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之道_中西复仇文学的差异及其价值分析

复仇之道_中西复仇文学的差异及其价值分析
复仇之道_中西复仇文学的差异及其价值分析

中西方_文化_差异比较分析

第28卷 总第118期科学?经济?社会Vol.28,Su m No.118 2010年 第1期SC I ENCE?ECO NOMY?S OC I ET Y No.1,2010 【文化艺术】 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分析 雷兴长 (兰州商学院经济研究所,甘肃兰州 700020) 摘 要:不同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是导致东方文化多元化与西方文化一元化生成的主要因素。客观认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化建设和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关键词:中西方;多元文化;一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15(2010)01-0173-04 The New Com para ti ve Theory of Ch i n ese and W estern“Culture” LE I Xing-chang (L anzhou Co mm ercial College,Institute of Econo m ic Research L anzhou,L anzhou730020,China) Abstract:D ifferent physical geography and cli m atic conditi ons led t o the the diversity of eastern culture and unitariness of western culture.An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W estern cultural will p r omote the internati onalizati on and world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east and the west;multi-cultural;unitary culture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国家、民族的生存环境不同,发展历程不一,必然导致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同样,不同的文化也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生存方式、发展方式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不能小视。目前,文化的地位日益上升,已经被认为是国家经济社会不断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战略资源,这就更有必要探讨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中国文化的优势在哪里?西方文化的长处有哪些?这是一个难以搞清楚的老问题。 一、中西文化的环境差异 大自然对文化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视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培植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国文化诞生的自然环境与西方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是有很大差异的。中国文化的自然环境主要是河流,西方文化的自然环境主要是海洋。海洋无比广阔,是无法征服的,只能顺其势,利用海洋,欣赏海洋;河流相对狭窄,是有可能征服的,集中社会力量,利用人力,征服河流,利用河流,就成了中国古人的愿望和使命。 大自然决定着社会文化,生存的自然环境特性决定着社会文化特色。由于广阔的海洋成了西方文化的自然环境,就养育了西方人的自由个性、丰富想象力和大胆创造力的文化基因;由于奔腾的河流成了中国文化的自然环境,就培育了中国文化的社稷为上、循规蹈矩、顺势而为的文化基因。海洋变化无常、无法驯服,滋生了西方人自由奔放的个性文化;海洋的一望无际、变化多端,给予了西方人想象力丰富的思想文化;海洋的深不可测、无穷无尽,培植了西方人不断探索的创新文化。河流的可征服、可利用,滋生了中国人善于凝聚力量的社会文化;河流的顺势而流、不破不泛,培植了中国人善解人意、循规蹈矩的行为文化;河流的水到渠成、可堵可导,培育了中国人无为而治、灵活机动的哲学文化。 二、中西文化的含义差异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的“文化”含义更多的是教化人、规范人的言行。在汉语中,文化是一个词组。“文”是指文章、典籍,“化”是指教化、训化。用著名的文章、典籍教化、训化人,规范人的言行,就成了“文化”这一词汇的基本含义。 收稿日期:2009-09-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文化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西部项目———批准号08XZX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雷兴长(1959—),男,陕西武功人,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国际经济研究。 371

中西爱情主题文学比较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浅谈《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相 似性和悲剧成因 学生姓名 王贤坤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专业 指导教师 孙霄 2015 年 月 日

总目录 论文正文…………………………………………………………………………() 一、作品的相似性……………………………………………………………() (一)作品的取材……………………………………………………………() (二)作品的故事情节………………………………………………………()(三)作品中敢于追求自由爱情的主题……………………………………()(四)作品中语言及故事的构思……………………………………………()(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作品的悲剧性…………………………………() 二、悲剧成因………………………………………………………………() (一)人物自身原因…………………………………………………………()(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三)社会及道德原因………………………………………………………() 三、结语………………………………………………………………………() 附录 1. 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2.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报告…………………() 3.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 4. 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结题报告………………() 5.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及答辩评议表…………………() 6.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过程记录………………………()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 伦理性与宗教性(一) 1【单选题】西方文明主要是以(C)来重构古希腊罗马文明? A埃及文明 B伊斯兰文明 C希伯来文明 D阿拉伯文明 2【单选题】克尔凯戈尔把人类文化性的生存方式分为三种,其中最低级的是(B)? A政治的 B审美的 C伦理的 D宗教的 3【判断题】相较于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更侧重于审美性?(×) 4【判断题】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相似的文学现象在不同文化结构当中尽管位置不同,它的价值和作用是类似的?(×) 伦理性与宗教性(二) 1【单选题】儒家的仁和基督教的博爱之间的差异在于,儒家的仁强调区分(B)? A地域联结 B等级秩序 C信仰对象 D经济阶层 2【单选题】(C)认为德性就是力量? A尼采 B黑格尔 C康德 D歌德 3【判断题】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上层社会主要受审美和伦理的影响,宗教的因素很少?(√) 4【判断题】墨家的伦理强调爱人若爱其身?(×) 伦理性与宗教性(三) 1【单选题】与基督教相比,儒家最大的特点是(C)? A阶级性与整体性 B阶级性与独立性 C合群性与整体性 D合群性与独立性 2【单选题】下列思想中,强调安于现实的富乐的是(C)? A基督教 B佛教 C儒家思想 D伊斯兰教 3【单选题】宗教最大的功能是(A)? A超越死亡 B慰藉个体的孤独情怀 C寻找希望 D提供帮助 4【判断题】儒家的教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宗教的作用?(√) 伦理性与宗教性(三) 1【单选题】斯宾格勒认为西方文化是一种(C)文化? A神曲

