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国内旅游创新研究进展_王丽华

近年国内旅游创新研究进展_王丽华
近年国内旅游创新研究进展_王丽华

旅游研究,2015,7(1):28 33doi :10.3969/j.issn.1674-5841.2015.01.000

Tourism Research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142);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3DTJ006)成果;国家旅游局旅游

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资助(TYE2TP01413)。

作者简介:王丽华(1977—),女,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

游影响及旅游开发与管理;孟玉慧(1990—),女,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高等教育与旅游开发与管理。

近年国内旅游创新研究进展

王丽华,孟玉慧

摘要:文章对我国近年来旅游创新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及总结。首先集中阐述了旅游创新的概念、特点、理论体系等基础研究;旅游创新内容研究主要是从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及营销、旅游管理制度及组织等方面开展;旅游创新方法及路径研究包括理念、科技、文化等方面;进而对旅游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进行总结;最后指出对未来研究的几点思考,以此希望对旅游创新研究及旅游业创新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关键词:旅游创新;研究进展;创新内容;展望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841(2015)01-0028-06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地位的提升和不断发展,旅游业持续升温。在旅游需求不断扩大和旅游供给同质化的矛盾中,旅游创新显得格外重要。虽然我国对旅游创新的研究相对国外而言比较晚,但是诸多学者也开始逐渐关注旅游创新研究的领域,并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

一、文献统计分析

本文统计文献主要包括学术期刊论文、硕博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以及著作四类,以期所选文献更具代表性和权威性。首先,利用“中国学

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

,在文献类别中选择期刊,点击“高级检索”

,在检索栏上输入“旅游创新”并选择篇名,同时并含“基础理论

”“路径方法”“评价”,并选择模糊,时间跨度选择至2013年进行检索;其次,在检索栏上输入“创新”并选择篇名,同时并含“旅游资源(要素)”“旅游产品(业态)”“旅游市场(营销

)”“旅游管理制度(组织)”,并选择模糊,且时间跨度不变。通过检索,剔除无效文献后得到226篇期刊论文。同样,在文献类别中分别选择“硕博士”和“会议”,检索条件与期刊一致,

对所选文献剔除无效文献后得到硕士论文27篇,博士论文4篇,会议论文19篇。此外,笔者利用中国国家图书馆,选择“馆藏目录检索”,在检索栏中分别输入“旅游资源要素创新”“旅游产品(业态)创新”“旅游(市场)营销创新”

“旅游管理制度创新”“旅游创新理论”“旅游创新方法(路径)”和“旅游创新评价”

,并选择“正题名”和“中文文献”,点击书目检索,剔除无效文献后检索到11部中文著作。基于上述所选文献,笔者按照时间和内容分别进行归纳(表1、表2)。

表1

文献数量分类统计年份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会议论文中文著作总计/篇2013414044532012205120282011191122252010214011272009151024222008212130272008年之前

8910150105总计

226

27

4

19

11

287

表2文献内容统计

论文内容数量/篇

旅游资源(要素)创新57

旅游产品(业态)创新152

旅游市场及营销创新25

旅游管理制度、组织创新5

旅游基础理论创新14

旅游创新路径(方法)24

旅游创新评价10

由表1可以看出,2008年到2013年6年中,每年关于旅游创新研究的文献基本维持在25篇左右,其中2013年与其他年份相比数量较多,达53篇。可见近几年来学者越来越重视旅游创新的研究。由表2可以看出,所选文献对旅游资源(要素)创新和旅游产品(业态)创新的研究比较多,达到57篇和152篇;对旅游管理制度和组织创新的研究比较少,为5篇;其余文献数量在10到25篇左右。笔者后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所选内容进行归纳,述评和展望,希望能够对我国未来旅游创新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二、旅游创新的基础理论研究

(一)旅游创新的概念

创新是一种质的飞越,并非量的改变,该词并没有统一的概念,却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如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服务创新等。其中旅游创新也应包含在创新概念之内。目前旅游创新一词大量出现在旅游相关的文献中,可见创新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虽然旅游创新被大量提及,但对其概念研究并没有达成一致,总结各种观点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一类学者直接引用创新相关概念,把熊彼特(1912)的创新理论中对创新的定义(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市场创新、输入创新、组织创新)直接应用到旅游中。但是这种理论是应用于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运用到旅游业有失准确,忽视了旅游的特性。第二类是部分学者从旅游资源创新、旅游活动创新、旅游科技创新、区域旅游创新等不同研究视角分别对某一类旅游创新的概念进行的探讨。其中旅游资源创新研究中,周智生[1](2007)在研究区域文化整合与发展问题中认为要重视各民族社区参与能力的培育使之能在旅游开发中得到协调发展,即文化多样性对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整合重构的内在发展要求。旅游活动创新中,李健和郑国全[2]是以山地休闲旅游为前提研究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科技旅游创新中,钟海生[3]则指出科技创新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并分析了旅游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此外,张葳[4]、邱云美[5]、董观志[6]等对区域旅游创新能力的策略进行研究,通过对某省或某一地区旅游创新存在问题的剖析提出解决策略,或者通过完善区域旅游创新投入体系来优化旅游创新管理体系,为区域旅游创新提供支撑体系。总体来说,第二类是在分类的基础上论述旅游创新的概念,难以从整体上对旅游创新进行全方位的定义,缺乏全面性。第三类是从旅游和创新两方面分别设定应该满足的条件来定义旅游创新,如郭峦[7](2011)认为,旅游创新既要满足创新的新颖性和应用性,又要符合旅游活动或旅游产业特有的属性。此类定义是从宏观整体出发,具有理论价值,但是对其内在实质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旅游创新的特点

相对于旅游创新概念的研究,我国对旅游创新特点的研究比较少。具有代表性的是郭峦[7-8](2011;2012)把旅游创新的特点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与技术创新的比较中得出其内涵和新颖范围更宽泛,消费者是主要参与者,不受限于区域的经济水平等;一种是与其他创新的比较中得出旅游创新往往是跨区域的,范围更广泛,并且容易与外界因素融合产生不同的旅游创新方式。此类观点虽然从不同创新领域对比得出了旅游创新的独特之处,但是没有很好地从旅游创新本身或者从主体角度对其特点进行全面把握。此外,宋娜[9](2012)指出旅游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特点包括行业分布多元化、地域分布广泛、资源流动性大、组织灵活多变等特点,此观点也只是某一领域的特点分析,缺乏代表性和概括性。

(三)旅游创新的理论体系

加强旅游创新理论研究才能更好服务于实践,为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依据。目前我国对旅游创新理论研究较少。其中部分学者从某一旅游类型出发,研究旅游理论的创新。如李湘[10](2006)在红色旅游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研究中,找出了影响红色旅游的因素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指出应加强思想建设和理论研究,以确保红

92

第1期王丽华,孟玉慧:近年国内旅游创新研究进展

色旅游的特色开发。同年,毛凤玲[11](2006)对可持续旅游消费理论创新进行探讨,提出了物质消费、精神消费、生态消费的三元消费结构。两位学者所关注的旅游创新都具有一定理论价值,而落实到具体某一类型开展旅游创新理论研究更易找到突破口。

旅游创新体系的研究主要针对特定类型旅游线路的体系研究或对新开发类型旅游线路的体系摸索。王志宇[12]、张伟[13]、宋振春[14](2012)等均对文化旅游创新体系进行研究,并指出其是社会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复杂结构;丁焕峰[15](2002)则通过对大城市边缘山地旅游创新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山地旅游创新系统的内涵及其构成。可见,目前关于旅游创新体系研究涉及的旅游创新类型较少,因而开拓更多类型的旅游创新,并探讨其创新体系的构成,更具理论意义。

三、旅游创新的内容研究

在经济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快速升级的今天,不断深入对旅游创新内容的研究才能符合现代旅游发展的方向。宝贡敏(2006)指出:“现代旅游业的创新,主要应从创造高层次的娱乐、推进高层次的认知、强化高层次的沟通、推动高层次的环境保护,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高层次的和谐共处等方面下功夫”[16]。各类学者对创新内容的界定层出不穷,总结起来大致涵盖旅游资源要素创新、旅游产品或旅游业态创新、旅游市场及营销创新、旅游管理制度及组织创新等几方面。

