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摘要]潮州铁枝木偶戏,俗称?纸影戏?,是我国木偶艺术的稀有品,它蕴藏着潮汕劳动人民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意识。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受现代电影电视、网络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影响,铁枝木偶戏演出市场日渐肃条。多数铁枝木偶艺人后代不愿继承这种传统技艺,致使铁枝木偶戏的传承出现断层,面临后继乏人的危险。幸得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及文化部门出台了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再加上一些技术性较高、觉悟较好的艺人的积极授徒,年轻一代主动学习,使得潮州铁枝木偶戏的保护与传承突显其效,呈复兴之势。

[关键词]铁枝木偶戏;保护;传承

潮州F枝木偶戏是我国木偶艺术的稀有品种,它蕴藏着潮汕劳动人民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意识,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如今亟待发扬光大。

一、潮州铁枝木偶戏的历史、艺术特色及面临的危机

潮州铁枝木偶戏,在潮汕地区俗称?纸影戏?。它源于南宋,700余年来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是我国木偶艺术的稀有品种。最早的铁枝木偶戏是从皮影发展而来的,因造型有点近似剪纸,且在人的操纵下栩栩如生地表演节目,故称?纸影戏?。

清末至20世纪初,潮州一带的纸影戏班纷纷参照当时的戏剧舞台,改用绣帘作为幕布,台上再摆上小桌子小椅子等表演道具。偶身改为用木头削制,并穿上特制的戏服,表演潮剧曲目。木偶是由三根铁枝操控,所以近代另定学名为

?潮州铁枝木偶戏?。

潮州铁枝木偶戏班大多数是由家族成员组成,大班有十几个人,小班只有五、六个人。戏班演出时要先搭建临时舞台,台上铺着草席,戏班人员于舞台幕布后盘膝坐于草席

上。表演时,有的戏班人员操纵木偶,有的负责伴奏,有的负责演唱,或有的边操纵木偶边演唱,也有伴奏兼演唱的,他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配合极其默契。潮州铁枝木偶戏的基本表演手法有推、拉、提、拨、抖等动作技巧,表演过程中还根据人物行当和剧情需要表演飞天、入地、点火、射箭、骑马、张扇、划船、武打等较高难度的操纵技艺。

上世纪80年代,潮州铁枝木偶戏在潮汕地区盛极一时。当时每逢传统节日或各乡各里的民俗活动日,都常见潮州铁枝木偶戏的身影。木偶戏班每次演出,都会吸引不少男女老少把舞台前挤得水泄不通。操纵者为了博得观众的好评,总会使出浑身解数,将自己最精湛的操纵技艺展示出来。他们在台下经常苦练、改进并创新木偶的操纵技巧。很多木偶表演的特技动作,如?攀梯?、?吃火吐纸龙?等就是在那个时代产生的。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的民俗活动中受邀更多的是潮剧团(俗称做人戏)或现代歌舞团、小品团体等,再加上各种影视节目、媒体资讯、网络信息的冲击,人们在对新生事物应接不暇的情况下,再也无暇顾及昔日备受青睐的潮州铁枝木偶戏了。潮州铁枝木偶戏演出市场日渐肃条,艺人的收入较低,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另谋他就,当接到演出邀请时才临时组团赶赴表演。这样一来,平时缺少操纵技术的训练,演出时又没什么人欣赏,表演也就流于应付,因而一些较高难度的表演技艺都面临失传,更别提能推陈出新了。而且更严峻的问题是、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多艺人的后代都不愿继承这种传统艺术,潮州铁枝木偶戏表演技艺的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二、各级党政文化部门对潮州铁枝木偶戏的保护措施

潮州铁枝木偶戏艺人老龄化,后继乏人,艺术断层这一现象已引起各级政府及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出台各项措施对潮州铁枝木偶戏进行抢救性的保护。

(一)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物色重点扶持对象

自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地方各级文化部门很快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市、县文化馆也相应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潮州铁枝木偶戏项目列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非遗中心工作人员通过调查了解,物色到一批表演技艺精湛、有敬业精神、有较好口碑的团队或个人列入重点扶持对象,如金石镇龙阁木偶团、彩塘镇潮韵木偶团、国家级传承人陈培森、市级传承人陈玲儿、艺人陈玩波、赖巧叶等,并从经济或精神上对他们进行支持与帮助。

(二)支持木偶团扩大演出区域,最终走向世界

各级政府及文化部门大力支持潮州铁枝木偶团跨地区参加演出。目前,潮州铁枝木偶戏的足迹已经遍布北京、厦门、深圳、香港、泉州、成都等许多地区,政府甚至支持潮州铁枝木偶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潮安区金石镇龙阁木偶团、彩塘镇潮韵木偶团等团队经常应邀到德国、奥地利、泰国、新加坡、荷兰、白俄罗斯等国家演出,深受世界各地领导及观众的好评。在第15届国际木偶节上,潮州铁枝木偶被誉为?中国乡土艺术之瑰宝?。支持潮州铁枝木偶团?扩大演出区域、走向世界?这项措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木偶团的经济收入,还大大提高了铁枝木偶艺人的名气和社会地位,同时也激发了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潮州铁枝木偶戏的积极性。

