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城建学院《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河南城建学院《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河南城建学院《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总结

第一章

区域发展的概念: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不断扩大,但其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大小

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

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4.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

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

自然资源承载力(名词解释、论述)P27

区域文化的含义:(简答)

区域文化既包括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后者是人们心理结构

第三章

区域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P69)简答

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

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

3.劳动分工规律

4.区域利益

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简答)

1.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区域产业结构由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施三部分组成。

2.区域产业布局特色;区域产业布局与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区域文化的含义:(简答)

区域文化既包括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后者是人们心理结构的主要成分,存在于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中,制约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组织的整合功能。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

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

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经济发展的水平。

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区域人口结构的特征:

1.性别构成

2.年龄构成

3.职业构成

4.民族构成

人口增长分析分为:人口自然增长分析、人口机械增长分析

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可将人口的自然增长分为四种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P84)

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包括三方面: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思想素质

站在区域的角度谈谈适度人口与人口承载力的关系:(P93 简答/论述)

第五章

为什么对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进行分析?(P135)

答:明确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有利于从区域发展的实际出发,正确选择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目标、战略模式,避免因盲目的过高或过低估计而造成的决策失误。

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的选择

GDP与GNP的关系?(简答)

GDP为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GNP为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的总价值。

GDP与GNP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GDP是按国土原则核算的,主要指在一个国家范围内,按所有的生产者所创造的商品和劳务价值来统计,无论是否属于本国公民,都要算。GNP按国民原则核算,只有本国国民创造的商品和劳务价值才可算。两者的差距在与外国净要素收入。

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绿色GDP:(名词解释)

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

区域发展阶段分析的意义:

对区域发展阶段的分析,有利于了解区域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明确一定时期区域发展的起点、方向、目标、任务,从而为区域发展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中国家或区域经济增长的六个阶段为:

1.传统社会阶段

2.为起飞创造的前提阶段

3.起飞阶段

4.成熟阶段

5.高额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第六章

区域发展优势的概念:

区域形成和发展有其必要条件和经历一定历史过程。区域形成发展条件包括社会和自然条件两类。区域优势是指某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使该区更富竞争力,具有更高资源利用率,从而使总体效益保持较高水平。

区域优势的类型:

从地域分工来看区域优势,有以下六种类型:

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

2.绝对区域优势与相对区域优势

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

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

5.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

6.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原则:

1.区域发展优势必须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

2.区域发展优势要通过对区域内全部生产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后才能确定

投资环境的概念:

投资环境指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狭义的区域投资环境包括区域自然、经济、政策、社会文化环境。广义的区域投资环境还包括与区域相连的周边地区投资环境、国家投资环境、大的国际投资环境。如何改善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改善硬环境便要改善、发展自身的条件。投资软环境的改善有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

1.政策法制环境的改善

2.市场环境的改善

3.配套服务环境的改善

第七章

区域经济活动分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性产业三类

经济活动各部门分为: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1.社会消费

2.资源状况

3.科技水平

4.原有产业基础和生产传统

5.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工

如何评价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

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

1.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

2.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

3.区域内各产业部门间的关系是否协调

4.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与应变能力

5.产业结构的效益如何

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1.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

2.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

3.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

4.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

主导产业的概念:

主导产业是具一定规模,能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促进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的演化中心。

主导产业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1.主导产业是指能引导、带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2.国家和区域的主导产业是随着国内外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和市场变动而有不同发展阶段的。

3.主导产业一般具有当时阶段最高的技术装备,在开发产品、开辟市场方面应走在最前头。

4.主导产业一般应领先增长。

主导部门可从三方面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1.回顾影响:指主导部门对那些向自己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影响。

2.前瞻影响:指主导部门对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的出现的诱导作用。

3.旁侧影响:指主导部门对地区经济的普遍影响,如对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2.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3.产业结构的先天性

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

1.产业结构合理配置与调整优化必须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

2.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利益的提高。

3.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并为进口结构高级化创造条件。

4.有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

5.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减轻劳动人口就业压力。

6.有利于环保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

第八章

区域规划的概念: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区域规划的前提+主要内容+主要任务(p236)

主要任务: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保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

区域规划的显著特点:

1.综合性

2.战略性

3.地域性

区域规划的内容体系:

1.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2.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4.基础设施规划

5.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

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7.区域空间管治

8.区域发展政策

编制平衡表的基本思路:

在供给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各部门、地区的需求与供给总量要基本保持一致。(P254 表)

综合平衡法的工作步骤:

1.确定综合平衡的内容和指标体系。

2.预测发展需求,包括部门发展、地区发展的预测,确定各项目的需求量。

3.综合平衡。通过供需双方的比较,反复调查,最后确定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的程序:(P256)

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程序(P257 图8—2)

规划工作的七个步骤:

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

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

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

4.规划方案设计

5.规划方案评估

6.报批定案

7.实施阶段

第十章

点——轴开发模式概念:

“点”指区域中各级中心城市,他们有各自吸引范围,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轴”指连接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

点轴模式的工作步骤:

1.在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的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重点开发。

2.在个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并且要明确各个重点发展城镇的地位、性质、发展方向、主要功能,以及他们的服务、吸引区域。

3.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

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和发达的工业城市带组成。

2.有水路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

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如何确定重点发展城市?

