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模板

近代史论文模板
近代史论文模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实践考核课程论文

题目邓小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姓名王龙腾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 2011级本科四班

学号 201115310137

目录

【内容摘要】 (3)

【关键词】 (3)

1邓小平生平简介(1904 ——1997) (3)

2参与领导革命,复兴之路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4)

3拨乱反正,复兴之路回到正常的轨道。 (5)

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兴之路有了新的方向。 (6)

5改革开放,复兴之路有了强动力。 (7)

6三步走战略,复兴之路有了新举措。 (8)

7一国两制,复兴之路有了新构想。 (9)

【参考文献】 (10)

邓小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内容摘要】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就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其中有曲折也有成就。其中,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一员,邓小平同志指挥参与了多场关键性战役,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而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通过不断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历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等重要时期,使中国人民在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有了坚实的一步。本文将深入剖析邓小平同志以及邓小平理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我们今后如何更好的去发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理论成果,来面对当今国际社会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

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民族复兴

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启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奋起反抗,书写了不朽的民族赞歌。在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揭开了中华伟大复兴的新篇章。虽然经历了之后的波折,但随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的各项工作又恢复到了正常的轨道上来,经过改革开放,中国更是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飞速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在这些党的重要发展历程中,都少不了一个人的参与,他就是——邓小平。

1邓小平生平简介(1904 ——1997)

邓小平原名邓先圣,生于1904年8月22日,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邓村人。1911年接受私塾教育并进入新式小学读书,学名邓希贤。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就读于法国百恩斯中学。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青年团旅欧支部的领导。1927年在上海与张茜元结婚,改名邓小平,同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1年妻张茜元因难产在上海去世,8月,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是为邓小平生平“三起三落”中的“第一落”。同年6月,被临时党中央上调到中央

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是为“第一起”。1939年8月与浦琼英(卓琳)在延安结婚。1948年,任总前委书记,与刘伯承、陈毅等指挥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又名徐蚌会战)和渡江战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出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秘书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66年“文革”开始后,失去一切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落”。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起”。197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提议,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职务,保留党籍,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落”。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起”。1981年6月,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军委主席。1982年9月,当选为党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1984年1月24至26日视察深圳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济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2月22日,首次提出了“两种制度”构想。1992年初,在深圳发表了举世瞩目的“南方谈话”,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10月,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997年2月19日逝世于北京。

2参与领导革命,复兴之路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中国自19世纪中叶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间有许多有志之士奋起反抗,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但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最终没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直到中国共产党出现,并领导中国人民抵御外强的欺侮,才使得中国的民主革命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的成员之一,邓小平同志也是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走上革命道路,并于1924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此之后,他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首先,在大革命失败以后,于1929年夏,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前往广西领导起义。他化名邓斌,任中共广西前敌委员会书记,同张云逸等于12月发动百色起义,创建了红军第七军和右江根据地。次年2月,又发动龙州起义,建立了红军第八军和左江根据地。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在此期间,邓小平同志担任要职,和刘伯承同志一起先后率部进行了一系列战斗,创建了晋冀豫、冀南、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等。另外,极富盛名的百团大战也有他们二人的参与。

在延安整风活动中,邓小平同志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从实际情况出发,发表了许多文章和讲话,提出了对敌斗争的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策略。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在与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不断地挑起局部战争。邓小平和刘伯承指挥了著名的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并取得胜利,有力地遏制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进攻。其后的全面内战期间,刘邓率连续进行了数次较大规模的战役,大量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而最为著名的千里跃进到大别山事件,也从此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除此之外,他还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京沪杭战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从此,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3拨乱反正,复兴之路回到正常的轨道。

1976年,周恩来总理和毛泽东主席先后去世,“文化大革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结束。“未来的路要如何去走”,这是亿万人民十分关切的重大问题。这时,邓小平恢复了其原有的党内职务,并主持了一系列重要工作。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大革命”已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失,全国人民急切渴望领导人能够拨乱反正,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走出这段历史的阴霾。而当时党的主要负责人却以“两个凡是”来作为领导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无疑就是要人民继续坚持错误的思想、错误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也可能就由此中断。

这时,邓小平立即站了出来,以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首先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他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等讲话和谈话中,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