D荷马史诗 2【单选题】(D)将中国文化中反对不知餍足的追求极端化了?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3【单选题】儒家经典如《尚书》中出现的“上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与西方的概念类似 B是无限绝对的主宰 C是天人合一的文化表现 D指代人间实际的统治者 4【判断题】西方文化中“天”主要指代自然,而中国文化中“天”主要指代主宰?(×) 伦理性与宗教性(五) 1【单选题】(B)认为尼采是西方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 A萨特 B海德格尔 C胡塞尔 D德里达 2【单选题】下列任务中,对基督教进行了更为严厉批判的是(D)? A拜伦 B雪莱 C雨果 D尼采 3【单选题】尼采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基督徒,即为(D)? A尼采自己 B教皇 C马丁·路德 D耶稣 4【判断题】夏志清认为,中国的文学理念缺乏一种宗教信仰的阐释,使中国文学缺乏深度?(×) 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一) 1【单选题】庄子哲学的伦理趋向是(C)? A礼 B法 C合 D分 2【单选题】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A)? A中国文化具有更突出的审美特征 B西方文化具有更突出的审美特征 C中国文化不具有科学特征 D西方文化不具有科学特征 3【单选题】儒家的伦理体系构建是由(A)开始的? A诗 B书 C礼 D乐 4【判断题】法国哲学家?美学家鮑姆嘉通被誉为“美学之父”?(×) 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二)

中西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ab14193983.html, 中西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西文学比较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林译《伊索寓言》中的中西文学比较.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期.黄幼岚. [2].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文学比较与翻译. 《戏剧之家》.2014年8期.张冰. [3].从历年诺贝尔文学奖文献管窥中西文学差距. 《文教资料》.2015年7期.张华艳. [4].从《诗经》与《荷马史诗》看中西文学比较.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4期.毕懿晴. [5].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芦红娟. [6].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学比较的思考. 《榆林学院学报》.2005年1期.马晖. [7].对中西文学比较的深层观照——评《中西文学视域下的理性观念与抗争精神》.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5期.易小斌. [8].中西浪漫主义文学的主体性和理想问题.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10期.潘利锋. [9].文化观·美意识:中西文学比较谈.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期.张沁文. [10].中西文学比较论.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6期.王晓丽.李云. 二、中西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即彼显我——从钱穆对西方文学的解读看其文学观.被引次数:1 作者:翁旻玥.文艺学华东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2].黄遵宪文学地位的形成与奠定(18991949).被引次数:1 作者:李玲.中国古代文学苏州大学2013(学位年度)

https://www.360docs.net/doc/ab14193983.html, [3].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诗经三译本比析. 作者:卫欣.英语语言文学天津财经大学2010(学位年度) [4].中西意象理论比较初论.被引次数:1 作者:江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南昌大学2010(学位年度) [5].文学翻译中的翻译规范——以中国第三次翻译中小说译序跋为例的研究. 作者:贾慧.英语语言文学西北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 [6].现当代文学中同性恋形象解析及作家创作心理探寻.被引次数:1 作者:王婧.中国现当代文学河北大学2008(学位年度) [7].同样渔夫异样情——中西渔夫形象之比较. 作者:陈婷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安徽大学2009(学位年度) [8].狂欢化视野下中西“重述神话”项目作品之比较.被引次数:2 作者:杨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江西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 [9].中西古典悲剧艺术性格比较.被引次数:3 作者:邵芳菲.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陕西师范大学2005(学位年度) [10]跨艺术、跨文化的创作视野——论西西小说的文体创新. 作者:凌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山大学2006(学位年度) 三、中西文学比较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中西精神文化与文学观念比较. 童庆炳,2011“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 [2]近代中西小说比较中的想象西方问题. 赵炎秋,2011“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 [3]跨文化的环形旅行中西文学关系再思考. 李庆本,2013“思想的旅行:从文本到图像,从图像到文本”国际学术研讨会 [4]中国近代以来文学批评术语的演变. 孟庆枢,2005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5]浅論民國學界的中西小說比较研究. 汪龍麟,2005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西方复仇作品的比较

