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东莞提升“城市形象”的几大因素

制约东莞提升“城市形象”的几大因素
制约东莞提升“城市形象”的几大因素

东莞,被称之为是中国来料加工的代表城市,因为它将这种模式做到了极致。说起来,这个城市简直就是一个大工厂,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厂房、工人,“流水线”成了它的代名词。这里堪称是中国人口最为拥挤的一个城市,这样一个才2465平方公里的地方,却挤进了一千多万人口,不过其中本地户籍人口才一百多万。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的经济走上了腾飞的道路,近年来更是成了广东经济总量数三数四的一个城市。然而尽管经济发展起来了,但是东莞的城市形象却与其经济实力并未成正比,外界总体评价并不怎么好。多少年来,几乎从来没有人提起过“东莞文化”。在许多时候,“暴发户”则成了东莞挥之不去的城市形象。

难道东莞真的这么没文化吗?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东莞传统文化其实在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历来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只是其近年来被喧喧嚣的机器声淹没了而己。下面且先来看看东莞所拥有的诸多文化资源吧。

东莞是广东省著名的古县之一,早在东晋咸和六年就开始设县,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因此,东莞还是广东1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说起古代的东莞,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是如果说起近现代史上的虎门销烟,恐怕绝大多数国人就知道了。虎门销烟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东莞历来都是珠三角地区极其重要的县份,东莞的石龙镇旧时则与广州、佛山、陈村号称是广东四大名镇。东莞还拥有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东莞是**时期是广东省的“一等县”之一。民族英雄袁崇焕;抗日名将蒋光鼐;新中国首个举重冠军陈镜开等都是东莞籍人。东莞主体为广府民系,不过在东南部的凤岗、清溪、樟木头等镇为客家民系,其中樟木头是“纯客镇”。可以说,东莞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广东来说并不差,比深圳、珠海等新兴城市要丰富。

现代东莞和深圳等地一样,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之一,多年来在探索来料加工发展模式方面,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东莞提供了数不清的就业机会,解决了国内诸多低文化素质的人的就业问题。这些本来都是十分值得称道的。近年来,东莞还先后获得如下荣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篮球城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

既然东莞拥有这么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又在新时期有着特别的贡献,却又为什么还是被外界认为“没文化”,城市形象屡屡上不去呢?笔者认为,制约东莞城市形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虽然经济发达,但是政治地位低下,没有掌握话语权

东莞经济虽然发达,贵为广东省数三数四的城市,在全国也排在第九位(经济总量),可谓是举世闻名,但是东莞市的政治地位却一直很尴尬。东莞直到1985年才由县改市,成为原惠阳地区下面的一个县级市。1988年,它才在原惠阳地区一分为四的时候(惠州、东莞、河源、汕尾)独立设立地级市。此后又经过了二十多年,东莞屡次向国务院申报“较大的市”(有一定立法权)而未果。以东莞这种经济总量来说,别的城市要么是直辖市,要么是省会、经济特区或沿海开放城市等,唯有东莞才地位低下,距今仍然只不过是广东省下面的一个地级市,因此它始终掌握不了话语权。

因为城市缺乏话语权,所以不管东莞的经济多么发达,在外界看来始终都只不过是一个“暴发户”而己。因此,许多关于东莞的事情,放在其它兄弟城市很平常,但是一沾上东莞立马就被扭曲了。例如“禁摩”和“禁养猪”,同样是做这两样东西,深圳早就这样做了,一直也没有受到外界太大的批评。而东莞一这样做,则立马招来国内不少媒体、学者的批评。之所以会这样,根源就在于两者的政治地位根本不在同一等级。

没有掌握话语权,那么城市又如何能够将自身的文化传播出去呢?因此东莞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抓紧向国务院申报成为“较大的市”。如果申报成功,肯定将对东莞的城市形象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没有强势媒体,城市的声音传达不出去

纵观整个东莞传媒界,无论是电视台,电台、报刊还是网络等媒体,不要说在省内乃至全国独领风骚,甚至能够在省内叫得响一点的都没有。外界的人提起东莞媒体,实在不知该提哪一家。报刊没什么影响力,电视台难有起色,电台不见有什么动静,网站也是半死不活的,经济这么发达的一座城市,也从来没有投资拍摄过一部有影响力的电影或电视剧。而各种情况跟东莞相若的佛山,则至少还有一家《佛山文艺》的期刊,曾经靠着连载武侠小说在省内外火过一段时间。佛山的电视台、电台也远要较东莞的同行有活力。

因为长期缺乏有影响力的媒体,所以东莞的声音就注定不能主动地传达出去,更多的时候,只能依靠外来的媒体被动地将城市声音传达出去。然而外来的媒体为了抢眼球,注定只会抢新闻点,争抢着曝光能够吸引读者的新闻,这自然就使东莞整天被负面新闻緾身了。

本地没有强势传媒,东莞注定只能自弹自唱,它的声音很难被传播到外面去。假如东莞能够有一家像样点的媒体,那么东莞的文化和声音就可以十分主动地传播到外界去,避免被无法发声的情况出现。

三、户籍人口严重倒挂,外来人口缺乏“东莞认同”,无意传承东莞文化

东莞大概是中国户籍人口倒挂最为严重的一个地方了。据说东莞有1200多万以上的人口,可是户籍人口只有极其可怜的170多万。也就是说约有1000万常住在东莞,长期在东莞讨生活的人,却因为没有户口而不能算是“东莞人”。没有户口,外来人口就享受不了依附在户口上面的诸多福利,那么他们自然而然地就缺乏“东莞认同”。既然对一个城市没有认同感,那自然就不会为宣传东莞而出什么力了。

想想也是,既然连“东莞人”的身份都算不上,那么这些注定只是过客的外来人口又怎么会有动力去宏扬东莞文化呢?东莞城市形象的好与不好,关他(她)们什么事?东莞有没有文化,又与他(她)们何干?既然不属于这个城市,那么迟早都会离去。难道提升东莞城市形象的事情,能够单靠那可怜的170多万户籍人口去做?