1.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

2.城镇的发展规模。

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

2.能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

3.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

4.有利于区域开放式的发展。

第十四章

城镇体系的概念:

城镇体系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城镇体系的类型:

1.以中心城市数量多寡组合方式可分为:

①单中心体系类型

②多中心体系类型

2.按区域经济类型,可分为综合经济区城镇体系,可进一步划分为:大经济区、基本经济区、基层经济区三种城镇体系类型。

3.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可分为:全国、省域、市域、县域城镇体系类型。

4.以特殊地理区域和经济区域为对象的,如沿海、沿江、三角洲、边境地区城镇体系类型。

新型城市体系:

1.首位城市型体系

2.均衡型城市体系

3.跨国型城市体系

4.边境型城市体系

5.变异型城市体系

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确定区域城市发展战略,有条件可划分城市经济区。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10.提出实施规划的对策和措施。

如何对一个城镇发展的区域条件进行分析评价?(P475 简答/论述)

1.区位条件与区内外联系

2.自然资源条件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3.城镇体系的历史演变与现状特点分析

4.人口与社会经济基础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5.生态环境状况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6.城镇发展潜力综合评价

城镇化的质量(P487)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的内容有哪些?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主要是提出城镇地域空间结构,规划城镇布局;提出城镇职能类型结构,规划主要城镇性质和产业发展方向;提出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预测主要城镇人口规模等。城镇体系结构规划还包括制定实现结构优化的政策、措施在内的城镇空间组织、城镇功能组织、城镇规模组织规划等。

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定义:是区域自然环境、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在空间上的一种投影,反映了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的城镇在空间行的组合形式。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上的两大差异:

1.因发展水平不同而导致空间布局演化的阶段性差异。

2.受区域资源、环境、生产力布局影响而形成的空间布局类型差异。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发展的阶段:

一般情况,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发展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低水平均衡阶段

2.极核发展阶段

3.集聚——扩散阶段

4.高水平网络化发展阶段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的总体框架构思:(论述)

1.点——指大大小小的各个城市

2.线——指沿着交通干线形成的区域产业与城镇发展轴线

3.圈——指有一定规模的中心城市和部分次中心城市圈

4.区(带)——指城镇密集区

城镇职能的分类:

1.具多种职能的综合性中心城市

2.某种或几种职能较突出的专业化城镇

3.农业区域综合服务型

县城以下小城镇的经济职能可划分为几个基本类型:

1.交通枢纽型

2.工业型

3.旅游型

4.商贸型

5.集贸型

规划城镇体系职能结构的基本方法:

1.分析各城镇的现状经济职能类型组合

2.对主要城镇,进一步分析其职能在区域中的地位作用。

3.对中心城市,分析其在高一层次区域、在全国乃至国际的地位作用。

4.规划期发展条件变化分析。

5.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基本思路(P497)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规划思路:

1.自上而下的城镇总人口分配。

2.自下而上的城镇规划人口汇总。

3.数据调整平衡,确定等级规模规划方案。

4.分析论证,揭示规划实现后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新特点。

河南城建学院期末考试考查试题 工程热力学试卷答案

1.可逆过程一定是准静态过程; 对,因为一个可逆过程,首先应该是准平衡过程。 2.工质经一不可逆循环后其熵一定增加; 错,工质经一不可逆循环后其熵是不变的。 3.第二类永动机违反了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 错,第二类永动机并不违背热力学第一定律。 4.节流过程是一个等焓过程; 错,节流过程中,流体在孔口附近产生严重的扰动及涡流,处于不稳定状态,因而不能确定各截面的焓值,所以,尽管节流前后焓不变,但不能把节流过程理解为等焓过程。 5.制冷系数是大于1的数; 错,制冷系数是指制冷循环中制冷量与消耗功的比值,可能大于1,也可能小于1。 6.压缩机的余隙容积对压缩机压缩每公斤工质的理论功没有影响; 对,有余隙容积后,如生产增压比相同、质量相同的同种压缩气体,理论上所消耗的功与无余隙容积时相同。 7.熵减少的过程是可以发生的; 对,只对于孤立系统,熵必定增加或不变,但是对于其他非孤立系统,不一定熵增。 8.孤立热力系熵减少的过程是无法实现的; 对,根据熵增原理,孤立系统熵必定增加或不变。 9.热量不可能从低温热源传向高温热源; 错,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不可能自发的从低温物体转向高温物体。 10.当蒸汽的温度高于饱和温度时,称该蒸汽为过热蒸汽; 错,当蒸汽温度高于对应压力下的饱和温度时,该蒸汽为过热蒸汽。二.名二、名词解释:(15分,每题3分) 1. 混合气体的分压力; 答:在与混合气体温度相同的情况下,每一种组成气体都独自占据体积V时,组成气体的压力成为分压力。 2. “焓”; 答:在有关热工计算中时常有U出现,为了简化公式和简化计算,把它定义为焓,用符号H表示。pV+ 3. 第二类永动机; 答:从环境大气或海水吸收热量不断转化为机械功,这种单一热源下做功的动力机械称为第二类永动机。 4. 孤立热力系; 答:任何一个热力系(闭口系、开口系、绝热系、非绝热系),总可以将它连同与其相互作用的一切物体组成一个复合系统,该复合系统不再与外界有任何形式的能量交换和质量交换,我们称该复合系统为孤立系统。 5. 理想气体; 答:理想气体是一种实际上不存在的假想气体,其分子是些弹性的、不具体积的质点,分子间相互没有作用力。 三.(15分) 空气由初态压力为0.1MPa,温度20℃,经2级压缩机压缩后,压力提高到2MPa。若空气进入各级气缸的温度相同,且各级压缩过程的多变指数均为1.2,求最佳的中间压力为多少?并求生产1kg质量的压缩空气所消耗的理论功?求各级气缸的排气温度为多少? 解:最佳中间压力MPa p p p447 .0 2 1.0 2 1 2 = ? = =; 理论比功:() KJ p p p p T R n n w n n n n g c 21 . 286 2 1.0 447 .0 2 20 15 . 273 10 06 . 287 1 2.1 2.1 2 1 2.1 1 2.1 3 1 2 3 1 1 2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河南城建学院编译原理试卷及答案

河南城建学院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编译原理》试题(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符号表项的组织常采用线性法、二分法和(散列法)。 2、整个编译过程可以划分成五个阶段:(词法分析)、语法分析阶段、(语义分析及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阶段。 3、对于文法G,仅含终结符号的句型称为(句子)。 4、逆波兰式ab+c+d*e-所表达式为((a+b+c)*d-e)。 5、语言翻译常用的两种形式是(编译)和(解释)。 6、词法分析器输出的是单词符号,语法分析器输出的是(语法单元)。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10分) 1、3型文法是(D)是语法分析使用的文法。 A.短语文法 B.上下文有关文法 C.上下文无关文法 D.正规文法 2、语法分析是依据语言的(A)规则进行的,中间代码产生是依据语言的()规则进行的。 A.语法,推导B.语义,产生式C.语法,语义D.推导,产生式 3、错误“变量类型声明不一致”将在( C )阶段发现。 A.词法分析 B.语法分析 C.语义分析 D.目标代码生成 4、下列(D)不是数据空间的使用方法和管理方法 A.静态存储分配 B.栈式动态存储分配 C.堆式动态存储分配 D.段页式存储分配 三、计算题:(每题6分,共24分) 1、对给定正规表达式b*(d∣ad) (b∣ab)+构造其NFA M。