中西方复仇作品的比较 在动物世界中,倘若自己的领地受到侵犯,被侵犯的一方立刻就会进行反击、报复,这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同样的也是人类的本能,毕竟是人都会有三分气性。因此,复仇行为在中国和西方都是普遍存在的,即使血腥暴力的复仇后来随着法律的逐渐完善而消歇,但人类的骨子里报复的本能还是根深蒂固。甚至在文学作品中,复仇主题文学都层出不穷。 古往今来,中西方文学史上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复仇的作品,主要选取《赵氏孤儿》、《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这几篇作品进行分析,这些都是复仇作品中的经典。 既然都是以复仇为主题的,那么三者之间肯定还是有相通之处的。 首先,三部作品的复仇行为都是往后拖延的,并没有立即进行。赵氏孤儿长大成人以后,才知道复仇对象;哈姆莱特经过探查之后才确定仇人;邓蒂斯进入孤岛,在老神父的帮助下才分析出仇人。 其次,他们在报仇之前,都经过长期的隐忍。赵氏孤儿二十年时间内都是生活在屠岸贾府内,并且认其为义父;哈姆雷特确认他的叔叔是杀父仇人之后,也与其周旋一段时间,甚至装疯卖傻;邓蒂斯在孤岛上呆了整整十四年之后才逃出来,又筹备了八年,才伺机接近仇人。 最后,他们本身都是无辜之人,代表正义的一方。赵氏孤儿在二十年前赵家灭门之际不过是一个婴儿;哈姆雷特的叔叔为了王位害死亲哥哥,哈姆雷特也只是为父报仇;邓蒂斯更是权利、地位和嫉妒心

之下的牺牲品。 尽管,这三部作品都是复仇这同一主题,但是在历史、价值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其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一是三部作品的结局不同。赵氏孤儿最终杀死了屠岸贾,自己也功成名就,重振赵家威风,颇有一种“大团圆”的味道;哈姆雷特却在大仇得报时,自己也悲惨的死去,这是一个完全的悲剧;邓蒂斯经过层层布置,将三个仇人一一报复,最终离开了巴黎。 二是叙事结构不同。《赵氏孤儿》整个过程是比较简单,屠岸贾灭了赵家满门,然后是程婴救孤、抚养孤儿长大,最后报仇;《哈姆莱特》和《基督山伯爵》相对比较复杂,在复仇过程中,面临着亲情、爱情、友情等的艰难选择,一直犹豫不决; 三是复仇作品的侧重点不同,《赵氏孤儿》的主题就是报仇,这就是作品的中心内容;《哈姆莱特》《基督山伯爵》只是以复仇为整个作品的大背景,还夹杂着其他的线索,重点是突出人性。 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出,复仇主题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中西方两个阵营。中西方对于复仇的价值评价有很大不同,中国思想传承于儒家,倾向于认为复仇是正义的、符合社会民众心理要求的;而西方则对复仇倾向于否定评价,复仇只会带来血腥与道义困境。这些观念上的差异也就相应地导致了复仇主题文学的艺术表现、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使得中西复仇主题文学呈现不同的风貌

中西悲剧观比较之不同

中西悲剧观比较之不同 09汉语言文学一(B)班20091201485 张江楠(13号) 09汉语言文学一(B)班20091202358 叶佟(28号) 摘要: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基础、哲学观念造就了中西方不一样的悲剧观。中西方的悲剧作品、悲剧人物有着巨大的差异性,在两相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对中西方的悲剧有了鲜明的、深刻的认识。悲剧这一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以激起人们的悲愤和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艺术,在比较中我们发现了很多。 关键字:中国悲剧西方悲剧比较不同 一、悲剧思想不同 中西方在悲剧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摹仿的不是某种姿态、颜色或声音,而是人的行动,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和宣泄。把行动、动作作为戏剧的根本,而我们可以看到希腊的悲剧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乃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进行对命运的抗争,体现出了西方悲剧以行动来抗争的实质,从而给人的是崇高和敬仰之感。哈姆雷特在命运中是积极抗争的,他不甘于现实的态度,继而表现出自我的斗争。在西方的悲剧中,通过矛盾冲突表现斗争双方迫害与反迫害的关系,其斗争往往是不分上下,是行进者的节奏。以主人公的积极的抗争,表现其崇高的精神和品质。而中国则没有显著的系统的悲剧的理论,或是说没有悲剧这一说法。中国的悲剧原先被称为苦情戏(或称为苦戏、怨谱),主要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以达到同情的理念。中国的悲剧着眼于“悲”和“惨”这两点,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悲剧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主人公常常被某种传统的礼教或观念所束缚,从而导致了其悲剧命运,表现的是受外界势力所迫害的人物的悲剧。 二、悲剧人物不同 中西方悲剧的人物也是不同的。西方悲剧以人物为中心来叙事,西方悲剧的主人公一般都是些英雄、王子等所谓的“上等人”作为悲剧主人公,并且几乎都是以主人公的名字来命名的。例如: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李尔王、奥赛罗等。

