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体会6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体会6篇

《海上钢琴师》是朱佩赛·多纳托雷导演《个人回忆三部曲》中的得意之作。影片所叙述的是一个天才钢琴家1900孤寂的一生。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体会,供大家参考。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体会篇1

他,生于船,死于船,1900是他独有的名字,钢琴是他终生的伴侣,大海是他灵感的源泉,宽广的大海给予了他活力、生命,以及犹如海一般透彻的心灵,他的手随着波涛的摇曳尽情演奏,心却神游大地,无所不往,他便是这样一位特别而又神奇的海上钢琴师。1997年导演朱塞佩·多纳托雷将这位给予传奇颜色的钢琴师的一生搬上了电影荧幕,也造就了一段电影史上的经典,传奇的海上钢琴师有太多的别于常人的地方,这也让观者能够无限的思考、探寻,以至于(反思)人生应当如何生活。

人生应当如何栖居?人应当如何存在呢?亦或是人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影片《海上钢琴师》没有给我们最终的答案,尽管如此,它却指引我们去思索这一切。1900的人生是一场喜剧,也是一场悲剧,上帝赐予了他天才的灵感以及一双无可媲美的灵活双手,大海与他融为一体,使得他足以在有限的琴键上驰骋,演奏出无限的乐曲,你会认为他是上天的宠儿,但他却是一名社会的弃儿,从小成长与船上,养父丹尼因他没有任何诞生证明文件,可怕被人抢走,以至于不允许他

离开船半步,他没有做为社会存在的证明,船上的旅客只是他人生的匆忙过客,1900仅是他们记忆中的一瞬,随着他们的远行而忘却,1900仅有一位伴侣小号手麦可斯,在船上同甘共苦的岁月使得他们相互依存,但这微薄的依存是无法证明1900的存在的,以至于与世界隔阂,这正是他的可悲之。,他曾试图下船,却又退却了,理由很简洁,却很真实,由于那无限扩散的城市让他看不到终点,下船之后他不知该走向何方,这种茫然的恐惊围围着他,终究酿成与弗吉尼亚号共赴大海的惨剧。

1900的乐曲不应在凡世,应当留于天堂,他的音乐才华不仅使他的名字流传于弗吉尼亚号上,也惊动了当时物欲横流的世界,爵士乐的始祖慕名向他挑战,在波涛汹涌的邮轮上,一场较量无可避开,这不仅是名利之心与纯洁心灵的较量,还是凡世乐音向天堂之声的冲击,事实证明,纯净的心灵才能谱写动人音符,挑战者在嘲讽声中狼狈地逃离,1900的音乐也因此为世人所追捧,名利、金钱的诱惑也随之而来,然而正如1900能在乐队演出中喊出的:“Fucktheregulations!”,将规定抛之于脑后,面对社会的诱惑,他只回应了一句:“音乐是不能和演奏者分别的”,将已将录制好的乐曲夺走,选择了孤独的音乐,放弃了名利的世界,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句简洁的回答,他鞭笞了当时的拜金主义思想和对权势的狂热,引出了埋藏于人内心深处的呐喊,纯洁的心灵容不得玷污!

麦克斯曾试图用财宝以及名利劝告1900下船,而1900做了真实的回答:“陆上的人喜爱寻根究底,虚度许多的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

迟来,夏天担忧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处处去追求一个遥不行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艳羡”。这是何等淡然的心态,以至于不由得拷问自己,当我面临如此选择之时,是否能这样取舍,存在于社会联系之中的我们有多少不愿为而又不得不为之的东西,驱使着这一切的终究是我们内心的观念,坦然承认,我们无法做到像1900那般的豁达,由于我们始终被社会这个大链子所牵引着,这是无法回避的,尽管我们无法抛弃一切的世俗观念,但我们还是能做到守住内心的那一份净土的,我认同理解1900的人生观、价值观,但这一切并不是属于我的,由于我们在生活之中有着太多的不同点,追求名利而不狂热,憧憬财宝而不痴迷,永久也不要做权势的奴仆,我想这样才会是一个比较现实的观念吧。

我与1900不同,我自小不具备音乐才华,唯有对绘画情有独钟,对艺术的认同感或许是我们的共通之处。我向往过用艺术转变我的人生,我知道1900不会如此,尽管他的才华足以让他的人生转变,在他眼中的人生不过是走一条路,住一栋房子,一块地,选择一道风景观赏,选择一种(方法)死去,然而对我而言,这种观念过于消极,人生是有所选择的,也是绚丽多彩的,每一片家园,每一处风景都值得我们寄予感情,有所流连,人生有其抱负,尽管来去匆忙,但布满意义,以至于在我们离开人世时,也能看到那一道道真挚的泪痕。

1900是社会的弃儿,但他也有过家,弗吉尼亚号就是他暖和的家,而大海,则代表了他的生命的归属,他没有家庭,但不足以让他失去爱情,丢掉爱的资格,世界不曾证明他来过人世,但这又何妨呢?他

只要能活在麦克斯的记忆之中就足够了,由于友情是能够跨越生死的鸿沟的。在火光之中,弗吉尼亚号沉没于大海,伴随着1900内心深处的琴弦声,天堂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应当会有琴声吧。没关系的,只要有钢琴就好,一场生离死别,不属于社会的天堂之声终究魂归天堂。

一切都已经结束,但一切又都没开头过,由于1900不曾属于这个世界,琴声停止响动,他走得不留痕迹,但“天堂之音”却曾响彻过。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体会篇2

1900,为了音乐而生的洁净纯粹的一个人,纯洁的犹如孩童,他的一生都在这艘船上,都在这架钢琴上,他离不开。他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

“Forgive me, my friend, but I’m not getting off. 伴侣,原谅我,我不下船了。”

我观察,他第一次遇见钢琴的时候。他穿过禁止通行往高级区的门,随心而动拨弄着钢琴发出美丽的旋律,然后帅气地抛出一句“fuck the regulation ”后来,他就和那架钢琴融为一体了。

“键盘有始有终,你准确知道88 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爱这样,我能轻松应对,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终点的键盘,我又怎能在这样的键盘上弹奏呢?那是上帝的键盘啊!”