四、倘大一个城市,没有出现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

东莞文学院这几年花了很大的力气,付出了颇为可观的财力物力,四处公开招贤纳士,也确实收罗了一些有才华的人。可惜我要说的是,这个城市距今仍未能够涌现出哪怕一个真

正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我这里说的“真正有影响力”,指的是在国内外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名人或大师级人物,可以对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一定的辐射力,而不是那些在一定小圈圈里有一定名气的人。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的作用是相当大的。有大师的城市,才能够真正叫有文化的城市。一个大师的出现,需要丰厚的土壤,它不是凭空而来。可惜的是,以东莞现在的社会氛围的浮躁;城市建设的杂乱;治安的混乱,恐怕短时期内很难见到这样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出现。

五、高校力量薄弱,缺少一座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学

高校,是文化的策源地之一,是一座城市的最好名片之一。北京之所以为北京,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中国的首都,而且也在于它拥有北大、清华等国内著名的高校。一座缺少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学的城市,其城市形象无疑将会大打折扣。

在21世纪初,广东珠三角诸市一股兴建“大学城”热的过程中,东莞也提出要兴建大学城。可惜从2000年东莞提出兴建松山湖大学城至今整整十年过去了,尽管该大学城也收罗了一些二三流高校的分校,但是东莞距今仍没有出现一所哪怕是在广东省能够叫得响的大学。本地产的最高学府东莞理工学院,至今也只不过是一所“学院”而己。相比于创立之初的深圳大学,同是改革开放后成立的东莞理工学院则要低调得多,这么多年也不见折腾出什么大的动静,以致许多人甚至还不知道东莞有高校。

在高校这个层面上,东莞甚至还不如广东老牌大城市汕头和湛江,汕头有汕头大学,湛江也有广东海洋大学和广东医学院,名气都比东莞理工学院大。因此,高校建设方面是东莞必须反思的一个地方。

尽管制约东莞提升城市形象的地方其实还有许多,但是笔者认为上述几点是其中较为突出的几点。希望东莞政府官员能够从这几方面着手,加快东莞发展建设步伐,在建设经济的同时也要著力于其它方面的建设,尽快扭转东莞城市形象与经济发展水平不成正比的局面,争取早日把东莞建设成一座受人尊敬的城市。(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

关于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 扬州市政协办公室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经主席办公会研究,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课题,确定为专题协商会主题。9月份以来,在分管主席领导下,由市政协教文卫体委牵头,市政协各专委会参与,市有关部门协助,开展专题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一方面通过专题座谈、讨论,收集各界人士和相关专家的意见,一方面发动市政协委员为全面提升扬州的城市品质建言献策。现将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和所征集的意见、建议分类综述如下。 一、对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基本认识 1、城市品质的概念 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各种生产生活要素汇集交换、消费增值的区域,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人们生活居住的空间和精神家园。 城市品质,是指一个城市的品位和质量。决定城市品质的元素,既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建筑形态、道路交通、产业结构、居住条件、环境景观等外形的特质,又包括城市历史、地域文化、城市精神、管理水平、市民素质等内涵的特色。高品质的城市是将城市美好的外在形象与优秀的文化内涵完美结合,形神兼备,浑然一体的城市。 2、提升城市品质的目的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城市文化的智慧源泉和驱动力量。因此,提升城市品质应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以满足市民居住、就业、交通、环境以及情感的需要为根本目的,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增强城市的魅力和竞争力,使市民有归属感,为之自豪,感到幸福,令创业者感到向往,外来人有认同感,为之羡慕。

3、提升城市品质必须凸显城市个性 讨论中,各方面的一个共同认识是:提升城市品质,必须保持城市的自身特色,凸显城市的鲜明个性。 多年来,扬州在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对城市的个性有一些很好的总结。如:将扬州的城市特色概括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文、生态、宜居、精致”;从城市人文历史和生态环境中挖掘出“古、绿、水、文、秀”等特色元素;以“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给你宁静,还你活力”作为彰显扬州魅力的旅游口号,等等。 特色赋予城市个性,个性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提升扬州的城市品质,就应当将这些特色元素和个性特征体现在城市的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管理活动、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形象塑造、品牌营销和市民行为养成等各个方面,形成主题鲜明的城市发展态势和格局。 4、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要求 城市品质是一个多元综合的概念,涵盖了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认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就是在城市的发展中,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目标,具体到扬州,就是实现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富裕新扬州、文明新扬州、秀美新扬州、和谐新扬州、法治新扬州的战略任务。 城市的实力看经济,提升城市品质在经济建设上的要求,应是扬州的产业结构与城市特色相融合,与城市的承载能力相一致,与城市的资源、环境、人才供给能力相匹配,与市民的创业、就业需求相适应。同时以城市的环境优势支撑经济发展,构筑经济优势,提高知识、人才、信息等软资源的配置效率,发展科技创新型的精致经济,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的内涵看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在文化建设上的要求,应是扬州的优秀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扬州的特色文化得到重点彰显和展示,“开放包容、创

