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教育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自考 教育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自考 教育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教育管理:所谓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织管理手段,合理配置管理资源,处理教育活动中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教育活动中的人员、物资、信息、时间、任务等各种关系,以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条件下,研究者对教育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从而了解和分析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实验法: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认为地使一定的心理现象发生,从而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4.调查法:是指在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所研究的现象在不能直接观察的情况下,研究者采取多种方法获取有关资料,间接地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方法。

5.测验法:是指在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采用标准化的测验工具,必要时也可采用精密的测量仪器作为辅助,测量被试的有关心理特质的方法。

6.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讨教育管理活动中不同角色人们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供心理学依据。

7.素质:所谓素质有两种解释:狭义的素质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主要是脑和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方面的特点,这种素质上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广义的素质不仅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而且更指人在一定的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品质,即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对教育领导者与管理者来说,即指领导意识、领导能力、领导品格和领导风度。

8.信度:指的是测量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量同样的内容,所得结果的一致性。

9.效度:指的是测量工具本身的有效性,即对所欲测量的特性或目的是否测得正确。

10.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11.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利和体力的活动。

12.所谓管理:就是管理者运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指引和影响个体或组织目标的过程。

13.管理现代化:是将现代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管理的过程。

14.行为科学:就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效率。

15.霍桑实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于1927年冬应邀参加了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包括照明、福利、态度与意见调查和团体行为的观察研究等一系列实验,结果发现,影响生产效率的主要力量,不在于物质因素或经济因素,而在于工人心理的或社会的因素。

16.心理的本质:就是怎样正确地理解人的心理现象,上弄清楚什么是心理,心理现象时精神现象还是物质现象,人的心理到底时怎样产生的,这是心理学首先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按照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现代科学成就的论证,人的心理时在社会实践中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心理的本质究竟时什么呢?这里有两个基本的条件,一个是人脑,这是反映的器官,是心理活动产生的生理基础,另一个是客观显示,这是放映的内容,是心理活动放映的源泉。人的心理活动就是在实践活动中这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17.经济人的假设:经济人也称为理性经济人,也有人译为实利人或唯利人。这种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都想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被称为X理论。

18.社会人的假设:有人译为社交人。这一人性假设起源于著名的霍桑实验。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的意义。人们还有社会性需求,人际关系对于社会行为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

19.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又称为自动人的假设。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派认为,人除了物质需求、社会性需求外,还有一种表现自己才能的欲望。在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就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

20.复杂人的假设: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提出来的。由于长期实践的结果证明,前三个种人的假设,虽然各有其合理的一方面,但并不适合于一切人,是各有其片面性的。60年代中期,薛恩考察了这三种人性假设,认为人类的最大需求不可能都是一样的,而是因人因事因地而异。不可能有纯粹的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的人。实际存在的只是在各种情况下不同反应的复杂人。70年代初,根据复杂人的假设,提出了一种变权理论。被称为超Y理论。

21.人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人属于自然,另一方面是人统治自然。首先,人作为有机体是自然的产物,人来自自然,人属于自然。其次,人为了生存、种族延续和发展,就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把自然作为索取和改造的对象,这就是人统治自然。

22.人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人的本质最重要的方面。作为社会的人,任何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的生活的一切表现,都是社会生活的表现。总之,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的社会性。

23.人的意识属性:说明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的反映,而是具有自觉性,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4.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认知反映,是指主体对他们的行为、对社会交往和对集体组织间的关系的认知。

25.认知: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

26.第一印象:在社会认知中,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

27.光环效应:在社会认知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它方面去,这种现象叫光环效应。又称为晕轮效应或成见效应。

28.近因效应:是指在社会认知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一个人的整个印象会产生更强烈的作用。也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29.社会刻板印象:在社会认知中,人们常常受以前经验模式的影响,在其头脑中形成有关某人或某类人的固定印象,这种固定的刻板印象将对随后的反映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印象或定势效应。30.情感效应:在人际关系中,观察已有的情绪情感对社会认知的影响,从而造成对人判断或评价上的偏见。31.个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32.个性差异:个性具有意识倾向性,它是人对事物的一定看法、态度和趋向,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态度的选择性和积极性的表现,制约着一个人全部的心理活动的方向和行为的社会意义。这种倾向性表现为个体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社世界观。个性还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性,它体现在个体之间能力、气质和性格方面的不同。

33.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它不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它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34.意志:是在认识和变革现实的过程中,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35.兴趣:是我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36.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37.气质:是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的、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强度、速度、灵活性等动力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38.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39.所谓行为:是在外部刺激的影响下,经由主体内部的折射而产生的反应活动。

40.需要:是有机体缺乏某种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它是个体客观需求(包括人体内部的生理需求和人体外部的社会需求)的主观反映。

41.动机:是推动人们去行动的主观动因,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动以实现一定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

42.目标:是一种期望,是人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与一定需要的满足度相联系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超前反映

43.教育目标:是指培养人才的规格和标准,它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和期望在教育工作中的反映,这个目标要依靠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来实现。

44.管理目标: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制定的工作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

45.所谓激励: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持续的激发人的工作动机,使其心理过程始终维持在一种积极的兴奋状态之中。简言之,就是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46.目标激励:就是设置适当的目标,使其成为诱因,以激发人的正确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47.奖励激励:即利用奖励与惩罚的手段进行奖励。

48.竞赛与评比的激励:社会主义的竞赛,历来被认为是能激发人的动机、推动人们积极向上、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或争取完成工作任务的有效手段之一。竞赛既有比较、角逐的成分,又有合作、互助的成分。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竞赛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具有重大意义,。评比条件对引导竞赛的方向有着重大的作用。

49.榜样激励:榜样是一面旗帜,使人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它适合人的模仿心理需要。

50.领导行为激励:在调动教育工作者积极性中,领导行为起着很重要的激励作用。它主要表现在领导者对被领导者工作的支持、关怀和领导自身的以身作则等方面。

51.生理需要: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直接与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发展相联系的需要。包括饥渴性排泄和休息等。

52.安全需要:是要求安全、避免危险的需要。

53.尊重的需要:这里有两种,即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希望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得到自我尊重,产生自足胜任独立和自信。外部尊重是希望达到别人尊重,由此产生地位威望和信赖等。

54.爱和归属的需要:是指人与人之间对社会交往、爱与被爱的需要。

5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的理想抱负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需要,目的是完善自己,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浅能。

56.激励因素:使职工感到满意的激励因素主要是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社会承认,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工作中负有重大的责任以及在职业上能得到发展和成长等。

57.保健因素:造成职工非常不满意的保健因素主要是由于公司政策、行政管理、监督、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作安全、工作环境等方面处理不当引起的。

58.效价:也称诱发力,是指目标的价值,即对所从事的工作或者所要达到的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也就是个人对行动的结果或目标的偏爱程度。

59.期望值:是指期望的概率,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一定行为能导致某种结果和满足需要的概率,是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大小的估计。

60.期望: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与1964年提出的。它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只有在预期其行为可以有把握达到某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对他有足够价值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

61.投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条件个估计,如学历、毕业学校、毕业年限、工龄长短、能力大小、甚至年龄、身体状况等都是一种投入的资本。

62.产出:是指一个人所得到的报酬。

63.所谓挫折: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一时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64.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人遭受到挫折时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

65.所谓挫折的自我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遭受挫折后,

为保持情绪的稳定与心理平衡,自发产生的适应性的行为与心理活动。也称心理防御机制。

66.攻击:是个体受到挫折后行为表现的一种形式,即个体受到挫折后,引起愤怒的情绪,对构成其挫折对象的人或物进行指责、驳斥或反击。

67.冷漠:指个体在受挫折后表现的对挫折情境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的行为反应。

68.倒退:也可称为退化退行或回归,这种情况是指受挫后内心冲突无法解决时出现的返童行为。

69.固执:通常是指明知挫折不可避免,偏按原来动机重复某种无效的动作,尽管反复进行某种动作并无任何结果,但仍要继续这种动作。

70.逃避:是指一个人受挫折后不敢面对挫折情境,而是从构成挫折的情境中退却,逃避到幻想或现实中的安全地带,尽量避免同挫折有关的人或物接触。71.合理化作用:个体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指在某种情况下,当个人的动机或其表现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的价值标准,无法达到其追求的目标时,为避免心理冲突、维护个人尊严起见,总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给予一种合理的的解释,或将自己行为的不合理性,尽量解释唯事实上的需要,目的在于使别人感到有“不得不这样做”的苦衷,以次既获得别人的原谅,又维护个人的自尊,从而保持与社会的适应。72.压抑作用:个体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为防止痛苦经验时时发生,个体有意识地将自己由于受挫折而产生的痛苦经验和烦躁情绪,排除于记忆和意识之外,以适应社会生活。73.代替作用:个体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个体对某一对象所保持的动机、感情和态度,若不为社会所接受,或自忖将遭遇到困难时,将次种感情与态度转向其他对象以取代之,称为代替作用。74.投射作用:个体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个体把自己的行为失当,工作失误,推委与别人身上,以减轻自身的不安,从而维护自尊。这种将己之过强加于人的倾向,就叫投射作用。75.表同作用:表同作用是与投射作用完全相反的表现。它是把他人具有的、使自己感到羡慕的品质加到自己身上,把自己比拟(表同)于自己所崇拜的人的心理倾向。

76.反向作用:个体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指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动机所驱使的方向是相反的。个体为了防止某些自认为不好的动机呈现于外,仍采取与动机相反方向的行为,即想以相反的态度与行为,掩盖自己内心的不良动机。

77.心理卫生:是使人获得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手段,是一种为保护和促进人类心理健康,保持人类对环境的良好适应,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综合学科和实践技术。78.心理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对内、外环境的良好适应。

79.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健康,不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身体、精神、社会各方面的正常状态。

80.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心理学家帮助人们治疗心病的方法。

81.心理治疗:也是保护人类心理健康的心理卫生手段。

82.态度:是指个体对待某种社会事物所持的主观评价与行为倾向。社会事物是包罗万象的,如人、事件、物、集体、制度以及代表具体事物的观念、思想等,都可以是态度的对象。

83.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是人们在教育工作中对于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以及对自己和其它人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倾向或评价。

84.职业适应性:是指行为与职业要求保持协调一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其职业适用性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

85.态度的语言表现:当教育工作者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时,人们就可能看出他的态度。

86.价值:是指客观对象对人所具有的意义或效用。

87.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的观点,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看法与评价。

88.态度的情感表现: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因而态度在情感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和最为常常通过表情即可看出,这是了解教育工作者态度得重要线索。

89.态度得行为表现:态度所激起饿行为反应与态度是一致得,可以从一个人的行为反应了解一个人的态度。90.服从:是指个体在他人的影响下,做出同他人、社会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即公开表示接受某种态度,但内心并不一定接受。

91.认同:是指人们开始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与行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或群体的要求相一致。

92.内化:指把他人的态度完全融化吸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态度与价值体系,在情感体验上也完全融合一致,并产生坚定不移的意向。

93.态度的改变:使指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转变自己已经形成的态度。

94.嵌入程度:嵌入也译为陷入、卷入。一般认为是指心理上的认同感,嵌入程度是指个人在实践一种观点种认同的程度。

95.预告:是指预先警告将有说服性信息到来,这会增强对说服的抵制。

96.分心:是指分散受信者的注意力,以便削弱他对说服的抵制,从而有利于说服。

97.工具性功能:也称功利性功能。是指我们需要选择那些能为自己提供最大利益的态度,并尽可能发展和形成这些态度。

98.价值表现功能:是指态度的形成是为了表达我们内心的价值体系的一种方式,这也是为了我们的自尊督自我形象作出一种肯定。99.一致性(原则)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斯古德和坦南包姆提出的,它认为,信息源就某事发表看法时是否会引起受信者的态度改变,涉及三个因素1受信者对信息源的态度2受信者对信息源所评论的事件的态度3信息源就某事所作论断的性质。

100.态度改变的中介策略:即在原有态度与要形成的新态度之间设置中介环节,使原有态度在改变时有过渡的桥梁。

101.群体:即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和交往条件下的人群集合体。

102.群体动力:是指群体成员在群体相互作用情境中个体行为的推动力。

103.教育群体动力:是指教育群体成员处于教育群体之中,往往会受到群体氛围,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表

