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创造学》总复习

《普通创造学》总复习
《普通创造学》总复习

《普通创造学》总复习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阐释了创造学的含义,并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维度介绍了创造学在西方主要国家和我国的应用与推广。通过阅读本章,同学们可以从总体上了解创造学在西方主要国家的发展。

创造学认为:创造力不仅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创造学的第一条基本原理),而且人们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创造学的第二条基本原理)的。

第二章创造学概述

本章主要讲述了创造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造学的学科性质以及创造学的发展历史。

创造学是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其宗旨在于通过对人们创造活动和创造发明方法的研究,揭示人类创造发明的一般规律,并用以促进人们的各种创造活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就内容而言,创造学主要研究:创造活动、创造过程、创造者的人格因素和心理品质、创造力及其开发、创造性思维、创造环境、创造性人才和创造评价。

创造活动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新颖性”的活动。“新颖性”有相对新颖性和绝对新颖性。根据创造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效果,创造活动大致可以分为正向创造活动和负向创造活动。凡是有利于(或至少无害于)社会发展、符合社会公德的创造活动,可称为正向创造活动。反之,凡是不利于社会发展、违背社会公德的创造活动,则称为负向创造活动。

完整的创造过程一般都要经过四个阶段,即: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和验证期。

对创造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个人的评价、对创造成果的评价以及对创造者的评价。就创造成果评价而言,相比之下,对于一些实物性创造成果人们是比较容易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正确的评价和肯定的,但是对于一种新颖的创造思想、一些新颖的

学术观点,则评价起来就较为困难了。

就方法而言,创造学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即:观察法、传记法、科学史法、比较研究法、调查征询法、测验统计法和创造案例研究法。

就学科性质而言,创造学是一门横断性学科。

第三章创造力及其开发

本章主要讲述了创造力及其开发问题,内容丰富而重要,同学们在阅读中要重点掌握创造力的开发原理以及创造力开发的相关因素。

创造力的自然属性,是指创造力是每个正常人头脑中都具有的一种潜在的能力。一般地认为:“(1)每个人都拥有创造力,只是大小程度各异; (2)领悟了创造行为的作用方式,在各行各业,几乎都能激发潜在的创造力量; (3)适宜的教育措施对唤起和促进儿童的创造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创造力的社会属性,是指创造力是可以通过教育或训练得到开发培养而得到提高的。就目前而言,推广和实施创造教育、进行创造性思维练习、加强创造技法学习以及培养创造者的创造人格是创造力开发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创造力开发的一般原理包括:压力原理、激励原理、流动原理和调节原理。

压力原理认为,压力是驱散怠慢、激发创造的积极因素,适当的压力对于创造力的开发是十分有意义的。压力可以来自外部,也可以来自内部。外部压力由社会压力、经济压力和工作(环境)压力组成。内部压力主要是指自我压力。

激励原理认为,通过必要的信息激励、心理激励和机制激励可以开发人们的创造力。

信息激励认为,信息独特的性质可以使信息在交流中增益,因此,人们要有意识地注意新信息,善于发现、分析和利用新信息,并在信息的激励与碰撞中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心理激励所包括的内容较为广泛,主要是指非智力因素在激发创造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对问题钻研精神的高低、探讨问题作风的

民主与否、自信心的强弱和毅力的坚定与否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创造力的发挥。因此,为提高创造力,人们要善于培养刻苦的钻研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民主的科研作风、百折不挠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毅力。

机制激励认为,制度环境影响着创造力。创造性环境制度有利于创造力的开发;反之,则阻碍创造力的发挥。因此,作为单位组织而言,要强化有利于创造力提高的组织制度建设,制定有利于创造发明的规章和条例,创设适宜的创造性环境以激发社会创造力的有效提高。

流动原理认为,合理的人才流动可以极大地开发人们的创造力,而不合理的流动,或像一潭死水那样不流动,就会阻碍人们创造力的发挥。按兴趣和爱好流动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按智力层次实施流动,注意发挥个人的特长和优势,也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调节原理认为,正确处理好创造目标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有利于人们创造力的开发。当创造目标受阻时,人们可以适当调节原有目标,这样做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实现新的创造目标。

创造力开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遵循创造力开发的一般原理是开发创造力的一个方面,另外我们还要探讨影响创造力开发的主要因素。它们是:知识因素、能力因素、人格因素和环境因素。

知识因素:知识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创造力的全部。创造力的大小并不完全由知识的多寡来决定。知识多的人,其创造力并不一定就强;知识少的人,其创造力也不一定就差。但知识的多少和知识层次的高低却决定着一个人创造成果的水平及其中的“科技含量”。也就是说知识少的人一般不能进行高层次、高水平和高科技的创造活动。创造学不主张人们盲目地获取知识,也并不片面地提倡知识越多越好,而是鼓励人们建立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

创造学认为,创造力虽然也是一种能力,但它的培养和开发却必须依赖于许多其他能力因素的培养,这些能力因素包括:自学能力、接受新思想的能力、观察能力、发现能力、想像力、分解与组合的能力以及组织能力。

观察能力是一个人全面、正确、深入地观察事物的能力。为了

保证观察的准确:一是要注意消除错觉的影响;二是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细致性、全面性和重复性,还要注意观察对象的代表性;三是要善于及时抓住偶发现象;四是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因为理论决定着你能够观察到什么。

发现能力的培养对于创造力的提高意义重大,如果细分的话,发现能力可以分为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异同的能力、发现可能的能力和发现关系的能力。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就是恢复和培养他的想像力。培养想像力的方法很多,其中最简单的一种就是进行“假如??”式的思考。

创造力的开发与个体的人格因素关系极为密切。与创造力开发最为密切的人格因素有自信、质疑、勇敢、勤奋、热情、紧迫感、好奇心、兴趣、情感和动机。

环境对于创造力的开发影响较大。如果按环境的范围大小来分,创造环境可以分为社会创造环境、单位创造环境和家庭创造环境。机遇作为一种特殊的创造环境,在人们的创造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待机遇问题上,有两种观点必须摒弃:一是完全否认机遇的作用,说什么“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二是把机遇神秘化,过分夸大机遇在创造中的作用,以为创造发明全凭运气。创造者要正确认识机遇的意外性、异常性和易逝性,珍惜机遇,抓住机遇。

第四章创造性思维及其训练

本章内容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同学们在阅读时不仅要廓清创造性思维与其他思维形式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创造性思考的方法,学会创造性结果的评价。

按思维的结果进行划分,思维可以分为创造性思维和再现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能够产生“新颖性”思维结果的思维(活动)。

直观思维、联想思维、幻想思维和灵感思维是经常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最一般的形式。发散、逆向和侧向是创造性思维在方向上的特点。

为培养和激发创造性思维,思维主体不仅要拥有强烈的创造欲望,而且还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思考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步步追踪—纵向思考法、横向转移—水平思考法、由此及彼—联想思考法、

引向荒谬—逻辑矛盾思考法、反面求索—逆向思考法等等。

创造性思维的结果称之为“创造性设想”。开展群众性的创造性设想活动是获得创造性设想的重要途径。建议无须“合理化”,很多事实表明,看似“荒诞之极”的想法很可能孕育着新的创造。创造性设想的多样性和“不合理”性,要求人们学会科学地评价创造性设想。由于创造性设想仅仅是一种设想和启示,而不是什么实用模式,为此评价人员不能仅仅停留在设想的提出阶段,而要从设想出发、加以积极想像并将其不断完善,使其到达更高水平后再付诸实践。

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一种交叉关系,“有的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有的逻辑思维不是创造性思维,有的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有的创造性思维不是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形式、方法、方向和基础上,