(一)旅游资源及要素创新

我国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因此关于旅游资源及要素创新的研究比较多。诸学者以不同旅游资源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类型旅游资源应具备的自身发展要素或者可以开发的其他发展要素,进一步提出促进旅游资源创新发展的途径。对于旅游资源自身发展要素的分析,如蒋丽娜[17](2007)等在研究风景区水域旅游资源中,分析了开发条件,并结合水域要素的内涵,提出注重水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及挖掘水域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促进了风景区的协调发展。结合其他相关旅游资源要素开展的研究,如周孟林[18](2012)等在探讨红色旅游资源的创新发展中以桂林为例,整合桂林多种资源要素,提出红色旅游与“三农”旅游相结合的创新方式,有利于红色旅游与“三农”旅游的共同发展。此外,杨会娟[19](2013)研究了河北省农业文化旅游资源的创新,探讨了农业文化融入农业旅游的策略等。综上可见,应深入探讨旅游资源开发创新的同时,关注旅游各相关要素及之间的关系,寻求旅游创新的突破口。

(二)旅游产品或旅游业态创新

目前,旅游产品内容形式趋于老化,主体线路缺少个性,很难满足游客千变万化的旅游需求,因此旅游产品的创新一直是学者比较关注的话题。国内关于旅游产品创新的研究可按全国、区域、特定目的地三个层次来看。针对全国范围的研究,如陈雪钧[20](2012)通过对发达国家经验的借鉴,提出我国乡村旅游项目创新的策略,包括完善旅游支撑体系、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创新乡村旅游产品等,把乡村文化特色融入到旅游产品中去,研究极具代表性。针对区域范围的研究,如董培海[21](2010)通过对滇西北区域旅游业的概况分析,探讨了滇西北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打造怒江观光型旅游产品的思想,体现该区域民族文化特色。针对目的地范围的研究,如李健[22](2006)研究了山地休闲旅游时尚产品的开发,同时指出应针对旅游产品的特色开发相关联的旅游活动。总而言之,学者研究的侧重点是针对不同空间尺度制定具有区域旅游特色的产品,而对于旅游附加产品的设计较少,有待进一步探讨。

国内旅游业态创新研究代表人物魏小安,在其《旅游业态创新与新商机》[23](2009)一书中对新时代下旅游业态创新进行深入思考,并从多个视角探讨旅游业如何创新,如何寻找新的商机。综观现有文献,关于旅游业态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业和企业两个层次,而对于创新的方式更多集中在旅游产品创新上。如汪鑫[24](2004)对中国旅游行业经营战略分析中提到应该根据自己的产品定位制定相应的战略;胡月英[25](2007)阐述了我国旅游企业的营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体验为中心的旅游产品创新思路。可见,关于旅游业态的创新应落足于提升竞争能力,产品营销的创新更具意义。

(三)旅游市场及营销创新

旅游市场及营销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目标市场创新,二是营销手段创

03旅游研究第7卷

新。旅游目标市场创新研究中,如张昭媛[26](2012)等在研究旅游目的地市场再定位创新中,对日照旅游市场的二次开拓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此研究很好地抓住了目标市场的消费趋势,并且明确市场细分,塑造了良好的区域品牌形象;营销手段创新研究中,如包晓光[27](2012)在研究河南绿色旅游营销策略创新中指出,旅游企业应制定适宜的绿色营销组合策略,充分利用河南省绿色旅游资源等。综上可见,市场营销手段创新的研究尚待深入,应该加强实证研究,并对营销效果进行有效评估。

(四)旅游管理制度及组织创新

现代旅游企业竞争的实质是资金、人才、科技、信息、旅游资源等因素的组合力的竞争,而要使这种组合力达到最大,则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来进行[28]。国内学者对于旅游管理制度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企业和旅游市场的管理机制创新方面。旷健玲[29]等(2006)对旅游企业体制创新的研究中,以湘鄂渝黔边旅游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响其管理创新的因素是制度和人才因素,并进一步提出管理创新的对策。邹慧萍[30]等(1996)提出建立灵活快速反应的旅游生产服务系统(ATSS),分析了ATSS管理创新机理,并指出该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政府行政协调机制的替代。旅游组织创新研究中,主要是通过区域间的有效合作来实现组织形式的创新,如秦学[31](2006)指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要随着区域发展不断创新,主要表现在合作模式的多样性等方面,并以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泛珠江三角洲”和“大珠江三角洲”为典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区域旅游合作的创新模式。可看出,对于管理制度及组织创新的研究多从宏观尺度进行,应加强微观层面,如小尺度空间、企业部门或旅游市场某一环节管理机制的深入探讨,从而才能实现组织间层级分工明确,管理创新落实到位。

四、旅游创新方法及路径研究

(一)规划理念及方法创新

理念指导行为,方法决定效果,旅游创新过程中,理念及方法的创新尤为重要。目前许多学者研究旅游业改革创新的新方法新路径,及方法路径的现实性,以期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如李悦铮[32]等(2011)在海岛旅游度假区规划创新研究中,提出了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规划的理念创新、体制创新与模式创新等;张捷[33](2003)在研究信息时代新旅游及旅游规划更新中,提出新时代旅游模式将在旅游规划等方面得到体现,因此旅游规划应该在规划理念、方法、内容及实施等方面不断调整更新;此外,胡海辉[34](2007)对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方法与实践也进行了研究。上述分析能够看出,规划理念及方法在旅游创新中发挥着指导作用,旅游发展中要不断对理念及方法进行重新审视,进而才能找到最佳的旅游创新路径。

(二)科技技术创新

在世界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增强我国旅游业的科技水平是保持竞争活力的必然要求。国内对旅游科技创新的定义、旅游科技水平的空间分布及旅游科技的具体应用都有相关研究。如钟海生[3](2000)、许鹏[35](2009)均提出旅游科技创新的定义,并探讨了旅游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指出科技创新对旅游企业管理的影响,并强调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两位学者的研究对于实现科技创新与旅游业相结合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宋慧林[36](2010)在研究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区域空间分布特征中指出,目前我国旅游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科技创新专利成果分布不均匀,应进一步完善旅游业技术创新结构。此研究是从宏观角度对创新专利成果的统计与分析,通过专利数据来体现科技创新的水平,为科技创新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指标。另外,胡坚强[37](2010)通过对浙江省乡村旅游的探讨,发现其存在着旅游产品单一、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等问题,从而提出运用技术创新解决这一问题。总体来看,我国旅游科技创新缺乏,科技手段没有很好地应用到旅游企业管理中,服务创新意识不到位,应加强科技创新的应用与服务理念创新的时效性。

(三)文化创新

旅游文化创新包括文化本身创新,也还包括文化产品的创新。其中,宋振春[38](2012)对文化旅游创新的研究具有代表性。他指出要以文化创新为基础,促进旅游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应注意文化创新和文化旅游产品创新的差异,从而建立协调的创新管理体制。陈志永[39](2012)研究

13

第1期王丽华,孟玉慧:近年国内旅游创新研究进展

了推进贵州文化旅游创新的路径,包括旅游产业要素注入文化内涵、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等。文化产品创新中,李玺[40](2009)通过对澳门世遗文化旅游的研究,分析游客对澳门文化遗产旅游的感知,在对策部分提出,澳门在文化产品开发中应根据游客对文化感知的差异制定特定的旅游产品,此研究说明每一个旅游产品都有市场开发价值。此外,曹国新[41](2010)研究了文化遗产旅游的现状、问题及范式创新。综上,笔者认为,旅游文化创新研究应关注文化的多样性,同时注重保存与更新。这样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又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文化的内涵。

五、旅游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旅游创新评价研究主要包括评价指标构成分析和特定地区旅游创新能力或层次的评价两方面。李允强[42](2010)建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创新体系的评价指标,并对山东文化旅游产业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袁梅花[43](2009)根据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建立旅游目的地生态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目的地生态创新级别,并运用此模型比较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生态创新水平;郑辽吉[44](2013)在辽宁省海岛旅游关键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通过确定创新能力要素,进而对各海岛的创新能力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可见,关于旅游创新评价的研究中,侧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并能够运用指标体系对所选目标进行创新能力的评价,具有实践价值。今后应拓展研究视角,增强旅游创新评价要素及案例的横向对比综合分析,使评价研究更具科学性与实践价值。

