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生态经济带氢能运输走廊发展分析

淮河生态经济带氢能运输走廊发展分析
淮河生态经济带氢能运输走廊发展分析

淮河生态经济带氢能运输走廊发展SWOT 分析

张亮亮1,2,刘勇2,周凌云3

(1.北京交通大学,北京100044;2.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南京210013;3.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运输及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针对汽车等载运工具消耗石油资源迅速增长而石油资源不足问题,用氢能做汽车等载运工具的燃料,是解决载运工具燃料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国内已在江苏沿海建成非并网风电制氢示范工程,并规划建设沿淮千里淮河氢能运输走廊。本文通过SWOT (strengths,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 )分析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氢能运输走廊发展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威胁同在,并提出了淮河生态经济带氢能运输走廊发展目标。最后,本文提出了淮河生态经济带氢能运输走廊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氢能源汽车;运输走廊;加氢站;SWOT 分析

[中图分类号]U1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42(2015)03-0096-04

1前言当今世界能源危机日益凸显,目前所用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均属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汽车等载运工具保有量的快速增加,数亿机动车辆等载运工具消耗世界年开采石油量的50%以上。针对汽车等载运工具消费迅速增长与石油供应不足矛盾日渐突出的问题,氢能汽车等技术具有效率高、续驶里程长、绿色环保、过载能力强、低噪音、设计方便灵活的优点,在实现道路交通、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方面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1]。用氢做车用燃料,积极研发、推广氢能汽车,是全球解决汽车等载运工具燃料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2,3]。因此,发展氢能源汽车等载运工具是解决我国能源与环保问题的有效途径,符合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是未来我国载运工具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4,5]。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1000km ,其中河南境内364km 、安徽

境内436km 、江苏境内200km 。淮河流域是人口、

城市和产业密集地区,也是我国典型的传统农区和华夏文明积淀深厚的地区。同时,淮河流域是我国区域经济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机遇,制定根治淮河和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引导社会各方面增加投入,努力把淮河打造为我国第三条出海黄金通道,把淮河流域打造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之后的第四增长极,可使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当前和未来时期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支点。同时,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也是中国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迫切的地区。

因此,依托淮河流域及沿海地区丰富的风电资源,可以建设2×107~4×107kW 大规模海上风电和沿淮低风速风电,以及利用非并网风电直接制氢氧能源,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氢能运输走廊具有显著的国内外影响力,对推进我国氢能利用和温室气体减

[收稿日期]2014-12-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区域物流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机理及和谐性辨别研究”(7140309)

[作者简介]张亮亮,1986年出生,男,江苏徐州市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综合交通运输规划;E-mail :zh_angliangliang@https://www.360docs.net/doc/ac17212537.html,

排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2淮河氢能运输走廊发展SWOT 分析SWOT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 )分析作为一种能够迅速掌握,容易使用的竞争态势的系统分析工具,其主要目的在于对企业的综合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识别各种强项、弱项、机会和威胁因素,并特别地将其中与战略相关的因素分离出来。所谓“优势(strengths)”是指政府发展规划、建设项目或者企业发展自身所具备的技术优势、投入优势等,通过发挥政府发展规划、建设项目或者企业发展的优势,提高自身竞争力,进一步推动规划发展。“劣势(weaknesses)”是指政府发展规划、建设项目或者企业发展自身所具备的劣势,通过克服劣势,消除自身发展短板,使政府规划、建设项目或者企业更好的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 )”是指某项环境因素有利于政府发展规划、建设项目或者企业发展,或是这些因素本身就能创造一些获利或产生利用的可能。“威胁(threats)”是指某项环境因素对发展规划、建设项目或者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会阻碍政府发展规划、建设项目或企业发展的获利和成长。淮河氢能运输发展SWOT 分析如图1

所示。图1淮河氢能运输发展SWOT 分析Fig.1SWOT analysis of hydrogen transport corridor along Huaihe River development 2.1优势分析1)节能减排效果明显。氢能运输走廊建设将推动节能减排示范建设,促进城市群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坚持能源开发与节能并重、把节能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能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

约能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

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

2)氢能资源丰富。丰富的氢能是保障氢能运输走廊建设的必要基础。江苏沿海风电场(海上风电三峡)可以建设2×107~4×107kW 大规模海上风电和沿淮低风速风电,这保障了氢能运输走廊所需氢能的持续供应。

3)氢能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优势明显。基础设施是氢能汽车研发以及商业化的瓶颈之一。沿淮氢能运输走廊可以高速公路、航道为基础,在现有加油站、港口、在建高速公路加油站的基础上修建加氢站,氢气以管道或拖车输送至各加氢站,并在加氢站自备电解水制氢设备,完善氢气供应链体系,快速推进氢能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以分段实施,以江苏沿海风电场为中心推动大丰-淮安-蚌埠的氢能运输走廊基础设施建设,进而推进淮河沿线其他路段建设。

2.2劣势分析

1)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大。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资金巨大。例如,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提供的研究报告指出:利用现存的或者相近

