涉身的?

Mark Johnson总结30年来认知科学的成就对传统哲学的挑战时说,认知科学的三大发现是:心灵本质上是涉身的;

思想大部分是无意识的;

抽象概念大多是隐喻的。

70年代以前认知科学主要是基于理性主义的符号运算传统。

70年代以后,许多人认为,“理性绝不是宇宙的先验特征,理性也不是与身体无关的人类心灵的先验特征。心灵依赖于身体的生理结构,是由人的身体的特殊性质,由人脑的神经结构的特殊细节,由我们在世界中的日常举止的特殊情况塑造的,理性、心灵、概念、推理、思维等都是涉身的。”

三.人工智能的基本信念及认知科学的基础假设

人工智能的基本信念

(1)认知和智能活动是信息处理过程。

(2)人工系统可模拟生命和智能过程。

(3)通过研究虚拟世界各类人工智能的详情可以把握真实世界人类认知和智能的基本性质。(4)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具有同样的实在性。

这些信念事实上基于认知科学如下一些基本假设

1)功能主义假说

功能主义是认知科学的最基本的假定。

心理学“认知革命”的结果是诞生了认知心理学,即心理学的信息处理理论。把智能有机体视作接收、存储和处理信息的信息处理系统。认知是信息加工的过程或计算过程。

普特南( H. Putnam )对功能主义的标准表述:人类心理状态就是大脑的计算状态,要理解心理状态就必须进行抽象,就像我们在编程或使用计算机时,对硬件进行抽象一样,心理状态就像软件(普特南1观点1960’s )。计算机隐喻是功能主义的基本隐喻。

塞尔对功能主义的描述:心智之于大脑,如同程序之于硬件,因此即使不研究神经生理学,也能研究心智。程序是至关重要的,与它在计算机中的实现毫不相干,心智的功能与载体无关。

随着后来联结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功能主义的计算机隐喻面临着一定的挑战,甚至普特南后期也放弃了早期的功能主义的普特南?观点:“人脑是否能被模型化为计算机这一问题远远悬而未决,但我不再坚持心理状态与计算状态同构的思想了”。

2)物理系统符号假设

物理系统符号假设是纽厄尔(Newell)和西蒙(Simon)1976年提出的理解人类认知行为的计算主义形式化认知模型,为此提供理论基础和进一步阐释的有Chomsky, Minsky, Fodor and Pylyshyn等.

认知科学的先驱纽厄尔(A.Newll)和西蒙(H.A.Simon)曾乐观地宣称:“作为一般的智能行为,物理符号系统具有的计算手段既是必要的也是充分的”。“所有人类认知和智能活动经编码成为符号,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

一个物理符号系统有两个特点:(1)遵从物理定律,可以由任何可能的物理机体——如人脑或计算机——来实现的系统。(2)不局限于人的符号系统,任何可以为认知器官或认知功能分辨的有意义的模式都可以归入符号系统。

物理符号包括印刷文字、光波、声波符号,计算机构造系统,人的神经系统,大脑的神经元等。

一个完善的物理符号包括:输入符号,输出符号,存储符号,复制符号,建立符号结构,条件性迁移。

符号主义范式

在物理系统符号假设下,诞生了认知科学中的符号主义研究范式,而且至今这一研究范式仍然具有生命力,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符号主义采用经典一阶逻辑工具,寻求知识的符号表征和计算,特点是自上而下。

这一假设受到来自联结主义和动力系统理论和整体论的挑战。

3)联结主义假设

联结主义受大脑神经网络研究的启发。80年代以来,随着不依赖于大脑研究认知和心智的功能主义在理论上困境的加深,开始掀起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以人工神经网络、计算神经科学、神经计算等名义实践着联结主义思想。

联结主义的核心是,认知和智能是从大量单一处理单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核心概念是“并行分布式信息处理”。

目前普遍认可的大脑的功能和特征有:

大脑是一个神经元联接的巨型复杂系统。

大脑神经元个数大约是1012 ,其不同的联结方式至少有6×1013种以上。

大脑中的信息处理建立在大规模并行计算的基础上。

大脑具有很强的容错能力和联想能力,而且善于概括、类比、推广。

大脑功能虽然受先天因素制约,但后天的经历、学习、训练和文化环境作用等起重要作用。大脑具有很强的自组织和自适应的特性。

联结主义范式

从1943年麦克洛克和皮兹的《神经活动中内在观念的逻辑运算》到1986年鲁梅哈特和麦克莱兰德《并行分布处理:认知的微观结构》出版,经历40年联结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复兴,成为继符号主义之后真正有竞争力的认知科学研究范式。联结主义是要模拟发生在人类神经系统中的认知过程,不同于符号主义之处在于强调,“构架至关重要”。

它的特征是自下而上的:

内在并行性

分布式信息存储

容错性

自适应性(通过学习)

4.行为主义

自1925年华生提出“行为主义心理学”,建立了“刺激-反应”的心智解释模式,否定人类心灵的存在。

新行为主义者引入“中介变量”概念,将“刺激-反应” 模式发展为“刺激-中介变量-反应”模式,用行为与刺激、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函数关系来体现和解释心智的内在存在。

新激进行为主义更强调行为、环境、心智三者互动的解释原则。

认知科学中的行为主义吸收新行为主义思想,认为心智是可以信息加工的,心智表现为认知行为,而行为不是有机体对刺激的单一的反应,而是表现为高度整合的功能,心智在与环境的作用中得到进化。

纳金斯强调世界是一个和谐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行为的核心在于考察行为主体与环境之间的

函数关系,这种关系涉及行为主体、行为环境和行为结果。

托尔曼认为,有目的的行为是利用环境作为手段和方法的。产生行为的环境是一个充满各种途径、工具、障碍的环境。有机体为了达到目的,必须把途径、工具、障碍等作为中介,与之进行特殊形式的交流。

动物和人类对于中介的“手段-对象”具有选择性,使有目的的认知具有“认知色彩”,有机体的认知选择性通过整体行为的“符号-格式塔”学习,建立起“认知地图”。

行为主义在人工智能中的体现是控制论、自动机理论模型、遗传算法、人工生命和自主机器人的研究。因为行为主义适合解决环境交互型运动控制问题。

例如,布鲁克斯认为,人工智能应当强调现场化、实体化、智能化和突现性。在机器人在进行认知活动时,一种行为结构可以包容或控制另一行为的结构。

布鲁克斯(R.Brooks)基于行为的机器人研究

布鲁克斯宣称,将建造一种完全自动的、能动的行为者(创造物),它们与人类共存于世界上,并被人类认可是有自己权利的智能存在。创造物在它的动力环境中必须以随机应变的方式恰当处理问题。它们应有多种目标,能适应环境,也能利用偶发环境。方案是把复杂系统分解为部分建造,再连接到复杂系统中。