六、启示与展望

综上所述,我国旅游创新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研究深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我们要以旅游创新为立脚点,掌握旅游创新的规律,借助各类成功经验,结合已有研究成果,继续深入开展旅游创新研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旅游创新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进而积极引导实践。

(一)拓展理论创新研究视野

扩展和完善理论的创新是探寻中国旅游创新发展实践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从旅游创新本身出发,进一步探讨其理论基础及体系,包括旅游创新的概念界定、旅游创新的总体特征及特定创新内容的具体特点等。同时多借鉴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研究特点,为我国旅游创新发展寻找可参考的理论及模式。

(二)深化旅游创新研究内容

重点研究特色旅游资源,改变传统旅游方式,打造新兴旅游形式,如虚拟旅游等是未来需要深入探讨的方向之一;深入研究并挖掘文化旅游的内涵,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加强不同文化的碰撞,合理整合创造新文化;进一步引导旅游市场创新,研究符合市场导向的旅游产品,加强资源—市场—产品的整合,做到三位一体的有效结合;另外,结合旅游基础设施现状及环境保护措施,拓展区域旅游的创新氛围等,从而能够丰富并深化旅游创新的研究内容。

(三)加大旅游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旅游企业是实现创新的主体及中流砥柱,管理制度创新将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应引起足够重视。政府应作为关键纽带,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本地旅游企业合作,增进企业沟通,加强彼此关联程度,形成企业集群,寻求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国内旅游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企业管理模式、管理手段、人才管理制度等相关创新的研究将是未来关注的重点。

(四)重视旅游创新教育

旅游人才是实现旅游创新的中坚力量,所有创新都要由人来推动,未来发展中应重视旅游创新教育,培养旅游创新人才。具体而言,应从机构建设、组织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着手,加快人才聚集速度,推动人才战略,进一步完善旅游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旅游创新人才,持续有力地推动旅游创新。

[参考文献]

[1]周智生.多元文化资源整合与区域文化旅游创新发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1):84-86.

[2]李健,郑国全.山地休闲旅游时尚产品开发与旅游活动创新[J].旅游学刊,2006(12):11-12.

[3]钟海生.旅游科技创新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2000(3):9-12.

[4]张葳.河北省旅游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J].区域经济,2011(3):90-92.

[5]邱云美,马永俊.基于迟发展效应的欠发达地区旅游创新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讨,2009(10):148-151.

23旅游研究第7卷

[6]董观志.粤港澳大旅游区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 ].旅游学

刊,2004(4):49-52.

[7]郭峦.旅游创新的概念、特征和类型[J ].商业研究,

2011(12):183-186.

[8]郭峦.旅游创新系统的概念、特征及其构建意义[J ]

.商业时代,2012(36):109-111.

[9]宋娜.旅游产业技术创新网络模式与特点[J ]

.企业经济,2012(6):156-159.

[10]李湘.红色旅游的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J ]

.党政干部学刊,

2006(5):6-8.[11]毛凤玲.可持续旅游消费理论创新研究[J ]

.生态经济,2006(3):105-109.

[12]王志宇.大同市文化旅游产业创新体系研究[J ]

.科技经济市场,2013(1):25-26.

[13]张伟.文化旅游创新体系的结构与性质研究[J ]

.旅游纵览,2013(7):279.

[14]宋振春,纪晓君.文化旅游创新体系的结构与性质研究

[J ].旅游学刊,2012,27(2):80-86.

[15]丁焕峰,陈烈.大城市边缘山地旅游创新系统初步研究

[J ].山地学报,2002,3(20):307-312.

[16]宝贡敏.论现代旅游创新的方向[J ]

.贵州社会科学,2006(1):10-11.

[17]蒋丽娜,张树夫.风景区水域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研究

[J ].特区经济,2007(10):186-188.

[18]周孟林,张季,等.以桂林为例探讨红色旅游资源的创新

型开发[J ]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7):39-40.[19]杨会娟.河北省农业文化旅游资源创新[J ]

.旅游管理研究,2013(10):56-57.

[20]陈雪钧.国外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借鉴[J ]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2(5):57-58.[21]董培海,李伟.滇西北区域旅游竞争视角下的怒江州旅游

产品创新设计研究[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22(1):101-110.

[22]李健,郑国全.山地休闲旅游时尚产品开发与旅游活动创

新[J ]

.旅游学刊,2006,21(12):11-12.[23]魏小安.旅游业态创新与新商机[M ]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24]汪鑫.中国旅游行业战略分析—

——以首旅集团为例[D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

[25]胡月英.基于体验经济的旅游企业营销创新研究[J ].经

济管理,2007(24):77-81.

[26]张昭媛,万佳丽.旅游目的地市场再定位与营销创新研究

[J ].中国集体经济,2010(3):144-145.

[27]包晓光.河南绿色旅游营销策略创新研究[J ]

.焦作大学学报,2013(3):41-42.

[28]芮明杰.管理创新[M ]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49.

[29]旷健玲,王云祥.湘鄂渝黔边旅游产业集群管理创新探讨[J ].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209-211.[30]邹慧萍,汪应洛.对旅游市场需求的灵活快速反应与管理

创新[J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10):57-63.[31]秦学.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变化及其创新发展[J ].云

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23):98-102.

[32]李悦铮,俞金国,等.海岛旅游度假区规划创新研究———

以大连长山群岛为例[A ]//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C ]

.2011.[33]张捷.在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新旅游及旅游规划更新[A ]//

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

C ].2003.[34]胡海辉.可持续发展的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方法与实践研

究[

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35]许鹏.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要素构成与综合评价

[J ].工业技术经济,2009,28(3):142-145.

[36]宋慧林,马运来.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区域空间分

布特征[J ]

.2010,24(2):72-76.[37]胡坚强,姜辽.乡村休闲旅游技术创新研究[J ]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10(1):47-50.

[38]宋振春,纪晓君.文化旅游创新体系的结构与性质研究

[J ].旅游学刊,2012,27(2):80-86.

[39]陈志永.贵州推进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路径措施[J ]

.理论与当代,2012(8):5-7.

[40]李玺,毛蕾.澳门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的创新性开发策略研

究[J ].旅游学刊,2009,24(8):53-57.

[41]曹国新.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现状、症结与范式创新

[J ].旅游学刊,2010,25(6):7-8.

[42]李允强.文化旅游产业创新体系评价指标研究[D ].济

南:山东大学,2010.

[43]袁梅花.旅游生态创新评价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

2009(7):55-59.

[44]郑辽吉.辽宁省海岛旅游关键创新能力评价[J ].辽东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5):114-121.

A review of domestic tourism innovative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WANG Li-hua ,MENG Yu-hui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have combed and summarized the literature of tourism innovation in recent years.First-ly ,basic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theoretical system of tourism innovation ,etc.;Secondly ,the study of tourism innovation content is mainly carried ou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m products ,tourism markets and marketing ,tourism management system and organization ;Thirdly ,the research on approaches and paths of tourism innovation includes idea ,technology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Furthermore ,the evaluation study of tourism innovation ability are summa-rized ;Finally ,some reflections on future study are pointed out ,hoping they will have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study of tourism innovation and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 :tourism innovation ;research progress ;content of innovation ;outlook

3

3第1期王丽华,孟玉慧:近年国内旅游创新研究进展

管柱力学

第一章管柱结构及力学分析 1.1水平井修井管柱结构 1.1.1修井作业的常见类型 修井作业的类型很多,包括井筒清理类的、打捞落物类的、套管修补类的。 1)井筒清理类 (1)冲砂作业。 (2)酸化解堵作业。 (3)刮削套管作业。 2)打捞类 (1)简单打捞作业。 (2)解卡打捞作业。 (3)倒扣打捞作业。 (4)磨铣打捞作业。 (5)切割打捞作业。 3)套管修补类 (1)套管补接。 (2)套管补贴。 (3)套管整形。 (4)套管侧钻。 在各种修井作业中,打捞作业约占2/3以上。井下落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归纳起来主要有管类落物、杆类落物、绳类落物、井下仪器工具类落物和小零部件类落物。1.1.2修井作业的管柱结构 1)冲砂:前端接扶正器和冲砂喷头。