联系主要表现为:创造活动的思维过程之中必然要有逻辑思维的介入,同时逻辑思维也必然要与创造性思维发生一定的联系。

直观思维,就是人们不经过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顿悟的一种跃进式思维。直观思维是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它有利于人们从一些偶然事件中抓住解决问题的线索,并继而深入到问题的实质,从而最终促进发明创造。阿基米德通过直观“在澡盆中沐浴,看到身体入水后水面上升并溢出澡盆”的现象,最终找到了解决“金冠之谜”的方法,这里他依靠的是直观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

联想思维,就是人们通过一件事情的触发而迁移(想)到另一些事情上的思维。联想能够克服两个不同概念在意义上的差距,并在另一种意义上将两者联结起来。联想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根据触发物和联想物两者之间的关系,联想思维还可以分为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接近联想三种形式。

相似联想,是指联想物和触发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或多种相同而有明显属性的联想,如看到鸟飞就想到飞机。

对比联想,是指联想物与触发物之间具有明显相反性质的联想,如看到白色想到黑色。

接近联想,是指联想物与触发物之间存在着很大关联或关系极

为密切的联想,如看到学生想到学校等。

创造学认为进行联想就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联想的范围越广,对创造活动就越有益。当然,联想能力的大小不仅决定于一个人的知识积累和经验丰富的程度,而且还取决于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一般来说,知识越多、见识越广的人,其联想的能力也就可能越大,但关键还取决于他是否善于联想。

幻想思维,是指与某种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一种想像性思维。幻想思维是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幻想,因其脱离现实而常不被人们所重视,但创造学却认为幻想是一种极其可贵的品质。幻想可以使人产生创造欲望,可以促进创造活动的开展。幻想这种从现实出发而又超越现实的思维活动,可使人思路开阔而奔放,因此在创造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尤其是在创造初期更需要各种各样的幻想。

灵感思维,是人们的创造活动达到高潮后出现的一种最富有创造性的飞跃思维。研究表明灵感思维是普遍存在的。比如,人们常说,“我突然想到??”,“我灵机一动??”,“我急中生智??”,其实这就是灵感的出现。所以一般人只要掌握灵感思维的性质,善于设定适合自己的思维环境,我们深信大多数人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思维火花,产生各种灵感。

灵感的主要性质有五个,即:(1)引发的随机性; (2)出现的瞬时性; (3)目标的专一性; (4)结果的新颖性; (5)内容的模糊性。

灵感产生的条件和过程大致有如下几步: (1)头脑中有一个待解决的中心问题;(2)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或观察资料积累; (3)对于渴望解决的中心问题进行过量思考; (4)适当搁置,让思维得到必要的放松。当人们在进行“过量”思考、思路进入僵化状态后,可把要解决的问题暂时放一放,使大脑放松放松,也可从事一些其他性质的工作,或者玩一玩、散散步,改换一下环境,缓冲一下紧张的思考,使大脑不再受压抑。

第五章创造原理及其技法

本章内容实用性较强,主要讲述了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创造原理与创造技法不是一回事,编者认为创造原理较之具体的创造技

法更为重要,每一种创造技法都是创造原理的具体化,因此在阅读时可以将创造原理与创造技法对照学习,活学活用是关键。

创造原理就是最基本的创造规律。作者认为创造原理应包括八种,它们是:聚合创造原理、还原创造原理、逆反创造原理、变性创造原理、移植创造原理、迂回创造原理、完满创造原理和群体创造原理,具体解释如下:

聚合创造原理:根据聚合因子和聚合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组合创造原理和综合创造原理。组合,即是简单的叠加。组合也能产生发明创造。如多级火箭、橡皮头铅笔。

逆反创造原理:与一般的做法和想法完全相反的做法和想法,亦常常能够促进新颖性的结果而引发创造。如电梯就是将“人动”原理逆反为“梯动”的结果。如用空心材料取代实心材料。电风扇变成排气扇等。

变性创造原理:就是通过改变事物已有的属性而产生创造发明。改变事物的属性,主要包括改变事物的颜色、气味、光泽、结构、材料、形状等。

移植创造原理:就是把一个已知对象中的概念、原理、方法、内容或部件等运用或迁移到另一个待研究的对象之中,从而使得研究对象产生新的突破而导致创造,联想发明法和类比发明法,其实质都是源于移植原理。

完满创造原理:人们总希望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充分而完满地利用某一事物或产品的一切属性。由此而论,凡是在理论上看来未被充分利用的物品,都可以成为人们创造的目标。希望点列举法和缺点列举法都是源于完满创造原理的创造技法。利用完满创造原理对事物进行分析可以从整体和部分两个层次入手,即整体完满充分利用分析和部分完满充分利用分析。

群体创造原理:一定规模的群体思维有利于创造目标的实现。利用人才“共生效应”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是群体创造原理的具

体应用。智力激励法就是源于群体创造原理的创造技法。但群体创造原理并不意味着一个研究课题组的人越多越好,群体数量与课题内容一起决定了一个最佳群体数量和结构问题。

还原创造原理:即从一个事物的某一创造起点按人们的创造方向进行反向追索到其创造原点,再以原点为中心进行各个方向上的

发散并寻找其他的创造方向,这种先还原到原点、再从原点出发解决创造的问题,往往能取得较大的成功。创造的原点是指某一创造发明的根本出发点,它往往体现该创造发明的本质所在;而创造的起点则是指创造发明活动的直接出发点,它一般只反映该创造发明的一些现象所在。

迂回创造原理:是指在创造活动中受阻,必要时不妨暂且停止在该问题上的僵局,或转入下一步行动或从事另外的活动,带着未知问题继续前进,或者试着改变一下观点、不在该问题上钻牛角尖,而注意下一个或另一个与该问题有关的另一个侧面,待其他问题解决以后,该难题或许就迎刃而解了。

创造技法是从创造原理中派生出来并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可操作的具体程序和步骤。下面我们扼要介绍一下书中所列出的主要创造技法:

1 智力激励法,是由美国学者奥斯本创立的。智力激励法的做法大致可分为准备和召开小型会议两步。小型会议一般以5~10人为宜,除主持人外,可设1~2名记录员。会议时间约30~60分钟。会议进行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 (1)会议气氛自由奔放; (2)严禁批评; (3)以谋求设想数量为主; (4)善于用别人的想法开拓自己的思路。智力激励法可用于广告设计、技术革新、管理程序以及社会问题的处理、预测、规划等领域。

2 635法,又称“默写式智力激励法”,是德国人根据智力激励法改变过来的一种创造技法。每次会议有6人参加,坐成一圈,要求每人5分钟内在各自的卡片上写出3个设想(故名“635”法),然后由左向右传递给相邻的人。每个人接到卡片后,在第二个5分钟内再写3个设想,然后再传递出去,如此传递6次,半小时即可进行完毕,可产生108个设想。

3 奥斯本的检核表法,是针对创造的目标从多方面用一览表列出一系列思考问题,然后逐个加以讨论、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案或设想。一般而言,奥斯本的检核表法多是从九个方面提问进行检核的。这九个方面分别是: (1) 现有的成果有无其他更多的用途?或稍加改变后有无别的用途?(2) 过去有无类似的东西?有什么东西可供模仿?能否在现有发明中引入其

他创造性设想?(3) 现有发明能否改变形状、颜色、声音、味道或制造方法?(4) 现有东西能否扩大使用范围、增加功能、延长寿命?能否添加部件、增加长度和提高强度?(5) 能否将现有的东西缩小体积、减轻重量?能否省略一些部件?能否进一步细分?(6) 能否用其他产品、材料或生产工艺、加工方法替代原有的产品或发明?(7) 能否将现有的发明更换一下型号或更换一下顺序?(8) 能否将现有的产品、发明或工艺方法颠倒一下?(9) 可否将几种发明或产品组合在一起?一般认为奥斯本的检核表法几乎适用于任何类型和场合的创造活动,因此享有“创造技法之母”的美称。