在他设计的机器人中,控制不同层次直接与环境作用,因此他宣称根本不需要表征。

早期的艾仑(Allen)会沿墙走、识别门口。

后来赫伯特(Herbert)可躲避障碍物,拾起饮料罐。

格根斯(Genghis)有6条可独立控制的腿,它可以利用感应器监控信息,产生新行为。遇到障碍拾时,表现出自主学习和适应的能力。

还研制了有更强功能的阿提拉(Attila)和有类似人的外貌的机器人考格(Cog)。

5.动力系统理论(dynamical systems theory)假设

动力系统理论是运用复杂性思想将人类认知过程和智能行为看作复杂的动力系统,用微分方程来表达,其核心概念是“吸引子”。动力系统理论期望对认知功能提供不同于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的新解释,认为这种理论是对人类认知的最好的描述。并且主张有可能代替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范式,成为第三种新的认知科学范式。

6.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假设

狭义的物理主义是指20世纪30年代维也纳学派提出的以物理语言统一科学的主张(Carnap);

广义的物理主义是一种科学还原的理论主张,主张从物理层次上对所有现象做出彻底的说明。认知科学中的物理主义认为,“每个心理过程在大脑中都有一个平行的物理过程,心理对象的每个特性都明确地对应于大脑过程的某个物理特性。”

非还原的物理主义是弱化了的物理主义。

认知科学中的非还原的物理主义首先否认精神实体的独立存在,同时,否定将人类认知活动完全用有机体的物理、化学语言描述,否认人类认知活动可以完全还原为大脑神经的生理活动。但斯佩里90年代以前、克里克等持有强物理主义。

从心身类型同一论到功能主义的发展反映了由还原的强物理主义到非还原的弱物理主义的转变。转变过程中,Davidson提出了作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基础的心身附随关系思想。

Putnam基于功能主义提出了心理状态多重实现论题。

7.还原论与整体论

四、认知科学的计算主义纲领

在功能主义假设下,目前占据认知科学主流的是认知科学的计算主义纲领。

计算主义纲领的核心是认知的本质是计算。

认为一切认知过程和智能行为都是可计算的。

这一纲领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来自各方的挑战。

马尔(D.Marr)的三层次理论

对于研究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马尔的三层次理论,即分为计算理论层、表征与算法层以及实现层。

其中,计算理论层解决的是“处理信息(计算)的目的是什么”、“用什么理论处理”,以及“说明所用理论为什么能达到此目的”等问题。

计算理论层是最基本,也是最困难的。

算法层要对计算理论找到具体的算法,尤其是,输入和输出的表征是什么,转换的算法是什么。实现层是将表征和算法转化为可执行程序。

即使解决了计算理论层和算法层的问题,还有一个实现层的问题,计算是否可实现,还有一个计算的时间复杂性和空间复杂性问题。

如果求解一个问题,需要过量的时间和存储量,即使有算法存在,实际上也是不可解的。

丘奇图灵论题断言,可计算性是不依赖于形式系统的选择的。

所有合理的计算模型都是等价的,即所判定的语言类都是相同的,计算能力是一样强的。

但是,在复杂性理论中,模型的不同选择会影响时间复杂度,在一个模型上线性时间内可计算的问题,在另一个模型上就不一定是线性时间内可计算的。

1. 什么是可计算的,

什么是不可计算的?

可计算的问题就是存在算法可解的问题。

一类问题称为可计算的,即存在算法可解这一类问题中所有的问题。

一类问题不是可计算的,即不存在算法解这类问题中的所有问题。

一系列不可计算问题

1). 停机问题是不可计算的。

2). 程序验证问题是不可计算的

3). 检查一个图灵机是否接受一个给定的输入符号串是不可计算的。

4). 如下的“波斯特对应问题”是不可计算的。

……

一个重要问题:认知是可计算的吗?

在功能主义假设下,认知科学家的基本任务是探究在人类心智中发生的表征和计算的具体类型、机制和形式。

2.认知可计算主义纲领的核心

认知可计算主义纲领的核心——认知的本质是计算。

其最初的含义是,作为信息处理系统,描述认知和智能活动的基本单元是符号,无论是人脑还是计算机,都是操作、处理符号的形式系统。

1)认知和智能的任何状态都是图灵机的一种状态,认知和智能的任何活动都是图灵意义上的算法可计算的。

2)认知和智能的任何活动都是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处理的过程,因此都是算法可计算的。

自20世纪70年代,这一思想上升为统帅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强纲领。

在这一纲领下,认知科学有两种基本工作范式:符号主义、联结主义。这一纲领至今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质疑:是走向计算主义?还是一条新的研究进路?

3.对认知可计算主义的质疑

质疑认知可计算主义的几条路线:

哲学路线(现象学、反行为主义……)

生物学和复杂性科学路线(大脑的特异性、意识的自指性……)

计算机技术路线(DNA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其他超越图灵机的各种设想……)

诉诸哥德尔定理

哥德尔不反对用不完全性定理作为推出“人心胜过计算机”的部分证据。

但不完全性定理不能作为“人心胜过计算机”论断的直接证据,要推出如此强硬论断还需要其他假定,例如“理性提出的问题理性都能解答” 。

哥德尔首先严格区分了心(mind)、脑(brain)、计算机(computer)的功能。

人类大脑的功能不过像一台计算机。

心-脑同一论是我们时代的偏见。

心的可计算主义是应当批判的。

假定存在超过人心的机器我们能证明吗?

哥德尔认为,根据第二不完全性定理,不排除存在一台超过人心的计算机的可能,但是,假定有这样的机器,我们或者不知道它的详情,或者不知道它能够如我们期望的那样准确无误工作。为什么?因为我们无法消除内涵悖论(罗马教堂、上帝、机器觉知程序吗?)。

4.复杂性科学的观点

1)大脑结构的复杂性

许多人认为,与现代计算机不同,大脑不是一种通用图灵机,大脑的每一部分都是特异化的,并且是在相互作用中完成整体心智活动的,体现出一种内在的、依存性的、整体自涌现的形式。

协同学领袖哈肯(H.Haken)曾经预言,“从长远的观点看,有希望制造出以自组织方式执行程序的协同计算机来模拟人类智能”。

哈肯在1996年的《大脑工作原理》中,系统阐述了他的脑活动和认知的协同学研究结果。

但事实上,目前,我们除了对大脑神经元及其联接在量级规模方面的复杂性有一些描述外,对其功能的复杂性并没有深刻研究,特别是没有有关复杂性测度的结果。

我们对大脑的功能和运作机制的复杂性仍然很无知。迄今提出的50多种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虽然广泛用于模式识别、图象处理、控制和优化、金融预测与管理、通讯等领域,但最大的困

难是,仍然不能解决人的意识问题。

莱道文(Radovan)1997年已经证明,目前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计算能力与用传统符号逻辑方法所得的计算能力没有差别。

2)意识的复杂性

克里克(F.Crick)提出惊人假说:

“现在是可以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意识的时候了,人的意识和精神活动完全由神经细胞、胶质细胞的行为和构成方式、以及影响它们的原子、离子和分子性质所决定”。完全由物理化学规律支配,果真如此吗?