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决定

【法规名称】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决定 【颁布部门】深圳市政府 【发文字号】深发[2011]8号 【颁布时间】2011-03-25 【实施时间】2011-03-25 【效力属性】有效 【法规编号】553773 什么是编号? 【正文】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决定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决定 (深发〔2011〕8号2011年3月25日) 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关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发展战略和市第五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积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加快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特作如下决定。 一、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是新时期深圳经济特区的重大使命 (一)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对于提升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不仅体现在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城市环境的优化,也体现在城市品位、城市文明、城市管治与服务水平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必须深刻把握城市发展的丰富内涵,把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摆在与提升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水平同等重要的位置。 (二)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创造深圳质量的根本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造深圳质量是特区新时期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核心路径。30年来,深圳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走出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但总的来说,城市化相对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发展方式粗放,不能完全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文化转型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深圳更加重视城市发展,大力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以城市发

提升城市公共设施管理水平的探讨

完善市政维护管理机制 提升城市形象与品位 近年来,随着攸县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大增加,城区面貌日新月异。但在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市政维护管理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也日益突出,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设效益的发挥,阻碍了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总体水平的提高。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的思路理顺城市市政维护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新型的城市市政维护管理模式,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品味,改善我县投资环境,是当前我县城市管理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现在,根据国务院《城市道路管理条例》、《湖南省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办法》及《株洲市人民政府201002号文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我们试从城市管理中的市政维护管理这一环节进行探讨如何完善市政维护机制,提升城市形象和品味这一课题。 第一章概括 第一条本意见适用于本县城市范围内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建设、养护、维修和管理。 第二条本意见所称市政工程设施是指城市道路、城市桥涵、城市排水及其附属设施。 第三条市政工程设施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负责相结合的原则。攸县市政园林管理处是我县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各区镇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辖区内的市政工程设施的管理。各单位和小区范围内的市政工程设施由产权单位或管理单位自行负责。 第四条市政工程设施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和建设、养护、管理并重的原则。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市政工程设施的义务,对于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有权制止、检举和控告。对贯彻实施本办法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 第六条规划部门应会同建设、管理等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本城市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_关于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的调研报告

关于在城市规划建设中 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的调研报告 蚌埠市政协调研组 为进一步提升蚌埠的城市品位,市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先后深入市辖区及相关部门,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视察等形式,就城市规划建设对城市品位的影响进行了调研。 一、调研课题提出的背景 蚌埠与皖北其他城市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较好的工业基础以及多所大专院校,成为具有一定品位基础的城市。随着城市大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建设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更需要注重提升城市品位的阶段。 (一)提升城市品位的要求更加迫切 蚌埠作为皖北中心城市,肩负着特殊使命。皖北地区的两淮及阜阳、宿州等市,多项经济指标已赶上或超过蚌埠。面对这种局面,蚌埠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应对周边城市的挑战,还应该通过彰显独特的城市品位,增强蚌埠的综合竞争力,使蚌埠在皖北乃至更大的区域内,具有优于其他城市的独特优势。 (二)规划建设水平能够实现城市品位的提升 近年来,我市的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城市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非法定层面规划得到了重视。在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同时,加大了对城市形象设计、概念规划、景观规划等非法定层面的规划力度,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得到了体现,为城市景观塑造和品位提升提供了科学指导。二是规划编制更加注重公众参与。以往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主要集中在规划文件编制上,对发动各方力量搞好规划重视不够,如今,规划部门逐步改变了过去的规划编制模式,更加注重规划的公众参与,在会展中心建设了城市规划展览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一些重要规划建设项目还在媒体和人流集中地区公示,促进了城市规划水平的提高。 (三)经济发展为提升城市品位提供了有力支撑 市委、市政府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工业强市、全民创业、科教兴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等战略,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市经济仍实现稳步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532.1亿元,财政收入76.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5亿元。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提升城市品位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城市大建设为提升城市品位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市紧紧围绕“八大”发展战略,编制完成了2008—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一主四组团”城市发展格局,逐步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用三年时间,斥资千亿开展城市大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构筑城市路网,着力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特色鲜明的大城市,为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形象设计理念滞后,城市规划执行不严 一是缺少体现城市文化和品位的特色景观建筑。如大型体育中心、文化中心等。座落在淮河文化广场上的几座文化建筑,已经被周边的商业和住宅建筑淹没。淮河文化广场初期规划建设目标是我市“靓丽的城市客厅”,规划容积率是0.2。但由于广场容积率被人为不断调高,广场主题杂乱,周边建筑不协调,景观设计缺乏美感,令市民大失所望。二是缺少代表城市形象和品位的标志性建筑。城市主干道两侧住宅多,公共建筑少,更缺少标志性建筑。城市的各个出入口,也看不到体现我市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 (二)大量的棚户区改造缺乏系统性,严重影响城市品位 我市是老工业城市,全市共有棚户区112 27

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心得体会思考建议

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心得体会思考建议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完善好城市功能至关重要。客观审视x城区现状,城市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市政建设和管理有些滞后,一些人行道地砖破损,坑洼不平;部分x排水不畅;一遇节假日,车辆占道停放比较突出,秩序较差;一些老楼房楼顶有乱搭乱建现象,安全隐患较大,影响城市美观;部分绿化及文体设施管理维护不到位,存在脏、乱、差现象。 管理好城市、提升其品质,是巩固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建设宜居宜游宜业x的前提,是贯彻落实建设国家中心、打造自创自贸高地要求的具体体现。为此,我认为应该在以下方面做工作: 一、尽快完善城区市政设施建设。全面改造x人行道和路面,提升质量;提高新建小区停车场(位)的使用率,取消在主要x和部分繁华路段的停车位;取缔城区内所有洗车、修车摊点,维护城市形象。 二、着力提升城市品质。一要搞好美化工程。全面拆除城区楼顶违章建筑;突出特色,科学设计,加强城市主体建