解:先用R+=RR*改造题设的正规表达式为b*(d ∣ad) (b ∣ab) (b ∣ab)*,然后构造其 NFA M ,如图 2、试给出下列语句的四元式序列: if (a<0∧b >5) X[1,1]==1; else X[3,2]=0; 其中,X 是10×20的数组(每维下界为1)且按行存放;一个数组元素占用两个字节,机器按字节编址。 解: 100 (j<, a, 0, 102) 101 (j,_, _,110) 102 (j>,b,5,104) 103 (j, _,_,110) 104 (*,1,40,T1) 105 (*,1,2,T2) 106 (+,T1,T2,T3) 107 (?,X,42,T4) 108 ([ ]=,1, _,T4[T3]) 109 (j, _,_,115) 110 (*,3,40,T1) 111 (*,2,2,T2) 112 (+,T1,T2,T3) 113 (?,X,42,T4) 114 ([ ]=,0, _,T4[T3]) 115 b*(d | ad)(b | ab)(b | ab)* X Y (b | ab)* d | ad b* b | ab X 1 2 3 Y ab ad ε ε b ε ε d b | ab b X 41 2 3 5 Y ε ε b X 41d 26 ε ε b b 35Y 7 8 a d b a a b

河南城建学院《中外城建史》试题B答案

平顶山工学院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中外城建史》试题B答案 供城市规划专业0513041/2 班使用 一、填空题(25分) 1、商城 2、汉朝 3、瓦子 4、秦 5、里弄 6、帝国主义共占城市 7、新巴比伦王国 8、帝国时期9、要塞型、城堡型、商业交通型10、田园城市、带形城市、广亩城市11、中心阁12、“功能城市”13、建筑十书14、盖迪斯 15、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 16、人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综合空间 17、适度的集中、均衡的分散 二、选择题(10分) CAACC AACBA 三、简答题(40分) 1、1)唐长安城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思想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思想影响到城市布局。 长安城布局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原则,宫城、皇城居中在城市最北面,其它设施则按照封建礼制顺序布局。道路是规整的方格网状系统,有集中的市,市和坊都有封闭的坊墙。 2)宋东京城的布局主要立足点在促进商业的交易,所以城市总体的布局没有严格按照儒家思想的学说。除了皇城、宫城内部布局采取轴线布局,外城的布局比较自由,大街道一般都与商业结合,形成商业街,有集中的市,也有分散的商业街道,市和坊无坊墙。 2、答:城市的产生是在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后,剩余产品的出现,产生了私有制,才出现了以交换产品的场所-市。所以早期的城市是从农业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城市与农业的关系很紧密,因此大部分城市都靠近河流。秦汉以后国内有统一的市场,商品流转数量大,商业的运输主要是靠自然水运条件,所以在通航河道的重要渡口或交汇处往往形成较大的商业都会,因此这个时期城市的建设靠近河流主要是方便商业的运输。 3、城市的布局体现了明确的侵略意图,有的偏重于军事,有的偏重于商业贸易,有的偏重于交通运输;城市的布局体现了民族矛盾,中国居住区和外国居住区在建筑质量上,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绿地标准,公用设施水平上有显著差别;城市的布局有明显的商业性质,密集的道路网,众多的临界街坊,反映了资本主义城市以营利为目的的特征。 4、雅典卫城建立在城内一个陡峭的山顶上,用乱石在四周砌成挡土墙形成的大平台,山势险要,只有西面有个上下的通道。卫市的主要建筑是供奉城邦保护神雅典娜的帕提农神庙。卫城建筑的布局不是刻板简单的轴线关系,而是按照人们祭祀是行走的路线设计的,利用地形,把最好的角度展现给人们,使没段路程展现给人们面前的都是不同的建筑优美景象。 5、圣马可广场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达到统一和谐的情调。大广场与靠海的小广场通过钟塔过渡,靠海的大广场和靠海的小广场用用台阶和一对狮子雕像进行过渡。同时广场四周建筑底层采用外廊式做法,使广场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有个过渡。在艺术处理方面,高耸的直塔作为竖直线条,与周围这些建筑物众多的水平线条形成对比。总之,圣马可广场运用了不同空间的互迭手法,视觉上采用相似、对比的手法,使得建筑群体的组合和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高峰。 6、1)、进步性:提出了通过限制大城市规模来控制大城市恶性膨胀问题;通过在大城市中布置大面积的绿化带来改变城市环境质量;在城市中心设置公共活动场所,满足人们室外活动的需要;工业区,铁路干线放在城市边缘地带,避免干扰城市。 2)、霍华德没有认清资本主义社会的以营利为目的的本质,资产阶级不会把大量的资金投入毫无利润可赚的绿化设施和公共活动场地,更不会对城市人口进行疏散

河南城建学院《工程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

河南城建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 《工程经济学》试题(A卷) 本套试卷共 3 页 答题卡 (请把相关试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把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之差称为()。 A.现金流量 B.净现金流量 C.净现金 D.纯现金 2.资金时间价值是( )。 A.利息 B.资金随时间推移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增值(或减值) C.通货膨胀 D.利率 3.基准收益率应()单位资金成本和单位投资的机会成本,这样才能使资金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A.高于 B.低于 C.等于 D.不低于 4.根据对项目不同方案的敏感性分析,投资者应选择()的方案实施。 A.项目盈亏平衡点高,抗风险能力适中 B.项目盈亏平衡点低,承受风险能力弱 C.项目敏感程度大,抗风险能力强 D.项目敏感程度小,抗风险能力强 5.年利率8%,按季度复利计息,则半年期实际利率为()。 A.4.00% B.4.04% C.4.07% D.4.12% 6.盈亏平衡分析是基于( )。 A.收入等于成本 B.产量等于收入 C.收入等于可变成本 D.产量等于成本 7. 盈亏平衡分析适应( )。 A.财务评价 B.国民经济评价 C.一般经济评价 D.风险评价