1900始终没有离开过他的小世界,他的一生就像音乐一样,有始

有终。1900最终随着船的炸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没下船。可能放在我们身上,有些人会认为自己被囚禁了大半生的孤独日子终将逝去,有些人会认为到陆上我会过得更好,有些人会认为我要去找那个女孩。可能这就是我们和他之间的区分,一个是纯粹的钢琴天才,我们是碌碌生活的平凡人。他自己的选择,这是一种坚守,在面对外面风华无限的花花世界,他坚守住自己最为看重的东西,执着着做着一个本真的自己。

1900 一个生而不平凡的人,他注定也会拥有与我们平凡人相违的结束。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体会篇3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可是1900真的孤独吗?后来的许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很多的才华和很多的流淌的音符。他其实不孤独,他让我们孤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生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盈的内在没有在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意,所以我们孤独;我们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飘忽,所以我们孤独。

作为这世上存在的一个人,我们从诞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号和身份。诞生的时候父母为我们取了一生的即名字,我们要上户

口登记注册,等到十八岁了要去办理身份证;我们在学校是同学,工作了又要评职称,我们被别人介绍时是某人的子女父母伴侣同事,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当这些东西都被去除之后,我们还是我们吗?我们还能找到自己吗?1900是一个没有诞生证明的孩子,他不属于哪个国家也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名字,假如他死了你在任何资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迹,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存在,他也没有一座存放他遗体的墓穴,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真真实实地活过,他用什么证明白自己的存在呢?

我始终觉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规章,藐视这个社会认可的规章,他可怕上岸其实是拒绝上岸,藐视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可以轻易战胜爵士乐的开山祖师并对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华赚取很多的名利但是他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别,他可以用音乐去探究全部人的心灵,可以在音乐里去旅行,可以寻找到自己的爱情,但是他没有常人那样去要去追,他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绝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肯定自由的人也是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将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将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终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存在主义者都是悲观者,在他们眼里,人生是一场悲剧。 1900的人生不行避开是一场悲剧,是他自己能预料到的悲剧。“城

市那么大,看不到终点,我停下来不是由于所见是由于所不见,是由于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终点,我需要观察世界的终点。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

我喜爱闭上眼睛,反反复复地听1900关心好友克服晕船时弹奏的钢琴曲,想象着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随着海浪起伏摇摆。那时的音乐是可以将人吞噬的,让你忘乎所以让你自由拘束,让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让你无比清楚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飞行,能感受到旋转,能感受到跳动,就想初春的远行,夏日的冲浪。这里只有美妙,只有存在的美妙,我以为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美妙存在。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的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孤独的,是我们心里无处安放的孤独,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的孤独。1900是孤独的,所以他选择一辈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们呢?我们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来安放我们的孤独,让我们来躲避自己不喜爱的一切,所以我们比1900更孤独更可怜。

许多时候,这个世界再繁华再吵闹,我都只是一个人仿佛置身孤岛,这时我那么孤独但却没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这个城市越来越鄙弃孤独,它不允许你孤独它不给你时间孤独,它让你觉得孤独是可耻的,它要让你融入外面喧嚣的海洋恋爱的洪流,它要你和别人一样,上岸,

走同一条路,一条望不到终点的路。

你拒绝融入,那么你就要承受双重的孤独,外在的内在的,所以你更孤独。而融入,那是一辈子都不会欢乐的旅程,你踏着陆地是那样的轻飘飘,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还是孤独,无处安放的孤独。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体会篇4

我犹记得那年深夜,趴在茶几上,反复回放1900留给他伴侣的最终话语,然后一字一句地用黑笔摘抄在白纸上。

多年之后,那张从路边摊上淘来的碟片早已在搬家的过程中遗失。而我也背上巨大的行囊远走他乡。但是始终不曾遗忘,1900最终留下的话语,眼神,是那样坚毅,孤独,而温顺。始终会在心底出没,带来声息。

为什么不想离开大海呢。由于外面的世界是上帝的键盘,millions and billions of keys that never end,太巨大了,是由于这样吗。学习,工作,为人父母,然后老去,听来仿佛一切都已明白,人生却还是那样长。

因而在渐行渐远的曾经,心中有剧烈的无处排解的情愫和孤独的那时,我也曾在高楼上注视遥远的地面,想象自己纵身一跳,人生的乐章戛然而止。

然而终究不行能成为1900,由于我们的人生道路从诞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不同。

他诞生在海上,被水手收养。他只有水手赐予的名字,一个年月,1900。他面对钢琴,无师自通,是真正的天才,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和

掌声。他也开头爱,爱一个女孩,静默且深情,令人曾揣测他是否会为了她而下船面对新的世界。

然而他最终选择的却仍是他的钢琴,他的大海。他说,钢琴只有88个键,但是外面的世界,却是有着很多黑白键的巨大钢琴。他无法驾驭。

后来我慢慢明白,1900代表着一种抱负,代表着这个尘世中的多数人,注定不会付诸行动,却会始终心怀憧憬的抱负。耸立在那里,自由,决绝,而哀痛。

我们是生活在“外面的世界”里的人。这个世界的意义在于“传承”。就像一个嬉戏,每个人都是其中的玩家,然而获得的任务,却是如何使这个嬉戏永久存在。赡养父母,繁衍后代,诸多必需背负的责任令前行显得缓慢而困难。然而我们的人生对于整个嬉戏而言,存在的时间或许只有一秒,或者更短。也唯有越短暂,这个嬉戏的运行时间才会越长,才有可能,“永不结束”。

这样一想会不会又心有不甘呢?辛苦奋斗的一生,其实不过一粒微尘,轻得仿佛随时都会消逝。

然而在闭上眼的那一瞬还会不会含笑着想起,自己的孩子在不久前,正带领他们的孩子在绿草地上放起风筝;会不会含笑着想起,自己曾拥有良人在侧,从今不再无枝可依;会不会含笑着想起更久远的从前,父母曾令你无忧无虑,而那些萌生的小心情,或许唯有感慨地大笑出声,无奈地摇摇头,道一句,那时真小。

会不会想起那些暖和的片段,想起自己曾经的付出与所得,带着回

望的沧桑,感怀,和崭新的盼望。

我们为什么不会像1900一样,选择在漫天火光中永沉海底。这样壮烈,却获得永生的自由?