筑的风貌塑造,特别是街区主体建筑的色调要统一规范;对x两旁的路灯、灯箱广告和店招,要统一设计、规范造型,形成x独有的风格。 二要搞好绿化工程。高标准、快速度打造城市公园;改造城区x绿化,注重打造“有花有绿、花绿相间”特色,突出一街一景。 三要搞好亮化工程。突出亮街、亮楼、亮河,对主要x、街面高楼统一实施亮化,打造亮点。 四要加强城市管理。对市政道路、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严格实行网络化管理;严厉整治流动叫卖和占道经营行为,持续开展车辆乱停乱放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强教育引导,彻底改变市民闯红灯、横穿马路、乱丢乱扔的不良习惯。 三、拆除城市违法建设。建立健全违法建设拆除工作机制,完善落实拆除违法建筑责任制,对存量违法建设采取分类方式处置,对城市主次x、公共空间等影响城市风貌的违法建设要限期全部拆除,对新增违法建设零容忍。按照景观协调和安全管理的原则,制定城市围墙拆除方案,梳理机关单位、公共设施、公园、居住区等围墙建设情况,宜拆则拆、

打造城市名片 提升城市形象-人居环境汇报材料定

旧城换新颜 ----贺兰县旧城综合整治工作汇报 记忆中的旧城印象 贺兰县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的辖区县,地处素有“塞上江南”美誉的银川平原腹地。县城距银川市10公里,境内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物流畅通,包兰铁路、石中高速、109国道穿境而过。全县总面积1599平方公里,下辖4镇1乡2个农牧场1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林场,总人口17.8万人,有汉、回、满、蒙等11个民族。 现在,生活在贺兰县的每一个人对2002年以前的贺兰县城印象仍然是记忆优新:整个县城“小、旧、乱、差”。“小”:2002年以前规划区面积6.4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3.5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万,人均住宅不到20平方米。“旧”:虽然说距银川城区10公里,但整个县城没有一点现代城市的气息。县城80%的住宅是平房,城中村平房面积达13万平方米,县城绿地面积不足20万平方米。“乱”:县城规划布局狭小,不适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市场街道狭窄拥挤,县城卫生环境差,尤其在拥挤的平房区,群众的卫生意识差,乱倒乱放,生活垃圾到处都是;违章建筑和私自建房现象十分严重,造成邻里纠纷不断。“差”:城市服务功能差。全县集中供热站1座,管道总长8公里,天然气普及率为零,居住在县城的大部分居民居虽说是城市人,仍旧离不开烧火做饭,拿煤取暖的传统而又古老的生活方式。县城规划区内油面铺设道路不足10公里,亮化率不到10%,漆黑的夜晚几乎无人出行;生态环境差,每逢刮风下雨,人们不是满身灰尘,就是一身泥泞,

全县26公里的给水管道和23公里排水管道只能满足机关单位和部分营业网点需求,大部分居民仍然生活在上下水不变的困境中。四清沟、银新干沟两条污水沟横穿县城,夏天臭气熏天。破旧的城市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严重制约贺兰县经济社会的发展。2003年被自治区亮了黄牌。改变现状,改变生存环境,成为贺兰县18万人的共同呼声和期望,成为贺兰县委、政府一班人所肩负的巨大责任。 破旧立新旧城换新颜 科学分析准确定位。2002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建设“大银川”战略,作为自治区首府银川市的卫星城,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如何发挥好这一优势,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这是新一届县委班子深深思索的问题。2002年,新的一届贺兰县委在经过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的基础上,坚持从科学的发展观出发,从改善老百姓居住环境出发,郑重提出了“一年要有新变化,三年要上新台阶,五年要有大发展”的奋斗目标。在城市建设上,按照县城总体规划,确立了大力实施旧城综合整治,将贺兰县城建设成为国家卫生、园林、环保县城,倾力打造宜居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品味。 规划先行层层推进。1985年,经银川市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实施第一轮县城总体规划,规划总面积3.6平方公里,人口3.2万人。1999年,县人民政府委托银川市规划勘测设计院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2002年,按照新的一届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南扩西移、改旧建新”的县城建设思路,再次对县城规划进行修编,2003年2月21日,经银川市政府审议通过,修编后的县城总体规划总面积为6.42平方公里,人口为6万人。围绕这个规划,县委、政府制