图1 冲砂管柱结构2)打捞:直接打捞,下常规打捞工具。 图2 打捞管柱结构3)解卡:水平段需下增力器和锚定器。 图3 解卡管柱结构

4)倒扣:水平段需下螺杆钻具和锚定器。 图4 倒扣管柱结构5)磨铣:水平段需下螺杆钻具、锚定器和铣锥。 图5 磨铣管柱结构6)酸化:分段酸化需下封隔器。 图6 分段酸化管柱结构

1.1.3刚性工具入井的几何条件 在水平井打捞施工中,经常使用到大直径、长度较大的工具,工具能否顺利通过造斜率较大的井段是关系到施工的成败关键,对刚性工具,如果工具过长或工具支径过大,工具通过最大曲率处将发生干涉。 对于简单的圆柱形工具,从图7可以得出工具通过最大曲率井段的极限几何关系为: 22)d 2/D R (2)/D (R 2L +--+= 式中:L —工具长度;R —曲率半径;D —套管直径;d —工具直径。 图7 简单工具入井极限几何关系 图8 刚性工具串入井极限几何关系 对于复杂外形的工具或刚性工具串,从图8可以得出工具通过最大曲率井段的极限几何关系为: 222212)2 d 2d 2D R ()2D R ()2d 2d 2D R ()2D (R L ++--++++--+ = 式中:L —工具长度;R —曲率半径;D —套管直径;d —工具中部直径;d 1—工具上端直径;d 2—工具下端直径。 1.2修井管柱力学分析 1.2.1修井管柱工况分析 1)修井作业管柱受力类型 (1)上提或下放作业。 上提下放过程中,管柱可能受到的力有:套管压力、油管压力、大钩拉力、重力、浮力、接触反力、摩擦力、抽吸作用力、惯性力。

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分子机制

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分子机制 摘要:昆虫错综复杂的嗅觉系统,能够检测和识别环境中不同的挥发性小分子气味物质,在昆虫寄主选择、交配、产卵以及逃避等行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昆虫触角感器的类型、结构和功能,以及昆虫的嗅觉感受机制,为今后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寄主选择;触角感器;昆虫嗅觉 前言 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行为有固定的顺序,即寄主定位(location)、寄主识别(recognition)和接受寄主(acceptance)三个阶段。昆虫首先远距离感受到寄主植物散出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感受到寄主植物的存在,然后在视觉的介导下趋向寄主植物所处位置;在识别阶段,昆虫近距离受嗅觉和视觉的介导定向降落到寄主植物上,如果此时寄主植物的挥发性化合物的信号足够强烈而明确,昆虫就能很快地找到寄主植物;在接受阶段,昆虫依靠触觉(接触化学感觉和接触机械感觉)感受寄主植物体表的化学信息和结构信息,从而判别寄主植物的适合性。 1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昆虫凭借其灵敏的感觉系统感知外部环境中化学信号的传递,以满足自身繁衍的需要(戴建青等,2010)。通常在生物间起通讯作用的化学物质为挥发性次生物质,可诱导昆虫产生多种行为反应,例如取食行为、产卵行为、逃避行为、聚集行为等,同时还能调节种群密度,辅助定向等(秦玉川,2009)。 1.1 植物挥发性次生化合物 植物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短链的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其组成复杂、分子量在100-200之间,主要包括烃、醇、醛、酮、酯、酸、萜烯类以及芳香类化合物等,并以一定比例构成的植物的化学指纹图谱(chemical fingerprint),即所谓的挥发性次生物质(卢伟等,2007)。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也称气味物质)

中国旅游市场现状

中国旅游市场现状 目录 一、国内旅游市场现状 1、行业景气继续高涨 2、竞争加剧化趋势增强——融入国际竞争 3、业内区域联盟态势渐强 4、旅游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分化发展(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 5、政府重视旅游经济发展,旅游市场管理体制日趋完善 6、旅游市场开发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7、旅游产品类型多样 8、旅游市场需求的旺盛 二、国内旅游企业发展现状 1、企业优劣分化明显 2、旅游企业之间开辟合纵连横之路 3、旅游电子商务对传统旅行社业构成严峻挑战 4、外资开始进入中国旅游市场 Cap: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为中国的旅游业开劈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东西纵横长,民族众多,地方文化差异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中国人口众多,正在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国民收入的增加,为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因此,中国的旅游现正在朝着国内旅游大国、入境旅游大国、出境旅游大国发展。 综观中国旅游市场的发展,我们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建国以来到1990 年为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以入境旅游为主导地位;90年后至2002年,中国的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内旅游异军突起;从2002年开始,中国的旅游市场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出境游组团社改革为标志,出境游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2005年是中国旅游业全面融入世界旅游业的竞争一年。 依照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时期划分,1996年进入我国“九五”计划(1996~2000年)时期,是我国旅游市场夯实基础、为二十一世纪积蓄后劲的阶段。“十五”计划(1997~2005)时期,旅游市场更是态势复杂而又强劲发展。本文将以这两个时期为背景,阐述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一、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1、行业景气继续高涨 2004年我国旅游业全面恢复振兴并有突破性发展,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全面振兴,旅游总收入达到6840 亿元,相当于全国GDP 的5.01%,接待的入境过夜游客人数居世界第 4 位。旅游外汇收入达257 亿美元,分别比2003 年和2002 年增长48%和26%,跃居世界第5 位。国内游市场,全年全国总出游人数达到11.02 亿人次,总花费4710.71 亿元,人均花费427.5 元。出境旅游人数达2885万人次,成为亚洲第一大客源市场。自此,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国GDP 的比重已经连续5 年稳定在5%以上。中国被全球知名的旅游传媒TTG(Travel Trade Gazette, Asia)评定为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 2、竞争加剧化趋势增强——融入国际竞争 虽然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全面振兴,但同时竞争呈现出更加激烈的态势。一方面,很多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出台各种政策和手段争夺中国旅游客源市场,如欧洲期待、泰国价格上涨、访港创新高、印度落地签;另一方面,中国也在抓住各种时机吸引境外客源市场,如台湾,入境市场的开放。这样,进一步加大了国际游客的流动频率,同时,导致国际旅游市场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竞争的压力,除了各自的资源优势是主要竞争条件外,经营优势比拼和市场化运作的较量也进一步加强,经营网络和客户资源的抢占更加激烈。 建设旅游强国是我国在旅游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提出的宏伟战略。其奋斗目标虽然可以量化为接待人次、旅游收入等具体指标,但其核心目的却在于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即对全球旅游资源的动员能力和对全球旅游市场的影响力。旅游国际竞争力水平是衡量旅游强国的核心依据,通过旅游活动的国际化来带动旅游经营的国际化,最终实现旅游经济的国际化,无疑是我们提升旅游国际竞争力,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国旅游活动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无论是入境旅游还是出境旅游,都已

科技创新发展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编号:QC/RE-KA6783 科技创新发展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The new situation in operation, especially the emergency, makes the information open and transparent by reporting the details, and then forms a closer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工作汇报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技创新发展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指南:本报告文件适合在为规范管理,让所有人员增强自身的执行力,避免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工作规划相违背,按固定模式形成日常报告进行上交最终实现及时更新进度,快速掌握所需了解情况的效果。文件可用word任意修改,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编辑。 科技创新发展调研报告 为了使我们切身的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身边城乡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使我们身体力行的感受特色理论课中所传授的理论在实践中的反应,XX年暑假,我们同学三个人,来到了位于辽宁省xx市。在来凌海市之前,我们粗略的学习了一些最基础的中共特色理论,希望在此次社会实践中,能够在书本的基础上,在实践中用心感受着这一理论给我们带来的喜人的变化。我们着眼于凌海市工业科技创新,将切身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特写成此

