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眼睛和眼镜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透镜及其应用:第4节眼睛和眼镜》

教学设计2024秋季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透镜及其应用:第4节眼睛和眼镜》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学生能够理解眼睛的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以及眼镜如何矫正视力缺陷。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眼睛成像和视力矫正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科学探究:了解视力检查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对人体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理解并实践正确的用眼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眼睛的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
•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眼镜的矫正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眼睛成像的调节机制,特别是晶状体的作用。
•应用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解释眼镜矫正视力的原理。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眼睛结构、成像原理、视力矫正等内容的动画和图片)。
•实物展示(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学生阅读材料(关于眼睛保护和视力矫正的科普文章)。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眼睛的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
•演示法:利用实物和多媒体展示眼镜矫正视力的效果。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近视、远视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视力矫正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眼镜矫正原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导入:分享一个关于视力问题的小故事,如学生因长时间看手机导致视力下降,需要佩戴眼镜。
引导学生思考视力问题的重要性及眼镜的作用。
•设疑激趣:提问:“为什么我们的眼睛能看到物体?为什么有些人需要戴眼镜才能看清东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入新课学习。
新课教学1.眼睛的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展示图片或动画:介绍眼睛的主要组成部分(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
•类比讲解:将眼睛比作一台照相机,角膜和瞳孔相当于镜头前的光圈,晶状体相当于可变焦距的镜头,视网膜则相当于感光胶片。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上台,用手电筒模拟光线,通过透明物体(如凸透镜)模拟晶状体,观察光线在“视网膜”(纸板)上的成像情况。
2.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讲解成因:结合多媒体课件,解释近视(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和远视(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的成因。
最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眼睛和眼镜》教学课件

【点拨】
返回目录
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
一、望远镜的基本构成 目镜:靠近眼睛的透镜叫目镜。 物镜:靠近物体的透镜叫物镜。 二、组装伽利略望远镜 器材:一个凸透镜(物镜)、一个凹透镜(目镜)。 伽利略望远镜成像原理:远处物体经物镜(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 实像经目镜(凹透镜)作用,再次成倒立、放大的虚像,最终人眼看到物体成 正立的虚像。
跟踪练习2右图是小刚同学患病眼睛成像的光路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C)
A.小刚患的是近视眼 B.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C.和患病前的晶状体相比,其焦距变大 D.经常做眼保健操可以预防患这类眼睛疾病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来自远处的光,提前会聚在视网膜前,这是近视眼;凹透 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以矫正近视眼,小刚应戴凹透镜,故A、B正确。和患 病前的晶状体相比,患病后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增强,其焦距变小,故C错误。 经常做眼保健操可以缓解眼疲劳,保护眼睛,预防患这类眼睛疾病,故D正确。
四、组装反射式望远镜 下图是反射式望远镜的原理图。
从遥远的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经凹面镜反射后会聚,这些反射光线在成像 以前被平面镜反射后在凸透镜附近成一个缩小的实像,再经凸透镜成一个 放大的实像。
本课结束
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在前后方向 上太长
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在前后方向 上太短
成像的位置 视网膜前方
视网膜后方
模型
矫正的方法 戴凹透镜
戴凸透镜
在眼睛前加一个凹透镜,使光 在眼睛前加一个凸透镜,使光
矫正原理 线发散,凹透镜使光束经“晶状 线会聚,凸透镜使光束经“晶状
体”后会聚在视网膜上
体”后会聚在视网膜上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课堂•互动理解
一、眼睛
眼睛与照相机对比。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4节 眼睛和眼镜