意识的最重要特征是的它的意向性、自明性,或称自指性,依照彭罗斯的观点,这些特征显然是超越逻辑的,因此是超越目前的算法的。

卡普坦尼(G.Captain)1997年证明,符号逻辑方法不能完全描述意识现象。

依照彭罗斯(R.Penrose)在《皇帝新脑》(1989)和《大脑的影子》(1994)中的说法,目前我们的物理理论,甚至包括量子力学还无法刻画意识的规律,需要一种建立在微管理论基础上的新的量子力学理论。

艾德尔曼(G. M. Adelman)在1998年的《意识的空间》中认为,人的意识和心智活动是动态的达尔文过程,所有行为现象都是由神经细胞活动的时空模式决定的,意识和心智活动无非是大量神经活动中模式选择“胜者为王”的结果。

艾德尔曼强调的恰是意识的自涌现机制,和它的不可计算的特性。

但是,依照遗传算法之父和复杂性科学先驱霍兰(J.H.Holland)在1998年《涌现》一书的说法,我们目前还没有理论和模型能够清楚地表现意识的自涌现的现象。

事实上,我们不但没有理论和模型,甚至还没有这样的人工系统,能显示每个神经元主体与成百上千的通过突触连接的其他神经元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著名的裂脑研究专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佩里(R.W. Sperry)1991年指出:精神和意识是大脑的整体性质。在认知过程中,神经元事件可看成是嵌入在更高层次的因果现象之中。

在大脑活动的因果链中,意识经验以不可还原的突现形式出现在大脑过程的较高层次(认知层次)上。这些突现的心灵实体不仅在认知水平上相互作用,而且,对作为组成成分的神经元的活动实施自上而下的控制。

我们不能再认为,仅靠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能对大脑功能作出完整的解释。统一的主观意图必定因果地控制每个脑半球的神经元的激发模式。人的包括信仰和价值观念的整个精神系统具有因果效力地控制大脑行为。

3)认知过程的复杂性

霍兰对复杂适应系统(CAS)的研究对认知科学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

他提出CAS的4个特征(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和3个机制(标识、内部模式、积木)

从抽象角度讲,人类认知过程事实上构成了复杂适应系统(CAS)的一个子系统。

由于霍兰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种描述性的,还有一个寻求一般原理,并进一步数学化的过程,因此仍在探索之中。

关于认知的复杂系统的研究,已经提出了两个模型,B A模型和B C I模型。

关于自相似现象,小世界现象的研究,B A模型发现,自相似的出现与偏好连结的机理有关。

由此有人提出两个设想:

1)复杂系统性质的出现,不完全在于系统的规模,而是在一定的规模下,取决于系统内连接的机理,比如偏好。

2)在一定的规模下,利用连接机理,可以利用模型研究“涌现”等现象,如果对网络的节点赋予一定的含义,那么,从大量的类似事物中能否出现“概念”?

B C I的出现,使很多人认为,在信息处理的意义上,人脑与电脑的本质是一致的。

借用生物脑的知识,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对生物脑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进化在某种意义上是适应环境的优化,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借用?根据B A和B C I的尝试,有人提出:

能否利用复杂系统的“涌现”现象,研究智能中的“创新”、“概念”等问题?

能否利用生物脑的知识改进人工智能,例如,进化对人工智能的作用?

生物脑与人工脑互补,结合工作的可能性?

人——机结合的途径与可能?

4)常识知识结构的复杂性

认知科学目前的最大的难题是语言和常识知识(默会知识、背景知识)问题。

符号主义范式早期在证明几何学定理、弈棋、定理再发现,以及运用逻辑演算和少量现实世界背景知识就可精确控制的一些领域取得了成功。

但是,人们很快认识到,日常生活中要解决的大多数问题无法归入少数几种因素的形式组合。至少机器语言翻译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类认知是与真实世界的大量背景知识相关的(机器翻译要过五道关)。

认知科学工作者试图发明一些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程序,致力于按照规则的观念阐明必要的背景知识,寻求最小知识系统。

人们猜测,只要抽象出真实世界中那些对于求解问题非常重要的特征,机器就能给出这个抽象世界足够的背景信息,并智能地思考简化了的人工世界中的对象及其关系,从而实现模拟真实世界的目的。

最初的努力是试图建构嵌入机器的“微型世界”,微型世界是对真实世界特征的极大简化。

不幸的是,如休伯特·德莱弗斯(H. Dreyfus)所说,“微型世界不是世界,而是孤立的,缺乏意义的不毛之地,不能指望这样的不毛之地生长出我们日常生活的多彩世界”。

由于上述困难,人们寄希望于从尽量少的知识集合出发,通过形式化手段演绎出整个知识系统。1975至今,开始进入寻求极小常识知识集合的阶段。

极小常识系统有明斯基的“框架”程序和尚克(R. Schank)的“脚本”程序、麦克德莫特(D. McDemott)和多伊尔(J. Doyle)和赖特(R. Reiter)的“非单调逻辑” 、麦卡锡(J. McCarthy)的“化界系统”,以及麦克德莫特的“时态逻辑” 等。

但事实上,这些结果都只能完成某一范围的局域性特定任务,难以真正广泛通用。

最重要的是常识知识结构本身的复杂性我们很少了解。

1985年德克萨斯奥斯丁微电子和计算机中心开始启动的常识知识数据库的重大项目,预计包含上亿条逻辑语句,由于难以摆脱用机器程序处理日常问题所遇到的“组合爆炸”问题,目前仍在艰难进行之中。

5)复杂性和不可计算性

具有复杂性的对象未必是不可计算的

非决定性与不可计算性的区别

是否存在不可计算的认知对象?

彭罗斯说:“这个世界很可能是决定性的,但同时却是不可计算的,这样,未来有可能以一种在原则上不能计算的方式被现在决定”。

五.倡导“认知是图灵算法不可完全的”新理念

认知科学范式的转换已经启示我们,基于规则的“认知可计算主义”纲领的局限性,应当拓展“计算”概念。

因此我们主张建立以“认知是算法不可完全的”理念为基础的研究纲领和研究范式,寻求新的计算模型。超越图灵计算?