8.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是指( )。 A.一个因素变化,其他因素不变 B.所有因素不变 C.评价指标变化 D.一个因素变化,其他因素同时变化 9.建设投资是由( )构成。 A.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 B.工程费用 C.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 D.固定资产 10.可行性研究是建设程序中( )。 A .建设前期 B. 勘探设计期 C. 建设实施期 D. 建成投产期 11.清偿能力分析指标主要有:利息备付率、()、偿债备付率。 A.资产负债率 B.利息偿还期 C.投资回收期 D.偿债额 12.将技术方案经济效果评价分为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依据是( )。 A.评价方法是否考虑主观因素 B.评价指标是否能够量化 C.评价方法是否考虑时间因素 D.经济效果评价是否考虑融资的影响 13.若净现值为负数,表明该投资项目( )。 A.它的投资报酬率小于零,不可行 B.为亏损项目,不可行 C.它的投资报酬率不一定小于零,因此也有可能是可行方案 D.它的投资报酬率没有达到预定的贴现率,不可行 14.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共同点( )。 A.评价角度 B.费用与效益的划分 C.价格体系 D.评价的基础 15.敏感系数高,表示项目效益对该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A.敏感程度低 B.敏感程度高 C.不会有影响 D.敏感程度与之无关 16.某施工企业希望从银行借款500万元,借款期限2年,期满一次还本。经咨询有甲、乙、丙、丁四家银行愿意提供贷款,年利率均为7%。其中,甲要求按月计算并支付利息,乙要求按季度计算并支付利息,丙要求按半年计算并支付利息,丁要求按年计算并支付利息。则对该企业来说,借款实际利率最低的银行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7.反映技术方案资本金盈利水平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是 ( ) A.内部收益率 B.总投资收益率 C.资本积累率 D.资金本净利润率 18.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是( ) A.利润表 B.资产负债表 C.现金流量表 D.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19.单因素敏感分析过程包括:1确定敏感因素;2确定分析指标;3选择需要分析的不确定性因素;4分析每个不确定因素的波动程度及其对分析指标可能带来的增减变化情况。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A.3241 B.1234 C.2431 D.2341 20.某化工建设项目设计年生产能力5万吨,预计年固定总成本为800万元,产品销售价格1500元/吨,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为销售收入的10%,产品变动成本1150元/吨,则该项目用生产能力利用率表示的盈亏平衡点是()。 A.100% B.40% C.80% D.55%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答案,请把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折旧方法有() A.平均年限法 B.双倍余额递减法 C.工作量法 D.年数总和法 E.以上都是 2.绘制现金流量图需要把握的现金流量的要素有()

河南城建学院07240712燃气燃烧与应用B卷

☆ ☆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河南城建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燃气燃烧与应用》试题(B 卷) 本套试卷共 3 页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9分): 1.燃气成分一定时,层流扩散火焰的长度主要取决于 。 2.燃气热水器分 和 。 3.层流火焰传播理论包括 、扩散理论和 。 4.按空气供给的方法分类,可将燃烧器分为 、 、 。 5.影响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有温度、 、压力、 、湿度和惰性气体的影响。 6.自由射流的实质是 。 7.确定气流紊动性的三个基本量是 、 、 。 8.常用的减噪装置有 、 和 。 9.燃烧设备运行的强度通常可分为 和 。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回火: 2.热量计温度: 3.华白数: 4.支链着火: 5、脱火速度极限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大气式燃烧器中喷嘴的作用及结构形式。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2.简述进行完全预混式燃烧的条件。 3.简述在实际工程上,减少氮氧化合物生成量的措施。 4.简述强化燃烧过程的途径。 四、问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什么是旋流,产生旋流的方法有哪些? 2.试论述压差式热水器的工作原理。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3.试论述大气式燃烧器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4. 试论述紊流火焰特点及紊流火焰比层流火焰传播快的原因。 五、计算题(18分) 1.已知某焦炉煤气容积成分如下: %, 7.3 %, 5. 22 %, 8.6 %, 57 4 2 4 2 H C CH CO H% 7.7 %, 3.2 2 2 N CO。 (1)求燃烧3 5Nm该焦炉煤气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 (2)当过剩空气系数1.1 = α时,求燃烧3 5Nm该焦炉煤气所需的实际空气量.

河南城建学院Linux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填空题(20%) 1.默认情况下,超级用户和普通用户的登录提示符分别是:“#”和“$”。 2.Linux内核引导时,从文件/etc/fstab 中读取要加载的文件系统。 3.Linux系统下经常使用的两种桌面环境是:GNOME和KDE。 4.链接分为:硬链接和符号链接。 5.Linux系统中有三种基本的文件类型:普通文件、目录文件和设备文件。 6.某文件的权限为:drw-r--r--,用数值形式表示该权限,则该八进制数为:644 ,该文件属性是目录。 7.在超级用户下显示Linux系统中正在运行的全部进程,应使用的命令及参数是ps -aux 。 8.将前一个命令的标准输出作为后一个命令的标准输入,称之为管道。 9./sbin 目录用来存放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管理程序。 10.观察当前系统的运行级别可用命令:who -r实现。 11.grep -E '[Hh]enr(y|ietta)' file的功能是:(在文件File中查找Henry、henry、Henrietta或 henrietta) 12.设C语言程序my.c A. 生成目标文件my.o的命令是(gcc -c my.c)。 B. 生成汇编语言文件my.s的命令是(gcc -S my.c)。 C. 生成可执行程序myp的命令是(gcc -o myp my.c)。 13.设有两个C语言程序模块c1.c和c2.c(不含main函数) A. 由c1.c和c2.c生成静态库libmyar.a的命令是(gcc -o libmyar.a -c c1.c c2.c)。 B. 由c1.c和c2.c生成共享库libmyar.so的命令是(gcc -shared -o libmyvar.so -c f1.c f2.c)。 14.在某Makefile内有以下语句: SRC = f1.c f2.c f3.c TGT = $(SRC:.c=.d) SRC += f4.c 则TGT=________ f1.o f2.o f3.o ____________ SRC=_______ f1.c f2.c f3.c f4.c _________ 二、选择题(40%) 1.关于Linux内核版本的说法,以下错误的是()。 A.表示为主版本号.次版本号.修正号B.1.2.3表示稳定的发行版 C.1.3.3表示稳定的发行版D.2.2.5表示对内核2.2的第5次修正 2.自由软件的含义是()。 A.用户不需要付费B.软件可以自由修改和发布 C.只有软件作者才能向用户收费D.软件发行商不能向用户收费 3.系统引导的过程一般包括如下几步:a.MBR中的引导装载程序启动;b.用户登录;c.Linux内核 运行;d.BIOS自检。正确的顺序是()。 A.d,b,c,a B.d,a,c,b C.b,d,c,a D.a,d,c,b 4.字符界面下使用shutdown命令重启计算机时所用的参数是()。 A.-h B.-t C.-k D.-r 5.下列设备属于块设备的是()。 A.键盘B.终端 C.游戏杆D.硬盘 6.cd命令可以改变用户的当前目录,当用户键入命令“cd”并按Enter键后,()。 A.当前目录改为根目录B.当前目录不变,屏幕显示当前目录 C.当前目录改为用户主目录D.当前目录改为上一级目录

