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与答案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与答案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与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真题训练

(一)、分层级赋分选择题突破要领

明确各分项的设误形式

▲有分值项各项特点

1 分值项:(有小错误)①信息有偏差②信息有遗漏③以次充主

2分值项:(无错)(①信息表述比较概括②信息量比较少③难度较小)

3 分值项:(无错)(①信息表述比较精确②信息量比较多③难度较大)

▲ 0 分项常见的陷阱

主要在人物(主要是传主)、事件上设陷阱。

★人物:冠戴(对象)

行为有偏差(行为)

曲解观点或建议(语言)

★事件:冠戴(对象)

篡改时间或时态(时间)

以偏概全(围)

绝对化(程度)

曲解原因、篡改结果、因果倒置(因果)

总结: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选择题解题指导

步骤:读原文——找原句——比原意不管是0分项、1分项,还是2分项,或3分项,我们都要根据选项容找到文本对应句子,细心比较,来确定选项容原文意思是否相符。

策略:用排除法,先排除0分题选项,再排除 1分题选项,最后验证正确选项是否正确。排除0分选项时,要特别留意人物(言行、观点等)、事物(时间、因果等)

二、真题训练

1、达尔文的拖延

斯蒂芬·杰·古尔德

①没有什么事比一些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停滞行为更能引发人们猜测的了。罗西尼因《威廉·退儿》而达到他歌剧创作的辉煌巅峰,可是此后的30年他几乎什么也没写。多罗西·赛耶斯在名望达到顶点时却背弃了彼得·温姆西勋爵,转向笃信上帝。查尔斯·达尔文在1838年就得出了全新的进化理论,却直到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

②通过历时5五年乘坐格尔号与自然的接触,达尔文对物种固定不变的信念发生了动摇。1837年7月,他航海回来后不久,便开始记第一本关于“递变”的笔记。这时的达尔文已经确信进化的发生,他正在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进化的机制。经过最初的猜想和少数不成功的假说,他逐渐建立了他的中心观念。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1838年10月,我为了消遣,偶尔翻阅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当时我根据长期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应经可以正确认识生存斗争。我马上联想到,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变异会趋向于保存下来,而不利的变异将被淘汰,这一结果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③达尔文早就认识到动物驯养者所做的人工选择的重要性。但是直到马尔萨斯的斗争与拥挤的观点凝练他的思想之后,他才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达尔文知道得出的是什么理论,我们不能将他的拖延归因于他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的重要性。到1844年,他写出了他的理论的基本纲要。他还向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希望她发表这些手稿。

④他为什么等了21年才发表自己的理论?我们可能会把过去正常的时期错误地看作漫长的

阶段,然而21年仍然是一个人正常事业的一半时间,纵然按照生活悠哉游哉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标准来看,那也是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通常的科学传记是有关伟大思想家的明显错误信息的根源。这类传记往往将伟大的思想家描绘成简单、理性的机器,是凭着不懈的努力,不受任何其他事情的影响,严格按照客观材料寻觅真理的人。因此,对于达尔文等了21年的通常解释就是他的工作没有完成。他满意自己的理论,但觉得尚显单薄。他的理论只有等到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才能发表,这需要时间。

⑤导致达尔文推迟发表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作简单的解释,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恐惧的负面作用于增加材料的正面需要至少同样重要。然而,达尔文恐惧什么呢?他得出进化论的观点时才29岁,那时他在专业上还没有地位,不可能通过宣扬他所不能证明的结论。

⑥然而他的异端学说是什么呢?信奉进化本身就是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还不是问题的主要部分。达尔文早年有关“递变”的笔记中可能含有问题的答案,这些笔记中包含了他所赞同但却害怕发表的一些观点,即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这远比进化本身更要异端,没有哪种观点比认为心灵只不过是大脑的产物,更能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了。

⑦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不仅在于他这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还在于他理论中哲学含义的注意。他在1880年写道:“我认为直接反对基督教和有神论,对公众不会有什么影响;而伴随科学的进步逐渐启迪人类的理解力,会更好地促进思想的自由。因此我一直不写有关的文章,而且我本人的工作仅仅局限于科学之。”

⑧然而他的工作涵与传统的西方思想确是极大的断裂,我们很难将其纳入这种传统中。例如阿瑟·柯依斯勒之所以反对达尔文,也是基于不愿接受达尔文的唯物论,而且他还热衷于认为生命物质中含有特殊性。我承认对此我不太明白。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我们难道因为自然中的和谐不是设计的就会降低对自然美的赞赏吗?难道因为有数百亿神经元在我们的颅骨里,我们心灵的潜力就激发不了敬畏吗?