浅谈中西方小说文化之差异

注意:本文由合肥财经学院机电一体化1101班童永鹏原创和分享,不作为其他人的“中西方文化课”期末考试之用,如有发现,必将追究责任。 浅谈中西小说文化之差异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的这句诗恰好体现了他的文化情怀和态度。林语堂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海外经历,使他能站在世界一体化的高度,不偏不倚地看待不同的文化。他认为,人性是相通的,文化也是一体的,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他们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可以互相弥补互相吸收的。在全球不断一体化的今天,林语堂看待中西文化客观、全面、人性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题记作为素质教育的受益者,我有幸阅读了《红与黑》、《汤姆索亚历险记》、《羊脂球》、《儒林外史》、《围城》、《钱钟书传》等大量的中外著作,不能说是完全吸收了全部的思想,只能说是粗略地了解大家所想诉说的大体含义。如果非要给小说做个比喻的话,我更愿意把小说比作是陈年老窖,越久越醇,越品越有味儿。虽然我不是像李白那样嗜酒如命,但是我愿意去慢慢品味那独特的香浓,虽然,有些烈、有些辣,甚至难以下咽,但是,酒过肚肠,那一丝丝的香滑顺着口飘溢心脾,荡气回肠。小说不也如此吗?一部著作的诞生倾注了作者的全部的心血和期盼,如女孩红那样装满了对孩子的期盼,这一点,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一样的,

司汤达的《红与黑》酝酿和创作了多年终成就了这部批判现实主义著作,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也是这样,终使之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下面,就针对我最喜爱的两部中西方小说来粗略地谈谈我对中西方小说差异的理解。 先从中国的《儒林外史》开始谈起吧。我先谈谈喜欢《儒林外史》的理由吧。有的人会说,中国古代的著作多得是,为什么偏偏选择《儒林外史》来说呢。我想说的是,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课本外的古代小说著作,作者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深深地吸引了我,似乎把我带到了康乾时期,我会为了高要县知县汤奉讲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傅活活枷死而气愤,会为了范进中举后不省人事而黯然神伤,会为了科举制度下培养的一批批庸才而叹息,更会为了生活在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墨客和能人志士而感到悲哀和怜悯。 中国古代小说多以传奇故事为题材,可以说都是“传奇型”的。到了明代中叶,从《金瓶梅》开始,才以凡人为主角,描写世俗生活。而真正完成这种转变的,则是《儒林外史》。它既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也没有情意绵绵的动人故事,而是当时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全书写了二百七十多人,除士林中各色人物外,还把高人隐士、医卜星

中西文学比较——沈从文和哈代的乡土文学

中西文学比较——沈从文和哈代的乡土文学 朱受川国际软件学院 200732580289 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他出生于湘西凤凰——这也正是他的小说《边城》的故事发生的地方。故事中的湘西处处体现出一种自然之美,一种远离了现代工业文明,遗世独立的保守着故有的生活韵律的原生态的美,满溢了淳朴的民风和浓郁的地方风俗人情,也深深的蕴含着作者对这篇土地的眷恋流连。 哈代,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文坛巨匠。出生于英国西南部地区——多塞特郡,多切斯特。而他的小说也常常以他所生长和生活的英国西南部地区为背景,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他笔下的英国西南部农村是幽雅的——正如他在1874年出版的小说《远离尘嚣》(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的书名中说得那样,而小说中的威塞克斯(Wessex)也几乎成了静谧而浪漫的田园牧歌生活的代名词。 沈从文和哈代都是以自己的故乡为小说中的生活场景、叙述空间的。沈从文与哈代都深深挚爱着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但两人又有所不同。哈代用英国南部的故乡多赛特郡为原型,创造出一个“威塞克斯”地区,而沈从文的湘西虽真实地存在于中国南部,但小说中的世界与当时湘西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小说中的湘西是生成于沈从文理念之中,经过他的笔加以理想化的世界。湘西世界与威塞克斯世界虽然出于两个不同年代、不同国度的小说家之手,远隔万水千山,但只要我们细心体察,不难发现它们在内在本质上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特征。他们描写的世界,都是原始、封闭、神秘的世界;他们的表现手法,都善于从寓意深刻的意象中,显示浓郁的抒情风格。 在创作悲剧的过程中,两位作家都对悲剧生成的原因作了思考(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并对悲剧生成的根源进行挖掘和作出批判。虽然他们都从道德的观念来解释历史,评价现实,但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的批判力度和批判精神的彻底程度也不同——这一方面,沈从文远逊哈代。 沈从文对中国社会现实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思索是严肃认真的,但由于其本身思想的局限性,他单纯地用道德的价值尺度和自发的朴素情感将田园生活与现代文明作对比,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现代文明的侵入,使道德沦落——这是故事中湘西的悲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沈从文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生花妙笔,构建了一个虚幻的、理想化的、田园牧歌式的湘西。这种以理想批判现实的方式,固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使人在这种对比中看到现实的丑恶,但终究因其曲折隐晦而缺乏力度。其次,由于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和他的人性本善的道德观念,使他的小说也显得特别的“仁慈”,对于丑恶的事物,都尽力回避。他说:“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些!丑的东西虽不全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情操。”即使写到丑恶的事物,也是轻描淡写,调侃多于讽刺,极少用挖苦的语气强烈的批判——他的作品不像绝大多数中国现代悲剧作品那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启蒙特色,有鲜明的社会性和现实性,致力于揭露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合理性,探索救国救民救自己的道路和方向,希望通过艺术力量来唤醒和推动人们参与民族独立、民主解放的社会实践。他的悲剧作品的深层结构是人与世界之间,个体与