现出不同于该个体独处时所表现的行为反应。

104.教育群体:是群体现象之一,是指在教育组织与其成员之间有共同心理指向和行为指向而协调活动的人群集合体。

105.群体范围:也称群体准则。它是指群体公认的或自然形成的群体成员的思想、行为和评价的标准,这些标准能给群体成员提供行动的指南。

106.群体压力:是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无形影响力,它使人们倾向于作出群体所认可或可接受的行为反应。107.群体凝聚力:又称为群体内聚力、向心力,使指使群体成员固守在群体内的吸引力。

108.群体舆论:是群体内多数人督社会生活、群体活动、个人行为等事实,所作出的内容一致的判断和评论。109.群体士气:士气一词原本是军事用语,是指军队在作战时的战斗情绪和战斗意志。现引申到群体中,用来表示群体的斗争情绪意志,服务态度或工作精神。110.认同:是指群体成员在认识和评价上同群体保持行为一致的心理倾向。

111.模仿:是指由仿效别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

112.暗示: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113.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群体种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行为。

114.服从:是指在他人的命令或影响下,做出同他人、社会的要求相一致的社会心理行为,亦即按他人的旨意而行事。

115.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上的关系。

116.教育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教育活动中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管理关系。

117.人际交往:也称人际沟通,它是人们为了彼此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需要等目的,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目光、姿势、体态、声调、面部表情及动作等)而实现的交流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联系过程。

118.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直接进行的信息交流。它是人们借助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所进行的各种直接的、实在的心理接触和心理交换。

119.所谓群体合作:是指群体中两个以上的个体或与其他群体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工作,相互配合,以求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120.教育群体合作:是指在教育群体中,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由群体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妄称某项任务的心理活动,它是群体成员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协调作用最高水平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

121.所谓群体竞争:是指群体成员或群体之间为了己方利益,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一种活动。

122.教育群体的竞争:是指在教育组织内的竞争活动。123.李雷的人际行为模式:由于人际关系受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所以单纯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很少发生,它总是渗透了许多其它因素。从研究中发现,人际关系的各种行为也有共同性。社会心理学家李雷从几千件人际关系的研究报告中,将人际关系划分为八种模式:1由管理指挥指导教育等行为,导致尊敬和服从等反应2由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信任和接受的反应3由同意合作友好等行为,导致协助和温和的反应4由尊敬信任赞扬求助等行为,劝导和帮助的反应5由羞怯礼貌敏感服从等行为,导致骄傲控制等反应6由反抗疲倦怀疑异样等行为,导致惩罚或拒绝的反应7由攻击刑罚不友好等行为,导致敌对和反抗等反应8又激烈拒绝夸大炫耀等行为,导致不信任或自卑等反应。

124.口头交往:指借助语言实现的面对面的直接交往。125.书面交往:指借助文字符号实现的间接性交往。126.活动交往:指在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外显行为而实现的交往。

127.人际反应:所谓人际反应是指人们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反应。

128.工具性沟通:是交往双方彼此交换知识意见看法,从理性上调节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为改变彼此的认识意见看法信息等。

129.情感沟通:是彼此进行的情感交换和情感交流,为唤起对方的喜爱好感同情共鸣等,从非理性上调节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彼此产生情爱依恋和心理相容,从而满足彼此的情感需要。

130.建设性冲突:凡利于达成组织目标的冲突是建设性冲突。破坏性冲突:那些对达成组织目标起阻碍作用的冲突是破坏性冲突。

131.冲突:就是矛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需要、动机或目标同时存在而又处于矛盾中的心理状态就是冲突。132.教育群体冲突:就是在教育组织中,个人、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由于目标或利益上的矛盾而产生的对立过程。

133.领导:就是引导或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过程。(它是处理人和人、人和工作以及人和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过程,亦称领导行为。

134.决策:就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既定目标,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将要从事的工作,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在同时存在的几种准备行动的方案中,选择出优化行动方案的过程。

135.教育决策:是教育领导者为实现教育目标,在运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从若干备选方案中选择优化(满意)方案的过程。

136.教育领导的组织功能:1根据教育组织内外部条件,根据需要与可能,来制定组织的目标和决策。2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和决策,合理地组织和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3建立并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

137.影响力:就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于行为的能力。

138.教育领导影响力:是指教育领导者有效的影响和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139.特性理论:是集中研究领导者的个人特性,以期预测什么样的人当领导最合适。

140.作风理论:是集中研究领导者的工作作风类型以及不同领导作风对职工的影响,以期寻求最佳的领导作风。141.行为理论:是集中研究领导者采取的领导行为以及

不同领导行为对职工的影响,以期寻求最佳的领导行为。142.权变理论:权变理论是集中研究特定情境种最有效的领导作风和领导行为。

143.符号力:是指学校领导者对标志学校符号所象征的意义又深刻的认识和提升能力。

144.文化力:是指学校领导者能阐明学校成员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念、信念及办学宗旨,激励部属共同维护和创造校园文化的能力。

145.技术力:是指一般组织管理能力,包括计划指挥协调和掌握情况的能力。

146.人群力:是指人际关系能力,强调领导者应与部属保持良好的关系,有调节矛盾解决冲突的能力。

147.教育力:是指具备教育专业工作能力。

148.教育领导决策心理:是指教育领导者在教育决策中的心理现象。149.群体决策(教育群体决策):是指教育组织面临复杂的问题,领导者不是由个人凭直觉或经验独断,而是召集群体有关成员,通过共同讨论研究而制定的决策。

150.教育领导决策的果断型:果断是领导者在意志活动中的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果断型是领导决策者面临错综复杂的情况,能从大局出发,抓住瞬息即逝的时机,敢作敢为,果断和迅速地作出决断。

151.教育领导决策的顽强型:顽强型是领导决策的主要特征。即有韧性,在决策过程中自始至终始终保持坚持性。

152.教育领导决策的稳健型:稳健型领导者一般具有深思熟虑的特征和稳健的风格,在决策过程中,力求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习惯于三思而后行,他们思考周密,慎重地权衡各种决策方案及其实施后果的利弊得失,因此他们较少失误。

153.权威主宰效应:权威主要指的是领导者、上下级或专家,由于他们所处的地位和所拥有的威望与权利,是他们的意见比一般成员的意见影响力要大,即领导的话往往起着主宰的引导作用。

154.系列位置效应:原指学习材料种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学习效果就不同。一篇文章种,开头和结尾部分的识记效果比中间部分要好。在决策中的系列位置效应是指发言的先后不同,所造成的印象与效果不同。先发言者由于先声夺人,先入为主,而比后发言者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也有人称此种现象为铁路效应。

155.极化现象:又称为极端性转移。原指群体决策中比个人决策时更容易出现的冒险倾向。后来有一些研究表明,当群体多数成员比较保守时,群体决策也将趋向保守这一极端。因此,极化现象更为确切的含义应为决策向冒险或保守中任何一个极端的转移。

156.德尔菲法:是美国著名咨询机构兰德公司研究员赫尔默和达尔奇于20世纪40年代设计的一种专家集体判断预测法,不过它不是将专家们召集在一起面对面的讨论,而是背对背地书面征求专家们的意见。这种方法于50年代开始推行,现已广泛用于决策过程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这是一种行为方法。它要求专家对某项政策的涵义或效果,即通常所谓的情境作出预测。

157.名义群体法:又名虚设群体法。这也是群体决策的一种新形式。它与德尔菲法不同,它让参加咨询的人员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彼此进行交谈。但名义群体的成员进行交往与作用是受一定的程序控制的。

158.脑力激荡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奥斯邦为克服群体压制不同见解而设计的,是一种激发群体成员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的方法,旨在营造一种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的气氛。159.决策树法: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用于管理的一种定量决策方法,它多用于风险性决策。这种方法是由其形态得名的。它把决策的不同方案和可能产生的情况画成树形的分枝,形成侧卧的树状结构,再逐枝计算求出各方案的损益值,通过比较选出最优方案。

160决策点:用□表示,它是决策树的出发点。

161.方案枝:是从决策点画出的若干直线,每条直线代表一个方案。

162.方案点:又叫概率点。用○表示,画在各方案枝的末端。

163.概率枝:是从方案点画出的若干直线,每条直线代表一种情况及其概率。

164.结果点:用△表示,它是决策树的终点,画在各概率枝的末端。

165.框架盲点: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选取的角度不同,犹如物体落在视网膜上的盲点一样,看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盲目相信自己决策的准确性。

166.框架错位:是指在处理一些不熟悉的事物时,由于弄不清问题解决的关键,导致了提出的决策方案于所需解决问题不能协调一致,发生了错位现象。

167.框架固化:是指决策框架时的思维僵化,习惯于沿用过去决策曾经获得成功的固定模式,不能随客观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168.方向性原则:是指任何组织或个人所做出的决策,必须保证社会主义方向,从社会主义的整体利益考虑,符合党和国家政策法令的规定。

169.系统性原则:决策必须强调系统性。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决策,是现代科学决策的重要特点,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决策时,必须考虑决策所涉及的整个系统和相关系统、决策对象和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170.群体决策:是指教育组织面临复杂的问题,领导者不是由个人凭直觉或经验独断,而是召集群体有关成员,通过共同讨论研究而制定的决策。

171.教育领导集体:是指在教育组织中,由主要领导者和其他经由组织程序产生的参与管理并行使一定领导职能的成员所组成的群体。

172.教育组织:是按照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正式教育实体

173.教育领导集体心理优化:即是指教育领导集体内部的各个组成人员之间,按照心理互补规律,进行领导集体结构的最佳搭配和组合,从而使领导集体达到心向一致,心力集中,心理平衡和心理相容的最优心理状态,增强整体功能。

174.组织变革:就是指组织为适应内、外化境的变化而对其自生进行调整、修正和革新的过程,旨在求得自身的平衡。

175.组织结构:是依法建立的国家正式的组织机构。176.传统的观点:认为组织就是一群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互相之间实现不同层次的分工、合作,将职能分

化,运用不同层次的权利与责任,从而有计划地协调人们的活动。

177.管理层次:也称为管理高度。是指企业指挥系统划分为多少等级,即企业组织结构设置多少层,管理也就分多少层。

178.管理幅度:也称为管理宽度、跨度。是指主管领导对所有直接下层实行有效管理的幅度,也就是领导对下属实行的控制幅度。

179.角色期望:是指社会或群体对扮演某种角色的人们提出的符合其身份的期待和希望所应表现的特定的行为方式,即期待和希望于社会地位和身份相称的行为方式。180.教育者的角色规范:是指社会和教育群体要求教育人员在工作种应该达到的行为模式。

181.角色行为:是指个人承担一定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行为。

182.角色规范:是指社会群体中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183.目标认同原则:是指教育组织的目标,必须为其全体成员所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目标。

184.合理授权原则:是指教育管理者,将组织的部分任务、权利委托给下级管理人员,做到职权合理,使各个工作系统和职能部门,形成最优化的组织结构。

185.信息沟通原则:是指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准确迅速。

186.心理平衡原则:是指教育组织成员,因感到自己在组织内受到尊重和信任而产生的一种舒畅、欢乐的心理状态。

187.组织文化:又叫企业文化,它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组织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的某种有特色的价值观、管理思想、传统、习惯、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合。

188.精神层:是组织文化的中心和主体。它包括企业目标、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气。189.制度层:是外加的行为规范,它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维持组织活动的正常秩序和运转。

190.器物层:是指组织文化在物质层次上的体现,上群体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191.一体原则:创造一体感,使管理阶层与劳工阶层合二为一,产生自己既是工人又是管理者的感觉,形成我也拥有企业一份财产的心理状态。

192.强化:是使某种心理品质变得更加牢固的手段。所谓强化是指通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从而使该行为得到重复或制止的过程。

193.环境:环境这一概念,顾名思义是指主体周围存在的客观情境,是生活主体以外与生活主体发生联系的外部客观世界。

194.社会心理环境(心理环境):心理环境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人脑对人的一切活动发生影响的环境事实,即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影响的环境。

195.教育组织社会心理环境:是指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督教育组织成员起影响作用的内部和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总和。

196.传统作风:传统作风上一种隐形的心理环境,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和思维方式。

197.大众传播系统:大众传播系统包括书报、杂志、广播影视录象等等。

198.教育组织形象:是指一个教育组织在社会公众和组织内部成员对其行为和历史的整体印象。

199.组织的理念形象:是指社会大众和组织成员对整个组织在哲理和观念上形成的形象。

200.教育组织的理念形象:是组织目标、价值观念、管理思想、领导风格、职业道德和群体意识的总和。201.组织形象:最早上针对企业提出的,在企业文化种称为企业形象。它是社会大众和企业职工对企业整体的评价。