在他的发动和领导下,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僵化局面,推动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的

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从而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邓小平亲自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完成。这个决议,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实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大团结,为我们今后继续探索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兴之路有了新的方向。

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同志为我党的思想理论体系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其所解决的首要的基本问题,即这一理论的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而搞清楚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在经过不懈的探索之后,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了解清楚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发展社会主义,则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又一新的课题。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前苏联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榜样,他率先进入社会主义,并且通过进一步的建设使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其社会主义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在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以军事工业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经济体制上固守计划经济而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经济严重失衡,人民生活改善缓慢,企业缺乏持续发展的活力特别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内在动力。当新技术革命在西方蓬勃兴起和迅猛发展的时候,这一模式却不能有效应对,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竞赛中的劣势地位愈加明显,80 年代末以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解体。

于是,邓小平同志通过总结先前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中国发展的新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经济上,首先,提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其次,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意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最后,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政治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们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坚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在文化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通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

5改革开放,复兴之路有了强动力。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我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里包含两种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于是,为了解决如何实现这一阶段的发展,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执行这一基本制度呢?首先,要做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接着,又一个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在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呢?到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呢?这也是邓小平理论集中回答的一个问题。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通过不断改革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达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在改革过

程中, 处理好各种关系, 尤其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从而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 为改善人民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 尤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成果。在汲取了社会主义国家因自我封闭而造成发展滞后的教训后, 邓小平理论将对外开放确定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国策。在对外开放过程中, 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 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成果, 达到发展自己的目标。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也曾有人因为社会上所发生的一些变化,而分不清究竟当时的社会是姓“社”还是姓“资”。为此,邓小平明确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正是这一标准的提出,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对于我们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不仅善于总结提出适宜中国发展的政策,而且在面对问题时,善于思考,把持社会发展的脉络,使民族复兴之路有了很好的保障。

6三步走战略,复兴之路有了新举措。

一直以来,如何能够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我们民族所面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曾几何时,我们也曾为了能够更快地实现这一目标,而犯了一些错误,反而使原本艰难的道路变得更为曲折。

为了使这一目标更为阶段化、具体化,邓小平同志于1987年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第一步,从1987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有了这一基本发展战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进入21世纪后,我们走到了民族复兴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本世纪头20

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在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突出发展这个时代的主题和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入的认识,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对于我们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完成民族复兴大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7一国两制,复兴之路有了新构想。

早在17世纪中叶,就开始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耻辱更是延续了近百年之久。这也就造成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又一大阻碍:没能完全统一的中国,何谈复兴?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均进行了不断的努力。20世纪80年代,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为实现祖国完成统一的奋斗进程中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一国两制”构想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首先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胜利回归,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生动现实,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贡献。可惜的是,邓小平同志没能看到这一历史性时刻,但相信在天堂的他一定会微笑着看着这一切。

回顾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历程,充满艰难曲折,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重新崛起的过程,也是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和品格的重新塑造过程。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打开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大门,证明了只有适应时代的潮流,才能救亡图存;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使中国走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况,实现了民族独立,开辟了民族富强的康庄大道,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邓小平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设计和建设,使社会主义在遭受挫折的曲折发展中,重新恢复了生气和活力,拓展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可能性,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证明了只有改革才能完善社会主义,

只有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宏伟事业,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邓小平以其卓越的才能、创新的理论、巨大的贡献,把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继续完成这个伟业搭建了阶梯。他在毛泽东和江泽民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我们一定要沿着邓小平开辟的正确道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康晓强,卜新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特征初探,《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1期。

宋涛:邓小平关于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论述,《高校理论战线》1999年第11期。

郭春生,陈晶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成人高教学刊》2005 年第5 期。崔丽娟:邓小平理论的时代意义,《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2卷。