复仇文学比较

复仇文学比较 比较《双城记》中的德法日太太和《左传·昭公十九年》中的莒国妇人《双城记》是英国批评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具有复仇主题的小说。在这部可以看作是“大团圆”结局的小说中,作者塑造了许许多多性格鲜明,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德法日太太就是其中之一,她是小说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更是复仇的化身。而另一部作品《左传》中记载的女性形象虽不及男性多,对她们的描写也不怎么具体,甚至有些都没有名字,但《左传·昭公十九年》中的莒国妇人却是古代深明大义,知书达理的女性代表,她为夫报仇的故事更是流传至今,代表了一代传统女性复仇的特征。本文就从德法日太太和莒国妇人两个人复仇的动机、特点、结局和影响这四个方面来比较其复仇的异同。 一、复仇动机 《双城记》中的德法日太太和《左传·昭公十九年》中的莒国妇人都是因为自己的亲人被别人杀害而复仇,她们两人都背负着家破人亡的深仇大恨。 法国大革命是一桩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矛盾纠葛错综复杂,革命的主要力量来源于城乡劳动人民,许多革命者都是为恨而起。德法日太太同饱受压迫的广大下层群众一样,也是旧制度不公正的受害者,她的姐姐被艾弗勒蒙德侯爵强抢后精神失常而死,父亲和姐夫也先后遭到贵族的毒手,哥哥更在于贵族决斗中受伤身亡,仅因为特权阶级的一己私欲,使她家破人亡,孤苦无依。而她从小只能躲在海边的一家渔民家里长大,从小失去亲情的呵护使得她将所有的仇恨都积累起来只为报仇。她的仇恨是艾弗勒蒙德侯爵罪恶的结果,仇恨在她心中根深蒂固,复仇也成为她一生最重要的使命 莒国妇人的丈夫被残忍无道的莒国君主杀害而成了寡妇,在那个推崇复仇的时代,沉积在民族心理深层中的“大仇不报,死不瞑目”的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格外强烈,莒国妇人珍重夫妻之情乃至矢志为丈夫报仇,并且一直为复仇做着准备。 二、复仇特点 德法日太太生活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封建专制国家,她生活的环境女性所受的来自外部的各种束缚要比莒国妇人承受的小很多。正因为如此,她们二人采用了各自力所能及的手段和方式去达到自己复仇的目的,从她们复仇的过程来看,德法日太太和莒国妇人有各自的复仇特点,同时也因二人所处环境的不同而有独特的特征。 首先,从二者复仇特点的相同点来看,德法日太太和莒国妇人都通过编织这一特殊方法来保存记忆,而她们的编织在复仇过程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德法日太太用安全而隐蔽的织毛线方式记录下贵族的罪行,同时将所有的事件用自己的符号编织在织物中,将自己的恨怨情仇都编织在了自己的毛线中,被她编织过的名字终将付出代价。法国大革命之前,她的身份是作为一名酒店的老板娘,但实际上她一直秘密的进行着革命的工作。她安详沉静却又机智敏锐,她用她的特殊方法编织仇恨者的名字。并且在《双城记》中关于德法日太太的编织有着这样的描述:德法日站直身子回答“既然我老婆接受了任务,愿意一个人把记录保持在她的记忆里,她是一个字也不会忘记的------一个音节也不会忘记的”。她用她自己的针法和记号编织起来的东西,在她看来简直跟太阳一样清楚。莒国妇人自丈夫被杀害后,一直生活在纪鄣,量了城墙的高度开始纺线搓绳,同时她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和对统治者的残酷和仇恨纺织在绳子中,从她丈夫被害一直到她年老的时候,她从来都没有放弃过纺线搓绳,这种思念和仇恨支撑着她执着的等待复仇的机会。 除了上述复仇特点的这一相同点以外,二者复仇特点还有另外一个相同点,这也是她们复仇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和最重要的条件。德法日太太和莒国妇人为复仇坚持不懈,从来都没有想着放弃为复仇而做的一切准备,而是执着等待复仇时刻的到来,并且二人巧妙的利用当时的社会政治斗争达到了复仇的目的。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期末考试20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期末考试(20) 一? 单选题(题数:50, 共50.0 分) 1() 之后, 西方文化分裂为科学哲学与人本的艺术哲学两个部分? A? 维特根斯坦 B? 尼采 C? 黑格尔 D? 康德 我的答案:C 2儒家的仁和基督教的博爱之间的差异在于, 儒家的仁强调区分() ? A? 地域联结 B? 等级秩序 C? 信仰对象 D? 经济阶层我的答案:B 3中国古代戏剧是() ? A? 悲剧 B? 喜剧 C? 悲喜和合局 D? 混合剧 我的答案:C 4下列人物中,() 不是孟子最为推崇的人物? A? 尧 B? 禹 C? 周文王 D? 周武王 我的答案:D 5达芬奇认为诗是理性哲学,() 是自然哲学? A? 音乐 B? 绘画 C? 散文 D? 建筑 我的答案:B 6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到的“精气神” ,其中() 是构成一切组织器官与营养人体的基本物质? A? 精 B? 气 C? 神 D? 以上都不正确 我的答案:B 7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平和宁静在() 的作品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我的答案:B 8 先秦诸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 的标志? A? 萌芽 B? 进步 C? 成熟 D? 衰落

