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一册1.1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2020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一册1.1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2020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一册1.1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1.1 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简述生命科学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2)列举现代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成果,能够简要描述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前景;

(3)理解21世纪被认为是生命科学世纪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感受科学技术发展与生命科学发展相互渗透,协同发展;

(2)通过了解生命科学发展的现状,感受生命科学发展的巨大潜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生命科学发展简史,感受科学探究的曲折与乐趣,体验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持之以恒的态度;

(2)了解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对人类的重大意义,感受生命科学的美好前景,树立投生科学研究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增强学生探究科学的好奇心,使之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教学难点:

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 新教材指定背诵课文段篇汇总 沪教版

沪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指定背诵课文段篇汇总高一第一学期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高一第二学期 4、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北宋·柳永《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6、南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7、北宋·黄庭坚《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8、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节)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9、唐·王维《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10、唐·杜甫《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11、唐·卢纶《塞下曲》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12、唐·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3、唐·杜牧《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高二第一学期

沪教版上海高中生命科学全部知识点归纳

主题一走近生命科学 1.1 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学习内容 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生命科学的早期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春秋《诗经》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2.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研究手段。 ?早期——描述法与比较法 ?后期——实验法 3.生命科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作用的伟大成就。 ?17世纪显微镜发明——生命科学进入细胞水平 ?18世纪瑞典林耐“生物分类法则”,制定生物命名的方法 ?19世纪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 ?1859年英国人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 ?1865年奥地利人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遗传学基本规律,是遗传学之父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生物学进入分子水平 ?我国合成具有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蛋白质)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tRNA) ?多利羊的意义——通过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乳腺细胞)来克隆动物 1.2 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 学习内容 1.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 ?提出疑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细胞的观察和测量”实验。 ?显微镜操作注意点: ?1、转换物镜只能用转换器,不能旋转物镜 ?2、先低倍镜观察再高倍镜 ?3、低倍镜先粗准焦螺旋再细准焦螺旋,高倍镜下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 主题二生命的基础 2.1 生物体中的化合物 学习内容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基本相同,含量一般不同。C H O N 四种元素含量最多 生物体中无机物 (一)水(60%-90%) 1.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作用、存在形式。 ?鲜重,水是最多化合物,蛋白质是最多有机物 ?干重,蛋白质是最多化合物和最多有机物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 姜有志 一、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力图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及学习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科技新成就的适当纳入。(四“注重”) 简而言之: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二、编写原则: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三、沪科版物理教材特点: 1.从自然与生活现象引入问题。通过探究寻找规律,然后介绍知识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七大要素)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技能,还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3.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4.教材栏目丰富多彩,有“迷你实验室”、“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信息窗”、“请提问”、“实践活动”、“作业”,书中插图形式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材的语言简洁而有诗意;插图充满童趣和富有时代气息;引入的物理自然现象和实验事实情景鲜明、富有冲击力;教材的结构体系循序渐进、台阶合理。 要建立教材是课程资源之一,教师是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思想。 四、章节顺序 8年级教材 一、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二、运动的世界三、声的世界 四、多彩的光五、熟悉而陌生的力六、力与运动 七、密度与浮力八、压强九、机械与人

十、小粒子与大宇宙 9年级教材 十一、从水之旅谈起十二、内能与热机十三、了解电路 十四、探究电路十五、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十六、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 十七、电从哪里来十八、走进信息时代十九、材料世界 二十、能量与能源 分章教材分析举例: 第四章多彩的光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1.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2.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4.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科学内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全章概述 1.本章基本要求 本章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对生活、自然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以及光在两种介质界面所发生的光的反射规律和光的折射规律。并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关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也只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能够了解。但是,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则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科学探究进行归纳和总结,

沪科版生物等级考 模拟卷(附答案)