报告,我们将在历史、现实、以及调查后的的情况的分析等方面进行报告。 我们在渴望看到家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脱贫致富、人民蒸蒸日上的澎湃心情中踏上了去凌海的道路。一路上我们的心情十分激动,因为我们在切身的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以及学校的号召,我们渴望用心去体会、感受这个社会,我们相信对我们而言这是一个切身学习特色理论课和接触社会的绝好机会。我们就是在这样澎湃好奇的心情中,来到了辽宁省xx市金日纸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公司厂址,当我们进行了调查中,才发现真真切切的从生活中发现科技的发展与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需要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

昆虫行为的研究和展望

吴昊 水产动物医学关键词:昆虫;行为;习性

摘要 昆虫行为一词有双层含意。一层含意是指昆虫的爬行、飞翔、寻找寄主、追逐异性、以及筑巢育幼等各项简单的动作和整套的行动。另一层含意是指涉及上述现象的自然科学。这门科学掌握的任务是阐明昆虫对于来自体内的或体外的各种刺激,在行动上的反应。它虽然兴起得比较早,间题又是最生动醒目的自然现象,但它的发展历史与发展深度是不相称的。许多近代的仪器设备,在这个领域内目前尚无用武之地。因为内容过于广泛,这篇文章只能介绍一下,对于昆虫的行为,大体上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探索。本文论述了昆虫行为学不同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和研究现状,主要包括昆虫取食行为、昆虫生殖行为、昆虫通讯行为、昆虫防御行为。并对昆虫行为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昆虫;行为;习性

引言 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在自然条件下各种行为,即动物对外界环境和内在环境变化的所有反应过程的科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就受到各国科学家的关注,欧洲的一些动物行为学家对动物行为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7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动物行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有关的科研项目日益增多,动物行为学已成为生物学中极为活跃和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论述了昆虫行为学不同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和研究现状,主要包括昆虫取食行为、昆虫生殖行为、昆虫通讯行为、昆虫防御行为。并对昆虫行为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1昆虫取食行为 昆虫的取食行为是指昆虫在食物上所进行的摄取食物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活动,一般同种昆虫个体的取食行为表现出相似的和种所特有的固定模式。 1.1昆虫取食行为的特征纪录和描述 对昆虫取食行为的特征的纪录和描述最终有可能揭示昆虫食性的秘密,从而为人为地干扰害虫对寄主植物种类或取食部位的选择,设计害虫综合防治的新方法提供线索。刘芳雨闭对荔枝蜻在越冬前和产卵期的取食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在荔枝蜷产卵期,分析了寄主植物不同枝叶的含水量、主要营养成分和组织结构,揭示了荔枝蜻的食性秘密,为更有效地防治这种害虫提供了理论依据。吴佳教圈对美洲斑潜蝇幼虫取食行为开展研究,探讨取食道长度与幼虫分龄的关系,为美洲斑潜蝇的测报调查和防治适期研究提供了依据。周荣困研究了椰心叶甲幼虫、成虫的取食行为、危害状以及对几种主要寄主的危害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取食面积与椰心叶甲幼虫龄期间关系的模型。 1.2影响昆虫取食行为的因素 昆虫在对寄主定向及回避不适宜植物过程中,植物释放的挥发性次生物质起了主导作用,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依赖于灵敏的感觉作用,对不同种类植物所含的次生代谢产物能准确识别,并借助这种信号刺激来完成其对寄主的选择,一种昆虫如对某种植物所形成的次生物质不能适应,便不能以这种植物为食,更不会产卵于这种植物上,因此,利用非寄主植物的挥发性物质来干扰、迷惑害虫对其寄主植物及产卵场所的选择,可成为害虫控制的一种新手段.赵辉川应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黄曲条跳甲成虫对5种非寄主植物挥发油的嗅觉反应,并进一步

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 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旅游业一般分为国际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国内旅游业是为国内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关的行业,它关系到国内游客、旅行方式、膳宿供应设施和其它各种事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但是比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 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 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

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从总的旅游人数和回笼货币来看,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以下表可以看出1985年到1988年,1988年到1992年,人数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 旅游消费总额平均年增长率亦在10%以上。 2、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即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多,而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点旅游较少,一般游客住低档旅馆,饮食简单。据统计,在旅游消费结构中,吃住行比重高达85%,游览购物仅占15%。旅游整体消费水平低,据不完全统计1985—1992年,国内旅游人均消费额仅58元。 3、从旅游的地域性和客源分布来看, 国内旅游热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知名度 较高,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旅游胜地,如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王丽华)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基本情况:奇奇,调皮淘气中透着可爱,智力、想象力一般,做事无持续性,自我约束力差,课堂上没有老师的叮嘱是从来不听讲的,有时还情不自禁地大声说话,我行我素,爱惹事生非,许多同学是他的“猎物”,经常受到他的攻击。但我观察了解,这孩子的种种行为不是有意而为之。有些时候,这孩子不自觉地就做出了你意想不到的行为,注意力严重不集中,属于多动症。 具体表现: 1、不管是什么时候,即使是很严肃的时候,他总是自言自语地 在说话,好像周围什么也没有,自己陶醉于自己的天地中。 2、对学校的一切制度都熟视无睹,从来不戴红领巾、胸卡,不遵 守整队秩序。 3、上课经常傻笑,严重影响教学秩序。 4、经常打人、骂人,常常把同学的本子和书撕坏。 5、作业几乎不写,即使是写也是一塌糊涂 教学背景: 家庭比较特殊,父母分居多年,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孩子是母亲的全部精神寄托,对孩子太过溺爱,一切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因此孩子比较任性,在家根本不听妈妈的话,母亲感到束手无策。现在孩子更加自由散漫,每天放学后丢下书包就到附近的超市玩,直到超市关门。

原因分析:童年的家庭环境造成了他自由、放纵、天马行空的性格。他的心理问题是从童年的家庭成员关系的觉察开始的,父母分离对他造成很大伤害。从小失去幸福家庭的生活,失去男人的爱护,使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害怕得不到大家的重视,因此想方设法搞一些恶作剧引起大家的重视。但由于经常犯错误,经常受到大家的指责批评,使他变得更加顽固不化,更加放肆。 采取的措施: (1)与老师交朋友。老师经常给与关爱,使他感受到老师没有抛弃他。课后从生活上给于关心,没有本子给他买;雨天给他雨具;天冷提醒加衣服等等。另外,安排和比较活泼的孩子同位,安排他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让他感受到班级中大家都是他的朋友,建立温暖感。(2)持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培养他完成作业的自觉性。运用表扬、鼓励的语气激励孩子,并采用“奖星制”,持续、不断地表扬、激励,培养孩子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逐渐让他改掉作业 拖沓的毛病。 (3)与家长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同时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与家长一齐商量对策,通过正常的途径,采用有效的手法积极予以治疗,以辅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并且做到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的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指导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师完成对孩子的转化工作。

国内外本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概况

国内外本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概况

1.国内外本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概况和最新发展趋势 大型医院每天服务患者多达数千,每天消耗的医疗器械、物品更是成千上万。不同的患者的医疗服务流程各有差异,且需多个诊疗部门协同作业。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护人员、医疗物品和器械等流动错综复杂,对现有的医疗管理系统提出了巨大挑战。由于医疗服务管理缺乏强有力的工具支持,依靠人工管理导致有限的医疗资源利用率偏低,患者等候时间过长,医疗服务成本昂贵和质量偏低等问题。 1.1 医疗管理信息技术依然面临存在的问题分析 1.1.1 信息的输入、输出和处理使得医疗服务流程变得更加复杂,且增加了医疗服务成本; 1.1.2 医院内物品和人员流动的动态性,使得手工处理信息工作负荷庞大,容易出错、难以保证医疗信息和实际医疗服务的一致性; 1.1.3 无法实现对医护人员、医疗器械和物品的跟踪、状态监控,无法支持医疗资源的优化调度。 1.2 RFID技术的物联网应用系统建立的必要性 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外学者、专家纷纷开展了医疗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并开始应用于医院所为人员和医疗物品管理,有效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患者满意度。美国、英国、瑞士和日本等医院与各研究院校合作,开发了基于RFID技术的医疗资源管理系统和医疗资源优化调度系统,并已在医院内实施应用。国内,目前也有科研院校开始研发相应的管理系统,但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产业。由于,我国医疗体制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异显著,因此,国外企业开发的医疗资源管理系统难以适用于我国医院的管理。而且,即使国外的发达国家也没有涉及医疗手术管理系统的开发。 2. RFID技术的物联网应用系统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 2.1 研究目的