第4节眼睛和眼镜一、眼睛1、结构:睫状体、瞳孔、角膜、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玻璃体等部分构成。
2、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3、远点和近点依靠眼睛调节能看清的最远和最近的两个极限点叫做远点和近点。
正常人的远点是无限远,近点为了10cm。
3、明视距离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叫做明视距离,大约是25cm。
预防近视眼的措施之一,就是读写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保持大约25cm。
备注:[1][2]、从图中可以看出,一只眼的观察范围大约是150°,而两只眼的观察范围就接近180°。
人的两眼观察范围有很大一部分是相互重叠的。
人只有同时使用两只眼睛,才能准确地判断物体的前后距离。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1、近视眼的特点: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近视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强,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
来自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
3、矫正方法:(用凹透镜矫正)。
三、近视眼及其矫正1、远视眼的特点: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2、远视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弱,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
来自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
3、矫正方法:用凸透镜矫正。
【典型例题】类型一、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1.小明进行“视力的矫正”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甲)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
(1)如图(乙)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图,其矫正做法是图;(2)若图中甲,取下近视眼镜,为了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在保持烛焰和透镜的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
A、保持在原来位置B、靠近透镜C、远离透镜D、无论怎么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答案】(1)A;C;(2)B【解析】(1)近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是A图,近视要用凹透镜来矫正,是C图。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节 眼睛和眼镜

到学校其他班级选择一个班级进行调查,该班现有人数 人,带上 近视眼镜的 人,自己设计表格让他们填上自己的视力,并计算出平均视 力为 。 调查结束后,可结合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向全校的同学宣讲 “爱眼护眼”的有关方法。
(仿照课堂调查、家庭调查,自制社会调查报告,一周内完成。)
再见
视网膜
二、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
睫状肌 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二、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
睫状肌 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二、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
睫状肌 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二、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睫状肌 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二、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 变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小, 远处来的光线恰好会聚在视网 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 体。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黄梅县八角亭中学 黄敏
眼球的结构
一、人眼看物原理:类似照相机的凸透镜成像
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角膜、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视网膜则相当于一个光屏。
二、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
二、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
睫状肌 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二、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
睫状肌 角膜 晶状体
配戴用凸透镜做成的远 视眼镜。(老花眼镜)
创新探究一:
目前,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小红到医院做了治疗近 视的准分子手术,摘除了戴了几年的眼镜,你知道准分 子手术是怎么回事吗?
创新探究二:
这里有几个老花镜,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64页 的科学世界“眼镜的度数”,然后分组进行讨 论,设计测量老花眼镜度数的实验方案。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上课件第五章第四节《眼睛和眼镜》

有关。
1、成因:
晶状体太厚, 折光能力太强, 成像于视网膜前。 (眼球的前后方向太长)
2、矫正:
配戴凹透镜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猜想: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物体可能跟
有关。
1、成因:
晶状体太薄, 折光能力太弱, 成像于视网膜后。 (眼球的前后方向太短)
2、矫正:
配戴凸透镜
➢总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比较
症状
1、近视眼的近点、远点近,明视距离短; 2、远视眼的近点、远点远,明视距离长
(2)为了保护我们的视力,应该注意哪些用眼 卫生?
1、不要边走边读; 2、不要躺在床上阅读; 3、不要在过强或过弱的光线下阅读; 4、不要长时间玩游戏…………
这一 样个 的人 人所 才受 有的 学教 问育 。超
过 了 自 己 的 智 力 ,
成因
成像位置 矫正方法
近
视
只能看清 近处物体
晶状体太厚 视网膜前
眼
凹透镜
远 视
只能看清 远处物体
眼
晶状体太薄
视网膜后
凸透镜
本节小结:
一、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眼球构造、视觉成像原理、调节原理。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课后思考: (1)正常眼睛、近视眼、远视眼的近点、远点 和明视距离相同吗?有什么规律?
(1)移光屏: (2)换透镜:
改变像距 改变折光能力(焦距)
➢猜想:(1)调节了眼球前后方向的长度?
(2)调节了晶状体的折光能力?
睫状肌
晶状 体
视网膜
睫状 肌
晶状 体
视网 膜
➢分析:看近处是哪种情形,看远处又是哪种情形呢?
➢总结:眼睛的调节
人教版《眼睛与眼镜》34张课件

