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碳交易市场由来和主要机制

国际碳交易市场由来和主要机制
国际碳交易市场由来和主要机制

国际碳交易市场由来和主要机制

“碳交易”又称“碳排放权交易”,“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来源于两个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

1997年12月11日,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在《京都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即从2008年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包括中国在内发展中国家则没有强制减排的义务。美国是目前唯一游离于议定书之外的发达国家。

《京都议定书》建立了旨在减排温室气体的三个灵活合作机制:

■ 国际排放贸易机制ET:一个发达国家,将其超额完成减排义务的指标,以贸易的方式转让给另外一个未能完成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并同时从转让方的允许排放限额上扣减相应的转让额度。

■ 联合履行机制JI:发达国家之间通过项目级的合作,其所实现的减排单位(简称ERU),可以转让给另一发达国家缔约方,但是同时必须在转让方的“分配数量”(简称AAU)配额上扣减相应的额度。

■ 清洁发展机制CDM:CDM是京都议定书下面唯一一个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弹性机制,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的合作,通过项目所实现的“经核证的减排量”(CER),用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完成在议定书中的承诺。

新华网哥本哈根12月8日电(记者郇公弟尚军)世界银行8日在哥本哈根发布报告,介绍碳融资实施10年来的情况。世行称,碳融资如今已成为全球碳市场的基石,但在资金规模、效益评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所谓碳融资,是指为了落实《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行机制,世界银行建立不同

的碳基金,由发达国家企业出资,来购买发展中国家或其他发达国家环保项目的减排额度。

自2000年世界银行设立首个碳融资基金以来,10年间已经发展到10个基金,总融资额超过25亿美元。现有的10个基金用途不同,比如“生态碳基金”

主要针对森林和土地利用项目;“共同体发展碳基金”主要针对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世界银行称,碳融资项目除了它所提供的数十亿美元的直接融资外,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整个全球碳市场的基石,也成为了发展中国家项目融资中关键的杠杆资金。

世界银行同时称,碳融资的资金规模和来源还需要扩大,才能满足当前碳市场发展的需求。而一些碳融资相关的项目总体效益被低估,成为了碳融资发挥杠杆效应的最大障碍。此外,碳融资在盈利能力预测和支持性措施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

世界银行碳融资项目经理若埃诺·沙萨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在该项目中与世界银行的合作金额最大,非洲也占到了项目总金额的20%。她表示,该基金也在不断开发项目实施的新形式,例如将以城市为单位、将各类环保项目打包统一贷款,这一形式将很快在中国实施。

解释下目前我所从事并喜爱着的的工作CDM

鉴于绝大多数朋友不知道我所从事的工作的内容,为避免n次复述,特在此做名词解释,以正视听.如下:

许多亿年前,地球形成。过了许多年,地球有了生物。又过了许多年,地球植被遭地壳运动破坏,被深埋地下,变成了如今可以用作能源燃料的煤、石油、天然气等。

现代社会,工业发展,大肆使用化石燃料,各种类型的工业及生活造成了地球温室气体增多,全球变暖。持续下去,则有可能导致地球陆地被海水淹没等一系列后果。有鉴于此,全球有识之士及有责任心之国,共同联合通过了一项“京都议定书”,其中,绝大部分的发达国家(美国除外)主动承担起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义务。并承诺在2012年之前将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至上世纪末的水平(具体年份记不住了)。

各发达国家(美国除外)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各国的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的企业纷纷承担起了减少排放的义务。减少排放就意味着技术改革,意味着资金的投入却没有资金的回报。由于发达国家企业本身技术水平已经很高,因此进行技术优化的空间很小,与发展中国家的低技术含量项目相比,减少相同量的温室气体需要花费多出数倍的资金。因此,为了节约资金,发达国家的企业将用于自身技术改造的资金转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低技术含量项目的技术改造,而随着这些项目所带来的就是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这些减少的量算作出资改造这些项目的发达国家的企业减排。

概念公式如下:

前提条件:

在发达国家:减少100万吨二氧化碳=1亿美金花费(理论估算)

在发展中国家:减少100万吨二氧化碳=1000万美金花费(理论估算)

现在的情况:

发达国家企业A,承担减少排放100万吨二氧化碳的义务,如果自身技术改造,花费1亿美金,资金压力较大;

发展中国家企业B,自身没有钱做技术改造,每年排放二氧化碳120万吨;

咨询公司C(请注意这个C),负责让A和B认识。

后来:

A-C-B,A通过C认识B,并给了B 1000万美金用作技术改造;

再后来(大约一年后):

A没有做任何的技术改造,但是给了B 1000万美金;

B做了技术改造,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变成了20万吨;

B通过A给的钱减少了100万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个100万吨的减排量(请注意这个名词)就算作是A减少的

结论:

A花了原先花费的十分之一完成了他所要承担的义务;

B白捡了1000万美金,并从原来的重污染高排放企业变成了节能减排龙头企业;

最重要的:这个世界减少了100万吨二氧化碳。如果有千千万万这样的A和B,世界就不会这么热了,就不用每天洗澡了,还有吹风扇和空调睡觉。

那么我现在的工作是:C,在中国找到适合B这个角色的企业,并帮助他们计算出可以得到国际公认的减排量(前面提到过的词),并找到适合A这个角色的发达国家(美国除外)的企业,将这个减排量买给他们。让中国的企业B那到减排带来的收益。

(以上非专业论述不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抄袭)

