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04通信规约测试大纲

101、104通信规约测试大纲
101、104通信规约测试大纲

检测规程、标准及验收标准

1)DL/T 814-2002 配电自动化功能规范

2)DL/T 721-2000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远方终端

3)GB/T13729-2002 远动终端设备

4)DL/T 634.5-101远动设备及系统标准传输协议子集第101部分

5)DL/T 634.5-104远动设备及系统标准传输协议子集第104部分

6)Q/GDW 370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

7)Q/GDW 382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

8)生配电[2009]196号《配电自动化试点建设与改造技术原则》

9)GB/T 14598.10-2007《电气继电器第22-4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

置的电气骚扰试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10)GB/T 14598.14-1998《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干扰试验第2部分:

静电放电试验》

11)GB/T 14598.18-2007《电气继电器第22-5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

置的电气骚扰试验-浪涌抗扰度试验》

12)GB/T 7261-2008《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基本试验方法》

13)DL/T 478-2001《静态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14)GB/T 15145-2008《输电线路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15)Q/701-205.000-2010《质量手册》

16)Q/701-205.002-2010《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

传输规约检验

1 101规约连通性测试

测试结果符合规约要求则填“√”,测试结果不符合规约要求则填“×”。

2 104规约连通性测试

测试结果符合规约要求则填“√”,测试结果不符合规约要求则填“×”。

常用无线通信协议

常用无线通信协议 目前使用较广泛的近距无线通信技术有蓝牙(Bluetooth),无线局域网802.11(Wi-Fi)和红外线数据传输(IrDA).此外,还有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近距无线技术标准,分别是ZigBee,超宽频,短距通信,WiMedia,GPS,DECT,无线1394和专用无线系统等。 蓝牙(Bluetooth)技术 蓝牙是一种支持设备短距离通信的无线电技术。它是一种无线数据与语音通信的开放性全球规范,它以低成本的短距离无线连接为基础,可为固定的或移动的终端设备提供廉价的接入服务。蓝牙技术的实质内容是为固定设备或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环境建立通用的近距无线接口,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进一步结合起来,使各种设备在没有电线或电缆相互连接的情况下,能在近距离范围内实现相互通信或操作。其传输频段为全球公众通用的2.4GHzISM频段,提供1Mbps的传输速率和10m 的传输距离。 优势:⑴全性高。蓝牙设备在通信时,工作的频率是不停地同步变化的,也就是跳频通信。双方的信息很难被抓获,防止被破解或恶意插入欺骗信息。⑵于使用。蓝牙技术是一项即时技术,不要求固定的基础设施,且易于安装和设置。 不足:⑴通信速度不高。蓝牙设备的通信速度较慢,有很多的应用需求不能得到满足。⑵传输距离短。蓝牙规范最初为近距离通信而设计,所以他的通信距离比较短,一般不超过10m。 Wi-Fi(无线高保真)技术 无线宽带是Wi-Fi的俗称。所谓Wi-Fi就是IEEE 802.11b的别称,它是一种短程无线传输技术,能够在数百英尺范围内支持互联网接入的无线电信号。Wi-Fi速率最高可达11Mb/s,电波的覆盖范围可达200m左右。 优势:⑴覆盖广。其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广,穿透力强。可以方便地为整栋大楼提供无线的宽带互联网的接入。⑵速度高。Wi-Fi技术的传输速度非常快,通信速度可达300Mb/s,能满足用户接入互联网,浏览和下载各类信息的要求。 不足:安全性不好。由于Wi-Fi设备在通信中没有使用跳频等技术,虽然使用了加密协议,但还是存在被破解的隐患。 IrDA(红外线数据协会)技术 IrDA是一种利用红外线进行点对点通信的技术,是第一个实现无线个人局域网(PAN)的技术。 IrDA 的主要优点是无需申请频率的使用权,因而红外通信成本低廉。并且还具有移动通信所需的体积小、功耗低、连接方便、简单易用的特点。此外,红外线发射角度较小,传输上安全性高。IrDA的不足在于它是一种视距传输,两个相互通信的设备之间必须对准,中间不能被其它物体阻隔,因而该技术只能用于 2 台(非多台)设备之间的连接。 优势:⑴无需申请频率的使用权,因此红外线通信成本低廉。⑵移动通信所需的体积小、功耗低、连接方便、简单易用。⑶外线发射角度较小,传输上安全性高。 不足:IrDA是一种视距传输,两个相互通信的设备之间必须对准,中间不能被其它物体阻隔,因而只用于两台设备之间连接。ZigBee(紫蜂)技术 ZigBee使用2.4 GHz 波段,采用跳频技术。它的基本速率是250kb/s,当降低到28kb/s 时,传输范围可扩大到134m,并获得更高的可靠性。另外,它可与254个节点联网。 优势:⑴功耗低。在低耗电待机模式下,两节普通5号干电池可使用6个月以上。⑵成本低。因ZigBee数据传输速率低,协议简单,所以成本很低。⑶网络容量大。每个ZigBee网络最多可支持255个设备。⑷作频段灵活。使用的频段分别为2.4GHz、868MHz(欧)及915MHz(美),均为免执照频段。 不足:⑴数据传输速率低。只有10kb/s~250kb/s,专注于低传输应用。⑵有效范围小。有效覆盖范围为10~75m之间,具体依据实际发射功率的大小和各种不同的应用模式而定,基本上能够覆盖普通的家庭或办公室环境。 UWB(超宽带)技术 UWB(Ultra Wideband)是一种无线载波通信技术,利用纳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因此其所占的频谱范围很宽。UWB 有可能在10 m 范围内,支持高达110 Mb/s的数据传输率,不需要压缩数据,可以快速、简单、经济地完成视频数据处理。 特点:⑴系统复杂度低,发射信号功率谱密度低,对信道衰落不敏感,载货能力低。⑵定位精度高,相容性好,速度高。⑶成本低,功耗低,可穿透障碍物。近距离无线传输 NFC(近距离无线传输)技术 NFC采用了双向的识别和连接。在20cm 距离内工作于13.56MHz 频率范围。NFC现已发展成无线连接技术。它能快速自动地建立无线网络,为蜂窝设备、蓝牙设备、Wi-Fi 设备提供一个“虚拟连接”,使电子设备可以在短距离范围进行通讯。 特点:NFC的短距离交互大大简化了整个认证识别过程,使电子设备间互相访问更直接、更安全和更清楚,不用再听到各种电子杂音。NFC 通过在单一设备上组合所有的身份识别应用和服务,帮助解决记忆多个密码的麻烦,同时也保证了数据的安全保护。此外NFC 还可以将其它类型无线通讯(如Wi-Fi 和蓝牙)“加速”,实现更快和更远距离的数据传输。

