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八)修辞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八)修辞

展开全文

古汉语通论二十八

古汉语的修辞

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在这一节通论里,我们只选那些比较重要的,有助於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修辞手段来谈谈,目的只是帮助读者了解这些修辞手段,从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我们打算谈八个方面:(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委婉;(八)夸饰。

(一)稽古

稽古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这在古代作品里是一种颇为常见的修辞手段。例如: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韩非子·五蠹)

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苏轼喜雨亭记)

稽古有明有暗。以上都是明的稽古。暗的稽古,是假定读者通晓古籍,用不着说明是谁的事迹。例如:

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扬雄解嘲)

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或枉千乘於陋巷,或拥彗而先驱。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同

上)

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孔融荐祢衡表)扬雄《解嘲》的例子,我们在文选中已经注释过了。至於孔融《荐祢衡表》一例,那是引用《孟子》和《尚书》中的故事。《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於天下。”《尚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注:四岳,官名,一人而总四岳诸侯之事(依蔡沈说)。汤汤,水盛的样子。割,害。荡荡,广阔的样子。怀,包围四面。襄,泛出其上。下民其咨,百姓咨叹忧伤。俾,使。(yì),治。有能俾,有才能的人使他去治水。)孔融把帝尧求贤治水的事压缩成为八个字说出来,如果读者没有读过《孟子》和《尚书》,就不容易知道他的用意了。

(二)引经

引经与稽古的分别,主要在於:(一)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二)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试举数例如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梁惠王上)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系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左传僖公五年)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汉书·艺文志)

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人引《诗》,有时并不切合《诗经》的原意。例如《荀子·劝学》篇引《诗经·小雅·小明》:“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劝学》篇接着说:“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长於无祸。”《荀子》这里所谓“神”(人的精神修养),已经不是《诗经》的原意(天神);但是荀子要借化道来劝学,他就不能不这样引。《劝学》篇又引《诗经·曹风·尸鸠》:

“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下面接着说:“故君子结於一也。”《诗经》的“一”是“一致”的一(“均一”),《荀子》的“一”是“专一”的一,意义上很不相同。在上古时代这种作法是允许的。

先秦所引的经主要只有《诗经》《尚书》和《周易》三种。除经之外,还有所谓“传”。先秦所谓传,大约是一些传说(包括历史故事和格言)。《孟子》所谓“於传有之”(《梁惠王上》),《荀子》所谓“传曰”,都属於这一类。到了汉代,所谓传则包括那些当时不属於经而又与经相表里的著作,如《论语》之类(注:《史记·李将军列传》:“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传”指的是《论语》。)。

战国时代,引经成为风气。《论语》引《诗》两次,引《书》两次;《孟子》引《诗》已达二十六次,此外还引《书》两次。《荀子》引经更多,引《诗》竟达七十次,另外引《书》十二次,引《易》三次,此外还有“传曰”二十次。诸子当中,引经最多的是《荀子》。《墨子》虽不是儒家的著作,也引了几次《诗》《书》。

汉代以后,引经据典不限於《诗》《书》《易》三种了,还可以引《左传》《论语》《老子》《庄子》《韩非子》《管子》,甚至引用董仲舒的作品(注:例如杨恽《报孙会宗书》:“董生不云乎:‘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①@。当然,越到后代,可引的著作就越多了。这种引用一般著作的手法,是从“引经”发展来的。

(三)代称

代称的范围很广,下面分作八个方面来叙述:

1.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来指代该事物。例如: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潜桃花源记)

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战国策·楚策)

何为弃坟井,在山谷为寇也。(洛阳伽蓝记·王子坊)“二毛”是指花白头发,这是老年人的特征,借用来指代老年人。“黄发垂髫”

是老人和小孩的特征,借来指代老人和小孩。“带甲”是武装战士的标志,借来指代军队。“坟井”是古代乡里的标志,借用来指代乡里。

2.以部分代全体。有时候是以事物的主要部分指代该事物的全体,例如国风和大小雅是《诗经》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雅”可作为《诗经》的代称;《离骚》是《楚辞》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骚”可作为《诗经》《楚辞》的代称。试看下面的例子:

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文心雕龙·情采)

源其飙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沈约谢灵运传论)

有时是摘取一篇作品里的个别的词或词组指代整篇作品,例如:

子建函京之作,仲宣灞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沈约谢灵运传论)

(曹子建赠丁仪王粲诗:“从军度函谷,驱马过西京。”王仲宣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孙子荆陟阳候诗:“晨风飘岐路,零雨被秋岸。”王正长杂诗:“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至於像“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沈约《谢灵运传论》),则是以“上德”和“玄珠”分别指代老子和庄子的学说了(注:参看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3.以原料代成品。原料和成品是互相有关的事物,所以原料可以指代成品。例如《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铁是制造农具的原料,所以拿铁来指代铁制的耕田农具。又如《文心雕龙·情采》篇说:“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纲之上。”鱼纲是造纸的原料(注:参看第三册1135页注[11]。),所以拿鱼纲作为纸的代称。至於鸟迹,它不是文字的原料,而是文字的象征(注:参看第三册1134页注[10]。),也被用作代称,指代文字。