碳金融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也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即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京都议定书》规定,允许有减排责任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减排指标,以完成自己的责任。据世界银行测算,全球二氧化碳交易需求量预计为每年7亿~13亿吨,由此形成一个年交易额高达140亿~650亿美元的国际温室气体贸易市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减排市场提供者之一,未来5年每年碳交易量有望超过两亿吨。碳税碳税是指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它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希望通过削减二氧化碳排放来减缓全球变暖。碳税通过对燃煤和石油下游产品如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税来达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建立碳税制度的优点在于,可以让企业根据其成本进行排放量控制;同时达到调整税收制度的效果。由此带来的市场价格机制与技术的进步,又能够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帮助政府管理公共资源。丹麦在1991年通过征收碳税的议案,是世界上最早征收碳税的国家,其碳税率由高至低分别为:交通事业、商业用电、轻工业、重工业。碳捕捉与封存碳捕集与封存(简称CCS)是指将大型发电厂、钢铁厂、化工厂等排放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技术。它包括二氧化碳捕集、运输以及封存3个环节。封存二氧化碳大致有两种方法,一是地质封存,二是深海封存。地质封存是向即将耗竭的油气储层和不可开采的甲烷煤层注入二氧化碳。这种储存对技术要求很高,不仅要将二氧化碳保存在深层地下,还要随时监测是否有泄漏的情况。深海封存是指把二氧化碳注入深海中以进行长时间的存储。大部分二氧化碳在深海中将与大气隔离若干世纪,目前深海封存在全世界还未被真正采用,也未开展试点示范,仍处于研究阶段。碳信用碳信用又称碳权,指在经过联合国或联合国认可的减排组织认证的条件下,国家或企业以增加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染或减少开发等方式减少碳排放,从而得到可以进入碳交易市场的碳排放计量单位。《京都议定书》为碳排放权提供了3种交易机制:排放交易机制、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约机制。

碳交易

1997年12月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中,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在6种被要求减排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为计算单位,通称为“碳交易”,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

美国ABI研究公司1月5日发布研究报告指出,碳捕集与封存(CCS)和碳排放交易市场之间的关联性正在增大,因为来自CCS设施而产生的碳排放信用将在碳交易所上市交易,这将为CCS项目开发者产生更多的收益。报告预计,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到2014年将达到3950亿美元,将超过2008年交易数额1180亿美元的3倍多。

碳资产,原本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它既不是商品,也没有经济价值。然而,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改变了这一切。在环境合理容量的前提下,政治家们人为规定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行为要受到限制,由此导致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信用)开始稀缺,并成为一种有价产品,称为碳资产。

碳资产的推动者,是《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的100个成员国及《京都议定书》签署国。这种逐渐稀缺的资产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前提下,出现了流动的可能。由于发达国家有减排责任,而发展中国家没有,因此产生了碳资产在世界各国的分布不同。

另一方面,减排的实质是能源问题,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因此本国进一步减排的成本极高,难度较大。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这导致了同一减排单位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成本,形成了高价差。发达国家需求很大,发展国家供应能力也很大,碳交易市场由此产生。

目前(指2009年),荷兰CLIMEX交易所、欧洲气候交易所、北欧电力交易所、纽约绿色交易所、亚洲碳交易所等都可以进行减排量(CER)交易。据世界银行统计,2007年全球CER相关交易额达60亿欧元。但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上半年,整个二级市场的每吨CER的价格从之前的20欧元下降为10欧元左右。

先来看欧洲排放交易体系。欧盟委员会2005年起对成员国实行温室气体排放配额管理,在其生效的第一阶段(2005年—2007年),对各成员国每年可排放的二氧化

碳量做了规定。在此基础上设立了欧洲排放交易体系,允许各成员国交易各自的配额。

欧盟的规定比京都议定书更为严格,其交易也非常活跃。2005年,成交额就达72亿

欧元,2006年为181亿欧元。但由于欧盟规定第一阶段的配额不能带入第二阶段,2007年的价格大幅下跌,交易量萎缩。2008-2012年是第二阶段,一些非欧盟成员国

也加入进来,并且欧盟也接受了UNFCCC认定的减排项目。

再来看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碳排放交易。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成立于2003年,它

为温室气体排放量交易设计了CFI合约,每份CFI代表100吨的CO2等额气体排放。CCX提供了正式会员、合作会员、减排量供应、减排量打包、交易、买家等六种参与

形式以满足不同的排放需求。

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已通过碳交易取得了显著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如英

国通过“以激励机制促进低碳发展”的气候政策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温室气体排

放量;德国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做到了经济与环境双赢;美国堪萨斯州农民通过

农田碳交易,获得了新的农业收入来源;日本则把碳排放权交易看作是“21世纪第一

个巨大商机”,通过在世界各地大量购买和销售碳排放权,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入。

此外,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看到了全球变暖带来的商机,陆续进入全球

碳交易市场“淘金”。

在中国

基本简介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虽然没有减排约束,但中国被许多国家看作

是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截止到2008年,中国的二

氧化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

部排放指标的41%。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积极参与碳交易。2005年10月,

中国最大的氟利昂制造公司山东省东岳化工集团与日本最大的钢铁公司新日铁和三

菱商事合作,展开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业务。估计到2012年年底,这两家公司将获

得55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量,此项目涉及温室气体排放权的规模每年将达到

1000万吨,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项目。

自2006年10月19日起,一场“碳风暴”在北京、成都、重庆等地刮起。掀起这

场“碳风暴”的是由l5家英国碳基金公司和服务机构组成的、有史以来最大的求购二氧

化碳排放权的英国气候经济代表团。这些手握数十亿美元采购二氧化碳减排权的国际

买家,所到之处均引起了众多中国工业企业的关注。

出口国的碳减排资源和配套环境决定了其在碳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因此,拥有碳市场的定价权不仅取决于碳贸易量,还首先必须建立统一的碳交易平台,为买卖双方提供充分的供求信息,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公平合理定价。目前,中国污染排放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个案虽然已经不少,但分散在各个城市和各个行业,交易往往由企业与境外买方直接去谈判,信息透明程度不够。这种分散的不公开的市场状况,使中国企业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使最终的成交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去甚远。