例如,自然机制+算法的模式:可以归约为经典图灵机计算层面的问题,就采用算法计算;不能归约为计算层面的问题就引进“自然机制”。

自然机制包括生物学机制和量子物理机制等。

目前有人倡导的“生物学计算”就是一种新的模式。它指的是人工培养的神经元在一个适宜的营养基中进行生物学意义的生长,根据构建系统的计算要求完成定型。

它既不同于作为抽象神经元计算机模型的人工神经网络,也不同于用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利用DNA分子的化学性质的DNA计算机,指的是人工培养的神经元,可以进行真正生物学上类似人脑那样的操作。

另一种思路是在神经元集群层面援用量子物理机制对意识局部建模,进行人工意识研究。

可能获得突破的几条路:大脑科学的新进展,生物学进展,人机交互系统,复杂性科学的进展

但是能否像另一批乐观主义者所预期的“以自然为基础的”半人工智能已经走在快车道上,40年之内就能造出堪与人脑相匹敌的智能来,我们拭目以待。

脑与认知科学

脑与认知科学的区别 脑科学和认知科学都是智能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脑科学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行为水平研究自然智能机理,建立脑模型,揭示人脑的本质。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感知、学习、记忆、思维、意识等人脑心智活动过程的科学。 一.本质上的区别 脑科学是智能科学的本质基础。大脑是人类的核心,是人类高级于其他物种的本质所在,是人类智能的发源地。众所周知,人们的一切思维、行为都受到了脑的控制。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需要使用大脑,让它来支配我们完成各种事务。脑科学的研究是为了赋予机器与人类相近的智能系统,所以要想让机器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我们必须要着手于大脑的探究。? 认知科学是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中间体。诺贝尔奖的得主弗兰西斯?克里克在其著作《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中提出“人的精神活动完全由神经细胞、胶质细胞的行为和构成及影响它们的原子、离子和分子的性质所决定”。因此建立认知科学的激励的一个更深刻的原因是,人们要深入研究人自己的大脑和精神世界。顾名思义,认知科学是研究人认识和适应周围世界的过程以及与认知过程有关的神经系统及大脑的机理,人类感知和思维信息处理过程的科学。作为智能科学的中间体,它以脑科学研究为基础,同时也反作用于脑科学,并未智能科学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研究内容的区别

人类从三个不同层面全面的研究大脑。第一个层面是生物学家和精神网络专家的战场,第二个层面是脑波技术专家和系统论专家的战场,第三个层面是哲学家和物理学家的战场。脑科学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脑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神经网络复杂构建中的单 个元件神经元以及神经元通信问题的研究。 2.脑科学对有关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等高级神经活动的 机制的研究。 3.发育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是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4.脑高级功能的研究。主要包括:感觉整合与认知的形成机 理;脑高级功能的功能定位及其动态变化过程与机理;大 脑神经网络功能连接属性及其动态分析等。 5.脑科学的研究是实现超极人工智能的必要前提。脑科学从 分子水平、细胞水平、行为水平和整体水平对脑功能和疾 病进行综合研究,并从脑的发育过程了解脑的构造和工作 原理。 认知科学研究目标旨在探索智力和智能本质,建立认知科学和新型智能系统的计算理论,解决对认知科学和信息科学具有重大意义的若干理论基础和智能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问题。 下面对认知科学的研究方面进行总结。 1.学习与记忆过程的信息处理 2.思维、语言认知问题

生活中的科学常识

第二十四章生活中的科学常识 第一节生活常识 1 ?物理常识 挑选瓷器:用手或其他物品轻敲瓷器,通过声音就能判断瓷器的好坏。因为有裂缝的碗、盆发出的声音的音色远比正常的瓷器差,通过音色这一点就能把坏的碗、盆挑选出来,当然实际还用辨别音调,观察形态等方法,但主要还是通过音色来辨别的。 监测灾情:通过监测次声波就可知道地震、台风的信息。因为次声波是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音,人类无法听到。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通过监测传来的次声波就能获取某些自然灾害的信息。 汽车前窗: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车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避免因平面镜成像而造成事故。 水管黏手:寒冷的天气,用手触摸自来水金属管时,好像对手有一种黏力”自来水的金属管是热的良导体,当用手接触它时,手上的热量被金属迅速吸收并传走,手表面皮肤层的水分会立即遇冷凝固,将手和自来水管黏”在一起。 2?化学常识 食品保存:为了防止食品受潮、变质或变形,常在食品袋内充入二氧化碳或氮气;或在袋内放干燥剂:生石灰、氯化钙主要是吸水,铁主要是吸收氧气和水;或采取真空包装。 雨后天清:夏日雷雨过后,人们会感到空气特别清新,是因为在闪电时,发生了化学变化,空气中的有些氧气变成了臭氧。浓的臭氧很臭,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能够漂白与杀菌。稀薄的臭氧会给人以清新的感觉。雷雨后,空气中会弥漫着少量的臭氧,因此人们会感到空气清新。 陈酒更香: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把酒埋在地下,保存好,放置几年后,乙醇就和白酒中较少的成分乙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乙酸乙酯具有果香味。上述反应虽为可逆反应,反应速度较慢,但时间越长,也就有越多的乙酸乙酯生成,因此酒越陈越香。 真题链接 F列关于石灰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生石灰通常可以作为食品干燥剂 B ?澄清石灰水放置在空气中易变浑浊 C?汉白玉与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相同D.烈火焚烧若等闲”指熟石灰的高温煅烧

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认识

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 姓名:康李伟学号:2015387950721 学院:生化学院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把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各个学科,对这些学科的认知也进入了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促使大量的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机器思维和人工智能在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有其值得重视的一面,但机器思维只是人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和补充,而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机器思维同人类思维二者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由于其思维的物质承担者不同,在智能活动中的地位和思维程序也不同,所以有本质的区别。 什么是人类智能呢?人类智能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才智和本领。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类具有能够高度发展的智能。它包括“智”和“能”两种成分。“智”主要是指人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能”主要是指人的行动能力,它包括各种拔能和正确的习惯等等。人类的“智”和“能”是结合在一起而不可分离的。人类的劳动、学习和语言交往等活动都是“智”和“能”的统一,是人类独有的智能活动。意向是人类智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一刻也离不开自己意向的主导。注意、需要、意图、情绪、意志、理想等都是人的意向活动形式。保持积极的意向、恰当的情绪和顽强的斗志等等,对人类智能的发展和发挥是十分重要的。思维是人类智能的核心。人类智能的特点主要是思想,而思想的核心又地思维。“人是一种思维的动物”,没有思维就没有人类的智能。有了思维,人类才能形成各种较复杂的意向,从而主导着人的活动,表现出人类所特有的自觉能动性。有了思维,人类才能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发现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有了思维,人类才能发明各种技术,突破自己认识器官和行动器官的限制,大大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力。 而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类智能思维的模拟从方法论上讲模拟一般分为 两种结构模拟和功能模拟结构模拟方法根据系统之间形态结构的相似性运 用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方法用模型去模拟对象通过模型来间接地研究原型 的规律性这种传统模拟方法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当系统之间在形态和结构上相差极大,或原型的结构机制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时,结构模拟方法就很难进行对人脑进行结构模拟,就是仿照人脑的结构机制试图制造出类人脑,其模拟的前提是人脑这个原型的结构机制已有了可靠的理解。但是由于人脑这一巨大系统的极端复杂性,当代脑科学尚没

认知科学的评比.