由于,由于我们始终生活在这个“外面的世界”,清晰地观察它的混乱,却由于某一瞬间体验到的那些温情,那些无以伦比的美妙,而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它所赐予的损害,努力弹奏出最华美的人生乐章。我们或许从来都不是天才,但是我们至少能做到勤恳、踏实。我们从坚硬和纯白开头,学会圆滑,学会世故,但内心深处,终究会始终记得,这一生所做的种.种妥协,不过是为了在这个微尘世界,在这架上帝赐予的钢琴上,创作出独属于自己的旋律与琴音。

那么友爱,我是不是忘了告知你,

从心生这个幻想的这一刻开头,

你就已经成为了最好的钢琴手。

请肯定要,连续加油。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体会篇5

或许每一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专属他的圣地,在心百回千转的褶皱。——题记

海边的细沙洴澼在湛蓝的浅滩里,微风拂过海面,泛起世间最美的涟漪。无边的光向四周聚集,投射世间的美妙。黄昏的海,晚霞与蔚蓝酿就炫目的晕。那一抹光的猩红,海底深处,恍惚中那是绚烂的圣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蓦地想起《海上钢琴师》中的一句话:你只要留神,就能从那些人

眼中观察自由女神像,观察美国。或许在那一刻,美国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美国。就像在布达拉宫山脚下,听着古老梵唱那钟声想起,从头往下精神的肃穆。或许那就是圣地的意义。

不知道为何,这几天难以入眠,耳畔总是响起流水的声响。又或许是在睡梦的世界里下起了雨。每一滴的雨仓促砸在我的眼前,我的耳畔。鼻子能嗅出那干净中淡淡的海腥味,感受那从天穹微弱的召唤,血脉中来自蔚蓝的亘古复鸣。那是海水圣洁的遗体,涤荡世间的黑暗。或许这个世界就是一艘大船,而我们乘着它,在茫茫大海之中泅渡,查找人生的圣地。殊不知我们早已身处其中。

侧耳倾听的少年,化作万千,溯游岁月的圣地。那一刻,心与精神同在,遁入无边的浩渺。

人们从中诞生,海就是我们的母亲。从氨基酸道蛋白质,从细胞到胚胎,从弱小到强大,我们从中一步步地走来。而她已矢志不移的心包涵着我们,为我们孕育文明。人类同时也一步一步了解自己的母亲。新航路的开拓,航海贸易的进展,我们进一步了解她,同时她也进一步地付出。当海上军事的进展,一个又一个的强国拔地而起,那不也有她的功劳。当无边的硝烟扩散,一条又一条的破船流淌水面,她只能暗自神伤。

海洋的历史就是一段人类的进展史。海洋与中华民族亦是不行分割的。我们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面积,拥有者“四海”,拥有悠久的海洋历史。在海上,我们既有过卓越的功勋,也有着屈辱的曾经,但我们信任长风大浪,任重道远。

经久的回忆在脑海缓缓流淌。一切投入深不行测的海洋,圣洁掩盖了一切。曾几何时,我们忘却了一切,以为离开了海。但海与天空一样,包裹着我们孱弱的身躯,用暖和的心为我们付出一切。我们其实并没有离开海,血液是圣洁的分流,他与我们同在。

詹·耶·沃尔德曾言:日子像纸牌搭的房子倒塌了,我在海底醒来。是的,那是我们共同的圣地,永久……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体会篇6

昨日一来就看到伴侣推举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钢琴师》。实话说,我平常不大看电影,外国的更是不轻易碰触,由于感觉他们总喜爱把诸如灾难,暴力,诡异这些东西在视听上大肆渲染罢了,没什么看头,相较之下,我还是更简单接受一些轻严厉缓,温情浪漫的东西,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

只因《海上钢琴师》是她推举的,随即查找打开,直接进入画面,二非常钟后,我在心里笑着说:这家伙,你怎么知道我会喜爱,竟然不早告知!是啊,呈现在面前的,绝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长的史诗,它不是看完之后的唏嘘叹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击灵魂的......

影片全部的情节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绽开的,仆人公是一个特别特殊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觉,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由于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他就叫1900了。从今后,1900在船上度过了他的一生,一辈子都没有下过弗吉尼亚

号。

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异的音乐,一个天才钢琴家诞生了,他就是1900。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章,标准之类的东西,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妈妈”,不知道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知道音乐,他演奏的简直是仙乐。别人无法进入他的世界,而他却可以“看”到遥远的城市,看到那里的大雾,松涛,甚至行走着的人们的表情,他用自己独有的内心世界感知一切,他以音乐的形式传递,抒发。他的乐曲是天籁,一如他的灵魂样纯净,洁净。别人也曾劝他下船,甚至也有爱情的火花在他心中微燃,但终究没有与这些相融。由于他的音乐他的生命是在船上,在大海上。

三十多年来,他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传递着他内心的宁静,(清明)和干净,这是一个何等的境界,这是一个何等的憧憬。当时无论是下等的工人,黑人,还是贵族白人都憧憬自由,憧憬美妙的生活,而影片中多次以幻觉的形式消失的美国自由女神,和1900的音乐也正契合了这样一种憧憬和追求,我把它解读为一种灵魂的诉求。

尘世间的人们,每每被俗务俗事所困所缠,经常逃不出自己(编织)的种.种藩篱,然而,这些东西与一个博大的胸怀,与天地之宽广比起来算的了什么。很多的人,很多的我们身边我们四周普一般通的人,他们往往有着特殊的人格魅力,他们在用最原始最本初的内心书写者人生,他们朴实恬淡,但他们,富有。就像1900一样,战斗也好,诱惑也罢,好像与他都没有任何关系,他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