其次,具备完善的金融市场,为买卖双方提供完整、详细、准确的碳交易细节,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上,保证碳交易顺利开展。而目前中国本土的金融系统,如商业银行以及第三方核准机构(DOE)等还处在非常初级的探索阶段。中国的碳减排额度往往是先出售给中介方(即DOE,一般是拥有验证能力的、国外大型投行的碳金融管理机构),然后再由其出售给需要购买减排指标的企业。这样经中介方易手,必然会造成成交价和国际价格的脱节。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txt生活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放得下的是曾经,放不下的是记忆。无论我在哪里,我离你都只有一转身的距离。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子市场,也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成熟的金融市场不仅能够满足各经济主体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需求,而且对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的稳定、健康运行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金融市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市场是指所有金融交易及资金融通的总和,狭义的金融市场是指进行金融产品买卖交易的场所。通常所说的金融市场主要指后者,本文从狭义金融市场的角度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等构成的,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等特征的金融市场体系,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支持国家宏观调控实施、推进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货币市场已成为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平台,也是各类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管理流动性和进行资产投资的主要场所。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的培育和建设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指导货币市场产品定价,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 近年来,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物价不断攀升的形势下,人民银行通过与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具搭配使用,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加大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同时,缓解商业银行季节性支付清算压力。2007年,人民银行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4.07万亿元,正回购操作1.27万亿元。通过中央银行票据和开展正回购操作当年收回银行体系流动性1.02万亿元,相当于2007年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5.5个百分点冻结流动性的1/2。 2007年末,中央银行票据和正回购操作总余额达4.11万亿元。2007年,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累计成交44.8万亿元,同业拆借累计成交10.7万亿元,比2004年分别增加35.36万亿元和9.24万亿元。银行间市场已成为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管理流动性的主要场所。 (二)资本市场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发展,市场规模不断壮大,交易品种不断丰富,市场运行的机制、制度不断完善,资源配置功能不断增强,优化了社会融资结构,推动了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我国股票市场实现了全流通,为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奠定了基础,使我国资本市场在市场基础制度层面与国际市场接轨。截至2007年末,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股票总市值达32.7万亿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40%,位列全球资本市场第三,新兴市场第一。2007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4595.79亿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亿元,是全球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2007年末,债券市场中债券托管总额达12.33万亿元。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扩大了直接融资规模,优化了融资结构和资源配置,也拓宽了居民投资渠道,丰富了居民投资品种,为居民提供了股票、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可知,由于制度不完善、基础数据不规范等原因,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呈现从局部到整体,纳入行业单一等特点。以湖北碳交易试点市场为典型案例,发现其在配额分配、交易注册等方面对我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根据碳交易数据,对比分析中国7 大试点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发现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1 研究背景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发展低碳经济,抑制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是全世界需要面对的共同挑战。我国目前虽然不承担强制减排任务,但已将降低碳排放列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于2017年12月正式启动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深入发展。 关于碳交易市场分析,欧盟对碳信息披露、搜集、整理与报告起步较早,Kolk A、Levy D(2008)研究碳信息披露项目(CDP)数据,发现其通过反应二氧化碳排放对企业产生的碳成本、碳风险等信息,有助于增进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度。张彩平、谭德明(2013)回顾了2003年至2012年CDP在推动碳信息披露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研究国际碳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法规的演进历程,发现企业利益相关者主要通过碳信息披露报告的方式了解掌握企业碳成本控制及碳资产管理情况。崔也光、周畅(2017)搜集中国七大碳交易试点的年度报告,整理总结出截止2016年末,七大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额25亿元,成交量1.16亿吨等关键碳排放数据,其团队对除重庆市场外的六大试点市场调研考察,收集了代表性高排放企业的会计处理方式、会计信息披露等相关数据,发现全国碳交易市场仍缺少统一的会计处理办法,急需制定相应准则规范碳交易,且市场活跃度与碳交易信息披露状况有着紧密联系。本文将对中国碳交易市场进行数据分析,并以湖北碳交易试点市场为典型,提出促进中国碳交易市场完善的对策和建议。 2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国际工程市场开发的现状与分析

国际工程市场开发的现状与分析 一、导言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各大国际工程公司都把自身的发展目光由近及远的投向了全球,把工程建设的触角伸到了世界五大洲的各个角落。凡是有可利用的资源之地,凡是有可攫取利润之际,各大利益群体都不予余力的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之道。而随着国际工程建设225强的不断做大做强,工艺包专利的高度垄断化,国际工程建设市场的集中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开发呈现出了一种弱肉强食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认清自身形势,站对方向,在夹缝中求生存,在逆境中求发展,是公司实现两翼齐飞的关键所在。 二、国际市场的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世界经济重心的不断变化,国际工程建设市场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国际工程建设的区域性 以我们所熟知的石油化工建设领域为例,石油化工建设市场呈现出了五大区块的特点。它主要是根据油气产地和就近加工为原则,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为目标。跟据市场需求和国力发展所划分的。主要包括非洲地区(主要是北非和几内亚湾)、中东地区、中亚地区、美洲地区(主要是墨西哥湾地区)和亚太地区(主要是南亚和东南亚)。这五大区域都是目前国际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 在这些区域中大多数都是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中东地区例