认知科学的评比 科学在20世纪的发展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物理科学为代表的,如相对论、量子力学以及后来的混沌。物理学在20世纪是科学的样本,可以看看波普尔、卡尔纳普、库恩、查尔默斯等均以物理学为样本建立起自己的科学哲学理论。而另一条则是以包括认知科学在内的"意向性科学"(intentional sciences)为代表的。所谓意向性科学指的是涉及到符号、指称和解释如逻辑、认知科学、神经科学、部分生物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20世纪是个伟大的世纪,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探索宇观和微观世界过程中,物理学将人类理解的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境界。现在看来,物理学关于"极大"和"极小"这两个世界的知识再过100年,人类恐怕也永不完。与此同时,介于这两个极端的宏观世界以及人类自身却遗留下了大量的尚未解决的问题。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回采",解决我们实际面临的种种问题。在新的世纪中,科学研究的背景将逐渐转换到这个新的层面进行作业,也就是说,以"意向性科学"为线索的探究路线将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进路。 明尼苏达大学认知科学中心于1999年举办了一次《千年项目》(Millieum Project)活动,目的是评选20世纪认知科学中的100部优秀作品。活动开始到1999年12月1日为止,在下面网站上共收到305部学术著作和一部电影的提名。实际上,这类评选活动在一些重要的时间关口总是层出不穷。说有多么权威似乎谈不上。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将此类活动完全视为炒作。尤其是关系到某个学科的评比,尽管会有照应不周全之处,但总还是会有一定道理的。 《千年项目》组由以下专家组成,Apostolos Georgopoulos (神经科学);Jeanette Gundel (通信紊乱);Paul Johnson (卡尔松学院);Dan Kersten (心理学);Chuck Nelson (儿童发育);Bruce Overmier (心理学);Herb Pick (儿童发育);Wade Savage (哲学);Patty Costello (研究生院代表, 认知科学中心)。以下便是该项目组从305部作品中评选出的100部作品。排在第一位的是影响最大的。 20世纪100部最据影响的认知科学作品: 1、《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作者:乔姆斯基(N. Chomsky),The Hague: Mouton)(1957); 2、《视觉:人类视信息的表征和处理的计算探究》(Vision: A Computation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Human Representation and Processing of Visual Information),作者:马尔(D. Marr),San Francisco: W. H.

小学生科学知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小学生科学知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从古到今,世上的万物是多么的神奇啊。小鸟在树上睡觉为什么掉不下来呢?下过雨后,为什么会出现彩虹呢?这些都是科学知识要我们去学习,去了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生科学知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欢迎阅读。 小学生科学知识 1、生活垃圾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生活垃圾主要通过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地表和地下水的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生活垃圾若不能及时从市区清运或是简单堆放在市郊,往往会造成垃圾遍布、污水横流、蚊蝇孽生、散发臭味,还会成为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孽生地和繁殖场,影响周围环境卫生和危害人体健康。 2、生活垃圾有什么污染? 生活垃圾不但占用大量的土地,而且还污染水体、大气、土壤,危害农业生态,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对生态系统和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 3、什么是大气环境质量基准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大气环境质量基准是指大气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人或其他生物等)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剂量(无作用剂量)或浓度。大气环境质量基准是由污染物同特定对象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国家为保护人群健康和生存环境,对大气污染物(或有害因素)容许含量(或要求)所作的规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体现国家

的环境保护政策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是环境规划、环境管理和制订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经过综合分析制定,由国家行政主管部门颁布,具有法律的强制性。 4、什么是大气环境容量? 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在满足大气环境目标值(即能维持生态平衡并且不超过人体健康要求的阈值)的条件下,某区域大气环境所能承纳污染物的能力,或所能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的总量。其大小取决于该区域内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及自净介质的总量。若超过了容量的阈值,大气环境就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或用途,生态的良性循环、人群健康及物质财产将受到损害。 5、什么是大气环境质量? 大气环境质量是指大气环境总体或某种大气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述,其方式是用大气污染物浓度水平来表征大气环境的好坏。大气环境质量的要素主要包括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两类。但是只有浓度水平也无法定义大气环境质量的好坏,所以产生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对不同功能区的大气环境含有有害物质或因素限值作统一规定。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PM10和PM2.5等。 6、雾和霾有什么区别? 雾(Fog)和霾(Haze)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

认知神经科学知识点总结

1、认知科学——是研究智能实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园里的科学。 2、智能实体——是人类、动物和智能机的泛称。 3、研究人类智能的科学有心理学、心里语言学;研究动物智能的有动物心理学 和比较心理学;研究机器智能的科学有计算机科学,特别是人工智能学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 4、神经科学是一大类学科的总称,这些学科均以“分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揭示各种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在各个水平上阐明其机制,以及预防、诊治神经和精神疾病患”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内容,包括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神经胚胎学。。P2。。。等。这些学科彼此渗透,互相支持,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构成当代生物医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之一。 5、《人治神经科学》一书的主要思想就是阐明组成脑的分子和细胞如何以其可 塑性参与脑结构与功能系统的形成,进而通过结构与功能系统映射的进化,逐渐出现了人类的意识和多层次的精神活动。 6、人治神经科学的基本理论: (1)物理符号论、信息加工学说和特征检测理论 (2)联结理论、并行分布处理和群编码理论 (3)模块论或动功能系统论 (4)基于环境的生态现实理论:认知科学家们一直把认知过程堪称是发生在每个人头脑或智能系统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而环境作用的观点则 认为认知决定于环境,发生在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之中,而不是简单 发生在每个人的头脑之中。 (5)机能定位论:试图为每一种高级功能在脑内找到一个中枢,或一种特意的细胞。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曾以半讽刺的方式,否定了祖母 细胞是识别熟悉面孔的特意细胞。 7、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包括两大类互补的研究方法:一类是无创性脑功能(认知) 成像技术;另一类是清醒动物认知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前一类方法中又分为脑代谢功能成像和生理功能成像两种;后一类方法中包括单细胞记录、多细胞记录、多维(阵列)电极记录法和其他生理心理学方法(手术法、冷却法、药物法等)。

生活中的 科学知识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厨房中的科学知识

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下学期科学知识点一、填图。

二、简答题。 1.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安全用电?答: (1)不要在电线上晾衣服; (2)不要在电线下放风筝; (3)不要用湿手、湿抹布擦带电设备;(4)不要超负荷用电; (5)不要在孤零零的大树下躲雨; (6)不要在高压线下玩耍; (7)不要贪便宜购买假冒伪劣电器产品。 (8)做实验时,要用干电池做电源; (9)电器的绝缘体老化了要及时更换; (10)发现电器起火,要先却断电源; (11)电器坏了,要找专业的技术人员修; 2.简述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是怎样形成的? 答:雄蕊的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在柱头上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向下延伸到达子房里的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和胚珠里的卵结合,花朵开始凋谢,子房逐渐膨大形成果实,子房里的胚珠形成种子。 3.你的膳食原则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讲究营养卫生?)