4.以具体代抽象。这是古人在修辞上常用的一种手法。试举“刑罚”的概念为例。“刑罚”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古人则常用刑具“徽索”、“缧绁”、“刀锯”等作为刑罚的代称:

范雎,魏之亡命也,折胁摺骼,免於徽索。(扬雄解嘲)

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沈溺缧绁之辱哉?(司马迁报任安书)车服不维,刀锯不加。(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再举“音乐”的概念为例。“音乐”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古人则常用音乐器材“丝竹”等作为“音乐”的代称: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5.以地代人(注:以地代人和下文以官代人可参看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姓名部分。)。古书中常见的一种是以做官的地点为人的代称。例如王勃《滕王阁序》:“睢园绿竹,气淩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彭泽代陶渊明,临川代谢灵运(注:陶渊明为彭泽令,谢灵运为临川内史。)。又如《世说新语·自新》篇:“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平原代陆机,清河代陆云(注:陆机为平原内史,陆云为清河内史。)。又如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昔称吾於颍川。”颍川代山嶔(注:山嶔为颍川太守。)。

6.以官代人。以官代人是表示尊重。上文所述的以地代人,实际上也是以官代人,只不过把官名隐去,只剩做官的地点罢了。司马迁把自己的父亲称为太史公而不称名,这是很明显地表示尊敬。甚至有简省官名,只剩两个字的,例如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后代也有人省称为右军。再举两个例子:

骠骑发迹於祁连。(扬雄解嘲)

(骠骑将军霍去病。)

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文心雕龙·颂赞)

(三闾大夫屈原。)

7.专名用作通名。古代汉语里,专名用作通名的例子很多。例如:

子之笑我玄之尚白,吾亦笑子病甚不遇俞跗与扁鹊也。(扬雄解嘲)

(俞跗、扁鹊都是良医的代称。)

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载谁赏。(孔稚圭北山移文)(尚子平、仲长统都是隐士的代称。)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

王阁序)

(杨得意是推荐者的代称,钟子期是知音者的代称。)

8.割裂式的代称。把古书中的一个词组割裂开来,用其中的一部分代替另一部分,这是割裂式的代称。例如《文心雕龙·熔裁》篇说:“及云之论机,亟恨其多,而称清新相接,不以为病,盖崇友于耳”;这里的“友于”指代“兄弟”。这是因为《尚书·君陈》篇说:“惟孝友于兄弟”,后人就截取其中的“友于”二字作为“兄弟”的代称。又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说:“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吞舟”为大鱼的代称。这是因为贾谊《吊屈原赋》说:“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吞舟之鱼?”桓宽《盐铁论·论菑》篇也说:“纲漏吞舟之鱼。”“吞舟”指代大鱼是当时的习惯用法,不单是丘迟这样用,《晋书·顾和传》也说:“和答王导曰:‘明公作辅,宁使纲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

这种代称破坏了语言的纯洁性,是应该批判的。

(四)倒置

由於对仗、平仄和押韵的要求,古代作家往往着意造了一些词序颠倒的句子。这种句子多半出现在辞赋骈文里,散文里有时也可见到。例如:

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萧统文选序)

(应理解为目游心想。)

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

(应理解为骨折心惊。)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

(应理解为泉洌而酒香。)例一是由於本句平仄的要求(心游目想:平平仄仄);例二一方面是由於对仗和平仄的要求(“心”对“意”:平对仄:“骨”对“神”:仄对平),一方面是由於押韵的要求(“惊”与上文“名”、“盈”下文“精”、“英”、“声”、“情”等字押韵);例三是由於对仗和平仄的要求(“洌”对“肥”:

仄对平)。遇到这种句子时,我们应当按照正常的词序去理解文意。

(五)隐喻

譬喻有明有隐。明喻用“如”、“若”等字,容易懂;隐喻不用“如”、“若”等字,不容易懂。我们要学会识别古人的隐喻,否则以喻为真,就会引起误解。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今子乃以鸱枭而笑凤皇,报蝘蜓而嘲龟龙,不亦病乎?(扬雄解嘲)

(鸱枭蝘蜓比喻卑鄙的人,凤皇龟龙比喻高尚的人。)

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同上)

(当涂比喻得志,失路比喻失志,青云比喻高位。)

若择源於泾渭之流,按辔於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文心雕龙·情采)