(三)编写《潮州铁枝木偶戏乡土教材》

2014年,由原潮安区文化馆馆长谢妙婉女士发起召集并成立编委会,由现文化馆馆长陈少榜先生担任主编,由潮安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潮安区文化馆工作人员及李煜群、陈树彬、林小媛等潮安区群众文化名人撰稿编写了《潮州铁枝木偶戏乡土教材》一书。该书于2015年1月定稿并大量印

刷出版,广泛赠阅,旨在让广大群众能更全面地了解潮州铁枝木偶的演变历史、表演技巧及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等,为潮州铁枝木偶戏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桥梁作用。

(四)举办首届潮州铁枝木偶节

2016年6月10至13日,潮州市潮安区人民政府在潮安区人民公园举办了首届木偶节。该活动主要由潮安区文广新局主办、潮安区文化馆承办。活动邀请到潮安区彩塘潮韵木偶团、古巷老玉梨香木偶团、新正顺木偶团等6支优秀的木偶团队轮流到现场展演。同时还邀请陈培森老师及木偶团成员到现场为观众传授木偶操纵的几个基本动作。现场不少参与者都坦言、?自己经常看铁枝木偶戏的表演,以为不难操纵,亲身体验才明白什么是‘台上一分钟,台下10年功’了。?从这些人的话语我们不难听出,他们对木偶表演艺术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每年的6月11日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潮安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此期间举办此次活动,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对铁枝木偶戏的认识,为潮州铁枝木偶戏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陈培森老师为潮州铁枝木偶戏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编剧创新

潮州铁枝木偶戏国家级传承人陈培森老师于2012年在四川成都参加21届国际木偶节期间,秘书长唐大玉提出?要创新木偶戏题材,才能吸引现代观众的眼球?的意见。回家后,他开始着手创作铁枝木偶戏剧本《收蜈蚣精》。剧本初稿完成后,经潮州市潮剧团剧作者许镇焕老师多次修编,于2014年底定稿,并请潮州市潮剧团演员录制剧本配音,再让金石龙阁木偶团排练表演。2015年初,该剧首次在潮安区金石龙阁村演出,吸引了不少观众,受到了一致好评。有了父老乡亲的鼓励和支持,陈培森老师信心百倍,元宵期间就将该剧搬上了潮州市人民广场这个?大舞台?上。同年,陈培森老师还多次到深圳等地演出该剧,所到之处,都吸引了不

少游客或行人驻足观看,盛况空前。陈培森老师还一改铁枝木偶戏只演古典剧目的传统,用铁枝木偶演绎现代小品。他的这一大胆创新也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演出时常搏得阵阵掌声。

(二)师传身授

陈培森老师非常重视潮州铁枝木偶戏操作技艺的传承,在他的精心培养下,他的几个儿女都已是潮州铁枝木偶戏的市级或区级传承人。他还走进学校广泛收授徒弟。近几年来,陈老师经常带领木偶团团员走进课堂,手把手地教学生操作铁枝木偶,提高学生们对潮州铁枝木偶戏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愉快地加入到铁枝木偶戏的保护与传承队伍中来。在潮安区金石镇龙阁小学就有这样30多名W 生,在陈培森老师的引导下,对潮州铁枝木偶的操作技艺充满兴趣,踊跃参加铁枝木偶兴趣班,向陈老师拜师学艺。陈培森老师除了定期给他们授课外,还经常带他们外出参加活动,丰富他们的舞台经验,为潮州铁枝木偶戏的传承培桃植李。

(三)积极巡演

为争取更多机会展示潮州铁枝木偶戏的风采,陈培森老师带领他的团队积极参加潮安区文化馆举办的?欢乐万家惠民巡回演出?义演活动,用现代小品的形式将铁枝木偶戏搬上巡回演出的舞台,让铁枝木偶戏走近千家万户,重新唤起人民群众对铁枝木偶戏的关注和重视。

四、其他铁枝木偶戏艺人也积极加入到传承保护行列中来

在陈培森老师的影响和潮安区非遗中心工作人员的鼓励下,铁枝木偶艺人陈锦瑶、赖巧叶、陈玩波等老师也开始收授徒弟,积极为潮州铁枝木偶戏的传承培养新一批优秀的接班人。特别是陈锦瑶老师,为使木偶团后继有人,她竭力说服亲戚,克服重重阻力,从自家亲朋好友的孩子中物色了陈秀玲、陈铭淦等10来名青少年学徒,利用业余时间亲授他们

