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与研究生就业情况的比较——辩论赛

本科生与研究生就业情况的比较——辩论赛
本科生与研究生就业情况的比较——辩论赛

3000元左右是近三年毕业生的普遍薪酬;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如本科生。这是昨天出炉的首份《网络招聘下北京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与职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出的内容。

6成毕业生3年没跳槽

这份智联招聘的调查报告通过网络求职环境下北京地区24所高校22400名毕业生的抽样调研及数据分析,反映了2005届至2007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职业发展、行业分布、薪酬水平等情况。据报告的数据显示,北京高校毕业生近三年的初次就业率为80.6%,高于全国毕业生就业率72.1%的平均水平。北京地区文科学生的就业率略高于理工科学生,本科生就业率略高于研究生就业率,比例分别为81.4%和76.8%。调查数据显示北京高校毕业生专业与就业匹配度为54.5%,近三年来北京高校毕业生无工作变迁经历的比例为68.54%。根据对职位晋升率的分析,6.5%的毕业生在职位上得到晋升。

本科生就业率高于研究生

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率差别较大,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的就业率明显低于本科生,二者的就业率分别为64%和73.4%。这也给盲目考研者敲了警钟。

在考研热持续几年后,2008年考研报名中首次出现了报名增长率降低的情况。专家指出,就业力并非与学历成正比,而要看具体的求职岗位和要求。智联招聘对于很多家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的调查中,被调查者表示,如果不是岗位对于学历有必须的要求的前提下,他们更倾向于要本科生,本科生的优势一是年龄,二是薪酬,三是稳定性优势。

普遍月薪集中3000元

调查结果显示,近3年毕业的被调查高校学生的目前薪酬主要集中在3000元/月左右,比例达到48.16%;其次目前薪酬是在5000元/月左右,人数比例达到17.05%。目前薪酬处于3000至5000元/月的比例达到65.2%之多,其他薪酬段的比例则相对小得多。可见,目前我国优秀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的薪酬水平基本能达到3000至5000元/月。

从调查数据计算样本学生的目前薪酬均值大约为3451.71元/月,毕业时间在三年以内的毕业生平均薪酬水平接近3500元/月。(傅洋)

近一两年研究生的就业现状似一个临界点,曾经的光辉渐渐远去,不容乐观的形势给在读的研究生带来很大压力,更是给应届的本科毕业生无所适从的感觉。

2006年12月10日,广东全省毕业生就业率,研究生为94.37%,本科生97.25%,专科生95.57%,研究生就业率首次低于本科生,甚至专科生。2007年,江苏省共有高校毕业生35.5万人,截至12月31日,全省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6.89%,其中研究生年终就业率为94.84%,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6.90%,高职(专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7.19%。研究生就业率连续四年下滑,首次出现“倒挂”,就业率不如本科生及专科生。吉林省2007届研究生就业率为78%,本科生为83%,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16%。另外,在广州、吉林、四川等省均出现了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低于本科生的情况。在就业“指挥棒”指引下的研究生报考情况也出现了近年来的一个拐点。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120万,比去年减少了8.2万人,考研人数首次出现了全国范围大幅度下滑。2009年,四川省重庆市高校毕业生总数127816人。截至7月31日,约10.5万人实

现就业,就业率81.9%。在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9699人,就业率77.6%;本科生64682人,就业率80.6%;专科高职生53435人,就业率84.3%。根据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数据,2010年上半年,山东省应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79.26% ,其中研究生的就业率为 62.01% ,比总体就业率低了 17.25 个百分点,比本科生 82.68% 的就业率低20多个百分点,甚至远低于专科生的

78.04% 。这些数据无疑告诉我们一个清晰的事实:研究生不再是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为高新厚职而读研的观念也应适时转变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呢?高学历如果对应着高知识含量高技术含量,是否暗示我国的就业市场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量过低?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我国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对于各专业高端人才的需求还是很大的。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原因导致高学历却遭遇了低就业呢?

观点一:结构性矛盾成为制约研究生就业的一大障碍。从1999年开始,我国的就业工作实行市场化运作,然而多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科建设并没有及时调整到位,人才培养和人才结构与实际工作和社会需要存在严重脱节,使一些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学历人才在就业上出现了一些困难。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从现在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上看,由于扩招和研究生学制的改革(部分高校由三年制改为两年制),教学周期缩短,导致一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在专业和学术能力上的优势与本科生相比已经没有那么明显了。与研究生相比,博士生的专业素养更能适合大学和科研、技术岗位。

观点二:部分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近十年的研究生扩招对就业产生的影响还表现在于专业结构设置的不合理,一些学校在传统学科上的基础力量十分雄厚,扩招比例和规模也就相对较大。而对于一些适应加入WTO后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却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而无法大量招生。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对于传统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已接近饱和,眼下市场需要的正是这些新兴学科的高端人才,从而造成毕业生就业时的专业矛盾突出,形成过剩与虚位并存的摩擦性失业。

观点三:研究生专业素质不过硬,可塑性欠佳。不可否认,研究生往往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略强于本科生,但是这种优势并不明显,与读研三年的时间、精力投入不成正比。另外,由于学校教育与岗位能力需求存在一定偏差,当进入工作单位,无论是怎样学历的学生都需要经历“再学习”的过程,以适应岗位需要。此时,研究生可塑性欠佳的弱点便显露无遗。本科甚至专科的学生很快就可以适应新岗位,哪怕专业不对口都渐渐可以轻松应付工作,但研究生就比较难,明显呈现动力不足的状态。

观点四: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日趋理性。在人才招募和积累的问题上,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追求其实用性,而不再进行学历上的“高消费”。就在几年之前,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刚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合资企业很注重应聘者的学历,普遍认为高学历可以代表公司形象。但后来发现,研究生在工作上并没有显示出与之学历相匹配的优势,并且研究生的心理价位比较高,容易见异思迁,公司往往留不住他们。因此在近几年的招聘过程中,很多企业都把门槛降到本科,甚至专科生来投简历,只要有相应的经验和与应聘职位相符的能力资质证明,也会一样受到欢迎。

观点五:不是就业难而是研究生太“挑”。在很多大学生的概念里,研究生与高薪厚职,甚至是好的机会和好的人生画上等号,基于对这样美好未来的憧憬,部分本科毕业生放弃了合适的工作选择考研,创业和择业目标的短期性和功利性使得在考研大军中,有相当比例不是为了搞学术研究,而是把就业看成惟一目的。客观事实是,研究生就业的期望值有所抬高,心态不如本科生调整得好,对工作

的待遇要求远远超出了理性范围,对单位性质、工作岗位的层次、专业的对口度和将来的晋升机会也看得更重。这样在求职中,很多研究生认为意向单位提供的待遇和福利,并没有体现出研究生的价值。因此,应聘积极性很低。另外,研究生对于工作地点的要求也相对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城市等一、二级城市,三级城市或是小城镇被看作是不能“出人头地”的地方,更不用说县级城市和农村了。这样一来,越是研究生们“挤破头”想去大展拳脚的地方,就业的空间就越窄,竞争就越激烈;而与此同时,大量需要人才的地区却面临“虚位以待”的尴尬。这样看来,研究生面临的不是“就业难”,而是“择业难”。

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已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更是需要各方面的共同配合与努力。研究生自身、学校、劳动力市场以及整个社会都应在这一现实面前找准自己的定位。

首先,从研究生自身来说,应科学地做出自己的生涯管理。生涯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通过分析评价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及价值观,确定自身的价值目标;并通过轮换、培训等手段逐步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而研究生可以借助生涯管理,了解自身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存在的不同需要,不同的职业任务和职业发展需要,从而不断调整,树立并实现职业目标,促进自身的生涯目标。