的商业技术来建造氢生产基础设施的成本将高

达6000多亿美元。目前,每辆燃料电池车的成本

高达2万美元,如此高昂的成本限制了氢能技术的

广泛应用和规模化生产。

2)氢能汽车安全性较差。氢气密度小、容易着

火和气化,因此,在氢气的制取、储存和运输过程

中,都可能面临泄漏和爆炸的危险,而现在的技术

条件还无法完全保证氢能在不同状况下的安全

性能。

3)我国氢能核心技术存在差距。我国虽然有一批汽车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业已在新能源汽车、

电池等关键零部件领域形成较强研发能力和较高

技术水平,但还面临着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

核心技术的瓶颈问题。

2.3机遇分析

1)国外重视发展氢能运输走廊。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氢能汽车发展,日本规划到2025年,实现氢能源动力汽车整车价格拥有与同规格混合动力汽车竞争的能力,在世界上率先实现氢能源动力汽车的市场普及与扩张。美国、英国、

德国、挪威、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都进行了氢能汽车的长距离运行示范,并规划建设了氢能高速公路。

2)政府高度重视。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对自主创新的新能源汽车实施政府优先采购。同时要求“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启动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给予补贴,支持大中城市示范推广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要制定规划,优先在城市公交、出租、公务、环卫、邮政、机场等领域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2.4威胁分析

1)电动汽车、液化天然气汽车对氢能汽车威胁。由于电动汽车、液化天然气汽车技术成熟,且成本相对较小,在新能源汽车中占有较大比重,且充电站、液化天然气加气站比加氢站在建设成本、技术要求等方面有着较大优势,对氢能汽车和氢能高速公路发展有着较大的威胁。

2)发展面临资金约束,地方融资能力较弱。沿淮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沿淮高速公路、航道、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资金巨大,建设过程中往往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

3淮河生态氢能运输走廊建设的战略意义

加快淮河氢能运输走廊建设与发展,是淮河航运开发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对优化交通能源结构、带动城市综合发展、促进城市群的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等均有重大作用。千里淮河氢能运输走廊的基本思路是:以淮河流域风电场为依托,建设沿淮氢能运输走廊示范区;以淮河干流、入海水道为中心,重点突破,带动淮河支流、京沪运河、公路等氢能运输走廊建设;循序渐进,依次推动,从淮河干流地区向东中部地区扩散,带动我国氢能运输走廊建设。

建设节能减排示范氢能运输走廊。以淮河流域港口为平台,以淮河氢能运输走廊开发为契机,从产业低碳化、交通清洁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等方面全面开展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打造发展新型能源交通的先导区。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加快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为战略任务,不断优化交通运输用能结构,着力强化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新任务、新要求纳入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整体部署中统筹推进,把低碳发展作为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努力提高交通运输行业低碳转型的综合能力,形成我国发展新型能源交通的先导区,为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目标做出贡献。

构建氢能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带。以调整交通装备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打造高质高端高效氢能交通装备制造业为目标,以自主创新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为动力,坚持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产业园区为支撑,推进淮河流域氢能交通装备制造业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产品配套水平和产品品牌附加值。重点发展风电及制氢装置和天然气船舶、汽车及零部件,大力推动交通装备产业走创新驱动、集约带动的发展道路。

4建设沿淮氢能运输走廊的政策建议

氢能汽车产业、氢能轮船产业等在目前看来,还须从长远目标出发,进行规划和扶持,由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和研发机构等共同努力进行氢能运输走廊的推广示范。

1)由政府出台氢能运输走廊建设的相关产业政策,实施氢能补贴政策,减免有关税收,落实扶持氢能汽车产业政策,颁布氢能站点土地征用政策,为氢能应用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扫清障碍。

2)建设国家级氢能研发机构,设立氢能技术研发基金,制定氢能相关国家标准,强化多层次科研机构和人才科研团队建设,推动氢能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3)氢能汽车等载运工具开发技术是发展能源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因此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4)制定氢能产业投融资保障措施,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投融资模式,建设投融资多元化主体。

5)推进淮河流域氢能交通装备制造业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产品配套水平和产品品牌附加值。

5结语氢能汽车等载运工具及其相关技术已具有进行长距离、规模化、商业化示范的基础。淮河生态经济带氢能运输走廊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规模化制氢、储氢及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本文利用SWOT 分析方法找出了淮河生态经济带氢能运输走廊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带来机遇与威胁因素,并提出了建设沿淮生态经济带氢能运输走廊的发展政策,对制定淮河生态经济带氢能运输走廊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成涛,谢起成,陈全世,等.氢能源在863燃料电池城市客车上的应用[J].中国科技成果,2004,5:18-23.

[2]颜卓勇,张萍,方敏,等.建设京沪沿海氢能高速公路的可

行性及政策建议[C]//新形势下长三角能源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对策——第八届长三角能源论坛论文集,2011:129-131.[3]顾为东,张萍,颜卓勇.中国·沿海(京沪)氢能高速公路示范

区发展战略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2,1:21-28.

[4]欧阳明高.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与对策[J].汽车工程,2006,28(4):15-19.