铁枝木偶的操纵技艺,在她的带动下,学徒们学习劲头十足,学习兴趣也日益浓厚,可望培养成为潮州铁枝木偶戏的新一代人才。

结语

任何艺术,离开了欣赏者就失去了其艺术存在的价值。潮州铁枝木偶戏的保护与传承虽已明显呈复兴之势,但要使其长期有效地传承下去,还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和支持,让铁枝木偶戏深入人心,家喻户晓,重焕生机和活力。作为潮州人,我们都应该责无旁贷地加入到潮州铁枝木偶戏的保护与传承这一行动中来,从而把这种古老的艺术推上新的发展阶段,让这朵艺苑奇葩开得更加艳丽动人。

参考文献、

潮州市潮安区文化馆.潮州市潮安区非遗保护中心.潮州铁枝木偶戏乡土教.由潮州市潮安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2015(1)、P06,P26。

作者简介、刘新萍(1977--),女,本科,现任职潮州市潮安区文化馆。

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标准问题的反思

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标准问题的反思 摘要: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工作中,评价标准问题存在着严重偏差,这种偏差在原生态民歌比赛中有着突出的体现。原生态唱法存在的评价误区,折射出了长期以来居于主流地位的音乐评价标准存在着严重问题,这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具有普遍性。只有对评价标准问题及时地予以纠正,打破一元制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的艺术评价机制,才能真正促进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多元的艺术评价机制相伴随的,应是多元的生存方式。只有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非遗”保护才是多元的评价标准、多元的生存方式能够切实实现的基础。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民歌;原生态唱法;评价标准 当前国内的“非遗”保护在取得重要成果的同时出现了诸多问题,而其中很多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便是缘于评价标准存在的理论偏差。由于这些理论偏差在原生态理论与原生态民歌保护实践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因此本文拟以原生态唱法比赛为个案,围绕原生态民歌的理论与保护实践活动,对当前“非遗”保护中的评价标准问题做出一定的反思,以期为进一步的理论建设与保护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原生态理论是一种中国式的“非遗”理论形态,在当前中国的语境中,主要的讨论范围是民族民间音乐领域,与民族音乐学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这一理论对于原生态民歌是这样定位的:原生态民歌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区域内传唱的、较少受外来音乐文化影响的、风格纯正且没有经过加工和提炼的、在劳动人民的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并通过民间口耳相传的方式延续下来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原生态”一词借用了自然科学上的“生态”概念,原本指的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生存发展状态,把该概念借用到民歌上,应是指附着在各民族、各地区特定的生活环境里的各种民歌形式,与它们的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种交互影响的共生关系。各地相异的习俗、方言、自然地理环境和生存方式等因素,必然导致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具有相异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所以在评价它们时,绝对不能简单化对待,以一种标准统一不同的音乐文化产物,或用一种音乐文化的标准评价另一种……这实际上已成为评判“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评价原则,也早已是文化研究中的常识之谈。但我们在原生态民歌保护工作中却不断出现违背以上评价原则的情况,尤以原生态民歌的各种赛事表现最为明显,这暴露出了我们在“非遗”评价标准问题上存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点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的特点:系统性活态性(它包括文物、遗址、建筑群) 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古遗址,墓葬,建筑、石刻、石窟、壁画及近现代的不可移动性文物如石窟、可移动性文物如各个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 文化遗产:祖辈创造出来的保留至今的历史遗存。 文化遗产学是一门新兴的职业性学科,涵盖十分广阔,内涵丰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有利于文化传承的的多样性,丰富性。 概念: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时代相传的文化传统表现形式如口头传说叙述,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知识的探索,婚俗节庆礼仪风俗、传统手工技能还包括与上述形式相适应的文化空间。 特性:时间性,空间性,文化性。 文化线路:代表了人类的迁徙与流动:代表了一定地区内国家和地区贱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 意义:促进了文化的思想之间的交流,但是他必须集中在一个与其有历史联系与文化遗产相关联的动态系统性。 产业遗址:农业遗址、工业遗址,商业遗址 文献遗产:世界记忆工程 产生条件:可能性,具有丰富的资源、必要性保护和传承 独特的视野和视角 第一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的探索,告诉我们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的深杜挖掘,告诉我们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规律的探索,告诉我们该怎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组织的形成 第一阶段:20C三十年代国际组织国际联盟提出并倡导通过国际合作来保护人类的遗产。