的世界奇妙浪漫。他的世界恬淡安静,这就够了。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精选1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精选1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 电影结束了,黑白字幕缓缓划过,我却不忍关掉视频窗口。凄婉的小号声,声声切入心中,悠扬,却沉甸甸地压在胸上。心中的忧伤像是浓茶,久久不散。我不愿失掉这珍贵的悲哀,把时间条拉回他在虚空中演奏的一刻。 他,被遗弃在船上,被锅炉工养大,他叫“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他是天生的钢琴才子,在船的舞厅里,他在风暴中与钢琴起舞,他在音乐会上用音乐描述人心,他是钢琴的灵魂。然而,他被环境束缚在船上,尽管世界从他身边经过,他却不敢走进这个世界。 他一生都没离开他所生活的“弗吉尼亚号”。他也曾爱慕那位平凡但出尘的女孩,却因自卑和怯懦失之交臂;他也曾想下船找她,却在舷梯上看着无边的世界迟疑回返;他也有一位真的走进他内心的朋友,却拒绝与他下船而选择死亡。 如他所说:“世界是一架拥有百万琴键的钢琴,那是上帝的钢琴。只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如何选择其中的一条?如何选择一个女性,一栋房屋,一块地,一个生活?我无所适从,只能选择一种办法死去。”于是,战争结束后,他留在船上,在无声的演奏中和破旧残废的船——他的世界一块爆炸殆尽。 一架钢琴,琴键是始,琴键是终。幸福是他心中的远方,生活的梦想一直存在,可他一生畏缩至死。究其缘由,是由于他所缺失的与运势抗争的尊严和信心,使他习惯了孤独,他的“不做”使他的幸福成为了一个永远存于心中的悲剧。 看罢,我不由得想到远方,想到自己。我也像1900,默默问自己:“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但内心还未告诉我答案。尽管我也像别的人一样学习着,努力着,可我是不是只不过容易地为活着而活着,心中却没那样一个自由与诗意的远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0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0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现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思绪纷飞却不知从何整理的。《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令人欲罢不能却欲言又止的电影。也许多年之后,人们会忘记那场惊艳的钢琴决斗,会忘记他心爱的女孩就住在莫特街27号,会忘记……但在维吉尼亚号残骸中他与麦克斯最后的对白,眼神中所流露出的孤独、决绝而温柔,始终会出没在心底,带来生息。 这个故事的开头到结尾,始终是以倒叙的手法由迈克斯陈述而来的。所以,有人说,迈克斯和1900其实就是“一个人”,因为除了迈克斯,没有人能作证,我们并不知道1900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所以,1900代表的是某种境界,是和外界纷扰不一样的存在状态。 对于这样的结尾,我一开始感到的是惋惜和同情:为什么不能试着上岸迎接新的人生呢?为什么不能在喧嚣繁闹的世界中找到另外的一面美好呢?为什么非要以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捍卫一生的梦想呢? 对于这部电影,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主题。当然,如果一部电影只能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就不算一部经典之作。 从追求梦想的角度来看,当时的人们都朝着美国梦不断努力,世界充满了欲望、利益和关系的纷争,甚至很多人拼搏多年依然没有获得想要的成功,最终走向穷途末路。迈克斯为了生计可以把陪伴多年的小号卖掉,为了生存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而1900一生都留在了船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了梦想他可以放弃一切,甚至于面对死亡,他依然无所畏惧。 不完美才是生命的常态,如果结尾没有这么悲剧性的一幕,这部影片就没有了升华的价值,在我看来,它反映了很多现实世界与理想主义的东西。如果1900走出了大船,拥有了和平常人一样的家庭和财富,也许他就无法弹奏出在大船上那种纯净、自然的音乐了。所以,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也歌颂了一种远离世俗喧嚣的纯洁梦想。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 我好几天没上网了,昨天一到达就看到我的朋友向我推荐了一部1900年的好电影传奇。老实说,我通常不怎么看电影,外国人也不太容易接触电影,因为他们总是喜欢在音像上播放灾难、暴力和怪异的东西。我没什么可看的。相比之下,我更可能接受一些柔软、温柔、温暖和浪漫的东西,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 因为1900年的传说是她推荐的,她立即寻找并打开了它。她径直走进了画面。二十分钟后,我心里笑着说,“这个家伙,你怎么知道我会喜欢它?我没早点告诉你!是的,展示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显然是一部浪漫而漫长的史诗,它不是看完之后叹息或大笑,而是直接触及灵魂...... 这部电影的整个情节在弗吉尼亚的一艘船上展开。主角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人发现在更高舱的餐厅里,并被赋予了一个长名字。因为这是新世纪的第一天,铲煤工人自然把1900年加到他的名字里,所以他的名字是1900年。从那以后,1900年他在船上度过了一生,从未离开弗吉尼亚。 八岁时,船上的人无意中听到了一首美妙的音乐。一位才华横溢的钢琴家诞生了。他是1900年。他的音乐从未创作过。就像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没有规则、标准或类似的东西。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母亲”。除了大海,他对市场一无所知。但他知道音乐。他扮演仙乐。其他人不能进入他的世界,但他能“看到”遥远的城市,看到雾、松散的海浪,甚至人们在那里行走的表情。他用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感知一切,并以音乐的形式传播和表达。他的音乐像他的灵魂一样纯净。其他人建议他下船,甚至他心中燃起了爱的火花,但它终究没有与这些融合在一起。因为他的音乐,他的生活在船上,在海上。 三十多年来,他以自己的方式感受并传达了内心的平静、清晰和洁净。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国家,多么向往。那时,无论是低人一等的工人,黑人还是高贵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 今天下午,太阳正盛,疲倦地窝在家里。躲在房间看完了《海上钢琴师》,深深地被打动了。 1900这个人物身上有许多动人之处。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弃在一艘船上,躺在船上的一架钢琴上面。他出生在二十世纪初,但是,无论生在哪一个时代在那个时刻他就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应该是被妈妈疼惜爸爸爱护的小宝贝。从那时起,他就注定不能和普通的孩子一样长大成人。 从某个坏的角度来说,1900是一个弃婴,但从某个好的角度看,他虽被抛弃,至少没有被扔在荒郊野岭里等死,没有被一个坏人抓去当一个小坏人,而是被善良的工人丹尼收养了,并取名为1900.但没过多少年,丹尼就死于一场意外。 我不禁思索,1900从小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他从小就生活在阴暗潮湿的船的最底层,身体方面会不会有什么不适呢?他从小都没有爸爸妈妈,都是跟着干活的大叔们一起生活,会不会感到伤心难过呢?他从小就没上过学,没有踏进过学堂半步,没有和同学一起玩耍的经历,会不会感到不甘和寂寞呢?当他遇到