我的答案:C 9() 不适合用于形容西方文化? A? 逻辑性 B? 确定性 C? 含蓄性 D? 体系性 我的答案:C 10 中国古代诗人用闺怨? 春怨等主题中的怨郁的女子反应自身同样的遭遇与情怀 () 开始? 的情节自 A? 诗经 B? 淮南子 C? 屈原 D? 道德经 我的答案:C 11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缺憾》中提到, 不存在缺憾的文明是() ? A? 中国文明 B? 西方文明 C? 古代文明 D? 不存在的 我的答案:D 12 斯宾格勒认为西方文化是一种() 文化? A? 神曲 B? 哈姆雷特 C? 浮士德 D? 荷马史诗 我的答案:C 13徐光启等人被基督教归化后,认为基督教可以() ? A? 易道补儒 B? 易佛补儒 C? 易道替儒 D? 易佛替儒 我的答案:B 14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模式更接近于() ? A? 线段 B? 螺旋上升 C? 半环 D? 圆环 我的答案:D 15孟德斯鸠提出, 有一个根本理性存在着,() 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 关系 A? 德 B? 人 C? 法 D? 理 我的答案:C 16 在崇尚文学典范? 强调服从权威上,中国文学与西方新古典主义是() 的? A? 相同 B? 相似 C? 相反 D? 无关我的答案:B 17关于和与同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ab14193983.html,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外文学比较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论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外文学比较的关系. 《安康学院学报》.2014年6期.朱云. [2].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 《江苏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6期. [8].湖南外国文学研究三十五年.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6期.吴正锋. [9].苏曼殊的比较文学研究及其特点.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4期.袁荻涌. [10].中外文学作品比较中的"文化"问题. 《海外英语(上)》.2015年8期.邱佳. 二、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梦想在泥泞中放飞:自由·自觉·自卑·自毁——老舍与曹禺比较研究. 作者:王俊虎.中国现当代文学兰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 [2].中外网络文学比较分析.被引次数:11 作者:张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陕西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3]“撒种在荆棘”——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关系研究. 作者:杨世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湖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4].中小学语文中外同题材文本比较教学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李军飒.学科教学(语文)河南大学2011(学位年度) [5].中外“小城”文学的审美特征及叙事模式初探.被引次数:1 作者:王骁勇.中国现当代文学兰州大学2009(学位年度) [6]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80年代小说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方贤绪.中国现当代文学苏州大学2003(学位年度)

中西古典小说对比研究

中西古典小说对比研究 文化传播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管理) 20120161521 郑伟铭摘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中西方古典小说本是在不同文化土壤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学样式,虽然同为“小说”,但由于受差别极大的民族社会历史、哲学思想、美学观念以及作者和读者的种种因素的影响,二者在思想内容与形式技巧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试图对二者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古典小说,艺术特色,对比 “文学类型是特定的文化产物,与时代、国情、社会心理、作家创作个性等密切相关,并随着特定的文化而发展、演变、消亡。”小说作为不同文化体系的各民族文学中的三大各自独立的类型之一,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小说是文学的一种样式,一般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以神话传说为其渊源的。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劳动人民想象出了许多主宰世间的“神”,对神人格化的描写,就是神话;将人神化的描写,就是传说。中国的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三皇五帝的故事,西方的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作品。东西方最初的小说,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的,是作为史料的补充记载事件的。中国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故事,汉代史书中的人物传记,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西方古巴比伦的《吉加美士史诗》,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都属于这一类小说,这类小说已具有小说讲求虚构的特点,但仍不是文人的创作,是直接从民间搜集记录下来的,所以这类小说情节比较简单,文笔比较粗糙。班固所说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是对这类小说准确、形象的评价。中西小说虽有着很多相似点,但是由于中西民族审美观念,哲学思想等种种原因的影响,两者的小说有着各自不同的鲜明的特点。 中国古典小说大都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层示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单一,少变化;把刻画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而很少涉猎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只有忠诚勇猛的性格,