沪科版生物等级考模拟卷(附答案) https://www.360docs.net/doc/a73403273.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沪科版生物等级考模拟卷 TY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图1所示生物不具有细胞结构,该生物属于 A. 动物 B. RNA病毒 C. 植物 D. DNA病毒 2. 食物中的蛋白质需要消化为氨基酸才能被吸收,该过程中断开的化学键是 A.① B. ② C. ③ D. ④ 3.图3是低倍镜下的蚕豆叶下表皮保卫细胞长度测量的局部视野。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先换高倍镜,再将待测的保卫细胞移至视野中央 B.换高倍镜后,使用细调节器调节图像清晰度 C.图中的显微测微尺为物镜测微尺 D.图中所测保卫细胞实际长度约为4.0μm 4. 为了解某食物样液中的营养成分,对其做出三种规范的鉴定操作。得到相应现象如下表.由此判断该食品样液中至少含有 A. 还原型糖和脂肪 B. 蛋白质和还原性糖 C. 蛋白质和脂肪 D. 还原型糖、蛋白质、脂肪 5. 探究“植物细胞外液浓度和质壁分离关系”的实验中,采用原生质层长度(B)与细胞长度(A)的比值,(B/A)表示质壁分离程度。下表是某同学对4个洋葱表皮细A、B值测量后处理的结果,其中错误 ..的是 A.细胞I B. 细胞I I C. 细胞I II 蛋白质RNA 图1 H2N R1 C H C N C C N C C O OH O H R2 O H O R3 H H —————— —— ①②③④ 图2 鉴定操作鉴定用试剂 ①双缩脲试剂 现象 紫色 ②苏丹III染液橘红色 ③班氏试剂颜色不变 细胞细胞I 细胞II 细胞III 细胞IV B/A 1.2 0.9 0.8 0.7

沪教版高中语文课文(现代文+文言文)复习梳理

第一册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1、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毛泽东,代表词作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沁园春,词牌名。 2、内容主旨: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抒写出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艺术特色:用词精准,富有表现力;采用对比的手法、选用意境宏大的意象、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 1、选自《光明日报》。梁衡(1946-)新华社高级记者,当代散文家。散文集《把栏杆拍遍》《人杰鬼雄》。 2、内容主旨: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3、艺术特色: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创作手法;穿插故事凸显其神;引用名言颂扬其德。 ?《边城》(节选)沈从文 1、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有中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 2、内容主旨:在风光秀丽的湘西,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父孙女两人,翠翠美丽纯洁,情窦初开,她爱上了船总的二儿子傩送。船总的大儿子天保也喜欢翠翠。天保和傩送相约以唱歌来进行爱情的“决斗”。后来天保为成全弟弟和翠翠,外出闯滩而死。傩送心怀内疚,也离开故乡。祖父忧心去世,只剩下翠翠苦等傩送回来。《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成为一种文化概念。 3、艺术特色:语言具有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叙述平稳有节奏;人物心理刻画细腻。 ?第5课《合欢树》史铁生 1、史铁生(1951-)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务虚笔记》。 2、内容主旨:文章表现了对自己有了成就而母亲辞世,“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感,表现深沉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缅怀。 3、艺术特色:沉静、淡然的语言风格;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母爱、象征我的成长、象征我的命运) ?第7课《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 1、欧·亨利(1862-1910)美国小说家,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没有完的故事》。 2、内容主旨:小说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他为此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 3、艺术特色:场景的描写融人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行为之中;叙述的简练;欧·亨利式的结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风格。 ?第8课《邂逅霍金》葛剑雄

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一册第一章《走进生命科学》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一册第一章《走进生命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1、生命科学发展简史: 古代生命科学成就: 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使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细胞水平; 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耐创立了“生物分类法则”; 1838年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进化论; 1900奥地利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提出了遗传的两个规律得到承认。 1910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提出了遗传的第三个规律:基因的连锁和互换定律 近代和现代生命科学发展: 主要成就:1953年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提出DNA 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 1965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1981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1997年英国科学家成功的培育出了克隆羊“多利” 1999年成功分离人体胚胎干细胞(万能细胞)—世界十大科学成就之首 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成功 2002年科学家绘制完成了全世界第一张籼稻全基因组框架序列图 2003年4月14日人类基因组计划全部目标达成 (4)研究方法:在生命科学发展的早期,主要采用了描述法和比较法,近代和现代主要是实验法 注意点:1、科学史的考核:注意记忆相关的年代、国籍、贡献,经常出现排序题 2、生命科学进入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标志。 3、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实质是tRNA,组成单位为核糖核苷酸,彻底水解的产 物为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 4、人类基因组计划:被誉为生命科学“阿波罗登月计划” 参与国:美、英、日、德、法、中六国 涉及的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和两条性染色体(X染色体和Y染色体) 目标:测定人类DNA的30亿碱基对的序列,识别人类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我国加入时间1999年9月,任务1%,即3号染色体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工作。 第2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 1、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学习或生活实践提出疑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解答疑问新的疑问进一步探究 2、生命科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对照原则: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注意实验组可能不止一组,例如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等) 单一变量原则:根据影响因素确定,注意表述用语:适量的,等量的 可行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高中物理沪科版教材内容安排及特点