104规约报文说明

主站与子站通过IEC60870-5-104规约通讯协议说明 目录 目录 (1) 前言 (1) 一、IEC60870-5-104应用规约数据单元基本结构 (2) 1.1 应用规约数据单元APDU (2) 1.2 应用规约控制信息APCI (2) 1.3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SDU (3) 二、IEC60870-5-104规约的过程描述 (5) 三、IEC60870-5-104规约源码分析(报文分析) (5) 3.1启动连接(U格式) (5) 3.2启动连接确认(U格式) (6) 3.3总召唤(I格式) (6) 3.4总召唤确认(I格式) (6) 3.5数据确认(S格式) (6) 3.6总召唤结束(I格式) (7) 3.7测试连接(U格式) (7) 3.8测试连接确认(U格式) (7) 3.9.遥信信息(I格式) (7) 3.9遥测信息(I格式) (10) 3.10 SOE信息(I格式) (11) 前言 根据全国电力系统控制及其通信标准委员会三届五次会议和最近出版的国标DL/T634.5.104:2002对104规约的参数选择做了如下说明: 1、采用端正101规约中的链路地址和短报文(指链路确认报文) 2、采用召唤一级数据 3、两个字节表示公共地址(站址) 4、两个字节表示传送原因 5、三个字节表示信息体地址 上述3、4、5点与上一次通讯协议具体说明有冲突,为执行国际国内标准,建议根据上述要求对报文做如下修改。

一、IEC60870-5-104应用规约数据单元基本结构 应用规约数据单元:APDU(Application protocal data unit) 应用规约控制信息:APCI(Application protocal control information)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SDU(Application protocal control unit) APDU=APCI + ASDU 1.1 应用规约数据单元APDU 定义了启动字符、应用服务数据单元的长度规范、可传输一个完整的应用规约数据单元。 ●启动字符:68H(一个字节) ●长度规范:报文最大长度255字节,应用规约数据单元的最大长度为253字节,控 制域的长度是4字节,应用服务数据单元的最大长度为249字节。 ●控制域:控制域定义抗报文丢失和重复传送的控制信息、报文传输的启动和停止、 传输连接的监视。控制域的这些类型被用于完成计数的信息传输的(I格式)、计 数的监视功能(S格式)和不计数控制功能(U格式)。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 1.2 应用规约控制信息APCI 控制域定义抗报文丢失和重复传送的控制信息、报文传输的启动和仃止、传输连接的监视。控制域的这些类型被用于完成计数的信息传输的 (I格式)、计数的监视功能(S格式)和不计数的控制功能(U格式)。

101规约报文解析

101规约(2002版)报文解析速查 1、初始化 ●主站发: 10 49 4F 98 16 目的:给地址为4F的子站发请求链路状态命令。 子站回答:10 0B 4F 5A 16 目的:子站向主站响应链路状态。 ●主站发: 10 40 4F 8F 16 目的:给地址为4F的子站发复位通信单元命令。 子站回答:10 20 4F 6F 16 目的:ACD位置1,表明子站向主站请求1级数据上送。 ●主站发: 10 7A 4F C9 16 目的:向地址为4F的子站发召唤1级数据命令。 子站回答:68 09 09 68 28 4F 46 01 04 4F 00 00 00 11 16 (ASDU70,CON=28,COT=4) 目的:子站以ASDU70(初始化结束)响应主站的召唤。并ACD位置1,表明子站继续 向主站请求1级数据上送。 后面跟随时间同步和总查询。 2、对时 ●主站发:68 0F 0F 68 73 00 67 01 06 00 00 00 CD 85 36 0D 1E 0C 04 A4 16 目的:给地址为0的子站发对时命令。 对时时间为:04年12月31日13时54分34秒253毫秒 报文解析:

子站发:68 0F 0F 68 80 00 67 01 07 00 00 00 F7 01 36 0D 1E 0C 04 58 16 目的:以ASDU67响应主站对时命令。 3、 总召唤 ● 主站发:68 09 09 68 53 4F 64 01 06 4F 00 00 14 70 16 目的:向地址为4F 的子站发总召唤命令。 子站回答:10 20 4F 6F 16 目的:ACD 位置1,表明子站向主站请求1级数据上送。 ● 主站发:10 5A 4F A9 16 目的:向地址为4F 的子站发召唤1级数据的命令。 子站回答:68 09 09 68 28 4F 64 01 07 4F 00 00 14 46 16 目的:子站响应总召唤,ACD 位置1。 ● 主站发: 10 7A 4F C9 16 目的:主站向子站召唤1级数据。 子站回答:68 87 87 68 28 4F 01 7F 14 4F 01 00 00 01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1 01 01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1 01 01 00 00 00 00 00 01 01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1 01 01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E7 16

101、104通信规约测试大纲

检测规程、标准及验收标准 1)DL/T 814-2002 配电自动化功能规范 2)DL/T 721-2000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远方终端 3)GB/T13729-2002 远动终端设备 4)DL/T 634.5-101远动设备及系统标准传输协议子集第101部分 5)DL/T 634.5-104远动设备及系统标准传输协议子集第104部分 6)Q/GDW 370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 7)Q/GDW 382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 8)生配电[2009]196号《配电自动化试点建设与改造技术原则》 9)GB/T 14598.10-2007《电气继电器第22-4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 置的电气骚扰试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10)GB/T 14598.14-1998《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干扰试验第2部分: 静电放电试验》 11)GB/T 14598.18-2007《电气继电器第22-5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 置的电气骚扰试验-浪涌抗扰度试验》 12)GB/T 7261-2008《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基本试验方法》 13)DL/T 478-2001《静态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14)GB/T 15145-2008《输电线路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15)Q/701-205.000-2010《质量手册》 16)Q/701-205.002-2010《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 传输规约检验 1 101规约连通性测试 测试结果符合规约要求则填“√”,测试结果不符合规约要求则填“×”。

2 104规约连通性测试 测试结果符合规约要求则填“√”,测试结果不符合规约要求则填“×”。

常用网络通信协议简介

常用网络通信协议简介 常用网络通信协议 物理层: 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数据终端设备 DCE(Data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数据电路端接设备 #窄宽接入: PSTN (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公共交换电话网络 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 ISDN有6种信道: A信道 4khz模拟信道 B信道 64kbps用于语音数据、调整数据、数字传真 C信道 8kbps/16kbps的数字信道,用于传输低速数据 D信道 16kbps数字信道,用于传输用户接入信令 E信道 64kbps数字信道,用于传输内部信令 H信道 384kbps高速数据传输数字信道,用于图像、视频会议、快速传真等. B代表承载, D代表Delta. ISDN有3种标准化接入速率: 基本速率接口(BRI)由2个B信道,每个带宽64kbps和一个带宽16kbps的D信道组成。三个信道设计成2B+D。 主速率接口(PRI) - 由很多的B信道和一个带宽64Kbps的D信道组成,B信道的数量取决于不同的国家: 北美和日本: 23B+1D, 总位速率1.544 Mbit/s (T1) 欧洲,澳大利亚:30B+2D,总位速率2.048 Mbit/s (E1) FR(Frame Relay)帧中继

X.25 X.25网络是第一个面向连接的网络,也是第一个公共数据网络. #宽带接入: 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 HFC(Hybrid Fiber,Coaxial)光纤和同轴电缆相结合的混合网络 PLC:电力线通信技术 #传输网: 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 DWDM:密集型光波复用(DWDM: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是能组合一组光波长用一根光纤进行传送。这是一项用来在现有的光纤骨干网上提高带宽的激光技术。更确切地说,该技术是在一根指定的光纤中,多路复用单个光纤载波的紧密光谱间距,以便利用可以达到的传输性能(例如,达到最小程度的色散或者衰减)。 #无线/卫星: LMDS:(Local Multipoint Distribution Services)作区域多点传输服务。这是一种微波的宽带业务,工作在28GHz附近频段,在较近的距离双向传输话音、数据和图像等信息。 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 3G:(3rd-generation,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DBS:(Direct Broadcasting Satellite Service)直播卫星业务 VAST: 协议:RS-232、RS-449、X.21、V.35、ISDN、FDDI、IEEE802.3、IEEE802.4、IEEE802.5等。 RS-232:是个人计算机上的通讯接口之一,由电子工业协会(Electronic Industries