问题烦恼的时候却无人诉说,是否会感到深深地孤独呢?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船半步,有没有过想要去看看更远方的世界呢? 每天早晨伴着第一缕从海平面升起的阳光睁开双眼,夜晚随着最亮的月光进入梦乡。千千万万个日子就这样反反复复,任谁都会受不了的吧。但是,1900有音乐作伴。他是一个极具音乐天赋的音乐家,是船上最优秀的钢琴家。 从小便被视为音乐神童,长大后更是名声大噪。无论是船上本身的人还是船上的游客都愿意做一个合格的聆听者。突然有一天,一名世界著名的钢琴家亲自来到这艘船,为的就是亲自和1900较量一番。而此时的1900还一副状况外的表情,仿佛在问:“音乐是用来比赛的吗?”比赛一共三局,前两局1900完全就是随便应付,直到麦克斯(他的好朋友)十分气愤地说全船的兄弟都把赌注压在他身上啦,结果他却不好好应战,这才仿佛一下惊醒了1900:原来这场比赛不止关乎他一个人啊。随即找麦克斯要了一支烟放在钢琴上,虽然他不吸烟,然后又转过头对他的对手狠狠地说了一句:“这都是你逼我的。”(听这语气好像大Boss哦。)然后就开始了一场视觉与听觉齐飞的盛宴。观众们都已目瞪口呆,那位大名鼎鼎的对手也露出愠色。疯狂的音符在1900的手指间狂舞着,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打扰到他,细细密密的汗液从额头流至下巴。终于,曲毕,可众人仍处于某种呆滞状态,久久不能回神。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6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1 能够选择,那说明你是自由的,但是你的自由是有度的。“我没法舍弃这艘船,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 你相信一个出生起就一直待在船上且从没有去过陆地上的人吗。起初我也不相信,直到我看了《海上钢琴师》后我愿意选择去相信。 “1900,过去是数字,而现在是名字了。”1900是一个被船上的黑人捡到的孤儿。“如果没有我,你将被关进孤儿院吗?”1900对自己的养父问道。黑人锅炉工笑着说道:“是的,所以我要感谢你1900!”而养父被锁钩砸死后1900他成为真正的孤儿。 八岁的1900天赋异禀,无师自通的学会弹钢琴。长大后的他在豪华间为上流人士弹奏钢琴,他为经济舱的穷人弹奏‘塔郎泰拉’。 每当1900弹奏的时候,他的朋友——一个小号手就会问道:“当你在弹奏的时候你在想些什么?你的思绪都去哪里了?”而最后得到的答案就是他总是在旅行。 有一次1900独自一人在弹琴时,忽然听到一个男人正拉着手风琴。男人称赞他的音乐有感染力,并且问他要不要抽烟。1900摇摇头继续弹着钢琴,男人给1900讲述了一些过去的事情,他的田地都干了,五个孩子死于疟疾,妻子和神父跑了。但是为了最后的一个小女儿男人决心与自己的坏运气斗一斗。他开始出门旅行,路过一个陌生的小镇,爬上山顶直到看见大海。男人突然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的生活,重新开始。 他的朋友小号手一直问他为什么不下船,不到陆地上去。他可以挣很多的钱,然后娶一个妻子。这一切对他来说只需要走下舷梯,非常简单的就可以得到一切。

然而得到的回答却是:为什么?为什么?陆地上的人们浪费了太多手时间去问什么,冬天来临时,渴望着夏天,夏天到来时,就已经开始害怕冬天,所以人们用不厌倦旅行,总是在追寻远方,总是夏天的地方。 一直到影片的最后1900都没有离开船,即使是遇到了一个喜欢的女孩。在舷梯上1900望着看不见尽头的城市。他转身又回到了甲板上,所有的人都好奇。他说:“城市那么大,看不见尽头。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 1900出生在船上,长大在船上,最后随着巨大的爆炸也同船消失在海上。他的一生都在船上度过,即使从没有去过陆地,但是他的思绪早已飞到那些美丽的国家去了。 1900心中有热爱,内心坚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他对当下的珍惜和欲望的克制,都值得我们学习。 你想要自由吗?那就不应该逃避现实,理性的克制自己的欲望。忠于自己的价值观,不被利益所。1900并不是懦弱,相反他有一可完整且干净的心。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2 《海上钢琴师》它没有恢弘磅礴的气势,没有曲折迷离的情节,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但它却是一部关于内心深处最微妙弦动的灵歌。 影片的主人公1900说过这样几句话:“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哪里?我能看到吗?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找一个女人,盖一间房子,买一块土地,开辟一道风景,然后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选择,太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0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一):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但是1900真的孤独吗之后的很多时候, 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的流动的音符。 他其实不孤独,他让我们孤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生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 盈的内在没有在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足,所以我们孤独;我们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 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飘忽,所以我们孤独。 作为这世上存在的一个人,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号和身份。出生的时 候父母为我们取了一生的代号即名字,我们要上户口登记注册,等到十八岁了要去办理身份证;我们在学校是学生,工作了又要评职称,我们被别人介绍时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 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当这些东西都被去除之后,我们还是我们吗我们还能找到自己吗1900是 一个没有出生证明的孩子,他不属于哪个国家也没有我们传统好处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 任何资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迹,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存在,他也没有一座存放他遗体 的墓穴,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真真实实地活过,他用什么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向觉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规则,藐视这个社会认可的规则,他害怕上岸其实是拒绝上岸,藐视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能够轻易 打败爵士乐的开山祖师并对他表示鄙夷,他能够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但是他拒绝音乐与 自身的分离,他能够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能够在音乐里去旅行,能够寻觅到自己的感情,但是他没有常人那样去要去追,他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 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取的自由,但他应对的未 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明白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好处。所以存在主义者都是悲 观者,在他们眼里,人生是一场杯具。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场杯具,是他自己能预料到的杯具。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 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 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取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 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 我喜欢闭上眼睛,反反复复地听1900帮忙好友克服晕船时弹奏的钢琴曲,想象着自己也 正坐在那艘船上,随着海浪起伏摇摆。那时的音乐是能够将人吞噬的,让你忘乎所以让你自由 自在,让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让你无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飞翔,能感 受到旋转,能感受到跳跃,就想初春的远行,夏日的冲浪。那里只有完美,只有存在的完美, 我以为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完美存在。 之后我才明白生活的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孤独的,是我们心里无处安放的孤独,不被这个世 界所认可的孤独。1900是孤独的,所以他选取一辈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体会6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体会6篇 《海上钢琴师》是朱佩赛·多纳托雷导演《个人回忆三部曲》中的得意之作。影片所叙述的是一个天才钢琴家1900孤寂的一生。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体会,供大家参考。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体会篇1 他,生于船,死于船,1900是他独有的名字,钢琴是他终生的伴侣,大海是他灵感的源泉,宽广的大海给予了他活力、生命,以及犹如海一般透彻的心灵,他的手随着波涛的摇曳尽情演奏,心却神游大地,无所不往,他便是这样一位特别而又神奇的海上钢琴师。1997年导演朱塞佩·多纳托雷将这位给予传奇颜色的钢琴师的一生搬上了电影荧幕,也造就了一段电影史上的经典,传奇的海上钢琴师有太多的别于常人的地方,这也让观者能够无限的思考、探寻,以至于(反思)人生应当如何生活。 人生应当如何栖居?人应当如何存在呢?亦或是人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影片《海上钢琴师》没有给我们最终的答案,尽管如此,它却指引我们去思索这一切。1900的人生是一场喜剧,也是一场悲剧,上帝赐予了他天才的灵感以及一双无可媲美的灵活双手,大海与他融为一体,使得他足以在有限的琴键上驰骋,演奏出无限的乐曲,你会认为他是上天的宠儿,但他却是一名社会的弃儿,从小成长与船上,养父丹尼因他没有任何诞生证明文件,可怕被人抢走,以至于不允许他