(摘编自《自达尔文以来》)(1)下列对传记有关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如同罗西尼和多罗西·赛耶斯等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的停滞行为一样,达尔文在得出进化理论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引发了很多猜测。

B.在创立进化论之前,为了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生物进化的机制,达尔文曾有过不少猜想,也有过一些假说,但是后来这些都被证明不能成立。

C.由于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中斗争与拥挤观点的启发,达尔文终于确信进化的发生,认识到人工选择的重要性,并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

D.达尔文向他的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就请她帮助发表这些手稿,这说明他对自己的进化理论十分看重。

E.在作者看来,达尔文并不是一台简单、理性的机器,而是一位凭着不懈的努力,不受其他任何事情影响,严格根据客观材料追求真理的人。

(2)在作者看来,达尔文21年后才发表他的进化理论,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作者说:“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他的“温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4)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为什么说“都应该坚持”?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在研究工作中善于选择较好的角色

奥斯特瓦尔德(1853-1932),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成功的一个关键是他在研究工作中能够善于选择较好的角色。

在物理化学研究中,他通过改变研究手段和课题来选择自己的角色。他从热化学入手,又先后用体积度、光学和电学手段研究了体积化学、光化学和电化学,在化学亲和力这一课题上作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在莱比锡,他又转向催化问题的研究,这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成就之一。

从大的方面讲,在他的科学生涯中,他在关键性的时期甚至跨领域地选择较好的角色。当他在物理化学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后,他转而涉足哲学和一般文化问题,这使他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晚年,他又闯入颜色学领域,在前人失败的地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建立了定量的颜色学理论体系和测量体制。

这种角色选择和变换甚至也体现在他的其他工作中乃至日常生活中。他时而是教师,时而又是编辑和作家;他是科学家(物理化学、心理学、颜色学等)和哲学家,又是科学史家、语言学家;他在休息时经常以画家和音乐爱好者的身份出现,而在社会上又经常扮演着参与者、宣传者、组织者、改革家和社会活动家的角色。

他善于选择和变换自己的角色不用说与他的浪漫型的精神气质有关。但是,他在每一个角色活动的舞台上都演得有声有色,在每一个研究领域都不是浅薄地涉猎。这一切固然与他的教育的宽泛性,以及他自己的深厚功底和敏捷思维有关,然而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它也有其合理的根据和普遍的意义。

奥斯特瓦尔德在谈到他放弃纯粹科学研究以及向大学辞职的理由时说,当人们研究任何一种专业而到达其顶峰时,只有两种选择摆在他的面前:或者,他力求呆在顶峰,这就要冒跌落的危险和被较年轻的、有活力的后继者的急速脚步踩坏的危险;或者,当他还在顶峰时,他主动迅速地离开这样一个危险的地方,如果有人因为放弃他在一生最好的时光所获得的东西而感到悲哀的话,那么他完全可以在其他领域利用他的思想、精力和时间另起炉灶。在这里不需要担心找不到新的观念,只要他的智力源泉有足够的储备,他的思想便永远不会停顿和枯竭。

奥斯特瓦尔德正是由于善于变换角色或转移阵地,才在众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他一旦看准了目标,就要设法把它拿到手;对于他认为不能取得胜利的事情,他也不轻易发起进攻。像奥斯特瓦尔德这样的做法,在许多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身上都有所体现。例如加勒,他在科学的征服中一旦达到绝顶,便转移目标,而把进一步发掘细节、肯定容易取得效果的任务留给他人。薛定谔等一批量子物理学家抓住有利时机,进入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开辟了大道。

奥斯特瓦尔德认为,要在研究工作中有所发现,必须积极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疑问从何而来?疑问既来自他的实验工作,也来自理论分析;既来自科学的历史研究,也来自

他早年的记忆库。奥斯特瓦尔德的这种做法与当代科学哲学的“科学始于问题”的命题有某种相似之处。科学家能否捕捉问题,能否积极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这是能否作出科学发现的关键之所在,因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开始进行系统的探索。在科学史上常有这样的事例,由于科学家不善于捕捉问题,不主动提出疑问,以致真理碰到鼻子尖上却失之交臂。

要能够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就要有一种科学的怀疑精神,这是有开拓性的科学家不可或缺的素质。这一点在奥斯特瓦尔德身上也有所体现。因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而问题则由怀疑产生,因此“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以科学的怀疑精神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并进而进行积极的探索,这正是科学家作出科学发现的顺理成章的途径。(节选自醒民《奥斯特瓦尔德——伟大的凡人,平凡的伟人》)

(1)下列对传记有关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奥斯特瓦尔德之所以能够获得1909年的诺贝尔奖,是因为他在物理化学、颜色学、测量体制以及哲学的研究中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B.奥斯特瓦尔德善于通过改变研究手段和课题进行研究,在化学亲和力这一课题上作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是他研究中成功的例证。