本课程适用于: 高中物理沪科版教材内容安排和特点 作者:上海分公司延吉中路校区于婧璐 课程内容要点: 一、沪科版“二期”课改教材的特点 二、本地教材进度与考试节点 三、单元知识点把握 四、教材单元教学内容的课时 五、模块知识重难点分布 一、沪科版“二期”课改教材的特点 <一>教材编写特点 1.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本教材注重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出发,从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和自然现象引入问题,抓住学生注意力,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过程寻找物理规律,并且将这些规律应用与生活、与生产实际。 2.努力将科学探究活动贯穿教材的全过程。 本教材的编写注意到科学探究活动的科学设置,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分别渗透到不同的章节。 3.注重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强调“科学·技术·社会”(STS)观念的渗透。 本教材十分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及自然科学的融合。在教材各章节的语言描述、图片的取舍、段与节的名称选择上皆注重了感召力与趣味性。为此教材在每个章节中安排了大量的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心最新科技进展,使学生对生活实际产生关注,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二>教材框架和结构 1.高中基础型课程共有五个模块,其结构如下: (1)本套教材的体系结构,基本上按物理学科体系编排,涵盖了运动、力、热、电磁、光和原子物理五大板块,同其它教材一样,运动、力和电磁作为其中的重点板块。 (2)将与初中物理知识联系紧密的运动和力提到最前面,然后再学习较为抽象的能量、电

与磁等知识。做到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到繁,从易到难,逐步深化。(3)本套教材另配有《拓展型课程》课本,仅供选学。 二、本地教材进度与考试节点 1.高中各学期教材章节安排 2.教材进度及考试节点 备注:1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测试某些学校只考到“自由落体运动”。 2.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测试某些学校将“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也作为考试内容。 三、单元知识点把握

沪教版生命科学第二册练习册 答案

生命科学第二册练习册答案 4章3节 一、(一)1、真菌细菌病毒 2、.寄生细胞核酸蛋白质 3、动植物尸体活的动植物体 4、酵母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受热膨胀使面团内部形成海绵状蘑菇木耳 5、乳酸菌甲烷细菌大肠杆菌根瘤菌苏云杆菌等 6、真菌细菌菌病原体(二)1、C CC A B A AA (三)1、B 2、B 3、A 4、C. 5、C. (四)指出下列微生物通常的生殖方式。 孢子生殖:青霉、木耳、黄曲霉菌 出芽生殖:酵母菌 分裂生殖:大肠杆菌、乳酸菌、根瘤菌 (五)1、列表比较细菌和霉菌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细菌相同点不同点 都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 1、为单细胞生物。 体内一般没有叶绿素,只能进行异养生活。 2、.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霉菌 1、.为多细胞生物。 2、有成形的细胞核。 2、腐生微生物能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尸体,分解成无机物回归到自然界中去,被植物的生命活动所利用。使得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得到循环。否则的话,地球上的动植物尸体将越积越多。这样的话,用不了许多年地球上将全部被动植物尸体所占据,也就是说将没有动植物和人类的生存空间。 二、(一)冰箱的作用是低温保存食物。在低温下,空气中和食物表面的致病微生物只是活力下降,并没有死去。所以说冰箱不是“保险箱”,放在冰箱里的食物(剰菜剩饭),取出来食用前必须加热煮沸。 (二)E C A B C 生命科学第二册练习册答案 4章4节 一、基础练习 (一) 1、属名,形容词,形容该物种的特征。 2、植物种子植物双子叶植物蔷薇蔷薇蔷薇月季 3、动物脊索动物哺乳灵长人人智人 (二)、1、C、2、B (三)、1、犬狼它们的属名相同犬、狼、虎、黑斑蛙和小麦它们分别属于动物界和植物界。 2、(1)鸡:卵为羊膜卵,趾间无蹼,身体背部有脊椎; (2)鸭:卵为羊膜卵,趾间有蹼,身体背部有脊椎; (3)鱼:卵为非羊膜卵,身体背部无脊椎; (4)虾:卵为非羊膜卵,身体背部有脊椎。 二、拓展与思考 1、给动物冠以不同的类群名称,说明动物的分类可以在不同层次上进行。 2、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可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生命科学第二册练习册答案 5章1节 一、(一) 1、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 2、环境、保护色 3、拟态 4、种内互助、种内竞争(二)1、B 2、C 3、D 4、B 5、D 6、B 7、B 8、C 9、D 10、B 11、(1)F(2)E(3)C(4)D(5)B(6)A(7)C 12、A 13、A 二、拓展与思考 1、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 2、我国近1000年来人口数量变化具“J”型曲线特征;近100年来我国的人口增长很快,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增加很快;主要措施是实施计划生育。 生命科学第二册练习册答案 5章2节 一、基础练习 (一)1、所有的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3、太阳的光能、逐级递减、单向的 4、各种元素5、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6、森林、草原、荒漠、淡水、海洋 (二)1、.D 2、C 3、D 4、.D 5、B 6、.B 7、C 8.、A 9、C 10、.D