离开船半步,他没有做为社会存在的证明,船上的旅客只是他人生的匆忙过客,1900仅是他们记忆中的一瞬,随着他们的远行而忘却,1900仅有一位伴侣小号手麦可斯,在船上同甘共苦的岁月使得他们相互依存,但这微薄的依存是无法证明1900的存在的,以至于与世界隔阂,这正是他的可悲之。,他曾试图下船,却又退却了,理由很简洁,却很真实,由于那无限扩散的城市让他看不到终点,下船之后他不知该走向何方,这种茫然的恐惊围围着他,终究酿成与弗吉尼亚号共赴大海的惨剧。 1900的乐曲不应在凡世,应当留于天堂,他的音乐才华不仅使他的名字流传于弗吉尼亚号上,也惊动了当时物欲横流的世界,爵士乐的始祖慕名向他挑战,在波涛汹涌的邮轮上,一场较量无可避开,这不仅是名利之心与纯洁心灵的较量,还是凡世乐音向天堂之声的冲击,事实证明,纯净的心灵才能谱写动人音符,挑战者在嘲讽声中狼狈地逃离,1900的音乐也因此为世人所追捧,名利、金钱的诱惑也随之而来,然而正如1900能在乐队演出中喊出的:“Fucktheregulations!”,将规定抛之于脑后,面对社会的诱惑,他只回应了一句:“音乐是不能和演奏者分别的”,将已将录制好的乐曲夺走,选择了孤独的音乐,放弃了名利的世界,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句简洁的回答,他鞭笞了当时的拜金主义思想和对权势的狂热,引出了埋藏于人内心深处的呐喊,纯洁的心灵容不得玷污! 麦克斯曾试图用财宝以及名利劝告1900下船,而1900做了真实的回答:“陆上的人喜爱寻根究底,虚度许多的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文6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文6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文1 《海上钢琴师》很经典的一出电影,是一定该看的,只在自己的世界里坚持自己的人.哪怕生命就这样消逝.只留下一点声音的碎片,1900,也许我们都一样害怕脚踏实地的生活,害怕乌烟瘴气的世界.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可是1900真的孤独吗?后来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 1900出生在船上,也从来没有下过船,虽然它有无数个机会可以这样做。直到最后这艘退役的老船即将用6吨半的炸药被炸掉时,他也没有选择下船,虽然max尝试过劝说。“整座城市。那么大,一眼忘不了尽头。无穷无尽,麻烦你告诉我,它的尽头在哪里?走上舷梯一切都很好,我穿上你送我的大衣,信心百倍,看上去也一定很帅气,对于下船毫无疑问,使我停下的,不是我所见,而是我所未见,你能体会吗?那些我看不清的东西。在那延绵不断的城市中,我能看见一切,可就是看不见尽头,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尽头正是我所未见。比如说这个钢琴,琴键有开始,也有终结。傻瓜也知道只有88个键,它们是有限的,在这88个琴键上你可以弹奏出无穷无尽的音乐,我就喜欢这样,我也只能这样生存,但你们把我送上舷梯,把我推向一架有着无数个琴键的钢琴,没有尽头。可琴键是无穷的,我又该怎么演奏呢?我只能说我坐错了的方,那是上帝才能演奏的钢琴,老天啊!你有没有看见那些街道,成千上万的街道。怎样才能从中选一个,选一个女人,选一栋房子。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选一片属于自己的风景。选一种自己的活法。沉重的世界压在你的肩头,黑漆漆的看不到头,要你离开这里,到那个陌生而有无穷的世界里。你难道就不感到害怕?我在船上出生,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过大的船。我不能下船!”1900在弗尼吉亚号爆炸的前夕,拒绝了max的劝说,说出了上面的话。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6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6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 (一)迷宫 乐声渐次远离,唯有冷风从窗口灌入才觉脸上很凉。好像感情的喷薄从来只是一瞬间的事,太多想表达的话语落于纸上,像雨点叩击海面,是漫无目的深邃和着苍白无力的呐喊——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仅用“感动”一词来囊括所有的情感都显得太过苍白,在少不更事的年纪去揣度人生,妄想写出超出年龄之外的深度,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宛如一场春秋大梦,醒来什么也不曾留下,还丢失了本该属于这个年龄特有的稚气。 看《海上钢琴师》便是这样的体会。 可为什么还是要写?是那句“未表达的情绪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丑陋的方式涌现”促使着我写下去,写下这些少不更事的通透和深刻,写下这些倔强和稚嫩,留给以后慢慢咀嚼也罢。 我不愿以对错评判一个人的选择,对于1900最终没有下船的结局,理想主义者为此正词,说这是一个人活得纯粹而自由的标志,现实主义者又抨击这不过是空洞荒诞的无意义,无谓地悲叹人生的虚无,只是一种病入膏肓却不自知的悲观。 我呢?我不站任何一种说辞,人们从未真正了解彼此,基于这个事实探究选择的对错这件事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我更认同的是,这是1900自身推导出的结果——年幼时短暂拥有过的亲情,黑暗之中漫长无捱的躲藏等待,以及一段惊鸿一瞥无疾而终的爱情和一段总会告别的友情。影片中最深的是那一幕——漆黑的夜里1900忐忑不安地向船外面的