_赵氏孤儿_和_奥瑞斯提亚_之比较_浅析中西复仇悲剧差异及其成因

第26卷 第4期 邢台学院学报 Vol. 26, No. 4 2011年12月 JOURNAL OF XINGTAI UNIVERSITY Dec. 2011 [收稿日期]2011-06-07 《赵氏孤儿》和《奥瑞斯提亚》之比较 ——浅析中西复仇悲剧差异及其成因 卢旻烨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中西方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迥异的文化,《赵氏孤儿》和《奥瑞斯提亚》分别是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描写血亲复仇的悲剧故事。比较这两个悲剧故事,可以看到它们在情节的表现、人物的刻画以及在文中所宣扬的精神这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这些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两部作品分别生长在中国伦理型社会和西方宗法型社会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土壤中。通过对这两种社会形态的分析,阐释产生差异性的原因。 关键词:血亲复仇;伦理型社会;宗法式社会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4658(2011)04-0074-03 复仇这个行为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始终,可以说只要人类存在,复仇行为就不会消亡,而血亲复仇更是复仇这个概念中最主要的表现方式之一。《奥瑞斯提亚》和《赵氏孤儿》分别是古希腊与中国表现血亲复仇主题的代表作品。本文通过对这两个悲剧故事的比较,从这两个同是为父报仇,却处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经典故事中分析它们的异同并阐释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复仇的概念 复仇源于一种生物原始的报复性,是受害苦主在遭到侵害的情况下迫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超常态、极端性的报复方式,是人类社会历程中盛行过的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它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历时性,即强调先在的侵犯行为与后发的复仇行为之间有时间上的内在因果关系。复仇的滞后性成因在于理智的参与,甚至在一定限度内,人们可以以这个时间间隔来衡量理智参与的程度。复仇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它是复仇者有意识施加的,往往经过处心积虑的谋划和安排,杀死仇人而被施加者自己并不知晓。复仇的意蕴之深,还在于对复仇行为的观念性和意识形态的追认,即道德与正义的认同或筛选、装饰和剪裁;而复仇行为的回应性和对称性也是衡量复仇的重要标准。复仇具有基于本能而受社会文化因素根本性影响的特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一个剪影。 作为复仇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的血亲复仇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复仇,复仇主体因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被杀死或被伤害或其财产受到侵害而进行的复仇,“如果自己的家庭、宗族或部落中有一个分子被杀,家庭、宗族或部落的分子便有神圣的义务去报血仇,把凶手所属的单位中的一分子杀死。”因血亲被杀死而进行的复仇可以说是复仇中最主要、最激烈的表现方式,血亲复仇这样的复仇形式最能够体现当时的社会文化,也是对于文化差异最根本的表现。 二、中西方血亲复仇悲剧表现形式的差异 《赵氏孤儿》和《奥瑞斯提亚》是中西方关于血亲复仇主题的代表性作品。两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比较相近,内容相似,连故事的结局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这两个相似程度很高的故事,却表现出中西方悲剧故事在表现形式上的巨大差异。 《赵氏孤儿》讲述了奸臣屠岸贾陷害忠良赵盾,并杀死赵家300口人,只余下赵氏孤儿一人。在8位忠臣义士的舍命相救下,赵氏孤儿被当做程婴的儿子过继给屠岸贾。20年后赵氏孤儿文武双全。一日,程婴将家仇详述给他听。明白了自己身世的赵氏孤儿“尚兀自勃腾腾怒怎消,黑沈沈怨未 复”[1] ,立志报仇。此时,因屠岸贾兵权太重,悼公欲除之,便命赵氏孤儿捉拿屠岸贾,酷刑处死,全家满门抄斩,赵家大仇得报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赵氏孤儿的复仇呈现出一种直线型的轨迹,其复仇目标明确,复仇行动果断,并且在“善必胜恶”的传统思想指引下,最终大仇得报。 相对于《赵氏孤儿》这种直白的复仇方式,《奥瑞斯提亚》就显得曲折,矛盾得多。《奥瑞斯提亚》展现了一个持续时间长达三代的、血亲之间冤冤相报的复仇故事。故事讲述了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为了顺利出征特洛伊,不得已把自己的女儿伊菲革涅亚献祭给女神阿耳忒弥斯。当他从特洛伊凯旋后,被怀有为女复仇之心的妻子克吕泰墨斯特拉伙同其情夫埃癸斯托斯无情杀害。阿伽门农的儿子奥瑞斯提亚遵照阿波罗的神谕,在姐姐厄勒克特拉的督促和激发下,进行了可怕的报复,杀死了篡夺王位的埃癸斯托斯和自己的亲生母亲。弑母后的奥瑞斯提亚也因此遭到复仇女神的无情追杀,陷入疯狂状态。他逃到雅典接受由雅典娜女神组建的法庭的审判,最后被宣判无罪,得到赦免。同一样展现血亲内容的《赵氏孤儿》相比,《奥瑞斯提亚》无论是在持续时间、情节的曲折还是人物复仇时矛盾的心理状态都复杂得多。通过这两个故事的对比可以发现东西方关于血亲复仇的故事存在着以下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比较论文)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xx级x班 xxx 学号:xxxxx 通过对本学期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学校,我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以下我将从饮食、节日、音乐、建筑等方面,简要对中西文化的异同做一下探讨。 首先,从饮食方面来说: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和西方的饮食习惯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不同于西方,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己的食品板块,在中国菜都放在表和大家共享。如果你是被视为一个中国主机,准备一吨的食物。中国是他们的饮食文化非常自豪,并会尽力给你许多不同类型的菜肴的味道。朋友之间,他们只是为了将足以为那里的人民。如果他们有人出来吃饭的关系是半礼貌客气的,那么他们通常会比客人数量(例如四口人,五菜)为了一个菜。,如果它是一个商务宴请或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食物量,将不可能完成。一个典型的餐开始与一些凉拌菜,像煮花生和大蒜捣烂黄瓜。这些都是其次的主要课程,热鲜肉和蔬菜菜肴。最后,汤是带了出来,这是由淀粉的“主食”食品,通常是米饭或面条或有时饺子。许多中国人吃米饭(或面条或其他)最后,但如果你要与其他菜肴米饭,你应该说那么早。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