(泾渭比喻清浊。)像这一类的隐喻,古书中用得很多。我们不能依照本义去了解,而应该依照比喻的意义去了解。

(六)迂回

迂回是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作者的话不是直说的,而是用转弯抹角的方式说出来,所以叫做迂回法。古人的迂回法往往是利用典故来表现的。这种情况,突出地表现在骈体文或者是骈散兼行的文章里面(注:参看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我们现在读骈体文之所以感到难懂,往往是由於这种表达方式和口语背道而驰,因而和我们的语言习惯格格不入。现在先举一个例子,然后加以讨论:

所赖君子见几,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要读懂这几句话,首先要了解“见几”、“达人”、“白首”、“青云”、“涸辙”、“赊”、“扶摇”、“东隅”、“桑榆”等词语的意义(参看本书文选注)。前面几句比较好懂,“酌贪泉而觉爽”以后的句子都是用典,就不容易懂了。我们如果要了解后面几句话,需要经过两个步骤:第一,要先找出这些典故的出处来:

(甲)酌贪泉《晋书·吴隐之传》:“未至州(广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至泉所,酌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伯夷、叔齐)饮,终当不易心’,清操愈厉。”

(乙)处涸辙《庄子·外物》:“(庄)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鱼之肆。’”

(丙)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丁)东隅已逝,桑愉非晚《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第二,要从这些典故里去体会作者的意思:同一个典故,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因此,要了解作者的意思,必须从上下文去体会它的连贯性。在《滕王阁序》里,这几句话的大意是:好在君子能预见事物的动向,旷达的人会知道自己的命运。越老越应该健旺,哪能有衰老的想法;越穷困越应该坚强,不能丧失高尚的节操。喝了贪泉中的水,反而觉得清爽;处在涸辙般的困境,却仍然心情欢畅。北海虽然很远,凭藉着旋风还是可以达到;早上的时光错过了,傍晚的机会能利用也不算晚。

骈体文在这些地方似乎做到了言简意赅,但是,既然意思是迂回的,也就比较隐晦,读者要费心去揣摩。现在举一反三,使大家知道怎样去应付这一类句子,这里就不再讨论了。

(七)委婉

在封建社会里,说话有所顾忌,怕得罪统治阶级,以致惹祸;所以说话时,往往是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司马迁为李陵事受了宫刑,遭到了冤屈,但是他在《报任安书》中只说“明主不晓”,不

敢直指君上的罪恶。邹阳为梁王出谋画策,梁王却听信谗言,把邹阳下在狱中,并且准备杀死他,这也是冤屈的;但是邹阳在《狱中上梁王书》中却只说“左右不明”,不敢直言梁王的愚昧。诸葛亮在写《出师表》时,心里实际上是痛恨后主宠任宦官,但他在《出师表》里却只说:“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话也说得很含蓄。因此,我们阅读古书的时候,要从字里行间去领会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

外交辞令是委婉语的一种。古人(特别是上古时代)的外交辞令,往往是拐弯抹角、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的。曲折到那种地步,不但后人不那样说,有时甚至使后人很难了解本来的用意。《左传》僖公四年:“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意思是说:“您如果不毁灭我国,肯跟我们结成同盟。”成公三年:“虽遇执事,其弗敢违”,意思是说:“即使跟您相遇,也非打您不可。”成公十三年:“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意思是说:“那么我就要率领诸侯来攻打你们了。”

谦词也是委婉语的一种。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待罪辇毂下”,又说“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这里所谓“待罪”、“厕”、“下大夫”、“陪”、“末议”,都不能按字面解释;实际上“待罪”只等於任职,“厕”只等於位置(动词),“下大夫”只等於群臣,“陪”只等於参加,“末议”只等於议事或议政。

在古人书信中,谦词是特别多的。差不多凡讲到对方都用敬词,凡讲到自己都用谦词。即以司马迁《报任安书》为例,除了上述的谦词以外,其他谦词还有:

牛马走仆侧闻贱事请略陈固陋幸私心穷谨再拜至於敬词则有:

足下辱赐教左右后代的书信,大都采用这种方式。其中有些已经变成客套,这是读古人书信时不可不知的。

(八)夸饰

夸饰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古今都是一样的。夸饰不等於夸大。夸大是言过其实;夸饰不是言过其实,而是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遝,熛至风起。(史记·淮阴侯列传)飞馆生风,重楼起雾。(洛阳伽蓝记·开善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某些人名地名,以及某些特殊的物名,可以用作极度形容语。上面所举的“死或重於泰山”的泰山即是一例;由於泰山在古人看来是最高的山,也就代表着最重要的东西。下面再举一些例子: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贾谊过秦论)

(仲尼、墨翟代表最贤的人,陶朱、猗顿代表最富的人。)

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司马迁报任安书)

(随侯之珠、和氏之璧代表最宝贵的东西,比喻最好的才能;许由、伯夷代表最清高的人。)

家家自以为稷契,人人自以为皋陶,戴纵垂缨而谈者,皆拟於阿衡。(扬雄解嘲)

(稷、契、皋陶、阿衡代表最贤能的人。)