最新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内容梳理讲课讲稿

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第1课、《沁园春·长沙》 1、知识要点: 1.文学体载的种类:文学体载可分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类 2.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 3.诗歌的分类 ①按题材可分:田园诗(代表人陶渊明)山水诗(代表人王维)边塞诗(代表人岑参)此外还有讽喻诗、打油诗等。 ②按内容可分:叙事诗、抒情诗、史诗、哲理诗等 ③按形成可分:格律诗、民歌体、自由诗、散文诗等 ④从时间上可分:古体诗、近体诗、词、曲、新诗 4.诗歌的四个特点: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5.诗歌按表现内容的方法可分: ①赋:直接陈述铺叙 ②比:即打比方 ③兴: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来引发所咏之词。 6.词: ①名称: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过“乐府”(如《东坡乐府》),也有叫“诗余”、“琴趣”的,一般叫“长短句”。 ②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如“沁园春”、“水调歌头”等 ③词题:即词的标题名称。如“长沙”、“游泳”等 ④词序:有些词为了说明写此词的缘由,在词题与正文间写有说明。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⑤阕:词的一段叫一阕,是从音乐上的名称而来的。

⑥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最长不过240字。 ⑦填词:词有严格的规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写词之人,须按词牌规定的格式,韵律填写,称为填词。 2、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毛泽东,代表词作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沁园春,词牌名。 3、内容主旨: 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抒写出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4、艺术特色: 第2课、跨越百年的美丽 1、文学常识 梁衡(1946-)新华社高级记者,当代散文家。散文集《把栏杆拍遍》《人杰鬼雄》。3、2、 2、中心 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3、艺术特色: 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创作手法;穿插故事凸显其神;引用名言颂扬其德。 第3课、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1、文学常识 周国平:当代作家哲学家主要散文集:《守望的距离》等 2、生命本应一视同仁,生命贵在独一无二。 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 对生命本色的感悟,自觉抗拒金钱世故、权势名位等对纯真生命的侵扰,从而充满挚诚地爱己爱人。 3、艺术特色:平淡而有味 首先,这篇散文由一封读者来信谈及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和感悟,如实记下作者的人生境遇和感触。 其次,作者对生命的况味、对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发现和领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文字真

沪教版八年级下生命科学练习册答案

沪教版八年级下生命科学练习册答案 生命科学第二册练习册答案4章1节 一、(一)1、水中水生陆生根、茎、叶裸露果皮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2、茎叶果实种子营养繁殖 3、光合作用蒸腾作用 4、叶绿体阳光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光合作用 5、花丝花药柱头花柱子房受精种子7、被子8、自花传粉异花传粉异花传粉9.干果肉果 (二)1、×2、×3、×4、√5、√6、× (三)1、①互生②对生③轮生2、①三出复叶②羽状复叶③掌状复叶 (四)1、比较四大类群植物的主要特征 主要类群主要特征常见植物举例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单细胞或多细胞叶状体,含叶绿素衣藻、紫菜 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没有维管束。由水生向陆生过渡葫芦藓 蕨类植物有真正的根茎叶,出现维管束蕨 种子植物结构复杂、比较完善,分布最广泛。分为裸子 植物和被子植物黑松或马尾松、月季 2、风媒花与虫媒花特征比较 比较项目花冠气味花粉粒蜜腺 虫媒花有且鲜艳常有芳香味粒大,数量少常有 风媒花没有或者不鲜艳没有芳香味粒小,数量大没有 3、下列植物属于哪一类群 植物水稻银杏紫菜白玉兰葫芦藓肾蕨桃树 类群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藻类植物被子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被子植物(五)1、水中藻类植物大量繁殖造成的。 2、麻屋子是果实的果皮,红帐子是种子的种皮、白胖子是种子的子叶(或胚)。(六)连线