4 5W2H法,是美国陆军首创的创造技法,是一种通过为什么(Why)、做什么(What)、何人(Who)、何时(When)、何地(Where)、如何(How)和多少(How much)七个方面的提问,从而形成创造设想或方案的方法。这七个方面分别是七方面的解释内容是编者所加。为什么(Why)?为什么发热?为什么变色?为什么要做成这个形状?为什么不用机械代替人力?为什么产品的制造要经过这么多环节?为什么非做不可?不做为什么不行?(2) 做什么(What)?条件是什么?哪一部分工作要做?目的是什么?重点是什么?与什么有关系?功能是什么?规范是什么?(3) 何人(Who)?谁来办最方便?谁会生产?谁不可以办?谁是顾客?谁会赞成?谁被忽略了?谁是决策人?(4) 何时(When)?何时要完成?何时安装?何时销售?何时产量最高?何时最切时宜?需要几天才算合理?(5) 何地(Where)?何地最适宜某物生长?何处最经济?从何处买?还有什么地方可卖?安装在什么地方最适宜?何地有资源?(6) 如何(How)?怎样做最省力?怎样做最快?怎样做效率最高?怎样改进?怎样得到?怎样避免失败?怎样求发展?怎样增加销路?怎样提高效率?怎样使产品更加美观大方?怎样使产品使用起来更方便?(7) 多少(How much)即:功能如何?效果如何?利弊如何?安全性如何?销售额如何?成本多少?

5 类比法,是指用待发明的创造对象与某一具有共同属性的已知事物进行对照类比,以便从中获得启示而进行创造发明。创造性想像是类比法的本质,把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类比法的实施主要有三个步骤:即: (1) 选择类比对象; (2) 将两者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主要的共同属

性; (3) 进行类比联想,从中找出主要的共同属性。

6 属性列举法,也称特性列举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克劳福德研究总结出来的一种创造技法。实施步骤如下: (1) 选择一个比较明确的课题,课题宜小不宜大; (2) 列举出发明对象的属性,一般从“名词属性、形容词属性和动词属性”三个方面展开列举;(3)从各个属性出发,通过提问诱发出用于革新的新方案。

7 缺点列举法,是指积极地寻找并抓住、有时甚至需要挖掘各种事物的不方便、不得劲、不美观、不实用、不省料、不轻巧、不便宜、不安全、不省力等各种缺点、问题或不足之处,从而确定创造发明目标的一种创造技法。缺点列举法简单易行且容易收到效果,备受大中学生和工矿企业生产一线人员的欢迎。

8 缺点逆用法,就是指针对某一事物中已经发现的缺点,不是采用改进缺点的做法,而是从反面考虑如何利用这些缺点从而做到“变害为利”的一种创造技法。

9 希望点希望人人皆有,“希望点”就是指创造性强且又科学、可行的希望。列举法,是指通过列举希望新的事物具有的属性以寻找新的发明目标的一种创造方法。希望点列举法的实施主要有三个步骤,即: (1) 激发和收集人们的希望; (2) 仔细研究人们的希望,以形成“希望点”; (3) 以“希望点”为依据,创造新产品以满足人们的希望。

10 形态分析法,由美国科学家兹维基创建。这种方法是先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彼此独立的因素,然后用网络图解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以产生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案或发明的设想: (1) 详述需要解决的问题; (2) 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列举出独立因素;

(3) 运用思维发散性尽可能多地列举出各个独立因素所包含的若干要素和实施途径。(4) 将各个要素组合成多种设计方案; (5) 根据发明目标,选择最佳方案。形态分析法不仅可以避免先入为主的影响,而且也可以避免单凭大脑思索而挂一漏万之不足。

以上介绍的十种创造技法绝不是全部,请大家在阅读的时候结合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展开分析,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最后,我们来讲一下“利用专利进行创造发明”。专利一词,从法律角度上来说,即是一种“专利权”,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

专利因所保护的对象不同而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类型。

我国从1985年4月1日起实施第一部专利法,1992年作了第一次修正,2000年8月又再次作了第二次修正,并从2001年7月1日起实行。

根据专利法,专利具有明显的独占性、地域性和时间性。我国专利法规定的专利权期限

8

是: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保护期限届满后,专利权自行终止,任何人均可使用。

专利文献是一个知识宝库,它包括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发明与专利的分类资料以及查找专利文献的各种索引和工具书等等。一般所说的专利文献,多是指专利说明书。专利文献主要有以下特征: (1)寓技术、法律和经济情报于一体; (2)反映新技术快; (3)技术内容广泛,知识覆盖面大; (4)内容描述详尽; (5)系统地收录了技术发展的全过程; (6)重复量大; (7)难懂。

善于利用专利文献对于创造发明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此也有人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创造发明技法。利用专利进行创造发明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第一,通过调查搜索专利进行创造发明;第二,综合专利进行创造发明;第三,寻找专利空隙进行创造发明。人们利用专利文献,一方面可以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而激发自己的创意,另一方面又可寻找有关课题并进行创造性构思。因此在创造活动中应当充分重视和认真对待现有的专利文献。

第六章创造教育及其实施

本章探讨的问题是创造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同学们特别是今后有志于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学,在阅读本章内容后定会有所启发。

从创造学角度来理解,创造教育则是指将发明创造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教育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创造教育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组织教学工作。创造教育大致可以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创造发明的知识技

巧和经验的教育;二是创造力训练;三是创造性教育,即在普通教育中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标而展开的各项教学活动。

创造教育克服了传统教育的许多弊端,诸如:强调统一规格人才的培养、重视强制性管理、特别重视考分、忽视创造性人格培养、忽视思维的发散性训练等等,强调“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教学中信奉“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的原则,注重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教育、创造性人格教育、创造发明技法教育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仅重视课堂教学,而且重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评价中更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在人类步入信息社会的21世纪,推广创造教育势在必行,它不仅是我国教育实现“三个面向”的根本要求,而且是我国教育应对激烈的国际间竞争的要求,同时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富有创造性的教师队伍、富有创造性的管理队伍和富有创造性的教材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条件,但创造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最终解决还必须有赖于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创造学结课论文

大学生怎样提高创造力 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的时代,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需要用创新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本学期的选修课课我选择了创造学。通过学习创造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创造的特点和条件、创造的一般过程以及创造学的要领及其研究方法等,我懂得了创造是世界发展的动力,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创造力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提高。 创造,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产生新思想、推出新产品等,以满足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动过程。创造学就是研究创造活动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创新能力的科学。分析创造力的影响因素,目的是使发明人在创新过程中有意识地扬长避短。创造力的影响因素有正反两个方面。但是创造不是简单的思维活动,我们看似平常无奇的东西,或许都习以为常了,却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推敲才得来的。创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不管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在思想上都存在阻碍我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因素。 大学生,对待事物的思维方法应该是既活泼新颖,又有一定的成熟稳重。学生学生,注重的是一个“学”字,不仅学习前人留给我们的智慧与知识,也应该学习运用知识去创造新的事物。虽然相对高中生活来说,大学生似乎告别了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也不必经受高考的巨大压力,在时间和思想上也不用受太多的局限,但是创造性的活动仍然存在很多的障碍。或许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创造,但是创新的意识不是花费时间就能得到的,创造是一种灵感,是瞬时性的,我们用一天的时间可以记住几十个英语单词,对于创造,即使我们一个月,甚至一年冥思苦想也不一定能有所收获。我觉得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目前在创造中存在的最大障碍有两点,一是太安于现状,对所处的环境与平常的事物缺乏创新的思维;二是缺少动手实践实验的活动。 对于现状,我这里说的是所处的环境以及身边的事物。我们真的很缺乏对平常事物的思考,而一种新的事物的产生也并不是漫天的胡乱猜想,很多时候都是从平常环境和事物的思考中启发进而激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熟透的苹果从树枝自由落下,平凡的人们都安然并欣然的被动接受,认为这是几千年来的自然现象,不用过多的追究与思考,但是牛顿却提出了质疑与思考,苹果为什么会下落,为什么不是向上飞,带着这些疑问,最终他发现了万有引力。我们对于平常的事物太被动,只是一味的接受,不去思考,认为是理所当然。看到苹果掉下来,一般人只会看到圆圆的红通通的外表,然后就成了自己的美餐。这种被动的接受完全没有主观上的主动思考,认为一切皆是理所当然,创造的大门永远无法开启。看到小鸟在天上自由自在的飞行,我们应该想到它为什么能飞,怎样才能飞起来,而不只是单纯的欣赏。当然这些问题前人早就发现,并且经过时间的洗礼,人类也圆了飞天的梦想。当然,一种新的事物的出现,开始的时候只被少数人所接受,慢慢的才会被更多的人所认同,我们所处的环境才能进步与发展.提高创造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培养:

公共课创造学 思考题答案

1、什么是创造学?其基本原理有哪些? 创造学(Creatology): 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以及其它所有领域中的创造活动并探索其中创造的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研究目的:开发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其创造性。 第一条基本原理: 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 第二条基本原理: 创造力是可开发的。即人们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的。 2、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的特征和构成要素,如何提高创造力? 一、创造力的含义 创造力是指每个正常人或群体在支持的环境下运用已知的信息,发现新问题,并对问题寻求答案,以及产生出某种新颖而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的能力。 创造力是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殊能力。不同的创造者在类似的条件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创造力,同一创造者在不同条件下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创造力。 特征: 1、创造力是有特定功能的生产力 2、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能力 3、创造力有高低之分 五层次:

发表的能级 技术的能级 发明革新的能级(大多数人能达到) 发现的能级 创新的能级 三、创造力的类型 A、非凡 B、局部 C、自我实现 提高创造力 一、创造力开发的依据 1、创造力普遍存在 2、创造障碍制约创造力

一是外部社会文化环境创造障碍 二是内部心理活动创造障碍 创造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 (1)固定观念 (2)遵守规则 (3)严守逻辑 (4)怕犯错误 (5)迷信权威 (6)兴趣狭窄 3、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创造力 一个创新者如果具备了哲学头脑,他的创造成果就可以比原来增加一倍;如果他同时又具有创造学头脑,那么他的创造成果还可以再增加一倍。 二、创造力开发的内容 1、知识的掌握和优化 2、智能因素的开发 观察力, 记忆力,记忆大师 注意力, 想象力,想象力, 操作能力 3、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独立的个性,强力的求知欲,坚强的意志 4、创造技法的训练 三、创造力开发的途径 1、创造教育 2、创造实践

创造学论文

创 造 学 结 课 论 文 10级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马来春 学号:1067118226

创造的概念 首先我想阐述一下我自己对创造的理解和认识。 在我没上创造学之前我认为创造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的名词,既熟悉又陌生,一直觉得创造理我的生活很遥远,让我无法去触及,我很赞同老师对中国的教育的评价,我深有感触,因为我也是在中国的教育环境成长的,在我们小的时候对所有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好奇心一点一点被磨灭了,不再感兴趣了,一方面与考试无关,另一方面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和环境。 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没有人会为了业余爱好去做一些和考试无关的事情,家长老师都是再引导我们怎样去考试怎么样取得更高的分数,而这仅仅是一张考试卷子的表象,如此循环下去,我们就变成了考试机器。原本我们都拥有创造的天分,但是还需后天的努力学习,这个学习的过程却被剥夺了。当我在上创造学的过程中我就在思考我们要去把失去的创造思维训练回来。 我认为创新是创造的基石,创造是创新的精华。创新来源于生活,创造来源于实践。当我们有了灵感有了想法就要去尝试做,尝试去实践,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 创造的前提应该具有创造的思维,思维是一个人的思想路线和思考问题的方法,首先要有正确的方向,只有正确的思维,才会有正确的方向,才会更大可能性的接近成功。 引用一下创造性思维的解释:

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是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 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 有了创造性思维还是不够的,当然还需要创造力,就是创造的能力,我一直认为每个人都不缺少创造力,之事不知怎么样开发和利用。方法很重要! 创造力是万力之源。 1、创造力概念的真正实质就是″人类解决新问题的个体综合能力″。这种把创造力简单化的理解,实际上是把许多人对创造力的解释综合化并去繁存简而已。这样的定义对创造力开发的推广和普及有利。 2、人人都具创造的潜力。实际上,只要是具有正常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人,都具有创造的可能,在这种可能尚未成为可能之前,我们把它称为创造的潜力。关健是我们如何采取恰当的方法去把这种潜力开发成显力。因此,那些认为只有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才具有创造力的观点是错误的。 3、创造力可以通过象体育运动一样的训练得到提升。根据我自己多年的实践体会,思维训练、想象训练、观察记录训练、操作训练、

创造学论文完整版

浅论创造学 摘要:创造学,是教会人们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产生新思想、推出新产品等,以满足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动过程,研究创造活动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创新能力的科学。 关键词:创造学思维创新 十周的《创造学》这门课程马上就要结束了,但它却给我留了很深的印象,让我学到很多在开发与应用创造性思维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老师讲述课程的风格。在星期六下午的4节课中老师不单单是自己在上面向我们叙述,还要我们自己善于观察生活,每个星期要写出自己的发现与设想,这极大地的提高了我们的观察水平,而且让我们每个人上去说,不仅仅是开发我们的创造学思维了,还提高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好的台风。让我们积极去思考,提升我们的创造性能力,让我们充实完满地学习完这门课程。 一什么是创造学 在对我对这门课发表看法之前,我想我有必要阐明下什么是造学。创造,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产生新思想、推出新产品等,以满足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动过程。创造学就是研究创造活动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创新能力的科学。分析创造力的影响因素,目的是使发明人在创新过程中有意识地扬长避短。创造力的影响因素有正反两个方面。但是创造不是简单的思维活动,我们看似平常无奇的东西,或许都习以为常了,却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推敲才得来的。创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不管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在

思想上都存在阻碍我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因素。《创造学思想录》中有这样一段描述,1866年,一个衣荷华州的农民望着紧挨他的田边正在修建的横跨美洲大陆的铁路,看见铺好的铁轨和驶过的火车,他想,所谓铁路不过就是铁轨和火车。他没有看见什么呢?他的产品可以更快地得到更多的市场,他们从此就要全力与来自外地的产品竞争,在一星期之内人们就可以从东海岸到达西海岸。人们可以分享知识,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相聚,可以结婚。他看见了钢铁和车轮,但是他没有看见随后将会发生的事情。这告诉我们创造学要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科学家埃尔伯特〃森特〃格奥尔基说:“创造性思维就是以不同于人的方式看同样的事情。”第一个看到无用的锯末想到可以用它压制成引火燃料的人,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成功。第一个看到块状焙烧苏打想到用它做冰箱除臭剂的人,也成功了。第一个看到牡蛎就想到吃的人也成功了。在此看来,创造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摹仿、重复、循规蹈矩、似曾相识,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的绝不是好的创造,实际上根本就谈不上创造。好的创造必须是新奇的、惊人的、震撼的、实效的。而创造学正是要告诉我们如何打破常规,从生活中发现美,从另一个角度发现真理。 二为什么要学创造学 对于很多事,我们都会问一句为什么,在现代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一件没有价值的事情是没有人会做的。那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说。 一从人类历史来看,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发明的历史,否则人们至今还只能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没有发明创造,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繁荣与昌盛,就没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创造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能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存在和发展着。从创造的动力系统来说,