外),它们大多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并已从中获利。而且急需取得更大的发展,因此有更加迫切的项目需求。而作为中东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是该地区的主要经济支柱,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并且其依赖程度有逐年提高的趋势。 (二)项目规模逐年扩大 从近几年国际工程市场的发展趋势看,项目立项逐渐从单一项目向项目群发展,项目规模逐年增加。因此任何一个单独的国际工程公司特别是中小型的国际工程公司要想单独承担一个项目的几率是越来越小的。那么现在国际工程建设市场的特点就是多家国际工程公司和众多的专业型公司组成联合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联合体的模式去参与竞争,共担风险,共享成就。 这就要求利益的相关方都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以便能充分的发挥自身优势,为自身在市场博弈中谋求立身之地。大的国际工程公司开始了兼并整合的过程,向做大做强的方向发展,而专业型公司则更倾向于向做专做精的方向发展,已取得独一无二的市场效果。 (三)项目融资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很多的国际工程项目都要求总承包方要有很强的融资能力,去满足项目的资金需求。从项目所在地高度集中的五大区域来看,只有中东地区的项目资金来源可以得到保证。而其它四个区域的项目大多需要靠融资来解决,这就对总承包商的资金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对于总承包商来说也提高了项目运作的风险。而化解风险的最好方法就是分解风险程度,利益共同体共担风险。这也就势必要求分

广东碳交易市场

一、碳交易的起源与分类 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二氧化碳是人类生产活动中排放量最大、最常见的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影响是全球性的、长期性的。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减排目标成本,2005年世界各国确立了《京都议定书》并规定了三种市场机制,包括:国际排放权交易(IET)、联合实施机制(JI)以及清洁发展机制(CDM)。 《京都议定书》根据各国工业发展水平对温室气体减排量做出了指标规定,并同时允许难以完成减排任务的发达国家出钱出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合作开发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最后核准的减排量(CER)算作发达国家的指标,用于完成他们承诺的数额。[1]这一规定,使温室气体减排量成为可以交易的无形商品,为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碳交易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及探索,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碳交易市场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自愿碳交易市场(简称VER市场或“非京都市场”),如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澳洲国家信托(NSW)以及我国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天津交易所等都属于这种类型;二是配额碳交易市场(简称CER市场或“京都市场”),如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EUETS)、英国排放权交易组织(ETO)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二、广东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必要性与意义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碳市场自建立伊始,全球碳交易量就显现出迅猛的增长势头。2005年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总额为100亿美元,2008年全球碳交易总额已达1260亿美元,是2005年的10倍多。据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2009年6月的预测报告显示,世界碳交易市场2020年要增长到3.5万亿美元,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随着我国低碳经济的提出和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展开,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的成交量已占世界总成交量的80%左右。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2年,我国的碳交易有望中占据全球3成以上的份额。但是,由于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滞后已经使中国丧失了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定价权和主动权,不得不接受国外碳交易机构设定的较低的碳价格。证减排量价格低于欧洲国家1-2欧元/t左右。[2]因此,构建一个以中国碳减排的计量核定体系和定价机制为核心的交易体系,争取碳交易的话语权和定价权的交易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广东省经济以“三高一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能源消耗水平位居国内前列。面对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 我国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的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到2020年单位GDP碳强度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广东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而实现经济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这一过程,需要不断的高新技术投入和碳排放权支持。因此,为保证经济“双转移”成功,有效管理和利用省内以及周边地区的因碳排放而带来的碳资产,广东必须加速建设适合广东省情的碳交易市场。[3]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对广东来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广东发展低碳经济,优化经济发展结构。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必然会催生一批先进的新技术、新产业,这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战略调整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量。 (二)有利于加强CDM项目的交流与合作,调整广东能源消费结构。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为率先采用节能减排技术的企业提供碳交易,有利用调动企业、社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从而可有效的调整广东能源供求问题。 (三)有利于广东经济向创新型转化。广东的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建立在低劳动力成本和低环境成本上,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将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和金融手段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可提高企业节能减排自主性,从而达到推动节能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的目的。 三、广东碳交易市场发展方向 (一)碳交易市场建设情况 当前,美国CCX与欧盟EUETS分别代表了当今世界自愿碳市场与配额碳市场的最高水平,它们在创建有效的市场框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其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制定了碳排放交易标准、交易过程透明化和信息公开化、IT技术的应用、兼顾了各国差异性和各国利益。但是,他们在排放权发放、价格大幅波动等方面的还略显不足。例如属于高污染的火力发电企业通常能得到较多排放权,结果电力行业并没有用排放权抵免实际排放量,而是把排放权放到市场上出售,获取暴利。 由于我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还在探索中,不同地区在相关制度安排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北京环交所制定了VER市场的“熊猫标准”、上海环交所建立了碳排放强度标准等,所以我国的交易市场既有由政府管制产生的市场,也有参加者自愿形成的市场。[4]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CDM项目较多,VER场内交易少;二是交易平台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交易框架,各自独立运作或通过与国际上的交易平台合作运营;三是主动改革 (下转第59页) 广东碳交易市场研究 刘月峰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广州510800) 摘要: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问题重视的不断加深,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日益受到各国的关注,碳交易在全球迅速发展。 碳交易市场建设是广东发展低碳经济、优化调整能源结构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广东双转移、发展广东省经济的必要手段。文章对国际和中国国内碳交易市场建设进行了综述,对广东碳交易市场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观点。 关键字:碳排放权;碳交易;碳金融;碳市场;广东省经济 刘月峰:广东碳交易市场研究 54 ··