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 国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闲暇效用的日益重视,我国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旅游经济的总体规模已经十分可观。1998年全国旅游总收入3439亿,占GDP的比例已达4.32%,相当于当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3.17%。放眼未来,中国旅游业的增势更为明显,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接待旅游者人数13710万人次,将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6%。国家旅游局研究认为,再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将实现从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根据这个宏伟蓝图,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入境旅游将达到1.35-1.45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520-750亿美元,国旅游收入1.9-2.7万亿人民币,届时旅游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相当于全国国生产总值的8%,中国将挤身世界旅游强国之列。 发展特点: 国旅游业以观光、度假为主,同时集体出游、商务旅游发展迅速,不可忽视; 国旅游市场仍以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短期度假为主,区域短线旅游十分活跃,且受经济条件制约,停留时间较少,但长途旅游有上升趋势; 国游客的消费支出仍较单一,具体体现在:实物性消费低于服务型消费。由于旅游半径的有限性以及旅游交通所占比重较低,单纯的景点经营业所占的比重仍偏高,以“吃、住、娱、行、游”为产业链的“大旅游业”仍有待发展。 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文明的提高,人们对闲暇效用的偏好越来越强,人们希望能在旅途中放松身心,回归自然,因而休闲度假旅游应是大势所趋;这也要求各个旅游地区发展旅游应“以人为本”,全方位地为旅客提供物质上、精神上的服务; 公务旅游、商务旅游及社会福利旅游等团体性出游不容忽视。由于各个事业、企业单位工作人员休假制度的日益完善,以及新时代下不同区域商务联系的日益频繁,使得这类福利性、集体性出游活动发展很快; 家庭出游、探亲旅游的发展趋势也很明显。中国是一个以血缘、地缘、人缘为社会资本联系纽带的“关系型”社会,随着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显著增加,中上层收入家庭集体出游的频率有上升趋势,并且人们海外探亲(如华侨回乡访根等)也随着中国社会的日益开放而愈加方便。 (二)常熟市旅游客源市场发展的有利、不利因素分析 影响常熟旅游客源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分析: 1.随着中国加入WTO,将会对中国旅游业产生利好影响:首先,中国加入 WTO,与服务贸易管制相关的条款将会被放松,旅行社的设立与管理的限制也更

论加强电力工程建设剩余物资的管理 王丽华

论加强电力工程建设剩余物资的管理王丽华 发表时间:2018-04-19T10:38:38.783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31期作者:王丽华 [导读] 摘要: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对电力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显著,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电力工程的建设力度。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自贡供电公司四川自贡 643000) 摘要: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对电力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显著,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电力工程的建设力度。在先进技术的投入,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产生了大量剩余物质。在大量物资的积压下对流动资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伴随着仓库得不到松弛,资源得不到有效实用,管理费用的提升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以此,加强对电力工程建设剩余物质的管理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剩余物资;电力工程建设;管理 1.电力工程建设剩余物资产生的原因 在工程建设中,剩余物质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常规现象。根据工程建设剩余物资的调查显示,在设计、基建、大修、技改、施工等环节中剩余物资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此当中设计是产生剩余物资最多的对象,因为一个完美的工程都少不了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通过设计再到实际施工是一个工作量特别大的过程,如果设计不合理就回导致施工无法顺利进展,从而导致物资积压。 施工设计临时更改、没有规划数额的采购材料、机动量过大等等都是产生物资积压的常见现状,还有对比之下,选取效果较好的原材料,这样以来就会产生大量物资的浪费;同时在物资采购前没有进行一个准确的统计,导致采购过程中没有针对性的进行,导致不必要物资积压过多;规划政策突变;新设备的出现导致旧设备无处可销等等都会加剧剩余物资的扩大化。 与其他物资管理不一样的是,电力资源不仅数量多,种类、型号复杂多变,在利用方面针对性强,对质量的要求也格外的严格,管理不到位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在加强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对物资进行优化管理,在设备管理过程中,加大对电力工程建设中剩余物资使用力度,做好对剩余物资的管理工作,有效控制物资的剩余量。 2.加强电力工程建设剩余物资管理措施 要加强对剩余物资的管理就必须要控制好剩余物资的产生点,从剩余物资的产生点出发,控制好发生该现象的概率;同时还要加大对剩余物资的使用力度,一旦出现挤压情况,就必须做出有效的处理措施。 时效性和可用性是剩余物资的主要表现特点,加强对剩余物资的管理同时合理的使用,既能减少对资源的浪费,还能对建设投资上做出有利的帮助,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大对设计、预算、采购等过程的管理力度,同时加大与各大应用网、省公司物资管理的联系力度,了解市场需求,结合现状做出及时有效的管理计划。在电力规划过程中,对工程的预算做出合理的规划,在采购过程中减少对不必要物资的采购。针对现有的积压设备,各大电力企业加大联系,减少积压设备的挤压量,同时做好设备的维护工作。 第二,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施工现场的物资做好盘点管理。在电力剩余物资中,早具有一定的可用性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可变现,有效使用时效上以及资源保管上也有各自的区别,在工程建设的作用也有不同,因此在进行物资的选材上也有很多异同。各大企业单位在各个时期各个项目中对剩余物资的使用情况也会有所不同,以此必须对施工现场的物资做好盘点管理工作。 当工程进入尾声之后,施工单位要做好该工程之间有关剩余材料、设备的管理情况,以及部分财务管理工作,同时对施工剩余物资以及拆旧物资的盘点工作。 只有对有关剩余物资做好的盘点工作之后才能及时的对其进行合理的处理和使用。对有利用价值的剩余物资,工程相关管理部门要根据项目的需求进行及时有效的发配,各单位人们及时对所需物资种类和数量进行核对,之后在办理剩余物资调配的相关手续,同时将物资调配凭证上报工程部门进行及时备案处理。对于部分不能满足使用的要求的剩余物资做及时相关的报废处理,当项目各大部门做好鉴定认证之后按流程上报。 同时也存在部分企业不愿以电力企业进行物资调配,从而导致剩余物资不断加剧。对于这种情况,各企业也必须做好对剩余物资的盘点工作,同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提高使用力度,减少库存量,同时减少资金的压力。 同时可以将各部门的剩余物资做汇总同时上报,上级部门对剩余物资进行统计管理,加强各大部门之间的资源数据共享。同时加强沟通力度,在对工程进行设计时,对剩余资源大大最大化使用力度,这样就可以减少对新物资的购买量,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也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在资金上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对于无使用价值的剩余物资,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相规章制度进行处理。工程管理部门按照最后工程决算队物资使用做好归算,同时跟采购部门、施工部门进行结算处理,同时对中间所产生的剩余物资进行归属处理,对于所产生的剩余物资,各大部门之间经常出现一些纠纷问题,所以,明确的规章制度能有效的对剩余物资做出合理的处理和分配利用。 3.做好对剩余物资的处理工作 工程剩余物资是每个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常见现状,那么如何做好对剩余物的处理成了一个重要难题。在整个工程建设中,项目管理部门、监理部门、施工管理等各部门都必须按照相关计划严格进行,在此基础上,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引入先进技术,勇于探索、创新,达到节能增效的效果。同时在保证安装,检测质量的基础上,将剩余物资纳入管理人员绩效管理考核,为整个电力工程建设的发展做好实质保证工作。 为了做好对工程建设中剩余物资的管理工作,在保障物资供应的基础上,同时做好对剩余物资的使用力度。采取相关的管理措施,调动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做好剩余物资的清单整理,相关管理人员对提供清单进行查验签字,将处理情况提交给相关负责人,最后将剩余物资送往物流中心,物流中心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归类整理,并做好准备的登记,对物资使用情况进行填充,在结算过程中做好具体用量办理手续。 此外,由于剩余物资在管理过程中牵连着各大部门,在实际实行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各部门之间需要加大管理力度,加强联系,在彼此协调下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同时加大监控力度,这样才把剩余物资管理好,让整个工程得到实质性的成本监控。 4.加大对剩余物资的使用力度,实现成本最优化 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大对现有物资的使用力度,减少对新材料的购置量。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加大对剩余物资的保护力度,防止