研究生的生涯管理应从考研开始。很多研究生在决定考研和报考的过程中将所谓的热门专业当成首选,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拿个文凭,根本不考虑个人的兴趣和能力,盲目行事。这样一来,在日后出现没有心思搞研究,专业课技能欠缺,最后形成就业观的误区,以致就业出现困难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研究生学习阶段,除了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之外,还要积极丰富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广泛关注社会需求,增强实用技能培训。这样在求职创业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发挥专业所长,展现在专业领域积累的自学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思辨力、创新能力,而不是盲目追求高薪要职。而在求职择业阶段,要明确个人生涯管理与发展是与企业发展、社会发展相关联的。在企业以人为本作为战略发展规划的同时,研究生个人也应将自身职业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与国家的需要相结合。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高精尖人才,研究生更应往社会最需要,最能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地方去。从长远看,个人的发展越有空间,它所增加的满足程度就越会在较长的时期内不断增加,以实现学以致用,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在研究生整个学习和就业的过程中,要树立弹性的就业观、择业观,既不把不利因素看的过重,导致产生盲目胆怯和期待伯乐的心理,缺乏抵抗挫折和自我状态调节的能力,也不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缺乏对社会现实、对就业市场的正确认识,导致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心理落差。应既能高成,又能低就,坦然面对各种就业、创业机会,通过正确的职业生涯评价,为以后更好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

其次,学校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就业观,完善价值观教育。高效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部门,要承担起提高学生就业意识与素质,创业精神与能力的责任。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实干精神,在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基础上学会择业与创业。针对学生在就业和择业方面的误区,加强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利益观、成才观,加强就业形势和政策的宣传。扭转研究生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加强研究生的诚信意识和法制观念,将研究生的德育教育和就业教育相结合,把加强研究生的理想教育作为创业观、择业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建立研究生就业心理咨询中心,对研究生进行就业、择业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就业心理,做好求职、面试、洽谈等过程的心理准备,并能更好的应对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

最后,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对研究生就业和创业提供相应支持。研究生作为高端人才,如能一展所长,人尽其才,无疑有助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有助于产业和地区的均衡发展,有助于实现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所以,在创业方面,可通过建立创业基金、创业园区等形式给研究生创业提供支持,园区内实行注册资本、税收、银行贷款方面的优惠政策,提供技术转化为生产的全方位支持。而在择业方面,通过产学研结合,给研究生提供各种形式的实践机会,通过接触真实的就业环境,磨练意志,积累经验,锻炼成熟的心理,提高综合素质,早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一、考研导向的利与弊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入学考试以来,“考研”逐渐成为社会上的一个焦点,特别是“十五”以来,考研人数逐年递增。教育部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扩招达34.4万人,报考人数为127.5万人,比2005年同比增长9%。据专家预测,“十一五”期间考研热将继续“高温”。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与研究生就业形势的相对看好,是考研不断升温的直接原因;本科生就业压力的日趋增大与学生增加就业砝码的需要,是考研不断升温的间接原因。所谓“考研导向”,就是通过研究生的“报考率”和“录取率”来评价教学质量或促使和激励本科生规避正常就业,而转向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更高要求。据权威部门统计,2006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占了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半壁江山”。考研导向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有诸多有利的方面:首先,可以暂缓就业压力,有利于学生增加就业砝码和扩大就业门路;第二,学生可以提高学历和自身能力,有利于拓展以后的发展空间;第三,学生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利于营造优良的学风和校风。

但是,如果一味追求考研,也会出现许多弊端和误区,我们对此必须有着清醒的认识:一是考研不是回避就业压力的“绿色通道”,学历不是最重要的求职砝码。考研不一定能规避就业压力。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某些地方高校“特别能考研”,如某校2004年考研报考率高达76%,平均录取率达到36%。这些“考研基地”、“考研学校”的出现,一者反映学校对考研导向的推波助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二者反映了高校在适应现实方面的无奈选择,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本科毕业生考研,的确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主观上的盲目和从众、客观上的被动和无奈。有学者认为,这些死记硬背的学生越过了考研的独木桥,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缓期三年再执行,将会导致“缓就业——考研——再就业”的恶性循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学位=工作”的公式已不再成立,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并不仅仅是一个“求职者”,更应该是新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过分注重考研率,会忽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忽视教学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也会成为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延续,从而会导致人才培养方案的不科学、不合理。学历文凭已不再是检验一个人所学专业知识状况的唯一指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综合素质才是最重要的求职砝码。

二是考研成本太高,研究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据资料显示:全国每年考研消费的总额至少超过30亿元。所以,有专家建议,本科生在考研前不妨先算清四笔账——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和心理成本,理性分析各种机会和成本后再看看考研是否适合自己。据教育部门统计,2005届全国毕业研究生数量在20万人左右,2006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将突破413万人,比上年相比增幅达到22%,以致2006年将有80万甚至更多大学毕业生待业。毕业研究生数量在增加,丽用人单位的需求并未扩大。2006年初针对复旦、同济等知名高校5000余名毕业研究生的心理状况调查显示:有67.1%的研究生认为压力来自于“就业”。统计

信息表明。研究生就业率只比本科生就业率略高一点,而且很多单位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很多研究生毕业后做的是本科生的工作,拿的也是本科生的薪酬。研究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目标短期化和趋向功利化,导致研究生就业屡屡碰壁。所以从总体趋势来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趋于务实,研究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考研的弊端:

第一是经济成本。毕业考研如果考得上,三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也不是小数字。如果一次考不上,还要考第 2 次、第 3 次,成本更加惊人。我们已经是成年人,应该做的是为父母分担压力,排除他们生活上的困难,而不是再为他们增加经济上的负担。那么退一步讲,.就业之后也不意味着没有机会读研,如果真的想进一步深造的话,参加工作之后能更深刻的认识到市场的需求,学习更有目标性,对于家庭困难的人还能奠定经济基础,一边赚钱,一边读书,何乐而不为呢?何乐而不为呢?何乐而不为呢第二是能力成本。要想有好的工作我们首先要适应社会需求,现在大多数企业,他们都重视实际能力、实践经验和可塑性,你只有进入社会,你才知道你到底需要什么,你才有动力去做每一件事。现在学校学习的都是一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相差很远,只有真正去接触实践才能找到方向,知道在哪方面还有能力的欠缺,从而避免出现在学校时的那种迷茫感。因此一个新踏上社会的研究生并不一定比有着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有太多优势。第三是机会成本,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考研的准备期间已经错过了就业的最佳时机,很多考研失败的人开始找工作,时常会被用人单位拒绝,原因都只有一个,企业认为考研没成功的人在进入单位的第一年试用期中,离开的比例大得多。这时考研反而成了求职的绊脚石我想这些并不是大家所喜闻乐见的吧?此外国家也一直在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创业,难道这种机会还不值得我们去争取吗?第四是社会成本,本科的知识已经能够满足我们在工作初期的需求,过高的学历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明显的优势,正如前几年一个北大学生卖猪肉,对方辩友认为他的专业知识会给他带来什么优势呢?对方辩友不会是想告诉

我他考的是杀猪系研究生吧?第五是时间成本,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吧?在现在这个社会,年轻就是资本,企业和事业单位都在大胆启用新人,我们的领导阶层也在逐渐年轻化,我们不应该在还年轻的时候尽早起步,抓住先机吗?如果一味的追求高学历那为什么不在硕士之后接着考博士,考完博士再考斗士,最后爽快点,咱们直接考个烈士回家不就万事无忧了吗?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应该大学毕业之后先就业,等看清形势之后再做进一步的打算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己不明白自己到底是想要什么,一味的随社会上的考研热,而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这本身就是缺乏自信,缺乏主观意识,缺乏能力的表现。考上研究生,去打工。那请问对方辩友你辛辛苦苦考上研究生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去打工浪费你宝贵的时间?