IEC60870-5-101规约说明书

第一章.IEC870-5-101规约说明 规约标准原文请参照国内1998-05-01实施的等同标准《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部分传输规约第101篇基本远动任务配套标准》。 参考模型: 本标准中使用的参考模型是源于开放式系统互联的ISO-OSI参考模型,由于远动系统在有限带宽下要求特别短的反应时间,故改进采用增强性能结构(EPA),见下图所示: 在这样的参考模型下,各层次数据单元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帧格式: 1.固定帧长帧格式 2.可变帧长帧格式 FT1.2的传输标准要求线路上低位先传;线路的空闲为二进制的1;两帧之间的线路空闲间隔需不小于33位;每个字符包括1位起始位、1位停止位、1位偶校验位、8位数据位,字符间无需线路空闲间隔;信息字节求和校验(Check Sum)。 其中各部分的含义如下 1)长度L=C+A+链路用户数据的长度。 2)控制域C的定义如下: 主站向子站传输时:DIR=0, PRM=1; 子站向主站传输时:DIR=1, PRM=0。 主站向同一个子站传输新一轮的发送/确认和请求/响应传输服务时,将FCB位取反;主站为每一个子站保留一个帧计数位的拷贝,若超时没有从子站收到所期望的报文,或接收出现差错,则主站不改变帧计数位的状态,重复传送原报文,重复次数为3次。 FCV若等于0,FCB的变化无效。 主站向子站传输的功能码如下表所列:

子站向主站传输的功能码如下表所列: 1)链路地址域的内容指的是子站即RTU的站号,通常由调度与变电站协商确定。 2)链路用户数据(即前文所提到的ASDU)的结构如下:

其中,各部分的解释如下: a.类型标识 常用的有: 子站-->主站过程信息 1――不带时标的单点信息; 2――带时标的单点信息; 3――不带时标的双点信息; 4――带时标的双点信息; 5――步位置信息(变压器分接头信息) 6――带时标的步位置信息(变压器分接头信息)(未用) 7――子站远动终端状态(未用) 9――测量值 10――带时标的测量值(未用) 15――电能脉冲计数量 16――带时标的电能脉冲计数量(未用) 17――带时标的继电保护或重合闸设备单个事件 18――带时标的继电保护装置成组启动事件(未用) 19――带时标的继电保护装置成组输出电路信息事件(未用) 20――具有状态变位检出的成组单点信息 21――不带品质描述的测量值 22~24――为配套标准保留 232――BCD码(水位值) 主站 子站在控制方向的过程信息

DL-T645-1997通讯规约通信规约

DL/T645-1997通讯规约通信规约 1、范围 该通信规约适用于本地系统中多功能表的费率装置与手持单元(HHU)或其它数据终端设备进行点对点的或一主多从的数据交换方式,规定了它们之间的物理连接、通信链路及应用技术规范。 2 、引用标准 GB/T3454-1994 数据通信基本型控制规程 GB/T9387-1995 信息处理系统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 DL/T614-1997 多功能电能表 IEC1107-1996 读表、费率和负荷控制的数据交换---直接本地数据交换IEC1142--1993 读表、费率和负荷控制的数据交换---本地总线数据交换ITU-TV。24—1993 非平衡双流接口电路的点特性 ITU-TV。28—1993 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之间的 接口电路定义表 3 、RS-485标准串行电气接口 本协议采用RS-485标准串行电气接口,使用点连接成为可能.RS-485接口的一般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3.1驱动与接收端、耐静电(ESD)±15kV(人体模式)。 3.2 共模输入电压:-7V~+12V。 3.3差模输入电压:大于0.2V

3.4驱动输出电压:在负载阻抗54欧姆时,最大5V,最小1.5V 3.5三态方式输出 3.6半双工通信方式。 3.7驱动能力不小于32个同类接口。 3.8在传输速率不大于100kbps条件下,有效传输不小于1200m 3.9总线是无源的,由费率装置或数据终端、提供隔离电源。 4.1字节格式 每字节含8位二进制码,传输时加上一个起始位(0)、一个偶校验位和一个停止位(1)共11位。其传输序列如图1。D0是字节的最低有效位,D7是字节的最高有效位。先传低位,后传高位。 传送方向 起始位8位数据偶校验位停止位 图1 字节传输序列 4.2 帧格式 帧是传送信息的基本单元。帧格式如图2所示 。

IEC101规约说明

IEC870-5-101 规约说明 目录 一 . 参考模型: (2) 二 . 帧格式: (2) 1.固定帧长帧格式 (2) 2.单个字符 E5 (3) 3.可变帧长帧格式 (3) 三 . 应答过程 (8) 1.初始化过程 (8) 2.对时过程 (9) 3.总召唤过程 (10) 4.分组召唤过程 (16) 5.一般询问过程 (17) 6.遥控过程 (19) 7.召唤电度过程 (22) 8.报文举例 (24) 附录:常用信息体格式 (26)

规约标准原文请参照国内 1998-05-01 实施的等同标准《远动设备及系统第 5 部分传输规约第 101 篇基本远动任务配套标准》。 . 参考模型: 本标准中使用的参考模型是源于开放式系统互联的 ISO-OSI 参考模型,由于远动系统在有限带宽下要求特别短的反应时间,故改进采用增强性能结构(EPA),见下图所示: 在这样的参考模型下,各层次数据单元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APCI: 应用规约控制单元 ASDU: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 APDU: 应用规约数据单元 LPCI: 链路规约控制单元 LSDU: 链路服务数据单元 LPDU: 链路规约数据单元 帧格式: 1.固定帧长帧格式 启动字符 ( 10H ) 控制域( C ) 链路地址域 ( A )