虽梁王苑,想之不如也。(洛阳伽蓝记·开善寺)

(梁王苑代表最奢华的园林。)

以上所述古代汉语的修辞,大多数与用典有关。一方面,我们要掌握一些典故;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知道古人的修辞手段,以免找出典故以后还理解不透。这一节所讲的古汉语修辞,虽然还不够全面,如果能由此类推,也就“思过半”了。

献花(1)

评论(0)

举报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王力)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王力)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 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臵、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古汉语通论》思考练习

王力《古汉语通论》 练习题 古代汉语教研室

思考与练习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什么是工具书?工具书有何作用? 2、古汉语工具书有哪几种类型?举例说明。 3、什么是字书、辞书?举例说明。 4、什么是类书、政书?举例说明。 5、什么是目录书?举例说明。 6、图录谱表包括哪些工具书? 7、我国古代的字典词典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主义的《尔雅》派,一是主形的《说文》派,一是主音的《切韵》派。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韵书? 8、工具书的查检有哪几种方法?举例说明。 9、工具书的定音有哪几种方法?举例说明。 10、检阅工具书应如何选择义项? 11、说明《说文解字》的价值。清代研究《说文》最有成就的有哪四大家? 12、说明《说文解字》的编排体例。 13、说明《康熙字典》的编排体例。 14、说明《辞海》、《辞源》的编排体例。1979年以后出版的修订本《辞海》、《辞源》在解词方面有哪些分工? 15、阅读《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凡例》,自己归纳出它的编排体例。以“野”字为例,说明它释义的体例。 1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分析字义较精细,请以“带”字为例加以说明。有许多字在释义后还进行了同义词辨析,如“赤”字。有的则说明了历史变迁,如“丑”字,请阅读。 17、《经传释词》、《词诠》是两部研究虚词的工具书。它们各有什么优点? 18、遇到什么问题需要查阅《经籍籑诂》和《诗词曲语词汇释》? 19、《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有何特点? 20、根据《古代汉语教学大纲》补充介绍几部工具书。

思考与练习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有一部分词,古今词义基本相同,从古代一直沿用到现在,我们把这一部分词叫什么词?这些词的存在有何意义?你能不能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各举两例吗? 二、有一部分词,古今词义完全不同,这些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如果以今义释古义,就会完全捍格不通,你能举出这类词来吗? 三、为什么说掌握词义的难点不在同而在异,不在完全相异而在同中有异?请举例说明。 四、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情况,有的表现在词义范围的变化上,词义范围的变化表现在哪三个方面?举例说明。为什么说词义的扩大、缩小并不排除旧义,而词义转移之后则排除了旧义,请从逻辑的角度说明理由。 五、古今词义的不同也表现在感情色彩上,有的词古为褒义,今为贬义;有的词古为贬义,今为褒义;有的词古义重,今义轻;有的词古义轻,今义重。你能举例说明吗? 六、有些词古今词义只有细微差别,如不留心,很容易以今义释古义,如访、恨、洽、劝、动、睡、再、亲戚等,请说出这些词的古今义差别。 七、古汉语两个单音词的连用,有时正好和现代汉语双音合成词一样,容易以今义释古义,如地方、颜色、妻子、丈夫、指示、宣言、影响、规矩、卑鄙、消息、寻常等,你能加以辨析吗? 八、古今词义不同,请填出相应的古汉语或现代汉语。 1、填出现代词语:(古义—今义) 走—说—去—快—回—吃— 涕—狱—服—釜—捉—踵— 2、填出古代汉语(今义—古义) 脚—说—走—快—去—头— 回—颊—找—换—鞋—偷— 九、解释加点的字,说明古今词义的不同。 1、使者致币。(庄子·让王) 2、郑人掷简子,中肩,毙.于车中。(《左传·襄公二年》) 3、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报任安书》 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 5、不能行而言之,诬.也。(《大戴·礼记》) 6、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左传·僖公四年》)

《古代汉语》王力 中华书局 1997 03

《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7 03 目录 王力简介 -------------------------------------------------------------------------------- ◇绪论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 ◇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 ◇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 ◇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 ◇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 ◇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 ◇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 ◇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 ◇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 ◇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 ◇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古汉语通论(二十七) ◇古汉语通论(二十八)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 ◇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 ◇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 ◇古汉语通论(三十二)曲律 ◇第一单元文选(左传) ◇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