中国近代史论文

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物之一。他和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一样,从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罪恶活动中发迹,一跃而为清政府的封疆大吏,手握重兵,权势煊赫。接着,他参与了镇压捻军的活动,并进兵陕甘,扑灭西北的回民起义。后来,他挥戈出塞,进军新疆,击溃了英俄帝国主义的走狗但积诚相与,久将自威,无他道也。”〔①①〕 这里,有件事情很值得一提:1860年北京条约刚刚签订,俄、法、美等国或请们乘机提出用西法自行采煤的主张,认为这样不仅可以杜绝外人之觊觎,而且可以兴中国之大利。左宗棠并没有提出这一点。 (三)1870年,天津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洋教斗争,人民群众将作恶多端、行凶杀人的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击毙,并将法国教堂、领事馆、育婴堂等烧毁,一些英美耶稣教堂也被波及。清政府派直隶总督曾国藩由保定赴津查办。曾国藩鉴于“目下中国海上船炮全无预备,陆兵则绿营固不足恃,勇丁亦鲜劲旅。若激动众怒,使彼协以谋我,处处宜防,年年议战,实属毫无把握”〔①⑥〕,所以抱定对外国侵略者“委曲求全”的方针,一意妥协退让。他所采取的措施,激起了广大群众的不满。他自己了解到这一点,于致友人书中写道:“六月初旬奉旨力疾来津查讯此案。办理既多棘手,措施未尽合宜,内疚神明,外惭清议。敝处六月二十三日一疏庇护天主教,本乖正理,而发抄时内阁又删去疏中五疑一层,物议沸腾,致使人不忍闻。”〔①⑦〕 左宗棠支持曾国藩对外妥协退让的方针,并表示十分同情曾国藩的处境。他在致夏献纶的信中说:“津门事暂作了局,曾侯之奏尚为得宜,外人犹以为软,不知其中亦具苦心也。弟处答总署一函,曾录寄幼丹中函(沈葆桢字幼丹),想得闻其略。昨见香(闽浙总督英桂字香岩)、幼(幼丹)两公复信,大意均同,私幸所言尚不谬也。”〔①⑧〕可见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政策,是得到左宗棠、沈葆桢、英桂等洋务派官员普遍支持的。左宗棠又说:“津事草草了结,侯相颇不为时论所许。然当仓猝时,议论纷纭,莫敢执咎。侯相平日于夷情又少讲求,何能不为所撼?观其内愧方寸、外干清议之奏,亦可谓较然不欺者。”〔①⑨〕他对曾国藩寄予了莫大的同情。 (四)1874年日本派兵侵略我国台湾。清政府派沈葆桢率兵渡台,办理台湾防务。但它毕竟缺乏抵抗侵略的决定,与日本进行谈判。在英、美等国公使的“调停”下,它与日本签订了所谓北京专条,规定日军撤出台湾,但清政府给予日本“抚恤”银10万两,另偿还日本在台湾“修道造房”费用40万两,共50万两。这是清政府对日本作出的一大妥协退让。 左宗棠对清政府的妥协政策是表示完全支持的。他说:“台湾事已可议结,非幼丹谋之于外,恭邸(恭亲王奕欣)主之于内,未易臻此。外间未悉底里,尚以费抚恤十万、收回番地四十万为过者,非也。”〔②⑩〕 日本侵略者得寸进尺,于1875年又正式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李鸿章主派兵助剿,或请代运南漕赴津。清廷征询曾国藩等人的意见,曾国藩于1861年1月5日上折说:“此时我之陆军,势不可能遽进金陵,若俄夷兵船即由海口上驶,亦未能遂收夹击之效。应请敕下王大臣等传谕该夷酋,奖其效顺之忱,缓其会师