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单性花 一朵花中只有雄蕊——雄花 一朵花中有雄蕊和雌蕊——两性花 一朵花中只有雌蕊——雌花 雌花雄花生在同一植株上——雌雄同株 雌花雄花分别生在两个植株上——雌雄异株 (七)1、花瓣2、花药3、花丝4、雄蕊5、柱头6、花柱7、子房8、雌蕊9、萼片10、花托11、花柄 二、1、异花传粉是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另一朵花的雌蕊上,从而完成传粉的过程。异花传粉的后代具有上一代两个个体的优势特征,所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2、叶的正面表皮下是栅栏组织,排列紧密,含叶绿体多,所以颜色深。叶背面 表皮内是海绵组织,排列疏松,含叶绿体少,所以颜色浅。 3、叶表皮细胞外壁加厚,外面有蜡质,生有表皮毛,具有防止水分过度蒸腾的 作用;表皮上有气孔,是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时,植物体内与外界气体交换、水分蒸腾的门户。 生命科学第二册练习册答案4章2节 一、(一)1、异养食物2、脊椎骨脊柱3、淡水鱼:鲢鱼鳙鱼或青鱼等 海水鱼:黄鱼鲳鱼或带鱼等4、蛔虫血吸虫绦虫等5、向上挑起6 、胸部前 (二)无脊椎动物:12345 6713脊椎动物:89101112 (三)1、C2、C3、B (四)(1)A F G H J(2)B C D E I(3)A B C D E F G H I(4)J(5)

沪教版——上海高中古诗文篇目简表

上海高中古诗文篇目整理 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高三年级 一、诗经·蒹葭一、诸子喻山水一、采薇《诗经》 二、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二、秋水二、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三、病梅馆记龚自珍三、前赤壁赋苏轼三、陈情表李密 四、诗二首四、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四、诗词三首 咏史左思五、宋词四首月夜·杜甫 饮酒陶渊明雨霖铃·柳永夜雨寄北·李商隐 五、促织蒲松龄踏莎行·秦观水调歌头·苏轼 六、阿房宫赋杜牧苏幕遮·周邦彦五、秦晋殽之战《左传》 七、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声声慢·李清照六、鸿门宴司马迁 八、项脊轩志归有光六、元曲二首七、苏武传班固 九、诗词四首寿阳曲·远浦帆归马致远八、伶官传序欧阳修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九、《论语》七则 八声甘州柳永七、廉颇蔺相如列传十、《孟子》二章 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辛弃疾八、谏太宗十思疏十一、《指南录》后序 登快阁黄庭坚九、《新序》二则十二、左忠毅公逸事方苞 十、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训俭示康司马光十三、国殇屈原 十一、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十一、过秦论贾谊十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十二、律诗三首十二、师说韩愈十五、兰亭集序王羲之终南山王维十三、石钟山记苏轼十六、琵琶行白居易 登楼杜甫十四、劝学荀子十七、秋声赋欧阳修 书愤陆游十八、人间词话七则王国维十三、绝句三首十九、板桥题画三则郑燮塞下曲卢纶 从军行王昌龄 过华清宫杜牧 共60篇 背诵篇目为:蒹葭,饮酒,登金陵凤凰台,水龙吟,八声甘州,登快阁,登楼,书愤,塞下曲,从军行过华清宫,雨霖铃,踏莎行,苏幕遮,声声慢,远浦帆归,潼关怀古,师说,劝学,月夜 水调歌头,琵琶行,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兰亭集序,论语七则共25篇 其他篇目重点:其他篇目重点是积累实词,虚词,词法,并且明了篇目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等),以及重点篇目的主旨等。比如种树郭橐驼传,师说,谏太宗十思疏, 陈情表,兰亭集序,秋声赋等。 高中阶段需要学习的14个虚词:之,何,以,于,与,因,也,乎,则,焉,而,其,矣,哉

沪科版生命科学实验总结学生版

1.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 提出疑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细胞的观察和测量”实验。 显微镜操作注意点: (1)转换物镜只能用转换器,不能旋转物镜 (2)先低倍镜观察再高倍镜 (3)低倍镜先粗准焦螺旋再细准焦螺旋,高倍镜下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4) 3.“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实验。 还原性糖——班氏试剂,加热,红黄色颗粒状沉淀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先加5%氢氧化钠,再加1%硫酸铜 脂肪——苏丹III染液,橘红色油滴 4.“探究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实验。 (1)只有成熟的具有大液泡的活的植物细胞才 能发生质壁分离; (2)质壁分离是指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与细胞 壁分离的现象 (3)需要选择颜色效果明显的植物细胞,比如 洋葱紫色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呈现紫色,有利 于观察质壁分离的效果 (4)引流法要正确,一边滴加,一边吸收,要 缓慢(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蔗糖溶液1~2滴, 在盖玻片的对侧用吸水纸引流)