202.教育组织的识别形象:是通过各种视觉设计来塑造和强化的组织形象。

203.教育组织变革:是指在教育系统内的各个组织,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对其自身进行调整、修正和革新,以增强组织的活力与效率的过程。

204.李维特组织变革的模式:美国心理学家李维特在其所著《管理心理学》中提出组织变革的模式。他认为组织变革是工作(任务)技术结构和人员四个变量的相互作用。

205.洛尔施西组织变革的程序:一是创造一个需要变革的认识,二是分析诊断环境三是沟通变革所影响的人员,四是监视变革调整组织。

206.勒温和美国组织心理学家薛恩都提出解冻变革再解冻三个阶段。

207.凯利提出诊断执行和评估三个步骤九个方面,即确定问题诊断列出可行方案、发展决策准则、选取解答方式、计划变革、采取行动、评估效果和反馈。

208.教育组织发展:是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改变教育成员的态度和行为模式来增加组织的有效性和活力的变革过程。

209.工作内容丰富化:来源于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认为,工作本身的意义上激发工人积极性的根本因素。如果让工人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工作的计划和设计,参与有关的组织工作与控制工作,自主管理,使工作具有挑战性,这样,就会增加工人的责任感、胜任感和成就感,为他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才能和浅能的机会。其结果会增加职工的满意感,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210.工作任务扩大化:是一种增加工作广度的横向扩大工作范围的技术。

211.教育组织中的工作任务扩大化:就是扩大教育工作的外延,即让教育工作者尽可能多地担当一些工作。212.目标管理:是当今世界广泛运用的一种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它是由美国管理学家杜鲁克首先提出,并经过其后一些人的发展,逐步成为西方许多国家采用,并开始在我国的管理活动种应用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上级要求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预先指定一定时期内的管理目标,并将这一目标层层分解,使各层级、各部门和每个组织成员的各项活动都围绕着实现目标而统筹协调运作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

213.弹性工作时间:就是指在固定工作时间长度的前提下,灵活地选择工作的具体时间。

选择题

1.要取得教育的成效,关于在于(管理)

2.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3.一研究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对象的学科是(教育管理心理学)

4.在自然条件下,研究者对教育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是(观察法)

5.搜集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各种客观事实和研究材料的基本途径是(观察法)

6.观察法的特点有二:一是所得材料比较全面、系统、完整,二是(所得结论真实可靠)

7.实验法中,在有目的地严格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使一定的心理现象发生的方式是(自然地)8.研究者可以主动地引起其所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某种心理现象的出现。这一优越性属于(实验法)

9.关于实验法的不正确说法是:研究者(可以不考虑心理现象是典型性还是偶然性)

10.下列不属于调查法的是(观察)

11.访问、座谈、谈话、问卷、工作成果分析、情报信息的收集等方法都是(调查法)

12.谈话法分为两种,即(有组织的谈话和无组织的谈话)

13.采用标准化测验工具,要考虑测验法的两个基本要求,(信度与效度)

14.教育管理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是(人性观问题)

15.“治物者不于物,于人。治人者不于事,于君。”说明我国古代思想家早以认识到管理事物的核心在于(掌握人)

16.“社会人”假设认为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是人的(社交需要)

17.根据“社会人”假设在管理过程中应特别重视(人的因素)]

18.“根据不同人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管理的措施”这种管理思想提出所依据的人性假设是(“复杂人”的假设)

19.“自我实现的人”假设认为管理者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工作环境和条件)

20.在现实生活中,对知觉对象进行“先入为主”的判断属于哪一种认知偏见(第一现象)

21.中国有一句成语“爱屋及乌”是哪种认知偏见的反映(情感效应)

22.所谓“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属于哪种认知偏见(光环效应)

23.认知偏见中系列位置效应指的是以下哪一种(近因效应)

24.“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是属于人的哪类认知偏见(社会刻板印象)

25.所谓“无关不贪。不上不奸”属于人的哪一种认知偏见(社会刻板印象)

26.我们谈到山东人,一般总会认为他们魁伟豪爽。这是什么效应(社会刻板印象)

27.人们在学习一个系列事物时,位于系列开始部分的项目学习效果最好,而位于中间部分的学习项目学习效果最差。这是什么现象(近因效应)

28.人们一般对于感情上讨厌的人容易往坏出想;而对于感情上喜欢的人容易往好处想。这是什么认知偏见(情感效应)

29.以下哪一方面是兴趣形成的必要条件(实践活动)

30.社会生活条件是兴趣产生、巩固和发展的什么因素(决定)

31.在管理工作中,自我教育是兴趣形成和发展的什么条件(基本)

32.“今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说明,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被管理者(扬长避短)

33.大多数领导上任开始都希望做“清官”,但是有的经不住诱惑,从而出现了腐败现象。说明他们哪一方面存在问题(意志)

34.我们谈到浙江人时,一般认为他们比较秀气能干。这是什么认知偏见(社会刻板印象)

35.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把不喜欢的学生估计过低,把比较喜欢的学生估计过高。这是什么原因(近因效应)36.过去在学校表现比较差的学生,如果近期内表现非常好,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什么原因(近因印象)37.当我们谈到大学教授时,总会认为他们文质彬彬,博学多才。这是属于哪一类认知偏见(社会刻板印象)38.根据期望理论,下列公式中激励作用最大的是()39根据期望理论,下列公式激励作用最小的是()

40.下列因素属于双因素理论中定义的激励因素的是()

41.目标在人的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

42.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居于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需要)

43.榜样是一面旗帜,使人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起作用是通过(模仿来实现)

44.“以牙还牙”是个体受挫后一种行为反应,这种挫折反应称为(攻击)

45.个体把自己的行为失当,工作失误,推委于别人身上,以减轻自身的不安,从而维护自尊的方式是(投射作用)46.个体受挫后内心冲突无法解决使其出现返童行为,这种挫折反应称为(攻击)

47.对挫折情境漠不关心、无动与衷的挫折行为反应是(冷漠)

48.“酸葡萄”作用讲的是自我防御机制中的(合理化作用)

49.明知挫折不可避免,偏按原来的动机重复某种无效动机,这种挫折反应方式是(固执)

50.个体有意识地将自己由于受挫而产生的痛苦经验和烦躁情绪,排除在记忆和意识之外的挫折反应形式是(压抑作用)

51.学生对教师的模仿,歌星对歌星的模仿属于自我防御机制中的(表同作用)

52.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一时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动机缺乏状态)

53.把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强加在他人身上的表现,就是(合理化作用)

54.一个学成绩不好、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的学生,经常通过和别人角力来获得自尊没,这种自我防御机制

是(压抑作用)

55.人们在教育工作中对于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以及对自己和其它人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倾向或评价是(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

56.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的特点是态度的自觉性、明朗性、倾向性和(复杂性)

57.人们开始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与行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或群体的要求相一致的过程是(认同)58.把他人的态度完全融化吸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态度与价值体系,在情感体验上完全融合一致,并产生坚定不移的行为意向的过程是(内化)

5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提出的理论是(态度学习理论)

60.海德于1958年首次提出的(平衡理论)

61.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1957年提出的理论是(认知失调理论)

62.群体内聚力或向心力指的是(群体凝聚力)62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无行的影响力,它指的是哪一种影响群体心理的因素(群体压力)

63.群体内多数人对社会生活、群体活动、个人行为等事实,所作出的内容一致的判断和评价指的是哪种影响群体心理的因素(群体舆论)

64.群体成员在认识和评价上同群体保持行为一致的心理倾向指的是(认同)

65.有仿效别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类似的行为活动指什么(模仿)

66.个体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行为是什么现象(从众)67.在他人的命令或影响下,作出同他人、社会的要求一致的社会心理行为。这是什么心理效应(服从)

68.人只有在不断地与他人交往中才能促进个人发展,维持身心健康,这是人际关系的()

69.由于交往双方受教育程度差距造成的人际交往障碍是()

70.由于交往双方所处地位的差距造成的人际交往障碍是()

填空

1、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或者说是对人的管理。

2、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等。

3、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4、1911年,美国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发表,是管理独立成为一门科学的标志,泰勒被西方人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5、行为科学理论的早期称为人际关系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根据霍桑实验总结,梅奥于是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

6、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李维特出版了《管理心理学》,标志着现代管理心理学正式问世。

7、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有:“经济人”的假设、“社会人”的假设、“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复杂人”的假设。

8、教育管理中的认知偏见的种类:第一印象、光环效应、近因效应、社会刻板印象、情感效应。

9、激励方式有:目标激励、奖惩激励、竞赛与评比激励、榜样激励、领导行为激励。

10、教育领导者发现所属职工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应采取的临床手段有: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11、领导者在智力方面的品质:(1)敏锐的观察力(2)良好的思维力,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是影响领导者工作的重要的智力品质(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领导者最宝贵的智力品质。

12、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德尔菲法、名义群体法、脑力激荡法。13、教育组织中角色结构的特点是:教育角色的多重性。

14、组织文化的层次包括:(1)精神层(内隐层次)包括企业目标、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气等。(2)制度层(中间层次)如企业的厂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职工代表会制、按劳付酬的分配制等。(3)器物层(外显层次)是指组织文化在物质层次上的体现。

15、组织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价值观念、组织信念、职业道德、群体意识、规章制度方面等。

16、良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领导率先示范、舆论积极导向、骨干带头,蔚然成风、开展思想工作,促进少数人从众、开发校园文化资源。

17、教育组织变革的症候:决策失灵、沟通阻塞、功能失效、缺乏创新。

名词解释:

1、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教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研究教育系统中人们彼此相互作用情况下所产生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

2、认知的含义:(1)认知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2)认知过程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3)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理活动。

3、光环效应:在社会认知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的扩展到其他方面去,这种现象叫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或成见效应。

4、社会刻板印象:在社会认知中,人们常常受到以前经验模式的影响,在其头脑中形成有关某人或某类人的固定印象,这种固定的刻板印象将对随后的反映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印象或定式效应。

5、激励:激励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指持续性的激发人的工作动机,使其心理过程始终维持在一种积极的兴奋状态中。简言之,就是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6、奖惩激励:即利用奖励和惩罚的手段进行激励,包括奖励激励和惩罚激励。

7、惩罚激励:惩罚是对人的某种行为予以否定与批评,使人清除这种行为。

8、挫折: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一时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9、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人遭到挫折时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

10、态度:是指个体对待某种社会事物所持的主观评价与行为倾向。11、教育工作者态度的含义:是人们在教育工作中对于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以及对自己和其他人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倾向或评价。这种评价包括工作的满意感、义务感和对工作任务的承担。

12、教育群体动力:是指教育群体成员处于教育群体之中,往往会受到群体氛围,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于该个体独处使所表现的行为反应。

13、群体压力:是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无形影响力,他使人们倾向于作出群体所认可或可接受的行为反应。14、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向心力),是使群体成员固守在群体内的吸引力。

15、群体舆论:是群体内多数人对社会生活、群体活动、个人行为等事实,所作出的内容一致的判断和评论。16、人际关系:(1)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上的关系。(2)人际关系的实质是心理关系;人际关系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人际关系以交往为手段。(3)他是个体或群体寻求满足交往需要的心理状态,他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心理的距离。

17、教育群体的竞争:指在教育组织内,群体成员或群体之间为了己方利益,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一种竞争活动。18、领导:就是引导或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过程,他是处理人与人、人和工作以及人和目标之间关系的行为过程,也称领导行为。

19、什么是教育决策:是教育者为实现教育目标,在运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从若干被选方案中选择优化(满意)方案的过程。

20、教育群体决策的含义:是指教育组织面临复杂的问题,领导者不是由个人凭直觉或经验独断,而是召集群体成员,通过共同讨论研究而制定的决策。

21、教育领导集体心理优化的含义:指教育领导集体内部的各个组成人员之间,按照心理互补规律,进行领导集体结构的最佳搭配和组合,从而使领导集体达到心向一致,、心力集中、心理平衡和心理相容的最优心理状态,增强整体功能。

22、角色期望:是指社会或群体对扮演某种角色的人们

提出的符合其身份的期待和希望所应表现的特定的行为方式,即期望和希望与其社会地位和身份相称的行为方式。

23、教育者的角色期望:是社会或群体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那些符合其教育角色的期望和希望,即社会、学校期待和希望他所应具有的特定行为。