[5]杨萍,易克传.后危机时代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SWOT 分

析[J].经济问题探讨,2011,3:18-23.Development of

hydrogen

transport

corridor along Huaihe River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based on SWOT method

Zhang Liangliang 1,2,Liu Yong 2,Zhou Lingyun 3(1.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China ;2.Jiangsu Academy of Macroeconomic Research ,Nan-jing 210013,China ;3.Transportation and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Academy of Railway Sciences ,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automobile consumption and lack of oil resources ,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vehicle fuel by using hydrogen energy.In China ,we have built a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hydrogen demonstration project in Jiangsu coast.And the government has planned the transport corridor construction along thousands of miles along Huaihe River.The research shows that Huaihe river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de-velopment of hydrogen highway has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by SWOT method.Finally ,the research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e on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gen highway.

[Key words ]hydrogen energy cars ;transport corridor ;hydrogen refueling stations ;SWOT method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学院·091·沈超·09271143 【摘要】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文化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文章就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索。 【关键词】区域文化;区域经济;影响;作用 【正文】 一、区域文化的形成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即“知识、信仰、、道德、、习俗,以及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哈耶克认为“文化乃是一种由习得的行为规则构成的传统,这种规则可能起始于人类所拥有的不同的环境情势下知道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能力”。虽然人们对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普遍认识到文化是由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等多个层面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文化的内容不仅包括生产、生活用具和其他物质产品,而且也包括最基本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宗教、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风俗习惯等。 在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及历史发展进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并进而形成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演变,各个文化群体流派的交流碰撞的深度、广度、频度的不同,以及各地长期以来独特的不对称的文化心理积淀,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不同区域内人们各有千秋而又相对稳定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性格特色和心理特征,也创造了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成果。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某些地理区域出现了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质,其居民的语言、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及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区域文化就这样产生了。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与其他区域的文化相区别。 二、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 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经济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

淮河生态经济带最终稿全本

淮河生态经济带最终稿全 本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 研究报告 课题组 二0一四年十月

前言 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介于和两流域之间,水系密布,纵横交错,跨越我国中东部五省40个地市,160个县(市),面积为27万km2 ,耕地亿亩,总人口为亿人,人口密度为全国之最。淮河从古自今不断祸害沿河两岸,仅20世纪以来,就发生了1931年、1954年、1991年等十余次特大洪水,直至2007年仍炸坝泄洪。目前,淮河仍面临巨大压力,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洼地涝旱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突出、水土流失等亟待解决1。因此,长期以来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1951年,毛泽东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经过60余年的持续治理,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灌溉、航运、供水、发电等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减灾兴利能力得到显着提高,水利在促进流域经济发展,保障供水和粮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淮河治理和保护的任务愈加艰巨复杂。 新中国60年来淮河流域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力所限,淮河治理只能以蓄洪、排洪、减灾为主。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已经具备了根治与开发淮河的基础条 1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于2012年4月14日在安徽合肥召开治淮高层研讨会的讲话

件,可以使淮河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的黄金水道。 本课题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淮河以蓄洪排洪为主的传统举措,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综合发展的新思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淮河流域建设成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流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构建和谐社会,造福两岸人民的“生态经济走廊”。 什么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按照“流域经济”理论,促进淮河流域上中下游要素集聚,将淮河建设成为连接东中部地区的黄金通道,贯通上下游“经济流”,坚持“一个方针、两项转变、三个亮点、四大基地、五个结合”发展思路,高起点整体规划,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流域经济转型升级,注重保障改善民生,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建成美丽淮河与生态经济带,推动淮河流域成为我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一个方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流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两项转变:以流域协调发展作为切入点,由淮河治理向全流域综合开发转变;以流域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切入点,推动淮河流域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变。