(5)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 (6)植物 细胞质壁 分离与复 原实验的 拓展应用 ①判断 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待测成熟植物细胞+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 ②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 ③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④鉴别不同种类的溶液(如KNO3和蔗糖溶液) 5.“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实验。 (1)染液是碘液 (2)引流法 (3)水绵内部看到螺旋条带装叶绿体,染色后上面出现的蓝紫色颗粒是淀粉粒。 (4)颤藻——原核水绵——真核 6.“探究酶的高效性”实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影响。 (2)胰蛋白酶(小肠内)是碱性,胃蛋白酶(胃内)是酸性,唾液淀粉酶(口腔内)是中

沪科版生物等级考模拟卷(附答案)

沪科版生物等级考模拟卷TY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图1所示生物不具有细胞结构,该生物属于 A. 动物 B. RNA病毒 C. 植物 D. DNA病毒 2. 食物中的蛋白质需要消化为氨基酸才能被吸收,该过程中断开的化学键是 ~ A.① B. ② C. ③ D. ④ 3.图3是低倍镜下的蚕豆叶下表皮保卫细胞长度测量的局部视野。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先换高倍镜,再将待测的保卫细胞移至视野中央 B.换高倍镜后,使用细调节器调节图像清晰度 C.图中的显微测微尺为物镜测微尺 D.图中所测保卫细胞实际长度约为μm 4. 为了解某食物样液中的营养成分,对其做出三种规范的鉴定操作。得到相应现象如下表.由此判断该食品样液中至少含有 A. 还原型糖和脂肪 ) B. 蛋白质和还原性糖 蛋白质RNA 图1 H2N R1 C H C N C C N C C O OH O H R2 O H O R3 H H —————— —— ①②③④ 图2 鉴定操作鉴定用试剂 ①双缩脲试剂 现象 紫色 ②苏丹III染液橘红色 ③班氏试剂颜色不变

C. 蛋白质和脂肪 D. 还原型糖、蛋白质、脂肪 5. 探究“植物细胞外液浓度和质壁分离关系”的实验中,采用原生质层长度(B )与细胞长度(A )的比值,(B/A )表示质壁分离程度。下表是某同学对4个洋葱表皮细A 、B 值测量后处理的结果,其中错误..的是 A. 细胞I B. 细胞I I C. 细胞I II D. 细胞IV 6.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某基因的测序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相比,患者模板链的互补链碱基发生改变。据图可推测患者模板链上发生的碱基改变是 。。。。G T G G C C C C G G C C T A A 。。。。 。。。。 G T G G C C C T G G C C T A A 。。。。 》 正常人测序结果 患者测序结果 A. G →C B. U →T C. G →A →T 7. 病原微生物的表面抗原是疫苗制备的主要来源,下列构成病原微生物的成分中,最适合用来制备疫苗的是 A. 病毒衣壳蛋白 B. 病菌ATP C. 病毒逆转录酶 D. 病菌的RNA 8. 皮肤、粘膜能阻挡多种病菌和病毒入侵机体,因此这两者属于机体的 ①特异性免疫 ②先天性免疫 ③非特异性免疫 ④获得性免疫 A. ① 或③ B. ① 或④ C. ② 或③ D. ② 或④ 9. 用“×”表示“没有”,用“√”表示“有”,下列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 ]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核 DNA × √ √ √ A .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核 DNA × √ × √ B .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C .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D .

高中语文 5.15《蒹葭》教案 沪教版必修1

蒹葭 教学目标 1、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说明: “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资料准备:歌曲《在水一方》 和蒹葭的画面 提问:你所知道的描绘秋景的 诗句。交流自己所积累的描 绘秋景的诗句。 从歌曲、画面和古诗句 中感受秋的氛围,为课 文的研习做好情感的 铺垫。 课文研习之 思想内容朗读课文:1、把握文中描写蒹 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2、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 3、概括诗歌主题。 朗读后学生找出描写 蒹葭、白露、伊人的关 键词。如蒹葭:苍苍— 萋萋—采采 (色彩) 白露:为霜—未晞—未 已 (形态)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 绘诗中情景,初步感知 诗歌主题。 朗读为学生把握诗歌 思想内容打下基础,并 在找关键词和描绘诗 中情景的过程中把握 本诗思想内容——。一 说,爱情诗;一说,明 志诗;一说,人生哲理 诗。各有其理,古人有 言“诗无达诂”,我们 可以见仁见智。但有一 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 是“企慕思见”之情, “执著追求”之意,