中国近代史纲要3000字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体会 古人有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唐太宗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近现代史连接过去和现在,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其下一站就是社会,要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这样我们才能以清醒的态度、严谨的唯物史观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学习中国近代史,所学何用?当然要祭奠那些无辜丧命于外敌枪炮下的万千同胞,要追忆三元里人民的拼死抗争、“致远号”二百五十名将士以舰殉国的英勇悲壮,要缅怀“戊戌六君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以及无数革命先驱舍生取义的爱国之举。然而,最重要的意义是从这段苦痛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励精图治,振奋自强,做好今天的事,写好中国的未来史。 中国近代史以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发端,意义不寻常。如果说此前的中国仍沉湎于“威加四方、万邦慑服”的天朝大国的幻境之中,那么此后的中国则被列强的铁甲舰拖进了世界舞台之中。不可能有与世隔绝的安宁,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除被迫一战,别无选择。此后,世界经历了两次大战,压迫与反压迫、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绵延不绝。 18世纪,工业革命过后的英国在与闭关锁国的中国进行贸易往来时,经常处于被动地位。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人向中国销售鸦片。林则徐禁烟之后,英国政府以此为由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在于把中国变成它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由封闭到逐步向世界开放,逐步走向近代化,是鸦片战争带来的客观后果。但总而言之,鸦片战争带给中国最大的后果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但同时也打破清朝闭关锁国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中国也从此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发展重工业。但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同事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清王朝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其重点在军事、外交、机器制造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某些文教事业,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本质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并且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官僚主导下进行的,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上几个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有限,难成大器。洋务派官员自身的近代化修养不足,没有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对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相反,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政治制度,试图在中国搞所谓的“中体西用”,即用中国的封建制度作容器,去盛载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两者的内在矛盾认识不足,因此必然导致失败。 于是年轻有为的知识分子们意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落后。于是他们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转换观念到学习西方先进制度上来。于是,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人士发动了“戊戌变法”。但是最终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烈抵制,最终没能成功实行,但是其积极意义仍然很重大。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学

[实用参考]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

回望五四爱国运动 组员:于梦黄宇翔 摘要: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其历史意义非常重大。五四运动以学生运动为开端,是知识分子的伟大觉醒。他们用新的的世界观来审视世界,变革世界。可见知识分子的社会洞察、先锋觉悟作用。 关键字:五四运动;学生;爱国主义 历史背景: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历史过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高师、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

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口号。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 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 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6月1日,由于学生影响不断扩大,《五七日刊》和学生组织宣传,学生抗议不断遭到镇压。3日,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被军警逮捕170多人。4日,逮捕学生800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上海日商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6日、7日、9日,上海的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上海工人罢工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 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通过上海的三罢运动,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6月11日,陈独秀、高一涵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陈独秀因此被捕。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电,抗议政府的这一暴行。面对强大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

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doc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题目:铭记历史与当代青年的责任院系: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实践时间: 姓名: 社会实践报告

一、引言 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为止。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为实现现代化而斗争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领略历史风采,熟知古老的中国以及新中国的探索历程。 二、活动目的 让同学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学习历史人物不惧苦难的精神,以及优秀品德品质,发扬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开拓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偶像形象。 三、研究方法和工具 为了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掌握更加全面的人物信息。我选择的是文献法。通过在图书馆查阅书籍以及适当利用网络来用最客观的语言去解读历史。 四、研究过程与发现 一、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封建统治已腐朽衰落,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危机重重;而英国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虎门销烟之后,英国开始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鸦片战争从道光二十年五月(1840年6月)开始到道光二十二年七月(1842年8月)结束,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次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南京条约》的附件。鸦片战争刚刚结束,美法两国以武力威胁下,迫使清政府分别和他们签定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扩大了侵略权益。 二、太平天国起义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耗费大量军费,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此后,洪秀全领导的规模巨大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了。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 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学生姓名:贾智翔 学号:00904002 所在院系:哲学学院 所在年级:2009级 任课老师:侯馥中 完成时间:2010年6月

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 内容提要: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 化。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这两次战争究竟在那些主要方面影响了中国?中国的社会进程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本文重点描述了这些。 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自然经济、洋务运动、海关 一、两次战争,一种命运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年和1837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的国库,正如梭伦所说:“财富催生饱腻,饱腻催生暴行”,大英帝国迫不及待的将侵略的坐标插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上。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1] 1839年6月3日至21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英、美等商人呈缴的鸦片21298箱[2]。英国殖民主义者再也坐不住了,1840年2月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发动侵华战争,4月英国国会正式通过,6月由英国全权代表懿律(G.Elliot)统率4000侵略军,乘舰船40余艘到达广东海面并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此时,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无疑,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派占据了主导,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查办;沙角、大角、虎门炮台相继失守,定海、宁波、镇海相继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让战火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持续燃烧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于1842年8月29日,以中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自此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09年水深火热的日子! 当中国国内太平天国起义达到高潮的时候,英法两国在美俄的支持下,对中国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战争,并以此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获得的利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广东水师在中国船“亚罗号”上逮捕了12名海盗,英国侵略者借口此事件进行干涉并伴以武装挑衅;同年,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派葛罗(Baron.J.B.L.Gros)率军来华,暗中与英国侵略者结盟并联合美俄构建了四国