二、就业导向的利与弊

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难题。满足社会

需求和充分落实就业应当成为当前教育和学习的重要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入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实现根本性的转变。许多高校将学生就业状况作为办学的“导向仪”,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金石”;许多高校将大学生就业视为大众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目的与方向。所谓“就业导向”,就是运用

就业供求关系中的职业供给。即由经济社会发展所决定的人才供求关系中的人才需求,来指导教育的类型、层次及其专业的供给,来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显示度为高校“就业率”的高低。本科毕业生直接选择就业的有利方面主要表现在:首先,本科生就业率的提高,有利于缓僻社会、家庭的双重压力;其次,学生将高校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直接应用于工作实践,有利于及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促进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是,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偏差,造成了近几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突出。如果一味强调就业导向,难免会出现以下弊端和误区,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一是本科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不广不深,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不强。社会需要的人才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能够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于实际工作。调查资料表明,当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现在的应届本科生跟过去的毕业生相比整体素质有所降低。中国航天技术进出口总公司总书记王心阔先生一番话发人深省:“如今的学生吃苦太少,动手能力也比较差,走上社会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成,小事又不愿做。”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卖猪肉、武小锋卖糖葫芦等事象的出现,引起社会及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也充分说明:“学历≠能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就是知识面不广、创新能力不强、社会适应性不强。我国将在近几年逐步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见习期为6—12个月,以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培养理念,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二是学生偏重于资格技能的培训,忽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强调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为了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许多本科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参加各种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有调查显示,一个大学本科生平均要考2—3个证书,多者甚至7—8个。职业资格证书正成为规范和评价教育与教学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及市场发展的重要尺度。但是,仅仅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是不够的,一定要着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健全的人,应该是大学的首要使命,是比职业资格技能更具根本性的任务。现在许多高校在大力推行“研究性教学”,积极鼓励“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三、科学处理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口”问题我们在分析了考研导向与就业导向的利弊后不难看出,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好考研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以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是要重视宽口径培养人才,不断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无论考研还是就业,打好基础都是最重要的。高校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体现教育创新精神,全面实施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人才;要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推行“双学位”、“主副修”等培养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扩充知识,增强本领,拓宽就业面;还要积极改革招生和教学方式,扩大以专业大类招生的范围,一、二年级学习基础及应用基础课,三、四年级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各专业需求确定专业方向及人数,从而形成以教学改革为核心的自我调适机制,宽专统一,宽专适度,进一步提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要不断更新办学理念,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育。对考研与就业的选择,就学生而言,说到底就是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对办学者来说,是一个办学理念的选择。考研是为了更好地就业,就业后也可以在职考研,二者并不冲突,二者的核心是一样的——做人。国外非常重视教育学生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从中小学开始就向学生讲授职业规划的知识。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校开设“创业学”课程。英国牛津大学的“职业服务处”是世界上很多大学就业指导机

构的典范。而我们国内高校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且重视程度不够,最近一项调查表明: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3%的大学生规划不明确。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育已迫在眉睫。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时,我们必须把握其两个基本特性:一是层次性,即能根据大学生的年级、年龄、个性特征,在内容与形式上有针对性地展开;二是系统性,既包括技能的传授,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和心理的塑造,并且将其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让学生尽早地认识到自我规划的重要性,及时进行知识累积、能力锻炼和素质培养,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实现最优的选择。总之,考研与就业问题,无论是对社会、高校还是大学生个体来说,都是一个沉重而又无法回避的话题,选择困境的出现,既凸显出考研与就业导向与教学管理秩序维护的矛盾,也凸显着社会发展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带来的严峻就业现实。我们必须对此高度关注,正视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口”问题,尽快走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1.考研

利:延缓就业压力,推迟就业期的到来;有些城市,有些学校能给研究生解决户口的问题提高自身学历,增强竞争力;

国家出台了新的研究所扩招政策,考研相对容易,能够拿到更高的文凭;学术上有

创见,可以沿着这个方向一直努力,毕业后获得稳定的工作.

弊:研究生毕业后,毕业压力仍在,而且有了更为年轻的竞争者,压力越加沉重;

读研期间,不一定能学到对自身职业有用处的知识,白白浪费了积累经验的时间;

研究会生扩招,会出现和大学扩招相同的结果---研究所学历贬值,也许毕业后只有一个选择---考博...

研究生毕业或博士毕业后年龄偏大,失去年龄优势,特别是女生,要面临更多的年

龄歧视..

学术研究,层次越高,就业面越窄,毕业后,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此时却已无法放弃本专业...

建议:如果对某个专业,某种学问有无法遏制的热爱和相应的研究能力,要不浪费

自己的爱好和天才,继续深造,终有一天会有建树.但如果考研只是为了规避和缓

解就业压力,建议不要考研,研究生毕业后压力只增不减,而且会使你丧失积累经

验的机会,试想,2,3年内,你将与多少机会失之交臂.

2.年龄有时候是一种优势,因为年轻,有犯错误的时候也会有改正错误的机会,一旦年纪大了才开始接触社会,这些机会就会相应减少,试想,一个二十几岁的大学生

犯了错误,单位会念在他年纪小,给予原谅;但一个将近三十岁的人犯同样的错误,会让人诧异甚至认为不可原谅,善用年龄优势就是为自己留下余地.

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对我校研究生的就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标签:研究生;就业;问题;对策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也取得巨大的成就。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2008年增加到559万,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时代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迅速扩大,2006年研究生招生为40万人,2009年则近47万。同时,研究生走向社会的途径及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过去的高校分配转变为“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机制。因此,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其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研究生“就业难”开始凸现出来。研究生就业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我校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相关对策进行探讨。 1 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差别 为了了解不同专业研究生就业的差异,对我校2009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截止2009年12月31日)。工学、管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就业情况好,就业率为97%;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就业相对较好,就业率为93%;农学专业的研究生就业率为85%。由此可以看出,专业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较大。工学、管理学和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具有社会急需的专业技能,而且就业面相对较宽,城市对应岗位较多,就业情况总体较好。农学专业的研究生就业主要在学校、科研机构和规模较大的相关公司,市场需求不强,在就业过程中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就业难度较大。 1.2 就业期望值过高 研究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存在有业不就的现象。截止2009年12月31日,2009届已就业的毕业硕士研究生中,55%左右的研究生到机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单位工作,7%左右的研究生升学或出国深造,8%左右的研究生到大型国企和外资企业就业;3%的研究生从事临时的科研助理工作,21%左右的研究生到中小企业或基层岗位工作。由此可以说明,研究生就业目标集中在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和外企,“机关热、企业冷”现象十分明显,大多数毕业生以进政府机关、规模较大的事业单位为就业的优先目标。同时,中小型企业却受到冷遇,大量技术性、服务性岗位招不到员工,存在有业不就的现象,就业机会被浪费。2009年,云南省计划招录1万名大学生村官,经过动员鼓励,有70多位研究生报名考试,进入面试的研究生也有10多位。但是,有的研究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干脆放弃面试机会,最后只有1位研究生到村任职。