古代汉语的修辞

-古代汉语的修辞,也有它明显的特点。与古书阅读关系较大的几种辞格有: 一、引用。援引古人的言论、事迹,援引古代的诗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稽古,引经 引言:引用民间的谚谣俗语,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干宝《搜神记》卷一)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水经注巫山巫峡》) 引事:在文章中引用历史故事。 -这些引用的历史故事,有明有暗,有详有略。明的直提其名其事,暗的只提其事。在古书中是常见的修辞手段,特别是在汉赋、骈文中,更是俯拾皆是。 -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抒发时运不齐,命运多舛的感概。汉文帝时,冯唐很老还只做一个郎中署长的小官。西汉李广功虽大但未得封侯。贾谊遭权贵反对不得封为公卿而为长沙太傅。梁鸿因作《五噫歌》躲避汉章帝到齐鲁间。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用两件古事来表达作者想要乐天知命、自我安慰的思想感情。《晋书吴隐之传》晋吴隐之到广州石门贪泉,赋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庄子》庄周与鲋鱼的故事,要激西江之水而不愿以斗升之水来救涸辙之鱼。 -在文章中用这种修辞手法,使在较短的篇幅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对于现代人来说,则要查找很多书才能彻底明白其中的意思。 引文:引用史籍中的文字。援引古代圣贤、著作的言辞。 -易曰,诗曰,书曰:战国时代,引经成为风气,“引经据典”。《孟子》引《诗经》二十六次,《荀子》引《诗经》七十次。 -到了后代,可引用的作品越来越多。引用别人的著作、言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一般学术论文都有这样做。但要注明出处,否则就是剽窃。 -古书中,明引、暗引或化用。碰到读了半懂不懂的,要养成勤查书的习惯。 二、代称。临时借用与要指称的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来称谓事物。(借代) -以地代人: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肥水之战》)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滕王阁序》) -用事物的性状、特征代替该事物: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用泛称代特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华佗传》 -以特称代泛称:以部分代全体风雅=《诗经》 风骚=《诗经》《楚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说法不一:以官代人,以具体代抽象,以部分代整体,以专名作通名等。 三、譬喻。包括明喻、暗喻,使道理通俗易懂,使文字变得生动形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古代汉语的修辞 (2)

古代汉语的修辞 在《易经》中就出现“修辞立其诚”的说法,虽然那还不是现代意义的“修辞”,但已经强调对“辞”需要“修”(研究),才能在达意时“立其诚”。孔子虽然曾说:“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但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又记载了他的另一个观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并强调说:“非文辞不为功,慎之哉!” 《礼记·表记》则主张“情欲信,辞欲巧。” 以上说法都说明早在先秦的古人就已经非常重视说话的表达效果问题了。到六朝时的刘勰更在其文艺理论专书《文心雕龙·情采》中指出:“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理愈翳。”他实际上是指出修辞有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两种。修辞不当,反而会影响表达效果。 第一个建立我国系统语法学的马建忠在研究汉语语法时也已经注意到了古汉语中的修辞现象,说明语法与修辞关系甚密,有时甚至是难以分开的。吕叔湘先生在《重印〈马氏文通〉序》中指出:“语法和修辞是邻近的学科。把语法和修辞分开,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把语法和修辞打通,有利于作文的教学。后者是中国的古老传统,也是晚近许多学者所倡导,在这件事情上,《文通》可算是有承先启后之功。”

陈望道于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一书,是我国较早出现的系统研究修辞的专著。该书对古汉语中的辞格作了相当详细的介绍,他统计有三十八种辞格。而且“各格之中又有若干式”,因此关于修辞格,实在是数量既多,情况又非常复杂的。 一、关修辞的几个概念 1.修辞、修辞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修辞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研究这种语言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修辞学。它是语言科学的一个分支。” 2.修辞方式 又称为修辞手段、修辞格、语格、辞格、辞式等。指修辞上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那些语句结构格式。 二、古汉语修辞方式 有许多修辞方式,是古、今常用的,比如对偶、排比、比喻、拟人等。一般来讲,现代汉语中讲了的修辞方式,其在古汉语中又没有什么特别的,就不需再讲了。 本节“古代汉语的修辞”,主要讲现代汉语中少见的、或对阅读古书很有帮助的几种修辞方式。教材讲了八种,即稽古、引经、代称,例置、隐喻、迂回、委婉、夸饰。(见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八)修辞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八)修辞 展开全文 古汉语通论二十八 古汉语的修辞 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在这一节通论里,我们只选那些比较重要的,有助於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修辞手段来谈谈,目的只是帮助读者了解这些修辞手段,从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我们打算谈八个方面:(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委婉;(八)夸饰。 (一)稽古 稽古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这在古代作品里是一种颇为常见的修辞手段。例如: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韩非子·五蠹) 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苏轼喜雨亭记) 稽古有明有暗。以上都是明的稽古。暗的稽古,是假定读者通晓古籍,用不着说明是谁的事迹。例如: 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扬雄解嘲) 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或枉千乘於陋巷,或拥彗而先驱。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同