浅谈中西古典文论中关于文学构思活动阐释异同之一种——刘勰的“神思”说与柏拉图的“灵感’’说之比较 (

浅谈中西古典文论中关于文学构思活动阐释异同之一种——刘勰的“神思”说与柏拉图的 “灵感’’说之比较 [论文关键词]文学创作;构思活动;神思;灵感 [论文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一部最为杰出的著作,他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了“神思”这一理论范畴,对文于学创作的构思活动进行了极为精辟的把握。而在此之前遥远西方的古希腊,柏拉图师徒同样有过关于类似概念的精彩论述,这便是其关于文艺创作的“灵感”说。本文通过对这两种经典学说的理论内涵的分析和比较,做出对于东西方文学、艺术构思活动的一些理解,这一分析对于探索中西关学对话也能够有所启发。 一、关于刘姆的“神思”说 刘舰的《文心雕龙》无可争议地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一部最为杰出的重要著作,这部宏博精深的巨制,以它的体大虑周而笼罩群言。其体系之严谨,结构之填密,组织之庞大,都堪称千年绝响。《文心雕龙》恰如一部蕴藏极富的宝山,使后人为之神往,以致“龙学”终于成为当今的一门显学。《文学雕龙》主要探讨为文之用心,即写作的原则与规律,同时包括具体的方法。创作的构思在全部创作过程中是最为关键的核心,刘姆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文心雕龙》专门设了《神思》一篇,对这一问题进行集中探讨,并将其作为下部之首。所以也可以认为,《神思》篇是其文学创作论的总纲。 中国人传统的散点的、突发的和妙手偶得式的思维,导致中国古人在文艺理论方面的研究绝大多数都只是突发的、顿悟式的只言片语。而《文心雕龙》体大思精,实在是一部难得的著作。笔者从“神思”说这一论题人手,比较柏拉图关于文艺创作的“灵感”说,做出一些理解。关于这两种理论,需要指出的是,它们都是东西方古典艺术范围内对于文学的创作心理和创作构思方面的阐发,因此我们可以基于这一共同的论域,做一点思考。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阔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类。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味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健;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健将塞,则神有遗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渝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怪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取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神思》 这段论述以“想象”这一精神活动为中心,论述了“神思”的定义、特征与艺术形象的关系,以及“神思”的培养等。在刘鳃看来,“神思”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奇妙的思维能力:“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紧接着刘棍论述了想象在创作上反映的效果,即想象孕育出了种种“意象”,作者据以创作,于是吟咏当中,将如吐纳声气似的发放珠玉般的韵调;而在读者眼前,又会呈现风云那样的茂盛辞采。刘招进一步探讨了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