河南城建学院GIS期末考试

1. GIS主要有,,和四部分组成。 2.MAPGIS软件中常用的数据类型WT, WL, WP, WN, CLN. PNT. MPJ. 。 3.常用的空间数据结构有栅格数据结构和两种。 4.“3S”技术指的是: , , 。 5.GIS中网络模型的组成要素有,,,,。 6.MAPGIS中请按功能分别指出应该应用哪些快捷键:放大屏幕,加点, 改向,多边形闭合。 7.栅格代码(属性值)的确定方法有,,,。 8.图形裁剪中正窗和负窗的概念分别是, 。 二、单项选择题:(10个,15分) 1.从历史发展看,GIS脱胎于:() A.计算机科学 B.地理学 C.地图学 D.测量学 2.世界上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是:() A.美国地理信息系统 B.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 C.日本地理信息系统 D.奥地利地理信息系统 3.地理数据一般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A.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时间特征 B.空间特征、地理特征和时间特征 C.地理特征、属性特征和时间特征 D.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拓扑特征 4.存在于空间图形的同类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是:() A.拓扑邻接 B.拓扑关联 C.拓扑包含 D.以上三者 5.有一点实体其矢量坐标为P(9.5,15.6),若网格的宽与高都是2,则P 点 栅格化的行列坐标为:() A.P(8,5) D. P(7,4). C. P(4,7) D. P(5,8) 6. 在GIS数据中,把非空间数据称为() A几何数据 B 关系数据 C 属性数据 D统计数据 7.地理信息区别与其他信息的显著标志是() A.属于属性信息 B.属于共享信息 C.属于社会经济信息 D.属于空间信息 8.在GIS中,明确定义空间结构关系的数学方法称为:() A.邻接关系 B.关联关系 C.包含关系 D.拓扑关系 9.湖泊和河流周围保护区的定界可采用:() A.空间聚类 B.统计分析 C.叠置分析 D.缓冲区分析 10.在栅格数据获取过程中,为减少信息损失提高精度可采取的方法是:() A.增大栅格单元面积 B.缩小栅格单元面积 C.改变栅格形状 D.减少栅格总数

单片微机原理与应用总结-期末考试总结-第二版-罗印升-河南城建学院

微型计算机系统:硬件系统(主机(微处理器+存储器+总线+输入输出设备)+外围设备)+软件系统(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 存储器是用来存放指令、数据、运算结果和各种需要保存信息的器件或设备。 存储器通常包括三类:1.用于存放当前正在执行的程序和数据的主存储器(内存储器);2.为解决CPU与主存储器间的数据传输率差异而设计,以提高系统处理效率的高速缓冲存储器;3为增大计算机系统存储容量而设置的磁盘存储器和光盘存储器(外存储器)。 总线是微型计算机系统中各部件之间传递信息的信号线的集合。 地址总线:传送由CPU发出的地址信号,用于选择要访问部件的地址。单向的,只能计算机向外送出。地址总线的数目决定可直接访问的存储单元的数目。 数据总线:用于计算机系统内部各部件,及与外部存储器之间或与I/O接口之间传送数据。双向的。数据总线的位数与CPU处理数据的字长一致 控制总线:传送保证计算机同步和协调的定时和控制信号。对于一条具体的控制信号线来说,单向的,但由不同方向的控制信号线组合的控制总线则是双向的 单片机组成:1.一个 8位CPU;2.4KB片内程序存储器;3.128个字节的片内数据存储器;4.4个8bit并行 I/O口 P0~P3;5.2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T0、T1;6..1个全双工串行I/O 接口,可多机通信。7.片内中断处理系统:5个中断源,2级中断优先级;8.时钟电路。 中央处理单元CPU:由运算器和控制器两大部分组成。一个8位CPU; 运算器:算术运算、逻辑运算、位运算数据传送等操作,运算结果的状态由PSW保存。 控制器:由程序计数器PC、指令译码器ID、指令寄存器IR、数据指针DPTR、堆栈指针SP 、缓冲器和定时控制电路等部件组成。 数据存储器RAM:51系列单片机存储器空间有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两个独立的空间。RAM 用来存储单片机运行期间的工作变量、运算中间结果、数据暂存和标志位等。 程序存储器ROM:51系列单片机有4KB可在系统编程的程序存储器ROM,片外可扩展到64KB。8031无此部件。用来存储程序。 I/O接口:51系列单片机有4个8位并行I/O接口:P0口、P1口、P2口和P3口。CPU通过内部总线对I/O接口中的寄存器进行读写。 定时器/计数器:有2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T0、T1(52子系列有3个),4种工作方式。串行口:1个全双工的异步串行I/O口,具有4种工作方式。可进行串行通信,扩展并行I/O 口,还可与多个单片机构成多机系统。另外,还有中断系统、时钟电路。 40只引脚按功能分为3类: (1)电源及时钟引脚: Vcc、Vss;XTAL1、XTAL2。 4根 (2)控制引脚:、 ALE、、RESET (即RST)。 4根 PSEN EA (3)输入/输出I/O口引脚:P0、P1、P2、P3,为4个8位I/O口引脚。 32根 电源引脚(2根):(1)Vcc,(第40引脚):电源端,接+5V电源。 (2) Vss (第20引脚):接地引脚,有时标记为GND 。 常用的时钟电路有两种方式:内部时钟方式和外部时钟方式。 使用内部振荡电路, XTAL1(19引脚)和XTAL2(18)分别用做晶体振荡电路的反相器输入端和输出端。这两个端子用来外接一个石英晶体或陶瓷振荡器,构成一个自激振荡器。 内部时钟方式: 通常外接一个晶振两个电容. 外部时钟方式:可直接将外部振荡脉冲接入XTALl或XTAL2。 控制引脚4根: RST/ V PD(RESET.9脚) RST为复位信号输入端高电平有效;正常电平≤0.5V。V PD为内部RAM的备用电源输入端。当主电源Vcc发生断电或电压降到一定值时,可通过V PD 单片机内部RAM提供,以保护片内RAM中的信息不丢失,使单片机上电后能继续正常运行。