世界打出电话,像是冲着宇宙深处光年之外的事物发出的孤独讯号。这条连接着自己与这个世界唯一的脐带,在孤独的宇宙中能够抓住的唯一一根稻草,在拨通的那一刻,还是被剪断了,一瞬间的欢欣与失落轮番着上演,1900的失落来自被宣告的孤独,不是因为无人理会,而是无人懂得。 挂断之后,宇宙陷入了更深的寂静。 他的一生总是与告别为伴,漂泊在海上无望孤独地等待,被人群围住,哗众喝彩比海潮来去还要迅猛,留下来的唯独钢琴。 “太多的选择,太复杂的判断,精神会崩溃的。”他无奈地说。陆上对于1900来说,就像是一个他从未涉足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斥着太多铜臭味和浓郁的香水味,是无法填满的欲望和无限膨胀的虚荣,是尔虞我诈的人性之恶和迷失自我的未知恐惧。 说到底,外面的世界像是一场过于盛大的赌局,赌上的,是他自己,那个能在有限的琴键上无限创作的自己。 乐声渐次聚集,雨水织成密而浓重的网,覆盖了整片视线。海上窜起的夺目火焰,像上帝放的一场盛大的烟花,庆祝天堂多了一位天才钢琴师。 1900最后的选择是一种超脱吧,像周国平在书中写的“入世再深,也不忘它的限度,这样一种执著有悲观垫底,实际上是一种超脱。”而我想,最深的悲哀在于,有太多的人向前一步不敢,向后一步不甘,就这样遗失在这场赌局之中,像被遗弃在偌大而空旷的世界中心,看人潮涌来又散去,孤独而悲戚地渴望着融入这世界的声色犬马,却又疏离着世俗的里里外外,一边安慰自己这一切不过是沙漠——“活法林林总总,死法种种样样,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剩下来的唯独沙漠,真正活着的只有沙漠。”又一边回望心中那面寂静无声的深潭,问自己,该不该上岸? “上了岸,又该何去何从?是摸滚打爬裹上一身风尘狼狈落逃,还是最终化为沙漠?”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篇

Many things in life are not that we can't do it, but that we don't believe it can be done.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 眉可删)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 1900——看过朱塞佩·托纳托雷这部电影后最能激起我心跳动的数字了!整部电影都象是赋予生命的海的诉说,低沉而又平静,深邃而又执著。我似乎能听到大海在呼喊:让音乐奏起来吧……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虽然有点小资,虽然有着遗憾,但是更多的是感叹。我怕文字的表达破坏了心底的美感,一直小心不敢敲打键盘。电影中饱含的东西真的很多,可以轻松地看成是讲述一个人的故事,可以略感烦恼地看成是选择的深度问题,也可以读出里面关乎着人生确定与否的惆怅感。但这里我只想轻松点,说一说我喜欢的音乐问题。 一、传奇: 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这样的经历本就是一个传奇,更不用说一生中充满了诸多传奇色彩:没人教他弹琴,却没有踏上陆地半步,但能身临其境般演奏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种音乐,似乎与生俱来。

1900是孤独的。虽然幸运地找到了自己一生都钟爱的东西——音乐,可是再美的音乐都有落幕的时候。当音乐声戛然而止的时候,聚拢的人群散去了的时候,他还是有点小小的失落感。从他半夜偷偷地溜进操作室,随意翻找着电话簿上的号码,并认真拨打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想要与人交流。当然这种举动会被“自认为正常的人”认为不正常,可交流的愿望真的不愿意得到这样的结果。 二、爱情: 是怎样的回眸看到了一个清新的笑颜,手指灵动着跳跃,舒缓的音符肆意流淌,流淌出爱的旋律。时间把握的刚刚好,从前奏到尾音都随着女孩身影的移动而变化,那么恰如其分。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更没有一丝一毫费尽心思的做作,只是刚刚好渲染了当时的心境,用手指来表达,这音乐让时间仿佛都忘记了前行。 是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要有个明确的结果呢?不,只要心里曾经有爱就好。你也许会认为1900是胆小怯懦的,所谓幸福不都是要自己去全力争取的嘛?可他只傻傻地生活在自己的空间中,幸福只能与之擦肩而过了。但我一点都不认为这种选择有什么不妥,距离就是有一种固然的美感。在每每弹奏音乐的时候,你又怎能知道1900的心里没有在想念某个人呢?当然,不选择其实也是一种选择,爱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 看完电影,有点沉重,电影的整个基调都有点沉闷,但是本人很喜欢里面的风格,颜色基本是黑、灰、卡其为主,看着里面的人物穿着帅气经典的风衣,看着船上古典风格的家装,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那个充满梦想的时代,但是1900的梦想是什么,应该说没有梦想。 不知道是说1900是逃避现实,还是说他活得纯粹。这样的结果和他的出生、经历有关系,如果他一生下来就有父母,有亲人,结果就不会这样。那样就会学着为别人活,就会变得勇敢,变得博爱,正是因为他一直只是为自己活,也只有为自己活,才会这样。曾经他也有过为了那女孩到陆地上去,但是最后他还是退缩了,爱情都不能打败恐惧,友情更加不可能让他改变。 世界是一直在改变的,1900害怕改变,不管和平还是战争,都和他无关,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的音乐里,最后只能孤独的死去。也正是这种纯粹,才会有这么纯粹的音乐,这是在世俗中的人所达不到的境界。 也许如果1900到了陆地上,可能就再也弹不出那样的曲子了!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 海总是载满了回忆的,无论它是快乐的,希望或不堪回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海上钢琴师》美得让人心疼的故事就是那美丽的云之裳。 这是一个关于大海、轮船、钢琴、陆地、孤独、友情与天才交织的故事。主角1900是最大的暗示,这名出生在轮船上的孤儿,是天生的钢琴大师,他一生从来没有下过船,能够在别人因晕船而吐得一踏糊涂的时候闲庭信步。他生世凄凉却用钢琴征服所有人,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却不以为意,他能选择与船共亡却不能为了深爱的女人登上一次陆地。托纳托雷想通过他暗示什么呢?我看到的是选择。他一直对陆地怀有矛盾的情感,他向往它,又不肯触及它,但是直到那一天他决定离开,他突然发现,外面的世界对他如此陌生,以至于不知何去何从,对自己所能做的感到迷茫,对未知的感到害怕。他只能留在船上,即使,最后一起被炸药炸飞。因为他说:“陆地没有尽头。”这种没有尽头的感觉让他害怕,钢琴的琴键是有尽头的,这让他觉得安稳。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精选1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精选1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精选1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 单位同事热情的授之以鱼,让我很快的如愿以偿,看到了儿子竭力推荐的意大利影片《海上钢琴师》。 电影讲述了一个天才钢琴师从出生到死亡始终没有踏上过陆地的传奇故事。 影片的主人公1900的存在似乎归之于大海。严格讲是属于那艘能承载两千人的维多利亚号巨轮。是浩瀚的大海给了他灵感,让他无师自通地成为出色的钢琴师,88个琴键在他的手中似水般流淌,令前来挑战的爵士乐鼻祖谢利也目瞪口呆;也是深邃的大海他对世界细微而深化的观察。 1900是个天生的钢琴家,也是个天生的思想者,他不是害怕世界的生疏而不踏上陆地的,因为一个连死亡时都能面带笑容悠然自得讲着左右手笑话的人是不会害怕任何事情的。他是在追求生活存在的好处,大海、维多利亚号就是他的世界,钢琴就是他的人生,分开这任何一项,他将无法正常呼吸,1900辞别时曾说过,我的世界就是在这艘船上,我可以用88个键弹奏像大海一样无限宽广的音乐,在那里我能看到天边的