2.单个字符 E5 在子站回答时表示否定。 3.可变帧长帧格式 FT1.2 的传输标准要求线路上低位先传;线路的空闲为二进制的1;两帧之间的线路空 闲间隔需不小于 33位;每个字符包括 1位起始位、 1位停止位、 1位偶校验位、 8位数据 位,字符间无需线路空闲间隔;信息字节求和校验(Check Sum )。 其中各部分的含义如下 1)长度 L =C+A+ 链路用户数据的长度。 2)控制域 C 的定义如下: 主站向子站传输时: DIR=0, PRM=1; 子站向主站传输时: DIR=1, PRM=0 。 主站向同一个子站传输新一轮的发送/确认和请求 /响应传输服务时,将 FCB 位取反;主 站为每一个子站保留一个帧计数位的拷贝,若超时没有从子站收到所期望的报文,或接收出 现差错,则主站不改变帧计数位的状态,重复传送原报文,重复次数为 3 次。 FCV 若等于 0,FCB 的变化无效。

网络参数及104规约说明-施志晖

104规约的网络结构及报文介绍 中西部施志晖 随着光纤通讯的兴起,为104规约的应用提供了越来越好的平台。现在104规约逐渐趋向主流。 1:104规约的网络模式及网络参数的介绍 1.1 104规约的网络模式 1.2 网络参数的介绍 在104通讯时,主站会分配一些IP地址和子网掩码,网关等参数, 2:104的报文结构及一些参数的理解 2.1 104的报文结构

104的报文共分为3种格式,即U格式,I格式,和S格式。 基本结构为:68+ length+控制8位组1+控制8位组2+控制8位组3+控制8位组4 +ASDU 其中: 控制域的第一个8位位组的第1比特=0定义了I格式,它表明APDU中包含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SDU,主要用于主站的总查询,对时,召唤电量,遥控等,子站的变化遥测,soe,变位遥信等的传送。如: 68 0e 00 00 00 00 64 01 06 01 c5 00 00 00 00 14 控制域的第一个8位位组的第1比特为1,第2比特为0定义了S格式,此种格式的APDU 不包含ASDU,当报文接收方收到发送方的I格式报文后,如果没有I格式报文需要发送给对方,可以向对方发送S格式报文以对所接收到的报文进行确认。比如: 子站发送报文: 68 46 0a 2f (发送序号)06 00 (接受序号)0b 0a 03 00 03 00 08 40 00 b5 0a 00 09 40 00 83 fe 00 0a 40 00 71 0a 00 14 40 00 42 f6 00 15 40 00 74 01 00 16 40 00 71 09 00 4a 40 00 13 00 00 4d 40 00 e9 ff 00 4f 40 00 0a 00 00 58 40 00 f6 ff 00 子站接收主站的确认报文: 68 04 01 00 0c 2f 控制域的第一个8位位组的第1比特=1,第2比特=1定义了U格式,此种格式的APDU 也不含ASDU,其作用主要在于实现3种控制功能,即启动子站进行数据传输(STARTDT)、停止子站的数据传输(STOPDT)和TCP链路测试(TESTFR)。比如: 接收报文: 68 04 07 00 00 00 (启动数据传输0000 0111) 发送报文: 68 04 0b 00 00 00 (确认数据传输0000 1011) 2.2 104的实施过程 IEC 60870-5-104包括非常丰富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SDU),它不但选取了绝大部分IEC 60870-5-101规约的ASDU,而且还扩展了类型标识为58到64,以及类型标识为107的新的ASDU。但在实际使用中,能够用到的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 其实施过程为: (1)TCP连接的建立过程。站端RTU作为服务器,在建立TCP连接前,应一直处于侦听状态并等待调度端的连接请求,当TCP连接已经建立,则应持续地监测TCP连接的状态,以便TCP连接被关闭后能重新进入侦听状态并初始化一些与TCP连接状态有关的程序变量;调度端作为客户机,在建立TCP连接前,应不断地向站端RTU发出连接请求,一旦连接请求被接收,则应监测TCP连接的状态,以便TCP连接被关闭后重新发出连接请求。需要注意的是,每次连接被建立后,调度端和站端RTU应将发送和接收序号清零,并且子站只有在收到了调度系统的STARTDT后,才能响应数据召唤以及循环上送数据,但在收到STARTDT之前,子站对于遥控、设点等命令仍然应进行响应。 (2)循环遥测数据传送。对于遥测量,可以使用类型标识为9(归一化值)、11(标度化值)和13(短浮点数)及21(不带描述)的ASDU定时循环向调度端发送。 (3)总召唤过程。调度主站向子站发送总召唤命令帧(类型标识为100,传输原因为6),子站向主站发送总召唤命令确认帧(类型标识为100,传输原因为7),然后子站向主站发送单点遥信帧(类型标识为1)和双点遥信帧(类型标识为3),最后向主站发送总召唤命令结束帧(类型标识为100,传输原因为10)。 (4)校时过程。调度主站向子站发送时间同步帧(类型标识为104,传输原因6),子站