2013-2014年河南城建学院环境工程学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单选20题,多选10题,共40分) 1、利用吹脱法处理废水时,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采用吹脱法吹托氨气的过程中,气液比越大则吹脱效果必然越好 B:吹脱主要用于处理工业废水的非溶解性物质 C:废水中油类物质的增多会降低吹脱效果 D:水温一般不会影响吹脱效率 2、水体中胶体态污染物的直径为( )。 A.小于1nm B.1-100nm C.大于100nm D.大于10000nm 3、下列方法中不能分离分子态污染物的是( )。 A.汽提法 B.萃取法 C.电渗析 D.吹脱法 4、污水进入稳定塘前,宜于经过( )。 A.加热处理 B.消毒处理 C.沉淀处理 D.过滤处理 5、萃取工艺不包括( )。 A.混合 B.回收 C.分离 D.析出 6、下列选项中( )不属于常用的几类还原剂。 A.某些带正电的离子 B.某些电极电位极高的金属 C.某些带负电的离子 D.某些电极电位较低的金属: 7、为了分析悬浮颗粒在实际沉淀池内的运动规律和沉淀效果,提出了“理想沉淀池”的概念,下列不属于该过程中理想沉淀池的假设条件是()。 A.污水在池内沿水平方向做等速流动,水平流速为,从入口到出口的流动时间为 B.污染物被絮凝以后沉淀即认为被去除 C.在流入区,颗粒沿垂直截面均匀分布并处于自由沉淀状态,颗粒的水平分速等于水平流速 D.颗粒沉到底即认为被去除 8、下列关于离子交换树脂选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树脂的交换容量越大,单位体积树脂处理的水量就越大 B.对于只需去除进水中吸附交换能力较强的阳离子,可选用弱碱型树脂 C.对于混床,应选用湿真密度相差较大的阴、阳树脂 D.同一种树脂的交换容量不受所处理废水的悬浮物、油类、高价金属离子及高分子有机物等含量的影响

河南城建学院----期末考试线代答案A卷

河南城建学院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线性代数》(A 卷)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 供 班使用 一 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 1. 9 2. 15 3.n p = 4. 5231-?? ?-?? 5. 1232T A B -=- 二 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C )2 (B )3(C )4(B )5(C ) 三 计算题(每题10分,共50分) 1 解: 1 1 110210132141--???? ??-???? ??-???? ??-=X ???? ?????? ??-???? ? ?-=210110131142121??? ? ??=04111 2 将第一行乘)1(-分别加到其余各行,得 a x x a a x x a a x x a a a a x D n ------=0 000 0ΛΛΛΛΛΛΛΛ再将各列都加到第一列上,得 a x a x a x a a a a n x D n ----+=0 00 000 00 )1(ΛΛΛΛΛΛΛΛ 3 解: 111 3 01113021 3510111132710041011 3100022A a a b b ???? ? ? -- ? ?=→→ ? ? -- ? ? ----???? L

当≠a 4时,方程组有唯一解 当=a 4,≠b 2时,方程组无解 当=a 4,=b 2时,)(A r =)(A r =3 < 4,方程组有无穷多组解 4解一: 2130053213011301022401123419013112---???? ? ?---- ? ?→ ? ? ? ?--????103 501120088001414?? ? ?→ ? ?--? ? 1 0350******** 000?? ? ?→ ? ???1 0020101,00110000?? ? ? → ? ? ?? 所以4 1232αααα=++。 解二: 考虑4 112233x x x αααα=++, 即 123122312323031224349 x x x x x x x x x x -++=??-=-??+=??+-=? 易知,方程组有唯一解 ()2,1,1T , 故有41232αααα=++。 四证明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证明 ()T T T T T B AB B A B B AB == 所以T B AB 是对称阵 2证明 ()()2323234 4 E A E A A A E A A A A A A A E A E -+++=+++----=-= 所以 () 1 23E A E A A A --=+++