创造学作业

一、在你学习的专业领域,寻找一个创造案例,并分析该案例的新颖性和切实性 1.案例具有典型性,容翔实;(20分) 2.分析有理有据,令人信服;(20分) 二、结合你所学习的专业,提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并设计解决方案; 1.阐明提出问题的背景;(10分) 2.简明扼要界定你提出的问题;(15分) 3.阐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20 分) 4.阐明在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到 的创造方法;(15分) ————部分资料来源于师学院官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统计年鉴

一、案例分析(农村区域发展专业) (一)案例的基本容<摘自《二十一世纪科学万有文库第14辑等> 1.名称:基塘农业 2.地区:省市区、南海区 3.背景:地区位于沿海平原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充足,尤其是夏季多暴雨,雨水在低洼处累积成涝、多发水患。对普通单一的农业种植很不利。为适应农业发展,推行基塘农业模式。 4.基本容: (1)低洼易涝处挖成池塘,饲养鱼虾,并种植菱、藕等作物;(2)挖出的泥堆在池塘周围,将其平整为较高较宽的田地,作为农作物的田基,种植稻米、甘蔗等; (3)天边填筑稍高的基堤种植桑树等; (4)一方面巩固池岸,一方面用桑叶养蚕(或栽种甘蔗),发展丝织业(或生产更多的蔗糖); (5)在生产过程中以农作物的残渣,以及蚕粪、蚕蛹养鱼;挖塘泥当肥料肥田,互相促进生产 (6)在塘中养鱼,在基上种植甘蔗、栽桑、种香蕉等作物,形成特有的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最典型)、果基鱼塘等基塘农业;(二)基塘农业分析 1.新颖性 1)合理利用当地地形,水陆坡结合,互相促进,循环利用,农业、 渔业、林业多维一体发展,摆脱过去单一的水稻种植模式,是一

《普通创造学》总复习

普通创造学》总复习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阐释了创造学的含义,并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维度介绍了创造学在西方主要国家和我国的应用与推广。通过阅读本章,同学们可以从总体上了解创造学在西方主要国家的发展。 创造学认为:创造力不仅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 (创造学的第一条基本原理),而且人们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 (创造学的第二条基本原理)的。 第二章创造学概述 本章主要讲述了创造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造学的学科性质以及创造学的发展历史。 创造学是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其宗旨在于通过对人们创造活动和创造发明方法的研究,揭示人类创造发明的一般规律,并用以促进人们的各种创造活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就内容而言,创造学主要研究:创造活动、创造过程、创造者的人格因素和心理品质、创造力及其开发、创造性思维、创造环境、创造性人才和创造评价。 创造活动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新颖性”的活动。“新颖性”有相对新颖性和绝对新颖性。根据创造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效果,创造活动大致可以分为正向创造活动和负向创造活动。凡是有利于(或至少无害于)社会发展、符合社会公德的创造活动,可称为正向创造活动。反之,凡是不利于社会发展、违背社会公德的创造活动,则称为负向创造活动。 完整的创造过程一般都要经过四个阶段,即: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和验证期。 对创造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个人的评价、对创造成果的评价以及对创造者的评价。就创造成果评价而言,相比之下,对于一些实物性创造成果人们是比较容易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正确的评价和肯定的,但是对于一种新颖的创造思想、一些新颖的 学术观点,则评价起来就较为困难了。

创造学试卷.

创造学试卷 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姓名------------院系-------------班级------------学号------------ 一、思维发散题(2*6’) 1、假如明天全球的煤都采光了,以矿业为特色的中国矿业大学会怎么样? 2、尽可能多的说出矿大镜湖方位(至少五项)(如镜湖在图书馆旁,镜湖在东门的西边) 二、跳出思维定势(8*3’) 1、“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古老的问题你能回答? 2、“青蛙跳得比树高”这是怎么回事? 3、两件东西经常相撞,但不发出声音也没损伤,这两件东西是什么? 4、怎样使火柴在水下进行燃烧 5、AZFNE 这五个字母中,哪个与余下四个差别最大? 6、在不切分的情况下,你能把四个苹果放在五个盒子里,让每个盒子里的苹果 都相同么 7、如何用两条直线把下图中的“月亮”分成6部分 8、两个人同时到一条河旁,在荒芜人迹的岸边只停着一只船,船上只能容纳一人,请问两人如何过河?(注:水深,只能乘船过) 三、推理题(5*4’) 1、创造学课上,一位调皮捣蛋,有点小聪明的学生给老师展示了一瓶“魔水”。该同学声称这种水能溶化世界上任何一物质。老师一看就知道他在骗人。老师为什么一下就能知道呢? 2、假如地球上唯一的一个男人正坐在桌子旁准备写遗书,突然他听见习外面有敲门声,可这时人类以外的动物早已死光,也不可能是外星人,那么是谁在敲门呢? 3、广场上有一匹马,马头朝东站着,后来又向左转了270度。请问这时马的尾巴指向哪个方向? 4、如果1=7,2=17,3=417,5=617,6=517,7=? 5、根据下列牌号排列规律,在“?”处填上适当牌号 四,综合题(第1题15’,第2题14,第3题15’) 1、用一只可称一公斤的弹簧称,通过你认为精确而可行的方法,可以借助其它任何非衡器的材料或工具,将一只大象的重量精确的测量出来,尽可能多地列举你能想到的方法(至少三种) 1198 6126 43?

创造学与创造性思维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论文题目:创造学与创造性思维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市场营销07-1班 学号:200713859 学生姓名:刘义 指导教师:侯峰 二零一零年十月十六日 创造学与创造性思维 摘要:创造成为现代社会最流行的词汇。它所包含的意义之广泛,范围之大已开始逐渐影响到整个社会,漫漫渗入每个人的心灵。创造学是一门学问,一门没有答案的学问。创造不是个单纯的概念,它深入每个领域。在各个领域发挥着它巨大的作用。创造,创新,创业,创造人格,创造思维……这些看似无形的东西却时刻在影响着我们。 关键字:创造学创造学思想录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学 创造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动规律的科学。因为创造发明是人类劳动中最高级、最活跃、最复杂、也是最有意义的一种实践活动,其实质是:人类追求新的有价值的功能系统。而创造发明可以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劳动环境,因此创造发明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1.研究意义 当前是创造发明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现象上看是产品竞争,从实质上看是智力竞争,是创造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造发明的竞争。创造学就是要通过对创造发明史和当今大量的发现、发明的过程实例进行解剖、分析、研究,力求找出创造发明活动的规律,借助规律有效地进行各种创造发明。创造学的分类及研究的内容创造学的分类:创造学研究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因为创造过程遍及各行各业,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有关创造学知识的广泛应用,对任何一个实践领域都具有现实意义,对任何一个立志搞革新的人都是不可缺少的。 2.衍生领域 创造学已经发展并衍生许多分支领域,大体归纳为三类: ①创造科学——它是研究创造活动,揭示创造活动和创造过程的客观规律,是对创造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②创造性科学一一研究人的创造性,开发人的创造性,培养、造就创造性人才,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创造工程一一研究各种有效地创造发明方法,促进创造发明效率的提高,它是创造学最富于应用性的一个领域。此外,还出现了与其它科学交叉的边缘分支,如创造心理学、创造教育学、创造性开发学等等。 总之,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研究重点。 3.创造学研究的内容 (1)创造精神创造精神是人们的意识或创造欲望的反映。创造学研究者认为,创造者必须具