C.奥斯特瓦尔德认为,当人们研究任何一种专业而到达其顶峰时,便会出现两种选择:要么保住自己在顶峰的位置,要么迅速离开顶峰。

D.作者认为奥斯特瓦尔德善于选择和变换角色,而且他在每一个角色活动的舞台上都演得有声有色,这决定于他的浪漫型的精神气质。

E.作者以加勒、薛定谔来说明,善于变换角色或转移阵地从而在众多领域取得瞩目业绩,在许多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身上都有所体现。

(2)奥斯特瓦尔德“在研究工作中能够善于选择较好的角色”,具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并举例说明。(6分)

(3)奥斯特瓦尔德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他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4)文章最后说:“以科学的怀疑精神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并进而进行积极的探索,这正是科学家作出科学发现的顺理成章的途径。”请你就对“怀疑精神”“积极探索”两个方面的理解,任意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季羡林的缺憾人生卞毓方

①季先生的《学海浮槎》,记录了他中学生活的一个细节,读后,令我眼前一亮。

②在学习方面,我现在开始买英文书读。……买英文书,只有一个地方,就是日本东京的丸善书店。……每次接到丸善书店的回信,我就像过年一般地欢喜。我立即约上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午饭后,立刻出发,沿着胶济铁路,步行走向颇远的商埠,到邮政总局去取书,当然不会忘记带上两三元大洋。走在铁路上的时候如果适逢有火车开过,我们就把一枚铜元放在铁轨上,火车一过,拿来一看,已经轧成了扁的,这个铜元当然就作废了,这完全是损人而不利人的恶作剧。要知道,当时我们才十五六岁,正是顽皮的时候,不足深责的。

③少年的天真、活泼、顽皮,在这里表现得充分无遗,假若季羡林能以这种心态度过他的青春岁月,呈现在我们今天面前的,将会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④可惜,那只是短暂的返璞归真。须知,这是在城,不是在老家官庄,这是寄身于叔父的家,不是依偎在自己父母的膝下,环境变了,季羡林的个性也随之发生改变。怎么变?朝哪一方向变?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从我小时候的作风看,我本是一个外向的人,然而,后来怎么就转成了向呢?这个问题,过去从未细想,现在回顾在那段生活,忽然有所感触,也就顺便给它一个解答。我认为,“三字经”中有两句话:“性相近,习相远”,可以作为参考,古人说得对,“习”是能改造“性”的。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兔,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不能言传的距离。说到婶母,我不能说她虐待我,那样说不真实;但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歧视,在她可能是不经意,在我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叔父有个女儿,我叫作秋妹的,她和我的待遇明显不一样。比如说,做衣服,有时就给她做,不给我做。偏心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实事地说,拿一个母亲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叔婶,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话又说回来,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大人的开通,这是不可能的。一件两件,我也许不放在心上,三件四件五件,经得多了,难免潜移默化,影响到自己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

⑤季羡林的终生遗憾,是在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没有回家看望一次。八年啊,八年!这期间,他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寒暑假回……如此漫长的过程,如此曲折精彩的变化,竟然没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季羡林事后捶胸顿足,懊悔不迭,可以说,他一辈子浸泡在悔恨里。

⑥终生遗憾,应该还有婚姻。且慢,季羡林在《寸草心》中,不是对妻子评价很高吗?请看他文章开头的叙述:“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德华长我四岁。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有时候还要含辛茹苦。上有公婆,下有稚子,丈夫十几年不在家;公公又极难侍候,家里又穷,经济朝不保夕。在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尔对我流露一点,我实在说不清楚。”注意,这里说的是妻子的为人,那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也正因为这一点,季羡林对她十分敬重。敬重是一回事,疏离隔膜又是一回事。不信,再请看下列事实:季羡林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教书,1935年赴德,一去就是11个春秋。1946年回国,进北大,按说,他应该把家属接来同住的,那时一没有户口障碍,二没有经济之虞,但是———他没有!直到1962年,德华才迁来。算算看,从结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

⑦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满。朱光潜先生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季先生是大明白人,对一切早已参透,所以他有一篇随笔,题目就叫“不完满才是人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二段写季羡林少年时期在到邮局取书时把铜钱放铁轨上让火车轧,目的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损己而不利人”的捣蛋鬼。

B.作者评价季羡林先生如果一直保持天真、活泼、顽皮的性格,就会成为另外一种“形象”,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

C.童年时期的季羡林生活在城叔父家中,不是依偎在父母的身边,环境的改变,使季羡林的个性也随着发生了改变。

D.婶母对自己亲生女儿的偏心对季羡林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季老对此耿耿于怀。

E.季羡林与妻子一生分多聚少,晚年回忆中季羡林对贤妻良母的妻子怀有深深的敬重和愧疚之情。

(2)季羡林的人生遗憾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6分)

(3)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6分)