范文—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 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 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 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 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 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 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

近代史论文

芳兰贞石——王国维之学术贡献评价 罗玉龙 2010级临床全科2班 摘要: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曾有罗振玉评价王国维是“博学强识,并世所稀,品行峻洁,如芳兰贞石,令人久敬不衰”。梁启超更赞王国维“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灾难深重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日益濒临于危殆的生死存亡的时刻。在这一时期,王国维第一个把西方美学引进中国,并第一个站在哲学、美学的角度进行文学研究。在教育上,王国维不仅是提倡美育,提出培养“完全之人物”教育宗旨的第一人,而且一生躬行实践,成绩斐然。最后在将知天命的次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在学术的巅峰结束了自己灿烂而短暂的一生。本文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认识及其研究,对正确认识和评价王国维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评价王国维美学近代教育王国维之死贡献 一、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具有创新、求实精神 王国维(西元1877年-1972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曾任清末废帝之师,清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所著《安文集》、《观堂集林》等遍涉经史,一部《人间词话》更成艺林绝唱。还精研甲骨、金文,兼研西方哲学。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等领域成就卓然。[1]而史上很多名人对王国维都有很高的评价,郭沫若就曾评价王国维“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这迅速加剧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异域文化的猛烈撞击和国内文化精英的尖锐批判下,中国传统文化原有的价值系统走向全面崩溃,逐渐失去了对外来思想观念进行同化的内在活力。对西方思想的吸纳,使王国维清醒地意识到:要拓展中国学术思想,就必须“借用外力刺激”。 美学作为文化的一翼,同样也面临着向现代转型的重大课题,而这种转型是从王国维开始的。王国维敏锐感应这一时代潮流,刻苦研读西方思想,对康德、叔本华的哲学、美学,更是反复研究。他曾自叙道,对“汗德之纯理论批评外兼及其伦理学及美学”,凡四次集中精力专功之。而对叔本华之书,王国维则是“大好之”,并与叔本华的思想产生强烈共鸣,“然于其人生哲学,观其观察之精锐,与议论之犀利,亦未尝不心怡神释也。”[2]王国维以打破中西疆界、兼通并融贯中西文化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 小组成员名单及学号: 一、实践项目:多媒体课件制作(PPT) 二、课件名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三、选题思路: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会议,它是10年动乱乃至数十年极左路线的终点,又是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起点。这个里程碑的两端,站着两位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代表性人物。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才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必要性和伟大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前提、逻辑脉络和观点体系。 (2)每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是不同的,由此可知,无论哪个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搞社会主义建设,都不可能照搬别国的建设模式,在中国开始社会主义摸索和建设的初期,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于是在建国初期便模仿和借鉴苏联的模式,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苏联模式已经愈来愈不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了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在1992年,中国又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目标。可以说,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便完全的开始独立自主的按照自己国情走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伟大创新,是毛泽东思想在信贷的延续和发展四、分组分工:

五、实践过程: 选择了改革开放这一主题后,我们便开始了准备工作。从三个人对教材内容的认真阅读到实践材料的收集,再到上网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都做了细致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才能进一步地了解改革开放带给我们重要成果。整个过程花了将近两个礼拜。首先是小组成员对主题的选定,确定完主题之后便是对选题内容的讨论和分析,分配成员任务。其次便是从书本和网上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这一过程主要由赵文豪进行收集。然后是PPT的制作,主要由张文强负责制作。最后罗文俊进行实践报告的写作。基本内容完成之后,对已完成的作业进行适当的修改。 六、实践内容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 1.主要内容 (1)转移:确立实事求是指导方针,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口号,工作重点转到建设。 (2)改变: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改变管理活动思想方式。 (3)放权:肯定权力下放原则,大力精简各级机构,解决党政企的问题。 2、重大意义 (1)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一次中国历史的转机点 摘要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无产阶级、农民阶级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件。 关键字:指导思想、转折点、启蒙运动 中国近代社会,发生了众多的变化,发生了许多的事件,基本上,这些事件都表现出,中国近代社会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而在这众多的历史事件中,“五四运动”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说,“五四运动”带给近代中国的,是一个全新的转机。 从1840年后西方列强凭借着火枪洋炮,撕开了曾经闭关锁国的古老中国,更随着外国资本注意不断入侵,使西方殖民主义在中国的权利不断扩大,使得当时广大人民生活在一边水生火热当中。在饱受列强的欺凌下,国人逐渐明白落后就要爱打的道理,于是不断有新的思想出现,有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出现,代表就是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也进行过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同时还有浩大的辛亥革命,不过最终这些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除了当时政府的软弱和退让以外,还在于当时的统治者没有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这就导致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①”,直到后来的二次革命,而“五四运动”恰恰是将一种新的思想浪潮引进中国。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过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之一,参加了这次会议,中国代表在会议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过载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过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息消息传到中国