第二阶段四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并设立国际资金来保护国际遗产。 第三阶段持续20多年的抢救努比亚遗址的救援和活动是催生世界遗产公约诞生的直接诱因。 2世界遗产公约的诞生 在国际社会拯救阿布辛贝勒神庙活动的影响下对文化遗产的法定保护进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议程上来,世界文化遗产概念也已成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一个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国际遗迹和遗产委员会)就保护文化遗产起草了一个公约,同时美国和世界自然遗产联盟合作,对自然遗产保护进行归纳,并提议将自然遗产保护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同一个法律中。 世界遗产的内容: ①却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条件。 ②指出缔约国在确定了潜在遗产方面的责任,以及他们在保护这些遗产时所起的作用。

中国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录_3000字

中国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录_3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12月4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宣布,批准中国珠算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成为中国第30个入选该名录的项目。珠算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此前已经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教科文组织在其网站上介绍说,中国的珠算是一套历史悠久的、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方法。珠算通过传统的口述和自学等方式世代传承,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并且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而珠算申遗成功之后,相关专家表示说,此举有助于让更多的人在计算机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加深对珠算的了解,吸引更多人加入到保护珠算文化的行列中来。 下面,小编将中国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录盘点如下:

2001年 昆曲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2003年 中国古琴艺术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2005年 1、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策划

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策划 活动主题 品读和了解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推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产性 保护工作,使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相结合,让非 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民众生活。 二. 活动的背景及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其主要是通过传承的方式来实现其历 史意义和价值。它的价值会从不同角度给予国民以启迪,对传统中国文化和精神 予以弘扬,所以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我们更应要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 产所代表的优良文化底蕴。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让人们了解历史的需要, 更是让社会上的优秀创新型人才用新视角,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去推动,去 策划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精神和理念的代表性工艺产品,让传承 人的作品得到中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三. 组织结构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协办单位:荆楚网 四. 前期准备 五. 活动实施 1. 媒体的宣传报道:随着当今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网名的激增,我们可以利用 跟湖北当 地比较主流的网络媒体进行合作,比如荆楚网或大楚网,在它们的评 论或者论坛开展一 个有个非遗项目的主题板块,以每一个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起 源作为一期节目,对他们进 行视频专访和他们自有非遗产品介绍,已达到让更 1. 2. 3. 4. 资料收集整理: 通过之前与图书馆的汉剧非遗项目作为突破口,利用前期收集的数字化 视频图 文资料进行整合再编辑。 对湖北当地以传统工艺为生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视 频专访进行梳理。 可以与武汉市或湖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组织或部门进行联 系,跟现有在 湖北省内以非遗作为产品或项目开发的传承人进行跟踪调查。 通过网 络书籍对已收集的资料进行编辑整理,达到更完善的地步。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48处世界世界遗产.至2014年6月,中国已有47处自然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使我国世界遗产增加至47处,位于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二,仅次于拥有50个世界遗产的意大利。 1、山东泰山:泰山(山东泰安市)、岱庙(山东泰安市)、灵岩寺(山东济南市)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首个双重遗产) 2、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 文化遗产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12 文化遗产 4、长城1987.12 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12 文化遗产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 、沈阳故宫(辽宁)2004.7 文化遗产 7、安徽黄山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 12 文化遗产12、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及孔林)1994.12 文化遗产 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12 文化遗产 14、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1994.12 文化遗产

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景观 17、苏州古典园林1997.12 文化遗产 18、山西平遥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19、云南丽江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 20、北京天坛1998.11 文化遗产 21、北京颐和园1998.11 文化遗产 22、福建省武夷山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3、重庆大足石刻1999.12 文化遗产 24、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11 文化遗产 25、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2000.11、明孝陵(江苏南京市)、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区)2003.7、盛京三陵(辽宁沈阳市)2004.7 文化遗产 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11 文化遗产 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2000.11 文化遗产 28、云冈石窟2001.12 文化遗产 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2003.7 自然遗产 30、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7.1 文化遗产 31、澳门历史城区2005 文化遗产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7.12 自然遗产 33、中国安阳殷墟2006.7.13 文化遗产 34、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6.27 自然遗产(2014..6.23增补二期) 3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2007.6.28 文化遗产

浅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95893678.html, 浅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马佳泽 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48期 摘要:乐作舞是红河州哈尼彝族自治州的民族舞蹈,乐作舞的动作基本上来自于哈尼族人民劳作的动作的改编,长期以来也有极少数人对该项目进行研究而且累积了许多的研究成果。为了使哈尼族民俗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本文将研究乐作舞的起源研究、乐作舞套路及其特点研究、乐作舞舞蹈动作研究、乐作舞的传承于传承方式研究、乐作舞的传承危机及原因研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随着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运动方式出现人们越来越喜欢流行的运动方式,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渐渐被人们遗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了即将消失的威胁,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与保护。乐作舞是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各个少数民族舞蹈编制起来的舞蹈,动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同时也加强人际交往,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乐作舞;物质文化遗产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乐作舞的开展现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网上搜索了许多关于乐作舞的参考文献和少数民族舞蹈的相关书籍来采集与自己研究题目相关的资料 2.实地考察法。通过到当地进行实地调查,深入了解乐作舞的历史文化及开展情况 3.访谈法。通过对红河州有关乐作舞的领导及老师进行面对面访谈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乐作舞简介 “乐作舞”是红河州地区哈尼族和彝族的一种少数民族舞蹈,起源于洪河流域。乐作舞是大家一起来跳的意思,是哈尼彝族群众根据晒荞子的踩荞舞改编的。据说也有千年历史,据《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哈尼族简史》还有当地的一些原始资料的介绍,乐作舞应该起源于农耕时代,但要早于哈尼族民众的开始种水稻的时间[3]。那是哈尼族和彝族群众都大多以种荞 麦为主,加上当时的劳动力不发达,收获荞麦都需要全村的不管老人妇女小孩都齐上山收割,