河南城建学院传热学期末考试卷

河南城建学院 传热学期末考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对于过热器中:高温烟气→外壁→内壁→过热的传热过程次序为() A .复合换热、导热、对流换热 B .导热、对流换热、复合换热 C .对流换热、复合换热、导热 D .复合换热、对流换热、导热 2 .温度对辐射换热的影响对对流换热的影响。() A .等于 B .大于 C .小于 D .可能大于、小于 3 .对充换热系数为 1000W/(m 2 〃 K) 、温度为 77 ℃的水流经 27 ℃的壁面,其对流换热的热流密度为() A . 8 × 10 4 W/m 2 B . 6 × 10 4 W/m 2 C . 7 × 10 4 W/m 2 D . 5 × 10 4 W/m 2 4 .流体流过管内进行对流换热时,当 l/d 时,要进行入口效应的修正。() A .> 50 B .= 80 C .< 50 D .= 100 5 .炉墙内壁到外壁的热传递过程为() A .热对流 B .复合换热 C .对流换热 D .导热 6 .下述哪个参数表示传热过程的强烈程度?() A . k B .λ C .α c D .α 7 .雷诺准则反映了的对比关系?() A .重力和惯性力 B .惯性和粘性力 C .重力和粘性力 D .浮升力和粘性力 8 .下列何种材料表面的法向黑度为最大? A .磨光的银 B .无光泽的黄铜 C .各种颜色的油漆 D .粗糙的沿 9 .在热平衡的条件下,任何物体对黑体辐射的吸收率同温度下该物体的黑度。() A .大于 B .小于 C .恒等于 D .无法比较 10 .五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换热过程为:导热、对流换热、复合换热、传热过程和() A .辐射换热 B .热辐射 C .热对流 D .无法确定 1. 在稳态导热中 , 决定物体内温度分布的是 ( ) A. 导温系数 B. 导热系数 C. 传热系数 D. 密度 2. 下列哪个准则数反映了流体物性对对流换热的影响 ?( ) A. 雷诺数 B. 雷利数 C. 普朗特数 D. 努谢尔特数 3. 单位面积的导热热阻单位为 ( ) A. B. C. D. 4. 绝大多数情况下强制对流时的对流换热系数 ( ) 自然对流。 A. 小于 B. 等于 C. 大于 D. 无法比较 5. 对流换热系数为 100 、温度为 20 ℃的空气流经 50 ℃的壁面,其对流换热的热流密度为()

河南城建学院2016概率论期末测评.

河南城建学院2016概率论期末测评 一、填空题 1、设事件相互独立,且,则 . 2、设,,若A、B互不相容,则P()=___________ 3、从0,1,2,3,4五个数中任意取三个数,则这三个数中不含0的概率为 . 4、设,,且A与B互不相容,则 . 5、一批产品,由甲厂生产的占,其次品率为5%,由乙厂生产的占,其次品率为10%,从这批产品中随机取一件,恰好取到次品的概率为 . 6、某厂产品的次品率为5%,而正品中有80%为一等品,如果从该厂的产品中任取一件来检验,则检验结果是一等品的概率为___________. 7、设随机变量,则 . 8、设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为 则当时,的概率密度___________ 9、设随机变量X在区间[1,3]上服从均匀分布,则(1.50,P(B)>0,则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 A.P(A)=1-P(B) B.P(AB) =P(A)P(B) C.P D.P(A∪B)=1 2.设事件A与B互不相容,且P(A)>0,P(B)>0,则有() A.P(AB)=P(A)+P(B) B.P(AB)=P(A)P(B) C.A= D.P(A|B)=P(A) 3.某人独立射击三次,其命中率为0.8,则三次中至多击中一次的概率为()

Y X -1010 0.10.30.210.20.10.1 A.0.002 B.0.008 C.0.08 D.D.0.104 4.设为两个随机事件,且P (A )>0,则P (A ∪B |A )=( ) A.P(AB) B.P(A) C.P(B) D.1 5.下列各函数中可作为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的是( ) A.; B.; C.; D.; 6.设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为 则P {-1

河南城建学院-----期末考试A线代

线

内不要答题☆ 河南城建学院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线性代数》试题(A卷) 本套试卷共 3 页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 1.设 637 471 113 A= - ,则A中元素23a的代数余子式等于___; 2.排列7682314的逆序数为; 3.设矩阵()() , ij ij m n p q A a B b ?? ==, 则AB有意义的条件是; 4.设 1212 ,, 1034 B C ???? == ? ? ???? 且有ABC E =,则1_______ A-=; 5.设,A B为6阶方阵, 1,2 A B ==-,求1 2T A B-=;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已知 111 222 333 a b c a b c m a b c =≠,则 1111 2222 3333 23 23 23 a b c c a b c c a b c c + += + ()。 A. 2m; B.3m; C.6m; D.12m 2.向量组 12 ,, s ααα L线性相关且秩为r,则()。 A. r s= B. r s< C.r s> D.s r≤ 3.,A B均为n阶矩阵,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222 2 A B A AB B +=++; B.()()22 A B A B A B +-=-; C. ()() 2 A E A E A E -=+-; D.()333 AB A B = 4.矩阵 23010 31542 071054 A - ?? ? =- ? ? -- ?? 的秩() R A为( )。 A. 1 B. 2 C. 3 D. 0 5.若B A,为)2 (≥n n阶方阵,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B A B A+ = + B.T T T B A AB= ) ( C.BA AB= D.BA AB= 三计算题(共50分) 1. 计算矩阵方程 ?? ? ? ? ? - = ?? ? ? ? ? - ?? ? ? ? ? -1 1 3 1 1 2 2 1 4 1 X

河南城建学院《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总结 第一章 区域发展的概念: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不断扩大,但其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大小 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 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4.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 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 自然资源承载力(名词解释、论述)P27 区域文化的含义:(简答) 区域文化既包括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后者是人们心理结构 第三章 区域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P69)简答 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 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 3.劳动分工规律 4.区域利益 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简答) 1.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区域产业结构由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施三部分组成。 2.区域产业布局特色;区域产业布局与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区域文化的含义:(简答) 区域文化既包括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后者是人们心理结构的主要成分,存在于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中,制约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组织的整合功能。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 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 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经济发展的水平。

24、固体废物处置-期末考试试卷——答案(河南城建学院南阳函授站)