(4)文章最后引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先生的一篇随笔的题目结尾有何作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联系实际简要探究一下。(8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钱玄同的生活习惯仰东

钱玄同是一个值得后人记住的名字。他的履历很简单,早年留学日本,民国以后一直在北大、北师大等高校任教,直至去世。他对社会的贡献却不简单。作为思想家,他和独秀、胡适、半农一道,并称为《新青年》杂志的“四大台柱”;作为国语专家,他是白话文、汉语拼音、汉字拉丁字母化、简体汉字、汉字横排以及从左至右书写和阅读方式的发明者、开拓者或推动者,我们至今每天都在享用他的“专利”;作为编辑,他直接鼓动鲁迅为《新青年》杂志写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作为父亲,他培养了钱三强这样有“中国核工业之父”之称的大科学家……

钱玄同喜欢谈天说地,不少回忆文字都用“谈锋甚健”来描述他。所谈容,是不拘一格的。他的朋友和同行黎锦熙回忆:“除要讨论的问题彼此尽量分析辩论然后决定外,同时必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

高一语文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一题

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100多年前的某个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再生利用,这在国内外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应该使用可降解塑料生产。 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11.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用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处理白色污染,都不是万全之策,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污染 环境的问题。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可修改).doc

实用类文本阅读真题训练 (一)、分层级赋分选择题突破要领 明确各分项的设误形式 ▲有分值项各项特点 1 分值项:(有小错误)①信息有偏差②信息有遗漏③以次充主 2分值项:(无错)(①信息表述比较概括②信息量比较少③难度较小) 3 分值项:(无错)(①信息表述比较精确②信息量比较多③难度较大) ▲ 0 分项常见的陷阱 主要在人物(主要是传主)、事件上设陷阱。 ★人物:张冠李戴(对象) 行为有偏差(行为) 曲解观点或建议(语言) ★事件:张冠李戴(对象) 篡改时间或时态(时间) 以偏概全(范围) 绝对化(程度) 曲解原因、篡改结果、因果倒置(因果) 总结: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选择题解题指导 步骤:读原文——找原句——比原意不管是0分项、1分项,还是2分项,或3分项,我们都要根据选项内容找到文本对应句子,细心比较,来确定选项内容原文意思是否相符。策略:用排除法,先排除0分题选项,再排除 1分题选项,最后验证正确选项是否正确。排除0分选项时,要特别留意人物(言行、观点等)、事物(时间、因果等) 二、真题训练 1、达尔文的拖延 斯蒂芬·杰·古尔德 ①没有什么事比一些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停滞行为更能引发人们猜测的了。罗西尼因《威廉·退儿》而达到他歌剧创作的辉煌巅峰,可是此后的30年他几乎什么也没写。多罗西·赛耶斯在名望达到顶点时却背弃了彼得·温姆西勋爵,转向笃信上帝。查尔斯·达尔文在1838年就得出了全新的进化理论,却直到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 ②通过历时5五年乘坐格尔号与自然的接触,达尔文对物种固定不变的信念发生了动摇。1837年7月,他航海回来后不久,便开始记第一本关于“递变”的笔记。这时的达尔文已经确信进化的发生,他正在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进化的机制。经过最初的猜想和少数不成功的假说,他逐渐建立了他的中心观念。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1838年10月,我为了消遣,偶尔翻阅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当时我根据长期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应经可以正确认识生存斗争。我马上联想到,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变异会趋向于保存下来,而不利的变异将被淘汰,这一结果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③达尔文早就认识到动物驯养者所做的人工选择的重要性。但是直到马尔萨斯的斗争与拥挤的观点凝练他的思想之后,他才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达尔文知道得出的是什么理论,我们不能将他的拖延归因于他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的重要性。到1844年,他写出了他的理论的基本纲要。他还向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希望她发表这些手稿。 ④他为什么等了21年才发表自己的理论?我们可能会把过去正常的时期错误地看作漫长的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做如下规定:“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 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 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近几年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呈现以下特点: 1.从选材的角度来看,文本一般取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但近几年的选文主 要为社会科学类,内容涉及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文章贴近现实,注重时尚,题材 多样且宽泛,既不规避社会热点,也不回避专业论文,尤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人文素 养的提升。文章篇幅不长,一般是1000字左右,但信息量大,适合考生阅读、理解。 2.从考查方式、设题量及赋分情况来看,三道题均采用客观选择题的考查方式,共9分, 题型基本固定。从近两年高考语文的三套全国卷来看,选项字数由往年的50个字左右变成 35个字左右,阅读量减少,但选项信息概括和加工的程度加深。 3.从考查的知识点(命题热点)来看,主要考查理解语句含意,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 据和论证方法,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命题思路非常有层次,第一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思路的把握,第三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 一 论述类文本常见考点举例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意义、临时意义、修辞 意义、引申意义等。从历年的高考考情来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考查热点,考查 频率极高,且多套试卷出现了“概念在文内,现象在文外”的考查形式,对它的考查更为灵活。 释义 类别 “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 态度的概念。 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 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 重要的指示代词。 蕴含深层意义的词语。 示例一:(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题)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示例二:(2014年辽宁卷第1题)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示例三:(2015年安徽卷第1题)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广东实用类文本阅读考题