沪科版高中生物教案

沪科版高中生物教案 篇一:沪科版高二《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篇二:沪科版生物第一册第三节《细胞呼吸》word教案 第3节细胞呼吸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 能力方面:进行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的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探讨呼吸作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解决方法:通过课件或挂图阐明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教学难点: ⑴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⑵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解决方法:精心组织相关实验,达到预期效果,实践出真知。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解、启发法。五、教具准备:课件六、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2、通过探究,思考和讨论启发学生理解细胞呼吸的实质和过程等。七、教学程序 第1课时 我们知道,物质的燃烧需要氧气,发现这一现象的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拉瓦锡曾把生物的呼吸作用比作碳和氢的缓慢燃烧过程。拉瓦锡的这一说法有道理吗?呼吸作用能够像燃烧那样剧烈吗? C6H12O6是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细胞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许多化学反应都需要耗能,C6H12O6作为主要能源物质是如何被细胞利用的呢? 如果我们在空气中燃烧C6H12O6,其能量将一下子释放出来。细胞生活在常温、常压下 不可能通过燃烧释放能量,但应有一个类似的过程。由于生过程是持续不断的,需要C6H12O6中的能量逐步地、缓慢地释放,科学家发现确有这样的过程,这就是细胞的呼吸作用。(讲解细胞呼吸作用的概念)一、细胞呼吸的方式 细胞呼吸是否需要氧?生物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是否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呢? 1、作出假设 2、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实施实验 4、分析与结论 5、表达、交流和应用 (上述具体内容详见书P91——92)

最新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内容梳理

第三册 第1课《读书示小妹+八生日书》贾平凹 1、文学常识:选自《贾平凹散文大系》,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当代作家。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都》、《废都》、《浮躁》,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等。 2、内容主旨:作者通过给小妹的信,阐述了读书的目的、方法,流露了深深的手足之情和人生的诸多感慨。在信中,作者回顾了自己早年读书求学时的艰难,剖析了自己走上社会之后的心路历程,以及在人生奋斗过程之中最终的价值选择,这就是读书、明理、做人。 3、艺术手法:捕捉和再现事物精微之处来揭示读书的真谛和人生境界;通过富有生活气息的琐事传达出的兄妹间深厚的手足之情。如文章第一自然段中从“书中的人对我最好。。。。。。我就记想那时的可怜了。”以亲切细腻的笔触回忆了兄妹相处时的往事,兄喜妹亦喜,兄伤妹亦哭,兄妹情同手足,血脉相连,读来催人泪下。 第2课《获得教养的途径》赫尔曼·黑塞 1、文学常识:选自《黑塞说书》,赫尔曼·黑塞(1877-1962),诗人、小说家,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后来人们称黑塞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作品有《彼得·卡门青特》、《荒原狼》等。 2、内容主旨:这是一篇有关读书的文化随笔。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3、艺术手法: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举例论证,以亲身体验说明问题,论述充溢着对读书的感情;对比论证,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比等。 第3课《幼学纪事》于是之 1、内容主旨: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记叙幼年因家境贫困而在求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艰辛,表现了旧社会恶劣的政治制度的不合理、不公平,表达了对幼年求学过程中帮助过自己,曾给自己有益教育的良师益友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 2、艺术手法: (1)文章语言平中见奇,幽默诙谐。 用貌似轻松的笑话,来说严肃的事情,或故意将小孩说得十分严肃,这是幽默的两种形式。本文综合运用这两种形式:本是凄凉辛酸的往事,作者却说得俏皮轻松,叫你听了忍俊不禁;正在你想笑时,却分明听的作者说得那么严肃,几乎要催人泪下。比如,家里根本没有一本书,却偏说“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那本历书。”把轻松的笑话说得很严肃。 (2)富于生活气息,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热爱渗透在对人和事的记叙和描写中,感人至深。 第4课《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 1、文学常识: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高中】2017沪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21