答: (1)食物多样化,不偏食,不挑食,不然就会因为缺乏某种营养而得 病; (2)进食要适量,吃得不够会导致营养不良,吃得过多会得肥胖等疾 病; (3)膳食营养五搭配:主杂搭配,荤素搭配,粗细搭配,水陆搭配, 多样搭配; (4)每天吃适量的水果蔬菜,每天多喝水; (5)每天吃一些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4.面包上长出了什么?像这样的食物还能食用吗?为什么? 答:(1)面包发霉是因为在它的上面生长了一种生物——霉菌,与其他生物一样,它的生长需要获取营养和适宜的生长环境。 (2)因为霉变的过程中产生的霉菌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发霉变质的食物是绝对不能食用的。 5. 什么是胎生动物?什么是卵生动物?举例说明。 答:(1)用胎生繁殖的动物叫做胎生动物;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做卵生动物。 (2)胎生动物:猪、牛、羊、猫、狗 卵生动物:鱼、蛇、青蛙、乌龟、麻雀 6. 如何鉴别矿物的软硬?

初中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初中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曹文才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加深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科学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科学学家的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科学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科学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在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体,为了更好的了解和使用它们,就要用到相关的科学知识。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科学规律,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只要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科学教学的事例,从而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科学概念和规律。 科学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学习了电学知识后,同学们发现电在我们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电灯、电视机、电饭煲、电褥子、电磁炉等,在很多家庭中都是必需品。当某个时候突然停电时,我们会变得手足无措。没有了电视,我们会觉得生活很单调;没有了电灯,我们会觉得回到了点煤油灯的时代。特别是现在的孩子,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他们都会感叹电在现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于是,同学们自发的对家庭中涉及到电的物体进行了探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在交流的基础上,各小组进行了汇总,得出几方面的结论: 一、在家庭线路安装方面 1.电表箱中电能表的选择,220V 20A的规格满足了大多数家庭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的要求。 2.电线的选择,2.5平方毫米的铜导线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23A,即与电能表相匹配, 又满足了大功率用电器对导线的安全要求。 3.闸刀开关中的保险丝,熔点低,电阻大。当线路中出现短路或过载时能自动熔断, 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4.漏电断路器,比闸刀开关更先进一些,除了对短路和过载起作用外,对于意外的 漏电和触电事故能起到自动跳闸的作用,更好的保障我们的人身安全。 5.三孔插座中的地线,可以把漏电电流及时的导入大地,避免了因用电器漏电造成 的人身触电事故。洗衣机、空调和其它大功率用电器的电源线都是三线插头, 就是为了和地线配套使用。 二、厨房中的电器 1.电饭煲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把电能转化为热能,它的热效率较低。 2.电磁炉能把电能转化为电磁能,电磁能转化为电能,电能再转化为热能。它对人 体没有辐射作用。它的热效率非常高,节约了电能。它是一个电生磁、磁生电 在生活中的一个典型应用。 1

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智能科学与人工智能

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假设 刘晓力 一、认知科学概况 认知科学是以研究人类认知过程、智能和智能系统、大脑和心灵内在运行机制的一门学科。20世纪70年代(50年代?)兴起,是心理学、语言学、神经生理学、计算机科学、哲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学科。 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 认知科学依据不同的问题领域和研究方法划分为不同的研究进路 心理学进路 语言学进路 生物物理学进路 神经生理学进路 人工智能进路 广义进化论进路 复杂性科学进路 认知科学的起源 认知科学起源于不同学科领域,特别是: 图灵机概念的产生 人工智能研究的兴起 心灵哲学中以普特南(H.Putnam)和福多(J.Fodor)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理论的确立 心理学和语言学乔姆斯基(A.N.Chomsky)等反对激进行为主义的“认知革命” . 认知科学所引发的一些基础问题成为20-21世纪之交涉及领域广泛、争论最为激烈的世界性的科学和哲学的热点问题。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决定了关于它的哲学观上的巨大分歧和各种研究范式的激烈竞争。 二、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假设 D.Kirsh (1991)提出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的五大问题 1)知识和概念化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吗? 2)认知能力及其所预设的知识能否脱离其有机体进行研究? 3)认知的知识形态或信息形态的轨迹是否可用类自然语言描述? 4)学习能否与认知相分离加以研究? 5)是否有对于所有认知的统一结构? 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对于心灵哲学中的三个方面问题的困惑和困难 1、意向性问题 2、意识问题 3. 心灵是否是涉身的? Mark Johnson总结30年来认知科学的成就对传统哲学的挑战时说,认知科学的三大发现是:心灵本质上是涉身的; 思想大部分是无意识的;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 在西方解释学的发展过程中,狄尔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不仅充分 认识到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且把解释学由单纯的文 本研究扩展到对现实世界中的人(Mensch)的研究,创造了所谓“生命解释 学”(die Hermeneutik des Lebens)。狄尔泰因此不仅赋予了解释学以方法论 的意义,而且还承认解释学就是哲学的过程,从而使解释学具有了认识论的意义。正是在狄尔泰的努力下,解释学才由传统解释学进展到当代的伽达默尔的 所谓哲学解释学。 一 作为施莱尔马赫的再传弟子,狄尔泰的哲学生涯开始于施莱尔马赫研究。还是 在读书期间,他撰写的《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的独特贡献——与以往这门科学 所做的工作之比较》探讨的就是解释学在施莱尔马赫那里的重要意义。在这篇 论文中,狄尔泰第一次注意到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思想,着重研究了施莱尔马 赫用解释学的方法探讨基督教思想的问题。他发现,施莱尔马赫运用了分析和 解释柏拉图的方法去考察基督教的理念,对世界采取浪漫主义的解释,尤其是 在解释新约保罗书信上,这点表现得尤为明显。该论文1860年获得施莱尔马赫 基金会颁发的双倍奖金,狄尔泰不仅借此完成学业,而且从此开始编辑施莱尔 马赫书信集,并且撰写他的早期主要著作《施莱尔马赫传》。对狄尔泰来说, 这篇论文获奖并不是重要的,真正重要的,这是他的哲学生涯的真正开端。他 自己在获奖15年以后曾说过,他就这篇论文所做的工作引导他构造自己的基本思想。 如果说狄尔泰早期对解释学的重视还不是自觉的,那么,从19世纪60年代中 期开始,他在建构自己的精神科学体系时则有意地把解释学当做精神科学的最 重要方法。特别是在他把“体验”、“表达”和“理解”当做精神科学的核心 内容予以诠释时,解释学在他那里就作为全部精神科学的重要方法而得到彰显。这时,“理解”概念获得进一步的阐明,“理解”不只是帮助我们对理应认识 的内容的把握,而且还涉及有关这个内容的普遍有效性。“表达”在他那里也 得到严格的规定,它与生命内容应当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狄尔泰以为,正是通 过对这些概念加以规定并形成特定的方法,“解释”作为一门学问才得以确立,并且经过体系化,它在本质上真正成为对“确定的生命表现进行理解的学问”。 ①“解释”这个概念现在不只是解释的艺术,而且还是理解的科学,认识生命 的方法。这样,解释学就是作为“对在文字上固定下来的生命表达进行理解的 技巧学。”②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施莱尔马赫对它的认识。 1900年,狄尔泰受到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之启发,开始了由精神科学到解释 学的“转向”。他在《解释学的兴起》中着重从语文学上讨论解释技巧的历史,同时关注解释过程的本质。他在这里赋予了解释学更加重要的意义。概念和范 畴现在不只是被应用在说明生命事实之中,而且还在这种说明之中反过来对概 念和范畴进行考察;解释不再像它原初那样仅仅是对某个人的个性或某部重要 的历史著作的特点加以挖掘,而是发展为对一切“精神创造”(Schoepfung des Geistes)加以阐释,并且直接深入到人类生命本质。 现在,对狄尔泰来说,原先把解释学当做一种方法去探讨“精神世界”已经过 于狭小了,他主张建立一种“系统组织的解释学”,要把应用于生命理解的概 念和范畴扩展到对它们所包含的整个世界的理解,通过对生命世界的分析和阐