104规约简介

104 规约简介 一 . 概述: 101、104规约属于问答式异步通信方式。104必须与101规约同时配套使用。2002年国家经贸委正式发布,104规约的核心部分ASDU应用服务数据单元是101规约的定义,结合超高压公司的使用范围,对104规约的报文格式做一说明以便大家理解。更详细的请看104和101的2002年正式版本。104应用在tcp/lp 的1、2、3、4、7、层。 二 . 104报文格式 1.APCI应用规约控制信息:它是所有发送/接收的报文头并可以单独发送。 APDU长度最大253,要除去启动符 68H和其本身 APDU是全报文 ASDU:应用服务数据单元 2.控制域分类: 控制域八位位组分为3种格式,每种格式的定义内容不一样。 a. I格式:信息传输格式 b.U格式:未编号的控制功能类型格式

TEST.SPOPDT STARTDT 确认/生效只有一个是“1”之可能出03/13/23/43/83/07/0B 不可能出现其他码 c. S 格式 带编号的监视功能 例如: 发/收一组码: 68 04 01 00 96 77 这就S 格式,这是确认报文,在收报文经常出现。刚开机时用于链路连接,收发两端都收到这个报文说明链路通了,可以发其它命令报文。如果链路不通,主站会连发此报文 2. ASDU 格式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 即信息区传输格式 传送原因: 1字节/2字节 各系统自定义,我们系统定义2字节。101定义1个字节。 公共地址: 1字节/2字 各系统自定义 我们系统定义2字节。101定义1个字节 信息对象地址:1字/2字节/3字节 我们系统定义3个字节,可以转16777215个信息,实际上2个字节就够65535。101定义2个字节。 可变帧结构限定词: 7位定义长度,最大127个信息。 SQ=0 每个信息都带地址。 SQ=1 只有带一个有起始地址,其他信息不带地址,按顺序排列,全YX 、全YC 时SQ 都为1. 信息:最少一个字节,例如一个遥信,最多的可达9个字节,SOE8个字节。 3. 主站的发送报格式 这里仅介绍三种格式 总召唤 召唤电量 YK (双点YK,现场都双点YK )下面于 分别介绍 a. 总召唤报文格式

101规约报文解释解析

IEC870-5-101规约报文解释 一、规约格式简介 1、祯格式 101规约的基本祯格式如下所示,具体的解释请参照规约手册,这里不再重复。固定祯长格式: 可变祯长格式: 规约中不同的命令,可能采用不同的祯格式。 2、控制域功能码说明 主站下发子站功能码 子站上送主站功能码 二、主站初始化RTU下发命令流程(以非平衡方式通信)

以下adrs 表示链路地址(一般为rtu 站址),comadr 表示公共地址(一般为rtu 站址),infadr_l 表示信息体地址低位,infadr_h 表示信息体地址高位,CS 表示祯校验和。对时祯为长时标方式。 1、 询问链路状态 10 49 adrs CS 16 子站回答 10 80 adrs CS 2、 复位远方链路 10 40 adrs CS 子站回答 10 89 adrs CS 3、 总召唤 68 10 10 68 16 子站确认 68 09 09 68 80 adrs 64 01 07 comadr 00 00 14 CS 16 子站发送遥测遥信祯(下面将详细解释) 子站发送总召唤结束祯 68 09 09 68 88 adrs 64 01 0a comadr 00 00 14 CS 16 4、 如果没有召唤全则进行分组召唤 下发命令码: 68 09 09 68 7b adrs 64 01 05 comadr 子站发送遥测遥信祯(和总召唤的一样,只是信息体地址会有所区别) 5、 发对时令 68 0f 0f 68 53 adrs 67 01 06 comadr 00 00 milliseconds_l milliseconds_h minutes hours day month year CS 16 子站确认祯 68 0f 0f 68 80 adrs 67 01 07 comadr 00 00 milliseconds_l milliseconds_h minutes hours day month year CS 16 6、 召唤全电度 68 09 09 68 73 adrs 65 01 06 comadr 00 00 45 CS 16 子站发送电度总召唤确认祯 68 09 09 68 80 adrs 65 01 07 comadr 00 00 45 CS 16 子站发送电度祯(下面将详细讲述) 子站发送电度结束祯 68 09 09 68 80 adrs 65 01 0a comadr 00 00 45 CS 16 7、 如果电度没有召唤全则进行分组召唤电度 68 09 09 68 7b adrs 65 01 05 comadr