关于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

关于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 市政协办公室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经主席办公会研究,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课题,确定为专题协商会主题。9月份以来,在分管主席领导下,由市政协教文卫体委牵头,市政协各专委会参与,市有关部门协助,开展专题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一方面通过专题座谈、讨论,收集各界人士和相关专家的意见,一方面发动市政协委员为全面提升的城市品质建言献策。现将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和所征集的意见、建议分类综述如下。 一、对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基本认识 1、城市品质的概念 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各种生产生活要素汇集交换、消费增值的区域,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人们生活居住的空间和精神家园。 城市品质,是指一个城市的品位和质量。决定城市品质的元素,既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建筑形态、道路交通、产业结构、居住条件、环境景观等外形的特质,又包括城市历史、地域文化、城市精神、管理水平、市民素质等涵的特色。高品质的城市是将城市美好的外在形象与优秀的文化涵完美结合,形神兼备,浑然一体的城市。 2、提升城市品质的目的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点,也是城市文化的智慧源泉和驱动力量。因此,提升城市品质应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以满足市民居住、就业、交通、环境以及情感的需要为根本目的,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增强城市的魅力和竞争力,使市民有归属感,为之自豪,感到幸福,令创业者感到向往,外来人有认同感,为之羡慕。 3、提升城市品质必须凸显城市个性 讨论中,各方面的一个共同认识是:提升城市品质,必须保持城市的自身特色,凸显城市的鲜明个性。 多年来,在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对城市的个性有一些很好的总结。如:将的城市特色概括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文、生态、宜居、精致”;从城市人文历史和生态环境中挖掘出“古、绿、水、文、秀”等特色元素;以“诗画瘦西湖,人文古,给你宁静,还你活力”作为彰显魅力的旅游口号,等等。 特色赋予城市个性,个性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提升的城市品质,就应当将这些特色元素和个性特征体现在城市的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管理活动、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形象塑造、品牌营销和市民行为养成等各个方面,形成主题鲜明的城市发展态势和格局。 4、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要求 城市品质是一个多元综合的概念,涵盖了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认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就是在城市的发展中,实现党中央

关于注重提高城市建设品味的几点建议

关于注重提高城市建设品味的几点建议 盖晶 小城镇介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近来年,旗委、旗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把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作为推动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三化”良性互动的平台,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建设步伐,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共谋发展的格局。通过近十年的建设,初步构建了以那吉镇、亚东镇、霍尔奇镇为节点的城镇“金三角”,各地城镇功能日趋完善,管理体系日益健全,城镇品味显著提升,同时,城镇空间也得到了极大地拓展。可以说,小城镇建设对于推动旗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集聚协调、辐射带动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对照建设现代宜居城市的目标,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与不足。 一是城市意识还不够深厚。我旗的城镇建设是建立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之上,既没有经历过现代工业文明的熏陶,也没有现成的现代城市经营理念可以借鉴。2000年左右开始,我旗的小城镇建设才刚刚起步,在此之前,城镇建设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位和系统的规划,缺乏对城市的思考和城市的策划,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也缺乏深刻认识,文化底蕴、时代特征和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历时十年快速发展,因需而建的快速发展模式导致各种矛盾逐渐显现。 二是城市功能还不够完善。从目前来看,阿荣旗城镇建设正处在由起步期向发展期的过渡时期,由城镇化向城市化的升级阶段。随着城市路网系统日臻完善,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个个惠民工程相继建成,城镇面貌从根本上得到了改观,但配套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形成支撑城市发展的完整体系。城市给排水、供热、供电等综合管网系统配套水平相对较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水平尚未达到建设

城市旅游与城市形象提升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719082326.html, 城市旅游与城市形象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宋兆居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年第09期 摘要:城市形象对于城市的旅游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要促进城市旅游的发展就需要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通过城市旅游和城市形象的有机结合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了城市旅游和城市形象,及两者协同发展同城市发展的关系,分析了青岛城市旅游的现状以及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青岛城市旅游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城市旅游;城市形象;青岛;提升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进入黄金发展期,旅游直线升温。一座城市的旅游业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也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旅游的发展依赖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提升。青岛市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城市,旅游资源丰富,设施齐全。本文以青岛为研究对象,在揭示青岛城市旅游与形象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探讨青岛的城市形象提升策略,这对青岛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旅游与城市形象 (一)城市旅游(Urban Tourism) 城市旅游是指以现代化的城市为依托,以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及服务为吸引要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旅游功能的增强,城市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也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 (二)城市形象(Urban Image) 城市形象是构成城市的所有因素的综合外显,是公众对由这些因素所形成的城市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印象与评价。概念强调:城市形象既指构成城市的所有因素的综合外显,又指公众对城市的看法与评价,以及这种看法与评价如何影响城市的发展;公众对城市的现状作出评价的同时,也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评价。 (三)城市旅游与城市形象的关系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形象的建设、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的建立,可以激发公众以及旅游者认识和了解城市的兴趣,吸引游客前来,促进城市旅游的发展;城市旅游又带动旅行社、酒店、交通等行业发展,帮助城市增收,使得城市有财力进行景区建筑设施的建设,提升城市形象,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城市旅游和城市形象的协同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城市品质建设提升调研方案-住建城建房产.doc

城市品质建设提升调研方案-住建城建房产 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化休闲城市,根据市政府精神要求,进一步加大城乡建设工作的推进力度,不断提升我市新型城镇化的品质和质量,结合本街道实际,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调研目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和着力点,以优美的山水环境为发展依托,以提升城乡品质、建设美丽海阳为目标,按照“系统谋划、有序推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基本原则,通过三年实现城市功能品质“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使“山海风貌、田园风光、半岛风情”的景观特色更加明显、城乡生活环境更加舒适怡人。远期(至2021年)把我市建设成为生态优良、环境优质、形象优秀、品质优越的“美丽中国”示范县。 二、调研时间及内容 按照“一年补短板、两年强基础、三年上台阶”工作要求,至2021年,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年补短板”:2019年,启动并完成一批需求急迫的城市品质提升项目,解决一批群众反映最集中、最突出的城市问题。 “两年强基础”:2020年,按照任务分解有序推进城市品质提升项目,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有实质成效。 “三年上台阶”:2021年,全面完成城市品质提升各项工作