上) 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孔融荐祢衡表)扬雄《解嘲》的例子,我们在文选中已经注释过了。至於孔融《荐祢衡表》一例,那是引用《孟子》和《尚书》中的故事。《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於天下。”《尚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注:四岳,官名,一人而总四岳诸侯之事(依蔡沈说)。汤汤,水盛的样子。割,害。荡荡,广阔的样子。怀,包围四面。襄,泛出其上。下民其咨,百姓咨叹忧伤。俾,使。(yì),治。有能俾,有才能的人使他去治水。)孔融把帝尧求贤治水的事压缩成为八个字说出来,如果读者没有读过《孟子》和《尚书》,就不容易知道他的用意了。 (二)引经 引经与稽古的分别,主要在於:(一)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二)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试举数例如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梁惠王上)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系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左传僖公五年)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汉书·艺文志) 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人引《诗》,有时并不切合《诗经》的原意。例如《荀子·劝学》篇引《诗经·小雅·小明》:“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劝学》篇接着说:“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长於无祸。”《荀子》这里所谓“神”(人的精神修养),已经不是《诗经》的原意(天神);但是荀子要借化道来劝学,他就不能不这样引。《劝学》篇又引《诗经·曹风·尸鸠》:

《古代汉语》考研王力版讲义考研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

《古代汉语》考研王力版讲义考研复习笔记与考研真 题 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讲义 第1讲前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翻译、齐桓公伐楚 前言 一、书的体例 1文选 一、二册先秦《左传》、《战国策》 三、四册汉魏南北朝唐宋元散文、骈文、诗歌 2常用词 一、二册中出现十次以上 以类相从、每单元60~80词以上 单音词,本义、引申义 古今差别较大的字 辨析 3.古汉语通论 语法、修辞、结构 二、常见真题题型 解释加点字——常用词 加标点————文选 选择 翻译

三、课程安排 以文选和常用词为主,穿插重要的通论 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关於《左传》的作者和成书时代,历来有过许多争论,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左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后来经过许多人增益。一般人认为它原是一部独立的历史著作,但也有人认为是传(zhuàn)《春秋》的(《春秋》是鲁国的一部大事年表性质的历史书)。到了晋代,杜预才把它分年附在《春秋》的后边。 《左传》所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和《春秋》相当,同起於公元前722年,但讫年比《春秋》晚28年,即止於公元前453年。它比较系统地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左传》在文学上和语言上的成就很大。作者既善於突出事物的本质,用简括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事物(特别是善於写战争),也善於用极少的笔墨刻划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左传》为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后代的一些伟大作家如司马迁等,都从中吸取了营养。 自东汉以来,为《左传》作注的很多,现在最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1]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2]。生庄公及共叔段[3]。庄公寤生[4],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5]。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於武公,公弗许[6]。及庄公即位[7],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六~十八)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六~十八)[一、二册完毕] 通论(十六) 1、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威望”在先秦反而不是双声;“栗烈”古今都是双声。 2、叠韵:两个字的韵相同(韵头不同也算叠韵),如现代汉语中“光芒”;“芣苢”在上古是叠韵;“知识”在上古却不是;“辗转”古今都是。 3、三十六字母:按传统说法,有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这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参见附录四) 4、双声叠韵和上古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关系。上古汉语里的双音词很少,而其中,除了叠音词(如“夭夭”)之外,不少双音词的两个音节有双声叠韵的关系。这些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来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古人称之为“连绵字”。连绵字也有不属于双声叠韵的,但绝大多数属于双声叠韵。 5、双声叠韵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A、形容词性的连绵字: a、双声:觱发、缤纷、容与、憔悴、滑稽、便嬖 b、叠韵:虺隤、窈纠、觳觫 c、双声兼叠韵:辗转 B、名词性的连绵字: a、双声:蟋蟀、蝃蝀、伊威 b、叠韵:芣苢、仓庚、鎡基