创造力

创造力 创造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创造是人类特有的属 性。研究创造学应该以创造这一概念作为起点。 一、创造及其相关概念 (一)创造与发现、发明 1.创造 创造是人首次产生崭新的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为。创造的具体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可以是发现新事物、总结新规律,也可以是建立新理论、提出新观点,可以是创立新技术、想出新方法,也可以是发明新品、创作新作品等等。 2.发现 发现是指获得天然性成果的创造类型。发现的成果通常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性质与规律。 3.发明 发明是指获得人为性成果的创造类型。发明的成果通常并不天然存在,而是人的脑力和体力的产物。 (二)创造与发现、发明等的关系 如图1所示,创造包含了发现、发明和其他创造类型。创造可以表现为发现,也可表现为发明,但发现和发明并不能概括全部创造活动。有不少产生新成果的思想与行为既不能归入发现,又不能归入发明。这在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比较多见。 (三)创造的过程 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把创造理解为创造者开展创造性思维,运用创造方法(包括创造技法),获取创造成果的过程。或者认为,创造是创造者发挥创造力,获取创造成果的过程。从该图中也可看出,创造者、创造力、创造性思维、创造方

法(创造技法)和创造成果等,是创造过程的重要环节。这些概念也构成了创造学中的基本范畴。 二创造的作用与意义 (一)文明进化的催化剂 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由低级到高级、由原始到现代化逐步发展起来的,而在文明进化历程的每个关键时期,总是创造在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二)历史飞跃的加速器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形上升的。在历史发生变革或产生飞跃的转折点上,也总是创造有力地推动时代前进,发挥着加速器的作用。 (三)事业成功的突破口 人们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选择一个适当的突破口。 三、创造学的性质与任务 (一)创造学的定义 创造学是以创造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创造的特点、机理、规律和方法的科学。 (二)创造学的研究对象 从总体上说,创造学是以创造作为研究对象的。倘若进一步考察其研究领域,还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者——是创造的主体,也是创造学研 究的起点。 2.创造过程——是指创造成果酝酿、发生、发展直至形成的全部经过。 3.创造力——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殊能力。

《普通创造学》总复习

《普通创造学》总复习

《普通创造学》总复习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阐释了创造学的含义,并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维度介绍了创造学在西方主要国家和我国的应用与推广。通过阅读本章,同学们可以从总体上了解创造学在西方主要国家的发展。 创造学认为:创造力不仅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创造学的第一条基本原理),而且人们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创造学的第二条基本原理)的。 第二章创造学概述 本章主要讲述了创造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造学的学科性质以及创造学的发展历史。 创造学是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其宗旨在于通过对人们创造活动和创造发明方法的研究,揭示人类创造发明的一般规律,并用以促进人们的各种创造活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就内容而言,创造学主要研究:创造活动、创造过程、创造者的人格因素和心理品质、创造力及其开发、创造性思维、创造环境、创造性人才和创造评价。 创造活动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新颖性”的活动。“新颖性”有相对新颖性和绝对新颖性。根据创造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效果,创造活动大致可以分为正向创造活动和负向创造活动。凡是有利于(或至少无害于)社会发展、符合社会公德的创造活动,可称为正向创造活动。反之,凡是不利于社会发展、违背社会公德的创造活动,则称为负向创造活动。 完整的创造过程一般都要经过四个阶段,即: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和验证期。 对创造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个人的评价、对创造成果的评价以及对创造者的评价。就创造成果评价而言,相比之下,对于一些实物性创造成果人们是比较容易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正确的评价和肯定的,但是对于一种新颖的创造思想、一些新颖的

创造学作业

创造学作业

一、在你学习的专业领域,寻找一个创造案例,并分析该案例的新颖性和切实性 1.案例具有典型性,内容翔实;(20分) 2.分析有理有据,令人信服;(20分) 二、结合你所学习的专业,提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并设计解决方案; 1.阐明提出问题的背景;(10分) 2.简明扼要界定你提出的问题;(15分) 3.阐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20分) 4.阐明在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 到的创造方法;(15分) ————部分资料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官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统计年鉴

一、案例分析(农村区域发展专业) (一)案例的基本内容<摘自《二十一世纪科学万有文库第14辑等网站> 1.名称:基塘农业 2.地区: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南海区 3.背景:广东地区位于沿海平原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充足,尤其是夏季多暴雨,雨水在低洼处累积成涝、多发水患。对普通单一的农业种植很不利。为适应农业发展,推行基塘农业模式。 4.基本内容: (1)低洼易涝处挖成池塘,饲养鱼虾,并种植菱、藕等作物;(2)挖出的泥堆在池塘周围,将其平整为较高较宽的田地,作为农作物的田基,种植稻米、甘蔗等; (3)天边填筑稍高的基堤种植桑树等; (4)一方面巩固池岸,一方面用桑叶养蚕(或栽种甘蔗),发展丝织业(或生产更多的蔗糖); (5)在生产过程中以农作物的残渣,以及蚕粪、蚕蛹养鱼;挖塘泥当肥料肥田,互相促进生产 (6)在塘中养鱼,在基上种植甘蔗、栽桑、种香蕉等作物,形成特有的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最典型)、果基鱼塘等基塘农业;(二)基塘农业分析 1.新颖性 1)合理利用当地地形,水陆坡结合,互相促进,循环利用,农业、 渔业、林业多维一体发展,摆脱过去单一的水稻种植模式,是一

创造学大作业

工程创新思维与方法 题目新型多功能集合餐具 专业及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新型多功能集合餐具 1.选题背景 1.1 设想理由 当今,随着人们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都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为了节省时间,多数工薪族开始习惯快餐,从早餐到午餐,基本上都是在路边的小餐馆完成。而小餐馆提供的重复用筷子一般都不被接受,因此一次性筷子也开始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在与人方便的同时,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少危害。首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消耗一次性筷子450亿双,耗费木材166万立方米,需要砍伐大约2500万棵大树,减少森林面积200万平方米。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不仅是对我国贫乏的森林资源的浪费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对我国的水资源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然后一次性筷子很不卫生,制作过程中须经过硫磺熏蒸和双氧水漂白,因此会损害人的呼吸功能,损害消化功能,造成病菌感染。最后,传统的各种餐具包括筷子、叉子、勺子和刀子,它们的的功能都是各自分开,使用的时候各有各的功能,但吃一顿饭得准备好几样餐具,显得比较麻烦。现今,人们提倡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了适应世界的发展潮流,整个社会的各式发明创造都向着结构集成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发展趋势,不仅可以大量的节约社会资源,减轻环境压力,而且使产品的使用变得更加方便方便,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各种快捷和便利。这次的作品正是在集成创造的思想上诞生的。此次发明的这种集合餐具不仅便于随身携带,而且使用起来干净卫生,快捷方便,可以迅速实现多种餐具的功能切换,符合现代人的使用要求。它通过对传统餐具进行简单的改造,然后通过连接组装可以迅速变化成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筷子、叉子、勺子和刀子,可以应对种类更加广泛的食物,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1.2同类产品的分析对比 市场上现在有很多盒装的关于筷子、叉子、勺子这三者组合件,都是两根独立的筷子,筷子的端部带有连接结构,可以把分开的叉子、勺子头连在上面,可以进行自由的组装,实现快速切换。同时,关于市场上的产品同样存在着一些缺点,我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进。 首先,市场上的各种盒装便携餐具的集成化程度不高。再把勺子、叉子进行部件化的同时,没有对筷子进行更进一步的简化。做出来以后还是两根长的筷子,不够简约。 其次,功能不够丰富,适用人群也就相应减少。这改进的这种多功能餐具增加了刀子的功能,也就增加了其实用性,比方说可以用来吃水果。