中国煤矿智能开采科技创新与发展

煤炭科学技术 第卷第期 年月 “煤炭自动化智能化采掘技术与装备”专题 中国煤矿智能开采科技创新与发展 王金华?黄曾华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北京天地玛珂电液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北京摘要:分析了近十年来国内外煤矿智能开采的技术发展过程?总结出国外智能化开采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地质勘探结合掘进技术方式描绘开采煤层的赋存分布?通过惯性导航采煤机实现智能开采?在国内智能开采方面则是提出了“无人跟机作业?有人安全值守”的开采理念?构建了“以工作面自动控制为主?监控中心远程干预为辅”的中国煤炭智能开采模式?并对国内厚煤层和薄煤层的智能开采工业试验和生产进行了技术总结?对未来智能开采的技术框架进行了设计?将智能开采的关键技术分为:智能探测、智能导航和智能控制个主要部分?并对煤岩分界、煤矸识别、工作面超前探测技术创新进行了展望?指出煤矿智能开采科技创新依赖于开采装备、开采技术和开采理念的不断进步?关键词:煤炭开采?智能开采?科技创新?智能探测?智能导航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InnovationandDevelopmentofIntelligentCoal MiningScienceandTechnologyinChina AbstractKeywords .ChinaCoalTechnology&Engineering GroupCo. Ltd. BeijingChi na .BeijingTiandiMarcoElectroHydraulicControlSystemCo. Ltd. BeijingChi na 0引言 近十年来为了实现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国内开展的有关煤矿开采科技创新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已使得我国煤炭开采水平接近或部分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真正实现完全智能开采还局限在薄煤层工作面对综采技术方面利用陀螺仪对采煤机位置进行三维检测跟踪定位在原有记忆 收稿日期:?责任编辑:赵瑞DOI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计划资助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培育资助项目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重点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王金华(—)?男?河北故城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现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引用格式:王金华黄曾华中国煤矿智能开采科技创新与发展煤炭科学技术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经济与科技创新发展研究报告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经济与科技创新发展研究报告 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广东省由于毗邻港澳,且拥有绝佳的地理位置,在我国对外开放前十年的进程中独占鳌头。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广东省的广州、深圳、佛山、肇庆、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与原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合成的“大珠三角”在覆盖范围上基本一致。 作为最早的人民币离岸中心,中国香港可以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发挥其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地位,同时扮演粤港澳大湾区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的“超级联络人”角色。中国香港可以利用与国际接轨的各项标准与制度体系来帮助海外产业更好的投资内地,同时可以帮助内地企业更加顺利地走出去。 广东省GDP稳步增长

广东省GDP 广东省GDP第三产业占比显著提升

广东省GDP第三产业占比 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来看,区域定位为国际一流湾区,将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根据中为咨询数据整理,目前在经济总量、消费总额、工业增加值等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占全国比重均为11-12%之间,其中工业增加值占比低于11.5%,消费与GDP占比均为12%。得益于其绝佳的地理位置与世界级港口群,粤港澳出口额占全国比重超过40%;其中仅珠三角出口额占全国比重已高于26%,远超其GDP权重,显示世界级港口群的存在与地理优势给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出口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GDP占全国比重 粤港澳大湾区GDP占全国比重

2016-2018年广深佛三地工业增加值 2016-2018年广深佛三地工业增加值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出口占比较高

钻压与扭矩联合作用下的钻柱稳定性

钻压与扭矩联合作用下的钻柱稳定性 在旋转垂直钻进中,钻柱下部同时承受着轴向压力和扭矩。钻压超过临界值将产生纵向弯曲,即丧失稳定性。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实,扭矩也能使钻杆丧失扭曲稳定性。轴向钻压和扭矩同时作用下的钻柱变形是个复杂问题。它既不是轴向压力下作用下的纵向弯曲,也不是扭矩作用下的柱面母线的扭转。 在铰支条件下,单支钻杆的钻压和扭矩有下列关系: M k 2EI 2 +P C EI =π L 2 由上式可知,钻柱传递的扭矩M k将使钻柱弯曲的临界钻压P C 减小。当M k=0时,就变成著名的欧拉公式: P C=π2 L EI 钻柱L越长,轴向钻压就越小。 (2)使用大钻杆的直径,钻杆直径愈大,其受压的稳定性越好,根据以往的经验,5in钻杆最大能承受的推力为40t左右,如果成孔比较好的话,穿越1000m不成问题,根据压杆稳定计算公式:p IJ=n2π2EI/L2推力与杆件的截面的惯性距成正比,壁厚相同的钻杆6,625in钻杆的所能承受的推力为5in钻杆的2.5倍,其中扣除因为采用大钻杆,钻柱自身重量增大,摩擦阻力也随之增大的因素影响,使用6.625in钻杆,其可钻距离是原来的两倍有余,这样就可以有效完成西气东输大江河穿越的导向孔的施工。 (4)在长距离导向孔的钻进过程中,使用泥浆61/2in泥浆马达和12in的铣齿岩石大钻头。使用泥浆马达可以有效地减小钻头前进所需的推力,大钻头可以造成更大的孔壁与钻杆之间的环形空间,可以有效地减少孔壁收缩卡住钻杆的可能性,岩石钻头耐磨,可以防止长距离穿越造成钻头磨坏,致使导向孔无法完成。 (7)钻导向孔的钻具组合为:12in铣齿钻头+61/2in泥浆马达+7in无磁钻铤+5in钻杆+6.625in 钻杆。控向工具安置在7in无磁钻铤中。12in钻头可以钻出更大的孔,钻杆于孔壁之间环形空间也更大,有利于钻杆在其间穿行,泥浆流动也更平稳,减少泥浆对孔壁的冲刷,对孔壁的稳定特别有利。

昆虫的习性与行为

第六章昆虫的习性与行为 习性(habits)是昆虫种或种群具有的生物学特性,亲缘关系相近的昆虫往往具有相似的习性,如天牛科的幼虫均有蛀干习性,夜蛾类的昆虫一般有夜间出来活动的习性,蜜蜂总科的昆虫具有访花习性等等。 行为(behavior)是昆虫的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后通过神经系统的综合而使效应 器官产生的反应。研究昆虫行为的科学称昆虫行为学(insect ethology)。该方向的研究自1973年Frisch,Lorenz和Tinbergen以其出色的行为学研究获得诺贝尔奖后进展非常迅速,出现了大量的论著。 第一节昆虫的主要习性与行为 一、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 昆虫的活动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自然中昼夜变化规律相吻合的节律,即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或昆虫钟(insect clock)。绝大多数昆虫的活动,如飞翔、取食、交配等等均有固定的昼夜节律。 日出性或昼出性昆虫(diurnal insect):白天活动的昆虫; 夜出性昆虫(nocturnal insect):夜间活动的昆虫; 弱光性昆虫(crepuscular insect):只在弱光下(如黎明时、黄昏时)活动。由于自然中昼夜长短是随季节变化的,所以许多昆虫的活动节律也有季节性。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表面上看似乎是光的影响,但昼夜间还有不少变化着的因素,例如湿度的变化、食物成分的变化、异性释放外激素的生理条件等。