广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 2009年黄侃先生二三事(传记) 2010年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新闻:新闻评论) 2011年梁宗岱先生(传记) 2012年寂寞出学问(新闻:人物访谈)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2013年? 一、传记 2011年梁宗岱先生(传记) 19.请分别指出文中③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述效果。 20.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 21.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 (主旨)

2009年黄侃先生二三事 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癖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辜鸿铭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 ②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 ③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④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专题训练

论述类文本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环境美学应该说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有人就有环境,有环境必然有环境美,有环境美就意味着环境审美观。长期以来环境审美之所以较少被人们谈及,不是因为它不存在,而是它为别的论述特别是为自然审美观所代替。准确地说,环境审美隐含在自然审美观之中。 渔猎文明时代,人们逐水草而居,对关涉人类生存的自然界已有强烈的自觉意识,但这个时代只能说是环境意识的萌生期。人类的环境意识是在农业文明时代建立的,因为有了农业,人们才定居下来,才有了家。农业文明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生产与生活紧密联系,农民居住在田园,生产在田园。家庭人员不仅担任着不同的生活角色,也担任着不同的生产角色,这些不同的角色均是不可少的。农业文明时代的环境审美意识体现出了一种原始的生态平衡的意味。 工业文明的建立是由农民走向城市开始的。人类的主要生活环境由农村转为城市,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大不相同,这种文明培育的环境审美观念只能建立在以建筑为主体的城市景观上,而不再是兼具田园风味的自然山水景观。对于这种环境,进入城市的农民们在日常生活上由不适应到适应,在审美情感上由惊奇到赞美。而随着工业文明弊病的逐渐凸显,人们与这个主要由钢筋混凝土组建成的人工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日常生活上不再适应,审美情感上则转为厌恶甚至诅咒。人们渴望着新的文明,这个文明至少在观念上也部分地在实践上出现了,它就是生态文明。人们同时也在渴望着新的环境审美观——生态文明的审美观。 生态文明的审美观强调审美的一种重要性质:生态与文明的共生。从总体上来看,人类仍然在向自然索取资源,但这种索取增加了一项重要的内容与意义,那就是同时在对自然回赠,具体来说,就是力促自然生态平衡的修复与维持。现今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共生,两者相互作用,相互生成:一方面自然满足人的需要,表现为自然向人的生成;另一方面人满足自然的需要,参与自然生态平衡的修复,表现为人向自然的生成。文明本质上是对自然的改造,这种改造本是破坏生态的,现在要求文明不破坏生态,而且参与已破坏的生态的修复,这说明生态与文明这一对天敌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了统一,这种统一的实现,只能是共生。它是文明的,也是合乎生态的,在一定意义上,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人代自然或助自然司职——司生态之职。 人类传统的审美观均是漠视动植物的生命的,即使重视动植物的生命,也是站在人的立场上,黑格尔就强调动植物的生命只有在见出人的生命意味时才美。生态文明的审美观却不是这样认为的,它重视的是生态自身的意义。换句话说,动植物有它的生存权利,包括展示其美(当然这美是在人看来的)的权利。人当然可以欣赏这种美,但人要尊重这种美,这种尊重就是要明白,这种美其实并不是为