论述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概要:针对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撰文指出,中国经济改革深化和金融开放加快都需要健全和完善文化体制和文化建设。社会基础、专业技术以及高端品质的文化体制和社会意识,对当前中国的经济和金融行业至关重要。 如果透彻分析当前全球面临的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就会发现其独特性来自于国家文化意识和文化体制,就会发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对国家经济的利益支持。 以美国为例,观察美国非常独特的金融危机模式,最直接的感觉就是:美国作为金融危机受害国,美元却受到极大的追捧和持有,完全有违于金融危机冲击货币和投资偏好这一普遍规律,全球都在积极购买美国国债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和例证。这种独特的现象来自于什么呢?据笔者观察,来自于美国有效和积极的文化战略和意识。也就是说,美国文化概念高度集中于对美国经济金融问题的表述,美国发达的网络和媒体的焦点都集中于美国的问题、压力、矛盾和困难,而严重忽略美国的实力、势力和地位,进而造成全球采取救助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倡议和行动。但实际上,发达国家才是财富积聚的主要地区,是经济发达繁荣的重要力量,更是经济体制和货币模式的主宰。 美国文化战略的有效性是不容忽视的。比如2007年7月美国暴发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金融危机,但是美国经济依然世界第一。美国经济率先发达国家走入经济复苏,美国金融率先国际金融进入稳定盈利,在此过程中美国的文化基础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略的。因为美国文化的底蕴在于风险意识、紧迫意识、改革意识,进而不断渲染自己的问题,不断表述自己的压力,而不是宣传自己的优势、实力乃至霸权。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金融文化意识值得反思。面对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我们的总结和回顾更多停留在进步与发展层面,对问题和困难有所忽略,这是我们发展观念的巨大误区。其原因是我们的文化意识以突出进步与发展为主,但结果却承受了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们的汇率改革不能脱离中国实际状况,尤其是国情与特色。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型金融危机,中国受到的打击和冲击并不亚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其中汇率是一个重要环节,进而带来观念、制度和效率的严重不足与滞后。这就需要思考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向与模式,尤其是文化体制和观念的偏差带来对专业金融的认识不足和错觉。我们的金融改革过于注重形式上与国际接轨,严重忽略精神、文化和品质的对接,进而造成形似神不似的面子工程,使得我们的经济利益和金融利润受损,不利于中国经济持续和长远的发展,所以说,怎样改变自己的文化意识是中国发展的关键因素。30年前,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的优良品德体现在全民向心力和凝聚力方面,社会普遍性的文化概念是国家利益、企业责任和社会道德,先人后己、先大家后小家,这种朴素的文化概念使整个国家发展起来。然而市场经济改革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因素。单纯的市场化、利润化、商业化出现一些发展扭曲现象,进而破坏了中国人民的幸福指数,破坏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这些都需要以文化体制、意识、观念的全面修复和改革,来促进和刺激中国经济正常、合理和高效的发展。基于上述问题的分析论证,中国经济改革深化和金融

淮河生态经济带最终稿全本(20140924)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 研究报告 课题组 二0一四年十月

前言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水系密布,纵横交错,跨越我国中东部五省40个地市,160个县(市),面积为27万km2 ,耕地1.9亿亩,总人口为1.7亿人,人口密度为全国之最。淮河从古自今不断祸害沿河两岸,仅20世纪以来,就发生了1931年、1954年、1991年等十余次特大洪水,直至2007年仍炸坝泄洪。目前,淮河仍面临巨大压力,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洼地涝旱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突出、水土流失等亟待解决1。因此,长期以来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1951年,毛泽东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经过60余年的持续治理,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灌溉、航运、供水、发电等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减灾兴利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水利在促进流域经济发展,保障供水和粮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淮河治理和保护的任务愈加艰巨复杂。 新中国60年来淮河流域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力所限,淮河治理只能以蓄洪、排洪、减灾为主。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已经具备了根治与开发淮河的基础条件,可以使淮河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的黄金水道。 1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于2012年4月14日在安徽合肥召开治淮高层研讨会的讲话

本课题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淮河以蓄洪排洪为主的传统举措,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综合发展的新思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淮河流域建设成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流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构建和谐社会,造福两岸人民的“生态经济走廊”。 什么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按照“流域经济”理论,促进淮河流域上中下游要素集聚,将淮河建设成为连接东中部地区的黄金通道,贯通上下游“经济流”,坚持“一个方针、两项转变、三个亮点、四大基地、五个结合”发展思路,高起点整体规划,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流域经济转型升级,注重保障改善民生,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建成美丽淮河与生态经济带,推动淮河流域成为我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一个方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流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两项转变:以流域协调发展作为切入点,由淮河治理向全流域综合开发转变;以流域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切入点,推动淮河流域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变。 三个亮点:解决淮河水患;构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四大基地:全国新型煤盐碱化工与新材料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重要能源保障基地。

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了静止不变的状态,处在不同的变迁之中。促成世界经济发展趋热的几组因素是:文化因素、生态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国际交往因素等。社会变迁的速度取决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但物质文化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基础,物质文化的积累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率与文化积累率。文化因素提供一种价值观直接影响人们的意识,其社会功能主要是为经济生产和政治生产提供某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从亚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比较好的新加坡的经济启示中,看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新加坡在建国后短短10多年里,能将一个脏、乱、落后的殖民地建设为市容整洁美丽、社会秩序井然,人民有礼守法、官吏廉洁高效,人民积极向上的国家,被人们称其为新加坡独特的文化。新加坡领导层认为,亚洲文化强调社会的力量,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的权利。东方型的价值观和西方型的价值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从这样的基本认识出发,新加坡选择了东方文化为其基调。新加坡领导层还认为,“没有一个亚洲社会”能够成功地模仿西方文化的“样板”。8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培养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弘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方传统文化。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实现其宏伟经济目标的同时,在国民精神建设方面着力宣传共同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强调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新加坡政府把这一做法视为儒家思想的现代化。儒家思想产生于古代中国乡村的农业社会,而现在的新加坡是个城市化的工商社会,故儒学必须现代化才能与新加坡的现实相协调。——从新加坡经济起飞的过程中,看教育文化的作用。新加坡在发展中经济处于先进行列,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经济起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十分重视文化教育,通过教育为其经济发展提供素质良好的人力资源,促进生产的高速发展,从而为新加坡现代化的实现铺平了道路。——从新加坡的廉政建设中,看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在南巡重要谈话中讲到: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的确,新加坡在亚洲国家中不仅以高速增长的经济成就闻名,而且其良好社会秩序令人瞩目。新加坡长期以来不仅一直把官员廉洁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长年坚持不懈地对全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一,政府十分看重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导官员和人民要团结,克己奉公,为国为民,尊老爱幼等,使新加坡成为东方文明的礼仪之邦。其二,政府要求其公职人员以东方伦理道德陶冶品德和情操,带头廉洁奉公,反对特权和谋取私利,特别要求国家高级官员树立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家和人民多作贡献,以自己廉洁公正的道德形象去影响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其三,政府每年都要发动各种形式的文明活动,人人都要学习文明礼貌的语言和行为,通过这些形式培育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也为造成一个廉洁的道德氛围提供了良好环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素,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振兴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有目共睹。中国的经济建设正信心百倍地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手抓以现代科技为标志的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以现代社会主义文化为标志的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成果将呈现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涌现和创造。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只意味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振兴,而且意味着社会主义和中国文化的振兴。人类社会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新成果,都是在继承、吸收、消化、综合前