眼镜的度数 1、透镜焦度是指焦距的倒数
Φ=1/f,单位:m-1 2、眼镜的度数等于透镜焦度乘100的值,
D=100Φ,单位:度
3.眼镜的正、负度数分别表示是凸透镜和凹透镜
例1:由焦距为0.5m制成的近视眼镜,那么眼镜的度数?由焦 距为0.2m制成的近视眼镜,那么眼镜的度数?
例2:+400度和-200度的眼镜片,哪个是远视镜片?他的焦距 是多少?
近视眼及其改正
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产生近 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 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 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 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 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 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 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 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凹 透镜,就能使来自远处的物 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了。
1).结构:角膜、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一 个底片。
2).调节:看远物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弱。 看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强。
2、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
1、成因: ①晶状体太厚, ②眼球前后方向上太长。
2、改正:配戴用凹透镜做成的近视眼镜。
保护我们的眼睛已经刻不容缓!!!
预防措施
1、不要边走边读; 2、不要躺在床上阅读; 3、不要在过强或过弱的光线下阅读;
4、不要长时间玩游戏;…………
1、人的眼睛像一架神秘的 照相机 ,晶状 体和角膜的作用相当于 凸透镜 , 视网膜 相当于胶片,通过晶状体的调节将远近不同的 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
2、为什么近视眼用凹透镜,远视眼用凸透镜?
第一步 眼珠运动法--头向上下左右旋 转时,眼珠也跟着一起移动。
眼 珠 运 动 法
人教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4眼睛和眼镜

后面。 为了使像成在视网膜上,此时,晶状体会变厚,使折光能力增
强,即:通过缩短焦距来减小像距,使视网膜后的像移到视网膜上;
➢ 16的平方根是什么?
由看近物改为看远物时,如果晶状体不改变的话,像会成在视网膜的
前面。为了使像成在视网膜上,此时,晶状体会变薄,使折光能力减
了,再使光屏靠近透镜,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发光体清晰的像。这说明戴
上这个眼镜可以矫正 远视 眼。
作业本作业:
使光屏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发光体清晰的像。这说明近视眼镜对
光线有 发散 作用,它应该是 凹 透镜。由此可知,在近视眼得到矫正
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
前方
(填“前方”或“后方”)。
(
2)取下近视眼镜片,重新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它上面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然
后将另一个镜片放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又变模糊
近视眼矫正
思考:那么该如何矫正近视眼呢?
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配
戴用凹透镜制成的近视眼镜可以得到
矫正。
矫正后,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任务二、知道近视眼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提醒注意
要注意保护视力,预防近视要做到:
①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约33 cm;
②看书约一小时后休息或远眺几分钟;
戴了一副老花镜之后, 他才能看清物体;小明由于平时看书
学习时离书太近, 导致眼睛近视, 于是他配戴了一副近视镜。
你知道老花镜和近视镜分别是如何矫正视力的吗?
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讲“盲人摸象”的故事呢?
任务一、了解眼睛的构造和成像原理
眼睛的构造
人教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5章4眼睛和眼镜