C、AB是纯粹的双音词。此外,还有一些经常用在一起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也往往有双声叠韵的关系(有的非常接近连绵字,有的只能算两个词): a、双声:玄黄、洒埽、亲戚、妻妾、肯綮 b、叠韵:涕泗、刚强 D、利用连绵字和双声叠韵来加强诗歌的音乐性。达到回环反复的效果。 6、注意:双声叠韵的分析是和语音系统的描写相联系的。前人对上古声母和韵部的分合,看法不尽相同,因此在具体分析某些字是否双声叠韵时,看法也就不完全一致。 7、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如“蚤起”,蚤通早。古音通假是古书里字形分歧的现象之一,需要从上古语音的角度加以说明。 8、假借字的产生,大致有两种情况: A、本有其字,而人们在书写的时候,写了一个同音字。如“攴”写作“剥”。 B、本无其字,从一开始就借用同音或近音字来表示。 a、后来一直沿用,并没有为假借义再造字,也没有为表示本义的那个词造字。如:本义是一种锯类工具的“我”,借用来表示第一人称代词。 b、为了文字表达的精确,后来为假借义造了后起的区别字,形成古今字。如:“避、闢、僻”都是后起的区别字,不是本字,其意义原本借用本义是“法”的“辟”,不能说“辟假借为避”等。 c、后来没有为假借义造字,而是为本义所表示的词造了字,也形成古今字。如:“孰”字本义造了“熟”,“衰”字本义造了“蓑”字。同理,不能说“熟”是“孰”的本字等。 C、注意:被误认为是假借的情况:为一个字的引申义造的后起区别字和这个字之间,根本没有假借的关系!如:“坐”引申为“座位”后造了“座”,决不能认为“坐”假借为“座”。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部分要点(1-18)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部分要点(1-18)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十八) 通论(一)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指书面语。 语言有口语的形式,也有书面语的形式。口语一发即逝,不能传于异时,留于异地。书面语可以借助文字等手段流传下来。古代没有留声机、录音机之类的设备,我们对古人口语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但借助古书,我们可以知道古人书面语的情况。所以我们说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古代汉语主要是指书面语。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言,即通常所说的文言文。一是六朝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即通常所说的古白话。 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古代汉语如何演变为现代汉语,古白话是很重要的材料。唐代的禅宗语录、变文,宋代的理学语录(如《朱子语类》)、话本小说,元代的戏曲道白、白话碑文(元人使用八思巴文,译为汉语一般就是白话),明清时期的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古白话也有不好懂的地方,如白居易诗:“长忧到老都无子,何况新生又是儿”。这里的“儿”如果按照现代汉语来理解,这诗就不通了。实际上这里的“儿”是特指女孩子。唐代妇女也自称“儿”。有些古白话如果没有深入研究,要清楚其含义还是相当困难的。不过相对于文言文而言,古白话与现代汉语毕竟更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基础,

要读懂古白话还是比较容易些。因此古白话一般不作为古代汉语这门的主要研究对象。 那么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就缩小到了古代汉语书面语中的第一个系统:文言文。文言文的范围很广,从先秦到近代都有,现代还有一些浅近的文言文。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唐宋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写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也都是文言文,这些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的内容。 总之,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就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的书面语,即文言文。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第一、为了了解古代社会。 古书是记载古代社会和古人生活的重要载体,要读懂古书就要知道古代汉语。 第二、为了更好地使用现代汉语,提高语言修养。 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现代汉语中保留着很多古代汉语的东西。比如“此致敬礼”为什么不能写成“此至敬礼”?比较下面的古代汉语例子就能明白: 《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孟子·万章上》:“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可见“至”是自动词,“致”是使动词,二者有别,不可混用。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十八〕 通论〔一〕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X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X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X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X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汉语大词典》偏重古今复音词语.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形体.分析字形结构或探讨词的本义时,一般都应参考《说文》.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的反切校定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根据214部编,可供检索.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指出古今词义的不同.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最佳注本、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对字义的来源和发展有较细致的分析.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着重虚词的特殊用法〕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即有常用又有特殊,适用于初学古汉语的人〕,专门讨论古汉语虚词用法. 11、近人X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通论〔二〕 1、语言既有继承性,更有发展性.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2、基本词汇:从古至今意义几乎没有变化,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汉语词汇中只占极少数.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 3、一般来说,古义和今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难点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例如,"劝〞、"给〞、"再〞.时代不同,词义就可能有差别,要对各个不同时代的词义差别给予高度注意.因此我们除了要依靠较好的字典和辞书,以与文字学专著之外,有时还需自己进行比较归纳. 通论〔三〕 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2、古代单音词与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A、句句押韵。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 A、释词。 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21、常见古书术语:A、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 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 B、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C、貌。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等于“…的样子”。 D、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等于“等于说”。上面单纯用于释义。 E、之言、之为言。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F、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G、读如、读若。一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 22、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

记正义》;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23、郭象注和成玄英注《庄子》。 24、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 25、古书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异读有时只是音调的差异,有时不仅是声调、词义上的差异,还有词性上的转变。 26、利用四声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27、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 28、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 31、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于两字之间。句终在字的旁边。错误因为三种情况: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 32、《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主要特点铺陈事物。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郭锡良版)

(一)含义: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易·乾·文言》 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系辞》 (二)分类: 1、消极修辞:指遣词造句用语,使文字通顺流畅的方法,如增字,删字,颠倒,炼字等。 2、积极修辞:指广泛使用的各种修辞方式。 (1)引用 ①目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 ②分类: A引言: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书经·盘庚上》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史记·季布列传》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水经注·巫山·巫峡》 B引事:引用历史故事。 例: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报任安书》 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李白《与韩荆州书》 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取于管库。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 C引文: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 a明引:直接说出引文的出处,或书名、作者,使人一看即知。先秦以引经书为主,如《孟子》引《诗经》26次,《荀子》引《诗经》70次。

b暗引:不指明引文出处,甚至把引文和本文合在一起。如《岳阳楼记》的“商旅不行”引自《易经·复卦》,《赤壁赋》的“逝者如斯”引自《论语·子罕》。 c略改:左相日与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杜甫《饮中八仙歌》 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韩愈《送孟东野序》 王朗健笔誇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辛弃疾《贺新郎<赋滕王阁>》 (2)譬喻(比喻) ①作用:使道理通俗易懂,文字生动形象。 ②分类: A明喻:往往用“譬如、譬犹、譬之、犹、若、如”等词语加以表明。 例:背如泰山,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肤如凝脂。《卫风·硕人》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B隐喻:不用“譬喻”等比喻词,而是直接表述。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步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柳宗元《封建论》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韩愈《答李翊书》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苏轼·卜算子》 C博喻:用很多比喻来说明同一事物。 例: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