关于目前我国研究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每一个研究生经过了考研、读研一系列过程之后,就面临了毕业就业的问题。很多研究生找工作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就业面比较窄,能提供的选择不多,远远不如本科毕业生,因为大多数企业单位要求的学历都是本科。这算是一个研究生学历的劣势吗?不。 我们分析一下研究生就业的主导方向,主要有三种:机关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外企或大型国有企业。 不得不说,机关、事业单位往往是毕业研究生的首选。一方面由于这些单位对高学历毕业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另外一方面则跟研究生们找工作时求安稳的心态有关。机关事业单位虽然薪水不算太高,但有较完善的福利待遇,且工作稳定。很多单位(特别是外省市)都有评定职称、住房补贴等方面的优厚待遇。 近两年来,高校成为更多研究生的就业选择。其中,博士毕业生进高校可直接任教,而硕士研究生则主要担任行政工作或辅导员等。科研院所同样是研究生毕业时比较心仪的去向,主要原因是科研岗位与研究生们的专业对口度较高,工作也比较有挑战性,且常有经费资助。 事实上,理科研究生与文科研究生相比,到企业工作的可能性更大,一般主要在一些大型国企或知名外企的研发、高级分析研究性等岗位,这些岗位能发挥研究生的专业特长,同时也有较好的福利待遇。而文科毕业生到媒体、出版社等文化单位则相对较多。 专家称:就业路越来越窄,这并不是研究生就业的一个劣势,相反,说明因为他们的层次决定了相对明确的就业方向。拿博士来说,如进入企事业单位,2年后就能达到副高职称,进机关2年后也可达到副处级别。甚至有些外省市为了揽才,更是打出了诱人的条件:博士工作1年就可转为“正处”级别。从这一层面看,研究生择业起点比本科生高出了一大截。 研究生找工作的时候,不必羡慕本科生就业范围广。本科生看似就业面广,其实未“定型”,到了招聘市场就会乱了方寸。而研究生则表现出更多的冷静和专注。在读研考博时,他们已经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专业领域,求职目标非常清晰,找工作也直截了当,避免了很多“无用功”,大大节约了求职成本。 与大专生本科生相比,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技能的熟练程度等方面优势明显,特别是博士毕业生。而且,大多数研究生都有跟导师一起做课题的经验,理科研究生还有参与实际项目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弥足珍贵的,对求职有很大的帮助。很多大公司的技术研发岗位之所以青睐研究生,就是看中了这一份的经验。 许多人认为,搞研究、做学问是理科的专长,因此,读个理科的硕士、博士更好。而文科生恐怕会“越读越僵”,难找工作。我们比较一下不同的学校就业情况,发现上海交大通信、机电、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走俏;同济大学建筑、土木工程、环境科学、电子信息、机械、交通运输、汽车工程等专业的毕业生“抢手”;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今年毕业的研究生不到3月就已经是一抢而空。这些现象似乎都证明了理科研究生就业上的优势。然而,这并不是绝对。 术业有专攻。文理专业有差异,就业方向自然不同。理科研究生,要么留校执教,要么到重点科研单位搞学术研究,有的还可选择出国深造。文科学生由于留校名额不多,因此大多赴机关工作走上仕途。从薪酬上看,文理的确有差距,但薪酬并不能作为衡量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尺,兴趣志向不同,决定了就业道路不可能相同。 统招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几乎是没有区别的。在职研究生虽然只有学位证书,但是并不存在什么不良影响,在评职称,出国,加薪,考公务员等这些方面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且在职研究生的学位证书和统招研究生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对于统招研究生而言,在职研究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边工作,边学习,课程一般都会安排在周末,避免了与在职人员上班时间冲突,课程安排相对较轻松;同时,课程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可以立即在工作中去实践和运用,使学习变得简单快乐实用,学习目标明确,并且也更加有学习的动力;自主命题,自主考试,自主划线,自主录取,这样的话就会大大提高考试通过率,使考生考试更加容易。 目前看来,很多研究生就业时明显偏重地域性,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把眼光放在本地市区,不愿到外地就业。正因为如此,很多外地的就业信息处于被忽略状态,大量资源白白浪费。可是你并不知道,也许外地的某个工作更适合你将来的发展,比本地的一些工作要好很多。

经典辩论赛题目大全

经典辩论赛题目大全

经典辩论赛题目1.正方:贸易保护主义可以抑制 反方:贸易保护主义不能抑制 (1986年亚洲大专辩论会第2场辩题) 2.正方:发展旅游业利多于弊 反方:发展旅游业弊多于利 (1986年亚洲大专辩论会决赛辩题) 3.正方: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 反方:儒家思想不可以抵御西方歪风 (1988年亚洲大专辩论会决赛辩题) 4.正方: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反方: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93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4场辩题) 5.正方:安乐死应该合法化 反方:安乐死不应该合法化 (’93国际大专辩论会半决赛第1场辩题) 6.正方: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 反方: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 (’93国际大专辩论会半决赛第2场辩题) 7.正方:人性本善 反方:人性本恶 (’93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辩题)

8.正方:女性比男性更需要关怀 反方:男性比女性更需要关怀 (’95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1场辩题) 9.正方:治愚比治贫更重要 反方:治贫比治愚更重要 (’95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2场辩题) 10.正方:愚公应该移山 反方:愚公应该搬家 (’95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3场辩题) 11.正方:信息高速公路对发展中国家有利反方:信息高速公路对发展中国家不利(’95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4场辩题) 12.正方: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能统一 反方: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不能统一 (’95国际大专辩论会半决赛第1场辩题) 13.正方: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 反方: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 (’95国际大专辩论会半决赛第2场辩题) 14.正方:知难行易 反方:知易行难 ('95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辩题) 15.正方:各国政府应该全面禁烟