河南城建学院南阳函授站 《高等数学》期末考试试卷A闭卷120分钟 级别:院校:层次:专业:姓名: 一、填空题(25分) 1.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3R”原则指的是减少产生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 2.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分为搬运与贮存(运贮)、清除与收集(清运)、转运三个阶段。 3.固体废物进行燃烧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是:可燃物质、助燃物质和引燃火源,并在着火条件下才会着火燃烧。 4.目前在垃圾焚烧中应用最广的生活垃圾焚烧炉,主要有流化床焚烧炉、机械炉排焚烧炉、旋转窑焚烧炉3种类型。 5.根据固化剂及固化过程的不同,目前常用的固化技术主要包括水泥固化、沥青固化、塑料固化、熔融固化、石灰固化。 6.固体废弃物的水分存在形式有间隙水,毛细管水,表面吸附水和内部水。 7.浮选所需药剂有捕收剂、起泡剂、调整剂。 8.厌氧消化分为水解,产酸和产甲烷三个阶段。 二、选择题(20分) 1.城市生活垃圾的产污系数一般用每人每天的垃圾产量来表示,下面给出的数据,哪一个更接近我国目前大中城市的实际垃圾产污系数 B kg/人.天 A. 0.5-0.7 B. 0.7-1.5 C. 1.5-2.0 D.2.0-2.5 2.重介质分选时,下列物质中常用来作为重介质的为 B 。 A.粉煤灰 D. 硅铁 C. 粘土 D.炉渣 3.通常采用浓缩法去除的是污泥中的 A 。 A.间隙水 B.毛细水 C. 表面吸附水 D.内部结合水 4.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停留时间最长的阶段是 C 。 A. 干燥段 B. 燃烧段 C. 燃烬段 5.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厂技术评价指标”中规定:堆肥产品的含水率必须小于 C 。 A. 20% B. 30% C.35% D. 40% 6.根据世界各国垃圾焚烧炉的使用情况, A 焚烧炉应用最广且技术比较成熟,其单台日处理量的范围也最大。 A.机械炉排式 B. 流化床 C. 回转窑式 D. 熔融气化 7.对于高放射性的固体废物,主要采用 B 法进行固化处理。 A.水泥固化 B.玻璃固化 C.塑料固化 D. 自胶结固化 8.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时,剩余污泥的体积通常只占到处理废水体积的 A 。 A.1%以下 B.1-5% C.5-10% D. 10-15% 9.固体废物焚烧烟气处理时,采用活性炭吸附法主要是为了去除D 。 A. 烟尘 B.SO2 C. HCl D. 二噁英 10.医疗垃圾一般采用 A 方法进行处理。 A.焚烧 B.填埋 C.堆肥 D.消毒后填埋 三、判断题(15分)(1表示正确)(0表示错误) 1.我国实行二级处理的城市污水污泥产生量中,初沉污泥比生化污泥量大。( 1 ) 2.好氧堆肥中,温度的升高是由微生物降解有机物释放热量引起的。( 1 ) 3.高温好氧堆肥中,当有机质含量小于20%时,不能产生足够的热量来维持化过程所需要的温度,影响无害化,同时还限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导致堆肥工艺失败。( 1 ) 4.堆肥设备的发展趋势是小型化、移动化、专业化。( 1 ) 5.由多台焚烧炉组成的生活垃圾焚烧厂,烟气可以采用多个烟囱分散排放。(0 ) 6.若燃烧反应处于扩散区,则强化燃烧过程的主要手段是增加气体流速,减小颗粒直径而达到( 1 )。 7.水力跳汰分选时,密度小的颗粒集中到底层,大的则集中于上层。(0 ) 8.粉煤灰的颜色越深,含碳量越低。(0 )

河南城建学院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化学-B卷答案

河南城建学院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 《生物化学(二)》试题(B卷)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词2分,共10分) 1.柠檬酸穿梭:是指线粒体内的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然后经内膜上的三羧酸载体运至胞液中,在柠檬酸裂解酶的催化下,需消耗ATP将柠檬酸裂解成草酰乙酸和乙酰CoA,后者就可以用于脂肪酸合成,而草酰乙酸脱羧成丙酮酸,丙酮酸经内膜载体运回线粒体,丙酮酸在丙酮酸羧化酶作用下重新生成草酰乙酸,又一次参与转运乙酰CoA的循环。 2.一碳单位:氨基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称为一碳单位。 3.糖异生:是指从非糖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生糖氨基酸、甘油等在肝脏中合成葡萄糖的过程。 4.痛风:生理情况下嘌呤合成与分解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尿酸的生成与排泄也较恒定。当体内核酸大量分解(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或食入高嘌呤食物时,血中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过饱和形成结晶,沉积于关节、软组织、软骨及肾等处,而导致关节炎、尿路结石及肾疾患,称为痛风。 5.转录因子:能够结合在某基因上游特异核苷酸序列上从而调控其基因转录的一类蛋白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氧化供能、合成糖原、转变成非糖物质 2.再合成氨基酸合成糖和酮体 3.葡萄糖酵解 4.蛋白质;RNA 5.模板链;编码链 三、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C 2. B 3.E 4.D. 5.D、 6.E 7.B. 8.C 9.A 10.C 四、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所选答案中有一项错误将不得分,选择不全但所选答案正确者适当得分。) 1、ABCE 2、BD 3、ABCD 4、CD 5、ABCE 五、辨析并改正(每题1.5分,10题共15分。请在你认为正确划“√”,在你认为错误划“×”,纠正错误并写出正确答案,判断正确得0.5分,改正正确得1分。) (对√)1 (对×)2、改正:2个。 (错×)3、改正:只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中。(对√)4、 (错×)5、改正:部分线粒体,部分细胞溶胶。(对√)6、 (错×)7、改正:同一物质在在体内氧化和在体外燃烧,只要产物相同,就会生成相同的能量,与代谢途径无关。(对√)8、 (错×)9、改正:GTP(错×)10、改正:有氧无氧都可进行。 六、问答题(共35分) 1.在糖代谢过程中生成的丙酮酸可进入哪些代谢途径?(4分) ①还原为乳酸(1分) ②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1分) ③羧化为草酰乙酸,为三羧酸循环提供草酰乙酸(1分) ④糖异生(1分) 2.柠檬酸循环中并无氧的参加,为什么说它是糖的有氧分解途径?(5分) 答:柠檬酸循环中,有3处脱氢反应生成3分子NADH+H+,有一处脱氢生成1分FADH2 ,NADH+H+和FADH2通过呼吸链传递使H与氧结合生成水,同时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3分) 相关反应有:1)异柠檬酸+NAD+→草酰琥珀酸+ NADH+H+ (0.5分) 2)α-酮戊二酸+NAD+→琥珀酰CoA+ NADH+H+ +CO2(0.5分) 3) 琥珀酸+FAD →延胡索酸+ FADH2(0.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