IEC104规约调试例程

电力系统通讯管理机给调度上送数据时,主要以IEC104规约为主。但104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不容易搞清楚。主要是IEC104里面功能比较全,所以涉及方面太多。本文只在通讯帧格式方面举例说明一下。帮助大家了解IEC104的通讯方式。 IEC104处理遥测一般是整型数据,有的调度要求浮点上送,可以参考文章“浮点型IEEE-754转成整型数据方法”。 一、四遥信息体基地址范围 “可设置104调度规约”有1997年和2002年两个版本,在流程上没有什么变化,02版只是在97版上扩展了遥测、遥信等信息体基体址,区别如下: 类别1997版基地址2002版基地址 遥信1H------400H1H------4000H 遥测701H------900H4001H------5000H 遥控B01H------B80H6001H------6100H 设点B81H------COOH6201H------6400H 电度C01H------C80H6401H------6600H 二、一些报文字节数的设置 类别配置方式 公共地址字节数2 传输原因字节数2 信息体地址字节数3 此配置要根据主站来定,有的主站可能设为1,1,2,我们要改与主站一致。 三、以公共地址字节数=2,传输原因字节数=2,信息体地址字节数=3为例对一些基本的报文分析 第一步:首次握手(U帧)U格式是用来激活/终止链路 发送→激活传输启动: 68(启动符)04(长度)07(控制域)00 00 00 接收→确认激活传输启动:68(启动符)04(长度)0B(控制域)00 00 00第二步:总召唤(I帧)I格式是用来控制站与被控站的信息传输的。 召唤YC、YX(可变长I帧)初始化后定时发送总召唤,每次总召唤的间隔时间一般设为15分钟召唤一次,不同的主站系统设置不同。 发送→总召唤: 68(启动符)0E(长度)00 00(发送序号)00 00(接收序号)64(类型标示)01(可变结构限定词)06 00(传输原因)01 00(公共地址即RTU地址)00 00 00(信息体地址)14(区分是总召唤还是分组召唤,02年修改后的规约中没有分组召唤) 接收→S帧:S帧用于监视。S格式用来确认收到I帧的个数

101规约

远动传输规约之IEC60870-5-101篇(1)(2009-01-31 20:44:51) 1)101规约唯一地采用IEC60870-5-1 6.2.4.2 中定义的帧格式FT1.2,IEC-60870-5(远动设备及系统第五部分传输规约--共五篇)下载,FT1.2三种帧结构格式如下: 固定帧长格式) (可变帧长格式) (单字节) 2)101规约有平衡传输和非平衡传输两种方式:①非平衡传输方式对于信息采集、处理均由主站控制策略实现优化,实现简单,易于控制;②平衡传输可以快速上传重要信息,信息传输效率更高,主动性更强,但是主站端相应、控制较复杂。平衡传输只能用于点对点或者多个点对点的全双工通道。如果通道为半双工通道或多点共线、多点环形、多点星形等通道配置,只能采用非平衡传输。101规约一般应使用非平衡方式。 3)101规约--控制域的定义: D7 D6 D5 D4 D3 D2 D1 D0

①主站 子站 ②子站 --> 主站 传输方向位DIR。DIR=0,表示报文是由主站向子站传输。 启动报文位PRM。PRM=1,表示主站向子站传输,主站为启动站。 帧计数位FCB。主站向同一个子站传输新一轮的发送/确认(SEND/CONFIRM)或请求/响应(REQUEST/RESPOND)传输服务时,将FCB 位取相反值,主站为每一个子站保留一个帧计数位的拷贝,若超时没有从子站收到所期望的报文,或接收出现差错,则主站不改变帧计数位(FCB)的状态,重复传送原报文,重复次数为3 次。若主站正确收到子站报文,则该一轮的发送/确认(SEND/CONFIRM)或请求/响应(REQUEST/RESPOND)传输服务结束。复位命令的帧计数位常为0,帧计数有效位FCV=0。 帧计数有效位FCV:FCV=0 表示帧计数位(FCB)的变化无效。FCV=1 表示帧计数位(FCB)的变化有效。 发送/无回答服务、重传次数为0的报文、广播报文时不需考虑报文丢失和重复传输,无需改变帧计数位(FCB)的状态,因此这些帧的计数有效位常为0。 ②传输方向位DIR。DIR=1 表示报文是由子站向主站传输。 启动报文位PRM。PRM=0 表示子站向主站传输,子站为从动站。 要求访问位ACD。ACD=1 表示子站希望向主站传输1 级数据。 数据流控制(DFC):DFC=0 表示子站可以继续接收数据。DFC=1 表示子站数据区已满,无法接收新数据。 表1 主站向子站传输的功能码

101规约和104规约介绍

101.104子站端通讯规约 101规约和104规约常用于调度中心和子站之间通讯。 101规约一般用于串口通讯,也可用UDP方式; 104规约则用于网络通讯,采用TCP/IP方式。 目前公司在eComm和DCAP系统中只有101规约和104规约发送端(即子站端/从站端)软件,没有接收端(即主站端)软件;而PDS 系统中,有101规约和104规约接收端(即主站端)软件,以及104规约发送端(即子站端)软件。 步骤 1确认信息 (1)101串口UDP 104 网口TCP/TIP 提供本机和对方IP 和端口 (2)配置文件公共地址链路地址域长度单点遥还是双点遥 信信息对象地址长度等

主站-〉子站总召报文:68 09 09 68 73 1F 64 01 061F0000 14 30 16 链路地址传送原因公共地址信息对象地址 (3) 点表数据对照表 2新建通讯设备 ※DCAP 参数数据管理工具 ※ECOMM 新建通讯设备 新建通讯设备类型为TCPSERVER 查看安装盘中是否有101.104规约 Config104.exe 必须和数据库ecomm.mdb 在同一个 文件目录下