研究生兼职利大于弊辩论赛

研究生兼职利大于弊辩论赛如何驳倒对方的资料 1、Q:盲目兼职带来的不良现象。A:并非打工这一客观事物本身的缺陷,制度的不完善也不能掩盖打工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利益,正如车祸的存在不能否认车给我们带来的极大便利。这些现象并不是打工带来的,而是打工者自身带来的。Q:我们不能把研究生和打工中的任何一个拿出来说它的弊与利,正是由于研究生本身的一些问题,再加上社会对学生打工没有保障,才会有研究生打工有很多弊端之说!A:对方辩友不也承认了是社会保障的不健全才照成问题,非打工本身吗? 2、Q:打低级工。A1:何谓低级工,凭什么说他对我们没好处?A2:我们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但这是由我们没有正确认识兼职造成的。我们正是要通过今天的比赛来让大家认识到兼职利大于弊,从而让学校让社会正确引导,上述现象自然回得到遏制。A3:我们说一切大事都由小事做起,李嘉诚也是从一个卖桶的小工成长为一代首富的,只要你善于思考,也会从小的工作中得到许多。比如发传单,它确实可以使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能很快地与陌生人搭上话,并完成你的任务,这难道不是一种能力吗?(自由辩论) 3、Q:研究生兼职受骗。A1:难道只有兼职的研究生才会被骗吗?有多少学生毕业后一 样被骗。社会固然很复杂但研究生最终还是会容入其中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早一点接触社会,多一些社会经验也就意味着你比别人起步早,人生阅历多于别人,也就是说你被骗的几率更少,思想更成熟,处理问题更得心应手。A2:我们毕业后在社会上的工作就一定会一帆风顺吗?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过程,即使失败了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4、Q:过劳死A:那是他不会合理分配时间,谁能保证他毕业后工作不会过劳死?况且做兼职未必就要累到死为止吧。过劳死的只是个人,而辩题“研究生”是一个群体。 5、Q:影响学习(消耗精力)A1:兼职相对于全职打工来说,它不需要整天都工作,而只需在空余的时间里进行。那么这就既可以获得工作的经验,又可以保证不耽误理论学习了。A2:大学的成绩对以后工作影响毕竟有限,有功夫在宿舍玩电脑为何不用于兼职?A3:不兼职的人仅仅是大学学习,工作后这些人在处理工作与继续学习这问题时定是没有兼职过的人那般经验丰富。A4:大学的功能是理论联系实际,兼职正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A5:一个不能学会权衡而找到学习和兼职二者完美结合点的人,又怎能处理现代社会各种复杂关系呢?A6:中科大也对武汉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有26%的研究生正在做兼职,大四学生的兼职率更是高达40%。将近77%的人认为兼职不会或很少影响学习。 6、Q:消耗精力A1:研究生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如果仅仅是在空余的时间兼职就让人累得趴下,今后如何应付繁重的工作?A2: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兼职?并不是精力问题,而是自身能力修养问题。试问在场的各位评委,哪个不具有2个以上的身份?可以既是学生,又是别人的评委;每个人都具有多重的身份,要满足多种的要求,真的就没有人可以做好吗?你做了个合格的丈夫,就做不了孝顺的儿子吗? 7、 Q:校园是人文交际场所,不可缺乏人文交际。A:兼职是时代的潮流,为我们提供了 更好的与同学沟通的话题,我想,在同学们都在讨论他们的兼职经历时,没有兼职过的你如何融入其中? 8、Q:思想上受腐化A: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生不断的用先进思想文化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反腐防变的能力。越来越多的研究生们也在不断认清自我,分清利弊,以更加科学和务实的态度去选择兼职。因此,理智兼职和科学兼职将成为大学校园“兼职一族”们的更高追求。 9、Q:一旦合法权益被侵害,劳动监察部门一般情况下不接受其维权投诉。A1:但对方 辩友忽略了一个事实:现行的《劳动法》是94年制定的,10年前立法时,我国出于什么样的经济环境,现在又是什么环境?法律要为经济服务,修订劳动法早已迫在眉睫。我们不能因制度的不健全而否认兼职带给我们的利益A2:存在风险不一定就要冒风险。作为研究生

大学生本科毕业后先工作后考研合理

大学生本科毕业后,先工作后考研合理 (正一):谢谢主席评委,从辩题看这是一个考虑先工作或先考研的相对合理性问题需要先强调的是优中选优要突出的有三个要点。(一)大学生群体究竟应当如何处理考研和工作的先后关系。(二)如何评价工作与考研中的整体与局部群体与个人关系。三在保证最有利于成长的前提下对工作和考研谁更优先做出选择。无疑从判断群体与个人选择合理与否的两个角度社会与个人的层面来看大学毕业后先工作后考研都更为合理,首先个人成长和需要是相互适应的,现代社会市场发达高度分工无疑需要大量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现代大学正是以培养以高级技能的合作的工作者为基本前提的这是大学毕业后优先考虑工作的客观前提。其次大学承担为科研和生产培养人才的双重任务,促使它划分出学术型与应用型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学术型人才的石灰需求是少量的,培养是必须的,要保护的,可以鼓励他们先考研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趋势是明显的,要推动的应当鼓励他们先工作,这是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成功经验的概括也是我国大学教育发展的趋势,这有利于形成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人才结构再从个人层面上来看先工作再考验,首先有利于个人未来预期的理性化,考研的选择应当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社会地位工作能力,先工作经验的积累、心态的磨练、能力的独立、选择的自主为个人更高级的教育合理的奠基,其次有利于争取个人成长的更大空间,先工作,既可以获得分工时候的职位空间又可以获得个人的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还可以保证工作利益与教育利益的皆得更可以保证个人受教育的职业针对性。喧嚣的社会与宁静的社会之间也许我们更情愿呆在大学里知识的传奇浪漫的追求尘俗的远离吸引着大学毕业后先考研的人们。但是时代的召唤、现实的衡量、人生的挑战推动着我们暂别校园投身工作谢谢。 反一:谢谢主席,大家好!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先考研后工作更为合理这是一个对现实进行利弊权衡后的理性选择。第一我们双方都承认工作是必要的但是先考研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强大的社会竞争力。现代社会奉行能力主义崇尚个人才学,从个人发展的起点历程到最终的社会成就先拥有高学历者明显占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而目前企业对低层次的学历要求明显已呈萎缩态势,而今年高校毕业生的总量已达145 万。这一数字在未来几年还将继续扩大。相信对方已经看到本科生毕业找工作难已是严峻的现实,而与此相对研究生的签约率却仍居高不下因此从最大程度保证就业竞争力的角度看先考研后工作无疑更为合理。第二基于今天的辩题我们双方都必须承认考研和工作对大学生是必要的但从考研成功的角度看先考研成功的可能性显然更大。先工作固然可以较早地开始职业生涯但很可能失去先考研者的种种便利,先工作后因为家事之累和工作负担难免疏于学业而工作中获得的实践经验对于考研的成功作用又实在是微乎其微应届大学生先考研则轻车熟路,得心应手目前往届生的考研录取率只有18% 而应届大学生的考研录取率则高大40% 。并且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招生数量的逐年递增本科毕业生先考验的录取性随之增加,我方认为先考研并不妨碍下一步对工作的选择而先工作的大学生却因种种客观牵连和主观惰性而削弱考研的实力甚至最终放弃考研,大学本科毕业后先考验就意味着把握更多一次机会对自身的前途做出多一份承诺。从这点看显然先考研比先工作更为合理。个体的选择的确不能回避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的呼唤,唯有审时度势方能合情合理在学习化社会初露端之时愿每个毕业生都能与时俱进做出无悔的选择。谢谢 攻辩正方二对反方二: 正二:谢谢主席,有请对方二辩

研究生就业误区之我见

研究生就业误区之我见 刘洪韬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生部) 摘要:针对研究生目前就业方面出现的误区加以分析,找出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就业渠道和方法,以期提高研究生就业效率。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误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研究生招生录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凸显,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1],使得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工作的想法破灭,随之选择二三线城市的学生逐渐增多。学生的心理落差以及随之而来的相关问题增多[2-8],这些不得不引起相关部门,特别是教育培养干部的高度重视。控制风险、加强危机意识、把学生的就业与自己的本职工作的责任紧密相关,这些都成为了教育培养干部义不容辞的义务,而不能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轻视想法。如何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势在必行,如何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未来工作定位、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势在必行。本文根据工作中积累的一些学生就业方面的误区做一些简单的探讨,并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分析,期待可以对学生的未来就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学生就业中的心理误区 学生报考研究生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属于真正喜欢科研、热爱科研、并且以后决定以科研作为自己毕生事业追求的;第二类是本科或者硕士毕业找工作不理想,决定通过考研提高自己的就业砝码,也给自己一定的“延缓偿付期”[9]缓冲;第三类是属于想证明自己是否可以考上研究生,随大流,具体到底读研究生之后做什么没有概念的。当然还有一些个别的其他原因,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 由于这些情况的出现,在研究生毕业阶段就会出现不同的心理状态,主要的心理误区有如下特点: 1、急功近利型 因为学生就业的时段一般是毕业前一年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学生还在为毕业论文发愁,同时也在做实验和为毕业设计苦苦煎熬,导师、家庭、学校给的压力接踵而至,有些学生就会考虑用短时间随便找个工作,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去写毕业论文,这样其实对自己的未来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因为如果随便找一个工作一旦自己未来并不对这个工作感兴趣,那可能会后悔一辈子。 2、盲目择业型 属于这一类型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考虑好为什么读研究生,或者是考虑通过读研究生找一个更好的工作,但是学习几年之后,就业的政策可能有所变化、就业形势可能有所波动,所以很多合适的空缺职位并不像在读研究生之前那么丰富和乐观,所以在这种就业环境下,有些学生就撒网到处乱投简历,这样不但白白浪费时间,也没有有的放矢的针对性,盲目择业也会让学生很难有一份平静而坦然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未来工作,产生焦虑或者烦躁的情绪。