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概述

?专题综述?当代石油石化 PETROLEUM&PETROCHEMICALTODAYV01.17No.12Dec.2009 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概述 孟宪玲安福何祚云 (中国石化咨询公司,北京100029) 摘要:介绍了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产生背景和分类,以及世界主要的碳交易体系,分析了全球碳交易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有关建议。 关键词:碳排放交易体系发展趋势建议世界 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联合国于1992年5月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UNFCCC),规定发达国家必须将200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到1990年水平;而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则标志着人们用法律法规来规范人类活动的时代已经开始。 鉴于不同国家的减排任务、实现减排目标难易程度等的差异,《京都议定书》在对发达国家减排义务作出规定的同时,也规定了3种非常灵活的履行义务机制。即:在承担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之间实施的联合履约(JI);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基于市场的国际排放贸易(IET)。这些灵活履行排放义务的机制就促成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产生。 1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及分类 1.1碳交易的基本概念 碳排放权交易是指各国政府根据其实现对《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对本国企业实行CO:排放额度控制的同时允许其进行交易。一个公司如果排放了少于预期的CO:,那么就可以出售剩余的额度;而那些排放量超出限额的公司,则必须购买额外的许可额度,以避免政府的罚款和制裁,从而实现国家对CO,排放的总量控制。 1.2碳交易市场分类 全球碳交易市场可分为配额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配额交易市场为那些有温室气体排放上限的国家或企业提供碳交易平台以实现减排目标。自愿交易市场则是从其他目标(如企业社会责任、品牌建设、社会效益等)出发自愿进行碳交易以实现减排。 配额碳交易又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即在“碳总量与贸易机制”下由管理者确定和分配(或拍卖)的。例如:《京都议定书》下发达国家相互转让的分配数量单位,或在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下各成员国所拥有的欧盟配额。二是基于项目的典型交易,即以《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联合履行和清洁发展机制为基础的交易形式。全球碳交易市场分类见图1。 2国外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目前,在欧洲、美国等金融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形成了一些大型的碳排放交易中心。发展比较成熟的有欧盟CO,排放量交易体系、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等。 2.1欧洲CO:排放权交易体系(EUETS) 为帮助其成员国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欧盟于2005年1月1日正式启动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交易体系范围涵盖27个欧盟成员国,其概况如下:①欧盟现行的碳排放贸易体系可以概括为“配额一贸易”体系。欧盟所有成员国都制定了国家分配方案,明确规定成员国每年的CO,许可排放量(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一致),各国政府根据总排放量向各企业分发配额。如果企业在一定期限内没有用完配额,则可以出售;若企业排放量 收稿日期:2009—11—26。 作者简介:孟宪玲,高级工程师,1998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化工专业,主要从事石油化工规划、咨询、项目评估等工作。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趋势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趋势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CO2)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通过艰难谈判,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所谓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即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 碳交易的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在六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为计算单位,所以通称为碳交易,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Carbon Market)。 在碳市场的构成要素中,规则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核心要素。有的规则具有强制性,如《京都议定书》便是碳市场的最重要强制性规则之一,其规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一国家(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其他规则从《京都议定书》中衍生,如规定欧盟的集体减排目标为到2012年,比1990年排放水平降低8%,欧盟从中再分配给各成员国,并于2005年设立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确立交易规则。当然有的规则是自愿性的,没有国际、国家政策或法律强制约束,由区域、企业或个人自愿发起,以履行环保责任。 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市场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2007年碳交易量从2006年的16亿吨跃升到27亿吨,上升68.75%。成交额的增长更为迅速。2007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价值达400亿欧元,比2006年的220亿欧元上升了81.8%,2008年上半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总值甚至与2007年全年持平。全球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达到1500亿美元,超越石油交易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发布的预测报告显示,全球碳交易市场2020年将达到3.5万亿美元。 碳交易机制就是规范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一种制度。碳资产,原本并非商品,也没有显著的开发价值。然而,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改变了这一切。 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排放的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在内的六种温室气体的数量,要比1990年减少5.2%。但由于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因此进一步减排的成本高,难度较大。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这导致了同一减排量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成本,形成了价格差。发达国家有需求,发展中国家有供应能力,碳交易市场由此产生。

国际金融创新的近期发展及特点

国际金融创新的近期发展及特点 姓名: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

国际金融创新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因而,研究国际金融创新对推动我国金融企业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人们对国际金融创新的认识还不一致,所以本文通过对国际金融创新的概念、发展阶段、现状及特点的研究,来了解国际金融创新的概括及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分析国际金融创新发展的成因、积极和负面影响。分析当代国际金融创新迅速发展原因的最主要意义在于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金融创新的经验,吸取金融创新过程中失败的教训,将其应用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来,为我所用。 关键字:金融创新国际金融金融监管金融风险

一、国际金融创新的概念及现状 (4) (一)国际金融创新的含义 (4) (二)国际金融创新的现状 (4) (三)近期国际金融创新的特点 (5) 二、国际金融创新发展的原因 (6) (一)全球化促进国际金融创新 (6) (二)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国际金融创新 (6) (三)金融管制放松为国际金融创新创造了良好软环境 (7) (四)金融业竞争的加剧为国际金融制造了压力 (7) 三、国际金融创新的影响 (7) (一)金融创新的正效应 (7) (二)金融创新的负效应 (8) 四、国际金融创新对我国金融业创新的借鉴 (8) (一)发展虚拟经济要以实体经济为依托,避免过度创新 (9) (二)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 (9) (三)强化金融机构的谨慎性原则,加强风险控制能力 (9) (四)增强环境金融创新意识 (9)