3修改配置 DCAP 在Comm101Rtu.ini 中修改其相关配置 ECOMM 进入Config104XML.exe 新建配置,另存一个文件如 104xml 4生成数据对照表 ※DCAP 用CTMfor104.exe根据已给点表生成数据对照表ECOMM 在进入Config104XML.exe 新建配置,另存一个文件如 104xml 后修改其配置 5启动通讯程序 DCAP 启动Comm101Rtu.exe ECOMM 新建通道在Root (ecomm节点)上新建通道把已另存的104xml文件上传到通道启动Ecommserver =调试诊断

101规约

IEC870-5-101规约 1.概述 本篇介绍主站和RTU之间通讯的IEC870-5-101规约,该规约有两种传输方式:平衡式和非平衡式传输,在点对点和多个点对点的全双工通道结构中采用平衡式传输方式,在其它通道结构中只采用非平衡式传输方式。平衡式传输方式中101规约是一种“问答+循环”式规约,即主站端和子站端都可以作为启动站;而当其用于非平衡式传输方式时101规约是问答式规约,只有主站端可以作为起动站。 2.帧格式简单说明 2.1 2.2 2.3长度L 长度L包括控制域、地址域、用户数据区的字节数,为二进制数。 2.4 DIR:传输方向位 =0:表示报文是主站向子站传输。 =1:表示报文是子站向主站传输(部版101有用)。 PRM:启动报文位 =0:从动站,报文为确认报文或响应报文。 =1:启动站,报文为发送或请求报文。

FCB:帧计数位:启动站向从动站传输 启动站向从动站传输新一轮的发送/确认、请求/响应服务 时,将前一轮FCB取相反值。 FCV:帧计数有效位:启动站向从动站传输 =0:表示FCB变化无效。 =1:表示FCB变化有效。 ACD:要求访问位:主站做从动站时ACD位无实际意义,ACD=0。 子站做从动站时ACD=0:表示子站无1级用户数据; ACD=1:表示子站有1级用户数据,希望向主站传输。 DCF:数据流控制位:从动站向启动站传输 =0:表示子站可以继续接收数据。 =1:表示子站数据区满,无法接收新数据。 功能码(D3—D0):功能码范围为0—15(00H—0FH);功能码代表的意义较为烦 琐,参考《关于基本远动任务配套标准的说明》(远动设备及 系统传输规约)。 2.5链路地址域 链路地址域为子站站址。 2.6帧检验和 帧检验和是控制、地址、用户数据区所有字节的算术和(不考虑溢出位即256模和)。 3.非平衡式传输—即主站作为启动站的各种报文 3.1 主站的询问顺序 对于点对点和多个点对点的通道结构,主站或子站复位后首先进行初始化,总召唤和时钟同步后系统转入正常,然后在循环召唤2级用户数据的序列中定期插入按照分组召唤方式和按顺序收集各组数据进行召唤。在子站回送的报文中如果ACD=1,则立即收集1级用户数据,1级用户数据收集完后,转向上述循环询问过程,此种循环召唤过程可以被中断,如被召唤电度、遥控等。 3.2复位远方链路报文 子站确认帧(M_RL_NA_1 CON) 3.3

常用几种通讯协议

常用几种通讯协议 Modbus Modbus技术已成为一种工业标准。它是由Modicon公司制定并开发的。其通讯主要采用RS232,RS485等其他通讯媒介。它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开放、灵活和标准的通讯技术,降低了开发和维护成本。 Modbus通讯协议由主设备先建立消息格式,格式包括设备地址、功能代码、数据地址和出错校验。从设备必需用Modbus协议建立答复消息,其格式包含确认的功能代码,返回数据和出错校验。如果接收到的数据出错,或者从设备不能执行所要求的命令,从设备将返回出错信息。 Modbus通讯协议拥有自己的消息结构。不管采用何种网络进行通讯,该消息结构均可以被系统采用和识别。利用此通信协议,既可以询问网络上的其他设备,也能答复其他设备的询问,又可以检测并报告出错信息。 在Modbus网络上通讯期间,通讯协议能识别出设备地址,消息,命令,以及包含在消息中的数据和其他信息,如果协议要求从设备予以答复,那么从设备将组建一个消息,并利用Modbus发送出去。 BACnet BACnet是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的数据通讯协议,它由一系列与软件及硬件相关的通讯协议组成,规定了计算机控制器之间所有对话方式。协议包括:(1)所选通讯介质使用的电子信号特性,如何识别计算机网址,判断计算机何时使用网络及如何使用。(2)误码检验,数据压缩和编码以及各计算机专门的信息格式。显然,由于有多种方法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两种不同的通讯模式选择同一种协议的可能性极少,因此,就需要一种标准。即由ISO(国际标准化协会〉于80年代着手解决,制定了《开放式系统互联(OSI〉基本参考模式(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Basic Reference Model简称OSI/RM)IS0- 7498》。 OSI/RM是ISO/OSI标准中最重要的一个,它为其它0SI标准的相容性提供了共同的参考,为研究、设计、实现和改造信息处理系统提供了功能上和概念上的框架。它是一个具有总体性的指导性标准,也是理解其它0SI标准的基础和前提。 0SI/RM按分层原则分为七层,即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BACnet既然是一种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就必须参考OSIAM。但BACnet没有从网络的最低层重新定义自己的层次,而是选用已成熟的局域网技术,简化0SI/RM,形成包容许多局 域网的简单而实用的四级体系结构。 四级结构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