知3-练
解题秘方:根据眼睛成像位置判断眼疾类型和矫正 所用透镜。 解析:由题知,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后,是远视眼, 应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答案:B
知3-练
方法技巧:利用补偿法记忆近昏花”通常是指( A )
知3-练
A. 远视眼 B. 青光眼 C. 近视眼 D. 白内障
知1-练
特别提醒: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像,而 我们感觉所看到的物体是正立的,这源于视神 经和大脑的调节作用。
知1-练
1.[中考·扬州] 同学们课间在走廊上眺望远方。此时晶状 体变__薄__(填“ 厚”或“ 薄”),晶状体的_焦__距_发生变 化,远处的景物在视网膜上成倒立、_缩__小_的实像。
知识点 3 远视眼及其矫正
知3-讲
特点
成因
成像位置
矫正方法
只能看 晶状体太薄,
清远处 折光能力太弱,
物体 或眼球的前后
戴凸透镜制成
方向太短
成像在视网膜后 的远视眼镜
速记口诀 睫松晶薄远视眼, 物像成在膜后面。 凸透镜使光早会聚, 矫正远视看得见。
知3-讲
知3-练
例 3 常见视力缺陷有近视和远视。如图6 所示是一位视 力缺陷人员的眼球成像示意图,他的视力缺陷类型 及矫正视力需要戴的透镜种类是( ) A. 远视眼,凹透镜 B. 远视眼,凸透镜 C. 近视眼,凹透镜 D. 近视眼,凸透镜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4节 眼睛和眼镜
1 课时讲解 眼睛
近视眼及其矫正 远视眼及其矫正
2 课时流程 眼镜的度数
逐点 导讲练
课堂 小结
作业 提升
知识点 1 眼睛
知1-讲
1. 眼球的主要结构 角膜、睫状体、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视网膜、视神经等, 如图1 所示。
第五章第4节眼睛和眼镜+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眼睛和眼镜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眼睛的构造和视物原理。
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眼睛健康,形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激发学生对生物物理学和光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眼睛的视物原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难点:通过实验理解并解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原理。
教学准备眼睛模型、凸透镜、凹透镜、光源、光屏、模拟眼睛的透镜组(可调焦距)多媒体课件,展示眼睛结构图和光路图黑板和粉笔,用于写板书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1. 情境导入:提问学生:“你们平时有没有遇到过看不清远处或近处物体的情况?是怎么解决的?”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引出眼睛和眼镜的话题。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眼睛的构造和视物原理(5分钟)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眼睛的结构图,详细讲解眼睛的各部分构造及其功能。
通过光路图解释眼睛的视物原理,强调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2.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5分钟)分别介绍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定义、特点和成因。
使用模拟眼睛的透镜组演示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光路变化。
3.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5分钟)讲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即佩戴凹透镜和凸透镜的原理。
通过实验演示矫正过程,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光路变化。
三、学生实验探究(15分钟)1.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每组领取实验器材(模拟眼睛的透镜组、凸透镜、凹透镜、光源、光屏)。
学生按照教师演示的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 实验交流与讨论:实验结束后,各组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共同分析原因并给出解答。
四、课堂小结与拓展(10分钟)1.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眼睛的重要性及保护眼睛的意义。
提问几个关键问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眼睛和眼镜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3) 在探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的成像特点时,改变物距做了三次实 验,与做一次实验相比,做三次实验的好处是 使探究结论具有普遍
性。
(第8题)
123456789
返回目录
(4) 完成实验后,同学们发现实验室中还有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 镜,以及凹透镜、硬纸片各一个,他们想利用其中一个器材,采取 增加或更换器材的方式对原实验进行拓展。请仿照示例写出两个不 同的拓展实验。 示例:将凹透镜放在凸透镜与光源之间,研究近视眼的矫正原理。 ① 将另一凸透镜放在凸透镜与光源之间,研究远视眼的矫正原理 。
返回目录
5. (2024·武汉模考)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先用焦距为 9 cm的凸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缩小的实像。接下 来他将凸透镜甲换成焦距为20 cm的凸透镜乙进行实验,要在光屏上得 到烛焰清晰的像,则下列操作中,可行的是( A )
A. 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向右移动 (第5题) B. 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 C. 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均向左移动 D. 保持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合
123456789
返回目录
2. (2024·长春一模)如图所示,小桃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时,把蔡老师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
变模糊了;接着,她再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
的像。关于蔡老师的眼睛和眼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 蔡老师是近视眼,戴凸透镜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4节 眼睛和眼镜
目 录
01 基础进阶 02 素能攀升 03 思维拓展
1. 人的眼睛很像一架 照相机 (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 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能把来自物体的光会 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 实 (填“实”或“虚”)像。用眼过度会 使得晶状体变凸,焦距变短,使像成在视网膜的 前 (填“前”或 “后”)方,形成近视眼。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第五章第4节《眼睛和眼镜》优秀教学案例