24、角色规范:是指社会群体中每一个角色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25、教育者的角色规范:指社会和教育群体要求教育人员在工作中所应达到的行为模式。既对教育者的行为规定。

26、角色行为:指个体承担一定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行为。

27、教育者的角色行为:是与一定教育角色相联系的实际行为,既指个体承担教育角色时能根据角色期望和角色规范的要求而表现出来的实际行为。

28、组织文化:又叫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孕育开成的某种有特色的价值观、管理思想、传统、习惯、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29、价值观念:是组织对其内外环境的整体印象即总的评价和总的看法。它是组织管理的哲学思想,是组织文化最基本的内容。

30、教育组织形象的含义:是指一教育组织在社会公众和组织内部成员对其行为和历史的整体印象。它是教育组织的宗旨、观念、目标、行为风格的总和,体现了一个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神面貌,是组织文化的概括。

简答题:

1、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研究教育管理中的个体心理和行为的规律。这是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单位。(2)研究教育管理中群体心理和行为的规律。(3)研究教育管理中领导心理和行为的规律。(4)研究教育管理中的组织心理和行为规律。

2、“观察法”研究方法的优点和缺点:(1)优点:一是所得材料比较全面、系统、完整。二是所得材料真实可靠。(2)局限性:一是研究者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做精确的重复,只能消极的等待观察所需要的现象的出现。二是所得的材料不易做数量分析,也不能精确的确定某种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

3、实验法的优点和缺点:(1)优点:①研究者可以主动的引起其所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而不是被动的等待某种心理现象的出现。②研究者可以严格控制和改变条件,从而了解某些条件对被试心理现象的制约或影响③研究者可以反复进行实验,对实验结果可以反复的进行验证,以作为判断被试心理现象究竟是典型性还是偶然性的依据。(2)缺点:由于人们的管理行为过于复杂,难以控制,而且受情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实验法对于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4、根据霍桑实验梅奥提出的与传统管理理论不同的新观念:①传统管理理论认为金钱是刺激职工生产积极的惟一因素,而梅奥提出职工除了物质需要以外,还有心理的需要。②传统管理理论认为工作条件是决定生产率的主要因素,而梅奥指出生产率主要决定于职工态度和情绪。③传统管理理论只重视“正式群体”只重视规章制度、职权划分等,梅奥却指出“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而且这种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情绪与行为对生产有相当影响。④霍桑实验还指出建立新型领导、听取职工意见与沟通信息的重要性。指出新型领导的能力在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激励士气。

5、心理的本质:(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2)心理是客观现实(外部世界)的反映。(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

6、管理科学的发展过程中,除了逐步趋向综合外,还具有哪三种趋势:(1)由原来的基层管理为主发展到以高层管理为主(2)由日常业务性管理为主发展到以经营性管理为主(3)由原来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7、“复杂人”假设的主要管理措施:(1)、采取不同的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2)根据企业情况不同,采取弹性、应变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3)善于发现职工在需要、动机、能力、个性方面的个别差异,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的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

8、人的本质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意识属性的生物,人的本质是三种属性的统一体。(2)人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属于自然,人又统治自然。(3)人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人的本质的最重要的方面。(4)人的意识属性,说明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的反映,而是具有自觉性,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9、人的本性是什么?人作为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他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的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这种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是人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发挥,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

10、如何培养教育工作者的兴趣?(1)实践活动是兴趣形成的必要条件,教育实践的成败对于人们兴趣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2)社会生活条件是兴趣产生、巩固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教育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给教师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3)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兴趣产生的前提,也是提高和丰富人们的兴趣所不可或缺的。(4)自我教育是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外界环境与教育条件必须通过个人的自我教育才能成为起作用的因素。

11、当前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动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以自身的工作成就为主要目标。(2)对职称的追求是努力工作的动力。(3)经济利益的追求。

12、在运用奖励方面应注意什么?(1)要善于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2)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3)奖励要及时。(4)奖励的程度要与贡献的大小挂钩。(5)奖励的方式要有变化,考虑教职工的需要差异。

13、挫折产生的组织因素:(1)组织管理方式。(2)组织内的人际关系。(3)工作性质(4)工作环境(5)其他:如工作计划安排不周,工作与休息时间安排不当以及偏低的工资,不公平的晋升制度,不合理的奖惩等。

14、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的特点:(1)态度的自觉性,是自我意识高度发展的表现。(2)态度的明朗性,要言

行一致、旗帜鲜明(3)态度的倾向性(4)态度的复杂性

15、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形成的过程:态度的具体形成过程与社会化同步,经历了服从、认同、内化的过程。(1)服从:是指个体在个体的影响下,作出同他人、社会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即公开表示接受某种态度,但内心并不一定接受。(2)认同:是人们开始自愿的接受他人的观点与行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或群体的要求相一致(3)内化:指他人的态度完全融化吸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态度与价值体系,在情感体验上也完全融合一致,并产生坚定不移的行为意向。

16、态度的学习理论:(1)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2)认为人的态度主要通过联想、强化和模仿而产生。联想、强化和模仿是学习的三个主要机制。(3)经典条件反射理论重视联想或联系,强化理论重视强化作用,社会学习理论重视模仿。而霍夫兰德则将此三者联系在一起,以为态度是通过联想、强化和模仿三种过程获得发展的。

17、平衡理论:(1)由海德提出(2)人们倾向于通过平衡彼此的态度和双方对某事的态度的途径维持其一致性态度。如果态度是一致的,则是愉快的,会出现认知平衡状态;如果对某事态度不一致,会出现认知不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是不愉快的,会产生一种压力,使人们改变态度以恢复平衡,保持一致性。人们的态度和看法,基本是根据一致性构成的。

18、认知失调理论:(1)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2)他认为个体的认知结构是由认知因素构成的,这些认知因素就是思想、信念、态度等。(3)认知因素之间或者是不相关的,或者是相关的。相关因素是可以协调的,也可以是失调的。如果相关的认知因素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的关

19、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对群体目标的认识,群体目标被群体成员所接受,并能顺利的实现时,会增强其凝聚力;反之,会涣散。(2)对群体利益的认识:如一致,就能有较高的凝聚力(3)群体中的“核心人物”的作用,是群体凝聚力的重要因素。(4)群体成员需要的满意度(5)群体的外部压力,会使群体成员更加紧密的凝聚在一起,一致对外,更加团结一致,增强群体的凝聚力(6)其他方面:如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群体规范、群体成员的信息沟通是否灵敏、沟通采取的方式、成员的个体特征、思想水平等。

20、非正式群体的心理特点有哪些?(1)行为协调一致,他们志同道合,利益或观点一致(2)群体凝聚力强,他们相互信赖、团结一致,有较强的凝聚力(3)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群体气氛,(4)灵敏的信息沟通,他们交往频繁,关系密切,相互信任,信息传递迅速,反映灵敏(5)公认的“核心人物”。

21、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1)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增强管理意识,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应因势利导,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2)区别对待,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3)总之,对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者必须承认他的客观存在,加强调查研究,掌握思想倾向,摸清其活动规律,区分其性质,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之为教育目标服务。

22、教育群体中人际关系的独特性表现在几个方面:(1)教育性:教育组织是以培养人和发展精神文明为目的,同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活动相联系的人际关系对于教育目的、内容和教育手段都具有重要意义。(2)规范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肩负着传递精神文明的责任。(3)广泛性和丰富性:教育职能需要依靠多方面的力量对受教育者施加良好的影响,才能完成这项任务。(4)民主性、平等性:教育成员在政治上平等的,管理上是民主的。

23、人际吸引的产生条件:(1)外貌吸引:在交往初期,外貌好坏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交往的深入,人际吸引力将从外貌转入其内在的品质上。(2)相似性吸引:在人际交往中,双方越相似,就越能相互吸引。包括信念、态度、价值观和个性特点的相似性,也包括教育水平、社会地位、年龄、外貌吸引力的相似性。其中态度和价值观最重要。(3)需要互补吸引:当双方的需要以及对方的期望互补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在对偶关系的人际关系中更是如此。(4)能力吸引:在人际交往中,个人能力与特长方面突出,就会产生吸引力,(5)熟悉吸引:人们交往次数越多,越熟悉,就越有吸引力,越可能相互喜欢,但人际交往中,只要有一方对对方形成否定性评价,是不会由于交往增加而产生吸引的。(6)邻近吸引:邻近对于交往的影响,在交往早期尤其明显,人们喜欢邻近的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小。(7)总之,制约人际吸引的条件,既有外貌、邻近等外在因素,也有相似、熟悉、能力、需要互补等内在因素。人际吸引也是相互性的。这既是相互吸引的条件,也是人际交往的原则。

24、如何进行教育群体的合作和管理:(1)端正对教育群体的认识:这是搞好合作的前提,要明确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合作性质,也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延伸和展开。(2)创设群体协调合作的条件:给予群体团结协作的机会,创设群体协调合作的条件是加强促进群体合作的有效办法之一。(3)利用竞争的外部环境促进合作:使成员意识到面临的危机,或使其意识到本单位存在重大问题及其影响的严重后果,促进合作(4)领导者要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应处处考虑到组织的目标和群众的利益(5)多组织活动,使组织成员增强接触,可使成员在个方面才能得到发挥。而且培养集体荣誉感,促进团结。

25、教育群体竞争的意义和作用:(一)教育群体的竞争的积极作用:(1)有利于激发教育工作者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可使学生群体提高学习的积极性。(2)有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缓和群体内部的矛盾冲突,在群体之间的竞争,会如此,从而在竞争中取胜;但在群体内部只有正常有益的竞争才有利于加强团结,否则会导致冲突。(3)有助于提高教育管理者的工作绩效。(二)教育群体竞争的消极作用:(1)会导致较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不安全感,影响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2)会造成心理污染,竞争与物质利益挂钩,会导致“一切向钱看”,污染社会风气。(3)会滋生小群体意识,影响和防碍群体之间的合作。(4)会导致认知偏差,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

26、教育领导功能:1、组织功能:(1)制定组织的目标和决策(2)合理的组织和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3)建立并完善科学的管理系统;其最终目的是带领组织成

员实现组织目标2、激励功能:是指善于将全体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是衡量领导者是否称职的主要依据。激励功能表现为:(1)提高领导者接受和执行组织目标的自觉性激发被领导者实现目标的热情(3)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提高被领导者的工作效率。

27、教育领导影响力的构成:(1)权力性影响力,又称强制性影响力。他的主要因素是传统因素、职位因素和资力因素(2)非权力性影响力,他是由领导者本人素质和行为构成的,与领导者的权力没有必要联系,又称自然影响力。他由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和感情因素四个方面构成。(3)这两种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最重要,但是只有两种影响力统一在一个领导者身上时,才能发挥重大作用。

28、如何提高教育领导者的影响力:(1)加强教育领导者的自我修养,这是提高领导者影响力的主要条件(2)缩短教育领导者影响力的力矩:教育影响力的力矩,取决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交往的层级。(3)增加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与信息的口头传递,其影响力最大(4)提高教育领导者自身的工作效率,是提高领导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29、如何提高教育领导者自身的工作效率:(一)领导者必须时时记住自己的工作职责(1)不干预下一层的事(2)不颠倒工作的主次(二)任何工作都要问三个“能不能”,即:能不能取消他,能不能与其他工作合并,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代替。(3)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30、领导生命周期理论:(1)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卡尔曼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权变理论(2)认为有效的领导行为应该把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被领导者的成熟程度结合起来考虑。要根据下级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成就感、不同的责任心与能力等条件,采取不同的领导行为。(3)在教师成熟过程的不同阶段,领导行为也应该按照下列顺序逐渐推移;高工作低关系——高工作高关系——低工作高关系——低工作低关系。

31、文化与符号理论:(一)在美国学者塞吉范内的《卓越的学校领导者》一书中认为,领导最终的意义表现在组织文化上。领导的主要目标在于引导组织文化。(二)学校领导者在开展和推动学校的工作时,必须具备技术、人群、教育、符号与文化五种领导力,这五种领导力有低到高排列,就构成了领导力。这种理论特别强调卓越的学校必须有符号和文化力的推动。(三)其中(1)技术力是指一般组织管理能力。(2)人群力是指人际关系能力。(3)教育力是指具备教育专业能力。(4)符号力是指学校领导者对标准学校符号所象征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和提升能力。(5)文化力是指学校领导者能阐明学校成员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念、信念及办学宗旨,激励部属共同维护和创造校园文化的能力。(四)他认为,技术力和人群力是领导力阶层的基础,但要使学校真正达到卓越的地步,还必须有符号力和文化力的推动。