中国近代史论文

浅谈中国近代史神秘人物——戴笠 姓名:王博专业班级:工管1508班学号:2015014266 摘要:戴笠,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首长。在抗日战争中,戴笠和他领导的军统局为中华民国立下卓著功勋,死后被国民政府追任为陆军中将。由于其行踪不定、神出鬼没,他被美国《柯莱尔斯》杂志称为亚洲的一个神秘人物、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之一。 关键词:戴笠、国民党、特工、神秘 一.简介 戴笠,国民政府军统局局长,因得到蒋介石的信任,长期从事特工与间谍工作,曾负责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情治机关军统局并担任副局长(但为实际领导人)与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主任。其所领导的军统局行动,杀死、迫害许多异议分子、中共及民主党派人士,日本人及与日本人合作的汉奸。戴笠是一个曾让很多人闻之色变的名字。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他指挥的“军统”搜集了大量情报,并为政府除掉了很多反叛者,还为蒋介石除掉了很多政敌。 从小怀有“希圣、希贤、希豪杰”的戴笠,年届30岁才考入黄埔军校。由于成绩突出,戴笠被蒋称为“文可安邦,武能定国”,毕业后任蒋介石的秘书、保镖兼副官,从此踏上了民主革命的大路。戴笠所领导之军统局,业务多至数十种,不光是人们常说的暗杀、情报这几种,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其工作人员累计达十万以上,“诛倭锄奸、除暴安良,所捕元恶大憝以千计”。由戴笠一手组成的“忠义救国军”与各地游击部队,以及战后吸收输诚中央之伪军,总数不下一百万人之众。 二.事迹 1933年,原本在一二八事变中英勇抗敌的19路军军长蔡廷锴,受共产党影响,假借抗日之名宣布福建省独立。戴笠派人策反其将领,不到三个月蔡宣布下野出国流亡。假如当时未能及时阻止中共发动的这种分裂行径,以当时军阀割据的势态,加上日本乘虚而入、分而治之,今日中国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中国近代史论文

近代国家出路的探索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摘要:探索国家出路可以作为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一条线索,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一生都献身于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先进人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是多层次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改革派等不同阶级在经济、制度和思想等方面分别做出了探索,本文将对不同阶层在经济、制度和思想方面采取的不同方法进行辩证分析,探寻其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关键词:制度探索;思想探索;经济探索 中国近代史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从不同方面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1]。尽管绝大多 数探索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其探索精神及历史意义,经验教训,确实为后人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深究,发掘其背后的价值。这些经济、制度及思想上的探索对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制度上的探索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除了遭受本国残酷的封建压迫以外,更是遭受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残暴的民族压迫。其根本原因,正如毛泽东所说:“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在这里我们就要首先探讨制度的问题。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才能开辟新路。 而对于制度的改革,不同的阶级做出了不同的努力,这其中有非武力的即对政策的改良改变,也有武力的即通过革命斗争更换政权。 (1)资产阶级非武力——甲午战争失败后,在新的民族危机下,以康有为、梁启超、 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展了百曰维新. 主张君主立宪来救国。但结果以失败告终。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它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也是爱国的,因为它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其最大功绩在于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 但是由于其思想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这必然导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推行维新变法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失败是必然的。 (2)资产阶级武力——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选择了用革命手段推翻清 政府的统治,力求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 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他们的不懈斗争下,终于取得了 胜利。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但好景不长,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