4. 反思与评价: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让他们思考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这种教学策略不仅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还能够及时得到教师的反馈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近视和远视是如何形成的?”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总结归纳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进行了总结归纳。我强调了眼睛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护眼习惯。我还总结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加深对眼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作业小结
最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护眼计划,并坚持执行。这样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总结起来,本节课的教学策略包括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这些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眼睛的知识,增强护眼意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2. 通过分析实际病例,让学生了解近视、远视等视力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3. 教授学生如何正确选择和佩戴眼镜,以及如何进行眼部保健。
第五章第4节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第五章第4节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希望能够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眼睛和眼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
在设计思路方面,我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的魅力。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让学生了解眼睛的构造和功能,知道眼镜的原理;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方面,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 眼睛和眼镜的图片;2. 光的反射原理图;3. 实验材料:玻璃板、铅笔、直尺等。
一、引入新课我会在黑板上挂出眼睛和眼镜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然后,我会提问:“你们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吗?眼镜又是如何帮助我们看清楚物体的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
二、知识讲解我会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图,向学生讲解光在传播过程中的反射现象。
同时,我会结合眼睛的构造和功能,解释眼镜是如何通过光的折射来帮助人们看清楚物体的。
三、实验环节我会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更深入地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
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用玻璃板、铅笔、直尺等工具,制作一个简单的光线反射模型。
在活动重难点方面,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眼睛和眼镜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了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课堂氛围良好。
但也有不足之处,如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悉,导致实验效果不尽如人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改进实验环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章第4节+眼睛和眼镜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章第4节“眼睛和眼镜”,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认识近视和远视的形成原因及矫正方法。通过对眼睛和眼镜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视力,增强对眼睛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在我国,中学生的视力问题日益严重,近视率居高不下。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案例中,我将结合眼球的结构模型、实际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眼睛和眼镜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对眼睛健康的关注程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理解眼睛和眼镜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安排小组任务,让学生共同探究眼球结构模型,提高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开展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 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护眼方法的实用性。
2. 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检查自己对眼球结构和视力保护知识的理解程度。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眼球结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眼球的组成和功能。
2. 通过展示近视和远视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视力问题对生活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如何保护视力,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学生们提出了许多建议,如定时休息、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等。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护眼知识的理解。
专题5.4眼睛和眼镜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含答案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4节眼睛和眼镜1.眼睛眼睛的成像原理:来自物体的光线通过瞳孔,经过晶状体折射后在视网膜上成__________的实像,经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经过大脑处理我们就看到物体了。
关键提醒:(1)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人的眼睛相当于一个焦距可变的凸透镜,更像一架神奇的_________,随时“拍照”远近不同的景物。
2.近视眼及其矫正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眼患者由于平常不注意保护眼睛,使得晶状体的弯曲程度过_______、过______,焦距________,对光的折射本领过强,使来自远方的光线经过晶状体折射后提前会聚,到达视网膜时是一个模糊的像,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如图甲所示。
由于近视眼的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太强,因此,可以配戴一副___________做的眼镜,让光线在进入晶状体前先发散一下,使物体的像刚好成在视网膜上,如图乙所示。
3.远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眼的睫状体在收缩时,晶状体仍很______,焦距太______,对光的折射本领过弱,使来自近处的光线经过晶状体折射后成像在视网膜__________,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如图甲所示。
由于远视眼的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太弱,因此,可以配戴一副_________做的眼镜,让光线在进入晶状体前先会聚一下,使物体的像刚好成在视网膜上,如图乙所示。
倒立、缩小凸透照相机大凸变小凹透镜扁长后方凸透镜眼睛和眼镜1.眼睛——可调节焦距的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凸透镜;视网膜——光屏。
2.正常眼睛的工作原理(1)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薄,焦距变长,折光能力变弱,折射光线会聚于视网膜;(2)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焦距变短,折光能力变强,折射光线会聚于视网膜上。
3.近视眼和远视眼:(1)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2)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眼睛和眼镜