非遗博览园规划思路

国家非遗博览园概念性规划 思路 引言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既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又是中华民族身份和中华文化主权的有力象征。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弥足珍贵。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中华民族血脉的传承,关系到精神家园的维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给予了高度重视。2003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启动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计划到2020年,初步构建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基本实现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日益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不断拓展,从原来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民族民间艺术,拓展到目前包括传统体育、

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门类,内涵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全面。 截至2011年11月,我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87万项,共有29个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7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在此之前,全世界共有213项代表作名录,其中中国的“非遗”数量占到了13%,位居世界第一。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非遗项目有7万项。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2012年国家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历史文化发展的“根”,强化保护文化发展“根系”意识,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保护好文化的“根系”,壮大“根系”,带来文化产业的“枝叶”繁茂。而“国家非遗博览园”就好似粗壮的树干。建成后的“国家非遗博览园”将是全国规模最大、涵盖整个非遗文化产业全域性的国际性文化工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园项目拟选址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九龙山,项目定位为国家非遗保护重点工程、国家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打造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聚集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集散地和国家5A级旅游产业基地。据初步测算,项目建成后,年接待旅游人次可达1000万,年销售收入过1000亿人民币(含贸易额),安排就业人口约2万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园计划于2013年底建成一期,2014年全部完成施工。项目将密切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当地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文化大国,也是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北京作为中国首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非遗重地和经济文化发达的超大都市,在中国、亚太和全世界极具影响力,可以满足建设国家非遗博览园的需要,易于形成文化产业,得到更大的效益。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建设国家非遗博览园,是国家意志的高度体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国篇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国篇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等,不但世代相传,还在人和历史、自然的影响互动下,被不断地再创造。目前总共有76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占了22项,加上此前入选的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已拥有26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能够反映某地区、某国家的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程度,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能被世界瞩目,还能被更好地保护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 根据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设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个名录,从今年开始申报每年举行一次,数量也不再受限制。 一.2001年申报成功 1、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二.2003年申报成功 1、古琴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从早期的文学作品以及考古发现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成了一种贵族和文人的精英艺术,而不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表演艺术。实际上,古琴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因为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且位居其首。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个八度。古琴的演奏有三种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泛音),多弹奏华彩性曲调;“按”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有效弦长以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于变化。 三.2005年申报成功 1、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2005年11月25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我国政府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全票通过,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策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策划 一.活动主题 品读和了解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推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工作,使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相结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民众生活。 活动的背景及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其主要是通过传承的方式来实现其历史意义和价值。它的价值会从不同角度给予国民以启迪,对传统中国文化和精神予以弘扬,所以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我们更应要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优良文化底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让人们了解历史的需要,更是让社会上的优秀创新型人才用新视角,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去推动,去策划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精神和理念的代表性工艺产品,让传承人的作品得到中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组织结构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协办单位:荆楚网 前期准备 资料收集整理: 通过之前与图书馆的汉剧非遗项目作为突破口,利用前期收集的数字化视频图文资料进行整合再编辑。 对湖北当地以传统工艺为生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视频专访进行梳理。 可以与武汉市或湖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组织或部门进行联系,跟现有在湖北省内以非遗作为产品或项目开发的传承人进行跟踪调查。 通过网络书籍对已收集的资料进行编辑整理,达到更完善的地步。 活动实施 媒体的宣传报道:随着当今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网名的激增,我们可以利用跟湖北当地比较主流的网络媒体进行合作,比如荆楚网或大楚网,在它们的评论或者论坛开展一个有个非遗项目的主题板块,以每一个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起源作为一期节目,对他们进行视频专访和他们自有非遗产品介绍,已达到让更多去认识去了解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知识。小组合作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报。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民间艺术。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小组合作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报。 设计理念: 通过自己在课前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些。小组的合作学习也是推动学生主动去了解知识的活动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关资料: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讲授新课: 1、龙泉窑青瓷 (1)出示龙泉窑青瓷图片 (2)龙泉窑青瓷制作过程 2、传统木 3、浙江泰顺溪东桥 中国传统木拱桥营造技艺,是中国古代匠师在几千年的营造过程中积累形成的 精湛技术和丰富经验,它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所以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称为中国桥梁建筑技术的“活化石”。