近代史论文(学习体会)

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专业:应用化学班级:应化10—2 任课教师:卢诚 姓名:孙雄学号:10114060254 成绩: 现在的中国 贪污,卖官买官,腐败,且动不动就要上亿那种;假奶粉,假药品,假油,什么吃的都可以弄虚作假;城管打人,扶老人要被诬赖,性问题不断….我们都知道,这些就发生在我们自己的国家里---中国. 可以说,不是蠢的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在随着1979年那伟大的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是在一步步上去了,甚至还在所谓的世界经济排行榜上有头三甲之称,不可不说的确发展地很猛. 但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种高速得来的金钱所带来的是存在着一系列大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国民百姓精神方面的落后和社会法律和道德秩序的被践踏. 种种,不管是官场,商场,还是最基本的人场来往里,每天都发生着我们认为是缺德,无耻的事情.我们对此表示唾弃. 我们要反思,我们说现在的中国不好,那么现在的中国让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差点活不下去,我想关键有这么这么几点. 一,改革,改得不彻底; 社会是在变,种种从上到下的政策也必须跟着变才是正道. 借用鲁迅先生的一个话说是”现在阔着人要保持着阔,未曾阔着人在想着阔”,这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是指社会改革改的就是公平性这个问题.可公平在现实中是很难界定的. 事实上,改革过程中是会出现“公平焦虑”的,既是对结果的焦虑,也是对过程的焦虑。没错,改革需要成本,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问题是谁来承担这样的成本和代价,有没有一个公平合理的分担机制?谁来监督好问责改革结果与改革者所宣称的改革愿景之间的不一致?如果这些基础性问题都解决不了,改革者勾勒的改革愿景再美好,也是缺乏足够吸引力的乌托邦。这种情况下,即便大家都觉得现实已经积弊重重,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理想层面的“都觉得要改革的共识”也要让位于现实中的持现状。现实中,很多的改革都是这样。当大家满心欢喜对改革愿景充满期待,改革的实际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以中国地域之大、局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应用化学 班级:2009级1班 姓名:陈亚东 学号:200907185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论文 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进一步了解,总结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

中国近代史论文 -

河南工程学院考查课 专业论文 历史上日本多次侵略中国的原因 学生姓名:张剑201010213115 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1441 专业课程:中国近代史纲要 任课教师:赵荣霞 2015 年12 月12 日

历史上日本多次侵略中国的原因 摘要: 中日之间战争渊源很长,从唐代开始,中国强,日本来学习仰慕,中国弱,日本来侵略蚕食。日本这个国家表面是很善于学习其他先进文明的思想,骨子里,还是很野蛮也原始的。可以说是一个披着资本主义外衣,有唐代文化特色的奴隶制军国主义国家。日本侵华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不断的试探和评估,国家力量的综合力量的起伏。二次大战虽然结束,但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抗日战争中没有得到充分惩罚,由于美国为了自己在远东势力的私利。中国政府虽然作为战胜国,却没有占领日本,而且日本完全没有像德国人那样做出充分的战争反思。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痛苦,是中国历史不可磨灭的痛。 关键词:中日侵略原因

正文: 一、 日本历次侵略中国的深层原因 日本侵略中国既不是偶然举动或心血来潮,也非如其所言是某些激进分子或少壮派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犯上作乱”、“自作主张”,更不是所谓的由于中国的“刺激”和“引诱”,而是有着深刻的民族心理背景的[4]。通过军阀、党阀、财阀、学阀等主流社会势力表现出来并轻华侵华的意念,是一次次侵华举动的心理基础和源动力。 中(清)日甲午战争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综合国力得到空前的加强,而中国满清政府则面临各国列强的欺辱瓜分和太平天国起义等内忧外患之中,日趋衰微。固有的“中华朝贡体系”开始一步步地走向瓦解。经过四百年来日本思想家处心积虑的宣扬,“大日本帝国”的观念已经深入日本各界。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扩张。1871年,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规》,第一款就说:“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倍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但日本并没有遵守,而是开始积极向中国扩张。当时日本政界流传已久的基本论调是:“腐败堕落的清朝,是东亚之大敌,亚洲之叛徒。与清朝提携保卫东亚和平,纯属痴人说梦”。充分暴漏了明代以来对中国的敌视和蔑视,这种心理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持续发酵,与此同时,日本军国主义的“大日本帝国”趋于成熟,“大东亚共荣思想”开始萌生。 二、 日本方面[3] 日本国内矛盾重重,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严重,这些不稳定因素促使日本