国际金融创新的近期发展及特点 一、国际金融创新的概念及现状 (一)国际金融创新的含义 随着西方金融创新浪潮的掀起,金融创新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陈岱孙、厉以宁,1991),金融创新就是在金融领域内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是各种金融要素新的结合,是为了追求利润机会而形成的市场改革,它泛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包括新的金融工具、新的融资方式、新的金融市场、新的支付清算手段、新的金融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等内容。 引用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把国际金融创新定义为:国际金融创新,即在国际金融活动中,新的国际货币制度、新的国际金融机构、新的国际金融工具及业务、新的国际金融市场、新的国际金融管理制度的创立、引进和运用。从上述给出的定义看,国际金融创新的涵义不仅仅指国际金融工具及业务创新(即国际融资创新),而是广泛意义上的创新。它泛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包括新的金融工具、新的金融市场、新的金融服务、新的融资方式、新的支付清算手段以及新的金融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等内容。其创新主要发生在国际银行、金融业的微观领域。 国际金融创新可以划分为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布雷顿森林制度建立到瓦解为标志,即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展开的国际金融创新活动及其成果,亦称为早期创新;第二阶段,布雷顿森林体制瓦解以后,国际货币制度演变到了浮动汇率制度,在此条件下国际金融创新由兴起并达到了高潮,亦称为近期国际金融创新。 (二)国际金融创新的现状 1、国际货币制度创新 近期国际货币制度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单一固定汇率制度到多元化的浮动汇率制度创新。次贷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对国际货币市场形成巨大冲击、引发全球经济动荡的同时,也将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必然受到冲击,美元霸权地位将面临一定挑战,其与最大的竞争对手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所占的份额可能有所变化。而基于多种因素,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美元第一货币的地位仍将无可替代,美元仍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短期内尚不能改变单极的货币体系。二是欧洲货币体系的不断创新。欧元的启动以及随后逐渐被国际社会认可,使得欧元区各国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以汇率波动为要点的国际货币制度不稳定给区内各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冲击。另外,在这种体系下,区域内每个国家不必保持高额外汇储备,从而使得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最小化。 2、国际金融机构创新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为跨国银行的出现以及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各国大银行争相在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在业务经营上加快电子化、专业化和全能化的步伐。由于金融创新,各国之间的经济、金融联系更加紧密,经营的风险也在加大,从而使全球金融监管出现自由化、国际化倾向,各国政府在对国际金融中心、跨国银行的监管问题上更加注重国际间的协

GPS国外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

GPS国外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外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 目前,以GPS为代表的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已成为当今国际公认的八大无线产业之一。随着技术的进步、应用需求的增加,GPS以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率等显著特点及其所独具的定位导航、授时校频、精密测量等多方面的强大功能,已涉足众多的应用领域,使GPS成为继蜂窝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之后的全球第三个IT经济新增长点。 1主要应用领域 (1)民用领域 在定位导航方面,GPS的使用对象主要是汽车、船舶和飞机等运动物体。例如船舶远洋导航和进港引水,飞机航路引导和进场降落,汽车自主导航定位,地面车辆跟踪和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等。此外,对于警察、消防及医疗等部门的紧急救援、追踪目标和个人旅游及野外探险的导引等,GPS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日常生活中,GPS还可用于人身受到攻击危险时的报警,特殊病人、少年儿童的监护与救助,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时的求助等。使用时只需按动带有移动位置

服务的GPS手机按钮,警务监控中心和急救中心在几秒钟内便可获知 报警人的位置并提供及时的救助。 目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GPS公司,主推测量仪器的有天宝公司、徕卡公司、诺华达公司和佳瓦特公司等,主推导航设备和GPSOEM 板的有高明公司、麦哲伦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洛克韦尔公司和瑟孚 科技公司等。 (2)军事领域 在军事领域,GPS也已从当初的为军舰、飞机、战车、地面作战人员等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扩展到成为目前 精确制导武器复合制导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弹上 安装的GPS接收机接收4颗以上导航卫星播发的信号来修正导弹的飞 行路线,提高制导精度。区别于误差较大、精度较低的民用标准定位 服务,军方使用的是精密定位服务。资料显示,未配置GPS制导系统 之前,美军的“战斧”(BGM-109C)巡航导弹的圆概率误差约为9米, 在其惯性+地形匹配制导系统中加入GPS后,圆概率误差降至3米, 制导精度大大提高。 2全球GPS产业的结构与现状 GPS开始进入民用之后,使用者终端的GPS产品便成了当前GPS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在世界碳交易市场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也逐步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各试点地区的碳排放交易所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状况。研究认为,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尚未成熟,存在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分割问题,据此提出积极培育碳金融市场主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中国碳排放;碳交易市场 [中图分类号]F75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2095-3283(2015)02-0064-03 [作者简介]冯志远(1987-),男,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管理与创新;李磊阳(1986-),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金融和货币政策。一、引言 碳交易市场,是指由各种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活动和金融活动所组成的市场。碳交易市场的形成来源于温室气体国际减排公约《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规定。《京都议定书》主要规定了三种市场机制来控制世界的碳排放总量,从而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控制碳排放的总体标准。这三

种市场机制是联合实施机制(Joint implementation,JI)、国际排放权交易(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IET)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交易的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其中,在中国得到广泛运用的是清洁发展机制,即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进行节能减排项目投资,或者通过购买碳排放权份额的方式,获得核证减排单位(Certificated Emission Reductions,CERs)。这三种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的实际运用,使碳排放权量化为无形商品,构成了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基础。《京都议定书》及其相关配套文件规定各缔约国在一定时期内的节能减排进度、碳排放权的配额,缔约国政府再向参与碳交易的企业分配年度碳排放权配额,若企业的碳排放权配额不足或者多余,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二级市场上购入或者卖出相关的配额,从而形成了碳交易排放体系的微观基础。据汉能集团最新发布的《全球新能源报告2014年》显示,2013年全球碳市场交易总量1042亿吨,交易总额约为5498亿美元,其中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是全球碳金融市场的引领者,占全球碳信用交易的65%;其次是清洁发展机制,约占33%。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20年,全球碳交易总额有可能达到35万亿美元,并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 二、中国碳排放与碳交易市场现状 (一)中国碳排放总体状况

加多宝—国际市场现状分析

加多宝—国际市场现状分析 ①大致进出口流程及所需凭证: A:【收货单位需要资质】 1、经营食品营业执照 2、食品卫生许可证 B:【进口前需要提供证明/许可文件】 1、官方原产地证书 2、生产国官方卫生证书 4、生产商产品检验报告 5、产品在其国家(地区)注册和批准销售的证明 6、原包装标签样张一份,中英文标签样张三份 7、需要检疫生产商官方检疫证书 8、需要提供的其它文件、资料 C:【进口后需要办理事项以及开支】 1、预报检审核文件资料,做标签审核(标签若不符合规范,会导致多次往返整改标签) 2、货到口岸报检验检疫(包装标签若与样张不符,会导致审核过的标签重新整改) 3、货物抽样检验、核对货物包装标签(送检结果不达标,导致货物