任务,城市面貌明显改善,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城市形象实现大变样。 三、调研基本原则 (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充分尊重自然山水地貌,围绕“生态城市、文化城市”建设,以最小的投入,做最小的改动,保持最大的敬畏之心,取得最好的效果,实现城绿相生、城景共融,创造优良人居环境。 (二)以人为本,紧贴民生。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围绕老百姓最关心及最直接最现实的城市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使城市品质提升工作得到群众支持,获得群众认可。 (三)规划引领,建管并重。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打造更富魅力、更有温度的城市人文品质。 四、调研具体举措 (一)提升城市景观。 (二)完善城市功能。 (三)优化城市交通。 (四)整治违法建筑。 (五)推进新区建设。 五、调研保障措施

提升城市空气质量实施方案

漯河市郾城区建设“气化漯河”工程 提升城市空气质量实施方案 为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15将我市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的目标,进一步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有效防治燃煤、机动车排放污染物造成的低空大气污染,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漯河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实施方案》(漯办[2012] 45号)和市政府《关于在市区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的通知》(漯政[ 2009 ]57)精神,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以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出发点,以推广使用燃气、有效遏制城市大气污染为重点,按照“重点突破、全面整治,统筹兼顾、和谐发展,标本兼治、多措并举”的原则,通过淘汰落后燃烧工艺,推广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加快供气、供热基础设施建设,调整能源使用结构,加强环境监管,建立长效机制等措施,全面开展集中整治燃煤设施、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市区环境空气质量。 二、目标任务 力争通过开展“气化郾城”工程建设,到2015年,区天然气管网覆盖率达到100%,确保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空气

二级以上天数保持320天以上,优良率达85%以上。 (一)取缔城市规划控制区内的燃煤锅炉。强力推进燃气管网建设,在城市供气、供热管网覆盖区域内的10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茶炉、大灶必须自行拆除,实行入网集中供气、供热,逾期不拆除的,由各区政府组织环保、质量技术监督、城建、公安等部门予以强制拆除,同时鼓励10吨/小时以上的锅炉使用单位停用燃煤锅炉,改用清洁能源。各级各部门严禁在城市规划控制区内具备使用清洁能源条件的区域审批除天然气、集中供热等清洁能源以外的燃煤锅炉。 (二)以服务工业经济发展为主线,大力发展工业用户,进一步优化全市用气结构,高度重视新区及工业园区燃气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要确保各类企业的生产及附属生活用气。 (三)加大城市中心区商业用户清洁能源推广力度,有效控制燃煤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工商、环保、卫生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对城市中心区仍然使用燃煤设施的宾馆、饭店进行集中整治,督促其限期改用清洁能源,逾期拒不整改的,坚决予以关停、取缔。 (四)以提高新型农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全力开展新型农村社区燃气普及工作。采取延伸城市燃气管网与建设CNG 或LNG区域供气站相结合的办法,服务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

高等教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源头活水”

高等教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源头活水” 城市文化又称“都市文化”,是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城市文化随着城市的产生、发展而形成,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等诸因素作用下,具有集中性、层次性、多元异质性、地域性和辐射性等特点。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最早产生于城市,几乎所有的高校都集中在城市。千百年来,大学尤其是著名大学自诞生开始就不断地从所在城市的土壤中汲取营养并回报以果实,成为城市的骄傲和文明的象征。在城市层次丰富的多元文化中,高等教育选择的文化是城市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又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因此,探索高等教育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通过高等教育这一“源头活水”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对于大力推进城市的文化建设、创建学习型城市,对于提高城市社会成员整体素质,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教育的城市文化功能 在城市文化的诸要素中,高等教育层次较高,能动性强,充满生机与活力,与城市通俗文化客观上存在势差。高校集中的智力、荟萃的人才、优越的设备和科研条件为城市文化的丰富活跃、引导提高、变革更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高等教育是一种源于城市又高于一般城市文化,对城市文化具有选择、传播、创新等功能的文化现象。 1、选择、传播功能 高等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多方面、多途径的,是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主动的选择、传播和发扬,而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糟粕被排斥、摒弃。 首先,高等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选择、传播的过程,它通

过培养目标、课程和教材、教师群体、学生群体等来选择性地传播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其次,高等教育通过自身的价值取向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间接地向市民传播先进文化。不可否认,大学师生作为城市居民中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对当地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有很大影响。大学把自己的文化输送给城市的同时,繁荣了城市文化,伸张了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竞争力。再次,城市的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城市的主体——人的素质的提高。高等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知识和文化,启发民众积极参与政治的民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从而提高城市发展的无形资本,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 2、创新功能 潘懋元先生指出:“高等教育正是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重组、融合中创造了新的文化。” 高等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是高等教育的特殊地位与有利条件所赋予它自身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功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创新性是这种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高等教育的内容是高级专门的知识,反映了高层次的文化;高等学校的学生是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的青年,思想比较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大学教师,一般来说,都是某一专业或领域的专家,兼有教学科研双重任务;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尤其是大学的职能。所有这些都是高等教育直接和间接地创新文化的有利条件。 二、高等教育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途径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而言,高等教育通过输送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途径参与城市的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1、输送人才,引领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 高等教育所培养的高级人才的文化地位,正如他们的社会地位一样,具有更大的影响力。随着一批批大学生走向社会,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也被带进千万个工作单位。他们是先进文化的倡导者,是保证城市文化向着进步方向发展的生力军。因此,各个高校不仅要使培养出来的各类人才能够掌握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能力,而且