32、教育群体决策的程序:教育决策一般都是以会议的形式体现出来,其程序可分为:(1)会前准备阶段:通知时间、地点、议题与议程等(2)诊断和明确问题阶段(3)讨论阶段,是寻求可供选择方案的阶段(4)确定决策的阶段,是决定选择最佳结果方案的阶段(5)实施反馈阶段,以受到实践的检验或修正。33、影响群体决策的因素有哪些:(1`)社会从众效应: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内在吸引力,可更好的发挥群体各项资源潜力,但也会产生社会从众效应,导致不良后果。(2)权威主宰效应:权威是指领导者、上级主管或专家,他们的意见影响力大,起着主宰的引导作用,有时回对决策带来不利影响(3)系列位置效应:或称“铁塔效应”,指发言的先后不同,效果不同,先发言者有利。(4)感情对立效应:相互争论可能造成不和与成见(5)极化现象:又称“极端性转移”即决策向冒险或保守的任何一端转移的危害。34、教育领导者应具备的决策能力:(1)逻辑思维能力,要把握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要有远见(2)创新能力,要善于提出新方案,反对因循守旧(3)科学素养,要有科学的基本训练,具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4)民主作风,要真心倾听各种意见,善于汲取各种意见,敢于采取正确意见,主动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5)决断魄力,应当机立断,不怕挫折(6)组织群体决策的能力,应约束自己,倾听意见,掌握信息,不带成见,实行民主。

35、领导对风险型决策的思考原则:(1)选择最有希望的方案行动(2)准备好必要的应变方案,从而当可能出现的不测事变发生时,得以应付自如(3)运用各种主客观条件,尽量化险为夷,通过试点实验,及时收集新的情报,使风险决策转化为确定型决策(4)要留有余地,要有最后的保险手段。

36、教育领导群体的含义:(1)指在教育组织中,由主要领导者和其他经由组织程序产生的参与管理并行使一定领导职能的成员所组成的群体。(2)在教育行政机关是党委(党组)领导下的首长责任制,在学校则是实行校长责任制,校长责任制是一个完整的领导体制,他包括校长全面负责、党委(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密切相关的有机部分。①校长全面负责,目的是统一决策,统一指挥,建立强有力的行政指挥系统,提高工作效率②党支部保证监督,党支部书记要做校长的参谋和后盾,校长要主动接受监督,双方要相互尊重,共同办好学校③教职工民主管理,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37、教育领导集体的心理学意义:(1)有利于集中群体智慧,克服个人认识上的片面性,避免或减少失误,提高领导工作效能(2)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增强领导成员的责任感,提高领导班子的战斗力(3)有利于信息沟通,提高心理相容水平,有利于相互之间的了解(4)有利于形成集体意识,发挥集体心理效能,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5)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实现组织目标

38、影响教育领导集体团结的心理因素:(1)信念的向背:这是提高领导效率或效能的内在动力(2)感情的离合,这是制约和影响领导效率或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3)意志的强弱,意志可调节人的行动和人的心理状态,教育领导集体,要有坚韧的意志力。

39、教育领导集体不团结因素的预防及消除:(一)认识、信念上的不一致、感情上的不相容,意志行动上的不协调,都是可能影响教育集体团结合作的心理因素,要注意克服;(二)还有其他因素,会防碍领导集体的团结合作与领导效能的发挥,应该予以预防和消除(1)端正对待职责、权利、责任的态度,正确的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恪尽职守(2)端正对待功过、奖惩的态度,严于律

己,主动承担失误责任(3)端正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态度,在实践中认真履行(4)加强意见沟通,促进团结,协调行动,保证组织活力

40、教育领导集体心理优化的标志:教育领导集体心理优化的标志,总体来说,应该具有敬业乐群的心理氛围与开放和谐的心理特征。具体来说,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1)心向一致,指领导集体内各成员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展开心理活动,其外在表现为集体的亲和度高,有共同的信念,有认同感,能进行意见沟通,并扬长避短(2)心力集中,是指领导集体成员心理趋向的同一性,形成内在的力度感,即凝聚力,是产生成员行动一致的心理基础,(3)心理平衡:指领导集体的成员在实施领导活动中的一种协调的感情状态。(4)心理相容:指集体成员之间、成员与集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和睦相处,是一种融洽的心理交往状态,表现为成员的信念、观点、理想的一致性。

41、现代的组织观念的特点:(1)组织的开放性:组织是个开放的系统,即使内部系统相当完善,也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制约(2)组织的整合性: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3)组织的复杂性:是为某一目的,由结构、人与信息构成的相互联系的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

42、教育组织的含义:(1)教育组织是按照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向教育者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正式教育群体(2)从传统的组织观念看,教育组织内部是一个封闭系统(2)从现代组织观念看,教育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体系(3)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育组织是一个社会心理系统,要有效的实现教育目标,就要重视人的心理因素,调动全体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43、教育组织的特点:(1)有确定的教育目标,是在党和国家教育总目标知道下确立的组织培养目标(2)有明确的层次与分工,(3)教育组织有一定的权力和权威,(4)教育组织有特定的法规和制度,来调节组织成员的行为。

44、教育组织的心理要素:(1)共同的教育目标:是教育组织存在的心理基础(2)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是教育工作的心理动力(3)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育组织不可缺的心理要素(4)协作愿望:(5)组织结构:45、教育组织社会心理环境的作用:教育组织社会心理对教育管理活动的开展,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

46、教育组织发展的特点和基础①教育组织发展是一个以有计划的在教育手段实现组织变革的策略。②教育组织发展是组织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③教育组织发展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实施计划。

47、教育组织发展的内容和方法①人员心理和行为的变化。②组织结构的变化。③教学计划的变化④工作任务的变化A、工作内容丰富化。B、工作任务扩大化。C、实行目标参与管理。D、弹性工作时间制。

?序化决策、组织机构的建立同决策过程的联系等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2)西蒙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合理决策上,他针对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人”的理论,提出“真实人(管理人)”理论。(3)他认为“真实人”在决策时追求的是满意,而不是最佳,也就是说必须在事前确定一套决策的准则,指明各项准则可接受的限度,然后从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筛选出一种能符合大多数准则的方案(4)西蒙创造性的提出“有限理性决策”。

2、论述“激励---保健”理论:(1)该理论是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赫兹柏格提出的。(2)20世纪50年代末期,赫兹柏格为了了解职工对工作的满意、不满意以及引起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使职工满意的因素与不满意的因素是不同的。(3)满意因素通常是由工作本身引起的,不满意的因素往往是由外界的工作环境引起的;他把这两种因素区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种,因此这种理论也被称为双因素理论。(4)激励因素存在时,人们感到满意,他能激励职工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会提高一个人的生产或工作效率。激励因素不存在时,虽然也能引起职工不满意,但影响不是很大。使职工满意的因素有: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社会承认,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工作中负有重大的责任以及在职业上能得到发展和成长等。(5)保健因素并不能使职工受到巨大的激励作用。这些因素的存在,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并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也不能激发其积极性,促进生产率的增长。但如果不具备这些因素,则会引起职工的不满。造成职工不满的因素主要是由于:公司政策、行政管理、监督、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作安全、工作环境条件等方面处理不当引起的。

3、论述期望理论:(1)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于1964年提出的。(2)基本观点是:人们只有在预期其行为可以有把握达到某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对他有足够价值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采取行动。换句话说,动机激励水平取决于人们对达到目标的可能性估计以及目标的价值。用公式表示:M=f(V╳E),即:动机水平=效价╳期望值。(3)效价和期望值的不同结合,就会产生不同的激励力量,呈现出如下的规律性,一:当效价、期望值均大时,就会产生最大的激励力量。二:当效价和期望值中的任何一项数值较小时,所产生的激励力量就小。三:当效价和期望值中任何一项为零时,所产生的激励力量也等于零。

4、如何解决教育工作者的挫折?(一)调整组织环境,减少导致挫折的刺激情境(1)对于自然因素,应在可能的范围内,及时给予调整解决,使之趋于完善,则可大大减少导致人们挫折的刺激情境。(2)对于社会心理因素,应逐一进行调整改进,以减少人们受挫折的刺激情境,不使人们有受到严格监督和控制的感受。(二)进行教育和训练,增强个体对挫折的容忍力(1)教育所属职工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提高个人的素质,正确对待挫折。(2)教育所属职工保持乐观情绪。(3)改善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4)教育所属职工在遭受挫折后,学会自觉的运用自我防御机制(5)教育所属职工了解并接受自己。(6)教育所属职工要善于调整所追求目标的标准,必要时还要更换原来的目标。(三)正确对待受挫折者(1)采取宽容的态度,应耐心细致的做思想工作(2)提高认识,分清是非,促使受挫折者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3)改变引起挫折的情境,给受挫折者以同情和温暖,(4)精神发泄法,使受挫折者可以自由表达、抒发他自己受压抑的情感,恢复理智状态,达到心理平衡。(四)讲究心理卫生,保护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

5、教育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的作用:(一)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影响:(1)人际关系总是与一定的情感体验相联

系,人际关系中的情绪作用有直接、持续、强烈等特点,对每一个人的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2)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组织成员的个体积极性。如果一个教育群体人际关系良好,彼此相处心情舒畅,相互关怀体贴,不仅心理上有安全感,信息与智慧都会随着相互交往而来,而且还可以激发出个体所蕴藏的巨大的潜力。个体积极性高,正是组织目标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3)一定的人际关系表现出一定的人际关系模式,其中由于一方的希望会引起另一方的相应行为。正确的行为会引起积极的行为反应,错误的行为会引起消极的行为反应,这是一种最简单的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4)人际关系受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渗透了许多其他因素:如行为发动者和行为反映者的个人心理特点、角色与地位、价值与权利,尤其是当时的情境对人际关系行为发生重要影响。(二)人际关系影响人的心理健康:(1)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人际关系不同,需要不同的心理适应,以保证心理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失调,将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心理疾病。(2)在教育群体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组织成员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个体才能的发展,可避免不少心理疾病,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三)人际关系对团结的影响:人际关系是团结的基础,他反映出组织内部的好坏。人际关系好,就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反之,会影响组织的发展。(四)人际关系对教育效绩的影响人际关系好,有利于发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的效率;反之,将影响工作效绩。(五)总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群体有全局的影响,在教育群体中,他是激励教育成员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也是教育成员身心健康发展的心理基础,是教育组织团结、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影响教育效绩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6、论述对教育群体冲突如何管理:建设性冲突的特点与管理:凡是双方目标一致,而手段(方法或途径)认识不同所产生的冲突属于建设性冲突。为了积极发展建设性冲突,教育领导者通常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领导者发表意见时不要一言堂、自己说了算,不要给人们造成某种压力(2)强调团结合作的同时,要警惕不要把正常的意见分歧,当作不团结(3)研究讨论工作时,要防止各种意见尚未充分发表时,忙着下结论(4)在发生严重意见分歧时,领导者不要怕分歧(5)在接受摸棱两可的解决意见时,要警惕矛盾的双方可能产生对结论做出不同的解释(6)要警惕利用分歧,扩大矛盾,以增加个人的影响,削弱别人的地位,从中取得好处。对建设性冲突,要采取充分发扬民主的办法,让大家讲话,并让人把话讲完,而不能压制不同意见破坏性冲突的特点与管理:凡是由于双方目标不同而造成的冲突,往往造成破坏性(对抗性)的冲突于各种破坏性冲突最好能在一开始就努力避免他的发生,防患于未然。为了预防和避免破坏性冲突(1)要加强全局观点,培养群体意识即集体主义观念(2)加强信息沟通,应及时交流意见,并建立鼓励个人与群体间团结互助的奖励制度(3)提高管理水平,要有坚强的领导(4)注意发展建设性冲突使群体成员敢于讲话,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真正造成一种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政治局面。

7、述德尔菲法的优缺点:(1)德尔菲法具有集中众人智慧之意,是一种专家集体判断预测法。(2)优点是没有把专家召集在一起面对面的发表意见进行讨论,而是把他们隔开背靠背的征求意见,便于他们自由的思考和发表意见,不受干扰和影响(3)缺点:因为征求意见的对象若是研究某个问题的专家,只要他认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完全的表达了,则在第二轮及以后的征询中很少会改变他的意见。