尽头。没有尽头的世界毕竟比不了船上那样简单的生活。换句话讲,1900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吧。 六吨半的TNT埋葬了伟大而又无人知晓的1900。他的朋友小号手迈尔斯曾说过你其实只需一小步,就上岸了!这一小步始终没有踏出。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竟不敢冒险,这也是我看了片子后情绪久久不能平静、为之可惜之所在。假如从非艺术的角度讲,1900人生的价值不应这样地消尽,他就应出此刻另一条船上,或是冲破心中的樊篱,到岸上给更多的人带去美的享受,这样人生也许会更加光鲜夺目! 《海上钢琴师》最经典的地方就应是它的配乐。剧情与音乐配合的天衣无缝。空旷的舞厅里钢琴随着海浪飘动,琴技比试时的剧烈弹奏,感情到来时的迷惑,不需要剩余的对白,音乐足以完美演绎出其中的精华。无论是激情四溢的,还是感伤怀悲的都深深打动着我……在餐厅的那一场随着海浪拍动而进展的华尔兹钢琴舞,让人大开眼界;与爵士乐大师谢利的琴键上的比赛将整个片子推上了高潮。美仑美奂!惊叹不已!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 单位同事热情的授之以鱼,让我很快的如愿以偿,看到了儿子竭力推荐的意大利影片《海上钢琴师》。 电影讲述了一个天才钢琴师从出生到死亡始终没有踏上过陆地的传奇故事。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 主角1900是一个被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一个好心的黑人烧炉工老丹尼收养了。可惜好景不长,在一次意外中,老丹尼不幸死亡,七岁大的1900再度成为孤儿。当美国警察上船搜查欲将他带往州立孤儿院时,他躲了起来。直到几天后的深夜中,人们才发现,1900满身煤灰地在钢琴上弹奏着不知名的美妙音乐!原来,从小被钢琴所吸引的1900凭借过人的天赋无师自通练就了一身高超技艺。他的天才琴技令当时最负盛名的爵士钢琴家都甘拜下风。但由于对红尘世俗的戒备和对陆地的恐惧,1900坚持不下船,哪怕是遇到了自己一见钟情的女孩。一次次地放弃机会与犹豫导致他对陆地、对城市越发恐慌、畏惧,乃至终生没下过船,直至船被炸毁的那一刻。 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是1900的一生。不敢下船,只因为害怕陆地与城市;不肯让人刻碟发行世界,只因为不想让自己的音乐离开自己。作为音乐天才的1900的种种举动令我们十分不理解。 但这一切又是有迹可循的。1900从小被人教育,除了那艘船上的人,其他人都是坏人,因此,1900对陆地充满好奇的同

时又不得不对陆地心存戒意,以不大友好的目光去审视船上的游客;美国警察上船搜寻幼年的他时的跋扈,杰瑞钢琴师的自傲粗鲁及对他的不屑,三等舱美洲人偷人衣服、伪装成一等舱欧洲移民寻求艳遇的行径等,都令他对世俗越发恐惧。同时,1900想尽一切去了解陆地、世俗的本质意义。他对“未来”太过注重,想要因果,要尽头的执着,使他想不开也放不开。其实死,对于1900来说,未必是件坏事,或许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解脱吧。 感慨天才钢琴师的选择。不过,如果1900能下船,有勇气去追求,也许,又是另一番光景,甚至成就一段不同的人生。我们该做的,是珍惜当下,把握机遇,不惧未来。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 其实,在一个月前我就已经把电影下载到电脑里了,一直是没机会看,所谓没机会不是没时间,因为看这种电影,必须一气呵成地看完,还得心无杂念,心无旁骛。这边厢满脑子都是明天该买那只股票抄底,那边厢还要跟着伟大的钢琴师在海上颠沛流离,如此的私心杂念绝对是对一部好电影的大不敬。所以等来等去,我决定今晚观看,原因是今天我的股票跌停了。 文艺电影的片长都不短,几乎都在两个小时以上,这让我很是受用,谁叫我是文艺片的粉丝呢。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精选21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精选21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1 《海上钢琴师》已经看完好几天了,但心里却一直惦记着,要写点儿什么。很喜欢这部电影,甚至为之落泪动容。它没有凄怆的爱情,没有战争,似乎没有一切应该让人落泪的东西,但我却还是落泪了,虽然它没有一切看似噱头的镜头,但编剧却用他的笔触,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多年来从未曾消失的感受。遇见知音而落泪,因为有人了解自己的内心而落泪,这,就是我看完这部电影后的最大感受。 不必去考究生活里到底有没有这样空穴来风的名为1900的人,甚至空穴来风的就成为了钢琴家,这个不重要,逻辑和理智不必总是存在于人们的生活里,至少我一直这么认为。人们会因为理智和逻辑生活得更好,但却因为感情才会生活得更有趣。 1900生于一艘船,死于同一艘船。他用他的方式,看待这人生。看待陆地与海洋。重要的是,他用他自己的方式,生活着。他有一个一触及到的梦,但他却从不去触摸。电影里,也许导演读出的含义是,1900觉得陆地是他无法演奏的钢琴。所以,他拒绝登录。他只想弹奏他能控制的海上的钢琴,而不想去触及那阡陌纵横的陆地之琴。但我却觉得,除此之外,编剧还有另外的想法。 咱们这些人,谁又不是1900呢?不同的是,电影里的人,是生活在船上。而咱们,生活在陆地上。咱们莫名的来到世界上,总有一天,还要莫名的离开。咱们生活在这个纵横捭阖的世界里,世界很大,咱们的领地却很小。咱们尽职尽责,战战兢兢。咱们居安思危,谨慎从事。为人子时,做乖孩子;为人父母时,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剩余的一点,咱们要奉献给自己的工作。咱们的一生,就在这样的几个角色里,分别度过不同的幸福和努力的时光。咱们遵守家规,校规,公司规矩;然后,咱们要求孩子重复一样的道路,周而复始,万变不离其中。 我就是这其中一员,这一切,并非埋怨。只是陈述。但我会问自己,如何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事实是,我从来未曾想清晰过,到底我想要的,是什么。因为时间变了,我也变了,咱们想要的,也跟着变了。我想也想不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