国务院关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国家规范性文件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ac17212537.html,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s://www.360docs.net/doc/ac17212537.html, 国务院关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 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省人民政府,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报送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送审稿)的请示》(发改地区〔2018〕945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着力推进绿色发展,改善淮河流域生态环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进民生福祉,加快建成美丽宜居、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生态经济带。 三、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省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完善工作机制,将《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要改革任务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衔接起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规划》实施中涉及的重大事项、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按规定程序报批。 四、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指导,围绕《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研究制定具体政策,在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措施实施、重点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同时,注重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环境,为增强淮河流域经济发展动力提供有力支撑。 五、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综合协调与服务,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推动《规划》目标任务落实。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 2018年10月6日 来源: https://www.360docs.net/doc/ac17212537.html,/fg/detail2089775.html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主要内容: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马克斯.韦伯的看法是对的:“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韦伯把东西方社会所以会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归结到彼此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领域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内在要求,是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对信息时代世界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的敏锐反映和准确把握,是对文化认识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十六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文化的战略任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能力。同其他领域的创新相比,文化创新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文化创新;二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实力竞争。大力发展高科技媒体及相关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信息技术的联姻,才能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三是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推动文化创新,还是应用高新技术发展文化产业,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根本之点在于构筑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高。在我国,不仅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来支撑,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趋势。显而易见,文化竞争力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强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不单是要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能力,而且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协调一致的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淮河生态经济带氢能运输走廊发展分析

淮河生态经济带氢能运输走廊发展SWOT 分析 张亮亮1,2,刘勇2,周凌云3 (1.北京交通大学,北京100044;2.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南京210013;3.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运输及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针对汽车等载运工具消耗石油资源迅速增长而石油资源不足问题,用氢能做汽车等载运工具的燃料,是解决载运工具燃料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国内已在江苏沿海建成非并网风电制氢示范工程,并规划建设沿淮千里淮河氢能运输走廊。本文通过SWOT (strengths,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 )分析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氢能运输走廊发展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威胁同在,并提出了淮河生态经济带氢能运输走廊发展目标。最后,本文提出了淮河生态经济带氢能运输走廊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氢能源汽车;运输走廊;加氢站;SWOT 分析 [中图分类号]U1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42(2015)03-0096-04 1前言当今世界能源危机日益凸显,目前所用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均属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汽车等载运工具保有量的快速增加,数亿机动车辆等载运工具消耗世界年开采石油量的50%以上。针对汽车等载运工具消费迅速增长与石油供应不足矛盾日渐突出的问题,氢能汽车等技术具有效率高、续驶里程长、绿色环保、过载能力强、低噪音、设计方便灵活的优点,在实现道路交通、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方面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1]。用氢做车用燃料,积极研发、推广氢能汽车,是全球解决汽车等载运工具燃料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2,3]。因此,发展氢能源汽车等载运工具是解决我国能源与环保问题的有效途径,符合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是未来我国载运工具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4,5]。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1000km ,其中河南境内364km 、安徽 境内436km 、江苏境内200km 。淮河流域是人口、 城市和产业密集地区,也是我国典型的传统农区和华夏文明积淀深厚的地区。同时,淮河流域是我国区域经济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机遇,制定根治淮河和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引导社会各方面增加投入,努力把淮河打造为我国第三条出海黄金通道,把淮河流域打造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之后的第四增长极,可使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当前和未来时期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支点。同时,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也是中国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迫切的地区。 因此,依托淮河流域及沿海地区丰富的风电资源,可以建设2×107~4×107kW 大规模海上风电和沿淮低风速风电,以及利用非并网风电直接制氢氧能源,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氢能运输走廊具有显著的国内外影响力,对推进我国氢能利用和温室气体减 [收稿日期]2014-12-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区域物流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机理及和谐性辨别研究”(7140309) [作者简介]张亮亮,1986年出生,男,江苏徐州市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综合交通运输规划;E-mail :zh_angliangliang@https://www.360docs.net/doc/ac17212537.html,