8、论述有限决策理论:(1)是有美国心理学家西蒙提出的(2)他认为组织就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织的系统,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他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合理决策上,运用控制论和决策分析方法,提出“有限决策理论”(3)他指出传统决策理论是建立在利润极大化或理性的最佳决策基础之上的,在决策时,人们面前已经有了可供选择的的全部方案,决策者只要进行经济分析,选择最大利润的方案即可。(4)实际上,决策者都不是“理想人”,而是活活生的真实的人,于是他提出“真实人”的“有限理论”和“满意原则”取代“理性人”的“完全理性”和“利润极大化”,他认为管理者在决策时追求的是“满意”而不是“最佳”,由于客观世界是复杂的,真实人的感知能力有限,只要能找到“令人满意”的方案就可以了。

9、论述教育领导集体心理优化的途径:(1)自觉增强集体意识:我国的民主集中制,决定了领导要有高度的个人负责的精神和强烈的集体意识,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的发挥领导集体的集体领导作用。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抱负水准,即较高的达到某种质量标准的心理愿望(2)共同建立和谐的感情氛围:要尊重其他成员的人格,使相互间心悦诚服;要善于培植彼此的感情,使彼此配合默契;要把握好感情的转化,充分调动积极的感情,使内部和睦(3)充分运用心理互补规律:持忍结合。持指坚持,忍既容忍。这里主要是指实施领导行为过程中的心理矛盾运动。情理交融。干任何事情都要有激情。争让相济。提倡竞争,并不排斥成员间应有的谦逊态度。(4)坚持实行动机强化强化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正强化,既指对于人的某种行为的肯定和奖赏,使这种行为能够保持和巩固。另一方面是负强化,这是指对于人的某种行为的否定或惩罚,使这种行为受到抑制或消除。实行强化的手段有两种:第一是与以嘉许和奖赏。第二是给予惩罚。(5)发挥“一把手”核心作用,领导集体的团结协作和工作效绩,往往和是否有一个坚强而富有凝聚力的领导核心有直接关系。

10论述克服变革阻的对策:①扩大宣传,提高认识:使人们转变思想,积发变革的热情,增强变革的信心。②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变革,吸引和鼓励成员积极参与变革,避抵制心理。③加强信息沟通,促进心理相容,协调上下级关系消除对变革的抵制④利用群体动力,推动组织变革,激发成员的集体荣誉感来消除消极心理;利用群体压力来促进对变革的认同;利用核心人物来影响其他成员的态度等⑤正确处理个体对变革的抵制:造成必须变革的气氛;让群众参与变革的实施;领导层的决心和一致行动;改革方案要体现多数人的利益等。

自考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导论 2.企业战略管理:是使企业能够达到其战略目标的动态管理过程,是一门 跨功能决策的艺术与科学。(名词解释) 企业战略管理的要点有三个:(1)有明确的目的性,(2)企业战略管理 是一个全面的、全过程的管理,关心的是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3)强调 将直觉与分析结合起来进行决策。(多选或简答) 3. 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1)加深对经营环境的研究。(2)强化战略的 实施(3)将日常经营与计划控制、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4)重 视战略的评价与更新。(简单或论述) 4. 简述中小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必要性,战略管理对中小企业有哪些作用?(P13-P14) 答:必要性:(1)开展战略管理是中小企业生存的需要;(2)开展战略 管理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3)开展战略管理是中小企业提高核心竞争 力的要求。 作用:(1)企业战略为企业提出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和途径,有利于企业长 期稳定发展。(2)企业经营战略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使企业处 于主动和优势地位。(3)企业经营战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有利于开 拓国际和国内市场。(4)企业经营战略能够使企业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 变化。(简答或论述) 5.简述中小企业战略措施(p16):是为实现战略方针、目标而采取的长期 性经营政策和策略。一般分为(1)公司治理战略、(2)行业选择战略、(3)业务发展战略、(4)产品开发战略、(5)资产经营战略。(多选时 全选) 6.论述中小企业成熟期和衰退期不同生命周期的发展战略。(P20-P21)

答:(1)成熟期一般采用的发展战略是:名牌战略、一体化战略和国际化经营战略。 A: 一体化战略是指一个企业同时生产经营两种以上用途基本不同的产品的战略。 B: 名牌战略是企业为了使其品牌具有高知名度、高信誉度、高市场占有率和高经济效益而进行的总体规划。 C:国际化经营战略是指突破国家界限,向国外发展业务,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实现产品国际化的一种战略。 (2)衰退期发展战略选择主要有三种方向:若要发展壮大为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具体可选择一体化战略、联合战略及国际化战略;还可选择稳定性战略和紧缩性战略。 A:稳定型战略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尽量不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条件下,通过挖潜,保持现有的产销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巩固现有市场竞争地位的战略。 B:紧缩型战略是指在导致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衰退的一个或多个因素已经出现并得到确认的情况下,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局部或整体做出必要调整而采取的一种战略。(案例分析) 第二章中小企业创业战略 1. 创业者的类型(p28)(多选): 答:(1)生存型创业者(2)变现型创业者(3)主动型创业者 3.经营方式选择(P37)(多选): 答:(1)自产自销(2)代购代销(3)“三来”加工(4)批发(5)零售(6)连锁加盟

2018年4月自考00163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管理心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163)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歹ll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2004年,我国提出的基本国策是 A.依法治国 B.和谐社会 C.以人为本 D。计划生育 2.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并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和促进组织发展的学科是 A.社会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管理心理学 D.工程心理学 3.心理测验的有效性与准确性是指 A.信度 B. 可靠度 C.效度 D.可信度 4.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了论述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亦称工作专门化)中获得经济优势的著名著作是 A.《国富论》 B.《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学》 C.《计件工资制》 D.《科学管理原理》 5.在古典管理理论的三巨头中,因其在组织理论领域的突出贡献,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 父”的是 A.泰勒 B.法约尔 C.韦伯 D.卡斯特 6.在西方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中,自我实现人假设的代表人物是 A.韦伯 B.梅奥 C.马斯洛 D.摩尔斯 7.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特性与空间关系的认识称为 A.形状知觉 B.运动知觉 c.时间知觉 D.空闾知觉 8.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以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为

自考管理心理学必过秘籍

管理心理学(00163)必过秘籍 1.在管理的职能中,对组织实际工作与运行活动状态偏离预定计划于目标时的监督,纠正与调整是指(A)1-40 A.控制职能 B.计划职能 C.协调职能 D.组织职能 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激励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有效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工具,科技等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 1.管理的具体职能: 1.计划 2.组织 3.指挥 4.控制 5.协调 2.管理的现代职能: 1.信息 2.决策

3.激励 4.研究,发展与开拓创新 管理的目的:是充分利用企业的一切资源,完成企业的各项目标与任务,取得最好的效率与效益,并维持企业,组织和成员持续,稳定的发展。 2.因其对工业心理学创立所起的作用,被后人誉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的是(D)1-54 A.斯科特 B.梅奥 C.冯特 D.闵斯特伯格 闵斯特伯格因其对工业心理学创立所起的作用,被后人誉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最早进行心理学技术学研究的是冯特的学生闵斯特伯格。 霍桑实验的的步骤: 1.第一阶段是1924-1927年进行的工作物理环境实验,这是霍桑实验的先导 2.第二阶段是1927-1932年进行的职工福利措施实验 3.第三阶段是1928-1930年进行的态度和意见调查 4.第四阶段是1930-1932年进行的团体行为的观察研究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企业的子系统包括: 1.信息处理系统

2.传感系统 3.决策系统 4.加工系统 5.控制系统 厄威克八项原则的内容: 1.目标原则 2.相符原则 3.职责原则 4.组织阶层原则 5.控制广度原则 6.专业化原则 7.协调原则 8.明确性原则 3.管理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问卷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和(C)1-59 A.数理分析法 B.逻辑判断法 C.观察法 D.经济分析法

2017年10月自考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455) 本试卷共3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中,采用标准化的测验工具,测量被试的有关心理特质的方法是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2.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的学者是 A.梅奥 B.西蒙 C.冯特 D.李维特 3.情绪情感通过表情动作传递信息、沟通思想指的是情感功能中的 A.动力作用 B.引导作用 C.信号作用 D.适应作用4.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兴趣 B.意志 C.气质 D.能力 5.在工作中表现为孤僻、不合群、常常多愁善感的员工,其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6.在马斯洛需要层级论中,“追求挑战性的工作”属于 A.安全需要 B.爱和归属需要 C.尊重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7.一位年长的妇女因为被窃贼偷去3000元钱,坐在地上又哭又闹。这种行为属于受挫后行为反应中的 A.攻击 B.倒退 C.冷漠 D.逃避 8.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一种期望、向往。称为 A.理想 B.信念 C.世界观 D.人生观

自考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重点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 第一章: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导论 一. 中小企业:是指所处行业的发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经济规模都比较小的 经济单位。 二. 中小企业界定特点:1.从业人数是世界各国中小企业普遍选用的标准 . 2. 很多 国家在界定中小企业时,又对中小企业进一步的规模细分 . 3. 各国中 小企业的界定标准都有一定的灵活性并非固定不变 . 三. 日本对中小企 业的定义事实上是采用职工人数和资本金双重标准来界定的 ,是典型量 的界定模式,而美国对中小企业的定义是质与量的结合 ,量的界定标准上,美国较细致. 四. 我国现有的中小企业标准特点 :1.行业范围幅度缩小2.界定 标准大量简化 3. 认定标准的主体角色转变,行政色彩削减. 五. 企业战略管理:是使企业能够达到其战略目标的动态管理过程 ,是一门跨功能决策的艺 术与科学。 六. 企业战略管理的特点:1.整体性2.长期性3.权威性4.环境适应性 七. 企业战略的过程:1.战略分析:了解组织所处的环境和相对竞争的地位 2. 战略选择:战略制定,评价和选择 3.战略实施:采取措 施发挥战略作用 4. 战略评价和调整:检验战略有效性 八. 战略管理对中小企业的作用 : 1. 企业战略为企业提出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和途径 2. 企业经营战略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 3. 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4. 能够使企业不断创新 九. 中小企业 阶段发展战略 1. 创业期 2. 成长 期:A.成长型战 略B.竞争型战略 4.衰退期 十.常用的战略:1.专业一经营战略2.特色经营战略3.联合经营战略4.自主创新战略 ,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 展 ,使企业处于主动和优势地 位 ,有利于开拓国际和国内市场 B.依附战略C.局部市场战略 3.成熟期:A.名牌战略B.—体化战略 A.资源战略

学校管理心理学

研究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的意义:首先,在科学建设上,有利于抓住学科的核心,构建合乎逻辑的学科体系。其次。在思维方式上,有利于归纳和演绎的统一,不仅对锻造学科体系甚有帮助,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为什么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是激励与挫伤的关系问题:1激励与挫伤的关系问题是学校管理活动中的根本的心理问题。2是学校管理心理学最高层次的范畴。3是稳定存在于学校管理历史长河中的心理现象。 问什么说激励与挫伤是学校管理心理学中的根本心理问题:1它是学校管理活动中个体积极性涨落的根本原因之一2追求激励,避免挫伤是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基本群体心态。 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存在决定意识,事物运动发展变化,事物普遍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原理2系统科学的系统原理,信息原理,控制原理。 观察法: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观察和研究他人行为,并把研究结果按时间次序做系统记录,分析和整理,写出报告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通过观察,访问,个别谈话,座谈,问卷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心理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分析整理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运用认为的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把干预情况下获得的事实与没有干预情况下同类对象变化的事实进行比较,确认事物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测验法: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仪器测量被试者有关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个案法:综合运用多种合适的研究方法,对特定个体,群体,组织进行研究,广泛收集资料,以全面了解其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 当代西方激励理论流派有哪些?强化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归因理论,综合激励理论 导致满意的主要因素: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提升,发展的可能性 导致不满意的因素:企业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工资,与上级的人际关系,与部署的人际关系,与伙伴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 消除不公平感的方式:1力求改变自己的报酬2要求改变他人的报酬3设法改变自己的投入4自我消除不公平感 C型激励理论:是我国行为科学研究者冬青吸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结合我国意识形态,结合我国激励经验提出的一种探索性的激励理论。 全员激励:动员群体师生员工参与激励,形成他励,自励,互励统一的格局,取代以往上励下受,单向而行,管理者一元激励的局面。 全程激励:激励活动按照激励本身的心理过程和管理活动过程进行,形成相对完整的周期,是激励过程真正成为工作过程的伴侣。 全素激励:指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激励手段鼓舞师生员工,在继续坚持物质,精神激励的前提下,不断谋求新的激励手段。 学校管理心理学:是研究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心理规律及现象的科学。 群体: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集合。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一些人。 人际关系: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为人与人的心理距离,即交往的双方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是接近还是疏远等等。 教师素质: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必需的心理品质和有关素养。 个性:心理学中的个性也称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即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称。

(整理)年10月全国自考《管理心理学》试题.