4、雕版印刷技艺。 5、兰亭集序(书法唐摹本)晋代王羲之。 提问:你能从“道”字的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演变中感受不同书法的艺术特点吗? 学生:…… 6、如来佛观音菩萨像(西藏唐卡) 作业要求: 1、你有哪些想了解、不熟悉的文化遗产? 2、收集一些中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资料。 3、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同学们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 归纳小结: 口头传承; 表演艺术; 社会风俗; 传统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国家级、省级、市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 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第一批(3个): 海阳大秧歌(海阳市) 胶东大鼓(烟台市) 蓝关戏(莱州市) 第二批(10个): 八仙过海传说(蓬莱市) 烟台剪纸(烟台市) 掖县滑石雕刻(莱州市) 胶东全真道教音乐(烟台市) 长岛渔号(长岛县) 黄金溜槽碓石砌灶冶炼技艺(招远市) 莱州草辫技艺(莱州市) 螳螂拳(莱阳市) 渔灯节(开发区) 八卦鼓舞(栖霞市) 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第一批(16个): 八仙过海传说(蓬莱市)

烟台剪纸(烟台市)掖县滑石雕刻(莱州市)胶东全真道教音乐(烟台市)长岛渔号(长岛县)大杆号吹奏乐(蓬莱市)海阳大秧歌(海阳市)八卦鼓舞(栖霞市)胶东大鼓(烟台市)蓝关戏(莱州市)黄金溜槽碓石砌灶冶炼技艺(招远市)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招远市)莱州草辫技艺(莱州市)鲁菜烹饪技艺(福山区)螳螂拳(莱阳市)渔灯节(开发区)第二批(13个): 徐福传说(龙口市)丘处机传说(栖霞市)黄县窗染花(龙口市)福山雷鼓(福山区)棒槌花边技艺(栖霞市)长岛木帆船制造技艺(长岛县)

黄县民居雕刻技艺(龙口市) 长岛显应宫妈祖祭典(长岛县) 胶东花饽饽习俗(烟台市) 吴氏太极拳(莱州市) 戚家拳(蓬莱市) 省第一批扩展名录 胶东大鼓(栖霞市) 螳螂拳(栖霞市) 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第一批(共计31个) 八仙过海传说(蓬莱市)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招远市) 芝罘岛秦始皇东巡、阳主庙传说等民间故事(芝罘区)姊妹易嫁故事(莱州市) 姑嫂塔的传说(莱州市) 长岛渔号(长岛县) 蓬莱烧纸调(蓬莱市) 蓬莱大杆号吹奏乐(蓬莱市) 胶东道教音乐(烟台市) 海阳大秧歌(海阳市) 福山雷鼓(福山区)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48处世界世界遗产、至2014年6月,中国已有47处自然文化遗址与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使我国世界遗产增加至47处,位于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二,仅次于拥有50个世界遗产的意大利。 1、山东泰山:泰山(山东泰安市)、岱庙(山东泰安市)、灵岩寺(山东济南市)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首个双重遗产) 2、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 文化遗产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12 文化遗产 4、长城1987、12 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12 文化遗产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 7、12 、沈阳故宫(辽宁) 2004、7 文化遗产 7、安徽黄山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 12 文化遗产12、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及孔林)1994、12 文化遗产 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12 文化遗产 14、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 1994、12 文化遗产 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景观 17、苏州古典园林1997、12 文化遗产 18、山西平遥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19、云南丽江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 20、北京天坛1998、11 文化遗产 21、北京颐与园1998、11 文化遗产 22、福建省武夷山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3、重庆大足石刻1999、12 文化遗产 24、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11 文化遗产 25、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 2000、11、明孝陵(江苏南京市)、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区) 2003、7、盛京三陵(辽宁沈阳市)2004、7 文化遗产 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11 文化遗产 27、四川青城山与都江堰2000、11 文化遗产 28、云冈石窟2001、12 文化遗产 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2003、7 自然遗产 30、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7、1 文化遗产 31、澳门历史城区2005 文化遗产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7、12 自然遗产 33、中国安阳殷墟2006、7、13 文化遗产 34、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6、27 自然遗产(2014、、6、23增补二期) 3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2007、6、28 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定义的“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民族民间口述身授、世代相传的无形文化遗产。这种无形文化遗产蕴藏着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历史文化,因此它代表着民族普遍的文化认同和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体现着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由于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交通愈加便捷、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等多种因素,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遗产面临更严峻的破坏。为了保存这些文化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合作,在2001年开始了“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申请。当年,包括中国昆曲艺术在内的19个代表作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定。这种申报工作其后每两年进行一次。截至2018年,中国入选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40项,其中最早入选的几批包括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族乌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 “木卡姆”是伊斯兰音乐中的一个特有名称,含有“曲”、“调”、“古典音乐”之意。木卡姆的分布地区很广,种类繁多。在中亚、西亚、南亚、北非等地区都有木卡姆。相传维吾尔族祖先从渔猎、畜牧时期就创作了在旷野、山涧即兴抒发感情的歌曲。这种歌曲后来不断融合、演变发展,形成了组曲──木卡姆。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能完整演唱新疆十二木卡姆的艺人已经屈指可数。1950年代和1970年代之后,新疆自治区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几次大规模收集、整理木卡姆。现在,对新疆十二木卡姆的保护更加强了。 蒙古族长调同样承载着蒙古族的历史。在花香风甜的季节里,蒙古牧民骑上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放牧。举目遥望,碧草连天,闲云自飘、牛羊盖野。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充分享受心灵的自由,牧民们的歌声悠长舒缓。有人说蒙古族长调的最大魅力在于它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到2013年为止,中国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如《格萨尔》史诗;表演艺术,如昆曲、古琴;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如端午节;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如中医针灸;传统手工艺,如剪纸;举行文化活动的场所或时间等。 中国政府于2006年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518项保护对象。政府也在逐步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保护”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它包括深入民间进行田野考察和清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和评定、通过建立数据库等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和保存、对传承人的扶植和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弘扬,以及做好传承工作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属 关于“非遗”,往往侧重于个别少数民族的、特别是濒临消亡的人口基数小的民族文化的抢救,这当然是“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突破个别民族、局部区域、特定时间、某个行业的“非遗”,在中华民族的宏大叙事中,去发掘对56个民族的大家庭成员有普遍影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覆盖,不分男女、贫富、行业、信仰等差别在全社会广泛适应的“非遗”呢? “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但在物欲横流、精神空间被严重挤压的当今社会,“非遗”同样不可避免地在申报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如何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物化包装的态势、突破物质形态的藩篱和局限、保持“非遗”的非物质特征,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遗产的必要态度。 “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 “非遗”,都有着浓厚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大部分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其实用性,也表现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但现实保护中,我们对遗产的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公约》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的非物质性的涵义,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以下统计截止至2010年)