当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浅析

浅析当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湖北孝感市为例【摘要】孝感是一个典型的孝文化城市,也是一个特色民俗和民间艺术丰富的城市。从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与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分析孝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孝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携手共进,以孝文化为主题,在孝文化资源开发中充分发挥民俗和民间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孝感市孝文化资源旅游区域经济影响 【引言】我国已经开始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武汉为核心,以孝感等周边城市为外围的“1+8”城市圈正在形成,通过整合区域内资源分布,优化资源配置,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共同发展,努力打造华中地区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实现整个区域的整体效应和综合效益。对孝感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巨大发展机遇。本文旨在通过对孝感文化现状的分析与探讨,对促进孝感市经济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正文】 一、孝感文化独特,别具魅力,孝文化尤为突出。 孝感有秦代的竹简、楚国的墓群、伍子胥避难的庙宇、新四军的旧址、李白生活过的白兆山等文化遗存;汉川的花鼓、云梦的皮影、安陆的漫画等民间文艺;还有孝感的米酒麻糖、云梦的鱼面、安陆的银杏、大悟的板栗等商业品牌;以及应城的温泉、孝昌的观音湖、孝感的双峰山等旅游景点。 然而,孝感最为突出的文化就是孝文化。孝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孝感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孝文化资源。史料记载,公元454年,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因有感于当时安陆县东部一带孝风昌行,孝子甚多,将此地单独建县,取名为孝昌。后唐同光年间,为避皇帝讳,而将“孝昌”改为“孝感”,孝感因此而得名并沿用至今。1000多年来,在孝感这块土地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孝行感天”的孝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西汉时“卖身葬父”的董

淮滨县淮河生态经济带情况汇报

淮滨县淮河生态经济带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淮河生态经济带最早由江苏淮安市发起,2012年上半年,江苏宏观经济研究所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承担“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先导区”、“淮河生态走廊”研究课题,随着研究逐步深入,沿淮信阳、盐城、淮南等地相继加入委托,课题名称更改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 目前规划中的淮河生态经济带涉及苏、鲁、皖、豫、鄂五省,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8亿人。规划的核心是打破行政区划藩篱,依托淮河发展流域经济带,即通过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淮安、蚌埠、信阳三个核心城市的迅速崛起,三个核心城市带动十几个县级城市的发展,进而形成“一带三核多节点”的空间结构格局,使之成为我国中东部地区协调发展的示范区。通过规划的实施,淮河将成为中国第三条黄金水道,将来有可能成为货运量超过珠江、仅次于长江的黄金水道;淮河生态经济带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的第四个增长极;淮河生态经济带将成为支撑改革开放第四个十年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二、进展情况 2012年7月上旬,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所院长顾为东一

行七人在省、市发改委领导陪同下,首次来到淮滨调研。2013年4月中旬和5月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共中央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一行先后两次来淮调研构 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并提出要通过淮河经济带的构建,使淮河成为继珠江和长江之后的中国第三个通海的黄金水道,使淮河经济带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之后的中国第四个经济增长极,同时也成为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第四个十年的经济增长极的规划构想。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组织开展了“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战略规划研究,现已初步成稿,准备向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通报,有望上升为国家战略。 淮河生态经济带原规划为“一带双核多节点”,即只有淮安、蚌埠两个重要节点而未考虑将信阳纳入“节点”之中,在2012年7月来淮调研时,我县及时扑捉到“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的重大机遇及战略意义,积极向调研组建议将信阳市纳入到重要“节点”之中,县领导为此多次赴京汇报,最终于2012年10月30日,课题组在北京钓鱼台大酒店召开“淮河生态经济带中期成果”座谈会时,初步形成了“一带三核多节点”的战略构思。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邀请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共中央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于2013年4月中旬和5月下旬先后来淮调研,并最终将信阳纳入到“核心城市”之中,形成了目前“一带三核多节点”的规划。

淮河生态经济带信阳区域综合交通规划(政协调研材料)(1)

淮河生态经济带信阳区域综合交通规划 (市政协调研汇报材料) 信阳市地处淮河流域上游,处于中原城市群,武汉经济圈,皖江城市经济带结合部,是连接我国东西部最便捷的通道之一。截至2013年底,全市(不含固始)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1779.417公里,公路密度为136.98公里/百平方公里。京广、京九铁路、京广高铁和G106、G107与京港澳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淮固高速公路纵贯市境南北,宁西铁路、312国道和沪陕高速、息淮高速公路横穿市境东西,在信阳形成多重"十字"交叉,已经通航的淮河航道通江达海;信阳市是全国196个、河南省9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之一。 目前,信阳主要以公路、铁路运输为主,且公路与铁路、航空、水路外部枢纽的联结度和利用率还很低,高速公路网对外与安徽、湖北还未实现多区域、多方向的衔接,全市公路网通车里程虽长、公路密度虽大,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只有474.64公里,一级公路通车里程只有85.97公里,还没有建成穿越市境、县境的快速通道,农村公路存在技术等级低、断头路等现象,尤其是沿淮河生态走廊的高等级公路连接不畅,淮河在我市境内达363.5公里,只有淮滨至固始三河尖省界76公里四级航道通航,水运优势没有得到发挥,且港航设施落后、效率不高,缺少多功能、综合性的内河港