语文高考真题 2019年全国语文卷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含答案

文档说明: 1. 本文档经过本人认真校对并排版,能力有限,难免有不良之处。欢迎指出。 2. 文档板式:题目字体是宋体五号,材料字体是楷体五号,1.5倍行距;页眉有内容提要, 页脚有页码。 3. 全国I卷适用地区:安徽、湖北、福建、湖南、山西、河北、江西、广东、河南、山东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 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材料二: 以温度25℃、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35℃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 (1)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2)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4.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3分)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完整word)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综合测试试题与答案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综合测试试题与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如果将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近现代价值观与中华价值观进行一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中华价值观特别强调义务先于权利。换言之,西方近现代价值观非常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而中华价值观特别是儒家价值观则更强调义务的优先性。 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强调义务为先,互相承担义务是中国伦理的根本特色。他认为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盛行,形成了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其弊甚多,而中国则是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他说:“人生必有与其相关系之人,此即天伦;人生将始终处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此即伦理。亲切相关之情,发乎天伦骨肉;乃至一切相关之人莫不自然有其情,情谊所在,义务生焉。父义当慈,子义当孝。兄之义友,弟之义恭,夫妇朋友至一切相与之人莫不自然互有应尽之义,伦理关系即表示一种义务,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而以对方为重,近世之西洋人反是,处处形见其本位主义,一切从权利观念出发。” 梁漱溟认为,中国人的伦理特别强调义务感。这种义务感是开放的,从家庭可以放大到宗族、社区,再到郡县、国家、天下、宇宙。以义务为基本取向的德行不强调张扬个人权利,而主张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履行自己肩负的责任。这种义务取向特别表现为如何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他看来,西方是个人本位,强调以自己为主;中国则是义务为主,强调尊重对方,“从个人本位出发则权利的观念多,从尊重对方的意思出发则义务的观念多”。 在现代社会,个人生存发展权利为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当然也为社会价值观念所承认。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权利是最重要的价值,或社会价值观仅仅为个人权利提供支持。在价值和伦理问题上,权利话语和权利思维是有局限性的,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甚至是当今社会众多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权利话语往往联系着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权利优先态度,其基本立场是把个人权利放在第一位,认为个人权利优先于集体目标和社会共善。在这样的立场上,个人的义务、责任、美德都很难建立起来。个人权利优先的主张过分强调保障个人的自由,而忽视促进个人对社会公益的重视,不能正视社会公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因而对于现代社会健康运行来说弊大于利。 (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价值观强调义务优先,是相对于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轻视义务强调个人权利而言的。B.在梁漱溟看来,西方一直盛行个人主义,形成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因而其流弊甚多。C.尽管个人权利为宪法和法律所认可,也为社会价值观所承认,但它决非最重要的价值。D.个人的德行如以义务为基本取向,就不会张扬个人权利,而会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解析:选C A项错在“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轻视义务强调个人权利”上,原文说的是“西方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限时:25分钟总分: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材料一 荒漠化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被称为“地球的癌症”。为了“治病”,联合国于1994年大会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2015年,联合国又确立了一个“世界目标”: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 荒漠化和土地退化也成为中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威胁,影响超过4亿人口。土地荒漠化、沙化是沙区经济发展滞后、农牧民生活贫困的主要根源,过度开垦、放牧、滥挖采也加剧了荒漠化的程度。目前全国贫困县中,290个县在沙区,约占总数的35%。 在发展中,中国坚持把“治沙”和“治穷”结合起来,沙区成为“精准扶贫”的一块主阵地。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各地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努力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统一。 “中国获得2017年‘未来政策奖’银奖释放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就是一个易受荒漠化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可以找到一个睿智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应对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凭借这些努力与成就,中国以及其他的‘未来政策奖’获得者,都在全球环境保护中发挥着引领者的作用。”世界未来委员会理事会理事兼副主席亚莉珊德拉·王德尔女士说。 (摘编自李慧《中国获得2017年“未来政策奖”的启示》) 材料二 可可西里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瑰宝。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及修复的过程是相当艰辛的,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偷猎屡禁不止,到现在的零杀戮、零开采;从藏羚羊濒临灭绝,到其种群日益壮大开始自然迁徙,再到雪豹、野牦牛、野驴等频频出现,这背后,是一个个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索南达杰”式环保卫士的艰辛努力,是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基层管护员,从一级级管理处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科技工作者的倾情付出,是从法制到政策、机制,以及人的环保意识等整个生态链的梳理和重构。 申遗成功将本就名声在外的可可西里再次推上了国际舞台,提升了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美誉度、知名度和关注度,也使得中国为保护可可西里的种种付出,更加具有全球意义。保护好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让稀有的生物物种得到恢复和再生,是中国对全球生态安全的

【全国卷-暑假作业1】实用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 +语言文字运用(含答案)

【暑假作业】实用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近日,国际权威调研机构发布了《全球人脸识别设备市场研究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研究了全球人脸识别技术的市场状况,指出中国是人脸识别最大的市场,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目前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一。 报告称,2017年,全球人脸识别设备市场价值为10.7亿美元,到2025年底将达到71.7亿美元,在2018年至2025年期间将以26.80%的速度增长。而我国是人脸识别技术最大的市场,2017年占全球比例29.29%,预计2023年将达到44.59%,在2018-2023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9.53%,这主要得益于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计划》等政策的出台。 报告称,全球排名前三的制造商,在2017年的收入市场份额占全球所有制造商收入的20.37%。其中,云从科技(即重庆中科云从科技有限公司)在2017年的市场份额是12.88%,是人脸识别技术及设备研究制造的领头羊。 (摘编自《重庆晨报》)材料二: 材料三: 如今,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重庆江北机场、上海虹桥机场等全国80%的枢纽机场过安检时,“刷脸”技术可以让乘客快速通关。重庆的多家银行也能实现“刷脸”取款。这项技术来源于云从科技。 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的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成立于2015年3月,是一家由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孵化的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的高科技企业。作为人脸识别初创公司之一,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是一家从“出生”就贴上“国家队”标签的公司,也是唯一一家受邀制定人脸识别国家标准、公安部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 看嘴型就知道你在说什么。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的海云数据是人工智能与可视分析领域的领军企业。在唇语识别技术上,海云数据对英文的识别准确率在80%左右,中文准确率为71%。如应用到场景教育、身份识别、公共安全、军工军事等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5月,由海云数据承建的“白云机场可视分析智能指挥决策系统”在广州白云机场投入使用,该系统将机场内飞行区、航站区、综合区的各项业务数据进行整合,结合大数据可视分析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飞机流、旅客流、行李流、货物流、交通流的全区域覆盖、全流程管控,每分钟可处理6万条信息。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做题方法