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2009届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 调查目的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和需求,帮助同学们正确地认识自我,看清当前形势,在求职过程中合理定位,适时就业,并为下一届毕业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借鉴。我院于2009年5月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在09届研究生毕业生(包括博士和硕士)中集中开展了一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书面调查活动。为了能够更全面的反映问题,让竟可能多的毕业生加入到调查中来,我们采用分班级发放问卷的形式,力求把工作做得细致,客观如实地把具体情况反映出来,形成一套完备的信息反馈和分析系统,以更好地做好我院09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二. 调查概况 此次共计发放问卷90份,实际回收61份,调查范围囊括我院研究生各个专业。由于实际调查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没有认真如实的填写问卷;2.问卷设计上有潜在的缺陷;3.后续统计工作的纰误,造成调查结果有一定程度的不准确性,但无论如何,都能够客观的反映一定问题。 三. 调查结果分析 1.进入就业单位的方式 通过校园现场招聘会是大多数毕业生进入就业单位的主要方式,约占调查人数的55.7%,通过网络信息和亲友介绍找到工作的同学各占18%,采取上门推销方式的同学占7%,调查中我们并没有发现以学校推荐或者公务员考试的方式进入工作单位的情况,而通过社会人才市场招聘获得工作的同学仅有一名。 大多数同学(约占64.9%)认为校园现场招聘会是毕业生择业的最佳方式,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直接留在实习基地和依靠网络信息也是不错的选择,各占16.4%和14.7%。 2.签约单位的性质 基于我们材料学院自身的特点和性质,毕业生即将从事的工作岗位性质以科研技术开发为主,其中研发性质占36.1%,技术支持占25.9%,此外从事教育事业的占14.8%,销售性质的仅占3.3%,其他性质的约占10%。 关于签约单位的性质,约33.0%的同学选择了事业单位,39.3%的同学选择了国企,14.8%的同学选择了私企,而进入外企工作的同学仅有3人,约占4.9%。 3.简历和面试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55.7%的毕业生总共投递了20到50份的简历,21.3%的毕业生总共投递了50到100份的简历,还有14.7%的毕业生投递了100到200份,可以看出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院毕业生求职的心理总体上是积极的。但从收到简历的数量看,大多数同学(约占77.1%)收到的简历在20份以内,参加面试的次数和最终拿到offer的情形也与此一致,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用人单位择聘人才的严格性,就业形势严峻不容忽视。 一些毕业生关于简历制作和投递的建议: A.突出重点,要针对不同应聘单位准备简历。 B.突出自己的优点,简明扼要

辩论赛题目大全

辩论题目大全 正方反方 个人的命运是由个人掌握个人的命运是由社会掌握便利器具便利便利器具不便利发掘人才需要考试发掘人才不需要考试民族技艺应该保密民族技艺不应该保密理想人才以仁为主理想人才以智为主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利大于弊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弊大于利金钱的追求与道德可以并行金钱的追求与道德可以并行杜绝盗版,消费者扮演比政府更重要的角色杜绝盗版,政府扮演比消费者更重要的角色个性需要刻意追求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利大于弊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弊大于利留学归国是个人问题不是社会问题留学归国是社会问题不是个人问题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文学名著比通俗文学影响大网络的娱乐性比实用性强网络的实用性比娱乐性强网络的发展对文学弊大于利网络的发展对文学利大于弊相处容易相爱难相爱容易相处难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弊大于利青年成才的关键是自身能力&nb sp; 青年成才的关键是外部机遇 环境保护应该以人为本环境保护应该以自然为本企业发展需要无私奉献精神企业发展不需要无私奉献精神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成大事者也拘小节审判时参考判例在我国利大于弊审判时参考判例在我国弊大于利

杜绝盗版,政府比消费者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杜绝盗版,消费者比政府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送子女进名校,利大于弊送子女进名校,弊大于利避免人才外流,是政府的责任避免人才外流,不是政府的责任爱的教育比体罚更有效体罚比爱的教育更有效合作比竞争,更能使文明进步竞争比合作,更能使文明进步天灾比人祸更可怕人祸比天灾更可怕相爱容易相处难相处容易相爱难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远亲新闻自由是社会改革的最大动力新闻自由不是社会改革的最大动力全球化能为我国带来经济发展全球化不能为我国带来经济发展性教育应列为中学课程性教育不应列为中学课程性教育是科学教育性教育是道德教育道义比利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更大利益比道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更大博彩事业的兴旺是社会进步繁荣的象征博彩事业的兴旺不是社会进步繁荣的象征教育应注重人格培训多于知识培训教育应注重知识培训多于人格培训银行合并对国家未来经济发展利大于弊银行合并对国家未来 经济发展弊大于利 男性比女性更需要关怀女性比男性更需要关怀劳心者比劳力者对社会更有贡献劳力者比劳心者对社会更有贡献新闻价值比新闻道德重要新闻道德比新闻价值重要强权胜于公理公理胜于强权大学私营化的利大于弊大学私营化的弊大于利文化建设应先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应先于文化建设以暴制暴是打击恐怖主义最有效的途径以暴制暴不是打击恐怖主义最有效的途径重奖大学新生利大于弊重奖大学新生弊大于利

辩论赛先考研更合理一辩陈词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 我方认为,大学本科毕业后,先考研后工作更合理! 首先,来明确一下辩题,今天我们所要讨论的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而这两种人生规划中,先后次序安排哪个更合理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合理呢,合理即合乎道理或事理。 下面我就从一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方观点。 第一.判断合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学本科毕业后,无论是先考研后工作还是先工作后考研,我们追求的目标都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造福于人类社会。那么这两种人生规划中哪种更有利于我们达到这一目标,它就是更合理的。 第二,先考研后工作,从社会竞争力来看,研究生的知识积累更加专业和全面,更具竞争力,而社会对研究生的认可也远远高于本科生。再从先考研可行性来看,在大学本科毕业后就考研可以说是趁热打铁,无论是从学习状态的延续性、学习知识的系统性都远远胜于工作后再考研。反观,先工作后考研。我们不否认先工作后考研的极个别成功案例。但从整体来看,固然他们有着先工作后考研的美好想法,可等他们工作后,生活的琐碎,工作的压力,让多少人想考研却力不从心。而剩下,还有多少会考研,多少能考上研呢。所以从无论是竞争力还是可行性,先考研后工作更能充分发挥我们的潜能,更有效的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固然更加合理。 第三,从国家大局角度看,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工业方面,转变现有的以做外贸出口代工为主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从而不断自主创新,升级成技术密集型产业,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改变中国“世界工厂”的角色!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而要做到这些,最需要的无疑是拥有创造思维的高学历人力。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实现中国梦,而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中国梦,依靠的是创造,创新所带来的活力,依靠的是那些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科研工作者们。是他们,给我了我们飞天的梦想。他们,用自身实践告诉我们,先考研后工作投身实践,于国于民都更为合理。 综上所述,我方宁死不屈的认为毕业后先考研后工作更为合理。 1,请问对方辩友,你觉得你认为一个高中生,是先工作还是先考大学更合理呢?为什么你不先工作几年再来考大学呢? 2,我们知道,人的思维具有局限性,容易受所在的环境,空间的影响。一个高中生,既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投身工作,你让他去选择那个更合理,这个选择本身就不合理。而邓小平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们接受大学教育,从中学到了很多我以前不懂的知识,明白的道理,才发现原来先考大学更合理。同样的道理,作为一名大学,先考研还是先工作,我想毋庸置疑了吧,如果对方辩友,还执迷不悟,是不是对我们一代伟人邓小平有什么意见啊。 3,请问对方辩友,你工作了再考研,那考完研之后呢? 4,既然我们每个人的最终目的都是要投入工作,那么对方辩友,为什么要这么折腾一圈呢?难道对方辩友需要通过现实工作的打击与磨砺,才能认识到考研对己对国的重要性吗?那我现在就告诉对方辩友这个道理,还需要对方辩友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5,我们今天讨论是先考研还是先工作那个更合理的问题,那让我来告诉对方辩友,什么叫合理?合理,既合乎道理或事理,合乎个体与整体发展规律,寻求整体与个体同时提高。 对方辩友,难道你觉得你的折腾来折腾去的曲线救国合乎事理吗?念小学,上初中,升高中,读大学,研究生,人间有道你为什么不走?而地狱无门你却偏行? 6,现在我们去讨论选择那个更合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争论。而是从讨论中选出那个跟符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今年大学生就业困境尤其明显。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失衡、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观念误区等都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下面给大家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希望能帮到大家。 原因一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原因二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