昆曲资料图片 2001年(1项):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古琴资料图片 2003年(1项):中国古琴艺术 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20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关于它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说。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规划方案位于省市金牛区两河城市森林毗邻古蜀文明代表之一的金沙遗址是国唯一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整个主题公园占地4897亩主题公园将分三期建成总投资预计20亿元。第一期主题公园核心区占地1400亩在2007年6月9日前完成并对游人开放第二、三期将逐步在后两年完成。 建筑原则按照“传承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方式、守望精神家园”的原则主题公园建设将坚持“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与产业化相结合、与市场化相结合”着力打造成文化涵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主题公园。建成后的主题公园将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全国文化产业示基地、国家AAAA级文化旅游景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公园构成十个聚落据悉由于日前国务院公布的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518项中分成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中医、民俗等10大类别主题公园将划分为十个聚落即中国民俗风情聚落、中国民间工艺聚落、中国民间美术聚落、中国中医药聚落、中国地方戏剧聚落、中国曲艺聚落、中国民间文学聚落、中国传统竞技聚落、中国民间音乐聚落和中国民间舞蹈聚落每一个聚落都代表一种类别。按照保护性原则、独特性地域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产业化原则将在每一类别中甑选二至十个具有代表性并能实现互动体验效果的文化产业项目。

八百工程主题公园还将打造“百卷楼”、“百工坊”、“百戏城”、“百草堂”、“百趣园”、“百闲河”、“百味街”、“百客栈”等“八百工程”。按照初步规划“八百工程”将在一期工程中建设完成。 其他部分主题公园将突出人的参与性并通过功能分区和特色项目立体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独特的文化感观和景区吸引力主要分为展示区、体验区、展销区、文化景观区和商业服务区五大功能区。主题公园由生态、水景、园林、建筑和文化景观五大部分构成其建筑风格将以中国古代建筑、民族建筑、中式园林为主国际馆则拟采用古罗马或希腊的建筑风格。 关于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的建议一、总论华夏文明看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黄河文化和古老的民俗风情为三晋儿女留下了无数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以自己的勤劳与智慧燃烧起抟泥烧走向文明的灿烂之火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的文明古城在当代又是经济、文化、中心的省会城市。保护、传承好我省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推动由矿产资源大省向人文资源开发强省的战略转变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与树立以文化品牌为中心打造旅游文化强省的现实意义。 二、项目名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项目编制单位市园林局省大众传媒学校三、省大众传媒学校简介省大众传媒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 系列活动 一、宗旨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展现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独特魅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促进传统技艺生产性方式保护和产业化发展,扩大内需,并营造浓郁的传统节日气氛,文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与北京市人民政府拟于2009年2月9日(正月十五)至23日(正月二十九)元宵节期间,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由五个部分构成:(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2)中国传统技艺产品销售订货会;(3)中国传统烹饪和副食加工技艺展演;(4)元宵节民俗踩街活动;(5)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文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 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国家旅游 局、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 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承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文化局 协办单位:中国烹饪协会、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