第4节眼睛和眼镜
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节是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应用部分,它不仅涉及前面三节中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体现了学科渗透。
眼镜、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节课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了解了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的应用;探究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近视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产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目标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是如何矫正的。
核心素养
通过凸透镜成像的模拟实验,尝试运用控制变量、观察讨论、类比分析等方法研究一些物理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
难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如图所示,给凸
透镜“戴”上近视眼镜,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
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
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凸透镜位置不变的
条件下,应该将光屏()
A.远离凸透镜
B.靠近凸透镜
C.靠近凸透镜和远离凸透镜都可以
D.保持在原来的位置
续表
教学反思。
第4节+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

3.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眼睛保护和健康的重要性。
-掌握正确的用眼习惯,了解如何预防近视等视力问题。
-学习眼睛保护的方法,例如定期休息、保持良好的阅读姿势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眼睛的构造和功能。
1.知识巩固类作业:
-请学生绘制眼球结构图,并标注各个部分的功能。
-列出至少三种预防近视的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说明。
2.实践探究类作业:
-设计一个简单的视力检查实验,记录并分析实验结果。
-利用透明塑料片、水、笔等物品制作一个简易的放大镜,观察并解释其放大原理。
3.综合应用类作业:
-编写一篇关于眼睛保护的小科普文章,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眼镜是如何帮助人们改善视力的。
2.运用多媒体教具和模型,增强学生对眼睛和眼镜的直观认识。
-使用眼球模型和幻灯片,辅助讲解眼睛的结构和光学原理。
-展示不同类型的眼镜,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理解眼镜的工作原理。
3.实践操作和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安排视力检查体验,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视力状况。
-制定一个自己的眼睛保护计划,并承诺在日常生活中付诸实践。
在此基础上,学情分析如下:
1.知识层面: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对眼球的大致结构和视觉形成过程有所了解,但可能对眼镜的矫正原理和眼睛保护措施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进行补充和深化。
2.能力层面:学生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一定基础,但需要加强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习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眼睛相关的话题具有好奇心,但可能缺乏关注眼睛健康的意识。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他们对眼睛保护的重视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睛和眼镜
1. 眼睛 (1)人眼视物相当于凸透镜成像。
(2)正常眼睛通过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使远近物体的像都成在视网膜上.
2. 视力矫正 (1)近视眼的矫正: 配戴凹透镜。 (2)远视眼的矫正: 配戴凸透镜。
正常眼
返回
近视眼
远视眼
返回
箭口初中
柳吉臻
瞳孔:自动调节进入眼睛光的多少的“部
件”
晶状体、角膜和玻璃体:对光产生折射,其 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晶状体。它的形状像凸透镜
视网膜:上面有感光细胞,能够对外 界光的刺激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相当于 光屏
物体射入眼睛里的光经过 “凸透镜”折射后, 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刺激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 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产生视觉,于是我们就看到 而且应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物体。
远处物体
近处物体
注意观察:看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有何异同?
入射光线: 远处射来的光几乎是平行光,而近处射 来的光是发散光。
折射光线: 无论看远处物体还是近处物体,光线都 汇合在视网膜上。
晶状体:
看远处时晶状体较薄,看近处物体时晶 状体较厚。
眼睛的调节
在看远处的物体时,由于周围肌肉的 作用,晶状体变得扁平,减弱了对光线的 偏折程度,在观看近处的物体时,由于周 围物体的作用,晶状体变凸,增大了对光 线的偏折程度,因此,无论是远处的物体 还是近处的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 像。可见,在物距改变时,眼睛能靠改变 晶状体的厚薄来改变对光的偏折程度,这 叫眼睛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