退港) 4、货物辖区内仓储(在未得检验检疫卫生证书前,货必须存放商检辖区范围内仓库不得销售与使用) 5、加贴中文标签,CIQ检验标签(小盒小袋包装食品需在进口前审核标签,将标签印制包装袋上) 6、商检复查标签(贴中文标签后.接送商检符合标签加贴规范.若标签不按标签样张加贴.会导致重贴) 7、办理卫生证书(卫生证书需要支付工本费) 8、标签备案(首次进口需办理标签备案,以后同产品无需备案,减少口岸1.5.6项工作) D:【进口中容易发生的事故及应对】 1、标签样张不符合商检标准要求(整改) 2、检验结果不达标(办理退港审批手续、删单退税,或者国内销毁) 3、标签加贴不符合样张样式(整改重贴) 4、报关外转核价(提供价格资料或估价) 5、货物未取得卫生证书销售(将被商检罚款,严重者吊销经营资格) E:【办理时间】 自商检预报审核文件,到申领卫生证书,正常预计需时1个月。 整个进口流程难度最大是商检商检手续

自考04009国际金融市场.

高纲1569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4009 国际金融市场 南京财经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Ⅰ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国际金融市场》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部分经济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系统介绍国际金融市场及其组成的课程,其任务是使应考者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分析国际金融市场环境,掌握外汇市场及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黄金市场等各个分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能,并结合具体案例,使得应考者能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分析与解决问题。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外部环境及国际金融市场概述,包括国际货币体系概述,国际收支,国际金融市场概述;第二部分是对外汇市场进行分析与阐述,包括:外汇市场概述,外汇与汇率,主要外汇交易形式,外汇交易风险的管理;第三部分为国际货币市场;第四部分为国际资本市场;第五部分为国际黄金市场。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对国际金融市场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了解。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组织形式和发展趋势,能够从经济学角度来解释国际金融市场的功能。 2.理解并掌握国际金融市场的各组成成分。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国际金融市场》是以金融学为基础,结合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等学科内容方法的综合性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学科。因此本课程的前修课程包括金融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国际投资学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国际金融市场的组成、功能和分析方法。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国际货币体系 一、课程内容 本章首先定义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概念,概括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和作用,然后介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最后介绍了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与欧洲单一货币——欧元。 二、学习要求

实验动物国际市场现状报告

深圳中企智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实验动物国际市场现状 (最新版报告请登陆我司官方网站联系) 公司网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ac694556.html, 1

目录 国际市场现状 (3) 第一节国际市场现状分析 (3) 第二节国际市场主要国家情况 (4) 第三节国际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5) 1、国际合作交流日趋频繁 (5) 2、更加注重质量 (5) 第四节国际市场的重要动态 (5) 2

国际市场现状 第一节国际市场现状分析 发达国家实验动物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在许多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对本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高新技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组织健全、结构合理 美、英、德、法、日本等国都建立了全国性现代化实验动物中心、研究中心及辅助用品规格化的生产公司(饲料供应公司、饲育中心等),1956年联合国成立了国际实验动物委员会,每4年召开一次会议。 2、实验动物饲育应用等级质量较高 饲育应用等级为SPF级和无菌级。饲育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供应实现了社会化、商品化,有比较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管理应用体系。 3、实验动物品种品系齐全,根据不同的实验选用不同的品种品系 例如美国实验小鼠品系达250个,小型实验猪达15个品种,豚鼠品种30个,大鼠品种60个,兔子14个,猴子50余种。 4、从事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较高 动物饲育人员都是专业和本科学历,而且还要经过1-2年的专业技术培训,合格岗位证书才允许上岗。动物实验人员,本科以上学历也要经过专业培训。拿到岗位证书。 5、动物实验环境设施条件较好 动物实验的条件一般都达到屏障系和隔离系统。 6、仪器设备及试剂先进 7、动物质量检测严格 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实验动物等级质量检测。(遗传检测、微生物检测、病理检测、寄生虫检测) 8、实验动物的饲料及垫料 有专业化的饲料生产公司、垫料生产公司、Co60辐照公司等一条龙配套服 3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二、高职商务英语教材使用现状调查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才能力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而 人才培养模式依旧。课程设置仅仅简单地沿用本科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也没有体现,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致使商务英语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实际教学中存在大量问题。 单从教材方面看: 1.目前普遍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职学院安排的英语 课多于商务课,技能训练成为学期教学活动中的“点缀”。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随意性太强。 2.可选的高职商务英语教材少。纯英语教材多,商务 知识教材有,但能将两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的教材并不多。教材内容陈旧。教师只好选用本科教材或考证教材。具备运用英语技能解决商务方面问题的能力的学生人数在整体人数的比例不高。 3.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实训实习内容脱节。课程结构 体系偏重理论性,更缺少相应配套的实训类教材,不能反映一线岗位对应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仍以教师讲授为主。 4.教材不能全面地构建学生的职业能力。现行教材内 容只能单纯性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毕业生在实际1=作中表现出本行业职业道德素质和水准缺失,与企业期望值有一定差距。 四、基于工作任务过程的商务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 1.开发团队 基于工作任务过程的商务英语校本教材的编写团队应 由学院、行业专家、教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共同组成。结合“企业型专业”的专业建设模式,从市场调查结果入手,由用人单位提供典型岗位人员能力和工作任务需求,同时,听取教师、毕qk生在一线教学中的意见和建议,组织编写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邀请行业专家对课程体系和教材设置、内容进行评审。只有源于企业的工作任务项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的作用。 2.任务确立 商务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以岗位工作群的工作任务过