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形成,各种运输方式间的衔接不够顺畅,没有把交通基础设施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 随着周边省市综合交通枢纽的快速发展,我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面临考验,为更好地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抢抓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历史机遇,着力构建淮河流域综合运输体系,不断完善流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争取到2030年前将我市建成“一环八射”的高速公路网、“一主六支”的水运网、“三纵一横”的铁路网,“四纵两横”的国道网,形成功能配套、布局合理、安全高效、生态环保,与周边区域紧密相连的一体化现代运输体系,支撑并引领信阳成为淮河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枢纽城市。 结合信阳交通运输发展实际,谋划了以下五类建设项目: 一、淮河信阳区域航运建设 进一步加强淮河航运开发建设,充分发挥淮河水资源综合效益,重点推进淮河淮滨至息县段航运工程,淮滨县公铁水港口物流项目,持续推进洪河、潢河、史灌河、白露河、浉河、灌河支流航运开发工程建设,泉河陈集鲍店至三河尖入淮口段航道通航项目,淮河三河尖至息县城关航道升级改造和息县城关至长台关段航运工程,淮河息县境内航运战备建设项目,形成以淮河干流航道为骨干,支流航道为基础的水运网。投资概算318.26亿元。 二、淮河信阳区域高速公路建设

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视察报告(发改委改)

关于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情况的视察报告 11月25日,市政协组织部分驻信省政协委员和市政协委员,在市政协主席王道云的带领下,就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情况进行了视察。委员们实地查看了淮滨县造船工业园区、“公铁水一体化”物流港和息县淮河水利枢纽、濮公山地质公园等项目,听取了市发改委和两县政府的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市政府副市长张明春,市政协副主席周冀荣、曹茂明、霍勇等参加了视察活动。 一、基本情况与重大意义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之间,包括鄂豫皖苏鲁5省40个地市181个县区,面积27万平方公里,耕地1.9亿亩,总人口1.8亿人,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 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工作先期由江苏省淮安市发起,后由安徽省蚌埠市、河南省信阳市共同参与,委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所做的一个研究课题。该课题研究的是如何按照“流域经济理论”,构建淮河干流区域一体化发展经济格局,从而推动我国东中部地区协调发展。 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对于推动我国东中部地区协调发展、带动信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推动流域整体发展。受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淮河流域长期处于五省的边缘地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欠

发达地区。目前,在全国大江大河中,唯独淮河流域缺乏国家层面区域发展战略支撑,淮河沿线逐渐沦为经济洼地。构建淮河经济带,可以实现与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带和长三角经济区的有效对接,进而为促进流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中部崛起创造条件。二是有利于转变淮河治理理念。淮河流域自古以来灾害不断,防洪标准只有五年一遇或十年一遇。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通过工程措施,转变淮河由防范水患向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治理理念,将防汛、灌溉与航运、农业、工业之间统筹考虑,实现洪水资源化,使流域人民彻底摆脱旱涝灾害之苦,享受便捷的“黄金水道”。三是有利于打造国家粮食基地。淮河流域属于我国传统的粮食主产区,用不足全国1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23%的粮食,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基地。其中,信阳全市粮食产量连续7年超过110亿斤,占河南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一。通过流域治理,根治水患,淮河流域将新增1000万亩滩涂可供开垦,为打造国家级粮食基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四是有利于带动地方产业进步。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通过全流域的产业规划,加强地区间联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改造提升我市食品加工、纺织、造船、建材、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电子信息、现代家居、绿色食品、现代物流等优势主导产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有利于打造以珍珠岩、膨润土等特色资源为基础的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提升核心竞争优势。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一个地区或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的研究不仅仅要看各种 的统计数据,更要着眼于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每一种特定的经济现象背后都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与精神理念,它们影响着而人们在经济生中的这种取向,从而影响中经济的发展。我们要从生活的细节中去思考经济背后的文化根基,比如,iphone4s销售热潮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最大的魅力不在于功能与效用,而在于大量的第三软件供应商。 一、文化——根于经济,高于经济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说过,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整体,其核心是精神财富的传播与传承。而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因为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无论是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供给以及文化人才的培养,都需要经济资本的投入。而且经济发展的进程与形式决定了文化的结构与类型。就如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是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应。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这并不是说文化的发展是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的进行,因为文化并不是完全有经济所派生出的附属物品,它有其自身的独立性与稳