生活中常见科普知识

生活中常见科普知识 1. 运动是否会使体有害胆固醇减少? 答:是的。罗兰.巴克利国立研究所对8000名男性志愿者进行的“全国跑步者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发现长跑的人体有害胆固醇减少而良性胆固醇增加。使高血压的人中有一半人血压有所下降,与心脏病发生整体有关的危险也减少了3成。 2.大量吃核桃好不好? 答:好。大量吃核桃能减少体引起心绞痛和脑硬化原因的有害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这是美国露马林达大学塞倍德博士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 3.开车时打手机为什么不好? 答:因为开车时打手机太危险,发生的事故率是不打手机时的4倍多,这和酒后开车所发生的事故率一样。此项调查是多伦多大学的莱迪若麦亚博士和兹布斯拉博士来完成的。 4.牛奶能祛除口中异味吗? 答:可以。吃过葱、蒜后,只要喝杯牛奶或用牛奶漱漱口,异味就可以消除。 5.喝醉酒的人能喝牛奶吗? 答:可以。喝醉酒的人喝点牛奶,可保护胃黏膜,缓解对酒精的吸收。 6.炒菜能加牛奶吗? 答:可以。如果炒菜时酱油加多了,加点牛奶可使味道变美。 7.牛奶可以与糖一起加热吗? 答:不行。在80-100°C的高温,牛奶中赖氨酸和糖生成果糖基赖氨酸,不仅不会被人体吸收,尤其对儿童的危害更大,所以,牛奶煮开凉温后,再放糖。

8.早餐牛奶加鸡蛋是最佳组合吗? 答:不是。牛奶和鸡蛋的营养价值虽然很高,但铁却很难吸收,还需其他食品来补铁,最好有动物的肝、血、肉类、鱼类、蔬菜搭配着吃。 9.牛奶可以与药同服吗? 答;不行。牛奶虽说是补充营养的好食品,但有很多的药物会使牛奶产生不良物质,反而会影响健康。可在服药前先喝点牛奶,可以保护胃黏膜。 10. 何时喝牛奶最佳? 答:晚上。 11. 豆浆和鸡蛋一起吃好不好? 答:不好。鸡蛋中的粘液性蛋白和豆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结合会失去营养价值12. 西红柿与黄瓜一起吃好不好? 答;不好。西红柿中的主要物质是维生素C,黄瓜中却含有一种破坏维生素的酶13. 豆腐与葱一起吃好不好? 答:不好。豆腐中的钙,很容易与葱中的草酸结合成草酸钙,草酸钙极不易被人体吸收,会破坏豆腐中的营养。 14. 牛奶和橙子一起吃好不好? 答;不好。它们混合后成为块状,对人体有害。 15. 浓茶能解酒吗? 答:不能。因为酒精本来对心脏的刺激很大,浓茶同样具有兴奋心脏的作用,所以非但不能解酒,还会加重心脏的负担。 16. 牛奶煮熟后营养会损失吗?

人工智能与认知过程

人工智能与认知过程 摘要: 人工智能是研究、设计和应用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能力、以延伸人类智能的科学。而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 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 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人工智能,首先要 对两者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 关键词人工智能;认知过程;神经网络 前言 人工智能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门前沿学科,是在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总的来说,人工智能是一门研究如何构造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使它能模拟、延伸扩展人类智能的学科。想要很好地实现人工智能,必须要对人脑工作方式进行充分的了解,因此,对认知过程需要有充分的认识。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即是对 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 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它由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要素 组成。 一、人工智能 1.人工智能:用人工的方法在机器(计算机)上实现的智能;或者说是人们使 机器具有类似于人的智能。历史发展史:①孕育(1956年之前);②形成(1956年-1969年)[1969年第一届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1979年成立美国人工智能联合会];③发展(1970年至今) 2.人工智能研究的基本内容: ①知识表示——人工智能的永恒主题:将人类知识形式化或者模型化。知识表示方法:符号表示法、连接机制表示法;

②机器感知:使机器(计算机)具有类似于人的感知能力。以机器视觉(machine vision)与机器听觉为主。 ③机器思维:对通过感知得来的外部信息及机器内部的各种工作信息进行有目 的的处理。 ④机器学习: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具有类似于人的学习能力,使它能通过学习自 动地获取知识。 ⑤机器行为:计算机的表达能力,即“说”、“写”、“画”等能力。 二、人工智能模拟认知过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 1、知识表示及推理 知识表示是指把知识客体中的知识因子与知识关联起来,便于人们识别和理解知识。 ①产生式的基本形式 一般形式:PQ 或IFPTHENQ 语义:如果前提P被满足,可推出结论Q或执行Q所规定的操作。P是前提,Q是 结论或动作,前提和结论可以是由逻辑运算符AND、OR、NOT组成的表达式。 例IF上课认真听讲AND下课及时复习 THEN将会取得好成绩 ②常见的知识表示方法:产生式系统,框架结构,语义网络,过程性知示,面向对 象知识表示,基于本体的知识表示法,产生式的基本形式 ③产生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规则库:描述领域知识的产生式规则集 综合数据库:记录求解(或推理)过程中各种信息的数据结构 推理机:负责匹配到得出结论的整个问题求解过程. ④产生式表示法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a.自然性知识表示形式自然,便于推理。b.模块性便于进行模块化处理, 利于规则库的扩展和管理。c.有效性可以表示不确定性知识和确定性知识。d.直观 性前提和结论部分非常直观,便于对规则进行设计。 缺点:a.效率不高;b.不能表达结构性知识。 ⑤框架的一般形式:

认知神经科学解读

认知神经科学 美国心理学家葛查尼革(M.S.Gazz0aniga)主编,1995年出版。认知神经科学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1991年正式问世),以探讨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为其研究任务即研究人脑各组件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各区及全脑如何调用以实现自身的认知活动。 《认知神经科学》由170多位国际著名学者撰写。全书由11篇,92章,1400多页,百余张插图和27张彩色图组成。每章作者总结其研究领域的实验成果,概述了其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存在问题。 11篇的篇目为: 1 分子和细胞水平的可塑性(7章),阐明机体对环境反应中的机能和结构的灵活性(flexibility)多变性(Mutability),是知觉,记忆等认知过程的重要基础。 2 神经发育和心理过程的发育(6章),介绍了一些神经生物学研究新技术,用当代脑功能成像成果来说明婴儿脑发展和认知发展的关系。 3 感知觉(17章)阐明单一感觉神经元的信息与主观感知觉的变化,神经元间编码和感知觉的多样性,信息加工组合及其对环境制约的关系。 4 运动系统的策略和规划(8章)从神经生物学讨论皮层运动区神经元对不同运动及其阶段的活动规律。 5 注意(8章)阐明各种感觉刺激在心理定向中的作用。 6 记忆(8章)阐明记忆过程和多重记忆系统的脑结构及其作用(包括海马、边缘系统、颞叶和额叶皮层等)。 7 语言(7章)从神经心理学,语言学和语言发展等方面讨论语言的获得,产生和理解的脑机制。 8 思维与表象(7章)从理论上阐明思维与表象的脑功能实时动态规律,在方法上总结了近年来应用事件相位电位,脑构像技术和脑损伤病人的神经心理学与动物模型研究的成果。 9 情感(9章)阐明从恐惧到情感及其和意识的各种复杂情况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包括杏仁核、脑干、海马、边缘系统和基底神经节的理论。 10 进化理论(7章)讨论心、脑机能结构的进化及其种种理论之间的争论, 11 意识(8章)回顾了意识生理研究的历史,和20世纪60-80年代间的快速眼动睡眠与梦的关系,割裂脑病人和失语症等对意识神经问题研究的多种事实。 原著已于1998年编译成中文出版。为了帮助读者对本书形成这门新学科的整体概念,译者沈政撰写了一篇"总论"(见本书正文前),指出原著"为我们描绘出认知神经科学对基本认识过程的研究成果和存在问题",这是"一部高水平的当代前沿科学专著。

生活中的科学常识

第二十四章生活中得科学常识 第一节生活常识 1.物理常识 挑选瓷器:用手或其她物品轻敲瓷器,通过声音就能判断瓷器得好坏。因为有裂缝得碗、盆发出得声音得音色远比正常得瓷器差,通过音色这一点就能把坏得碗、盆挑选出来,当然实际还用辨别音调,观察形态等方法,但主要还就是通过音色来辨别得。 监测灾情:通过监测次声波就可知道地震、台风得信息。因为次声波就是频率低于20赫兹得声音,人类无法听到。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得产生,通过监测传来得次声波就能获取某些自然灾害得信息。 汽车前窗: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得前窗都就是倾斜得。当汽车得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得像在车得前上方,而路上得行人就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得空中得,这样就将车内乘客得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避免因平面镜成像而造成事故。 水管黏手:寒冷得天气,用手触摸自来水金属管时,好像对手有一种“黏力”。自来水得金属管就是热得良导体,当用手接触它时,手上得热量被金属迅速吸收并传走,手表面皮肤层得水分会立即遇冷凝固,将手与自来水管“黏”在一起。 2.化学常识 食品保存:为了防止食品受潮、变质或变形,常在食品袋内充入二氧化碳或氮气;或在袋内放干燥剂:生石灰、氯化钙主要就是吸水,铁主要就是吸收氧气与水;或采取真空包装。 雨后天清:夏日雷雨过后,人们会感到空气特别清新,就是因为在闪电时,发生了化学变化,空气中得有些氧气变成了臭氧。浓得臭氧很臭,具有很强得氧化能力,能够漂白与杀菌。稀薄得臭氧会给人以清新得感觉。雷雨后,空气中会弥漫着少量得臭氧,因此人们会感到空气清新。 陈酒更香:白酒得主要成分就是乙醇,把酒埋在地下,保存好,放置几年后,乙醇就与白酒中较少得成分乙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得乙酸乙酯具有果香味。上述反应虽为可逆反应,反应速度较慢,但时间越长,也就有越多得乙酸乙酯生成,因此酒越陈越香。 真题链接

人工智能需要注意的三个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值得注意的三个研究方向 李德毅1刘常昱2 (1 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研究所,北京,100840 2 解放军理工大学,南京,210007) Three Directions Ne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udies LI De-yi1 LIU Chang-yu2 (1 China Institute of Electronic System Engineering, Beijing, 100840 2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Operation and Training of PLA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Beijing,100091) 摘要:人工智能在模式识别、知识工程、机器人等领域已经取得重大成就,但是离真正的人 类智能还相差甚远。本文阐述新世纪人工智能科学有三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强调要 在学科交叉研究中实现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创新,要关注认知科学、脑科学、生物智能、物理 学、复杂网络、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交叉渗透,尤其是重视认知物理学的研究;自 然语言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载体,是人工智能研究,尤其是知识表示无法回避的直接对象,要 对语言中的概念建立起能够定量表示的不确定性转换模型,发展不确定性人工智能;要利用 现实生活中复杂网络的小世界模型和无尺度特性,把网络拓扑作为知识表示的一种新方法, 研究网络拓扑的演化与网络动力学行为,研究网络化了的智能,从而适应信息时代数据挖掘 的普遍要求,迎接人工智能科学与应用新的辉煌。 关键词:学科交叉,认知物理学,数据场,云模型,网络化智能 从1956年著名的达特茅斯(Dartmouth)会议算起,人工智能学科诞生已有50年的历史,先后出现有逻辑学派(符号主义)、控制论学派(联结主义)和仿生学派(行为主义)。符号主义方法以物理符号系统假设和有限合理性原理为基础,联结主义方法以人工神经网络和进化计算为核心,行为主义方法则侧重研究感知和行动之间的关系。这些理论和方法在模式识别、知识工程、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伟大成就,极大地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专家系统、智能控制、数据挖掘、智能机器人、智能社区随处可见,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有人把人工智能与基因工程、纳米科学被并称为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 人工智能自诞生之日起就引发了人们无限美丽的想象和憧憬,但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也存在着不少争议和困惑: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智能”?为什么再高级的电脑、再智能的机器与人类的智能相比仍然那么幼稚?为什么人工智能与人们最初的想象和期望仍然相距甚远?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方向中那些更值得我们更多地关注? 最近十几年来,我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的支持下,围绕不确定性人工智能做了一些研究工作。这些研究正走向一个有机的整体,把许多重要的、但又是局部的结果,统一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框架内。这些研究也让我们深深陷入了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1在交叉学科研究中实现人工智能的创新 人工智能虽然常常被划分为计算机科学或自动化的一个分支,但它的研究范畴一直是很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60496323) 作者简介: 李德毅(1944-)男,江苏泰县人,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指挥自动化,复杂网络等;刘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