2018年城市形象提升年活动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2018年城市形象提升年活动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2018年城市形象提升年活动工作开展情况汇报今年以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深化拓展“城市形象提升年”活动要求,以实现“城市大变化”为目标,统筹安排,精心部署,真抓实干,积极开展“城市形象提升年”活动各项工作,并取得一定进展,现将1-10月份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任务及完成情况 (一)整合城市管理资源,着力提升城市网格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积极配合市级开展微信城管平台建设工作,相关片区、网格所责任人通过微信工作群对于平台要求整改的案件立即回应,迅速处置,并在整改期限内将整治结果及时回复上传,截至目前,共办理微信城管案件2502宗。 (二)深化城市管理大行动,着力推进市容市貌大改观。 1.深化环境卫生整治大行动。 (1)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 一是加大整治和清理暴露垃圾、卫生死角的力度,做好生活垃圾清运工作、街道清扫保洁工作;二是开展社区、城中村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全面清理卫生死角和杂物堆放,消灭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和城中村脏、乱、差现象。截至10月26日,城区累计出动应急6692人次,出动各类应急车辆6089车次,清理垃圾卫生死角5987处,垃圾量约1565.99吨。 (2)开展施工工地和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专项整治行动。2018年XX区市政监察大队继续加大对重大案例的处罚力度,成立专

项整治队伍,对工地撒漏、不按要求设置洗车槽、泥头车带泥上路进行严管重罚,渣土运输撒漏污染现象已得到有效控制。截止目前共查处市政道路污染事件1161起,其中道路撒漏事件399起,轮胎带泥事件762起,责令责任工地清扫909次,联系环卫工人协助清扫252次,共办理一般行政处罚案件(运输撒漏、挖掘道路等)立案处罚22起,有效消除了中心城区道路因渣土运输撒漏造成的大气污染。对管辖的4个城区在建工地进行了全面督查,重点检查施工道路硬化处理、裸土覆盖、符合条件的工程门口是否设有洗车池、施工垃圾是否密闭保存并随时清运等情况。经过治理,4个城区项目均封闭施工,均无带泥上路现象。 (3)开展“门前三包”专项整治。制定《贵城街道“门(户)前三包”责任书》,街道范围内的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要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明确责任范围,保障责任范围内卫生整洁,无垃圾、杂物,无乱倒乱排污水、乱停乱放车辆、乱贴乱挂物品。目前与经营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16320份。 2.深化市容市貌整治大行动。 (1)开展摊点乱摆乱卖专项整治行动。XX区市政监察大队以市政网格化为依托,采取定点+机动巡查+集中整治打击的方法,开展了城区重点区域专项整治、摊点乱摆乱卖专项整治、“门前三包”专项整治等市容专项整治活动,共整治占道摊78937多摊(次),整治门店占道(超门槛)经营行为33409次,发放市容整改通知书11474份,发放宣传资料35000多份,教育当事人83339人(次)。 (2)加强公共设施维护,确保已设的垃圾桶、果皮箱等公共

城市形象宣传策划方案

城市形象宣传策划方案 篇二 : 哈尔滨城市形象宣传片哈尔滨城市形象宣传片策划书前 言城市形象是城市的整体形状和特征, 对加强城市吸引力、提升城

市竞争力都有着重要作用。哈尔滨城市形象在近几年不断地发展 中也有着不断地变化, 为了拍摄出我们所理想的哈尔滨城市形象宣 传片 , 全面使人们了解当下的哈尔滨以及哈尔滨的改变,ING 广告工 作室在前期所做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 进行了此次哈尔滨城市形象 宣传片的策划。本次的哈尔滨城市形象宣传片策划共包括四个部

分, 分别是市场分析、广告策略、广告计划和广告活动的效果预测和监控。通过对哈尔滨地区的分析 , 本宣传片最终确定以哈尔滨之 夏为主题 , 以一个外地人的身份在看到哈尔滨夏季的大致情况后, , 体现出想来哈尔滨为全片的贯穿。表现出哈尔滨之夏的魅力所在 我们最初为哈尔滨所设定的“避暑胜地”的城市形象。并且还确 , 定了宣传片的拍摄过程 , 以及拍摄完成后宣传片的传播过程确定 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预

算。哈尔滨城市形象宣传片 , 是对是我们在对哈尔滨城市形象宣传迈出的一大步策划的完成 , , 并且将对年轻群体认识新的哈尔滨哈尔滨城市形象的一个新定义 提供一个参考。我们也希望此宣传片能够在促进哈尔滨城市发展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录一、市场分 ................................ .......................析. .................................. .......................

...................4( )一环境分 ................................. ......................析 ................................. ........................ .......4(受众分二) ................................ .......................析 .................................