中国近代史期末论文

中国近代史期末论文 题目: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 所在院系:生命医学学院 所在专业:应用化学 学生学号:144177738 所在年级:2014级日期:2016年4月10日 得分:

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 内容摘要 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化。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这两次战争究竟在那些主要方面影响了中国?中国的社会进程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本文重点描述了这些。 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自然经济、洋务运动、海关 一、两次战争,一种命运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年和1837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的国库,正如梭伦所说:“财富催生饱腻,饱腻催生暴行”,大英帝国迫不及待的将侵略的坐标插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上。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 1839年6月3日至21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英、美等商人呈缴的鸦片21298箱[2]。英国殖民主义者再也坐不住了,1840年2月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发动侵华战争,4月英国国会正式通过,6月由英国全权代表懿律(G.Elliot)统率4000侵略军,乘舰船40余艘到达广东海面并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此时,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无疑,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派占据了主导,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查办;沙角、大角、虎门炮台相继失守,定海、宁波、镇海相继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让战火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持续燃烧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于1842年8月29日,以中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自此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09年水深火热的日子!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提纲

其实这门课的老师也知道你们不可能提出新观点,主要是格式要觃范。标题无疑是必须的,就是你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接下来是“摘要”,是对全文内容的简要概括。下面是“关键词”,一般三到五个。然后就是你的正文,最好能分为几个部分。正文后要注明参考文献,就是你参考什么人的什么论文或书籍,出版信息要全。 辛亥革命的眼泪 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然而在取得巨大革命成果乊后,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仸务幵没有完成,所以它又有失败的一面。关于辛亥革命,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成功了,又有人说它失败了,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它呢? 关键词:封建民主成功窃取失败辨证 正文: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以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 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国共和国为革命目的的辛亥革命可

谓气势磅礴、震撼古今,一直以来人们指点评判、众说纷纭,其中褒贬各占、成败俱有,下面就让我们理性回眸一下,辨证地看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的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但是我们仍然从某个角度要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辛

中国近代史论文

论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近代,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仅从军事、经济对中国进行侵略,还从政治文化加以侵略控制,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经济凋敝,一片国将不国的惨状。压迫侵略,必然导致反抗,中国人民积极开展了各中形式的反抗斗争。 对近代乡村社会的研究,完全立足于社会控制体系方面。这是一项有关清朝统治者在19世纪实施于整个乡村社会控制体系的理论基础、基本方法和其运行功能的研究。其主要思路是:(1)中国封建帝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人口占居乡村居民的绝对多数。(2)19世纪既是中华帝国的走向衰落的时期,也是整个社会政治的转轨(或过渡期),因而,这一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价值。总体框架是:第一部分,乡村的区位状况。第二部分,乡村控制,即警防的保甲体系、赋税的里甲体系、救助的社仓和其他救治组织和意识形态控制体系。第三部分,控制的功能,包括控制乡村的作用、宗族与乡村控制、乡村对控制体系和反作用等。对清朝控制体制的全面研究认为:这一制度对于一个范围广阔在历史上又长期相对稳定的清朝政体,它无疑是

有作用的,但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完全满意的证据可谓从未有过。十九世纪时,整个乡村控制制度不可避免地蜕化为例行公事,甚至演变为准行政腐败。 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首先是学术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半个世纪以前,中国近代史研究在中国历史研究中是不被看重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史研究成为显学,不仅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在对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与革命高潮、中国近代史的学科对象与指导思想等各方面,学术界作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有不少分歧意见。总结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中国近代政治文化转型对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的意义,阐述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总体把握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指导的成败得失和分歧,对于整合和提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水平,对于指导新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会有积极意义。中国近代史是一门与现实政治和社会关系密切的学科,对中国近代史抱有何种看法,会影响到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看法。全面回顾总结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对于发挥中国近代史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历史借鉴作用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台湾高山族人民的英勇抵抗等,无不体现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是太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