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原因三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原因四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原因五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

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2009 .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和需求,帮助同学们正确地认识自我,看清当 前形势,在求职过程中合理定位,适时就业,并为下一届毕业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借鉴。我院 于2009年5月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在09届研究生毕业生(包括博士和硕士)中集中开展 了一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书面调查活动。为了能够更全面的反映问题,让竟可能多的毕业生 加入到调查中来,我们采用分班级发放问卷的形式,力求把工作做得细致,客观如实地把具 体情况反映出来,形成一套完备的信息反馈和分析系统,以更好地做好我院09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 此次共计发放问卷90份,实际回收61份,调查范围囊括我院研究生各个专业。由于实 际调查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没有认真如实的填写问卷;2.问卷设计上有潜在的缺陷;3.后续统计工作的纰误,造成调查结果有一定程度的不准确性,但无论如何,都能够 客观的反映一定问题。 .

1.进入就业单位的方式 通过校园现场招聘会是大多数毕业生进入就业单位的主要方式,约占调查人数的55.7%,通过网络信息和亲友介绍找到工作的同学各占18%,采取上门推销方式的同学占7%,调查中我们并没有发现以学校推荐或者公务员考试的方式进入工作单位的情况,而通过社会人才 市场招聘获得工作的同学仅有一名。 大多数同学(约占64.9%)认为校园现场招聘会是毕业生择业的最佳方式,也有一部分 同学认为直接留在实习基地和依靠网络信息也是不错的选择,各占16.4%和14.7%。 2.签约单位的性质 基于我们材料学院自身的特点和性质,毕业生即将从事的工作岗位性质以科研技术开发 为主,其中研发性质占36.1%,技术支持占25.9%,此外从事教育事业的占14.8%,销售性质的仅占3.3%,其他性质的约占10%。 关于签约单位的性质,约33.0%的同学选择了事业单位,39.3%的同学选择了国企,14.8%的同学选择了私企,而进入外企工作的同学仅有3人,约占4.9%。 3.简历和面试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55.7%的毕业生总共投递了20到50份的简历,21.3%的毕业生总共投递了50到100份的简历,还有14.7%的毕业生投递了100到200份,可以看出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院毕业生求职的心理总体上是积极的。但从收到简历的数量看,大多数 同学(约占77.1%)收到的简历在20份以内,参加面试的次数和最终拿到offer的情形也与此一致,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用人单位择聘人才的严格性,就业形势严峻不容忽视。一些毕业生关于简历制作和投递的建议:

辩论赛题目大全

... 辩论题目大全 正方反方 个人的命运是由个人掌握个人的命运是由社会掌握便利器具便利便利器具不便利 发掘人才需要考试发掘人才不需要考试 民族技艺应该保密民族技艺不应该保密 理想人才以仁为主理想人才以智为主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利大于弊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弊大于 利 金钱的追求与道德可以并行金钱的追求与道德可以并行 杜绝盗版,消费者扮演比政府更重要的角色杜绝盗版,政府扮演比消费者更重要的角色 个性需要刻意追求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 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利大于弊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弊大于 利 留学归国是个人问题不是社会 问题留学归国是社会问题不是个人问题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文学名著比通俗文学影响大 网络的娱乐性比实用性强网络的实用性比娱乐性强 网络的发展对文学弊大于利网络的发展对文学利大于弊 相处容易相爱难相爱容易相处难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弊大于 利 青年成才的关键是自身能力&nb sp; 青年成才的关键是外部机遇 环境保护应该以人为本环境保护应该以自然为本 企业发展需要无私奉献精神企业发展不需要无私奉献精神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成大事者也拘小节 审判时参考判例在我国利大于弊审判时参考判例在我国弊大于利.. 专业资料整理

... 杜绝盗版,政府比消费者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杜绝盗版,消费者比政府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送子女进名校,利大于弊送子女进名校,弊大于利 避免人才外流,是政府的责任避免人才外流,不是政府的责任 爱的教育比体罚更有效体罚比爱的教育更有效 合作比竞争,更能使文明进步竞争比合作,更能使文明进步 天灾比人祸更可怕人祸比天灾更可怕 相爱容易相处难相处容易相爱难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远亲 新闻自由是社会改革的最大动 力新闻自由不是社会改革的最大动力全球化能为我国带来经济发展全球化不能为我国带来经济发展 性教育应列为中学课程性教育不应列为中学课程 性教育是科学教育性教育是道德教育 道义比利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更大利益比道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更大 博彩事业的兴旺是社会进步繁荣的象征博彩事业的兴旺不是社会进步繁荣的象征 教育应注重人格培训多于知识 培训教育应注重知识培训多于人格培训 银行合并对国家未来经济发展利 大于弊银行合并对国家未来 经济发展弊大于利 男性比女性更需要关怀女性比男性更需要关怀 劳心者比劳力者对社会更有贡 献劳力者比劳心者对社会更有贡献 新闻价值比新闻道德重要新闻道德比新闻价值重要 强权胜于公理公理胜于强权 大学私营化的利大于弊大学私营化的弊大于利 文化建设应先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应先于文化建设 以暴制暴是打击恐怖主义最有效的途径以暴制暴不是打击恐怖主义最有效的途径 重奖大学新生利大于弊重奖大学新生弊大于利.. 专业资料整理

浅析研究生就业与创业问题

浅析研究生就业与创业问题 摘要: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对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随着自主创业成为社会的热点,自主创业也成为研究生当前比较认同的一种就业形式。本文主要讨论分析了当前研究生面临的就业问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高校的自主创业教育以及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探讨。 关键词:就业创新能力自主创业 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采取了研究生扩招的政策。而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供需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进而导致研究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研究生就业压力也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研究生在就业情况显得很不景气。在当前严峻的研究生就业形势下,对研究生实施创业教育,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培养一大批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1、研究生就业问题 据资料显示,2012年全国共招收58.4万名研究生,与2007年的44.9万人相比,5年间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了30%,比2003年翻了一番。来自《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考研人数首次突破百万人。自此,直到2009年,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年至2011年,连续3年硕士生的就业率甚至不及本科生。一份来自江苏省人才市场的统计也证实了这种尴尬:2011年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就业率为86.62%,本科生为90.30%,专科生为94.10%,研究生就业率低于专科生就业率近8个百分点。目前,就这些数据分析,研究生就业遭遇尴尬局面,压力不断增加,研究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对研究生的就业创业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的研究就越发重要。1.1研究生面临就业难问题的原因 就业难对于出现的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不断降低的趋势,社会、教育机构以及学生群体都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不是单方面造成的,