古代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 古人写文章,十分重视修辞表达。“修辞”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乾卦》中:“修辞立其诚。”孔疏:“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依孔颖达看来,“修辞”就是修理文教,不过他所谓的“文教”含义很广,既指文化教育,也指著书立言。因此后代文章学家在引用这句话时一般都把它意义缩小到“修饰辞句”这一点上,而且看成是有关“文章修辞”的最早最权威的名言。《左传〃襄公二十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被认为是论述修辞重要性的最早文字材料。 古代没有修辞学专著,有关修辞的论述都包含在文论著作里,如《文心雕龙》、《典论〃论文》(曹丕)、《文赋》(陆机)、《宋史〃谢灵运传论》、《文选序》(萧统)以及诗话、词话、笔记等。 古汉语的修辞同现代汉语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古汉语修辞学在过去是附属于古代文学之中,因而它不可避免地涉及文学流派、文章风格、文体结构等较为广泛的问题;第二,由于古汉语语法形式、文体分类、篇章结构和遣词造句等方面有其本身的特点,因而也就形成了一些不同于现代汉语修辞手法。 一、引用 引用的目的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根据具体的事例来比照抽象的义理,引用古代来验证现实(《文心雕龙〃事类》)。这句话同时揭示了“引用”方式的特点。 引用可分为引言、引事、引文。 1、引言 引言就是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一般是不见于书本记载的。 ①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论语〃季氏》) ②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2、引事 引事就是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有明引、暗引之分。王力先生把这种修辞方式叫做“稽古”,它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这在古代作品里是一种颇为常见的修辞手段。 ①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做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李清照《金石录后叙》) 此句用曹操故事。晋陆机《吊魏武帝文序》里引了曹操临终前的遗嘱:“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学作组履卖也。”李清照用此典,说她丈夫赵明诚临终时毫无眷念家人的儿女之情。 ②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 冯唐西汉人,汉文帝时,冯已很老,仍是地位低下的郎中署长;李广,武帝时名将,屡建大功,但终身不封侯,王勃以此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③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3、引文 指上引用见于书面的文字,也有明引暗引之分。 ①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阮籍:咏怀五) 首句出自《庄子〃人间世》:“山木自寇矣,膏火自煎也。” ②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辛弃疾:贺新郎) 典出《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③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如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这两句并无特别的韵味。但因“东篱”出自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情况就不同了。“东篱把酒”实际上暗含着饮酒赏菊这种风雅情趣,作者因饮酒赏菊产生了“莫

《古代汉语》(王力)期末考试笔记整理

《古代汉语》(王力)期末考试笔记整理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王力版《古代汉语》常用词

王力版《古代汉语》常用词 《古代汉语》常用词 常用词(一) 60 字 言语谓访请召报告谏讨反复舍次如驰骤侵袭奔亡逐及执免享荐圆虞克堪有无 昭穆勤乏乱整两贰 兵车甲介卒乘君帅姑女族党雠河防城池田馆 1.【言】 (一)动词。说话,说。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左传成公二年:”;岂敢~病?”引申为谈问题,对某事表示意见。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与师~曰。”战国策赵策三:”;胜也何敢~事?”(胜:赵胜。平原君自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兵事。” (二)名词。话,言论。论语公冶长:”;听其~而观其行。”引申为一句话为一言。论语为政:“诗三百,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三百:诗经三百篇。)又一个字为一言。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又如“五~诗”,”;七~诗”。

2.【语】 (一)动词。谈话。论语乡党:“食不~,寝不言。”李白夜宿山寺诗:”;不敢高声~,恐惊天上人。” (二)读 yù。告诉。左传隐公元年:“公~之故,且告之悔。”论语阳货:”;居!吾~女。”(居:坐下。女:你。) (三)名词。言论,话。论语季氏:“吾闻其~矣,未见其人也。” (四)谚语,俗话。谷梁传僖公二年:”;~曰:��唇亡则齿寒��。”后汉书黄琼传:“常闻~曰:��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 [辨]言,语。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郑伯曰”,这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的“叹而言曰”,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的”;岂敢言病”,“言病”也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换成“语”。”;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是明显。”;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语”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例如庄子在宥:”;又奚足以语至道”,带指人的宾语时,可以指称谈话的对方,例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还可以带双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