二、食性与取食行为 (一)食性(feeding habit) 食性就是取食的习性。昆虫多样性的产生与其食性的分化是分不开的。通常人们按昆虫食物的性质,而把它们分成 植食性(phytophagous):以植物活体为食,约占昆虫总数的40%一50%,如粘虫、莱蛾等农业害虫均属此类。; 肉食性(carnivorous):以动物活体为食; 腐食性(saprophagous):以动、植物尸体、粪便为食; 杂食性(omnivorous):以动、植物活体、尸体、粪便为食。 根据食物的范围,可将食性分为 多食性(polyphagous):以多个科的植物为食料,约占昆虫总数的40%一50%。寡食性(oligophagous):是以1个科或少数近缘科植物为食料,如菜粉蝶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棉大卷叶螟取食锦葵科植物等。 单食性(monophagous):是以某一种植物为食料,如豌豆象只取食豌豆等。 昆虫的食性具有它的稳定性,但有一定的可塑性。许多全变态昆虫成虫期的食物与幼虫期的完全不同,其他变态类的昆虫成虫与若虫或稚虫的食性相似。(二)取食行为昆虫的取食行为多种多样,但取食的步骤大体相似。如植食性昆虫取食一般要经过兴奋、试探与选择、进食、清洁等过程,而捕食性昆虫取

最新科技创新发展调研报告资料

科技创新发展调研报告为了使我们切身的体会到 改革开放以来,身边城乡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使我们身体力行的感受特色理论课中所传授的理论在实践中的反应,2010年暑假,我们同学三个人,来到了位于辽宁省xx市。在来凌海市之前,我们粗略的学习了一些最基础的中共特色理论,希望在此次社会实践中,能够在书本的基础上,在实践中用心感受着这一理论给我们带来的喜人的变化。我们着眼于凌海市工业科技创新,将切身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特写成此报告,我们将在历史、现实、以及调查后的的情况的分析等方面进行报告。 我们在渴望看到家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脱贫致富、人民蒸蒸日上的澎湃心情中踏上了去凌海的道路。一路上我们的心情十分激动,因为我们在切身的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以及学校的号召,我们渴望用心去体会、感受这个社会,我们相信对我们而言这是一个切身学习特色理论课和接触社会的绝好机会。我们就是在这样澎湃好奇的心情中,来到了辽宁省xx市金日纸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公司厂址,当我们进行了调查中,才发现真真切切的从生活中发现科技的发展与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需要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们近几年耳熟能详的国家政策,这个口号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全东北

人、甚至是全国人民的心愿。21世纪,是知识和科技的世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想谋求发展,就需要积极把握住国家这一有利的政策,从科技下手,不断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思想和技术上的创新。在我们行走在凌海市一些典型的工厂中时,我们不但欣喜,而且仿佛看见了中国千千万万个类似凌海的小城市发展的明天。体会到了地方政府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作人民的政府,带领本地区的人民结合自身特点,走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科技创新。由此,我们衷心的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日新月异,早日实现小康,人民安居乐业,也希望我们共同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 一、四通八达的交通连无限商机 凌海市地处关内外交通要道,交通非常发达。辽宁重要港口之一的锦州港坐落在凌海市西南30公里处,地处渤海 辽东湾的环抱中,全市海岸线长83.7公里,是中国最北部 的一类开放口岸。锦州机场仅距凌海市区30公里。京沈(北京一沈阳)铁路、秦沈(秦皇岛一沈阳)咼速铁路、京哈(北京-哈尔滨)咼速公路、锦阜(锦州-阜新)咼速公路和锦朝(锦州-朝阳)高速公路横贯全境。距辽宁省省会城市沈阳210公里,距大连市400公里。 凌海市位于连接东北关内的交通要道,京沈铁路、公路横贯东西,锦承铁路、锦朝公路在境内通过。境内有火车站 9个。有市、县级以上公路12条,总长300多公里,全市已形成

中国旅游市场变化情况分析

2010中国旅游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旅游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 2009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旅游总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逐步恢复,出境旅游市场平稳发展。同时,旅游投资规模大幅增长,企业经营业绩开始回升,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全年旅游总收入为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2009年,在旅游产业供给方面,投资规模大幅增长,产业发展更具活力。旅游相关产业投资规模的大幅度增长,直接带动了旅游投资的快速增长,各地旅游投资出现了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企业经营业绩方面,企业经营业绩开始回升,景区类企业经营状况好于旅行社和饭店行业。其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要好于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城市和城市周边景区比长线旅游景区经营形势要好;成熟的顶级景区的经营状况比无资源优势的一般景区要好。 《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中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旅游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9.02亿人次,增长11.1%;国内旅游收入1.02万亿元,增长16.4%;入境旅游人数1.26亿人次,下降2.7%;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088万人次,下降4.1%;旅游外汇收入397亿美元,下降2.9%;,旅游总收入1.29万亿元,增长11.3%。《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这十年也将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据《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预测:2015年我国旅游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8%,2020年我国旅游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1%。随着我国旅游业继续

刺吸式口器昆虫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doc

一、题目和内容相符性有差,重点不突出,写的过泛(刺吸 式口器的三大主要类群-蚜虫、飞虱、粉虱。 二、层次上较欠缺 三、后半部分涂黑部分均为诱导抗性内容,应重新组织。此 部分不宜过多。 四、表述、表达中有些地方不规范 五、一些地方缺少引用文献 1、文献综述 2、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研究题目 立题的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进展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方案 目前的进展 刺吸式口器昆虫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王承香 20040219 摘要: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昆虫与植物形成了密切的相互关系,寄主植物体表的蜡质层、毛状体、化学组分及叶片颜色、营养均能影响昆虫的选择、产卵、取食和活动。寄主体内的次生代谢物质亦能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存活率及体内的酶活性变化,从而导致昆虫抗药性的产生。与此同时,寄主植物被植食性昆虫损伤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等方面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并诱导挥发性次生代谢物质的产生,从而形成诱导抗虫性。 关键词:刺吸式昆虫寄主植物植物次生物质诱导抗虫性

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现象,在我国发现由来已久,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协同进化的关系,在这种协同演化关系中,次生性代谢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寄主植物在受到昆虫侵害时可以产生含氮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光敏化合物等次生代谢物防御昆虫,即诱导防御;另一方面,植食性昆虫在取食寄主植物及其所含的次生性代谢物的同时,也可以激发解毒酶系的活性,这种诱导变化使昆虫减轻或免受食料中次生物质的影响,同时也增强了对其他外来化合物的解毒作用(张帅,2004)。但是,昆虫对植物的抵抗是相对的,而植物对昆虫的抗性则是绝对的,植物对昆虫的抵抗性和昆虫对植物的适应性及选择性是随着地点、时空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庞保平,1998)。本文就二者之间的具体作用做一概述: 一、被取食植物对刺吸式昆虫的影响 (一)植物形态对刺吸式昆虫的影响 昆虫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发生于植物体表。植物体表是植物与其生物和物理环境之间的界面,是一个功能器官,其结构的多样化是植物遭受环境压力多样化的反映。许多特性是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的结果。植物不仅为昆虫提供食物,还提供了栖息和活动场所。植物体表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不仅直接影响植食性昆虫的产卵、取食和活动,还可以通过影响捕食者和寄生者,对植食性昆虫发生间接影响。 1.植物体表蜡质层(麦蚜有相关研究) 关于蜡质层的形态结构与昆虫的关系了解得还很少,一些研究证明它可以通过影响其它因子而对昆虫发生间接的影响。例如,Cole和Riggail(1992)认为,植物体表的光滑特性减弱了植物对水的吸附能力,导致忌避化合物的浓度增加,进而使甘蓝蚜对其取食减少。Stoner 的研究结果表明甘蓝蚜在8个光滑型品系上的数量少于其它品系;桃蚜在绝大多数光滑型品系上的数量都少于其它品系(Stoner,1990)。 2. 植物体表毛状体 植物体表毛状体几乎存在于所有现存的植物类群,它对昆虫的影响因种类而不同, 可影响小型刺吸式昆虫口针刺入植物组织的深度,使之达不到维管束或其它组织而难以获得适宜的食物(尚宏芹,2004),还可影响昆虫在植物体表面的附着和行动、取食和产卵等,影响的程度取决于毛状体的形状、长短和密度。如覆盖于欧椴树叶上的一层浓密的放射状毛能够阻止椴树蚜(Eucallipterus tiliae)的取食(Jeffree。1986)。叶片具毛的棉花上的烟粉虱数量明显大于无毛的品种(Butler,1988;Mound,1965;Pollard,1955)。Ilyas等(Ilyas,1989)研究也发现棉花形态特征(包括叶毛密度、叶毛长度等)和烟粉虱的发生率显著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