中国国际贸易现状分析及应对

中国国际贸易现状分析及应对 摘要: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贸易活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加入国际贸易市场。发展迅速的国际贸易造就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分析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现状,我国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优势产业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在发展的同时,我国国际贸易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限制和影响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本身内部存在的问题,二是国际贸易总体环境的恶化。在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整体疲软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所以分析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现状及问题极有必要。 关键词:国际贸易;现状;问题 一、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现状 (一)进出口贸易总额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高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大。根据商务部的统计资料,中国的对外进出口从1978年206.4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38667.6亿美元。据最新的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全球第一,高达4.16亿美元,冲破4亿美元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关口。 (二)出口商品结构 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主要以商品贸易为主,且出口产品长期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不高。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从中国进口大量的商品,但是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为主。分析近几年中美两国的贸易结构,可以发现在前十位产品中,有一半产品为玩具、服装和箱包等。而电机、电气、音响设备及其零附件为美国从中国进口最多的产品,进口总额为729.45亿美元,占其进口总额的24.6%。整体而言,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这些商品的特点一是技术含量不高,二是市场替代性较强,三是消费弹性小。只从数据来看,中国对美出口以纺织服装为主的格局已开始发生变化,计算机

碳交易市场建设的先进经验

碳交易市场建设的先进经验 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是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原则发生转移,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转变为在一个共同平台上为2020年后的全球减排目标贡献力量;同时减排机制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京都议定书》“自上而下”的强制承诺减排开始转变为巴黎时期“自下而上”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INDC)机制。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正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传统的非市场化的环境政策,如命令与管制手段以及技术标准,会导致资源配置的高成本。基于市场的温室气体减排工具包括碳税和碳交易两种方式。相比碳税,碳排放管理有如下优势:总量控制目标明确、企业履约相对灵活、促进碳价格发现与催生碳金融发展,这些都是碳税等政策工具无法达到的。 以《京都议定书》制度模式为原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碳交易市场迅速规模化发展,并随着对碳排放空间的稀缺性认识程度的进一步深化,在全球低碳发展的浪潮中吸引了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推动了碳金融及相关衍生品的繁荣,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碳交易对气候治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途径:第一,有利于以较低成本实现既定的控排目标。碳交易的减排目标是限定的,因此可以形成产业结构转型、能源结构转型和技术进步的倒逼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第二,有利于促进全球能源安全和能源清洁的发展。碳交易将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换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且碳交易可以使清洁能源相比于高碳能源型产业形成相对的价格优势。第三,有利于带来环境保护的协同效应,减少环境污染。碳交易可以有效地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引发的区域性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带来全球与区域环境保护的协同效应。第四,有利于形成新的绿色经济发展增长点。碳交易有利于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和新型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碳金融、碳审计和碳咨询等新型环境服务产业链的蓬勃发展。 中国启动了7个试点碳市场。7个试点横跨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性较大,制度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区域特征。深圳的制度设计以市场化为导向,湖北则重视市场的流动性,北京和上海注重履约管理,而广东碳市场重视一级市场,重庆实行企业配额自主申报的配发模式。7个试点的制度设计体现了发展中国家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碳交易机制的广泛性、多样性、差异性和灵活性,从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碳交易试点促进各省市开展了各项基础工作,形成了全面完整的碳交易制度体系,为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碳交易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种环境政策工具,碳交易的作用首先是对减排的贡献,表现为控排行业的碳排放总量和碳强度保持下降趋势。同时,碳交易作为我国现有环境政策组合中的一种新的市场化政策工具,各试点通过对配额分配方式的试错和创新,维持了碳交易市场的稳定。深圳运用有限理性重复博弈理论、创新配额分配方法等控排措施,通过配额供求均衡来影响或者决定碳市场的价格;而广东省将碳交易视为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重要契机,率先试点配额有偿拍卖的方式,直接跨过了欧盟初期的无偿配额发放阶段,同步建立两级市场,对政府调控碳市场流动性和稳定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建立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

建立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是全世界核证减排量(CERs)一级市场上最大供应国,但在碳交易过程中却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只是碳交易市场的参加者,碳交易市场规则的执行者。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权供应国之一,中国没有一个像欧美那样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不利于争夺碳交易的定价权。通过对我国在碳交易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研究,分析了我国建立谈交易机制的必要性,对我国建立碳交易机制中所具备的基本条件进行了探讨,为建立国内碳交易市场提高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碳交易;核证减排量;交易机制 Feasibility Research on China’s Carbon Trading Market SUN Wei1 ZHANG Tian-gang2 1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Tianjin 300300 2 Aeronautical Automation College,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Tianjin 300300 Abstract:China ranks the second i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is the biggest supplying country in CERs in the world-level market.However,China,lying at the bottom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of carbon transaction,is only a participant in carbon market and a follower of the carbon market rules.As one of the biggest supplying countries of the emission authority,China does not have an international carbon market comparable to those markets in Europe and America; Therefore, China has lost the pricing power in carbon transaction. Through analysis,this article worked out the problems in carbon trading time,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building trading mechanism, discussed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establish carbon trading mechanism, in order to lay a solid theoretical research basis of building trading market. Keywords: carbon transaction; CERs; trading mechanism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然而,单纯依靠联合国强制性减排要求及各经济主体自主性减排意愿是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一切资源使用和一切污染都可以归结为碳排放;一切碳排放都是可计量的、具有标准性和权力性;而一切可计量、具有标准性和权力性的东西都可以商品化。碳交易构架了连接低碳环境下实体经济与虚拟资本的桥梁,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碳资产这种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最终引导实体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