定性。它除了受经济的决定性作用以外还受历史积淀生活积累与社会潮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正是因为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稳定性,其对经济发展的反 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积极的文化会对经济的发展带来灵感与动力,而消极的文化则会带来惰性与锁定反应。只要在经济的发展种注入积极的文化因素,才是经济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最后还要注意的是,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非平均而囵统的 渗透在了整个经济生活当中,而是不同的层面现对独立的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例如,传统文化的影响虽然能到达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它的影响则是侧重于而人们的经济理念。 二、传统文化——经济生活的底色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反应民族特质与风貌的 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世界各地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他是人们精神世界于经济生活的底色。 不同的经济背后都有特定的文化积淀,而不同的文化也呈现在 不同的经济之中。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既有直接的对社会生产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对经济理念的影响。在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也有很深的底蕴,对当今经济生产的影响依然很深,尤其是在文化产业的领域,无论是古典书籍的出版还是传统的艺术表演,以及传统的手工产品的加工,都对当今的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们也在逐渐的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终审稿)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论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主要内容: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马克斯.韦伯的看法是对的:“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韦伯把东西方社会所以会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归结到彼此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领域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内在要求,是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对信息时代世界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的敏锐反映和准确把握,是对文化认识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十六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文化的战略任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

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记青水“三月三”畲族文化节 福建永安一中高二(4)班冯茗铭指导老师:熊萍 福建省永安市,全国十佳魅力城市之一,居于祖国东南丘陵一隅,山青水秀,文化气息浓厚,其中青水乡更是为她增色不少。青水畲族乡,是畲、汉两族聚居地区,被称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传统,城堡、古屋、古桥、古戏台,这里的古建筑大多始建于唐、宋、明、清时期,其中经久不衰的永宁桥古戏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世代传承的民间历史文化中,闻名遐迩的大腔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腔傀儡戏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此,这里更有独具特色的“傩狮”表演与畲族传统文化节日“三月三”等。 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显著增强,文化发展深深融入经济发展之中,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文化与经济又相互影响,文化是经济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化层面,而应通过加强文化建设,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发展,充分发挥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层次,促进青水乡更好更健康的发展。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如何将青水畲族丰富的文化财富转化为经济效益,鼓起农民腰包,拉动青水乡的发展成为了摆在乡政府面前的难题。 有挑战就有机遇,为了推动当地传统文化对旅游经济的发展,青水乡政府根据地方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首先,正值2006年永安市申报CCTV“中国魅力城市”之时,青水乡抓住机遇,将具有浓郁少数民族特点的“傩狮”表演与申报相结合,赴京表演而声名远扬。这样一来,不仅为永安市成功申报全国十佳魅力城市做了贡献,也让当地畲族文化大大方方地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同年,大腔戏成功申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是令青水乡一鸣惊人,从此,酒香开始慢慢散发,金子开始闪亮,传统文化在得以关注的同时将青水乡的名气传向四方。 名气是有了,可是如何才能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呢?青水乡政府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着力打造畲族文化交流地、乡村旅游目的地。同时认识到青水乡交通落后成为吸引客流的一个制约因素,于是大力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水泥路通向了家家户户。并且开展了青水乡沧海畲族村“美丽乡村”整治工程项目,面向社会招标,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加强

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文章就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索。 关键词:区域文化;区域经济;影响;作用 一、区域文化的形成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哈耶克认为“文化乃是一种由习得的行为规则构成的传统,这种规则可能起始于人类所拥有的不同的环境情势下知道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能力”。虽然人们对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普遍认识到文化是由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等多个层面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文化的内容不仅包括生产、生活用具和其他物质产品,而且也包括最基本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宗教、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风俗习惯等。 在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及历史发展进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并进而形成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各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演变,各个文化群体流派的交流碰撞的深度、广度、频度的不同,以及各地长期以来独特的不对称的文化心理积淀,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不同区域内人们各有千秋而又相对稳定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性格特色和心理特征,也创造了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成果。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某些地理区域出现了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质,其居民的语言、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及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区域文化就这样产生了。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与其他区域的文化相区别。 二、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 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经济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

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一种观点。这种观点就是“文化决定论”。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文化对经济的发展承担着决定性的作用,即符合现代精神的文化价值观对现代经济发展起着正面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国外关于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评价在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世界而与现代精神不符的、传统保守的文化价值观对经济的发展则起着负面的消极的阻碍作用。因此,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对其现代经济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在今天,一种文化是否适应现代工业化社会,关键是看其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因为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创新精神和观念对现代经济的主体即企业家的形成具有长久的基础性的影响。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分析经济增长的因素时指出,经济增长依赖于人们对工作、财富、节俭、生育子女、创造性、陌生人和冒险等等的态度 传统文化的塑造定形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主要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因素、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政治因素等。例如,一个靠近海洋的地区,人们由于经常下海,要和海浪、台风做生死搏斗,因而往往容易形成冒险精神和开放意识。而深居内陆山区的人们,对外交往困难,再加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不需要走出家乡,因而缺乏对外交流,长此以往,必将形成保守观念和封闭性格。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区域传统文化形成不同的类型,有的是具有丰富的创新意识的,有的是比较保守的,缺乏创新精神的。由此可见,创新精神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个地区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因素决定的。 从本质上说,传统文化所凝集的创新精神和开放观念是企业家精神形成的源泉,虽然企业家阶层的形成还受其他因素如国家政策及其经济环境的影响,但其作用均不能和传统文化的作用相提并论。改革开放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迅速生成了成千上万的企业家,而西部企业家却非常稀缺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以传统文化为源泉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和技术等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要素,都不过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外在因素或不可或缺的手段,它们只能在完善的经济制度中才能发挥出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