社会生活视角下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发展

社会生活视角下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发展 一、前言 城市形象是指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更是向外界展示东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色窗口。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注重城市形象建设,既是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客观需要。 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国城市化步伐逐渐加快,以单一土地使用功能为主导的传统城市规划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形象作为城市的一种无形资产,在改善人居环境的质量、增加对外沟通联络、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的凝聚力。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培养市民对城市的亲切感、认同感,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使生活于其中的人感到安全、便利、体贴入微和自尊自爱。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人才流动更加频繁,良好的城市环境,健康开放的城市形象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吸引他们到这座城市来安家落户,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有利于提升城市知名度,促进经济的发展。良好的城市形象表现为城市管理的规范、观念的创新、办事的高效等,这些因素都将使投资者信心倍增,从而作出投资决策。使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项目引进落地、开花结果。同时,良好的城市形象能够形成一种强大的辐射力,成为扩大对外交往、吸引游人的金字招牌,把无形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有形的物质财富,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实现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主要是指对城市环境中有价值、有影响的历史文物、古建筑、特色风貌等予以维护、发掘和发展。城市形象的塑造过程,就是要找出诸多与城市历史文脉有关的历史遗迹,特别是对那些行将消亡,承继先人和联结未来的东西,进行有意识地挖掘、利用和维护。这一过程既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也实现了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有效保护。 三、提升城市形象的对策建议 1.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城市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改善城市环境对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宜居之城至关重要。辽宁是以传统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型城市,这些工业企业多建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设备陈旧,能耗高,不具备基本的减排设施,从而导致市区

关于提升城市品位_打造滨水宜居城市的思考与实践

123 城市建筑|学者论坛|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Scholars’ Forum 关于提升城市品位、打造滨水宜居城市的思考与实践 ■ 张宪军 ■ Zhang Xianjun 作者单位:黑河市人民政府(黑河 · 164300) 收稿日期:2010-04-06 Re fl e ctions and Practice on Elevating Urban Grade and Developing Livable Waterfront City [摘 要] 本文以黑河城市整体空间改造为例,详细阐述城市改造策略,探讨如何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层面提升城市品位,打造滨水宜居环境。[关键词] 黑河市 城市品位 滨水 宜居 [Abstract] This paper, taking Heihe's reconstruction of the whole urban space as an example, elaborates urban re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discusses how the urban grade could be elevated from such aspects as urban planning, urban construction and urban management and then creates a livable waterfront environment.[Key words] Heihe, Urban grade, W aterfront, Livable 城市品位是城市空间、城市布局、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城市环境、城市景观等城市内部要素,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潜在和直观的综合素质的反映,高品位的城市对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黑河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黑龙江相望,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水的灵秀、山的宁静赋予了这个城市独有的天然魅力。近年来,我们以打造滨水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品位为目标,在工作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 一、依据城市规划,因地制宜抓好城市形象设计 城市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发展总的纲领。近年来,我们围绕黑河地域、产业等特色编制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并邀请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的专家对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但是在规划执行过程中,我们感到,仅仅依靠总体规划或控详规划远远不能满足建设富于个性美感的城市的需要,一些在总体规划、控详规划中均没有具体规定的细节问题的解决难免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为了能够更深入地挖掘各种城市资源、分析条件结构、找准城市的特点,本着把握好独特性、可行性、前瞻性和有利发展的原则,我们聘请了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专家进行了城市功能定位研究,专家组从功能定位、形象定位和价值取向定位三个层次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同时聘请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依据黑河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指为完成特定的城市建设目标,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形成整个城市的艺术和生活格调,建立城市的品质和特色,最终打造一个快乐、舒适、富有魅力和活力的城市。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区别在于:城市规划偏重于宏观指导,城市设计偏重于具体塑造;城市规划偏重于量,城市设计偏重于形,城市规划偏重于平面安排,城市设计更加注重建筑的空间布局和环境设计;城市规划更多的是理性上的技术思考,城市设计更多的是感性认识及其对人心理上的影响。一个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如果没有城市设计的约束,由于决策者的经历、阅历、文化水平、审美价值取向不同,难免会留下不同时期的个性形态,导致城市形象的不统一,只有进行城市设计,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在城市设计上,我们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城市天际线和建筑高度 城市天际线是展示城市整体风貌与形象的外在表现,是城市建筑高度控制的产物。近年来,高层建筑开始在黑河出现,对城市形象打造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设计好城市的天际线,合理控制建筑高度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本着“体现山水环绕的整体布局、体现分区组团的结构特征、加强区域可识别性、营造人工与自然有机结合”的原则,精心设计了3条天际线,即海关港口—沿江城市天际线,以“绿掩重楼”作为水路门户的城市前景意向;杨(桦)林大道—202国道方向天际线,以双行或多行种植的特定乔木及道路设施,强调陆向门户行进的空间导向性;园景大道—机场路方向天际线,以低丘起伏的田园风光和人文情怀的特色雕塑展示空向门户的城市特征。同时,确定了3个单向视点和6个全景视点。建筑高度布局既要考虑城市天际线的设计,又要考虑视觉环境对建筑高度的限制。我们对城市建筑高度进行了分区域、分梯度的控制引导,临水是城市建筑开发的黄金地段,黑龙江沿岸是黑河最美的风景,沿江城市设计要求少建高层,呈台阶式错开,并由沿江的城市北部向南部梯形发展逐渐增高,在建设中严格控制沿江建筑物的布置,限制滨水地块中的建筑密度和高度,以确保沿江景观的开敞性,尽可能地满足多数人欣赏沿江风景的需求。在城市的东部,即从江中看远山的低矮处,设计了高层区,同老城区形成了梯次有致的天际线。城市道路是形成城市景观的主要识别体系,我们对沿路两侧建筑高度进行控制,宽路增加建筑高度,窄路降低建筑高度,使之形成适宜人们观赏的街景,避免造成空间压抑感。 2.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组合设计城市建设要做到空间布局和建筑的协调,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城市布局设计不仅要支持人的日常活动,也要体现人的审美价值追求。黑河老城区建筑以围合式布局为主,空间围合感强,路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