【关键字】高中 课时计划

日光灯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照明灯具,那么你知道日光灯的构造和组成元件的作用吗? 探究日光灯电路 实验探究一 按右图组装日光灯电路进行试验 1、闭合开关,观察日光的发光过程 2、断开开关,拆除启辉器和整流器; 在闭合开关,灯管还能发光吗? 3、通过示波器来观察启动前后电压 的变化 1、发光前会闪烁,之后正常发光后 2、不发光 3、镇流器会激发极高的瞬时电压, 镇流器是一个带铁心的多匝线圈,那 么它是如何产生瞬时高雅的? 实验探究二 1、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使两个灯泡的亮度相同,再断开开关S。 2、再次闭合开关S,仔细观察,两只灯泡在电路接通瞬间发光情况有什么不同? 接有线圈的灯泡开始发光较暗。 实验探究三 接通电路,闭合开关S,待灯泡正常发光后,再断开电路,观察灯泡在电路断开瞬间的发光情况。 开关闭合时,灯泡逐渐变亮;开关断开时,灯泡逐渐变暗,最后熄灭。分析论证 实验探究二中,电路闭合前,线圈中磁通量为零。在接通电路瞬间,线圈中的磁通量突然增加。根据电磁感应,只要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线圈中就会产生感应电动势。根据楞次定律,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阻碍线圈中的电流的增大。这样,通过与线圈相连的灯泡的电流只能缓慢增加,故灯泡开始发光时较暗,直到线圈中的磁通量不在变化,灯泡才正常发光。与滑动变阻器相连的灯泡,电路一接通就能正常发光。 物理学中,把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叫做自感现象。自感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叫做自感电动势。 实验探究三中,开关闭合时,线圈中的电流从无到有,导体中的电场力做功,将电能转化成线圈中磁场的能;开关断开时,线圈中的电流从有到无,磁场的能有转化成电能。 分析论证 自感电动势的大小 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正比于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率,而磁通量的变化率跟线圈中电流的变化率成正比,所以可得: t I L E ??= 式中L 是比例系数,叫做自感系数,简称电感。 单位:亨利 简称:亨,符号:H 线圈的自感系数跟线圈的大小、几何形状、有无铁心以及匝数有关。 线圈的横截面积越大、线圈越长、匝数越多,它的自感系数越大;有铁芯和无铁芯其自感系数差别很大。 自感现象的应用——日光灯的原理 日光灯就是利用自感现象的例子。灯管的两端各有一个灯丝,灯管内充有微量的氩和稀薄的天然汞蒸汽,灯管内壁涂有荧光物质。当灯管内的气体被击穿而导电时,灯管两端的灯丝就会释放出大量的电子,这些电子与汞原子碰撞而放出紫外线,涂在灯管内的荧光物质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发出可见光,根据不同的需要充以不同的气体,并在管的内壁上涂上不同的荧光物质,就可制造出不同颜色的日光灯了。 日光灯的电路图如下图所示:

【高中】2017沪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43

【关键字】高中 3.1-3.2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电磁波的发现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大基本论点,能从这两个基本论点出发分析简单问题.2.知道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及其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意义.3.知道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4.了解什么叫电磁振荡,了解LC回路中电磁振荡的产生过程及其固有周期(频率).5.了解有效发射电磁波的两个条件,知道电磁波的特点及其与机械波的异同. 1.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穿过紧闭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2.电感对交流电有阻碍作用,交流电能通过电容器,电容器对交流电也有阻碍作用. 3.法拉第创造性地用“力线”和“场”的概念来描述电荷之间、磁体之间以及电与磁之间的相互作用. 4.电磁场理论的两大支柱:(1)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2)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5.赫兹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正确性. 6.电磁振荡 (1)振荡电流:大小和方向都做周期性变化的电流. (2)振荡电路:能够产生振荡电流的电路.图1就是一种基本的振荡电路,称为LC振荡电路. 图1 (3)电磁振荡:在振荡电路中,电路中的电流、电容器极板上的电荷、电容器中的电场强度和线圈中的磁感应强度都要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振荡. 7.电磁波的特点 (1)电磁波是横波;

(2)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约为3.0×/s; (3)电磁波具有波的一般特征,波长λ、频率f、周期T和波速v之间的关系为v==λf; (4)电磁波也具有能量. 一、电磁场理论的两大支柱 [问题设计] 1.如图2所示,当磁棒相对一紧闭线圈运动时,线圈中的电荷做定向移动,是因为受到什么力的作用?若把紧闭线圈换成一个内壁光滑的绝缘环形管,管内有直径略小于环内径的带正电的小球,则磁棒运动过程中会有什么现象?小球受到的是什么力? 图2 答案电荷受到电场力作用做定向移动.当磁棒运动时,带电小球会做定向滚动,小球受到的仍然是电场力. 2.以上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答案空间磁场变化,就会产生电场,与有没有紧闭线圈无关. 3.在如图3所示的含有电容器的交流电路中,电路紧闭时,电路中有交变电流,导线周围存在磁场.那么在这个紧闭电路的电容器中有电流吗?电容器两极板间存在磁场吗? 图3 答案电容器中无电流,两极板间存在磁场. [要点提炼] 1.电磁场理论的两大支柱 (1)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2)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2.对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理解 A.在电场的周围空间,一定存在着和它联系着的磁场 B.在变化的电场周围空间,一定存在着和它联系着的磁场 C.恒定电流在其周围不存在磁场 D.恒定电流周围存在着稳定的磁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