2、解题技巧: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 ①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 ②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 ③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 ④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 重要句子的含义,指的是透过句子的字面意思所表达的深层内涵。 方法: ①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 ②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 ③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 (2)理清传记陈述的基本事实: 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写法。因此,对显示传主重要生平事件、命运转折、至关重要的思想精神活动的那些时间,应重点标示出 2

来,这样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传主的主要生活历程。 在梳理主要事件时,要抓时间词语,抓地点以及相应发生的事件,运用合并同类项法,概括出主要事件。 (3)把握传主形象: 首先,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尤其是细节描写)。 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其次,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来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和“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 总之,要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根据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把传主彰显出来加以理解。 (4)分析表现手法: A、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 3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要求 1、常见考点:把握概念特征,理解句子语意,归纳内容层次,理解事理关联(原因、条件、依据、意义、作用等)。 2、答题要求:整体认知,分段理解;追踪词句,整理信息;精审题干,明确要求(从题干中揣摩命题意图,从题干中找到答题方向,从题干中明确答题区位)。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共4分) 【材料一】 山沟沟里通高铁,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投入运营并出口印尼,中欧班列开行不断,中国铁路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五年来,随着京广、沪昆、兰新、海南环岛等一批高铁重点项目建成通车,“四纵四横”高铁网基本成型。目前,我国高速铁路与其他铁路共同构成的快速客运网已超过4万公里,基本覆盖中国省会及50万以上人口城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城市群因高铁联系更加紧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实现了高铁互联互通。 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年),在“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的基础上,我国即将形成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到2020年,全国铁路网规模将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届时路网结构会更加优化,更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材料二】 据美国《市场》杂志网站2018年12月20日报道:十年前,全世界最顶尖的十台超级计算机有八台在美国,中国则一台都没有。如今,中国超级计算机中心运行着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这种超级计算机的浮点运算速度最高可以达到每秒10亿亿次,比美国最顶尖的超级计算机“泰坦”高出四倍。也就是说,如果地球上的70亿人每人手拿一个计算器连续不断地按键计算,需要花32年时间才能完成“神威?太湖之光”一分钟的运算量。 超级计算机对于国家安全和科学研究至关重要。目前,已有一百多家科研单位、一百多个大型应用在“神威?太湖之光”系统上运行,涉及气候气象、海洋、航空航天、高能物理、生物、材料等二十多个方面,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应用、先进制造等领域解算任务几百项。一年来,共计完成作业任务达二百多万项。 目前,国防科技大学正在研发超级计算机“天河三号”,它的性能指标将达到“神威?太湖之光”的8倍。 【材料三】 近两年来,中国科学家正用“速度与激情”书写着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太空停留33天、国产海上钻井平台“蓝鲸1号”实现可燃冰开采、首艘国产航母下水、C919大飞机首飞、“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悟空号”探测到疑似暗物质、“墨子号”实现千公里量级量子纠缠……一系列井喷的科学成果,不仅让国人骄傲,也获得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科研人员纷纷点赞。在他们的眼中,中国所取得的成就非常“酷炫”,一定会推动全人类的科技进步。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 科普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文。高考大多选用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是一种以科学内容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科普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科普文的阅读,除能获取知识之外,还能学习作者如何使用语言和安排结构以及如何选用表达技巧等。科普文的语言在讲求严谨性和简明性的同时,还追求生动性和形象性。科普文的结构要遵循事理逻辑,常常是由外到内、由现象到本质等。科普文表达技巧的选用多半是为了使知识道理表述得形象生动。这些方面与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筛选并整合信息类题目 《考试大纲》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命题角度答题思路 表现文章关键内容的词 句、寓意含蓄的词句、在 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词句①养成精心审题、明确方向的读题习惯。②根据题干要求,在文中搜寻、圈点相关信息点。③选定相关信息后,进行概括分析。④尽量利用原文中的关键词组织答案。⑤注意分条作答。 能够表现文章主旨和作者 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 词句 二分析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类题目 科普文的目的是让普通读者理解相对专业的科学知识,所以其语言除了科学、严谨外,还必须具有通俗性和趣味性,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这样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达成这一目的,科普文必须使用一定的技巧,才能化深奥为浅显,使事物特征更鲜明,而用得较多的就是说明方法,如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等。 命题角度答题思路 感受语言的 整体风格 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