第一部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 时间:2009年2月9日(正月十五)至2月23日(正月二十九) 地点: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1号馆(3000平方米) 展览由“序”厅和“剪刻画绘”、“印刷装潢”、“陶冶烧造”、“雕镌塑作”、“五金錾锻”、“制茶酿造”、“木作编扎”、“织染纫绣”、“传统医药”等9个单元构成。内容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现场技艺操作表演为主,以相关的实物陈列和图文并茂的展版为辅。 开幕式定于正月十五元宵节(2月9日)下午举行。届时举行以海城高跷、中幡、太平鼓、安徽花鼓灯、福建线狮、顺义龙灯等民俗节目为主的演出活动,时长约40分钟。演出还于2月9、10日晚7:00展览专场分别进行。 项目负责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序·保护与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前中厅)引言中国传统技艺灿烂辉煌、弥足珍贵 中国有着完整而发达的手工生产体系,手工制作涉及人类生产实践和生活需要的各个领域,形成了诸如木作、雕琢、烧造、冶炼、铸造、錾锻、纺织、印染、缝纫、刺绣、编结、彩扎、髹饰、装潢、制笔、造纸、印刷、制革、酿造、榨取、烹饪、炮制等难以尽数的专门技艺、技巧和知识。以手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技艺,是蕴涵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创造智慧,彰显中华

201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及传承人补助专项保护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一、专项资金绩效情况 (一)专项资金设立情况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青岛市于2005年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专项用于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和保护等。 (二)年度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2016年整体绩效目标: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和传承人进行资金扶持,鼓励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习活动;二是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积极探索生产性保护机制和管理模式;三是加强非遗保护推广和宣传。组织参加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继续组织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亮点事项、模范传承人,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和传统节日,开展非遗展演、讲座及咨询服务等活动。 主要经验: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组织管理费(即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管理工作所发生的支出)和保护补助费(即补助重要非遗代表性项目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存在的问题是专项资金的额度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年度非遗管理和保护工作,建议专项资金增加到150万元左右。 二、专项资金项目绩效情况 (一)2016年专项资金预算批复情况

批复文件名称和文号《关于批复2016年市级部门预算的通知》(青财预指【2016】2号)、批复金额48万元。 1.安排概况:2016年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及市级传承人补助资金、非遗保护活动开展经费、培训研究经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审费、宣传经费等支出项目。 2.各项目绩效情况: (1)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补助资金:安排48万元。建议加大扶持数量,建议每年扶持10个非遗项目,保证每个区市均有项目入选扶持范围。该项资金的使用进一步扶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和传承人开展传承传习工作,保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2)按照5万元、4万元、3万元、2万元、1万元的标准,2016年对京剧、刘世普泥塑、九狮图、胶州剪纸、查拳、洼里盘鼓、茂强、闫家山地秧歌、平度泥塑、九嶷派古琴进行资金扶持,共支出48万元。该项资金的使用旨在向社会展示近年来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全社会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意识。圆满完成2016年绩效目标任务。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哪些

中国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统计,共计3154个子项。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批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并正式公布。 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其中五个门类的名称在2008年有所调整,并沿用至今。十大门类分别为: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中国曲艺品种十分丰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曲艺品种约有400个,流布于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曲艺项目共46个,至2019年,共有193个。 民间舞蹈是广大人民所创造、世代相传、在日常生活场所表演的各种传统舞蹈,它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类别。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41种流传于各地域、各民族的优秀民间舞蹈项目入选,截至2019年,增至324种。其中包括在汉族聚居地区广为流传的秧歌舞、狮子舞、龙舞;彝族的葫芦笙舞;蒙古族的安代舞等。 民间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72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入选。其中包括已经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古琴艺术,另外还有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及江南丝竹、西安鼓乐、南音、广东音乐、侗族大歌、回族的花儿等著名的民族民间音乐。至今,这门类已增至401个项目。 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类别,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创作。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间文学”项目共31项,至2019年则增至231项。其中有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史诗、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有壮族的刘三姐歌谣、彝族的《阿诗玛》长篇叙事诗等少数民族著名的口头文学经典;有汉族流传久远的著名传说如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白蛇传传说等;也有耿村民间故事、青林寺谜语等,至今仍在民间鲜活流传,散发着具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学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