心理学硕士的就业情况分析

心理学在中国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这个专业了解得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就业范围。不过,目前由于就读人数相对较少,其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目前心理学硕士就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普通高校,这是心理学研究生毕业以后的主要去向。近年来高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纷纷开设心理学的公共课,心理学硕士担任起高校心理公共课的老师。这无疑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生的就业面。对于心理学硕士来说最好的就业方向之一是进入心理学系和教育系成为一名心理学老师。但是,随着博士毕业生的增多和硕士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从事这一职业将越来越困难。高校中的心理咨询中心也为心理学硕士提供了就业机会。不过,这一般需要在校期间具有心理咨询的实践,并且一般情况下是女生优先考虑。心理学研究生在竞聘辅导员一职上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有竞争力,但是一般情况下,入党是先决条件。高校工作的薪酬随具体职位和地区而异。 第二,公务员。招心理学研究生作公务员的一般是公安系统:公安局、劳教所、监狱、边检站等都是可能的去处。部分单位对于受聘人员的身体要求比较严格,有的还需要进行体能测试。 第三,企业。心理学研究生去企业主要从事猎头(人才中介)、企业咨询和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研究生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同,心理学学生倡导人性化的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生有所互补。但是由于人们对心理学这个专业还不是很了解,心理系的学生不如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生具有竞争力。心理系的研究生还可以从事市场调研的工作,但是人数比较少,一般是本科生稍多。 第四,中小学。一般招的是本科生,其心理咨询部门主要是作为“花瓶”来应付教育部门的检查,所以前途不被看好,加上收入较低,一般研究生是看不上的,除非找不到工作,一般是不予考虑。 第五,心理咨询工作者。国内这个行业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单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未必能够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准,要想有外国同行的薪水有待去开拓。 第六,医院和诊所。学习临床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学生,可以去医院或心理诊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工作,但是以中国现今对心理医生的需求,再加上去医院需要有行医执照难度比较大。

经典辩论赛题目大全

经典辩论赛题目1.正方:贸易保护主义可以抑制 反方:贸易保护主义不能抑制 (1986年亚洲大专辩论会第2场辩题) 2.正方:发展旅游业利多于弊 反方:发展旅游业弊多于利 (1986年亚洲大专辩论会决赛辩题) 3.正方: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 反方:儒家思想不可以抵御西方歪风 (1988年亚洲大专辩论会决赛辩题) 4.正方: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反方: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93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4场辩题) 5.正方:安乐死应该合法化 反方:安乐死不应该合法化 (’93国际大专辩论会半决赛第1场辩题) 6.正方: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反方: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93国际大专辩论会半决赛第2场辩题) 7.正方:人性本善 反方:人性本恶 (’93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辩题) 8.正方:女性比男性更需要关怀

反方:男性比女性更需要关怀 (’95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1场辩题) 9.正方:治愚比治贫更重要 反方:治贫比治愚更重要 (’95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2场辩题) 10.正方:愚公应该移山 反方:愚公应该搬家 (’95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3场辩题) 11.正方:信息高速公路对发展中国家有利反方:信息高速公路对发展中国家不利(’95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4场辩题)

12.正方: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能统一 反方: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不能统一 (’95国际大专辩论会半决赛第1场辩题) 13.正方: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 反方: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 (’95国际大专辩论会半决赛第2场辩题) 14.正方:知难行易 反方:知易行难 ('95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辩题) 15.正方:各国政府应该全面禁烟 反方:各国政府不应该全面禁烟

活动方案 大学研究生辩论赛 大学研究生辩论大赛活动策划书

大学研究生辩论赛大学研究生辩论大赛活 动策划书 为活跃我校研究生学术氛围、倡导清新学风,校研究生会实践部特主办本学年"学术文化节"系列活动之"学风建设辩论赛",本次辩论赛将由全校12个学院的6支代表队参加。1.活动主题:"辩德行才思,论治学风范"2.活动日程3月22日抽签确定分组和每轮辩题(已进行)3月25日赛前培训初赛第一场正方:6队(金融人文)反方:1队(法学信息)初赛第二场正方:5队(工商安工)反方:3队(劳经财税)4月12日17:30-19:30地点:3号楼501初赛第三场正方:2队(经济城市)反方:4队(会计统计)半决赛(初赛中晋级三组抽签,一组直接晋级,另外两组淘汰赛)4月26日17:30-19:30地点:大学生活动中心109决赛3.辩论赛程序(由辩论赛主席执行)(1)主席宣布辩论赛开始(1分钟)(2)主席介绍参赛代表队和评委(2分钟)(3)主席宣布辩题及规则(3分钟)(4)辩论比赛环节(34分钟)(5)评委打分,观众提问(5分钟)(6)评委入席、点评嘉宾评析发言(5分钟)(7)宣布比赛结果(2分钟)(8)比赛结束4.辩论程序【比赛要求】每两个学院派出一名代表队,每支队伍由四人组成。【赛程安排】比赛实行单轮淘汰制。各院代表队将抽签决定分组与辩题。每组两支队伍,经过一轮比赛的胜出方将进入下一轮比赛。【比赛赛制】借鉴流行的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模式,比赛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开篇陈词:正方一辩开篇立论3分钟反方一辩开篇立论3分钟每方剩余30秒时,记时员举牌提示。时间用尽时,铃声响起,终

止发言。第二阶段,驳论阶段:正方二辩陈辞1.5分反方二辩陈辞1.5分。每方剩余30秒时,记时员举牌提示。时间用尽时,铃声响起,终止发言。第三阶段,攻辩环节: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攻辩1.5分钟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攻辩1.5分钟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攻辩1.5分钟反方三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攻辩1.5分钟从正方开始,依上述顺序进行,注意:一方提问,另一方回答,提问方不得回答问题,回答方不得提问。每轮提问时间不超过30秒,问题数目不限,每轮提问加回答时间总计一分三十秒。每方时间用尽时,铃声响起,终止发言。第四阶段,攻辩小结:反方二作攻辩小结1.5分钟正方二辩小结1.5分钟从反方开始,能紧随攻辩人发言内容时间。每方各一分三十秒。每方剩余30秒时,计时员举牌提示。时间用尽时,铃声响起,终止发言。第五阶段,自由辩论:正方发言时间5分钟反方发言时间5分钟一方言毕落座即为对方开始发言之时,双方必须交替发言。每方四位辩手注意配合以及时间,方用时完毕时不得再发言,另一方如有剩余时间要求继续发言。自由辩论共10分钟,双方各5分钟。每方剩余30秒时,计时员举牌提示。时间用尽时,铃声响起,终止发言。第六阶段,总结陈辞:反方四辩总结陈词3分钟正方四辩总结陈词3分钟每方剩余三十秒时,计时员举牌提示。时间用尽时,铃声响起,终止发言。5.辩论赛细则时间提示立论陈词、总结陈词阶段,每方使用时间剩余30秒时,记时员提示;用时满时,以铃声终止发言。其他阶段,无用时提醒,用时满时,以铃声终止发言。终止铃声响时,发言辩手必须停止发言,否则作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