2018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一、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54分) 1.(2018?卷Ⅰ)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备战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试题(含答案)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试题(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1~3题。 中国天然气之父 ——《温州都市报》记者采访戴金星院士 戴金星,著名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中国石油界誉为“中国天然气之父”。 记者您长期从事天然气地质和天然气地球化学的研究,您最大的成果是什么? 戴金星以往认为石油和天然气只是由低等的但繁殖率很强的生物因腐泥型有机质生成的,一直没有认识到高等植物遗体煤层和煤系中腐殖型有机质也能生成工业性油和气,故不在煤系中去勘探油气。 我在研究中发现,腐泥型有机物既能生油,也能生气,然而腐殖型有机物在煤化过程中以生气为主,成油为辅,故煤矿的腐殖型有机质是生气层,生煤的地方是找气和发现气田的有利地区。 我们是1979年提出在我们煤系中寻找天然气的,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但在此之前没有想到而已。 记者真理往往就是这样,看似简单,而寻找结果不知要付出多少代价心血。同样您也是经过辛勤的劳动才获得的。您当时是怎么会想到研究这个课题的? 戴金星1961年我从南京大学地质系大地构造专业毕业后,来到江汉油田工作。在那里我发现,无论在世界上,还是在中国,都几乎没有系统地全身心投入研究探索天然气的人。于是我决定选择天然气地质和地球化学专业作为自己的专业目标和方向。1978年,我提出了“煤成气理论”概念。1981年,我主笔“煤成气概况”的报告,为1983年国家把“煤成气开发”列为“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打下了基础,推动了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走向黄金时期。 记者您真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天然气之父”。根据您建立的“煤成气”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什么效果? 戴金星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以“煤成气”理论为依据,先后预测了5个1000亿立方米以上的大气田,最终推动了“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目前中国天然气70%的储量是根据“煤成气”理论探明和发现的。为此,我感到很欣慰。 你说我是天然气之父,我是不赞同的,我只不过是把一生的痴情寄托在“气”上罢了,为神州争“气”,为“气”壮山河。 记者您对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您对“气”情有独钟。您是否从小就喜欢呢?您的成长道路是如何走过来的? 戴金星记得小学一次上地理课时,林景晖老师要求我们用石膏制作一个全国主要煤、铁、铜等矿产分布图。我认真地做了一个,现在想想那时做的石膏模型是很粗糙的,但却

2020年高考专题 高三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原卷版)

专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原卷版) 【考点解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以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为主,要求了解实用类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主要考点如下:(1)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筛选能力(客观题),包括概念理解判断、信息梳理筛选、内容理解概括等。 (2)考查学生的整合信息、理性提取以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主观题)。 【命题角度】 2017—2019 年,连续三年课标卷三套试卷都考查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从题型上来看,主要是两道单选题+一道主观题。预计 2020 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非连续性文本的可能性仍然很大,新闻、评论、科普都可能是文本取材的对象。 【方法点睛】 “非连续文本阅读”,要求考生能够迅速检索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加工。要做好以上内容,高效阅读是基础,既不能浮光掠影,读完后一团迷雾,也不能咬文嚼字,影响答题速度。 (1)浏览全文,获取初步信息:①核心话题、观点②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题目、观点、侧重点)③每段的核心内容(观点、角度)。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有利于选择题迅速回位,有利于主观题做概括。 (2)细读重点段落,把握重点段落内部层次、角度(句子间关系)。方便分析概括、信息提取要点。 (3)精读重要句子,把握其中的重要信息:陈述对象、修饰限制成分等,方便选择题做出正确判断。【考题精选】 1.(2020·河南高三大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过去几年,一系列的新技术,帮助快递业在双11这样的高峰时段基本消除了?爆仓?现象。步入2019 年,更多的前沿技术将在快递物流业落地开花。 目前,大件快递成为快递物流行业的热点,这得益于家具、家电等大件商品网购比例的不断提升。在传统的快递物流模式下,对大件商品一般不提供上楼服务,或者收取较高的上楼费。另外,冷链也是快递公司拓展服务的发力点。随着相关标准的出台实施,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化水平有望再上新台阶。 买货运飞机,建物流枢纽,当下我国快递公司的这一系列大手笔,直指国际快件和跨境寄递服务。中国快递企业的国际化和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相辅相成。2018年12月24日,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发布《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到2035年基本形成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国家物流枢纽网络。 (摘编自《快递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变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