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管理心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16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研究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研究人与机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是【】 A.普通心理学 B. 社会心理学 C. 管理心理学 D.工程心理学 2.通过搜集各种有关材料间接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是【】八实验法 B. 调查法 C. 测验法 D.个案法 3.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 A.古典管理理论 B. 早期管理理论 C.传统管理理论 D.科学管理理论 4.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被称为【】 A.价值观 B. 情感 C. 审美观 D.兴趣 5.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A. 气质 B. 性格 C. 个性 D.人生观 6.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必须要注意的气质要求是【】 A.发展性 B. 绝对性 C. 顺应性 D.互补性 7.几个对象共同包围着一个空间,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这反映的知觉对象的组合原则是【】 A.连续原则 B. 接近原则 C. 相似原则 D.闭锁原则 8.人们谈到教授,总认为是文质彬彬、白发苍苍;一说到工人,总想到身强力壮、性格豪爽的形象。这反映的社会知觉效应是【】 A.近因效应 B.优先效应 C.定型效应 D.晕轮效应 9.个人关于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 A.态度 B.价值观 C.人生观 D.世界观 10.态度的基础是【】 A.情感 B.评价 C.认知 D.意向 11.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的是【】 A.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B.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C.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D.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12.表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的公式是【】 A.激励程度=期望值×效价 &效价=期望值×激励程度 C.期望值=激励程度×效价 D.激励程度=期望值×效果 13.根据挫折理论,“自我安慰”行为属于【】 A.妥协性行为 B.退化性行为

10月自考《管理心理学》真题【自考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管理心理学》真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管理的职能中,对组织的实际工作与运行活动状态偏离预订计划与目标时的监督、纠正与调整称为 A.控制 B.计划 C.协调 D.组织 2、团队行为管理的核心课题是 A.团队配合 B.人际关系 C.组织结构 D.管理理论 3、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从而研究其心理活动发展变化整个过程的一般规律的研究方法,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A.观察法 B.个案研究法 C.调查研究法 D.实验法 4、韩非在《八经》篇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这句话说明了管理理论的哲学甚础是 A.管理问题B?生产问题C.人性问题D.人事问题 5、霍桑实验的第四阶段是 A.工作物理环境实验 B.职工福利措施实验

C. 态度和意见调查 D.团体行为的观察研究 6、在两方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经济人假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 A.泰勒 B.梅奥 C.马斯洛 D.洛斯奇 7、有一种最简羊的心理现象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但它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这种心理现象称为 A.知觉 B.感觉C?印象D归因 &社会知觉的核心成分是 A.-般知觉 B.自我知觉 C.角色知觉 D.人际知觉 9、归因理论最早的提出者是 A.凯利 B.海徳C?武徳沃斯D.威廉?詹姆斯 10、智力属于 A.—般能力 B.特殊能力 C.液态能力 D.晶态能力 11>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与影响,典型地表现在人们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倾向性等动力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学中所指的 A.气质 B.感觉 C.情绪 D.能力 12、对于性格特征粗暴急躁的胆汁质气质类型的人,思想教育与管理方法应该是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3)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20世纪( ) A.30年代B.40年代 C.50年代D.60年代 2.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中采用观察法,下列哪一选项描述是正确的( ) A.所得结论真实可靠B.易作数量分析 C.易确定因果关系D.易精确地重复观察 3.下列古代思想家中,主张性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王安石B.荀子 C.庄子D.孟子 4.在社会认知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一个人的整个印象会产生更强烈的作用,属于( ) A.第一印象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D.社会刻板印象 5.教育工作者善于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明辨是非,迅速合理地作出决定并坚持执行,属于意志品质的( ) A.果断性B.坚持性C.自制性D.目的性 6.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的、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强度、速度、灵活性等动力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 ) A.性格B.气质 C.能力D.智力 7.有人认为行为乃是个人对于刺激或情境的反应;其过程如下:S←→0→B→A。这一观点是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 A.托尔曼B.华生 C.勒温D.梅耶 8.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动机所具有的特点( ) A.主观性B.内隐性 C.不变性D.实践性 9.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认为,最高层级的需要是( ) A.安全需要B.尊重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D.爱和归属的需要 10.有的人受挫折后闭门不出、生病、住院、酗酒,甚至吸毒等,这些行为属于受挫后的( )

自考战略管理教程真题及复习资料

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战略管理教程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从事多元化经营的大型企业,其战略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 C ) A、总体战略、竞争战略、事业部战略 B、公司战略、竞争战略、事业部战略 C、公司战略、竞争战略、职能战略 D、总体战略、公司战略、事业部战略 2、开启企业战略管理问题研究之先河的著作是( D ) A、波特的《竞争战略》 B、波特的《竞争优势》 C、安索夫的《公司战略》 D、钱德勒的《战略与结构》 3、下列关于企业战略的说法,正确的是(B ) A、公司战略又称为竞争战略 B、公司战略又称为职能战略 C、公司战略又称为总体战略 D、公司战略又称为业务战略 4、企业愿景主要由哪两个部分组成?(A ) A、企业的核心理念和未来的展望 B、企业价值观和未来展望 B、C、企业价值观和企业使命D、企业目的和未来展望 5、下列关于产品——市场矩阵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该矩阵主要包括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三种战略形式 B、新的销售渠道属于市场渗透战略 C、增加产品的新用途属于市场开发战略 D、在新市场中寻找潜在的用户属于产品开发战略 6、海尔集团公司收购合肥黄山电子集团,属于什么战略?(D ) A、纵向一体化 B、前向一体化 C、后向一体化 D、横各一体化 7、横向一体化战略能够为企业带来的战略利益包括(A ) A、获取规模经济;减少竞争对手;扩张生产能力 B、获取范围经济;规避价格波动;扩张生产能力 C、稳定供求关系;增加经营灵活性;扩张生产能力 D、稳定供求关系;降低管理难度;扩张生产能力

浙江省2012年10月自考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201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1003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校管理心理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 A.俞文钊 B.肖孝荣 C.麦格雷戈 D.闵斯特伯格 2.传统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泰勒 B.韦伯 C.斯科特 D.卡斯特 3.对“复杂人”最有效的激励是 A.物质刺激 B.授权 C.感情联络 D.因人而异 4.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创立的挫伤理论是 A.挫伤——侵犯理论 B.攻击线索理论 C.精神分析理论 D.ABC理论 5.根据双因素理论,下列属于保健因素的是 A.认可 B.工资 C.工作意义 D.责任 6.下列不属于当代西方激励理论的是 A.同步理论 B.期望理论 C.强化理论 D.公平理论 7.“此地无银三百两”是一种 A.直接暗示 B.间接暗示

C.反暗示 D.自动暗示 8.按照管理方格理论的观点,领导者既不关心生产,又不关心人的领导行为类型是 A.任务式领导 B.中间型领导 C.乡村俱乐部型领导 D.平庸型领导 9.目标管理较适用于人性假设理论认为的 A.自动人 B.复杂人 C.社会人 D.经济人 10.下列不属于权力性影响力的是 A.品德因素 B.传统因素 C.资历因素 D.职位因素 11.将自己的错误转嫁他人以自慰的反应方式,称为 A.投射 B.理喻 C.替代 D.退缩 1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对完全成熟的下属管理,采取______领导方式较合适。 A.命令式 B.授权式 C.说服式 D.参与式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3.美国______的《学校组织行为学》一书出版是学校管理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之一。 14.提出四种人性假设理论的管理心理学家是______。 15.群体中成员的认识偏差主要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______效应和______作用。 16.动机斗争的形态主要有:双趋冲突、______冲突和______冲突。 17.人际关系的形态有亲密形态、______形态、______形态、冲突形态。 18.心理异常的主要特征有失常性、______性、______性。 19.一般认为情绪包括心境、______和应激。 20.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了______组织理论。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教师的成熟 22.学校领导体制

成人教育管理心理学C试题及参考答案

xx学院成人教育《管理心理学》试卷(C)卷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 2 分,合计20 分) 1.心理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普通心理学 B.管理心理学 C.工程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2.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他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其中P是() A.行为 B.函数 C.环境 D.个人 3.在人性假设理论中,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这是() A. “经济人”假设 B. “复杂人”假设 C.“社会人”假设 D.“自我实现人”假设 4.在心理过程中,我们把人们对事物的具有好恶倾向的体验称之为() A.理智 B.意志 C.情感 D.认识 5.下列不属于个性倾向性内容的是() A.兴趣 B.气质 C.爱好 D.需要 6.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具有安静稳重、反应缓慢行为特征的人的气质属于() A.多血质 B.抑郁质 C.胆汁质 D.粘液质 7.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称为()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思维 8.有人把乌鸦的出现看成是不祥的征兆,把喜鹊的出现看成是好兆头,这是常见的归因偏差中的() 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涉及群体利益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归因的偏差 9.在态度的构成要素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 A.认知要素 B.评价要素 C.情感要素 D.意向要素 10.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A.勒温 B.费斯汀曼 C.凯尔曼 D.因斯科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题,每题 3 分,合计 15 分) 1.古典管理理论是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分别由以下几种理论组成() A.人际管理理论 B.人性管理理论 C.早期管理理论 D.传统管理理论 E.科学管理理论 2.自我意识包括() A.物质自我 B.社会自我 C.知觉自我 D.精神自我 E.管理自我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归纳为()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社交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4.人类学家霍尔根据人们接触的距离,把人际关系的范围划分为() A.亲密区 B.熟人区 C.社交区 D.公共区 E.隔离区 5.组织文化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活力程度,组织文化可以被划分为() A.活力型组织文化 B.挑战型组织文化 C.官僚僵化式组织文化 D.停滞型组织文化 E.发展型组织文化 三、名词解释(共 4 题,每题 5 分,合计 20 分) 第页共页