机械创造学论文

《机械创造学》论文 飞 机 起 落 架 机 构

起落架是航空器下部用于起飞降落或地面(或水面)滑行时支撑航空器并用于地面(或水面)移动的附件装置。起落架是唯一一种支撑整架飞机的部件,因此它是飞机不可分缺的一部份;没有它,飞机便不能在地面移动。当飞机起飞后,可以视飞机性能而收回起落架。 发展演变: 在过去,由于飞机的飞行速度低,对飞机气动外形的要求不十分严格,因此飞机的起落架都由固定的支架和机轮组成,这样对制造来说不需要有很高的技术。当飞机在空中飞行时,起落架仍然暴露在机身之外。随着飞机飞行速度的不断提高,飞机很快就跨越了音速的障碍,由于飞行的阻力随着飞行速度的增加而急剧增加,这时,暴露在外的起落架就严重影响了飞机的气动性能,阻碍了飞行速度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人们便设计出了可收放的起落架,当飞机在空中飞行时就将起落架收到机翼或机身之内,以获得良好的气动性能,飞机着陆时再将起落架放下来。然而,有得必有失,这样做的不足之处是由于起落架增加了复杂的收放系统,使得飞机的总重增加。但总的说来是得大于失,因此现代飞机不论是军用飞机还是民航飞机,它们的起落架绝大部分都是可以收放的,只有一小部分超轻型飞机仍然采用固定形式的起落架。 为适应飞机起飞、着陆滑跑和地面滑行的需要,起落架的最下端装有带充气轮胎的机轮。为了缩短着陆滑跑距离,机轮上装有刹车或自动刹车装置。此外还包括承力支柱、减震器(常用承力支柱作为减震器外筒)、收放机构、前轮减摆器和转弯操纵机构等。承力支柱将机轮和减震器连接在机体上,并将着陆和滑行中的撞击载荷传递给机体。前轮减摆器用于消除高速滑行中前轮的摆振。 减震器 飞机在着陆接地瞬间或在不平的跑道上高速滑跑时,与地面发生剧烈的撞击,除充气轮胎可起小部分缓冲作用外,大部分撞击能量要靠减震器吸收。现代飞机上应用最广的是油液空气减震器。当减震器受撞击压缩时,空气的作用相当于弹簧,贮存能量。而油液以极高的速度穿过小孔,吸收大量撞击能量,把它们转变为热能,使飞机撞击后很快平稳下来,不致颠簸不止。 收放系统 收放系统一般以液压作为正常收放动力源,以冷气、电

普通行为创造学论文

创意性标志 ——创意图标分析 这是一个创新的年代,创新、创意已经变得无处不在。创造,已成为当今企业和社会前进和发展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它促进着社会进步,人类生产力不断提高,带给发展新的活力,呈现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繁荣景象。 创意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再加上合理的想象而产生的新思想、新观点的思维方式。就创意思维的本质而言,创意思维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在此过程或成果中突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思维。创意思维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科学的思维方式,全方位地提高思维能力,更完美而有效地创造客观世界。创造思维体现着人类智慧的结晶,那么就让我们看看以下两个图标设计分析吧! 一、“沈阳全民读书月”图标 右图是一个有关“沈阳全民读书月”活动的标识, 我第一次看到该标志是在高考考场上,虽然考场上万 分紧张,但该标志一出现在我的眼前,就给我留下了 很深的印象,可谓记忆犹深。就该标识以“书”和“沈 阳”的首写拼音字母为设计元素,将标志大体形状设 计为“S”型,这充分体现了活动的主题与地域;翻 开的书和两书交汇处的眼睛,对“开卷有益”做出了 微妙的表达,寓意十分鲜明,给人以很强的直观感。 该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作者的知识水平和创作能力。很显然,创作者在完成这件作品之前经过了一番很好的创意构想和设计,我们不得不为设计者的创意思维所折服。单从这件作品直观反映中,我们并不能看出创造者的知识水平出于何种程度,作为一件海选作品,若是由创作者设想创意,并直接设计,可见其专业设计能力不一般,当然我们并不排除创作灵感的重要性。征集者在发布要求的时候,就已经将主题定义在了“读书月”这一点上,故而设计者在设计之初就被限制在了读者、书本、文化、风俗等元素上。这对创作者的能力是一个考验,因为作品要的不仅是突出主题,还要彰显美感、创新感。

《普通创造学》总复习

《普通创造学》总复习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阐释了创造学的含义,并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维度介绍了创造学在西方主要国家和我国的应用与推广。通过阅读本章,同学们可以从总体上了解创造学在西方主要国家的发展。 创造学认为:创造力不仅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创造学的第一条基本原理),而且人们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创造学的第二条基本原理)的。 第二章创造学概述 本章主要讲述了创造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造学的学科性质以及创造学的发展历史。 创造学是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其宗旨在于通过对人们创造活动和创造发明方法的研究,揭示人类创造发明的一般规律,并用以促进人们的各种创造活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就内容而言,创造学主要研究:创造活动、创造过程、创造者的人格因素和心理品质、创造力及其开发、创造性思维、创造环境、创造性人才和创造评价。 创造活动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新颖性”的活动。“新颖性”有相对新颖性和绝对新颖性。根据创造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效果,创造活动大致可以分为正向创造活动和负向创造活动。凡是有利于(或至少无害于)社会发展、符合社会公德的创造活动,可称为正向创造活动。反之,凡是不利于社会发展、违背社会公德的创造活动,则称为负向创造活动。 完整的创造过程一般都要经过四个阶段,即: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和验证期。 对创造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个人的评价、对创造成果的评价以及对创造者的评价。就创造成果评价而言,相比之下,对于一些实物性创造成果人们是比较容易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正确的评价和肯定的,但是对于一种新颖的创造思想、一些新颖的

普通创造学导读

《普通创造学》导读 《普通创造学》作者庄寿强教授为中国矿业大学创造学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人事部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创造学主讲教师,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知识创新与创造力开发讲师团兼职教授,中国发明协会高校创造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从1983年起就开始致力于创造学和创造教育研究,现已出版有关专著12部,其中《普通创造学》是其代表作之一。 1997年《普通创造学》出版后,先后被9次印刷,总印数达62600册。该书2000年获得“第四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奖”,并作为教材先后获得“2000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2001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普通创造学》修订再版。全书共分六章,附录为创造性思维练习题和创造性人格自我测试题。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阐释了创造学的含义,并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维度介绍了创造学在西方主要国家和我国的应用与推广。通过阅读本章,同学们可以从总体上了解创造学在西方主要国家的发展。 1941年美国的奥斯本出版了《思考的方法》一书,提出了一个后来颇具影响的重要创造技法:智力激励法。一般认为,这一创造技法的提出,即标志着研究人类的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创造学的正式诞生。 创造学以人类的创造发明活动及其创造能力为主要研究对象。它不仅研究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规律、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法,而且研究创造环境、创造性人格等。创造学的研究目的只有一个,即探索出人类创造发明规律及其方法并尽快地将它们交给“普通人”,从而有效地开发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其创造性,增强其创造能力,提高其创造活动的质量和创新价值。 创造学认为:创造力不仅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创造学的第一条基本原理),而且人们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创造学的第二条基本原理)的。也正是基于以上两点,创造学作为学科才得以存在和发展。 创造学自诞生以来,很快便在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迅速发展。1953年,奥斯本又出版了《创造性想像》一书,该书共发行1.2亿册,先后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从而使人们对于“创造性研究”更加关注。在美国,创造学被列入大学教学内容当首推麻省理工学院,该校于1948年即开设“创造性开发”课程。之后,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著名大学也都相继开设了创造学及有关创造活动的训练课程。此外,美国的一些大公司如美国通用电器公司、IBM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道氏化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均设立了各自的创造能力训练部门。在美国,每年有数以十万计的在职职工接受创造工程学的训练。一些大公司甚至声称,凡未学过创造学的大学生,必须补修完该课程之后才能被录取为员工。 在日本,创造学研究起步较早,1955年,创造学由美国传入日本以后很快得到了极大发展。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对国民创造力的开发,1960年,著名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中的四大目标之一就是“培训人才”。20世纪80年代,日本更是把发展独创的新的科学技术视为一项国策,把提高人们的创造能力作为通向21世纪的道路。在日本不时地掀起“全民皆创”的开发全民创造力的阵阵热潮,各行各业普遍开展设想运动,许多企业把职工的创造性设想和发明专利视为企业的重要实力和无形资产。“第一要有创意,第二要追求创意”,被一些公司视为选人和用人的标准。日本非常重视和鼓励小的发明创造,并制定了名为“实用新案”的法律来保护小发明,还将每年的4月18日定为“发明节”,以表彰和纪念那些成绩卓著的创造发明家。1996年,日本正式批准《科技基本计划》,准备从“技术立国”转向“科

