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太极拳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1),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2)。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著(3)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4)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太极学说解释如下:
太极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是对宇宙万物生成的一种解释。《易·系辞上》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北宋周敦颐著《太极图说》,提出一个以太极为中心的世界创成说,认为太极是最原初的、绝对的实体,它的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五行和宇宙万事万物。南宋朱熹作《太极图说解》,加以发挥,成为程朱理学的理论基础。太极学说的中心思想有二:一是以我为中心;二是“一物两体”。如北宋张载说:“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焉。”两体是什么呢?就与阴阳学说联系起来,如“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二气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
太极推手最充分地体现了太极学说。例如,推手中的动静、虚实、刚柔、吞吐、开合、背顺等等,都体现了“一物两体”的理论。
2.“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推手是两个人的对抗行为,动静、分合也表现为两个人的行为。两个人搭手,处于静止状态,双方没有动作,不发生位移,此为合。双方一有动作,尤其是对抗,相互脱离是必然的,此为分。取胜之道是粘住,不使对方脱开,寻机把对方击出。
3.“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在推手中,所谓“过”,主要指动作过头,没打实对方就发力,发力过猛,使自

己因落空而抢出。“不及”则形成脱手,打不着人,对对方构不成威胁。避免过与不及的关键,是不打实不发力。随曲就伸是打实的方法,即粘住对方,寻找打实的机会。
4.“人刚我柔谓之走。”
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思想强调“以柔克刚”,而不像有些拳论那样强调“以刚克柔”,这是王宗岳武学思想的主要特点。他的拳论说“人刚我柔”,而不说另一面“人柔我刚”,其技击思想是建立在老子学说的基础上,“以柔胜刚”。
王宗岳在这里不但讲了“以柔克刚”的理论,还讲了方法,就是“走”。走与逃不同。这里的走,就是“化”,“走化”。关于“走比”,在后面将专门介绍。
5.“我顺人背谓之粘。”
推手中,顺背是非常重要的,要造成我顺人背的局面,方法是粘住对方,使对方不能摆脱被动的不利局面,为我所制。
6.“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这句话是太极拳“以静制动”的具体方法,它体现为“后发制人”,不论对方如何变化,他快攻我就快应,他慢来我亦慢随。能做到这点,需要意念为先。推手中,彼我一搭手,我的意念即准备好了,等彼来犯,应手即仆。
7.“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这段论述的是姿势要求。推手的正确姿势,要求头悬身正,虚实分明。任何前俯后仰、左歪右斜的姿势都是错误的,即不灵活、不稳定。忽隐忽现,是虚实莫测。
8.“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这两句话,可以理解为对我或对彼。对我,“重”指打实,左边被打实则把左边松开,右边被打实则松开右边;对彼,“重”指僵硬,“虚”与“杳”在这里意义相同,即空虚的意思,说明对方哪里犯重,哪里就是最薄弱的地方,打彼犯重之处最为有效。
9.“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这句话的原型出自《论语》,颜渊说他的老师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说孔子之道德高尚和学问渊博。王宗岳在这里比之太极拳。如果仅从字面解释这几句话,就失之浮浅。
10.“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这是比喻之词,形容周身没有着力之点,这是功夫的水平。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关键是“松柔”。目前的推手问题是,人们害怕一松就被对方打出去或搬倒在地,而不敢放松,于是周身紧巴巴地与对方顶抗。古拳论称这种举动为“牛斗”,说牛是“力大者胜,力均者斗久,力小者必败。”如何避免“牛斗”?王宗岳回答了这

个问题,即做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11.“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拳打不知”,推手亦然。太极拳的招法,都不暴露于外,而隐含于内。此外,在推手中为使招法打出效果,一个重要条件是不为对方发觉我的攻防意图和使用的招法。例如,大捋的效果,关键是合手揽住对方手腕,如果明着去抓对方手腕,极难奏效,必须在对方不知不觉中揽住对方手腕,甚至对方在不觉中自己把手送上门来,让我揽住。
12.“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力大的打力小的,手快的胜手慢的,这都是人的本能。
13.“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力的三个要素是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在推手中,对抗双方的力有三种情况:二人的力作用方向相反;作用方向相同;作用方向不同。第一种情况,二力相互抵消,抵消的大小等于力小一方之力;第二种情况,二力之和沿原力作用方向;第三种情况形成一个新的合力,其方向改变为合力方向。“四两拨千斤”属于第二种情况,在拳论中曰:“顺人之势,借人之力。”用法多在对方用力过猛之时,顺势借力,将其击跌或捋出。
14.“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对方双手搭住我双肩或两上臂,如果两手全都按实,我被对方控制,这就叫作“双重”。全身都僵化了,这就是“滞”。这时,我该怎么办?,正确的作法是,迅速松开(丢手)一侧,另一侧一定要顶住,这叫“偏沉”,对方自然就因不平衡而偏斜旋转,我则由滞转为顺遂。
15.“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阴阳在这里指虚实。要避免双重之病,必须了解虚实,虚实分明才有灵活之趣,立于不败之地。
16.“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前面有“人刚我柔谓之走”,走是指化劲,而并非指走动,乃是走化。又有“我顺人背谓之粘”,这是粘的效果,使我顺遂而对方不顺遂。所以,“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的意思是,“走化”的结果是达到“我顺人背”的效果。
17.“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王宗岳在这里讲的阴阳是泛指的,来自《周易》(系辞上),“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即阴阳,指阴阳相对的事物。就推手而言,有动静、刚柔、虚实、松紧、屈伸、开合、快慢、进退、左右等等。这些事物是成对出现的,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故日:“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指阴阳的互补性,即“易在其中”,相互转化,《易传》(系辞下)说“刚柔相

推,变在其中矣。”太极推手的发力,必须从松到极点开始,把力作用到对方身上变成刚到极点,所发之力完全吐出,打在对方身上,才能击人如弹丸。如果从刚到刚,一开始就把力全叫足,憋在身上,等到打人时,已无余力可发了。所以,那种把阴阳数量化,什么“一阴九阳”、“二阴八阳”、“五阴五阳称妙手”,纯属形而上学的表面化理解,是错误的。
18.“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这句话不应从字面上理解,似乎是舍掉自己去顺从对手,这在推手中,除非我的水平高出对手甚多,否则将遭致失败。这句话立论在易,“舍己从人”是易之“唯变所适”,即因对手之变而变;“多误舍近求远”是易之“柔之为道,不利远者”,柔属阴,推手中是隐蔽的方法,所以利于近战,不易被察觉,远则暴露。在此,王宗岳的武学思想表露得十分明确,他主张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以慢制快,主阴柔而不主阳刚。这里最不好理解的是“以慢制快”,难道说是“手慢打手快”?。以慢制快的含义是,推手中当敌强我弱时,最艰难的时刻是开始阶段,对方恃力疯狂猛扑,弱者若顶不住这一阶段,将一败涂地。怎么办?唯一的办法是避开彼之锋芒所向,不使对手的攻击得逞,他因而会更暴燥,如再不得逞,其气焰将一落千丈,离失败就不远了。这就是以慢制快,把对手的攻击速度最终降下来,相机制之。
《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履、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履、挤、按、即干、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
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偏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勋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王宗岳《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