《企业战略管理》自考复习资料2013

1、安德鲁斯的定义P7 2、安索夫的定义(产品与市场范围、竞争优势、协同要素) 3、明茨伯格的定义:4P:计划、计策、模式、定位、观念。 一、战略是一种计划 二、……….. 4、计划型战略定义:强调企业管理人员要有意识地进行领导,凡事谋划在前,行事在后。 模式型战略定义:强调战略重在行动,否则只是空想。战略也可自发地产生。 计策型:强调战略是为威胁或击败竞争对手而采取的一种手段,重在达成预期竞争目的。 定位型:强调企业应适应外部环境,创造条件更好地进行经营上的竞争或合作。 观念型:强调战略过程的集体意识,要求企业成员共享战略观念,形成一致的行动。5、广义的战略管理是指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其主要代表是安索夫;狭义的战略 管理是指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修正进行管理,其主要代表是斯坦纳。 6、战略管理构成四要素: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竞争优势、协同作用 7、(企业战略的焦点是获取竞争优势) 8、战略管理层次:公司级战略、业务级战略、职能级战略 9、相对独立的业务在西方被称为战略事业单位。关键的战略事业单位的战略目标为公司战 略的侧重点之一。 10、动态的战略管理过程可分为战略形成、战略执行、战略控制和战略修正四个阶段。? 11、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时,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简) 一、一个战略目标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特定的主题,不应该是模糊不清,过于抽象的。 二、目标应该是可以测量的,只要有可能,战略目标就应该用定量指标来描述。 三、目标的设定要有一个实现目标的明确期限。 四、目标应该是积极进取的,具有挑战性,同时又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12、参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三大类:相关利益者、战略决策者、战略实施 者。 13、(企业重大战略的制定者:董事会) 14、战略职能P49 第三章 15、企业战略环境与一般环境的区别。案例P84 16、企业战略环境的构成要素:社会文化、经济、技术、政治法律。 17、潜在的进入者、替代品的威胁、购买者的侃价能力、供应者的侃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 者间的抗衡,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决定着行业中获得利润的最终潜力。五力模型P95 18、分析企业管理组织的分工状况,主要分析管理层次者和管理幅度的合理性 19、评价企业管理组织的合理性,应按职权、职责、职务三者等价原理的要求 20、企业文化由以企业精神文化为内核的三个层次构成:外层,企业的物质文化层;中间层, 企业的制度文化层;内层,企业的精神文化层。 21、SWOT分析法是将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与威胁T,内部条件的优势S与劣势W同 列在一张十字形图标中加以对照。 22、企业素质与经营力分析P113。雷达图分析P147。内部战略要素评价矩阵P155。内部战略要素评价矩阵P109。?。。。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心理学试题历年试卷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心 理学试题历年试卷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心理学试题.doc 试卷内容预览网站收集有1万多套自考试卷,答案已超过2000多套。我相信没有其他网站能比此处更全、更方便的了。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管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心理学的知识在工厂和企业中的运用开始于( ) A.人群关系理论B.需要层次理论 C.“场”理论D.心理技术学 2.人的心理现象是和外部环境的刺激、主体的状况和反应活动紧密地联系着,所以,在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还必须贯彻( ) A.客观性原则B.联系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 3.不属于由基本需要引起的最基本的情感是( ) A.社交B.爱好 C.嫌恶D.愤怒 4.初具雏形胚胎的西方管理理论是( ) A.早期管理理论B.经验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理论D.科学管理理论 5.具有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行为特征的人的气质类型属于( ) A.胆汁质B.抑郁质 C.多血质D.粘液质 6.以荣格和麦迪为代表人物的理论是( ) A.社会学习理论B.心理分析论 C.特质论D.个性类型论 7.从知觉的对象来看,可以把知觉划分为( ) A.人际知觉和角色知觉B.对物的知觉和对人的知觉C.对个人的知觉和人际知觉D.对物的知觉和角色知觉8.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是指( ) A.自我知觉B.自我意识 C.自我管理D.自我感觉 9.态度的参与改变理论的提出者是( )

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绪论 一、管理的概念P40(1201 单选)(1504 单选) 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激励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有效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工具、科技等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二、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5个职能P40 1) 计划: 法约尔认为它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即制定目标并确定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手段、方法与策略。(1210单选) 2) 组织:通过特定的组织机构与组织形式、组织管理原则和方法,完成组织活动任务的过程。(1301 单选) 3) 指挥: 即上级对下级的指导、监督和激励。 4) 控制:对组织的实际工作与运行活动状态偏离预定计划与目标时的监督、纠正与调整。(1310单选)(1504 单选) 5) 协调: 即对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之间的行为活动进行有效协作与调整。 三、企业管理过程主要包括两个系统:P41(1404单选) 1) 社会技术系统 2) 社会心理系统 四、心理学的概念P41(1110单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五、心理过程包括:P42—45 (1404多选) 1. 认识过程 感觉:所有认识活动的基础、门户与开端,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1110单选)(1410单选) 知觉 记忆 思维 想象 2. 情绪与情感过程 (1) 基本情绪 (2) 情绪状态(1301单选) 心境:一种使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染上某种色彩的、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 激情: 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 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张而又危险的情景所引起的超强的情绪状态。(1404单选) (3) 高级社会性情感 道德感 美感 理智感:人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态度体验。 人的理智感大体有以下几种:(1310多选) 好奇心和新异感 喜悦感 怀疑与惊讶情感 不安情感 自信与确信不疑情感 3. 意志过程:指意识对行为的积极能动的调节作用。(1504 单选) 人的意志行动的特征(1210 简答) (1) 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2) 意志行动主要体现在人的意识对活动的调节支配过程,使人的行动能按自觉的目的去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 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4) 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它是和自动化的习惯动作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行动。 六、个性心理特征P46 (1110单选多选)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从个性心理特征的角度来看,个性心理的差异表现在能力、气质和性格上。 1) 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称为能力。 2) 气质是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与影响,典型地表现在人们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倾向性等动力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3) 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性格。 4) 自我(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自觉的认知系统。 七、人本管理的主要内容P47 (1410简答) 1) 管理应以尊重人、关心人、关爱人与人的生命、改善与提高人的生活工作质量为出发点 2) 管理应强调弘扬人性、给人以尊严,尊重人的人格,维护人的健康与和谐生存、发展的权力,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与主观能动性作用; 3) 管理要提倡开发人的潜能、创造与体现人的价值、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2021年自考《教育管理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2021年自考《教育管理心理学》习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在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访问、座谈、谈话、问卷等具体方法属于( )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2.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科学化道路的是( ) A.中国古代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形成 B.西方古代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形成 C.杜威教育思想的出现 D.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被西方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 A.法国的法约尔 B.美国的泰勒 C.德国的韦伯 D.英国的厄威克 4.提出“礼”“刑”两点措施用于治理天下的是下列哪种人性论的主张? ( ) A.性善论 B.性恶论 C.性善恶混合论 D.性无所谓善恶论 5.人们在人际知觉中产生的一种夸大了的认知偏见,这种过度类化的心理倾向属于( ) A.光环效应 B.近因效应 C.社会刻板印象 D.情感效应 6.又被称作“定势效应”的是认知偏见中的( ) A.情感效应 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社会刻板印象 7.兴趣产生、巩固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是( ) A.实践活动 B.社会生活条件 C.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D.自我教育

8.在李维特改变行为的四种模式中,不是正当手段,常常受到人们的抨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人运用,这种模式是( ) A.权威 B.胁迫 C.操纵 D.合作 9.明知挫折不可避免,偏按原来动机重复某种无效的动作,这是受挫后行为反应表现中的( ) A.冷漠 B.倒退 C.固执 D.逃避 10.教育工作者要言行一致、旗帜鲜明,不准言不由衷和缺乏理智的感情用事,这是教育工作者态度特点的( ) A.自觉性 B.明朗性 C.倾向性 D.复杂性 11.职业适应性要求保持协调一致的是( ) A.行为与职业要求 B.思想与职业要求 C.职业要求与目标 D.行为与动机 12.群体成员在群体相互作用情境中个体行为的推动力是( ) A.群体动力 B.群体规范 C.群体舆论 D.群体压力 13.明确提出了人们需要满足的方式和相应的行为目标,从而为人们规定了日常生活的方式,限制了人们活动的范围,这体现了群体规范功能中的( ) A.群体支柱 B.评价标准 C.群体约束 D.行为导向 14.在社会心理学家李雷的人际行为模式中,由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的反应是( ) A.信任和接受 B.尊敬和服从 C.劝导和帮助 D.协助和温和 15.关于冲突的作用,认为所有的冲突都是不好的,它与暴力、

自考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重点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 第一章: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导论 一.中小企业:是指所处行业的发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经济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 二.中小企业界定特点:1.从业人数是世界各国中小企业普遍选用的标准. 2.很多国家在界定中小企业时,又对中小企业进一步的规模细分. 3.各国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都有一定的灵活性并非固定不变. 三.日本对中小企业的定义事实上是采用职工人数和资本金双重标准来界定的,是典型量 的界定模式,而美国对中小企业的定义是质与量的结合,量的界定标准上,美国较细致. 四.我国现有的中小企业标准特点:1.行业范围幅度缩小2.界定标准大量简化 3.认定标准的主体角色转变,行政色彩削减. 五.企业战略管理:是使企业能够达到其战略目标的动态管理过程,是一门跨功能决策的艺术与科学。 六.企业战略管理的特点:1.整体性2.长期性3.权威性4.环境适应性 七.企业战略的过程:1.战略分析:了解组织所处的环境和相对竞争的地位 2.战略选择:战略制定,评价和选择 3.战略实施:采取措施发挥战略作用 4.战略评价和调整:检验战略有效性 八.战略管理对中小企业的作用: 1.企业战略为企业提出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和途径,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2.企业经营战略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使企业处于主动和优势地位 3.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开拓国际和国内市场 4.能够使企业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变化 九.中小企业阶段发展战略: 1.创业期:A.资源战略B.依附战略C.局部市场战略 2.成长期:A.成长型战略B.竞争型战略 3.成熟期:A.名牌战略B.一体化战略 4.衰退期:A.稳定型战略.B.紧缩型战略 十.常用的战略:1.专业一经营战略2.特色经营战略3.联合经营战略4.自主创新战略 5.特许权经战略 第二章中小企业创业战略 一.创业环境:是再创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要素组合,一方面指影响人们开展创业活动的所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要素,另一方面指获得创业帮助和支持的可能性. 二. 创业环境要素:1,政府政策2.社会经济条件3.教育与管理技能培养4.金融与非金融支持 三.创业者类型:1.生存型创业者2.变现型创业者3.主动型创业者. 四.创业前的准备:1.市场调研2.行业选择3.经营方式选择 五.创业者创办的企业一般都是小型企业,从统计看: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三种法律形式是我国创办企业最常见的企业 六.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结构要素:1.股东会2.董事会3.监事会4.精力

自考教育管理心理学复习必看资料

自考教育管理心理学复习必看资料 单选题 1.要取得教育的成效,关于在于(管理) 2.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3.一研究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对象的学科是(教育管理心理学) 4.在自然条件下,研究者对教育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是(观察法) 5.搜集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各种客观事实和研究材料的基本途径是(观察法) 6.观察法的特点有二:一是所得材料比较全面、系统、完整,二是(所得结论真实可靠) 7.实验法中,在有目的地严格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使一定的心理现象发生的方式是(自然地) 8.研究者可以主动地引起其所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某种心理现象的出现。这一优越性属于(实验法) 9.关于实验法的不正确说法是:研究者(可以不考虑心理现象是典型性还是偶然性) 10.下列不属于调查法的是(观察) 11.访问、座谈、谈话、问卷、工作成果分析、情报信息的收集等方法都是(调查法) 12.谈话法分为两种,即(有组织的谈话和无组织的谈话) 13.采用标准化测验工具,要考虑测验法的两个基本要求,(信度与效度) 14.教育管理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是(人性观问题) 15.“治物者不于物,于人。治人者不于事,于君。”说明我国古代思想家早以认识到管理事物的核心在于(掌握人) 16.“社会人”假设认为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是人的(社交 需要) 17.根据“社会人”假设在管理过程中应特别重视(人的因素)] 18.“根据不同人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管理的措施”这种管理思想提出所依据的人性假设是(“复杂人”的假设) 19.“自我实现的人”假设认为管理者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工作环境和条件) 20.在现实生活中,对知觉对象进行“先入为主”的判断属于哪一种认知偏见(第一现象) 21.中国有一句成语“爱屋及乌”是哪种认知偏见的反映(情感效应) 22.所谓“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属于哪种认知偏见(光环效应) 23.认知偏见中系列位置效应指的是以下哪一种(近因效应) 24.“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是属于人的哪类认知偏见(社会刻板印象) 25.所谓“无关不贪。不上不奸”属于人的哪一种认知偏见(社会刻板印象) 26.我们谈到山东人,一般总会认为他们魁伟豪爽。这是什么效应(社会刻板印象 27.人们在学习一个系列事物时,位于系列开始部分的项目学习效果最好,而位于中间部分的学习项目学习效果最差。这是什么现象(近因效应) 28.人们一般对于感情上讨厌的人容易往坏出想;而对于感情上喜欢的人容易往好处想。这是什么认知偏见(情感效应) 29.以下哪一方面是兴趣形成的必要条件(实践活动) 30.社会生活条件是兴趣产生、巩固和发展的什么因素(决定) 31.在管理工作中,自我教育是兴趣形成和发展的什么条件(基本) 32.“今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说明,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被管理者(扬长避短) 33.大多数领导上任开始都希望做“清官”,但是有的经不住诱惑,从而出现了腐败现象。说明他们哪一方面存在问题(意志) 34.我们谈到浙江人时,一般认为他们比较秀气能干。这是什么认知偏见(社会刻板印象) 35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把不喜欢的学生估计过低,把比较喜欢的学生估计过高。这是什么原因(近因效应) 36.过去在学校表现比较差的学生,如果近期内表现非常好,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什么原因(近因印象) 37当我们谈到大学教授时,总会认为他们文质彬彬,博学多才。这是属于哪一类认知偏见(社会刻板印象) 38.根据期望理论,下列公式中激励作用最大的是() 39根据期望理论,下列公式激励作用最小的是() 40.下列因素属于双因素理论中定义的激励因素的是() 41.目标在人的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 42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居于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