普通创造学 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你认为自己有没有创造潜力?请仔细想一下,你过去曾经有过什么创造性活动? - 2、什么是行为创造学?行为创造学的两条基本原理是什么?它在创造学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行为创造学(creatology),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和其他所有领域中的创造发明活动并探索其中创造发明的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行为创造学的两条基本原理——①创造潜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②人们的创造潜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 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的。 重要意义:分析了一般创造力与创造能力的异同,提出并论证了行为创造学的横断性、创造能力的经验表达公式、学科创造学的建立依据及其意义;给出了创造性思维的明确定义,探索出创造性思维的15个也是仅有的15个引发机制;对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亦做了深层次探讨。具有自主独创性、系统理论性、严密逻辑性、广泛实用性和普遍推广性。 3、创造学在日本发展的标志是什么?试举例加以说明。 在日本发展的标志:1955年由美国传到日本。 举例:①注重对人的创造潜力的开发。80年代,日本把发展独创的新的科学技术视为一项国策,把提高人们的创造能力作为通向21世纪 的道路;②普遍开展设想运动。日本“全民皆创”活动的表现之一即是设想运动的普遍开展,日本一些企业提倡职工立足本岗位每天提出一个设想(即“一日一案”活动);③电视台举办发明设想专题节目。如1981年10月日本东京电视台创办“发明设想”节目;④“发明节”和“星期日发明学校”。日本把每年4月18日定为“发明节”。东京几位发明家发起创办“星期日发明学校”,培养了一批有建树的发明家;⑤重视“小”发明。日本重视和鼓励一般人所称的“小”的创造发明。 4、你认为自己今后能够进行创造活动吗?为什么? - - 5、为什么说创造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特殊意义? 在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发面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其科学技术力量的竞争;而科学技术力量竞争的实质则是创造的竞争,是创造速度和创造效率的竞争,更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同时,回顾创造学在我国科技、教育和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我们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创造学一定会发挥出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普通创造学

1.希望点列举法,是指通过列举希望新的事物具有的属性以寻找新的发明目标的一种创造方法,以下不是希望点列举法的实施的步骤的是(C) A.激发和收集人们的希望B.仔细研究人们的希望,以形成“希望点” C.通过对“希望点”的实施,集中人们的希望从而进行分类创造 D.以“希望点”为依据,创造新产品以满足人们的希望 2.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思维方向的区别(A) A.单向,多向 B.单向,双向 C.多向,双向 D.多向,单向 3.635法又称(A) A.默写式智力激励法B.特性列举法 C.创造技法 D.智力激励法 4.创造学一经传入我国便得到了很快的发展,(B)年在广西南宁召开了我国第一次创造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中国创造学研究会筹备委员会。A.1980年 B.1983年 C.1985年 D.1988年 5.日本小常重视和鼓励小的发明创造,并制定了名为“使用新案”的法律来保护小发明,可将每年的(c )为“发明节”,以表彰和纪念那些成绩卓著的创造发明家。 A.4月15日 B.3月12日 C.4月18日

D.5月1日 6.1941年美国的奥斯本出版了《思考的方法》一书,提出了一个后来颇具影响的重要创造技法(B) A.635法 B.智力激发法 C.类比法 D.缺点列举法 7.专利文献是一个知识宝库,它包括说明书、专利公报发明与专利的分类资料以及查找专利文献的各种索引和工具书等等,一般所说的专利文献,多是指(A) A.专利说明书 B.专利公报 C.发明与专利的分类资料D.专利文献的各种索引和工具书8.(A)年()国的奥斯本出版了《思考的方法》一书,提出了一个后来颇具影响的重要创造技法、智力鼓励法。A.1941年美国 B.1943年英国 C.1941年法国 D.1944年美国 9.1997年《普通创造学》出版后先后印刷(A)次总印数达2600册。 A.9次 B.900次 C.90000次 D.9000000次 10.影响创造力开发的主要因素(C) A.社会因素 B.家庭因素 C.知识因素、能力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

创造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汇总上课讲义

第一章导论 1.创造的概念与内涵(定义、目标、结果的特点) 创造必须是在破坏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新的事物,突出“造”,要有个“结果”。 创造的目标必须是实现开发前所未有的创造性成果,其创造活动所获得的结果,既可以是一种新的概念、新的设想、新的方案、新的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新的产品或新的服务。 结果应该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 2.创造、创新、发现、发明的概念的对比 创新:新设想或新概念等发展到实际和成果应用的阶段。把创造成果引入经济系统,产生效益,才是创新 发明:通常指人们做出前所未有的重大成果(物品、配方、方法)。发明具有明显的新颖性,更注重首创性 发现:发现是对客观规律、事物的首先正确认知。发现的结果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后来才被人们所认识 3.创造学两大基本原理 原理一: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 原理二:人们的创造力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不断被激发,并转化为显性的创造力,逐步得到提高 4.创造学的含义 创造学是研究人类的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5.创造学的研究内容 6.创造学研究中的代表人物(奥斯本、吉尔福特) ?Alex Osborn(奥斯本):头脑风暴法的发明者 ?J.P. Guilford(吉尔福特):创造心理学的引领者

第二讲创造力及其开发 1.创造力的定义(狭义、广义) 创造力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创造力是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后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 狭义创造力 ?每个正常人都具有的一种自然属性。其实质是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伴随大脑的进化而形成的自然结果,是大脑的一种先天的自然属性 广义创造力 ?即创造能力,是经过各种各样的开发活动而被激发出来,并被“放大”了的“创造力”,因而创造力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且表现为一种明显的能力 2.创造力的分类 a)二类法 特殊才能的创造力:体现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文学家等杰出人物特殊才能的创造力 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普通人在创造活动中体现出自身价值的创造力 b)三层次法 低/中/高层次创造力 c)五层次法 i.表达式创造力 ii.生产式创造力 iii.发明式创造力 iv.革新式创造力 v.高深创造力 3.创造力的构成模型(Sternberg模型) C=f(I, K, TS, P, M, E) C:创造力,I:智力,K:知识,TS:思维模式,P:个性,M:动机,E:环境 互联网 C=f(K, I, TS, ST, U) C:创造力,K:知识,I:信息, TS:思维模式,ST:计算机支持工具,U:短期不可控或不变的因素(社会、文化) 4.创造过程模型(华莱士模型) 准备收集资料,进行思考,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孕育将注意力转向别的问题,等待灵感的出现 明朗解决问题的思路突然变得清晰和明朗,问题迎刃而解 验证对解决方案进行验证 5.创造力开发的障碍 1.思维定势 2.态度消极或缺乏自信 3.畏惧心理 4.从众心理与单一模式 5.外部环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